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单元 一 汉字基础知识

学习成果

学习了这个单元后,你将能够:
1. 讲解何谓文字学 (CLO1, C2)
2. 举例说明六书的含义 (CLO1, C2)
3. 析解汉字部首的形义 (CLO1, C4)

内容提要

本单元共分成三个小课目,即汉字的源流及发展、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汉字部首形
义的析解。

1.0 绪论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是语言书面化的体现者,是最重要的扩大语言交际作
用的辅助工具。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叫做文字学,它研究文字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文字的类型及其特点,研究文字和社会、文字和语言、文字和书写工具以及印刷技术的关
系等等。
专门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民国以前称为“小学” 。“小学”本
指小学校。中国从西周时起就设有小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
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因为小学先学文字,所以把教幼童识字的课本和有关文字方
面的著作统称为“小学” ,后来“小学”就成了专门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的代称。隋唐
以后,“小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了汉语的文字、音韵和训诂,成了传统文字学、
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学科的总名。
把《文字学》从音韵学、训诂学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加以研究,却是近
代以后,随着甲骨文的发现才逐步开始的。过去的文字学研究侧重于从古文字角度,研究
古代汉字的起源、发展、构成等。随着汉字教学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出现,面向现代
汉字应用的文字学研究方兴未艾,文字学有了很多新的研究内容。

1
1.1 汉字的源流及发展

文字的出现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密切
相关。认真研究和分析汉字的起源,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整体形象。汉字起源问题,实
际上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汉字如何产生;二是汉字产生于什么时代、什么区域。关于这些
问题,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探讨。到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原始陶器刻符等的陆续发现
以及某些学者对一些发展较迟的少数民族原始记事法的留意,汉字起源问题又成为文字学
研究的热点。

1.1.1 汉字的起源

2000 多年来,人们对汉字起源提出过许多不同的推测,下面我们择要略作述评:

一、汉字始于八卦
八卦的卦爻与数有关,但是八卦只不过是三个奇数或偶数的排列符号,是原始
社会数占法的一种记事符号,从其来源和用途可知,它不是记录语言的文字,与汉
字的起源无关。过去曾有人认为“水”字(篆文)来源于坎卦,“坤”字(古文)
来源于坤卦,完全是肤浅皮毛的比附,二者之形只是偶合而已。现在已发现的商、
周甲骨、铜器上的八卦(包括重卦) ,都是由记数符号构成,则是明显的证明。
说八卦与汉字体系的起源无关,并不是说八卦对所有的汉字字形构成都毫无影
响。八卦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会在个别与原始筮占
术有关的汉字上留下痕迹。例如“爻” 、“学”和“教”等字。“爻”字甲骨文
由两个“五”构成。

二、汉字始于结绳
晚清近代学者朱宗莱在《文字学形义篇》一书中,明确提出:“文字之作,肇
始结绳。”把结绳当作汉字的起源。
结绳,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方法。《易经· 系辞下》载:“上古
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解字叙》载:“及神龙氏结绳为治而统
其事。”
结绳,从史料和遗俗看,只是用来帮助记忆、作契约凭证、传递信息,起记事
符号的作用。结绳只是在个人或某些人之间为了某种记忆或行为而确定的记号,它
既没有社会意义,也不是以语言的语音单位为基础的,没有和语言中固定的词联系
起来,不能像文字那样起记录语言和传播语言的作用,所以它不可能是文字,也不
可能演变成文字,与汉字的起源无关。
然而作为一种文化产物,结绳对人们的造字活动也不是毫无影响,汉字体系中
就有个别汉字采用结绳形象来构字,例如商代甲骨文中“孫(孙)”和“後” ,
商周金文中代表“十”和“十”的倍数的文字以及“世”字。

2
三、汉字源于图画
唐兰在《中国文字学》② 一书中指出:“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
读出来的图画。”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
《吕氏春秋· 句躬篇》说:“史皇作图。”《路史》载:“颗首作画。”这
都是有关我国绘画起源的远古传说。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
的遗物中,已发现大量原始人创作的绘画,其时代距今六七千年。与图画很相似的
文字,大量出现于商周青铜器上,有时也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特别是作为汉字基
础字的象形字,从其字形上可看出图画是汉字产生的先导。但图画和文字是有本质
区别的,因为图画记录的是事件或人物,它并不直接用于记录语言,不可以构成语
言的单词,其含义纯粹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并不同语言一一对应,互相结合;至
于文字,尽管它起初可能与图画很相似,可是其含义是通过读音来表达的。因此,
图画除了有形,还要有固定的音和义时,才算演变成了文字。

四、汉字源于图画和随意刻画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提出,汉字有图画和随意刻画两个
源头,早期的汉字有象形和指事两个系统,“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随意刻划先于
图画”。郭沫若承认图画是汉字的主要源头,但认为由随意刻画而形成的指事系统
“应该在图形系统(即象形)之前,因为任何民族的幼年时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
即描画客观物像而要想象,那还需要有一段发展的过程。随意刻划却是比较容易
的”。
由随意刻画发展起来的木契上的齿缺和线条符号,只能起帮助记忆、传递某种
信息、作契约凭证等记事作用,在没有跟语言中的某个词比较固定地结合起来时,
是有义无音的,还不能算作文字,只是一种记事的符号。但正如郭沫若所说,这些
符号是原始汉字的一个源头,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被借来作了指事字,例如甲骨文
“一”、“二” 、“三”、“四”、“五”、“六”、“七”和“入”、
“上”、“下”等字形就是这样产生的。

五、仓颉造字
战国、两汉时期,普遍流传仓颉造字的传说。《荀子》、《吕氏春秋》、《韩
非子》、《世本》、《淮南子》、《论衡》、《春秋元命苞》、《春秋命历叙》、
《春秋演孔图》、《孝经援神契》、《河图玉版》等战国、秦汉时代的文献都有
“仓颉作书”的说法,当时的文字启蒙书称为枟仓颉篇枠也反映了这种观念。
据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长着四只灵敏而充满光泽的眼睛,他从鸟兽的脚印
得到启发,后来就创造了文字。仓颉造字的事惊动了天地鬼神,五谷像雨点一样从
天而落。我们知道,语言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也是在劳动
中产生的。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来记事或传递信息的方法,一是结绳记事,再就
是画图画和作图解,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原始汉字在原始社会的晚
期开始出现,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不是哪一个人
3
单独创造的。但是“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后来却一定为特权者所收揽”。(鲁迅
《门外文谈》)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汉字由原始文字发展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过
程里,起主要作用的大概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巫、史一类的人了。如果仓颉确有其
人,那也只能说作为史官的他对汉字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仓颉作书的传说透露出两条文化信息:一、汉字的起源时代是
黄帝时代;二、在将原始记事符号收集、整理、加工成文字系统的过程中,众史官
也就是巫师集团,曾经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原始汉字是巫、史创造的。创与仓,契
与颉,从古音看音近,仓颉也许就是“创契”的意思,如果这个推测不错,由于
“契”在古代可以指契刻的文字,因此所谓“仓颉”就是后人对创造文字者的追
称,犹如“有巢氏”指发明造房屋的最早祖先、“燧人氏”指钻燧取火的发明者、
“神农氏”指最早开创农业的民族等一样,其人是无法考定的。

1.1.2 汉字的发展演变
文字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演变包括文字结构的演变和文字形体的演变,它们
不仅与时代有关,也与国家或区域、文字用途、书写材料等等的不同都有关系。文
字的形体,是指的文字的书写外形,即通常所说的字体。汉字在从商代到现代的发
展演变过程中,字体也在不断地变化,形成了一些独具特点的字体。毫无疑问,研
究若干重要时代或地域的典型字体,对于了解汉字的演变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一般习惯于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字,把
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今文字,认为秦隶书书写的文字是二者的分
水岭。
古文字,按照不同的书写材料,可以区分为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简
帛文、玺印文、货币文等类别。今文字,按照形体的特点,可以区分为汉隶、草
书、行书、楷书。现对汉字各类主要字体及其形体结构的特点,作一些必要的简介
和探讨。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
骨)上的文字。远在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陕西省
长安县花园村遗址,就已发现了甲骨契刻符号,虽还不能认定是否是原始文字,但
其形与商周文字的形相同和相似,十分引人注目。能认定是文字的甲骨文,出现于
已发现的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甲骨上,这些甲骨既有占卜用者,也有非占卜用者。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它已能完整地记录语言,就文字制度而言,已
经发展到意音文字初级阶段。其形体结构,有如下特点:

4
1、形体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图像,是原始记事方法——绘画记事法的继承体,
但从整个文字体系来看,其形体已经过了符号化的改造,在线条化和规范化方面都
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2、结构上六书皆备,而以象形字、会意字为主,形声字占总字数的22%左
右,转注字(此指以合体字为形符的合体字)已经萌芽,假借现象已经很普遍,一
片甲骨卜辞中,假借字往往要占半数以上,这是在早期文字符号还不很齐备时的特
有现象。
3、处在不定型文字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因素,字形多不够固定,异体
字繁多。
4、有相当数量的合文。合文或称合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刻或合写
在一起,在行款上只占一个字的位置,形式上像一个字而实际上读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音节,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
5、笔画有直笔、圆笔、粗体、细体,但是一般都是瘦硬的细线,笔画多方
折。这是因为甲骨文字多是用刀刻写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或直接施刻,或先书而
后刻,铜刀、玉刀刻画锋芒较明显所致。
6、行款比较自由,可直可横,可左可右,但是一般直行书写,即每行字从上
到下字字相连,一行写完,另起一行,而提行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段落一般是由
下向上排列,以先下后上为序。

二、金文
金文,是指先秦刻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固得此名,实为
铜器铭文的省称。古代以祭祀为吉礼,把祭祀用的铜器称为吉金,故又叫吉金文
字。青铜器中,乐器以钟最多,礼器以鼎最多,一般用钟鼎代表古代青铜器,故又
称钟鼎文。古代青铜器中,礼器总称为彝,不知名的青铜器过去也泛称彝,故也称
彝器文字或钟鼎彝器铭文。金文通常先用毛笔写好,再刻在模子上铸出来,战国时
代有少数直接刻在器上,其中:凹下去者称为阴文,也称作款,款是空的意思;凸
起来者称作阳文,也称为识,识是标志的意思。
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的文字,二者一脉相承。在商代文字中,金文是当
时的正体,而甲骨文则是当时的俗体,因此笼统地把金文看成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成
的字体,是不合乎实际的。
金文依朝代可分为商代金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和战国金文。商代金文,字
形和字体与甲骨文近似,只是比甲骨文的象形程度更高,笔形较甲骨文圆润肥厚,
有些字为实笔,更接近于原始文字。武王灭商以后,西周王朝全面继承了殷商文
字,因此,西周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继承和发展。春秋金文,多铸刻在列国诸侯的器
物上。在春秋中期以前,与西周金文没有太显著的区别;春秋中后期,诸国金文普
遍出现长条化和整齐化的趋势,同时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汉字在春秋中后期开
始依国别或地区而分化,至战国时代,秦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分化大大加剧,形成秦
系文字和六国文字两大系统。

5
三、六国古文
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
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从字形结构上讲主要有如下特点。
1、有声符的合体字迅速发展,出现大量形声字、转注字。
2、假借现象相当普遍。
3、省变、讹变变体字繁多。
4、偏旁位置不固定,异体字多。
5、仍有合书文字,其表达方式比商周合文复杂。
6、文字美术化,字形或附上鸟虫形,笔画上或加点或故作波折或拖着长
尾。

四、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是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国以后秦王朝的文字。过去,学
者习惯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秦国文字为大篆,称秦统一中国以后规范化了的秦国文
字为小篆。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大篆是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
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字;狭义的大篆,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是与小
篆相对而言的。
大篆的形体结构,有下述特点:
1、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三者一脉相承。
2、笔画更加线条化。
3、文字逐渐走向定型。
4、形声、转注等形体繁叠重复的合体字大量出现。
小篆,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用的秦国文字,又称秦篆,秦始皇兼并六国
后,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文字,以改
变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的纷乱局面。许慎《说文解字· 叙》概括地叙述了这次文字
改革运动的经过:“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
作《仓颉篇》,中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
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小篆有如下特点:
1、文字形体定型化。
2、图画性渐次削弱,字体进一步符号化。
3、字形向着简化的方向发展。
4、构造更多地使用“形声相益”的方式,有声符的合体字进一步在文字中
占居多数。
5、集秦代以前变体字之大成,使其定型化。

6
五、今文字
今文字,是指用秦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按照形体的特点,今文字可以分
为汉隶、草书、行书、楷书四类。

1、隶书
隶书,也称隶字或佐书,是指在战国晚期的秦国以篆书的草率写法即俗体为基
础而形成的一种较篆书简便易于书写的字体。这种字体开始时专供秦代的徒隶即狱
卒使用,故称隶书。因为隶书在秦代是辅佐篆书之不足的一种辅助字体,因而又称
为佐书。
隶书汉字形体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全面的符号化,即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文字变成纯由笔
画组成的符号,失掉了原有的象形和以形会意作用。
(2)彻底的笔画化,即解散篆体,改圆转的笔画为方折或截断了的笔画,
把字形分解成若干基本笔画的积累。
(3)省变和讹变现象严重,和小篆相比,变体字数量大增。有的省略了部
分偏旁或笔画。
篆书演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作
“隶变”隶书根据其发展阶段可以分成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又称古隶,是指战
国末期到西汉初期使用的不成熟的隶书。它和篆书并行,是与篆书相辅而行的日用
手写体,是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形式。汉隶,又称今隶、八分书,是指在秦隶的
基础上进行加工、变化,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隶书。它在汉武帝时代或稍晚到昭
帝、宣帝时代已趋于成熟,成为在正规场合下可以采用的新字体,是今文字的开
端。

2、草书
草书,是指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今文字字体。草书之“草”是草率的意思。
从汉字发展的全部历史来看,任何一个阶段的文字都有正体和俗体的不同,而所谓
俗体,正是正体的草率形式。例如:甲骨文其实是商代金文的草率形式,秦隶是篆
文的草率形式。各种字体都有书写时求简捷快速而潦草化的现象。
常见的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章草,是指汉代草书,是由古隶的草率写法发展而成的。今草,是指在章草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草书。晋代以后,楷书已经开始出现,当时的王羲之、王献之
等书法家利用楷书或行书的笔法改造章草,由此而形成与章草风格不同的今草。狂
草,是指唐代产生的一种比今草更草率的字体,是唐人张旭、怀素等人发展今草而
形成的。狂草的特点是任意简省笔画,纵情随意书写,笔势连绵回绕,取法自然,
字形距离隶楷更远。
草书,由于难写难认,不便于使用和流传,加上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汉字的结
构体系,使其失去了交际的作用,故一直是辅助字体,不能正式使用,只作艺术品

7
供人欣赏。草书,由于笔画比其他字体简单,故对后来的汉字简化影响很大。今天
所用的简化字中就有许多草书楷化来的变体字,可见草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还是有
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3、行书
行书,是指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
晋,直到今天,还是日常写信、记账、记录、起草文稿等时运用得最广泛的手写
体。行书的特点是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篆、隶、楷、草各
种字体,均各有一定的规则,惟独行书,却没有。如果写得规矩一点,楷书成分多
的,就叫行楷或真行;写得放纵一些,草书成分多的,就叫行草或草行。

4、楷书
楷书,是指由汉隶经过简省演变成的一种字体。本名正书或真书,唐以后改称
现名。楷,指法式,即规格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关于楷书的产生原因及其时
代,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无名氏《宣和书谱》说:“西汉之末,隶字刻石间杂正书。”据此,人们多认
为西汉末年已有楷书的萌芽。现在通行的楷书,其风格大体上是由唐代书法家的作
品所奠定的,唐人楷书完全革除了南北朝楷书中残存的隶书遗意,才完全进入成熟
期。
楷书的主要特点是形体方整,横平竖直,笔画清楚。楷书同汉隶的结构基本相
同,只是有些字楷书比汉隶简化,隶书有的还残留一点儿篆书的结构、笔画,而楷
书却没有了。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笔形不同,汉隶长横有波势,而楷书没有,汉隶的
长横和捺最后要上挑,而楷书则不然。
楷书有两大体系,一为唐碑,以欧阳询、虞世南、李邕、褚遂良、颜真卿、柳
公权六家书法碑刻字体为代表,从唐至清,代不乏人,被视为正规风范;一为魏碑
体,是魏晋南北朝时的碑刻字体,《爨宝子碑》和《龙门二十品》就是用的这种早
期楷书的字体。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魏碑体的结构用笔保留有隶法,而唐碑体则隶
意全消失了。

1.2 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研究汉字的结构,前人一般从两个角度入手:或从发生学的角度就汉字的字形与字义
和字音的关系谈汉字的结构,或是从构形学的角度就汉字的构件的位置关系谈汉字的结
构。从发生学的角度就汉字的字形与字义和字音的关系谈汉字的结构,传统上有“六书”
的说法。“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
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

8
1.2.1 传统六书说
涉猎了一点文字学的人,都会接触到“六书”这个名称。“六书”的具体内容
是什么呢?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它是周代晚期到汉代,人
们分析周代以前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象形是用描绘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来造字的方法。如象形字的“日、土、
水、米”等。
对于抽象的事物,无法描绘出具体的形象,就用一些符号或在具体形象上加注
符号,以指出其特点或本质,这就是指事。如“一”代表平面,“二”是在上面放
一个东西,这就是“上”字,“:”是在下面放一个东西,这就是“下”字。又如
在“刀”上加一小横,指出刀刃所在,这就是“刃”。在“木”下加一横,指出是
树根,这就是“本”,在“木”上加一横,指出是树的末端,这就是“末”..
会意字由两个或三个字形组成,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字义。如:
甲骨文的“陟”,左为山或台阶,右为二“止”,即两脚,表示登山或上台阶。
甲骨文的“降”,左侧同陟,右也为二“止”,但方向相反,故为降。
甲骨文的“出”,像人的脚从坑中出来的样子。
甲骨文的“从”,表示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
金文的“秉”,表示手里拿着禾。
后起会意字歪、劣、昶,用两字的字义来会意。
形声字是由声旁和形旁两部分组成的合体字。声旁表示读音,形旁表示事物所
属的类别,声旁和形旁结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如:
“弦”,“弓”为形旁,“玄”为声旁;
“放”,“文”为形旁,“方”为声旁;
“荷”,“艹”为形旁,“何”为声旁;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位置不固定,但左形右声的最多。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绝
大多数。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现在,不少字的声旁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字的读音。如用
“也”作声旁的字,有“地(dì)池(chí)他(tā)施(shī)拖(tuō)迤(yí)”等,却没
有一个是读“也(yě)”的。有些字最初的意思现在已经不用,因而’这些字的字义
和形旁之间的联系已就不容易了解,比如我们现在很难看出“派、法、治”的形旁
“辛 (水)”同这三个:的意义有什么关联。不过,学会分析形声字的结构,对于]
们了解字义和字音还是很有帮助的。
据中国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室的统计,在 700 个现代汉语通用字
中,形声字的比例占 78.51%,如果加上形声结构仍保留、但已完全失去表音表义
作用的那些字,则会达到 80%。

9
假借就是当需要为语言中的某个词造字时,不再造新的字形,而是找一个声音
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如借用花草的“花”来表示花钱的“花”,借用表示武器的
“我”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
对转注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这些说法都跟造字方法无关,我们就不必去追
究了。
“六书”是古人分析古文字造字方法的条例,一方面,它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
性,另一方面,现代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仍然套用“六书”去分
析现代汉字的结构就不完全适当了。不过,了解“六书”,对于正确分析汉字的来
源和结构,仍然是非常有用的。

1.2.2 汉字的造字方法和汉字的结构类型

中国周代总结的“六书”,不是造字法,而是识字法,但是它对研究造字法给
予了必要的提示。汉字的造字方法,指的是汉字在发生学意义上的造字法,即创造
新字的方法。探讨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助于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汉字的结构类
型和表词方式。汉字的造字方法可以概括成绘形、标识、组合、变异和借形等五
种,产生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合音字、双重声符字、异体变体
字、借体变体字和假借字等结构类型。

一、绘形及其产生的象形字
绘形,是指依照字义所表事物的形象,描绘出其图形。其方式是从绘画演变而
来,产生的字是许慎所谓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字。跟图画比起来,除
某些金文族名字之外,它的线条是简单的,有时只勾勒出大体的轮廓或某些特征。
绘形,是指依照字义所表事物的形象,描绘出其图形。其方式是从绘画演变而来,
产生的字是许慎所谓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字。跟图画比起来,除某些
金文族名字之外,它的线条是简单的,有时只勾勒出大体的轮廓或某些特征。例
如:

例字 字形 说明
人 甲骨文,像人体的侧视形。

女 甲骨文,像交手屈膝的妇女形。

首 甲骨文,像人头侧视形。

金文,突出一个眼睛,以代表整个面部,上加一层头皮几
根头发,以示头盖。
目 甲骨文,像人眼形。

小篆,改横为直,形已失真。

10
自 甲骨文,像鼻子形。
小篆,形已失真。后加声符成为形声
字“鼻” ,以表其本义。
又 甲骨文,像右手形。

马 甲骨文,像马的侧视形。

金文,像马的侧视形。

小篆,像马的侧视形。

鹿 甲骨文,像鹿的侧视形。

二、标识及其产生的指事字
标识,是指用抽象的符号作标识或者是指在已有字形上加抽象的符号作标识,来指
示出字义所要表示的事物。用抽象的符号作标识的方式,是从随意刻画演变而来
的。用标识的方法产生的字即是许慎所谓的指事字。
纯用抽象的符号作标识构成的指事字,例如:

例字 字形 说明
一、二、三、四 、 、 , 甲骨文,以横画构成,代表数字。

五 甲骨文,以两条交叉直线构成,有的在
上下或左右再加两条平行直线作饰画。
六 甲骨文,以上面两端相接的两条直线构
成,有的在下面各加一条彼此平行的竖
线。
上 甲骨文,以弧形为基准线,代表某一事
物,其上方的短横为指示性符号,表示
字义是指位置在高处。金文改弧形为长
横,或加一竖作饰画。小篆改短横为
竖。
下 甲骨文,构造与“上”相似而方向相
反,本义是指位置在低处。金文、小篆
的字形变化也与“上”相同。
寸 小篆,在又下加一横,以指出中医所谓
寸脉或寸口之所在。林义光枟文源枠:
“又,象手形,一识手后一寸之处。”
本义为寸脉、寸口。因其距手掌的距

11
离,后借表长度单位。
本 金文,在木下用点或横指出树根之所
在,本义是指树根。
小篆,义同上。

末 金文,在木上用一长横画指出树梢之所
在,本义是指树梢。

三、组合及其产生的会意字、形声字、合音字、双重声符字
组合,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存字作构件,按照一定的方式构造成一个新字。
组合产生的字,有会意字、形声字、合音字和双重声符字。

(一)会意字
会意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表意构件的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通过作构件的
字组成的图画,或把作构件的字本身所带的多个意义信息集合在一起,来体现全字
的构意,前者称为以形会意字,后者称为以义会意字。
以形会意字例如:

例字 字形 说明
取 甲骨文,从又从耳,像用手拿着耳朵之形。古人猎获野兽
或俘获俘虏,皆割取其耳以报功。《说文解字》:“取,
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
出 甲骨文,从止从凵,像人足从人居住的地方(古人穴居的
坎穴)走出之形,本义是指出去,出来。
各 甲骨文,从夂从凵(或口) ,像人足走入人居住的地方
(古人穴居的坎穴)之形,本义是指来至。当是“格”字
初文。《尔雅·释诂》:“格,至也。”
即 甲骨文,从皀从卩,像人就食之形。皀为器形,卩像人跪
坐。本义为人就食,引申为走向、接近等义。《说文解
字》:“即,即食也。从皀卩声。”以形声释字形,误。
既 甲骨文,从皀从旡,像人吃过食物张嘴打饱嗝将要离开
之形。本义谓吃尽,引申为事已、事毕等义。
秉 甲骨文,从又持禾。本义是指执持。

金文,从又持禾。本义是指执持。

从 甲骨文,从二人相随,本义是指相听从。

12
北 甲骨文,从二人。以一左一右背对着的二人表示背离。本
义是指背离。作北方讲,是字形的假借。

以义会意字,例如:
尘 从小土,本义是指细小的灰土。
劣 从少力,本义是指羸弱少力。
耷 从大耳,本义是指大耳朵。
歪 从不正,本义是指偏斜不正。
岩 从山石,本义是指山上的石崖。
楞 从四从方从木,本义是指四方木。
粜 从出从米,本义是指出米,即卖出粮食。
籴 从入从米,本义是指入米,即买进粮食。
掰 从二手从分,本义是指用两手分开东西。
甦 从更生,本义是指复苏。这个意义初借用蘇(苏) 草之“蘇(苏)”表示,
后造此字。现在已作为异体字被废除。
尟 从是少。也写作“尠” ,从甚少。本义是指少见、少有。这个意义最早借
“鲜”字表示,后造此字。现已作为异体字被废除。
嵩 从山高,本义是指高山。后借以表中岳的山名。
昶 从日永。永有长义。本义是指日长。

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会意字,是指的今人一般所谓的会意字,即作表意构件的
字,不论是独体或是合体都算,而不采用前文所论的许慎的分类:作表意构件的字
是独体的为会意,是合体的为转注。

(二)形声字
形声字,是指由一个作表意构件的字和一个作表音构件的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通
过一个作构件的字本身所带的意义信息和一个作构件的字本身所带的声音信息来体
现全字的构意。
例如:

例字 字形 说明
暮 甲骨文,“莫”从日在茻(从四屮,屮为草的象形字)或
四木中,会意字,本义是指日将落时。后在“莫”下加形
符,成为从日莫声的形声字“暮” ,以表其本义。
逆 甲骨文“屰”作 ,像倒写的正面人形,本义是指不顺。
后期甲骨文在其上加形符“辵” ,成从辵屰声的形声字
“逆”,以表其本义,引申表迎接、迎着。

13
岛 小篆,从山,鸟声,本义为海洋中有山的陆地。今字形从
山,鸟省声,声符被部分省略。
溢 甲骨文“益”,像器皿中有水漫出形,为象形字。

小篆“益”,从皿从水,为会意字。“益”字,本义是指
水漫出。后在“益”字旁加形符,成为从水益声的形声字
“溢”,以表其本义。
釜 小篆,从金、父声,本义是指一种锅。今省作“釜” ,
从金省,父声,形符被部分省略。

1.3 汉字部首形义的析解
部首是字典编排中使用的一个概念,也是我们学习汉字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
整体汉字而言,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的形符在《说文》等字典中一般是作为部首。
“偏旁部首”常常连在一起说,偏旁和部首,虽然有某些联系,却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
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
“旁”,现在组成合体字各部位的比笔画大的构字单位统统叫做偏旁,位置不同定。也就
是说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的。如:“张”是由“弓”和“长”两个偏旁
组成的:“思”足内“田”和“心”两个偏旁组成的,“翼”是由“羽”、“田”和
“共”三个偏旁组成的。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有的偏旁本身就是一个字,如“日”、
“月”、“口”、“天”等,有的偏旁则不能独立成字,如“氵”、“纟”、“”等。
绝大多数部首是表义的偏旁。汉字字数虽多,可是偏旁数量有限,许多字都有共同的
偏旁.例如:冰、冷、冻、凉、净等宁都有偏旁“冫”;芒、草、花、芳、片等宁都有相
同的偏旁“艹”,这些相问的偏旁就是部首。可见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
偏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上千的偏旁中,部首的数量很少,常用的不过一百多
个。例如:“草”的偏旁足“艹”、“日”和“十”,而它的部首足“艹”部。
总的来说,部首是对汉字检索而言的。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中,了解常见偏旁部首的
含义,有助于我们对该字本义的理解和引申义的认识。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偏旁部
首,并对该偏旁部首有关的一些字理稍显模糊的字进行适当解析。
取自身体的部件
一、手的姿态
部首 形态 说明 例字
手 作为部件,带手形的汉字不算太多,但 拿、拳、挚、擎、
(扌) 从“扌”旁的很多,不下400个。 掣、攀
又 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但大家众必都熟 皮,支,取,叔
悉它的本义:右手

14
基本上是又字的同源部件 有、友、左、右、灰

爫 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与爪相同的部件, 采
是手掌向下之形。
寸 在手腕处加一点,即指寸口,是中医把 冠、寺、讨、对
脉的地方。有时与又字作用相同,有手
持、获取等义。后来成为长度的基本单
位,进而有分寸、规制的意思。
攵 是一只手执东西的形状。所持之物在具 放,收,牧,政,
体的字中有所不同。 教,败,攻
双手之形,与 同源 弄、算、兵

二、足的姿态
部首 形态 说明 例字
止 是脚丫子朗上的象形,本义就是脚。 企、址、正
又引申为路脚,也可理解为停。
与止本来完全相同,只是后来的写法 走、足、定
上略有差异。

都都是脚丫子。 夏、俊、峻、各、
舛、舞、韋

与止相反。止是左脚, 是右脚。 步、陟、涉、賓

原形为右边一止,左边一反止,像双 登、癸
脚。
之 其原始字形,从止,止下有一横.像 之、乏
要出发的样子

15
汉字偏旁部首名称表

16
17
18
实践活动
活动一:整本书阅读
建议:读完整本书后,在课堂上荐读。
1.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廖文豪《汉字树》系列,台北:远流出版社,2012

拓展学习

1. 理解许慎在《说文解字》给六书下的定义,探索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系。

2. 了解常见偏旁部首的含义,把他们依人体、动物、植物、工具、天地、鬼神等相关的
含义分类。

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