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恩主教書院中文科應試筆記

2021

1
論仁
重要背景 ⚫ 春秋時代,列國兼併,周室衰微,無力管束諸侯國。臣軾君,子軾父的事時有

發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 身處亂世,孔子以「禮」為依據,宣揚和實踐「仁」的思想,呼籲推己及人,

希望令社會恢復道德倫理秩序。

⚫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內涵十分豐富,是一切良好道德修養的概括。

體裁 ⚫ 論語全書共二十篇,以對話形式寫成,屬語錄體。一般相信多為孔子的弟子和

再傳弟子的紀錄。

主旨 本文摘錄四則有關仁的論述,講述「仁者」的思想和行為,以及實踐「仁」的方

法。
原文對位語譯
【論仁】
子 曰: 「不 仁 者,不可以 久 處 約 , 不可以 長 處 樂。

孔子說︰ 「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 長期地 處於 窮困的環境,不可以 長期 過著 安逸的生活。

仁者 安 仁 , 知者 利仁。」

有仁德的人 安於 仁德,有智慧的人 明白行仁的好處而實行仁德

子 曰:「富 與 貴 , 是人 之 所 欲 也;不以 其道 得之 , 不 處 也。

孔子說︰ 富有 和 顯貴,是人人 都想要得到的;不以 正當的方法 得到它,便不 接受。

貧 與賤 , 是人 之 所惡也;不以 其道 得之 , 不 去 也。

貧困和微賤,是人人 都厭惡的;不以 正當的方法 得以擺脫它,不會 離棄它。

君子 去 仁 , 惡乎 成 名 ?君子 無終食之間 違 仁 ,

君子 拋棄了仁德,怎麼能成就君子的名聲呢?君子 沒有吃完一餐飯(那麼短的時間)離開仁德,

造次 必於是 , 顛沛 必於是。

在倉卒匆忙時也一定會堅守仁德,在窮困受挫之時也一定會堅守仁德。

顏淵問 仁 。 子 曰: 「克 己 復禮 為 仁。

顏淵問 怎麼實行仁。孔子說︰「 約束自己(的欲望),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的規範,就是仁。

2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一日做到「克己復禮」(註釋參看上句),天下間都人都會稱許這是仁人。

為 仁 由 己 , 而 由 人 乎哉?」 顏淵曰:「 請問 其 目 。」

實踐仁德,倚靠的是自己,難道要倚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 實行仁德的條目。」

子 曰: 「 非禮 勿視,非禮 勿聽,非禮 勿言,非禮 勿動。」

孔子說︰「 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

顏淵曰:「 回 雖 不敏 , 請 事 斯 語 矣。」

顏淵說︰「我(顏回)雖然並不聰敏,請讓我實踐這句說話吧。」

子 曰: 「志士 仁人 ,

孔子說︰「 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

無 求生 以 害 仁 , 有 殺身 以 成仁。」

沒有為保存性命而 損害仁德的,只有(敢於)犧牲自己以 成全仁德的。」

內容概括
仁者的態度

由心 ⚫ 仁者心存仁德,因為能實踐仁德而覺得安心,行仁由心而發,並非為了利益而實踐。

而發

處之 ⚫ 不受環境順逆影響,無論在安樂還是貧困的環境之中,都能夠安於仁德。能夠在不同

泰然 的環境中依然堅守仁德。

堅持 ⚫ 孔子不否定追求富貴與擺脫貧賤的想法,但人應遵行正道,只會以正當的方法獲得富

正道 貴和擺脫貧賤。

⚫ 無論在任何的時間和環境之下都恪守仁德,不因個人的欲望而做違背仁德的事,就算

在倉促匆忙和顛沛流離的情況下也不例外。

⚫ 君子不會有「終食之間」(一段很短的時間)違反仁德。強調不能因時間短而違背仁德。

⚫ 當面對仁德與生命的抉擇時,會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不會因為保存生命而損害仁

德。

3
行仁的方法

原則 ⚫ 實踐仁德的基礎,在於「克己復禮」,約束自我,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言行舉止都合乎

禮法的規範。

⚫ 能依循上述的原則,世人就會稱許他為仁者。

⚫ 強調「仁」和「禮」的關係密切,依禮行事就是達致「仁」的方法。

具體 ⚫ 以禮法為依歸,不看、不聽、不說、不做不合符禮節的事。

方法 ⚫ 「仁」依靠自己實踐,須由自身出法,不能依靠他人。

仁者、智者和不仁者

仁者 ⚫ 仁者心存仁德,因為行仁而心安(或因不能行仁而心有不安),所以安於實踐仁德,發自

內心行仁。

智者 ⚫ 智者知道行仁於己有利,所以樂意實踐仁德。行仁源於考慮,與仁者行仁的動機相

比,境界稍次一等。

不仁 ⚫ 欠缺道德修養,思想言行違背禮法正道,所以當他們長期過著貧困或長期安樂的生活

者 時,便害易作奸犯科和不思進取。

安仁、利仁、害仁、成仁

安仁 ⚫ 自己能實行仁德,便覺心安。(仁者)

利仁 ⚫ 明白行仁德對己對人有利,便勉力實行;(智者)

害仁 ⚫ 為求保有生命,所作所為竟違反(離棄)仁德原則;

成仁 ⚫ 寧願捐棄(犧牲)性命,體現(實踐)仁德精神。(志士仁人)

4
論孝
重要背景 ⚫ 春秋時代,列國兼併,社會混亂,百家爭鳴。孔子主張君主在政治上行仁政,

個人應實踐仁德,讓社會恢復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秩序。

⚫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在孔子的思想之中,孝為「為仁」的重要基

礎。

⚫ 孝是子女敬愛父母,善事父母的道理和方法,也是維繫五倫中父子一倫的應有

道德價值觀。

主旨 本文摘錄四則有關孝的論述,講述孝的精神,以及實踐孝的方法。

原文對位語譯
【論孝】
孟懿子問孝 。 子 曰:「 無 違 。」 樊遲 御, 子 告 之曰:「

孟懿子問甚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

孟孫 問孝於我 , 我對 曰, 無 違 。」 樊遲曰: 「 何 謂 也?」

孟孫 問我甚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說︰「 這是甚麼意思呢?」

子 曰:「 生 事之以禮 ; 死 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說︰「父母健在時,依規定的禮節事奉他們;父母去世,依規定的禮節安葬和祭祀他們。」

子游問孝 。 子 曰: 「今 之孝者 , 是謂能養 。 至於 犬 馬,

子游問甚麼是孝。孔子說︰「 今日的所謂孝子,是說能供養父母。至於(飼養)狗、馬,

皆能 有 養 。 不敬 , 何以 別 乎!」

都能(得到食物)得到餵養 。如果對父母不恭敬,(與飼養狗、馬)有甚麼分別呢?

子曰 : 「事 父母 幾 諫,

孔子說︰「 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 婉轉地規勸,

見 志 不 從 , 又 敬 不違 , 勞 而不怨。」

看到 自己的規勸 沒有 獲得接納,仍然恭敬地不觸忤冒犯父母,雖然擔憂勞苦,但不抱怨。

子曰: 「父母之年 , 不可 不知 也。

5
孔子說︰「 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

一則 以喜 , 一則 以懼。」

一方面(因父母長壽)而高興,一方(因父母年事已高)而恐懼擔憂。」

內容概括
行孝的態度與行為

心懷 ⚫ 供養父母,為父母提供衣食所需,只算是「能養」。

敬意 ⚫ 如果沒有心存敬意,供養父母在性質上和飼養狗、馬等牲畜沒有分別。

⚫ 強調「敬愛 / 敬意」是行孝最重要的內在表現,

關懷 ⚫ 關心父母,包括要記得他們的年紀。

雙親 ⚫ 既為父母長壽而高興,又為父母年事已高,身體或會變差,大去之期將近而憂懼。

以禮 ⚫ 「無違」,不違背禮法為行孝的標準。

為本 ⚫ 由照顧父母的日常生活,到父母死後的葬禮及祭祀,都應按照禮的規範來安排。

⚫ 強調「不違反禮法」是行孝最重要的外在標準,

委婉 ⚫ 當父母有過錯,子女應適時規諫,但態度上應委婉有禮,希望父母能改過向善。

規勸 ⚫ 父母若不聽勸告,子女仍要保持恭敬之心,不出言冒犯。仍為父母擔憂,並不因而心

懷抱怨。

⚫ 反映子女有規勸父母的責任,若盲從犯錯的父母,不予恰當委婉的指正,不算是盡

孝。

6
論君子
重要背景 ⚫ 「君子」是儒家學說中的理想人格,是對有仁德的人的稱呼。在《論語》中,

「君子」與「仁者」的意義相近。

主旨 本文摘錄八則有關君子的論述,講述君子的品德和修為,以及君子和小人的分別。
原文對位語譯
【論君子】
子曰 :「 君子不 重 則不 威 ;學 則 不固 。 主忠信。。」

孔子說︰「君子不夠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的也不牢固。(處事)以忠誠和信實為主。

無友不如己者。

不會跟(品德修養)不及自己的人交朋友。(一說︰不會跟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過 則勿 憚 改 。

犯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

子 曰:「 君子 坦蕩蕩 , 小人 長 戚戚。」

孔子說︰「君子 心胸舒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司馬牛問君子 。 子 曰: 「君子不憂 不懼。」

司馬牛問怎樣才成為君子。孔子說︰「 君子不擔憂,不畏懼。」

曰: 「不憂 不懼, 斯 謂之君子矣乎?」

(司馬牛再問)說︰「 不擔憂,不畏懼,這樣就能叫做君子了嗎?」

子 曰:「 內省 不疚 , 夫何憂何懼?」

孔子回答說︰「自我反省而問心無愧, 哪有甚麼需要憂愁和恐懼的呢?」

子曰: 「君子成人 之美 , 不 成 人之惡 。 小人 反是。」

孔子說︰「君子成全 別人的好事,不 促成 別人的壞事。小人 卻和這個相反。」

子曰 :「 君子 恥 其 言 而 過 其行。」

孔子說︰「君子 羞恥 自己的說話 超過了行為。」(則君子對說得多、做得少(感到)羞恥)

子 曰:「 君子 義以為質 。

7
孔子說︰「君子(處事),以合宜為原則 。

禮 以行 之, 孫 以出 之, 信 以成 之。

依禮節 實行它 ,用謙遜的言語 說出它 , 用誠實的態度 完成它。

子 曰:「 君子 病 無能焉 , 不 病 人 之 不己知也。」

孔子說︰「君子 擔心 自己 沒有才能,卻不會擔憂 別人 不知道自己(有才能)。

子 曰:「 君子求諸己 , 小人 求諸人。」

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小人則只會要求別人。」

內容概括
君子的修養

態度 ⚫ 態度莊重認真,予人威嚴之感,受人尊重

莊重 ⚫ 由於態度莊重認真,所以會謹記所學的東西,知識也穩固。

心境 ⚫ 做事合乎仁義原則,自我反省時問心無愧,所以心境舒坦寬廣,而不會感到憂愁或恐

舒坦 懼。。

律己 ⚫ 重視自身的才能和修養,對自己的要求嚴格,只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才能,不擔心和

埋怨別人不了解自己。

知恥 ⚫ 不尚空談,慎言力行,以言過其實,誇誇其談為恥。

君子的行事原則

合義 ⚫ 奉行仁義,以合符道義的方式立身處世

忠信 ⚫ 持守忠誠和信實的美德,行事態度忠誠信實。。

守禮 ⚫ 做事遵從禮法。(與行仁的細目,「非禮勿視」等句呼應)

君子的言行

言語 ⚫ 表現謙遜,不說誇大之詞

犯錯 ⚫ 勇於改正錯誤

交友 ⚫ 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會跟品行有虧之人相交

助人 ⚫ 願意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協助別人做壞事

8
君子、小人的分別

心境 ⚫ 有修養,行事合符道德,不計較利害得 ⚫ 欠道德修養,行事以個人的利益作標

失,因此問心無愧,心胸舒坦寬廣。 準,不計較道德,所以時常患得患失,

心中有愧,於是經常憂慮不安。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行事 ⚫ 奉行仁義,會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會助 ⚫ 不懷好意,會破壞別人的好事,甚至慫

長別人做壞事。 恿別人做壞事,立心不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自我 ⚫ 著重提升個人修養,對自己要求嚴格。 ⚫ 推卸責任,凡事對別人諸多要求,對自

要求 「君子求諸己」 己的要求卻很寬鬆。

「小人求諸人」

題目舉隅︰
一. 《論語》的文體形式有甚麼特點?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以記言為主。各章章節短小,內容獨立;直接記錄人物的言論,語言精

練,含義深遠。

二. 「仁」是儒家認為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是一切善德的總和。試根據以下《論仁》的引文,分

析「仁」與「道」的關係,以及「仁」與「禮」的關係。

甲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第2則)

乙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第3則)

(1)「仁」與「道」的關係:「道」是正當的方法,是仁者必須遵守的行事原則。仁者不會用不正當

的方法得到財富或擺脫貧困。君子若拋棄了仁德,就稱不上是仁者了。

(2)「仁」與「禮」的關係:「禮」是人類行為的規範。人要是能克制一己的欲望,使言行合乎禮,

這就是仁,就能達致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

9
三. 試根據《論仁》各則,歸納「仁者」在品德修養方面的表現。

 仁者實行仁德便安心。 仁者對富貴貧賤取捨以道,時刻堅持仁德。 仁者會抑制自己的欲望,

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 仁者堅持仁德,甘願為實行仁德而獻出生命。(1分)

四. 《論孝》第 6 則中,孔子將飼養犬馬與甚麼作比較?試說明當中的道理。

孔子將飼養犬馬與孝養父母作比較,指出飼養犬馬只需養活牠們,而行孝不僅要養活父母,更

應孝敬父母。

五. 孔子在《論孝》第 7 則中指出當父母有過錯時,子女應怎樣做?這是否與《論孝》第 5 則中

「無違」的觀點矛盾?試談談你的看法。

子女應該「幾諫」。兩個觀點並沒有矛盾。孔子指出「無違」是說事奉雙親要謹慎行事,不可做

出違反禮制的事情,而陷父母於不義。「事父母幾諫」是說子女要本着孝敬之心設法勸諫父母,

避免他們陷入不義的處境。子女的態度要恭敬和順,言辭要委婉含蓄,這就符合禮節的規定,孔

子的這兩個觀點相輔相成,並無矛盾。

六. 孔子在根據《論孝》第 8 則中指得知「父母之年」後有兩種心情,「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試分別說明「喜」與「懼」的原因,並指出所暗示的道理。

原因

喜 父母得享高壽,為人子女可以克盡孝道,享受天倫之樂。

懼 父母年事已高,不久於人世。為人子女能盡孝的時日無多。

道理:子女要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好好把握機會孝順父母。

七. 「仁者」與「君子」的意思及特質非常相似,試綜合全文,指出兩者在「做人處世態度」和

「對義利的選擇」兩方面的相同之處。

(1) 做人處世態度:處事嚴謹認真,待人忠誠無欺,行為合禮。

(2) 對義利的選擇:重義輕利,不會為利益而損害「仁」。

10
八. 孔子在《論君子》篇中提到君子的不同特質,試完成下表。
君子的特質
儀容 莊重,具威嚴,使人敬畏。

交友標準 不與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面對過錯的態度 勇於改正,自我反省。

說話態度 避免言過其實。

講求「義」,嚴於律己,待人寬容,只憂慮自己是否有本
行事
領,卻不要求別人,助人為善,不願與人為惡。

心境 寬廣舒泰,不憂不懼。

九. 《論語》一書為語錄體,試根據以下甲、乙兩段引文,說明其在形式、用字遣詞及語調三方面

的特色。

甲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第 11 則)

乙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第 15 則)

形式方面,本文以記錄簡短的談話和問答為主,如引文甲記錄孔子答司馬牛的話,並以章節形式

編排,如引文甲出自《顏淵》第十二,引文乙出自《衞靈公》第十五,章節之間不一定有內容上

的聯繫,沒有嚴謹的結構。用字遣詞方面,本文文字精煉,寓意深遠,如以「不憂不懼」四字概

括君子之道,「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兩句則富有啟發性和哲理性。語調方面,語

錄體多用語氣詞,切合說話人的性格感情,如引文乙句末的「也」字,表現了君子應注重於個人

能力學問,而非他人理解與否的堅決語氣,使文章讀來有聲調鏗鏘而紆徐不迫之感。

十. 本文通過孔子的話語及他與學生的對話,闡述了儒家甚麼重要的觀念?

本文通過孔子的話語及其與學生的對話,概括了儒家有關「仁」、「孝」和「君子」的重要理

論,《論仁》各則剖析了「仁」的特點,《論孝》各則闡述了行孝的方法和態度,《論君子》各

則指出了「君子」的特質,表現了儒家立身處世的基本概念,即以內心的修養去私慾為根本,以

「仁」為根本,使人的一切言行能合乎禮義的規範,這樣便可以成為「君子」。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