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0

第七章 风俗习惯

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
成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俗习惯。风俗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
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
,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
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
地而异的特点。

第一节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
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
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
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
涵。

一、春节

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是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人把过春节叫“过年”。

84
中国古时候没有“春节”这个名称,人们把农历一年的第一天叫做
“元旦”或“元日”。1911 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采用了公历(阳历),
称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这样就把处在“立春”这个节气前后的农
历新年改称“春节”了。春节在中国民间是非常热闹的,有很多有趣的
习俗。

腊月 23 日祭灶神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为了迎接这个节日,家家户
户就开始忙碌,做过年的准备工作,如:进行卫生大扫除,贴春联、年
画和窗花,购买和制作丰美的食品等等,人们都忙极了。

春节是全家团聚的日子。春节前一天的晚上叫“除夕”,就是除旧
布新的意思。除夕零点,也就是子时,人们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饺子,
这就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交子”就是旧的一年的子时与新的一
年的子时相交的时刻。“饺子”的名称就由此得来。除了吃饺子之外还
吃年糕、馄饨,取“一年比一年高”和“结束新旧交替的混沌状态”的
寓意。

二、元宵节

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
国继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古代把这一天叫“上元节”,“宵”
是夜晚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元宵
节”这个名称。元宵节是农历年的
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
元宵的习惯。民间俗语说“三十儿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闹元
宵”。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85
元宵节时,中国很多地方要耍龙灯的习俗,家家户户要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圆形食品,里面夹有糖馅儿或肉馅儿,可以
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叫
“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相近,取团圆之意。

三、清明节

清明节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节气,
一个是节日。在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中,
只有清明节演变为节日。清明节前两
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寒
食节要禁火三天,就和清明节连在一
起。后来这两个节日并为一个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源相传出自春秋时代晋文公悼念他的大臣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名重耳,当国君前曾长期流亡在外。介子推一直跟随他,且忠
贞不二,但当晋文公做了国君后,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隐居到锦山。
后来晋文公经别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就命令他出山。介子推执意不从,
晋文公就派人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介子推最终抱树而死。为追悔和
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禁忌
烟火,吃冷食一日。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素服登山祭奠,发现
那颗大柳树死而复活,树枝千条,便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这一天
定为“清明节”。后来,清明取代了寒食。现在人们都不大知道寒食了,
清明则成为祭祖扫墓的全国性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
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5 日,气温转暖,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
欣向荣。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烈士的习俗仍
很盛行。清明节也成为蕴含丰富中国精神文化的节日。此外清明节是更

86
新作物的最佳时机,因此每到此时中国开展全国性的植树造林活动,绿
化山河,改善环境。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因为“初”有开始的意思,“端”也有
开始的意思,所以初五又叫端五。又由于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生,为了避
“五”字讳,就用同音字“午”代替“五”。于是“端五”就变成了
“端午”。农历五月五日为什么作为节日有不同说法。

端午节,人们喜欢吃粽子。粽子的制作是用竹叶或苇叶把糯米包住,
扎成三角形、四角形或其他形状,用线绳扎紧煮食。包粽子也来自中国
人民对屈原的崇敬和爱戴。屈原投江以后,人们没有打捞到屈原,为了
不让鱼虾损伤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扔到江里喂鱼虾,这就
是最初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后来人们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就慢
慢变成今天人们吃的粽子,粽子也不再投入江中,而成为一种传统的节
日食品。

五、七夕

七夕,即农历七月七日。这一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
的故事流传久远,虽有不同说法,基本梗概是一样的。故事虽有悲剧色
彩,却反映了封建桎梏下男女对爱情的追求,成为中国特有的爱情节。

伴随着牛郎织女故事的产生和流传,七夕又出现了乞巧活动。关于
七夕乞巧的风俗早在南北朝时代已形成。每年为了迎接七夕的到来,妇
女们都精心准备,一般的仪式是在庭院中摆上香案,供上瓜果,妇女们
拿着五彩线在月下比赛穿针,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
品反应了妇女们的聪明才智,穿得快者为巧。乞巧是妇女对心灵手巧的

87
向往。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全
部理想。

六、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
所以这一天被称为中秋节。中秋节又
称“团圆节”,这一天人们仰望明月,
盼望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
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
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
之乐。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
因此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月饼也被称为团圆饼,寓意家人团圆,思念
亲人之情,期盼丰收、幸福,成为全天下人民的心愿。

在中国人心中,家是一种感情的寄托。在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
无论身在何地,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一边
吃一口香甜的月饼体会着温暖,一边思念远方的亲人。人们以月有圆缺,
比拟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北宋诗人苏东坡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便表达了中秋节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人们对美好愿望的祝
福。

七、重阳节

88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
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
“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
“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
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这一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涵义。况且秋季也
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
殊的感情。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 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
日定为老人节,增加了重阳节敬老的内涵。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
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今日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
是当今重阳节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除此以外,还要着重提到的是近代节日。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某
个重大事件,将其规定为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
“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为了表彰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的
园丁,中国政府又规定九月十日为教师节。还有国际共同的节日如:
“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等等,都
要举行多种庆祝活动。

第二节 风俗习惯

一、婚俗

89
婚姻这个词,通俗的说是男女
二性结合为夫妻。但历史状况和实
际生活远比这一解释要复杂得多。
中国古书对“婚姻”二字的解释是:
婚同“昏”,是昏时要迎娶的意思;
姻同“因”,是因男而嫁的意思。《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云:“东
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可见,“婚姻”二字的产
生,应是父权制度已经完全确立以后的事。

中国的婚礼习俗,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也各有特色。
比较早规定婚礼程序的是一本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名叫《仪礼》
的书。书中规定了结婚时所需要进行的“六礼”。 “六礼”分别是:
“纳彩”,这是男家遣媒人对女家表示结婚的意愿;“问名”,表明女
家同意,便将该女的名字及生辰告知男家媒人;“纳吉”,男女双方交
换生辰,各自卜得吉兆;“纳征”,卜吉后,表示婚姻成立,俗称订婚;
“请期”,男家媒人向女家问明结婚日期;“迎亲”,新郎在傧相陪伴
下到女家迎娶。“六礼”齐备,婚姻关系才告成立。

过去的婚姻制度受政治联姻、经济结亲影响很大,这是历史的产物,
也带来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如一夫多妻、童婚、冲喜等等,特别对妇女
摧残、压迫很甚。但也有很多相互敬重、相互激励、相互爱慕,为共同
的理想和信仰而奋斗一生的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了婚姻法,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度和结
婚年龄。提出了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和买卖婚姻。大力提倡计划生育,
提倡晚婚、优生,实行一般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革新了旧的婚姻习
俗,提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繁琐的婚俗的程序简化了许多。近几十

90
年中国的婚俗越来越简单,出现了许多新式婚礼,如集体婚礼、旅游婚
礼。这些既热闹、隆重、又喜庆的婚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

二、丧葬

丧葬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而仪式往往很隆重,是中国
“礼”的一部分,称为“葬礼”。丧葬的起源与原始人的灵魂观和灵魂
不死的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丧葬礼仪中的许多仪式和做法也与灵魂
观念直接相关。在远古社会,人死后不埋葬。后来产生了灵魂观念,认
为人死了灵魂还活着。这些不死的灵魂还能回来给人降临福祸。从而产
生了对死者灵魂的怀念和敬畏,希冀它们安宁不躁,由此衍生出复杂的
祭祀和丧葬制度。

在居丧的时候,要穿丧服。《仪礼》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
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
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
时间和行为限制。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埋葬习俗。土葬是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
除了土葬以外,还有火葬,而且火葬的历史也很悠久。中国古代还有
“石棺葬”“悬棺葬”“天葬”“水葬”。这种“石棺葬”,就是用石
板或石块构筑成长方形的棺材,置于地面,即为墓地。时间的跨度起于
商周,盛行于战国到两汉,延续到明代。“悬棺葬”就是把棺木高高悬
于崖壁的木桩上或洞穴里。“天葬”即将尸体送到天葬场肢解后,让秃
鹫吃光。“水葬”,即将尸体投入江河中。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提倡并实行简化殡葬手续。为了节约耕地,提
倡火葬,反对土葬。其实,火葬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特别是自佛教
传入中国后,得到进一步流行。各地都设立公共墓地,安置骨灰,供人

91
们瞻仰,寄托哀思,简化手续,减少浪费。这些民间的风俗习惯反映了
生者对死者的记忆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人生自古谁无死”,死
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葬礼中体现的是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词汇

1. 悠久 yōujiŭ lâu đời

2. 积淀 jīdiàn tích tụ

3. 凝聚 níngjù lắng đọng, gắn kết

4 深邃 shēnsuì sâu sắc

5. 隆重 lóngzhòng long trọng

6. 祭祀 jìsì thờ cúng

7. 除夕 chúxī trân trọng

8. 饺子 jiăozi bánh sủi cảo

9. 禁忌 jìnjì cấm kị, kiêng kị

10. 悼念 dàoniàn tưởng nhớ

11. 欣欣向荣 xīnxīnxiàngróng tươi mới, hồi sinh

12. 盛行 shèngxíng thịnh hành

13 反映 fănyìng phản ánh

14. 崇敬 chóngjìng sùng bái, kính trọng

15. 爱戴 àidài yêu quý,yêu mến

92
16 香甜 xiāng tián thơm ngon

17 压迫 yāpò áp bức

18. 乞巧 qĭqiăo thêu thùa, may vá

19. 桎梏 zhìgù gông cùm, xiềng


xích

20. 追求 zhuīqíu theo đuổi

21. 象征 xiàngzhēng biểu tượng

22. 牵挂 qiānguà nhớ nhung

23 精心 jīngxīn tỉ mỉ

24. 盼望 pànwàng ngóng trông, chờ đợi

25. 激励 jīlì khích lệ, động viên

26. 繁琐 fánsuŏ rườm rà

27. 赋予 fùyŭ trao, gửi gắm

28. 提倡 tíchàng đề xướng

29. 理想 lĭxiăng lý tưởng

30. 信仰 xìnyăng tín ngưỡng

31. 奋斗 fèndòu phấn đấu

32. 计划生育 jìhuà shēngyù kế hoạch hóa gia


đình

33. 同音 tóngyīn đồng âm

34. 敬畏 jìngwèi kính trọng

35 降临 jiànglín gieo rắc, mang đến

93
36. 衍生 yănshēng diễn biến

37. 希冀 xījì hi vọng

38. 节约 jiéyuē Tiết kiệm

39. 寄托 jìtuō gửi gắm

练习

一、选择正确答案

1. 春节起源于 的“腊祭”。

A. 秦代 B. 商代 C. 周代 D. 汉代

2. 很 多 人 除 夕 整 夜 不 睡 觉 , 等 候 新 年 的 到 来 , 这 种 习 俗
叫 ,…始于 。

A. 守岁-唐代 B. 万岁-商代 C. 守岁-周代 D. 万岁-汉代

3. 元宵节早在 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已经存在了 2000 多年。

A. 唐代 B. 汉代 C. 秦代 D. 春秋战国

4. 清明节的来源相传出自春秋时代 悼念他的大臣介子推的故
事。

A. 晋文公 B. 愚公 C. 秦始皇 D. 屈原

5. 各民族最普遍使用的葬式是哪一种?

A. 火葬 B. 水葬 C. 土葬 D. 天葬

6. 《仪礼》里规定丧服有 等级。

A. 3 种 B. 5种 C. 4 种 D. 6 种

7. 七夕是中国 的民礼间传统节日。

94
A. 情人 B. 亲人 C. 老人 D. 亲属

8.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有名的爱国 诗人而形成的。

A. 屈原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9. 诗人 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
了中秋节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和人们对美好愿望的祝福。

A. 南宋-苏东波 B.北宋-苏东波

C. 北宋-朱熹 D. 南宋-朱熹

10. 婚俗的“六礼”包括:纳彩、问明、纳吉、纳征、请期和 。

A. 迎亲 B. 迎接 C. 欢迎 D. 迎送

二、判断正误

1.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已经有 4000 多年 ( )
的历史了。

2. 元宵节赏灯风俗跟佛教有关。 ( )

3. 古代人不相信人死后其灵魂还活着。 ( )

4. 乞巧节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男耕女 ( )
织生活方式的理想。

5. 丧葬风俗习惯反映了死者对生者的记忆和对生命兴 ( )
旺的美好愿望。

6. 春节是从除夕开始的。 ( )

7.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 ( )

8. 中国婚俗形式单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没有地方 ( )

95
特色。

9. 《诗经》里把“九”为阴数,九九两个阴数相重所 ( )
以叫“重阳”。

10. 丧葬在古代中国不分等级。 ( )

三、思考题

1. 中国有那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跟农业有什么关系?

2. 中国的婚俗和葬俗有什么特点?

3. 比较一下中国和越南的传统节日?

96
补充参考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五日为什么作为节日有不同说法。

有的说法说端午节与夏至有密切关系。夏至是太阳运行周期中的重
要转折点,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气温上升,容易滋生细菌;作物
生长,农民期盼雨水。所以端午节有两项主要活动:一是逐疫,一是求
雨。将农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是唐宋以后的事。在端午节前后,人们
以各种形式压制邪气,防止瘟疫,打扫卫生。把带有芳草气味或辛辣味
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葱、蒜之类,用以杀灭细菌。把艾草做成人
形,挂在门上,或做成虎形,戴在头上。或是把艾草、菖蒲做成酒,还
把含有硫化砷的矿物雄黄制成雄黄酒,都是为了杀菌防灾。这表明中国
人讲求卫生,防灾防病有很长的历史。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有名的爱国诗人
屈原而形成的,所以又叫“诗人节”。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当
过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他主张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
可是楚王却听了亲秦派的坏话,不但不采纳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两次
把屈原放逐。后来秦军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城,屈原非常痛心,悲
愤地投进汨罗江自杀了。屈原投江的时候,是公元前 278 年农历五月初
五。当时,老百姓很崇拜屈原的爱国精神,更同情他的遭遇,听说他投
江了,就马上划着船去抢救他。后来,每到初五就举行划船比赛,用来
纪念屈原。这种划船比赛慢慢又变成赛龙舟活动,现在赛龙舟已成为国
际体育运动项目。赛龙舟是抢救屈原的一种象征性表演,表达了当时人
们抢救屈原的急迫心情。

97
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久远,虽有不同说法,基本梗概是一样的。在
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忠厚、勤劳的放牛男孩,人称牛郎,父
母双亡。后来,哥哥嫂子和他分了家。他只分得一头老牛。他白天放牛,
晚上伴牛睡觉。有一天老牛突然说话,告诉他一个秘密。他按照老牛的
话来到湖边的树林里藏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从空中飘来七位仙女,脱
下羽衣,跳进河里洗澡。牛郎按老牛的话悄悄把一件粉红色羽衣拿走藏
在树林里。天快黑了,七位仙女上岸穿衣,最小的七仙女找不到自己的
衣服。其他六位仙女因怕回去迟了受惩罚,只好先飞走了。牛郎急忙从
树林里走出来,恭敬地把衣服送给七仙女,并留下她结为夫妻一起生活。
七仙女见牛郎面貌英俊,老实厚道,想到天上生活寂寞难堪,就愉快地
答应了。七仙女叫织女,善于织布绣花。两人结婚后男耕女织,第三年
织女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地上三年,天上
三天,王母娘发现织女留在了人间便大怒,派人把织女抓了回去。王母
娘见牛郎追来,就从头上拔下簪子一划,一条汹涌的大河挡在牛郎面前,
这就是银河,把牛郎和织女夫妻二人隔在银河两岸,只许他们每年七月
七日见一次面。届时喜鹊搭起鹊桥,使他们在银河相见。

98
第八章 中国文学、艺术

第一节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如果从《诗经》算起,
它已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岁月而没有中断,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方面积
累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文学不但在
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会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精神风采,而且以
连绵不断和高潮迭起著称于世。

一、唐诗

中国文学在唐代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诗歌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
阶段。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用诗歌抒情的传统。唐
代诗歌数量极大,题材广泛,形式和风格丰富多彩,出现了大量思想性
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真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唐代不仅
有前代句式自由的诗歌,而且还创造了句式固定整齐的新体诗,这就是
律诗和绝句。这种新体诗把中国古代诗歌音节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
色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古代抒情诗的典型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
所喜闻乐见。

唐诗是中国人的千古绝唱,具有一种形式美和音乐美。值得我们今
天吟诵的唐代诗歌太多,其中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

李白(字太白,公元 701 年—762 年),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


唐朝最强盛的时期。李白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写了大量赞美祖国山河的
诗篇,他在《望庐山瀑布》诗中写了庐山瀑布飞泻的壮丽景象。李白的
诗气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语言轻快,天真素朴,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代表作有《静夜思》、

99
《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
被奉为“诗仙”。

李白

杜甫(字子美,公元 712 年—770 年),生活在唐朝由强盛转向衰


落的时期。杜甫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
实,从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从理想引向写实,显示了现实主
义精神。杜甫去过很多地方,对社会的黑暗十分了解,对人间疾苦有深
切的同情。杜甫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结合在一起,从而引
发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使他写出大量不朽的诗篇,《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杜甫一生写了 1400 多首诗,他的诗语言精练,感情深沉。因为


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人们
热爱杜甫,也称他为“诗圣”。

二、明清小说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兴盛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
章回小说,还有一大批优秀的短篇小说集。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这一时期的杰出成就。

100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称《三国志
演义》,作者为罗贯中。他根据历史材料和民间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
造而成。这部 120 回的作品结构宏大、情节曲折,生动、逼真地描写了
魏、蜀、吴三大政治集团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作者用了 8
回的文字描绘了复杂的矛盾和激烈的战斗,像“草船借箭”、“借东风”
等故事。它也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例如刘备、诸葛亮、关羽、
张飞、曹操,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作者为施耐庵。他根据民间流
传的故事改编而成,记述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梁山农民起义的悲壮历
史,反映了宋代阶段压迫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
道理。作品塑造了 108 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武松、李逵、林冲、鲁智
深等已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西游记》的作者为吴承恩,他在民间流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的基础上创造而成,共有 100 回。小说记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经过
九九八十一难的曲折历程,最后取回了佛经。《西游记》小说充满了神
奇色彩,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幽默和诙谐,语言轻松活泼,既引人发笑,
又意味深长。作品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神通
广大、会 72 种变化的孙悟空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他的形象实际上反映
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

曹雪芹的《红楼梦》有 120 回,以家庭生活和男女爱情为题材,以


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讲述了贾、史、王、薛四
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小说结构
宏大,情节复杂,语言丰富,用词准确。《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极有
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尤二姐、尤三姐、
王熙凤、贾母等。曹雪芹以他极其丰厚的知识,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

101
方面都安插在《红楼梦》里。这部小说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
书”,它就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

第二节 中国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门类很多,品种齐全,雅俗共存,并以其同一的艺术
精神,构成一个巨大的艺术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中国
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如
佛教石窟的众多雕塑、民间的各种工艺、京剧等艺术表演,都体现了中
国人对美的追求,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才能和趣味。

一、书法艺术

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历
史十分悠久。作为艺术,中国书法有很强的观赏性,这种观赏性超过了
它的实用性,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应当说从甲骨文就开始了。3000 年前,当中国
人的祖先用线条组成能表达意思的“图画”,并用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时,书法艺术创造就开始了。

中国书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
术,还和毛笔、宣纸、墨和石砚等
工具有直接的关系。毛笔的发明是
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
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中国绘画
的独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毛
笔。由兔毛、羊毛、狼毛等做成的
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产生

102
丰富的变化。 王羲之书法

墨就是书写汉字的颜料,黑色,一般为长方块形。墨的发明也很
早,甲骨文中就有用墨书写的字。好墨颜色黑而有光泽,写出的字永远
不掉色。宣纸是书写汉字的重要材料,宣纸吸黑,能表现书法的韵味。
砚台是磨墨的工具,历史很悠久。砚台有石砚、陶砚、玉砚多种,现在
最常用的是石砚。

书法不仅是一种实用性艺术,常被用于题辞、牌匾;书法还是一种
表现性艺术,通过作品将书法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个性及爱好等
折射出来,正如人们所说的“字如其人”或“书为心画”。

二、绘画艺术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它的艺术成就和民族风格受到
世界人民的赞誉。中国画属于东方绘画体系,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艺术
特色。

中国画发端于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活动。在距今六七千年的
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就已在陶器上用红、黑、白等颜色的颜料画出鱼、
鹿、花、叶等各种装饰花纹,这些画古朴生动,非常有趣。应当说,这
就是最原始的绘画。后来,人们又在墙上、丝帛上、宣纸上画出了更多、
更美的画。几千年来,中国出现的优秀画家和优秀作品如繁星一般,数
不胜数。

中国画按题材可以分成三种: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是
以描绘人物形象为主的绘画,在中国出现得最早。山水画是以描绘山河
等自然景色为主的绘画,最早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到唐代开始成为独立
的画种,也是最发达的画种,这与中国人热爱大自然有一定的关系。花

103
鸟画是以描绘花草、竹石、鸟兽、鱼虫为主的绘画。花鸟画出现得比较
早,成为独立的画种是在唐代。

中国画的绘画方法也分成三种:工笔画、写意画、半工半写画。工
笔画,亦称“细笔画”,用笔工整细腻,注意细部描绘。

按使用颜色的浓淡,工笔又可分为工笔
重彩和工笔淡彩两种。相对“工笔”而言,
写意画用笔不求工整,注重神态表现,笔法
简练、韵味十足、表现力强。写意画是中国
画的主流。中国人认为,没经过装裱的画不
能算最后完成的画,这在世界绘画艺术上也
是独一无二的。 墨虾画

三、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武
术、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并且因地域的差异而形成丰富
多彩的剧种。尽管不同的剧种异彩纷呈,却在表演艺术方面保持着虚拟
写意的共同特点。这种戏曲种类的多样性和表演艺术的同一性,从一个
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多元统一的结构特征和相融共进的民族精神。

中国戏曲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
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
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载有 287 种,实际上有 360 种。传统剧目数


不胜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
其中京剧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
中国戏曲发展的水平。

104
戏曲表演艺术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是虚拟的时空环境。中国戏曲
没有固定的环境,时间和空间自由灵活,完全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所
谓“虚拟”,就是以虚代实,就是想象和写意。台上摆着一张桌子和两
把椅子,在演员出场以前,观众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只有演
员出场以后,由剧中人通过“唱”或“念”做出交代,观众才动用自己
的想象,进入剧中的时空境界。第二是严格的表演程式。中国的艺术都
是虚实结合,虚中有实。戏曲的虚拟依据于一定的生活现实,而虚拟的
表演又不能没有规范,这个规范就是表演程式。它是以生活为基础,经
过艺术加工,逐渐形成的一种形式结构。第三是夸张的艺术形象。至于
表演方面的夸张更为明显。舞台上的笑,不是生活中的哈哈大笑;舞台
上的哭,也不是生活中的嚎啕大哭。这种夸张不能有随意性,它具有某
种规定性,各个人物要按照一定的谱式勾画。

戏曲脸谱

总而言之,虚拟、程式和夸张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
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
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词汇

1. 瑰宝 guībǎo báu vật

105
2. 连绵不断 liánmián búduàn liên tục không ngừng

3. 高潮迭起 gāocháodiéqĭ nhiều lần hưng thịnh

4. 著称于世 zhùchēngyúshì nổi tiếng trên thế giới

5. 百花齐放 bǎihuā qífàng trăm hoa đua nở (ví với sự


phát triển của các hình thức nghệ thuật khác nhau)

6. 律诗 shīlǜ thể thơ

7. 绝句 juéjù thể thơ ngũ ngôn tứ tuyệt

8. 精练 jīngliàn ngắn gọn, xúc tích

9. 喜闻乐见 xǐwén lèjiàn yêu thích, rất được yêu


chuộng

10. 千古绝唱 qiāngǔjuéchàng kiệt tác có một không hai

11. 吟诵 yín sòng đọc (thơ), ngâm (thơ)

12. 名山大川 míngshān dàchuān non sông gấm vóc


13. 庐山 Lúshān Lư Sơn (ngọn núi nổi
tiếng nằm ở ngoại ô phía nam thành phố Cửu Giang, Giang Tây, Trung
Quốc)
14. 瀑布 pùbù thác nước

15. 泻 xiè nước chảy cuồn cuộn

16. 豪迈 háomài hào phóng, phóng khoáng

17. 飘逸 piāoyì phóng khoáng, tự nhiên

18. 沉郁顿挫 chényùdùncuò (ý thơ) sâu lắng, thâm thúy

19. 不朽 bùxiǔ bất hủ, bất diệt

106
20. 罗贯中 Luó Guànzhōng La Quán Trung

21. 宏大 hóngdà (kết cấu, quy mô) to lớn

22. 曲折 qūzhé (tình tiết) phức tạp

23. 逼真 bīzhēn chân thực, giống như thật

24. 塑造 sùzào miêu tả (nhân vật)

25. 施耐庵 Shī Nài´ān Thi Nại Am

26. 吴承恩 Wú Chéng´ēn Ngô Thừa Ân

27. 诙谐 huīxié hài hước

28. 曹雪芹 Cáo Xuěqín Tào Tuyết Cần

29. 揭露 jiēlù vạch trần (tội ác)

30. 安插 ānchā đặt vào (tình tiết câu


chuyện)

31. 源远流长 yuányuǎnliúcháng nguồn gốc lâu đời

32. 宣纸 xuānzhǐ giấy tuyên (ở Việt Nam


thường gọi là giấy xuyến, là một loại giấy dùng để viết bút lông hoặc
vẽ tranh, giấy tuyên nguyên thủy được sản xuất tại Huyện Kính- Tuyên
Thành-An Huy, vì thế mà có tên gọi giấy tuyên)

33. 国粹 guócuì tinh hoa văn hóa của đất


nước

34. 新石器时代 xīnshíqì shídài thời kỳ đồ đá mới

35. 细腻 xìnì tinh tế, tỉ mĩ

36. 韵味 yùnwèi hàm súc, ý vị, thú vị

107
37. 质感 zhìgǎn cảm xúc, cảm nhận

38. 装裱 zhuāngbiǎo trang hoàng, trang trí

39. 异彩纷呈 yìcǎifēnchéng thành tựu xuất sắc

40. 嚎啕大哭 háotáodàkū gào khóc, khóc thét

41. 凝聚 níngjù hội tụ (tinh hoa)

42. 闪耀 shǎnyào lấp lánh, nhấp nháy

练习

一、选择正确答案

1. 是诗歌的黄金时代。那时不仅有前代的句式自由的诗歌,而且
还创造了句式固定整齐的新体诗。

A.宋代 B.唐代 C.清代 D.明代

2.《水浒传》的作者是:

A.曹雪芹 B.吴承恩 C.施耐庵 D.罗贯中

3. 的诗沉郁顿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

A.王维 B.杜甫 C.李白 D.白居易

4.《望庐山瀑布》是 的诗。

A.李白 B.王维 C.白居易 D.杜甫

5. 在中国出现得最早。

A.人物画 B.山水画 C.花鸟画 D.写意画

6.作为艺术,中国书法有很强的 ,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108
A.实用性 B.积极性 C.经济性 D.观赏性

7. 中国戏曲是一种把文学、 、 、 、 、杂技等各
种因素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A.绘画、舞蹈、武术、美术 B.音乐、唱歌、武术、美术

C.音乐、舞蹈、武术、美术 D.美术、音乐、舞蹈、书法

8. 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
中国戏曲发展的水平。

A.徽剧 B.越剧 C.京剧 D.评剧

9. 中国戏曲没有固定的环境,时间和空间自由灵活,完全用 的手
法来表现。

A.假设 B.真实 C.虚拟 D.对比

10. 描写了魏、蜀、吴三大政治集团的斗争。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二、判断正误

1.因为杜甫的诗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面貌,人们很喜欢 ( )
杜甫的诗,热爱杜甫,称他为“诗仙”。

2.《红楼梦》被称为古代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 ( )

3.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与书法工具有直接的关系。 ( )

4.唐代最著名的两大诗人是李白和杜甫。 ( )

5.中国画的题材可以分成两种:人物画和山水画。 ( )

6.中国的绘画方法分成三种:工笔画、写意画、半工 ( )

109
半写画。其中,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主流。

7.《西游记》讲述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的 ( )
故事。

8.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三:虚拟的时空环境、 ( )
严格的表演程式、夸张的艺术形象。

9. 中国戏曲的夸张特征是具有随意性和规定性,各个 ( )
人物要按照一定的谱式勾画。

10.《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 ( )

三、思考题

1.简单谈谈李白诗与杜甫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2.谈谈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3.虚拟的表演方法是中国戏剧中最主要的特点,请谈谈你的认识。

补充参考

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谈到京剧的形成,人们就要提起“四大徽班进京”这件事。1990 年
是四大徽班进京 200 周年,在北京举行了规模空前的京剧演出以纪念这
个日子。

明末清初,北京很盛行戏剧演出。那时在北京舞台上经常有昆曲、
秦腔、京腔等戏剧表演。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 1790 年),来自安

110
徽安庆的徽剧“三庆”戏班进入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演戏,戏演得非
常成功,受到皇帝的奖赏,也受到喜欢看戏的北京观众的欢迎。后来,
“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剧戏班也入京演戏。徽剧用它那优美
的唱腔、丰富的剧目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征服了北京观众。从此,徽剧班
就在北京长期留了下来。

大约在道光初年,徽剧演员与来自湖北的汉剧演员同台演出,这样
就使以西皮为主的湖北汉调与以二黄为主的安徽徽调逐渐融合,形成了
一种新声腔——皮黄腔(京剧的基本声腔)。聪明的徽剧演员还吸收了
北京人喜爱的昆曲、秦腔等戏剧的一些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在语言
上大量吸收北京语调,还确立了胡琴为音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这样,自
徽班进京后,经过五十多年艺人们的努力,一个具有完整艺术风格和表
演体系的剧种——京剧就逐步形成了。

有趣的是,“京剧”这个名称的得名,不是在北京,而是在上海。
本世纪初,上海的舞台上经常演出来自北京的这种新剧,上海的观众就
叫它“京”戏,这样,就有了“京剧”这个名称。

徽班进京后,经过五十多年艺人们的努力,一个具有完整艺术风格
和表演体系的剧种——京剧就逐步形成了。

有趣的是,“京剧”这个名称的得名,不是在北京,而是在上海。
本世纪初,上海的舞台上经常演出来自北京的这种新剧,上海的观众就
叫它“京”戏,这样,就有了“京剧”这个名称。

111
第九章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的成分,因此它特别具
有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合力。从另一方面来说,外来的异质文化要想在
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生根与发展,它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必须按照中国
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地改造自己。

第一节 中国丝绸之路

一、 丝绸之路的“路”

丝绸之路也不是由一条路构成的,而是一张由众多路径所构成的,
是一张复杂的网络。这样的网络会随着政治,地理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
化。不妨举个例子:当水资源对于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路径变得
越来越紧张的时候,穿越北部的路径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丝绸之路既有从咸海和里海之北穿越俄罗斯南部,随后抵达黑海的
路线,也有翻越阿富汗山地的路线。然而,绝大部分被使用的线路都是
从喀什出发,穿越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
及伊朗,然后分道,或者穿过巴格达、巴尔米拉和阿勒颇直奔地中海,
或者一旦政治环境不允许从伊朗继续北行的话,则沿着这条路线一路向
前,横穿亚美尼亚和现在的格鲁吉亚,直抵黑海。换言之,丝绸之路不
是一条路径,而是带有许多种可能性的通行选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人们不应该说一条丝绸之路,而应该说多条线的丝绸之路,或者是多条
丝绸之路。

112
在丝绸之路上,中国的真丝制品尽管作为最重要最珍贵的货物从东
方运往西方,但也有其他许多货物在东西方之间流动着。在扮演贸易连
接通道这个角色的同时,丝绸之路也在把许多思想、理念和发明、发现
从中国传播到欧洲方面扮演着“通道”的角色。还有,丝绸之路也促成
了西亚和印度北部与东方的连接,从而构成了不同宗教信仰的东传之路。

二、 丝绸之路的历史

从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15 世纪这 1700 年的历史中,丝绸之路曾有


过三次大的繁荣:第一次是从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我们称之为
丝绸之路的早期繁荣;第二次大的繁荣是在唐朝,这时伴随着中华文化
达到历史高峰,丝绸之路也达到了最兴盛的顶峰;第三个时期是蒙古时
期,在这个时期,东亚,中亚和西亚联合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并因此
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这里将对前两个时期予以简短的介绍。

(一)丝绸之路的早期

在丝绸之路的早期,在这个时期,在东部有帕提亚王朝个来自俄罗
斯南部,与斯基泰人有着血亲关系的印欧游牧民群体,史存于公元前
247 年到公元 227 年的王朝。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统治地中海地区的
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亚洲则是塞琉古王朝。这两个王朝后来被罗马人

113
所灭。在中亚有这样三个王朝:巴克特里亚王朝(前 250 年~200 年)—

—首都位于现在阿富汗的巴尔赫;粟特王朝——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首都为阿弗拉西阿下,又名玛拉坎达、撒马尔罕,是一个延续到公元 6
世纪的小城邦联盟;花刺子模王朝——在库尼亚—乌尔根奇的咸海南部

地区,到公元 712 年被阿拉伯人占领为止一直以希瓦为首都。可以说,


在丝绸之路的早期,它的整个中段地区都属于一个多民族混杂交织的地
区,此外还有来自东北地区,向西迁移推进的游牧民族部落。丝绸之路
的印度岔道在早期也非常重要,其缘由之一就是,第一批佛教僧侣正是
经过此道而到达中国的。反过来亦如是,中国的佛教大师们也是沿着这
条路来到印度,为的是在塔克西拉和那烂陀的佛教学院研读佛教经典,
并把它们带回中国。高僧法显(公元 5 世纪)和玄奘(公元 7 世纪)都
是这一时期非常著名的人物。

(二)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

相对于早期而言,丝绸之路在第二次繁荣时期,也就是在公元 7 世
纪到 9 世纪期间,呈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这种变化首先是基于两
个巨大的转折性变化:穆斯林帝国在西方的崛起和中国人的唐朝在东方
的崛起。唐代被公认为中国历史的高峰之一,它与汉代(前 206 年—
220 年)和明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意义相似。唐朝的统治者不仅把唐
帝国的疆域向南拓展,而且向西扩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相当于今
天中国版图规模(西藏除外)的帝国就这样形成了。然而,中国人的影
响仍在继续向前推进:向北进入蒙古地区,并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俄罗斯
境内的西伯利亚地区;向西进入今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公元
751 年,当阿拔斯王朝的穆斯林联军在塔拉斯河堡流域击败唐军之后,
唐帝国的版图扩张便在这里画上了一个句号。对于中国而言,唐代是一
个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一系列的创新发明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技

114
术的进步。唐王朝通过均田令,把小块土地授予农民,禁止农奴制。那
些从西方来到中国的宗教,诸如摩尼教、伊斯兰教,尤其是佛教,在唐
朝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这种宗教的自由直到唐武宗时才停止,因为他颁
布敕书,禁止“外国”宗教传播。在西方,在伊斯兰教势力的不断冲击
下,此时的东罗马帝国严重萎缩,君士坦丁堡与罗马的距离越拉越大。
随之,西方以法兰克族统治和以罗马作为宗教中心相结合的方式走上了
自己的道路。古老而强大的罗马帝国的解体绝不仅仅是由于民族迁移
(部落迁移,法兰克族和日耳曼人的崛起),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庞大
的阿拉伯帝国在西亚和北非许多地区的快速发展和崛起。

第二节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
纽带。作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文化交
流始终坚持以增进民众对中国的理解、沟通民众的感情为目的,在文化
的交流借鉴与合作发展中,努力向世界真诚、真实地展示一个有着悠久
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时又充满活力、开放自信的中国,一个改革发展、
文明进步、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

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丰硕成果展示了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
的形象

中国的对外文化工作紧密配合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积极探索,以文
促政,以政通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内涵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灵活,
形式更加多样,取得了世所瞩目的丰硕成果,中华文化风靡全球、方兴
未艾,中外文化交流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

115
对外文化交流多姿多彩,成为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法
文化年”“中欧文化对话年”“中俄国家年”等 50 多项中国文化年、
中国文化节的举办,持续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热不断升温。欢乐春节、
相约北京、亚洲艺术节、中非文化聚焦、阿拉伯艺术节等一批重点文化
交流活动覆盖世界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数千万海外民众和华人华
侨参与,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品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
更是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风貌的国际舞台。在扩大文
化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的政策扶持、产业合作、平台建设
和出口模式提升,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旗舰”企业和文化产品走
向世界舞台。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加大国外优秀文化“请
进来”,中外文化彼此交融互鉴,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了人
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随着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对外文化
传播平台不断扩展。通过高效率、不间断地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
活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把中国文化送到驻在国公众的家门口。不同国
家、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外国公众走进中国文化中心,透过这一独特
的平台和视窗,综合体验东方文化的魅力,亲身感受中国发展的脉动。
文化如涓涓细流,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吸引力与感染力,搭建起心灵沟
通的桥梁。“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文化使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
的心更加紧密地贴在了一起。

二、把握机遇,尊重规律,开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文化受到全
世界的关注和瞩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迫切希望学习中国文化、认知东
方文明,了解中国的成功模式。中华文化“走出去”在面临难得历史机
遇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116
第一,继承传统、突出当代: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
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结晶。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继承、创新、
发展的当代中国文化是中国现实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从中国发展道
路到和谐世界理念,从思想价值观到文化产品或符号,成为帮助国际社
会和各国人民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

第二,中国文化、国际表达:针对当前国际上数字化、信息化的传
播趋势,要大力开拓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专业化道路,利用手机、网络
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高新技术和新媒体,抢占新兴文化传播高
地。发挥文化品牌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中的引领作用,借助
国际知名文化机构和跨国企业的优势,不断加快对外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步伐。推动人际交流,通过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和高端对话,“以文化人、
以文促情、以文建信”,让中华文化真正走进世界人民的内心。积极探
索从文化的视角传播科学发展观、和谐世界等重要思想理念,增进国际
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让外国公众体验和分享中
华文化的魅力。

第三,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对外文化工作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
要尊重跨文化交流的规律,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认知和心理习
惯出发,生动地讲述好中国的故事。要“官民并举”,在推动政府对外
文化交流的同时,大力加强民间文化交流。要“兼容并蓄”,在推动中
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要“双
轮驱动”,在加强公益性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推动商业性文化贸易的
发展。要“注重长效”,大力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文
化中心活动常态、作用长效的特点。要“凝心聚力”,树立全国一盘棋
的思想,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117
民族、侨务、体育、旅游等部门的不同优势,形成中国对外文化工作的
强大合力,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词汇

1 丝绸 sīchóu tơ lụa

2 著名 zhùmíng trứ danh; có tiếng; nổi tiếng; nổi danh

3 繁荣 fánróng phồn vinh; phát triển mạnh; phồn


thịnh

4 呈现 chéngxiàn lộ ra; phơi bày; toả; rọi; chiếu

5 转折 zhuǎnzhé chuyển ngoặt; chuyển hướng

6 沙漠 shāmò sa mạc; hoang mạc

7 授予 shòuyǔ trao tặng (huân chương, phần thưởng,


học vị, bằng vinh dự)

8 佛教 Fójiào Phật giáo

9 颁布 bānbù ban bố; ban hành

10 冲击 chōngjī đập vào; chấn động; đánh; quất;


nghiền; giã; thụi

11 解体 jiětǐ tan rã; giải thể

12 纽带 niǔdài mối quan hệ; nút quan hệ; sợi dây gắn

13 借鉴 jièjiàn lấy làm gương; điều răn

14 和谐 héxié hài hoà; dịu dàng; êm dịu; du dương;


êm ái

118
15 丰硕 fēngshuò to lớn; lớn lao; đáng kể

16 开放 kāifàng cởi mở; lạc quan

17 战略 zhànlüè chiến lược

18 风靡 fēngmí thịnh hành; phổ biến; vang dội

19 方兴未艾 fāngxīngwèiài đang lên; trên đà phát triển; đang


thịnh

20 持续 chíxù duy trì lâu dài; khăng khăng; tuân


theo; tôn trọng

21 覆盖 fùgài che; phủ

22 标志 biāozhì đánh dấu; cắm mốc; nêu rõ;

23 建设 jiànshè xây dựng; kiến thiết; xây cất; lập nên

24 把握 bǎwò cầm; nắm chắc

25 严峻 yánjùn nghiêm túc; nghiêm khắc

26 智慧 zhìhuì trí tuệ; trí khôn; thông minh; sáng suốt

27 姿态 zītài tư thế; dáng dấp; điệu bộ; dáng vẻ

28 推动 tuīdòng đẩy mạnh; thúc đẩy

练习

一、 选择正确答案

1. 在丝绸之路上,中国的真丝制品尽管作为最重要,最珍贵的货物是
从哪儿来的?

A.从中国到美国 C.从中国到上海

119
B.从中国到北京 D. 从东方运往西方

2.这两个王朝后来被谁所灭?

A. 罗马人 B.西方人 C.中国人 D.美国人

3. 在这个时期,东亚,中亚和西亚联合成为什么?

A. 一个帝国 B.一个国家

C. 一个庞大的帝国 D.一个强大的国家

4. 对于国而言,哪儿个朝代成为一个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

A.明代 B.唐代 C.清代 D.宋代

5. 这种宗教的自由直到什么时候才停止?

A.明太祖时期 B.清圣祖时期 C.乾隆时期 D.唐武宗时期

6. 什么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内涵更加丰富?

A. 以文促政,以政通文 B.旅游 C.文化 D.政治

7. 中国文化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瞩目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做什么?

A. 学习中国文化 B.学习汉语 C.学习书法 D.认知西方文明

8. 中华文化“走出去”在面临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面临什么?

A. 严峻 B. 挑战 C. 严峻和挑战 D.危险很大

9. 发挥什么品牌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中的引领作用?

A.经济 B.文化 C.政治 D.宗教

10. 在推动政府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大力加强哪儿方面交流?

A.传统文化 B.茶文化 C.酒文化 D.民间文化

二、 判断正误

120
1. 丝绸之路也是由一条路构成的。 ( )

2. 丝绸之路曾享这三大繁荣时期。 ( )

3. 这两个王朝后来被罗马人所灭。 ( )

4. 在丝绸之路的早期,它的整个中段地区都属于一个 ( )
北京的地区。

5. 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呈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画 ( )
面。

6. 文化是沟通文化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 ( )
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

7. 对外文化交流多姿多彩,成为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 ( )
的风景。

8.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成就不大。 ( )

9. 发挥文化品牌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中的 ( )
引领作用。

10.旅游形成中国对外文化工作的强大合力,更好地推 ( )
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 思考题

1.丝绸之路的“路”是什么意思?

2.简单叙述丝绸之路的历史?

3.简单叙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121
补充参考

丝绸之路——动人的传奇故事

公元前 139 年,当中国汉王朝


站稳脚跟,并为走出自己的疆域向
外进行扩张做好准备时,汉武帝便
派遣他那位经验丰富的外交使臣张
骞出使西域。作为一名地理学家,
张赛此行的任务是对中国西部诸国
进行考察,其中也包括这样的要务:
寻求在抗击北部游牧民侵扰方面愿意与中国结盟的国家。第一次出使西
域,张骞的脚却步到了月氏国,那是一个说印欧语的民族国家。这个国
家控制着从塔里木盆地到巴克特里亚的广大地区。在结束出使并返回长
安后,张骞给皇帝写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介绍了自己在出
使途中所见识到的不同民族。作为结论,他提到了一种思想,一种应该
置于我们此番“丝绸之路的世界”旅行起点的思想,其大意为:“我的
皇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是处在相互关联之中。假如我们只从
某一个局部出发去看问题,那我们就无法理解我们想认识的事物。我们
的认知首先是来源于对其他人、事的认识。”自汉武帝时代起,也就是自

公元前 2 世纪起,东方(中国)和西方(经过中亚和西亚直至欧洲)之
间的这种联系已经成为这些地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和联系。首先是贸易,
也包括思想、发明和发现,甚至是宗教的交流。一直到公元 15 世纪,
东西方之间的这座桥梁都一直通行,但是真正地使用“丝细之路”这个
词,却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到公元 1700 年时,东、西方交流已经明
显地成为双赢的事情。所以,面对今天人们致力于把这条古老的丝绸之

122
路重建为一条新的“丝绸之路”的尝试,就没什么可以惊奇的了。丝绸
之路堪称早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典型例子,如果没有这条路,欧洲和亚
洲的历史也许是完全另外的一幅景象。由于其不容小觑的重要价值和意
义,这条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种传奇,其影响持续至今,经久不衰。

(选编自《丝绸之路的世界》)

1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