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9

宋·周敦颐

第七单元
第二课
题解
作者简介 (yí) (1017-1073)

•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
叔。
• 宋代哲学家,“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
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
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 因他世居道县濂(lián)溪,后居庐山莲
花峰前,峰下有溪,晚年在庐山莲花
溪下创办濂溪书院,学者就称他为
“濂溪先生” 。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
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
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
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
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
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
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
品茗。
写作背景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
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
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
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
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他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
前。后造就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
朗读原文
宋·周敦颐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
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注 的 值 喜 很 多
释 得 爱

长在水上、陆地上各


种草木的花,值得喜
爱的非常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注 晋 诗 惟独
释 朝 人 单单

翻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
译 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注 从 唐朝 世间 很
释 的人 普遍
广泛

翻 自从唐朝以来,世间
译 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 予(yú)
• 1.代词
• 文言
• 说话人称自己,相当于「我」。
•  「予取 予求」
• 2.名词
• 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注 我 的 积 却 沾
释 存 染

我只喜爱莲花,因为

译 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
却不沾染污泥,
濯清涟而不妖,
注 洗 清水 妖
释 涤 艳

翻 经过清水的洗涤
译 却不显得妖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注 贯 枝 枝
释 通 蔓 节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


外形挺直,不生枝蔓,
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注 远 更 清 耸立 洁 立
释 播 加 香 笔直 净 通“直”

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

译 清香,它笔直洁净地
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注 看 却 亲近 玩 语气
释 而不 弄 助词
庄重

翻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

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注 认 的 隐居 人 助
释 为 词

翻 我认为,菊花是
译 花中的隐士;
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
花中的福


豪贵人;
莲, 花之君子者也。
注 品德高
释 尚的人

翻 莲花,是花中

的君子。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注 叹 的 少 听
释 词 说

唉!对于菊花的喜

译 爱,在陶渊明以后
就很少有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注释 一样

对于莲花的喜爱,

译 和我一样的还有
谁?
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注 当 多
释 当然

翻 对于牡丹的喜爱,
译 当然有很多人了。
古今对照
1 水陆草木之花,
长在水上、陆地上各种草
木的花,

2 可爱者甚蕃。
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古今对照
长在水上、陆地上各种草
1 水陆草木之花,
木的花,

2 可爱者甚蕃。 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
3 晋陶渊明独爱菊。
花。

4 自李唐来, 自从唐朝以来,
古今对照
5 世人盛爱牡丹。 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
6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
染,
染污泥,

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
7 濯清涟而不妖,
妖艳;
古今对照
8 中通外直,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
形挺直,

9不蔓不枝, 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0 香远益清, 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清香,

11 亭亭净植, 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古今对照
1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能贴
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
13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士;

14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福豪贵人;

15 莲, 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古今对照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
16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
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到
闻; 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
17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样的还有谁?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
1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很多人了。
宋·周敦颐
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
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
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
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
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
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
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
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
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
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
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
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
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
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
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
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
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
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
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
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
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
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
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
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
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
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
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
根治这社会痼疾呢?
作者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
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
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
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
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
些寡廉鲜耻之徒。
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
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
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
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
劣世态的憎恶。
总结

借物言志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香气 (正直)
香远益清(美名远播)

风 度
托物 言志 赞美
惋惜
以花喻人
陶渊明爱菊
(鲜) 隐逸者
(正衬)
十分
鄙视
世人爱牡丹
(众) 富贵者
(反衬)
情有
予独爱莲 (无) 君子 独钟
(突出)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
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
正衬 “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
托“更好的”。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送我情。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反衬 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
衬托“好的”。 例子: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正衬是利用与主要形
隐 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
逸 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

君子
者 正面衬 能洁身自好

富 反 面 衬 托
贵 反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
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
者 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现指洁身自
爱,不与他
人同流合污。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类似
现代哪种形式的文章?
与现代杂文(散文)颇为相似。
其篇幅一般不长,可以记叙、说明
及议论事物,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
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
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是什么?

谈论喜爱莲花的道理。
文中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在行文中有什
么作用?
总提,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
爱”,“牡丹之爱”、“莲之
爱”作铺垫,是入题的准备。
为什么陶渊明 “独爱菊”?
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
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
菊花有“凌风傲雪”的品格,与陶渊明的
品格相似。 解下印绶(shòu);辞去官职。

陶渊明独自避世求真,解绶归隐,为保持
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安享“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
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众人皆羡慕富贵。
作者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
“甚爱牡丹”的好尚。
为什么作者独爱莲花?

因为莲花具
有君子品格
高尚的特征。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美名远播)

亭亭净植,(庄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
作者写自己喜爱莲花,为什么要先
写陶渊明爱菊花和世人甚爱牡丹?
作者用“菊花”和“牡丹”来对比
莲花,以突出文章的主旨。
通过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衬
托出莲花的高洁,含蓄表达自己洁
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文中“晋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两个“独”字
有怎样的作用?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绝不随波逐流
的态度,两个独字又相对地表明作
者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上述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洁身自爱 通达事理
正直 有信誉 清廉 端庄
作者把菊花、牡丹和莲花比喻成哪些人?
分别象征什么性格的人?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与世无争 贪慕富贵 品德高尚
淡泊名利 追名逐利 之人
作者由三种花联想到三种爱花的人。
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句,
作者赞赏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不
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
于他隐逸的生活却不赞同,
甚至有惋惜的意思。
文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感慨这世间像他一样有莲
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
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
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
作者在文中说“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意在表示什么?
作者感叹喜爱牡丹的
人众多,表示对追名
逐利、求取富贵、趋
炎附势的处世态度的
鄙视与厌恶。
文中以君子比喻莲花,这种君子应
具备怎样的品质?
应鄙弃那种贪图富贵、
随俗浮沉、追求名利的
世风,能洁身是好,正
直、质朴、豁达,保持
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文中写莲花,赞美莲花的高洁可爱,为
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三者都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用“菊之
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含蓄地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意像
陶渊明那样的消极避世,又不愿意像世人那
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
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章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采用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他不
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批判了当时随俗浮沉、趋炎附势,
追逐功名富贵的世风。
莲花的特点与君子品格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试根据以下的解说,用原文回答。
解说 原文
行为方正,通达事理。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
不孤高自傲。
庄重而令人敬佩,不敢
轻辱。
不攀附勾结权贵。
试根据以下的解说,用原文回答。
解说 原文
声名远扬。

志洁行廉,不逢迎谄媚。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相对比。
描写莲花高洁质朴。
试根据以下的解说,用原文回答。
解说 原文
全文的中心句。
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
最能概括莲花的高贵品
质。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
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
多。
试根据以下的解说,用原文回答。
解说 原文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
对世俗生活厌弃。
与“予独爱莲”前后照
应的句子。
与“世人盛爱牡丹”前
后照应的句子。
“宜乎众矣” 的“众”
和哪一字词形成反照应。
文中着重于描写莲花,有什么
作用?

通过描写莲花的形象,赋
予莲花美好的品质,进而
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
名利,洁身自爱的品质。
试说出《爱莲说》的写作特点。
* 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 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衬托
和对比修辞手法。
* 善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
* 结合记叙、议论、抒情的写法。
《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
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
试说出什么线索?什么陪衬?什么类型?
以爱莲为线索。
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
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
者、君子。
文中第一段和第二段各以什么
表达方式为主?

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
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
三种。
u 隐逸的人生观;
u 贪图富贵的人生观;
u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
自好的人生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