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實驗二:克特可倒擺

組別:13
系級:電機系一年級
學號:B99901154
姓名:林柏僑
同組組員:楊証傑
指導老師:陳凱風教授
助教:蔡蕙雅
實驗日期:99.9.28

一、實驗目的:研究複擺特性,並利用克特-可倒擺(Kater’s reversible
pendulum),測 定重力加速度
二、 實驗原理:
任何形狀的剛體,若安置一個不
通 過質心的水平轉軸擺動,即稱為
複 擺。

圖中,為一質量為 M 的複擺,
、 為懸點,G 為質心, 距
質心 , 距質心 。

1.複擺週期
設某一時刻以 為懸點,與垂直線成 角。則長條棒對通過 點的懸軸
施一 力矩為

且 所以 ( )

因為在實驗中 非常小,所以 ,則 這為(角)簡諧運

動的運動公式,所以週期為

在此提供另外一個求出週期的方法

由 可知 為 cos 或 sin 之函數,因此令

將之代入上式可得

解得

所以週期為

由轉動慣量的平行軸定理可得 代入 可得

(1)

(其中, 為繞著通過質心知轉軸轉動時的轉動慣量)
同理可得以 為懸點的週期為

(2)

2.g 值的測量:本實驗利用 2 種方法


a.方法一:質心位置已知,且 ,(1)、(2)是得

兩式相減整理後得到

(3)

b.方法二:不知其質心位置,且
由(3)式得

由上式便不需測量質心位置。

三、實驗步驟
將倒擺取下,放在平衡支架上,
利用槓桿原理測量整個倒擺的質 測量金屬 D 在複擺尺上刻
心 度為 10.50.90cm 處時的
及 ,將值填入表(二)

紀錄 (質心至 )及 (質心至 若無交點


)之值
預期週期對金屬 D 位置
作圖是否有交點。若無,
則須請助教調整重錘 A
調整 8748 計數器

將反射式紅外線發收
子之插頭插於計時器
背面之 CH1 的粗插孔 若
將克特擺架在托架上,做小角度 無
分別以 、 為懸點,
的(約 左右)振盪,先稍為擺動 法
調整 D 值,測量週期 計、
按 Mod 調整到 PYD 測試否能計數。若可計數,則進行
,續填至表(二) 數
g 值之實驗
按 Conunt 三個鈕,調
整週數為 10
測量 及分別反覆 5 次,紀
用方格紙以 D 為橫軸,
週期為縱軸作圖,求出
錄於表(一)。求 g 值,計算誤差
調整到反光良好,也 、 兩曲線之交點
四、儀器介紹 位置
就是螢幕顯示
READY, 1.克特擺:克特擺構造如圖四。金屬桿的
並確認 8748 計時器經 一端有一圓柱形之重錘 A,
過兩次反光,計數一
次 再桿的 兩頭各有一固定的
將金屬 D 推至上一步所
刀口與作為懸點,兩刀口相
求出的交點附近,儘可
能使 = ,並將結
向,其間距離使得以兩刀口
果紀錄於表(三),若兩週
為懸掛點(水平軸)時的擺動
期相等
週期非常接近。為了使相對
,利用測得週期求出 g

於刀口的振盪週期能調整到完全相等,桿子上還附了一可動的
金屬 D。
2.8748 計時器:與紅外線偵測器搭配使用,以測量週期。
3.平衡支架:利用槓桿原理測量克特擺的質心。

圖一:平衡支架、倒擺、紅外線測子、8748 計數器
圖二:8748 計數器 圖三:平衡支架

圖四:克特擺

五、數據分析
實驗一:
、 測量值之平均值

: (sec)

: (sec)

=973.88( )

實驗值 g 之誤差= -0.004925=-0.4925%

實驗二:
圖形中找出的交點,求得 = =P=2.0115(sec)
( )

實驗值 g 之誤差= -0.003055=-0.3055%

實驗三:
在實驗中測得 = =P=2.0124(sec)

( )

實驗值 g 之誤差= -0.003944=-0.3944%


P1 P2 2
y = 9E-06x - 0.0009x + 2.0279
週期P1、P2與D位置之關係圖 2
多項式 (P1) 多項式 (P2) R = 0.9896
2
y = 3E-05x - 0.0026x + 2.058
2
2.04 R = 0.9614

2.032 2.0316
2.03
2.0283
2.0269

2.0216
2.02 2.0204 2.0194
2.0192
2.0169 2.0166
2.0138 2.0144
2.01 2.0103 2.0099
c)

2.0079
期 e
(s

2.0067

2.0053 2.0064 2.0056

2
1.9978
1.9936
1.99 1.989

1.98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D的位置(cm)
六、圖形分析:週期 、 與金屬 D 之位置之關係圖
誤差比較大,用二次曲線來代表時,差距較大。圖形中顯示 和
的 趨勢線大概在 24cm 處相交。
有考慮取較高的幕次的趨勢線,但 已很接近 1,故差距不會太大,
實 際操作結果,交點位置無太大差距, 的趨勢線甚至幾乎一樣, 則
相差較多。

七、誤差討論
基本上此次實驗是非常準確的,誤差非常的小。幾項可能造常誤差的原
因如下。
1.摩擦力
在公式推導中,我們假設複擺是放置在一無摩擦力的支架上,但實際 上,
托架與克特擺刀口間有摩擦力存在,此摩擦力會造成微小力矩,使振幅
慢慢減小,因而造成誤差。
2.側向振盪
實驗中,我們是以手去讓克特擺擺動,且常常需要翻轉克特擺,因此多少
會造成一些側向(左圖 y 方向)的振盪,而造成誤差。

3.sin 值的近似
我們在推導公式時,把 近似為 ,但 的泰勒展開式為

………for all

因為 很小,所以我們把 之後的全部省略,雖然差距不大,但還是會導
致些許誤差。
改進建議
1.在克特擺刀口和托架間加上一些潤滑油,以減少摩擦力。
2.翻轉完克特擺後,應待其穩定再測量週期。
3.使克特擺擺動時,要輕放,以減少其側向振盪。
八、思考問題
1.若複擺之反光膠帶,每經過紅外線偵測器,你發現計數器計數兩次而非計數
一次時,你猜原因為何?如何改善呢?
可能是模式錯誤或周圍黑色膠帶沒有貼好,以致偵測到金屬部分;也有可能是
反光膠帶有破損,導致偵測器以為是兩條,因此計數兩次。

改善方法:首先要確認模式是否有錯,或後面插孔接錯。金屬部分以黑色膠帶
封好,以防止紅外線偵測器偵測到反光膠帶以外部分,若反光膠帶破損,則
要重貼反光膠帶。
2.為什麼克特可倒擺正掛時的週期─位置曲線 之曲率變化較小,到掛時的曲
線 變化較大,而且當變動重錘 A 的位置時, 值變化不大, 值變化
較明顯?
由前面的推論的複擺週期為

(其中 I 為以某一點為轉軸時,系統之轉動慣量,l 則為轉軸至複擺質心的距


離)

由此可得

當移動金屬 D,會改變 I 與 l,所以 、 會隨金屬 D 之位置改變而改變,


因為 本來就比 為大,因此相對來說,改變金屬 D 的位置對 影響較大

當重錘 A 移向或遠離質心時,可以見到下列狀況
(1) A 移向質心 減小、 減小、 減小、 增大
(2) A 遠離質心 增大、 增大、 增大、 減小
由上知當 A 的位置變化時, 、 一個變大,一個變小, 、 則同時變

大或變小,因此 的變化會較 大,所以重錘 A 位置變化時,的 改變

較大 。

3.若實驗程序 2(2), 永遠大於 時,如何調整重錘 A 使得 、 才會相


等?若 永遠小於 時又如何呢?說明原因。

當我們移動重錘 A,由上題可知 值的變化較 明顯,所以我們主要注


意 如何變化

A 移向質心 減小、 增大所以 減小


A 遠離質心 增大、 減小所以 增大

由上知當重錘 A 移近質心時, 隨之減小;重錘 A 遠離質心時, 隨之


增大,因此當 永遠大於 時,應將重錘遠離質心; 永遠小於 時,
應將重錘移向質心。

4.在實驗程序 2,我們為何要進行步驟(1)、(2)、(3)呢?如何利用(3)所得 、
猜測 = 時 D 之刻度?
實驗中,可能會發生無論金屬 D 在何處, 、 都不會相等的狀況,這樣就
無法在不知質心位置的狀況下算出 g 值。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我們先測量 D 在
10.50.90cm 時, 、 的値來預測是否 D 在某處時, 、 會相等。
要得到 = 時 D 之刻度,將 、 對 D 作圖,即可大概得到相交點,但
因為只有 3 組數據,較不精準,但已經足以得到大概位置。

1.(1)“正掛時, 稱作此時該複擺的等效擺長”,這句話是為什麼?

(此時我們把距刀口 處稱作對應此懸點的“振盪中心”)

將 代入

可得 = 此式與單擺小角度振盪時的週期公式相

同,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若有一個複擺週期為 此時

此週期等於一個擺長 的單擺振盪週期,因此

稱作等效擺長。

(2)試証當 = 時,刀口 即對應於刀口 的振盪中心,反之亦然。

證明 = 即可知對應於刀口 的振盪中心為 。

因為 = ,可知 =

整理可得
將 代入 得

所以對應於刀口 的振盪中心為 。

因為 = ,所以

所以反之亦然。

(3) 對任意物體,任選一懸點,其對應之“振盪中心”一定在物體內嗎?為
什 麼?
不一定。

若 = 可得 =

整理後得

可知 為定值,所以當 很小時, 很大,其振盪中心可能就不在物


體內。
2.證明:懸掛在一刀口上的細圓環,若其振盪週期等於另一單擺,則圓環直徑
和單擺擺長必相等。
設細環半徑為 R,質量 M
其質心位於圓環中心,對質心之轉動慣量 ,因此可得週期

若有一單擺擺長為 l,其週期與此圓環相同時

可得 l=2R

因此當週期相同時,圓環直徑和單擺擺長必相等。

九、補充資料
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
演示了地球自轉現象的實驗
The experimental apparatus consists of a tall pendulum free to oscillate in any vertical
plane. The direction along which the pendulum swings appears to rotate with time because
of Earth's daily rotation. This is because the plane of the pendulum's swing, like a
gyroscope, tends to keep a fixed direction in space, while the Earth rotates under it. The
first public exhibition of a Foucault pendulum took place in February 1851 in the Meridian
Room of the Paris Observatory. A few weeks later, Foucault made his most famous
pendulum when he suspended a 28 kg bob with a 67 meter long wire from the dome of the
Panthéon, Paris. The plane of the pendulum's swing rotated clockwise 11° per hour,
making a full circle in 32.7 hours. On April 6, 2010, the cable suspending the bob in the
Musée des Arts et Métiers snapped causing irreparable damage to that copy of the
pendulum and to the marble flooring of the museum.

A Foucault pendulum at the north pole. The pendulum swings


in the same plane as the Earth rotates beneath it.

Animation of a Foucault pendulum at the


Pantheon in Paris (48°52' North), with the
Earth's rotation rate greatly exaggerated. The
green trace shows the path of the pendulum bob
over the ground (a rotating reference frame),
while the blue trace shows the path in a frame
of reference rotating with the plane of the

pendulum.

In 1851 it was well known that Earth rotated: in addition to the passage of the sun and
stars overhead, scientific evidence included Earth's measured polar flattening and
equatorial bulge. However, Foucault's pendulum was the first simple proof of the rotation
in an easy-to-see experiment, and it created a sensation in the academic world and society
at large.

At either the North Pole or South Pole, the plane of oscillation of a pendulum remains
fixed with respect to the fixed stars while Earth rotates underneath it, taking one sidereal
day to complete a rotation. So relative to Earth, the plane of oscillation of a pendulum at
the North or South Pole undergoes a full clockwise or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during
one day, respectively. When a Foucault pendulum is suspended on the equator, the plane
of oscillation remains fixed relative to Earth. At other latitudes, the plane of oscillation
precesses relative to Earth, but slower than at the pole; the angular speed, α (measured in
clockwise degrees per sidereal da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ine of the latitude, φ:

Here, latitudes north and south of the equator are defined 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pectively. For example, a Foucault pendulum at 30° south latitude, viewed from above
by an earthbound observer, rotates counterclockwise 360° in two day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without the philosophical complication
of the latitudinal dependence, Foucault used a gyroscope in an 1852 experiment. The
gyroscope's spinning rotor tracks the stars directly. Its axis of rotation is observed to return
to its original orient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earth after one day whatever the latitude, not
subject to the unbalanced Coriolis forces acting on the pendulum as a result of its
geometric asymmetry.

A Foucault pendulum requires care to set up because imprecise construction can cause
additional veering which masks the terrestrial effect. The initial launch of the pendulum is
critical; the traditional way to do this is to use a flame to burn through a thread which
temporarily holds the bob in its starting position, thus avoiding unwanted sideways
motion. Air resistance damps the oscillation, so Foucault pendulums in museums often
incorporate an electromagnetic or other drive to keep the bob swinging; others are restarted
regularly. In the latter case, a launching ceremony may be performed as an added show.
傅科擺(示意圖)

傅科使用了如此巨大的擺是有道理的。由於地球轉動的比較緩慢(相對擺的週
期而言),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擺線才能顯示出軌跡的差異。由因為空氣阻力的影
響,這個系統必須擁有足夠的機械能(一旦擺開始運動,就不能給它增加能
量)。所以傅科選擇了一個 28 千克的鐵球作為擺錘。此外,懸掛擺線的地方必須
允許擺線在任 意方向運動。傅科正是因為做到了這三點,才能成功地演示出地
球的自轉現象。

十、補充資料閱讀心得
剛開始時,本想介紹 Double Pendulun,也找到資料,但裡面有一堆偏微分,
以目前的能力真的無法看懂,所以就另外找資料,最後決定選擇傅科擺。
傅科以這個實驗證明了地球自轉的正確,雖然當時很多人已知道地球會旋轉
式正確的,然而,傅科的單擺是第一個可以簡單證明、又易觀察此旋轉現象的
實驗。此實驗於當時在學術界和整個社會皆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所以我認為這
個實驗非常的有趣。
可惜今年支撐著擺錘的鋼纜繃斷,造成了單擺及國葬院的損壞。
十一、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ucault_pendulum
2. http://w3.fhsh.tp.edu.tw/sub/subject04/chen/dynamics/dynamics1.htm
十二、實驗心得
在這個實驗中,我又看到實驗設計的重要,連質心位置都不需知道即可求出
g 值,而且如此的準確。其他的實驗,誤差總是非常的大,當這個實驗完成,
並算出誤差時,十分的有成就感,如此小的誤差,連 0.5%都不到。
在尋找金屬 D 位置使 2 個週期相同時非常的好玩,測完一個,換測下一個時,
總期待週期會一樣,過程十分有趣。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