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0

—————————————————

《人吃人的新时代
————赛国教与学格局探析与出路设想》
修订第四版
作者:若行
按语:
一、笔者的目的是综合同志们所写的有关赛国教育问题的文章,加上我本人的思考完成一篇系统性的具有一定传播价值的论著。
二、本书的正式完成版由用户“若行”在论坛 www.weunite.top 首发,敬请留意。
三、本书已经过一定的书报检查体化处理,一些语句需要特定的理解。
四、本书引用的论述会用引号标出。

第三版前言
一代代教育家在各自的时代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却随着一代代革命事业的瓦解而湮灭在人们记忆冰窖里震
耳欲聋又恒久不变的沉默里。像我,一位一般通过赛国高中生,过着这样的日常:在宿舍大灯突然亮起的刺痛里
睁开充血的眼睛,来不及收拾头发或者买个早餐就得百米冲刺地跑到班里上早读,然后放下桌子上如同风蚀过的
骨头那样膈屁股的凳子,僵硬地从书包里抽出几本书,在睡眠债的昏沉氛围下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很多人直到上
了大学进入社会,也能回想起自己上高中时的记忆:大扫除里恶臭刺鼻的清洁液和钻进鼻腔的灰尘、教室里压抑
沉闷的布置、不能和校方讲理的憋屈、学习中痛苦的重复和坚持,也许还有虚伪的社交甚至校园暴力。恋爱的经
历可能也有,但总是在学校的威逼和偏见的扭曲下生长。(毕竟赛国现今制度化教与学格局在压迫性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反动治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恐怖。)在大部分人的记忆档案里,只留存了无生趣的表格、目录、公式、
单词和文言文。我们前反思状态下的思维被局限于课本和无止尽的机械性解题里,真正有启蒙价值的思考因被教
育好的思维方式固定和一系列外部条件的逼迫而失踪。进入社会,资本主义因而能更好地把我们的集体经验拆解
得支离破碎,把我们自己拆得身心分离。
一面是我们的亲身体会,一面是社会上各种赞扬、期望和鼓吹。赛国的教育很明显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或者
说问题。但如今问题已经不能被叫做问题了,因为问题意味着从原定的轨道偏离。然而当原定的轨道本身就有问
题时,偏离了轨道又该怎么说?
1
于是这就引出了本书的主旨————“格局”的探析与“出路”的设想。
在动态的历史连续性中,时代单位是相互关联依存的,对过去同现在相连的格局的探析推出了现在与未来相连
的关节,“探析”和“设想”统摄于“时代”主题之下。各种思想、观念、希望、疑虑、价值、挑战等与其对立
面辩证地相互作用,试图得到充分展开,这就构成了时代的特征。它们的具现围绕着历史的进程,组成这个时代
的主题。生成性的主题又在其场域里隐含着与之对立统一的相对主体,也显示了其有待实施和完善的任务。其中,
人也采取着矛盾的立场:有的人努力维持现有格局,有的人则努力改变这一情况。随着对抗的相对深化还出现了
现实被神化(或曰异化)的小主题。动态的时间线里存在着一种未经检验的可能性,需要我们选择立场,伸手把
握。基于此,本书的内容分为四个模块————调研、批判、设想和行动。读者阅读时请时时记得它们。
这让人想起米宁在某报纸发刊词里说的那句话:“听着,你这疯狂的时代,我们来了! ”
感谢勿待炬火论坛提供首发机会;感谢左翼康米线上图书馆收录本书;感谢我的几位网友提供了多篇我急需的
知网论文;银川学习小组帮助制作了新的封面并且做了文本校对;感谢贵阳学习小组在笔者发布本书前期给予了
社会支持;得益于双鸭山学习小组的帮助,本书单行本得以成册;此外还有很多帮助来自网友,他们对本书第三
版的出世功不可没。
我还要向我的读者致谢,他们的鼓励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最后,祝您享受您的阅读!
若行
2022 年 7 月 14 日, 生日聚会闲谈时

目录
第三版前言.............................................................................................................................2
卷首序言:写给读者和同
志.......................................................................................................5
分析抓手:旧时代...................................................................................................................8
经济基础与历史
目的改变:新时代...................................................................................................................9
应试教育-高额剩余价值率的劳动力
规训教育-内化既有秩序和意识形态的劳动力
强加的义务与结果
教育产业化:资本时代...........................................................................................................14
私立学校内卷模型
如何执行:学校的教育手段杂谈
教育产业化结构里学生所处的位置
教育竞争的本质:人吃人
不止是剧场效应:人吃人时代...............................................................................................23
代际传递的社会地位焦虑-内卷行为
意识形态规约
权力秩序的延伸:规训时代..................................................................................................26
教权的统治
从何而来?
教权与应试教育的结合:地方政府对学校的发包;“礼之道统”人治式的教权扩大化现象;自政府秩序传递
如何进行?
建筑四方,隐喻同行;全景敞视监狱;“集体主义”和教育原子化;条条框框,贬法为令
学生运动:青年力量的斗争
为什么老师如此反动?
异化批判:无人时代.........................................................................................................35
学校和教育的异化
人的物化
美育和体育
人的扭曲、崩解
教育不公平:虚伪时代.........................................................................................................43
纵向的必然不平等
横向的具体不平等:地域、城乡、专业
结论

对社主义康米主义教育的展望:希望时代............................................................................49
改革:双减政策、公私改革、职校改革和当今重要论文方向
康米主义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革命与建设
核心:劳动教育
去学校化社会
2
破局:行动时代...................................................................................................................69
直面现世
利他主义
主动学习
学习与应试的辩证关系
教师革命者
运用自己头脑的勇气
后记....................................................................................................................................75
附注序列.............................................................................................................................75
参考文献
附录....................................................................................................................................80

【关键词】:新时代、教与学格局、师生关系、学习方法论、革命主义、生活
实践、唯物史观、新左派视角、无产阶级青年运动、教育哲学、教育革命、康米主义
教育精神重申、教育改革、意识形态、教育目的、教育地位、教育价值、学校与社会、
教育哲学、大众教育、整合倡议、结构主义。

代序一 写给读者
“我假设,你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医生、一个律师、一个科学家、一个老师,这些在地主的时代也被称赞为伟
大的人——即使你做不到,但我仍旧相信你有这一份力量与心意。你回答我说:对!就是这些伟大的职业!救人 、
维护正义、看向未来、教书育人!那我便问问你罢!
一个有一家老小,家里还有房贷的工地工人,他来找你,救人的医生,他说他最近身体总是很痛,头晕脑胀
的,在工地还险些倒下了,你看一眼便知道的,他只是因为劳累过度才会这样,那么,面对着他,你,救人的医
生!你难道要告诉他,少些工作,多陪陪家人吗?亦或是给他开一些害人的药,告诉他服用以后,继续奔赴十二
个小时的工厂?!
一群因为过年不回家特意留下来多赚些工钱,却被黑心老板欺骗拿不到工钱而罢工闹事的外卖员,他们黝黑
的面庞面对着你,维护正义的律师,你知道他们在寻衅滋事,那么,面对着他们,你,维护正义的律师!你莫非
要按照法律判他们刑罚吗?!
面对一个凭借自身‘才华’与运气奴役千百人的大老板,你,看向未来的科学家!你莫非能够容许自己的发
现与发明成为这帮家伙剥削盈利的工具吗?!
看看孩子们的笑多么灿烂啊!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他们和曾经的你一样,哪怕是被这个社会百般的压
迫,他们也不会放弃自己幼稚而又不屈的梦想!那么,你!教书育人的先生!你莫非要告诉他们,此刻你不应该
大谈梦想,你应该去做题!去没日没夜地做题!正如同那时的你一样!看着他们,教书育人的先生!你莫非要将
那工厂流水线生产式的奴隶的依附于旧时代的语言教导给他们吗?!
不!不!不!你的良心将会说一千万个不!若你不是一个善于利用阿 Q 精神麻痹自己的人,当你猛然间意识
到,医生是一件骗人的事,法律是一件最不公道的东西,科学的发明不过是帮助资本家盈利的工具,教育只能依
附于时代的主流思想,你应该发问了——我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你这个自以为看透的家伙才会满意?这个折磨我
寒窗十二年的社会才会满意?
我来告诉你吧!”
————————告青年同胞书

代序二 写给同志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只能是群众的事业。而先驱的作用,就是在给群众提供指导自己和组织自己的手段时、在

3
给群众提供马列主义作为指导和原则的同时,走进群众的学校,帮助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意志,解决他们的难题。
————路易·阿尔都塞

代序三 宣言
“柏林秩序井然!” 你们这帮愚蠢的奴才!你们的“秩序”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明天革命将“在磨刀擦枪
的声音中再次兴起”,吹响令你们惊惶失措的号角,宣告:
我来过,我又到来,我还将重临!
———罗莎·卢森堡《柏林秩序井然》

代序四 致敬同学

我们的担子很重!我们的肩膀很痛! 行动从未开始 反正你也忍过两次


几十条皮鞭抽下 浑身都在发疼! 口吐“素质”“人权” 忍忍就好”
我们的嘴被勒住 无法发声! 吃进权钱钱钱! “......”
呜咽被淹没在歌功颂德之中! “领导同志”翩然而至了 麻木着的 彷徨着的 犹豫着的
我们是廉价的牛马! “赶快打开机房!” 昏睡着的 坐起着的 走动着的
可以随意压榨 反正数量够大! “记者”“同仁”进了“实验室” 屋里好黑 空气沉闷 墙壁是铁?
我们处于铁屋! “快找几个漂亮的姑娘!” 以深度之近视凝望未来?
大部麻木地受戮 醒来的死于惊讶! 不愧是金牌名校! 以逼真之演技欺骗现在?
吃人啊! 学生回答采访 体验不公以学习公正?
我受不了了!且让我速死吧! 竟也顿挫抑扬 音声铿锵 作为傀儡以感受存在?
让我临死前挥起长戈 我要死得荣光! 这长大了 我曾震惊于吃人世界重现
也是个戏子模样 你自当顺从这世界?
我们不要交了回扣的饭堂! 考入编制 适当培养
我们要公开评选! 年年嘉奖 寒窗榜样! 万众一心兮泰山可移
看谁物美价廉! 惟家与校兮伤人心脾
若敢中途变心 看那教育局与名校 学习异化兮以命相搏
你就滚出校园! 仅隔一墙 时代裹挟兮身不由己
恰逢“端午”佳节 半推半就兮将信将疑
我们不要社达主义 正听书声朗朗: 不堪回首兮岂甘心长死已矣?
我们不要“卷王” 天泪落时人泪落
99 到 100 的时间, 朗朗朗朗朗朗朗!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
我们更乐意闻闻花香 衙斋卧听潇潇竹 所求何物?学生权益
我们更乐意看看太阳 朗朗朗朗朗朗朗! 教育厅部,监委青团
我们也本应有权锻炼 人民胜利今何在? 上访示威,举报抗议
思考生命、爱情和死亡! 朗朗朗朗朗朗朗! 魔怔家校,斗争到底
学习,寻找成为自己 ...... 为公为私,为民为己!
何时如此功利? 万千同学不懂事
超越,第一,嫉恨,猜疑 投诉电话乱打来:
这算不算攀比? “一餐饭,五分钟,盈出时间有几
你剥夺我们本心 何?
将自由奴役 肠胃之损伴一生!”
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国庆节 假七日
哪里还有我们自己?! 调休三日假一日 犹言学生与校欠两
日!”
我们不要侵权的学校! “弓张已久不见弛,于师于我又何
我们不要渎职的教育局! 益?”
因为该受教育的 “高一基础要打牢,忍忍就好”
正是他们自己! “高二承上启下,忍忍就好”
口号从未停止 “高三又逢大考
4
中国学生自救同盟 宣
2022 年 4 月 30 日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
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
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1918)

分析抓手:经济基础与历史
谈论任何社会现象时,我们都必须从它的本质,或者说从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方面进行研
5
究、分析,因为正是其背后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才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使它们以那些特定的模样呈现。
整体对于部分来说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
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
起来才可理解。所以,要想破译当下赛国教育-学习局面的一切,首先要从经济基础的整体角度进行
分析。
1957-1978 年间,赛国在经济上实行的是毫无疑问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说,被资产阶级
法权限制的“社主义公有制”。它实际上是一种国家所有制和基层集体所有制的结合。
到了 1978 年至今,情况大为不同。不仅大量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变成了私营、外资的,市场经
济体系也全面确立了起来。经历了改革者们“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的伪马克思主义四十多年的改造,赛国已有了一幅天翻地覆的新模样。在赛国经济发展中,
私有制经济“贡献”了 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
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1]
不难察觉到,教育制度肯定也会因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出现质的变动。就像被教科书哲学观念统
治的读者声称的那样,“一个国家的教育,必须跟它的经济、市场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翻阅历史,
我们可以读到赛国教育史上与经济基础变动相对应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全面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替
代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教育方针,教育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转而为经济建设服务。
(引注:注意是无产阶级政治,不是国家政治,当时对此的表述内含深意)与此同时,政府鼓励其
他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建设中,将职业教育办学面向市场,对企业、民主党派、工商联、公社、
连队、生产大队集体乃至私人开放。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到职业教育领域。”
这就是教育目标的彻底改换,而市场化是与之配套而生的。随着全球新自由主义浪潮的闹剧上
演,1994 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鼓励企事业单位和
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民办公助’、
‘公办民助’等形式。”
以中学教育为例,自 1949 年以来,赛国的中学教育长期具有“预备升学”和“培养劳动者”的
双重定位。1952 年教育部颁发试行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将中学定位成“为升入高等学校
或参加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1954 年政务院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标》中提出,中
学教育“要供应高等学校以足够的合格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国家生产建设以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
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中学以将学生培养为建设赛国的合格劳动者为主要目标。而赛国此
时人口素质仍相当低下,普遍存在青壮年文盲,在此阶段中学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并选拔优秀人才
接受高等教育为目的,没有也不可能完全给予中学教育主体地位。到 1978 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
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1981 年颁布《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两
份文件都将中学教育定位为“为高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的机构,
数十年发展,中学教育无论是“预备升学”还是“培养劳动者”,这两种目标强调的都是一种外在于
中学教育的价值。实际上,教育的本体价值并未得到完全肯定,而随着赛国新兴统治阶级统治的巩
固,教育也就被赋予了更多的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动力内容。
诚然,新赛国前三十年的教育目标也受官僚社主义异化性质影响,但今天赛国早已确立了所谓
的“社主义市场经济”,与当时还要受无产阶级专政控制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了更多质的不同。
这两个路线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像计划经济为需求服务那样为受教育者提供由国家制定的教
育服务,在社会监督国家的保障下可以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后者是为了劳动市场和教育市场需
求(也即“有对应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的。
这是改开带来的有关教与学格局的诸多大变动之一。这些变动有:教育目标的改换、教育产业
化、资本主义教育方式的绝对统治、市场经济图景下利润生产及其相应分配制度的全面确立等等。
还要考虑的是与它们相伴而存的国情特点:官僚资本/政府对私人资本/民营经济而言的领导地位、
在海外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等。本文批判部分将围绕这些基本点展开。
目的改变:新时代
根据百度百科,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当今的教育目标是如何被阐释的:
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
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
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
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这些前言不搭后语的话被赋予了多重互相矛盾又含混不清的内涵。
其实,这些目的翻译过来就是:阶级再生产————两个东西:劳动阶级的再生产和统治阶级的再生产,
本质而言是对社会关系(身份)的再生产,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也再生产着既有的阶级关系。同时,通过师
6
范学校和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灌输,教育系统同样也能进行对它自身的再生产。
社会各阶级的再生产为教育赋予了两个目标:
对最广大的群众而言,是:
一、培养在能产出高额剩余价值的劳动力
二、施加统治集团的文化专断1(也即培养内化了既有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的人)
前者具有一定的技术实用性,对被期望成为既得利益集团一员的受教育者而言,他们得以学习
治国术、统筹术,拥有出色运用官方意识形态的能力,准备成为剥削的当事人。大部分人则学习了
被意识形态体系包裹着的学科知识,以为资本主义产业效劳----这是对阶级经济关系,即现代体脑
分工的再生产;后者则具有很大神圣化性质,是以合法文化再生产从而保证阶级地位再生产的途径。
这类教育培养着职业意识形态家(社科专家、教授)、反动秩序的维护者或者镇压的当事人(教师、
警察、军人、媒体人员)等等,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整地影响所有受教育者,让国家的意识形态得以
实现。(统治阶级的再生产寓于其中,通过这套模型外的影响,如钱财、人际资源等,在高考逻辑之外培养
满足一定标准的人,让他们有资格坐到统治者的社会位置上去。)
为了保证其结果的规模效益性、可转移性和持久性也即稳定性,统治集团还会想方设法地把这
种教育普及到所有类型的教育行动当中,例如西欧中世纪教会开设几何学课程以防止人们“堕入异
端”;2015 年南非开启“教育费吉萨”项目,将数字技术普及到公立学校,目的却是将整个教育系
统纳入美国经济和意识形态殖民之下;也比如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当政者竭力把忠君爱国原则浸入每
一所小学;塞国的“普九达标”,也是在用制度化手段,通过把形成各种教育产品价值的市场统一
起来,促使塞国社会前所未有地巩固了处于支配地位的教育产品置于合法文化在符号秩序中的主导
地位。据 2022 年 9 月赛国教育部介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 GDP 的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 4%
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十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 9.4%。整个
塞国制度化教育的统治便在普遍的范围内确立起来,并且不断得到巩固、加深。

无论明面上说的如何好听,看起来又是如何的高尚,但从历史资料和现实出发,我们能且仅能得出以上
结论。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利润生产的全面市场经济环境必然导致劳动力商品化也即旧阶级压迫的
重新出现。制度化教育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产业/部门,它最终服从于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目标(在赛国
体现为邓的“经济建设为纲”),即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实施
机构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核心机构,它的主要只能是通过文化专断的灌输来再生产阶级间的统治关系,从
而保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它不会过多在意纯粹技术上的工作过程安排,而是一直采用就学生
学习成绩而言低效能的带有规训性质的残酷教育方式。
通过这样的筛选,“他们既可以从中选择成绩优秀的作为官老爷忠实的走狗,也可以让资本家选出有‘文
化’的合格工贼。”但其实对大众而言,这只是为工作进行的训练。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考试内容也是以此为基石确定的。毕竟, “国家从不关心真理,只关心对它有用的真理,
更确切地说,只关心一切对它有用的东西。”
学校也不得不服从于此:哪怕带有再多人性面孔,它也必须服从于高考这种扭曲的形式———
—它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应试教育,并且把统一的标准(由一部分人制定的标准)强加给不同的人,
对这些人提出服从的义务。渴求自由成长的人被称为“堕落的”“废物”,做奴隶当狗的人又被大
加赞扬。就连审美和日用道德也被渗透:男的不能“娘娘腔”,要扛起军国大义;女的要守“女
德”,必须行为保守。不难看出,“素质教育”在这里只是统治阶级的“素质”,而非无产阶级的
素质。

在“素质教育”之外,赛国将“工具理性”嵌入了教育体系中,他们把教育活动本身去价值化,而只是将其作为获得其
他价值的工具或者跳板:教育成了经济建设的垫脚石,是实现其它价值的工具,成了附庸。教育价值的衡量只能以经济
指标和作为死物的数据为准了。对应地,很多高中生不知道能到大学学习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但却一
直义无反顾地争取考上大学。这种“义无反顾”的心态,就是将高等教育乃至高考成绩本身视作“终极目的”,而将基础教育仅
仅当成实现目的的“工具”的体现。
“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用一块砖敲门,门一敲进,砖就可抛弃了,不必再将它带在身边。这种办法,
直到现在,也还有许多人在使用。”
————鲁迅,1930 年
功利主义不止从表面上统治了教育,也掩盖了异化教育或者说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这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教
育的本质。在功利主义的承诺下,似乎连被割裂的知识,也在“未来”这一被刻意铸造的幻想中不复存在。一切都在未来,
否定现在便是未来。现时的幸福被扭曲为未来的痛苦,现时的痛苦被承诺为未来的幸福。
这种工具理性的目的对于国家和统治阶级来说就是对各种劳动力的需求。它“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压抑工人的
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养片面的技巧。”现代资本主义产业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将劳动过程拆解。
“由于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随着分成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它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

:文化专断是指特定社会的文化中,不能用某种逻辑分析或人性加以说明、由社会历史积淀的某些层面。教育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强
1

调,任何阶级社会都存在不同的文化专断。
7
牺牲品”。还有爱、幸福、自我实现、主体意识......
一:应试教育
就这样,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出发点的“强基计划”出来了,高校与企业合作也出来了。 例如在 2019 年华东师
大“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上,主流报告甚至把“因对国际社会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的需要”列为了“素质教
育”在新时代要满足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它们是在培育服务于其它价值的工具,而非接受素质教育的人——它
们在各种文件里一次次重申的所谓“素质教育”早已背离社主义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战后兴起了一股教育投资论,认为教育可以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以日本经济腾飞为典范,使教育……
过分强调经济功能,片面强调教育的投资和高效益,导致‘教育逐渐失去其学术品质和个性,以致最终丧失其学术
价值’”。这就是“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牺牲。
“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业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门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
存的那些精神”。除了被学校肯定的价值,其它考试之外的东西皆为教育视野之外的东西。同时,“为了把牛、
马、驴、骆驼训练成听话的役用动物,就必须打破它们的天性和社会连接,抑制它们的...性能力,并且限制它们
的行动自由”。谈恋爱被禁止,学生被学校和家庭的围墙圈养。灌输式的、反天性的、自上而下的和几乎不关注
个人与社会互动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了起来。
“应试教育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注重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对
立。欧美国家在资本主义改革下,开创性通才需求大增之后逐渐改行素质教育,而东亚国家仍坚持该体制。它把
‘通过考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是一种片面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对基础教育产生巨大而不可逆
转的影响。
赛国的应试教育有悠久历史,直接影响邻近各国的历史教育制度。师生摒弃的教育死板正是应试教育所鼓吹
之物,由此出现‘教育考据学’和‘教科书圣经’(引者著:以及高考议论文——一种当之无愧的新八股。只重
视技法、形式和文章构成,而轻视思想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2020 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便不可
谓不绝妙而充满对高考模式的嘲笑了!)等物。”
“正如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定是产生于教会一样,脱离了社会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经院教育,也
是以思想统治和社会统治为最终目标的宗教式教育的必然产物。在极权专制社会的教育里,一个统一的最终服
务于统治者统治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标准,代替了人本身的多元化、多样化全面发展。 2 不是把人本身的发展作
为最终的目标,而是把人作为统治目标实现的工具,所以,总是要按照统治者设定的一个符合统治需要的理想
化的模子去把人‘塑造’,因而本质上一定是反人性的,是扭曲人的人性的,是令人痛苦的,就一定是反天性、
反快乐、反兴趣教育的。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就一定是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核、统一的组织方
式,就一定是官僚教育体制,就一定是封建教会式的教育方式,就一定是信仰式的灌输,而不是培养独立的思
考和自由的精神。”
二:规训教育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构成中,被组成这一社会构成的集团或阶级之间的权力关系置于教育系统统治地位的教
育行动,无论从它的强加方式来看,还是从它强加的内容及对象的范围来看,都最全面地符合统治集团或阶级的
客观利益(物质的、符号的和此处涉及的教育方面的),尽管采取的形式总是间接的......教育系统作为相对独立的
垄断着符号暴力(引注:即标准答案一类事物)合法实施的制度而具备的制度性手段,事先就决定了要由内而外
地,因而是在中立的外衣下,服务于它为之生产文化专断的那些集团或阶级。”
阶级再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反对者,怎样保护再生产过程中的竞争获胜者维护既得利益者呢? 那便是把
既有的支配关系也再生产下去,以便维持一个“永恒的”动态稳定的秩序。
1. “通过竞争来分裂学生,分裂无产阶级的子女们,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巨大作用。学生们分裂为无权阶
层与有权阶层,变成拒绝劳动阶级和鄙夷劳动人民群众的人,学校从小就训练学生们学会科层制的服从与反复麻
木的考学工作,于是学生们得以被驯化为思想与行动上的贫困者,尔后也只能沉沦在享乐主义的资本主义大众文
化之中。那么,革命的书籍连同它所携带的思想也就都被社会上的人民群众不自觉间的丢进了垃圾堆里。可以很
显然的看到的是,资本主义教育中,使人们相互竞争的一个目的也就是消解或取消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
政治斗争。”除了私有制度内非法抢夺的犯罪外,满足生活资料需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违背团结起来闹革命,二
是老老实实地通过考试系统赢得社会资本,争取地位。显然,后者比前者更稳当,更令人习惯,也拥有更多的认
可、鼓励和机会。这就是作为自古代科举以来的基础革命压力疏解系统的考试招生制度。
2. 义务教育最不引人注且的作用之一,就是它使被统治阶级承认了合法的知识和技能(如法律 、
医学、技术、消遣或艺术方面),使这些阶级实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贬值(如习惯法、家庭医学、
手工技术、大众语言和艺术),并因此而为一切物质的,尤其是符号的生产提供了一个文化整合并
产生文化权威的市场,而这些生产的手段(从高等教育开始)几乎被统治阶级所完全垄断(如医学
诊断、法律咨询、文化工业等)。一切不能服务于生产与再生产的知识,被斥为无用。异化教育既
完成了“课内外”知识的割裂,又通过知识的割裂来巩固自身。这与第三点所讲的话语体系统治是
一个道理。
3.“教育行动使它灌输的文化专断得以再生产,从而有助于作为它专断强加权力的基础权力关系的再生产。
权力关系不仅源于教育行动,也来自对教育行动客观真相的不知。后者决定了对教育行动合法性的承认,这一承
认又构成了教育行动的实施条件。”
2
在应试教学中,学生的一切书面表达都首先以教师(阅卷人)作为预设的第一读者。这从教学工作的特有方式上就确定了对学习创造的狭隘限制。
8
“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他的奴隶,而真正的政治家(引注:王阳明是典型的代表之一)用奴隶自己的思想
锁链更有力地约束他们”,“而且我们相信它是我们自愿的结果。绝望和时间能够销蚀钢铁的镣铐,却无力破坏
思想的习惯性结合......最坚固的帝国的不可动摇之基础就建立在大脑的软纤维组织上。”
“教育是训练学生将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与态度内化的机制。教育机构能够特别有效地赋予现行社会秩序
正当性...劳动力再生产不只需要对工人技术教育的再生产,更同时再生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服从。”
这种服从又是如何再生产的呢?
“人们总是处在场域中,这塑造着人们的习惯,人们在习惯的指导下采取策略行动,无意中对场域结构产生
影响,而这又进一步重新塑造人们的习惯,从而达成一个循环 。但很显然,从学校来看,学校塑造学生的作用,
远远大于学生对学校的塑造作用。在赛国的学校,这一场域是被自上而下的威权体系扭曲的,即官僚威权体系对
此场域的影响。
是什么让‘学习’的形式如被规定了一样,让我们每每想起这个词总会联想到某些手中执笔,案上放书的特
定场景呢?那便一定是意识形态,只有意识形态的框架可以让我们无意识地将学习的形式限定在某一范围内。或
许以上例子仍不够明显,那么对‘学习’‘好’与‘坏’的划分标准便更能证实这一论述。‘如果你不好好学习,
你就只能去干苦活累活’类似的话语总能从我们的父母亲友乃至教师的口中出现,其中的韵味十分明显,即‘好
好学习便可以不用做许多体力劳动’,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对立,并将‘学习’本身放在了脑力劳动一边,
而‘学习不好’才会去从事体力劳动。这种对立过程本身便让‘学习’的形式被限定在了脑力劳动的劳动形式之
中。即坐在室内手执纸笔那类场景。(引注:值得留意的是,在教育原子化和人的同质化进程中,似乎全世界只
有做题是大家相通的话语)在这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塑造中,学校又充当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中介,它如一个熔炉般
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熔在一起,并在学生每天上学的一分一秒中慢慢滴入学
生的精神,塑造他们的意识形态。(引注:只要我们把老师提出的“好好学习”义务还原成“好好应试”,就可
以表达出就其现实性而言的本质)
至于‘规训’则是学校作为权力意志工具的另一作用,将这它们并列的原因便是规训本身中藏着这些被熔化
的意识形态。所谓‘规训’,词典上释为‘规戒教训’即通过控制一个人的物质规范与精神规范来塑造一个人的
思考与行为模式,比如许多学校将‘与老师顶嘴或吵架’列为处分明目就是一个典型的规训,其目的不光是为了
强化其学校教职人员的权威,更是为了规训出一个更加服从的人。但在学校制度化的教育体系架构中这类显而易
见的规训在数量种类与作用上远不及那些没那么明显或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训。加之这些规训还是浸泡在熔融
的意识形态当中的,可以想见当我们置身其中时是多么不易察觉这些意识形态与规训的渗透。”
“权力关系决定了一种教育行动所特有的强加方式,使之成为强加一种文化专断和掩饰这一强加的双重专断
性所必需手段的系统,即成为符号暴力的工具与掩饰(即合法化)这一暴力的工具的历史性结合。”由此,特色
社主义的意识形态得以确立其永续的条件和长久统治。儒家传统(反动伦理)、享乐主义(通过间接的方式)、
庸俗/工具马克思主义、国族主义和精英主义等反动糟粕从而大行其道。
这些规训的具体形式及其由教权作为主题阐发的原理和双重文化专断在社主义下的改造方式将在后文讲述。
同时,接受这些规训也普遍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城市私立高中的竞争者,还是城郊职业院校的社会
混子。“在堡垒中,将穷人和所谓理性者隔开,同疯子一道接受管理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体现了管理者作为‘理
性存在物’独有的家长制的权力,让穷人的主体性泯灭在非理性当中。这样,出路就只有接受外部理性世界的秩
序。”职高特意在意识形态约束上放松了管制,却是为了让学生直接受到来自工作场所、企业以及国家机器的直
接干预,相较于普高的应试教育流程,更早地安排学生与资本主义生产相衔接。(国家政权配合市场部门有计划地
将一批教育竞争中的失败者输送到低端岗位上)而其中减少的教育威权的秩序,也被资本主义生产的威权秩序接
入,再生产的过程并未改变,只是其流转的环节减少了。
就其普遍性而言,在世界各地不乏对学校意识形态规训的理论解释。“在伊万·伊利奇生活的美国社会,⼈们
将上帝视为⼀种无法抗拒的超人间力量 ,认为⼈类的命运掌控在上帝手中,因此对上帝产生⼀种难以抵抗的崇拜之
感。人们仰赖上帝将其从人生的‘苦海’中、从其‘原罪’中解脱出来。而步入现代社会之后,谁是美国社会的支
柱,谁才是这个世界最后的‘拯救’?在伊利奇眼里,是学校。它们是作为新的世界宗教的学校、作为制度化神
话的学校、作为虚假的公用事业的学校。其包罗的制度化神话主要有制度化价值的神话、价值测量的神话、套装
价值的神话与永恒进步的神话等等。
学校教育似乎是充当现代文化衰落时期世界宗教角色的最佳扶择。首先,学校具备宗教的普及性。在现代社会,
作为资本主义产业体系中最庞大而关键的一环,制度化教育为每个儿童敞开了学校的大门,使其不论什么出身、什
么家庭背景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赛国,还有义务)。虽然不同的学生⼊学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尽相同,但人人
都接受了学校教育,接受了学是教的结果这⼀信念。
其次,学校中教师的角色与教会中牧师角色等同。牧师在教会中对信教徒具有领导作用,是教会的权威,而学校
中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是学生的领导者,教师支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样具有权威,其相当于牧师的角色。而且两
者的共同之处还在于无论求助者是否自愿,他们都可以触及到求助者的隐私,而这恰恰与其他社会角色不同,是唯属
于教师与牧师的‘权利’。
再次,学校具有教会所具有的三重功能:⼀,学校是社会神话的收藏者。学校收藏了大量的社会神话,将这些社
会神话保存并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坚信唯有学校才是促进⼈成长的合适场所。二,学校指导和规范⼈们的社会行为。
三,学校是仪式的实施场所。学校教育是⼀种安抚性仪式,学校中的教师在其信徒和特权与权势诸神之间起着协调
作用;是⼀种导引性仪式。‘它把新来者引⼊消费升级的神圣竞赛;是⼀种赎罪性仪式,它把辍学者作为牺牲品,使
他们背上教育落后的替罪羊的黑锅。’
最后,学校具有宗教中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宗教信仰是对世界的歪曲反映,是⼀种虚幻的意识,是唯心主义的
意识形态,在⼀定程度上扰乱人们的思维。宗教通过夸大虚幻的信仰形象的力量 ,使受苦的人们自愿接受剥削阶级
的哄骗与欺侮,接受眼前的一切。统治者依靠宗教信仰的传播无形压迫下层人民。而学校在这方面也是如此,学校
9
通过各种神话和仪式,将上层阶级的意志强加给处境不利者,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将这种不合理的方式进行合法化,使
⼈们以绝对依附的态度、坚定不移的信念对学校教育全身心皈依,使人们认为只有接受学校教育才是⼈的唯⼀出路。
并且,学校这⼀世界宗教又有其现代性。‘没有任何⼀种制度能比学校更为巧妙地掩饰当今世界中社会原则与
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将学校视为具有现代性的世界宗教,是因为学校与传统宗教具有不同之处。传统的宗
教以教义内容向信徒传递上帝至上、灵魂不灭的信仰,向信徒表达只有皈依于上帝才能摆脱痛苦,实现梦想。而学
校则借用各种仪式规范,传递了⼀种永恒进步的无休止消费的教育信仰。这种信仰让人们狂热地坚信,要想摆脱贫
困,远离苦难,就必须接受学校教育,并最大限度地接受学校教育。在社会生活中遭受苦难则是由于‘未曾受到学校
的恩惠’。这样,学校摇身⼀变,成了凌驾于⼈之上的⼀种偶像。⼈们视学校为偶像进行皈依崇拜、获得依靠的新
目标,⼈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服从与被服从、依赖与被依赖、膜拜与被膜拜的关系,学校成了⼈们⼼中所仰赖
的‘上帝’, ‘神的恩宠如今已成为受过长期学校教育者的专利。人人都接受了唯有学校才能形成⼈的批判性判
断能力这⼀主要信仰”......学校教育是⼈们的精神鸦片,是无法摆脱的心灵慰藉,以致于任何人都无法想象能借
助它物而从学校中解放出来。”
“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
阶级的安宁和悠闲。”(列宁)
三:结果
这样一来,为了邓所说的“经济建设”,就舍弃了毛的“阶斗”,然后在一个全面市场化的经济社会里,资
本的触角就随着异化的罪恶蔓延至每个人的一生里了。看看被侵蚀的赛国教育体制给我们带来的新年大礼吧!衡
水十中王 x 颖于 1 月 13 日从 28 楼跳下,头嵌到栏杆里碎了一地;金陵中学 19 级 13 班的赵 xx,上网课时当场发疯
尖叫不停。真棒!这就是老爷们所谓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育!
在某位同志的调查报告里,有超过一大半的人对课内学习感到憎恶----这还是在受调查者多是经济发达省
份的情况下。[2]就问问读者您自己吧,校内的学习难道能激起你您的热情吗? “高中教育是扼杀学生热爱知
识、自主学习、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阵地’。怎么说呢?现在的人们开明很多,他们已经在明面上允许学
生们读课外书籍和学习专长了,但实际上,在高中的高压情况下,客观条件只能导致学生们整日沉浸在教科
书、提纲以及题海当中,一旦他们有空闲,就把书本扔在一边了,就去吃喝玩乐谈恋爱了,到了高考结束,
他们还要从教学楼上抛书,还要将资料扔进垃圾桶里,甚至焚烧掉。为了保证学生们按本本过关、顺利通过
考试,教师们就必然有意无意地回避和压制学生们那些敏感的、‘不合时宜’的问题,政治和历史这两个科
目就是如此的。作为反动政权的得益者,他们也要尽可能地为当局做辩护,从而为自己做辩护。”
我们亲眼所见的是 : 一旦外部的强制力消失,人们就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学习。像波缅洛夫斯基《神学校随
笔》里写的那样:“亲人们哭呀,叫呀,千叮咛万嘱咐地送孩子出去上学;而孩子们却怀着对学校的深仇大恨和
厌恶之情返回家里”。
事实上,就人类的天性而言,我们本来是热爱学习的。早就有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在学习新知识时大脑
是会分泌多巴胺,从而让人拥有学习热情的。无论是在你刚刚解开了一道很难但你确实天才般地做出来的导数
题时,还是凭借自己的喜爱之情轻松背住了一篇古文时;无论是在你创作出了第一幅自己描改的二次元绘画时,
还是费尽心思搭成了一个乐高积木时。这就好比打游戏,你本来是可以获得极大的快感满足的,但是现在就是
有人要求你在几分钟内达成这个或那个成就、在什么条件下迅速通关、不看 RPG 游戏的对话单纯打怪、在轻
小说游戏里狂点通关、在 FPS 里卡 bug、在 MOBA 里计算各种伤害值……这样一来,谁还有兴趣打游戏啊?
不得不“学习”。看起来是主动的选择,实际上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是被逼无奈的结果。化用马克思的话
就是,“人在这样的学习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体力
和智力,而是使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正是学习异化的表现。
本节引用条目:
百度词条“结构主义” 伊万-伊利奇.《去学校化社会》[M]
乌鸦校尉.“跳楼、断手、当奴隶…谁逼死了中国 史静波.教育的社会形态属性与改革
的职业教育?” 某柳州同志著《当代中国教育批判 导言》
百度词条“教育” 路易·阿尔都塞.《论再生产》,吴子枫 译
玖逸. “关于学生运动的方向与学生组织的建立的 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
若干问题” 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顾建光译
尼采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M] Ibn Hayyan.《塞里斯的学校》
爱因斯坦.《论教育》[M] 陈曙红.《中产阶级教育传承中的文化再生产问题
弗拉基米尔-列宁.《国家与革命》 ——以南京市为例》于唯实-社会纵横/2008
《当代教育精神研究综述及其问题 》,《江苏教 萩克寒.“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机器部门的职业高
育研究》2012 年 28 期 中”
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 皮埃尔·布尔迪厄.《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
的要点》[M]

教育产业化:资本时代
10
私人资本进军教育行业后可谓是尝到了甜头,其市场一直在扩大,吸引了许多私人资本进驻,已经形成了一
套完整而遍及大江南北的重要产业链。
光是作为随动系统(即高考导向下制度化教育的补充,他们干的是卖教育的活,不是卖学生的活)的教辅行
业的规模就已不可小觑了。“据相关数据显示,早在 2016 年的时候,我国辅导机构教师规模就已有 700 万至
850 万人,学生规模则为 1.37 亿人次,他们支撑起了一个超过 8000 亿的庞大产业,且从 2012 年开始一直就
保持在 10%以上的收入增长水平。随着学生数量激增,互联网大资本也盯上了 K12 这个肥羊的领域,像阿里
和腾讯。由高领领投的风投者仅去年一年就为这个行业提供了超过 100 亿美元的资金,资金的狂热使监管机
构不得不警惕。”
那么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私立学校会在教育行业中怎样行为呢?
私立学校内卷模型
《教育内卷论 2.0》中有对私人资本进军教育行业并促成其产业化的影响有着精彩的论述:
“‘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家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私立学校就是如此...对于公立
学校而言,搞衡水模式只是为了名誉和领导要求,而对于私立学校来说衡水模式就是兴奋剂,是鸡血,是分
数,是生源,是成绩,是真金白银的利益!为了这些利益,他们把教育做成生意——他们融资,增殖,扩张,
他们疯狂的炒作升学焦虑,并从贩卖焦虑获利。以龙文教育为例,它是*ST 房地产公司下的分部,以二十多
亿的资本开设了大大小小 1200 多家补课机构,一度成为股市中一路飚红的靓仔。Emm 然后步子迈大了,扯着
蛋了。现在因经营不善亏损 4 个亿,比江南皮革厂欠的还多。此时如果你是这些教育机构的老板,你会不会
恨不得把高考难度提高一百倍,电话广告媒体宣传狂轰滥炸把学生家长的升学焦虑提高一百倍。
但这时肯定会有人问:‘可衡水中学是公立学校啊!’
的确是这样的,但难道你们以为公立学校就没法捞钱吗?——衡水市的政策限制私立学校扩张,但
衡中的天才校长突发奇想,可以公办民营啊!衡中本体是公立学校,疯狂的提高分数,为“衡水中学”这个
商标带来名誉——名誉是什么,名誉就是潜在的利益!——在这个名誉 buff 加持下,衡水中学开设了大量
‘衡水牌’私立分校,公参民分校,借读生,补课班。然后用得到的巨额学费高薪挖走周边学校的教师。这
样的模式其实并不鲜见,比如智达常青藤,咱们中考那年报考智达的学生都蒙了——校长不见了,校长带着
一大票老师跑到太古办私立了。他们能实行一般学校根本做不到的严格管理。他们还会垄断尖子生,有些学
校,比如咱太原的新希望,直接倒贴钱购买中考中的好学生,这些教育集团不断像癌细胞一样进行增殖,企
图达成市场垄断,成为所谓的‘超级学校’,也就是寡头。
一旦形成了办学规模扩大+垄断尖子生+资金链回报+声誉提升的滚雪球效应,垄断之路就势不可挡。
而其背后无实力学校水平快速下滑,周边范围内的普通中学陷入大面积的崩塌。对于衡水市政府来说,衡中
在全国范围内的崛起拉动了整个衡水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衡水市经济是有利的,于是支持衡水中学发展。
如果有一天每个省都有一个超级中学的话,那又是一波剧场效应了。”
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学校。有名的有:安庆九一六中学、菏泽市思源中学、凯里市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
学、银川三沙源上游中学、乌鲁木齐米泉中学等。还有衡水的“儿子校”,如云南玉溪、昆明、昭通的一堆
衡水学校,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衡水实验中学。还有些比较窝囊的,比如兰州衡水中学。更有专门用于内卷
的学校:望远贺兰山高考补习学校、贵阳衡实中高考补习学校等。
到现在,虽然私立学校正被不断转为公立,但其“没有衡水命,一身衡水病”的本性依然屡见不鲜,甚至渗
入到了公立学校当中。
“有些人又要说了,那你这么知道企业不是真的出自善心呢?首先,我从来不相信资本家的那一套,资
本家的嘴脸根本不需要让我去揭露了。(引注:不给投资,他们用什么办教育?没有盈利,哪个蠢蛋会给学
校投资?)其次,你企业援助学校,为什么不去乡村地区?为什么不去办学条件确实很简陋的地方去呢?为什
么非得到一所在城市或县城并且各项条件说得过去的高中来呢?为什么援助不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之手直接到
学校呢?既然是援助为什么不从学校方便的角度出发直接捐物资给学校省点麻烦反而要用现金呢,难道援助
仅限于老师的工资吗?
  资本进入学校不仅限于这一种形式,老师们总会向我们推荐各种各样的新奇玩意,就比如什么个性化
手册,说是根据你的错题推荐同类题分析一下你的薄弱点,然后数学英语两科就收你几百块钱。我就好奇了,
一个高中生了,错题对应的是什么知识点一个有心的人难道弄不明白吗?顶多就是花几十块钱再去买一本教
辅,我花那几百块钱然后还没时间做,有意思吗?”
杨东平在“新一轮教育产业化的影响”里这样说:“通过民办教育的发展,民办教育和资本市场、房地产
深入结合,使得制造学校差距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抬高房价、拉动房地产的兴奋剂,或者说成为地方政府非
常受用的一剂良药。”
这样好的事情,哪位师爷会选择不装糊涂呢?
综上几点,无论学校是为了什么,总之不可能是为了他们口中所宣称的田园诗般的教育了。“然而时间绝不
是唯一阻碍天性的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之下,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工作、生活等,这点没错。但对于考
试考纲以外的内容,老师也许理所当然的认为没必要。于是这么一来考试就是为了考纲,学习就是为了考纲,教
好课本内的内容之后,便不再有‘义务’回答更多,教材的内容是十分疏浅的,但凡学生还有一点好奇心,也会
涉及其对本质的思考。物理是我最看重的学科之一,因为初中物理涉及大多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是‘表象’,
不免引发我对本质的诸多疑问,因此我经常向物理老师提出这类涉及本质的问题,也许他刚开始愿意回答,但问
多之后便变得不耐烦,开始拒绝回答直到大声呵责我乱搞,我很纳闷,我做错了什么?家长的解释是他又回答课
11
内问题的义务,但没有回答课外问题的义务……
对于本象的探究,比如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本说摩擦力与物体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玻璃是表面很光滑
的物体,但有经验的人会发现两块玻璃挨在一起反而难以滑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遗憾的是,当我
百度看不懂时,在老师处却得不到解释,只有一句‘你要考的那些搞清楚了吗?’正因如此,我也开始提前学习
高中数学,高中物理,算作自己仅剩的一点点求知和探索吧。”填鸭式的数理化教育只有永无止境的刷题、考试,
而不是详细地探究教材上的思维建构过程,使理科教学失去了其美之所在。
教师一边抗议行政管理者对他们教学自由的限制,一边又拙劣地限制学习者的自由,其教育成效可想而知。
这个例子就像前段时间很火的规则类怪谈一样,“学生必须学习,学生不被允许学习”。[35]为了绩效,为了与其
它学校竞争,教育行动的决策者们不再重视对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素养的培养,转而要求教育者(他们是传统马克思
主义语境中的“体力劳动者”)进行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应试教育。很多创新的富有积极意义的教学研究成果(如科幻与
物理结合的兴趣教育模式、鼓励自由创作的语文教育、增加课堂辩论的历史教育、规避粗暴的先验证明的思政教学、
以语言交流能力和词源理解为基而非死记硬背的英语教育、跨学科项目学习、关注疫情与劳动结合的生物教育和
评他能力培养等等)也因突破传统范式和花费成本过高、在能否提高成绩上风险过大而无法普及。(除了北上广和一
些专门为老爷的子女服务的学校:如上海某幼儿园曾开设对冲训格斗的体育项目)
马克思讲,“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基于此,“资本逐利的本性,本身就是与人民教育的底色所相悖的。”
“2003 年 7 月,陕西省榆林市,19 岁的景艳梅考上了大学,父亲景统仕不堪至少上万元的学费压力在家中自
杀身亡。同年 8 月,四川省简阳市安象镇节约村一位 18 岁的女孩考上了大学,为了筹措学费,愿意以身相许。
  在福州,招收择校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数被家长们看好的小学更是借机收取高额赞助费,个别优质校甚
至开出了每个择校生要缴纳 2 万元的高价。在 2003 年实行‘三限’政策之前,广州一个择校生收费可高达 18 万。
重点学校又尤为突出,南昌的一位家长说:‘入学捐款四五万元不过是‘毛毛雨’,就是捐上 10 万元、20 万元的
也大有人在。为了找关系,我又另外请客送礼,花了近 3 万元来疏通关系。’
     2004 年 1 月 3 日,《江南时报》发布消息,宣布在刚评选出来的 2003 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教育行
业榜上有名。据教育专家保守测算,10 年来教育乱收费总额超过 200 亿元。    
    这些乱收费乱在什么地方?就中小学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
校受‘利益驱动’影响,通过招收择校生,办“校中校”、补课班,乱发复习、辅导材料,各种名目与学生入学
挂钩的赞助费等,有的是为弥补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也有的是为小集体牟取利益。二是一些社会有关部门向学
校乱摊派、乱罚款和搭车收费,如强行订阅报刊杂志,推销保险、校服、食品和学具等。三是一些基层政府违反
规定,擅自立项、超标准收费、扩大收费范围,如通过中小学校向学生征收教育费附加或教育集资,收取建校费、
危改费、捐资助学款、代课教师工资、工友费、集资修路(桥)、超计划生育罚款、社会治安费、社会抚养费
等。”
  千禧年初正是赛国私人企业经济膨胀到一个定点的时期。在佐伊的研究中,2008 年是赛国民间私人经济发展加速
度下行的一个转折点。这正反映了那时私人资本进驻教育市场的时代面貌。私人资本的猖獗至今仍然持续,甚至光明
正大地与官僚资本结合。
“家人们我来揭露衡水学校的罪行,快逃离衡水学校!
这次收书费真的给我恶心到了。寒假前一个月突然让你交 1326r 的书费,然后到了放寒假的前一天晚上才将
上学期的书发给你,第二天就告诉你这些都是上学期的书都没有用了,又让你花了 1600 多让你去交下学期的书费。
但是他买的那些书真的是太多了下学期回去几个月就中考了所以根本就写不完。当然他也不会让你去写,他会让
你回去再交卷子费去写学校印的卷子,也就是说那近 3000r 相当于白费,真的无语透了。你妈的交了水费后就把水
给断了然后让你刷饭卡才能出水,一个月就放一天,年年寒暑假违规上网课,今年也上到 28 号,早上五点起晚上
十一点多睡,中午有时还不让午休,饭菜涨价涨价再涨价,妈的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又强制让你订昂贵校服(关
键是之前才花了好几千买了几套又告诉你改版了去买新的之前的全部作废),当家长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吗??
不知道该说什么。乱收费,违规招生,买通上级真的是常有的事。”
如何执行:学校的教育手段
教育目的作为内因,教育产业化作为外因,共同决定了教育手段的底层逻辑。
所谓的“面向现代化”的教育违背了儿童心理学的客观规律,他们抽象地谈“人性懒惰的一面”,认为取
得成功首先就是要“吃苦耐劳”,用马斯克一天只睡几个小时、某个科学家为了国家民族这些虚幻的东西操劳致
死的例子激励学生。可实际上在他们的逼迫下,有些人打游戏打个通宵都不会觉得“累”。
世上没有懒惰的⼈。当⼈们不愿意做他们被迫做的事情时,他们自然会被称为懒⼈。
非人的教育手段破坏了学生在社会地位焦虑“加持”后所能承受的限度,于是“强加义务”的手段也诞生
了。学校以家长、国家、甚至学生自己名义告诉学生们学习不好是如何如何地违背他们制定的道德......马克思主义
认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可从未理解过马克思主义的老师们则要用学生被规定出来
的特点本身来要求学生,如“学生就该有个学生样”,外在地调动学习动机;教师动辄“上纲上线”,倾向于将
学生身上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问题上升到思想道德的层面,认为学生品德有问题,提出要修剪歪枝,引领学生
走向所谓的正道;考试本就是以选拔为目的,把人群分成三六九等,可教师们却总“无休止地把考试原则本身和
传统评分标准必然要产生的结果当作一种自然灾难来抱怨”。如“那些考到 90 分以下的,这么多同学坐在一间教
室里,有一样的老师,怎么你们就考这么糟糕这么差?”其实,这种抱怨发挥着一种系统运行中不可或缺的结构
性作用:正像宗教必须描绘“邪恶”来反衬“正义”(祆教在这方面十分典型),“坏学生”也是教学环境所委
任的结构性的必要角色,它可以用来道德绑架、告诉人们什么是“好学生”,并且赋予“好学生”以官方的价值
承认。
衡水式教育手段是典型代表,它严重透支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难明白,老师怎么会在乎你愿不愿意学
12
呢?“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学校提供的教育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学生会来主动学,因为他们不学就没有饭吃,
不学就“实现不了理想”。学校预设了学生主动内卷的态度,如中山大学于 2021 年新学期大类招生政策产生了专
业选择的悬而未决状态,将学生高考后送往大学市场的瞬时性买卖被悬置在一年后,大一学年变成了内卷的时段,
却号称这是“尊重学生意愿”,“可以打牢基础,扎好马步,对各专业和自身兴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专业分流
时做出更科学、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但恰恰相反,在一类大专业内与高三内卷程度相当的学习压力下,学生失
去了自由自主学习兴趣科目的权利。例如,一个对社会学感兴趣的学生,居然要学习与此相关性薄弱的图书管理
等学科。可以看出该大类招生政策无非是假借礼物之名的负担。
这样的话教育者就不用在意对学习兴趣的调动了,转而注重教学转化率给他们带来的即时利益。可笑的是,
他们一边滑稽地展露着自己的丑态,一边又不得不催促学生加紧学习。老师们就在这样的矛盾统一态中开展着为
人不耻的逃避责任的乏味教育。
这种手段本身也是在官方教育目的与私立学校背后的盈利性质甚至公立学校的资本性质深度结合后的产物。
“衡中毕业生晚上闲的无聊,给大家总结一下衡中是怎么给学生洗脑的。
首先是施加压力,这种压力是系统的,分两种。衡中每周有一节班会课,是星期天的最后一节,老师会从一
个主题出发去讲一些比较虚的内容,比如感恩、爱国、吃苦。并且会向学生灌输:如果高考考不好,你将失去重
要的人生机会,这个道理从客观上没错,但是会无形中让学生产生高考考不好等于人生完蛋的潜意识。这是一方
面,另一方面衡中每个月一次月考(几乎按高考标准),每周一次周测。每次考试都会打印成绩单贴在教室门上,
老师会在班会上念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如果你考不好,会有丢脸的感觉。每个班之前也会有排名(均分),如果
班主任的班在后面,在他们每周总结会上要做检讨。单科也有排名,该科目的负责老师如果成绩不佳,这个月就
要值班(变相惩罚,晚回家)。这种惩罚机制,会让班主任和老师将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带到教学上,几乎每一次
单科成绩落后,负责该科目的老师就要在班上发脾气。通过这种机制,对于成绩的压力一层一层向下渗透,最终
落到学生身上。
再有就是氛围的营造,在衡中有很多校规,很大一部分校规的作用是保证教室的学习氛围,比如课间也不
允许大声喧哗,随意走动。上自习室有人进教室,不允许抬头看。在这样的环境中,哪怕是比较好动的学生,也
会被氛围带着不由自主的学习。
三,梦想教育(或目标教育),从高二开始,每个人都要确定自己的目标院校,并且找到目标院校的分数,
以此激励自己。大多数班主任都会让学生在每一次月考前写出自己的目标分数,达到或未达到有相应的奖惩。
四,服从性训练,广为人知的衡中跑操,就是其中一环,每次跑操所有人都要挨得特别近,喊口号时声音
要特别大,会有专人为跑操的整齐度,声音的洪亮度打分。如果这一周分数排名倒数,那下一周跑操就要多
跑。”
最讽刺的是,当衡水师生都想通过这种变态教育提高在高考中的竞争力时,他们伟大的校长居然将自己的孩子送去了西藏
高考吃红利。
这正体现了“泰勒主义”(Taylorism)的基本特征:效率趋向,控制中心,权力后盾,把人视为待加工的物品。
这一管理理论自提出后由于其带来的生产效率增高,能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率,迅速被不加反思地才拿到包括教育在
内的社会各种需要管理的领域。以致形成当今特别强调“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控制”的“麦当劳化社会”。不难看到
现今教育论文中对数据时代数字化与教育产业深度结合以“增产增收”的研究。2012 年《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
管理制度改革的探讨》甚至提出“预算与结果相挂钩,预算以绩效为依据”的预算原则,并认为这将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
预算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鲜明地体现了其公立教育的资本主义性质。
他们以资本集团非人的利益出发,强迫学生们学习、竞争。然而讽刺的是,一天天喊着学习的学校,恰恰才是最反
对学习的地方。其中的应试内容或许有有价值的地方,但就连那可怜的一点点堪称“教育”的东西,也不过是以考试目标
为转移的应试成分。
“因为疫情,今年提前放假,学校安排了在家上网课,离校前,班主任对此大谈特谈,说什么有的人或许想
举报,说什么‘违规’‘还我自由’‘不要给学校惹麻烦,不然就是给自己找事’意思就是,就算去各种机构投
诉举报,也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相反,如果调查出是谁,有你受的。
然后就开始了早五晚十的网课时间,早上五点五十开始早读,必须全程开摄像头,因急事关了一两分钟摄像
头,班主任就在家长群通报,拼命讽刺,对你进行人格侮辱,建议你退群
本来因为课程没有完成上网课也就算了,现在十几天的网课快结束了,但是假期的安排真的是令人发指,早
晨六点开始早读,晚上从 7 点开到 9:30,必须进钉钉,除夕大年初二仍不休息,对于不进钉钉的通报批评。彼时
华灯初上,万家欢笑,可衡中学子却只能在题海中挣扎,在早读中度过良辰。……道理自然明白,但是一旦加上
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好一切就变了,过年这么喜庆的日子,衡中的学生却要开钉钉学习,我们有自己的节奏,有
自己的计划,我们喜欢学习,但是我们不喜欢监视!”
毕竟,“应试教育中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能让我们不用再继续接受这种学习,所以它就是一种反学习,考
得越好就说明主体越厌恶学习越希望于赶紧把学习的过程给停滞了,就这点来说它当然是异化的,因学习无法对
它自己的存在所展开,因它无法以自己的存在为意义,亦即,它无法在悬置了他者的先提之下逼问出自身那个超
出一切对意义的规定性之外的学习意义的本真性实体,这个本真性的学习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并不重要,而是应
试教育恰恰把自己显而易见的异化反过来把握为某种本真性的学生生存的终极目的,才能在其话语的矛盾和不一
致里呈现出异化之何以为异化的缺陷性实质——应试教育既以最严厉的面目要求主体植根于学习本身,但它又在
根本上已经通过考试的中介彻底阻碍了主体植根于学习本身并通达于某种纯粹学习的自发性道路,据此来说,它
恰恰是作为某种它所不是的东西来显现它自己的。”
另一个方面也有类似的体现。古时候反动的封建领主总乐于把民众“绑在土地上”,并据此鼓励着“故土主义”。
现代的教育决策者则乐于使人的眼界被限制在应试篇目里,致使人们无法学到更多东西。而政策的传声筒———
—老师们出于自己的利益,当然也会乐于把人绑在笔上。他们同时还为内卷洗白,将这个概念庸俗化,甚至将内

13
卷视作社会进步的良方。3
“读者们,我们这些劳动者,以及这些年幼的、尚处于生命初始阶段的孩子们,一窟窟地聚在令人窒息的建筑
里,从事仅能领取刚好足够生命延续下去报酬的工作,或是在堪比军营氛围的环境下为成为未来合格的雇佣劳力
做准备。以致使自己的脊柱歪曲了、眼睛近视了,(引者补充:得了社恐,患了抑郁,作息的不合理安排与压力
的不科学堆积带来胃病、肥胖、失眠,和剥夺拉屎自由带来的便秘等。一个衡中的学生上了大学才想起吃饭是可
以嚼米粒的)放弃了自己的健康、舍弃了在这广阔天地里遨游得到心灵自由的本性,图的是什么?为的是什么?

我现在就能回答你们:‘为了资产阶级!为了把自己变成傻瓜!’”

教育产业化结构里学生所处的位置

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就是学校给学生带来的疯狂的压榨:“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的生产的唯一目的,也
是资本组织生产的根本动力。为了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主宰者、组织者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从
劳动时间上下功夫,来扩大剩余价值的份额,而不是扩大劳动力应得必要价值的份额。”
完全可以这样讲:延长工人/教师劳作时间是提升企业利润的的好方法,那么生产对象:即产品/学生,也要
经历更长的打造时间,以保证其精良性。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是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产品,这也就意味着劳动者可
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要求产品自己改造自己,好让劳动者更轻松一点。学生的学习时间就是这样变长的。另
外,留作业的方式就像无薪加班,但不同的是作业意味着教师不用承担逼迫学生的责任了,而且还可以巧妙地讲学习
时间延长到家庭环境里。
“从企业的角度说,管理者何尝不清楚睡眠不足精力不集中会影响产品质量企业效率,甚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社会问
题。然而经过测算,大多数企业还是倾向于通过延长工时来获取剩余价值。因为质量问题和效率问题可以通过流水线
和监工来解决,而增加工位和 8 小时工作制却直接加重了成本。他们宁愿机器闲着也不愿人闲着,宁愿出了事故后赔偿,
也不愿意在制度上作出让步。”对于学校来说,延长学习时间与马云对 996 工作者给出“福报”是何其相似————那
毕竟是“为了学生好”,但最大的获益者恰恰是收获优质绩效的学校官吏。对学校管理做出纯粹技术主义的解释是不妥当
的,因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教学收益,更是通过人身控制进行长久的规训,以阻滞人的全面发展,
或者说用资产阶级的“全面发展”来替代无产阶级作为人的自由发展。这样就可以理解 2022 年 9 月、10 月陕西师范大学
和甘肃兰州文理学院在疫情防控上表现出来的无能和霸道何以是必然的了。
这样一来,学习时间就延长了。假期被占、周六留校、五一国庆一天假……诸如此类,我想读者若是身
为学生自然有深刻的体会。于是 2022 年寒假就有了这样一幕:
其实很早就想写这样的文章 的时候 我不理解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或许是真的忍无可忍往市省教 成绩不是被逼出来的学生只会
或许是从去年升到高一早上让 育局打电话可是被撂电话被吼的时候 越逼越叛逆
五点半到操场跑早操 搞什么资本主义啊?
还是密集式跑操 我们不是你提高升学率的工具
有人摔倒 可你们就是把我们看成提高升 我们为自己发声
有人骨折 学率的工具了 你警告我们说有网警
有人晕倒但没人管的时候 什么千人希望 我们为自己发声
或许是晚自习上到十点 别往我们身上安什么称号 你说我们对学校对老师的态度
可是宿舍十点二十熄灯 安什么只会用来压榨我们的称 不端正?
慢了还会被宿管说的时候 号 不端正?
或许是被年级主任骂是畜生 你们那些只会在操场上谈笑风 你把我们当人了吗?
是牲口 生看着学生一次又一次摔倒的老师们 你对我们的态度端正了吗?
被骂不守女德 有心吗?
没有一点女生样的时候 你们看到学生摔倒看到学生被 我们是小
或许是在我第一次患上肠胃炎 踩会着急吗? 我们是一群十六七八的孩子啊
疼得死去活来 你们会什么?只会想自己的班 我们凭什么被骂牲口
去医院一检查 有没有扣分、自己的班会不会是倒一、 被宿管说蹬鼻子上脸
医生说是吃的东西有问题的时 自己会不会被扣工资被扣评分 凭什么一点隐私都没有
候 ...... 凭什么被翻床
或许是学校一味的砍假期到后 洛阳市教育局 凭什么摔倒了被踩了要被说注
来四个星期回家一天的时候 打电话过去检举只会说一句话 意力不集中
或许是早读让学生站凳子读书 “听各自学校安排” 凭什么寒假只有两天
的时候 你就活该被骂 凭什么网课从早上五点五十到
或许是打着检查违禁品的旗号 还撂电话不接电话 晚上十点还有一堆作业
翻学生床的时候 为人父母官你这拽的好像我们 凭什么....
或许是暴雨开学寒假只有三天 都是欠你的 我是住在市政府家属院的学生

3
以主流媒体宣传为面,学校为点,他们都乐此不疲地宣传着“奋斗”、“上进”和“躺平可耻”。然而“一个年轻人﹐跟平常人一样安分上学,毕业后有份正
经工作﹐按时上班不加班﹐给国家交个税﹐业余时间正常娱乐消费﹐不吸毒不滥交不赌博不斗殴不聚众闹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五好青年、社会的中
坚力量。”可是在赛国,这被叫做“逃避”“不反抗”和“可耻的躺平”。但它们不知道的是,正是我们的这些“躺平”青年,正践行着最直接的对剥削的反抗—
———为赛国的资产阶级掘墓。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
境对个体的规训。
同时,“内卷可耻,躺平有理”也是现阶段合适的斗争框架。首先它喜闻乐见,让革命程度不一的广大受剥削者凝聚起共识;其次又风险低,易于实践;
最后马克思强调,“对工作日长度的限制是走向革命的第一步”,在这个意义上富有斗争性。
14
从小就在楼上叔叔说水利监管 才宣称不再拆 别老是只会学走资狗那一套花
局不记得哪年了原局长直接被拉下来 我在现场一个头上都是血一个 钱压热搜
上去一个什么都不会管的废物靠掏钱 满背的血也们才刚要升初二你知道吗 教育搞不好
靠关系上去的 可是两个学生都是现场的家长 你们什么也搞不好
你们有多恶心真当我们都不知 带着去看的病你们市政府的没一个人
道啊 出来管事只会找一群保安拦人录像警 我是河南省洛阳市的高中生
2017 年堰师市政府因为钱要把 告真厉害啊 我们在洛阳为自己发声.
偃师城关三中拆了建成少年宫后来你 一次次的上热搜你也不想想为
们派的保安打了两个学生怕事情闹大 什么
五一假期同样如此。据网友曝光,2022 年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两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职业中专五一
期间依然有继续上课的通知下达,学生被强迫连续上课至五月四号,连因调休而消失的休息日也因“防疫要
求”而被侵吞。安徽义正书院高级中学则只在五一放了一天。可惜的是,这里似乎没有爆发出如前些年滕州
一中学生示威这样的大型抗争活动。每个学校的既得利益者(包括很多讨好统治秩序的学生)总喜欢说“我
们学校已经够好的了,你看看别的学校!”或者“我们国家的教育已经够好的了,你看看其它国家!”。且
不提这帮人最喜欢的哪方面强比哪方面,哪方面差就跟更差的比这个手法,仅是把它们的逻辑换种说法,就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们的愚蠢了:“我们是在吃屎,但是别人也在吃屎,所以你就安安分分吃屎吧,这没什
么可抱怨的”。
学校的教育理念更是变得令人发指。这两天最令网友们关注的是 b 站上的一个视频“【希望你们都能接受以强欺弱这
种教育理念-哔哩哔】”在这里,学校一再使用的伎俩被揭露,正如网友的评论所说:“他们正在把‘落后有可能挨打’变成
‘落后就应该挨打’”。他们挑明了当街道清洁工的悲惨,却手动抹杀了对人人平等的思考与要求。这与孔老二和孟轲
的命定论,或者不攻自破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或曰演进人文主义)又是何其雷同!但是,就像日本轻小说《No Game No
Life》里说的一样,“正因为生来什么都没有,所以弱者才能拥有一切”。而视频里揭露的是:学校在把弱者就活该被
践踏的逻辑强加于人类。他们喜欢说:“你看看,就学习这么差的人一天天说着要改造世界、讲那么多负能量的东西”。
但难道我弱小,就是我不抗争的理由?
就在本文快要写完时,桃城中学校方依然口口声声“严正声明”着学生传谣,同时却大肆进行着殴打、
猥亵的暴行。还有些学校“用各种花言巧语敲诈家长把自己处于在心里叛逆期的子女送到其并没有专业资质的‘网戒学校’等再
用武力迫使被教育者服从命令,达成其盈利目的。例如豫章书院。”
而张学军之类的市侩教授,却还喊着什么因为“学生承受能力过差”,所以学生自杀、患抑郁症的事情
频发。试问,我们有什么义务忍受外界强加的压迫?兴趣教育难道不是不言而喻的每个人身为人类都应有的权
利吗?没错,什么都不懂的孩童确实需要包含痛苦的教育来成长,可是哪里又有可以被活活逼到自杀的道理?

对教师而言,教育的产业化标明着教师从一个受人尊敬充满奉献意味的身份变成了一个由谁来都可以的
标准化职业。作为雇佣劳动者,与其他产业工人一样,他们的劳动成果显而易见地被异化了,这本身就导致了
教育内在价值的悬挂,无法落地落实。教师逃避责任的情况开始普遍化:他们只是为了口饭才来做教育,早就
没有了理想和责任感,更别提大环境下他们对责任的毫无意识了。
教学泛娱乐化是其表现之一。它将“寓教于乐”取而代之,转而以另一种对教学内容的庸俗化和快感主
义解构(符号享乐)注入了教学当中。这是难免的。首先教师普遍地反感工作,学生也普遍地厌恶课课堂学习,
所以一有快乐的机会,哪怕毫无价值,哪怕会破坏有价值的东西,也不用在意了。“在片面地追求感官刺激、
气氛的愉悦与浅层参与的‘快感文化’的助推下,教学活动被掩盖在一种虚假的繁荣之下,被景观化处理后的
教学情境无形中丧失了师生的情感共鸣与和谐共振,‘寓教于乐’也蜕变成为‘尽情享乐’,深度参与陷入了
表演与作秀......最终使得教学的严肃性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肢解。”
其次,“教育消费主义表现为一种商业化的价值逻辑,辅之以刺激感官和鼓励消费的方式,诱导人们
在教育中获得快感与存在的意义,并潜移默化地植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非主流和反主流的
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如果大众传播媒介能把艺术、政治、宗教、哲学同商业和谐地、天衣无缝地混
合在一起的话,它们就能将使这些文化领域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商品形式……所以,重要的是交换价值,
而不是真实的价值。从根源上看,现状的合理性和一切异己的合理性都服从于此 ”。
这样,教学泛娱乐化就造成了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原则观点的粗暴解读 ,即不顾批判性认知而强加正
4

确性;造就了校园欺凌人格侮辱,即恋死癖的滋生;历史教学中对严肃场合的价值扭曲,通过乱开玩笑甚
至直接侮辱的方式迎合主流价值观(还包括如 b 站 up 主“小约翰可汗”的历史讲解,几乎被无休止符号享
乐的话语空转所统治);教学评价在无节制的赞许中偏离基本功能以及对一些学生或者学生的某些方面的
放任自流。

市场逻辑下评判教学水平可以使用“教学转化率”的概念。设教师劳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投入了 A1 的劳
动,学生为了学习付出了 A2 的劳动,f(x)表示 x 的劳动的商品价值,其它影响因素即相差不大的教学工具、
资料和方法的商品价值为 b,最终使得学生作为劳动力商品所增值的一部分价值为 a,那么该教学过程的教学
转化率则为 a/[f(A1+A2)+b]。要想改变这个比值,教育管理者一般追求更优质的师资或者招收更优质的学
生。作为追求优质教学成果的各种正式学校,它们最关心的是 a 的产出,于是,学生的学习转化率,即 a/A1
和教师的学习转化率,即 a/A2 就备受追求。这样就有了补课、延长教学时间、延长教师的备课时间和学生的

4
“在学生们不理解教师的独角戏的情况下,法定的对不确切理解的顺从越是因为别人以为学生理解(也即教室里教室外学生心中大他者
的作用),因为他们应该理解,而同时成为他们适应学校系统的产物与条件,他们就越不会打断教师的独角戏。”“于是,被人理解的幻想
和理解别人的幻想就可以通过互相作为对方的托词而相得益彰。” (布尔迪厄)
15
学习时间及一系列道德义务的强加。通过一般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师生的剥削也已然明了:x-f(x)的
差值就是我们所被剥削的地方。在教师那里体现为不断增加的劳动要求和不断降低的工资,在学生这里体现
为学习要求的强加和学校资本集团在招收新生时通过对学生商品市场价格的操控而剥削的超额利润。(来自
家长手里的学杂费用)
劳动力市场:中考、高考分流[3]

高中教育工作者之间流行着一句话,“能拉开差距的卷子才是好卷子”。以分流筛选为目的的高考体制决
定了其不可能推行素质教育,而是推卸教育的责任予学生,令其自行竞争。越“优秀”,越听话,也就能爬得
更高。
“2012 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发布的报告揭示,被分流进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和城
市的经济困难家庭。中职学校的在校学生中,82%都是农村户籍,近 70%来自中西部,45.7%的学生家庭,年人均收
入不足 3000 元。越是好的高中,城市户籍学生的比例就越多;越是差的中职,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就越多。中考,
与其说是‘选拔人才’,不如说已经成了一个‘淘汰’贫困家庭学生、维护某些群体既得群体的工具。”
高考的真正目的无非分流而已。大部分中产阶层学生都能达到进入优质大学所需的学习能力,但为了竞争有
限的升学名额,高考难度不得不设计得更加精细。学生便将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反复练习有限知识领域中的极致解题
技巧,无非是为了多考几分,在高考的零和竞争中获得靠前的排名。了解过高考数学的人都清楚,受制于规定,数学高
考不敢超纲考题,却又要提升难度来进行选拔,所以只能把简单的高中知识往复杂里考。圆锥曲线的试题很典型:不考思
维能力,硬考计算能力。脱离了实际教学。对此最可笑的一种解释来自我的数学老师,“基础学科的教授参与高考出卷,
因他们发现本科生计算能力太差,所以高考也提升了计算的难度......”这种解释也就骗骗学生了。
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下,资本家对生产的把控使得就业岗位大大缩减,产生了一大批失业的“产业后备军”,从而
进一步刺激人口红利,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为了让失业者和工人贵族之间有一定的阶层流动活性,
高考制度就应运而生。它还能刺激劳动力的相互竞争,让劳动力性价比更高。因此,高考的设置本身其实并无所谓
的公平精神可言,仅仅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人才选用制度而已。
而最可笑的是,特色社主义者连仅剩的对满足资本主义生产需求的追求都无法实现了。”赛国现有的教育水平及
结构与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需求不匹配,数字化人才供给明显不足。“(北大光华学院教授龚六堂)
“从投入生产的角度,由于教育不公平产生的恶性竞争,使得教育作为本应服务于新的一代投入社会再生产的
作用越来越差,而是服务于分数服务于考试服务于名校录取这种教育的框架本身,越来越偏离生产实践和个人发
展的本质,使得学习的知识投入社会生产的能力越来越差”,就业后应对产业变革的能力也同样缺乏。
据新发表的一篇对陕西省 77 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的 16112 名大学毕业生的大规模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专业
—职业匹配度选择“非常符合”的仅有 948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5.9%;“符合”的有 3862 人,占 24%;两者相加不足
30%。
有人提出“内卷有用论”,认为不断的内卷可以让名列前茅者与“吊车尾”都得到磨练,虽然排名没变,但
大家的能力都提升了,也就为产业变革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断且“近乎没有能力上限”的人才。但实际上内卷意味
着我们陷入了盲目躬耕于专业知识和做题能力的加强,全然放弃了学习新知的兴趣和能力,反倒不能应对产业变
革了。内卷具现于个人身上的驱动惯性更是造成了浪费,使得专业不对口、就职不满意等现象泛滥,大大制约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主义开发社会潜能、解放生产力的要求不符。
高等人才更多地来自生产实践,而不是接受制度化教育。而赛国的高等教育只做了筛选,却没有做好培养—
—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下游,高精尖人才缺少就业机会。这里就体现出一种浪费———利润生产不仅在经济上使劳
动力产生的价值增值无助于人类整体,也体现在中学生、大学生的刻苦学习被浪费:进寺院还得有学位、县城教
培叫来博士......这正是劳动力商品化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产物。“自高校扩招以来,谁的品牌大质量优谁就能抢
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已是不争之事实。而衡量品牌质量的标准就是,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多寡。硕士点好说,本省
的权,十几万就搞掂了。而博士点则不同,要进北京,门槛太高,想当年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培养大学生竟只
是为了市场份额,培养出来的结果如何,除了国家考量的“强基计划”和学校名誉利益等外,教育出来的其它结
果几乎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高一高二学过的地理,结业考试完了就忘了;整个十几年学过的语文,高考完就忘了;
大学本科学完的高数,研究生时候就只剩几个纲领了——这不是理工的悲哀,这是所有人的悲哀。市场的反向选
择会淘汰掉那些不被资本需要的科目,而且永远是在它们已经被学过之后,这是双重的不幸。
市场反向筛选出拥有自学能力的精英,而自学能力并不主要来自面向公众的那些制度化教育,而是来自私教、
高等学校和家教,这些由钱和社会地位决定的东西。
教育竞争的本质:人吃人
读到这里,相信学校是“为了我们好”的说辞就早就可以被读者们识破了:
“在我的经历里,学校企图用特殊性掩盖普遍性,即拿某一个人被企业成功录取的案例,来证明他们所
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可我们才大二啊,本该在学校汲取知识啊,所以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渴
望汲取知识的需要和学校利用权力把学生送出去打为学校谋利两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中,学生是弱势
群体,而校方是强势的,学生并没有获得任何对人生发展有益处的东西。
接近三百人的学生实习队伍,只能在企业留五六个,剩余的人白白浪费了时间,贡献了剩余劳动,一
无所获。也就是说,成就了五六个人,而剩余的接近三百人毁了。而学校则想不断证明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
我要撕碎这温情脉脉的面纱。”
每个人都努力的话,大家的分数都上去了,可是分数线不也上去了吗?无论怎样,总有一部分学生要被高考
分流到“底层”中去。我们的逆天改命同时会让其他人陷入痛苦。你的痛苦会让别人更加痛苦———当然,你的痛苦也
包含着别人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无益于任何事业————除了让资本家赚钱、让领导升官以及让国家经济腾飞以外。
当然别想着经济腾飞真和你有半毛钱关系。就 2010 年到 2020 年来说,赛国 GDP 总量从 6 万亿美元飙到 15 万亿美元,涨幅
16
约为 150%。但富士康工人的月薪涨了多少呢?从三千多到四千多,可怜巴的涨幅只有 30%。算上通货膨胀,这点钱相当于根本没涨过。
“张锡峰在疯狂讲台上面目狰狞歇斯底里地讲着拼搏奋斗考状元,但台下听讲的又何尝
不是一个个有待于干掉张锡峰后考第一上台办讲座的同样神经质化的张锡峰本人呢?”

“教育不再改变命运了,他们不再需要更多‘中产阶级’、不再需要更多‘人上人’,而是要更多的体力无产者来
供养他们。”去年 6 月浙江的本降专强迫学生签字和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的专设就是如此,“垃圾”的名额扩大
了。
这样一来,大家更害怕当底层工人了,大家都挣扎着想要中层上层的位置,可是那底层的位置总得有人去坐,人
们竞争得再激烈都是如此。现在的教育结果实质是一种“相对位置品”(positional good),你能否“成功”,不取决
于你自己的教育水平,而取决于你是否高于别人的水平。进厂的要求一直都有,学历的要求则越来越高。不是大学
生去当了工人, 而是工人读了大学。
别说什么失败者只是宿命论意义上的法盲、流氓、混子、不努力所以活该被高考分流进底层:那不还是没钱没家教的
缘故?一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的工人,你指望他们能给孩子什么样的家教?5
(与之相反的“努力论”,是彻底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在这些人眼里,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人的思想而
非使人产生各种思想的因素造就了社会历史。在“普九达标”的今天,随便从大街上拉来一个路人都可以背出“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可是我们的思政课老师、班主任和校领导们却要装聋作哑,胡诌瞎扯什么万能的“自由意志”、“竞争者思维”,
好像只要学生想一想,就能选好道路、加倍努力然后直冲云霄。“赛国教育公平平等这一观念的支持者觉得:‘环境和学校
都是次要的,关键的是学生自己’。他们经常‘超人’般地说,‘一个人只要优秀,不管什么环境下都能成为优秀的人’。
他们把人和环境剥离开来,制造一个脱离人的人类社会,不管他们怎样狡辩自己也关注物质基础,承认环境的作用,
他们还是把物质放在第二位,是唯心而先验的。”这是 1949 年后在赛国就逐渐绝迹的老调子。然而老调子仍未唱完,新时
代的赛国又要重新唱下去。)
小县城里的破烂学校,怎么和大城市的一线教师比水平(教学转化率,以及科学课一类的启蒙课程)?
你又见过几个家里有钱的能让孩子当底层人?
更何况,我所说的只不过是从一种狭隘视角出发的————学校的教育本就不合人性。学校把学生生命的活
力说成“多动症”、上自习不让作有意义的思考而只能写作业、非课间时间上厕所还不被允许。学校只有一种倾向:
把学生的身体完全制成绝对安静乖巧的僵硬的标本,带着近乎于死亡的凝滞形式被装裱进告
示栏上同样凝滞的优秀学生相片里。 只有那些既得利益者的亲属和甘愿磨平自己身为人之棱角的人才能成为制度
化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受益者。当然,真正活得开的既得利益者并不需要这样一套竞争模式。富裕阶层有能力通过重
点高中的国际部、外国语学校(甚至不需要)把孩子送去外国留学,让他们有能力去过自己的生活,去实现不被压
抑的生命;即使在卷翻天的高考洗衣机内,他们也可以直接砸钱给买个博士生导师给孩子指导论文再花钱上期刊走自主招生
路线(曝光出来的小学癌症论文也只是做的比较过分的一例而已)。
但也仅有他们可以了。
人们一个劲地听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反动规训,殊不知衡水校长那样的家庭要么有能力把孩子送到西藏逃离
内卷,要么可以从小接受北上广大城市里的精英教育。你跟他们还有什么可比的呢?陕甘宁青新的孩子别说努力了,他们
连努力的意识都没有,又怎么跟你北京上海江浙的天龙人竞争?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人吃人的时代”。

本节引用条目:
飞剑客 .“教育产业化,该告别了” 红鱼.《资本主义教育的竞争》
君士蛋丁 .论中国教育问题” (2021.11.29)
微信公众号:乌鸦校尉.跳楼、断手、当奴隶…谁逼死了中国 b 站用户 观听 于 2021-8-26 在视频“【衡
的职业教育?
水或战争】战前动员宣传/燃向”下的评论
惠牧.《直击中国教育底线》[J]
红鱼.《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与对工人的欺
陈培永.《资本的秘密》[M]
《中山大学 2021 年招生政策十问十答》 骗》(2022.1.31-2.1)
彭正霞,陆根书,李丽洁.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 知乎用户 星河长
素及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 明.https://zhuanlan.zhihu.com/p/1101644
57-64.
Elizer·王.反向筛选 ——市场化体系下教育的破产 09

5
该方面细节内容可参考:孙文中.“厦门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分析及其启示”等科班论文。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央编译局 二一学社.教育资本概论修订
知乎用户 满目皆秋色.“河北衡水中学剥 阿月.衡水中学的张锡峰与“杀死第一名”的张献忠——倒错应试教育将
夺学生寒假假期,除夕初二仍然钉钉” 话语反向塞回口腔的死亡界域
曹征路.“被制造,被加班,被自杀,被 微信公众号 佐伊 23.职校生“实习”经
工会”-2012 年 11 月 11 日深圳清湖劳务 历:“我就像被猪笼草捕获的猎物”
工图书馆的讲话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
某柳州同志著《当代中国教育批判 导言》 形态研究[M].刘继译
微博博主:@玫瑰少年没有玫瑰

不止是剧场效应:人吃人时代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
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
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
一样,甚至更差的观剧效果。
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上清华北大,清华北大加在一块,一年招一万个学生,我们每年的应
届考生八百到九百万,考上的概率是多少?大概是千分之一的概率。有人说:‘不行,我至少要上
一个 985、211。’985、211 加在一块,每年招生五十万,概率是 5%。”(郝景芳)这么低的概率
摆在面前,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能够到某一个不错的位置而安然处之。
那么,是什么让人们纷纷从舒适的座椅上站起来,形成如此一个零和博弈的景观社会
呢?明明“在雇佣制度下,无产阶级用自己的劳动造成加紧剥削自己的条件”,明明市场经济下含
有雇佣关系以及利润生产之主导地位的生产,其总趋势“不是使平均工资水平提高,而是使它降低,
也就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劳动的价值降低到它的最低限度”,我们又为什么不得不被卷入这个
角斗场当中呢?
第一个原因:代际传递的社会地位焦虑
我们可以从对内卷之认识的出现为突破口,来解析这一扑朔离迷的景象。
“回溯时间线,‘内卷’最早和‘985 废物’一起出现。内卷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一种阶段,
即那些自认为可以不断提高生活和个人地位的中产阶层遇到了无法继续上升的瓶颈。”
当我们谈论“内卷”时,我们必须提出这些问题:
“内卷”是什么?它是何时出现的?它为什么出现?作为一种现象/影响,应该如何理解它?它又是一
种该如何定义、界说的行为?
内卷,直译为向内演化。根据吉尔茨形容印度尼西亚农业时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模式在某一
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概念逐渐延伸到了整
个社会学领域,泛指人的劳动力被使用却没有产生什么价值的过程。就是说,劳动成果的浪费。内卷也是普
遍存在的现象,比如 19 世纪下半叶清朝农业尖锐的人地矛盾(荒地有限,人口持续增长)、冷战时期美苏
(还有印巴)的军备竞赛还有生物学上物种内的竞争关系。
18
“内卷”无疑身处多重语境,但当我们从赛国的社会现象方面出发,站在社会性行为的角度来说时,我
们只能把它界定为“以成绩为短期目的,受应试教育关键性地影响的,以包含学历与就业在内的社
会地位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竞争性学习行为”。
“内卷”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浪费、低效、失衡,而不是什么“躺平”的对立面。这个词的登场则传达
了这样的信息:潜藏的矛盾被激化的事实和事件转捩后整个叙事场域或多或少展现出来的对抗性逻辑。
从 1980 年到 2008 年,改革者们吃着人口红利“拥抱世界”,但到了现在却遇到了瓶颈期:往日那套罗
马共和国式的牺牲外国人利益交给底层群众的模式行不通了,底层人吃不到东西了,上层人不愿意给东西吃
就得继续从非洲、中亚、南亚抢----可是这些地方可是欧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阳光下的地盘”啊!于是钓
鱼岛事件、赛美贸易战、赛印边境摩擦、赛台剑拔弩张等接连发生。赛国作为具有帝国主义性质的国家获得
海外市场利润(尤其来自越南、塞尔维亚、巴基斯坦、秘鲁及很多非洲国家)没有从前那样容易了,对工人
贵族、小资产阶级和资产者的“眷属阶级”等的收买活动也更力不从心了。[4]对国内,利润的需求愈发紧迫,
人民的生活从物质方面到精神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改革以来前所未有的紧张时期。[5]
于是,高考这种满足了阶层流动和精英俘获的存在自然被寄托了厚望:家长们把对自己家庭的社会地位
焦虑传递给下一代。他们是社会中从事劳动生产的人,是有阶级身份的人,自然比孩童更明白社会地位(这
意味着钱及钱能买到的东西,还有实现它本身的可能性)的重要性,哪怕这种身份的追求是反人类的。通过
家长会,聚餐和日常询问的分数、学校、重点班炫耀攀比的情境,家长严厉的凝视目光将子女牢牢钉死在优
秀学生这个他者身份上面,并迫使他们的思维形式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家庭系统内更深的植根,于此,家庭
私有制让学子沦为了以考分为父母争取面子和荣耀和考试工具人,而父母则依靠高考权力网络中的好/坏学
生的指认定位,将好面子隐藏在“这是为你好”的话语之下进行炫耀性享乐(学生的抑郁症大多就发生在这
种家庭里面),可以说,正是应试教育将父母-子女之间相处中自然自发生成的情感连接粉碎,并以原子化社
会中人情冷漠的符号利益的象征性交换取而代之。
就这样,“我们走进的是一个知识日趋经济化的时代;宦海的沉浮、利益的得失、欲望的纵横,使得知识传承的担
当者——教育成为了这些名利追逐的法宝。导致社会整个精神的迷失,群氓的盛行”。
也许数据更能说明这些事情。2012 年 12 月,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根据其住户调查计算并公布了
2010 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数值为 0.61(这还是去除了极端数据的结果)。而在 1981 年,这一数值仅为
0.288。[6]基尼系数只是一个直观的剖面,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都可以体会到买房难、上学难、就
业难”三座大山“随着改开的进展压到了我们肩上,并且越来越重,越来越难以为继。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轨制教育目标是为了解决我国劳动力人口结构性供需矛盾,但是也将原本就稀缺的
教育资源在中学阶段就设立了分割线,使得高考竞争直接下沉到
了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使内卷的烈度大大加剧。
在学校学习中,由于考试内容过于狭窄,其形式使得学生
通过反复的刷题训练和技巧学习来应对零和竞争,最终造成了升学空
间和学习过程的双重内卷。虽然社会和个人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但
学习内容上没有附加值,课程知识没有广度和深度的延伸(在这样
的体系下,进行学习内容扩张只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与双
减政策相矛盾),教育结果也只是越抬越高的录取分数线。
另一种解释是脱离实际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绝大多数
劳动者占有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少......以致内卷的出现”
然而,“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以及高等教
育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分配给底层群众的
教育机会也增加了。少的是人均的占有量和 一定内卷结果对应的
社会资源的多少。于是才有了如此激烈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最可悲的并非如此,而是尽管我们努力争取,换来的也许只
是一纸卖身契而已,不过是“主人屋里的奴隶”,比那些“屋子外面的奴隶”更“体
面、优越”罢了。
第二个原因:意识形态引导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功绩社会,不再以规训为主要内容。对
于身处都市的年轻人来说,‘剥削’正披上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外衣。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认为,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劳动从传统印象中的‘被
剥削’转化成一种‘自我剥削’。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带来了一种肯定
性的暴力,我们前所未有地强调自我实现,因此反而让自由本身
成为被榨取的对象。‘人们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供人剥削,内心却幻想着正在自我实现。使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的不是对自
由的压制,而是对自由的充分利用。这是新自由主义最为奸险的基本逻辑。’韩炳哲写道。这种由自我异化带来的驱动,或
许是当代人内卷最持久的动力。”
“在长期接受的教育中,他们从小就被锚定出人头地的人生目标,学会了两套求生法则:一是和对手竞争,二是取悦
权威。”这句话道出了代际传递的中产者本性:他们在地位焦虑发生时的应对态度。他们总是承认、拥护着考试竞
争机制。这一承认“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这些人从他们出身的社会阶级那里得到的价值体系,一是他们自身
的商品价值及他们的社会地位对学习给予的保险的依赖程度”。
内卷的个人驱动力体现在这些人身上。他们通过学习接纳和使用统治阶级的文化专断来获取合法文化
场域内的文化资本[7]。他们早就看穿教科书中“为众人抱薪”的荒诞图景,转而通过提升成绩来主动(而不是受迫于家庭代
19
际传递的目标)为自己争取狭隘的利益————他们才是“不仅改了自己的命,更改了全省其他考生的命”的那些怀
着独自对抗整个世界的“英雄主义情怀”的实际上的助纣为虐者。鲁迅先生说得好,这种可悲的人分为两类,一种是“暂时坐稳了奴隶”,
一种是“欲为奴隶而不得”。《赛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曾不自觉地卸下了伪装:“当你坐在主宰者的位置上思考,你获得的
就是强者的成长和壮大”。正是这些社会舆论的鼓动为内卷和小资产阶级的幻想态度提供了合法性基础。然而自我感动
的受骗者们身为追求事业有成的“后浪”,往往在上学内卷时加班时把自己手边的幸福生活和生理健康忘诸脑后,殊不知
自己的幸福与生命的活力正因为对其本身的追求而消逝。[8]痛苦被未来幸福的神话压抑,但未来的幸福解救不了现时的痛
苦,更解救不了不断被异化的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身上的枷锁往往是可以用自己的觉察予以解除的——所以才会有
游戏《Cyberpunk:2077》里巴特莫斯集体制的格言:只有不再压迫自己,公司的(或者说资本主义的)压迫才会结束。
不止是他们,大部分人依然沉闷在鲁迅和钱玄同对话中“铁屋子”的环境里。
“学生们其实在心里是清楚的———不愿意承认的要么是少数既得利益者,要么是通过“误
认”的方式以否定的姿态表明了自己肯定的态度,表现为犬儒式的‘那还能怎么办呢?’所以这些
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为什么学生和家长知道这些还要遵循规矩。这就是景观社会里国家的意
识形态6的运行形式。学校模拟了商品逻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以时间为标准的交换,学生想要通过
这种交换获得布尔乔亚话语的入场券,这就是很多学生为什么略微能够理解学校对自己的规训,但
还是要遵循这套逻辑。这也是当前意识形态通过‘我不信但我认为其他人信’的机制起了作用。”
[9]
“腓特烈有一次看着部队集合,准备出征,就对一位将军说,他最惊讶的是‘我们安全无忧地
站在这里,看着这 6 万大军;他们都是我们的敌人,每个人都比我们武装完备,身强体壮,但他们
一见我们就发抖,我们对他们却毫无畏惧’。”
这正是前文描述过的教育的第二个目的的影响结果。这些人组成了一个荒谬的魔幻现实:抢破
头地为个人狭隘利益的实现而内卷,却对我们只要学习哲学、认识社会、团结起来争取我们的共同
利益就可以改变这一切的现实一无所知或如鸵鸟般装作没看见。因为当且仅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在
课上所做的努力在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哪怕是对提升成绩而言),而其要义在于培养逆来顺受的
性格与贡献剩余劳动时的安全时,这种教育效果才会土崩瓦解。
最后,我想用一个游戏的玩家评论里选一句话来结束本段这个可悲的悲剧性描述。
“现今的社会,奋斗这两个字早就被解构,甚至污名化。当个人的努力,连世代的一粒尘都难以撬动;当选择大于努力,一
个专业的选择,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工资,一个人后续的命运;就算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他的剩余劳动也只会以剩余
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家无情掠夺,自己别说实现个人价值,哪怕活着都如此艰难;当一个孩子的梦想不是当科学家、飞行员、宇航
员、警察,甚至是更高的梦想,而仅仅是有套房子,有个能凑合过的家庭:这样的现实真的是那些努力奋斗,为理想献身
的前辈们所追求的吗?”[10]
本节引用条目:
列昂节夫.《政治经济学》
陈诚,包雷.内卷的产生机制与教育内卷的破解,《中国考试》(2022 年第 2 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崔斯也 .“那么,可以不卷吗” 刊载于《新周刊》
刘江索.“自愿内卷,还是逃离内卷?”于《新周刊》
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教育内卷论 2.0》
皮埃尔·布尔迪厄、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
曹永国.“自我与现代性的教育危机”,福建教育出版社
光.教育体系决定于生产关系
杨东平.“中国教育内卷与课外培训机构扩张根源
权力秩序的延伸:规训时代
谈完了意识形态对内卷的驱动力,我们来谈谈意识形态是如何寓于教师权力之中,表现其反动资本主义教育
精神绝对统治并带来当今一系列乱象的吧。
首先“ 教师权力是指教师主体利用教学资源,能够控制学生客体并使其服从自己,实现教师主体意志和目标的一种社会力量和特殊影响
力。”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教权不仅仅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它更多地具有来自学校的、来自社会赋予的那种
特性。
教权的统治
2022 年 2 月桃城中学的事件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学校、财团、媒体、警察、和教育局
的利益,团结在一起,就可以肆无忌惮,合起伙来做一些小到猥亵大到圈钱之类的肮脏事
情,然后用两套课表完成资本增殖的使命,而那被逼到精神分裂或者留下了一辈子精神残
缺的学生,不过是这帮猪狗不如的老师们升职拿钱的代价罢了。
枫华向我提供了一个他亲身体验的例子:比如说,学校要求学生多学 30 分钟,哪怕
学生不乐意:他们不得不乐意。因为对这三十分钟,学生有两种选择:学或者“摸鱼”。
提出拒绝意味着违抗校规或“不服从教师正当管理”。两相比较,根据成本核算原理,
“学”是相对更好的选择。这就是“逼学”的逻辑。
6
指在诸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得到实现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
20
大学同样有着恶劣的情况。“就我可见的是,中国除了双一流的重点大学以外,国家对其他大学的投资严重
不足,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样样不行,同时大学缺乏自主权,这体现在行政化管理的问题上,一个是政府机构
的,另一个是学校内部的,实际上在我看来就是威权主义体系杀进了大学校园,就是传统师生关系与官僚主义制
度的问题。这会造成如同中国官僚制度似的那种‘行政发包制’,为了完成贯彻指标,到了最后也只是走个形式,
最后就是大量浪费资源与时间。同时大学中的自由空间非常的少,这表现在学术的独立性的不足上,学生们不能
‘以下犯上’,学生群众缺乏民主权利,被学术权威所统治,同时还有很多的‘非正式关系’,所谓‘大学教师
是老板’,就是这个意思。在文化革命时期,这东西就叫做‘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大家都垂头丧气的,都
摆烂。更何况,在天上的那些清华和北大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这种情况对社会科学的危害极大,中国的初高中
教育的人文学科已经差得离谱了,到了大学也好不起来,最具有革命性的人文科学也就堕落了。”

从何而来?

对此,我们的看法是:教权的统治是社会秩序延伸的产物:一个稳定集中的反对去中心化的国家的意识形态必
然要求上下的同一、儒家理想社会般的世界。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没有显现为人与
人相互间的人际关系,而是在物与物即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结成的社会关系的外表下,把自己伪装起来。”有了
上文对生产关系分析的基础,再来理解这句话就可以明白学校里的教学关系何以是必然的了。“通过指定和确认
每个负责灌输的人员有资格传播他所传播的内容,因而授予他利用受到社会保证的惩罚来强迫接受这些内容并检
查它们的灌输情况,制度把一种可以排除交流的信息效益问题的法定权威赋予了教师的讲话。”
除了教育者本身的教权,还有教育管理者或校方的威权。“我们听到不少高校学生被导师当作免费劳工差
使,无酬进入工厂‘实习’, 甚至任由导师玩弄,被迫断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含冤而逝,家属被学校与政府联合恐吓,不敢伸冤;权贵子
女学术论文造假,甚至已经公开发表极端言论,却不受严厉的处罚;幼儿园虐童层出不穷等,这些魔幻的事,正是根源于资本的绝
对统治而到处取得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统治秩序……这种基于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分配的权力对没有任何权力可言的
学生来说,正如资本对工人来说,是绝对的权力,在学校内部,在教授、老师和职工与学生之间,是可以无限地
膨胀的。在这种无限影胀的权力下,不是人支配权力,而是权力支配人。”
一、教权与应试教育的结合:地方政府对学校的发包
与强调程序和规则的科层制[11]相比,行政发包制[12]的内部控制是一种结果导向的、人格化的责任分担......上
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往往以结果论英雄,而不管下级是否有能力和有条件完成,或者执行过程是否严格合乎程序和
规则。由于在行政发包下的承包方具体执行发包人交办的事务,拥有许多自由裁量权(盘锦大洼高中“去网去微”制
度中规定学生违规三次开除学籍,而教育局默许了这一本没有的惩罚),同时也控制了相关信息向上披露,所以,
上级经常也只能依赖最终的结果进行考核和控制。
简而言之,赛国的“行政发包制”让整个行政体系“既极权又分权”,这即是在说,赛国行政体系是一个权力
自上而下流通的威权体系,又使得在基层或地方官僚真正行动时又在过程上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可谓“分散式
威权体制”的典型。可以想象,这样的行政发包给予基层单位的“行动空间”与赛国官僚系统的政治锦标赛相结
合能诞生出何等“高效”的体系,在中学教育系统中,若想在政治锦标赛中优胜,便需要如“重点大学入学率”、
“学校成绩排名”等指标和排名的加成,于是“应试教育”便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因为在现有官僚选拔制度
下,校园官僚们天然便倾向应试教育。

二、“礼之道统”人治式的教权扩大化现象
赛国传统的双轨制以地方性的宗族集团与礼法制度维持,并随着赛国由地方上的多中心体系转为以“官
方”正式制度占绝对优势并主导行政的一元化制度,曾经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并行的双轨制也内化为了在正式制
度构建的合法性框架内官僚间的“共谋”与“变通”......在学校这一制度则进一步令校园内官僚权力的边界被模
糊,甚至大部分事情的走向都全看教师和学校官僚的心情,更进一步的,学校官僚的公开讲话甚至任何一句
话都可以作为与学校书面规定的效用相同,权力在非正式制度中内化于了某些官僚个人之中,另一方面,处
罚是由“教师领导研究得出”这进一步扩展了权力的边界,而这所谓“研究”又有极大的随机性,研讨的结果依照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否温顺服从、是否“讨人喜欢”、是否讨好老师等因素有关,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相
当于一个“黑箱”,这进一步扩展了学校官僚的权力边界,也加剧了模糊性。福柯在其规训与权力的理论中详
细研究了在封闭空间内构建场域对规训的影响与作用,他的理论包括了那些外显建筑所建造的空间,也包括
因规则、律法要求将人和人区隔和限制的由隐性墙壁所构建的空间,因此,学校官僚权力的边界也在事实上
影响了隐性空间区隔并差异化这一空间,并且赛国学校官僚实现了行政权力与‘知识权力’的统一,可谓‘威权
的权威’,可以说赛国的学校权力结构与行政制度深刻影响了赛国学校的规训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实现,其促成
了了应试教育体制的形成与扩散,故此赛国学校的特色正是赛国学校行政结构本身。

显然教师也在其中十分“受用”。“教士掌握着制度委托给他的解释神意的权力,以这种身份
为制度服务,能把信仰实践的失败归咎于信徒,以保持他自己不犯错误的形象。教师也是如此。只

21
要他的法定权威没有遭到反对,他就会把他教育失败的责任推到学生身上。当他例如逃避和阻止证
明一个不是他的而是制度的失败时,他就保护了保护他的制度。”

人治也带来潜规则的盛行。只有较真过,才能发现这些东西的虚伪:家长要翻你手机,你能有办法捍卫自
己的隐私权吗?老师在全班面前骂你,你能有办法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吗?的确,你能去打官司,也能胜诉,然
后你就会被身边的所有人排斥,因为你“不会做人”!看上去是法治社会,但封建时代的人情世故仍旧统治着人
们的头脑。

三、“教权主观绝对化”正自政府秩序传递而来:在 IBN 同志看来,以怀仁堂剧变为


界,赛国政府与行政公开化渐行渐远。基层行政工作的封闭化也通过中小学教育由县级政府领导的
机制显现。

“我曾联系过地方教育委员会,以了解“双减”政策的实际实行标准,并询问某些学校的活动是否合规时,
工作人员反而“劝导”我“作为学生应以学习为重”,“学校也是为学生好”且未透露任何相关政策施行标准,并且
第二天我所在学校的教师便知道了有学生“举报”并在授课间隙公开要求“学生应爱护学校”,但我并未告知教委
工作人员我的姓名以及就读学校。但不光学生无法了解相关信息,即使是在体制中“有身份”的“学者”也无法获
取到相关信息......马青对 Y 县进行实地调研时,先后对教育局几位主要领导进行了访谈,被访对象都
提到了 2006 年 6 月的现场会议,而且都将此次会议作为‘以县为主’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确立的标
志。但很明显,这样的会议是一种‘发布’会、‘传达’会,是由县级政府发起的,主要是为贯彻上级政
府的政策,是为了完成行政发包下派的任务。‘Y 县县委书记将实施‘以县为主’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
原因归结为‘两个需要’,首要的‘需要’就是贯彻落实国家的精神,认为‘对于这样一项国家有规定、省
市有要求、外地都在落实的改革,我们决心从今年起,必须把它彻底理顺。’ 尽管贯彻落实国家政策
是县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可是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应以客观实际为前提,这就要求管理的民主化,坚
持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方式。然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仍然是一种以自上而下的控制为主的单
向度管理,更谈不上社会公众的参与。’这样,我们便能看到一个威权制度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学
校间建立了起来。”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 H. Kelmen 的态度改变模式,态度的改变需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学生们也在不


断的训练中形成了习惯性的自我压制与阉割——他们要么是老师口中让人省心的好孩子,要么成了“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问
题”的抑郁患者。
通过如下解释,我们将了解国家的意识形态如何具体地实现————正是这样的形式赋予了教权的不正常扩
张:这不是传统师生观念的“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旧时代残余”,而是新时代经济关系下必然诞生的,正在逐渐扩大化
的现象。
四、单向度的教育关系
如前文所述,教育者垄断着对教育内容的解释权力并且规定着教育内容,对官方说法外的解释、思考不会在学校
环境内得到任何鼓励和承认。只有教师集团可以教育学生,固化的受教育者地位就使学校被迫承受一种单向度的灌输
关系,一种只在意结果即对官方说法的认同的灌输。社会上对教师赋予的文化权力给予了他们实施无数次强奸案的机会,
制度化的单向度教育关系则给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文化强奸的权力。
教室内专断性的讲解活动以一个道理奠定自身的必要性:人只是重复文本算不上理解,只有当教师的解读打破文
本的沉默时,人才能产生理解,进而得到认识。其背景性的隐喻是:a:学生是无知的,教师是真理的拥有者;
b:学是教的结果。然而当我们注意到文本自身包含着一整套推理以便读者理解,那么就自然可以发问:文本和读者
究竟为什么需要教师的讲解辅助介入其间?如果我们认可文本内认知逻辑的完整性,再来看讲解场域本身以及作为
讲解者的教师,便会发现教师的技艺实则是在学生和学习材料之间制造距离,即“讲解观念中的结构性虚构”,然后再
收回距离。讲解人特有的把戏是,它一面宣布对于被讲解人来说,待学习之物先前都笼罩着一层纱幕;一面宣布只有经它
的讲解,才能把纱幕掀开。这样,自我教育的再应用就被彻底否定,被垄断的“学习”成了被动的行为,知性的世界被一分为
二,常识和学问隔出一道天堑,人也被分为了受到正规教育的“三好少年”和只会在“黑暗”中摸索的爬行动物。
具体规训形式之 一:背景性隐喻规训
“建筑四方,走廊直通,屋子排在走廊一侧,再加些细节,一个典型的学校便出现了。无论东
西南北,学校的建筑结构大体都是这样,各地建筑风格迥异,而学校结构大体相似,其原因并非巧
合便可以解释,很显然,这些相同的结构中包含的是相同的规训方式。典型的教室是一个长方体,
在这空间之中一切都处在秩序之下,甚至每个瓷砖的缝隙都有其独特的划分意义,如此单一,如此
机械。教室的空间布局以秩序主导。由于班级规模比较大因此教室的座位的设置以‘棋盘式’排列为
主,这使得了教室空间布局充满压迫感。引用某些专家的结论来说即“教室的秧座位设计和 20 世纪
上半叶美国火车车厢的设计惊人地一致,火车车厢的座位设计暗示了沉默的必要性……而教室采用了
22
同样的座位排列方式,也暗示了一种沉默。但是沉默并不
是要保证学生或者教师的隐私,而是为了保证秩序的不被
打破。”

这种设置方式隐喻了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空间,学生
只是一个无力的被规训者,只需要‘安静地听’从空间布局上
便被预设不需要也不被允许与教师这个空间的拥有者平等
的交流。这教室的棋盘型布局之所以能一直持续至今,除
了班级规模等因素以外还在于它也暗合了我们文化传统中
的“真理观”。如某位学者说的那样所说“中国对真理的理解
却是‘听觉中心的’—所谓‘闻道’即去倾听被说出的真理。”在
这种隐喻性体系的支配之下“听话”成了教育体系中评判学
生所使用的语词框架中极有分量的词汇。中规中矩、遵守
秩序也成为了“好学生”的标准。不光如此,作为实施课堂
教学的主要场域这样以秩序主导的教室还限制了教学中的
师生互动。于是师生之间语言的流向就是自上而下的单向
流动了。这一空间布局本身便成为了规训的空间,但在空
间之下教室中的“装饰”在规训之中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
用,即使它们根本不美观。一般来说,教室装饰是以国旗、时钟挂于教室正前方,学生行为守则、
名人名言没有什么统一标准,但也总能在墙上找到。标语以及“距 xx 考 xx 天”的“日历”挂在教室前
后,黑板报装饰教室后部为主。这些装饰内容,无不是无聊至极、远离学生生活并以一种高高在上
的规训姿态呈现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这些装饰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努力教”的气味,在以考试
为标准的学校生活中,文化的框架一旦建成,学生纵使脱离了教育体系也依旧会无意识地受这种意
识形态的影响,仿佛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一个神一样的大他者会给予努力者成功的桂冠,而忽视
真正有意义的,更加具有现实性与斗争性的力量。

学生在其中的空间划分与教室十分相似,这一种隐性的原子化划分是分化群体的有效方式。在
教室中,学生或两个或一个被划分为原子化的空间位次,在“不许说话”的规则之下,学生与学生之
间并无法建立起有效的交流,也就更加增强了教师在此空间的权威与对这空间内容的支配。在操场
上,情况与之相似,同样的“不许说话”的规则,并且每个学生被分化的空间距离大大增加,在这一
空间之中,对学生来说不光是姿势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且需要承受更多的权力意志,学生队列之间
会有教师巡视、学生队列之外同样有教师的目光,并且在这一开放的场域之中,每个学生都承受了
更多的凝视,每个教师都作为权威在控制着这一场域,以学生的视角是看不见这些场域支配者之间
的矛盾,而是会将他们当作一个整权的权力意志,自我想象出了大他者,于是在这开放的教室中,
对学生的规训便更加严格了。

学校中的围墙在当下越发变成了一种背景性的框架与隐喻性[9]的建筑要素,它区隔来了学校与
社会其他空间,这种分割绝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分隔,也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对学校制度的想
象,这种被拟制出的想象使得作为社会中“差异地点”的现代的学校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应当担负起下
一代教育的客体,甚至一些人更进一步的认为家长把自己家庭规训的权力让渡给了学校,所以学校
应当承担起对下一代教育的全部责任,这很显然的导致中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
相互割裂......在这一系列建筑隐喻中,学校这一能指与学校中的建筑本身辩证的将规训与意识形态弥
散到了全社会。让一系列令我们困扰的意识形态渐渐显出,就这样,学校用着钢铁和砖石,在现实
世界中搭建了一座‘意识形态的堡垒’。”

学校把学生与社会完全隔离,建立起封闭管理模式的动机正是如此。这样以来就有了学生在雨
中等待迎接领导、要求学生在教育局检查时说谎、核酸检测时大热天里跳“谢谢你”.......

具体规训形式之 二:全景敞视监狱
23
“当我们走进学校那用砖块和钢筋区隔的空间内,最明显的规训系统,非监视系统莫属,监视系统分成两
部分:其一是作为层级监督的监视体系,其二是作为学生想象中’大他者’的现实表象的电子监控系统......几乎
所有的监督都因有教学意义而被加强…...‘一种明确而有规则的监督关系被纳入教学实践的核心。’学生与学生
间的层级监督和教师对学生的监控构成了这种关系的全部。通过这种切实的、持续的、分层的监督,个人被
记录、被观察、被对象化、被客体化,规训权力也随之变成一种‘内在’体系。但其中有一点需要明确,即监视
大体上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网络,它从监视者与被监视者间获得权力效应,是一种关系间的权力。由此
也可发现,人们在监视与被监视时,权力作为整个机制的一部分起作用。

   ……生活在学校中的每位学生都处在监视之中。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分布着监视设备(引注:例如自习课的监视、
寄宿学校的查寝和跑操时纪律的检查中人员的巡视也与之并行......2021 年 11 月,湖北黄石三中爆出在厕所安
装摄像头的消息),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随时查看学校每个角落的情况,甚至查看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状态。
作为层级监控的补充,这样的监控系统与福柯对于“全景敞视监狱”的描写相当契合。福柯认为,权力机制的
有效实施是借助监视手段来实现的,监视是检查和规范化裁决能够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规训机构不再是简
单堆积的建筑物,而是遵照符号原理构造的实体,它具有‘监视’这样特殊的功能,在其中,监视器件便成为了
权力的义眼。通过这样的建筑实体,规训作用于身处其中的所有个体。学校规训也如此,它通过分层的、持
续的、切实的监视和监督,实现对学生的控制。以此来把握、改造并使用他们。如边沁所规划的监狱类似,
在这样的规训机构中,监视的眼睛渗透在每个细节,个人置于光线的暴露下,无处遁形。福柯将这种监视称
为‘全景敞视主义’,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遍布在各个角落,各个层次。这种规训机制使得权力的运作更加
有效、便捷和隐秘,它不仅实现监视机构对个体的监视,更关键的是使得监视的要求内化为行为的准则,实
现个体对自己的监视。这样,人人仿佛身处于透明的铁笼中,人人都是‘笼中鸟’。诚如其所言:‘我们不是置
身于圆形竞技场中,也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处于全景敞视机器中,受到权力效应的干预。这是我们自己造成
的,我们是其机制的一部分。’”
监视的眼睛不止来源于学校中的直接压迫者和一般的相对于学生客体而言的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不可忽视的是来自
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作为被凝视者,人们往往会乐于从被凝视者的地位跨越至凝视者的地位 。当人们以各种形式进行
对他人的凝视时,这一地位便以一种无意识欲望——权力感的形式得到了实现。层级监视在现代社会里无处不在。它可
能是一种正式的,被赋予了权力的层级,比如说上学时跟老师打小报告的班干部。它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层级,有许多人
乐此不疲地自愿对他人进行层级监视。指责他人的道德缺陷,规训他人去修正行为,让自己完成享乐。这种凝视渗透在
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对外貌美丑的评价、对绯闻的议论、对学习成绩的共识等等。这些黑暗中的眼睛构成了对大他者的
想象。社会生活中的人因此不得不被纳入全景敞视监狱当中。在校外的例子就是当代网络猎巫运动中的微博监督员机制。
这些客体中的监视者地位的具现便是“纪律委员”等身份。“班长”的英文是“Monitor”,它动词含义便是:“监视”。
规训形式之 三:“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教育原子化
1.说到校方,就不得不提起学校管理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大体分两种:法西斯式的集体主义和社主义的集体主义。后者要求“个人服从于集体,集体尊重个
人诉求”,前者则“个人服从于集体,集体服从于另一个小集体/领袖”。就是说,当一些人因为共同利益而被称
作一个集团时,高扬集体主义正是对个人利益的充分帮助。但是,这个集体并不一定由根本利益诉求相同的个人
组成:历史告诉我们,阶级社会里总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对立。于是,一部分人作为在斗争中占优的势力便将集体
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等价起来————因为某几个学生跑操跑不好被扣分了,老师就会骂他们“没有集体荣誉
感”;一人犯错集体受罚的机制则生动地体现了教师善于 PUA 和转移矛盾的一面;因为正当合理的休息需求而拒
绝周末补习的学生也会被骂“不为集体着想”;军训时更是如此。但这种逻辑的幼稚性就在于:如果真的要为了
集体着想,那就应该把老师扔到一边去:恰恰是老师赚钱升职守义务的利益凌驾于集体的利益之上了。与此相反,
教育威权以形式主义和团体主义——排名、优生率、运动会、艺术节等将个体绑定在了虚幻的班级共同体上并将
架构在虚幻共同体之上的荣誉(那不过是封建主义的返祖现象)、面子等社会地位的象征带来的压力隐性地强加
给学生————为了全体同学的荣誉和面子做全体同学都厌恶的事实,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虚幻共同体本质上是
“脱离现实个人的抽象、同质即原子化个人的集合”。只不过它在阶级社会下,大家都相信别人的相信,才得以
稳固了。
2.资本主义生产机器将人变为机器的附庸,将人与人的差异通过这种方式抹除。当生产无需差异时,以教育为中
心的劳动力再生产也随之取消了人与人的差异性,将教育的对象从个人变为“学生”这一消除了差异性的主体。人愈
发在生产中失去主体,便愈发在教育中失去主体。教育愈发消磨人的主体性,对人的塑造过程本身 愈成为对人的同
质化过程,人便愈发同教育、学习对立。例如 2018 年杭州第十一中学应用“慧眼”系统,通过摄像头使用人脸识别统计
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表情进行分析,记录各种情绪和走神与否以进行教育管理,学生必须符合僵死的标准,为此变
得更像机器。
教育原子化的终极形态是社会原子化。这暗喻着最大限度的“集体主义”,由金钱,地位,名声,颜值等能指将主
体缝合在集体所裁断的意义链条上。如果说一个人只能依靠 应试学习中的主动内卷攫取集体生活的压迫性权力凭证(班
级排名,高考分数等,即文化资本)才能在外部强权那里得以存在(谁考的高谁 nb!),那这存在实则正是一种缺失,
只能意味着他的人格是不独立,不完整的,他的自我本身就是一个有待于被集体欲望补足的空洞,他随时都可能沦
落到原子化个体的虚无和幻灭之中,并具有翻转为更大限度法西斯式集体主义的潜能。
公务员考试(脑经急转弯那种情商题目)所筛选出的那种“高情商者“开口讲话总是要从当下周边符号语境的角度出发,来
完成话语的功能性和计算性,因此他们的语言不能表达任何具体的思想和情感——高情商式的语言无非是面对上位者
呈现出恰到好处的阿谀奉承和卑躬屈膝,面对下位者时又呈现出恰到好处的人情笼络与宽和勉励,比如在班级里对老师一面,当上班
干部又是一面,拉拢同学时一面,欺负同学又是一面,实际都是给学校的规训加分。它与使现有世界革命化的实践结构
相反,是维系统治话语体系空转的象征假象。借此,八面玲珑的高情商者不断在其身体周边创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文化景观环
境,但如果讲话的意图仅仅只是让话语不断生成景观,融入外部集体的象征交换运作,以实现他们自己隐晦的权力图谋,
那这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背后所埋藏不显而易见正是最大的人情冷漠吗?
再来谈原子化社会,“这个称呼本身就带有一个原子只能作为分子组成部分才能得以存在的潜在话语——微火何
24
以成炬(2022 北京朝阳高三一模的语文作文),微火和炬的形象就是集体化主人能指的暗喻,和同质化主体间性的暗喻
为中介的先提下成为一个一致的统一体,降临在两个主体之间并将任何关系异化为权力关系的符号网络(所在二人偶
遇之间创造的压迫性的临时交互)正是一个集体主义的最小单位,所谓的个人化利己主义运动被编制并在此基础之
上生成层级(在学校里是层级问题,社会中是主奴争霸的层级),管理(学校里是各个层级的管理和运作,社会上是
私有制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规训,类父权饭桌文化形式的组织)和巨大的器官(教育系统中官僚主义的肿瘤器官)。
一些想要反对的学生(微火)无法摆脱(炬)作为集体主义最小单位的规制,其个体运动就注定无法 实现游牧,只能作
为蠕动的蛆虫不断被结构于教育法西斯(可见于反动电视剧《大考》)这具日益肿胀的宏大叙事的巨人观尸体。”
正如个体在声称代表个体的集体中显得毫无意义一般,个体的意识与思想在意识形态再生产的过程中同样是多
余的,异化教育在给人以同质化的同时,还以此进行着意识形态宣传以造就 无意识的思维定势。异化教育的集体
意识在这里,又一次展开了学生团体中的猎巫运动。
具体规训形式之 四:条条框框,贬法为令
“与监视的运用相同,规范化、量化的裁量早在古典时代末期就成为了重要的权力手段之一。在学校规训体系中,
各种规训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每次规训的过程中和结束处都会有一个‘审判者’预备着对规训对象进行裁决,然后再把
他推向下一个规训的进程。在这里‘规则’不光是裁决结果的依据,也是依据规范而进行的裁决本身存在的依据。更是
裁决后的奖惩结果与奖惩机制存在本身的依据。教师根据标准的规定对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判断,然后
根据对规定顺从或违反的程度来决定处罚或者奖励。这种规范化的、量化的裁决是一个繁复的手段。在这项活动的实行
中,首先需要制定一个规范或标准,以及对应的惩罚规定。其次要通过考试、检查等技术的操作来判定学生的行为是否
符合规定或标准,并决定是否予以惩罚或奖励。在规训权力中,教师通过
这种方式来实现两个目标,其一是创造出差距,划分出品质 、技巧和能力
的等级,其二是惩罚和奖励。量化评分裁量这一活动使‘在一切规训系统
的核心都有一个小型处罚机制。它享有某种司法特权,有自己的法律、自
己规定的罪行、特殊的审判形式。’ 因此在学校规训中规范化、量化的裁
决是通过规章制度、考试检查以及奖励与惩罚来展开的。(引注:例如桂
林市第十八中学 2022 下学期开始执行的量化分管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扣满 15 分可以让学生停宿,而“积极检举”和“协助校方‘破案’”可以
加分)

   为了让这一体系运行,首先需要‘规则’,在学校这一基层教育系统中,规
则以规章制度的姿态体现在学校活动中,它们确立了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规
则,从学校到班级再到每个学生。这些规则规定了教师如何控制学生的身
体、如何规划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够在‘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等方
面符合规训权力的要求,以实现对学生的意识形态灌输。纪律不再是手段,
而成为目的。纪律不再是教学保障措施,而成为教学内容本身。这样的倒
错绝非什么‘副作用’,而是规训的目的之一,其本质上是对反思性与斗争性
的提前扼杀。
就算老师再凶,若没有一套与秩序相对应的惩罚符号,你也不知道要怎么
才能“好好表现”。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三条守则,第一,上课不能
吃零食,不然加作业。第二,上课不能玩手机,不然手机没收。第三,上课
不能跟同桌说话,不然这节课站着听。那你就明确知道了自己该遵守的秩序
是什么,违反秩序的代价又是什么。这就是惩罚符号体系。我们在脑子
里会不知不觉形成一套社会准则:比如说上课不应该吃零食、不能跟同桌说话、
也不能玩手机。符号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可以精确审视自己日常行为,不断拷问自己是否符合这种规范。
它利用了不可知的权力状态,让每个人自觉审查自己,自愿臣服于权力。它让权力从一种外在的、暴力的、针对肉
体的威慑,变成了一种内在的、针对精神的钳制。监视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让对象相信自己正在被监视,从而“慎独”。

   这样的规章制度(引注:当然还有学生会的作用和“综合素质”评估体系)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学校规训中。学校的校训、
校风、教风、学风(引注:例如校服)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了等级制的隐喻性规则。它们确定了规训的基本方向和准则,也
确立了意识形态的基本框架。在这类大的原则的引领下,更为精细具体的,作为外显规则的各类规章也纷纷出场。从各
类关乎学校总体规划、纲要到各级部门的制度、细则,再到老师的条例、提纲‚最后到学生日常的常规、守则等等。一路
展开,对身处学校这个规训场域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预测什么会发生,什么该发生的能力,规则的规训并不只
由那些肯定性的‘你该干什么’的规章给出,而是更多的以‘你不该干什么’这样的形式达到规训目的。这类规则不光告诉我
们‘该怎么做一个好学生’更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坏学生’,这样的规训的意义何在呢?意义在于,限定这一体系中的人们
反抗规则的方法,如同那个笑话一样“阶级敌人教你怎么斗争。”这样的规训很快便会使陷入其中的人们丧失‘想象力’,
甚至难以思考出这些规则的漏洞与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而只会将这些规则当成‘神圣的’训诫,并不加反思的遵守。

规则已然设立,考试检查便是让规章制度中内含的规训得以外化的具体方法。它以一种规范化的目光对人进行定性和
分类,并因此在规训权力中受到高度的重视。通过考试,权力与‘知识’的相互作用体系得以确立,量化裁量得以实施,
并由此学校成为了一个不断检查和考试的机构。学校中的检查考试不但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更在学生意识形态的全面

25
塑造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个规训的空间中,考试被高度仪式化。规训权力通过整理编排对象来展现自己的存在,
并利用文字将规训的客体引入文件领域,这使得作为规训对象的学生受到更全面的、彻底的检查,个人的纵向发展、与
他人的横向比较都成为可描述、可分析的对象。并且这也同样为实现意识形态基准塑造的总目标提供了数据与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者这里,让学生集体自发形成纪律是教育手段,不是目的。但现在纪律却变成了目的。

不难看出,在这里教育管理只是挂着维持秩序之名,行压迫强制之实。教育管理主义的逻辑实
质就是权力秩序规训的逻辑。它的表现是名目繁多的管理机构:大学里的教务处、人事处、团委、
学生发展中心等(横向);还有部级、厅级、科级等区别(纵向)。党委书记和校长一般是这个等
级金字塔的顶端,由上级任命,不对师生、家长负责。校长以下则有处长、主任、委员等。老师是
上级命令的执行者,学生是按照教师意志行事的器物。班级里也存在着团支部书记、班委干部等构
架。“武汉‘五道杠少年实践’反映了权力文化对小学生的不良影响。本来《这个少年先锋队章
程》规定,少先队员的官阶最高标识只有三道杠。何来‘五道杠’呢?只能表明社会‘官本位’的
无孔不入、登峰造极以及学校的跟风迎合。”在大学还有对学生会干部财务管理、评奖保研等等实
际权力的赋予,其必然结果就是群众斗群众的分化,与压迫者意识的传递。

学生运动:青年力量的斗争

学生在这里是终极受害者,是最底层。所以现在的画面跟百多年前雷同: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正
是源于其位于无产阶级之上,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赛国革命走向成功也正是因为其位于社会最底
层。尽管要求局限,2022 年 3 月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新乡市)的学生斗争依然体现了高度的理
智和进步性:

 “我和许多同学决定联合起来,号召高一,高二的各位同学们,一起努力推翻食堂的包餐制度,改为点餐制度。
我们将会拟稿多份联名信、请愿书,打印完成后再交由各班同学签字、联名,然后上交给校方,从而让校方真正
的重视到食堂对于学生生活所产生的的严重问题。 这期间有重重的阻力,我们也商讨了很久,耗费了许多的精
力。事情也许不会成功,但我们还是一致决定:这件事是必须要做下去的!

    有些时候,什么也不做才是真正错误的决定!”

————李冰培《发动向附中实验包餐制食堂的总进攻!》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学生不是个阶级身份。而且学生年轻,但容易上当受骗,运动往往会走向“逼上梁山→
宋江投降→一哄而散”的逻辑链。而那位“宋江”可能还会落得个被流言蜚语围攻的下场。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依然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涵容度。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一种自在的预备阶
级以小布尔乔亚的面貌出现。模糊的青年意识只有在教育领域暴雷的时候才大幅出现,幼稚性妥协
性犬儒性和对民族国家无限忠诚、斗争目标的狭隘等局限性无时不刻都在运动中体现出来。
历史螺旋上升的逻辑当然也在此体现出来:罗莎·卢森堡在与伯恩施坦论战时表示,正是无产阶级的“不成
熟进攻”才造就了“革命时机的成熟”。可学生在经历过一个又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
练后,他们就是大学生或者无产阶级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逸同志会说“学生斗争必
须与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
“任何学生群体的斗争事件,在赛国都容易成为一场舆论风暴或更大规模的行动
的先导,由学校和教育制度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也会成为民众接受政治教育的机
会。同时,由于阶级划分是在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却是社会最根本的分工,既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阶级斗争一样贯穿整个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
分工诸如学生、政府公务员、教师、明星等,他们在社会历史中的存在、地位与作用
也是由他们为哪个阶级服务,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时执行什么职能以及发展方向所决
定的,例如监工、经理替资本家执行职能;明星实现其背后广告商代理商的利益;政
府官员和警察为资产阶级张目,他们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在阶级斗争中属于资
产阶级的一方;而身处学校中的学生群体,虽然依然处于普遍的政治无意识状态,但
对于现代中国某种阶级对抗的觉察的萌芽却已经发芽了,并且,它们将在一次又一次
校园惨案的风暴中得到加强。如果学生们付出更积极的行动,在更大范围内联合起来
进行反抗,这对全社会在精神上的激励和示范也是不可估量的。从中成长起来的觉悟
的代表,革命的知识分子主动与工人为伍,将知识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积极结合起来,
在革命斗争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忠诚,便是与无产阶级同
一阵营的政治的同盟者。

26
一方面,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各阶级的行动贯穿着所有阶层,令各阶层无一
避免地卷入阶级斗争,阶级利益与阶层利益是紧密相连的。”
校园的学生运动既是反剥削的、经济形式的阶级斗争,也是反抗压迫的阶级斗争在学校这个意识形态国家机
器内的展开——这种展开必定会,也一定要(通过先锋青年的引导和群众的努力)而超出校园本身的范围。
学校是生产关系再生产中最根本的国家机器,因为它生产着阶级。所以它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再生产
中生死攸关的一环。因而,在与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战争中,围绕校园展开的学生斗争将是我们时代革命的突出特
征。
学生抗争的结构性原因:
“学校的矛盾冲突问题,由来已久,我们回首过去,这样的矛盾似乎都是普遍存在,并且愈演愈烈,不
仅新闻上经常能够看见学生抑郁自杀的新闻发生,就连在我们身边,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学生之间的霸凌,
老师之间的漠视,盲目的分数上的追求等等。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事物的内在总是存在着矛盾,
而矛盾又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才能够
解决问题。想要确切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找出构成问题的主体——‘学生’与‘老师’、学校’”
对于资本主义教权体系下校方与学生的关系,我将以对一位同志的文章的批判的方式进行阐释。
“那么,学校中的管理层应该与学生的地位保持基本同步,而不是以一种超然的地位存在。因为,学校
的定义是‘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到预定目的的社会
活动’,那么管理层的出现,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失误。”
且不说“失误”这个提法是否准确,仅是病态的应激性回答————否定管理层在阶级社会本身的合理
性————就足以让我们判定作者所述的“学生运动”尚待回归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理性。“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
会需求的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
毫无疑问,对解决问题真正有用的提法是:学校的制度化教育所服务的不是什么抽象的社会主权,或者什么
抽象的集体原则,而是具体的实权者们。问题不出在管理层的存在上,而出在管理层是否服务于社会整体的运动
趋向上。在这里,管理层[13]是外因,而学校的目的是内因。因为学校服务于抽象意义上的社会,学生又是社会
中具体的一部分人。
抽象一点来讲,只有当青年学生的集体社会地位下降,其共同利益受到社会整体的不认可时,学校才可以作
为社会整体的代表来压学生一头吧?然而,学生群体是社会中最年轻的成分,他们并不因此而被学校压制。所以
只能反证出确凿的结论:学校并不服务于社会整体,而服务于社会中真正具有话语权的那部分人,他们的利益于
另外一部分人而言是有冲突的。就像阿尔都塞所说,“社会中渗透、充斥着阶级关系,社会(各种官方的非官方
的但内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结构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分支机构)服从于阶级权力”,“阶级权力”通过这些
机构行使,它们“只是阶级统治关系的接受方”。
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会认同如此的观点:国家是某个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只要有国家,
无论什么制度,社会就一定是既成分裂的,或者说,矛盾运动的。“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
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这是恩格斯的原话。
“市侩庸人(引注:他们仅仅沉溺在实证主义的无为中)对马列毛主义者的阶级分析法颇为不爽......奴才
们看不到的一点在于,不论是政治也好,亦或者是复杂的经济体构成,都是由人们物质关系的总和组织起来的,
阶级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则是更高级的、更客观的呈现”。
从阶级关系出发,有人认为,康米主义[14]社会下“道德”这个词的使用率将大大降低,以致于仅能在
专业场合才能见到。那是因为不再需要“道德”这个词了:不会再出现经济地位的分裂和不可调和的社会内
部撕裂性矛盾,因而统治者没有宣传道德教化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必要————没有被统治者了,阶级所以存
在的基础被扬弃。这时,人类天性的但也是文明而智慧的道德将成为所有人默认、自愿遵守的共识————
违法犯罪在阶级社会层出不穷,可没有说有心智健全者故意违反诸如交通规则的,因为他们知道遵守规则正
是维护自己和他人共同利益(人身安全)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确确实实地符合着他们的利益。康米主义下,
每个人因其在社会交往中所产生的思想意识而明白:他没有必要做出损坏公共利益,也就是那时的公共秩序
的事情。这是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而人尽皆知的事情,不需要特别强调。个人的利益将与
社会整体密切贴合,为社会贡献也意味着无论长期地还是直接地使自己获益。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
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后;在
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它们的生产力也增长
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引自《哥达纲领批判》)
苏联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事先规定好了一个外在的“共产主义道德”----不是有学习者通过认识
和实践去自发形成的,而是由教育者灌输,以死人统治活人的逻辑进行的。(我们都知道,如果可以这么说的
话,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康米主义者,都有着天然自发的康米主义趋向,无非是客观世界的各种条件限制让
我们成为阶级社会里的社会人。)就是想要传递官僚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完成资产阶级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学校与学生的对抗也将在康米社会消失————不再有“道德”与人类天性及全面发展需求的矛盾了。
[15]
青年学生的运动有着特殊的进步意义,因为它意味着反抗首先是教育威权的社会威权,也反抗着吃人的
旧道德。对受蒙蔽的无产阶级来说,结构性的反思远比困在狭隘视域内的所谓“正能量”有意义。如保罗-弗
莱雷所说,“没有任何一种压迫性教育会允许受教育者提出这一问题:‘为什么’?”。青年学生无法从制
度性教育中寻求社会问题的解答,那便需要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他们会从自己的行动里追问、思
考、求得方向。
27
“由于(阶级社会的)教育工作受统治阶级的全面把控,它因而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在灌输所必须
的时间内生产着一种不可逆转的倾向,即一种只能通过生产新的不可逆转倾向的不可逆转过程才能制止或改
变。”如列宁主张的那样,需要一个外在于认知范式的趋向来改变反动的文化专断。
如果能在青年时代就完成向解放者姿态的转变就最好不过了。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
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
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引自习.《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意识形态如水浸透精神,但是既有意识也可如冰块一般,只需轻轻一击便可使之碎裂。而那些
惯于在学校当没有主体性的物品们,早已通过本是统治集团所有的文化专断,也即旧道德,习焉不察地否定
了结构性反思的结果。教育者们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了这样难以改变的保守派。他们脑中理想主义、
革命、阶级斗争等等都早已与“过时”、“屠杀”甚至“反动”这样与本义完全相反的词语划上了等号。不
能在青年时代完成思想的转变,到了成年思维定势遭受认知惯性绑架之后便难以追求甚至想象解放了。

学生运动的一般方法

十八岁的统帅约拿丹,有一天在远东的一个小岛上捉到一只鹈鹕。清晨,鹈鹕生下一个白白的蛋,蛋里出来的鹈鹕与它十分相
似。第二只鹈鹕也生下一个蛋,里面出来的自然还是下白蛋的鹈鹕。这种情况可以延续许久,只要人们不去做煎蛋。
——罗贝尔.《弹词,花儿》
运动战:校园内爆发的学生、教师、家长斗争或学生、家长、教师参与的社会运动。前者范围狭窄,目标局
限,仅为抗议学校和上级政策,如抗议假期缩短、举报违法补课、举报教育管理中的犯罪行为等。这些斗争的对
象是对学生产生了超额剥削的做法,因而学生运动一般直接面对剥削的当事人即校方,属于反抗剥削的经济斗争,
是政治的阶级斗争的物质基础。同时政治斗争也需要领导经济斗争,把群众团结到反对资本主义的客观行动上来,
使运动不断深化,并最终超出运动之初的局限性,而把矛头指向社会制度这一有机整体。
因校园事件产生的自发斗争会随着诸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行而消磨在时光里,参与过的前人离开了学校,
后来的人也没有渠道获知经验。运动战也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它随时可能因学生的不成熟决定和分裂而断送(如
2022 年苏州暑假斗争决定进行线上直播),也可能因事态的具体条件而快速变化(多所学校竞相
开展假期补课导致本地各校学生联合起来互相举报对方学校,这样举报者难以被校方追责/2021 建
瓯一中“430 运动”校方首先令沸腾的学生群体按班选出代表会谈来分化运动,后在共青团和警方介
入下恢复校内秩序稳定,接下来要求班主任至各班进行批评教育重新树立学校的决策权威,最后
将领头人退学/开除学籍处理。运动被迅速瓦解了);因社会事件产生的斗争中,高中生因其视野
的狭隘往往只能发挥极其有限的作用,而要等待大学生的革命热情。这种运动常常不带有学生群
体的身份标签。当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合流时,运动战就是最为宝贵的经验来源。如上世纪 60 年
代末意大利“火热之秋”中诞生的运动形式:占领——造成堵塞、制造声势、吸引关注并为进一步的
革命提供条件;集会——“一种特别的承托形式,结合了组织、战术和意识形态的创新。大会不仅
仅是一次群众性的会议,而且是一个可以作出具有强制力决定并在平等基础上对行动的所有参与
者(引注:主要是学生、教职工和附近工作单位的无产阶级)开放的机构。这场充满活力和对抗
性的新运动不仅因其规模,还因为再定义政治概念、创建新的组织形式而引人注目。”
运动战需要历史记忆:它们总会在学生中引起不可忽视的影响。2022 年 1 月 7 日,长春市实
验中学高一学生在食堂举着“誓死力争,还我假期”的横幅游行,尽管很快被镇压,带头者被退学,但无疑滕州一中
学生运动的记忆已经铭刻在了大部分人的心里;2022 年洛阳市外国语学校学生争取国庆假期也是如此。(他们还
得到了洛阳十九中新左派青年的声援。)
2022 年 9 月海南中学三亚学校“9·19”运动是绝佳的胜利。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学生们团结在一起,积极利用校园
墙等媒体对学贼分子大加声讨,在认识到合法斗争难以取胜后决定以罢课作为最终手段和威慑方式,并求助于以
新左派为主的媒体舆论力量。最终争取到了应有的假期。
持久战:在应对革命机遇的准备工作不断被掐灭,社会运动不断夭折的大背景下,由学生青年中的革命马克
思主义者领导的长期的学习、组织、宣传工作以及个人的生活实践。(需要注意人的认知规律,比如从感性经验
上升到理性认识;也比如先读反动派的书,才能真正把握进步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
宁)青年革命者不能待在书斋里,要帮助一般学生群众进行对各种庸俗化知识的祛魅,还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唤醒群众的革命意识,在群众生活中追求集体解放。
运动战中,他们可以运用社团力量、学校媒体力量等发挥作用。手写传单是他们常用的斗争手段。若有条件,
批量打印的传单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以群众路线的方式立足于学生群体的经济、政治诉求,又结合起了革命
的原则,因而可以传播斗争经验、揭露社会问题、帮助学生感性片面的自发斗争上升到理性全面的自觉斗争并梳
理提出政治要求、号召群众团结、批判错误认识和反动观念等等。这就要考验革命社团对运动形势的把握能力、
对学生群众的领导(或者非公开的推波助澜)能力、“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能力、自身的革命组织能力和认识水平了。
衡水中学曾出现新左派青年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教与学格局分析,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对
学生群体的压迫。2021 年滕州一中假期争取运动中,也出现了新左派先锋的快速反应。
(在国外,2022 年 8 月 9 日希腊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生和教职工对大学常驻警察部队的决
议进行的抗议游行立刻得到了希腊共青团的参与和支持;学生运动之外还有 2022 年郑州人
民银行事件,一些人在抗议时带上了毛主席的画像)
在自发的群众运动背后总是极端地需要革命先锋的参与的。单凭产业部门内部的自发
性的行动甚至连眼前的任务都完成不了,遑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学校内部的不成熟斗争
了。要想把集中化的资产阶级全面统治颠覆,一块砖一块砖地拆卸当然没有向整面墙开火
有效。所以需要革命先锋的存在,将学生运动、产业工人运动甚至亚文化运动、消费者运
28
动等等合纵连横起来,统摄于社会总体的阶级斗争之下,形成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认识。在
另一个维度,革命先锋也将过去、现在同未来联系在一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总是断断续续地存在的,二十世
纪 60、70 年代的世界革命高潮在随后的福利国家制度、修正主义创造、发展中国家自立趋势和全球新自由主义浪
潮中被逐渐淹没,曾经的历史记忆被遗忘在陈旧的历史资料里,身为阶级斗争叙事中的革命主体——无产阶级革
命者在现代长期缺位,仅作为周期性的暴乱者和陌生的游击队战士迈入历史记忆中。为此,无产阶级的先锋组织
就凸显其必要。它可以保持阶级意识的持久延续,不会随公开阶级战争的起伏而断续;可以在具体的运动中唤醒
赛国学生五四运动的历史记忆,达成革命主体从彼岸到此岸的复位;更可以带领学生运动超出自身目标的限制,
把剑锋指向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外的整个社会秩序。尽管如今来看,恐怕学生运动在走到这一步之前就会遭到“驻
校警察”,即镇压性国家机器的围剿了。
22 年 11 月下旬全国范围的反政府抗议中南京传媒学院有着突出表现,学校教职工甚至与学生联合,在学生表
示抗议的同时在警察手下保护他们。因为疫情防控已成全社会的普遍问题,而学生同样饱受其害,因而学生对其
做出的反应很容易与整个社会运动同频共振。
资产阶级统治之所以如此顽固,就是因为所有的资产阶级及其拥护者清晰地团结在了共同利益之下,并自为
地掌握了从古到今一切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无产阶级也要拥有这样的团结
力量,才能改变我们在阶级斗争中溃不成军的局面。这种要求反映在学生运
动持久战中,就是对革命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积极发挥作用的要求。他们可
以利用个人生活中的社会联系,也可以利用
学校中自办社团的工作方法——像日本在二
战后冲田大学等高校中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学
生自治会一样(他们在不断延续的过程中有
脱离“学生工会”,参与社会政治的倾向),
总之他们必定是学生运动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2022 年常州的这种社会性质较多的行动也将
对一般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阵地战:对教育改革的争取、对新政策的推动等,总而言之是我进一步则敌退一步的历史运动。这是最具有
现实意义和明确方向的斗争路径,指导方法参考俄国革命时期列宁的斗争总结。
决战:参与社会总体战,即高潮时期的大革命斗争,间接地夺取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领导权,或者
干脆在运动中打碎它的威权,直接占领它——像法国五月风暴时期楠泰尔文学院的运动那样。后者对革命的支持
很有必要,因为它意味着产生学校——一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内部运行中的故障,这在镇压性国家机器陷入困境
时又是对资产阶级统治力量的关键打击。如 2021 年末,缅甸 86 所大学学生组成“缅甸学生武装部队”准备在城市中
配合乡野地区的新人民军进行革命斗争,打击敏昂莱政府独裁统治。
决战的总目的则在于抓住斗争形势的高潮机遇,冲击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所保障的其本身的和阶级的
再生产循环,代之以真正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再生产。
为什么老师如此反动?
现实中我的一位好友曾向我分享了个问题:教师身处无产阶级的地位,他们中为什么也有那样顽固的反动派
呢?是因为身处施压者的地位吗?那他们对着作为“死的”劳动对象施压好了,怎么在政治上也如此无理地与各
种思想糟粕结合起来?是因为具体条件下教师的身份迫使他们违背无产阶级道德吗?
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非人”的。他们是商品,但却是劳动力商品。(这也是浅羽同
志没能认识到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在它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中,
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不但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所支付的价值,而且还能
够得到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教师也被分予了校方的权力,同时,他们自己也占有着剩余劳动[16],而后者恰是从
学生自己的劳动中来的————一种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劳动。所以,老师的那些反动意识正是老师们给学生打鸡血的
互补条件,这样就可以相较于改善教学水平(包括吸引学生兴趣的水平)更轻松地得到回报。[17]而也正是教师的
这种联系标志着教师群体作为剥削的代行人是“资产阶级化”了的,不是坚决的产业无产阶级。
另一方面,“一个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的经济和符号价值几乎完全依赖学校的认可。当他们致力于用自己的教
育实践再生产学生作为产品的那种培养时,就力图通过保证他们具有全部价值的市场的再生产来保证他们自身价值的
再生产。”
他们自欺欺人地“教育”学生,还以为自己在做着什么伟大仁爱的事业。他们中的大部分只是施以小恩小惠,用 PUA 的手
段(如感恩教育)欺骗学生,而学生却浑然不知,被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29
保罗-弗莱雷将教师的“慷慨”分为了两种。
虚假慷慨(False generosity):为顾及被压迫者的软弱而“软化”压迫者的权力,这样的努力总以虚假慷
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理解为以小恩小惠去腐化、贿赂被压迫者,让被压迫者感觉压迫者是大方的、慷
慨的,以保持自己压迫者的地位)压迫者为了不断有机会表达“慷慨”,他们还必须使不公正行之久远。不
公正的社会秩序正是这种“慷慨”的不竭源泉;而死亡,绝望和贫穷滋养了这种“慷慨”。这种慷慨在人们
看来总是很善良的,如家长把孩子送到“网戒所”,或是教师劝学生吃苦,即使这已经是在残害人权了...
悲剧性的是,泼洒假慷慨的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假慷慨。前文曾谈到国家的意识形态“我不信但我
觉得其他人信”的作用,在这里也是一样:大家都认为好好内卷受罪是为自己好,那“我”作为教师只要继
续挥洒慷慨就好了,毕竟他们都认为这是对学生好...
真慷慨(True generosity):恰恰就是要努力消除产生假慈悲(false charity)的根源。假慈悲限制了担
惊受怕的被征服者,即“生活的遗弃者(reject of life)”,伸出颤抖的双手。真慷慨在于抗争,使得这些
手越来越少地为乞求他人的帮助而伸出,而越来越多地成为劳动并通过劳动改造世界的人类双手。只要是争
取恢复人性的斗争,就是在力图恢复真慷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见到老师真正慈爱的一面——哪怕他/她在教育管理或意识形态灌输上是何
其反动。越是见到这种辩证的情况,我们也越是会明白——错的不是恶人,错的是使人为恶的那些东西,即
于无形之中限制人逼迫人的反动秩序。
这可以用《圣经》中的古老格言来描述:「通往地狱的路是用善意铺成的」。家长也是这样,他们自己
为把孩子送去网戒所吃苦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总会因此而在孩子心里留下没法恢复的伤痕。
然而,他们在异化中获得生活的外观,我们则在其中获得非人的现实:这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立。
当代的人不过“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基于此,师生对立追根溯源
地说,实际上是阶级之间对立的具现:老师代表着统治阶级意志,学生则代表着“白纸”之人。也正因此,
我们才会说,“学生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
本节引用条目: 刘逸.学生斗争必须与无产阶级革命结合在一起——兼
Ibn Hayyan.学校、规训与意识形态 谈所谓“后现代主义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J]
周雪光.论中国官僚体制中的非正式制度 More Work, Less Pay,《呼唤风暴的罗马雄鹰——意
布尔迪厄.教育、文化和社会再生产
钱林晓、王一涛.应试教育条件下的学生学习行为模型 大利“火热之秋”的前奏》,CastleBridge 译
顾聪.《学校规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破解——基于福柯规训理 红鱼.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与对工人的欺骗(2022.1.31-
论视角 》 2.1)
陈彬莉.学业分类过程及其组织制度基础—高考升学率统摄 “汲取勇气,传递希望———2021 年劳动权益事件大盘
下应试体制的微观运行机制 点”研究生与青教部分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教师生活:从职业倦怠走向幸福 》 杜志强、欧阳梦琴.观念与策略的断裂——基于教师权力的检
孙秋云;魏巍;马媛.论景观社区建设中国家力量的介入及其文 视[J],2012:10
化规训——基于对贵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社区实地调查的阐释, Nymphe.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侵害现状及分析[R]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浅羽.学校内的阶级斗争
汤志民.台湾的学校建筑 歌者 .“关于全国受压迫学生团结起来斗争的呼吁”
罗琳、李志民.现行标准比对下中小学教育空间模式革新研究 路易·阿尔都塞.《论再生产》,吴子枫译
————以中、美、日、德为例 徐禾.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M]
石艳.我们的“异托邦”—作为社会空间的学校  知乎用户 妄
微信公众号 佐伊 23:职校生“实习”经历:“我就像被猪笼草捕获
的猎物” 言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1595016
《论教育异化和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央编译局

异化批判:无人时代
我们必须先来谈谈什么是“异化”。社会异化的概念是指“人通过劳动,把他的劳动成果赋予了自己的创造
物。这个创造物就是他的自我的一个表现、一个对象,担任在这个对象面前感觉不到自己是创造者,相反,人觉
得自己是它的奴隶,它可以支配人的命运,人不得不尊敬它、位居它,向它膜拜。这样人就和自己分裂并且疏远
了,以至于他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创造物的崇拜来同自我相接触了。”“人(不论作为个人还是社会)作为主体通
过自己的活动转化为客体,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异化概念拥有和物化
概念相同的含义......它是指个人或社会的自我分裂、自我疏远和自我否定。”[18]
异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家、民族本无疑是一种象征界建构,仅仅是幻想的虚构共同体,可其利益却凌驾于
社会之上,从社会公仆变为了社会的主人;成绩本是评价学习成果的工具,如今却以其片面要求占据了人成长的
其它标准,并反客为主,成了学校教学的目的;眼保健操本是权利,用于保障学生眼部健康,现在变成了义务,
是老师和班长强迫着同学去做的东西;经济建设本是为了人民的福祉,现在却从手段变成了目的,为了经济增长
而不顾生态环境,为了 GDP 而不顾 GDH(国民幸福总值);赛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本是为了老百姓生命健康安
全,现在却却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赛国人笑美国人不把新冠当病,美国人则笑赛国人只把新冠当病,在西安、吉
林、上海、丹东、防城港先后酿出了无数惨剧;社主义道路在现代赛国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历史学家们那里则被
当成民族崛起复兴的手段,是“黑猫白猫”中的一只,而非目的本身。
30
我们要探讨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异化,也即制度化教育的异化。
“公用事业旨在为社会上的每⼀位个人提供所需服务,即使这些公用事业提供的是有偿服务,其根本目的仍在于
造福人,给人提供便利,而非为营利而生。公用事业使每个需要此服务的人都有能力承受其价格,无需支付高额的费用。
再者,公用事业也不会采取各种手段,诱导⼈们进行消费。例如电话网,它是按通话时间来收费,并且价格相当便宜。
打电话也不受通话内容的限制,内容说完了,随时可以终止服务,没有谁会强制任何⼈延⻓时间,也不会强制人在不需
要的情况下使用该服务。 这就是真正的公用事业的实质性所在。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公用事业都是真正的公用事
业。它们具有强制性、支配性,是操纵性的制度类型,而不是互惠性的制度类型,伊利奇将其置于制度光谱的右端,而
非左端。因为,在光谱的左端,公用事业组织是在向⼈们提供更多机会、更多服务,其服务的对象依然是自由的、自主
的行为主体。而在光谱右端,这些事业使被服务者相信, ‘若无本制度所提供的产品或照顾,他们便无法生存’。这
些制度会导致人出现社会性或心理性成瘾。若人们对这些制度的使用过少而没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就会趋向于加大
使用,并陷于其产品或服务的要求而无法自拔。这样的公用事业则是虚假的公用事业,是以公用事业的名义营私的制
度类型。
看起来,学校向所有人开放,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教育机会,是真正服务于⼈的公用事业,但实质上学校只对那些渴
望更高层次文凭的无休止消费的人群开放。学校并不是为个⼈身⼼健康成长而服务,向不同阶级的受教育者提供相
对应的服务,使每个⼈都获得在社会上立足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减少富⼈与穷⼈之间的差距。学校恰恰是为统治阶级
服务的,是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的。学校服从于统治者的意志,将其制度化并作为学校隐性课程灌输给学习者,它承担
着上层阶级‘优势继承’的责任,一方面为上层阶级提供便利,而另一方面又让下层⼈们认为教育失败是因为自己没
天分,智力不佳,认为现今的教育结果有其合理性,理所当然地遵从于这种意志。这样⼀来便形成了⼀种隐性课程立于
学校课程中的不败之地的现实。隐性课程传授的结果是社会下层阶级的学生大多都面临着教育上的失败,并被视为
社会落后的主要负责⼈。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学校教育的根本性被扭曲,学生的学习被忽视,学校和学习被异化, 教
育的权利被垄断。学校让⼈们觉得,在现代技术时代里,学校教育是人生向前进步的唯⼀途径,接受学校教育是社会所
需⼈才获得所具能力的必要前提。这种思想意识的灌输禁锢了人们的思维,人们只是⼀味地遵从学校的包办替代,并
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能力。在制度光谱的右端,学校是虚假的公用事业里最阴险的,它位于制度光
谱的右端是名副其实的,并且位于右端的右侧。像高速公路网这样的虚假公用事业,仅仅只是诱导⼈们对特定产品的
需要,如小汽车,而学校却诱发人对⼀整套现代制度的需要。而且即使不利用高速公路网,人们通过其他途径还是可以
到达目的地,而不接受学校教育,人们却只能接受不公、鄙夷与唾弃,遭受各种苦难与挫折,而无力反抗。法律不要求
每个⼈都会开车,都必须开车,却要求每个人都进入学校。
学校的阴险之处还在于,其他虚假的公用事业不会杀害人,即便是杀人,哪怕是丧心病狂的战争魔头,也只是杀害
人的身体, 而学校却通过隐性课程的传输使人完全依附于学校服务而放弃对自己的成长的责任,从而造成精神自杀,
而这种杀害是无以拯救的。学校作为虚假的公用事业,其存在只能腐化人的灵魂,销蚀人的斗志,扭曲人的本真。个人
将不再是生动灵活的个人,一切都将归于冷漠、无情与消沉。”
教育的异化带来了学生和老师的异化。随着改开全面深化,稻宣布“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一百年
不动摇”,教育成为资本逻辑中为资本增值服务的一环,人作为“劳动力”、“产业后备军”的受
主体间网络符号性委任而来的身份则逐渐越界甚至取代了人本身。“雇佣劳动力”的身份要求取代
了“教育家”的身份要求,“学习是第一要务”则取代了“学习寓于生活当中”。教权的“主观绝
对化”就意味着其超出了本应所在的范畴,对应着“学生”这一身份对于“人”这一身份的取代。
如此一来,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生活、社会、爱好、感性对象的时间,只是不停地刷题、刷题、刷
题......
(在笔者童年里非常令我印象深刻一段经历是:幼儿园的幼师叫我们班全体一起唱什么“我爱
七巧板”。我当时莫名其妙而且感到尴尬:爱七巧板干什么?但身边的同学们却乐此不疲一遍一遍
地边拍手边重复“我爱七巧板”......现在我知道,我是被强加了一种“学龄段受教育儿童”的社
会角色,然后被学校当成傻逼,当成了无为的自在物......)
“规训权力的统治,从数量和价值两个方面分别度量和等级化着个体的能力、水平和本性”,人被明码标价,
这正反映着人的物化。而这正是异化的下一个环节。“学生与其学习成果相异化,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自身努力的
证明变成了提升学校升学率与学校声誉的工具,甚至成为巩固应试教育大厦的一根柱子——这一根根柱子会反过
来使得学生更严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施压,即异化过程中的反控制;人与人相异化,在‘衡中模式’下,学生自
由活动和生活交流的时间被严重挤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开始淡化,人正式被物化为‘考试机器’。” 寄宿制学
校通过全时段的全景敞视监控更强化了人作为物的人身依附关系。疫情期间全国各地诸多寄宿学校周末也把学生
封在学校里,并要求学生“在学校住就得守校规,当学生”。
“孩子和学生在资产阶级的学校中已然成了校领导和教授、导师、老师的‘依附品’甚至是可供完成交易的
某种‘商品’。他们没有任何权力可言,只能任由校方的压迫与剥削。资本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样,
商品是教师和职工所提供的教育劳动,学生和孩子在资本所有者及其职能执这行者眼里是实现巨额利润的必要条
件,在对利润实现的多少不负责的教师和职工眼里,却只是自己所制造的产品。因此,校领导关心学校整体的学
习情况,改善学习环境,也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改善自己的政绩,根本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学生。
一句话,学生和孩子已经在资本主义的异化教与学格局中异化了。
这样,我们面前便产生一幅与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大同小异的资产阶级学校校内权力架构图,资本主义国家
31
控制校领导,校领导统治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统治学生,或者说,这个权力架构图是资本压迫教育劳动,教育劳
动压迫学生。触目惊心,却是现实。”
然后,这种物化又反过来推动着教育异化。“2020 年 5 月 1 日,中传大学的黄姓研究生,因为与薛姓导师
“不协调”,无法顺利毕业,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当时她的父亲就在身边,没能拉住她。2020 年 6 月 6 日,山西
中北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在考试(补考)时作弊被抓,在监考老师没收其试卷、要求其离开考场后不久,选择了自
杀。
学校并不掌握学生的生活资料和经济来源,还要靠学生交学费来供养,按理说不能对学生进行恐吓吧?可正
相反,学校不仅拥有这种神奇的魔力,它还很强劲。其依靠的是学生在求学生涯中的长期投入,从小学读到大学,
消耗的学费、课本费、通勤费、住宿费、走门路的花费对个体来说是巨大的。对一个合格的雇佣劳力来讲,大学
毕业的身份往往属于勉强够用,因此许多学生被这个怪圈绑架,惧怕不能毕业使自己求学生涯中的自我投资付诸
东流。
另外,当代资本所主导的社会将各个家庭分割成互相独立、互相倾扎、互相竞争的单位,在资本有意识的操
控下,学生还有学生所属的这个家庭,太怕失去证明自己属于优秀雇佣劳动力的资格证了。是啊,得不到资方这
一权威的认可,不比其他家庭的劳动者更像一个合格的、能创造剩余价值的有用的人,个体可能饿死,他所谓的
家庭也就在社会竞争中失败了。”
教育生活的异化下是学习的异化:“作为父母强制性律令要求和外在社会要求的考试已经是一个足够令人
厌恶的异化,而作为达成考试成绩的中介的,那个在达成考试成绩之后就会被瞬间扬弃掉的作为对中介的再
中介的学习则被排除到了一个对异化的再异化的价值层面上完全彻底的无根之地,学习本己性的意义已然在
此无穷的异化之中被压抑到了无可再压抑的境况里。”
“在一个商品化的社会中,知识也被商品化,成了人们用以交换他所要占有物品的商品,人们不再为
了认识而去学习,而是为了分数、学历、文凭、证书……这一切‘知识的代码’而学习,人们认为标有了
这些‘代码’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可以占有他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学习的本意荡然无存,学习意义
的异化达到极致。”
关于对人的物化,我们可以看看以下清晰且迷人的描述:“农场只需要考虑如何将肉畜喂养得白白胖胖,于是出
现了填鸭式喂食,与此相对应的,学校也出现了填鸭式教育,后来,农场需要肉类新鲜紧致,于是出现了散养,
人性化饲养,与此相对应的,教育行业也出现了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等。须知,无论鸡鸭狗彘们被喂养的多么舒
服,他们的定位也始终没有超过‘物’的范畴过”学生就这样变成了市场竞争的产品工具——这就是对前文劳动
力市场部分的哲学解读。
对成绩的关心,就是一定程度上对人自身的异化,是人创造的成绩绑架了人、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而并非
表面上的人可以去把握成绩。“强调划一性预设和评价,要求所有的学生向某一特定方向看齐,例如要求所有学
生都追求成绩优秀,向成为三好学生、学习模范、榜样和标兵等方向‘跋涉’,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眼下的资产阶级道德就是物尽其用,你生而为人但在阶级社会里你首先是物,你要尽其用。你的学识、
道德、趣味、乃至于为人处事的唯一核心和评判标准就是‘物尽其用’。说的直白点,你值多少钱。 这个评
判标准是资本主义的最大成就。在这里,我们要加上‘之一’。 但是假如我们换一个说法,那就是把对一个
人的评判标准从‘你有多少钱’转变为‘你能赚多少钱’,那这个转变一定是资本主义的最大成就,完全不
用加什么‘之一’。
几千年来人类从采集狩猎到维多利亚时代,工作都是有目的的。1913 年卡尔克劳斯纠结再三还是在他的
《火炬》上登了一则启示说‘为了孩子的教育拉克丝-许勒需要 2500 克朗’。这个启示告诉我们这 2500 克朗
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出于具体的目的换算出具体的价格,这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劳动也好募捐也好都有具体
的目标。
劳动为了生存,所以劳动是生存竞争的一种形式。卡夫卡戴着套袖在波西米亚王国社会保险公司里办公
和查尔斯-兰姆在公司里记账没两样,他们都是为生存觅食的动物。所以塞万提斯让堂吉诃德在小说的第二部
里说‘自由就是每天的面包’。 是的,在传统的道德之下。劳动是觅食,目的是获取钱财。一旦钱财足够或
者工作之外有暇,你就可以得到自由,投入到自己的爱好里去。财产本身就是自由,一旦你的财富足够你就
可以获得自由。即使你抛不下你的生意,但是在你家里你要远离你的生意。美好年代的资产阶级家庭,他们
最好、最豪华、透气和采光最高的房间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展示’的被叫做‘雅室’,在这个被弄得
像博物馆般的房间里,一个小布尔乔亚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崇高理想’。
这种思想大大的阻碍了经济发展。 一旦人们捞够了钱,他们即使不能把自己从生存竞争里解放出来,
他们也会把子女从生存竞争里解放出来。他们让孩子受教育甚至让他们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但那是为了
以防万一,不是真的让他们为社会做贡献。比如哈布斯堡王朝就保持着这个传统,拿破仑二世住在他姥爷的
宫廷里遵循哈布斯堡王朝的习惯,系统地学习了园艺学,但他有生之年都没用上这门手艺。
而资本主义就不然了,在资本主义的道德里,觅食不再是手段了,觅食本身就是目的。 你不再是一个
人了,你是物。你有价格有功能,损坏了要照价赔偿,而且大头不是赔给你而是赔给拥有你的‘社会’。比
如某人要是开车撞死你,即使他积极补偿赔偿你的家属,他还是有可能坐牢。因为他撞死你的时候严重地损
害社会的利益。抽象的集体对你享有主权。
一个人的价值从他喜欢什么,愿意做什么,在愿意做的领域里作了什么这些主观的领域,转变成了他通
过做这些事赚到了多少钱,多么直观。 早一百多年,你问奥斯卡-王尔德‘你弄得这些玩意能换多少钱?’,
他肯定给你看他的白眼仁。你客气了很多问他另一个问题‘那么今天上午您忙什么了?’。王尔德回答‘我
给我的诗加了逗号’。‘那下午呢?’你追问,他回答‘我把逗号又去掉了’。
32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觉得文科在我们这个时代备受歧视,因为评判标准变了。文学、历史、哲学这些东
西原本是从生存竞争里解脱出来的人出于兴趣和爱好的追求,不是谋生的工具。吉本在写帝国衰亡史的时候
捞了多少钱?孟德斯鸠的舅舅把高等法院的职位留给他,他直接卖了变现全身心投入他的学问里去,这在旧
制度下再正常不过了,在我们这个时代却叫啃老。
加斯东-加利马尔老板的爹考了个工程师的资格,但是前半辈子玩艺术后半辈子玩演员,在美好年代这
叫‘妙人’或者‘雅士’,在我们这个年代这叫‘啃老’、‘富二代’。这就是社会的进步啊!在古代一个
人浴血奋战可能就把他的几代子孙拯救了,在资本主义早期一个人努力奋斗至少两代子孙就过上了体面的追
求自己兴趣的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高通胀告诉你谁也跑不了,就算你跑了我们也能用道德评判压死你。
资本主义的成就在于成功地奴役了每一个人。”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教育规训对个人追求的凝视。大他者下只有物化了的自我价值存于个人心中。而 个
人越是奔赴异化教育下的自我价值,便越是失去自我。异化教育通过教育威权搭建了一座公开的评判个人价值的法庭 ,
而他者凝视下的“自我价值”便是法庭的审判官。但由于自我价值终究要归于自我,并由自我加以实现,所以偏移出
自我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物化的自我价值将个人变成了其得以实现的工具与载体,又以这
种方式,通过一套脱离个人的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使得教育同质化过程在人的精神层面上进一步延伸。
资本主义对个人能力的剥夺有以下几点:
首先,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得无产阶级与劳动对象分离,导致个体能力实现的他主性,从而出现死劳动吮吸并
支配活劳动的吊诡现象。被资本逻辑排除在外的“产业后备军”作为失业工人由于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因此也无
法发挥和实现自身的劳动技能,能力对象的消失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主体自身能力的消失。
其次,随着改开的持续深化,交换价值成为社会产品的首要规定性,劳动者能力的发挥和发展便沦为获取交
换价值以实现资本增值的外在手段。交换价值作为一种物化了的社会关系支配着个体能力的发挥和发展。任何才
能都被置于“高考市场”估价,才能的有用性取决于资本增殖的可能性,才能本身的价值失落了。“冲突就在这里:
对我能力的要求不是这个能力所能做到;例如,对我写诗的能力所要求的是:我能够把这些诗句变成钱。”
再次,资本主义社会僵化的劳动分工使工人固定于某个劳动部门,而导致其才能使去完整性而片面单一。跟
《一九八四》的论点类似,阶层固化不流通更意味着带来智慧与活力的消费品被限于某个阶层享用,另一个阶层
则愚昧无知。其中有才能者则被提拔至统治阶层,使得统治牢固坚不可摧。
教育限制在各种教育机构之中,脱离了广泛的社会生活。甚至,在这些教育机构中,不同的六年关于也彼此
孤立,分离为不同的部门。每年那些无以数计的学术论文就是这种制度的产品。学术成为分化了的治理劳动,学
者们被局限在他们自己的知识领域和学术活动的范围内,就像是传统生产车间的劳动者,对自己专业以外的东西
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向大众普及或交流了。艺术生教育体系的出现就是一种恶果:贴合人民普遍生活的的艺术变
得难得,艺术生毕业后只是服从于老板对利润的需求创作,只了解孤立的领域,难以发挥创新力。
最后,资本主义不平等的剥削关系导致成员能力发展的否定性和两极化。在“人人互为手段”和“一切人反对一
切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部分成员能力的实现是以其他成员能力的丧失为代价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特点是,
他们允许少数人通过牺牲大多数人的辛劳来取得他们的科学文化成就,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劳动为代价达成自我实
现。”资本家及其子女眷属通过无偿占有剩余劳动而创造的物质条件以及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从事各种活动而全面地
发展才能,无产者却只能将才能作为生存的手段片面地发挥。
但是仅仅对人片面化的剥夺并不足以满足资产阶级。前文对教育手段的批判到现在则可以透析为异化教育对
人的异化。集体话语能指对个人占有是人被教育所异化的结果。现代异化教育将知识割裂为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
根本就指向于建构人对官方知识的求知欲——它建立在否定不同的人的不同求知欲的基础上,所以是一种同质化
的求知欲。为了异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牺牲人的本性和多元。同时,人在社会中一方面因为痛苦和压抑而同
被割裂的官方知识对立,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附于被割裂的官方知识来获取文化资本,证明自己的价值。人成为被
异化教育绑定在考试战车上的客体,“在创死对手的同时也创死了自己”。
美育和体育
这让人想起现今教育中美育的空缺:在我的经历中,来自教师的艺术教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小学的音
乐课美术课可能只是起了个头,但这个头在中学就被掐掉了。在制度的设定者那里,美育是艺术生的事情,
不是素质教育的事情。哪怕有呼吁增加美育的诉求,也只能以考试的形式存在,反倒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加
剧了教育的不公平。音乐课只是教人唱歌,可能聊一聊音乐史,但无法培育出人对音乐的美感评鉴,听惯了
土嗨歌曲的同学们只觉得古典音乐枯燥乏味,让真正动人的音乐埋没于低俗的廉价市场;美术课也只是粗略
而可怜的一点点鉴赏和了解,那么多美丽瑰丽的色彩,我们欣赏不到、欣赏不了。对于各种艺术形式、流派
的见解也浮于纸面,难以体会。艺术在这个号称社主义的国家又一次成为了“艺术家才配欣赏、‘凡人’看
不懂”的东西,比起一百年前的苏联要差上不止一个档次。美院里出来的作品变得“深奥”,更多的廉价产
品则与社会现实相割裂,远离普遍地生活经验,只有名家们去惠顾;诗歌也止步于赛国古代传统诗歌,密密
麻麻的古文让几乎每一个接受过应试教育的同学感到头皮发麻。现代诗、外国诗的教育因为高考不涉及,也
就变成了老师经常跳过的部分。学生们看不懂诗、写不出诗。略观赛国美育,恐怕也就在小说形式方面(而
不是内容)有一定的效果了。毕竟美育不能提升流水线上工人拼装电子组件的速度、不能让运输公司的装卸
工多搬一点东西、不能帮助娘子关水电站的工程师计算运行功率7。总而言之,美育无法让企业家获得更多的
利润,无法对赛国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在文化产业上有一些能输出国外挣面子的产品罢
了,但赛国又不靠这东西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要把钱和精力花费在这事上呢?
康米主义主义认为,人首先作为一种感性存在,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感性能力为基础,
个体对感性对象的改造和占有程度就决定着个体感性能力的发展程度。可是诸如“反对早恋”主张
以及“校园早恋”概念的外化,使得“爱情”这个感性对象被制度性地剥夺。想要满足人的全面发
展,就要有享受多方面成果的能力,因此必须是一个高度文明的人,但很显然赛国的美育培养不出
来全面发展的人,只是培养出了一群喜爱土嗨媚俗和美女扭腰、欣赏吃屎和咬打火机、阅读着歪嘴
7
三位分别对应打工诗人许立志、作家王芳、作家刘慈欣.
33
龙王和逆袭爽文的消费者。我们身体和感觉方面的本性知识较低级水平的意识生活,只是和动物一
样的本性————食、色(延伸出了社会地位的需求及那些低级娱乐等等),这不足以让我们获得
“人”的类本质。
同样的,体育也是如此令人无语。赛国的体育制度,在基础教育上,只有其工具价值——保障学生的身体健
康,让他们不至于因为熬夜和压力而过度肥胖,同时提供一个发泄渠道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内卷。当然,军训式的
体育也有思想压迫、宣传军国主义男权认同的作用。在培养体育特长生上,也体现出其社主义门面的虚伪:完全
按照当代被扭曲、解构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令人作呕的摧残身心的奥运会的标准培养“体育健儿”。通过各地选拔
上来的批量材料,竞争出最适合代表国家参与国际赛事的部分人,以此激发国民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但,
全红蝉的一跳成名背后是穷苦人家的悲哀,谷爱凌爹味十足的发言背后是人上人的优越————体育专业化也成
了毫无意义的资本主义内卷景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只是“器物”,而非“人”。
人的扭曲崩解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时代是最重要的,其重要性往往被估计得不够。这倒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局者太懵
懂,过来人又太健忘。一个人由童年进入少年,身体和心灵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造化便借机向他透露了自己
的若干秘密。正是在上中学那个年龄,人生中某些本质的东西开始显现在一个人的精神视野之中了。所以,我把
中学时代称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现时代。发现了什么?因为求知欲的觉醒,发现了一个书的世界。因为性的觉醒,
发现了一个异性世界。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发现了自我也发现了死亡。总之,所发现的是人生画面上最重要的
几笔,总之,可以说是发现了人生。”可惜,周国平这段“其重要性往往被估计得不够”的断言本身就被在意得
远远不够。
受迫于学习压力社交压力,学生更愿意在游戏中消解苦闷。相比于枯燥的被迫学习,游戏的即时反馈更能刺
激神经。“相比于纯粹单向度的、机械化的、枯燥的无穷重演,网络游戏反而比一般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更具有
‘现实性’,也容易使得我们的自我精神结构从封闭的易碎中转向开放与稳定。”作为“对非异化劳动生产”的
虚拟模仿,以《Minecraft》、《Civilazition》等为代表的直观的经营生产类游戏及更抽象的生活类游戏等等,由于
受到现实中异化劳动、异化学习的压抑,学生必然会依赖它们作为另一个劳动的输出口————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类本质便是劳动,非异化的劳动让我们把握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人数学思维一
窍不通,《王者荣耀》各类装备搭配的优缺点衡量却运筹帷幄。
“年轻人为什么会对这种东西如此上瘾?更多的是教育环境的问题。再该玩的年纪不让玩,到真正该努力的
时候,当然就玩不够了。因为以前有人管,没得玩,现在没人管,那就拼命玩。
现在社会上的高中主流教育,就是军事化管理,衡水,毛坦厂,这类学校成为其他学校模仿的对象。一种病
态的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那不出问题才怪。看看这些个高考工厂,每天的时间都给你安排的死死的,连上厕所
几点去都给你安排好了,吃饭不能超过几分钟,这种时间也要剥夺,也是够讽刺的。你觉得对一个青少年而言,
该不该花一些时间去玩,去了解这个世界,构建自己的三观。而我们给他们这个机会了吗?
没有,即使是在一个普通的高中,学习压力依旧很大,学校也是在不停的剥夺学生的时间,可能是为了自己
学校的达线率吧,毕竟考上的人少了,生源就不够了,生源不够了,这学校的命脉就被掐死了。
回到家里,父母也不会太在意孩子该不该玩,总之用一种很粗浅的教育理念来教育,就知道玩手机,玩手机
能考上大学吗?看这种书有什么用,学校教吗?考试考吗?看了能考上大学吗?
那再看看,这样的青少年,变成年轻人,你觉得他会不会沉迷低级快乐。不会吗?”
由此引申,现代人普遍的熬夜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像日漫《彻夜之歌》所说,“对今天不满意”,所以才
出现了熬夜这个现象级的社会特征,并且尤其被发现于学生、青少年群体当中。然而可怜的老师们还要称之为
“贪玩”,认为这应该全都怪到学生头上......家长们也把“罪恶”怪到了游戏身上,各种游戏禁令层出不穷,未成
年人的游戏时间猝然骤缩。但是没了电子游戏,他们还有抖音、快手,还有 Steam 游戏,还可以借用家长的身份证,
可以转而做其它同样的事情......
除了电子游戏,人们还有各种各样的排解方式。“但那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悲剧,已经渗入到我们的所有细胞,成为
了我们在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生活的必然命运。当我们选择进入田园牧歌的幻梦中,我们所接受的是,由消费主义解构的
田园牧歌的符号,这符号,它已经自在地消除了关于那梦想的一切世界精神的肯定。而接受这种梦想已经完全成了在消费
主义社会自身确定性的确立的动作。这一动作,就在本质上与你我买一个什么东西相同,那梦想成为了无价格的‘消
费品’。是无产阶级在那精神的独裁者的掌控的精神的工厂被剥削殆尽后,由资产阶级扔给的毒药,这毒药,继续蚕食着无产阶
级完全失能的精神的躯体已让无产阶级完全的相信自身在社会的存在并再一次的,在实在的层面,享受着的,投入
到‘被剥削‘中,而资产阶级的社会,就这样,完美地进入到它的黄金时代。在这样的社会,所有的一切都是符号化
了的,而一切都在占用我们的精神。我们没在生活,当我们的实在被剥削时,我们的精神是昏死过去的,当我们的
精神醒来,我们想着回归生活,但只是它被剥削的开始,周而复始,我们就死掉了。”
更现实的是生活中的麻木:“(2016 年)1 月 14 日,江苏泰兴济川,一个以‘教育风气’浓厚著称的城市的一
所升学率最高的中学里,有个监考老师在考场上突发心肌梗,学生们听到她呼吸困难发出的异响,没一个敢去看看怎么了,埋
头答题,直到交卷,才发现老师就在他们身边口吐白沫死去了。事后这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是什么呢? ‘有其他班的同学把她拦住 ,
神神秘秘地问,据说当时老师死了没人管你们, 你们 20 班考场的人都在对答案,是不是真的?还有人说他们有作弊
的嫌疑,应该整体重考 。’ ”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赛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 24.6%(这还只是检出率!),
重度抑郁为 7.4%。经济的困难、内卷的残酷、人情的阴险、家庭的重负、学业的压力、道德的逼迫、物化的绑架、应试的
摧残......一切都叫人喘不过气来。但是抑郁患者一般会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才抑郁的,所
34
以什么问题都怪自己废物没用,或者坠入虚无主义来逃避。但是看一看这些不会被主流舆论在意的数据就会知道 :
当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成为普遍的现象,那就不意味着抑郁患者的个别问题,而意味着整个社会的问题了。
“日本、韩国和中国都是自杀大国,自杀率几乎三倍于欧美,而日本和韩国的自杀率几乎是世界之冠。
在我看来,其原因是因为,我们这三个国家的文化渊源是一样的,我们都在美化顺从,我们都在诱惑、鼓励和
强迫人丧失自我。”这还体现在非严重的抑郁症患者那里。《关于中国高中生精神状态的网络调查
(2022)》问卷报告反映,受试者中超过 34%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没有朋友;超过 6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了
解自己;约 67%的高中生出现睡眠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环境总体所导致的普遍结果。
一个人生活在千百万人之中竟感到极端孤独,一个人竟能被不可动摇的自杀念头所征服而无人察觉,像
这样的社会实际上是个什么东西呢?这种社会不是个社会,正如卢梭所说,它是野兽栖身的荒漠。
——转引自马克思《珀歇论自杀》
“《中国青年》杂志曾刊登了一封 14 岁少年的遗书:“那天我看电视,见采访一个放牛娃。放牛娃说,他的理想是放好牛,然后卖牛
挣钱盖房子,盖了房子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孩子,生了孩子再让他放牛。事后,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
什么?找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呢?找个好媳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最后,他得出结论:‘这样的
生活没意义,这样的生命没价值。’于是,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的房间里,这位连续3年是校级三好学生、班长
的优秀少年,服毒自杀。 ”
  这不正是被广大网友誉为“土猪”的张锡峰所谓的“一眼就能望到死”的生活吗?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可怜的工具式的狗,张锡峰
这么说是为了“激励”人们参与竞争,力争上游,把一眼望到死的生活留给别人。而这位少年则直白地以一个涉世未深
的“本真之人”的身份,表达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层生活的绝望。
不只是对人的影响,物化也造成了生产力的浪费。基于对劳动力商品的选择需求,那些不合格、没法成为特定商
品的原料就会被打上”先天质地不良“的标签。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认为少数人升学有望,需要重点培养;部分人孺子
不可教,可以不管不问等,果真如此吗?”这样机械的人性观不知会扼杀多少优秀的潜在天才。人的优秀明明是后天培
育出来的,现在却成了依人过去的表现来划定他的一生:小考、中考考的人生分层和高考的社会分工。更令人叹息
的是,原本只要客观条件合适,以 21 世纪新时代的经济水平,完全足以让人人都可以达到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思想家
的高度。(爱因斯坦接受的教育才需要多少成本?这比当今城市人民疯狂掏钱让孩子上补习班的成本要低得多了。当然,想要
再现他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就由此发现了问题的实质)。而现在却是:“如果孩子没有学好,
没有人会追究老师的责任。如果一个八年级的学生还不会阅读,也没有人去问他的一年级、二年级或者三年级老师,
这是怎么回事。没有,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孩子的错。”
这种情况的宏观体现是:上世纪在电子芯片领域自主研发领先世界的赛国科技到了现在竟然会被美国一个区区
资本主义国家“卡脖子”,怎一个丢人了得?不难看出,生产力被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所大大压抑了,无论是学生的创新
积极性还是教育的活力都被极端落后的反动制度扑灭了。
“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是对畜生的污蔑。畜生吃人,因为它饿,不会撒谎,
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再张嘴吃人。而人则不
然。”
——————季羡林《牛棚杂忆》
本节引用条目:
卡尔-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周国平.《发现的时代》
阮鸣.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异化”谈到“衡水”式教育 ——异化(Entfermdung)的概念发展与现实思考
都正.现行教育对人心的腐蚀
刘逸.《学生斗争必须与无产阶级革命结合在一起——兼谈所谓“后现代主义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
浅羽.学校内的阶级斗争问题
知乎问题“为什么文科生备受歧视?”下用户高林的回答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4-8.
Jon Elster.Self-Realization in Work and Politics:The Marxist Conception of the Good Life[J].Social Philosophy &
Policy,1986,3(02)
知乎用户 QWERTY 于问题“中国青年会被低级快乐拖垮?”下的回答
威廉-V-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M]
人物杂志 :一个初中女教师的意外死亡 http://dy.qq.com/article.htm?id=20160202A04KHF00
《我们的生活已不再是我们的生活了》
阿月.网络游戏正在拯救年轻人--------论游戏对主体精神秩序的稳定功能
斯拉沃热.齐泽克.《事件》[M]
杨建朝.自由成“人”:人性视角的教育精神[D]
武志红.《生命为何脆弱》[M]
惠牧.《直击中国教育底线》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
歆茶.《关于中国高中生精神状态的网络调查(2022)》问卷报告(线下样本基准地区为安徽舒城)

35
教育不公平:虚伪时代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提出了很多对高考舞弊事情的相关法规。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明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却依然
不断触犯并导致国家一再强调相关立法来“确保高考考场中的公平”,几乎年年都有高考舞弊案。(今年的发生在甘肃地区 ,去年
的那位就读于衡水一中,把学籍挂在了笔者的隔壁学校,高考时就“移民”到贵阳来高考,然后考上了张维为先生工作的那个复旦大
学)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封建王朝即使再腐败,也要对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施以最为严厉的刑罚。” [19]
就像古希腊的奴隶制催生了“自由”的概念一样,正是教育的不公平性导致了层出不穷的高考作弊。他们越是强调
加大考场监督力度以“展现公平”,就越是展现出从受教育到上考场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不公平。这正是一切资产阶级
的法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正是法律中规定的人人平等,巩固了人与人事实上不平等的基础————如果机会均
等,谁会不服?如果不是“一考定终身”,谁会冒着那样大的风险铤而作弊?
专业不公平、公私不平等、地区不平等、本质上必然的不公平和阶级文化关系间的不公平,这恐怕是我们面临了四
十多年都未曾根本改变的问题。

本质上必然的不公平在于,“由于教育的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所以在统治阶级文化背
景中长大的儿童在教育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并被赋予文化资本。这样的文化资本被制度认可后
变成某种资格,如⽂凭、证书等等。这些文凭与职业、地位是直接相关的。所以文凭授予是一
种制度仪式,其将⼈们安插到组成社会结构的不同序列位置上。将那些注定要占显赫社会地位
的⼈和那些被他们支配的⼈分离出来。最后通过合法化的⽅式把再⽣产的⽂化通过把社会等级
变成学术等级,就这样,社会等级的划分就看起来是建立在天赋、能⼒与学生自身学习的基础
上,从⽽掩盖了统治阶级子女文化资本的巨大威⼒。就这样使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产这⼀
过程合法化。在这种被布迪厄称之为符号暴力的⽂化资本传承⽅式被隐喻地合法化以后,来自
社会低层的子女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既成事实,从而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原因⽽不
去也没有能⼒去追究制度的公平与否。”
它的原因则在于此:“为什么将这个并没有⼈真实信奉的意识形态完全抛弃呢?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并不是这帮官僚不敢抛弃,⽽是他们不得不维持这一表象。若
将这一表象完全抛弃,则他们维持的当今赛国等级制度将当场崩溃,官僚将不再是垄
断权⼒与资本的⼈,私⼈资本主义会成为新的权力拥有者,他们的地位会⼀落千丈,
这些官僚们⾃然不愿意这样, 因此他们仍然维持着赛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但与此同时仍然隐蔽的宣扬资本崇拜和消费
的意识形态。要知道,奥斯曼帝国治下希腊⼈的‘假意归信’重点不在于‘归信’——那只是表象,重点在于‘假意’,
而当假意改信者遇上真信徒,必然冲突重重”。
市场环境下的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为存在着劳动力的商品化:
“根据环绕着学校的意识形态论述,如果所有的孩子都从同一个立足点与同样的学校体系中出发,他们的成就落差将只取决于他们个别
能力、动机与选择。如果孩子因为学校之外的问题(例如家庭纠纷、社会问题或经济问题)而落后于竞争之中,学校将无法帮助他们。毫无疑
问的是,社会上将市场视为平等万灵丹的典型资产阶级理论,同样也是学校里的菁英统治机制。”(引述自 Mariano Fernández Enguita)
“要想系统地了解一些因素的特殊总和的系统作用在某一点上观察到的或测量到的影响,就应当建立所有因素可能有的不同组织的
理论模型。这些因素能对不同属类儿童学习的不同时刻发挥作用,哪怕是利用它们的不存在......当人们通过把结构的某种状态(即在某一
时刻作用于实践的因素的总和)与它们变化的完整系统分开(即与学习生涯起源的既成形式分开),从而使这一状态独立时,就是不让
自己从所有这些转译和结构调整的本源中发现那些来自出身和社会属性的特点”。
”分数线、学校招生指标、教育要素极度不平衡、劳动力与岗位之间的资本主义供需规律等,本身体现的是不平等的本质。用任
何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套本身不同的人,(引注:对 A、B 两个有着不同世界观的阶级组成的群体,一律采用 A 单方面制定的标准,这确
实是他们所谓的“一视同仁”,但绝非平等)这其实就意味着无法保证公平。教育评价体系完全地关注它所需要的特定领域,对学生感
兴趣的其它领域用各种各样的理由进行剥夺。家庭条件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机会利用课外条件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也即人们在通
往人上人的可能路途里遇到的阻碍不同)。现在所谓的普及教育搞平等,无非是通过为被统治阶级提供掌握合法文法的手段及该文化的
区别化与合法化功能所给予它的一切,“公平平等”依旧限制在合法文化认知范式所限定的场域里。不仅如此,对“人上人”和“更优越的
人”的概念建构本身就是罪恶的体现。“天不生人上人,也不生人下人”,然而赛国的教育系统却硬是要制造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出来。
对教育公平的批评停留在“唯分数论”是不彻底的,他们往往要求引入多种多样的标准、多维度的来评价学生,譬如自主招生、特长
生。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自主招生舞弊,一百万元进中国人民大学;私人教育机构、艺术培训机构迅猛增长,收费奇高。校外补课、
艺术培训被教育机构当作敛财的机会,子女成绩差、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成为它们的主要受害者。这些现象都在事实上宣布了,上述旨在
通过改革教育考试制度来消除教育不公平的方法的彻底破产。试图通过对考试制度的改革来获得教育公平是幼稚的,所谓的教育平等、公平
不过是一种空话,有的只有资产阶级剥削的平等、给钱入学的平等。
《国民教育立法原则》说得多么堂皇:中国全体公民不分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受教育方面一律平等”。但事实呢?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劳
动人民既没有那么多的钱去雇请私人教师,又没有那么高的地位来得到同僚们的”照顾”。他们的子女,无论在分数面前,还是在其他什么面
前,怎么能同那些自幼儿园起就开始学外语、上艺术班、背高考古文的公子小姐或者天龙人们”一律平等”呢?教育分层和集群效应都是不可忽
视的。
人们简单地把自己遭受的不公、财富的多寡归因到受教育和学历的高低,而忽视本质的社会因素——私有制(无论是私人资本的
还是国家或者说官僚资本的)的扩张和劳动力商品化,如果只是简单期待上层建筑(高考制度)的改良,经济基础中的不公现状不解决,
教育的公平就永远不会存在。(2021 年南京中医药翰林学院和江苏大学京江校区等高校因校方强制将本科改至专科而引发大规模的学生抗
议——无论是线上微博中的一次次热议与封禁还是线下校门口与警察的冲突——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持续广泛的斗争后,学生们夺回
了他们的权利)

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分野意味着为了一个异化的目的而采取了择优手段。社会学教授安舟在九十年代抵达清华
的时候,大学领导人正泰然自若地寻找方法减少出身农村或者底层学生的数量。他们的理由是“考
试制度选拔了太多农村学生,这些人的教育只不过是强化的应付考试的准备,许多农村学生在升学
考试中考得很好,但缺乏更深厚的知识素质——表现在外语水平、计算机技能、音乐训练和创造性
36
思维上——而这些正是城市重点学校的学生所具备的。”
改开以来,商品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而推广中小学教育重点化则迅速培养了一批高质量
人才。重点学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示范”作用,为赛国“应试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贡献突出。与此同时,随着重点化的发展,
重点学校们也开始了自己的资本积累。重点学校在校长任命、教师招聘、教育经费、设施设备等方面享有特权,其所获得的教育资源远远
多于普通学校。在教育经费方面,“1978-1995 年某地区重点中学的学生平均经费比非重点学校多出 10%-20%。在师资力量方面,1981
年时,重点中学教师本科毕业率达 40%左右,而非重点学校只有 10%。在仪器设备方面,1978-1995 年县重点中学投入设备费 100 多万元,
区重点中学投入设备费 62.2 万元,非重点中学只能从预算外争取到一些设备费。”而贯彻“邓理论”的影响还不止于此,重点学校绝对集中
于城市,因而城乡教育差距被拉大,“1982 年对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348 所重点中学的调查显示,城市 243 所,占 70%;县镇 98
所,占 28%;农村 7 所,占 2%。其中 7 个省、直辖市的农村没有一所重点中学。”
此外,重点学校本身的出现也有教育不公平的因素影响。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能出现,能以穷人救星的身份赚钱,就是因为满足了通
过教育成绩“改命”的需要。然而,天龙人子女是不需要“改命”的,他们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资本丰富,除了就读普高参加高考外,他们还
可以就读贵族学校、专门学习自己的特长爱好,甚至出国留学。对他们而言,教育通道不是一个封闭空间,也并无内卷可言。

关于更明显的城乡差别,我们可以看看农村的情况,与城市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天差地别:
“除了教育经费以及随之带来的教师水平外,在留守儿童正在家里喂猪做饭砍柴的时候,清华附小这些孩子的父母,正在手把
手教他们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研究报告。而再过六年,决定谁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标准,并非是喂猪、做饭或砍柴的技术与耐
力,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能力。在自主招生的面试里,甚至还有个人气质和应变能力。
我们这样的人,此生,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缩小与清华附小的孩子之间的差距。”
“请同志们看这则新闻:‘昨日,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召开了一场特殊发布会,3 名该校从北极回来的小科学家现场介绍各自的
科研成果,并现场展示他们从北极采集回来的红色土壤等。’(同样的例子还有菏泽一中的天宫课堂)小学生的两极科考队,堪比奥
运会级别的铺天盖地的运动会,还有同志们屡见不鲜的各种中小学生写论文的‘大家’。这些是无产者或小市民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
吗?同样的高考,帝都的布尔乔亚子女从小就因衣食无忧而开阔了眼界,从可以接受到的教育资源上就碾压了而绝大多数的农村或县
城地方的孩子们。笔者所在的宝安县,一个课时补习班寻常的费用是 300 元,倘若高考前每周三次课,每个月花费就是三千六百元。
难道这花费是无产者可以轻易支付的吗?劳动人民为了自己的子女可以更好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必须缴纳各种沉重的且隐形的‘赋
税’。一边是从小就可以上补习班、接受什么清北名师的教育、全身心投入高考内卷的资产阶级:另一边是因为被剥削而生活陷入困
顿,连孩子也要参加有时比较繁重的劳动的无产者,难道这就是‘公平教育’吗?”
所有社区都存在同样的个体多样性,但是,发现和和充分发展每一种人才的机会在不同的社区有很大的差异。全国各地的优等生
又可以凭其成绩被选为团员,在仕途上更为轻松方便......
这样的疑问可能并不少见。在 2009 年的高考曾出现过一篇先是被判了 0 分,随后又“被重新批阅”成满分的作文:
2009 年高考语文作文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我笑了,监考老师有点紧张,他没见过一个男生笑得花枝乱颤的样子。
我感到有点搞笑,竟然差点猜到了题目。我本来押了一道《给北大校长的一封信》,因为那位刚刚退下的北大校长,曾对他的学生们唱起《隐
形的翅膀》,一夜之间成为青春期男女生的偶像。一位儒雅的校长,带着对学生们的理解和爱,一同唱起自强不息的歌曲,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
而能到他的大学里读书,又将是一件幸福无边的事情。他老人家,在学生的心里插上了一双翅膀。
我明白出题老师的一片好心,他们是想说,只要你努力,所有的丑小鸭、灰姑娘和自卑者,都会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去实现你小心灵里满载着
的梦想。只是这样励志的题目,给我们北京的考生有些可惜了。
我从来都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从上小学起,我就知道我会上北京大学,谁让我就住在它的隔壁,老师们都非常爱我,我去了好多博
物馆,还看了很多儿童剧。我那时候就知道有不少小学生还在农村,我给他们捐过钱,还把我用过的文具送给他们。因为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毫不
意外地上了一个好中学,而没有“翅膀”学生们,听说有不少当了放羊娃,也有的当了打工仔,他们还是未成年人。在初中里,我的目标是上四中,
那里的高三毕业班,会有一半人考上北大清华,那可能超过了一个省的录取数量,我对此深信不疑。
我和高中同学一块去奥体中心踢球,一块去颐和园春游,一块去国家大剧院看戏,我们知道我们肩负的使命,但我们并不为此感到不堪重负,
因为从小开始,我们就是天生的赢家胜者。我们也为外地人的遭遇担忧,为农民工、为小摊贩、为孙志刚、为邓玉娇的命运叹息,但那样的同情,与
我们同情巴勒斯坦人民、同情非洲灾民,并无本质的不同。
看到一位三轮车夫被城管拦截,要夺下他赖以为生的三轮车,我一瞬间也会有一些羞愧。他的车子被夺走之后,他的儿子或者女儿也许就没法
再上学,那也许是一个优秀的高中生,就这样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这是因为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而他没有?所以我永远能比别人飞得更高?
说到现在,您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外地的中学经常出现高考舞弊案,这里几乎没有;外地的孩子经常因异地高考被查获,这里从来没有;外地
的孩子经常创下复读的纪录,这里很少复读;外地的孩子上北大要分数惊人,这里的孩子还没考已平添很多分......
这是因为,作为北京的孩子,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而他们没有。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不必用力展翅就能在天空飞翔,这难道预示着,我
一出生就是比同类更高贵的鸟儿?但为什么我一点都不感到骄傲,相反却时时感到自卑?有一本书(引注: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说过,所有动
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这“有些动物”,就是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乡下学校的状况:这篇调查报告从一个点向我们展示了乡下教育的风貌,以及一些显著的问题。
“【编者按】这里有一篇关于某乡镇私立学校调研,里面描述的问题是很多关注城市教育‘鸡娃’的 人所看
不到的,但也是更为重要的。
学校方面,该中学包含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小学和初中共有班级 14 个,学生 630 人左右,每个班级人数在
30—60 人之间,有小学和初中教师三十余人以及宿管、食堂工作人员若干名。学校位于省道一侧,距离所属乡镇
集市 3.5 公里,距离所属县城 35 公里。学校内设施简陋,无超市和诊所。
学校小学年级学生学费为每学期 1800 余元,初中年级学生每学期学费不详,但估计在 2500 元左右。学费中
包括住宿费但不包括吃饭的费用;食堂菜式单一,早餐和晚餐一般为炒菜、粥、馒头,午餐一般为炒菜、粥、馒
头或者面条;学生宿舍床铺为老式铁制上下铺,并排连在一起,每间宿舍住十余位学生。
小学年级所学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音乐课有专门的音乐老师和音乐教室,但设施简陋,
音乐教室中仅有一架钢琴和学生坐的凳子,在上课时,老师弹钢琴,学生唱歌。体育课也有专门老师,上课后先
由体育老师带领跑步,后学生自由活动。在学生的课表中也有安全、美术、科学等课程,但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
门的检查,学校中并无这些课程的任课老师,而实际的课程也被语数英替代。
教师方面,小学和初中教师共有三十余人,其中 20-30 岁的年轻教师有七人左右,其余绝大部分为年龄在五
十岁以上的老教师,老教师中又有从公立学校退休之后到该中学继续工作的。教师中小学年级年轻教师一般为专
科学历(初中年级年轻教师可能为本科学历),老教师学历可能仅有中专。该中学年轻教师流动很大,绝大部分年
轻教师工作一年之后就会离职(有的从事别的工作,有的继续参加公立学校招教考试)。
37
在笔者家乡,位于乡镇的学校普遍存在教师不足的问题,笔者朋友曾告诉笔者,她的一位大学室友毕业后幸
运地通过了当地政府招收小学语文教师的招教考试(笔者朋友及其室友为专科学历且所学专业为小学语文,所取得
的教师资格证也为小学语文),但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却被要求担任初中年级的英语老师,在笔者朋友的室友表示自
己无法胜任初中年级英语老师这一工作时,却被斥责为不服从组织安排。虽然位于乡镇的学校普遍存在教师不足
的问题,但是想要通过政府每年举行的招教考试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很多地区往往是数十人竞争一个教
师岗位。
总的来说,笔者家乡的农村学生普遍面临着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和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双重问题,而农
村学校教师普遍面临着工资低、环境差、工作时间长且繁忙等问题。”
有了现实调查,我们再来看看如何结合理论对其进行梳理: “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便是教育资源,
在赛国,1978 年到 1992 年渐渐确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后,教育资源如同人力等资源一样向地方的经济、行政中心集
聚,这一集聚的结果就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不公与失衡,并且形成了资源流动的等级化。(引注:县级政府为了追
求办公效率与利润,关停了大量农村中小学,把好教育资源全都集中到县城或中心的镇上,大搞重点。即“撤点并
校”。2000 年到 2016 年,全国农村小学数量从 44 万所下降到 10 万所;初中数量从 4 万所下降到 1.6 万所)在教育
领域,资源也是沿着首都-省府-中心城市-县城-乡镇-村不均匀地向下流动。这种等级方式强化了从上到下、从城
市到乡村的等级差异。这一流动的等级化表现在师资、经费、教学设施等等方面经费配置的等级化。教育经费主
要包括公用经费、人员经费等等,由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后,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公用经费
给予了重点保障,因此城乡中小学教育公用经费的差距不再明显(这里的‘差距’不包括学校规模不同造成的公用经
费水平差距),很多地方城乡的人员经费则差距较大,县域范围内的同工不同酬现象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即‘所谓
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质是农村中小学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新机制’, 而教师工资很大程度仍是由县级
政府承担,那么,在原有的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城乡教师的工资差距显然是难以改变的。有研究表
明,在基本工资上,城乡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师是统一的,但是各种津贴补助则差异显著。[20]固然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的差距是农村教师流失的现实诱因,赛国政府出台的民办教师转正政策也是导致城乡师资配置差距的客观
因素,但显而易见,教育资源流动的等级化却是问题的关键。
对于那些偏远的贫困地区,优秀教师的外流严重地威胁到了当地中小学
教育的正常运转,在教育资源流动等级化的影响下,师资配置甚至出现了‘拔
高’现象,即农村的优秀教师被选拔到县城任教,优秀的农村小学教师被选拔
到县城初中任教,或者优秀的农村初中教师被选拔到县城高中任教。一项关
于山西省怀仁县金沙滩镇的调查显示,该镇中学原有教师 130 人,现在在编
的只有 62 人。该镇各小学在编教师 99 人,其中代课教师 24 人,以初高中文
化程度为主,工资一般 400 元左右:公办教师 75 人,以中师文化程度为主,工
资较高,但年龄偏大,大多都是民办转正教师,几年来分配的师范类年轻教
师一个也没留住,都调到城里去了。近年来,从金沙滩中小学外调教师多达
100 名左右。而且,县级行政官僚对教师人事调动的过度干预也加剧了师资
配置的等级化,在县级政府的干预下,很多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被调入城
区,给这些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即使在经济相对发
达的地区,也存在着师资配置等级化的现象。有研究者对吉林省松原市江宁
区城乡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城
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学设施配置的等级化,近年来随着教育财政投
入的不断增加,农村中小学校校舍、教学设施得到不断地改善,农村中小学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使普九欠债问题得以缓解。然而,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教育
投入的’历史欠债’仍然还很多,校舍老化,危房大量存在,教学设备不足或者不能及时更新等问题还大量存在。可
是,县城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却要明显好于乡镇中小学校,而乡镇中小学校又要优于乡村的中小学校。教育资源
流动的等级化在教学设施配置上依然表现显著。可以说在教育系统的运行中,威权体制和官僚阶级其利益诉求与
公众利益相悖造成了教育政策与公共利益从根本上的背离,而另一方面正因官僚成为了一个新的阶层,其对于政
策与现实的判断便更加主观8,即无法理解与了解公众诉求与分析现实问题,这也是周雪光所谓‘没有一刀切,就不
是威权’的原因之一。”
现有户籍制度也值得分析一二。有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主要体现政治属性而非公共教学,主要强调管理功能
而非利益表达与协调的功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身份为题。新中国成立伊始功能户口划分本用于证明公民身
份,不具备歧视性质。但随着改开后工农地位大幅度降低和不平等的再度出现,户籍成了区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
签并且排挤着城外人,教育的公正性在依此推行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当然无法保证。

在专业上,“作用于教育体系就更加明显,培育学生虽然是为了社会维持生产,但是培育什么样的学生,培育多
少却并不是由社会决定的而是由不同的独立的学校自己决定的,甚至是哪些行业热度大,哪些行业招生好决定的,尤其
是学生培育周期很长,那么从培育到毕业后在整个社会这种无组织的后果就会放大。导致有的行业招不到人,有
的行业人满为患大量失业,有的甚至学生学习的那个行业已经淘汰。…………无计划无组织下的毕业生和工作行业不匹配,失
业转业率高。”

1.在阶级再生产中,阶级文化关系不平等的再生产也同样是教育系统的作用重心。本书第一章已经谈过制度化
教育鲜明的阶级性了,但这里有必要再作出补充。根据布尔迪厄的研究,我们知道教育工作的灌输方式总与合法文化的灌输
方式保持着连续性,而后者的社会条件仅仅赋予了奉行统治阶级文化、掌握了一定语言资本的家庭。因此,教育系
统“提供的培养和信息只能被接受过它不提供的培养的人完全接受”。统治阶级的子女有眼界,有格局,也有学习兴趣,
更有市场社会的硬通货也就是金钱和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机会,连使他们在事业上进的路上感到失败和痛苦的境况
都是工农子弟想都不敢想的奢求。拥有这些的他们,在足够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接受到的总会是学习兴趣、真才实学和良
好的学习素养。他们在最合适的年龄段接受智力开发,在健全而科学的家教下成长,其学习基础、支撑应试学习的条
件和应试学习的接受能力都远非无产阶级子女可比。更别提那群跳出高考文化资本竞争系统的人了。而学校的教学

8
恐怕这也是 2022 新年春晚小品被网友称为“有史以来最尴尬”的原因吧。
38
工作正是对标他们这些高端人才的,高考的考试制定也总为他们提升难度。经过学校教育的洗礼,他们将成为有
资格接手他们父辈工作的精英。对一般学生而言,军事化或内卷化的学校管理、厚重的家庭经济压力与学业竞争压
力、相对封建的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对他们天然的压制和继承而来的贫乏的语言资本(这往往意味着在大学校生
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劣势)......这一切都表明他们一定会在学校里蒙受痛苦。最终,他们获得的只有被统治的自由、对
任何外在安排的顺从、因异化教学对其自我的否定产生的习得性无助(如果⼤脑经常感受到努⼒是徒劳的,它的反
应是不努⼒)、强烈厌学带来的蒙昧无知反智和对中心价值体系的可悲的附着(如前段时间对耐克品牌的抵制)。在教学内容
上,如英语科目或历史科目中的治国术部分或其它科目中因其教授方式而丧失育人功能的部分,被教给被统治阶
级时,它们仅有庸俗化和规训的作用。但对于精英阶层子女,它们的作用不言而喻地构成了他们接替上一代精英阶
层的条件。
教育工作施加的符号暴力,以人们受初始教育所得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解码模式的高低之别为区分,用其对受教
育者事先拥有识别教育内容的文化编码的能力之隐性要求,将一部分人从一开始就排斥出去(通过自我淘汰、延迟淘汰)。这
一事实又被外显的以应试能力为区分的选拔机制所掩盖。
2.从上一章的规训理论视角,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室里的沉默文化在一般学生当中造成的交流关系之单向。即:
授课教师-学生 A+学生 B+...+学生 N.
对于任意单个学生而言,他所面对的关系是:
授课教师-学生 A.
显然,学生 A、学生 B、学生 C 等之间是没有对教育话题的讨论的(起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没有),除非得到
了教育安排“恩赐”的讨论时间。但那终究也是不自由的。而制度化教学与生活实践中学习之间的割裂使一种学生间交流
以再反思课堂教学的信息处理消失不见,变成不求甚解的态度,从而有助于教师奏响他们“愚政进行曲”,方便了各种谎
言的传播————厌学的学生怎么可能在休闲时间还关注学校里的学习?能做到如此的恐怕只有那些内卷的主动参与
者,也即高考竞争范围内的那些统治阶级子女了。

1911 年的“赛国社会党”就把普及教育当作消除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本途径。他们的论断无疑是片面的,
但就连那时候人们呼求的教育公平,到 111 年后的今天也无法实现。于是,有些庸人就站出来说了,“平等
公平都是相对的”。是,你可以这么说,但你不能借此进一步说,“现在的教育已经足够平等公平”———
—这不就扼杀了对更平等的追求吗?
“面对绝对不公平的事实而反对所谓绝对公平,是以一个不存在的理由来阻挡切实可行的缩小差距的努力。
就我国的教育现实而言,有效地缩小差距也仍然是一个相当艰难的长期目标,我们应当做也可以做的是从现在起
不再继续人为地扩大差距。这样最低限度的‘底线’,我们难道不应该去争取、去履行吗?”更何况,我们要求
的不仅是被选择的平等,更是不被选择的平等————这样才造就了真正的社会公平。
以上种种是对教育不平等不公平的揭露和分析,而其构成性原因需要从一种阶级再生产的视域理解。为
此,本章的末页附注了布尔迪厄用系统证实法和多变量分析模型在大量测量数据基础上制成的一张思维导图:
教育不平等的逻辑在社会阶级再生产系统中的结构性呈现,以丰富读者的思考。

“我请你们多走走,去看看世界屋脊上的学校,去看看西北大漠中的学校,去看看西南山区里的学校,
去看看东北破败工厂里的学校。把你们的目光从清北挪开,看看你们的窗户外面,那个年轻的擦窗工人,他
是我们的工人朋友,我们过去的同学、儿时的玩伴。知道为什么他留在了小县公办吗?知道为什么他的书总
是那么旧吗?知道为什么他的老师总是倦怠憔悴吗?显然,你们不想知道。显然,你们二十一世纪的‘人民
之友’们看不见他的存在,更看不见他们。”
本节引用条目:
某柳州同志著《当代中国教育批判 导言》;范涌峰、宋乃庆.《从 张晓娟、吕立杰.《整体性缺失与个体性阻抗--农村小规模学校
重点化到特色化:改革开放 40 年义务教育的战略走向 师资建设困境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视野中的重点学
——公平与效率的视角》,《中国教育学刊》;熊彻.“二 校》,国史网;谷智轩.你被中考“强制淘汰”了吗?; 中国社会科
十年后,清华附小的这些学生会和我们和谐相处吗?” ; 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洋军阀》;杨东平. 教育公平:
江春桥 . 后现代教育的本质; 《2009 全国高考满分作文及其 一个现实的理想;熊启航.以人民为中心?——评特色
点评》;知乎问题:“中国教育最需要什么?”下用户“佐伊 的文字游 戏; 李鹏 , 王明华.城乡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
23”的回答 [R] 有删 减 ; Hayyan Ibn.《赛国的学校》; 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布尔迪厄.《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

39
对社主义康米主义教育的展望:希望时代
“在黑暗中
我们才能看清那在光明中的事物”
--------卢克莱修《物性论》
首先很多人会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强力改革来改变这一局面吗?(毕
竟赛国离列宁定义的帝国主义不是还差了“金融资本与官僚资本之别”这一匹布吗?)
看看前文就可以知道,从二十年前到现在,情况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来越坏了。老爷们总说
着什么不忘初心,可他们的实际作为却只有“踏踏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罢了。现实一直
在告诉人民群众他们的“初心”有多么可笑。在有些人眼中,“A 是 B 的原因,B 是 A 的结果。B
不好不代表 A 有错,而代表 A 做得还不够”。因此,他们反而会愈加支持大方向。但实事求是地来
说,大方向内“不断深化”的改革并没有什么前途。
“对当代赛国教育而言,实事求是地讲,尽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些巨大成就背后存在的种种
问题也不可忽视。如教育乱收费、教师性犯罪、校园性问题、校园暴力、校园自杀、校园犯罪、教师上岗费、农村
义务教育困难重重等,都是已经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冰山一角,有的甚至已经成了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再如云
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北京大学改革风波、私塾复活现象、重庆邮电学院女生因怀孕被开除案等,也从多个角度暴露了
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假如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由此而酿成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它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
是无法实现教育公平。在有些情况下,这种不公平的教育现实不但会使一些特定的人深受其害,而且还会使越来
越多的人身陷由此而造成的陷阱之中。”
  猜猜这是什么时候写的?
  2004 年。
  到现在,18 年了,这恰好是一个人从婴儿长到法定成年人所需的时间。18 年前,牧惠和曹保印们发现了这些问题,
揭露了这些问题。18 年后,这些问题却愈演愈烈,反而比当初更加严峻、残酷了。
那么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让我们从双减政策、私立学校转公立和甘华田的主张来分析一二:

双减政策等属于法权内小修小补的改良,实际上也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仅仅只能是无意义的改良。它造成
了社会分化的提前。所谓的教育改革无论怎么改都服从于这个特定的目的:通过补充劳动力商品在基础
产业方面的缺口满足利润生产的目标。2022 年二月 K12 的全面下架通告就是一种不再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态度。
它赤裸裸地告诉你,用工荒太严重了,缺少技术工和苦工种,所以“我们要来收割韭菜了”。伤口上的溃烂不再
被创口贴掩饰,而是至少放弃了一部分假惺惺的面具。正如微博博主“@梵蒂冈椰子蟹”所说,这种被低信息熵官
话包裹着的改革不会轻易向人们表露心声,“哪怕互联网时代知识复制的边际成本可以无限降低,普通屁民还是
没有知识的自由,因为它的另一属性是‘危险’。”
教育内卷的压力逐级上升,哪怕上流阶层的子女也面临着被挤下去的危险。这一切无法让老爷们满意:他们
不能允许存在新贵来抢占他们的儿女的利益,他们所最终要达到的,就是各人按照各人的出身,过各人的生活的
阶级固化的社会。于是他们打着为学生减负的名义,又开启了一场改革。
“校外教育培训问题,最关注、最积极主动参与的是哪些人?是目前赛国所谓的中产阶层,由于他们处于中间的地位,在当今激烈竞争
的社会,既有坠入底层的危险,又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为了防止子代坠入底层并进一步提升子代的阶层,中产成为当今社会最没有安全
感也最焦虑的群体,而又因为中产阶的社会阶层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他们便成为当今 制度化教育投入意愿最强而且也是
参与校外培训规模最大的群体。这一群体就是各级各类重点名校的学生和家长,大家都在比拼,唯恐落到人后、考不到理想大学。由于这
一群体虽然具备一定实力,但毕竞掌握资源有限,争取子代升学进入名校成为后备“精英”,是他们阶级再生产的主要途径,而社会上大量
的中小培训机构正是与他们的需求相对应的市场,双减政策拿它们开刀,中产阶层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对于上流阶层来说,显然就没有中产阶层的这种焦虑,他们手上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可以有更多的手段和途径保证他们子代的阶级再
生产,因而他们虽然也重视教育培训,但没有中产阶层那种极其强烈的竞争意愿。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选择高端教育机构为其服务,也就
40
是说由于他们所处的高层社会地位,对应也是高端的教育需求。双减政策所针对的中小教育培训机构,并不会对他们造成多大影响,反
而会使其从中得利,原因是随着对中小培训机构的严厉管控,会迫使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向高端市场集中,从而使这些社会上层阶级
获得更多高端教育选择的便利。
而对于绝大多数社会底层来说,有没有双减政策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余钱投入子代的教育竞争,他们早已被排斥
在竞争的门槛之外。所以说,对于极少数权贵富豪,他们不屑与中产阶层一起教育竞争,  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资源,具有更多渠道,保障
其阶层地位的巩固 ;对于绝大多数社会底层,他们没有条件和资格参与教育竞争,他们被排斥在教育竞争之外。而只有中产阶层,迫于
社会竞争的强大压力,而自身也具备为子代命运一搏的条件,于是就成为教育竞争最积极的参与者。
双减政策之下,看似对一切学生和家长有利,实质在贫富、阶层严重分化的条件下,并非对所有人起到同样的效果。对上层来说,
不仅毫无影响反倒更为有利;对底层来说,反正也没资格参与,无所谓影响:只有对中产阶层将产生严重冲击。如果中产要继续参与教育竞
争,就得花费更加巨大的成本,如果不参与竞争则可能直接从中产滑落,无论如何对中产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在教育投入成本剧增
的情况下,一部分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层将被迫退出教育竞争,排除出竞争序列,增加坠入底层的可能,而实力较强的中层则也不得不付出
更大的成本,从而使他们的实力相对削弱。
显然,经过这一番看似公平的双减政策,实质上又是一出扶强除弱秀场的上演,将进一步扩大社会的两极分化。
今天,造成包括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家长经济负担过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的选拔机制,而应试教有则是为阶层分化和级再生产服
务的,在精英化的社会结构下,教育实质成为了阶级分层的工具,高阶层通过教育分层进一步拉开与低阶层的距离。在市场条件下,优
质教育资源作为高端商品香起来对所有人平等开放,但实际只有极少数人消费得起,因而这种特殊的商品也只可能是为少数权贵富豪阶层量身
定制的。双减政策将相对低端的教育商品强制消除出场,损害的是相对低端的中产阶级的需求,对他们维护自身利益极为不利。
总之,在应试教育机制不除、‘精英社会’结构固化的条件下,任何看起来有着‘美好’意愿的政策,最终只会更加损害中下层大多数人的
利益,而对极少数上层则更为有利,这就是精英社会下必然会导致的‘精英俘获’现象。不仅是教育领域,在一个阶层严重分化、精英主宰
一切的社会,‘精英俘获’也必然成为社会各领域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双减身上甚至都没有承载着什么算得上是解域的思想,它只是一些领导的圈钱 工具,一种在今天最特殊的偶像形式。通过名义上的”减负“,
它看起来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意像,但它在社会议题中很偶然的入场使其刚好成为了可以满足文化秩序反抗者的无意识欲望的对象,仅
此而已。而群众以反对教育异化形式出现的颠覆性力量则在双减政策的偶像化 /神化过程中被符号秩序所再收编,变成了”偶像 -粉丝“结构中一
部分,而非置身于结构之外。大家所呼吁的依旧是异化教育下的苟且偷生,并且对此毫无意识。

据 2021 年 08 月 25 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
校的通知》可见:
1. 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举办的义务学校,应办为公
办学校;
2. 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六独立”要求的,可
继续举办民办学校,但对使用公办校名和校名简称进行清理后,公办学校逐步退出。
3. 对于不符合“六独立”要求的民办学校,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视情况转为公办或终
止办学。
4. 既有居住社区配套建设的配套建设的“公参民”学校或转为公办学校,或由政府以购买服务
的方式提供学位、继续办学。
5. 不再审批设立新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也不得以举办者变更、集团办学、品牌输出等
方式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6. 地方政府和公办学校不得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派具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已经派出的,
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引导退出。
7. 严格规范招生,公办学校不得以民办的名义开展选拔招生或考试招生,也不得以借读、挂靠
等名义变相违规招生。
8. 各地要在 2021 年 8 月底前完成专项摸底排查,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理顺机制体制,实现
平稳过渡。
该项措施与三孩政策相伴而行,想必是为了降低家庭教育负担。显而易见,这是一项轻微的改良政策,当然具有
进步意义,但远没有媒体所鼓吹的“消灭教育不平等”那么厉害。主动内卷是中产阶层的特点,没了民办学校,
还有重点学校可以进。既得利益者并不需要体制内的学习,凭借良好的家教和私家教育就足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一部分人轻松地通过应试教育带着“小镇做题家”们无可设想的思维素养考到好大学,另一部分发展特长爱好、
或者继承产业就可以安度余生。
同时,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者们所期望的也只是缓和而限制在既定体系内的改良而已。

人大代表甘华田的具体措施则有:
1.调整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把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保留初中三年制,普高三年制改为二
年制。(此外还有人建议将许多原有的高中知识点放到大学课堂,适当延长硕士、博士学期,以延
迟分流、促进平等)
2.把上小学的年龄推迟至 7 岁。
3.限制课程难度与考试难度,将目前的遴选型考试改为达标型考试,取消“初升高”的中考,
把学习和考试压力推迟到高中阶段。
4.普及高中,赋予所有初中学生完成普通高中学习的同等机会。
5.建议可综合位置、环境因素,将现有部分有条件的职业高中转化为普通高中,为普及高中创
造条件。
6.取消或减少中等职业教育,加大国家对高等职业学院的投入,引进社会资本或和企业联合办学,
改变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脱节、教育水平质量不高的状态。
41
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在于:“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完全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实施十年制义务教
育的知识储备,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已经足够了。”这样做“可以减轻初中阶段学生升学考试压力,让初中
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竞争力,......从制度上彻底解决中小学的
内卷,缓解赛国家庭的‘教育焦虑’”。并且改变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脱节、教育水平质量不高的状态。
其进步性在于:增加赛国教育中积极成分的影响力,将教育推向更平等的阶段,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
康和学习兴趣上的健全成长,有利于知识的大众化。
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则在于:依然以旧的教育目标为转移,并且会加重私有制资本在对未来被分流为体
力工人的剥削。不论如何,它们最终还是无法避免让特色社主义教育走进自己”历史的死胡同“里。
这种改革方向得到上层许可甚至支持的原因是:盲目看重私人近利的自由资本主义者并非政权
机器的主导者,实权者是比金融寡头代言人更精明的作为资产者的官僚们。这些人学贯马列毛与西
方资本主义前沿学说(并依此建立起独立但开放的学术驱动体系,从不断积累的过去、邻国两个方
向学习治世之道),深谙中国国情与政治生存逻辑,身处自共和国前三十年继承而来官僚领导的既
定格局,又与俄国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有了与国际秩序主导者欧美国家抗衡、博
弈的能力。在如此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新时代,他们必然极力要求长远的战略发展,即“科学
发展观”、“习新时代赛国 ts 社主义思想”等。当然,还有日韩、北欧、德国等国家的经验借鉴以
及改革本身的逻辑自洽性和其“不越界”的性质等原因。[21]

对教育格局的批判不是基于一些永恒的抽象的标准,而在于其向新格局变化的倾向如何。是向前进步,
还是向后反动?这就是批判教育改革的逻辑基点。
所以总体来说,它依作为是贴合于社会进步方向的改革倾向,当然值得支持,并且绝不止步于此,而是
更进一步。
不仅是改革,一些实施前看起来前瞻性很强的教育政策,施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终身教育政策本是以
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为根本目的,把各种教育形式、教育场所和教育机会有机地整合起来的一种一体化教育
体系,形成公民教育。但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政策,都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强调对接岗位
培训和劳动技能训练,浓厚的实利化色彩无时不刻在其中显现出来。要深究一番,又得到官僚升迁考核机制
等领域分析了。
又如“双一流”建设政策,其预设目的本是在于以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分离为原则,构建一流的高校
内部治理结构,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及师生的学术热情。但很快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双一流“如何评定,”双一流
“难以量化,大学排名因钱起意虚假性高,院校关系调整不受重视,宏观政策于高校微观策略配合脱节等。
此外还有从未被老爷们提上日程的一些问题,对它们的改革似乎永远也等不到。2021 年南京大学、延安
大学一共 4 名研究生和博士生自杀身亡,学校遮遮掩掩不敢给出具体答复;2021 年 11 月 23 日,辽宁工程技
术大学研究生谢鹏在自习室猝死。他本该在 6 月毕业,却因为被导师要求“多干半年”而延毕;2021 年 6 月 7
日,复旦大学数学学院青年教师姜文华因为未能通过“非升即走”的大考核而持刀杀害校党委书记。而事实
上青年教师能通过六年考核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但“人不行”还是得怪“路不平”:这正是本文已然剖析明了的人为建立的社会运行机制,它使得任何改良性
的措施都显得苍白无力,却如荒诞剧般一次次上演,一些看似进步的政策背后的实质则暗地里契合了反动阶
级的利益。“政府一方面利用公共权利自上而下调配教育资源,协调教育与其它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
面通过公共权力传递意识形态或政治精神,决定教育政策活动的宗旨、性质和方向,促进符合要求的政治秩
序的形成”。因此教育改革自被许可的一开始便要服从于既有的政治体制大框架,而后才能为人民做一些很难
有真实成效的小事情。这就像古希腊梭伦改革的逻辑:硬要调和阶级矛盾,想让首先是统治者的所有人都满
意,结果只能是让大家都不满意。
一些新改革的主张很快得到了一些反馈。据新华社报道“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于 5 月 1 日起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
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本次修订明确:①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
到 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规模不低于高职 10%;②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③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
等就业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但网友认为,“在切实提高工人的社会待遇,打破诸多歧视,还工人阶级应有的
尊严之前,任你再怎么整活,工人数量减少、结构性失业规模不断膨胀、不愿意选择职校的趋势不会变。”效
仿德国模式的职业教育只会成为“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如果深究一下,我们又会得出一个令人失望但又在意料之中的结论。
中考的录取比例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分值,1:1 的录取比例意味着中考的升学率只
有 50%,更多的人失去继续进行教育竞争的资格,回到自己父母所在的社会地位。再考虑到今年的研究生减
招:457 万人参加考研,但是录取人数仅 110 万左右,有将近 350 万人落榜。就业端的内卷压力传导到了教
育端,物以稀为贵,如今就业愈少,学生愈多,导致本科生能干的活要硕士,硕士干的活要博士,整个就业
环境的畸形造就了教育的扭曲。两者结合,不仅减轻了中上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压力,也增
加了传统体力工人阶层的数量以弥补苦工种用工缺口,从而降低平均劳动力成本,以求增加基础产业的超额
利润。
工人及预备工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可以从职校生的待遇略见一二:
“1.学生被强制实习。在实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从经济利益目的出发,通过强制的
方式集中组织学生参与实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其管辖区域内指定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克扣学生的劳务
报酬甚至不给予报酬。
2014 年潍坊 5000 名大学生被强制到歌尔光电实习,日均工作 12 小时,并规定若不参与实习就不发放毕
业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同样以毕业证发放为条件,强制要求该校四个系的学生参加半年的顶岗实习。
42
2.报酬缺乏国家标准规定,大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大学实习生既廉价又听话,为
企业单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甚至部分企业在大学生实习完之后,并未履行承诺正式录用大学实习生,而
是寻找各种理由推卸责任。
3.存在胁迫加班现象,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费用。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基本采用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并且在实
习过程中常常存在加班加点的现象,甚至存在长期值夜班的现象。
4.实习期间出现意外事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济: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意外,但由于没有与用
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自身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2021 年 6 月 25 日湖北十堰丹江职业技术学院的高二学生余铭,被学校安排到华高王氏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十五天后,在宿舍楼道跳楼自杀。
“实习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本应是职校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渠道。然而在现实中,不少职业院校
把学生强制安排在流水线上,不仅将强制实习与学籍、毕业证挂钩,而且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也无对口之处。
学生往往不能全额拿到自己的劳动所得,学校的克扣盘剥使职校生成为学校敛财的工具。同时,工厂对职校生
也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若学生受工伤,学生只能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对企业来说,职校生顶岗实习,既解
决了用工短缺的问题,又无需按正式员工标准支付报酬。”
“我们人卑言微地问:‘难道我们只能做受害者?’对,事实上我们就只能做受害者,学校总会有理由扣留
我们的毕业证,我们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读书上学,而没有获得相应的知识。然而,我们不敢反抗,否则毕业证也
没了。”

“过去的工人是很光荣的。我的儿子在文化革命期间,是个革命学生,后来被分到一个工厂当工人。第
一天上班发回一套工服。在我知道之前,他穿上就去照相馆照了个相。回来拿着照片对我说:爸爸你看,我
是个工人啦!

他特别自豪。照相馆的师傅对他说,你现在是国家的主人了。

现在的话,是属于打工仔,是不能随便和老板讲话的。工人成了弱势群体。”

——统计学家 李成瑞
当今重要论文方向
杨建朝教授在《自由成“人”:人性视角的教育精神》里的教育改良的基本路径是:“把教育的核心指向规定为基于
人之天性的成‘人’,并通过实践的努力...把握住当代教育诸多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通过消除种种教育异化、奴化、外在
化等,使教育摆脱被殖民的命运,寻找到自己独有的领地,并通过辛勤的劳动耕耘出自由的花朵——整体、和谐、丰富的人”。教育
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与社会总问题、根本问题的解决位于一条绳上,将思路限制在教育
精神的建构和教育内部的改良使没有出路的。
王本陆认为,“激进革命论主张采用颠覆性手段来变革现实, 把改革理解为彼此替换、新旧对抗、破旧立新、
推倒重建、脱胎换骨、范式转型等激烈的斗争和变革的质变过程; 稳健改革论则主张采取温和、 渐进和自我完善的方式来
变革现实,更多把改革理解为一个主要是调整、修正、充实、完善和提高的波浪式前进的量变过程。就人类教育
发展的整体来看,教育既有量变过程,也有质变过程,就此而言,激进革命论和稳健改革论都有其合理性;但就
当前教育发展来看,由于基本体系已经确立,教育改革主要面对的是如何不断完善提升这一体系的问题,因而稳
健改革论相对来说更符合实际。也就是说,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定性应是完善和丰富,
而不是推倒重来、彻底转轨。”
在社会给予教育的从属性地位压抑下,“激进”的教育改革,或者说教育革命的呼声,自然会
愈发突出其合理性————这便是我们的理想:真正社主义的(包含着前往康米主义的趋势,且其
经济基础在于民众监督的计划经济,政治基础在于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大民主的充分激活)教
育。“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的终止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
教育的终止。”教授精英们当然无法理解无产阶级的解放愿景。“没有社会运动砸现行的阶级体制、官僚体制并
开始变革社会意识形态就无法改变教育体系的状况,盘根错节不代表无法撼动,而代表需要彻底的改变。”王本
陆的说法恰恰告诉了我们缓和改革主张的固步自封性质。他们沉溺于特色社主义话语体系里的自娱自乐,放弃了
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同时,对采用不革命手段达成类似萨德伯里谷学校等民主学校改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和公社 /
自治社区社会或许可行,但在现今也同样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的民主学校打一开始就不会被
决策者考虑现实性地设计出来,因为这成本高昂,且完全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河北省前教育局长郝
金伦推行“三探三疑”教育方式,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保证了考生高考成绩,如此改革也随着郝
43
金伦的离任而被取消,填鸭式教学又被恢复。显而易见,教育系统的顶层决策者是制度改革的根本
环节,民主教育改革是学校这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统一的镇压性国家机器的忤逆,它违背了官僚
资产阶级进行愚民统治的利益,在行政上则表现为不符合大政策的导向,它的大规模展开必然会冲
击教育秩序和教与学格局的稳定性,与顶层决策者的设计是水火不容的。
那么,社主义、康米主义在教育上的要求是怎样的呢?
在教学方向上,是助产,而非制造。(是教育而非筛选;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因而就从根本上消灭了劳动
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力已经不再是商品。”
不过很显然,徐禾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无疑与张维为、王骁们的“社会主义”大相径庭。在徐禾那个国
家资本主义时代,劳动力正逐渐摆脱商品的性质,因为每一个劳动力都被国家所有制的企业“统购统销”,而这
种购买过程中又通过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方面的制约减少了剥削。不像现在,打工仔们在市场条件下为了一份
工作而可悲地“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说到底还是雇佣劳动制的缘故。前者的福利政策“养懒人”的说法更无
从谈起。
最重要的是,劳动力是否被商品化,上升到政治角度,不就是“阶斗”为纲和“经济建设”为纲的分别吗?
阶斗为纲,那就意味着要按照无产阶级的意愿,通过兴趣教育,培养独立的、热爱学习的、自由的、有尊严
的人。不可否认的是,阶级社会末期的社主义社会之教育,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异化,这是需要不断地强调康米主
义教育精神来克服的。
经济建设为纲,我们今天随处可以看见,人们到了怎样的一个水深火热的地步,麻木的人、愚昧的人、痛苦
的人、被践踏的人,在应试的标杆下内卷............困境集中体现为:“国家理性的强大制约、个体生存逻辑的过分强
化、失去灵魂的图强心理”。
还是那句话,这真的是上个世纪那些为了赛国和全世界的未来而战的先烈们想要的吗?
如杨东平教授所说,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具有热情的事情去实现它,走
向自我实现,而不是把教育作为一块敲门砖、一个功利性的尤其是短期功利性的工具。可惜,不从经济基础出发,
杨东平的教育理念再契合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也终究是无用空谈。
在教学姿态上,是引导/培育,而非推进/训练。(是成人而非成物)
对于马克思而言,“自我实现”是指个体才能与预期主体的实现,具体而言,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依据自身
的兴趣和个性通过自主活动培育和发展出的全面而丰富的潜能,并有效地发挥和运用它们。“马克思对特定社会
历史阶段的考察和评价,就根植于个体能否自我实现......它内在于任何促进人类完善之实现的社会情境的功能当中:
那些属性或特点使人类的自我发展免于阻碍”。
在教学关系上,是对话,而非说教。(是双向而非单向)
一:从“A for B”到“A with B”
前文已提到过师生矛盾,康米主义的教育理念必然要求这一对矛盾的解决,即通过对话教育,促使师生间互
为师生,形成平等互学的社主义关系。
教育中,人们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对待知识,应采用提问式教育,积极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个体成长的过
程不能简单地还原成个体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过程,而是要在人与人彼此交流、共同存在的背景中激发个体对
知识与真理的欲求过程,也即通过人与人富于爱心的对话而带出个体持续地欲求知识的生命姿态,使他们成为具
有主体意识的积极自为者。在单向度的教育里,学生的主体性被教师和家长抢夺,其“没有办法直接理解知识,
而是只能以教员的威权式的理解为中介,来围绕知识进行旋转却无法真正切入其中,于此处构成
了对学生知识与智识能力的压抑与损害——学生必须被先在地规定为一个最大的无能者,需要家
长和教员替你决断和把握,学生被先验地认定了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言说、如何学习、如何运用
自己的知性,这就更需要敬业的教员不断将他的言语更高效地强行塞进学生的口、舌、喉等发声
器官里,再由学生带着双引号的‘主体性’将这些东西把握为‘我在开口说’”。在双向度的教
育交流里,“师生”互为师生,双方通过学习型社区(新学校、公所甚至是虚拟社区)提供的自
9
由对话空间 ,面对同一生成主题即社区中介进行学习和命名,因而各自拥有了知性和主体性,
避开了文化专断的简单再生产。
“在口头的论辩中,有某个活生生存在者的具体在场;那种真正的对话,把两个灵魂结合起来。对话因此也
是私人性的:它针对某一特定的个人,符合他的各种可能性和需要。正如在农业方面,一颗种子需要时间发芽和
生长,人们也同样需要多次交谈,以便让知识在灵魂中发育”。换言之,个体作为对话的真实承担者,是对话式
教育的主体,因而能培养出多元独特的具体之人。
真正的对话发生在师生之间。此时“师生双方是一种平等、自由、互动和开放的伙伴式关系。”新型师生关

9
学习-教育的参与者借助这个社区中特定的符号秩序,共同拥有了一种背景认识,即社区呈现的社会关系,学-教
交流才拥有共同批判认知、思考、感受的话题。
44
系的建构足以展示交往式教学的旨趣所在:它以一种和谐而非对抗的关系将师生在共同成长中连接。与此同时,
师生对话不仅指向个体享用性的知识技能,更通过社会化的教育开启了公共空间,激发个体对公共价值的追求,
打破沉默文化,引导个体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这种对话关系有助于受教育者独立地确证主要是由自己参与的社
会身份建构,凭此积累“革命劳动者”的象征资本,逐渐获得不被压迫者双重文化专断定义的解放力量。他们作
为主体的话语权将不再被某个阶级所支配。“压迫者替我说话”将变成“我说自己想说的话”。
与之相对的储蓄式教育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无知者/容器,把学习降格为知识的记诵,只能培养出”沉
默文化“中只知道赞成既有安排的、受控制的、压抑的扭曲者。在此“向听众提出的问题往往只是讲道中的提问,
主要用来表示信徒参加了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回答只是作为弥撒时颂歌中的应答轮唱”。

读者还记得第一章提到的教育的“双重专断性”吗?“由于教育行动本身具有一种教育威权,所以施教者就
被认为有资格传授他们所传授的内容,从而被允许使用受到社会认可或保障的惩罚,强迫人们接受他们所传授的
内容并控制对这些内容的灌输。”通过这种教育威权,阶级社会下“教育在施加一种统治集团的文化专断”这个
事实被扭曲成一个内容为“教育并没有施加一种统治集团的文化专断”的文化专断,传授给了受教育者。很明显
10
20 世纪的一些社主义教育实践 很少触及这种文化专断,但他们都曾通过其施加的无产阶级文化专断内容本身来
呼唤破除“教育并没有施加一种统治集团的文化专断”这一文化专断。康米主义的教育精神,在社主义教育实践
中要求通过破除后者来从场域上消灭前者(就像消灭阶级关系一样)。因为没有了单向度的威权关系(即解释教
育内容的带有垄断性质权利),而是支持双向度的人本教育,所以教育意义上的“文化专断灌输”也就消失了。
在教学情感上,是向快乐,而非向痛苦。(是做光荣的劳动者,而非“宝剑锋从磨砺出”)
自由派们常说,“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但如果我们愿意尊重最基本的事实,我们就可以得出
截然相反的命题:“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神经系统失调、损耗你的精神力、自我否定”。结构性创伤固然为思维
带来进步,但这显然不是反动秩序的合法性所在。
在康米主义社会,人类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不是来自钱财、薪水等等资本主义权力,而是来自远高于这些低
级需求的“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需求”[22]。人的需求,最基础的是“食色”,满足这些以及由此衍生出
的社会情结等之后普遍意义上的是高级的自我实现。11在这里,人遵从生物学上最积极的天性,为了获得长效而促
使人为他人奉献的多巴胺(与低级的“娱乐至死”式的“奶头乐”有本质区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在此
过程中奉献社会,追求万事万物之美,探索万事万物之秘,同时也享受着社会给予他的善意,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在这里,人生存的第一需求是劳动,或者说“创造的习惯”————这个社会发展之基石。
以此为理论前提,才能发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建构受教育者主动求知的兴趣教育合理性。以尤里·加加林这
个人类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为例,他走向航空航天生涯的开端是在业余时间凭兴趣加入了萨拉托夫航天
俱乐部,凭兴趣爱好拉动工作,然后在这场人类史上最具有标志性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由的时间是人发展的空间——这将取代劳动时间,取代经济效益,成为新社会财富的准则.......那时,财富的尺度将不再是劳动
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闲暇时间的价值化过程中,劳动将会逐渐消亡,让位给创造的习惯。人类在起源时期既劳动又娱乐,两者
共同组成文化的起源。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二者逐渐分离、对立,变成劳动阶级和统治阶级各自的东西。在趋向康米主义的社主义社会 ,
需要重视闲暇时间的价值,推动达成劳动与娱乐在新高度上的重新统一,完成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全程。)
在教学重心上,是人本位,而非其它本位。(是“学习雷锋精神”,而非“学习雷锋”)
“对人的忽视成为教育中的‘集体无意识’,其实,这是一种比‘有意识’的忽视更可怕的状况”。(冯建
军)无论是国内教育现代化评估监测相关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参考 2035 送审版 66 个核心指标),还是国际标准
(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 2000》),都将教育视作一种阶级再生产,即构建资本主义理想社会的
一种支柱产业。它们对教育的看法不是去培养人,而是节约成本,驾驭阶级矛盾,发挥其支撑其它资本主义产业
工具价值。这一点在第一章已有提及。
“教育面对的不是由符号、图像、逻辑所构成的‘物’的存在,而是一个现实的、丰富的、具体的‘人’的
存在”。康米主义的教育要求,无非是“高扬‘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在“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其他一切
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之基础下为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目的而进行的,兼顾教育本体价值,使人成为
完整的自由人(“这是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体现,从而也就是教育的根本精神所在。”)。所以
我应当培养“人”,而非别的什么“高素质劳动力”、“战斗员”、“民族卫士”.......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
而非手段。但当然,一位康米主义的革命斗士是必然与全面自由发展之人高度重合的,而不是《群魔》的原型涅
恰耶夫和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合著的《革命者教义问答》里那种极端之人。
“革命者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他没有自己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个人情感、习惯,甚至没有名字。
他全身心都沉浸于唯一的意图、唯一的念头、唯一的激情————革命......他将是这个世界的死敌。”
而可怜的巴枯宁意识不到的是,他写下的这段话正是在建构一种异化了的“革命”,所凭借的是无政府主义
者普遍怀有的那种烂俗的自我感动。

10
“要知道教育是一种武器,其效果取决于谁把它掌握在手中,用这个武器去打击谁。”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赫 -乔-威尔斯的谈话》)此
时的社主义者们施加着后一种文化专断,但在前一种文化专断的内容里或多或少地(由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教育系统所含有的社
主义成分与修正主义成分的力量对比决定)暗含着破除后者的条件和力量。
11
如古希腊诗人品达呼吁的那样:”找到你自己!“
45
康米主义的教学目标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该点将在下一部分谈到。
康米主义的教育内容是因人而异的探索和基本知识。该点将在本节末尾谈到。
当然,教育内容本身含有“五育融合”的灵魂特征,是施教的基本维度。李政涛教授和文娟教授在《“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
新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结构化的方向。受该文启发,我在这里列出一些经马克思主义解码后的一些要点。
德育: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智育:交互使用语言、符号、文本;知识、信息、技术的能力;表达意识和创新思维。
体育:充分的闲暇时间和体育娱乐、心理健康。
美育:未被异化的劳动体验、对“商品人”的扬弃和审美的发掘。
劳育:学习同生产实践相结合。
五育融合意味着教育内容从“疏德弱智病体抑美”转向“五育融合全面育人”,可以弥合教育各模块间的断裂,以其各层次的
有机关联迸发出系统教育力,即合力,在社主义教育网里整体融通、相互促进、互为牵引。这正是后新时代教育领域的
新天地。
五育是具体的教育方面,需要起始于“学习者想要学什么”,而非“教育者想要教什么”。这就从结构上否
定了教权,也否定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供给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更体现了康米主义的人本位自由精神。
论文认为,在当今推行五育融合面临着很多问题。一在于动力不足,难以深入改变既有条件;二在于运转机制无
法具体推导,只能通过实践摸索成型;三在于施教主体间的利益矛盾、价值冲突;四在于“融合评价”,也即评价标准难
定(要分数,还是要别的什么?)。
作者们给出了几个笨拙呆板的解决方案。如:一则关注先导引领;二则重视学校和社会协同;三则寻找所谓的不同
主体间的“利益切合点”;四则在于社会多主体协调参与拟定评价体系。
不难想到,这些解决方式要么软弱无力、纸上谈兵,要么局限于研究范围,不敢考虑其它视角下的其他可能。其实,作
者提出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主义的教育革命解决。教育革命既提供了改革动力,又以其核心劳动教育作为牵引;既
以马克思主义解放了的思想原则为指导探索运转机制,又可以下文将提到的社主义教育治理体系解决官僚体系的阻
滞;既以阶级斗争解决阶级矛盾、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达成多元施教主体的协同合力,又通过康米主义人本
位教育价值观建构非异化的新教育精神内核,解决评价问题。问题的根本症结还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上,不理
解这一点,从什么所谓的“视角”出发,都没办法给出有价值的见解。
康米主义的施教主体是社会化而非学校垄断的。该点将在本节末尾谈到。
实现路径则是社会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革命政权建立后的社主义建设。
社主义教育革命与建设
“如今意识形态审查的主要功能不是压制反抗——这是压迫性国家机关的职能——而是压制希望,是当机立断
地否定一切针对现状的批评,并且斥责这些批评开启了毁灭之路,道路尽头除了古拉格一无所有。”(阿兰-巴迪欧)意识形态在
官方内容上宣称各种理想的未来新生活新时代,但其作用的方式:无处不在的隐性的社会规训、教育变质的反向
12
作用 等等让人们只能接受犬儒般的认输躺平、放弃理想,劳碌于现实。这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内容与实际效果间的矛盾性呈
现。可是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捍卫想象的权利,去建构一个革命的而又科学的明日蓝图。
在社主义革命中,李大钊的“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是每一个革命者的精神纲领。我们既要有提问,更
要有回答。必须具体地了解社主义中如何施行革命成功后的新教育。
“按劳分配使得贫富分化程度降低,个体的教育投入差距不大,社会的教育资源采用公有制(如果我们今天许
多大学本身就已然是在通过网课来进行教育的话,那么全面的知识公有制已经能够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
学到知识,当读大学完全可以作为一种个人选择的时候,这种教育分配的等级系统的一致性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了),使得少数人或一个阶级垄断教育资源不存在可能性,那么阶级流动问题,教育垄断问题,都会很大缓解,同时
由于教育资源的解放,使得被垄断的教育资源全面服务于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的生产发展是更加推动的…………会有更
多自己选择的自由,同时可以学习多门科目,可以自己选择哪几年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等。”
“有的同志会问,那个时候高考会什么样?在生产关系改变,教育体系的诸多本质都改变的情况下,那个时候
高考作为一种服务于现有教育体系的形式已经不再是必要的了,会成为一种历史范畴,那时候的人看我们,就如同
我们现在看东汉时的“举孝廉”般,化为空闲间的谈笑。[23]”诸如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分别也将消失。考试的目的
不再是分流以决定哪些人有资格继续学习,而考察人学习的成果,让所有人有想学什么学什么的资格。
当僵死的资本主义社会分工消失后,与男女平等、家庭解体一同到来的便是自主择业。当然,这里“择
业”的“业”指的并不是“职业”。一种职业形式的工作,只是达到谋生目的的手段。
为此,教育也必定是全面的、素质性的、以培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为目的的。从文学、教育、
艺术,到工程建设、经济管理、科研探索,人们可以完全凭喜好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普遍地获得被马斯
洛称为“高峰体验”的满足感。(人有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获得满足的需要,而后者在康米主义社会将不
会被资本逻辑的工作条件所否定。)正所谓“真正的平等不是强迫症式地疯狂追求‘每个人都一样’的巨大
压抑,正相反,真正的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不一样’,是用绝对的差异性和个人自由,将一切中心主义的
权力与价值等级制系统彻底撕毁。”
这不仅带来了社会各阶层的良性流动、推动消灭资产阶级法权从而跨越“社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又使
得个体因先天生理构造而各有所长的天赋得以在不同行业的“实习”中得到发现并发挥以大大解放社会生产
力(有了新需求,就会有新行业,人们因而会去主动地学习、参与新行业,实现比现在更灵活的产业迭代升
级,也满足了资本主义单一死板的“万物标准化”生产不能满足的个性多元需求),也创造了多元的社会需
求,总的来说同康米主义理想中的“各取所需按劳分配”相对应。生产活动也将因为不再受市场经济下利润
生产导向的限制以及统治阶级的狭隘需求而必然以快于当前数百倍以上的速度进步。“探索、研究、发现与
创造将成为社会教学的基本特征。”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面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恩格斯,转引自教科书政治科目必修四-哲
12

学生活)讽刺的是,恰恰是思政课学习的要求让我们不得不机械性地去背诵庸俗化工具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6
自主择业意味着个人能力的发挥同发展是自主的、以自我为目的的、丰富而全面的、共同的和社会制度,
这样才能说个体达成了“自我实现”的理想生活状态,也即择业的自由(不为生计所迫)、接受各类教育的
自由、“成为‘人’”的自由。
同时,不像现今教育状况知识亦步亦趋地跟在新产业后面,对多样多元人才的培育停留在一种拖延症的
呼唤里,人才多样性在社主义教育下得以孕育和发展。第一,不同的人才可以带来互补,支撑起健全丰富的
经济体系。第二,人才多样性孕育创新。第三,正像生物学中基因的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一个种群适应环境
变化的能力那样,社会主义的个性教育培养使得我们得以以一种主动的甚至早有准备的姿态应对新产业变革。
正是在这里:人道人文人本的康米主义教育精神彻底地展现了出来————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本体价值
真正统一了,“自由成人”与“教育出康米主义建设者”成了一个事实的两种提法,即“油箱空了一半还是
满了一半”。同时,教育相对独立的地位也确立了:它通过灌输符号暴力帮助社会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并且服
务于革命,而社会的主导力量又反过来帮助保障教育的无产阶级性质,并且努力使它在辩证否定中超越自身
的局限。
总的来说,“社主义教育革命建立在社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上,只有在公有制占有绝对地位,人民公社广
泛建立之后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社主义教育革命,因为社主义教育革命要求与劳动阶级相结合,要求集体生产与
学生参加劳动,也通过官僚社主义的新国家机器保障了对反动阶级的专政,使他们不得不与无产阶级一起转移到
政策颁布与改革推行的战场上来。社主义改造及其建设大大削弱了资产阶级法权以及各种差距,这在经济上大大提高
了劳动阶级的地位并保障了他们的权利。但是教育制度的落后会使工农阶级仍旧很难领导并参与上层建筑的建设。
(引注:社主义革命建设与教育的辩证互动可以从这一角度看待:“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是消除阶级本身,
所以无产阶级教育的原则是使劳动者掌握知识为自己服务,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家的现象。只要体脑分家,
就会渐渐出现一个有自己特殊利益特殊价值观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个阶层和别的领域出现的特殊阶层相结合,
就会成为新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就是社会主义阶段必然还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出来的
这些潜在的资产阶级,其次才是还未完全退出舞台的旧统治阶级。‘继续革命’就是在打碎了资产阶级镇压性国
家机器,夺取了国家政权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主义教育的普及、对旧资产阶级诸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改造
和诸无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更新,逐步消除这些旧的生产关系,进而消除‘潜在资产阶级’。”
让我们重温一下阿尔都塞的这段谶语吧:“要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存在先天的、事先完全准备好
的计划和路线;这是一件每时每刻都要做的工作,更确切地说,是一项包含巨大风险的漫长实验,必须投入全部智
慧、想象和政治忠诚;这是一场不容丝毫懈怠的漫长斗争,是一场不能只靠有限的行政手段,而要靠深入细节的智
慧,靠教育、说服和耐心的解释才能完成的斗争;这是一场不能靠少数战士—— 哪怕他们非常清醒非常勇敢,而
是要通过求助于群众 、求助于他们的判断力、他们的反应、他们的首创精神和他们的发明,才能完成的斗争。
如果这场斗争不能获胜——它当然无法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就获胜 ,甚至如果不是在正确的群众政治
的基础上真正严格地获胜,它就会严重地限制乃至危害社主义建设的未来。
如果不幸,新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是越来越纯粹地通过无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来发挥功能,而
是继续通过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旧意识形态,或者通过新旧两种意识形态的‘混合物’(官僚主义、国家/民
族主义、依赖和崇拜)来发挥功能(或者以形式的力量来隐性地灌输旧意识形态),如果旧的意识形态没有被根
除,那么,谁能向我们证明:甚至在社主义形式上的官方的社主义国家的官方机构表面下,不会是旧的意识形态得
以维持原状、进行自我再生产、并导致那种极端危险的后果——即旧的意识形态完全钻入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关系
或政治关系的种种缝隙中(引注:甚至通过“改开”来展开)——呢?如此一来,苏维埃会怎么样?工会会怎么
样?无产阶级教育系统会怎么样?
当列宁如此经常地暗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并且是以悲剧性的郑重警告的词语 ,暗示资本主
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残余’的危险,暗示‘传统’、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沉重负担时,他确实早就已
经从中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小生产’的残余和复活而得到了再生产。然而他肯定也想到了那些困扰他的
问题,并希望工农检查院的良好运行成为那些问题的临时解决办法。这就是意识形态问题,它在无产阶级新国家
的新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的命运,还没有得到解决,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 ”后来,苏联、赛国的历史结局悲剧地给
出了回答)
教育革命的首要的关键一步就在于大力地剥夺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反动学术权威,推翻教授不受质疑的文化模
式,取消旧的筛选制度及其标准,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对学生与无产阶级的束缚,具体来讲也就是取消高考制度。同
时拒绝教材过度申论化,并以无产阶级的立场编写。还要加大劳动实践教育与自由活动的自我教育,从而使学生们从书
本的本本主义中解放出来。在社主义经济革命胜利之后,人们才能安下心来去做真正的教育建设。
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加强思政教育和政治挂帅,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批评教师、提出质疑,简化课程,将劳
动教育比重大大提高,增加小学和中学的入学机会,工农兵相结合,知识分子也下乡下工厂去劳动,了解劳动阶级的
生活,加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科学的教育(这有利于工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与电气化的推进),社会科学在这里
变成了彻底革命性的东西,学生们不仅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了解阶级斗争与党的领导,也从社会实践中感触这一切并
将其具体化地理解。(引注: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除了劳动课,还安排了内容多样且数目庞⼤的课外劳动⼩组和课外
学科⼩组,设置了‘所爱学科钟点’‘最难事情室’‘⼩型机械化室’等,对组织进行科学实验、发展学⽣的天赋才能乃至选择未
来职业⽆疑是很好的准备”)自然科学也成为了工农阶级的东西,人们大力研究如何真正地科技兴农。同时它大力
传播科学运用于农业上的知识,而不是说一个农学学生不懂种地,一个化学学生不懂施肥,而不是去做那些难题,毛说
了:‘繁琐哲学总是要被消灭的’。
(引注:在笔者看来,学生自主的劳动队队长会议、工学团、学校公社大会、团支委等也可以作为学生集体
的自治机构发挥不同于当今牧羊犬的作用,而是帮助学生感受公社社会的财产公有制的生活。)
那么基础科研谁去做呢?高端理论谁去做呢?激光、计算机、航天航空、核能技术谁搞呢?一个是旧制度下的专业人员,譬如李达和
钱学森这帮人,另一个就是工农子弟去继承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新制度下,学生必须参与两到三年工厂或农业劳
动才有资格进入大学,并且由群众举荐[24],最终审批权在大学手里,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民主与专业性的平衡,但
是由于工农阶级天然的从旧社会继承过来的缺陷,比如他们知识水平基础差等等,因此同时作为中介的革委会等
47
行政组织还必须保证大学学生工农出身的比例很高,例如七成或八成这个样子。有人诋毁说这些措施使学生质量参差不
齐,加大的大学工作的难度,教学工作一团乱。这是春秋笔法罢了,是站在那些大学教授的立场上看问题。为什么
这些人不说当时教育改革对工农业发展的巨大积极影响呢?为什么不说应用科学大发展与工农入学人数的大扩张呢?
为什么不说集体办学对医疗的发展呢?教育革命中由于缺乏高等教育的资源以及工农尚未掌握足够的相应知识,这是发展
中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发展加以解决的,如果想要在教育资源极度频繁的状况下,仍然大力保证进入大学的学生的
质量完全合适,使大学对学生的教育非常的顺利的话,那么就必然牺牲大量的工农阶级的利益,就会回到应试教
育当中去,而应试教育的竞争最有优势的还是旧社会的那些当权派。如果应试教育可以成功,依靠那些精英分子可
以搞好,我看无产者子弟永远也入不了学,人民公社的集体学校也办不起来,可能民国那么搞还要好些。
西方的民主教育虽然不利于缓解阶级矛盾,但他们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更加自由与快乐的生活,同时也反映
了高等教育的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独立自主、学术自由、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师生平等关系以及大力的外部投
资这些东西,而不是取决于高考难题的解决,题目越难越脱离实际,是无用的繁琐哲学,还是适可而止好些。这些东
西在学生与无产者解放后也可以实现,而不是大学的行政发包制、官僚主义、言论自由的缺失以及独立性的缺乏。
按照应试教育的逻辑,赛国学生理应比欧美的学生更会搞科研,但事实却是反过来的。
这样一来,实践教育有了,精英主义的社会基础与分数制度的等级制度基础也没有了,人们可以开卷考试,
一同讨论知识问题,共同评分,互相出题,互相批评教育,为了理想而努力劳动同时又学好基础知识,而不必搞
什么新题和难题,就职也是按照兴趣与专业分配的,大学入学也是一样的,并且大学之间均衡发展,充分投资,
他人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再加上大量工农知识分子的培育,各个大学之间按照计划均衡发展的情况还会进
一步深化。自由的自发性代替了那种既有的奴隶般的自发性。就算职业分配不合乎专业,也仍然有充分的权利保障与各种
参与其他活动的机会、空闲和权利。最后,无产阶级专政在教育体系中也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与现在不同,那时
的新教育价值将由自由发展的劳动人民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评判,并在社主义制度的保障下脱胎换骨,克服权力异
化。
需要补充的是,共和国前三十年的阶斗扩大化现象依然发人警醒:阶级敌人不只是“敌”,更是“人”,所
以毛“治病救人”的原则仍需要不断被强调。在韩国漫画《不良指导官》中,韩国教育局特派的处理不良少年、
无良老师的指导官会在“指导对象”不愿意忏悔的情况下采取以暴制暴、让他们体验受害者的痛苦的方式进行
“指导”。这看起来很解气,也很合情合理,但依然是违背人道的13————用马卡连柯的话来说,仍然是“类人
猿的教育方法”。在这个意义上,《鬼灭之刃》的人道主义关怀又是一个典范————恶鬼在成为鬼之前,依然
是人,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将他们逼成恶鬼的。这样才解释了主人公灶门碳治郎在消灭恶鬼后的怜悯态度。另一个
例子是 TNO 系列中萨布林的理想故事线:逮捕反动派匪首雅戈达后,在战时法庭上萨布林选择不判处一例死刑,
把雅戈达放进劳改营接受劳动改造然后为革命事业工作,从而让压迫者也成为解放的对象。
在教育理念上,以马克思主义者马卡连科为代表的教育思想(1925 年《教育诗》中的教育理念,早已比如今
的赛国教育更要人道、人文、人本无数倍)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出发的“有教无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就"人是教育的对象"写过专著。从这一点出发,流氓青少年也是可以教育的,不是没有科
学根据的。只是这一工作加倍的辛苦、闲难而已。)、启自无产阶级革命乐观精神的前景教育、关注学生自我教
育天性的观点、学生间集体主义的“平行影响”方法、社会生活上工学团的以身作则、比杜威“教育即生活、学
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难能可贵的是,杜威反对在人的生长之外规定一个多余的目的,认为教育跟人的生长
应该是一致的)思想更科学的实践教育以及对学生真心实意地尊重、关怀、信任,让实现“从‘抽象的人’向
‘具体个人’的转换”成为必然。比如说,千篇一律抹杀个性的校服、发型禁令等就是一种对人的抽象化、客体
化包装。康米主义教育要反对这种规训,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
“如果一个人的脑袋被一些曾经重要但已成为陈词滥调的观点充塞,如果一个人还不知道这些陈词滥调并不像太阳、
月亮一般自然,如果一个人不认为有其他东西能够替代他们,这个人注定是别人意见的傀儡。要在人们对别人意见确信无
疑以至于停止了思考之前,追回到这些观点的源头,去看看它们真正的论据。只有这种搜寻才能解放我们。”
于是,重读”马经“,而不是局限眼光于一口特色社主义的枯井更显得必要。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引出以下
发现:
在真正的社会主义之下,学校服务的统治阶级是代表人类利益趋向的无产阶级。统治的需要与人的发展是不
相矛盾的。教育越是高扬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就越是符合无产阶级的愿望。
如此,不仅类人猿式的教育14 ,如体罚、威逼利诱、教育 PUA 等将不复存在。应试教育也将作为一个历史范
畴被它自身所否定。“控制” 型师生关系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构建“交往”型师生的主张将被付诸实践,而
非滞留于纸面。
这样,自由的教育精神将被建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将会以学生为中心,服从于学生的需要,“把基
于人性的成‘人’作为首要的教育价值取向”。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人的本性。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哲
学统一的意义上,“由于人类出生的时候尚未发育完全,比起其它的动物,也就更能够用教育和社会化的方式加
以改变。”故而“人的本真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只要不遭受人为强迫和压制,就不会最终停滞于一种
确定的状态,而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性开放,不断通过否定之否定的逻辑造就自身,只要他仍然是自由的,
他就会打破窠臼,从而不断走向更加丰富、更加完美的可能性存在,这正意涵着萨特的名言‘人是其所不是,不
是其所是’”。学生的发展空间也处于一种不断开拓更新的辩证状态——自己为自己不断开辟前路。这需要的是
动态的觉察、关怀与协助,还有自我教育之使命的提醒,以及“认识自我”之内驱力的培育。这基于里克曼教授
的论断:“人没有一种完全的本性,人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自身的,人类本性的一个特点恰恰在于他通过反思以
改变自己的本性。”同样,”学而优则仕“也应被替代为“学而优则创”。“创新是人的天性,‘标新立异’是
13
同态复仇法,梦回古罗马。
14
马卡连柯.《教育诗》[M]
48
人自身生命发展的需要,人的不确定性使人出生就具有好奇、好问、好想的自由天性,喜欢联想和猜测,经常做
出一些不同寻常的行为。教育只有以人的这种本性为起点,保护和激发每个学生的天性,才能培养出能够改进社
会、促进社会向良善方向发展的人。”“只有在教育中的‘人’不断获得解放的前提下,正义的旨在保护自由成
‘人’的教育精神的教育制度才能呼之即出,才能完成教育成就‘人’之诞生的使命。”须知,“事实上所有的
学问,包括马克思主义,它们的最高使命都不过是——使人得到解放,使人能够得到并进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的。”
这并不表示“拒绝任何教育者的教导和引领,从而成为个人狭隘冲动和偏见的努力,而是孤立、引领其自由
成长基础上成为一个独特、充满创造力的有个性化的‘自我’。人的自由本性要求教育应该是指向自由人的培育 ,
但这里的教育很显然不是要教师放纵不管、无所作为,任由学生随心所欲、任性妄为,从而把教师的责任置之一
旁。而是警惕教师不应‘不自量力’地成为学生发展的权威......这最终依赖于学生自己成为自己成熟意志的权威”。
所以“需要通过‘规训防止人由于动物性的驱使而偏离其规定:人性’......应该注意的是,规训决不能是奴役性的,
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他的自由。”“自由的缺失意味着精神的萎缩,因而‘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性要素”。 在这里,
自由“不是不确定的奇思怪想,而是人确定自己的能力,因此,通过人自身意识的自发行动,产生在实际生活中
舒服他的必然性与契约。所以,它不是天然的事实,而是天性不断教育的结果,是文明成熟的标志。真正自由的
人不可以随意选择活动方式——唯有轻浮薄弱的人才会这样做——而是有能力选择最适合其精神命运的道路。他
能以自己的行动,去实现普遍的人类本性。不存在外在的强制,仅仅是这种自由的外在方面;其内在价值则在于
集中主宰和控制精神生活中所有因素的个性的力量......做自己的法律,换言之就是自治;服从良知所认识到的权威,
因为这来自其自身的法律,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基于人类无数年来的文明积累,特别是将要达到康米主义社会、第一次脱离蒙昧、野蛮而原始的阶级社会后
的社会经验,遵从学生的天性不会带来“人吃人的新时代”中放任自流的结果,而是赋之以本体论的文明、自由。
“只有把人性看作是在自由中生成的,看作是每个人在自主实践中自我造就的,而不能给一个原本无法界定的人
性强加一个外在、预设、固定和单一的规定”。
同样地,教育的自由也与社会相辅相成。
“教育是国家机器中具有长远意义的辅助工具,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二目标与第二目的,是对
社会所有制在意识形态上影响的反映,也是社会发展与现代国家进步的现实基础,教育与整个社会
的存在发展进行着密切的矛盾运动,只有在社会全方位的革新下,教育才能够达到其更先进的阶段
性发展。毛主席强调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知识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只有在未来全部由工人阶级去领导完成,去真
正落实,同时,这也应当是我们对于教育清晰的追求和真实的奋斗方向。”
如上所述,学生与老师也才能真正实现友爱和谐的理想关系。以教师为首的教职工群体也将在社会主义教
育的前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根本性的作用。在文化革命期间,“不同省份发表的数十卷关于教育改革的辩论中,
对教学方法的最强烈谴责来自教师,最彻底的改革建议也来自教师。”
“教师不应是教育的传声筒,而应是教育精神的建设者”。史学家兼牛津大学腊金斯学院社会史教师拉斐尔-塞缪尔正是我们
的典范。在这所由工会捐助的用于教育文盲工人的学院里,从事矿业、工业、海运业的学员们深深敬爱着塞缪尔老师。据他
的学生约翰-普雷斯科特回忆,“他不仅知道这些学生在想什么,而且还要将这些想法释放出来,变成书面的和口头的论述。
在他的身上没有一丝傲慢。在教学期间,他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向你学习,你也向他学习,他对其他人的经历非常感
兴趣”。
学校的作用也不可或缺。一些科班论文中就提出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五育并举”的学校精神。为了
保证“社会收回国家”/“重新发明国家”,使生产资料的管理阶层不至于固化然后形成特权集团,而是稳定地流动,融化
于人民当中,“工农兵大学”————专门服务于先进无产者子弟的,存在于社主义初期的劳工大学更是必不可少。它作
为公有化、共享化了的教育资源,可以取消学校中的教师等级制和官僚主义,令教育决策者的管理者向人民、向
受教育者群众组织直接负责,而非向上级行政系统负责;打通专业限制,允许学生在各类院校间流动。它的主要
功能有:专业知识教育、作为产生无产阶级子弟团结的平台、哲学教育、不限范围的知识提供、学生实验/调查/研究
所需条件提供等等。它可以在既有综合大学基础上改造而成,但必须根据人口比例在各个地区设置劳工大学,体现
其改善劳动教育水平、助推知识大众化的价值。

49
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框图来表示社主义下教学机构、
政权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也即社主义下的教育治理体系。
通过革委会和全社会信息网络,学生、教职工、群众组织(如工会、学习小组、行业社团、实体的政治派
别)将有能力凭自己参与政治的权利参与教学监督,学生在受教育年龄段也可以参与群众组织的政治生活,到了
一定阶段则有了参与教育治理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将由教育机构培养,由制度保障。同时,学生的成人也将
稳固社主义制度,在不断的创新中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
这样的教育机构从其性质和功能都焕然一新,即从儿童学习、接受教育的地方变成儿童生活的场所,进一步与恩格斯和马克
思主义女性主义所构想的社会化抚养系统结合,进一步变成儿童福利中心、社区中心。陶行知15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
一”得以在此支持下更好地付诸实践。这就像杜威所说的“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
学生集体参与学校治理也将被提上日程。既然社主义要求工人控制工厂,那么教职工控制学校,学生控制班集
体也将是合理的要求。生动的示范是马卡连科的办学理念:“如果是我办学校,那么,我除了口头警告和开除出校
两个办法以外,就不会采用任何的惩罚办法。并且应当不由校长来开除学生,而由(引注:劳动学生组成的)集体
来开除学生,这样,结果就不一样了。“以马卡连科主持的七年制的捷尔任斯基公社为例,在以财产公有制为基础的劳
动学生集体中,学生可以自己建立管理机关进行脑力劳动(配置资源、管理生产、监督纪律落实),也可以在教
师引导下成立集体大会行使对内的集体公权力来议定自治规章。这样可以保障在脱离学校前学生可以自发地形成阶
级团结,也可以掌握社会化的交往、参政技能,符合人性,尊重人权的教学安排才能成为可能,且有助于青少年
主体意识、康米主义精神的培育和激发,更通过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的结合方便了集体主义劳动教育的实施,促进
了早期社主义社会向彻底消灭私有财产关系的康米主义迈进。这本身就是依从无产者的天性而对学校这个资产阶级国
家机器进行改造,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必然要求。
马卡连科认为:“如果集体的成员把集体的远景看做个人的远景,那么集体愈大,个人也就愈
美,愈高尚。”马卡连科于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的社会实验本身就是对“人性自私”论
者的狠狠“打脸”。数百个作为偷窃、抢劫惯犯的青少年被唤醒了奉献精神,自私自利在这里消失
得荡然无存。
到那时,希望时代中成长的人们将创造指数级积累更新的文明成果。康米主义教育不会停留于我们纸面的设想,而
是在一代代新人类的创新和实践反馈的再造中不断涌现出富于活力的新内容。
社主义劳动教育
谈到教育对政治生活的作用,劳动教育就是绕不开的话题。学校或者说教学机构发挥着推行劳动教育的作用。劳
动教育意蕴丰厚,不能降格为一种特别类型的教育活动——它是社主义教育不可磨灭的核心。当代赛国社会往往把劳
动受必然局限的一面即服从生产指挥、专攻片面劳动技能的方面以思想性强化,否定了劳动本身在突破既有社会约
束中展现的自由力量,即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能从与动物无
异的物种之一发展成能创造工具使用工具并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的智慧物种,正是源于人类
在漫长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从未停止的劳动。人类文明生产力的积累和人类这一物种的进化正是受益
于劳动。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谈谈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其方法论:劳动教育不是为了增添劳动力
(像新疆 1994 起年实行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组织强制安排学生参与的拾棉花劳务活动,并恬不知耻地在
不发工资的情况下美其名曰“勤工俭学”),也不是为了尽早将学生职业专业化,而是通过劳动生产实
践帮助学生拥有将理论实践付诸实践的经验;拥有通过实践出真知的路径;劳动教育不仅是
人性的解放/复归,更是帮助学生进行全面自由的人格发展从而达成自我主体建构;劳动教
育在塑造有觉悟的人的同时,不仅从政治上改变了社会,更达到了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历
史性统一。
实践教育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
想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理论,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是劳动本身具有的特定教育意义,通过劳动使
得人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实现,在产品的对象化中确证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样才引导出将理论与实

15
说句题外话,我非常希望赛国教师节可以改成陶行知同志的诞辰,一来陶同志是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二来可以避开教员的逝

世纪念日,推翻“毛死了教师才翻身”的弱智隐喻;三来也与孔老二的纪念月份分开。

50
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引导出体验感性对象深刻认识世界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比对的能力(在此意义上也增强了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智力、知识素养和劳动技能),而不是纸上谈兵,甚至纸上所学于实践像应试那样没有一点用处。
劳动的生命活动以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由此人既得学会克制、延迟自己的本能欲求,不能任凭其驱使而消耗有限
的生活资料,又要在本能欲求的基础上不断展开自为的、扩大性的生产劳动,因此劳动使人超越了自身本能的
自然限定,“延展了人的生存尺度,扬弃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实现了理性自我的觉醒。”基于此,当劳动和教育结合,
学生的精神世界才会有“进”也有“出”。打开“出”的门径,个体内在的“生产剩余”潜能才可以更有效地外化和发挥,
并在发挥中更好的学习。
塑造完整而丰富的“人”

“在马克思看来,完整而丰富的人是在积极地通过劳动和生产满足其需要的物质资料来塑造他的世界和他的意识。
如果缺少一个生产输出的可能性(并且这种生产的输出具有一种允许个人利用其实践理性的特征),个体的生活就
是为了其他的目的和意图,却唯独不是人类自身的目的。”基于此,“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
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提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形
成新的需要和语言”。
“再没有比我们的子孙将要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的这一场景更为崇高、更为美好的了———人们齐心协力,通过
劳动塑造自己丰富而自由的灵魂。”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 卢那察尔斯基
解放“人”
人类劳动不仅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生成之根源根据,而且是推动人类自由生长、改变世界和解放自身的历史
动力。康米主义劳动教育观将劳动与人的存在方式统一起来,给予其历史的价值关怀。
劳动教育本身以学习素养、实践素养和劳动价值观为价值基点,赋予劳动除谋生性以外更深层次的革命实践意
义,可以培育出无产者全面而个性化的社会实践能力,造就真才实学,使之成为变革社会关系的自为主体,为
无产阶级巩固社主义秩序、孕育康米主义社会趋向从而达到全人类消灭阶级的解放奠定基础。因此劳动教育首先要求消
灭劳动异化,才能使劳动无阶级偏见与歧视地与学习本身一同展现受人热爱的样貌,进而推广实行。这样的劳
动以及劳动教育实践要求“活动之前,个体自由地决定能力发挥的目的并占有能力发挥于对象后的直接结果;活
动之中,根据目的有意识地对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进行控制和指导;活动之后,自由地支配和享受能力发挥运用的
成果。”这时劳动才真正成为了生活的基本环节,而非生活的手段。
人的解放就是人拥有真正的主体间交往关系,因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人自身”。 人类劳动发
展本身历史逻辑性地推进了作为劳动主体的人的发展、人的解放和接受更充分教育的可能性。劳动发展就是不断扬弃劳
动异化而走向人的劳动本质真正实现的解放过程,也是对教育提出全面提升劳动主体的自由力量并促进教育本身发展的
过程,是劳动及劳动教育中的压迫和被压迫矛盾关系被不断消解的过程,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在给这个世界带来
新的生命的劳动中产生的:再也没有压迫者,也没有被压迫者,只有正在获得自由的过程中的人。” 让劳动真正托起人
性之美和创造美好生活,不断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

劳动是一种这样的过程:人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矛盾,而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客
观规律然后改造世界的过程。劳动教育因此具有培养人积极乐观、勇于探索求知、争取理想生活的
进取精神,而这也正是人类文明所有进步的历史主题。

劳动造就自由
“‘你必须汗流满面地劳动!’这是耶和华对亚当的诅咒。而亚当-斯密正是把劳动看作诅咒。在他看来,
‘安逸’是适当的状态,是与‘自由’和‘幸福’等同的东西。一个人“在通常的健康、体力、精神、技能、
技巧的状况下”,也有从事一份正常的劳动和停止安逸的需要,这在斯密看来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诚然,劳
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
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
观,被看做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做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
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这些也是亚当·斯密料想不到的。”(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
稿》)

劳动教育的纲领
一、劳动教育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必须与学校中的其他教育课程比肩并存。马卡连科在《论共产主义教育》
一文中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
就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他还进一步解释:“只有把劳动作为(教育过程的)总的体系的一部分时,劳动
才能成为教育手段。”在主持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的 16 年里,马卡连柯践行自己的劳动教育课程论思想,
把生产劳动课程化,将学生参加工厂/农场的生产劳动流水体系赋予课程意义。
二、劳动教育必须与社主义的集体主义结合。马卡连柯构建了制度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技术路径:生
产劳动——培养人的性格——形成集体性格——促进学生集体成长——培养塑造学生社会责任感——完满学生人生价
值观。劳动集体是劳动教育的对象、手段和目的。通过劳动,学生们为集体服务,也可以享受来自集体给予的
劳动成果。同时它反对偏离集体的个别片面劳动,也使每个具体的个人得以在劳动中施展才华。
三、劳动教育要尽量利用前沿理论技术,使生产劳动教育与时俱进。捷尔任斯基公社曾聘请专业教员指导,在学员
们的探索研究下,1934 年他们制造出以捷氏品牌命名的苏联第一台仿制小型相机——FED-1 型。
四、劳动任务应具有量力性、自主性、自愿性、创造性和组织性,内容与授课内容结合。
51
五、校内外劳动实践结合,利用初期建立的去学校化社会教育网络系统尽量消灭学校造成的界限。主要途径
之一就是下乡进行社会实践、上网进行劳动分享,并且可以将劳动集体的部分劳动成果(在学生集体公投许可
后)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造福社会。
六、学习和劳动之余把时间安排调整灵活,组织带有休闲性质的兴趣活动。马卡连科就曾在捷尔任斯基公社组织了
几个俱乐部活动,如生产经济小组、合理化小组、滑雪运动小组、军事射击小组、博物学小组、戏剧/作家小组、图书馆小组、
棋类竞技小组等。(要是有天文学小组就好了)他还曾作为指导在列宁格勒等地让学员代表自主组织研学旅行式的
军训活动,开拓了学生的社会视野与生活体验。
七、在社会主义初期重视无产阶级军训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全民接受军事
训练,掌握军事技术,使每平民无产者会使用武器、会基本战术,以公社为单位的民兵组织日常拥有武器,时刻
能组织起来。所有这些,都是在把无产阶级武装起来,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手段,对内能防范资本主义的
复辟势力,对外能抵御国际帝国主义入侵;相反,在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威胁和人口短缺,要全体青年男性轮
番服义务兵役的话(如韩国),即使有军训,也往往只是练习内务和走队列,根本无法掌握什么军事真功夫(比如射击和
战术),这种军训是纯粹的规训,旨在提高学生——未来劳动者的服从性,以便于他们内化社会秩序,服从一
切安排。(参考任.《警校生实习见闻录》[35])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的智能劳动以及越来越个性化的劳动选择为集体主义的劳动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开辟了还
未利用的广阔自由时空,劳动教育也因此在未来性、理想性的维度上获得了更充分的价值期许。

去学校化社会
在完成了社主义建设初期的基本任务后,随着资产阶级法权的破除,社会教育体系也必将因量
的累积而迎来质的飞跃。伊万-伊利奇的《去学校化社会》构建了一个极富价值的宏伟蓝图:消灭封
闭的、作为社会压迫系统关键策源地的学校。“作为一种稳定的教育机制,学校依据某种条件实施
统一的教育,向社会输送可以彼此替代的完成指定学习任务的学业者”,使人们“应然的自主性被
重重实然的他主性束缚和干涉”。也提供了“规训的温床“。”规训的运作也只能在或隐性或显性
的封闭空间中运作。于是,⼀条可能的道路便可以知晓了:何不将空间敞开,以消灭传统学生被动
的自在身份呢?

如果封闭空间在最⼤的程度上被消解,那么规训活动就会难以运⾏,这看似相当不可思议,但
实际上⽹络技术的应⽤正向我们展示着这种可能性。⽹络化教育,或‘去学校化’思想最早由伊
万·伊利奇提出,他相信,真正的学习最不需要⼈的操纵,许多学习不是教学的结果,⽽仅是在有意义
的环境中积极参与的结果,⼤部分学习是在偶然中进⾏的。‘去学校’就是消解教育的神话,取消学
校的仪式,也取消学校对教育活动与‘教育’这⼀概念的垄断。他认为理想社会的教育应具有三个目
标:‘向所有希望学习的⼈提供其⼀⽣中任何时候皆可利⽤的资源;使所有希望与他⼈分享自己知识
的⼈都能找到想从他那⾥学到知识的⼈;向所有希望公众提出问题的⼈提供相应的机会。’这些目标
的实现能把⼈们从义务教育的课程、证书、学位、不断增加的税收等桎梏中解脱出来,实现真正的教
育和学习,利⽤现代技术在全社会普遍实现自由演讲、自由集会、自由出版,让社会变成教育性的。
伊利奇希望用这样的⽅式消解学校系统的实体存在,消解学校的种种仪式,完成教育威权和知识的祛
魅,让社会变成教育性的,让学习变成自由的。为了实现理想的‘去学校化’社会,伊万·伊利奇明
确了社会的四种教育资源和四种利⽤教育资源的学习⽹络。他希望通过教育⽤品参考咨询、技能交
流、同伴切磋(Peer-Matching)、专职教育咨询四种学习⽹络,这可以整合学习资源,使之多元化、
多样化并且对公众完全开放,从而消除学校对教育资源使用权的高度垄断,加速大众教育、知识平
民化的进程。

⼀是教育⽤品的咨询服务。为学习者获取正规学习的资料或了解有关过程提供⽅便,如图书馆、租书处、实验室、剧院、
博物馆、游戏室等以及其他⽣活、⽣产机构附设的学习中⼼,避免学校将学习资料与⼉童相分离,避免他们被隔离在事物
世界的外⾯,使他们更贴近充满意义的世界,继⽽消除剥夺⻘少年使⽤公共教育资源的公⺠权的现象,给予⻘少年⼉童参
与社区⽣活的权利与义务。建⽴这种⽹络,必须⿎励全社会充分发挥其教育潜⼒。(举个例子,历史学科的教育可
以不局限于课本,而可以到各地的博物馆参观遗迹,到“冬苑”里看看过去的人享受着什么样的精神生活,甚至到《Battle
Field》、《Heart of Iron》、《Red Dead Redemption》或者《Assassin's Creed》这样的游戏里去体验历史。)
⼆是技能交流。为⼈们交流技能提供平台,技能持有者可以登记⾃身的技能及传授这些技能的条件,并留下联系地址,
由此,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是技能导师。向那些⽆证书教育者分发公共资⾦,建⽴免费的‘技能中⼼’向公众开放,从
⽽使技能交换制度化,使技能交换者乐于与⼈分享他的成果。这些中⼼的建造地址则选在⼯⼚、农场、机械⼚等地区,
因为那些需要⻓时间指导与经验积累,‘师徒’倾向更为突出的群体所需技能的交换提供⽅便,使他们学会像操作机械、加
⼯原料、调研分析等各类技能。当然,在如今沟通越发便捷的基础上,这样的‘技能中⼼’作为教育⽹络中的节点,完
全可以建⽴在赛博空间之内,当线上的教学与线下的教学结合,我们便拥有了⼀个极具⼴度的技能交流与学习平
台,当然,这⼀⽹络服务能否实施成功,还要取决于某⼀机构的努⼒, 这⼀机构的任务是为收集并扩充技能交换参与
者的信息提供⽅便,以使公众能随时随地得到想要获取的信息,联系想要技能交换的合适⼈员,⽽这样⼀个⾮垄断、不盈
利,既⽆法积累⽂化资本也⽆法积累物质资本的教育平台只能在⼀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运⾏。
三是同伴切磋。帮助学习者找到参与某项学习活动的同伴并提供切磋的机会。学习的场所由同伴协⽽ 商 定,通常比较随意。
这⼀⽹络服务关注的是⼈的兴趣,旨在为某⼀特定时间内具有相同爱好与兴趣的⺠众提供更多的相遇机会,他们的兴
52
趣涉及到语⾔、文学著作、数学与科技等等各个领域,⽽不限于学校课程,再者这⼀⽹络不限制其年龄、性别、种族与
地位,任何有同样兴趣的⼈均可参加,也不予以强制,是⼈们基于兴趣而发起的⾃由集会。在学校体制下,同⼀年龄段
的学⽣被集中于同⼀间教室,以同样顺序被教以同样学习内容,并被期望形成同样的学习兴趣,根据同样的教育⽬标被
组合成同龄群体。不可否认,学校确实使学⽣摆脱了家庭的约束,为其提供了结交新朋友的机会,但这⼀过程中,学校不忘
向其传递他们应该在与他们同处于⼀个群体中的⼈相沟通、做朋友的观念,并且把参与某些形式的聚会规定为义务与责
任。⽽⼀个好的教育系统会让公⺠⾃⼰规定⾃⼰的⾏为,⾃⼰界定⾃⼰的活动,并⾃⼰选择⾃⼰认为合适的伙,伙伴 伴选配这⼀
⽹络服务便是伊利奇基于这⼀点⽽提出的。值得注意的是,伙伴选配与技能交换有所不同。在技能交换这⼀⽹络服务中,
参与者双⽅在技能与认知⽅⾯并不是相等的,是⼀个由技能拥有者向⾮拥有者的传输过程。为了使技能交换这⼀⽹络
更具吸引⼒,激励技能示范者的积极性,需要给予其各种物质奖励,哪怕他们的⽬的只有获得物质报偿。⽽伙伴选配⽹络系统
则不需要⾦钱与物质诱惑,他们是个体间因为共同的志趣⽽惺相,彼此间需要的是沟
惜 通、交流与思想碰撞。实施伙伴选配这⼀服务,所
需的⼯具就是计算机。利⽤这⼀服务的⼈可在计算机上将⾃⼰的有关信息,包括姓名、地址与参加活动的说明等输⼊到计算机
中,计算机通过汇总、整理,会向使⽤者提供 具有同样活动说明的所有⼈的联系⽅式的反馈信息。
在⽹络发展的初始阶段,计算机对所接收的信息处理结果是以邮寄的⽅式提供给参与者,⽽后带有打字机的终端机能即
可给予反馈。在伙伴选配的过程中,参与者所需做的就是将⾃⼰有关活动参加的说明输⼊进计算机。当然,也应该建⽴⼀个
有告示栏与报纸的⼴告栏组成的⽹络作为对计算机系统的⼀种补充,以供那些透过计算机系统没有寻找到 伙伴的⼈群使⽤,通过算法
让有相同志趣的⼈们有机会互相认识,这样⼀个系统 的⽤户界⾯甚⾄可以效仿现有的社交软件,以‘可能希望认识’为
推荐让所有⼈⾃由选择。他们可以将⾃⼰想要参加的活动的说明信息登记到系统与公告栏上,等待⾃⼰的信息被获取,等待
具有同样兴趣的⼈,等待伙伴的出现。这样的伙伴选配服务给⼈以选择的⾃由,给⼈以交际的主权,给⼈以⽣动活泼的⽣活节奏。⼈
们依靠⾃⼰的主动参与⽽找寻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起探讨共同关注的话题,彼此互相发表各⾃的⻅解和认识。伙伴选配⽹络为具
有共同旨趣的⼈提供了互利互惠的交流平台,通过相互间的交往,双⽅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共同成⻓,共享思想、知识和
观念,达到共通、共融、理解、进步的⽬的。伙伴选配服务的结果是将最终消除压抑、强制的社会氛围,祛除聚会制度化的状
态。
(引注: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需要统一化、集中化、标准化,但智能时代需要的是去中心化的网络学习。互
联网学习作为一种手段本身就具有自主、开放的特点。自主意味着课程和学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
分享了什么、创造了什么。这让人想起《诡秘之主》里对某个邪神的描述,化用过来就是,我们不再“被知识追逐”,而
是超越一定程度上时空限制地去主动地“追逐知识”;开放则意味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教育评价的开放和多元。
“知识流”的扩张不受教材、大纲甚至学科的局限。互联网不应再被定性为传统教育工具的更新或者普通的书本知识载体,
而更应当是教学实施的新维度。
疫情时代高校持续不断的网课教学在知识水平方面产生了与线下教学同等的结果,这已经证明学校教育对课
堂实地场所的要求是非必要的,学校的本质特征便是对学生统一的时空集聚,故学校教育在知识传递方面的必要
性也可也被证伪。线上教学正在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出现,它将塑造未来的教育形态。通过知识的大众化,大学教授
的课程、讲座也可以在网络上被共享,这是大众教育繁荣发展和教与学格局革命性转变的通途)
四是专职教育家的咨询服务。⼈不是⽣来就会教授他⼈知识,于是专业学习“教育学”的⼈们就成为了“专业⼈员”,
他们提供的指导也便是教育⽹络的基础。他们不是⾼⾼在上、具有权威的领导者,⽽是学⽣⺠主的引路⼈;他们的主
要责任不是灌输、填鸭, ⽽是引导、启发。这样,教育⽤品的使⽤主要靠学习者⾃身的意愿与需求,⼈们的⽣活越发贴近绚丽多彩的学
习世界。专职教育家包括学习⽹络管理者和教育导师,前者负责学习⽹络的构建和维护,后者帮助学⽣找到最适合⾃
⼰的学习路径。
当⼀位学习者想要了解某⼀地区的历史
时,教育顾问可以向其推荐最有⽤、最有价值的
书籍;当学习者想要学习⼀门语言,教育顾问根
据其语⾔能⼒,帮助他选择与其最相符合的
教科书与学习⽅法;当学习者想要学习⼀门
技术,教育顾问可为他提供技能训练场与技能
学习技巧的意见与建议。教育顾问的身份即是
‘引导者’。导师或真正的指导者,在专职教育
⼯作者中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习者
求学与求知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
⻆⾊。只要在他⼈学习与发现新事物的过程
中为其提供指导或被效仿都可称为导师。导
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 主要取决于
其与学⽣之间的关系。导师不仅指引他的学
⽣去学习⽤物质与⾦钱⽆法换取,在学校中
也⽆以学到的艺术与技能,⽽且其与学⽣之
间的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在感情、
信仰观念、⽣活与娱乐等活动中均可体现。真
正的导师与学⽣间关系的共同之处在于,导
师与学⽣都意识到对⽅对本⼈的重要性与⽆
可取代的价值,它使得双⽅之间的任何作为都像是朋友所为,亚⾥⼠多德称之为‘道德型友情’,⽽阿奎那将之归功于爱与仁慈。
‘它对于教师来说总是⼀种享受,且对教师及其学⽣来说,都是⼀种闲暇活动。’这种师⽣关系对于双⽅来说都是有意义有
价值的活动,⽽别⽆他图。这可以说是⼀个美好的设想,1958 年伊万·伊利奇写成《去学校化社会》,他⽆法预料到虚
拟现实等技术的未来,⽽仅就⽹络这⼀互相联系且⽆边⽆穷的空间中实现教育的⾃由化、平等化,我们不妨设想,当
我们完全利⽤⽹络运转教育体系,那么⼈类所及并可建⽴稳定通讯之处,便是教育存续之处,甚⾄在太空时代中身处
不同星球的⼈们间教育也可顺畅流动,⽽虚拟现实的种种技术也将为我们提供新的教育⽅式,虚拟空间中并⽆显著的
去空间指向性,正聚拢⼀团的⼈们也可以在现实中相隔万⾥,虚拟空间中,⽆论是学科化知识的讲授,科学原理的
展现,抑或是经验的演示、技能的表现都将⼗分便捷,教育将在每个⼈⾃由的基础上达到集体层⾯的统⼀,总体
性的辩证法在这⾥展现⽆遗,即每个具体的⼈的⾃由教育将在集体的教育⾃由中显现。若学习⽹络的建⽴得以实
现,那么,每位学习者的求知求教途径都将是其⾃身的学习路径。真正享受这⼀⽹络的学⽣,将会⾃
觉⾃愿地定期向教育⼯作者寻求有关新的⽬标、⽅法和新标准的建议,寻求在学习过程中所遇
53
困扰的解决办法与意⻅,⾄时,⼈⼈都有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整个社会也将充满⽣机与朝⽓。”如此全社会教育实践的
新格局得以建立。
这一切是必定会实现的,因为人的本性不是别的什么,就是活一口尊严、活一口脾气、活一口自由。但我们
不争取,就不会有这一个无人许诺的明天。但那个明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滕州一中的
学生校内游行示威为他们换来了假期,浙江那所大学学生上街与军警对抗的勇敢换来了上级的妥协,网友对春假
期间 b 站员工猝死的关注讨来了一个说法,无数个为丰县八孩母亲发声的声音换来了一缕希望,2022 年 6 月 16 日
山东烟台开发区的教师于某高中门口的聚众抗议换来了降薪问题的解决————正是这些所谓“五十万”、“境
外势力”的先行,我们才可以说赛国必有光明的未来。就像列宁是“收了德国人的钱跑来破坏沙皇俄国的‘神圣
一致’[25]”一样,或者蒋介石“捉拿涉嫌颠覆国家政权的反贼毛泽东”悬赏二十五万大洋一样。
不止是赛国,在放下了虚构的民族共同体符号后,属于无产阶级的世界也必定会迎来分有着绝对的普世价值
的解放。
“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 ,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
千零一次地回答,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Che Guevara,1928.6.14~1967.10.9
本节引用:
卡尔-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同志 X.“论教育批判与教育革命”
嗫水农夫 “住家教师,打了谁的脸?”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
于伟等.困境与突破:中国学校教育精神的现代性分析[J], 教育名著丛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五 黄崴.《主体性教育论》,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期 Timothy Weidel.Moving Towards a Capability for Meaningful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Labor[J].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王本陆.呼唤稳健的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导刊》[J] Capabilities,2018,19(01).
Yuval-Noah-Harari.《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 马克思.1875-1858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伯特兰.罗索.《社会改造原理》,张师竹译,上海人民出
尹艳秋.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J] 版社 1959 年版
罗明,刘铁芳,作为教学方式的对话:意蕴及其可能性,2020.3 路易·阿尔都塞.《论再生产》,吴子枫译,西北大学出版社
张瑶.从异化到能力剥夺: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规范性基 布鲁姆.《巨人与侏儒》[M]
础转向[J],《宁夏党校学报》,2021.4.70-78 阿月.衡水中学的张锡峰与“杀死第一名”的张献忠——倒错应试教育将话语
Ibn Hayyan.《赛里斯的学校》 反向塞回口腔的死亡界域
FED-1[EB/OL].[2019-12-02].https://retinarescue.com/ Dongping Han, The Unknown Cultural Revolution:
fed1.html. Educational Reforms and their Impact on China’s Rural
“汲取勇气,传递希望———2021 年劳动权益事件大盘点”研究 Development, 2000
生与青教部分 John Prescott,”Genuine Love For Others”,The Guardian,11
[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 Dec.1996,转引自贺五一.新文化视野下的人民历史——拉斐尔 -
程从柱:劳动教育何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马克 塞缪尔史学思想解读
思主义劳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考察  潘新和.《语文(上卷):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
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G] 社
康德.《论教育学》[M] 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
杨建朝.《自由成“人”:人性视角的教育精神》[D] 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
徐禾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学》2003 年 1 期
曹征路.《大学诗》[G],百花文艺出版社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光同志. “教育决定于生产关系”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会.《The History of Cultural
黄彬.大学外部治理的法权逻辑与重构路径————基于”管 Revolution》
办评分离“的政策视角 Cohen,S.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 Documentary
中国”左派”的反动使命 History[M].Westport:Greenwood Press,Inc.,1947.Introduction
《应试教育的实践性缺乏与精英性质》“社会主义教育革 5.
命的优越性”一节 知乎回答:悄问圣僧.如何反驳军训有用论

破局:行动时代
如何应对异化教育格局下的压迫呢?残酷的现实逼着我们像赫尔曼-黑塞一样发问:“我只是尝试着过自己的生活,为何
如此艰难呢?”这个问题是如此地迫切而普适,以至于无论是反动公知、官方媒体还是网络左派的微信公众号,都
曾尝试着给出答案。
著名讲师张维为曾在《这就是赛国》第 101 期节目中说: “对我们学生来讲,如果你说我一定要买北上广的
房子,现在是非常难的。我有二十多个同学在纽约,都属于中产阶级,过去三十年没有人在曼哈顿买过房子,他们都买很
远地方的房子。我觉得可以考虑新的范式,学习毛泽东思想,打开思路,搞运动战,不搞阵地战,办法总比问题
多。”[26]毛泽东思想被张大师拿来指青年人避免内卷.......如果是这种“豆奶大师”的方案,我想还是差不多得了吧。
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现象。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论点:单纯地
反对现象是没有用的,想要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只能去反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像 2022 年 6 月的唐山烧烤摊打人事
件,有力地证明了“扫黑除恶”几十年都只是无关痛痒的空话,用物理手段解决了一个流氓,还有无数个流氓会冒出来:问题的
根本症结还是没有被解决。
而这原因,上文已经花费大量笔墨进行论述了。
马克思还有句享誉全球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4
这改变世界的首先前提,就是态度————直面现世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思想消灭不了思想,
只有投诸革命性的实践,才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根本上消灭敌人。诚如马克思所言,“批判
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因而要关心政治,“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几个世纪前,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使人变好变坏变善变恶的环境,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创造出来的”。
但是,他所认为的创造者,并非人民群众,而是少数精英、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天才人物塑造着社会历史
的模型,而平凡的芸芸众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然而事实绝非这样《理想国》的老调重谈。如果教育是万能的,那
么万能的教育从何而来?

答案是,环境塑造人但环境也被人塑造。环境当然是这套辩证逻辑链中最初始的一环,但因此而抹杀人的革
命实践作用,就是扭曲事实的————正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推动着人去改变既有的环境。所以改变教育体
制决不是依靠少数改革者、人大代表、企业家和教育行业精英来完成的,而要依靠参与着或者联系着的每一个利
益相关者————渴求更好生活的学生、家长、老师们,也即作为革命主体的革命无产阶级。

第二,是抛弃精致利己主义的狭隘成见。“但如今自况身在内卷中的中产受教育青年群体,和以前工厂里那
些打工者的被动境地不同,他们是出于主动选择,自愿把自己卷进去,于是异化、迷失、焦虑,又不知道怎
么才能跳出来。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意识上的转变。项飙觉得,这实际上反映了中产阶层的重要特征:
不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小资和中产这类词之所以在文学上和社会认知上都有一定的负面意味,就在于这个
群体对自己的历史地位并不清楚,他们是小小的既得利益者,同时也舍不得已经得到的利益”.
但显而易见的是,“资本所需要的,并不是大量的高级智力劳动者。资本所需要的是越来越多
但数量又有限制的智力生产者,这些智力生产者具有特殊的资历,并在生产过程或流通过程中有特
殊的任务来完成。科学的积累性发展越大,研究和发展工作加速的程度越快,那么,资本主义所特
有的劳动分工的增长过程、私人利益的合理化和特殊化————换句话说,劳动的持续不断的分裂
————也就越是深入到智力劳动和科学教育中去。”随着资本统治的扩大,智力活动被日益卷入
为了资本利益的劳动社会分工,异化劳动的范围从体力劳动扩展至脑力劳动。这种异化了的脑力劳
动其实和传统马克思主义作家语境中的“体力劳动”等同:它们都是机械、片面、被指挥者统治的。
高等教育的情况也与此相似:“大学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培养‘受过教育的有判断能力的人和有产者
————这一种理想是适应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需要的————而是为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
培养智力方面有技术的靠工资维持生活的那种人。’”晚期资本主义还设法制造一种意识形态的幻
景,使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地、自以为自由地走人科技分工的狭隘因笼中去,以为自
己可以自由创造、自由思考而“高人一等”(可以享受指挥、设计体力劳动的自由并且有更高的工
资和社会地位),他们同劳动成果分离,出卖自己的活劳动,被迫失去康米主义劳动(即非异化劳
动,就像笔者写这本书的工作一样)的机会,其实不过与其他的众多劳动一样从事着异化劳动中的
一种罢了。
“旧社会依据的原则是:不是你掠夺别人,就是别人掠夺你;不是你给别人做工,就是别人给你做工;你不
是奴隶主,就是奴隶。可见,凡是在这个社会里教养出来的人,可以说从吃母亲奶的时候起就接受了这种心
理、习惯和观点——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或者是小私有者、小职员、小官吏、知识分子,总之,是一个
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别人的人。既然我种我的地,别人的事就与我无关;别人要是挨饿,那更好,我可以抬高价
格出卖我的粮食。如果我有了一个医生、工程师、教员或职员的小职位,那么别人的事也与我无关。也许,
只要我讨好、巴结有权势的人,就不仅能保住我的小职位,还可以爬到资产者的地位上去。共产主义者就不
能有这种心理和情绪。当工人和农民已经证明我们能用本身的力量捍卫自己并且创造新社会的时候,也就开
始了新的共产主义的教育,反对剥削者的教育,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利己主义者和小私有者,反对‘我
赚我的钱,其他一切都与我无关’的心理和习惯的教育。这就是对青年一代应该怎样学习共产主义的回
答。”
————伊里奇-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
一切时代的地方”————这是《共产党宣言》里的话。P2P 堡垒、股灾、次贷危机、债务问题、房地产危
机接踵而至的今天,哪有片刻消停,哪有“公平竞争稳中向好”?只要市场社会存在,这句话恐怕只能永远
在路上。
只想着过好自己的日子是不可能的,生物学和哲学上的必然会把那些怀着“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的郝思嘉[27]精神
的“孤勇者”从前进的希冀转向为众人争取阳光(当然于此同时自己也会获得解放的惠及)。从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危机到 2008 年新自由主义的金融危机,历史的宏观上早已有了无数资本家走狗转向康米主义分子的例子。人们在转变前往
往逃离实际,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没有直面真相的自觉
与必要的怀疑、反思。《儒林外史》里范进之流宁愿告诉自己“我荒废数
十年光阴穷经皓首、遭人冷眼,都是为了将来中举光宗耀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而非“我之所以如此悲惨,是因为该死的封建伦理和过时的科举取
士”。活在前一种幻想里是一个更为轻松的选项,还能让“吃得苦中苦”
真有了那么点看似光荣的意义。正因此,很多人甚至压根意识不到自
55
己的悲惨。面对现实会让我们痛上加痛[28],但唯有如此才为真正消灭痛苦打下基础。
一个例子是,在确认切-格瓦拉的死讯后,菲德尔-卡斯特罗对古巴人民说:”尽管我们可能从怀疑身上获得某种好处,但说谎、
惧怕真相、抱虚假的幻想、参与说谎等从来都不是革命的武器。”(Gramma,1967.10.17)与群众实事求是地对话——革命的
真正”合法性“就在于此。
让我们再回到利他主义上来,我能在此发出的呼吁就是:不要做被别人踩着头,却自己也努力成为踩别人头的那种人。
如毛所说,青年要认识到工农群众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战胜并超越内心的压迫者倾向和自身的非人性化,成为葛兰西式
的“有机知识分子”,即与所服务的阶层紧密结合。
教师革命者
在我们中的一些人成为老师后,更需要与传统、主流的教师规范做彻底的决裂。怀着为无产阶
级服务的自省精神:反思教学活动所基于的信念,比研究怎样教出成绩更重要;传承理想主义者的
火种,由银行职员式的“教书匠”变成“燃灯者”,在尊重人道人文人本的基础上探索属于明天的
教育方法。它们可以是课堂上尽可能的兴趣教育,也可以是对探索历史真相的兴趣激发,更可以是
“真慷慨”的关怀和教会学生们批判意识促进先进无产阶级的觉悟启发;要行使“一厘米主
权”[30]来履行正当的教育责任:“对所有教育上的失败,我们教师是有责任的,首先是我们教育逻辑、教
育理论的过错。”尤其不应当逃避道德压力,在制度的大环境压抑下无奈沉默,将一切都说成制度使
然,而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齿轮间将自己彻底匿名化;作为脑力无产者时刻不忘阶级苦难与团结,
作为体力无产者时刻不忘争取劳动过程中的自由,与学生一同争取权益。正是我们这些“新时代”
的受压迫学生,要去成为“后新时代”的社主义教育者。

压迫者无法通过在学校创建一个全然逃脱不了的因果关系网来决定社会意识[31],它必然存在
缺漏/裂隙————那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康米主义的教师可以借此将革命理念传递传播。

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者》为我们给出了行动上的指导。

被压迫者教育学,作为人本主义的和解放的教育学,有两个显著的阶段。在第一阶段,被压迫者揭示压
迫世界,并通过实践投身于改造压迫世界。在第二阶段,一旦压迫现实得到改造,这种教育学就不再属于被
压迫者,而成为所有人在追求永恒解放过程中的教育学。在第一阶段,这种对抗是通过改变被压迫者感知压
迫世界的方法而发生的;在第二阶段,则是通过消除在旧秩序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神话而发生的,而这种神
话总是幽灵般地缠绕在革命性改造所带来的新结构身上。压迫者使他人非人性化,并侵犯他人的权利,他们
自己也变得非人性化了。被压迫者通过争取人性的斗争,废除了压迫者统治和压制他人的权利,他们帮助压
迫者恢复了在施行压迫过程中业已丧失的人性。被压迫者只有通过解放自身,才能解放压迫他们的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主题是统治,它暗含的对立面是有待实现的解放。

为解放奋斗的人不应该利用被压迫者的情感依赖——这种依赖是具体的统治环境造就的产物(民族、国
家、党),被压迫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便形成了不真实的世界观。解放者的行动必须承认这种依赖性是弱
点,必须想办法通过反思和行动把依赖性转变成独立性。

在完成解放使命的过程中,革命领导者要采用正确的方法不应是“解放宣传”。领导人物也不能仅仅把
自由的信念“植入”到被压迫者身上(例如曾经莱茵学社主张所谓列宁的“先锋队灌输论”16......列宁用
“灌输”这个词,仅仅是在强调工人阶级的自发性无法导向革命而需要知识分子、革命先锋来自外部的理论
助力。在社会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用“启蒙”这个词——让无产阶级从娱乐至死的蒙昧状态转向自为的学
习和革命实践状态),以此获取他们的信任......这样不就是斯大林时代的社主义17了吗?正确的方法在于
对话,使得革命准则拥有不断更新紧贴实践而更新的理想空间。被压迫者要相信,他们必须为自身的解放而
斗争,因为解放并不能拜革命的领导者所赐,而是自身觉悟的成果,这才
真正造就了无产阶级大民主的群众基础。康米主义不怕质疑和异见,康米
主义怕的是盲信和迷信。

要让被压迫者认识到,一旦接受争取人性化的斗争,他们从那一刻起
就担负起了斗争的全部责任。他们必须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为免于饥饿
作斗争,而是为了争取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

革命领袖不能只是为了人民而思维,而应当与人民互相教育、学习,
与人民一道思维。人民是确证他们的基质,而不是简单的需要考虑的对象。

16
可见于 70 年代赛国面向大众的许多以教条主义方式侵入性书写现实的读物,如 1975 年北大国际政治系办公室的《国际共运史讲义初稿》。
17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社主义暂且不谈,因为这些施政者的目的已经不是社主义了,他们不是我所说的在施政中犯错,而是其施的政本身就有错。
56
以上都是为了群众的革命主体化,在这里保罗-弗莱雷像本文序言里的阿尔都塞那样可贵地把握住了马克
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真谛,理顺了革命领袖与群众间的关系:对话教育→共同解放。尽管只有革命的社会才能
系统地开展允许提问的对话教育,但革命领袖并不需要等到完全掌权后才运用它。

领袖与人民互相认同,他们并不是遵从(单纯由某个共产国际或先锋队)预先制定的计划或者强加的、
外在的运动目标,而是在对话中让理想的方向变得清晰可感,以共同制定行动纲领。在这一结合中,领袖与
人民身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新的认识和行动。(对被异化了的文化的认识产生改造行动,从而导致一种从
异化中解脱的文化)领袖们较复杂高深的知识在人民从实际经验得来的知识中通过不同历史阶段里对社会议
题的利用得到改造,后者也通过前者连接到一个更广阔的革命哲学上来,无产阶级各方面之间得以达到文化
合成。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最终导向是通过革命实践消灭压迫关系存在的基础。很显然,保罗把握住了社主义的
本质。[32]

原则问题之下是康米主义的教学方法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
成学习动机,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
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就像只允许一种英语翻译的符号暴力——当然,对教育应
试性质的提醒也能让学生把握符号暴力);(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
中,他们已经形成了相关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看法。即便有些问题他们从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
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
他们的假设。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不是
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
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进行引导。方法包括:
提出适当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
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
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
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在共同的学习型社区中介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
其三,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勇于运用自己的头脑,摆脱教科书庸俗辩证法的影响。哲学教科书中所谓的辩证法早就
是被整体主义污染的庸俗辩证法了。他们不断地强调“全面地”看待问题,像孔子、儒家一样“将心比心”,可这一做法却事实
上地抹杀了人民的主体性和行为者、选择者的地位,将之泯灭在意识形态的肆虐里。他们要求我们考虑周详,不过是想要我
们产生自己与大他者的利益矛盾可以且应当调和的误认,用掌握话语权者的利益替代我们自身的利益(甚至还契合
了反动的民族主义叙事之返场,把阶级社会历史是不同集团合力的客观结果变成了“民族道路自行选择”的结果)。这
种庸俗辩证法还统治着历史(尤其是在“利弊”分析上完全以古往今来的统治者为默认主体)、地理、语文、英语、生物
等等科目。任何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想要维护自己非既有的权利,就必须用教科书可怜的那一点点扬弃精神把教科书的
叙事本身扬弃掉,冲破这一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牢笼,从而带着自己的主体性看待权力秩序,开辟康米主义者乌托邦式期望的空
间。而不是埋头做一个平凡的、安然处之的无知者,像可怜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为反动统治奉献大半辈子,却还傻傻的以为自己在为
一个新天堂奋斗。
“要提防统治者设下的圈套,知识分子经常落入这种圈套:让你来处于我的位置,告诉我你怎样做。我们不必回答这种问
题。”(福柯)
“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对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
力。如果不成熟状态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知性,而在于缺乏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知性的决心和勇气,这种不成熟
的状态就是自己招致的。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康德)
“(在文化革命时期)毛及其支持者的观点是,在社主义社会,新的几代人必须亲自体验革命的过程,自己思考
他们想要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哪些人会反对这种愿景,如何与这些势力作斗争。”对社主义、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思
考,在那时是社会上所有人的活。到了现在,这成了政治家、公务员、党员(我们都知道占最多数的外围党员之筛选标
准是怎么向奴才看齐的)、行业精英的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上,无产阶级被彻底地客体化了,反动秩序的维护
者则代替他们拥有思考、议定政治的文化权利。不仅当代胡适们高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还有无处不在的全
面压迫:“现代雇佣奴隶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结果‘无暇过问民主’,‘无暇过问政治’,大多数居民在通常的平静局势下被排斥在社会
政治生活之外。”(列宁)在很多人眼中,政治只是遥远天边的一朵云。
所以还要有关心政治的精神,和不懈地践行:比如从舆论、政治权利行使等方面支持一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法权内改革。“不关心政治的后果就是被糟糕的人来统治”(柏拉图)。“认为政治是肮脏的,碰不得”,因而逃避——这种消极的反抗
恰恰是负负得正的支持(对霸凌的无视就是对霸凌者的助纣为虐),恰如赛国式的“丧文化”[33],不过现代犬儒主义更为普遍。“当你
以为放弃内卷,开始游戏人生是一种解脱,实际上是被他们用另一种方法套住了。当一群‘社会人’整天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今朝有酒
今朝醉,并且以一定的知识和素养对意识形态的单纯内容嗤之以鼻时,他们实际上已经被辖域化,是秩序的一部分了......反动
的统治体系就是需要犬儒人士来制造那种‘因行为主体意识不到的方向错误而毫无意义的反抗输出’景观......你以为你在反抗,
其实你是最恶毒的帮凶和最可怜的受害者。”(摘自青岛六十七中马会.《燎原-学生 C 版》,有删改)这种伪反抗主义与《赛博朋克:
边缘行者》的主题是共通的。
在对社会议题的话语表达上,很多人无意识欲望的话语唯一的意义就是让一个集体性的话语体系在当前文化场
域降临以帮助主体寻找其归属和认同,表面上看主体在说,但他却仅能站在集体性的话语体系内部安全地说,实际上
这种言说既无法平视任何他者也无法表达任何内涵,他只能对这个集体话语体系给定的能指链进行纯复制与纯再生产
的复读活动。(例如对流汗黄豆、doge 等表情包的依赖意味着这个人在语言上的软弱无力;也比如网络小说《斗罗大陆》的法
西斯主义意识形态)
57
理性的思辨精神、质疑精神也必不可少。“使人轻信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使自由发问
的精神活着,是达到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我们无法防止别人扭曲真相,也无法阻止别人说谎,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为警觉。(徐贲)
擅于联系理论与实践、具体与普遍的,因而能造就创新的思维更是必要的。“知识二字,应当包括知性和识性两个
不同的层面。知性,在今天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几乎所有的新概念新学说都可以在鼠标轻轻一点下得到,想要做一
个‘知道分子’是很容易的。而识性就不那么容易做到,认识一个现实事物远比读书抄书背书来得困难,它既需要主观
判断和客观实践的加入,更要想象力的腾飞。因此现代人的学习主要是提高识性。”
真正拥有理性的人,会考虑到自己生而为人又不断前进的感性。他们是理想主义者,是不妥协于现实的不知疲倦者,
是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因此而可以“真正改变世界”(乔布斯)的人。十九世纪的德国皮革工人约瑟夫-狄慈根在没有
马克思、恩格斯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若干原理,尖锐地指出了新康德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我们
在如今一个知识大众化加速发展、社会信息量高度膨胀的时代,更不应妄自菲薄———无产阶级的力量是壮丽蓬勃的,无论前方艰
难险阻如何,每个无产者都有掌握、运用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能力。这是自启蒙运动以来便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
既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唯一的也是纯粹的高考应试,那么高考之后,学习到底要如何继续它自身?高考之后,
应试教育生产出来的大学生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高考后学习之路完全断绝,学生拒绝学习,在大学里得过且过,
只想混一张文凭出来工作;第二种情况则是学生继续深造,那意味着他们恐怕还需要考研究生、考博士等,这实际
上同样是另一种学习之路断绝的表现,只不过又在后面附加的几场考试将这种断绝暂时性地悬置了起来罢了,随着
后几场考试的通过或放弃,对学习的拒斥终将重临于他们。应试教与学格局培养的学习习惯在没有考试悬临的情况下,已然在
意义的向度上穷尽了自己。
我们需要一种终生学习/追寻的浮士德一样的姿态。它的有效实现为学习——真正的、主动的学习提供内驱力。我
们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工具的学科——语文、英语、数学和走入官方知识体系的大厦——理综和文综。在课堂外学习没有
经过扭曲的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网络上纯正马克思主义者的革新言论——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而很多典
型的理科生尤其需要摆脱厌恶文科的状态,从智慧与思想的学科中汲取营养,培养属于无产阶级、属于“探究和创造乃人类一切追求
之核心”(威廉-洪堡)的世界观。如现在科学院大力弘扬的战略科学家:学习行为由内在的价值观、愿景预期和事业使
命驱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线并非实现给定目标和亦步亦趋,而是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结果;跨界学习成为
习惯,能够融会贯通,综合性地学习、解决问题。
此处不应该过度敏感地因为反对主动内卷而全盘拒绝学校教育——只需要重申鲁迅“拿来主义”的历史传统,把学校当作
为你所用的学习资源就好。读者中有是尖子生的,不能为了所谓的“反卷”而把自己的知识藏着掖着,工农子弟是需要这些知
识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历程固然极其强调否定的环节,但没有一开始对谎言的认知,即肯定的环节,那么康米主义
的知识也只能成为无缘之木,无法真正地掌握群众。身为无产阶级子女和进步青年,积极应试以追求学习权和一定
的社会资源(文化资本)也未尝不可——总比让它被大小资产阶级的拥护者占有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教师
张桂梅也未尝不是个教师革命者。更何况,有学习机会的觉悟者,总不能浪费了机会,在就业、进入无产阶级集团后还拖累
革命的无产阶级队伍吧?跨学科甚至无学科的学习在自主求知的驱动下会补充现代制度化教育的缺失,带来全社会教育
式的有益结果。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性理解认知则帮助我们克服政治失明、失语、失忆。
“当我们听到有些青年以及某些维护新教育制度的人常常非难旧学校,说它是死记硬背的学校时,我们就告诉
他们,我们应当吸取旧学校中的好东西。我们不应当吸取旧学校的这样一种做法,即用无边无际的、九分无用一分歪
曲了的知识来充塞青年的头脑,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只学共产主义的结论,只背共产主义的口号。这样
是建立不了共产主义的。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
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你们不仅应该掌
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
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识的人。如果一个共产主义者不下一番极认真、极艰
苦而巨大的工夫,不弄清他必须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的事实,便想根据自己学到的共产主义的现成结论来炫耀一番,这样
的共产主义者是很可悲的。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极端有害的。要是知道自己懂得太少,那就要设法使自己懂得多一些,
但是如果有人说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同时又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任何扎实的知识,那他就根本不能成为共产主义
者。”
——————伊里奇-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在应试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考试与学习的辩证关系问题。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认为学习是手段,考试是目的。
这种思想观念背后隐含着一种庸俗的实践观:你把考试当作实践(可以带来好处:免于复读的洗礼,并得到
文化资本),而学习是一种认识(训练自己怎么考试)。在这种情况下,考试者往往仅看到自己得到了什么,却
没看到自己失去了什么:如果你只是由一环一环的考试来驱动你去学习、争取这些利益的话,那么你失去了一个
最重要的东西——主动性,而且是严肃的、有计划的、有准备的主动性(自己去选择、探明有何益处)。你拿到
证了,混到文凭了,拿到证书了,进圈子了,有身份了,地位符合了,暂时的好处享受了。那关键问题是你之后
的真正的实践怎么办?真正要应用这些学到的知识,应用文化资本时怎么办?
对应于上面庸俗正题的反题就是——以学习为目的,而以考试为手段。也就是说考试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让你
有更好的学习平台资源和机会(在初中的时候就可以认识到了:你的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你有条件进
到更好的高中去学习。又或者像一个尖子生考好试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那么最后我们再说真正的合题(高考
作文式的庸俗合题:“学习我们要好好学~考试也要好好考~我们都要努力”这都是放屁)——回到正题,反题是
无必要的。认识到学习是为了历史的变革做好准备。这个历史的变革可以是很小的、局部的(比如家庭成员的重
大变故/伤病/生死...个人生存状态的重大调整:有没有自己的计划,要不要开始真正用行动推进你的理想)。同时
我们这个时代主要面临的就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所导致的各种重复性的危机,所以你要做好各式各样的准备去
面临这些东西。
因此学习是以一次次人生重大变故(人生之大考)为目的的。所以高考好像表面上会成为学习的目的,不是

58
因为它是考试而是它是一次人生的重大变故。 总会有一个又一个问题:
• 成长-环境的变动:升学、考研/辍学、进厂;
• 恋爱问题、就业问题、购房问题;
• 理想的实现无从下手;
• 自己或亲友生病了……
要去主动迎接那些变故,要主动去预估、去探索看到会有什么样的环节、什么样的变故在里面等着你,或者
说你自己可以去寻找一条新的进阶之路,去发展、去进步,积极应对一次次“考验”。这并不是要人像主流教育
所传授的“始终坚持如一”的反动价值观那样,而是寻求一种不断迁居的游牧生活,去探索、尝试新生活。这也
不是要革命者变得动摇,恰恰相反,这是要让革命者变得更加革命——只有不断更新、进步的先锋才是流水不腐
的先锋。
再回到学习本身,“学习”,就是一种“承认失败”。不仅承认自己在上学前本能的这一套面对社会规则符号体系的失败,
更要在通过失败而“用会了”这一套应试方法,在用会了之后更承认这套方法论的失败,把它作为一种扬弃后的备选方案留存并以
此为据创造创新自己的思维范式,把握条理本身的限度,拒绝填鸭式的内化,成为一个“聪明的好学生”。通过对官方文化话
语的掌握了解由统治阶级钦定并神圣化的知识殿堂与智识、素养,以此才能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符号秩序,触摸尤其重新整合后
的真才实学,从否定之否定的台阶拾级而上,走向更高级的符号秩序,从而在保持自我更新的同时理性而经历了批
判和怀疑后地坚定信仰和立场,作为自为无产阶级的一员造就与从前自身的决裂,实现理想对现实的超越。而这同
时也意味着超越现代阶级统治的奖励机制,即“有(官方认可的)学识者待遇优渥不思与全体受压迫者的团结;被排
斥于学习殿堂外的潜在革命者又无系统化的智识”。这总会让资产阶级感到不安:从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感慨“安那其分子总
是学校里成绩好的学生!”到赛国 80 年代高校中的“严打三种人”都是如此。
而且还要勇于扩宽自己的眼界。毛说,“美国那点原子弹,消灭不了中国人。即使美国的原子弹威力再大,投到中国来 ,
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毁了,对于太阳系说来,还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对整个宇宙说来,也算不了什么。”这是世界观意义上的眼
界。这里还有认识论上的眼界:前文已提到过齐泽克讲述的意识形态困境了(即 b 不好不能证明 a 错只能证明 a 做得
还不够)。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类的政治灌输,主体被困死在一个笼罩了他一切可能的思维运动形式并深刻内化在他
心灵深处的信息茧房牢狱里,以保证其偏向性不受到外界其他话语内容的捕获,因而此类主体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和认知 ,
都将有赖于其内在偏向性抹除所有差异,并使其通通转化为偏向性真理的再复制与再生产。这样单向度的人民,入
眼所见入耳所听皆为有待于被偏向性真理重构之客体,他们盲目得根本连他人都看不到,只能在自己既有的偏向性里
完成绝对的原子化式闭合,从而排除了对新事物可能性的想象。在 1930 年代的德国,人们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正
确,并且以自认为科学的理论论证着纳粹种族主义;现在的人们是凭 什么认为自己与那时的德国国民不同呢?那时
的人们遇到生活困难,不会认为这是制度有问题,而是制度的运作——
“抢夺其它民族的生存空间”做得还不够;现在的我们则认为吃的苦中苦,
不是因为有人上人让我们吃苦,而是因为苦吃得还不够,没能成为人上
人。(思考仅局限于一己之私而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地里,不去管那些人下
人。)由此观之,我们和那些纳粹的默许者、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铁屋子里
的装睡人又有什么不同?所以,结构性反思的实事求是和勇敢,在异质化哲学
系统中的穿梭和学习是我们跳出信息茧房的关键武器。左翼哲学的来源不是书本
和官方话语体系所规定的偏向性,恰恰相反,它就仅仅来自于对现实世
界秩序的直接的反抗。准确来说,左翼哲学是日常压迫性话语语系之下的
裂缝,它理当具备一种愤怒的情感力量,只有依靠撕开日常话语致密的压迫,才能
使被遮蔽的自身得以作出一个破坏性 的显现————一定是人先把自己一切预
设的话语偏向性全部清空,再去直面那个具体的事件,让这个事件内部
被压抑和被暴政的裂隙,反过来借助我的知性和灵感,去创造、生产乃至迸发
出新的左翼理论。(如哲学教授邓晓芒的建议,“用真正哲学的方式来学习哲学
史,就是要敞开自己全部的心胸,试着用历史上一个一个哲学家的眼光看
世界”。这种思想实验就是要暂 时 放下成见,实事求是地进行真正的学
习。)不是拿着现成的理论去侵入性地书写现实,而是在现实事件这里直接
将尚未到来的崭新的左翼理论创造出来。所有人的知性都是平等的,经过不同
的生活实践,都可以创造有益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果一个人脑子里想
的总是,看,教育异化了,那么,大家是怎么说的?专家教授会怎么看?
官方媒体会怎么看?新时代 ts 社主义思想是怎样规定它的?以及最闭合
最单向度的,我自己的偏向性会怎么看?这就好像把脑子交给了一个外
部的秩序(自我就是一个他者),任由这一外部秩序将其复读的话语投射
和倾泻到现实的事件上去,这道覆盖了对象裂痕的幻象天幕,除了能压抑和遮蔽他自己涌
动的灵感之外,我不知道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学习来说还有什么好处—
———这样复读机式的思考是不能唤起主体的差异与现代性的————
其实哲学并不复杂,只需要你具备足够多的激情与叛逆,以至于你有足够多的勇
气能说出这样的话语:思考并不是权威者的专利。
在学校化社会里,大部分人被束缚在义务教育系统中,因而使青少
年只能在学校中进行同龄人的社交。青少年需要学校这个“小社会”内的
符号化规约,感受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符号暴力的律令化以避免成为唯
我论的主体,通过学校生活中男女间对称的性化来避免主体在家庭性别二
元结构的中的倒错和唯我或无我的主体,通过学生之间面对符号暴力的平等
化来为前二者提供基础,以此完成他们非病态的完整自我塑造,拥有丰富的生存经历,开辟出无限个性解放的生存姿态可
能性。
社会生活中也可以有突破限制的生活方式:
1.尝试非异化的自主学习/劳动。(全面发展、把握人性、感受游牧的自由生命、创造有益于人类的价值)
59
2.进行生活中的文化拒绝。(拒绝压迫者凝视-菲勒斯中心主义/沙文女权主义);(拒绝压迫性语言);(拒绝压迫性社会交
往→康米岛的社会交往)
—————————————————————————————————————————————————
“信仰支撑着幻想,而幻象调控社会现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冲破应许之地的幻象,以马、恩、列、毛主义(或许还要加
上阿尔都塞及其门徒、新托派、拉康派的思想等)的智慧精粹来深刻地剖析戴着面具的现实————“真相戴着面具”也是真相
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内容并不决定它生效的总体结果,更多地,它出现的形式起了很大多用。齐泽克曾如此说:
“这就是为什么当某种意识形态被强制执⾏时,⼈们总是应该仔细分析这种强制执⾏的实际效果。我年轻时,在社主
义的南斯拉夫,社主义教育事实上惨遭失败:⼤多数学⽣只是⽆视它。他们的反应是:‘不要把它当回事,只要享受你的⽣活。’
然⽽,⼀位⽼党员向我解释说,这种表⾯上的失败其实是⼀种成功:当权者希望⺠众⽆视官⽅意识形态,只是机械地参
加官⽅仪式。因此,当我听说,今天在赛国,学⽣们⼜被告知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我的问题是:这个禁令(ban)
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也能认真学习、进而思考一下复杂纷乱的生活现实,那么认知的自由就不会远离我们—————对资本
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认识的本身就意味着它的失效。“解决青年无产阶级的问题是解决无产阶级问题的最关键的一
步,想要让青年无产阶级重新拥有对于革命的积极性,就必须将一切青年群体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其中最为重要
的,就是要将青年无产阶级和青年学生群体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使其成为推动无产阶级觉醒的中坚力量”,最终顺
应由无产阶级世界观定义的时代潮流,粉碎社会的腐朽肌理。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
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
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卡尔-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本节引用条目:
伊里奇-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Socialism, Democracyand Dictatorship, Negotiations
[比]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马清文译,黑 and Their Releva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CommunistMov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January
曹征路.“学而优则创”,《文艺报》[N]2006 年 3 3, 2007)
月 11 日 《论教育异化和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阿月.考试检测人学习的成果,而不是人是否具有学习
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的资格——论知识公有制作为高考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齐泽克.《天上大乱》,《意识形态的崇高客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体》
360 百科.建构主义 刘江索.“自愿内卷,还是逃离内卷?”
MLM Revolutionary Study Group in the U.S, Relication.浅谈无产阶级与青年群体(于“劳动
―Assessing Recent Developmentsin Nepal: A
者与青年”五一劳动节征文活动)
Bibliography on the State, a Peaceful Transition to
后记
本文的后记几乎是在初稿完成前就写了大部分的,因为我特别急切地想用一篇概括性强、语言
通俗精练、条理分明而层次清晰、又深具现实意义的文章来概述我与近年来同志们的研究成果——
当前学生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趋势、深层原因、本质和破局方法。齐泽克在《意识形态的崇
高客体》中说:“我们'感到自由'是因为我们缺乏恰当的语言来描述我们的不自由
(unfreedom)”,我的目的就是阐述这恶心的“the unfreedom”。对本就是学生的我们而言,这
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 2021 年 6 月第一次尝试构建我的框架时,我发现我几乎完全受困于我那
可怜的语文水平(现在也是如此)、并不广博的学识、对现实了解的缺失、对马克思主义(尤其哲
学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粗浅的理解和我时断时续的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如高岗所说,像寄吧一样,
哈哈)。这些情况导致我在 2021 年 11 月才重新拾起笔来继续这一庞大的工程,艰难地重新编织起
支离破碎的文章结构。撇开感性体验会显得疏离,沉溺于细节可能遗忘宏观,纠结于当下则容易忽
略关联和变迁。所以想要彻底把握的新时代教与学格局的脉络又将之撰写成文是非常不易的。由于
笔者水平不足,本书在措辞的准确性、读者的观感、内容的精简提炼和认识的深刻程度上都有很多
不足,还望同志们提出批评建议。
2020 年,“内卷”一词作为学生群体反抗压迫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非人待遇的有力武器。诚然,
由于学生群体的脱离生产性质和盲目性,使用“内卷”或“躺平”进行斗争的同志们往往受着“把
所有的努力与学习都说成内卷”之类的无耻的庸俗污蔑。(至少我在贵阳的高中所见如此,附注中
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是如此)而本书正是为了给当今学教状况作出科学解释而生的。虽然我们说的
“内卷”是对于特定情况而言的,但很显然,对这个词的宏大解释,正如 2020 年主要发生在 b 站和
60
知乎等网络空间的红色风潮一般,在其意义和影响两方面,都将远远超出这种特定情况。
我涉猎了很多阐释我研究内容的相关文章,它们大抵都不会影响我正在写的这篇文章的意义。
本文参考的那些文件都不断鼓励我去完成一篇具有概括性、系统性、超越性及实用性的文章去归纳、
总结、完善它们,并在此过程中解决他们看法浅显片面(如《燎原报》系列文章和 b 站 up 主未明子
的观点)、基本认识错误与脱离本质问题的情况。有些教授所写的论文,又多从官家和家长而不是
学生的立场去立论考虑,且始终脱离实际,埋在特色社主义的话语体系里自圆其说。(更离谱的是
这帮傻逼学阀们所写的论文往往要上知网掏钱才能看,这不是花钱吃屎吗?)因此,我为我用数月
的在校熬夜、假期的思索和开学后 30 天才能回一次家的打磨换来本文这一成果深感值得———毕竟,
它或多或少地揭示了这个时代,为了这个伟大的荒诞时代,我们不得不受制于象征界[34]的规约、现
代菲勒斯中心主义话语的统治和国家主权的宰割,在苟活之余,写下一行力透纸背的事实:
这是一个人吃人的新时代!
这所谓伟大的新时代也无非是旧的人吃人时代之延续罢了。从吃人的手段来看,还翻出了不少
诡谲的新花样,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接下来,正如一位前人所说,任何一部有分量的作品都不可能只由一人完成。在不可避免地长
篇引述他人宝贵文章资料的同时,我得向以下列出名字的朋友们致谢:(应同志要求未列出一些名
字)
纯路人、玖逸、歆茶、萩、蔺子苗、杨佳文、咪唑姬、Ibn Hayyan、伏洛诺斯克以及本地学习小
组的同志们。他们有的给予了我重要的鼓励,有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有的给我了珍贵的启迪。
在本文发表后,七月、G.W.F Hegel、清澄优雪等同志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如内容冗长、逻辑关
系和衔接不明确、文字表达混乱、留给非逻辑推导部分太多等修改意见和一些思想内容上的补充、
指点。如“不明白流通界经济规律 G-W--P--W'-G',后期对于扩大再生产的储蓄经济比例的两种基金、
W 的构成及追加资本等一系列问题和关于不变资本产业后备军的相对形成就会想不清楚,那么最终
就得回到异化里去。”18
另外,本人原定要写的关于从精神分析学角度讲解学校社会生活(以升国旗为例)、全面批判
高中历史教科书、少数民族加分优惠政策、党校和党员的再生产机制、多所高校延长专硕学制、文
理分科与新高考改革及大学的专业分配等没来得及或者说暂时没能力落笔的部分,笔者将视情况在
将来单独开新文补充。当然,我高三毕业后才会去付诸行动。我原先计划的关于赛国教育史、对流
行文化的一些看法(鬼灭之刃、三体、诡秘之主、梦核等相关主题)、21 世纪新儒学甚至一篇小说
的编写工作恐怕都得留到那时候了。智利共运史、萨布林传还有面向同志的唯物史观历史教材同样
如此,我将在大学考到历史系专业后进行这些无疑需要同志们一起来协作的工作。
最后,“他们心里明白,擦掉主人身上一点儿浮油,根本不可能触伤老爷们那肥胖的躯体。那
些真正敢于揭露这种丑恶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不仅文章登不出,恐怕连作者都早已被关进了‘疯人
院’。而经过精心筛选后登出的那些不疼不痒、避而不谈问题实质的文章,简直无异于莫斯科街头
的广告......很显然,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意味着推翻苏修现存的社会制度,这是苏修统治者连
想都不敢想的。然而,统治者不敢想的,苏联人民却要想,并且终究有一天还要行动起来,再一次
扫除这些秽物。”19
若行
2022.1.1 于宿舍第一次作完后记
2022.5.2 晚正式发表并增补后记
2022.6.19 首次付印
2022.9.10 最后一次修改

18
G.W.F Hegel 同志的意见。
19
引自《红旗》一九七五年第十一期 作者:阳戈。
61
附注:
[1] 截止至 2018 年。
[2] 该图表是不成熟的成果:不仅样本来源杂乱不齐、没有正规性,也没有考虑到大学生
也可以填写自己对高中时期的感受,而这种感受肯定要比高中生的见解更为理性、成熟。
若是那样的话,恐怕那些维护既存秩序者的脸得更不知道该往哪放了。图片请见于附录。
(ps:本调查似乎涌入了过多的河北学生,看起来他们是应激性地抓着每一个调查问卷来
控诉现状。不过因为过于严格的言论管制,这篇无害的调查报告不过一天便被封禁了,
下面的图是样本较少时截的)。
[3] 让我想起了以前写的两首诗。我曾把这些诗投稿到《红日诗集》(编辑:麻椒)和勿
待炬火论坛上:
我们
我们
被罐装的学生
被晾在高考之下
背书,写字,刷题
被暴晒着
熬过去的,成为鲜美的肉,供人享用
没熬过去的,被轻轻地扔到最底层
等着被新的垃圾 掩埋
2021.3.27
————————————————————————————————————————————

我被送到私立的学校
那里的人们 高喊拼搏奋斗的口号
每个人都向前奔跑
每个人都不会累死在早上
早上是摸黑行进的早操
和早读里疯狂荒诞的声浪
“学,学,学!”
“写,写,写!”
可无论我怎么念
都只能硬挤出来,嗓子里的血腥味
“血,血,血!”
2021.3.27
[4] 参见 IbnHayaan.赛里斯与帝国主义;红色赛国网.赛国和不平等交换;郎纳·勒德.赛国:社
会帝国主义大国(2018)
[5] 房地产企业恒大破产后而为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新闻注意的房贷危机最能说明这一点:到 2007
为止,金融机构对住户的贷款,总共只有 50675 亿元。但是从 2008 到 2020 短短十二年间就增长
到了 631901 亿元,足足 11.5 倍。截至 2021 年 6 月底,赛国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达 50.78 万亿
元,国民财富 70%以上被绑在房地产这个蛀虫行业上。
[6]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数越接近 0 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国际惯例把 0.2 以下视为
收入绝对平均,0.2-0.3 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 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 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
达到 0.5 以上时,则表示收入悬殊。2013 年,瑞士基尼系数为 0.25,美国基尼系数为 0.45。可见于学者甘犁于
《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文章。

62
[7] 文化资本有三种形式,内化——体现在个人文化气质和精神内在;具现——文化物品绘画,书籍,乐器
等等;还有就是制度——教育,教育机构,证书等等。文化资本的概念的引入,解释了为什么不同阶级的
孩子受教育后不等同的学术成就,通过对比他们受教育的成功——亦即他们这些不同阶层,同阶层内不同
部分,之后进入教育市场能够获取的特定的回报。这种研究角度,意味着对教育成功的常识——将学术成
就看作是人天赋(聪明/愚蠢)的结果的决裂。经济学家们明确地提出经济投资回报率和教育回报率的关系
的问题,固然是值得嘉奖的。但是他们对于回报的测量方式仅仅考虑到了金钱回报,或者那些能够直接转
化成金钱的回报:例如学费,或学习时间的机会成本。经济学家们没法考虑到不同阶层,不同个体在进行
教育投资时能够分配的资源的差异,以及因此造成的回报率的分化——哪怕穷富的孩子上一样的大学,他
们的学术成就的差异不能简单归论于他们的天赋,而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富人的孩子有更多的资
源分配,比如从小开始就接触各类人士,以及来自父母的熏陶,培训班,游学,不需要勤工俭学,因此更
过的时间可以分配到学习等等,然而穷人的孩子并没有这些资源,他所面临的挑战是富人孩子经过家庭几
十年的积累的庞然大物。
[8] 与之相似的是一首诗:欧玛尔-海亚姆《鲁拜集》,“The Vain Pursuit”,爱德华-菲茨杰拉德英
译。诗句讲述了奥斯曼的炼金术师试图提炼点石成金的贤者之石和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仙丹,可就在他
们没日没夜徒劳的实验中,他们本来就有的那些金钱与寿命也飞快地流逝。
[9] 本段是蔺子苗同志的意见.
[10] 节选自 steam 玩家天音对曾获 TGA 国际排行榜榜一的游戏《Disco Elysium》的测评,原文为中文。
[11] 参考先秦时代法家的治理模型。这方面详细的历史专著有欧阳莹之的《龙与鹰的帝国》等。
[12]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2008,上海人民出版社
行政发包制呈现以下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委托人(发包方)拥有正式权威(如人事控制权、监察权、指导
权和审批权)和剩余控制权(如不受约束的否决权和干预权),这反映了行政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权力
分配,而非纯粹外包制下发包人和承包人平等的契约关系......第二,具体的执行权和决策权交给了承包
方,更重要的是,承包方还以自由裁量权的方式享有许多实际控制权。
[13] 一种有倾向的工具(如《娱乐至死》所说,“任何 Technology 都有倾向性”。指出这一点是必要
的,工具毕竟不是可以服从于任何目的的,这是 IBN 同志前文论述教权问题的前提)。这种观点的反
例是:就像饭碗也可以用于拉屎一样,邓天才地发现马桶和饭碗都可以拿来吃饭,马桶与饭碗不是是
否吃饭的“本质区别”,于是“社主义市场经济”就被伟大地提出了。
[14] 在当今赛国语境中,“康米主义”更多地代表一种不断开拓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中的理想空间,具
有更多包容性(如酷儿群体、安康主义、精神分析学与流行文化/亚文化)和浪漫色彩。而“共产主义
(社会)”作为一个专业词汇来描述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社会文明形态与主张,受到了无论国
内国外一样凶猛的庸俗化、妖魔化、污名化解构。本文中一律使用的“康米主义”也带有“共产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
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15] “阶级社会的统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儒家空谈抽象的“仁义”,也只不过是为了将人类的天
性“情”,“止乎”统治者确立的“义礼”而已。如李泽厚所言,“‘仁’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
求,它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这便是萨特和各种反动派的那种教
育理念:使人作为客体地社会化。(内在要求是去内化统治秩序)
[16] 在卡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提出的有关概念、结论可以用一个公式浅显地表达:“剩余价值
=劳动力所产出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交换价值”。这解释了在生产过程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受益
者何以不劳而获。
[17] 显著的例子随处可见:2022 年,全国人大代表、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建议,各地对教
师额外付出的劳动给予相应的报酬,并根据教师工作成果加大激励力度。财政部门应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
资方案,在教师的绩效工资中设立"课后服务经费"专项资金,根据学生人数给每个学校拨款,确保课后服务经
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津补贴。同时,马恒燕代表还建议教育部门协同人事部门将教师
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让教师付出有所回报。但这又同时导
向了教师作为无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把控的初次分配之间的矛盾。
[18] 这里有必要提及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和马克思异化概念之异同。一般来说,异化是比物化更宽泛的
历史的普遍现象,是人类不断思考和追求自由的对立形式,而物化是异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特指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人依赖物,从而被其统治的异化形式,“研究异化问题重要的是要分析表现
在价值对象性上的物化,即社会关系的物化”(孙伯楑.《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
[19] 在齐泽克看来,“普遍化了的犯罪将不再是犯罪————因为它扬弃了作为犯罪的自身,并从违法行为
转变为一种新的秩序......犯罪是道德秩序内部与对立展开的固有环节,而非从外部破坏道德秩序的偶然侵
犯......这不仅是说,普遍道德秩序必然会在个别的犯罪行为中‘否定自身’,而且,在更彻底的意义上,
还意味着道德肯定自身的方式恰恰已经构成了犯罪————正如十九世纪的那句谚语:‘财产即盗窃’......在向
犯罪的同化中,法律与犯罪的对立揭示了自身:它实际上是普遍犯罪与个别犯罪的对立。”以上有关法
哲学的论述摘自《事件》。另建议参考阿尔都塞《论再生产》中论述法律的一章。
[20] 在管飞研究的调研对象 L 县,县直学校教师的收入包括参考当地公务员标准发放的补助工资,而
农村学校则没有。另外,在奖励方面县城教师还可享受第 13 个月的奖励工资,农村教师同样不在发放
范围。不考虑学校内部奖金,L 县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镇教师的工资收入相比,每月平均大约相差 700
元左右。也就是说农村教师比县城教师相差超过一半的工资。
63
[21] 社会各阶层让步后的一致逻辑、阶级矛盾的调和与转移、“超而又超”的帝国主义之迈进、对革命
事业的符号化与解构、对大他者形象或共同体价值概念的伦理建构、比欧美和金砖五国有效数倍的反垄断
实践、内生改革的有力推行、官僚周密监测指导下的市场经济运转、罗斯福式而非胡佛式的看待资本主义之眼
光和三十年来马列传统之遗留都是其生动的体现。
[22] 参见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3] 关于毛时期取消高考后的探索的有关论述,可见于秦明.“被严重误解的‘毛主席取消高考’”,于“子夜呐喊”。
[24] 对比“教育世家”,人情乱象因噎废食: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固然在其刚刚诞生于赛国之时展现了很多弊端,但
就像计划经济有着市场经济无可比拟的潜在改良上限一样,毛主义下的教育有着无限的改良空间。而
正是因为以特色制度为代表的资本统治下的教育改无可改了,人民才必然会将目光回望至曾在毛时代
现身的先进教育模式。这种说法并不是要我们回到过去,而是实事求是地坚持过去曾被坚持过的正确
道路,同时剔除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这就是齐泽克所说的“一种新的普遍维度呼之欲出”。而现在人们对群
众举荐上大学的误认恐怕多半都是来自将“自 2003 年始青海省中职优秀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进入高职技术
学院学习"一类政策产生的不良后果片面静止地代入到了社主义社会的设想当中了.
[25] 指当时沙俄国家议会里各反动党派达成的惊人团结.
[26] 见观察者网微博:《青年面对内卷,可以学习毛泽东思想》
[27] 反动小说《飘》中的主人公
[28] “实在界是现实的断裂,是我们看似完整统一的现实背后的创伤。它不断告诉我们现实是不
完整、不一致的,现实是想象界和象征界联合构建起来的,不像我们看上去那么完整统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健身的朋友们可能会知道,增长肌肉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锻炼把肌肉撕裂,
然后再补充营养使肌肉再生,这样再生的肌肉会比之前的更大、更强壮。实在界撕裂现实,就像
锻炼撕裂肌肉,我们的现实就是在实在界的不断入侵和撕裂之下才能不断前进。封建制撕裂奴隶
制,资本主义撕裂封建制,人类文明正是在实在界的入侵之中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因此实在界
带来的创伤永远推动我们前进。”
————鱼丝粥.《极乐迪斯科》与齐泽克:镜子到底在说啥?,《Disco Elysium》选读集
这也就是所谓的“实在界永不妥协”和齐泽克“享受你的创伤”之理由。
[29] 1992 年 2 月,在柏林墙倒塌两年后,27 岁的边防守卫因格•亨里奇由于涉嫌在此前射杀一名企图翻墙而过的 20
岁青年克里斯格•弗洛伊而站到了被告席上。几十年间,在这堵“隔离人民的墙”下面,先后有数百名东德逃亡者被射
杀。亨里奇的律师辩称这些卫兵仅仅是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然而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却不这么认为:“作
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
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
的行为准则。”
[30] 1975 年 9 月发生在波罗的海上的“警戒号兵变”事件就是如此:舰长被控制,船员们试图前往列
宁格勒的涅瓦河畔向全国广播号召革命的演讲。领导起义的政委瓦列里-萨布林则是妥妥的既得利益阶
层出身(红海军家庭)。苏修社会异见空间处理系统的失灵令克里姆林宫当局仓皇失措。(参考自
《我们时代的列宁主义者》,这是一篇托派作者缩写的宣讲性稿件)
[31] 看《被压迫者教育学》千万不要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那个三十周年纪念版!译得就像朱
登翻的《资本论》一样烂.
[32] 萩克寒,熊启航.《太宰治与中国丧文化》(2020.1.1)
[33] 又称“符号界”。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实在界就是在解释中保持不变的事件本身,符号界就是围绕着实在
界内核的解释、象征与行为,试图将实在界符号化,转化为语言、符号的世界。也就是说,符号化就是将事件抽象为
承载着意义或认知的符号,符号象征着事件,这种象征关系可以理解,符号化即试图将实在界描述为可理解的语言或
符号。符号委任没有包括在实在属性之内,而是言语的述行力量的结果,创造了新的符号现实。拉康认为,对实在界
的符号化不可能最终完成。欲望同时属于实在界、符号界与想象界,欲望就是围绕着快感的感觉、想象与解释。现实
首先是符号现实,我们首先存在于符号界。”刚出生的婴儿是肢体不协调的,但是当他在镜子中看到一个完整的,可
以自己控制自己的(自己的手动,镜子里的手也会动)影像时,就将这个理想统一的影像认定为“自我”,这就是想
象性的“理想自我”,这是婴儿的第一个“异化”。
拉康又说,一旦婴儿学习了语言,他就进入了先于他而存在的象征界规约,即象征秩序中(象征界是先于个体主
体存在的一切制度,如语言、法律、道德、符号,都属于象征界,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它理解为“不规定动物,但是规
定人类”的那种东西)。进入象征界的婴儿不得不被各种规约所束缚,你不再能随意哭闹,随地大小便,不能再和母
亲睡在一起,要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国家眼中的好公民。
于是,象征性的“自我理想”诞生了,这是婴儿的第二个“异化”。婴儿经历了两重异化,产生了“理想自我”
和“自我理想”,前者是他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后者是别人希望他成为的样子。此时,主体本身早就不复存在了。
在想象界和象征界的自我诞生的那一刻,所谓“本质”的自我就已经死去。
(参考自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66034/answer/330010142,原文在豆瓣)

[34] 1,您的身份是{学生}而不是其他任何物种,请您时刻牢记。您的任务有且只有学习。
2,您必须每天学习 20 个小时以上,并且保持充足的{睡眠} 。
3,您必须保持充足的{睡眠},并且每天学习 20 个小时以上。
4,对于您的身份而言,您必须保持每日 8 小时以上的睡眠,且不得在睡眠时段之外的时段睡眠。如若
睡眠不足,对健康,精神等方面造成的伤害概不负责。
5,如果您出现劳累过度,头晕胃痛等情况,请及时就医,但是切记不能耽误您的学习。
64
6,为了保证您的身心健康,您可以且必须每日课外活动,但是切记不能耽误您的学习。
7,您必须保证身心健康,否则会耽误您的学习。
8,您所在的场所名为{学校},您能且只能在这个区域里活动。您的世界没有{家},请您再三确认这一
点,如若您见到不属于{学生}、{教师}、{校领导}的人且此人向您提出{家}的概念并让您前往{家}并
进行{休息},请果断拒绝此人。请再三记住,您的世界不需要{家}与{休息},学习是您至高无上的要
务。
9,如果您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负面情绪或进行极端行为(伤害自身等)的想法,并有其他{学生}和您
交流并试图{安慰}您,请立即远离此人。在您的身上不能出现此类现象,您必须保证身心健康。
10,如若{教师}或{校领导}对您进行{训斥}或{体罚}等让您不舒适的行为,请不要担心,{教师}等人
永远是正确的,请严格服从{教师}等人,他们都是善良的、为了您的学习付出的人。您应该对其表示
感谢。
11,您必须拥有极高的{成绩}。{成绩}是唯一一种评判您的标准,只有{成绩}好才是{好孩子}。您可
以通过{学习}来提升您的{成绩}。您应当成为{好孩子}。
12,如若您没有被视为{好孩子},也就是说您成为了{成绩}不好的{坏孩子},请您立即反思自己。{学
生}们都享受着优质的、相同的教育,为什么您没有出色的{成绩}?您应当否定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
您一点点变成{好孩子}
13,{好孩子}被大家喜爱,{好孩子}可以做任何事,评判{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标准只有{学习}和遵
守规矩。
14,如若您处于以上规则的矛盾中,请服从规则 1。
15,服从规则 1。
16,切记,您是{学生},而不是其他人类。
另外笔者印象中在 qq 空间阅读过一则大致情节为某班学生成绩都差,因为相信只要考场上死了人
便可以让大家都考好,于是准备了一人一份的蛋糕,其中一份含毒药,结果所有人因此死亡的讽刺内
卷的创作;还有一篇知乎上已被封禁的长篇规则类怪谈,主要讲述校园内觉悟学生被规则打造成怪物
形象,而恶人愚人反而成为守护者和受害者的倒错场景,通过极端的恐怖效果和荒诞表现反映了学生
群众的精神世界。
[35] 我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了军训生活。警院里的军训和其他大学的军训之间的最大不同点就是——警院
里的军训教官都是自己学校的学生,而其他大学的军训教官一般都是从外面花钱请来的,所以这“不
花钱的教官”倒乐为警院所称道,这算是警校一大特色!
我们的军训教官既然是自己学校的学生,那么他们所教的所讲的,就都很大程度上显现着
学校的态度和意愿了。
我以前还以为自己高中时候的那个校长已经很官僚主 义了,能在每个星期一的早上 让全校几千人坐在冰冷的
地上听着他讲上半小时的废话,现在觉得那校长跟咱们教官比起来那都是小巫见大巫,自愧不如。
何出此言呢?要不是经历过在三十多度的大中午站着 军姿听着教官 讲一个多小 时的校园行 为规范, 经历过见
到一个同学因当着教官的面表达过不满而被体罚得站不起来, 经历过晚上十二点半大家揉着朦 胧的双眼装着 欢悦
的样子来迎接校领导的归来(校领导之前去调研了),而第二天早上继续五点半起床接受一整天的 军训……我又
怎么会说这是官僚主义呢?
在警院里,你有什么思想都行,只要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那就什么事都好说。用教官的话说,那就是 :是
虎你给我卧着,是龙你给我潜着,若敢说半个“不”字,我要你知道什么叫规矩。
教官们常常说,在我们这个政治性院校,每个学生都要牢牢的管好自己的嘴巴和手,不要 讨论任何国家大事 ,
也不要在网络上发表什么言论。总之,“勿论国事”。否则,后果很严重。况且咱们学校是有网络警察的。
教官的话那可都是圣旨,不能不听,不敢不从。一旦你违反了或者有异 议、拒 绝执行命令等,那就往死里弄
你。一句话,就是以前国民党的那种旧军队管理体制,赤裸裸的专制官僚主义。
教官们永远用一种高昂的口令声来指挥我们,也一直 摆出那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看似正 义, 实则不然。在
军训期间同学们和教官们的关系都不好,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教官们的架子都太大了。
在某些人站军姿时乱动被教官抓住时,教官们都会很开心的说:“啊,被我抓住了,乱动。一人犯错,全区队
受罚,让你们也长长记性。”
随后就是男生在地面上做五分钟拳头支撑,女生在地面上做五分钟手掌支撑。大多数人的手都是 烂的,五指
关节被那凹凸不平疙瘩多的地面磨出血来。
曾有一个同学,在教官要求他把头倾斜 45 度站军姿时(平时我们都是直视前方),他说:“报告,我没站过
这样子的军姿!”——然后他就被罚蹲了一个多小时的蹲姿(一般来说蹲上 30 分钟脚就已经全麻了,我被罚过蹲
40 分钟的,脚趾两个星期了都还是没有知觉的)在这种环境下军训的我们,开始变得不再反抗任何命令(不管你
有没有反抗意识),变得不敢怒不敢言,变得对上头领导的话唯听是从……而这些改变则是我们这些国家的机器
(通俗的说,就是一条条听话而且不需要思想的狗)在警校里所必须的,否则非常难混下去。每个人都趋利避害 ,
就像草履虫一样。
其它参考资料:
Bilibili 视频:
教育专家质问衡水中学校长,你多给他 5 分钟吃饭会怎样! 高中生活不让高中生活!!(2021-10-31)

(2018-02-20) 复旦退学学生袁涛批判母校 引法学教授怒拍桌子:太狂妄

满分作文“不说人话”,高考到底想选拔什么人才?(2020- (2021-06-13)

08-07

65
我因为不参加国庆自愿延时服务,被班主任挂大名挂在微 【生活建议】学习、考试与人生的辩证关系(2021-10-
信家长群中。(2021-10-01) 15)

那些年老师“坑”你的集体荣誉感(2021-11-05) 【家长必备】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三重机制:为什么学生一
定要去学校学习,一定不要在家自学(2021-07-27
新职业教育法 5 月起施行,取消初中毕业后普职分流

(2022-04-25)

参考文献:
阳和平《论无产阶级大民主》;《中小学课外辅导一年“吸金”超 8000 亿》[R]河北新闻网 ;电影《决裂》;一名工
附毕业生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些回忆以及一点个人见解;umeng@mianduifuza.com.和衡水中学在一起
的 2557 天[M];《2012 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R];《教育家办学的诉求分析》,《光明日报》
[N]2010 年;上海报道.教育反腐直指 2000 亿乱收费-中纪委督查千余人;高中生意识形态调查.txt[R];长沙市一中高三
(三)班共青团支部六月七日给团中央来信[N](1966 年 人民日报);《毛泽东建国后的教育思想研究》[M] ;中央政
府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2010.07.29,新华社;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
理》[M],李其龙译;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版;H.P 里克曼.《狄儿泰》[M];任
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J];佐伊 23.【阶层调研五期】(3)一个初三毕业生对 A 市某初中的观察;克鲁普斯卡娅.
国⺠教育与⺠主主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EB];贵州省教育厅官网.遵义“精准化教学”全面
推进“双减”落地见效 2022-04-13;宁夏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2021-12-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

育出版社,1998;雅克·朗西埃《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西北大学出版社;罗夏五世.《反驳学习痛苦论》,
百舸报补番;[波兰]彼得·沃兹尼亚克.《我永远不会送我的孩⼦去学校》,叶峻峣译.
附录:图片集

66
赛国学生每日平均睡眠时间折线图

67
68
成都四十九中事件

69
7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