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中庸》

【前言原文】
子程子①曰:「不偏之謂中,不易②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③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④。其
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和⑤,卷⑥之則退藏於密。
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按此為
朱子的引言。
【注释】
① 子程子:子即夫子,猶今稱先生。程子即程頤,宋朝洛陽人,生平以誠為本,以窮
理為主,從學者眾多,時號伊川先生。②不易:不變。③子思:孔子的孫子,受學於曾
子,後世尊為「述聖」。④孟子:受學於子思的門下,後世尊為亞聖。⑤彌六合:
天地四方叫六合,充滿宇宙間。彌:盈滿。⑥卷:收藏。⑦玩索而有得焉:仔細去
推敲、熟讀,而能得到其中的真理。
【译文】
宋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永不變移叫做庸;中字這個意義,是天下的正
大道路,庸字這個意義,是天下的一定道理。」這中庸一篇,是孔子門下師徒傳授
的心得之法,孔子的孫子子思怕這中庸的道理,年代久了會有差錯,所以把它記在
書上,傳授給孟子。
此書起頭只說一個道理,中間散開分做萬般的事體,最後又合攏併做一個道理.舒
展開這個道理,可以充滿天地之間,掩捲起這個道理,可以藏在最隱密的地方.它的內
容沒有窮盡,都是真切實在的學問啊!好讀書的人仔細地去推敲、熟讀,而能得到箇
中的道理,那就一世用它也用不完的了.」
【原文】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 ①,率性之谓道 ②,修道之谓教 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④;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⑤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⑦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⑨。中也者,天下之大本⑩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11)也。致(12)中和,天地位焉(13),万物育(14)焉。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
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
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注释】
中庸:据朱熹注,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平常。中庸之道是儒家
的伦理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
① 天命之謂性:人的本性由天所賦;所謂天即是自然。故說「天命之謂性」。
天命:天所賦予的,即自然的稟賦。天:此处“天”既有“自然的天”的意蕴,也
有形而上的哲学内涵。命:赋予。性:人的本性。②率性之謂道:人所遵循走的正
路。率性:遵循天性。率:遵循。道:本意为路,引申为规律、人道。③修道之謂
教:聖人以禮樂刑政為教於天下,無非是率循人性,修明人道而已。一说根据道的
原则来施行自身的修养。修:整治。教:教化。④須臾:極短時間。離:去。⑤君子:
有才德的人。戒慎:警戒謹慎。乎作「於」字解。不睹:看不到的地方。不闻:听
不到的事情。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莫:沒有;没有什么比…更…。見與現同義,
显现。隱:隐蔽,暗處,顯:明,微:細事。⑦獨:独处;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的
地方。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樂是人的情感,但未動時,心是寂然不
動的,故無過與不及的弊病,所以叫「中」。发:发动,显现。中:不偏不倚。⑨

1 / 26
發而皆中节,謂之和:情感發出,亦能無過與不及,恰中其節,故叫「和」。中
zhòng 节:符合法度。和:情绪平正,无乖戾之气。⑩大本:道的根本。天下的理都
由此出。最高的根源,即天命之性。(11)達道:通途,通达之路,即世人共同通行的
道路、普遍的原则。共同道路。(12)致:推而到極點,达成。(13)位焉:各得其位,
各得其所而不错乱。位:安其定所。焉,助詞。(14)育:发育成长,生生不息。
【譯文】
上天所賦與人的氣稟叫做本性,循著本性去做叫做道,修明道的法則就叫做教
化。
這個道,是不可片刻離開的啊!倘若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特別警戒、謹慎在眾人看不到的地方,特別惶恐畏懼在眾人聽不到
的地方;因為越是隱暗的處所越容易露,越是現細微的事情越容易顯著,所以君子
特別謹慎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喜怒哀樂這些情緒,在沒有發出來的時候,在心上沒有過與不及的偏向,這就
叫做「中」;發出來時都合乎節度,就叫做和。
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自然本性;和,是天下萬事萬物的共通大路。
能夠完全達到中和的地步時,那末我心既正,推而及於天地之間,便都能安居
正位,萬物也就可以順利生長發育了。
人的自然禀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
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
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
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
“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
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衍了。
【评述】在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
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
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
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按此為朱子對第一章的說明。以
後各章如有說明的,不另註釋。
第一章是子思傳述孔子傳授的意思而立言的,開始是講明道的本原是出自天命
而不可以變更的,事實上這個道,原是存在於我們自身而不可以分離。其次講明存
心養性,檢點研究的重要,最後講明聖人化育功效的極致,這只是學者在這上面要
求自己,而使自己有所獲益;除去外物引誘和去充實自身原有的善性,楊實先生所
說的中庸全篇的體要就是這一章。下面十章,是子思引孔子之言來終結這一章的義
旨的。
【原文】
第二章 仲尼①曰,「君子中庸②;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③。
小人之反④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⑤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
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注释】
①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官至大司寇,代相
國。後周遊列國,不見用,即返魯國教授學生,計三千人。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
等,後代尊稱為至聖先師。②中庸: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是平常的道理,為天命所當
然,精微的極致。③君子而時中:俞樾群經評議說,兩「而」字都應作「能」字解,按
古書而、能二字常通用。時中:隨時刻處于中因而能不偏不倚。④反:按陸德明經典
釋文曾說王肅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十三經注疏本禮記中庸篇則無「反」字;

2 / 26
程子、朱子均以為有「反」字。而無「反」字義亦通。⑤小人:不肖的人。忌憚:畏
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的所作所為,完全合於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為,完全違
背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夠合於中庸,是由於有君子之德而又能時時處置適中;
小人之所以違反中庸,是由於有小人的心而又無所畏懼,肆欲妄行的緣故。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
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原文】
第三章 子①曰:「中庸其至②矣乎!民鲜③能久矣。」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注释】
① 子:孔子。②至:极,最好;極善極美。③民鲜 xiǎn 能久矣:人们极少能做
到,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鮮:少、罕見。
【譯文】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真是好到極點了!可惜人們很少能夠做到這樣,已很
長久了。」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
【原文】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①也,我知之矣:知者过 ②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
也,我知之矣:贤者③过之;不肖者④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
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注释】
① 道:天理,即中庸。行:施行。②知:同「智」。过:超过限度。③賢者:
有才幹的人。④不肖者:無才幹的人。按四書辨疑說此章「行」「明」二字當互易。
因為「知」「愚」就「知」言,「賢」「不肖」就「行」言;二字互易,意更明白。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廣行於天下,我已經曉得其原因了。聰明的人過於明
白,以為不足行;愚笨的人卻又不明白,不曉得怎樣去做。中庸之道不能明白於天
下,我也曉得其原因了:能幹的人做過了頭;才幹差的卻又做不到。好比人沒有一
個不飲食的;但是很少有能真正知道那個味道的啊!」
孔子說:“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
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賢
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
能夠真正品嘗滋味。”
【原文】
第五章 子曰:「道其①不行矣夫。」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注释】
① 其:语气助词,无实义。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恐怕終將不行了吧!」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恐怕很難在世上實行啊!”
【原文】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①!舜好问而好察迩言②。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③,
用其中于民。其斯④以为舜乎!」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
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注释】
3 / 26
① 舜其大知也與:舜:虞帝的號。姓姚,名重華,性最孝。堯時攝政三十年,
而後受禪為帝。知,同「智」。与:句末助词。②邇言:淺近平凡的話,一说左右
親近的話。迩 ěr:浅近。③執其兩端:遇有過與不及,則執其兩端,折衷而用的意
思。④斯:此。
【譯文】
孔子說:「舜真正可稱得是個大智的人了!他喜歡問,而又喜歡細察淺近的話 ;
別人有過惡,則隱而不宣,有善行的,則播而不匿。就那眾論不同的兩極中,擇取
那合乎中道的施之於民,這大概就是舜之所以成其為舜的緣故吧!」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別人
淺近話語裡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
掌握,采納適中的用於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原文】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 ①』,驱而纳诸罟擭陷阱 ②之中,而莫之知辟 ③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④守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注释】
① 予知:予通余,即「我」,自己,非指孔子。「知」同「智」。②納諸罟擭
陷阱:納:收受、 进入、落入。「諸」作「於」解。罟 gǔ:捕魚、鳥的網。擭
huò:捕獸的機檻,设有机关。陷阱:捕獸时挖的暗坑。③辟:同避。④期月:一周
月,满一月,整月。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自稱聰明,然而把他趕入網罟、機檻、陷坑裡面去,卻不知
道要躲避。人人都自稱聰明;然而對自己所擇取的中庸之道,竟連一個月也不能夠
守到。」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阱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
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评述】本章是孔子說明:自以為聰明的人,他的不足與無法行道。
【原文】
第八章 子曰,「回 ① 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 ② ,而弗失之
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 ③ 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 ④ 也;中庸不可能
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注释】
① 回:顏回,字子淵,又稱顏淵。春秋魯國人,孔子的學生,聰敏而好學,聞
一知十,孔子讚其賢;後世尊為復聖。②拳拳:奉行不輟。服膺:牢记于心。服:
放置。膺:胸口。③均:太平治理,平定。④爵禄:爵位和俸禄。辞:辞去,放弃。
白刃:雪亮的刀刃。蹈:踩;勇不畏避而身試。
【譯文】
孔子說:「顏回做人啊,能夠選擇不偏不倚的中道;得一善事,就牢記在心胸
之間,不肯拋棄它。」孔子說:「天下國家的事雖然紛雜、繁複,卻有方法可以治
得太平的;爵位奉祿雖可貴,也可以辭掉不要的;雪亮的刀鋒雖然可怕,有時也可
以踏上去的;只有中庸這個道理,卻是不容易做得到的啊!」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
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
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评述】本章是孔子讚美顏回能行中道,舉以為例,使人取法,以之實施中庸
之道。并形容中庸道理的難以實行之處。
【原文】
4 / 26
第九章 子路①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 ②强与?宽柔以教

,不报无道 ④,南方之强也。君子居 ⑤之。衽金革 ⑥,死而不厌 ⑦,北方之强也。而
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⑧;强哉矫⑨。中立而不倚⑩;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⑪
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
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
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
至死不變,強哉矯!”
【注释】
① 子路:春秋魯國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一字季路。孔子的學生,好勇善
鬥,故有問強的話。②抑而:抑:抑或,還是,疑问语气。而:你。③寬柔以教:
用寬大、柔和、容忍的道理教導別人。④不報無道:逆來順受而不報仇。报:报复。
无道:蛮横无理。⑤居:处,持有,自處。⑥衽金革:衽:席,此处作动词用,即
以金革为席。金革:槍盔甲之類的兵器。⑦不厭:不怕。厌:憎恶,嫌弃。⑧和而
不流:以和待人而不為流俗所移。流:流俗。⑨矯:刚強的樣子。⑩倚:不正,偏
侧。偏差。⑪不变塞:不改变穷困时的志向。塞:穷困。塞焉:未顯達的時候。
【譯文】
子路請問孔子「強」的意義。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的強呢?北方人的
強呢?或者是你自己的強呢?要是用寬宏柔和來教誨人的,不報復人家對我的無禮;
一切氣憤的事,都能夠忍耐,不去同他計較,這就是南方人的強啊!有德學的人安
於此道。至於攜帶著刀槍甲冑和人拼鬥,死也不怕的,這就是北方人的強啊!強力
的人安於此道。所以君子平常對人和氣,卻能不與人苟同阿合,這是真正的強;確
守中道而不偏倚,這是真正的強;國家有道的時候,能夠不改變那未顯達時的操守,
這就是真正的強;國家無道的時候,雖面臨死亡的關頭,也不改變平生所守的氣節,
這是真正的強處!」
子路問什麼是強。孔子說:“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
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
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後已,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斗的人
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
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
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原文】
第十章 子曰,「素隐行怪 ①,后世有述 ②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 ③而行,半
塗④而废:吾弗能已⑤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⑥而不悔:唯圣者⑦能之。」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
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注释】
① 素隱行怪:探求隐僻的道理,做诡异的事情。即趨向於避害隱身而行為詭譎。
朱子另一解:素:是索的字誤;即是深求隱闢的道理,而過於詭譎的行為。②述:
稱道。③君子遵道:君子,此指讀書人,下一句的君子,則是指有才德的人。遵道:
依循中庸之道。④塗:同“途”。⑤已:停止。⑥遯世不見知:遯世:隱居避世。
見知:為人所知、被人知晓。⑦聖者:聖人,品格能力特出於常人的人。
【譯文】
孔子說:「追求思索隱暗的事理,而行怪癖之道,後世雖有人稱讚論述,我也
不願意這樣做的。有些君子循著中庸之道而行,然後走到一半就拋棄掉,在我是斷
斷不肯停止的。君子是依著中庸之道而行的,雖隱避人世不為人知,也不懊悔,這
唯有聖人纔能夠做得到的。」
孔子說:“專找歪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 ,
為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

5 / 26
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隱
遁山林、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只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评述】本章是孔子從行知太過與行知不及二層上推講到中庸的成德。
以上十章是子思引孔子之言.以明首章之義者止此.蓋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
達德為入道之門,故置於篇首.即以大舜、顏淵、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顏淵,仁也;
子路,勇也;三者廢其一,則無以造道而成德矣。 
【原文】
第十一章 君子之道 ①,费而隐 ②。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③,及其至 ④也,虽圣
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 ⑤,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
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⑥。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 ⑦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
云,「鸢 yuān 飞戾天;鱼跃于渊⑧。」言其上下察 ⑨也。君子之道,造端乎 ⑩夫妇;及
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
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鸢飛戾天,
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释】
① 君子之道:中庸之道.② 費而隱:費:功用的廣大;隱:實體的細微。③夫妇:普
通男女.與:讀去聲,參預。④至:深遠處、极致。以下的「至」指「煩難處」、最後
的「至」指「最高深處」。⑤不肖:沒有德行修養.⑥ 憾:悵恨。天的晴、雨、寒、暑
不時,水旱疾疫的令人悵恨。遗憾。⑦语:说。載:容納.破:分开。⑧鳶飛……于
淵:此為詩經大雅旱麓篇中的話。鳶:鳥類猛禽,似鷹而嘴短尾長,俗稱鷂鷹。戾:
高、到。淵:深水處。⑨上下察:上下,高低。察:明察、昭著。⑩造端乎:起始
於。乎做「於」解,开始。
【譯文】
君子的道,用處雖然廣大,實體卻很微細,就是愚夫愚婦,也能共知其理;至
於講到那精深極致,就算是聖人,也還有不懂的地方。再講到實行,一般沒受過教
育的男女能夠做到的,但要達到精深極致,就算是聖人,也還有做不到的地方。天
地是這麼正大,而人們對祂還有所怨恨。所以君子的道,說大,天下沒有能容納的
下的;說小,天下也沒有能夠一一識破得了的。詩經上說:「仰頭則見鳶鳥飛到天
空,低頭則見魚兒躍泳水中。」這就是說上下的道理非常明顯啊!所以說君子的道,
可從夫婦之間的道裡開頭,到了極致精深的時候,天地間一切的事物,就沒有不清
楚明白的了。
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
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
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
們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到“大”,就大得連整個天下都裝不下;君子
說到“小”,就小得連一點兒也分不開。《詩經》說:“鸢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
深水。”這是說上下分明。君子的道,開始於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卻昭著
於整個天地。
【评述】本章是孔子說明:隨處皆是道的所在,引申「道不可離」的道理。
【原文】
第十二章 子曰,「道不远人 ①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②。』执柯以伐柯③,睨而视之④。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
改⑤而止。」「忠恕违道不远⑥。施诸⑦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

未能一焉:所求乎⑨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
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⑩,庸言之谨⑪;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⑫。」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
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
6 / 26
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
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
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
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注释】
① 道不遠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須臾離去。道:人道,远:远离。②伐柯伐柯,其
则不遠:語出詩經山水豳風伐柯篇。柯:斧柄,作法則、榜樣解。伐:砍削,則是模
樣。③執柯以伐柯:執斧柄去砍木頭來作斧柄。④睨:斜著眼看。⑤改:改過遷善。
⑥忠恕違道不遠:盡己的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亦即大學的「絜矩之道」。論語曾
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忠恕違道不遠」。違:離開。⑦諸:作
「之於」解。⑧丘未能一焉:我一件也没有做到。丘:孔子名。⑨求乎:求:責備,
要求。乎:於。事:事奉。⑩庸德之行:庸:平常。行:實踐。⑪謹:謹慎。⑫胡不
慥慥爾:胡:怎麼。慥慥:篤實、忠厚老实的樣子。爾,同「耳」,猶「罷了」。
【譯文】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並不和人離得很遠,要是有人奉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生 ,
那就不能稱之為中庸之道了。詩經上說:『砍木做斧柄,砍木做斧柄,那斧柄長短
的標準就在於手中的舊斧柄。』拿著手中的舊斧柄去削那新斧柄,卻斜著眼睛往別
處看,還以為新舊斧柄的長短相去很遠。所以君子就把眾人所能知能行的去治理人,
能夠改好就停止,忠和恕距離中庸之道並不遠。不願加在自己身上的事,也不要加
到別人的身上去。孔子又說:『君子有四件中道的事,我卻沒有一件做到。第一件,
把我所責求於做人子的去奉事父親,我還不能完全做到。第二件事,把我所責求於
做臣子的去奉事君上,我也還不能完全做到。第三件,把我所責求於做弟弟的去奉
事兄長,我也還不能完全做到。第四件,把我所責求於朋友的先施給朋友,我也還
不能完全做到。我只在平常德行上,盡我的力量去做;在平常的言語裡,謹慎些在
說;有不夠的地方,不敢不發憤努勵的去做;有多餘的言論,也不敢說盡。說的話,
顧著做的事。做的事,顧著說的話。君子行中道,怎麼可以不實實在在的呢!』」
孔子說:“道離人不遠的。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故作高深,使道遠離人們,那就
不可以實行道了。”“《詩經》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
前。’握著斧柄砍削木材制的斧柄,應該說不會有什麼差異,但如果你斜眼一看,
還是會發現差異很大。所以,君子總是根據不同人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治理,只
要他能改正錯誤實行道就行。”“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不遠了。什麼叫忠恕
呢?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其中
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
一個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能做到;作為一個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
能做到;作為一個朋友應該做到的,我沒能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
談盡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
無所顧忌。說話顧到能否做到,行為也要顧到所說的話,這樣的君子怎麼會不忠厚
誠實呢?”
【评述】本章是孔子教人,實踐中庸之道的功夫,行之在己。簡單的說,也就
是「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啊!
【原文】
第十三章 君子素①其位而行,不愿乎②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
贫贱;素夷狄③,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④焉。在上位,不
陵⑤下;在下位,不援⑥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⑦。故君子居
易以俟命 ⑧ ,小人行险以徼幸 ⑨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 ⑩ ,反求诸其
身。」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
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
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
7 / 26
【注释】
① 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平常,此处用作动词引申為「現
在所處」的意思。②願乎:願:希翼、希望、嚮往傾慕。乎:於。③夷狄:古時北方
中原地居民以自己为中心,把四方邊疆其他民族都看作未開化之民族。东方的部族
称作夷,西方的部族称为狄。④自得:所向不失其道。⑤陵:欺侮、侵凌。⑥援:
攀附。⑦尤:怨恨。⑧居易以俟命:居易:居平易中,不作傾危的行為。俟命:安心
等待命運。俟:等待。易:平地,引申为平易安定之处。⑨行险:冒险。徼幸:於
分外翼有所獲。贪求非分的东西。⑩射:射箭。正鵠 gǔ:箭靶正中的圆心。
【譯文】
君子做人,是守著現有的本位去行事,不貪慕份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照那
富貴地位去做人;處在貧賤的地位,就照那貧賤地位去做人;處在夷狄的環境中,就
照那夷狄的習俗去做人;處於患難中,就做那患難中應做的事。所以君子隨時隨地都
能悠然自得的。身居高位時不欺侮下屬;居於下位時也不攀援上司。只要自己端正
又不去責求別人,那就沒有人怨恨了;上不怨天,下不責怪人。所以君子守著現有的
本位去行事,以等待天命的到來;小人有非分之想,就會冒險以圖分外的好處。孔子
說:「射箭的道理,就有些像君子的做人之道,射不中紅心,就得反轉來責求於自
身。」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處於富貴的地位,就
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
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
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援在上
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
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铤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
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
行。”
【评述】本章是子思申明「道不可離」的道理。
【原文】
第十四章 君子之道,辟 ①如行远必自迩 ②,辟如登高必自卑 ③。诗曰 ④,「妻子
好合,如鼓瑟琴 ⑤ 。兄弟既翕 ⑥ ,和乐且耽 ⑦ 。宜尔 ⑧ 室家,乐尔妻帑 ⑨ 。」子曰,
「父母其顺矣乎。」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
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注释】
① 辟:同「譬」字。②邇:近。③自卑:从低处。卑:低。④詩:詩經小雅常棣篇。
⑤好合:和睦。鼓瑟琴:鼓:彈奏。瑟琴:古樂器名。詩箋:「如鼓瑟琴之聲相應合
也。」後世稱美夫婦,因以琴瑟為喻。⑥翕:和睦,融洽。⑦耽:合洽,安乐。詩經作
湛,均音丹。⑧爾:你。⑨帑 nú:通孥,子女。
【譯文】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一定先從近處起步,譬如登高處,一定先從低處開始 。
詩經上說:「妻子的歡樂和合,如同彈奏琴瑟一樣。兄弟既然和睦,大家就融洽快
樂,這樣,你的家庭就很和順,妻子兒女也就快樂了。」孔子稱讚說:「果然能夠
這樣,父母的心裡一定也很安樂吧!」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
必定要從低處起步。《詩經》說:“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
關系融洽,和順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滿,妻兒幸福。”孔子贊歎說:“這樣,父
母也就稱心如意了啊!”
【评述】君子進入中庸之道有一定的順序,即說從「家」開始。
【原文】

8 / 26
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 ①,其盛②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
不可遗③。使天下之人,齐 zhāi 明盛服④,以承祭祀。洋洋乎 ⑤,如在其上,如在其
左右。诗曰 ⑥,『神之格思 ⑦,不可度 duò⑧ 思,矧 shěn 可射 yì 思?』夫微之显。诚
之不可揜 yǎn,如此夫⑩。」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注释】
① 鬼神之為德:鬼神:天地功用、造化的跡象。德:性情功效。②盛:甚。③體
物而不可遺:鬼神乃萬物的本體,而為萬物所不可遺缺的。體物:物的主體。④齊明
盛服:齊音齋 zhāi:齋戒;明:潔淨。盛服:整齊的衣冠。⑤洋洋乎:充滿流動的樣子。
⑥詩:詩經大雅抑篇。⑦格思:格:來。思:語末助詞。以下皆同。⑧度:揣度、臆測。
⑨矧 shěn 可射思:矧:況且。射音亦,詩作斁 yì;討厭。⑩微之显:鬼神之事本是
隐微的,但又是显现于万物的。誠之不可揜如此夫:誠:真實無妄。揜同「掩」:
遮掩,掩盖。夫,語末助詞
【譯文】
孔子說:「鬼神的性情功效,真是大極了!看他無形,聽他無聲;但他確為萬
物的本體,而且也是萬物所不可缺少的。他能使天下的人,都齋戒清潔,穿著整齊
的衣冠來奉承祭祀;好像到處充滿著鬼神的靈氣,像在自己的上面,又像在自己的
左右。詩經上說:『神的降臨,是不能預先測度的,又何況厭怠不敬呢!』鬼神本
是隱微的,卻又這樣明顯;這是因為他真實無妄,所以才不可掩藏像這樣子的明顯
啊!」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
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
祭祀它,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又像在你左右。《詩經》說:‘神的降
臨,不可揣測,怎麼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
掩蓋!”
【评述】本章是子思引孔子說鬼神的言論,再申明道不可離的道理。
【原文】
第十六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①!德为圣人②,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
庙飨之③,子孙④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⑤。故天
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⑥。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⑦,『嘉⑧乐君子,宪宪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11)之。』故大德者必受命(12)。」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飨之,子
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
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
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释】
① 與:助詞,表贊歎。②聖人:品格能力超乎常人的人。③宗廟饗之:宗廟:天子諸
侯祭祀先人的處所。饗:祭祀,此处作动词用。④子孫:舜後人虞思、陳胡公等。⑤得
其壽:舜年百十歲。⑥其材而篤焉:材:實質。篤:厚。焉:代名詞,猶「他」。
⑦詩:詩經大雅假樂篇。⑧嘉:善。⑨憲憲令德:憲憲:興盛貌。令德:美德。令:
美好。⑩宜民宜人:宜民:宜養萬民。宜人:宜官人。(11)申:重複。(12)受命:
接受上天的使命為天子。
【譯文】
孔子說:「像舜這樣,真是個大孝的人吧!論他的德行,已做到聖人;論他的
尊賢,已做到天子;論他的財富,已管有整個天下;後世造起祠堂來祭祀他,子子
孫孫保持這祭祀直到永遠。由此可見有大德的人,一定能得到至高的位置,一定能
得到至厚的福祿,一定能得到至好的聲名,也一定能得到至長的壽命。因為天生萬
物,一定依照它的材質而厚待之;所以可以栽植的,就加以培養,傾危的就將它推
9 / 26
倒。詩經大雅篇上說:『善樂的君子,有顯盛的德性,既宜於養護眾民,又宜於任
用官人。接受上天降賜的福祿,上天保佑他,命他為天子,更降賜福祿給他。』所
以有大德的人,一定能受天命而為天子。」
孔子說:“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聖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 ,
財富上擁有整個天下,宗廟裡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
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
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
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詩經》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
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
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评述】本章的意思是舉說大舜能夠以修德去獲福,讓人作榜樣,以明修養中
庸的功夫不可不盡力自勉。
【原文】
第十七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①乎。以王季②为父,以武王③为子。父
作之④,子述之⑤。武王缵 zuǎn 大王⑥、王季、文王之绪⑦。壹戎衣⑧,而有天下 。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⑨。富有四海⑩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
末受命(11),周公(12)成文武之德。追王 (13)大王、王季,上祀先公 (14)以天子之
礼。斯礼(15)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16)。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
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 ; 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 (16) ,达乎大夫 ; 三年之丧
(17),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緒。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
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飨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
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
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
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注释】
① 文王:姓姬,名昌,商紂時為西伯(西方諸侯長)。成王追諡為「文」。②
王季:文王父,名季歷,成王追諡為「王季」。③武王:文王子,名發,諡「武」。
④作之:創業。⑤述之:繼其志而述其事。述:继承。⑥纘大王:纘 zuǎn:繼承。
大同太;太王,即王季的父親古公亶父,成王追諡為「太王」。⑦緒:基業。⑧壹
戎衣:一次征殷即得天下。朱注:「戎衣」,甲冑之屬。据郑注,“壹”通“殪”,
诛灭。“衣”当为“殷”。⑨天子:統治天下的君主。禮記禮疏:「不言王者,以
父天母地是上天之子,又為天所命子養下民,此尊名也。」⑩四海:四境。古以中
國四週都是海,故有此稱。(11)末受命:末:年老;此指晚年。受命:受天命為天
子。(12)周公:名旦,武王弟。相成王,制禮作樂。(13)追王:追溯先代加封為王。
王 wàng,動詞。(14)先公:太王以前的祖宗。(15)斯禮:上祀祖宗的禮。(16)達乎
…庶人:達:到。乎:於。諸侯:封建國的君。大夫、士均古官名;士小於大夫。
(16)期之喪:旁系親屬期年之喪。期音基,一周年。(17)三年之喪:除父母喪外,
諸侯為天子,大夫、士為國君,嫡孫承重為祖父母,繼立者為先君,父為嫡長子,
天子為后,皆三年服。
【譯文】
孔子說:「沒有憂愁的人,只有周文王吧!他有王季作他的父親,有武王作他
的兒子;父親創業在前,兒子跟著繼志述事在後。武王繼承大王、王季、文王的基
業,一穿上甲冑討伐暴紂,就此得了天下,自己既不失顯揚天下的名聲,貴為天子,
又管有天下的財富,後世造起祠堂來祭祀他,子子孫孫保持這祭祀直到永遠。武王
晚年受天命作天子,到了周公纔繼承文王、武王的德業,追封曾祖大王、祖父王季
的王號,用天子的禮制祭祀祖先。這種祭祀的禮制,通行到諸侯、大夫、及士與百
姓。要是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個士,那就葬用大夫的禮節,祭用士的禮節;要是父
親只是一個士,兒子是個大夫,那就葬用士的禮節,祭用大夫的禮節。旁系親屬的
10 / 26
周年之喪,只到大夫為止;三年之喪,則一直通行到天子,至於父母之喪,那就無
分貴賤,一樣服喪。」
孔子說:古代帝王中無憂無慮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為他有賢明的王季做
父親,有英勇的武王做兒子,父親王季為他開創了基業,兒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
志,完成了他所沒有完成的事業。武王繼續著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業,滅
掉了大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這種以下伐上的正義行動,不僅沒有使他自身失掉
顯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財富,世代在宗廟中享受
祭祀,子孫永保祭祀不斷。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為天子,因此他還有
許多沒來得及完成的事情。武王死後,周公輔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業,
追尊太王、王季為王,用天子的禮制來追祀祖先,並且把這種禮制一直實行到諸侯、
大夫、士和老百姓中間。周公制定的禮節規定: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父死
就要按大夫的禮制安葬、按士的禮制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父死就要
按士的禮制安葬,按大夫的禮制祭祀。守喪一周年,通行到大夫,守喪三整年,就
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於給父母守喪本身沒有貴賤的區別,天子、庶人都是一樣的。
【评述】本章是敘述文武周公能夠盡中庸之道。
【原文】
第十八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①。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
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②,陈其宗器③,设其裳衣④,荐其时食⑤。宗庙之礼,
所以序昭穆⑥也。序爵⑦,所以辨贵贱也。序事⑧,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
以逮贱也⑨。燕毛⑩所以序齿(11)也。」
「践其位(12),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孝之至也。郊社(13)之礼,所以事上帝(14)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15)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16)。」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
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
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
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
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注释】
① 周公:名旦,为周武王之弟,辅佐武王伐纣。達孝矣乎:达,作「通」字解。
通孝,意謂天下人通稱為孝。达孝:最孝顺之人。矣乎,語煞而意不盡的助詞。②
春秋:这里指春秋两季祭祀祖先的时节。祖廟:祖宗神位所在的廟;民間稱祠堂。
③陳其宗器:陳,擺設。宗器,為先世重要的祭器。④设:陈设。裳衣:先祖遺留
下來的衣服。⑤薦其時實:薦,奉獻。時實,四季應時的食物。⑥昭穆:宗廟神位
的次序,左為昭,右為穆;始祖則居中。按古凡宗廟、葬墓,享祭時子孫的站位,
均分昭穆,即父為昭,居左;子為穆,居右,所以別長幼親疏。⑦序爵:以官位、
爵祿的大小排序。⑧序事:安排行祭礼时的职事。事:指宗廟中行禮時的職司,分
別才能,使各司一職。⑨旅酬…逮賤也:旅酬,是眾人同飲酒的意思。按禮記郊特
性、儀禮等都說是使賓弟子、兄弟之子各舉觴於其上,而眾相酬,即叫旅酬。為,
讀去聲。「下」及「賤」均指弟子等而言。逮音代,作「及」字解:即祖先的恩惠
下及晚辈。⑩燕毛:燕同宴;毛同耄,年老;朱子謂祭畢而宴,以毛髮的顏色,分
別長幼,而為座次。(11)齒:年齡。(12)踐其位:踐,即履或登。其,指祖先而言。
(13)郊社:冬至祭天叫郊,夏至祭地叫社,均為天子所祭。 (14)上帝:謂天帝,即
上天。(15)禘嘗:禘 dì,天子宗廟五年一次的大祭;在太廟中,追祭始祖及所自出
的先王,而以太祖配祭。嘗,是每年秋天所行的常祭。(16)示諸掌:如看自己手掌
般的容易。示同「視」字。諸,「之於」二字的合音。
【譯文】

11 / 26
孔子說:「武王和周公,是天下所通稱的能盡孝道的人吧!所謂孝,就是要好
好地繼承先人的志向,好好地完成先人的事業啊!每逢春秋兩季,裝修祖宗的廟宇,
陳列祖傳的寶器,安置先祖的遺服,供奉應時的食物。」
「宗廟祭祀的禮節,排列左昭右穆,是序明倫常先後的;排列官爵的等第,是
藉以分別職位的高下的;行禮時設置的各項職司,是藉以分別才能的;互相酬飲時,
晚輩向長輩敬酒,自己先導飲,是藉以使申儆的禮節也能普及於作子弟的;飲宴的
時候,依髮色排定座位,是藉以分辨年齡之長幼的。」
「走到先王的神位前面,行先王的禮節,奏先王的音樂,敬重先王所尊敬的,
愛恤先王所親近的。奉事已死的尊親,如同奉事他生前一樣;奉事過世的祖先,如
同奉事活著的一樣,這才是孝的極致啊!」
「祭天地的禮節,是用來事奉上天聖帝的;祭祖廟的禮節,是用來祭祀自己祖
先的。能夠明白祭天地的禮節和五年一大祭,每年一秋祭的用意,那麼治理國家大
事,就像是看著自己的手掌般一樣的清楚了。」
孔子說:“周武王和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吧!所說的孝道,就是善於繼承先
人的遺志,善於繼續先人未完成的功業。在春秋兩季祭祀的時節,整修祖宗廟宇,
陳列祭祀器具,擺設先王遺留下來的衣裳,進獻祭祀應時的鮮美食品。
按照宗廟祭祀的禮制,是要把父子、長幼、親疏的次序排列出來;把官職爵位
的次序排列出來,就能將貴賤分辨清楚;在眾人勸酒時把執事職位的次序排列出來,
就能將才能的高低分辨清楚,晚輩必須先向長輩舉杯,這樣祖先的恩惠就會延及到
晚輩,宴飲時按年齡大小來決定宴席座次,這樣就能使老小長幼秩序井然。”
“站在合適的位置上,行先王傳下的祭禮,演奏先王時代的音樂,尊敬先王所
尊敬的,親愛先王所親愛的。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著的人一樣;侍奉亡故的人
就像侍奉活著的人一樣,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禮節,是用來侍奉皇天後土的;制定了宗廟的禮節,是用來
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禮節,大祭小祭的意義,那麼治理天下國家的道理,也
就像看著自己手掌上的東西那樣容易明白啊!”
【配述】本章是子思引孔子稱讚文武周公的達孝,說明率性之道的廣大。
【原文】
第十九章 哀公①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②。其人存,则其政举;其
人亡,则其政息③。人道敏④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⑤也。故为政在人。取人
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
亲之杀⑥,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
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
知天。」
天下之达道⑦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⑧也、朋友
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⑨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11):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12);或利
而行之(13);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
耻近乎勇。知斯三者(14),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
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15)天下国家有九经(16),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 (17)群
臣也、子庶民(18)也、来百工(19)也、柔远人(20)也、怀(21)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
则不惑。亲亲,则诸父(22)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23)。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
之。齐明(24)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25),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
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26),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26),既禀称事(27),所以劝
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28),治乱持危,
朝聘以时(29),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30)。
12 / 26
凡事,豫(31)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 (32)。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
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33),天之道也。诚之者(34),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35)不思而得:从容
中道(36),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37)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38)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 ,
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
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
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
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
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
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
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
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
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
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
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
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
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
省月試,既禀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
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
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 ,
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
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
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注释】
① 哀公:春秋時魯國的君主,名蔣,「哀」是他的諡號。②布:布列,记录。方策:
古时書写用的简牍。方是木板,策是竹簡。③息:滅。④敏:快捷。⑤蒲盧:朱子引沈
括所言,以為即蒲葦。其草易生,成長尤速,故舉以為政治易見成效的比喻。为:
治理。经:常,纲常,准则。⑥亲亲:前一个“亲”作动词用,为“爱” :后一个
“亲”指亲戚。殺:音曬 shài,字亦作「煞」;等差、差别。⑦達道:天下古今人人
共同的道路。⑧昆弟:兄弟。⑨達德:人人應有的德性。⑩一也:朱子說一作
「誠」字解。(11)困而知之:勤學苦行而知。(12)安而行之:安然自得而行。(13)
利而行之:榮名利益而行。(14)斯三者:好學、力行、知恥。(15)為:治理。(16)
九經:九項大綱。經:常,亦即經常不變的原則。(17)體:體恤。(18)子庶民:子
13 / 26
是動詞,愛百姓如己子。(19)來百工:來讀去聲,同徠:勸勉,招来,慰劳。百工:
眾工匠。(20)柔遠人:使遠地的人順從悅服。柔:安慰、感化,怀柔,使归顺。(21)
懷:撫慰、安抚。要使諸侯臣服,必使他懷恩知報。(22)諸父:與父親同行輩的諸
伯叔。(23)眩:迷亂。(24)齊明:齊音齋,齋戒。明:潔淨。好恶:爱憎。(25)官
盛任使:为大臣设置眾多部屬,使他们足以聽其差使。因大臣不當親理庶務細事,
故厚待如此。(26)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歛:減輕糧稅。按歛字
應作斂才對。(27)日省月試:省:視察,試:考驗、考核。(27)既稟 lǐn 稱事:視
工作成績給予相當的奉祿。既音係,同餼:祭祀或饋贈用的活牲畜。贈送人的糧食
或飼料。稟通廩:賜穀。既廩:給與糧食。稱讀去聲:恰當、符合。 (28)繼絕世舉
廢國:絕世:諸侯中有世系斷絕的。廢國:諸侯中國事已廢弛的。舉:复兴,振興。
(29)朝聘以時:按一定的時日朝聘。朝:諸侯觐見天子。聘:諸侯使大夫相聘問以
修好。古时诸侯见天子之礼。每年一见为小聘,三年一见大聘,五年一见为朝聘。
(30)一也:鄭玄注:「一,謂當豫也。」齊召南中庸注疏考證說,所當豫,就是這
個誠字。朱子亦說:「一者誠也,一有不誠,則是九者,皆虛文矣。」鄭、朱二說
相通。(31)豫:事先準備。(32)言前定則不跲:跲 jié,音頰,朱子說作「躓」解,
躓即蹶倒、绊倒。謂能思定而後言,則不致躓蹶(绊倒。比喻遭受挫折而失败)困
窘。另一解,謂言前定則可通暢不閉塞。(33)誠者:真實無妄,真理的本然。(34)
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實無妄的意思。(35)不勉而中:無須勉力而行,自
然契合。(36)從容中道:從容安行,自然與道契合。從容:安舒貌。(37)審:詳盡。
(38) 弗措:不停止。措:停歇、放棄。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治國之道。孔子說:「周朝盛時,文王、武王施政的法度作風,
都記載在書籍上。不過有那樣的人,就辦出那樣的政事;沒有那樣的人,那樣的政
事也就熄滅了。善用人力,政治辦好很快;善用地力,樹木長成很快。講到國家政
事,就像種植蒲草一樣地容易有成就。所以治理政事,就在乎能得人才,要選取人
才,必須修治自身,要修身必須以道為準則,要修道必須以仁為根本,仁的意思,
就是愛人,親愛父母,就是最大的仁道了。義的意思,就是事理合宜,尊重賢人,
就是最大的義了。親愛自己的親人,因關係而有等差,尊重賢人,因程度而分等級,
這就是體制所以產生的根源了。所以君子不能不先修好自身;要想修好自身,不可
以不孝事親長,要孝事親長,不可以不知道賢人;要想知道賢人,不可以不知道天
理。」
「天下人所共有的要道有五種,用來實行這五種要道的工夫有三項。君臣、父
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交往,這五種就是天下人共有的要道。智、仁、勇,這三
項是天下通行的德性;實行起來就只在一個「誠」字。這些要道和德行,有些人生
下來就知道,有些人要學習才知道,有些人要下了苦功去研究纔能知道;可是,到
了知道的時候,卻都是一樣的。談到實行,有些人作起來很自然,有些人要有好處
纔去做,有些人必須要費許多力氣纔做到;可是他們做到成功的時候,卻都是一樣
的。」
孔子說:「喜歡研究學問,就接近了智;努力作善事,就接近了仁;曉得什麼
是羞恥,就接近了勇。明白了這三點,就能知道怎樣去修治自身了;知道怎樣修治
自身,就能知道怎樣治理眾人了;知道怎樣治理人民,就能知道怎樣去治理天下國
家了。」
「凡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種一定的法則,就是修治自身,尊重賢人,親愛親
人,禮敬大臣,體恤百官,愛護百姓,招徠百工,安撫遠方的來人,感服各國的諸
侯。修治自身,道就能確立;尊重賢人,就能不被事理所惑;親愛親人,伯叔兄弟
間,就不會怨恨;禮敬大臣,施政就不會混亂;體恤百官,臣下們報答的禮數就會
厚重;愛護百姓,大家就會勤勉效忠;招徠百工,國家的財用就會富足;安撫遠方
的來人,四方的人就會來歸附;用德威感服各國諸侯,天下的人自然就會畏懼服從
了。」

14 / 26
「講到實行的工夫,那就要像齋戒一樣,意念專一明淨,整頓自己的衣冠,凡
是不合禮法的事不作,這就是修養自身的作法;不聽壞話,遠離女色,看輕財貨,
重視道德,這就是勸勉賢人的作法;升高他的爵位,加厚他的奉祿,同情他的愛好
和厭惡,這就是勉勵他親愛親人的作法;事務官多,足夠供派使喚,這就是勸勉大
臣專心於處理大事的作法;真心誠意的用他,並且多給他俸祿,這就是獎勵低級官
吏的作法;徭役不妨害職業生產,減賦輕稅,這就是勸勉百姓的作法;天天查察,
月月考驗,工作的報酬和他擔任的職事相當,這就是勸勉百工的作法;歡送去的,
迎接來的,獎勵善良的,憐恤那劣弱的,這就是安撫遠方來人的作法;替絕嗣的諸
侯立後代,幫助淪亡的國家復興,協助平定禍亂,扶持危難,定時的朝貢聘問,送
去的禮物(賞賜)要厚,收來(納貢)的禮物不嫌菲薄,這就是感服各國諸侯的作
法。治理天下國家的事,雖有九種法則,可是用以實行的工夫,卻只在一個『誠』
字啊!」
任何事情,事先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
顛倒錯亂;作事先有準備,就不會產生困難;行為先有準備,事後就不會慚愧悔恨;
做人之道能預先定妥,就不會行不通了。」
處在下屬的地位,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就不能管理百姓了;要得到上級的信任 ,
是有個法則的,那就是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就不能得到上級的信任了;要得到朋
友的信任,是有個法則的,那就是不能孝順父母,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了;要孝
順父母,也有個法則的,那就是反躬自身沒有誠意,就不能孝順父母了;要能自身
誠實,也有個法則的,那就是不明白本性的良善,就不能使自身誠實了。」
「這一個誠字,是大自然天生的道理;做到誠,是人生應有的當然道理。天生
真誠的人,能不費力氣而自然合適,不用心思而自然獲得,從從容容去做,就能切
合中道,這只有聖人能夠了。努力行誠的人,就要用心選擇善道,用心把握住它才
行哩!廣博的學習,詳細的考問,小心的思慮,明白的辨別,確實地實踐。不學便
罷,學了而沒有學會,絕不放棄;不問便罷,問了而不能完全了解,絕不放棄;不
想便罷,想了而不能有所心得,絕不放棄;不分辨便罷,分辨了不能分辨明白,絕
不廢棄;不作便罷,作了而不能作的確實,絕不廢棄。別人用一分力氣能做到的,
我就用一百分力氣去做;別人用十分力氣能做到的,我就用一千分力氣去做,果真
能夠這樣去做,雖是極笨的人,也一定會明白的;雖然是懦弱的人,也一定會剛強
起來的。」
魯哀公詢問政事。孔子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記載在典籍上。他們在
世,這些政事就實施;他們去世,這些政事也就廢弛了。治理人的途徑是勤於政事;
治理荒地的途徑是使樹木迅速生長。說起來,賢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象地上
的蘆葦快速滋長一樣。要得到適用的人在於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於遵循大道,遵
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仁就是愛人,親愛親族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
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至於說親愛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都是禮的
要求。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所以,
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
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有五項,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有三種。君臣 、
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智、仁、
勇,這三種是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至於這三種德行的實施,就是一個
“誠”字,這些道理,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
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又比如
說,有的人自覺自願地去實行它們,有的人為了某種好處才去實行它們,有的人勉
勉強強地去實行,但只要他們最終都實行起來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 。
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
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15 / 26
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
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
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
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
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像齋戒那
樣淨心虔誠,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是為了修養自身;
不聽谄言,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是為了尊崇賢人;提高親族的地位,
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相一致,這是為了親愛親族;所屬眾多而便於差
使,這是為了敬重大臣;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並給他們以較多的俸祿,這是為了
體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誤農時,少收賦稅,這是為了愛民如子;經常視察考核,按
勞付酬,這是為了勸勉工匠;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的人,救濟有困難
的人,這是為了優待遠客;延續絕後的家族,復興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
難,按時接受朝見,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是為了安撫諸侯。總而言之,治理天
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關鍵在於一個“誠”字。
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備就會成功,沒有准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准備,就不會
語塞中斷;做事先有准備,就不會受挫;行動先有准備,就不會後悔;道路預先選
定,就不會陷入絕境。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要得到
在上位的人信任是有辦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要得到
朋友的信任是有辦法的,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是有辦法的:
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孝順父母;要使自己真誠是有辦法的: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
使自己真誠。
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
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聖人。努力做到
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
切實實行。要麼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
要麼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麼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麼
不實行,實行了沒有切實做到就絕不罷休。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
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
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评述】此章是孔子告訴哀公為政之道,在於取人修身,以及五達道、三達德;
並明治天下國家,行九經之法,在於至誠,在於豫前謀之。
本章是子思引先聖告訴哀公之語,以人存政舉為主體,分條闡述,歸結到一個
「誠」字,這是全篇最重要的論述。
【原文】
第二十章 自诚明①,谓之性②;自明诚③,谓之教④。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注释】
① 自诚明:由真诚而领悟道理。自:由。②性:天性。③自明诚:由明达事理
而后做到真诚。④教:教化。
【譯文】
從誠心上去明白體悟道理,叫做自然的天性;從明白道理後去涵養誠心,叫做
人為的教化。有了誠心,就能夠明白體悟道理,能夠明白體悟道理,最後就能做到
誠了。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
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
【评述】

16 / 26
這章的意思是闡述天人合一的要旨,勉人盡人道以求與天道相合。(子思接著
上面孔子所說天的道理和人的工夫,這兩種意思,拿來引申這一章的話。後面的章
節都是子思的說話,拿來反覆推講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原文】
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 ①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②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
天地参 sān③ 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
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注释】
① 盡:竭盡。②贊:幫助,促进。化育:变化,生长。③與天地參:與天地並
立而為三。參 sān:古同“叁”。据朱熹注,人、天、地并立而为三。加入。
【譯文】
唯有天下最誠心的人,才能盡自己的本性;能夠盡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眾人
的本性;能盡知眾人的本性,就能知道萬物的本性;能盡知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
助天地間萬物的變化生長了;可以贊助天地間萬物變化生長,就可以同天地並立為
三了。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天賦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
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
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養育萬物;能贊助天地養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
並列為三了。
【评述】本章是子思說明至誠盡性的全部功效。 
【原文】
第二十二章 其次致曲①。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
变。变则化②。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注释】
① 其次致曲:其次,次聖人一等的賢人;因上章是說聖人故。致:推致,用心
去做。曲:一端,一个方面,細微而偏於一方的事情。②動則變,變則化:感動眾
人以後,全社會、全人類,自能改變惡習,化乘善俗了。動:感動。另康有為中庸
注:誠,有諸己之信也;形、著,充實之美也;明、動,充實而有光輝之大也;變、
化,大而化之聖也。康氏用孟子盡心篇語,就自身道德的進步言,說法亦可通。
【譯文】
那次於聖人一等的賢人,致力於推求一方面的細事;雖然是一方面的細事,也
能獲得誠心;心裡面有了誠心,就會表現在外,外面有了表現,就會顯著地使大家
都能看見;既能顯著,就能夠光明發越,能夠光明發越,就能感動人心,能夠感動
人心,就能夠叫人學好;能夠叫人學好,就能夠化育萬物了,唯有天下最誠心的人,
纔能做到這化育萬物的地步。
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從細微處入手推究道理,也能達到真誠的境界。做到了真
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
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
化育萬物。
【评述】本章是子思講述致曲的人能夠盡人道以合天道
【原文】
第二十三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①;国家将亡,必有妖孽②。
见乎蓍龟③,动乎四体④。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⑤。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祯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
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注释】
17 / 26
① 禎祥:吉祥的預兆.② 妖孽:妖怪,不祥的凶兆.按此處吉凶非專指麟鳳、妖怪
等而言,舉凡豐年、厚俗、義士、仁人以及災情、薄俗、貪殘、奸佞等,或國家的禎
祥或妖孽。③見乎蓍龜:見 xiàn:呈现。蓍 shī,草名;龜:龜殼,用來占卜吉凶。④
動乎四體:人的動作、舉止、威儀.⑤ 神:鬼神。
【譯文】
至誠的作用,可以預先曉得未來的事;國家將要興旺時,一定有些吉祥的徵兆
出現;國家將要滅亡時,就一定有些妖異的事出現。顯現在蓍龜的掛象上,發動在
四肢的動作和威儀上;禍福要到臨了,是福,可以預先曉得,是禍,也可以預先知
道。所以至誠的人,就和神明一樣。
真誠到極點,可以預知未來。國家將要興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國家將要衰
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現象。或者呈現在占卜的蓍草龜甲上,或者表現在人的動作
狀態上。禍福將要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端真
誠就像神靈一樣微妙。
【评述】本章是子思說明誠則明的意義。
【原文】
第二十四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 ①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②。是故君
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③而已也。所以成物 ④也。成己仁也。成物知 ⑤也。性之
德也,合外内之道⑥也。故时措之宜⑦也。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
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
也,故時措之宜也。
【注释】
① 自道:導己行所當行的路。道:道路。②不誠無物:物:萬事萬物。凡道德事功,
如出虛偽,則必如溝水的易涸,終歸泯滅,故說不誠則無物。③成己:成就自己,即
大學的「明明德而親民」。自我完善。④成物:許多事物都受其感染而有所成就。
⑤知:音、義與智相同。⑥合外內之道:外指「物」,內指「己」,成己成物,物
我一體,無內外的分別。道:法術。⑦时措之宜:时措:随时施行。措:施行。宜:適
合。
【译文】
誠是成全自己的根本要件:道是自己所當行的路徑.誠是一切事物的始終本末,不
誠便虛妄無物了.因為這樣的緣故,君子以能做到誠為最重要.誠的施行,並不是完成
自己的人格就算了的,還要成就一切萬物。完成自己的人格,是仁;成就萬物,是
智,仁和智,都是天生的德性,是外成萬物內成自身的法則,所以這誠,是隨便什
麼時候或放在什麼地方都合宜的。
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
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
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
與外物的准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评述】本章是子思講誠與人的關係,並推說能誠的功妙。
【原文】
第二十五章 故至诚无息①。不息则久,久则征。征②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
厚,则高明③。博厚,所以载物④也。高明,所以覆物 ⑤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
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⑥。如此者,不见而章⑦,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⑧而尽也。其为物不贰⑨,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 、
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⑩天斯昭昭(11)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
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12)而不重,振(13)河海
而不洩 yì,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14)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
宝藏兴焉(15)。

18 / 26
今夫水,一勺(16)之多,及其不测,鼋 yuán、鼍 tuó、蛟(17)、龙、鱼、鳖生焉,
货财殖(18)焉.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19)。」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
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20)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21).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
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 ,
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
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
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
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
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注释】
① 無息:不間斷。②徵:验证、證驗於外。③博厚則高明:博厚:广大深厚,宽宏
朴厚。即孟子所謂「充實之美」。高明:高大光明。即孟子所謂「有光輝之大」。④
載物:地以載萬物。⑤覆物:天的覆蓋萬物。⑥無疆:沒有界限。⑦不見而章:不
待顯露而自然彰明。見同「現」。章同「彰」。⑧一言而盡:一言以蔽之。一言指
「其為……不測」二句。⑨不貳:誠一無貳心。⑩夫 fú:語中助詞。(11)斯昭昭:
斯:其。昭昭:耿耿,即小小的光明。(12)華嶽:華:華山;嶽:嶽山。(13)振:
收容。(14)卷石:拳头大小的石头。卷:與「拳」通。(15)寶藏興焉:興言「開
發」。焉:此。(16)勺:同杓,舀水器。(17)黿 yuán 鼉 tuó:黿:大虌。鼉:形似
鱷魚,為我國特產,扬子鳄。蛟:一种能发洪水的龙。棲江河,其皮可張鼓。(18)殖:
生利。(19)詩云……不已: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篇。穆:深遠貌。不已:無窮。不显:
据朱熹注:不显犹言岂不显也。一说“不”通“丕”,“不显”即“大显”。 (20)
蓋:大概。(21)於乎……之純: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篇。於乎同「嗚呼」,純:不貳。
【譯文】
所以至誠的人,是不會有一刻休止間斷的。能夠不休止間斷,就能耐久;能耐
久就自然能生出徵驗,能有徵驗就悠遠;能悠遠就能博大厚實起來;能博大厚實就
能高大光明。博大厚實,可以載負萬物,高大光明,可以覆遮萬物,悠遠可以成就
萬物。博大厚實好比是地,高大光明好比是天,悠遠好比是天地之沒有窮盡。能像
這樣的不待表現而自然彰明,不必有所動作而自然變化入神,不必有所做為自然成
就遠大了。
天地的道理,可拿一句話包括完全:就是「造物沒有二心,所以化生萬物不可
測量。」天地的道理,就是博大、厚實、高大、光明、悠遠、無窮。現在且講那
「天」,不過一點點的亮光所積;等到成為無窮的天體時,太陽、月亮、星辰都懸
掛在上面,萬物無不被它覆蓋著。現在再講那「地」,不過是一撮泥土所積,等到
成為廣闊深厚的大地時,承載著華嶽那樣高大的山,也不覺得重,收置著大河大海,
也不會洩漏,萬物都能承載得住。現在再講那「山」,不過是拳頭大的石塊所積,
等到成為廣大的山岳時,草木生在上面,也住了各種飛禽走獸,寶貴的礦物也是從
那裡面發掘出來。
現在再講那「水」,不過是一瓢的小量所積,等到成為那深廣不可測的汪洋時 ,
黿、鼉、蛟、龍、魚、鱉等類,都生長在那裡,而貨物財富也因而生殖起來了。詩
經上說:「天的道理,深遠極了呀!」這大概就是說天之所以成其為天的道理啊!
詩經上又說:「啊呀!豈不明顯嗎!文王的心地是這樣的純一不雜!」這大概就是
說文王之所以諡為「文」的道理啊!這純一不雜,也就是無盡無休的至誠作用。
所以,極端真誠是永不停止的。永不停止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有效驗 ,
有效驗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才能承載
萬物;高大光明才能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

19 / 26
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這樣的境界,不自我顯
示也會自然彰明顯著,不活動也會感人化物,無所作為也會自然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
物有難測之妙。大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今天我
們所說的天,原本不過是由一點一點的光明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無邊無際時,日
月星辰都靠它維系,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今天我們所說的地,原本不過是由一撮
土一撮土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
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洩漏,世間萬物都由它承載了。今天我們所說的
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
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也是從裡面開發出來。
今天我們所說的水,原本不過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
蛟龍魚鱉等都在裡面生長,各種貨物財富都在裡面繁殖生長出來。《詩經》說,
“天命多麼深遠啊,永遠無窮無盡!”這大概就是說的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
“多麼顯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純正無二!”這大概就是說的文王之所以被稱為
“文”王的原因吧。純正也是沒有止息的。
【评述】本章首講至誠無息的功用與天地相同,次以天地至誠無息的功用去申
明聖人至誠無息的功用;並引詩經上的話,合講天地聖人是同一的至誠無息。
【原文】
第二十六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①乎,发育万物,峻②极于天。优优③大哉,礼仪
三百威仪三千④。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⑥焉。」故君子尊德
性,而道问学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⑧。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⑨。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⑩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11)?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
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
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
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注释】
① 洋洋:充滿的樣子.② 峻:高大.③ 優優:充足有餘的樣子.④ 威仪:细节方面的
礼节,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禮儀……三千:三百、三千:其條數眾多.禮儀,是周
朝所定的大儀節,如婚喪祭等禮制。威儀:周朝所定的小儀節,如動作周旋等儀容。
⑤凝:聚斂,成功。⑦尊德性而道問學:尊:恭敬奉持。德性:我所受於天的正理,
亦即天命之性。道問學:講學問。如漢儒、清儒的章句訓詁學,則是「道問學」;
宋、明諸儒的心性義理學,則是「尊德性」;合二者之長,廣大精微,各臻其極。
但雖至極高明的境界,而仍須由乎中庸。问学:询问和学习。⑧敦厚崇禮:诚心诚
意地崇奉礼戒。篤厚崇尚禮節。此在重踐履,不致使後學者尚空談。⑨倍:與
「背」同,悖亂。⑩詩:詩經大雅蒸民篇。(11)與:同「歟」,疑問詞。
【譯文】
偉大啊!聖人的道理,充滿在天地之間,足以發育萬物,它道理的高超,高於上天,
超出了一切而足足有餘,偉大極了啊!大的禮制有三百條,小的禮制有三千條,總要等
到那有道德學問的人出來然後纔能夠照著實行。所以說:「倘若沒有極高德行的人,
那最大的道理就難以有成。」因此,君子要恭敬奉持著自身的德性,一面還要請教學
習,致力於道體的廣大,盡心於道體的精微,雖然進至最高明的境地,仍須遵循著中
庸的一貫法度,溫習舊學來增進新知,宅心篤厚而崇尚禮節。所以,身居上位不會驕
傲,身居下位也不會悖逆。國家在有德性的君主統治之下的時候,說話足以使國家
倍加興盛昌明。在君主不行正道的時候,緘默足以自保其身。詩經上說:「既明達
事理,且具有智慧,可以保全自身。」就是這個意思吧!
偉大啊,聖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余,禮儀三
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待聖人來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
20 / 26
能成就極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
研精微之處;極端高明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樸實
厚道,崇奉禮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會犯上作亂,國家政治清明時,
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說:
“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评述】本章講明 君子勇於人道,所以成就這廣大深厚的至德。
【原文】
第二十七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①,贱而好自专②。生乎今之世,反古③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④,不制度⑤,不考文⑥。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
曰,「吾说⑧夏礼,杞不足徵⑨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⑩。吾学周礼,今用之。
吾从周。」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
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 ,
苟無其德,不敢做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
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注释】
① 好:喜好。自用:自作聰明。②自專:自作主張、独断专行。③反古:復古。
④議禮:興作禮樂。议:议定。⑤制度:制訂一切法度。制:制定。⑥考文:考定
文字。考:考订。⑦今天下……行同倫:今:子思自謂當時。軌:軌道,車行的軌
跡,闊狹相等。文:字。行:事或人的舉動。倫:朱子說是「次序之體」,引申為
同一道理的意思。按許慎說文解字序,說七國時「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
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諸子百家,異學蜂起,正是車不同軌,書不同文,行不同
倫的時候,與此處所說恰好相反。本章這樣說的原因,不過因春秋末,東周的共主
尚存而已。⑧說:同「悅」字。⑨杞不足徵:杞,國名。周定天下,武王封夏的子
孫在杞,即今河南省杞縣。徵:證明。⑩有宋存焉:宋:國名。周定天下,封殷商
子孫在宋,即今河南省商丘縣。
【譯文】
孔子說:「愚笨的人偏要自作聰明,卑賤的人偏要自作主張;生在當前的時代,偏
要回復古的路上去;像這樣的人,災禍就會降臨到他的身上的呀!」
不是天子的地位,就不得議論禮法的合不合,不得制訂律令法度,不得考定文字.
現在天下統一,車行的軌跡相同,寫的字相同,所行所為有一樣的倫次;不過,即使有了
天子的地位,倘若沒有聖人的德行,仍舊不敢制禮作樂的。即使有了聖人的德行,倘若
沒有天子的地位,也不敢制作禮樂的。
孔子說:「我喜歡夏朝的禮制,無如在杞國,已沒有足夠的資料拿來作證明;
我學殷朝的禮制,殷的後代宋國雖然存在,可惜只是前朝的遺規,不合現時應用;
我學周朝的禮制,就是現在所用的,我依從周禮。」
孔子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
心想回復到古代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議訂禮儀,不要制訂法度,不要考訂文字規范。現在天下車子
的輪距一致,文字的規范統一,倫理道德相同。雖有天子的地位,如果沒有聖人的
德行,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雖然有聖人的德行,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
敢制作禮樂制度的。
孔子說:“我談論夏朝的禮制,夏的後裔杞國以不足以驗證它;我學習殷朝的
禮制,殷的後裔宋國還殘存著它;我學習周朝的禮制,現在還實行著它,所以我遵
從周禮。”
【评述】本章是子思引先聖之言,以明為下不悖之義理。 
【原文】
21 / 26
第二十八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①,其寡过矣乎!上焉②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
不信,民弗从。下焉③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④,本诸身,徵诸庶民⑤。考诸三王而不缪⑥,建诸天地而不悖⑦ 。
质诸鬼神而无疑⑧。百世以俟⑨圣人而不惑。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
人而不感,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⑨,行而世为天下法⑩,言而世为天
下则(11)。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12)。」君子未有不如此,而
蚤(13)有誉于天下者也。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
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缪,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
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
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 ,
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注释】
① 王天下有三重焉:王 wang,動詞,君臨、治理。三重:三項重要的事,即上章
所說的議禮、制度、考文;按康有為中庸注「重」作「重複」解,說撥亂、昇平、
太平三世中,又各有其三世;明此世運升降的道理,則可以寡過。②上焉者:周以
前如夏、商的禮制。③下焉者:聖人在如孔子等。④君子之道:君子:王天下的人;
之道:議禮、制度、考文的事。⑤徵諸庶民:證實百姓所信從的。⑥三王:夏禹、
商汤、周文王。缪:通“谬”,錯誤。⑦建諸天地而不悖:建立於天地之間而不相
悖逆,即與天地合德。⑧質諸鬼神而無疑:凡所行為,可以質正於鬼神而無所疑慮。
⑨俟:等候。⑩動而世為天下道:動,兼言行而言。世:世世代代。道:法則。⑩
法:法度。(11)則:準則。(12)詩曰……終譽:詩經周頌振鷺篇句。惡:厭惡。射:
鄭玄注音亦,朱注則音妒,厭惡。庶幾:几乎、希望。夙夜:早晚。永:長久。
(13)蚤:同「早」。
【譯文】
統治天下有三件重要的事,就是議禮、制度、考文。能夠做好,那才可以少有
過錯了吧!但這三件事,實在不容易做到,往上講,像夏、商兩朝,禮法雖然是好
的,但無從證明,沒有憑證就不能讓人相信,不能使人相信,百姓就不肯聽從。
往下講,像聖人孔子,德行雖好,但是沒有天子的尊位,沒有尊位,也就不能
使人相信;不能使人相信,百姓也就不肯聽從了。所以統治天下的王者,對於儀禮、
制度、考文這一類的事,是要根據自身的德行,然後證之老百姓看是否信從,再查
考夏、商、周三代的法制,而沒有謬誤,建立在天地間而不悖反,質正於鬼神而沒
有疑慮,等到百世以後的聖人再出也能夠沒有疑惑。質正於鬼神而沒有疑慮,就是
能曉得天理;過了百世以後的聖人再出也能沒有疑惑,就是能曉得人情。
因此,統治天下的王者,他的舉動,可以世世代代作天下人的常道,行為可以
世世代代作天下人的法度,言語可以世世代代作天下人的準則。遠離他則非常仰慕,
接近他也不會感到厭惡。詩經上說:「在那兒沒有人怨恨,在這兒沒有人討厭,只
望早晚勉力不懈,永保他的好聲譽。」凡是有德學的君子,沒有不如此用功,而能
早有好聲譽於天下的。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范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
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话,就不
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
由於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裡得到驗證。考查
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於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於鬼神而
沒有疑問,百世以後待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
22 / 26
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待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
意。所以君子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
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准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詩經》說,“在那裡沒有人憎惡,在這裡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
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评述】本章是子思講明「居上不驕」的道理。
【原文】
第二十九章 仲尼祖述①尧舜,宪章②文武。上律③天时,下袭④水土。辟⑤如天地
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⑥。辟如四时之错行⑦,如日月之代明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⑨;大德敦化⑩。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
覆帱,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
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注释】
① 仲尼祖述:仲尼,孔子字。祖述:遠宗其道而傳述;祖:远承。述:传述。
宗:本,即根據。②憲章:遵从,效法。章同彰,闡明。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③律:效法。④襲:因襲,照老樣子去做。⑤辟:同「譬」。⑥覆幬:覆蓋。謂施
恩,加惠。⑦錯行:更番、交错運行。⑧代明:交替光明。⑨川流:河川流水,脈
絡分明而往不息。⑩敦化:篤厚化育,根本盛大而出無窮。敦实化育万物。
【譯文】
孔子宗師堯舜的道理而加以傳述,取法文王、武王的法則而加以闡明;上效法
天道的自然運行,下順應水土一定的地理。好比天地似的沒有一樣不能抱持載負,
沒有一樣不能覆蓋遮護的;又好比四季的更迭運行,日月的交替輝映。萬物一同生
長而不相妨害,四時交替分明,日月循環運行而不互相悖逆。小的德行,如河川之
流,脈絡分明,長流不息;大的德行,則敦厚其化育,而又衍出無窮,這就是天地
的所以成其為偉大啊!
孔子繼承堯舜的傳統,以文王、武王為典范,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就像
天地那樣沒有什麼不承載,沒有什麼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日月的交替
光明。萬物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時並行而互不沖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
川流不息,大的德行敦厚純樸、化育萬物。這就是天地的偉大之處啊!
【评述】本章是說孔子極盡中庸的道理,德行可比天地。
【原文】
第三十章 唯天下至圣①,为能聪明、睿知 ②、足以有临③也;宽、裕、温、柔、足
以有容④也;发、强⑤、刚、毅、足以有执 ⑥也;齐、庄、中、正⑦、足以有敬也;文、
理、密、察⑧、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⑨,而时出⑩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11)而
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12)。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 (13),施及蛮貊(14)。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15);凡有血气者莫不尊
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 ,
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
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
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
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注释】
① 至聖:極聖;凡道德修養造乎極地的都叫聖.此處指孔子.② 睿知:思想純正而
靈敏叫睿.知同「智」.③ 臨:居上臨下.④ 宽裕:宽大舒广。容:包容。⑤發強:奮
發剛強。⑥有執:有所執守,能斷決事物。⑦齊莊中正:整齐、庄重、中庸、正直。
齊同「齋」。齊莊:嚴肅莊重。中正:端方正直。⑧文理密察:文字条理周密而明辨。
文理:條理。密察:詳細而明辨。⑨溥博淵泉:溥通「普」,溥博:普遍而廣闊。淵泉:
靜深而有本源。⑩出:發現。(11)見:同「現」。(12)說:同「悅」。(13)洋溢乎
23 / 26
中國:洋溢:盛大而廣博。乎作「於」解。中國:我國古以居四方蠻夷之中,故稱中國。
(14)施即蠻貊:施音「異」:旁及。蠻:南方未開化的民族,貊音末:北方未開化的民
族;以統言四夷境內。(15)隊:同「墜」,落,掉下。
【譯文】
惟有天下至聖的人,纔能耳聰目明而心思靈敏,足夠居上位而監臨眾民;心地
廣宏充裕,性情和平溫柔,足以容受眾物;奮發堅強,剛直勇毅,足以持守道義;
敬肅莊重,大中至正,足夠使人竟為;文章條理,詳細明察,足夠辨別曲直。聖人
這五種德行周遍而廣闊,深遠而有本源,而又適時地流露出來。他那廣大處就像天,
幽靜深邃處就像深淵。他所表現出來的,老百姓沒有不恭敬的;說出來的話,人民
沒有不信服的;做出事來,人民沒有不喜悅的。所以聲名充滿於中國,傳佈到南蠻
北狄,只要是船、車可以到達的地方,人的力量可以達的所在,天所覆蓋的,地所
負載的,日月所照臨的,霜露所能降到的,凡是有性靈的人,沒有不尊重他,親近
他的。所以說聖人之德可以比得上天。
只有天下崇高的聖人,才能做到聰明智慧,能夠居上位而臨下民;寬宏大量,
溫和柔順,能夠包容天下;奮發勇健,剛強堅毅,能夠決斷天下大事;威嚴莊重,
忠誠正直,能夠博得人們的尊敬;條理清晰,詳辨明察,能夠辨別是非邪正。
崇高的聖人,美德廣博而又深厚,並且時常會展現出來。德性廣博如天,德性
深厚如淵。美德表現在儀容上,百姓沒有誰不敬佩,表現在言談中,百姓沒有誰不
信服。表現在行動上,百姓沒有誰不喜悅。
這樣,美好的名聲廣泛流傳在中國,並且傳播到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凡是車
船行駛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蒼天覆蓋的地方,大地承載的地方,日月照耀的
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氣的生物,沒有不尊重和不親近他們的,所以說聖
人的美德能與天相匹配。
【原文】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 ①天下之大经 ②,立天下之大本 ③,知天地之
化育。夫焉有所倚 ④? 肫肫其仁⑤!渊渊其渊⑥!浩浩其天⑦!苟不固聪明圣知⑧,达天德
者,其孰能知之?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
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释】
① 經綸:經:理出頭緒而予分別,綸:排比同類而予綜合。此處引申为治理。②
大經: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五倫,這是朱子的解釋。按或解釋為第
二十章的「凡為天下國家者有九經」的九項治平大綱,亦通。經:經常。③大本:
人道、人性的本源、本體。④夫焉有所倚:何曾有其他依靠,惟由至誠而已。夫:
發語詞,無義。焉:何。倚:依靠。⑤肫肫其仁:經綸天下之大經。肫肫 zhūn:誠
懇的樣子。⑥淵淵其淵:立天下之大本。淵淵:深靜的樣子。⑦浩浩其天:知天地
之化育。浩浩:廣大的樣子。⑧知:同「智」。
【译文】
惟有天下至誠的人,纔能分條合類地治理天下人倫的綱理,確立天下人道、人
性之本源,並且知道天地的變化,萬物的生育,他豈是有特別的倚靠?就只是依著
自己的誠心去做就是了。這種懇切真摯,就是仁的表現,他的深靜清遠就好似潭水
一般;他的廣大無邊,就好似上天一般。假使不是他有實在的聰明和聖賢般的智慧
而通天德的人,誰能知道他呢?
只有天下地道的真誠,才能成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樹立天下的根本法則,
掌握天地化育萬物的深刻道理,這需要什麼依靠呢!他的仁心那樣誠摯,他的思慮像
潭水那樣幽深,他的美德像蒼天那樣廣闊。如果不真是聰明智慧,通達天賦美德的人,
還有誰,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誠呢?
【评述】本章是子思闡明大德敦化之理。
【原文】

24 / 26
第三十二章 诗曰,「衣锦尚絅①,」恶其文之著②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

;小人之道,的然④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 ⑤、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⑥。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⑦。」故君子内省不疚⑧,无恶于志⑨。君子之
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⑩。」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 (11)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 (12),不怒而民威于鈇
fu 钺 yuè(13)。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14)。」是故君子笃恭(15)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16)。」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17).」毛犹有伦(18).「上天之载,无声无臭(19).」至矣。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
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
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
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鐵
钺。
《詩》曰:“丕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詩》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詩》曰:“德燊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注释】
① 衣錦尚絅:衣 :讀去聲,動詞 ,穿衣服。錦:彩色的綢衣。尚:加。絅同褧
jiǒng;單層的罩衫。②惡其文之著:惡:厭棄。文:衣服上的花紋色彩。著:顯明。
③闇然而日章:闇然:幽暗的樣子。日章:日益彰明。章:顯著。④的 dí 然:显明
的樣子。⑤淡而不厭:清淡而不惹人討厭。⑥知遠……之顯:朱注:「遠之近,見
於彼者由於此也。風之自,著乎外者本乎內也。微之顯,有諸內者形諸外也。」此
三事,一謂君子能探末而知本,二謂見本而知末,三謂能察微小而知顯著。⑦潛雖
伏矣亦孔之昭:詩經小雅正月篇。潛:隱藏。伏:不見。孔:甚。昭:明。⑧疚:悔恨。
⑨無惡於志:無愧於心。⑩相在……於屋漏:詩經大雅抑篇。相:讀去聲,視看。
爾:你,此指君子。屋漏:屋內的西北角深處外人看不到的地方。以言君子獨居內
室,亦能無愧於心。按禮記中庸疏:「人之所居,多近於戶;屋漏,深邃之處,非
人所居。無人之處,尚不愧之,況有人之處,不愧之可知也。」(11)奏假無言時靡
有爭:詩經商頌烈祖篇。按此處引詩僅斷章取義。奏:進。假 ,通「徦」,音格,降臨、
到達。靡有:無有。意言神靈降時,雖無言語,但人受其感化,肅靜而無所競爭。(12)
勸:勉勵。(13)威於鈇鉞:威:畏懼。鈇 fū 鉞 yuè,古時軍中的刑戮器,即大斧頭。
後凡刑戮之事都叫鈇鉞。(14)不顯惟德百辟其刑:詩經周頌烈文篇。不:發聲詞,
無義。不顯:就是顯的意思。此指天子顯其德行。百辟 bì:众多诸侯。辟:國君,
諸侯。刑同「型」,效法。(15)篤恭:厚謹恭敬。(16)予懷明德,不大聲與色:言
我時念以明德化民,不在大聲與厲色。(17)德輶 yóu 如毛:道德的感化,不著痕跡;
其輕似毛。輶:轻车,引申为轻。(18)倫:比較。(19)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上天的
事,無聲無臭。行四時,生百物,即上天的事。言上天的造生萬物,人不聞其聲音,
亦不知其氣味。臭 xiù:气味。
【譯文】
詩經上說:「裡面穿了彩色的綢衣,外面加上一件單布罩衫。」這是因為嫌那綢
衣的彩紋太炫耀啊!所以君子的為人之道,外面不顯露,只在內裡用功夫,日子長久,
就自然一天一天的彰明起來;小人的為人之道,外表很顯耀,而裡面空空,日子長久,
自然就一天一天的消亡。君子的道理,平淡而不討厭;簡單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

25 / 26
知道遠處是由近處起的,知道風化是有起源的,知道細微的也會明顯,這樣,就可
以入道德之門了。
詩經上說:「隱藏起來雖是看不見了,卻仍然是很明顯的。」所以君子只求心
裡面省察沒有毛病,自問無愧於心就是了。君子之所以使人趕不上的,就在於別人
所看不見的地方,也能謹慎檢束。
詩經上說:「看你處在屋內最深的角落處,也能無愧於心。」所以君子不待動
作,人們都尊敬他;不需說話,人們都相信他。
詩經上說:「神的降臨,並無言語,但人都能肅靜而無爭論。」所以君子的感
化人,不需獎賞,百姓自能勸勉為善;不必發怒,百姓自能畏懼他比刀斧還厲害。
詩經上說:「天子所顯著的只有德行,所有的諸侯都會效法他。」所以君子自
身能篤厚恭敬,天下便自然太平。
詩經上說:「我懷著明德來教化人民,絕不大聲和厲色。」孔子批評這句詩的
意義說:「將聲色的作用來感化百姓,這是末等的功夫。」
詩經上說:「德行的化民,輕捷像毛髮。」講到毛髮的輕捷還有倫類可以比擬 ,
沒有盡其妙處。而詩經大雅文王篇上說的:「上天的事,沒有一點聲息氣味。」這
才將德行形容得最為盡致了。
《詩經》說:“身穿錦繡衣服,外面罩件套衫。”這是為了避免錦衣花紋太顯
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個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君子的
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因知遠事,由風知源,由
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詩經》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也會很明顯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愧
疚,沒有惡念存於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於一般人,大概就是在這些不被
人看見的地方吧?
《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是不是能無愧於神明。”所以,君子
就是在沒做什麼事的時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沒有對人說什麼的時候也是能表現出
他的誠信。
《詩經》說:“進奉誠心,感通神靈。肅穆無言,沒有爭執。”所以,君子不
用賞賜,老百姓也會互相勸勉;不用發怒,老百姓也會很畏懼。
《詩經》說:“弘揚那德行啊,諸侯們都來效法。”所以,君子笃實恭敬就能
使天下太平。
《詩經》說:“我懷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厲聲厲色。”孔子說:“用厲聲厲色
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為。”
《詩經》說:“德行輕如毫毛。”輕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擬。“上天所承載的 ,
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评述】這章書的意思是引詩經的話講明入德同成德的次序,全章最注重的就
是一個「德」字。
【原文】
第三十三章 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
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于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
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译文】
子思覺得前面那一章,雖然已經講到如何學如何作;但恐怕人仍然不知用功,
所以回過來再尋那根本上的方法,勉人從修好自己做起,自起頭下手的功夫,一直
講到那篤實恭敬而自然天下太平的好方法,再強調那德行的巧妙。實在是一篇中庸
之中頂要緊的道理。

26 / 2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