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早期稱為歌舞劇,還有官方

曾譯為「百老匯輕歌劇」。是音樂、歌曲、舞蹈、戲劇、雜耍、特技和綜藝結合
的一種戲劇表演。它以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等情感引發劇情,再通
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衆。

樂劇和歌劇的聯繫:

1.歌劇與音樂劇都是一種音樂表現形式,它們都是用音樂來表達情感。歌劇是
音樂劇起源的一個重要因素,音樂劇繼承和發展了歌劇的元素,它們都含有歌
唱這門藝術在裡面,它們都要求有舞台布景,表演者和樂隊伴奏。可以說音樂
劇的音樂形式是歌劇化的,它是古典歌劇藝術的現代傳承。

2.其實告訴你西方這一類音樂的發展線路你就懂啦。歌劇——喜歌劇——輕喜
歌劇——音樂劇,就是由嚴肅的大歌劇那種感覺。逐漸發展出今天的音樂劇。
從那種詠嘆調之類的唱法,變成了今天這樣各種各樣的唱法。以通俗唱法為
主。歌劇魅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了歌劇到音樂劇的一部音樂劇。

特徵:綜合性 現代性 多元性 靈活性 高度的商業操作性

音樂劇和歌劇的差別:

1.起源的時間和元素不同:歌劇起源比較早,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紀的教義劇、
神秘劇以及表現一系列有關聯的場景的牧歌套曲和田園劇。歌劇的最直接來源
是幕間劇,而直接靈感來源於古希臘的戲劇。而音樂劇出現的比較晚,是歌劇
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起源於喜歌劇,清歌劇歌舞雜耍和滑稽表演。

2.測重點不同:歌劇中歌唱占主要地位,雖然他也有劇本中的戲劇衝突表演,
但是遠遠比不上音樂劇。音樂劇重在表演,它是以聲樂、舞蹈、舞台美術、劇
本等等組成的綜合藝術,比較平衡,其中的唱段比較通俗流行。

3.音樂形式不同:歌劇大都用美聲唱法,採用了大量的詠嘆調和宣敘調,歌劇
演唱對於聲音和唱功的要求遠遠高於流行歌曲。歌劇的音樂大都是以比較傳統
的管弦樂隊為基礎的古典音樂作曲技法。而音樂劇屬於流行音樂範疇,多數用
流行唱法,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音樂劇在音樂風格的選擇上更自
由,往往有爵士,搖滾等流行音樂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電聲樂隊
的樂器。

4.舞台表演內容不同:在歌劇中,舞蹈經常作為一種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
用,但音樂劇是以戲劇為基本,以音樂為靈魂,以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
音樂、舞蹈、戲劇三大元素的整合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的表演藝術娛樂產
品。

5. 從舞台布置不同:音樂劇的布景豪華,場面氣派,絢麗多彩,符合情節的需
要,響應觀眾的口味,布置大膽誇張、自由。並且使用先進的舞台技術。相比
而來歌劇就顯得單一了點。

6. 對演員的要求不同:唱美聲的人大多身材不怎麼好,但音樂劇強調各種藝術
元素的整體效應,簡單的說要能歌善舞樣樣精通。

7. 其中歌曲的風格不同:音樂劇中的歌曲很多並非獨唱曲;音樂劇中的歌曲更
短,更簡單,易於傳唱,人們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時候唱起這些歌曲。歌劇則
靠獨唱的詠嘆調引領全局。一般來說,詠嘆調會伴隨著每一次戲劇性的轉折將
整部戲推向高潮。儘管音樂劇中的歌曲更容易從整部劇中獨立出來,也更加適
於在酒吧等其他的娛樂場所單獨吟唱,但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適合劇情發展的
需要,這就需要演員通過舞蹈或其他的表演來烘托氣氛,帶動劇情進入高潮。

綜上來看呢,歌劇和音樂劇是各有的特色,歌劇較嚴肅,以歌為主;音樂劇以
劇為主,舞蹈伴隨著歌曲為主要表現形式。

四大音樂劇

1.歌劇魅影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音樂劇之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UcuZ97FT0&t=8s (代表歌曲)
《歌劇魅影》(1986),Phantom of the Opera,是根據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
(Gaston Leroux)的小說《Le Fantom De L’opera》改編

歌劇魅影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創作,金牌戲劇製


作人卡梅隆·麥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是該劇從早期創作、上演到現如
今運營的製作人

1986 年在英國倫敦女王劇院首演

爲倫敦西區第二長壽的音樂劇(在倫敦僅次於《悲慘世界》)。在美國紐約百老
匯,該劇的紐約製作版自 1988 年上演至今,於 2006 年打破了由《貓》創造
的連演紀錄,成爲了百老匯歷史上最長壽的音樂劇。
2. 悲慘世界 ( Les Misérables )

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的著名浪漫主義小說,1980 年在巴黎首演,1985 年和
1987 年被搬上倫敦西區及紐約百老匯的舞台,被英國譽為「全國第一不可或缺
的音樂劇」。

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和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
創作的一部音樂劇
近幾年它的影響也波及到亞洲,除此之外《悲慘世界》有日文版、法語、西伯
來語、匈牙利語、西班牙語、德語等,也因爲如此,它被稱爲世界上最有名的
音樂劇

劇情簡介:
https://www.csie.ntu.edu.tw/~b7506016/favorite/LesMiserables/story.html

代表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JXiB5i_q0&t=155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xnAi5MBoMU&t=1s

3.貓 ( Cats )
《貓》(1981),是英國作曲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據
T·S·艾略特(T. S. Eliot)的詩集《老負鼠講講世上的貓》譜曲的音樂歌舞劇,
韋伯充分注意到兒童的特點,因此,《貓》劇更受兒童們的喜愛。

貓劇是一個沒有主要主角或劇情的音樂劇,表演所呈述的是一個廢車場的
Jellicle Cats 族群各式各樣的貓,就好像各式各樣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和
發生的事。

其中一曲「memory」,更在全世界廣爲流傳。該劇在當時無與倫比地囊括了
1983 年百老匯的七項托尼獎,並包攬了倫敦紐約所有戲劇大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gBFrDXVLYQ

1982 年首演,也是百老匯歷史上最長演不衰的劇目之一。二十年的時間裡連續
上演 7485 場,打破百老匯連續公演最久而且次數最多的記錄,2000 年在紐約
降下帷幕停止演出,曾一度是音樂劇的代名詞。

4.西貢小姐 ( Miss Saigon )


《蝴蝶夫人》講述的是一個亞洲女子被白人情人拋棄的悲劇故事,而《西貢小
姐》的故事背景被挪到 1970 年代的西貢,原本《蝴蝶夫人》里的美國軍官和
日本藝妓被改成了美軍士兵和越南妓女。

作曲者勛伯格看雜誌照片,照片上一位越南母親在胡志明國際機場的登機口送
她的孩子到美國去,那裡有孩子的父親,一名前美國軍人,而他能在美國提供
這孩子較良好的生活環境。勛伯格認為這位母親為孩子的做法是「最大的犧
牲」,這也成為了《西貢小姐》一劇的中心主題。

《西貢小姐》(1989),Miss Saigon,是由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 )和 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創作的一部音樂劇,普契尼歌
劇蝴蝶夫人的現代改編版

通過西方觀念在整部劇中的塑造,修正了東西方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從新塑造
了東方形象,從而真正達到東西方文化很好的結合在一起,使之相互交融,互
補的目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M8J86xtw

⓵ 依照出現時間先後順序 :
貓→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西貢小姐
1981 年 5 月 11 日, 《貓》在倫敦西區的新倫敦劇院首次公演
1985 年 10 月 8 日,英語版的悲慘世界在倫敦巴比肯中心首映。
1986 年 10 月 9 日, 《歌劇魅影》在倫敦的女王陛下劇院首演
1989 年 9 月 20 日,西貢小姐在英國倫敦特魯里街的皇家歌劇院(Theatre
Royal, Drury Lane)首次公演

⓶ 都是在英國倫敦表演之後,在紐約百老匯開始發光發熱,都被認為是 1980
年代以來,歐洲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劇。

⓷ 安德魯·洛伊·韋伯 自己打破自己的紀錄
「歌劇魅影」打破「貓」紀錄,成為在百老匯上演時間最長的一部音樂劇

四月望雨:
《四月望雨》(2007)(英語:April Rain)是以台灣流行音樂作曲家鄧雨賢
(1906-1944)一生為藍本的大型原創音樂劇。標題《四月望雨》指的是鄧雨賢
的四首歌曲: 《四季紅》、《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1] 演出使用華
語、台語、日語與客語四種語言。本劇由楊忠衡撰寫原創劇本,冉天豪作曲與
編曲
《四月望雨》是音樂時代劇場製作的「台灣音樂劇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
部與第三部分別是《隔壁親家》與《渭水春風》。

鄧雨賢生平:
畢生創作近百首曲目,關鍵作品為《大稻埕行進曲》,以《雨夜花》、《望春
風》、《月夜愁》、《四季紅》為代表作,合稱『四月望雨』[1],被譽為「台灣歌
謠之父」與「台灣民謠之父」。亦有日文筆名「唐崎夜雨」。

1906 年(明治 39 年)7 月 21 日,鄧雨賢出生於桃園。


1920 年,15 歲時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就學師
事一條慎三郎(又名一條真一郎)學習音樂
1925 年畢業,鄧雨賢曾在臺北大稻埕日新公學校(今臺北市大同區日新國民小
學)服務
1926 年,21 歲,與鍾有妹結婚。
1929 年,遠渡日本學習作曲。
1932 年,鄧雨賢 27 歲,江添壽在台北市永樂町(大稻埕)成立文聲曲盤公
司,邀請鄧雨賢加入該公司,創作了《大稻埕行進曲》。
1933 年,鄧雨賢 28 歲,古倫美亞唱片第一任文藝部長陳君玉力邀鄧雨賢加入
該公司任專職作曲;同年,鄧雨賢創作了《望春風》、《月夜愁》等歌曲。
日治時代末期,《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歌皆被強迫改編成日本軍
歌,因此鄧雨賢受到嚴重打擊,內心極為憤怒。
1944 年 6 月,日本戰敗前夕,鄧雨賢因心肺疾病去世。鄧雨賢有子四人、女一
人、孫十二人,

戰後初期,《四季紅》、《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因政治因素被列為禁歌

望春風維基: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9C%9B%E6%98%A5%E9%A2%A8

裡面有歌詞(民間版跟正式版)
還有日本軍歌音檔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