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 論 孝 》 原文與白話譯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1。」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不違背禮儀。」

樊遲御 2,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3。」〈為政〉第二

樊遲駕著馬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道,我回答他:『無
違』。」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就是指父母在世時,要依照禮
節對待他們;父母離世時,也要依照禮節安葬跟祭拜他們。」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4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 5

乎!」〈為政〉第二

子游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現代的孝道,就是指能夠供養父母。而馬匹、小
狗也能夠得到人類的供養,但如果你對父母沒有心存敬意,又跟飼養馬匹、小狗
有什麼差別?」

子曰:「事父母幾諫 6,見志不從 7,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8。」〈里仁〉第四

孔子說:「侍奉父母時,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要記得婉轉的勸告,看到自己的
勸告沒有被父母所採納,依然要合乎禮節尊敬他們,為他們感到擔心但不抱
怨。」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9。」〈里仁〉第四

孔子說:「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紀,一方面要為父母的長壽感到歡喜,另一方面
要為父母的年事已高而感到恐懼。」

編號 原句 註釋

1 無違 違:違背。此處指不違背禮節。
2 御 驅車

3 生,事之以禮;死,葬 生:活著。此處指在父母活著的期間與死去
之以禮,祭之以禮 之後,都要合乎禮節對待、侍奉父母。

4 養 養(joeng6),意指供養,作動詞使用。整句
意思:能夠供養父母即可。

5 別 差別、分別。整句意思:又有什麼差別呢?

6 事父母幾諫 幾(jī):微婉、輕微。諫:勸諫、勸告。整
句意思:侍奉父母時,如父母有不正確的地
方,請婉轉地勸告。

7 見志不從 志:心志、意見。此處指孩子對父母的勸
告。從:聽從、接納。

8 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此處指當父母沒有聽從孩子的勸告時,孩子
應該展現尊敬的態度,為父母擔憂但不怨
恨。

9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此處指因父母長壽兒感到歡喜,令一方面以
父母年事已高感到擔憂。

論孝 内容大意

論孝 段落大意

原文 大意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行孝就是用不違背禮儀的方式對待父母。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無論父母在世或去世後, 依然合乎禮儀對
我對曰,無違。」 待父母。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
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 行孝不僅是供養父母,還要對父母保持敬
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 意。
別乎?」

子女勸告父母時,要保持婉轉恭敬的態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 度,並尊重父母的決定,不因為父母沒有
不違,勞而不怨。」 聽從而抱怨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 做子女的要記得父母的年紀,要把握在父
以喜,一則以懼。」 母有生之年盡孝道。
《論孝》重點修辭寫作手法

排偶寫作手法介紹 :
排偶是透過相同或相近的句型結構接連使用,達到語氣一致、字數相近的
寫作手法。除了閱讀起來有韻律感之外,也能夠增強文章閱讀起來的氣勢。
排偶又分成了對偶與排比修辭法,對偶是指兩句話在字數、平仄上都嚴格
要求一致;而排比則為相似的句型,以兩句或三句接續使用即可。以下整
理選入 DSE 十二篇範文中倫仁、論孝、論君子使用到的排偶修辭法。

排比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孝》 註釋問題

問題 1
問題 2

問題 3

問題 4

《論君子》修辭手法問題
問題 1
問題 2

《論君子》含義問題
問題 1

根據《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一文,在空白處填寫最重要的涵義。

論述項目 孝
涵義 無違

問題 2

問題:《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談及孝道中的「無違」包括了哪些行為?
這與當時人們對孝的看法有甚麼分別?
(1) 無違: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指父母在生
時,要依照禮節來侍奉他們;父母離世後也依照禮節來埋葬、祭祀他
們,強調了行孝要及時的重要性。

(2) 當時人們認為行孝就是供養父母,並沒有提到「禮節」,孔子便指出
行孝也要符合禮儀規範與敬意。

問題 3

寫下粗體標示字詞的詞性與詞意。

句子 詞性 詞意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助詞 只

問題 4

問題 5

問題 6

問題 7

問題 8
問題 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