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蔡聖偉

第五回

主觀構成要件

構成要件錯誤
您目前的所在位置

客觀構成要件
構成要件該當性
不法 主觀構成要件
違法性
罪責

2
構成要件故意 → 以處罰故意為原則、處罰過失為例外
→ 故意與行為須同時存在 同時性原則

→ 事前故意、事後故意:非刑法上的故意

直接故意 vs. 間接故意

特殊之主觀不法要素 → 意圖犯 :行使之意圖 (§ 195 , § 201 )


Ι Ι

不法所有之意圖
認知+意欲  明知會發生+有意使其發生 → 直接故意
 認為可能+不違背本意 → 間接故意

自然事實
認知對象:建構不法的事實
意義認知:外行人的平行評價

直接故意 → 刑法上要求明知的條文:§125, §128, §129, §213-215, §254…

間接故意: 或然故意、未必故意、不確定故意 (?)


 間接故意 vs. 未遂犯
刑法§13
I :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II: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
,以故意論。
4
→ 刑法上的錯誤概念: 不限於積極的不實想像,消極未認知即可

構成要件錯誤 → 事實錯誤、構成事實錯誤
§13 的反面解釋:對於
欠缺認知便阻卻故意
→ 構成要件故意有無的確認

禁止錯誤 → 法律錯誤、規範錯誤
不法意識 :牴觸法秩序的認知

§16:除 者外,不得因 而免除刑事責任。


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
5
構成要件錯誤
客觀構成要件該當性

客觀事實

不法構成要件要素:A, B, C, D……

行為人主觀上的想像

構成要件故意 錯誤有可能發生在
關於主體的錯誤 任何一個構成要件要素的相關事實之上!
關於構成要件行為的錯誤

關於客體屬性的錯誤(客體錯誤)

關於行為情狀的錯誤 …… 6
→ 具備特定主體資格的行為人
因為誤認事實而不知自己具備此種資格
總則:不純正不作為犯(保證人資格)
只會發生在特別犯 分則:瀆職、重婚、通姦……

→ 行為人對於自己所為行為的事實屬性(效果)無所知

非定式犯罪:誤認行為的效果
定式犯罪:誤認行為模式

7
→ 行為人關於客體的事實屬性所發生的錯誤

等價理論

等 價 → 不影響故意既遂犯之成立
→ 區分等價與否 不重要的動機錯誤!

不等價 → 阻卻構成要件故意

vs. 打擊失(錯)誤

8
→ 行為人由於實行失誤,致使其實際擊中的客體與原本預期的客體不同

→ 學說主張 甲說:一律阻卻故意既遂犯之成立 → 具體化理論


乙說:視是否等價而定 → 等價理論
丙說:涉及高度屬人性法益時採甲說,否則採乙說

通說面臨的區分困難:未直接面對被害人的情形

預先下毒
汽車炸彈
電話侮辱
9
解釋錯誤

→ 定義:行為人  雖然對於所有事實情狀及其意義有完全的認識與理解
 但對相關之構成要件要素做了不正確的解釋
 誤以為自己的行為不合於該構成要件的描述

→ 效果: 不影響故意
 可能導致禁止錯誤(但非必然!)

→ 說明: 只有少數行為人會在行為前包攝
 包攝錯誤並無確定的法律效果
 只是一種現象的名稱

10
→ 定義:客觀上的實際流程與行為人在行為當時所預想的流程
不一致(透過單一行為 or 複數行為)

結果提前發生 → 結果提前在 的階段出現



例:快車謀殺詐財案

無時間差的類型 → 結果以異於行為人所料想的途徑,

發生在 的階段
型 例:高橋案
結果延後發生 → 結果異於行為人所料,
係透過 所引發
例:汙水池案
複數行為的偏離案型 11
→ 定義:客觀上的實際流程與行為人在行為當時所預想的流程
不一致(透過單一行為 or 複數行為)

預備 未遂
→ 類型:
未 既
了 了
無時間差的偏離類型
or
結果提前發生
結果延後發生

12
定義:結果出乎行為人所料,提前於預備 or 未了階段出現

提前發生於預備階段:一律不成立故意既遂犯
處理方式
甲說:一律成立故意既遂犯
提前發生於未了階段
乙說:既遂故意理論

牴觸行為規範的終局決定

13
概念界定:  發生於既了階段 → 與結果提前發生不同
 無重大時間差
→ 與結果延後發生的區別
 僅存有單一的行為

排除間接故意的情形

類型間的差異性

理論史的時代背景

14
甲說: 重要性標準
 只需認識到因果歷程的重要輪廓
 重要與否:一般生活經驗的可預見範圍(相當性公式)

→ 時代背景:古典犯罪理論體系
無法解決所有的偏離問題
乙說: 風險理論
行為人所認知的風險必須在客觀上實現
、行為人必須認知到客觀上實現的風險

→ 仍未解決語言描述的恣意操控問題

15
出發點: (歸責),而非確認事實(故意)

客、主觀面應重合的範圍: 不受容許的風險製造行為

降低語言描述可操控性的方法: 事實描述語句間的相互牽制

 挑選出客觀與主觀面相符的描述環節
若同一環節的描述有歧異,就必須 or 選擇 的概念來描述

 組成一個新的事實描述語句

 檢視該語句能否建構一個不受容許的風險製造事實

修正的風險理論
16
行為人基於殺害的意思,將一名6個月大的嬰兒從5公尺高的橋上丟下,
想讓其於河中溺斃,未料嬰兒落下時撞倒橋墩顱骨破裂死亡。

客觀事實:於8公尺的橋上將6月大的嬰兒丟下,嬰兒撞到橋墩顱骨破裂死亡
8公尺的橋上 6月大的嬰兒

於高橋上 將嬰兒丟下 → 不受容許之死亡風險的製造行為

主觀預想:於5公尺的橋上將4個月大的嬰兒丟下,掉入河中溺斃
5公尺的橋上 4個月大的嬰兒

17
修正的風險理論

砂糖砒礵案
行為人誤以為砂糖可以殺人,但下毒時卻誤取了砒礵,將砒礵加入
被害人的食物中,因而毒死了被害人。

客觀事實:取砒礵加入A的食物中,A食用後死亡
將白色粉末加入他人食物中 → 無法建構不受容許之死亡風險

主觀預想:將砂糖加入B的食物中,B食用後死亡

18
複行為的因果歷程偏離 → 結果是透過無故意的第二行為直接促成
案例:污水坑案

客觀 打昏 溺死

主觀 打死 棄屍

概括故意理論
成立故意既遂犯
不重要之因果偏離
學說主張 阻卻故意既遂犯:殺人未遂+過失致死(實質競合)

區分說 之一:視第一行為是否已產生致命的效果
之二:視行為人是否自始計畫了第二個行為
前後兩階段是否一定必須切分觀察?

可能的審查對象:

 持棍敲擊的行為 or  丟入污水坑的行為

早期僅考慮的理由: 丟入水坑才是導致死亡的行為
若只看前半部的事實,被害人並未死亡

但 殺人罪並非定式犯罪

針對審查仍可併入第二階段的事實

關鍵應在於客觀可歸責性中的風險實現

規範評價問題: 原傷害是否致命
介入的是行為人自己的行為
暫行新刑律 §13 III
犯罪之事實與犯人所知有異者,依下列處斷:
第一、所犯重於犯人所知或相等者,從其所知;
第二、所犯輕於犯人所知者,從其所犯。

立法例 → 大清新刑律 §13 III

日本刑法預備案(1927年)§10:
可以為罪之事實與犯人所知有異之場合,其罪質相同時,依左列
之例處斷:一、所犯較所知為重時,從其所知。二、所犯較其所
知為輕時,從其所犯。
前項場合,其罪質相異時,從其所犯以故意之罪論;但應以故意
論之罪,較犯人所知為重時,不在此限,於此場合,以其所知論。

刪除理由: 第二款乃法理上當然結論,無庸以明文規定。
從犯罪審查體系檢視
雙向不等價的構成事實錯誤
例:誤以為櫥窗木偶為真人而開槍射殺

依所知所犯規則:僅論故意毀損既遂罪

大理院統字第1732號解釋
出售偽金丹即其中並無嗎啡毒質者,如明知為偽而冒作真者出售,應成立詐
財罪;如不知為偽而誤作真者出售,雖所知係販賣嗎啡罪仍應依刑律第一三
條第三項第二款從其所犯之詐財罪處斷

 並無毀損故意,如何成立毀損罪?  殺人未遂的責任?

→ 限縮在罪質相同的罪名間?
從犯罪審查體系檢視

雙向不等價的構成事實錯誤
對於減免罪責事實無認知的情形

例:生母欲殺他人所生之嬰兒,誤殺到己嬰

依所知所犯規則:應論生母殺嬰罪

→ 並非處於減輕罪責狀態,不應適用罪責減輕之規定!

繼續限縮?
or 放棄此規則 + 回歸犯罪審查體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