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6

甲骨文基礎認識

⚫ 甲骨文主要指商代晚期刻於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
主要作為商王占卜後的記錄之用,稱作卜辭。另
有記事刻辭和學徒習刻之作。
⚫ 是目前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有名詞、
動詞、代詞、形容詞、副詞、數詞、量詞、連詞、
介詞、語氣詞等多種詞類,句子的主要成分有主
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
⚫ 目前已發現的甲骨文字約 4500個,但僅有約
1500個被釋讀,且部分仍有爭議。
⚫ 甲骨只是商代文字載體的一種,尚有金文、陶文、
玉石文字,但西周金文根源於商代文字。
紀事刻辭

人頭骨刻辭《合》38759
記載用某方國首領”伯”
的人頭致祭
《合》14294。記載四方方名及風名
《合》36534。記載商王征伐方國後, 《殷契佚存》518。記載商王征伐方
回程中在蒿地田獵,以所獲獵物祭祀 國後回程中在蒿地田獵,以所獲獵
先王武丁 物祭祀先王武丁
習刻甲骨
商代金文
金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體名稱,指的是鑄造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商代早期已
有金文,商代中期開始金文多族氏、官名與廟號之稱,不過一至二字而已,多數為
圖案形式,但直到商代晚期始見長銘,內容也漸豐富,涉及祭祀、賞賜、田獵及戰
爭,與甲骨文內容多可互證,風格也相雷同。
□ 宗丙
闌。午
大用,
室作王
,父商
才癸戍
九寶嗣
月鼎子
。。貝
犬隹廿
魚王朋
。 ,


亘鬲 1959年河南安陽後岡出土商晚期戍嗣子鼎
舊說金文上承甲骨文,甲骨文年代較早,
金文年代稍晚,但有一說金文實為商代
的正體字,年代也早於甲骨文。受限于
刻劃限制,甲骨文其實是金文的簡體字。
與甲骨文相比,商代金文的象形性强,
在動物、器物、人體等字形上表現更明
顯。商代金文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
筆劃的起止顯露鋒芒,轉折處多有波磔。
1982年安陽市博物館在殷墟戚家莊M63發現的四件殷墟時期青銅器爲
刻銘,字體與同期甲骨文相類。從字口痕迹觀察,爲單刀契刻,筆劃
較細,起筆收筆處較細較尖銳,長筆劃的中部較粗壯。
殷墟陶文
據不完全統計,殷墟上百件陶器上也發現刻寫文字,總計超過百件,其中可釋讀
者超過半數,陶文載體多樣,如盆、器蓋、豆、簋、罍、罐、大口尊、鬲,箕形
器、範等,食器類多刻於口沿,個別於圈足或腹部、肩腹部。多數陶文仍為單字,
少數兩個以上單字,一件陶器上最多有12個字,都是數字,非數字的陶文大多都
只有2至4字,最多7字。以字義分類,有人名、族名、數字、位置和干支記事。

1932年殷墟第七次發掘
殷墟刻寫陶文及其拓片 出土「祀」字墨書白陶
1987年在小屯村東北地發現的“將軍盔”
器口內壁(87XTH1:16)毛筆朱書六字

苗圃北地發現的盆口內壁(PNH24:46)
上毛筆朱書“郍乙”二字 殷墟契刻陶文摹本
除了殷墟,鄭州二里崗、江西清江吳城、河北藁城台西等也有發現商代陶文。

藁城台西商代遺址陶文
臣字殘片
藁城台西商代遺址陶文
以字殘片

藁城台西商代遺址陶文
二字殘片
陶文多分布在器物肩部、腹部、口沿和底部,先以帶刃工具在
陶器坯胎表面刻劃,再入窑燒制而成。台西陶文早于殷墟文字,
藁城台西商代遺址陶文
並與殷墟文字有一定的延續發展關係。
止字殘片
殷墟玉石文
目前商代玉、石器上所發現的文字較少,從王蘊智統計的35件殷墟出土玉石文字看,
書辭似乎要比刻銘的多一些,內容關乎族名、廟號、易卦、祭祀、戰爭和賞賜。從
字體形態特徵、記錄方式來看,玉石文字和同期的甲骨文具有相同的特點。

殷墟出土玉柄形器,可見朱書「祖庚」、「祖甲」、 安陽小屯M18出土墨書玉戈
「父□」、「祖辛」及「父癸」名號
殷墟玉石文
朱書、墨書玉璋是玉石文的大宗。朱書玉璋文字可以分爲三類:一是記貢納之事,
二是記數之詞,三是因文字釋讀不明的不知名類。

1985年劉家庄村南M54出土朱書玉璋和朱書文字
殷墟侯家庄1003號墓出土石簋,其中一
耳外壁鐫刻「辛丑,小臣系入禽宜,才軎
㠯𣪘」。 鄞縣方氏藏圭瓚之柄,其上鐫刻十一
字「乙亥,王易小臣□瓚。才大室。」
璽印文字
商代晚期已有璽印,有陽紋也有陰文,可粗分為文字印、肖形印和文字肖形印三類。
這時的印章,其主要功能還是與青銅器銘文類似,用以標識主人的私名或氏族。此
時的印章也只是中國印章的起點與萌芽時期,其使用範圍還十分有限。

1998殷墟東南部安陽市水利局 2009殷墟西南部王裕口村M103 2010年殷墟南部劉家庄祭祀坑


夯土基址出土陽文獸面紋印 貞人墓出土陰文文字印章 H77出土陽文文字加夔龍紋印章
1.5x1.6cm 2.2x2.4cm 2.2x2.4cm
翼子璽 藏處不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獸面紋璽
2.5x3.2cm 2.4x2.6cm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亞離示銅璽 2016陝西澄城縣王莊鎮柳泉溝村商末周初墓葬出土
2.4x2.6cm 龍鈕玉璽 3x3.9cm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銅璽 殷墟婦好墓出土石璽
2.8x2.9cm 4.5x5.4cm
商代除了甲骨文契刻之外,還出現有朱書、墨書痕跡,證明應已有毛筆和硃砂、墨
等文具、材料。甲骨文字的尹、聿、書、君、畫等出現手拿毛筆的形象可作爲證據。
另外,甲骨文和金文中也大量出現了表示竹簡的冊字,和許多以冊為字根的典、編、
刪等字,說明當時的毛筆可能主要書寫於竹簡、木牘上,僅因為年代久遠而未能保
存下來。古文獻《尚書 · 多士》也提到:「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
命。」說明商推翻夏之際便已有史官將此重大歷史事件記錄在冊與典上,顯然夏商
之際的史官們應該已經使用簡牘這類載體來記錄歷史。

殷墟婦好墓出土用來研磨和調製硃砂顏料的臼和色盤
西周金文

周代把銅稱作金,因此銅器上的銘文便稱作金文或吉金文字。金文應用的年代,
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三千
餘字, 其中可識別的字有1800~2400個。
甲骨文與金文的特點
⚫ 一字異形:著重於意念的表達,不拘泥於圖畫的繁簡、
筆畫的多寡,或部位的安置等細節,一個字既可正寫,
也可反書,偏旁可左可右,或上下移動,異體字很多。

甲骨文「漁」字
甲骨文與金文的特點

⚫ 甲骨文字大多使用刀契刻於骨片上,筆畫受刀勢操作影
響,圓形筆畫往往契刻成四角或多角形狀,不若金文的
圖畫性。

⚫ 甲骨文字目前僅能釋讀其意義,而無法破解其發音。

⚫ 甲骨文單字的識別,缺乏可參照的成熟語言支持系統。
甲骨文與金文的特點

⚫ 異字同形。如山與火、甲與七、子與巳、正與足、月與
夕、六與入,女與母。
⚫ 合文。即把兩或三個字刻寫在一起,在行款上只佔一個
字的位置,二字的合文較多,三字較少。合文多見於數
字、月份、祖先、廟號、習語等。

上甲 祖乙 五十 三千 十二月 武王 文王
倉頡造字 根據古史傳說,漢字起源於倉頡,黃帝的史官。東漢王充在
《論衡・骨相》中提到「倉頡四目」。倉頡造字的說法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成
書於戰國至漢代的《荀子・解蔽》便記載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韓非子・五蠹》也提到「昔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呂氏春秋・君守篇》亦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
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西漢初年《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
鬼夜哭。」東漢許慎也在《說文解字序》中提到「倉頡之初
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根據《呂氏春秋》「倉頡造大篆」的記載,當時人
們認為倉頡所造漢字為金文大篆,也就是春秋時期
的籀文。
籀文為古漢字中一種書體的名稱,又稱大篆、籀書。籀文一說為西周末期周
宣王時太史籀所造,於春秋戰國時代行於秦國(秦文字是周代文字演化而成),
字形與秦篆相近。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所收之籀文約二百餘字。籀文字形較
金文規範,多方正嚴謹,筆畫飽滿圓潤,呈現古樸渾厚風貌。

速 折 盤 車 箕 虹

馬 臧 疆 聲 雷 敗
石鼓文為刻於十座花崗岩石墩上的文字,字體類似大篆。石鼓文由於載
體石墩形似鼓,故稱為石鼓。石鼓於唐代初年出土於陝西寶雞鳳翔,後遷入鳳
翔孔廟。五代戰亂,石鼓散於民間,至宋代幾經周折又收齊放置於鳳翔學府。
宋徽宗將其遷到忭京國學,後因宋金戰爭為金兵運往燕京,元代時再收於北京
文廟。抗日戰爭期間,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等將石鼓遷往江南,抗戰勝利後又
運回北京,現存故宮石鼓館。

石鼓之上的文字為四言詩十首,計718字,最早
的拓片為宋代,內容記敘出獵場面,故又稱獵碣。
歷經戰亂,目前大部分石鼓表面文字已殘,僅存
327字。關於石鼓的年代早期為西周說、秦惠文
王至始皇帝時期說、漢代說等,目前以春秋戰國
時期秦國至始皇帝統一六國間所刻為主流看法。
古文指春秋戰國時期山東諸國所流行的文字,有別於秦文字。因隸書在戰國
末期至西漢初年逐漸成為文字書寫主流,因此將戰國時代晚期以前、秦文字外的
字體稱作古文,如「孔壁古文」、「汲郡古文」、上博簡、清華簡等。東漢許慎
在《說文解字序》中提到「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
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
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緐,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制 量 阱 旬 棄 監

得 网 農 烏 妻 光
小篆是秦始皇在翦除山東六國後,於公元前222年所推行「書同文、車
同軌、行同倫」及統一度量衡政策的一部份,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
來使用的大篆基礎上進行簡化,所創制出的漢字統一書寫形式。小篆的制
定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地將文字的書體標準化,文體一直從秦朝流行到西
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秦代莊重的碑、石刻採用小篆。小篆可說是
象形文字的結束
篆隸之變發生於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重要青銅器上的字體大體上仍沿用西周金文延續下來
的寫法,但在一般器物的書寫上,基於當時社會經濟工商業的
大幅發展與文字應用趨於頻繁與廣泛,開始出現簡易、速成的
需求,因此在七國文字間都出現了簡化、草率、自由創造的
「俗體化」字形變體,並同時出現不同區域間的異體化,此類
文體可稱之為草篆(古隸),是隸書的起源,而另一種較工整
的字體則是篆書的起源。秦始皇在尚未翦除東方六國以前,草
篆與秦篆早已並行存在,而在秦始皇統一全國文字之後便順應
了這個歷史潮流,更廣泛將隸書加以推廣,運用於官方文書。
隸書可說是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的開始。

里耶秦簡是2002年湖南里耶鎮出土的38,000餘枚戰國至秦朝的洞庭郡遷陵縣官署
檔案,簡牘約有20餘萬字,字體屬草篆,內容涉及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
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
歷經了長期發展,許多中國文字到了戰國時代外形均有了相當
程度的變化,因此便開始有人好奇當時”古文”的造字創意,
但秦始皇的焚書、私人不准收藏書典禁令,以及項羽火燒咸陽,
卻也導致了西漢初年幾乎已無人識得山東諸國的古文字。有幸
的是古文典籍在西漢時期的陸續重新發現,激發了部分經學學
者的解讀動機。西漢末年劉歆創古文經學、東漢初賈逵創古文
學派,開啟了經學的今古文之爭。古文學派為了取代今文學派
自西漢初年便設立學官的地位,試圖發展出較今文學派更具說
服力且合理的經義,想出了探索文字本義(即造字創意)的方
法,著重於文句訓詁、典章制度的考訂。許慎所寫之《說文解
字》即今古文之爭下的產物。然而許慎對於文字造字創意的考
釋所本主要為小篆、小部分的古文與籀文,而不知曉甲骨文與
金文,因此在釋字上其實多有錯誤。
考古研究顯示目前中國文字遺跡最早為殷墟之甲骨文,然而由於甲骨
文無論在字形構造、句式語法等各方面,均已非常成熟,是故多數學
者認為在甲骨文之前,可能應有其他更古老的文字存在,並推測可能
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中期的陶文(泛指刻在陶器上的記號)。
目前發現的陶文有賈湖陶文、半坡陶文、大汶口陶文、
城子崖陶文、良渚陶文、馬橋陶文、丁公陶文、高郵龍
虬庄陶文、石家河陶文和二里頭陶文等,然而上述陶文
目前都以單一記號為主,在形、音、義三項文字要素
中只知其形,且不具備詞彙跟句子,故目前僅能推
測史前陶文為追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
中國最早的骨板契刻「文字(?)」符號
◆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 (裴里崗文化)
◆ 年代距今約8600~8200年
◆ 原認為有16個符號,但經過仔細篩除自然紋路後,符號數減至11個,
其中9個刻於龜甲上,2個刻於骨器與骨笛上。

刻於骨上的2個符號

刻於龜甲的9個符號 M387:18龜腹甲上疑似人工刻劃
舞陽賈湖遺址M344:18 刻符龜腹甲
賈湖遺址的石器刻符
賈湖遺址的陶器刻符
半坡陶文1952年發現於仰韶文化半坡遺址,陶文主要刻畫於陶缽口沿的黑
色寬帶上,多數在陶坯成形晾乾尚未入窯前以鈍尖工具刻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
已發現近300個,在陝西寶雞北首嶺、長安五樓、郃陽莘野、銅川李家溝和臨潼姜
寨、零口、垣頭等仰韶文化遺址中也有發現。這些字符的年代介於4800-4200 BC。
196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在許多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發掘出許多外壁上腹部刻有圖像
符號的陶大口尊,發現地主要在山東東南莒縣盆地周邊與安徽北部(蒙城尉遲寺遺址)。
年代為3000-2600 BC。
丁公陶文 1991年出土於山東省鄒
平縣丁公遺址灰坑(H1235)內,字符刻
寫於一件近梯形的泥質磨光灰陶片上,陶
片寬約3.2、長4.6-7.7 cm,是龍山文化
常見大平底盆的底部殘片。
陶文共5行,最右邊一行爲3字,其餘4行
各2字,共計11字。根據出土單位的層位
關係和出土遺物判斷,其年代爲龍山文化
晚期階段,絕對年代大致爲距今4200年
前後,比甲骨文早了約800年左右。
丁公陶文書寫流暢,多數爲連筆,係早期
草體字,已經脫離了文字畫階段,更非刻
劃符號可比。更爲重要的是,多個文字按
一定排列規則刻寫,這種“辭章”式的句
子較之單字,顯然是巨大的進步。
江蘇高郵龍虬庄陶文
199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江
蘇高郵龍虬庄遺址的發掘中,於遺址
(水田)上人工開鑿的一條小河地層剖
面採集到載有龍虬莊陶文的陶片。此
陶片為磨光泥質黑陶盆口沿殘片,僅
約四平方公分,陶文左行四字,以直
線條爲主,橫平竪直有序;右行四字
酷似動物側視圖形。由於係採集品,
年代不詳,但從地緣關係、陶片風格
類似河南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晚期遺
物,推測年代為龍山文化晚期,距今
約4000年。
良渚文化陶文目前大約已知有近千個字符,多數以寫實圖畫和象形符號
為特點,載體為多種器皿,如鼎、簋、罐、壺、杯等,刻劃部位沒有定規,有些在
器底,有些在肩腹部,也有些在口沿、鼎足、器內壁。少數陶器為多字陶文,如澄
湖貫耳壺、南湖圈足罐,前者刻於腹部,共四個字,後者十一個陶文繞肩部一周;
馬橋闊把杯則有兩個陶文刻於器底。

澄湖貫耳壺
南湖圈足罐
馬橋闊把杯
馬橋文化陶文 主要發現於上
海馬橋遺址,迄今共發現250多個,多
數刻在紅褐陶罐口沿沿面,一小部分在
鼎炊器口沿面,幾個在器蓋和陶盆。多
第一類陶文 數陶文在入窯前刻上,少數在入窯後補
刻,刻畫工具以指甲為主,或用竹、木、
骨質尖銳器。馬橋陶文依照形狀可分類
為七類,以第一類最多:(1)橫或豎直
線、弧線;(2)第一類的擴展;(3)
兩線段相交叉及其擴展;(4)兩畫相接
成夾角及其擴展;(5)葉脈紋;(6)
折線及其變體 ;(7)其他無法歸類者。
馬橋文化的年代大約在1900-1200 BC。
第二類陶文
馬橋文化陶罐、陶鼎、陶盆上的陶文
第三類陶文

第四類陶文
第五類陶文

第六類陶文
第七類陶文
陶寺朱書文字是1984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第三期灰坑H3403出土破
碎扁壺上所發現的紅色字符,書寫工具可能是毛筆,顔料則爲硃砂;陶壺爲泥質
灰陶,器表裝飾細密籃紋,器腹一面凸鼓。兩個位於器腹凸鼓面的字符中,其一
識者多認為是「文」字,另一呈上下排列,中間有一段空白,識者意見不一,或
認為是「堯」或「邑」字。2006年,陶寺遺址IH64灰坑也出土一片帶字符扁壺
殘陶片,殘長約6.5、寬約2.3~4、厚約0.3cm,正面飾細繩紋,內壁用朱砂寫似
菱形筆道,上邊和左邊殘破,整體字形不明。

IH64灰坑朱書文字
陶片正、反面
10 cm
二里頭陶文除了二里頭遺址之外,於伊川南寨、陝西商縣紫荊、河南高崖、
洛陽皂角樹、澠池鄭窯、陝縣西崖、鄭州大師姑、方城八里橋均有一定數量發現。
據不完全統計,基本字符不少於64種,載體較固定,絕大多數刻在尊罐類器物口沿
或肩部,以刻在大口尊口沿上最常見,一般一件陶器上只刻一個陶文,僅少數刻畫
多字,且互不相連。二里頭陶文的年代約1900-1540 BC。

二里頭遺址部分陶紋拓本
早、中商時期的文字
鄭州商城出土早、中商時期的陶器上常可見到
刻劃符號或類似殷墟甲骨文的符號,一般一器
一符,個別或刻有兩個相同符號,或兩個符號
的合文,目前已發現三十多種,意義不明,部
分可推測為龜、鳥、目字。藁城台西遺址早、
中商時期的陶器也發現有近似殷墟甲骨文的符
號,可推測為止、刀、矢、戈等字。

二里崗期的銘文銅器目前面世者約十餘件,但
肯定屬於早商時期者僅有少數幾件。

亘鬲
小双橋朱書陶文出土於河南鄭州小雙橋遺址中心祭祀區,多來自牛
頭坑、牛角坑及綜合類祭祀坑,載體為陶缸,書寫於口沿外表、口沿內壁、腹部
內壁、腹部表面及器蓋表面,書寫工具為毛筆,顏料為硃砂,內容主要是數目字、
象形族徽,及其他無法歸類者,為目前商代最早的書寫字符,與甲骨文、金文屬
同一體系,距今約3400年。
1953 年 二 里 崗 遺 址 採 集 到 一 片 帶 字 牛 骨 , 刻 有
「又亳土羊乙貞从受七月」。由於失去地層而年代
不明。部分學者根據二里崗無晚商文化層及刻劃風
格推測,推定為早商時期遺物。另二里崗遺址T30
探坑內出土刻字牛肱骨一件,經鑑定識為㞢字。後
陸續在鄭州商城、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二里崗上
層灰坑、鄭州電力學校夯土坑H10均出土少量帶字
甲骨。

二里崗遺址帶字甲骨 鄭州商城帶字甲骨 二里崗遺址帶字甲骨


殷墟甲骨的發現

王懿榮
劉鶚
羅振玉
王國維
傅斯年
李濟
董作賓
王懿榮,晚清翰林,曾三任國子監祭酒。八國聯軍時
任京師順天團練大臣,敗戰不願投降而於1900年自殺殉國。
王懿榮精通金石學,被普遍認為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同
時發現者還有王湘、孟定生。
王懿榮酷愛金石,喜收藏古董。傳聞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王身患瘧疾,差人前往北京菜市口德仁堂抓藥。由於王略通
醫術,服藥時每味藥材都親自查看,故偶然發現其中一味稱
作龍骨的藥上刻有不明符號,於是將藥店的龍骨全數買下,
並通過其他渠道廣泛收集。王懿榮最終認為龍骨是中國上古
至殷商時期的占卜用骨,而骨上刻畫的是比籀文更爲古老的
文字,也就是後來所稱的甲骨文。此說非真,因為當時菜市
口並沒有德仁堂,龍骨進北京中藥店販售前通常也會先將表
面磨除,或甚至磨成粉末。實際情況是骨董商范壽軒向王懿
王懿榮(1845-1900) 榮兜售甲骨。此後始大量收購,短時間即獲得一千五百多版。
由於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後一年即殉國,未能繼
續對這些文字進行研究。王懿榮次子王崇烈將
其所藏甲骨全部售與劉鶚,後者在光緒二十九
年(1903年)在羅振玉的協助下將其中部分選
刻,出版《鐵雲藏龜》,並提出甲骨文爲「殷
人刀筆文字」。從此,一門新的學科 - 甲骨學
迅速興起。

1908年劉鶚遭人誣陷於八國聯軍時私售太倉倉
粟(實為從俄軍處賤價購買太倉糧轉賣給居民,
賑北京饑困)、私替外國人購地(實為劉鶚在
南京對岸的浦口購地準備開商埠,因不肯讓售
地皮予陳瀏而遭陳瀏誣陷),遭袁世凱密電兩
江 總 督 端方 緝 捕 ,發 配 新 疆迪 化 ( 今烏 魯 木
齊),次年因腦溢血病死。
劉鶚(1857 - 1909)
孫詒讓對劉鄂的《鐵雲藏龜》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考釋其形義,用分類法把甲骨文字的內容作了區
分,並對大部分單字逐個進行辨析,於1904年發
表《契文舉例》二卷,為考釋甲骨文開山之作。

孫詒讓(1848-1908)
羅振玉為金石學家,最初因劉鶚的
甲骨收藏而加入研究甲骨文的行列。1907
年後他開始收藏甲骨,並在隔年進一步向
古董商訪求甲骨的真實出土地 – 安陽小屯
村,1910年發表《殷商貞卜文字考》,考
定甲骨出土地為史稱之「殷墟」。1910年
前後大量搜求,畢生收藏甲骨數以萬計。
1911年羅氏編輯甲骨文資料,出版《殷虛
書契》前三卷,至1933年陸續出版了八卷
本《殷虛書契前編》(1913年)、《菁華》
(1914年)、《後編》(1916年)、《續
編 》 ( 1933 年 ) 、 《 鐵 雲 藏 龜 之 餘 》
(1915年)等,刊布甲骨文資料五千四百
餘板,占同期海內外刊布總數的三分之一
以上,為傳統國學的研究提供大量新資料。
羅振玉(1866-1940)
羅振玉1910年發表《殷商貞卜文字考》,
考定甲骨出土地為史稱之「殷墟」
1910年《東方雜誌》第七卷第五期報導安陽殷墟小屯出土甲骨。
《殷虛書契前編》 《殷虛書契菁華》

《殷虛書契後編》 《殷虛書契續編》
1917年王國維在《殷卜辭中所見
先公先王考》與《續考》中通過對
安陽小屯出土甲骨同《史記・殷本
紀》勘對,證明古史中有關商朝世
系的記載基本上是正確的,也打破
了民國初年古史辨派認為周代以前
的中國古史都是傳說的看法。
《合》32384。記載商代自上甲
至小甲所有直系先公先王的廟號。
⚫ 早期的甲骨文研究主要為文字考釋,尚未脫離金石學範疇,直到王國維的
《殷卜辭中所見商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證實《史記.殷本紀》所記載商
代帝王世系大致正確之後,甲骨文才開始被認定為商史研究的史料,而史語
所在殷墟的發掘工作再使甲骨文研究(涵蓋認字、考釋、人物、地域、斷代、
曆法、禮制、社會活動各面向)提升至具有現代考古學中商文明研究媒介之
一的新層次。

⚫ 甲骨文的內容相當廣泛,除了卜辭之外還有記事、習刻刻辭。它們記錄了商
王和社會各階層人物的活動,涉及商代的官制、刑法、監獄、軍隊、軍制、
方國關係、戰爭、農業、畜牧、田獵、手工業、交通、天文、曆法、氣象、
疾病、醫療、教育、財政、貢納、祭祀、宗教信仰等,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15次殷墟發掘
殷墟發掘照片選輯 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1_2/HPftAE/index.html

1. 1928年秋 小屯 10. 1934年秋 小屯、同樂寨


2. 1929年春 小屯 11. 1935年春 侯家庄西北岡
3. 1929年秋 小屯 12. 1935年秋 侯家庄西北岡
4. 1931年春 小屯、後岡、四盤磨 13. 1936年春 小屯
5. 1931年秋 小屯、後岡 14. 1936年秋 小屯
6. 1932年春 小屯 15. 1937年春 小屯
7. 1932年秋 小屯
8. 1933年秋 小屯、後岡、四盤磨
9. 1934年春 小屯、後岡、侯家庄
南地、南霸台
⚫殷墟甲骨文自1899年發現已來出土刻辭甲骨約15萬片,正規考古
發掘約3.5萬片。

⚫除了小屯村之外,侯家庄南地、花園庄東地和南地、四磨盤、后
崗、苗圃北地、薛家庄南地、大司空村、白家墳東地、劉家庄北
地也發現有刻辭甲骨。小屯、侯家庄南地、花園庄東地出土數量
較多,且大多數為卜辭,其餘地點多為習刻甲骨。

⚫自1928正式考古迄今,在上述地點共發現甲骨二十餘次,其中以
1936年小屯村北H127、1973年小屯南地及1991年花園庄東地
H3最為重要。
小屯村北H127位於殷墟宗廟宮
殿區乙十二基址旁,為圓形甲骨窖穴。坑
內甲骨堆積無序,堆中發現一具蜷曲側置
的人骨架,下半部為甲骨疊壓。H127共
出土刻辭甲骨17096片,其中卜甲17088
片,卜骨8片,完整龜甲300餘片。自殷
墟發掘以來,出土最多刻辭甲骨之地即為
H127。此坑甲骨年代較早,約為商王武
丁時期。
小屯南地發現刻辭甲骨5335片,
包括卜甲75片、卜骨5248片、牛肋
條骨4片、未加工骨料8片。甲骨出
土時多有可靠的地層關係,並共出陶
器,有助於甲骨分期斷代。小屯南地
甲骨多屬商王康丁、武乙、文丁時期,
少數為武丁、帝乙、帝辛時期;內容
包括祭祀、田獵、征伐、農業、天象、
旬夕、王事等。
花園庄東地H3出土甲骨1583片,其
中帶刻辭689片,以大塊和完整的卜甲居多。
坑內堆積分四層。甲骨於第三、四層疊壓緊密,
推測H3專爲埋放甲骨而挖,應屬有意埋藏的
窖穴。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出土陶器特徵,判
斷H3屬殷墟文化一期,約商王武丁早期。
花園庄東地H3甲骨部分多有圓形小孔或缺口,
推測當時史官對刻辭卜甲比較愛惜,有過一定
時間的保存或處理,該小孔爲穿系甲骨之用,
將多版甲骨系聯捆綁,便與攜帶、保存。花園
庄東地H3甲骨卜辭最大的特點是占卜的主人
是“子”而不是“王”,大多是占卜“子”與
“子”有關的事情,“子”同時又是卜辭中的
主要貞人。有研究者認爲該組卜辭爲“非王卜
辭”,卜辭的主人是不晚於武丁時期的一位重
要大臣。
董作賓(1895-1963)

董作賓1933年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提出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
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十項標準,將甲骨文分爲五期,第一期,盤庚,
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
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此分期方法影響深遠,由此確立了基本的甲骨文分
期斷代體系,後繼學者紛紛藉此展開研究。
1945年董作賓發表《殷曆譜》,在該書序言中提出殷王室有”新派”、”舊派”
之分,兩派在祀典、曆法、文字、卜事等方面存在區別。他認為文武丁屬於舊派,
此時全面復古,他將原被認為屬武丁時期的部分卜辭劃入文武丁時期。1948年他
在《殷墟文字乙篇》序中又進一步考證「伏、𠂤、勺、余、我、子…」等十七個貞
人為文武丁時期貞人,而將這類卜辭都列入文武丁時期。但董作賓的這些看法在
學術界曾引起長期的爭論。
過去曾有的𠂤組、子組、午組卜辭時代爭議

陳夢家不同意董作賓的 「文武丁」卜辭觀點,在
1956年《殷墟卜辭綜述》中主張將貞人「𠂤、伏、
勺」為代表的卜辭稱為𠂤組卜辭,「子、余、我、
(ㄔ川)」為代表的卜辭稱為子組卜辭,「午、(几几)」
為代表的卜辭稱為午組卜辭,他從稱謂、字體、文
例等方面論述,認為它們是武丁時代的卜辭,並認
為𠂤組和子組屬武丁晚期。

自五十年代開始學界對此有熱烈討論,主要有兩種
看法:早期說,包含盤庚、小辛、小乙說,武丁說、
武丁早期說、武丁晚期說;晚期說,包含武乙、文
丁說和帝乙說。

陳夢家(1911-1966)
1973年殷墟小屯南地的發掘發現有𠂤組卜辭與午組卜辭
共出現象,從地層與陶器形態學定年可知屬小屯南地早期,
也就是殷墟文化一期,發掘者論證兩組均為武丁時代卜辭,
後又進一步論證為武丁時代早期。

1936年所發現的H127坑有子組、午組和賓組卜辭共出現
象,而子組卜辭中可見「父甲」、「父庚」、「父辛」、
「父乙」的稱謂,指的是武丁的父輩陽甲、盤庚、小辛、
小乙,故可知子組卜辭屬武丁時期。

自八十年代初《小屯南地甲骨》出版後,學術界對𠂤組、
子組、午組卜辭的時代意見已漸趨一致,為武丁時代。
歷組卜辭的年代爭議
歷組卜辭是指董作賓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所說的武乙、文丁(文武丁)卜辭,
這類卜辭字體大而細勁,只有一個貞人「歷」,占卜材料是卜骨。自1977年學
界亦對它進行了熱烈討論,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 一種意見認為歷組卜辭是武丁晚期至祖庚時期的卜辭,其中有父丁稱謂的屬祖庚
卜辭,有父乙稱謂的屬武丁卜辭。這種看法的主要依據是卜辭裡的兩套稱謂系統,
其一是父乙、母庚、兄丁,被認為是武丁對其父小乙、母妣庚和兄丁的稱呼;另
一是父丁、母辛,這是祖庚對其父武丁、母妣辛的稱呼。
⚫ 歷組卜辭中有不少人名常出現在賓組和祖庚卜辭中,這些同名者被認為是同人。
⚫ 歷組卜辭所卜事項、字體、文例與賓組、祖庚出組卜辭有相似處,因此時代接近。
⚫ 歷組卜辭鑽鑿形態界於𠂤組至無名組卜辭鑽鑿形態之間。
⚫ 父乙
⚫ 父丁

⚫ 另一種意見這些卜辭不能統一稱作歷組卜辭,而是有父丁稱謂的稱武乙卜辭,因
為這類卜辭也偶見父辛,父丁和父辛是武乙對其父輩廩辛、康丁的稱呼;而有父
乙稱謂的卜辭稱文丁(文武丁)卜辭,這是文丁對其父武乙的稱呼。
⚫ 此觀點認為這類卜辭只出於殷墟三、四期地層和灰坑,未見更早的一、二期坑、
層中。小屯南地的發掘也發現歷組文丁卜辭的灰坑打破武乙卜辭灰坑現象,顯見
兩者有先後關係。
⚫ 甲骨坑中卜辭共存關係迄今未見歷組卜辭與𠂤、子、午、賓、出組共存於較早坑、
層中,但常見歷組卜辭與康丁卜辭同坑而出,分布區域也與康丁卜辭基本相同。
⚫ 父乙
⚫ 父丁

⚫ 在字體、文例、習慣用語、鑽鑿形態等方面,武乙卜辭與康丁卜辭相近,而與武
丁、祖庚卜辭差別較大;文丁卜辭則與午乙卜辭關係密切。在事類方面,武乙、
文丁卜辭也與武丁、祖庚卜辭存在明顯差別。

⚫ 武乙、文丁卜辭與武丁、祖庚卜辭存在相同人名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僅是異代同
名罷了,而非同一人。

⚫ 目前學界較支持歷組卜辭為武乙、文丁卜辭說。
目前學界除了對歷組卜辭的時代及何組卜辭
延續時間過長有所爭議之外,大部分的斷代
基本可信,已為多數學者所採納。
商代占卜
⚫ 商王與神靈打交道的方式為占卜,所使用的工具主要為龜腹
甲和牛肩胛骨。占卜的過程大致為(1)去除骨膠原(骨膠
原會造成用火燒灼卜骨時,熱能無法集中於一處,以致燒不
出裂紋);(2)將卜骨加以整治、打磨平整,去除骨臼,
於卜骨反面加以鑽(圓孔)鑿(棗核形)並使鑽孔不透過正
面。鑽孔數密集成排分布;(3)占卜時用火棍在鑽鑿的孔
處灼燒。由於孔底已很薄,在熱脹冷縮下便會產生裂紋(稱
作兆璺)。兆璺的走向就是神意的指示。吉凶禍福全由此決
定。占卜後若有需要,則會將占卜結果刻在卜骨之上。

⚫ 在灼燒卜骨前,貞人會先與神靈做口頭約定,何種形式的兆
璺表示什麼意思,後由商王根據卜骨上的兆紋形成角度,判
斷問題「是」 或「非」的答案,所有提問的句子都要能以
「是」 或「非」來問答,且同一個問題常會問卜多次。
龜腹甲的整治
龜腹甲的整治首先須從整副
龜甲的甲橋,也就是連接龜
腹甲與龜背甲的部分鋸開,
之後再鋸去腹甲兩側甲橋邊
緣所留的凸出部分,並將之
錯磨成整齊的弧形,整體使
腹甲外緣顯得平直。腹甲表
面的膠質鱗片則需另外刮除,
之後還需刮平腹甲表面,以
讓卜兆能夠清晰顯現,平滑 甲橋
光潤的表面也利於後續文字
的刻、寫。
龜背甲的整治
龜背甲的整治主要分為二型,若背甲較大,一般僅從中脊鋸開一分為二;若背甲較小,
則除了從中脊鋸開之外,還會鋸去近中脊處凹凸較多的部位和首、尾兩端,整體成鞋
底形,並於中間穿孔。這類背甲特稱之為「改制背甲」。

《丙》65 《丙》5241 《丙》5242


有些甲骨上有署辭,記錄甲骨的來源、修治的人員,以及修治後交付哪一人保管。
為了不妨礙占卜,一般刻在不用於占卜的部位,如甲橋、背甲、甲尾、骨臼、骨
面、中甲等。

我以千。
“我”這個部族向商
王進貢一千版龜甲

帚(婦)井示四十。爭。
“婦井”這個人負責整治四十版
龜甲,“爭”這個人檢視並署名。
雀入二百五十

“雀”這個部族向商王進貢
二百五十版龜甲

《丙》359甲橋刻辭。
此甲骨文字在甲骨卜辭中為計算卜骨數量的單位,被認為是
牛肩胛骨俯視的形象,中間兩個彎曲的骨臼被包裹起來。
骨臼 切角 牛肩胛骨的整治
牛肩胛骨包括上端的骨臼和下端的骨扇兩部分,骨臼
即關節窩,近橢圓形內凹。骨臼的一側有凸起的臼角,


左肩胛骨臼角在左,反之在右。沿臼角而下,骨扇反
面的一側有一道凸起的骨脊,是肩胛骨較薄的部位。
內 緊靠骨脊的邊緣為內緣,與之相對的邊緣為外緣。外

緣因骨面稍微隆起,而比內緣顯得厚而圓。


牛肩胛骨的整治首先須將骨臼最上方橫向鋸去一半或
三分之一,使臼面成為半月牙形而內凹,能夠讓骨扇
骨面
正面朝上平置,後將臼角以下凸起的骨脊削平,再將
凸出的臼處向下、向外切除,使之成為九十度的缺口,
同時骨臼切處以下隆起的部分也要盡量削平。肩胛骨

骨扇

粗澀多細孔處也要刮磨乾淨。骨扇底端邊緣的軟骨也
後 要削去,並刮磨平整。

甲骨的鑿鑽也是占卜前的準備工作,鑿指的是長方形、橢
長形、棗核形的窠槽,鑽則多是位於鑿之一側,呈圓形或
半圓形的窠槽,另還有單獨的小圓鑽。鑿、鑽多施於甲骨
的背面,不穿透甲骨。學界過去曾推測鑿是由青銅鑿製成,
但近年顯微觀察已證實它們其實都是用青銅刀挖刻,或用
砣具輪開製成;至於鑿旁之鑽,則大多數是使用砣具開槽
後再用刀加工挖刻,或不使用砣具,直接用刀挖刻而成,
另還有極少數的案例則是使用鑽子鑽成。至於小圓鑽的製
作,學者根據其平面成圓形、四壁及底部光滑的特點,研
判其為鑽子垂直向下鑽成。鑿、鑽的形態可作為甲骨斷代
的重要依據之一。
鑿的方向總是與牛肩胛骨的兩側、龜甲的中縫
(又稱千里路)平行。鑿、鑽在肩胛骨上的分
布一般位於較厚處之一側,左肩胛骨是鑽在鑿
左,右肩胛骨則反之鑽左鑿右。在龜甲上鑿、
鑽的分布則左右對稱,錯落有致,於龜甲右半,
鑽在鑿的左側;於龜甲左半,鑽則在鑿的右側。
商代甲骨上的成排鑽鑿為占卜所需,每一個長
鑿可從事一次卜問。占卜的內容稱為卜辭,多
契刻在長鑿相對位置的表面上。商王武丁時期
(一期)多從甲骨的上端長鑿開始占卜,故卜
辭的段落為上往下,但商王祖甲(二期)之後
逐漸改為由甲骨的下端長鑿開始占卜,卜辭的
段落亦改為由下往上的順序。
施灼
鑿鑽的目的是為了下一階段的施灼,以確保甲
骨能於正面開裂。董作賓指出:「鑿之,所以
使正面易於直裂也。鑽之,所以使正面易於橫
裂也。」鑽在鑿的左或右側決定著甲骨正面開
裂的方向。若參考《周禮・春官》「揚火以作龜,
致其墨。凡卜,辨龜之上下、左右、陰陽,以
授命龜者而詔相之」之記載,施灼意思即燒灼
甲骨。根據出土甲骨上的灼痕所呈現內層焦黑、
外層黃褐現象研判,商人應是以炭火而非炬火
燒灼甲骨,內層是灼燒的接觸面,外層則是受
熱波及區。再參考《史記・龜策列傳》中「荊支
卜之」、「灼以荊若剛木」之記載,商人占卜
施灼的炭火來源可能是一端已燒成積炭的荊條
或硬木枝條,
甲骨刻辭裡的序數是灼兆的次數,所反映的是商代一事多卜的特點,而目前所見
一事多卜的最高紀錄是二十二次。貞人每灼一兆便要刻一序數,以標明施灼見兆
的次序,也因此序數是先於卜辭契刻於甲骨上的。卜兆若向左,序數通常在卜兆
的左上端,反之則在右上;若為縱兆,則刻於其頂端,鮮有刻於其底端的例子。
龜腹甲上的序數排列一般是自上而下、自內而外,而牛肩胛骨上則以自下而上
居多。同板甲骨上的一事多卜往往一、二句式較詳細、完備,起到了總敘作用,
其餘則常見簡省。
胡厚宣認為「卜兆紀序之數字,十之後仍由一起,絕不用十一、十二等類合文」,
原因是「因恐合文占地較多」。當然這個說法也有極少數的例外,《乙》5399、
《合》22046卜辭之序數皆可見到「十一」的特殊例子。
兆枝形態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第四類
卜兆因施灼而出現於施灼
點背面相應處,以縱、橫
兩個方向的裂紋呈現,縱
向的稱作兆幹,橫向的稱
第五類 第六類I型 第六類II型 第六類III型
為兆枝,兆枝的走向與灼
的方向一致。卜兆的形態
根據兆幹、兆枝的數量、
彎折類型與分岔與否,粗
分為十二大類十六型。第 第七類I型 第七類II型 第八類 第九類
一至七類卜兆見於卜甲與
卜骨上,其餘類型只見於
卜骨,卜甲則未見。
第十類 第十一類 第十二類I型 第十二類II型
殷墟不同地點所發現的甲骨,其卜兆形態存在一定差異,但整體而言以第

卜 一至五類最為普遍。一說甲骨文的「卜」字「象其爆裂之聲曰『卜』,寫
其離析之形為『卜』」,但從「卜」字的多種字形實與卜兆相似來看,應
是個象形字,象卜兆縱橫之形。

甲骨文 金文
商人認為占卜是人、神之間的溝通方式,而灼燒後顯現的卜兆便是神


意願的展現,所以占卜者便須依據兆幹、兆枝所呈現的形態對所貞卜
之事作出判斷,此即甲骨占卜的「占」。甲骨文的「占」字有兩種字
形,一種為一塊卜骨上有「卜」和「口」字,是一個會意字,表卜骨
以顯示兆紋的方式說出問題的答案。《說文解字》:「 ,視兆問也。
从卜从口。」

甲骨文占字較繁複的字形
可能較繁複的占字刻寫不便,後來便大多省略
了卜骨之形,僅留下兆紋與口來表達相同的意
思。從卜辭可知吉、凶判斷是商代占卜最重要
的一環,吉可行,凶不可行。有學者曾對約兩
千個案例進行不精確統計,發現兆幹與兆枝夾
角在七、八、九十和一百度以上的卜兆被認為
是吉兆的機率遠高於非吉兆,但仍然常見有相
反的例子,表明在卜兆形態以外可能還有其他
因素需要納入考量。學者從《史記・龜策列傳》
占卜記載及現代中國少數民族占卜的民族學觀
察研究獲得啟發,推測商代占卜在灼燒甲骨前,
貞人會先與神靈做口頭的約定,表明何種形態
的卜兆代表著什麼意思,但這種口頭約定可能 甲骨文占字較簡省的字形
又往往因人、因事而異,無統一法則,這也表
明目前要破解商代占卜如何判斷吉凶其實有相
當難度。
命辭
敘辭

一條完整的卜辭包含敘辭、命辭、
占辭和驗辭四部分。敘辭又稱前辭,
是卜辭全文最前頭記占卜日期和貞
人名的部分;命辭也稱貞辭,是卜
辭的核心部分,揭示要貞問的事類、
內容;占辭也稱果辭,是視卜兆走
向定吉凶而決定所貞問之事是否順
遂、可行的判斷(也就是預測),
是占卜的結果;驗辭則是占卜後一 占辭
定時間後對所占之事是否應驗的追
記,也就是追刻卜辭。
驗辭
一條完整的卜辭包含有敘辭、命辭、占辭、驗辭四部分。

甲申卜,㱿, 貞婦好娩,嘉? 王占曰:其惟丁娩,


敘辭 命辭 占辭
在甲申這天進行占卜, 貞即「問」,商王武丁即將臨盆 商王視兆紋判斷,若在丁日分娩
由貞人「㱿」主持卜問 的妻子婦好是否會生下男兒?

嘉;其惟庚娩,引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
占辭 驗辭

會生男孩,而若在庚日分娩,則會 占辭沒有應驗。最終婦好在這次的占卜後的一個月分娩,
非常吉利。 結果生了女兒。
卜辭的形式往往從正、反兩面卜問,稱作對貞。

《丙》247正:「甲申卜,㱿,貞婦好娩,嘉? 《丙》247反 「甲申卜,㱿,


王占曰:『其惟丁娩,嘉;其惟庚娩,引 貞婦好娩,不其嘉?」
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
癸丑卜,爭, 貞旬無禍? 王占曰:有祟有夢。
敘辭 命辭 占辭
在癸丑這天進行占卜, 貞即「問」,下一旬是否有災禍? 商王視兆紋判斷吉凶,提到有災禍。商
由貞人「爭」主持卜問 王昨日作了一個不祥的夢,恰與今日卜
商代以十日為一旬,甲日始,癸 璺相符。
日終。

甲寅允有來艱,左告曰:㞢㞷芻自昷十人又二。
驗辭
占辭應驗。甲寅日有一位叫「左」的下臣前來報告,說「昷」這個地方有十二個從事畜牧的
奴隸逃跑了。

占卜日期和驗辭刻上的日期可能相距甚遠。
《合》137:「癸丑卜,爭,貞旬無禍?王占曰:『有祟有夢』。
甲寅允有來艱,左告曰:『㞷芻自昷十人又二。』」
數條卜辭若同刻於一塊甲骨上,
各卜辭間容易造成混淆,有時
便會刻一條線彼此區隔。
ㄐ 該字在甲骨卜辭中表示災禍,其釋讀意見仍然分歧,有禍、憂、咎等,
𡆥 ㄧ
ㄡˋ
迄今未有定論,但以禍字較為可能。卜辭中可見旬亡𡆥、旬無火的對
貞,應是𡆥釋為禍最好的證據。卜辭中另見旬亡由之貞問,由當為憂。
占卜刻於卜骨上的卜辭為已經占卜過的內容細節,後續由史官所進行。將占卜
過的內容刻於卜骨上,僅是整體占卜的少數,許多卜骨是在占卜行為完成後便
完事,而無刻辭。將占卜內容與相應結果刻於卜骨上的案例只是選擇的少數。

《合》6057正、反。記載商與土方、□方之間的軍事衝突。
1. 〔癸亥卜,㱿,貞旬亡〕𡆥。五月。王占曰:㞢祟,其
㞢來艱,气至。七日己子(巳)允㞢來艱自西。徵友角
告曰:“𢀛 〔月〕。

2. 癸未卜,㱿,貞旬亡𡆥。 一

3. 癸子(巳)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㞢祟,其㞢來
艱,气至。五日丁酉允㞢來艱自西。洗□ □告曰:土方
圍于我東啚, □ (翦)二邑。𢀛方亦□ (侵)我西啚田。

4. 癸卯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㞢祟,其㞢來艱。五
日丁未允㞢來艱,※ □ (禦)… □ (失)自□ (强)圉
《合》6057正 六人…
1. 王占曰:㞢祟,其㞢來艱,气至。九日辛卯允㞢來艱)
自北, □妻𥫭告曰:土方□ (侵)我田十人。

2. …㞢來艱…允㞢來艱…■乎(呼)…東啚, □ (翦)二
邑。王步自□于□司…〔辛〕丑夕□ (向)壬寅王亦終
夕□ 。

《合》6057反
1. 癸酉卜,㱿,貞旬亡𡆥。王二曰:“匄。”王
占曰:“俞!㞢祟㞢夢。”五日丁丑王□(賓)
中(仲) , (在) □ (庭)𠂤(堆)。
十月。
2. 。
3. 癸未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 !乃
茲㞢祟。”六日戊子子發殟。一月。
4. 癸子(巳)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
“乃茲亦㞢祟,若漁。”甲午王㞷逐兕,小臣
古車馬硪馬□王車,子央亦墜。
5. 癸子(巳)。一月。 一
6. □□〔卜〕,□貞:旬亡(𡆥)…〔㞢祟〕…■
八日…來艱。
《合》1045正
1. 癸亥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㞢祟〕,
其亦㞢來艱。”五日丁卯子□殊,不殟。

2. 王占曰:“㞢祟。”

3. 王占曰:“乃若偁。”

4. 王占曰:“㞢祟。”八日庚戌㞢有各云自東冒
晦,昃亦(夜),ㄓ出虹自北,飲于河。十月。

《合》1045反
1. 丙子卜,韋,貞我受年。

2. 丙子卜,韋,貞我不其受年。

3. 貞:史(使)。 一

4. 貞:王其㞢曰多。 (“多”下脫“尹”字或被刮削)

5. 貞:𢎥曰多尹。

6. 貞:孚。 一 二告 二 三

7. 貞:王其㞢曰多尹,若。 一 二 三

8. 一 二告 二 三 一 二 三 二告 四 五 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5611正
1. 癸卯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㞢祟…驟風,
之夕…羌五。 三

2. 癸未卜,㱿,貞旬亡𡆥。三月。 三

3. 貞:其㞢來艱。 三

4. 癸丑卜,㱿,貞旬亡𡆥。

5. … …亡…

6. 王占〔曰〕…

7. …占…
《合》367正
1. 癸□貞:…三小… 7. 乙亥貞:又伊尹。

2. 癸酉貞:于上甲。 8. 乙亥貞:其又伊尹二牛。

3. 于南兮。 9. …■…王…出。

4. 于正京北。

5. 癸酉貞:日月又食,隹若。

6. 癸酉貞:日月又食,隹若。

《合》33694
1. 癸亥卜,爭,貞旬亡𡆥。一月。 三

2. 癸未卜,爭,貞旬亡𡆥。二月。 三

3. 癸卯卜,〔爭〕,〔貞〕旬亡𡆥。二月。 三

4. 〔癸〕卯〔卜〕,〔爭〕,貞〔旬〕亡〔𡆥〕。五月。

5. 〔癸〕未卜,〔爭〕,〔貞〕旬〔亡〕𡆥。

6. 癸未卜,爭,貞旬亡𡆥。三日乙酉夕月㞢食,聞。八月。
《合》11485
1. 貞:□(禦)自唐、大甲、大丁、且(祖)
乙百羌、百□ 。 三

2. 从□。 四 二告

3. 貞: □(禦),叀牛三百。 三

《合》300
1. 辛亥貞:又歲于大甲。 茲用,甲寅酒五牢。 一

2. 弜又 一

3. 丙寅貞:又□歲于中(仲)丁。茲用。

4. 弜又。

5. 一牢。

6. 二牢。 一

《屯南》856
1. 甲午卜,爭,貞翌乙未用羌。用,之日□(陰)。 一 二
2. 甲午卜,爭,貞翌乙未𢎥𥄕用羌。 一 二
3. 貞:翌乙未用羌。 一 二 三
4. 乙未卜,賓,貞以武芻。 一 二 三
5. 以武芻。 一 二告 二
6. 貞:弗其以武芻。 一 二
7. 㞢于唐子伐。 一
8. 貞:乎取□※。 一 二
9. 貞:燎于土。 一 二 三
10. 㞢于父乙。 一 二 三
11. 貞:王夢,隹𡆥。 一 二
12. 不隹𡆥。 一 二 二告
13. 貞:王其疒目。 一 二 三
14. 貞:王弗疒目。 一 二 三
15.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16. 一 一
成套卜辭是指甲骨上那些可結合數條而成為一套的卜辭。一套卜辭無論它包含
多少條,都不過是一條卜辭的若干次重複或省略的契刻,有時某些省略的卜辭
直觀意義難解,但對照其完整的卜辭,也就能夠容易理解。
《丙》12至《丙》20序數相
連的五片成套甲骨上,都是卜
《丙》12 《丙》14
問商王武丁是不是應該聯合望
乘去攻打下危。由於事關重大,
所以卜了五個回合,每回合都
卜了若干次。

《丙》16 《丙》18 《丙》20


卜辭的刻、寫皆有定例,以刻寫在甲骨正面
卜兆周近者居多,俗稱為「守兆」。依兆枝
橫出指向,卜兆向左,卜辭刻、寫則右向逆
迎;相反若卜兆向右,則卜辭左向逆迎,此
為「迎兆卜辭」。另有一種相對少見的「順
兆卜辭」,其刻、寫方向皆順著卜兆方向
卜辭的刻寫多會避開卜兆,稱之為「避兆」,
但有些卜辭的刻、寫並不避開卜兆,反而是橫
跨之,即所謂的「犯兆」。特別的是,這些被
犯之兆大多是被用刀再加以刻畫,意義不明。
《丙》96。犯兆的案例
甲骨文字的刻寫
目前所發現的甲骨以刻寫方式佔了絕大多數,書寫極少。契刻甲骨的工具有青
銅刻刀、錐和玉刻刀。這些工具在殷墟範圍內諸多遺址、貞人墓中屢有發現,
其長度多在五至十二公分左右,與現代的筆長度接近,適於握持。較多學者認
為甲骨的刻寫應是以青銅刻刀為主。

安陽苗圃北地出土青銅立鳥刻刀 安陽大司空村出土青銅刻刀
安陽婦好墓出土玉刻刀 安陽武官村大墓出土碧玉刀筆
安陽婦好墓出土的各種玉刻刀
《丙》001

雙刀刻的卜辭筆劃較粗肥,比單刀刻更接近筆寫的相貌。
雙刀刻卜辭《丙》208
商人在刻寫文字時應是一字刻完再刻另一個字,至於文字的
刻寫運刀方向通常會根據文字所在甲骨上的位置而有不同。
在左下方邊緣位置刻字,豎筆多由下而上,橫劃多由左而右
推刻;在右上方邊緣位置刻字,則豎筆多由上而下,橫劃多
由右而左推刻。若文字不在甲、骨片的邊緣,則運刀推刻方
向便相對自由許多。至於甲骨文字的刻寫筆順,從一些缺刻
甲骨文字例可知,與現代書寫無別,為自上而下、先左後右。
但也有先刻豎筆後刻橫劃,或反之的例子。
甲骨文的得字

「不其得」的得字缺刻筆劃
甲骨文的大字

「大占」的大字缺刻橫劃
甲骨文的疒字
疒字缺刻橫劃或直劃
甲骨塗硃塗墨現象
商王武丁時代的甲骨刻辭可見填色
的案例,除了塗上硃砂、黑墨,也
見有塗紫、塗黃和塗赭,但以硃、
墨最多。若從大字塗朱、小字塗墨
為常見現象來看,有學者認為塗硃
可能與特定宗教意識有關,而塗墨
通常是為了方便刻寫,因為在尚未
刻字的甲骨上先行塗墨,刻小字時
能夠清晰顯現白色筆畫,以區別刻
字處與未刻字處,也因此塗墨可能
只是刻完字後將甲骨上的黑墨抹去,
部分黑墨不慎掉入凹槽處,使文字
顯得醒目的意外效果。
不過近年殷墟花園庄出土甲骨也發現有
小字塗硃而稍大字塗墨現象。
甲骨文的書寫
商代已有毛筆,從一些器物上的殘存文字也可
發現它們也是蘸墨或硃砂寫上去的。那麼甲骨
書寫與契刻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過去學
者曾有先以毛筆書寫草稿而後契刻、直接契刻
和小字不書而刻,大字先書後刻三種看法,其
中第二、三種確實存在,但嚴格來說在甲骨上
刻字一般並不會先書寫起稿,而是靠著熟練的
運刀直接契刻,而大字刻辭也大多不會先書寫
起稿再行刻寫,只有少數大字、特別重要的記
事,甚至還鑲嵌有綠松石的刻辭會先書寫起稿
後再刻。
1932年殷墟第七次發掘出土
「祀」字墨書白陶
先寫後刻的例子,
背面補上占辭「貞自
辭序是「丁未卜,
今至於辛亥雨」。
永。」,為敘辭
和命辭。
中研院典藏的龜甲卜辭殘片《乙》566,出自著名的河南安陽小屯YH127坑,
其特別之處在於卜辭不是用刀刻下,而是用毛筆蘸墨寫下。雖然辭殘,從殘字
外形和常例來看,從右上到左下,寫的是"貞今夕其□","□"可能是雨,也就是
貞問今晚會不會下雨。
中研院典藏的龜甲卜辭殘片《乙》778,
出自著名的河南安陽小屯YH127坑,其
特別之處在於卜辭不是用刀刻下,而是
用毛筆蘸墨寫下。從左上到右下,寫的
是“貞翌丙,亡其从雨”,也就是貞問
隔天丙日會不會下雨。
《乙》7285卜雨的朱書真跡 《乙》6849的朱書真跡
殷墟婦好墓出土用來研磨和調製硃砂顏料的臼和色盤
貞人便是甲骨的契刻者嗎?
若從同版甲骨上存在數位貞人卜辭,但書風卻表現驚人的一致性,以及同
一位貞人的書風有時又相差甚遠來看,可能貞人並不一定就是契刻者。在
占卜活動中,可能只由少數幾位書契者承擔為不同貞人的占卜結果統一書
契刻辭的工作,只有少數契刻者同時又是負責操作占卜的貞人。
習刻甲骨
⚫ 甲骨文大量習刻作品的發現,證明習刻的目的
其實是一種透過以契刀契刻的方式,而使文字
逐漸藝術化、風格化的訓練。
⚫ 從一些可對照師傅與習刻者作品的甲骨,可發
現習刻者懂得字體的正寫或反寫對於字義並不
存在影響,而知習刻者並不是初識文字之人。

除了有貞人的範例,
還有習刻者的仿刻。
習刻甲骨:廢物利用成為干支表
月一正曰食麥。甲子。乙丑。
丙寅。丁卯。戊辰。己子
(巳)。庚午。辛未。壬申。
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
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子
(巳)。壬午。癸(“癸”下
漏刻“未”字)。甲申。乙酉。
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
寅。辛卯。壬辰。癸子(巳)。
。甲午。乙未。丙申。
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
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子
(巳)。丙午。丁未。戊申。
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
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子
(巳)。戊午。己未。庚申。
辛酉。壬戌。癸亥。
習刻作品

貞人範例

⚫ 除了干支表外,習刻者亦有仿刻的習辭之作。
全版文字皆倒刻於卜骨,且卜辭干支銜接,同日所
占之事皆並列重複施刻,多者六重,不見對貞,行
款比肩而書,與真實卜辭大相逕庭。此習刻甲骨文
字已少有稚拙之氣,為成熟的習刻之作。
《合》19956和《合》19957反都是成熟
的習刻作品,兩頭鹿與習刻內容毫無干係,
顯見為習刻者的試刀練習。
甲骨文書風
1933年董作賓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提出甲
骨文分期的十項標準,包含世系、稱謂、貞人、
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和書體。
將甲骨文分爲五期:第一期,盤庚,小辛,小
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
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
乙,帝 辛 。他提 及 甲骨文 五 期書體 風 格是:
「第一期雄偉、第二期謹飾、第三期頹靡、第
四期勁峭、第五期嚴整。」但過去九十年來安
陽殷墟屢有帶字甲骨的新出土,也使得董作賓
的觀點已無法涵蓋各期甲骨文書體的全貌。不
同風貌的書體既可同存於一世,相同風格的法
書也可兼跨數王,情況複雜。
𠂤組卜辭由陳夢家根據卜辭的貞人、坑位、文法、
書體、字形及占卜內容等特徵提出,主要出土於
小屯村北,根據辭例、卜法、字形及行款等方面
的比較,均表現出了早期性特徵。
研究者後來又將這批卜辭分爲五個亞類,包括𠂤
組大字類、𠂤組大字附屬類、𠂤組小字類、𠂤賓
間類、𠂤歷間類,也有學者將後兩類歸爲其他小
字類及其附屬類。𠂤組小字在內容及貞人方面與
大字類也有較多聯繫。𠂤賓間類與𠂤歷間類也有
𠂤組卜辭的一些作風,和村北的賓組一類、村南
的歷組一類卜辭能夠銜接。目前學者們認爲𠂤組
卜辭的上限約武丁早期,下限在武丁中晚期左右。
𠂤組大字類可能在殷墟所發現的甲骨中年代最早,
大致時間應在商王武丁前期。大字附屬類與大字類
有同版現象,有時間的重合。
𠂤組大字類甲骨有前辭,主要形式爲“干支卜”、
“干支卜,某”。記月方式爲“某月卜”。貞人主
要爲貞人扶,也有王卜。該類卜辭在所有龜骨版上
的分布疏散,行款參差不齊,文字錯行,環繞書寫,
並不規範。字形較大,書體圓潤,肥筆較多,近手
寫體。月夕兩字不分,無中點。𠂤組大字類與時代
有關的稱謂主要有父乙、盤庚、陽甲、兄丁、兄戊、
母庚等。其中又以母庚、父乙出現次數較多。占卜
內容主要爲祭祀和戰爭。祭祀多用“又”祭,用牛
祭祀較多,女性先妣多用羊、豕。
𠂤組卜辭的主要貞人有𠂤、扶等多位,
大字書風多近象形,結體寬綽古拙。
𠂤組大字卜辭
象形古拙
𠂤組大字附屬類數量較少。字體較潦草,
用曲筆,刻痕粗細不均。占卜內容爲戰
爭、祭祀、田獵、天氣等。有用“盧祭”
祭祀母輩對象。
𠂤組小字類主要出土於村北。前辭主要爲“干支卜”、“干支卜,貞”、“干支卜,
某”和“干支卜、某貞”等。貞人有扶、師、葉等,還有較多王卜辭。此類卜辭出
現較多甲尾署辭,如“某入”、“某來”等。有兆辭,以“二告”最多。出現有
“允某”形式的驗辭。字體較小,筆劃較細。字體較長,稍規整。貞字形體繁多。
占卜內容爲祭祀、戰爭、天氣等。
𠂤組小字卜辭
精雕細琢,結字疏密斜正,
挺拔有姿,書風古樸。
𠂤歷間類特徵是卜辭不署貞
人名。與𠂤組鑽鑿形態相同,
長鑿與小圓鑽並存。有甲尾
刻辭。字體較小,多折筆。
貞字作半方耳。對先人稱呼
有日名在前的情况。與歷組
有同版現象。占卜內容主要
爲祭祀、戰爭、天氣等。
花東子卜辭的占卜主體為子,但與子組
卜辭的子並非同一人,時代約武丁早期。花東
子卜辭文字結體平正和諧,纖秀自然,點畫凹
凸有秩,屈伸隨性,頗重韻味,用筆方圓兼備,
章法富於變化。此組文字趨於象形,顯示時代
較早的特點。
花東子卜辭文字結體
平正和諧,纖秀自然。
花東子卜辭文字點畫
凹凸有秩,屈伸隨性,
頗重韻味,用筆方圓
兼備。
花東子卜辭用筆方圓兼備,章法富於變化。
花東子卜辭
花東子卜辭
賓組卜辭的主要貞人有賓、
㱿、爭、韋、內、古、亘、永等
數十位之多,時代約武丁中期至
晚期,並有部分可延至祖庚朝,
大字書風雄偉、方正古樸、用筆
方拙、規矩整齊。。
賓組雙刀刻卜辭《丙》207,筆畫圓整,刀法輕靈,結字渾潤,行筆圓勁流暢,
與𠂤組書風接近。
賓組大字卜辭
賓組大字卜辭
賓組小字卜辭
午組卜辭屬非王卜辭,時代約武丁中期,
主要貞人包括午、(几几)等數位,書風以方
折削勁為主,可分為兩類,一類結體謹飭
內斂,體勢趨於方正;另一類結體寬綽新
穎,筆畫屈伸誇張大膽,展蹙分明,刀鋒
外露,章法鬆散不拘,極富特點。

典型的午組卜辭”貞”字書體
午組 卜辭結體謹飭內斂,
體勢趨於方正
午組 卜辭結體寬綽新穎 ,
筆畫屈伸誇張大膽,展蹙分明,
刀鋒外露,章法鬆散不拘。
子組 卜辭屬非王卜辭,主要貞人包括子、
余、我、(帚帚)等數位,時代約武丁中期,
文字取縱勢,謹飭纖秀、結體緊合、點畫婉
轉,圓曲而有婀娜多姿之態,章法嚴謹整齊,
多密如鋪石。

典型的子組卜辭”貞”字書體
子組 卜辭文字取縱勢 ,
謹飭纖秀、結體緊合、點
畫婉轉,圓曲而有婀娜多
姿之態,章法嚴謹整齊,
多密如鋪石。
非王無名組卜辭不書貞人,
時代約武丁中期,書風以圓曲見長,
結體寬博疏朗,給人從容閒適之感。
某些字具有早期𠂤組特徵,風格樸
拙;另有些字結體纖秀,筆畫柔順,
頗似子組書風。非王無名組章法皆
散漫隨性。
非王無名組卜辭章法皆散漫隨性。
非王無名組
出組卜辭 的主要貞人包括
出、大、行、兄、尹、旅、即、
喜等十餘位,時代約祖庚、祖甲
兩朝,上限約武丁晚期。
出組 卜辭結體方正
緊湊,章法均齊。
出組卜辭 書風雖承繼賓組的
方折之風,但筆觸短勁。
何組卜辭 主要貞人包括何、彭、壴、(犭大)、
寧等十餘位,時代約武丁晚期至武乙前期,主體則屬
廩辛、康丁二朝。董作賓曾給予何組卜辭頹靡的評價,
但並不客觀,因為董氏所舉例子其實是習刻甲骨。
何組書風可分為四類:一類承襲賓組方折之風而變之,
結體方正自然、刀法輕靈,用筆方圓相濟,筆觸見鋒,
章法勻稱。
何組卜辭一類承襲出組
刻辭工整謹飭的作風,方正秀
麗,結字更為舒朗,用筆圓潤,
行款緊密。
何組卜辭承襲出組工整
謹飭的作風,方正秀麗,
結字更為舒朗,用筆圓
潤,行款緊密。
何組卜辭一類一掃前朝方正整飭之風,
結體險絕,用筆奇異、不拘章法,致生怪態。
何組卜辭 一 類
用筆奇異、不拘章法,
致生怪態。
何組卜辭 一類書風古拙雄健,
用筆方折,刀法短促,與歷組、無名
組書風相似。
無名組卜辭不書貞人,時代約祖甲、
廩辛、康丁和武乙朝,書風多樣,除部
分卜辭結體鬆散,刀法拙稚,大多擺脫
早期方正謹飭的風格束縛,追求方折勁
峭,或於方折中不失圓潤,筆畫短促,
多出尖鋒,常斷而不連。
筆畫短促,多出尖鋒,
斷而不連。
方折勁峭
斷而不連
歷組卜辭只見貞人歷,時代有爭議,目前以祖甲至
文丁時期,主體則屬武乙、文丁兩朝。歷組書風呈渾
厚高古、雄強凝重之勢,筆尚方折,結體自工整而至
險絕,用筆奇峭飛逸,沉穩而不失流動,具有豪放古
拙風格。
歷組卜辭書風呈渾厚高古、
雄強凝重之勢,筆尚方折,結
體自工整而至險絕,用筆奇峭
飛逸,沉穩而不失流動,具有
豪放古拙風格。
歷組卜辭大字風格略顯
粗曠樸拙
歷組卜辭
歷組卜辭
黃組卜辭主要的貞人有黃、派等數位,時代屬於帝乙、
帝辛二朝,少部分可早至文丁。此期書風重現嚴正謹飭、
俊麗,結字長方,筆畫勻舒,方圓有致。大字類型豐茂
峻偉,章法疏朗,小字類型似蠅頭小楷,一絲不苟。
帶刻辭鹿頭骨《甲》3941
帶刻辭鹿頭骨《甲》3940
黃組卜辭書風重現嚴正謹飭、
俊麗,結字長方,筆畫勻舒,
方圓有致。大字類型豐茂峻偉,
章法疏朗。
黃組卜辭大字類型豐茂峻偉,
章法疏朗。
黃組卜辭小字類型似蠅頭小楷,
一絲不苟。
商代晚期的書風若從宏觀角度,仍可觀察到三點特色

⚫早期的文字更多地保留原始象形字的傳統,尤以𠂤組和花東子卜辭
風格最為鮮明。晚期文字將圖形逐漸簡化為符號。
⚫文字從早期的象形書風到了武丁時代晚期賓組出現平正書風,並延
續至祖庚、祖甲時代,但不久便出現自祖甲至文丁朝的無名組、歷
組與何組書風變化,反映書家對於結體的奇險追求,文丁時代後期
之後又回復到方正謹飭的風格。
⚫早期書風多樣化,至晚期漸趨單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