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112 雄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第一階段

《專題課程分組心得報告》

第五組 《家庭會傷人》
吳映萱 林慧娟 張碧元 許玉真 陳怡雯 陳曼慈
黃雅琪 楊甯雅 葉明慈 廖姿怡 蘇靖涵
家庭會傷人
第一章 緒論–危機潛藏的家庭............................................................................ 3
第二章 家庭式一個系統........................................................................................ 3
第三章 健康家庭之描述........................................................................................ 3
第四章 不健全家庭之描述.................................................................................... 3
第五章 上癮的父母–家庭中的強迫行為............................................................ 4
第六章 家庭的黑暗死角–性暴力與肢體暴力.................................................... 4
第七章 我是壞孩子–家庭中的情緒虐待............................................................ 4
第八章 共依存–真正的家庭病根........................................................................ 5
第九章 康復第一階段 : 重振意志–尋找一個溫馨的家.................................. 5
第十章 康復第二階段 : 尋回自我–粉碎原始咒語.......................................... 7
第十一章 康復第三階段 : 反璞歸真–走入真我.................................................. 8

2
第一章 緒論–危機潛藏的家庭
第二章 家庭式一個系統

在媽媽懷孕六週左右開始吸收並學習,第一個接收到的感官便是媽媽的情
緒,尤其是父親帶給母親的情緒,這也是孩子個性的初始模型。
一直到出生後進入青春期前,他們就像張白紙,任由家庭用情緒、態度、溝通
來勾勒這張紙上的線條與色彩,書中稱教條,而這些不良的溝通,或被上一代
父母留下的壓抑情緒就反應在孩子身上,為了家庭和諧,孩子理想化了父母,
才讓這個惡性循環成為不斷被延續的封閉系統。
關於這點我去問了身邊有孩子的年輕母親們,也許各有不同的故事,但在這些
調查裡發現多數母親多少有察覺到上一代家庭的影響,所以他們在教育我們下
一代孩子時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慶幸的是我們活在一個資訊、知識流通的時
代。
讀過本書才了解一個觀點,所謂精神病患者,他們只不過是婚姻以及家庭
的代罪羔羊,他是個顯性的問題,真正需要被關注的反而是家庭那些隱形問
題。從這裡舉一反三的了解到,我也非常推薦教育人員尤其是幼稚園、小學的
老師讀這本書,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孩子了解他們父母婚姻與家庭的狀況,早點
察覺可能可以幫助一個孩子甚至一個家庭。

第三章 健康家庭之描述

健全的家庭,是自由、力量和情緒支持的來源。本章節由「成熟」、「情
緒」、「婚姻」、「父母」、「五種自由」、「溝通」、「家庭規則」、「爭吵」、「家規」、
「責任」等各個面向探討並敘述健全家庭須具備的特質,並強調大多數的父母
僅只是毒性教條下的延續者。透過深切的了解過去,來幫助我們學習自愛,並
重新發現隱藏在內心中獨特、珍貴而有價值的自我。
在文章中,作者曾提到若是在符合本章節所敘述的健全家庭中成長,是幸
運且蒙恩的。此外,在本文一開始,就強調確立彼此間的界線,以及尊重子女
為獨立個體的重要性。如果父母都能夠以穩定的情緒、成熟的人格和負責的態
度來養育子女,讓子女能夠在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茁壯,相信在未來,他
們也能構建出一個和樂完整的家庭。

第四章 不健全家庭之描述

第四章的標題雖是「不健全家庭之素描」,但內容中作者時時提醒讀者如何
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健康的關係裡,雙方相互渴望,卻不是因為不滿足的需
3
要而結合;換而言之,不會要求對方來彌補自己的空虛匱乏,而是雙方各自致
力於自身的完整,並且願意一起成長。更深入提到,雙方各自有能力化解自己
在愛的關係中幻想不實的部份,即是能區分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差異,彼此之間
會有下列的覺察:
1. 自己的感覺和思想跟別人不盡相同。
2. 自己在身體、情緒以及智能上跟對方是不相同的。
3. 自己是唯一能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任的人。
其中,最能感同身受的是作者提到,接受別人與自己不同的能力是基於個
人的獨立程度,要時時保持覺察一些非理念信念,例如「應該」、 「必須」
等…,都是導致個人與自己分裂及疏離的內在枷鎖,造成自我內在的不斷衝突
與掙扎,因而消耗自我的精力,降低自我的功能。

第五章 上癮的父母–家庭中的強迫行為

家庭是一個系統,最典型的例子如受家暴的孩子未來容易變成施暴者、酗
酒者的孩子未來也變成酗酒者。本章提出多項行為病態現象,讓我們去體察反
思,是否曾經或大或小受到原生家庭的習慣與規定的影響,產生出這些強迫行
為。這些強迫行為的產生,基本源自於孩子的出於害怕被遺棄的心態。所謂遺
棄可分為三類,其一是實質上遺棄孩子,其二為心理上的遺棄,忽略孩子的基
本需求,其三為虐待。當在基本需求被剝奪時,常以強迫性的病態行為發洩心
中的痛楚,藉由對事物的沉溺免除疏離感和孤獨感,並獲得長期缺乏的親密
感。所以每一種成癮和沉溺背後可能都隱藏著深深的寂寞、憂鬱和失落的惡性
循環。然而或許我們一般大眾的家庭,無極端地遺棄行為,但多少有些父母的
遺留給我們的教條或規則影響了我們。如果我們能解除這種盲目地依附及教
條,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讓我們的下一代能有更健康的生活。

第六章 家庭的黑暗死角–性暴力與肢體暴力

第七章 我是壞孩子–家庭中的情緒虐待

皮雅.美樂蒂認為孩子帶著兩個課題來到人間:「我是誰?」、「我如何活下
去?」。為了生存,孩子需要父母的注意力和時間之外,也需要他們的肯定、指
引和示範。而情緒也是一種能量,它的存在是使我們察覺到自己的需要。若是
一味的壓抑它,會導致身體麻木無感,最後終將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緒或是無法

4
達到自己的本能。
此篇,作者提出了六個父母須給予孩子情緒上支持的方法:
一、反應、共鳴和肯定
二、肢體接觸、溫暖和歸屬
三、個人獨特性的自我接納與實現
四、孩子自主、獨特、空間與分離
五、需要適度的快樂、痛苦和刺激
六、孩子需要可信靠及可預測性的父母
人類的發展是漸進式的,若在發展階段中的危機都能適時解決,則會增強
自我界限,使個人與外在世界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什麼是好孩子,甚麼又是壞孩子呢?對於一個從小都是乖乖牌的我而言,
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名詞,它似乎代表著有想法、象徵著長大蛻變。然而,我
們時常被教育-必須怎麼做才會被稱為好孩子,反之則是壞孩子。這類判斷好
壞的二分法可能只是將自己先入為主的信念投射在孩子身上,而非去探討孩子
動作背後的原因。我很認同作者的一句話:「父母的職責是在孩子需要時能將自
己給予他們」,在孩子適性發展的階段中,父母的角色比較像是以帶領、引導的
方式陪伴在孩子身邊,而不是完全主控孩子的想法及生活。

第八章 共依存–真正的家庭病根

父母與孩子因血緣存在著緊密且相互依存的關係。孩子需要靠父母的照料
而成長,而父母對於自已的缺憾也渴望或認為應該藉著孩子來滿足或完成。這
種依存關係承載著彼此的壓力及情感糾結,因而使我們失去了誠實的自我。在
適當的時機應該斷開這關係,拉開彼此的距離,使彼此有空間發展獨立健康的
自我後,再回饋,才能讓家的關係更健康和諧,而此時就是離家追求自我的時
候了。

第九章 康復第一階段 : 重振意志–尋找一個溫馨的家

生命成長到某一關鍵時刻,我們須真的長大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康復的
第一步即是重振意志,尋找一個溫馨的家,即是放棄任何試圖控制行為的念
頭,對病態家庭來說,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投降和不再試圖控制。投降是指遠離
所耽溺的某些癖好後,第一個真正的自由在尋求自我完整的旅程是充滿醒悟與
憂傷的過程,我們的自我防衛必須一層層打破,如佛家所說的漸悟,所以第一
階段的目標是治療我們的強迫性/上癮行為以及強烈的控制慾瓦解自我防衛的方
法:

5
1. 新的自我覺察
2..藉由專家或治療團體或成長團體「介入」面對面接觸過程,此方法可以
干預和接觸他人的防衛,但面對面接觸會有雙重危險。
雙重危險如下:(1)可能將一個人逼近更深的隱藏和防衛
(2)可能更進一步羞辱一個人。
復原的初階段需時間及嘗試錯誤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需有信心克服自己
的癮頭,學習專心一意過生活,願意向人的任性,頑固挑戰,願意吃苦,
願意放棄控制慾。

《十二步驟復原計畫重點》
1. 1-3 步驟重點:接受自己羞愧感和弱點的機會,唯有如此才能脫離自
己所設計的監牢,放棄控制及防衛羞愧感。
2. 4-7 步驟重點:由羞愧走向健康的罪惡感,由於不怕自己的罪惡感,
可以好好正視它,無畏地進行自己對道德的清查,以及誠實不偏不倚面
對自我。
3. 8-9 步驟重點:行動,經由健康的罪惡感發展良知,並對傷害做補
償,變成一個有良知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
4. 第 10 步驟重點:繼續檢視自己,一旦發現錯誤,立刻承認級更正。
5. 第 11-12 步驟:作者認為不屬此階段,因此未詳述
《康復第一階段的重點》
1. 對痛苦投降
2. 信賴他人及透露自己的秘密
3. 歸依的需求:加入一個治療團體,遠離孤僻,願意讓人關懷你
4. 團體支持
5. 體會無力與無法掌管的感覺
6. 第一級的改變:在某些行為方式下改變你的行為,你不再有表面的病
態行為,此時是仍須依賴團體,還無法做自己主人,但須把持自己,不
要過分依賴康復過程
7. 接受限度: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只改變你能改變的
8. 體驗情緒:開始體會自己真實的感覺
9. 浮誇心態的瓦解:變得較實際
10. 與自己合一:開始信任自己的感覺,知覺和需要
11. 恢復自己的價值觀
12. 將羞愧具體化:當接受了內化的羞愧,會發現自己沒想像中那麼
糟,羞愧變成一種感覺,而不再是人格核心
13. 嚴格要求誠實
14. 陰陽調和:生活越來越平衡,不再走極端,高低起伏不再那麼劇烈

6
本書藉由家庭問題可能衍伸出日後我們人格上的弱點的介紹,它藉由描述
不批判的方式娓娓道來,讓我們在讀此書時,也不斷在省思與覺察自身的成長
過程及經驗,有一些無法理解及對原生家庭的抱怨,也紛紛能夠寬恕與諒解。
回想來時路,雖然生活不順遂,吃了很多苦頭,漸漸也自我覺察自己的問題所
在,很想努力去做改變,在後面康復 3 階段提供的具體建議及觀念想法,希望
自己朝此方向努力,讓自己的人生更好。

第十章 康復第二階段 : 尋回自我–粉碎原始咒語

「在大理石中,我見到天使;於是,我不斷斧鑿,讓天使飛出來」
~米開朗基羅
一旦我們接受自己是天使的事實,就有責任敲開大理石,讓自己獲得自由。

一、第一階段的康復,若真的要發掘核心問題,就必須鑽鑿大理石,才能釋放
天使;深入自己的內在,才能修補靈魂的破洞。
二、第二階段的自我追尋是一個解除咒語的過程。
1.破解家庭咒語的意義就是:
瓦解自己對於家庭的病態依賴和妄想,將精力放在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
而不再一味想要解救家人。有些父母從未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孩子自小
放棄童年去照顧父母的需要後,有責任專心面對自己的生命。不再一直為父
母擔心和努力拯救他們,將其交在上帝的手中及信任他們的命運,或許是最
明智的做法。
2.「我們沒有必要犧牲自己來換取愛。」
每個人都是上帝獨特珍貴的子女,我們生來就是要做自己的。
3.寬恕自己及我們的父母。
寬恕意謂著一如往昔付出愛心,拋開心中怨恨及釋放束縛已久的能量。我
們可以愛也曾經深深受傷的父母,他們也曾經是孩子、是凡人,我們不再將
他們視為神祕及法力無邊的神。唯有心理上脫離父母,我們才有希望真正和
他們建立關係;唯有打破家庭對我們施予的咒語,才能過自己選擇的生活。
不打破這符咒,我們的生命便成為家庭代代相傳問題下的犧牲品。我們擺脫
僵化的規則及角色,真正地成為自己。如此我們才能以獨立的成人心態更加
真實地孝敬父母,愛我們的家人。在第二階段的康復過程中,我們再度品嘗
童年的痛苦及擁抱內在的孩子。本書 P267 作者在工作坊中,作者要每人帶一
張自己十七歲前的照片,藉此與自己的內在孩子取得連繫,作者建議每個人
告訴內心的孩子:「我,是你的未來,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你的經歷。」、「在
你生命裡所認識的人之中,我是唯一永遠不會離開你的人。」之後問自己:
「而且我會盡一切力量不離開你。」最後這句話很重要,這種做法對作者有

7
不可思議的助益。恢復內在生命是第三階段:「發現自我」的基礎,我們必須
回到過去與失去的自己連繫,才能發現真正的自我。一旦你接觸內在的孩子
並許諾要真心陪伴他,治療工作便真正開始且一直進行下去。愛的意義是要
克服怠惰及願意付出時間和注意力;擁抱自己內在失落的孩子是自愛的開
始,這是對自己的終生承諾。記住,在所有你認識的人當中,你是自己唯一
永不會失去的朋友。最後以聖嚴法師的十二字箴言做結論,亦即遇到困難時
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第十一章 康復第三階段 : 反璞歸真–走入真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