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第三章:保險費率之厘訂與調整..................................................................................................

2
第一節:保險費率結構之演變及費率自由化之進程 ........................................................... 2
第二節:保險費率厘訂之原則 .............................................................................................. 3
一、充分性(Adequacy,或稱適足性、足夠性): ........................................................ 3
二、公平性(Fairness or Equity): .................................................................................. 3
三、合理性(Reasonableness): ...................................................................................... 3
一、穩定性(Stability): ................................................................................................. 4
二、敏感性(Responsiveness): ...................................................................................... 4
三、損失控制誘導性(Inducement of Loss Control Activities): .................................... 4
四、簡化性(Simplicity): .............................................................................................. 4
五、賠款特別準備(Provision For Contingencies): ....................................................... 4
第三節:保險費率之類別及厘訂方法 .................................................................................. 5
一、保險費率之類別(Types of Rates) ............................................................................ 5
(一)分類費率(Class Rates): ................................................................................. 5
(二)個別費率(Individual Rates): ......................................................................... 5
(三)增減費率(Merit Rates):................................................................................. 5
1、「表定費率法」(Schedule Rating): .......................................................... 5
2、經驗費率法(Experience Rating): ............................................................. 5
3、追溯費率法(Retrospective Rating): ......................................................... 5
二、保險費率厘訂之方法(Methods of Ratemaking) ...................................................... 6
(一)判斷法(Judgment Method): .......................................................................... 6
(二)損失率法(Loss Ratio Method): ..................................................................... 6
(三)純保費法(Pure Premium Method): .............................................................. 7
第四節:實際損失率之計算方法 .......................................................................................... 7
一、損失率之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 7
(一)曆年度法(Calendar-Year Method):.............................................................. 8
(二)保單年度法(Policy-Year Method): ............................................................... 8
(三)事故年度法(Accident-Year Method):........................................................... 8
二、未滿期保費之計算方法 ........................................................................................ 10
三、年終未決賠款之估計 ............................................................................................ 11
第五節:保險費率之調整 ................................................................................................... 12
一、保險費率調整之原則 ............................................................................................ 12
二、保險費率調整之方法 ............................................................................................ 13
(一)按五年平均損失率計算調整 .......................................................................... 13
(二)按最近三年平均損失率計算調整 .................................................................. 14
(三)按最近三年加權平均損失率計算調整 .......................................................... 14

1
第三章:保險費率之厘訂與調整
第一節:保險費率結構之演變及費率自由化之進程
保險人收取之「保險費」(Premium)係作為承擔賠償責任之「對價」(Consideration),其所
收之「毛保費」(Gross Premium)包括「純保費」(Pure Premium)及「附加保費」(Loading)。純保
費係備作賠款(含理賠費用)之用,而附加保費則備作抵付各項合理營業費用、稅金、賠款特別
準備(Contingencies)及有少許預期利潤。因此,保險費之計數應以足夠支付賠款及營業費用,
並有少許利潤為原則,不應過高或過低,同時應隨危險性質之不同而有所差別,以求負擔公
平合理。為達到此目標,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以前世界各國多採「管制費率」(Regulated
Rate),即保險主管機關對於保險費率之厘訂(Rate-Making),亦即「保險訂價」(Insurance Pricing)
多加以管制,保險人所厘訂之保險費率須事先經主管機關核准或報備以後,始可使用。以保
障要保人及被保險人之權益。我國主管機關依原保險法第一四四條之規定,核定產物保險各
種保險費率結構,例如汽車損失保險之費率結構為預期損失率 65%(即純保費占毛保費之比
率),附加費用率 35%(即附加保費占毛保費之比率)。而附加費用率包括:特別準備金 3%、佣
金 10%、發展基金 0.5%、其他費用 16.5%、利潤 5%。近年來,隨著世界保險市場自由化潮流
之影響、世界各國有逐漸解除費率管制之趨勢,我國主管機關自民國 84 年 7 月 1 日起修訂「財
產保險費率結構」
,除停徵發展基金外,並廢除附加費用率分項之規定,而僅規定最高百分比,
俾保險公司可彈性運用,例如規定「汽車損失保險附加費用率不得高於總保費 31.5%,特別
準備金提存率定為 3%」
,故預期損失率為 65.5%。又主管機關自民國 91 年 4 月 1 日起推動「產
險市場費率自由化時程計畫」
,分三階段實施保險費率自由化政策。第一階段自該日起,原使
用規章費率之保險種類如商業火災保險及任意汽車保險,其附加保費自由化,由各產險公司
依據個別實際情況自由訂定,但危險保費(純保費)仍嚴加管制;第二階段自民國 94 年 4 月 1
日起,由各產險公司申請並經主管機關核定者,得於一定範圍內調整次年度之危險保費;第
三階段預定自民國 98 年 1 月 1 日實施,除政策性保險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及住宅地震保險
外,其餘各種保險之費率將全面自由化。所謂費率自由化,乃是廢除市場統一規章費率,而
由產險公司各自依據其個別險種過去數年之損失經驗以厘訂保險費率,報經主管機關備查後
使用。因此,就理論上而言,同一種保險,凡過去「實際損失率」(Actual Loss Ratio)低於市場
平均損失率之公司,其個別厘訂之費率將較低,反之,過去實際損失率高於市場平均損失率
之公司,其厘訂之費率將較高,而使整個市場之保險費率呈現差異化之現象。保險公司之主
要成本為賠款支出,而此種主要成本含有不確定之特性,各保險公司均應依照下節「保險費
率厘訂之原則」厘訂充分、公平、合理之費率。在費率全面自由化以後,某些小型公司或承
保某一種保險商品件數較少之公司,由於欠缺足夠之經驗統計資料以作為厘訂或調整費率之
依據,資料可信度相與較低,所個別厘訂之費率,可能偏離市場實際情況甚多。因此,主管

2
機關允宜指定費率精算機構,以整體市場統計資料為依據,針對全部或部分保險商品分別訂
定「參考費率」(Advisory Rates),供業者參考使用。
第二節:保險費率厘訂之原則
從保險監理者立場而言,費率厘訂之原則(Principles of Rate-Making)有三:即充分性、公
平性、合理性。茲分別概述如下:
一、充分性(Adequacy,或稱適足性、足夠性):
所謂費率充分性原則,係指保險人所收保費足夠以支付賠款(包括理賠費用)、各種營業
費用、巨災損失準備及合理核保利潤。充分性是費率厘訂最重要之原則但亦最難做到,因為
保險人於保險契約生效時依據費率乘以「危險單位」(Exposure Units)或保險金額計收保險費,
並於生效時起承擔保險責任,而所收保險費是否足夠以支付賠款及各項費用,須於保險期間
屆滿時始可知悉,事先難以預測。測試保險費率是否符合充分性原則,通常以某一種保險商
品在一定期間(例如三年)之平均實際損失率與「預期損失率」(Expected Loss Ratio)作比較。兩
者之間有顯著差異(例如 15%以上)時,表示費率偏低或偏高。實際損失率顯著的高於預期損失
率時,則費率顯屬偏低,亦即「不充分」或「不足夠」
;反之,實際損失率顯著的低於預期損
失率時,則費率顯屬偏高。
二、公平性(Fairness or Equity):
所謂費率之公平性原則,嚴格言之,係指具有相同危險性質之要保人應負擔相同之保險
費,而危險性質不同者應有差別費率。但欲完全達到公平性之目的甚為困難,因為不同危險
單位由於物質上之因素或人為因素在危險性質上多少有所差異,很少「完全相同」(Identical)
者,因此,若欲完全符合公平性原則,則理論上勢必針對每一危險單位評估其危險程度而後
計收不同保險費,做到「精算之公平性」(Actuarial Equity)。惟如此做法,不但所耗費用過鉅,
不合乎經濟原則,且如前章所述,達不到「大數」之單位,所以實務上多將「類似」(Similar)
危險單位歸屬為一類計收相同之保險費,亦即只能做到「社會之公平性」(Social Equity)。當
然,為符合公平性原則,保險人對於有「顯著差異」(Significant Differences)之危險單位計收差
別保費------即所謂「公平之差別待遇」(Fair Discrimination)乃各國保險主管機關所容許者,但
應盡量做到「無不公平之差別待遇」(No Unfair Discrimination)?
三、合理性(Reasonableness):
所謂合理性原則,係指費率「不可過高」(Not Excessive),亦即保險人不可計收過高之保
險費而有超額「核保利潤」(Underwriting Profit)。亦不可計收過高保險費以支付超額佣金或其
他不當費用。 通常在一個保險市場如有「一個合理程度之競爭」(A Reasonable degree of
competition)存在,則費率可視為無過高現象,而所謂「合理程度之競爭市場」係指在一個保
險市場有相當多之保險公司從事相當程度之價格差異競爭。我國目前各種高保額財產保險如
工程保險,大工廠火險之保險市場類似此種情況,由於競爭甚為劇烈,費率有過低現象。費

3
率過低固然可 使要保人減輕保費 負擔,但費率過低可能使保險公司 遭受「核保損 失 」
(Underwriting Losses),甚至因連年虧損而致「失卻清償能力」(Insolvency),最後亦將使要保人、
被保險人失卻安全保障。
此外,從保險經營者之立場而言,費率厘訂尚應符合穩定性、敏感性、損失控制誘導性、
簡化性以及考慮特別損失準備。茲分別略述如下:
一、穩定性(Stability):
即費率不宜經常變動,以免保險消費者無所適從而不滿。維持費率穩定之方法有三:
1、費率如需調整,調整幅度不得超過某一百分比(例如 20%)。
2、將某些不常發生之「巨災損失」(Catastrophe Losses)自統計資料中排除。
3、以較長之損失經驗期間所得到統計資料作為費率厘訂之基礎。例如採用五年之統計資
料以代替三年之資料。
二、敏感性(Responsiveness):
即費率應能適時反映市場之實際情況。損失率偏高即應調高費率,損失率偏低即調低費
率。維持敏感性之方法須用較短期間之統計資料作為費率厘訂之基礎,例如以最近三年之統
計資料為基礎,甚至以加權平均之方式,以加重最近一年資料之重要性。敏感性與上述之穩
定性原則互相衡突,欲取得兩者之平衡點,通常須加以折衷取捨。
三、損失控制誘導性(Inducement of Loss Control Activities):
即對於保險消費者從事損失預防(Loss Prevention)以降低損失頻率,或從事損失抑減(Loss
Reduction)以降低損失幅度,應予以費率優待之鼓勵。例如火災保險對於裝置自動噴水系統之
建築物予以消防減費。因為損失控制措施不但有利於保險人,且可減少整個社會之生命、財
產之損失。
四、簡化性(Simplicity):
費率應力求簡化以便於計算,尤其承保對象為個人或家庭之「個人保險」(Personal Lines
Insurance)更應如此。簡化之費率不但可使消費者易於瞭解,且保險行銷人員亦可迅速計算報
價。
五、賠款特別準備(Provision For Contingencies):
由於費率之厘訂過程係以過去之損失經驗以推測未來,雖然依據大數法則,倘同質危險
單位愈多,實際損失率愈可趨近於預期損失率。但由於同質危險單位永遠無法多到足夠以使
兩者趨於相等,或由於將來發生事前難以預料之巨災損失,而導致實際損失率與預期損失率
之巨大差異。所以在費率結構內須有一定百分比之賠款特別準備以彌補此種不可預測之損
失。美國各種保險之賠款特別準備加上預期利潤合計多佔毛保費之 5%,我國各種產險之賠款
特別準備以往多為 3%至 4%,近年來已調低。

4
第三節:保險費率之類別及厘訂方法
一、保險費率之類別(Types of Rates)
保險費率依其適用對象、標的及計算方法之不同,一般計分為分類費率、個別費率及增
減費率三大類別。茲分別概述如下:
(一)分類費率(Class Rates):
此乃依據「大數法則」之應用,將一群體之「同質危險單位」劃歸同一類而厘訂一個共
同適用之費率,並將費率編印在費率規章或手冊,故又稱為「規章費率」(Manual Rates),以
便於行銷及核保人員使用,並可節省費用。大部分之「個人保險」(Personal Lines)因有眾多「同
質危險單位」
,如住宅保險、自用小客車保險,均使用此類費率,自用小客車之費率並再依駕
駛人之性別、年齡等因素分類,使用不同之費率。部分「工商業保險」(Commercial Lines)亦使
用此類費率。
(二)個別費率(Individual Rates):
此乃「同質危險單位」甚少之保險不適用分類費率者,而以個別要保人為對象個別訂定
特別適用之費率,又稱為「特定費率」(Specific Rates)。由於缺乏足夠可靠統計資料作為厘訂
費率之依據,故此類費率多係由核保人員採後述之判斷法,就個別危險單位之過去損失經驗
及將來潛在危險加以評估判斷而厘訂之費率。此類費率多使用於工商業保險。
(三)增減費率(Merit Rates):
此類費率主要以分類費率為基礎,採用「增減費率法」(Merit Rating),依個別要保人、被
保險人過去之損失經驗,並預測未來潛在危險,就分類費率予以增減修正而產生之費率,亦
即對較分類費率「質」優之要保人予以調低保費,而對較分類費率「質」差之要保人予以調
高保費,以符合費率厘訂之公平性原則。增減費率法又稱為「修正費率法」(Modification
Rating),並可分為表定費率法、經驗費率法及追溯費率法三種,茲分別簡介如下:
1、「表定費率法」(Schedule Rating):
此法為依據分類費率再訂一客觀標準,個別要保人按此標準加以衡量比較,優於標準者
自分類費率予以減費,不合乎標準者則予以加費。惟加減費通常不得超過原分類費率之某一
固定百分比,例如以 25%為增、減之上、下限。
2、經驗費率法(Experience Rating):
又稱為「預期經驗費率法」(Prospective Experience Rating)。此法係以分類費率為基礎,依
個別要保人過去年度之損失經驗,對於未來承保年度之費率予以修正增減。
3、追溯費率法(Retrospective Rating):
又稱為「追溯經驗費率法」(Retrospective Experience Rating),此法係以承保年度之實際損
失經驗以調整該承保年度之保險費。即於保單生效時預收「基本保險費」(Basic Premium),而
於保單滿期時,依據當年實際損失率調整應收保險費,多退少補,但應收保險費應受「最高

5
保險費」(Maximum Premium)及「最低保險費」(Minimum Premium)之限制。例如假設某保險公
司自民國 96 年 1 月 1 日起承保某化工廠之意外污染責任保險一年,約定預收基本保險費二百
萬元,最低保險費一百萬元,最高保險費三百萬元,預期損失率為 65%。倘至 96 年 12 月 31
日保單滿期時實際損失率為 91%,則應收保險費為二百八十萬元,即要保人應補交保險費八
十萬元,亦即 200 萬元×91÷65-200 萬元=80 萬元;又倘實際損失率為 195%,則應收保險費為
六百萬(即 2O0 萬元×195÷65=600 萬元),即要保人應補交保險費四百萬元,惟因受最高保險
費為三百萬元之限制,故要保人僅需補交一百萬元;反之,倘實際損失率偽 48.75%.則保險
公司應退還要保人保險費五十萬元,即 200 萬元×(48.75-65)÷65=-50 萬元,又倘保險期間內
未曾發生任何保險事故,即實際損失率為零,則保險公司計收最低保險費一百萬元,退還要
保人一百萬元。此法在實務上應用不多,對於損失幾乎確定會發生,而要保人欲以支付保險
費方式以代替損失之列帳科目或代替「自己保險」
,且保險公司又不甚願意承保之場合,則可
採此種費率法。
以上三種增減費率法當中,表定費率法及經驗費率法使用於個人保險及工商業保險,而
追溯費率法則僅使用於工商業保險。
二、保險費率厘訂之方法(Methods of Ratemaking)
保險費率厘訂之方法計有判斷法、損失率法及純保費法三種。此三種方法之間,雖可單
獨使用,但亦可選擇兩種併用,例如以損失率法厘訂費率時,尚須以判斷法判斷統計資料可
信度之高低、統計期間之長短、採簡單或加權平均損失率等因素。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判斷法(Judgment Method):
判斷法係最早使用亦最簡易之費率厘訂方法,此法係在同質危險單位不夠,缺乏可信賴
之統計資料作為依據之情況,僅憑核保人員之經驗與判斷以訂定費率。由於核保人員或其他
費率厘訂者僅參考有限之資料及其個人之主觀判斷,缺乏科學依據,所計算之費率較難符合
實際狀況,各人甚至同一人不同時間之計算,會有不一致之費率,而且若要保人詢問費率如
何決定很難作滿意之解釋。通常僅於危險單位甚少時採用此法厘訂試辦費率。俟辦理一段期
間以後再依實際損失經驗加以修正增減;或作為下述之損失率法及純保費法之輔助方法。
(二)損失率法(Loss Ratio Method):
損失率法亦為甚早使用之方法,此法主要用在對現行費率作調整,而非訂定新費率。而
計算方法係以過去一段期間(例如三年或五年)之實際損失率與預期損失率作比較,乘以「可信
度因子」,以調高或調低費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A E
費率變動百分比:M  (C )
E

A 是實際損失率(Actual Loss Ratio)


E 是預期損失率(Expected Loss Ratio)

6
C 是「可信度因子」(Credibility Factor)
例如假設某保險公司經營之產品責任險之最近五年平均實際損失率為 97.50%,而預期損
失率為 65.0%,又統計資料之「可信度」(Credibility)為 80%(即 0.8),則費率應調高之百分比=
[(97.5%-65.0%)÷65.0%]×80%=40%,亦即費率應增為原費率之 1.4 倍;反之,倘平均實際損失
率為 50%,代入上述公式,則[(0.50-0.65)÷0.65](0.80)=-0.1846=-18.46%,即費率應降低 18.46%,
亦即費率應降為原費率之 81.54%(即 1-18.46%=81.54%)。由上觀之,損失率法實際上係用以調
整費率而非新訂費率之方法。至於實際損失率之計算方法詳如下節。
(三)純保費法(Pure Premium Method):
純保費法係厘訂新費率而非就原有費率作調整。此法須先以「滿期危險單位」(Earned
Exposure Units)之數量除「已發生損失之金額」(Dollar Amount of Incurred Losses)得到純保費,
再將純保費除以預期損失率而得毛保費,其計算公式及假設數字如下:

已發生損失金額 $100,000,000
純保費    $100.00
滿期危險單位之數量 1,000,000

並假設預期損失率為 80%,亦即純保費占毛保費之 80%,則每一危險單位之毛保費為$100


÷0.8=$125。即每一危險單位之「附加費用」(Expense Loading)為$25。以上計算公式係假設有
「完全可信度」(Full Credibility),即有 100%之可信度,倘可信度低於 100%如 80%,則計算公
式稍為繁複,此處從略。又上述所稱之「危險單位」(Exposure Units)又稱為「暴露危險單位」
或「暴露數」
,可以每一人、每一輛車、或每千元為代表單位,例如在「僱主責任保險」可以
每一受僱人或每千元工資為計算費率之單位,產品責任保險以每千元銷售金額為計算費率之
單位。以「危險單位」之費率乘以「危險單位」之數量即為總毛保費。
第四節:實際損失率之計算方法
一、損失率之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所謂「損失率」(Loss Ratio)係指某一種保險商品在一定期間內損失金額與保費金額之比
率。而損失金額通常包括「理賠費用」(Loss Adjustment Expenses),若將理賠費用除外,則所
算得之損失率稱為「純損失率」(Pure Loss Ratio),損失率又有「實際損失率」(Actual Loss Ratio)
與「預期損失率」(Expected Loss Ratio)之區別。另各項營業費用與保費之比率則稱為「費用
率」(Expense Ratio),而實際損失率加上費用率則稱為「合併成本率」(Combined Ratio),或稱
「綜合率」。
如以上各節所述可知,無論保險費率之厘訂或調整,均須依據或參考損失率。因此,損
失率之計算應力求迅速、正確,俾可獲得確實可靠、公平合理之費率。但事實上損失率之計
算甚難同時滿足迅速與正確之需求,迅速之計算難於正確;正確之計算則難於迅速。
實際損失率之計算較正確之方法,一般皆以「已發生損失」(Incurred Loss)/「滿期保費」
(Earned Premium)公式計算。惟因此一公式之分子、分母所涵蓋之數據範圍隨著統計方法之差

7
別,而有下列三種不同之損失率計算法(均以一年期保單為準):
(一)曆年度法(Calendar-Year Method):
此法之優點在於統計資料可自公司內部會計帳上取得,資料取得容易,計算損失率快速,
且費用較少;而其缺點為正確性相對較低,因為「已發生損失」及「滿期保費」均採估計法。
惟在「滿期保費」之估計方面,若採較精準方法如 1/24 法甚至按保單有效日數比例計算,則
可獲得相當正確之結果,僅在於保單若跨越至次年度(例如自 96.04.01 至 97.03.30)滿期前,在
次年度有保費加、減調整時,則該調整保費歸入次年度而非簽單年度;而在「已發生損失」
之計算方面,主要在「年終未決賠款」之估計若至次年度有重大變動而產生之差異數,該差
異數歸入次年度之損失率計算而非簽單年度。例如 96 年年終某賠案估列「未決賠款」100 萬
元,至 97 年實際賠付或重估應賠 300 萬元,則此增加之 200 萬元歸入 97 年而非 96 年。因此,
年終未決賠款之估計若有重大差異,則當年度及次年度之損失率均受影響,倘一重大賠案拖
延三、五年始解決,而每年年終估賠金額均有變動,則各年之損失率均受影響。此為曆年度
法之主要缺點。
(二)保單年度法(Policy-Year Method):
此法之優點在於所計算之損失率最正確,但其缺點則為所耗費用最多,且最緩慢。此法
對於「滿期保費」之計算,以十二個月(通常為曆年)內簽發生效之全部保單所產生之全部保費
為計算基礎,即同一年生效之保單其保費均歸入保單生效年度計算,但須俟至全部保單滿期
時始可歸入該年計算。例如 96 年 1 月 1 日至 96 年 12 月 31 日期間內所有簽發生效之保單,
其保費均歸入 96 年計算,但 12 月 31 日簽發之保單,須俟至 97 年年底滿期時始可歸入 96 年
之滿期保費計算,又 96 年生效之保單若於次年有因加、退保或其他變更而產生之加、退費或
其他保費調整(例如保費採預收制或追溯費率法)亦歸入 96 年。另有關「已發生損失」之計算,
亦與保單生效年度連接,即如 96 年簽發生效之保單,不論於當年或次年發生之已決或未決賠
款均歸入 96 年,又年終未決賠款若於次年或之後年度有調整增減時亦歸入 96 年度,且須俟
全部賠案賠付結案後始可確定「已發生損失」金額以計算損失率。若為責任保險則因賠案可
能拖延三、五年始可解決,成為「長尾」(Long-Tail)責任,因此,可能須俟三、五年甚至更長
時間始可計算損失率。
(三)事故年度法(Accident-Year Method):
此法計算損失率之方法屬於上述兩種方法之折衷法,其優缺點亦介於兩者之間。計算「滿
期保費」之方式與「曆年度法」完全相同;而其差別僅在於計算「已發生損失」之方法係以
事故發生年度為基礎,即如 96 年簽發生效之保單,若於 96 年發生事故,則不論當年已付賠
款、或年終未決賠款於 97 年實際賠付、或 97 年年底調整未決賠款之差額均歸入 96 年;又若
96 年保單跨越至 97 年而於 97 年滿期前發生事故,則不論 97 年已決賠款、或年終未決賠款於
98 年賠付、或至 98 年年底仍未決而重估未決賠款之差額,均歸入 97 年,且亦須俟全部賠案

8
結案後始歸入事故發生年度計算。
以上三種損失率計算法當中之曆年度法,其優缺點除如上述外,由於其計算較為快速,
能適時獲得損失率計算之結果,以作為費率調整或經營決策之參考依據,且亦符合會計學「權
責發生制」(Accrued Basis)之原則,因此,實務上多採用之。本書以下所計算之損失率亦採用
曆年度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實際損失率=已發生損失÷滿期保費。
「已發生損失」(Incurred Losses)=當年度已付賠款(Losses Paid during the year)+年終未決
賠款(Outstanding Losses at the end of the year)-年初未決賠款(Outstanding Loss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滿期保費」(Earned Premiums)=當年簽單保費(Written Premiums during the year)+年初未
滿期保費(Unearned Premium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年終未滿期保費(Unearned Premiums at
the end of the year)
當年已付賠款  年終未決賠款  年初未決賠款
即:實際損失率 
當年簽單保費  年終未滿期保費  年初未滿期保費

茲舉一實例以說明實際損失率之計算方法:假設某保險公司於民國 95 年 1 月 1 日在高雄
市成立分公司,下列為其 95 年及 96 年經營汽車車體損失險之保費及賠款資料(單位:新台幣
萬元)
年份 當年度簽單保費 年終未滿期保費 當年已付賠款 年終未決賠款
95 6,350 2,850 1,770 1,100
96 7,950 3,800 4,900 2,500
茲依據上述資料分別計算該分公司 95 年度及 96 年度之實際損失率如下:

1,770  1,100 2,870


(一)95年實際損失率    0.82  82%
6,350  2,850 3,500
95 年因該分公司剛成立,因此,既無「年初未決賠款」亦無「年初未滿期保費」,即此
兩項皆為零。

4,900  2,500  1,100 6,300


(二)96年實際損失率    0.90  90%
7,950  3,800  2,850 7,000

95 年之「年終未決賠款」1,100 萬元即為 96 年之「年初未決賠款」,該項 95 年之未決賠


款已計入 95 年之賠款總額,且若在 96 年賠付者,則已計入 96 年之「當年已付賠款」,若至
96 年底仍未賠付者則仍計入 96 年底之「年終未決賠款」,故此 1,100 萬元應自 96 年之賠款總
額中減去,以免重覆。
又 95 年之「年終未滿期保費」2,850 萬元。即為 96 年之「年初未滿期保費」,因為汽車
車體損失險為一年期保單,此項保費全部在 96 年滿期,故於計算 96 年之滿期保費時應加計

9
此項保費。
由以上公式及計算實例可知,
「年終未滿期保費」及「年終未決賠款」之估列是否正確,
不但影響當年度之損失率,且亦影響次年度之損失率,因此,以下特就此兩項之計算方法加
以舉例說明。
二、未滿期保費之計算方法
對於未滿期保費之計算,如欲求完全正確,嚴格言之,應逐案計算,例如某保險公司於
95 年 4 月 1 日起承保甲工廠火險一年,保費 120 萬元,至當年底尚有三個月未滿期,若該公
司全年僅承保此一筆業務,則年終未滿期保費僅有 30 萬元,計算方法至為簡單。但實際上保
險公司每日簽發保單件數甚多,逐案計算至為繁複,在實務上多不採用。因此,通常採用 1/24
法,將每年分為 24 個半月,而後按保險單生效日期劃分歸屬各該半月。例如某保險公司之會
計年度為曆年制(即每年 1 月至 12 月),則 l 月 1 日至 15 日生效之一年期保險單,其已收全年
保險費至年終時皆視為已滿期;而 1 月 16 日至 31 日生效之一年期保險單,其已收保險費至
年終時則有 1/24 未滿期,亦即滿期保費為 23/24(即 1-1/24),餘類推。但由於保險公司每月簽
發之保單件數繁多,且其生效日期參差不齊,例如同為 1 月 5 日簽發之保單,有當日生效者,
有 1 月 10 日生效者,亦有 l 月 20 日生效者(續保保單多提早於生效日前一段期間簽發續保),
即生效日分佈於當月各日,因此,將保單按生效日期劃分屬於上、下半月,實務上仍有困難,
故實際作業上為求簡化,不論保單之實際生效日為何日,均以該保單生效當月之 15 日為保單
標準生效日,並以該保單之有效月數為基礎,按下列公式以計算年終未滿期保費:

(保單滿期月份  2)  1
年終未滿期保費  簽單保費 
保單有效月數  2

例如 95 年 3 月 10 日起生效之一年期車險保單,其簽單保費為二萬四千元,則 95 年年終
(曆年制)未滿期保費為五千元,計算如下:

(3  2)  1
2,4000   5,000
12  2

又如保險期間為自 95 年 10 月 20 日至 96 年 4 月 20 日止六個月之短期保單,其簽單保費
為 12,000 元,則 95 年年終未滿期保費為七千元,計算如下:

(4  2)  1
12,000   7,000
6 2
茲舉一實例以明瞭年終未滿期保費之計算方法:
設某保險公司於民國 96 年 1 月 1 日在台中市成立分公司,下列為當年 1 至 12 月份之汽
車車體損失險簽單保費收入(假定均為一年期保單,並無中途退保者),該分公司於 96 年年底
時計算「年終未滿期保費」如下:(單位:新台幣元)
月份 簽單保費 年終未滿期保費

10
1 1,200,000×(1×2-1)÷(12×2)= 5,000
2 1,350,000×(2×2-1)÷(12×2)= 168,750
3 1,060,000×(3×2-1)÷(12×2)= 220,833.33
4 982,000×(4×2-1)÷(12×2)= 286,416.67
5 1,124,000×(5×2-1)÷(12×2)= 421,500
6 1,236,000×(6×2-1)÷(12×2)= 566,500
7 1,545,000×(7×2-1)÷(12×2)= 836,875
8 1,408,000×(8×2-1)÷(12×2)= 880,000
9 1,673,000×(9×2-1)÷(12×2)= 1,185,041.67
10 1,332,000×(10×2-1)÷(12×2)= 1,054,500
11 1,796,000×(11×2-1)÷(12×2)= 1,571,500
12 2,284,000×(12×2-1)÷(12×2)= 2,188,833.33
合計 16,990,000 9,430,750
16,990,000(簽單保費)-9,430,750(年終未滿期保費)=7,559,250(滿期保費)
依會計學權責發生基礎,「未滿期保費」就要保人立場而言,屬於「預付保費」(係資產
科目);而就保險人立場而言,則為「預收保費」(屬負債科目)。保險業於會計年度終了時,
須提存「未滿期保費準備」(屬負債科目),依主館機關於民國 96 年 12 月 28 日發布修正並自
民國 97 年 1 月 l 日施行之「保險業各種責任準備金提存辦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財產保
險業對於保險期間尚未屆滿之有效契約或尚未終止之承保風險,應依據各險未到期之危險計
算未滿期保費,並按險別提存未滿期保費準備金。」
三、年終未決賠款之估計
年終未決賠款之估計不但影響損失率之高低,且亦影響年度損益計算以及稅負之多寡。
如果某公司之 95 年各種保險之年終未決賠款均高估,則當年各種保險之損失率均將被拉高,
而盈餘及所得稅均被拉低,但此一高估之未決賠款則成為 96 年之年初未決賠款,因此若 96
年之其他因素不變,則 96 年之損失率將被拉低。而盈餘及稅負則被拉高。未決賠款之估計是
否能做到「相當正確」(既係估計,不可能完全正確),與涵蓋賠案之範圍及每案估計金額是否
接近實際狀況有密切關係。未決賠款通常係指於保險公司年終結算前已報案但尚未賠付之賠
案,此類賠案有單據齊全正在理算中者,有待被保險人提供單據或證明文件者,亦有尚在爭
議或訴訟中者;此外,尚有所謂「未報未決」(Incurred But Not Reported 簡稱 IBNR)之賠案,依
會計學穩健原則應估計一切損失,因此,亦應依規定估列一定比率之未決賠款。依前揭自民
國 97 年 1 月 l 日施行之「保險業各種責任準備金提存辦法」第十一條第一項前段規定:「財
產保險業應按險別依其過去理賠經驗及費用,以符合精算原理原則方法計算賠款準備金,並

11
就已報未付及未報保險賠款提存,其中已報未付保險賠款,應逐案依實際相關資料估算,按
險別提存。」又同條第三項規定:
「第一項賠款準備金,應於次年度決算時收回,再按當年度
實際決算資料提存之。」
保險人應依前述規定於年終按險別就未決賠案逐案估列未決賠款。通常財產保險因損失
金額有客觀標準,故估計未決賠款較容易亦較正確,而責任保險之損失則較難估計,尤其如
賠案拖延多年未決,每年應依據各種因素,例如「損失發展因子」(Loss Development Factors)
重新估計或改正,以力求符合當時之實際狀況。
茲舉一實例以瞭解年終未決賠款之計算方法:
設某保險公司於民國 95 年 1 月 1 日開辦產品責任保險,至 95 年 12 月 31 日計發生 A、B、
C、D、E 五個索賠案,其中 A、C、D 三案於 95 年分別賠付 150 萬、60 萬、90 萬結案。即「當
年已付賠款」合計 300 萬元,另 B、E 二案至 95 年年終仍未決,並估列年終未決賠款分別為
B 案 l20 萬、E 案 80 萬,合計 200 萬元,故 95 年之「已發生損失」(Incurred Losses)=300 萬+
200 萬=500 萬元。另於民國 96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又發生 F、G、H 三個索賠案,其中
F、H 二案於 96 年分別賠付 180 萬及 70 萬結案,G 案至 96 年年終仍未決,並估列未決賠款
50 萬。另 95 年未決之 B 賠案於 96 年賠付 100 萬結案,而 E 案因被害人向法院訴求高額賠款,
故至 96 年年終仍未決,乃按最高保額 250 萬元重估年終未決賠款。因此,96 年當年已付賠款
=180 萬+70 萬+100 萬=350 萬元,而年終未決賠款=50 萬+250 萬=300 萬元,故 96 年之「已
發生損失」=350 萬+300 萬-200 萬=450 萬元。年終未決賠款在會計處理上與當年已付賠款
相同,均屬「借方」科目,列為當年損益表之「損失」項下,而其對應之「貸方」科目為「賠
款準備金」(Loss Reserves),列為當年資產負債表之「負債」項下。
第五節:保險費率之調整
一、保險費率調整之原則
保險費率厘訂完竣並實施一段期間以後,倘實際結束(即實際損失率)與預期結果(即預期
損失率)有顯著差異時,原則上應予以適當之調整,即某一種保險商品在一定期間(例如三年至
五年)之平均實際損失率高於預期損失率甚多者,則費率應予調高;反之,平均實際損失率低
於預期損失率甚多時,則費率應予以調低,以符合費率之充分性及合理性原則。在管制費率
時期,費率之調整須以整個保險與之平均實際損失率為依據,因此,若某一種保險個別保險
公司之實際損失率低於或高於預期損失率甚多,但整個保險業之平均實際損失率接近預期損
失率,費率仍不能調整,個別公司須自負盈虧。當然,若某一種保險僅由一家公司單獨經營
者,則實際損失率偏離預期損失率甚多時,費率即可調整。在費率自由化以後,各公司均得
依據個別損失經驗作為調整與否之指標。
保險費率之調整除須以實際損失率與預期損失率作比較為依據外,尚須以較長時間(例如
三至五年)之平均實際損失率為依據,以符合費率厘訂之穩定性原則。惟若某一種保險因係初

12
創,缺乏過去損失經驗統計資料,所厘訂之費率可能偏高或偏低,則可以較短期間(例如一至
三年)之平均實際損失率為依據,以符合費率厘訂之敏感性原則。又採三年或五年算術平均或
加權平均,均可影響實際損失率之高低。此外,統計資料「可信度」(Credibility)高低亦將影
響費率調整之幅度。凡一種保險承保之「危險單位」眾多且統計資料較正確者,
「可信度」較
高;「危險單位」不多且統計資料較不正確者,「可信度」較低。
二、保險費率調整之方法
為瞭解保險費率調整之方法,茲假設某產險公司過去五年(自民國 92 年至 96 年)經營汽車
車體損失險、汽車竊盜損失險、現金保險及竊盜保險之實際損失率如下表,並假設費率已自
由化,該公司得依據實際損失率與預期損失率之差異以調整費率:
民國 92 年至 96 年各險實際損失率
年份
92 93 94 95 96 五年平均損失率
險種
汽車車體損失險 61.99 73.58 82.98 97.51 100.03 83.22
汽車竊盜損失險 113.08 71.72 65.87 100.32 109.29 92.10
現金保險 10.22 12.02 13.58 16.86 10.83 12.70
竊盜保險 29.65 23.34 46.75 54.18 99.96 50.79
假設以上四種保險之預期損失率均為 65%,而汽車車體損失險及汽車竊盜損失險之五年
平均實際損失率高於預期損失率,故費率應予以調高。另現金保險及竊盜保險之五年平均實
際損失率皆低於預期損失率,故費率應予調低,茲分別說明如下:

A E
費率調整之計算公式為:M  (C )
E
M 為調整之幅度(百分比),M 為正數表示費率調高、M 若為負數,則表示費率調低。
A 為實際損失率(Actual Loss Ratio)
E 為預期損失率(Expected Loss Ratio)
C 為可信度因子(Credibility Factor)
茲分別計算如下:
(一)按五年平均損失率計算調整
1、汽車車體損失險:
設統計資料之「可信度」為 80%,則費率應調高 22.42%,即:

(83.22  65.00)
M  0.8  22.42%
65.00
2、汽車竊盜損失險:

13
設「可信度」亦為 80%,則費率應調高 33.35%,即:
(92.10  65.00)
M  0.8  0.3335  33.35%
65.00

3、現金保險:
由於承保件數較少,設其統計資料「可信度」為 60%,則費率應調降 48.28%,即:

(12.70  65.00)
M  0.6  0.4828  48.28%
65.00
4、竊盜保險:
由於承保件數甚少,設其統計資料「可信度」僅為 50%,則費率應調降 10.94%,即:

(50.78  65.00)
M  0.5  0.1094  10.94%
65.00
(二)按最近三年平均損失率計算調整
1、汽車車體損失險:
三年平均損失率=(82.98+97.51+100.03)÷3=93.51%
故費率應調高 35.09%,即:

(93.51  65.00)
M  0.8  0.3509  35.09%
65.00
2、竊盜保險:
三年平均損失率=(46.75+54.18+99.96)÷3=66.96%
三年平均損失率為 66.96%,趨近於預期損失率 65%,故不需調整。
(三)按最近三年加權平均損失率計算調整
(採「年數合計加權法」,以 1+2+3=6 為分母,第 1、2、3 年之權數依序為 1/6、2/6、
3/6)
1、汽車車體損失險:
三年加權平均損失率=82.98×1/6+97.51×2/6+100.03×3/6=96.35(%)
故費率應調高 38.58%,即:

(96.35  65.00)
M  0.8  0.3858  38.58%
65.00
2、竊盜保險:
三年加權平均損失率=46.75×1/6+54.18×2/6+99.96×3/6=75.83(%)
設統計資料之「可信度」仍為 50%,則應調高 8.33%,即:

(75.83  65.00)
M  0.5  0.0833  8.33%
65.00

14
由以上計算實例可知:保險費率應否調整,以及調整多少,與統計期間之長短及計算損
失率方法之不同有密切之關係。以上述之竊盜保險為例,如按五年平均損失率計算,則費率
應調降 10.94%;但如按最近三年平均損失率計算,則費率不需調整;如按最近三年加權平均
損失率計算,則費率反而應調高 8.33%。
若已知某一種保險之原費率(設為 R),並亦算出其應調整之幅度(設為 M),即可算出其調
整後之新費率(設為 K),其計算公式為:K=R(l±M)
例如:
設 R 為 0.8%,M 為+20%,
則 K=0.8%(1+0.2)=0.96%
又設 R 為 0.8%,M 為-20%
則 K=0.8%(1-0.2)=0.64%
又以上計算保險費之調整係以「過去」之損失資料為依據,而所計算調整後之保險費係
「將來」期間之保險費,兩者之間有時間上之落差。因此,在計算保險費之調整幅度時,應
將此一期間之通貨膨脹率或物價指數之因素列入考慮而作適當之修正。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