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六章 汉字的书写

汉字的造字原则是据义构形,能够通过形体传达一定的意义信息,加上字形
最初源于图画的特点,汉字形体中往往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性,给人比较强烈
的印象。汉字是基于视觉的文字,在形音义三要素中,字形是第一被感知的要素。
大量关于汉字认知的实验研究成果证明,在汉字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中,不管是
高频字还是低频字,字形都最先被激活。所以,不管对于汉字意义的深刻理解还
是视觉的美感享受,正确无误的形体都是前提,汉字书写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6.1 书写的重要性
《新唐书·选举志下》:
“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
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唐代从
科举考试合格者中选拔官吏一般遵从四方面的标准:一看外貌长相是否伟岸俊
朗;二看言谈演说是否辩证有理;三看楷体书法是否美观遒劲;四看评论意见是
否有理有据。在这四个条件中,就包括了对于汉字书写的要求。可见,写字写得
不漂亮有时也会成为做官的一大障碍呢!
而在民间,也常常可以听到“字如其人”的说法,大意是说从某人写出来的
字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品行等特点。很多人认为,如果一个人字写得横平
竖直、潇洒飘逸,这个人也一定是风流倜傥、正直严谨;相反,如果一个人字写
得歪歪扭扭、缩头缩尾,这个人大概也不会是无私、豪爽之人。
当然,字写得好不好并不能决定写字的人品行怎么样,但“字如其人”的说
法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字写得好坏会给他人留下截然不同的第一印象。
那么,在正确书写的前提下,我们怎样才能把汉字写得更规范、更漂亮、更
潇洒呢?

6.2 书写时要注意的几个主要方面
6.2.1 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走向和顺序
笔画的走向和顺序统称笔顺。对于笔顺的重要性,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正确的笔顺可以缩短笔画之间的停顿和距离,从而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
其次,正确的笔顺可以使运笔更加连贯,从而使汉字更美观。另外,“在现代汉
字中,笔顺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跟汉字的检索和计算机处理都有关系。由于汉
字结构复杂,在为汉字排序的时候,单用音序法、部首法、笔画法都不能彻底解
决问题。笔顺就是人们在检字法中常用的辅助手段。比如有的部首查字法和笔画
查字法,在遇到同部首、同笔画的字的时候,往往靠起笔、第二笔、第三笔……
的笔形来决定顺序,这就跟笔顺直接有关。”①
6.2.2 书写时要注意笔画之间的聚散关系
笔画是汉字书写的基本单位。书写汉字时除了要注意每个笔画的正确书写,
还要注意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聚散关系。这种聚散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相离:指笔画与笔画之间没有接触点,是分散离开的关系,如“二”。
(二)相接:指笔画与笔画之间有接触点,但并不交叉串连,如“丁”。
(三)相交:指笔画与笔画之间有接触点,而且交叉串连,如“十”。


张静贤 著《现代汉字教程》第 37 页,北京:现代出版社,1992 年 1 月第 1 版。

107
6.2.3 书写时要注意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由笔画与笔画通过上述三种聚散关系所组成的部件是汉字结构的另一重要
组成单位。部件(这里主要指汉字的一级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大致可以分成四
种:
(一)左右组合:指一级部件之间是左右位置关系,如“明”(日+月)。
(二)上下组合:指一级部件之间是上下位置关系,如“分”(八+刀)。
(三)内外组合:指一级部件之间是内外位置关系,如“闷”(门+心)。
(四)大小组合:指一级部件之间是大部分和小角落的位置关系,如“颖”
(顷+禾)。
除此之外,部件和部件之间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离合关系也需要小心注
意,如果把应该紧紧集中在一起的几个部件写得太离散、或者把应该离散开来的
几个部件写得过于集中,也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把“明天”的“明”
字的两个部件写得太离散,就成了“日”、 “月”二字;把“人”、“人”二字写得
太紧凑,就会错成“从”字。这样一来,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就被掩盖起来了。
♣ 想一想
改变“呆”、“古”、“只”、
“另”等字中部件的位置关系就可以把它们变成新
的汉字,你知道能变成哪些新汉字吗?
正如我们在“形近字”中所介绍的那样,很多汉字之间的形体差别非常小,
有的只是一个点的差别,比如“乌”和“鸟”;有的只是一个横的差别,比如“问”
和“间”;有的只是笔画方向的差别,比如“由”和“甲”;有的只是框架大小的
差别,比如“日”和“曰”等等。所以,我们在书写汉字时一定要注意到字形之
间的细微差别,否则,很容易写错别字。
♣ 想一想
移动“自”、“太”、“夫”、“石”、
“未”、“半”、
“牛”、“主”等字中的一个笔
画,就可以变成新的汉字,你知道能变成哪些新汉字吗?
在“王”、“头”、
“从”、“亚”、“古”、
“火”、“叶”、
“白”等字上加上一笔就
可以变成新的汉字,你知道能变成哪些新汉字吗?

6.3 书写不规范的严重后果
如果写汉字的时候不注意汉字规范的要求、随意改变笔画或部件之间的位置
关系或随意增减笔画,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有一个笑话:古时候,一个县官写字写得特别潦草。有一天,他想请客人吃
饭,就写了个便条让他的手下人去买猪舌。结果“舌”字上下写得太长、太散了,
他的手下人看到便条以后,以为县官让买“猪千口”,就派人到处去找猪。好几
个人用了多半天时间,才买到了五百口猪,统统赶回县衙准备割取猪舌。县官看
到挤在后院“哼”、“哼”乱叫的一院子猪,哭笑不得。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笑话发生在古时候?这是因为,古人的书写习惯是从上到
下,所以才容易把写得离散的“舌”字误认作“千”、“口”二字。如果是现在从
左向右书写,这个笑话就不会发生了。
其实,“舌”是一个象形字,字形上部的“千”是从口中伸出的舌头的形状,
“口”是它的背景。“舌”是一个不可以分割的整体,不能拆分成“千”、“口”
两部分。

108
6.4 错别字
6.4.1 错字和别字
我们平常所说的“错别字”其实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情况,即错字和别字。一
般来说,“错字”指写得不成字、在规范字典里查不到的字。比如把“些”写成
“ ”, “ ”就是一个错字,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是书写者自己“创造”出来
的。而“别字”也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比如把“篮球”的“篮”写
成“蓝”,“蓝”就是一个别字。也就是说,“别字”还是一个字,只不过不是我
们需要的那个字。
我们写字的时候之所以会写错别字,客观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汉字本身很复
杂,难认、难写、难记或者书写者的知识水平有限;主观方面的原因就是自己不
重视、写字不认真或为了追求简单而有意自创字形。
除了汉语课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一些不被人注意的
角落,有时也可以发现错别字的影子。而且,有的错别字是由于个人特意地、 “创
造性”地简省部件或笔画造成的。如图6-1中把“出租”的“出”简写成“ ”,
图6-2中把“名酒”的“酒”简写成“氿”等。

图6-1:不规范的“出”字

图6-2:不规范的“酒”字

109
6.4.2 导致错别字的几种常见原因
科学地说,通过记忆后的默写对习得过的汉字百分百地完整再现在实际操作
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的“过目不忘”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即使是时刻身处
汉字环境当中的中国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写错别字。因此,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写
错别字的情况更是在所难免。
首先,由于忽略汉字之间的细微区别而导致写错别字。
有些错别字是由于忽略汉字之间笔画或部件的位置、方向等的细微差别而导
致的。或者多了一个提笔,如把“干”写成“于”;或者提的方向不对,如把“风”
写成“冈”;或者应该曲折拐弯而没有拐,如把“先”写成“失”;或者是某一笔
画的位置错误,如把“办”写成“为”;或者是笔画与笔画的接触点有误,如把
“开”写成“天”;或者多出了一个不太突出的笔画,如把“乞”写成“气”;或
者是笔画全对但部件与部件之间的位置、即空间结构组合有误,如把“陪”写成
“部”等等。
产生这类错别字的原因有的还与整字或出错部件的复现频率有关。注意是一
种有选择性的心理努力,比如“吃”、“感”、“些”等字,相对于其中的“乞”、
“咸”、“此”等部件来说,“口”、“心”、“二”的提取频率较高,所以更容易形
成注意焦点。书写汉字时,如果注意的分配不足以兼顾更多的话,那些平时出现
频率较低的整字或部件就成为弱势刺激,在从记忆中提取这些弱势刺激加以“重
构”时就可能由于记忆痕迹的模糊而形成错误加工。加工的结果是把那些不常用
的部件“乞”、“咸”、“此”换成了形近的高频部件“气”、“成”、“北”,于是,
“吃”就被写成了“口气”、“感”就被写成了“ ”、“些”就被写成了“ ”。
其次,由于同化作用的影响而导致写错别字。
“同化”是依据测验成分受背景成分影响的方式而分出来的视错觉中的一
种。在同化错觉中,测验成分的知觉大小朝着有关背景成分的方向歪曲。①
同化作用的发生可能是前影响后,也可能是后影响前。比如,在“态度”一
词中,由于前字“态”中强势部件“心”的同化,产生了后字也应该有“心”的
心理取向,在上下结构且下方部件为“心”的汉字中,“虑”又是与“度”形体
极为相似的,把“态度”错写成“态虑”表面看来是一种无意识的错误,但其实
在心理加工时经过了联想、对比、过滤的过程。
此外,把“宿舍”的“宿”写成“ ”、 “掏出来”的“掏”写成“ ”、“房
屋”的“房”写成“ ”、 “机舱”的“机”写成“枪”等,都是由于后字不同程
度地“同化”了前字而造成的错别字。
第三,由于错位的心理联想而导致写错别字。
由于受到“蛋糕”、
“烤鸭”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会把“鸡蛋”写成“鸡糕”、
把“烤红薯”写成“鸭红薯”等。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联想的错位。
有的错别字表面上看虽然也存在字形方面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联想错位而
导致的讹误。因为如果说把“要是你有空儿的话”写成“要是你有空儿的说”、
把“痛苦”写成“疼苦”还可以用义符相同且义符处于强势地位来进行解释的话,
把“温和”写成“暖和”、 “据说”写成“根说”中的“温”和“暖”、
“根”和“据”
却既非形近、也没有声音关系,唯一可以解释的是“温暖”、 “根据”结合在一起
使用的频率很高,语素之间又是同义关系,很容易错位提取。


张厚粲、施岱安《关于同化和对比错觉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1984 年第 1 期。

110
6.4.3 成语中常见的错别字
说明:括号中加*的字是错别字,括号前是相对应的正确汉字。
(1) 按部(*布)就班
(2) 一筹(*愁)莫展
(3) 英雄辈(*倍)出
(4) 并行不悖(*背)
(5) 一鼓(*股)作气
(6) 川(*穿)流不息
(7) 出类拔萃(*粹)
(8) 中流砥(*抵)柱
(9) 循规蹈(*导)矩
(10) 破釜(*斧)沉舟
(11) 哄(*轰)堂大笑
(12) 迫不及(*急)待
(13) 大多雷(*类)同
(14) 变本加厉(*利)
(15) 含辛茹(*如)苦
(16) 甜言蜜(*密)语
(17) 星罗棋(*旗)布
(18) 披星戴(*带)月
(19) 赤膊(*博)上阵
(20) 前仆(*扑)后继
(21) 不计(*记)其数
(22) 异(*一)口同声
(23) 口干舌燥(*躁)
(24) 绿草如茵(*荫)
(25) 毛骨悚(*耸)然
(26) 一望无垠(*银)
(27) 良莠(*秀)不齐
(28) 一劳永逸(*易)
(29) 缘(*原)木求鱼
(30) 手头宽裕(*余)
上面列举的 30 个别字例子是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常常出现的错误中
的一部分。之所以会写别字,大多是因为不明白成语的意思或对成语的意思理解
得不太透彻。针对这样一些别字,纠正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正确掌握成语的意
思,进而掌握成语的正确写法。
比如在学习“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战争“击
鼓进军、鸣金收兵”的规矩,让学生了解鼓声是为了壮大士兵的气势,学生就不
会把“击鼓”的“鼓”写成“一股劲”的“股”了。
“破釜沉舟”也一样,如果学生知道这个成语来源于楚国项羽打破饭锅、砸
沉船只,以表示与对手决一死战、不胜不还的故事,就不会把表示饭锅的“釜”
(形旁为“金”声旁为“父”的形声字)写成斧头的“斧”(形旁为“斤”声旁
为“父”的形声字)了。
再如,成语“绿草如茵”的意思是说绿绿的草地松软舒适,就好像一领草席

111
(茵)而不是一片树荫(荫)。再者,树荫的特点是从上到下覆盖下来的,而草
席是垫在下面的,草地的特点更符合哪一个就很明显了。
而“良莠不齐”中,如果学生知道“莠”指的是田里常见的一种杂草——狗
尾巴草,就不会丢掉字形里的草字头(艹)了。

1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