You are on page 1of 4

尚 正 校 史

巴东色海 (Padang Serai) 开埠于廿世纪初年,早期


香茅一片,故而得名。当时仅有 14 间亚答屋,华人
占四间,大约只有十多人。随着中国治安混乱,造成
更多中国人离乡背井南来,巴东色海华裔人口也骤然
激增。为了子女们的前途着想,本地先贤秉着教育为
百年树人之宏业,因此有了创办华人学校的愿望。

1923 年,一所华人小学终于在本地成立,校名为
《中华学校》,校址就是现在鲁乃路门牌 LC36 号。
学校的发起人共有 12 位。初办之时,在籍学生共有
14 位,教师一位,薪金为每月 60 元。办校不久就面
对经费问题,每年不敷二百余元。经过一番讨论策划
后,当事人建议演酬神戏。募捐得来的款项在修葺庙
宇后,盈余悉数充当学校经费,学校经费因此勉强可
以应付。时至第三年,有人反对将酬神戏盈余拨充学
校经费。学校当事人唯有另谋图策。随后发售彩票,
所得成绩斐然,学校经费达到安稳程度,学生人数也
增至数十名。

正当校务蒸蒸日上,迅速发展之际,学校当事人
却因意见分歧而闹分裂。结果另设《公理学校》,校
址为现在鲁乃路门牌 LC28 号。从那时起,这弹丸小

地便竖立了两所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校
董事进行谈判。最终两校董事达至协议,抛弃成见并
重修旧好,将两校合并,易名为《尚正学校》。这也
意味着两校合作无间的精神。1946 年,两间店铺暂
时应用为上课地点。

1947 年,董事部成立第一期建校委员会,以筹募
建校基金。这次筹款获得本外坡热心教育人士大力支
持,共筹得二万余元,并成功购得市镇内约二英亩地
段为尚正学校新校址。连裕祥、陈寿南、陈性攀、陈
存次四位先贤慨捐巨款,被委为学校永远董事长。
1948 年 1 月 28 日,本校在教育法令下正式获准注
册。接下来再经过几次小规模筹款之后,本校首期七
间教室的新校舍终于在 1950 年落成。

新校舍启用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室不敷应
用,唯有实行上下午班上课。 1956 年,政府施行
“火炬运动”。适龄的孩童纷纷报名就读,学生人数
达至五百多名,教室即使分上下午班上课,亦不胜负
荷。有鉴于此,董事部于 1957 年成立第二期扩建委
员会。在本外坡热心人士的乐捐、校友们的义卖及在
校学生游艺晚会的落力演出,共筹获六万余元的辉煌
成绩。1958 年,增建的八间教室落成,全校学生皆
在上午班上课。
1976 年,董事部为了增建礼堂及幼儿园课室,成
立了第三期扩建委员会。这次共筹得二万余元。1984
年,上述工程再告完成,并于同年开始启用。1991
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冯镇安到访,董事部利用时机
提出申请增建教室。获得教育部拨款后,董事部再成
立第四期扩建委员会,增建双层四间教学楼,充当电
脑室、图书馆、科艺室及会议室之用。由于工程需十
万元,因此邀请 Follow Me 乐队演出两场歌唱晚会,
并成功筹获十万余元。

到了廿一世纪,学校建筑物已显陈旧简陋,且遭
白蚁蛀蚀,木架多腐朽,对学生安全造成威胁。于是
在 2009 年 5 月 10 日成立第五期扩建新校舍委员会,
计划在校前扩建一座三层楼新校舍,包括 12 间课
室、校长室、教务处、办公室、资料室、电脑室及男
女厕所。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得到社会贤达、商
家、团体及校友们的热烈响应,此项工程终于大功告
成。一座现代化,舒适堂皇的新教育楼拔地而起,并
于 2013 年正式启用。全校学生皆能在舒适的环境下
接受母语教育,实力尚正莘莘学子之福!

为了使学校更健全发展,本地热心教育工作者在
1984 年成立“尚正教育基金”。在已故主席梅树桢的
领导下,获得各方大力支持,共筹得六万余元。随着
岁月的增长及地方人士对学校的热心,所累积的基金

倍增。学校各项活动开销、设备的增添、学生的福利
等,都得到教育基金的资助,可谓贡献至伟。在这之
前,1970 年成立的黄焕女士教育基金及 1972 年成立
的沈照鋀教育基金,对于贫寒子弟的资助,不遗余
力,贡献良多。2012 年,这两项基金的家属决定悉数
献捐于第五期扩建委员会。

尚正学校首任董事长为已故陈忠进、第一任校长
为李鹤群、第一任家教主席为沈再兴 (任期 1976 年至
1983 年) 。1946 年第一批教师有李鹤群、庄之明、杨
美选、魏秋英、黄端云等。校歌及校徽设计者为庄之
明。尚正学校第一届毕业生为五人,第二届亦五人。

六十余年来,尚正学校先贤们的苦心经营,运筹
策划,加上各机构的通力合作,为地方子女作育英
才,弦歌不断,校务也在不断地发展中。这种成果全
赖大家精诚合作,任劳任怨所达致的。尚正的毕业校
友遍布国内外,在各个领域都有特出的表现,成为社
会的栋梁,为母校争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