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2021年1月 古代文明 January, 2021

第15卷 第1期 The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Vol. 15 No. 1

【东亚历史文化】

“日本型华夷秩序”辨析

杨立影 赵德宇

“日本型华夷秩序”论左右着学界对近世日本外交格局和性质的判断,为此,就必
提 要:
须对其实质做出价值判定。16世纪后期日本发动侵朝战争,试图摧毁以明朝为主导的华夷秩序
并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其后,德川幕府建立起以“对外四口”为框架的对外关系体系,
并因明清交替而在日本形成了“华夷变态”理论,从而生成以日本为“华”统治周边国家的意
识,即当代学者所说的“日本型华夷秩序”。然而,比照以中国为核心的华夷秩序可见,
“日本型
华夷秩序”皆是反其道而行之。前者是由“华”对“夷”以“薄来厚往”的给予方式来维持区域国
际秩序的稳定,后者则是不惜动用武力对周边地区进行掠夺,是在损害区域国际秩序的稳定。
“日本型华夷秩序”;近世外交;对外四口;
关键词: “华夷变态”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21.01.012

“锁国论”与“日本型华夷秩序”已成为理 华夷秩序”进行对话,因为这个概念左右着人们
解日本江户时代对外关系的重要论点。对于前 对近世日本对外关系整体格局的判断。本文将探
者,荒野泰典提出了尖锐质疑,并因此将日本置 讨“日本型华夷秩序”的由来及其历史虚幻性。
于东亚范围之内,在相互观照中重新审视日本
外交,提出当时日本对外关系的实况类似于具
有同时代东亚各国对外策略共性的“海禁·华
* 本文系天津市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东亚视域下
夷秩序”。1此外,日本学者还着眼于江户日本本 日本江户古学派经世思想及其启示” (项目批号:TJSL18-003)
国国情,从对外贸易、
“四口”、
“大君外交”等入 成果之一。
1
荒野泰典: 《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手,多角度地对近世外交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
1990年。
究。2对于后者,有日本学者就明确将江户幕府 2
加藤荣一提出了从幕府的对外贸易策略来考量外交体制构建
成立之初的对外关系格局称作“日本型华夷秩 的新视角,认为“锁国”是出于日本通货政策的考虑。近年,木
村直也从政治史角度,结合17—18世纪欧亚国际形势考察了幕
序”,并认为“日本型华夷秩序和本国意识的相
府如何通过解决各种外交问题来营造稳定的国内国际局势,并
互关联就逐步完成了日本近世的外交秩序和国 指出安定的东亚局势意味着向“贸易时代”的转变。参见加藤栄
家意识”。3可以说,与“锁国论”相比,
“日本型 一: 《幕藩制国家の形成と外国貿易》,東京:校倉書房,1993年;
木村直也: 《近世の対外関係》,大津透ら編集: 《岩波講座 日本
华夷秩序”的含义更加宽泛,尤其与以中国为轴
歴史》第11巻,東京:岩波書店,2014年。
心的华夷秩序体制相关联,显得更加复杂。因 3
[日]藤井让治著,刘晨译: 《江户开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而,谈论近世日本对外关系就不得不与“日本型 版社,2018年,第330、348页。

137
宿费用以及“贡品”的运输费用由明朝负担。不
仅如此,还可以得到价格不菲的“赐给”,
“每次
一、日本武力挑战华夷秩序的失败 交易可得相当于本金5—6倍的利益”。5 正因如
此,明朝为了“减负”,限定了贸易规模:
“先是,
永乐初,诏日本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船止二
首先,简要回顾一下这个概念出现以前日 艘,不得携军器,违者以寇论。”6但是,
“日本国
中两国关系的历史,以便理解“日本型华夷秩 王”并未遵守规则,而是要使“日本国王”封号
序”的历史颠覆性。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 所得利益最大化。从勘合贸易开始的1404年以
满(1358—1408年)为获得丰厚的贸易之利,与 后的七年间,先后派出6次勘合贸易船,7而且所
明王朝建立起册封关系,融入了明朝华夷秩序 有船只除贡品之外,满载商人和货物,伺机进行
体制。足利义满先是于1401年派遣使者出使明 贸易,室町幕府享受这种封贡关系长达一个半
朝,带去丰厚贡物。1402年是明日外交史中划时 世纪。8如此说来,即使从日本国角度评判,与其
代的一年,史料记载了该年使者回国之时的情 说足利义满“有辱国格”,毋宁说他是为日本积
景:应永九年(1402年)8月3日,
“遣明使僧祖阿 累国富的先觉者。不过,这种保本暴利的贸易,
弥归朝,义满赴兵库,参观明船”;9月5日,
“明使 因16世纪中叶日本战国时代的国内混乱和海
僧道彝(天伦)、一如(一庵)来朝,义满在北山 上倭寇滋扰等原因,1549年“贡船”返回日本之
1
接见”。此次会见规模隆重,足利义满焚香三叩 后,历时145年的朝贡勘合贸易便戛然而止。
后,拜读了明朝皇帝的诏书。在诏书中,明惠帝 到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上述册封朝
正式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
“兹而日本国王 贡关系发生了反转,至少在丰臣秀吉的对外框
源道义,心存王室,怀爱君之诚,逾越波涛,遣 架中,日本已经俨然变成华夷秩序之“华”。丰臣
使来朝……今王能慕礼义且欲为国敌忾,非笃 秀吉肆无忌惮地对亚洲各邻国发号施令:天正
于君臣之道,畴克臻兹。今遣使者道彝一如,班 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明确表示要“入唐”,
示大统历,俾奉正朔,赐锦绮二十匹……建文四 即入侵中国,9并于1586年“令对马藩宗义调催
年二月初六日。”2半年后,应永十年(1403年)2 促朝鲜国王来日,若有迟延即刻出兵,1587年通
月19日,僧道彝(天伦)、一如(一庵)欲自京都 过岛津义弘要求琉球王入贡”。10 1591年向琉球
出发归国,足利义满遣天龙寺住持圭密(坚中)
等与之共赴大明,并赠文书、物品等。31403年已 1
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纂: 《大日本史料》第7編之5,東京:東
是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向日本颁发的国书中 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第622、666頁。
继续承认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 2
瑞渓周鳳: 《善隣国宝記》巻之中,東京:光楽堂,1987年,第
2—3頁。
关于足利义满对明称臣并奉明正朔一事, 3
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纂: 《大日本史料》第7編之6,東京:東
“受到日后日本学者的严厉指责,至今仍余波荡 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第47頁。
4
漾,甚至有部分学者以此为有辱日本国格之外 郑樑生: 《明代中日关系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第660页。
交的”。4其实,这种关系的建立基础,实质上是 5
[日]井上清著,闫伯纬译: 《日本历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基于政治与经济交易上的各取所需,对大明朝 社,2011年,第140页。
6
张廷玉等: 《明史》卷322,
《外国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廷而言无非是一种以华夷秩序为象征的政治炫
第8347页。
耀,而足利义满之所以加入以中国为主导的华 7
任鴻章: 《近世日本と日中貿易》,東京:六興出版,1988年,第
夷秩序体制,其目的是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19頁。
8
1419—1432年间曾中断。参见[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
1404年,日明两国缔结了贸易条约。为与倭 《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34页。
寇相区别,当年日本商船就携带明朝发放的勘 9
岩沢愿彦: 《秀吉の唐入に関する文書》, 《日本歴史》163号,
1962年。
合符,以朝贡的形式与明朝开始了勘合贸易。明 10
中村質: 《東アジアと鎖国日本——唐船貿易を中心に》,加
朝对“贡船”所载货物免征关税,而且“日本国 藤栄一ら編: 《幕藩制国家と異域異国》,東京:校倉書房,1989
王”的使节和以使节随员身份同行的商人们的食 年,第339頁。

138
国王提出派兵助战侵朝战争并提供7000人一年
的军粮等要求,声言“若不奉命,则先灭汝国”。1
不仅如此,丰臣秀吉还要求盘踞在东南亚的欧 二、
“日本型华夷秩序”观念的形成
洲人匍匐于他的脚下,居然强硬要求果阿总督
纳贡,并自1592年5月至1594年4月先后三次向
菲律宾总督发信劝其臣服,2信函中宣称:
“予奉 丰臣秀吉“布武外交”的覆灭,将日中关系
天命,令世界服从予领有之帝国,为此对于不服 降至历史上的冰点,也成为德川幕府的前车之
从予者定取其性命”;
“予生来理应是自东徂西 鉴。德川家康为重建中日通商渠道,迫切希望两
之君,诸国服从于予,理应来予门前叩拜以示臣 国恢复国交关系,因而“德川家康的外交基调与
服,否则,予一战将其杀尽”。3对此,菲律宾总督 以武力为背景的秀吉的强压外交不同,可谓善
自知防御单薄,采取敷衍腾挪之策拖延时间,最 邻友好政策”。6于是,德川家康向中国投出了橄
终因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难于分身而未能远 榄枝,
“尝试利用所有机会打开局面,包括通过
征菲律宾。 朝鲜和琉球为媒介(传递信息)、直接与中国交
当丰臣秀吉闻听日军占领汉城的军报,旋 涉等”。7通过朝鲜和琉球沟通日中关系的努力,
即表明一统东亚的构想,声称:
“征服中国和印 没能消除明朝对日本的疑虑。对此,幕府改变策
度,迁都北京,向宫廷贵族及大名们分封领地, 略,尝试直接与明朝交涉。幕府首先对前来长崎
他自己定居在日中通商门户的宁波府,而且发 和平户等各港口进行贸易的中国商船采取优惠
出指令,准备将天皇迁居北京”,甚至在对明朝 政策,并从1604年到1635年先后向43艘唐船发
提出讲和条件的第一条就要求“大明皇帝之公 放了朱印状。8
4
主渡日为日本天皇之皇后”。这俨然是一副“东 庆长十五年(1610年)秋,幕府向来自广东
亚皇帝”的姿态。或有论曰:丰臣秀吉“发兵征讨 的商船发放了准许贸易的朱印状,并许诺予以
明朝,意欲推翻华夷秩序,建立以日本为‘中华’ 保护。此后,德川家康闻听应天府的周性如来肥
的日式华夷秩序。并以武力相威胁,要求朝鲜等 前五岛,便亲自招待并给予如下朱印状:
“应天
5
近邻各国来朝入贡”。此说扼要阐明了丰臣秀吉 府之周性如商船驶来日本之际,所到之处应加
试图在东亚甚至东南亚地区建立地域霸权的野 以保护,可速入长崎。此事一体周知,若违背此
心和行动,而“要求朝鲜等近邻各国来朝入贡” 旨及行不义,可处罪科。”9此外,还以本多正纯
也确实是仿效华夷秩序的重要步骤。丰臣秀吉
侵攻朝鲜并与明军作战,甚至要完成令中朝两国 1
仲原善忠: 《仲原善忠選集》上巻,那霸:沖縄タイムス社,
对日本称臣的逆转,似乎洗清了足利义满以来对 1969年,第251頁。
2
明朝称臣而自贬为“日本国王”的耻辱。丰臣秀 岩生成一: 《鎖国》,東京:中央公論社,1980年,第100—102頁。
3
《文禄元年豊臣秀吉よりフィリピン諸島長官贈りし書翰》、
吉以发动侵略朝鲜的“文禄·庆长之役”来实践 《文禄二年豊臣秀吉よりフィリピン諸島長官贈りし書翰》,
其称霸远东的野心,是名副其实地在颠覆着以中 村上直次郎訳注: 《異国往復書翰集》,東京:雄松堂書店,1966
年,第51、59頁。
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体制,因而不妨把这次事件 4
中村孝栄: 《秀吉の積極外交》,岩生成一監修: 《海外交渉史の
视为日本挑战东亚的华夷秩序,并试图以武力统 視点》第2巻,東京:日本書籍株式会社,1976年,第59頁。
5
御“大东亚”,建立“日本型华夷秩序”的开端。 宋志勇:《日本与“华夷秩序” 》,载李卓主编: 《近代化过程中
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
然而,随着丰臣秀吉的死去,日本试图称霸 页。
东亚的初次战争尝试归于失败。不过,这次战争 6
中村質:《東アジアと鎖国日本——唐船貿易を中心に》,加藤
栄一ら編: 《幕藩制国家と異域異国》,第342頁。
使本来“无协议脱华”的日本,实质性地脱离了 7
図説日本文化史大系編集事務局編: 《図説日本文化史大系》
以中国为核心的华夷秩序体制。当然也失去了 第9巻,東京:小学館,1967年,第103頁。
8
通过封贡关系获取暴利的资格,并造成了日中 中村質:《東アジアと鎖国日本——唐船貿易を中心に》,加藤
栄一ら編: 《幕藩制国家と異域異国》,第344頁。
两国此后270余年(除南明时期亦官亦民的赴日 9
以心崇伝著,異国日記刊行会編: 《異国日記:金地院崇伝外交
乞兵活动之外)无国交的历史。 文書集成》,東京:東京美術,1989年,第26頁。

139
的名义投书给福建总督陈子贞,表明“欲修遣 也为日本试图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对外关系体
使之贡,且索勘合之符”,即“明、日双方相互派 制提供了自信。
遣持大明天子之‘勘合之符’和持有将军印的使 如果说本多正纯的书函还只是炫耀日本在
1
船,无印船只应视为‘倭寇’处罚之。”可见,这 东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那么萨摩藩岛津氏对
个措施意在恢复由双方国家担当保障的对等勘 明朝的态度则流露出丰臣秀吉式的狂妄自大。
合贸易制度,并无恢复朝贡之意向,因而有别于 庆长十八年(1613年)春,岛津氏受命于德川
足利义满与大明之间的封贡贸易关系。尽管如 家康以琉球国王尚宁的名义致信“大明福建军
此,德川幕府起初还是担心明朝将其对等贸易 门”,要求尚宁转交明朝,其中提出日明贸易的
的诉求理解为对明示弱。庆长十二年(1607年), 三种方案:在大明边地进行贸易、日明商船在琉
德川家康就曾有过以朝鲜为中介与明朝探讨恢 球交易、将琉球对明朝朝贡贸易的十年一贡改
复勘合贸易之意,但是,当时的幕府顾问西笑承 为一年一贡。之后表示只要同意任何一种方案,
兑(1548—1607年)即表示出担心,并认为:
“今 日明两国都可共同富裕,随后威胁说,如果大明
勘合事成,可遣进贡船于明国,然则秀吉殁后我 方面不接受任何一种提案,则“令日本西海道九
2
威渐弛,似服从于彼乎,愿暂待焉。”对此,德 国数万之军进寇于大明”。5对明朝赤裸裸的威胁
川家康也以为然。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因 暴露出德川幕府的对外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继承
为从足利义满开始的勘合贸易是与封贡关系捆 了丰臣秀吉的性格,开始传递出对抗甚至凌驾
绑在一起的,因而幕府恢复勘合贸易的请求确 于华夷秩序体制之上的潜意识。
实有被明朝理解为朝贡贸易的可能。据钱澄之 及至清朝定鼎中原,南明17次遣使赴日本
(1612—1694年)
《所知录》隆武二年(1646年) 乞兵,使双方的地位发生了逆转。这种逆转不
3
载:
“交趾、日本国皆遣使入贡。”这里“入贡”的 仅仅是南明朝不保夕的政治地位的陡降,还因
表述是南明一方的理解,事实上德川幕府只是 为在乞师过程中对日本竭尽溢美之词,且“称臣
寻求两国间的对等贸易关系,而且从其后南明 自小”
(崔芝在请求援兵时自称为“臣”
)、“卑辞
政权期待得到日本援助的现实看,也难以再像 厚礼” )。6如此
(郑成功在乞师时已先执“甥礼”
足利义满时期那样做日本的宗主国。由上可见, 谦卑态度在降低了中国传统“中华”地位的同
德川幕府是要确保在不被编入华夷秩序的封贡 时,似乎也激活了日本在东亚区域争夺“中华”
体系的前提下,求取与中国的贸易,明确显示了 地位的潜意识。德川幕府从最初千方百计地主
日本要独立于中国华夷秩序体制之外的意志。 动求取与明朝通商的被动地位转而上升为可以
不唯上述,1610年本多正纯致书福建总督
的信函中称:
“日本国主源家康一统阖国,抚育
诸岛,左右文武,经纬纲常,遵往古之遗法,鉴 1
中村質:《東アジアと鎖国日本——唐船貿易を中心に》,加藤
旧时之炯戒。邦富民殷,而积九年之蓄。风移俗 栄一ら編: 《幕藩制国家と異域異国》,第343—344頁。
2
林韑編:《通航一覧》第5,東京:国書刊行会,1913年,第344
易,而追三代之迹。其化之所及,朝鲜入贡,琉
頁。
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 3
钱澄之:《所知录》卷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
柬埔寨等蛮夷之君长酋帅,各无不上书输宝。”4 164页。由于《所知录》记事仅此寥寥十字,难定其实。不过,
明史专家南炳文认为: “这次朝贡活动的存在,无疑是可信的” ,
文中似乎在烘托日本国已成为诸国来朝的宗
“总之,南明政权确确实实将与日本的朝贡关系恢复起来了”。
主,统领诸国的优越感溢于言表,除琉球被逼从 参见南炳文: 《南明政权对日通好求助政策的两种表现》,载南
属日本为事实之外,日本与其他各国不过是书 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 《日本研究论集2002》,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2002年,第108—109页。
信往来而已,而且大多是与欧洲殖民者当局之 4
東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史料編纂掛編纂: 《大日本史料》第12
间的交往。本多正纯的表述虽然明显夸张,但也 編之7,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5年,第847頁。
5
透露了一个历史事实,即由于中国的华夷秩序 東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史料編纂掛編纂: 《大日本史料》第12
編之11,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8年,第72頁。
体系没能保障受封国琉球的独立,因而可以认为 6
韩东育:《关于东亚近世“华夷观”的非对称畸变》, 《史学理论
这个体系已经被日本撕开了一个口子,这无疑 研究》,2007年第3期。

140
左右南明政权存亡的“上国”。虽然幕府表示因
两国“不通已百年”而拒绝了乞兵要求,但这个
过程显示了日明两国地位的反转,即日本已处 三、
“日本型华夷秩序”质疑
于双方交往中的上位。
明清嬗代进一步滋生了日本人的“华夷变
态”之论,并成为日本替代中国行使“中华权 日本学界对有关“日本型华夷秩序”的形成
力”的理论工具。1674年,林家将每年由赴长崎 和所指已如开篇所述,其中近世日本对外四口
的中国商人提供的《唐风说书》编辑成书,冠名 的关系成为主要依据,如日本学者所言:17世纪
《华夷变态》,其序曰:
“崇祯登天,弘光陷虏, 30年代,以长崎口—中国和荷兰、对马口—朝
唐、鲁才保南隅。而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 鲜、萨摩口—琉球、松前口—阿伊努为桥梁,日
1
夷之态也。”即由于大明覆灭,南明偏居南方一 本与异国、异民族之间构建了“华夷主义式”对
隅,中原任由满清横行,中华之地已沦为鞑靼 外关系。4还有日本学者在简要叙述了“四口”之
夷人之手,即所谓“华夷变态”。这里的“华夷变 后,做了如下总结:
“17世纪前半期,武家统一国
态”概念具有着特定的文化韵味,即清朝统治的 家、近世‘日本国’的华夷秩序形成了,它由以朱
中国发生了文化上的变化,这大概是依据华夷 子学为基础的儒教思想支撑,自称小‘中华’,视
之辨观念,对清朝所统治的中华之地的最初定 阿伊努为‘夷’,视荷兰、朝鲜和琉球为‘异国’,
义。有学者精妙地以“变”阐释了“华夷变态”的 以明、清为通商国。”5这段话言简意赅地概括了
意味:
“‘华’为‘夷’所败,
‘华’的气数或正宗品 日本学界对“日本型华夷秩序”的认识,也颇具
格已然丧失;而‘夷’变‘华’,一则‘夷’以‘夷’ 代表性。它包括了几层含义:所谓以朱子学为支
之低贱身份而竟能变‘华’;二则‘夷’竟改变 撑,应该是指儒家思想中以“礼”为标准的华夷
‘华’与‘夷’之间的文化属性的上下尊卑;三则 之辨,而自称“小中华”,也就有了称阿伊努为
2
‘华’
‘夷’互变。”此说或可称为“新华夷之辨”, “夷”并与明清两代平等通商的资格了。
提示了后来“日本型华夷秩序”的立论依据,可 上述日本对外关系的实态,可以称作“日本
谓论及肯綮。不过,当时《华夷变态》的作者还 型华夷秩序”吗?“日本型华夷秩序”果真存在
对中原恢复中华文化抱有期望:
“顷闻吴、郑檄 吗?这个概念的主语是华夷秩序,而“日本型”
各省,有恢复之举,其胜败不可知焉。若夫有为 只不过是定语,因而我们首先应该分析当时日
3
夷变于华之态,则纵异方域,不亦快乎。”但是, 本的对外关系实态,是否符合中国华夷秩序概
随着这种期望的破灭,日本也开始重新审视、 念的内涵与外延,或者说“日本型”与“中国型”
评判中国在东亚秩序中的统领地位,即清朝统 的区别何在。
治的中国是否还具有华夷秩序体制中的首领资 先来扼要归纳一下中国华夷秩序体制的若
格,即是否还可以称“华”,由此,
“日本型华夷秩 干要素。
序”观念逐渐形成。 其一,以是否有“礼”为标准的华夷之辨。
毋庸赘言,
“日本型华夷秩序”是与中国华 因中华帝国具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6因而
夷秩序体制相对应或相对立的概念。换言之,
“日本型华夷秩序”是在日本人通过观照清代中 1
林春勝、林信篤編:《華夷変態》上,東京:東洋文庫,1958年,
国的基础上产生的颠覆性的“新东亚秩序”观 第1頁。
念。即由于中华之地为夷狄之满清夺国,因而不 2
周颂伦:《华夷变态三形态》,
《东北师大学报》,2014年第4期。
3
林春勝、林信篤編:《華夷変態》上,第1頁。
再是中华之地,也就不再具备华夷体制统领的 4
荒野泰典:《日本の鎖国と対外意識》,歴史学研究会編集: 《東
资格。那么,空缺的统领位置需要新的继承者, アジア世界の再編と民衆意識》,東京:青木書店,1983年,第5頁。
5
而持“日本型华夷秩序”观念者则认为这个空缺 [日]网野善彦著,刘军、饶雪梅译:《日本社会的历史》(修订
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第311页。
应该由日本另立门户来继承。那么,前近代东 6
杨天宇:《礼记译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
亚史上是否存在过“日本型华夷秩序”呢? 708页。

141
自然是礼仪之邦,并意味着中国文明制度和文 完善,成为与周边各国交往的国际秩序。
化思想的领先地位,而周边诸国的文明起步较 观照上述,再来审视“日本型华夷秩序”,就
晚,因而向往中华帝国,中国被视为华,周边自 有章可循并可作出评判了。
然为夷,
“中华帝国对夷狄的优越感,不在于其 有关“日本型华夷秩序”的区域范围已如前
1
拥有武力,而在于其具有礼的文化”。 述,显而易见,就其规模而言是无法与中国华夷
其二,中国为礼仪之邦,因而中国君王为 秩序体制所展示的地域规模相比的,而且“日本
皇,周边君王为王(比如历史上的日本国王、 的华夷秩序体系,处于东亚社会以中国为中心
朝鲜国王、琉球国王等),以示中国皇帝至尊在 的华夷秩序体系的辐射或覆盖之下。”4 也就是
上。通过一套礼仪程序建立起册封与受封的关 说,日本的对外关系网络勉强可以说是位于华
系,具有象征意义的就是所谓“奉正朔”,并由中 夷秩序一隅的局部缩微体系。然而,如果继续审
国皇帝册封受封国统治者为“国王”。这种“帝” 视,这个局部体系是否可以称作“日本型局部华
与“王”的不对等关系,看似统治与被统治的关 夷秩序”呢?换言之,是否具有中国华夷秩序体
系,但中国皇帝一般不会干涉藩属国的内政。 制的内涵呢?
这种不对等关系是双方自愿结成的,甚至是受 首 先,从 外 交 上 至 关 重 要 的 将 军 称 谓 来
封国主动请封。从中国角度说来,实行的是所谓 看。足利义满时代受封于中国皇帝,自称“日本
2
“来者勿拒,去者勿追”,即来去自由、和平共 国王”。至江户时代,在涉及对外关系时则称将
处。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告诫子孙,切忌海外用 军为“大君”。虽然辅佐第六、七代将军的新井
兵: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 白石基于“名实相符”力主把幕府将军改称为
3
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并具体列出 “日本国王”,5但在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时,将军
了日本、朝鲜、琉球、安南等东南亚地区15个 称谓又重新改为“大君”
(这是个很微妙的称呼,
“不征之国”。 因为有天皇的存在,将军就不可能称皇、称帝),
其三,以朝贡贸易显示中国皇帝对“外夷” 以示脱离受封为王的地位,并试图以“大君”称
国王的宗主地位。朝贡在先、贸易在后,亦既首 号凌驾于“诸王国”之上。然而,除了被武力征
先承认中国皇帝的至尊地位,然后由中国皇帝 服的琉球国王俯首就范之外,并没有哪个国家
以准许“王国”来华进行贸易作为对“王国”的 把“大君”看作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因而也并
恩典,这也是维持华夷秩序体制的重要手段或 不认为日本可以作为宗主国而凌驾于“诸王”之
者“规矩”。可见,受封诸国之所以接受这种不平 上,即便是琉球国,也仍然保持着与明清之间的
等的国际秩序,在于可以利用朝贡贸易的形式 封贡关系。
从中国得到不菲的经济实惠,可以说这才是封 其次,从文化发展脉络而言,虽在林家的
贡体系的真正纽带。足利义满之所以接受明朝 “华夷变态”、山鹿素行的日本“水土沃而人物
册封的“日本国王”称号,就是着眼于朝贡贸易 精,是乃可称中国”、6乃至国学派的“排除汉意”
所带来的丰厚利润。显然,这种关系的建立不
需要武力征服。
1
在这个体系中,作为区域大国的中国的诉 [日]信夫清三郎著,周启乾译: 《日本政治史》第1卷,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6页。
求,是希望保障周边区域的稳定。因而,中国的 2
黄铭、曾亦译注:《春秋公羊传》,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
华夷秩序体制是在以中国皇帝为权威,通过向 14页。
3
受封国输送一定的经济利益,从而达成区域内 朱元璋:《皇明祖训》,载杨一凡点校: 《皇明制书》第3册,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785页。
稳定的诉求,因而华夷秩序体制是在区域内各 4
郭丽:《日本华夷思想的形成与特点》,载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国互惠基础之上达成的区域内国际秩序。除上 编: 《日本研究论集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
述政治、经济关系之外,各受封国还长期通过仰 320页。
5
新井白石:《読史余論》,松村明ら校注: 《日本思想大系 35 新
慕和摄取中国文化、模仿中国文物制度,促进了 井白石》,東京:岩波書店,1975年,第369頁。
本国的文明进步。明朝建立以后,封贡体系逐渐 6
山鹿素行:《中朝事実》,東京:明治書院,1942年,第8頁。

142
等思想影响下,日本醉心于“自我中心”的想像与 佩”。4 可见,日本全无“至尊中华”的宗主国风
建构,但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是:对近世日本而 范,对虾夷地也是和则贸易、不和则武力相加,
言,除了虾夷地有待开化之外,日本文化并没有 完全不同于中国华夷秩序体制中“王者不治夷
凌驾于其他三口交往国(中国、荷兰、朝鲜、琉 狄”的和平自愿原则,因而与中国华夷秩序中
球)所具有的文化水准之上,更没有构成华夷之 宗藩关系的内涵相去甚远。上述日本对外关系
差。华夷秩序首先要有“华”与“夷”的存在。关 中的行为,不但不属于“华夷秩序”的范畴,而
于“华”,日本已经形成了自我为“华”的心理定 且更像是近代西洋在国际关系上的弱肉强食原
势,尽管不尽合理且并非是日本社会的共识, 则。日本不仅没有维护对外关系网络区域内的
但毕竟有了一种可以言说的逻辑话语。但是, 和平互惠,反而与华夷秩序中的和平主义原则
“夷”在哪里呢?先说朝鲜,在日本面前就从来 背道而驰,给一些交往国和地区带来了程度不
没有过“夷”的意识,甚至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后, 等的灾难。一言以蔽之,长崎口主要是贸易和文
1
朝鲜认为自己才是继承大明旗号的“小中华”, 化摄取之地,是对外交往的和平之窗;其他三口
因而与“夷”无关。当然,
“日本型华夷秩序”与 则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萨摩和松前两口,更是
朝鲜的“小中华意识”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意 幕府的“用武之地”,并分别为日本收获了“一国
在顶替中国而为华,而后者则是为守卫“大明旗 一地”
(萨摩藩侵夺了琉球国,松前藩蚕食了虾
号”而暂时代理为思想意识上的“华”。琉球虽然 夷地)。
被迫承认了岛津藩的统治,但在形式上仍然有 凡此种种,日本的对外关系行为不宜称为
自己完备的政府机构,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且 “华夷秩序”,即便是加上“日本型”的定语也毫
就文化而言,同属比较发达的中华文化圈的一 无意义,而只会令人产生误解。德川幕府的“迷
员,自然也不是“夷”。虽然幕府用朝鲜通信使和 你华夷秩序”对外关系,可谓徒有其形,完全不
琉球谢恩使甚至荷兰商馆长到江户参拜将军等 具备华夷秩序中“至尊中华”的神韵。以中国为
仪式来制造外国来朝的气氛,但是这种仪式并 核心的“华夷秩序”所涵盖的政治上的和睦相
非“夷”对“华”的朝拜,只不过是“出于华夷思 处,经济上的朝贡贸易,都反映了一个目标或主
2
想的政治表演”而已。换言之,上述仪式并非基 题,即保障地域体系内部的和平稳定;而其文化
于封贡关系中“王国”对“帝国”的朝拜,而是一 层次上的内涵则是“礼”所表现出来的“仁”的
种表示尊重的外交礼仪。因此,或许只有虾夷地 政治文化境界。日本学者也认为:
“礼是包括从
的阿伊努人可以被日本视为文明程度相对落后 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礼仪作法直到政
的“夷”。故而,如果非要说在形式上存在“日本 治机构以及制度法律在内的治国之根本,是为
型华夷秩序”,那么就只剩下一“华”一“夷”这 了在天下实现伦理与最高政治思想的‘仁’而应
种无法再微小的“迷你华夷秩序”了。 遵从的规范。”5
其三,在日本对外四口的交往中不存在封 据此,即便勉强使用“日本型华夷秩序”的
贡关系。这不但不会给予交往国经济上的优惠, 概念,观其实况,也与华夷秩序体制格格不入,
而且还以诸多手段限制外国商人的利润,尤其 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政策目标不在于和平共
对琉球国和虾夷地在经济上采取了强取豪夺的 处而是要攫取利益;不是地区公益,而是狭隘私
政策。例如,庆长11年(1606年)岛津忠恒得到
德川家康认可,并获赐德川家康名讳中的“家”
1
字而改名家久。在幕府的支持下,1609年萨摩藩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
研究(1637—1800)》,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进兵琉球,于4月1日攻陷首里城,5月将琉球国 2
李卓、许译兮、郭丽: 《日本近世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16
王尚宁掳回鹿儿岛。
“当是时,日本方强,有吞 年,第475页。
3
灭之意……日本果以劲兵三千入其国,掳其王, 张廷玉等:《明史》卷323, 《外国四》,第8369页。
4
歴史学研究会編: 《日本史史料 3 近世》,東京:岩波書店,2008
迁其宗器,大掠而去”,3而听闻岛津氏征服琉球 年,第126頁。
的消息后,德川家康随即颁发军功状,称“甚钦 5
[日]信夫清三郎著,周启乾译: 《日本政治史》第1卷,第5—6页。

143
利;不是遵照自愿原则,而是武力威逼。丰臣秀 国和虾夷地的命运,或可视为近代日本对外武
吉对东南亚的嚣张及其无端侵略朝鲜的癫狂, 力侵略扩张的预演。一般认为以中国为主导的
给东亚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在中国华夷 华夷秩序体制所维持的东亚国际秩序,是从鸦
秩序体系中是未曾见过的。德川家康虽然吸取 片战争开始才被西洋人打破。然而,日本近世与
丰臣秀吉的教训,实行了相对和平的对外策略, 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的变化提示人们,这个秩
然而支持萨摩藩对琉球国的掳掠(岛津氏为了 序已经被日本撕开了巨大的裂口。因而,以中国
得到与清朝间接贸易的利益,保留了琉球的“异 为主导的华夷秩序体制近代瓦解说,是一个重
国”地位)和通过松前藩对虾夷地的蚕食和侵 大的历史认知误区。
夺,可以说延续了丰臣秀吉对外武力征服的政 那么,如何为近世日本对外关系的实质定
策,是对东亚区域和平互利格局的破坏。上述实 位呢?曾有日本学者提出:
“近代的国际关系在
况似乎可以反映出“日本型华夷秩序”的实质。 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实质上则是一种弱肉强食
中日不同华夷秩序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的华 的不平等关系,强国以各种方式控制弱国,干涉
夷秩序是由“华”对“夷”以“薄来厚往”的给予 其内政,但处于华夷秩序下的中华帝国与朝贡
方式来维持区域国际秩序的稳定,而“日本型 国的关系,却形成为中华帝国对朝贡国的不治
华夷秩序”则是运用自命为“华”的武力或者谋 主义。作为宗主国的中华帝国与作为藩属国的
略,对周边民族进行索取和盘剥,是动摇区域内 朝贡关系国的关系,虽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秩序稳定的因素。 但宗主国原则上并不干涉藩属国内政。”3此说可
谓深中肯綮。据此,可以认为与近代之前的华夷
秩序,亦即基于不干涉主义建构的宗藩朝贡关
四、结 论 系相对照,近世日本对外关系则属于以控制弱
国、干涉弱国内政为特征的近代弱肉强食式的
对外关系政策。这一点可以从日本对琉球和虾
综上所述,与其说“日本型华夷秩序”是曾 夷地侵夺的史实中得到充分的证明。那么,如果
经的历史实态,不如说是一种观念上的意象,因 认为“日本型华夷秩序”概念可以成立的话,也
为它大多隐含在江户时代日本知识人对中国认 需要充分说明上述与中国华夷秩序截然相反的
识的言说之中。本居宣长就曾认为:
“唐土之国 特征。
虽无国交,但其年年自然以千船万船载其国大
量方物而来,万物应有尽有。大将军威严映照天
地之间,其国王终至按理称臣。”1此言显然是国
学家特有的牵强附会,大量中国商船来日交易 [作者杨立影(1977年—),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
院副教授,天津,300204;赵德宇(1954年—),南开
确是事实,但“按理称臣”却是放飞想象的海市
大学日本研究院研究员,天津,300071]
蜃楼,完全是一种幻象。可见,观念上的期盼并
不等于现实秩序的存在。正如有学者所言:
“从 [收稿日期:2020年4月28日]

近世日本与周边国家的交往状况来看,很难说 (责任编辑:孙志鹏)

建立起了真正的日本型华夷秩序,它是一种虚
像的存在。”2
另一方面,虽然“日本型华夷秩序”之说并
不严谨,但可以看到日本已经脱离了足利义满 1
本居宣長:《馭戎慨言》,本居宣長著,本居豊頴校訂: 《增補 本
承认的“日本国王”的地位,并从华夷秩序体制 居宣長全集》第6巻,東京:吉川弘文館,1926年,第235頁。
2
陈秀武:《论日本型华夷秩序的“虚像”》,《东北师大学报》,
中的受封国,变为可以凌驾于其他国家(琉球王
2018年第1期。
国)和地区(虾夷地的阿伊努人)的主宰者。可 3
[日]信夫清三郎著,周启乾译:《日本政治史》第1卷,第7—8
以说,观念上的想象促动了日本人的行动,琉球 页。

144
officials” of the local people because of their close and regular contacts to the people. Such a position
made them pay attention to both social control and pacification.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taking
offices in places other than their hometowns, these magistrates’ performances were largely relied on
their personal abilities. Examinations of the governmental documentations, the meeting etiquette, and
tax collection activities may help to understand their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in details.
Key words: Official documents to inferior levels; courtesy to subordinates; taxation;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Eastern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Titl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Thesis of “Japanese Order of Hua–Yi Distinction”…………………/137
Authors: Yang Liying,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Japanese Studies,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China; Zhao Deyu, Professor, Japan Institute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thesis of so called “Japanese order of Hua-Yi distinction” has been influential among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Japanese diplomacy,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is thesis is necessary. In
late sixteenth century, Japan launched a failed invasion to Korea aiming at destroying and replacing
the Chinese dominated regional order that emphasizes the distinction of Chinese from “barbarians”.
After the transition from Ming to Qing, the Tokugawa Shogunate established a four trading ports
foreign relation structure and developed an ideology of viewing Japan as Hua (Chinese) to rule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as Yi (barbarians). In comparison, it is clear that the Japanese order of Hua-
Yi distinction is forceful and aggressive to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which actually damaged the
stability of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Key words: Japanese order of Hua–Yi distinction; Japan’s foreign policy; four trading ports system;
Hua-Yi transformation

Title: The Ming Intelligence Collection and Responses of Joseon Kore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145
Author: Ding Chennan,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e court bulletins of the Ming Dynasty might be transmitted to other countries in East Asia
through tributary connections.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sharing sphere
involved China and Korea. This mechanism wa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ability of the Ming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such a sphere made the King and ministries of Korea
possible to observe the political trends of the Ming court closely and even to play a role in the political
games of the Ming Dynasty. Generally speaking, obtaining information from Ming court helped Korea
to strengthen its own position in East Asia. Meanwhile,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might be also useful in
the handling of Korean domest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ffairs.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Korean envoy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g and Joseon

English Contents and Abstracts………….……………………………………………………………………/156


Messages from the Contributors………………………….………………….….….………………/cover page 2
Call for Papers…………….…………..….……………………………………….…..……….……/cover page 3

16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