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中國書法字體

(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F3B 周文軒 ( 10 )
F3B 施耀諾 ( 11 )
F3B 馮翊𤋮 ( 12 )
F3B 林卓禧 ( 19 )
指導老師:陳詩楠
目錄
一、 中國書法字體 (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1
二、 目錄 2

三、 中國書法字體歷史簡介 3

四、 中國字體演變 4

五、 篆書 (字體特點) 5
六、 隸書 (字體特點) 6

七、 草書 (字體特點) 7

八、 楷書 (字體特點) 8
九、 行書 (字體特點) 9
十、 全組感想 10
十一、 資料來源 10

2
中國書法字體歷史簡介
中國書法可分為篆、隸、草、行、楷五種書體。以下簡略地介紹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

中國書法歷史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甲骨文發明以來,中國書法的字體經歷了

由篆書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展階段。字體的演變一般是緩慢的,漸進的。不是新的字體

一出現,舊的字體就廢除,而是經過一段新舊並存的時間,才由新的字體代替舊的字體。漢字的演

變可劃分為古文字階段和今文字階段。每個階段都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這些書法

家和書法作品構成了中國書法的深厚傳統。中國書法在古代已經是一門成熟的藝術,有豐富、完整、

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很多理論著作是書法家藝術實踐的總結,極大地影響了後人的書法學習和創

作。

最初出現的是篆書,篆書包括大篆及小篆,西元前 221 年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秦朝

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消除原諸侯國之間的各種制度差異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同文書」

(《史記·李斯列傳》),即把原來各諸侯國所使用的各有差異的文字統一成為小篆,成為秦始皇統

一六國文字時採用的字體,而戰國或以前的篆書都屬於大篆。

兩漢以來,小篆的地位逐漸被隸書取代,是為隸變。此後,小篆的應用場景僅限於印章、書法

藝術等領域。

到了三國、魏晉的時候,中國現在流行的大多數漢字字體都出現了。在這個時期,五種基本字

體,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已經基本發展成熟,其中草書、楷書

和行書三種字體更是得到空前的發展。從此以後漢字字體上的發明基本停止,中國書法開始了以書

法名家和流派為主線的發展歷程,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書法理論。同時這也是中國人開始有意識地創

作和欣賞書法作品的時代,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吳錄》關於書法家皇象的記載:「皇象字達

明,廣陵江都人,幼工書。」(《三國志·吳志·趙達傳》)這表明擅長書法已經是一項值得史書記載

的技藝。

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書法家,他們創作的很多作品被後世尊為

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鍾繇擅長楷書,他的小楷作品《宣示表》,被後人譽為

「正書之祖」。

3
中國字體演變
甲骨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篆書
4
篆書,又稱篆文、篆體,是古老的漢字書體,篆書指隸書以前的書體,又指大篆和小篆。

小篆

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秦朝
後,即詔令統一文字,成為我們所知的
「小篆」。小篆較為對稱統一,字形呈長
方形,用筆圓轉,有一股均衡之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詔書(維基百科)

大篆

大篆係種唐字字體風格,亦係篆書一種,
西周時期出現。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
包括金文與籀文,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
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由
夏朝的伯益所創。大篆亦指籀文、遺存石刻石
鼓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石
鼓文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最早的石刻
文字,為石刻之祖。

5
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漢字從小篆到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傳說秦人程邈為求書寫

上更快捷,改變篆字的圓滑均勻的筆劃而求平正,就產生了隸書。隸書最明顯的特色就是要將篆書

圓轉的筆劃逐漸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因為在竹簡、木簡(簡牘)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

筆劃。傳說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獄吏程邈整理的新字體,

並將其命名為「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嬴政妄改文字後,漢朝恢復和發掘

傳統文字的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趣約易,

而古文由此絕矣」。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郡國亦

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蓋文字者

…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也有人認為,

作為秦國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例如郭沫若用

「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隸書的出現,結束了近兩千年

的古文字,開啟了以美化為目的的書法藝術新紀元。

6
漢朝隸書《華山廟碑》 隸書《曹全碑》

草書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漢興有草書。」他所說的“草書”是章草。章草是隸書的快寫,一種

便捷的書體。它保留了隸書的雁尾等特徵,但變隸書的方折為圓轉。章法上字字獨立,並不連綿。

相傳後漢的張芝脫去了章草中隸書的特色,使雁尾變為向內呼應的收筆;上下字之間的筆勢牽

連相通,甚至有了字型大小的自由放縱,形成所謂的「今草」。由於草書的簡化造形,使線條更自

由地顯現其動感,這種線性的律動感,是欣賞草書時很重要的審美要素。

今草誕生後,就特別受到書法家的重視,尤其經過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晉代文人的發展,

今草的體式已完全成熟,成為草書的標準。晉朝之後,今草的風貌基本上已跳不出王羲之父子的系

統。

7
张旭 《古诗四帖》
楷書
楷書,亦稱今隸、真書、正楷、楷體或正書,是楷書由隸書直接演化而來的正規字體,也是漢

字書法中最常見的一種手寫字體風格。

楷書相傳由漢章帝時王次仲以漢隸作楷法,是隸書的變體,其字形較為平直正方,去除隸書筆

劃尾部的挑法及蠶頭燕尾的筆法,不寫成扁形,結構不合「六書」原則。楷書開始萌芽於漢末,盛

行於魏晉南北朝,唐代時最為鼎盛。這種字體一直通行到現在,而且是人們學習書法必須練好的基

本功。到直至今日,楷書的寫法和美感仍然是漢字手寫體中的第一參考標準,無論繁體字或簡體字

的手寫體皆需要透過臨摹楷書而習得。北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

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

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

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

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盛世藥房(殷皇子店)(施耀諾拍攝)

殷皇子大馬路 (施耀諾拍攝)
8
行書
行書在東漢末年就已形成,到東晉時可謂極盛時期。由於行書介乎於楷書和草書之間,它比工

整的楷書自由,比隨性的草書易認,因而被廣泛應用。但是行書雖然書寫自由,但並不是隨便可以

寫好,必須練好楷書為基本功才能寫好行書。王羲之是行書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人物,他的《蘭亭

序》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唐代行書也很流行,其中以顏真卿《祭姪文稿》被評為天下第二行書。

宋代書法,行書的成就甚高,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皆擅長行書。元代書法家中,

趙孟頫也兼長行書,有人說他集前代之大成,尤其得力於王羲之父子,影響當時的書壇。明代書法

家多長於行書,著名的有文徵明、董其昌。清代行書受趙孟頫、董其昌影響很深,形成「台閣體」。

9
全組感想
經過這次小組報告,我們都更深刻了解中國書法的歷史,亦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行書 (維基詞典)
我們在資料搜集的時候過爭吵,雙方都認為自己的資料更精簡,但在其他組員的調和下,我們

決定保持團結,各退一步,把兩份資料最好的部分綜合起來,呈現出最精簡的資料。

最後,所有組員都有為這次小組報告出盡全力,互相扶持,我認為我們有一個團隊應有的特質,

再一次感謝各位組員的付出。

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 百度百科

分工表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三校 (施耀諾拍攝)

搜集資料 整理資料 設計

  
周文軒

路環聖依撒伯靜修院 (施耀諾拍攝)
施耀諾
 
馮翊𤋮
林卓禧   

 ~完~
 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