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蔡聖偉

費爾巴哈 (Paul Johann Anselm Ritter von Feuerbach)


1775~1833

倡議罪刑法定
2
Franz v. Liszt(李斯特) Ernst Beling(貝林)
1851~1919 1866~1932

古典犯罪論體系

奠定了三階層犯罪審查體系的基礎

3
構成要件該當性 
犯 不法 → 行為
罪 違法性 



件 罪責  → 行為人

4
案 例 事 實
 行 為 概 念

非  構 成 要 件 該 當 性 非
行 行
為 為
 違 法 性
合 合
法 法
 罪 責
行 不 不 行
為 法 法

行 犯 罪 行
為 為 5
古典犯罪理論體系 現今通說的審查體系

構成要件該當性: 構成要件該當性:
 純客觀的判斷  兼含客觀、主觀要素的判斷
 僅取決於因果關係  於因果關係之外另審查可歸責性

違法性:純客觀認定 違法性: 兼含客、主觀面的判斷


罪責: 故意、過失 罪責: 責任能力、不法意識

客觀不法理論 二元不法理論
+ +
心理罪責概念 規範罪責概念
三階論:自找麻煩?

體系化既有的評價、思維方式
與文化差異無關
Checklist

盡量擔保法律適用結果的可預測性(法安定性)

& 公平性(平等原則)
確認案例事實

行為人的○行為可能構成刑法第○條第○項之○罪既遂

行為 X 不




構成要件該當性

客觀構成要件 X 條 繼續審查未遂犯


主觀構成要件 X 項 繼續審查過失犯



犯 8

主觀構成要件 X 繼續審查過失犯

○ 成

違法性 ○

阻卻違法事由 ○ 第

X


罪 責 之

阻卻罪責事由 ○ 遂 保安處分?

X

小結:構成○罪

繼續審查其他罪名
9
10
所謂的前審查階層

早期的理解: 決定犯罪論體系的樞紐

因果行為理論 vs. 目的行為理論


近代的理解:

只是快速、提前過濾與刑法制裁顯然不相干的現象

11
因果行為理論 → 自然主義的行為理論
古典犯罪論體系的基礎
目的行為理論
→ 行為人為實現其內在意思
社會行為理論 而行諸於外、導致外界變動之行止
意思的具體內容為何,在所不問

批評: 過於寬鬆,喪失過濾功能
 無法說明不作為

12
因果行為理論
目的行為理論 → 行為乃目的性活動之實施,基礎在於
人的目的性
社會行為理論
批評:無法說明無認識過失

影響:促成了主觀不法要素的承認

人的不法理論
因果行為理論
目的行為理論
社會行為理論 → 透過人類意志所支配
並且具有 的人類行止

批評:何謂 ?

14
快速過濾與刑法制裁不相干的現象

→ 最低要求:  必須是人類的舉止
 必須是外在的身體舉止
 必須是意志所支配的舉止

練習: (1) 反射動作


(2) 無意識狀態(睡眠中、抽搐)
(3) 絕對(直接)強制的狀態 vs. 間接強制
(4) 自動化行為
(5) 即決行為
→ 刑法上的行為能力:事實上支配其外在舉止的能力

vs. 責任能力

vs. 民法上的行為能力 → 未滿七歲 (民§13Ι)、


受監護宣告之人 (民§15)

89台上115
法人既不具犯罪能力,自無犯意,其於稅捐稽徵法充其量
僅係受罰主體,尤無所謂概括犯意之存在,故公司以不正
當方法逃漏稅捐,當不可能成立連續犯,該公司負責人因
而代罰,亦不應成立連續犯。
否定說
→ 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 兩罰制
肯定說
代罰制
銀行法 § 125 II 公平交易法 § 38
法人犯前二項之罪者, 法人犯前三條之罪者,除依前三條規定處罰其行為人
處罰其行為負責人。 外,對該法人亦科以各該條之罰金。

銀行法 § 127-4 I
法人之負責人、代理人、受雇人或其他職員,因執行業務違反第一百二十五條至
第一百二十七條之二規定之一者,除依各該條規定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外,對該法
人亦科以各該條之罰鍰或罰金。

洗錢防制法 § 11 IV
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雇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
前三項之罪者,除處罰行為人外,對該法人或自然人並科以各該項所定之罰金。
但法人之代表人或自然人對於犯罪之發生,已盡力監督或為防止行為者,不在此
限。
第一站

18
判斷標準: 分則中的犯罪構成要件

罪刑法定原則的主戰場

一般預防的來源

構成犯罪事實 構成要件 構成要件該當性

判斷的對象 判斷的標準 判斷的結果


客觀構成要件該當性的確認

客觀上實際存在的事實

判斷標準(構成要件):主體、客體、違犯方式、結果 ……

行為人於行為時主觀上所想像的事實

構成要件故意的確認
20
→ Subsumtion:包攝、歸屬

將特定事實置於某規範(or 概念)之下,以探究

該規範(or 概念)是否被實現的推論思維過程

概念與事實之間的鴻溝

描述性概念? 顏色、數字 、人? 駕駛?


評價性概念:猥褻、侮辱…..

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的方法 → 定義
整體定義 vs. 局部(部分)定義
→ 針對個案剪裁出一組充分條件
行為主體 一般犯 vs. 特別犯 (身分犯)
行為客體(侵害客體)→ 行為人所攻擊的具體對象 ≠ 保護客體 (法益)

行為方式(構成要件行為)
定式犯罪 (限定行為模式之犯罪) vs. 非定式犯罪

行為情狀 Ex. §106:在與外國開戰 or 將開戰其內

行為結果(構成要件結果):包括實害結果、危險結果
抽象危險犯
行為犯 vs. 結果犯 實害犯 vs. 危險犯
具體危險犯
因果關係與客觀可歸責性

22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