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小組寫作習作

詩歌評論集
組長:蔡曉嵐(6)

組員:馮詠瑤(7)李海燕(14 )李少娟(15)鄧玉婷(19)

詩人—杜甫
小組寫作習作----------------------------------------------------------------1

詩歌評論集------------------------------------------------------------------1
文字報告-全組--------------------------------------------------------------2
引言:馮詠瑤-----------------------------------------------------------------2
第二段:李海燕--------------------------------------------------------------3
第三段:鄧玉婷--------------------------------------------------------------4
第四段:李少娟--------------------------------------------------------------5
結尾:蔡曉嵐---------------------------------------------------------------6
文字報告-各人--------------------------------------------------------------7
蔡曉嵐(6)短評----------------------------------------------------------7
馮詠瑤(7)短評----------------------------------------------------------8
李海燕(14)短評---------------------------------------------------------9
李少娟(15)短評-------------------------------------------------------11
鄧玉婷(19)短評-------------------------------------------------------12

2
文字報告-全組
引言:馮詠瑤

唐代有很多優秀的詩人,他們的詩作現今仍流傳
於世,其中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更是這些優秀
詩人中的佼佼者,他的詩作以社會寫實的風格著
稱。以下就一起來了解這位「詩聖」的生平吧!
第二段:李海燕

杜甫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襄
陽,生於河南鞏縣。他自小好學,七歲便能作詩,
二十歲後漫遊各地,於洛陽認識李白。杜甫客居
長安十年,過著貧困的生活。安史亂後,杜甫投
奔肅宗,任左拾遺,後因直諫被眨華州。晚年曾
在四川成都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最後,當他攜家
離開四川往投靠親戚,途中病卒於岳陽,享年五
十八歲。

3
第三段:鄧玉婷

杜甫的律詩在詩歌藝術上的成就也很輝煌,首先
杜甫的律詩不拘泥於原有的表現形式,而是利用
自己的創作風格,將律詩的表現形式擴展到更多
方面,也運用的更為實際,如杜甫會將律詩應用
於以應酬、山水、詠懷、且多用律詩進行抒情和
議論。杜甫對律詩的應用能夠運用自如,不受其
他外在條件所限制,如《征夫》、《秋笛》等,
而且為了能夠更好的擴大律詩的表現力,杜甫還
為此將律詩以組詩的形式來展現其情緒,如《詠
懷古蹟五首》其中所表現的均是較難以表現和內
容較寬的題材。

4
第四段:李少娟
在詩歌取材方面,杜甫是社會派詩人,他的詩歌
風格趨向現實主義,內容廣泛,取材於政治興亡,
社會動亂,飢餓貧窮和貧富懸殊等等。其詩歌善
於描寫當時歷史實況,反映唐代由盛轉衰的現況,
故有「詩史」之稱。從安史之亂至入蜀之前,杜
甫經歷了大時代的動亂,因此寫下大量的實錄式
寫實名篇。例如名作《麗人行》,能充分反映了
上層社會的奢淫,創造出深刻動人之意境。

5
結尾:蔡曉嵐

杜甫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很是熱愛,他前期所作之
詩皆是他偉大的抱負和對大好河山的描繪,他十
分嫉惡如仇,熱愛人民,所以他詩歌的穿鑿有著
豐富的社會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特色。杜甫所寫之
詩包含著生動的形象和熱切的情懷,更有擔憂的
愁緒,展現了這個過渡時期的重大的變化。杜甫
對戰亂中的百姓尤其同情,一直對黑暗腐朽的政
治風氣給予批判,他甚至願意為了改變這個現象
而犧牲自己,故其詩一直貫通憂國憂民的主線,
可見其偉大之處。

6
文字報告-各人
蔡曉嵐(6)短評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更難得的是,他們有過三段
共處的歲月。在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更難得的是,
他們有過三段共處的歲月。在李白和杜甫分別後,杜甫先後給李白寫
過 15 首詩,表達對李白的思念,而李白也給杜甫寫了幾首詩,雖然數
量不多,但是字裏行間卻飽含着深厚的情誼。杜甫與李白在這三次會
面後,杜甫一生都在思念李白,思念李白的詩均是情真意切、嘔心瀝
血創作的詩。杜甫寫了一首《贈李白》。這首詩寫於公元 745 年,此
時杜甫才三十多歲。
公元 744 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與杜甫幸會於洛陽相識,由
於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遂相約同遊梁宋。
第二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相逢。此時李白與杜甫都正在遭受仕
途的坎坷,有志難展的苦悶,於是杜甫寫下了這首贈詩。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爲誰雄?」
在深秋時節,離別總是讓人多了一絲傷感,花草也隨着秋風飄蕩得
不知蹤跡,此次一別,便如同這花草,從此天各一方,見不到面。李
白每天痛飲而狂歌,雖有才華,卻終不為統治者賞識,得不到施展的
機會和平台。但杜甫比李白更甚,不僅仕途無望,而且過得窮困潦倒,
連温飽都成了問題。
此詩強調了杜甫的偶像-李白“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寂寞,也增強了
對李白的同情與愛憐之情。
本詩是杜甫對李白詩酒生涯的感慨,也是為自己有志難展的苦悶情緒
而發出的感慨。從這首詩中,我可以感受到杜甫對李白的崇拜、牽掛
與不舍。
馮詠瑤(7)短評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代詩人杜甫所寫的《春望》至今仍廣為人知,這首詩是杜甫
在「安史之亂」發生時寫的,當時國破家亡但山河依舊,戰亂不
斷的景況令杜甫觸景生情,從而寫出這首詩,以抒發悲傷的情緒。
這首詩的寫作特色為前四句重在寫景,描述了長安慘敗的景象,
包含了興衰感慨;後四句則是重在抒情,描述杜甫掛念親人,心
繫國事的感慨,全詩都充滿着悲傷的氣氛。除此之外,杜甫還運
用了對比手法,「城春」指春天的花草茂密繁盛,但「國破」指
國家衰敗,由於「國破」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只留下頹垣敗瓦,
兩者的對比令全詩悲傷的氣氛更為深刻。
我認為《春望》表達了杜甫對和平的期盼,也展現了他憂國憂
民的高尚情操。詩中的「家書抵萬金」,反映了杜甫在消息隔絕
時掛念家人的迫切心情,這也反映出百姓對和平的期望,能使人
產生共鳴,此詩充分地表現了杜甫的愛國之情,以及他現實主義
的詩歌風格。

8
李海燕(14)短評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寫作風格是抒寫詩人對
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讚美之情。
首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首先是寫這首詩的景,
春雨知道適應季節,當萬物萌發生長時。
頷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兩句是用聽覺來描寫
它伴隨着春風,在夜晚偷偷地及時降臨,滋潤萬物又細微無
聲。而前兩聯用流水對,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末聯寫一
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潛」字擬人化,
摹春雨來間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頗具情趣,誘發人
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
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
皆備,精深獨妙。
頸聯「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這兩句是用視覺來描寫
郊野的小路和空中的雲朵躲在黑暗之中,江上漁船的燈火卻
格外明亮。
尾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而最後兩句是抒發作者。
待到天明,看那細雨滋潤的紅花,映着曙光分外鮮豔,飽含
雨露的花朵開滿了錦官城。而「花重錦官城」中的「重」字,

9
準確的寫出了經受春雨一夜滋潤後錦官城花朵紅艷欲滴,飽
含生機和情態,寫出了作者對春雨的讚美之情。
全詩從聽覺寫至視覺,乃至心理感覺,從當夜想到清晨,結
構嚴謹,描寫細膩;語言錘鍊精工,巧妙地運用了擬人、對比
等具有較強表現力的藝術手法。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
不用喜悅歡愉之類詞彙,卻處處透露出喜悅的氣息、明快的
情調。
當杜甫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
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
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我感覺他的這首詩很
真實,表現了詩人的的高尚品德。

10
李少娟(15)短評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相信大家都認識「詩聖」杜甫,他在五十六歲的時候寫下了《登高》
這首詩,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但地方軍閥又趁機作亂,相互爭奪
地盤,令百姓民不聊生。有一次,杜甫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
登高臨遠,看見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對自己身世飄零的感慨,
於是杜甫便有感而發寫出這首被稱為「杜集七言律詩之冠」的《登
高》。

《登高》的特點是前四句寫景,詩人描述了登高的見聞和江邊空曠寂
寥的秋天景色;後四句則是抒情,描寫登高所感,圍繞着杜甫的身世
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和流連他鄉的悲傷之情。

我認為杜甫透過登高所見的秋江景色,傾訴了自己長年漂泊、年老多
病的複雜感情。頸聯的「悲秋」體現出杜甫悲痛的情緒,他目睹蒼涼
的秋景,聯想到自己的處境,於是生出深沉的愁緒,這運用了借景抒
情。此詩傾訴了杜甫的複雜感情,動人心絃,充分展現出杜甫晚年對
詩歌技巧的把握運用已十分成熟。

11
鄧玉婷(19)短評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是由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面對這一派
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描寫了草堂周
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意思是兩隻黃鸝在柳枝上鳴叫,一
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着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隻。詩歌以前兩句的對
偶,分別描寫出了看到的兩隻黃鸝和一行白鷺在做什麼,同
時還形容出了 作者是先平視後再仰視。我認為第一句詩中的
「鳴」字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構成了
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而前兩句和後兩句則運用了「以動帶
靜」的手法,以前面黃鸝和白鷺的行為,帶出了後兩句窗口
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着從東吳萬里迢迢
開來的船隻的「靜」。
這首詩是七言絕詩,絕句就是四句,而四句往往都可不對仗,
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又或者是前
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但杜甫的這首詩卻是四句都對
仗,整齊又工整,可見杜甫的詩歌語言感情真摯,描寫深刻,
用字千錘百煉,自言「語不驚人死不休」,為琢磨令人驚訝
的佳句,不惜止死方休,可見他創作的態度十分嚴謹。

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