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393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第一节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事业 从唐代推广应用 到宋代得到普遍发展 大大地丰富了人民的


文化生活 对於继承和发扬中国的学术传统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雕版印刷术比起以前的手写传抄手段不知要节省多少人力和时间 对於书籍的
生产和知识的传播来说 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革命 但是 雕版印书必须一页一版
有了错字难以更正 如果刻一部大书 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木材 不仅费用浩大 而
且储存版片要佔用很多地方 管理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而在雕版的基础上发明的
活字排版印刷术则可以解决这些矛盾 进一步提高印书效率
活字印刷术就是预先製成单个活字 然後按照付印的稿件 捡出所需要的字
排成一版而施行印刷的方法 採用活字印刷 一书印完之後 版可折散 单字仍可
再用来排其它的书版 这个方法前不久还是世界上生产书籍 报纸 杂誌等出版物
的主要方法
活字印刷术在今天已经发展到高度机械化的地步 是现代文化的一根主要支
柱 欧美国家的某些学者一般地都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说成是十五世纪中叶
(1440 1450 年)德国人谷腾堡的贡献 並且把活字印刷术和印刷术等同起来 因此
得出谷腾堡是 印刷术的发明者 的结论 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首先 书籍印
刷不能仅限於活字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也是一种主要的方法 活字印刷是在雕版印
刷的基础上出现的 而中国人民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已经是颠扑不破的事实 所以
谷腾堡不是 印刷术的发明人 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 活字印刷术尽管对於欧洲人
来说有更重大的意义 尽管谷腾堡是欧洲第一个应用这个方法的人 但是 确凿的
事实告诉我们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 而且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到世
界各地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谷腾堡(或者是别的人)是在这个影响之下 才创製
出拉丁文字的活字印刷术的
按照传统的说法 活字印刷术是在十一世纪中期 即中国北宋庆历年间(1041
1048 年) 由天才工人毕昇所发明的 毕昇发明的活字 是先用木 後以泥为原料
製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 它比谷腾堡应用的活字早四百多年
活字印刷技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活字製作材料的选用及其製作的工艺方法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曾经用粘土 木材 铜 锡 铅等原料进行过多种试验 都获得
394 古 代 篇

了成功 毕昇即首先成功地製作出以胶泥为原料的活字
中国古代的活字 以製作材料不同 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是非金属活字 如
泥 木 瓷所製成的活字 第二是金属活字 如锡活字 铜活字 铅活字等等
据文献记载 毕昇首先採用胶泥製成一个个的单字 再用火烧坚硬後成为活字
用这批活字试製印刷书籍获得了成功 此後 西夏政权採用泥活字印刷佛经 並有
实物流传至今 元代时有人继续用此方法印刷泥活字本 可惜没有实物留传 元时
期的泥活字印刷书籍 已无从查考了 清代时 李瑶和翟金生两人分别採用毕昇方
法自製泥活字印书获得成功 而且已留传至今
早在宋代毕昇时期 已有人试验以木为原料製作活字 因木字遇水膨胀 效果
不佳 毕昇才改木为泥发明用泥製作活字 然此後不久 木活字印刷研製成功並得
以发展和推广 西夏文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等木活字本和维吾尔文木活字的出土
为此提供了实物证据 元代农学家王祯製作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获得成功 並於大
德年间用木活字印刷了 旌德县志 但是也已经失传 明代之後 木活字印刷逐
渐发展起来 直到清代木活字印刷才得到广泛的流传和普及 政府和民间多以木活
字印刷书籍 尤其是乾隆皇帝用木活字印刷了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一百三十八种
最为著称
南宋出现的锡活字 是文献记载明确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明
代时铜活字印刷兴起 以无锡华 安两家用铜活字印书为最著名 现存最早的铜活
字印书 是明代弘治三年(1490 年)华燧会通馆印製的 宋诸臣奏议
清代从康熙时期 政府就用铜活字印刷书籍 最大规模的一次是雍正年间排印
的大型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 私人和坊肆也多有铜活字印刷术的应用
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术(包括雕版和活字) 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 比
起现代印刷 自然是很原始的 但是近代印刷术的基本原理 製字(刻或铸) 排版
印刷三段基本过程 远在中国的宋代都已经具备了

第二节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一 泥活字印刷

公元十一世纪的四十年代 中国宋朝庆历年间(1041 1048 年)毕昇发明了泥活


字印刷

在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之前 北宋名儒龙图阁大学士孙奭曾 镌金刷楮 敬公四海 用金属版印刷了


他的 圆梦秘策 八卷 时在北宋景祐三年 1036 年 此金属版究係整版还是活字版 文中未明确讲明 待
考 故此处仍沿用旧说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395

关於这项发明 在宋代科学家沈括著 梦溪笔谈 卷十八 技艺 门 图 9-1


里作了如下记载
板印书籍 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後世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 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 薄如钱唇 每一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 则以一铁
范置铁板上 乃密布字印 满铁范为一板 持就火炀之 药稍熔 则以一
平板按其面 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 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
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 一板印刷 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毕 则第
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 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 如 之 也 等
字 每字有二十餘印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贴之 每韵为一
贴 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 旋刻之 以草火烧 瞬息可成 不以木
为之者 文理有疏密 沾水则高下不平 兼与药相粘 不可取 不若燔土
用讫再火 令药熔 以手拂之 其印自落 殊不沾污 死 其印为予群
从所得 至今宝藏之

图 9-1 梦溪笔谈 中有关毕昇泥活字印刷工艺的记载

这是印刷术发明後第一篇用文字详细记录活字印刷技术的重要史料
由於沈括与毕昇是同时代的人 他所记的资料是可靠的
据沈氏所记 使我们了解到它的创製和使用的程序
用胶泥刻字 应是澄浆泥 质地细而坚 再在火中烧硬
按韵排列 存放在格子里
396 古 代 篇

用时依韵捡字排版 以松脂蜡等药物凝固 固定
施墨印刷 一版印完 将版在火上烘烤 药物熔化 手触即落 而且不会沾

除 梦溪笔谈 记载外 其他历史文献都没有提到毕昇发明泥活字的这件事
因此 对他的生平详情无法进一步考察 沈氏记 若止印三二本 未为简易 若
印数十百千本 则极为神速 显然毕昇的泥活字已经排版印书 而且效果很好
但是究竟印了什么书? 什么式样? 既不见传本 也不见著录 现已无法作进一步的
考证了
但是 後来仿用此法印书的倒不乏其人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 年)周必大在潭
州(今湖南长沙)用沈括所记的方法 以胶泥铜板刊印了他所著的 玉堂杂记 在
周必大 文忠集 卷一百九十八给程元诚的信中提到 近用沈存中法 以胶泥铜
板移换摹印 今日偶成 玉堂杂记 二十八事 存中是沈括的字 其法当是指以
胶泥活字在铜板上排字 再用纸加以摹印 元朝初年 忽必烈的谋士姚枢 教学生
杨古用沈括所记毕昇泥活字法印成 近思录 小学 经史论说 等书
可惜 当时用泥活字印刷的书籍很少流传下来 1965 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
出土一件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刷品残片 经宽 13 厘米 残高 8.5 10.5
厘米 纸色发黄 但质地坚韧柔软 经文按回旋形排列 经与宋版书比勘 特 之
处殊多 而具有活字版特徵 如字体比宋版书小 技术拙劣 长短大小不等 经文
出现漏字 墨色浓淡不匀 在回旋处字形有颠倒现象等等(图 9-2) 又据同塔出土
北宋文物考证 初步确定为宋泥活字印品 但最使人振奋的是近年发现 並经考古
专家考证 确认为西夏时期採用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创製的西夏文泥活字排印
的 维摩诘所说经 的出土 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 它的出土对研究
活字印刷的发明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西夏文 维摩诘所说经 (下卷残本) 是甘肃武威市博物馆 於 1989 年在该市
新华乡缠山村亥母洞寺遗址发现的 该经为经折装 高 28 宽 12 厘米 总 54 面
每面 7 行 每行 17 字 据孙寿岭先生研究 是经经名後有西夏仁宗 奉天显道
耀武宣文 神谋睿智 制义去邪 惇睦懿恭 尊号题款 同时出土的还有乾定申年
1224 年 乾定酉年(1225 年) 乾定戌年(1226 年)的文书 推测该经是仁宗年间
(1141 1195 年)印本 又认为该经 印墨有轻有重 经背透墨深浅有别 有的
字体歪斜 还有的字 因字模放置不平 印出的字一半轻 一半重 有的行格歪
斜 行距宽窄不一等 认为是经是泥活字版印本
关於西夏活字印本 在国外也有发现 1958 年 7 月 日本京都大学小川环树教

孙寿岭 西夏泥活字版佛经 中国文物报 1994 年 3 月 27 日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397

授认为 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张大千西夏文 陀罗尼经 残卷为木活字 並提出从


笔画中可以辨出原字 木理(木纹) 为证 认为不知名佛经残页 是泥活字 1973
年在印度新德里出版的英人格林斯塔德九卷本 西夏文大藏经 把西夏藏经版式
分为 15 类 其中第 9 类是 西夏时代及其後的活字本 日本西夏学者西田龙雄
认为 其中的 维摩诘所说经 印刷粗劣 字体大小不等 认为是泥活字本 上
述信息都很重要 但因缺少进一步的资料 难以最後确认 其中 维摩诘所说经
很可能与武威所出 是同一版本

图 9-2 宋泥活字印回旋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残叶

(日)藤技晃 西夏经──石和木和泥──现存最古的活字本 石滨先生古稀纪念东泽学丛书 1958 年


(英)格林斯塔德 西夏文佛经 第九卷 印度新德里 1973 年
(日)西田龙雄 西夏文华严经 三 西夏译经杂记 二 日本京都在学文学部印 1977 年
398 古 代 篇

俄罗斯是收藏西夏文文献最为集中 最为丰富的地方 二十世纪以来 俄罗斯


学者对这批文献作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 1981 年捷连吉耶夫 卡坦斯基 明确
提出 德行集 等为 活字本 但未进行深入的研究 1993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研究所 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签订使用协议 共同
整理其所藏黑水城文献 民族所史金波研究员又发现四种活字版印本 除後面要谈
到的三种木活字印本外 还有泥活字版印本 维摩诘所说经 该经也为经折装
也有仁宗尊号题款 但有两种版本 一种存上卷 中卷 每面 7 行 每行 17 字
与武威本相同 另一种存中卷 下卷 与上种不同的是每行不是 17 字 而是 18 字
书品大小也稍有差
到了清朝 苏州人李瑶和安徽人翟金生又用毕昇遗法 自造泥活字印刷书籍
清代道光年间 苏州人李瑶在寄居杭州时 用泥活字排印了清温睿临 南疆译
史勘本 三十卷(纪略六卷 列传二十四卷) 摭遗十卷(後印本为十八卷) 卷端下原
题 雪川温氏原本 古高阳氏勘定 摭遗目录题 吴郡李瑶子玉纂 半叶
九行 行二十字 四周双边 单鱼尾 上下墨口 此书有道光九年(1829 年)和道光
十年(1830 年)两次印本 初印书名为 南疆绎史勘本 摭遗十卷 在引用书目後
记中叙述了製字排印成书的经过 略云
又续见诸书纪传中 随手增益 虽经排版印成 亦多按事翻改 赘
识之 苕溪坊友吴昌寿助我货泉初事於梓者 东乡九品官周剑堂 既
而我子辛生来自芜湖 命之校字 楮本不足 则罄我行装 投诸质库 又
不足则乞赀市侩 耐尽诽嘲 自夏历秋 工徒百餘 指不啻江上防兵 岌
岌俗溃 独守我心 彬而复振 先尝驰书吴门幕中旧雨 翻以危言相恐
间诣鹾政同事诸朋 甚至 关弗纳 竭智尽力 书乃有成 成之时 幸富
阳周观察芸臯 钱塘令同里石氏敦夫 各以白金一流为助 更得萧山蔡封
翁松町偕其妷篴椽孝廉转货相资 而西兴杨子渭东复担米负薪来襄 厥事
庶几塔顶满光 不日成之矣 不才必以坎壈之状历赘於斯者 将以见成此
一书之匪易易 藉可示我後人卖文为活之难乎其难也 是书初印凡八十部
已糜用平泉三十万有奇 彼一江上下 十年前後之奉觞为寿 折简为盟及
谊称世执者 或謼之弗譍 或望之则走 皆眎若冰炭也噫!已丑秋仲吴山观
潮之後二日 七宝转轮藏主人子玉氏 记
前有封面镌 道光九年秋借吴山庙开局 暨阳程文炳排版 行书双行十八字
此本见於齐如山先生旧藏 共十六册
道光十年印本 书名 南疆绎史勘本 (图 9-3) 摭遗十八卷 目录後题识云

史金波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 年 1 期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399

右绎史摭遗传目都十八卷 已丑所定者十卷 先曾刊拊以行 庚寅勘补者曰宫壶


妃御 曰沂东监国诸臣 曰勋戚世禄 曰舟山尽节江东殉义 曰文学儒行 曰逸民
独行艺术 曰列女 曰方外 凡八卷 就论南渡而下之三朝人事於此 亦颇赅贯
然必曰举之无遗 则吾岂敢从来正土付各史 初不嫌於修之惟精 续之惟详也 是
书出而吾愿海内同志之士 如吴兴杨氏之著作尾者 更有以助吾则幸甚! 道光十年
重午 七宝生並记 封面後镌 道光庚寅闰月古高阳氏补勘於萧山蔡氏之城南
草堂 双行二十二字 原装 二十四册
道光十二年(1832 年)李瑶用泥活字排印了自著 校补金石例四种 (图 9-4) 在
自序及前封面中 将本书编辑 校补 製字 排印经过 有较详细的叙述 序文说

图 9-3 李瑶用泥活字印刷的 南疆绎史勘本


400 古 代 篇

济南潘氏 金石例 十卷 当元之世 版已三锓 曏来操觚家之奉


为矜式也 审矣 明初王氏推广其意 别著 墓铭举例 四卷 发明表里
以津逮後学 世仅传钞 名几洇阙 此也是翁 敏求记 中之所以费详也
迨後四百年来始有金匮王秉城者为之雠校 合姚江黄氏 要例 一卷刻
之 遂名之 金石三例 也 聿自 三例 出 而金石文字之道尊 金石
文字之道尊 而具见吾人立言传信之非易易为也 昔吾李氏飞之之言曰
古人之为文唯其是 今之为文唯其工 所求乎是者 规矩凖则之不容稍懈
也 此书原刻精当 而微嫌夹注丛列 坊本则鱼豕之病杂陈矣 余乃慨然
思广其传 即以自治胶泥板统作平字捭之 且以近见吴江郭氏祥伯之 金
石例补 补之 夫列之並刃苍 也 引而伸之者有止仲 缝其所阙者为梨
洲 至胪晰而赅备者 则近惟祥伯 是潘氏之学益有以昌之也 因别署其
编曰 校补金石例四种 都十七卷 庶使操觚家之有志於古者 如获指
南车焉 道光十有二年冬嘉平既望 吴郡李瑶子玉氏序於杭州吉羊里寓

由此序文署款 推知该书印刷地点可能是在杭州一带 书前有封面 右面题书
名 校补金石例四种 钤 金石刻画臣能为 白文朱方印记 左面题 七宝转轮
藏定本 仿宋胶泥版印法 (篆文)旁盖 本部实兑纹银四两 木戳 正文半叶九
行 行二十字 左右双边 上下墨口 单鱼尾
与李瑶同时有安徽翟金生 以三十年的心力用毕昇遗法自製泥活字印书 也获
得成功

甲 乙 丙 丁
图 9-4 李瑶泥活字印本 校补金石例四种

翟金生字西园 是安徽泾县西南八十里水东村的一个秀才 以教书为生 能诗


善画 颇有艺术才能 他感到一般人著作 因为雕版费用太大 自己无力刊行 往
往不为世人重视 致被埋没 深为可惜 读了沈氏 梦溪笔谈 所载用泥字排版印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01

书 殊感兴趣 就不顾 家徒壁立室悬罄 而设法仿造 把一生精力都倾注在研製


泥字印书上面 封建的旧社会不重视科学实验 凡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创造的人
往往被诬为 玩物丧志 或 不务正业 所以翟氏也认为自己的实验工作 只不
过是 雕虫小技 博儒林佳话而已 翟氏很有毅力 亲手製作的泥字都是宋体
分大 中 小 次小 最小五号 共十万多个 製作的方法是 搏土爇炉 煎铜削
木 直以铜为范 调泥埏埴 磨刮成章 意思是先做木模或浇铸铜模 後造泥字
入炉烧炼 再加修正 可惜他没有把製作方法与整套工序详细地记录下来 因为製
作程序複杂 又需一定的费用 所以 他竭尽三十年辛勤不倦的劳动才把这项工作
完成 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试印了自己写作的诗集 那时他已是古稀之年了
书上注明自造泥字 其子翟一棠 一杰 一新 发增等同造泥字 孙子翟家祥 内
侄查夏生检字(即排字) 学生左宽等校字 外孙查光鼎等归字 自己印刷 用白连
史纸 字画精匀 纸墨俱佳 他为纪念这次试印的成功 名其诗词集为 泥版试印
初编 或简称作 试印编 (图 9-5) 後来又排印了 泥版试印续编 此续编
鲜为人知 设图 9-6 以飨读者

图 9-5 翟金生用泥活字印刷的 泥版试印初编


402 古 代 篇

书中以五言绝句咏自刊 自检 自著 自编四首 兹录诗句原文如下


自刊 一生筹活版 半世作雕虫 珠玉千箱积 经营卅载功
自检 不待文成就 先将字备齐 正如兵养足 用武一时提
自著 旧吟多散佚 新作少敲推 为试澄泥版 重寻故纸堆
自编 明知终覆瓮 此日且编成 自笑无他技 区区过一生
翟氏把他这套泥活字印本书自称为 泥斗板 还叫 澄泥板 也叫 泥聚
珍板 有人想象泥字不坚固 经过施墨触手即碎 岂知澄浆细泥经过烧炼 硬度
会同石头骨角一样坚实 包世臣(字慎伯)为其作试印编序言 序中说 木字印二
百部 字画就胀大模糊 终不若泥版之千万印而不失真也

图 9-6 翟金生用泥活字排印的 泥版试印续编

翟氏还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排印了友人黄爵滋的诗集── 仙屏书屋初


集 第二年五月排版竣工 印成四百部书送往黄家 书前有封面镌 泾翟西园泥
字排印 小字两行 仙屏书屋初集 文录卷九 聚秀轩泥斗版 记云 道光乙
巳冬 翟子文虎导予为桃花潭之游 泽之东岸即翟村也 晤其族叟西园 出所造泥
斗版字视予 盖君於此事竭心力者三十年矣 君子一杰请以君所自著试印成册 於
是诗律之妙 文机之巧 烟墨辉彩 互相映发 夫材质得选故良 业专所习故精
尝闻昌南之製 取土为先 练泥荡泑厥工备矣 君不远千里以求人材 不惜时日以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03

尽其业 扩宋代宝藏之秘 踵我朝聚珍之传 此其有裨载籍 将为不朽功臣 岂比


魏砖崔 仅夸窑技而已哉 复忆桃潭西岩 峭壁高数十丈 其石均齐方正 有若书
版 扶舆之秀实萃於斯 然则西园此製其必与此石並寿为无疑矣 在总目後泥印
排检名单中 除翟金生本人外 还有其家属翟廷珍 一熙 家祥 文彪 一蒸 承
泽 朝冠等七人 这部诗集所用泥字较小 称小泥字 诗中小注字体更小 共装五
册 正文半叶九行 行十八字 四周双边 白口 单鱼尾 版心上刻 仙屏书屋
四字 此集虽经黄氏三个儿子(秩模 秩林 秩矩)校正 但错误还是不少 因此黄
氏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由浙进京路过苏州时 又把它刻成木版 名 仙屏书屋
初集年纪 共三十一卷(黄爵滋所著诗凡三十四卷 泥活字本只收十八卷 版刻本
收了三十一卷) 並说 览者自当以今刻为定 至此 仙屏书屋初集 有两种版
本行世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排印了族弟翟廷珍撰 修业堂集 二十卷(初集 文抄
十卷 肆雅诗抄 六卷 杂著 二卷 二集 诗抄 二卷 )附其子肯堂撰 留
芳斋遗稿 一卷 其初集 文抄 前刻有校阅 检排名单如下
校 阅 承泽 朗仙
吴选能福孙
泥印製造 一杰 兴甫
一新 焕然
泥印检排 受业 王炳光 子浑
弟 文彪 季华 德玉 慎先
廷深 献美 延辅 瑟庵
迁瑜 瑾友
侄 济言诚侯等十一人
男 学侯仁寿
孙 家祥余庆等十人
孙 本疆半成 李庄书佃
道光三十年(1850 年)又排印了黄爵滋撰 仙屏书屋初集诗录 十六卷 後录
二卷 为黄氏咏物 题画 纪游 唱和 感旧 怀人之作
咸丰七年(1857 年)翟金生已是八十三岁的老人了 他又叫孙子翟家祥利用这套
泥字排印了明嘉靖年间翟震川所修辑的翟氏宗谱 名为 水东翟氏宗谱 前有封
面 半叶十行 行二十七字 四周单边 白口 单鱼尾 封面後有 桃花潭图 两
叶 图左下署 十七世孙一新敬写 一行 翟氏泥活字印本 传世很少 李瑶和翟
金生两家泥活字印本的出现 证实了沈氏 梦溪笔谈 所记毕昇泥活字印书是完全
可信的 並使其製作方法流传不泯
404 古 代 篇

二 木活字印刷

在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工艺中 木活字印刷较之泥活字和铜 锡 铅等金属活


字 在製作上是较为简便 容易的一种活字印刷 或许这正是毕昇在製作泥活字之
前首先製作木活字的原因 毕昇用木活字印刷虽未成功 但此法後人必继续研究
且很快用於书籍印刷 现存西夏文木活字本 三代相照言文集 吉祥遍至口和
本续 等佛经的发现为此提供了无可争议的实物证据 到了元代 著名农学家王祯
更创转轮排字架和转轮排字法 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明清二
代木活字印刷已相当普遍 且出现了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这样的大规模木活字印
刷工程 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推向其历史的高潮

(一)西夏的木活字印刷

在宋朝印刷技术的影响下 西夏不仅发展了自己的雕版印刷 在其後期 还创


製了自己的活字印刷 史载 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 元代王祯刻製了木活字 但
至今未发现可以确认的宋元时期的汉文活字版印本 令人欣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以来 西夏故地的宁夏 首先发现了西夏的木活字版西夏文佛经 打破了长期以
来形成的元代发明木活字的说法 使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从元代提早到宋代 接着
人们又在甘肃出土的西夏文献中和俄藏黑水城西夏文献中 相继发现了西夏文泥活
字版和木活字版印本 这些重大发现 填补了早期活字印刷的空白 对研究中国古
代活字印刷技术和印刷史具有重要意义
西夏文 三代相照言文集 是俄藏黑水城西夏文献之一 文集 发愿文题
款 活字新印者陈集金 是最新发现的 现知最早的有题款的 木活字 印本
它的重大价值在於说明西夏 宋代确有木活字印刷
中国最早发现的西夏木活字版印本 是 1991 年 8 月在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
废墟中出土的西夏文佛经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简称 本续 )(参见图 8 45)
本续 计有 9 册 约 10 万字 白麻纸精印 蝴蝶装 有封皮 扉页 封皮
上贴有经名标签 书品高 30.5 厘米 宽 19.3 厘米 正文四界子母栏 上下高 20.5
厘米 左右宽 31.6 厘米 版口宽 1.2 厘米 无鱼尾 上段为经名简称 下段为页
码 经文每半面 10 行 每行 22 字 文字工整秀丽 版面疏朗明快 纸质平滑 墨
色清新 是中国古代的优秀版本之一

史金波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 年 1 期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05

九册 本续 的正文 最多的 37 页 最少的 17 页 从经名的不同 知此经包


括四部分内容
一是 本续 本身 存卷三 卷四 卷五 计三册
二是 要文 全称是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 一卷 计一册
三是 广义文 全称是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 计一册
四是 解补 全称是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 存完本第一
第五 残本第二 第三 计四册
主持贺兰县拜寺沟方塔考古发掘的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牛达生先生 对 本
续 的年代 版本及其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成果
根据经名和题款 知 本续 是由梵文译成藏文 又由藏文译成西夏文的 是
藏传佛教的密宗经典 本续 及 要文 广义文 解补 等成龙配套
反映了藏密经典的构成特点 在现存海内外的数千卷西夏文佛经中 尚未见是经
知其为海内外孤本 本续 对西夏学 佛学 藏学等学科有重要研究价值
出土 本续 的方塔 建於西夏惠宗大安二年(1075 年) 与 本续 同时出土
而有纪年的文物 最晚的是仁宗乾祐十一年(1180 年)汉文发愿文 未见有西夏之後
的文物 从文物的共存关係推断 本续 当为十二世纪下半叶的印本 据 贤者
喜宴 萨迦世系史 等藏文文献 知西夏仁宗时期(1140 1193 年) 是藏传佛
教向西夏传播最为重要 最为活跃的时期 曾有吐蕃高僧应仁宗之邀 到西夏讲授
密法 组织翻译藏文佛经而受到重视 被尊奉为上师 而现在所知有纪年的西夏印
本 十之八九是仁宗时期的 仁宗时期是西夏印刷最繁荣的时期 本续 可能也
是仁宗时期的印本
本续 有很多活字版印本的特点 有的反映在墨色上 如墨色浓淡不匀 纸
背透墨深浅有差 有的反映在字形上 如字形大小不一 笔画有粗有细 字体风格
也有差 本续 的活字特点 在版式上反映得最为集中 最为丰富
1.版框栏线 多不衔接
从版式栏线上看 版框栏线四角不衔接 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也不衔接 都留
下大小不等的缺口 栏线四角不衔接 为活字本常见的特点之一 但页页都是如此
则为其他活字本所少见 还有 有的上下栏线从版心处断开 成为左右两段 有的
上下栏线超越左右栏线 向版框外长出一段 这两种现象 似为其他活字本所未见
2.版面设计 随意改变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夏贺兰县文化局 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废墟清理纪要 文物 1994 年 9 期


牛达生 我国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西夏文佛经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中国印刷 1994 年 2 期 人
类印刷史上的重大发现——西夏文佛经 本续 认定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及其价值 台湾 1997∙中
华印刷科技年报
406 古 代 篇

个别页面版心行线漏排 如 本续 卷四第 5 页 既无版心 当然也无经名简


称和页码数字 又如 本续 卷五最後一页 为了节省一页纸 将所剩两行挤上
省去版心不说 还打破每半页 10 行的规格 多加了一行 成为 11 行 使版面显得
格外拥挤 有的经卷 打破版面设计格式 将左侧栏线移在经页中间文字之後 如
要文 最後一页 有的乾脆省去左侧栏线 使页面後半成为空白 如 广义文
解补 第一 第二 第五诸卷的最後一页 这种随意省去和移动栏线 随意加行
的现象 在已知的其他活字版印本中未见过 在雕版印本中当然更不会有 只有活
字印刷才可能这样做 这是 本续 所特有的现象
3.页码 经名用字混乱
页码用字 有的是汉字 有的是夏字 有的是阳文 有的是阴文 有的字号大
有的字号小 还有的两位数码 或是阴阳合用 或是汉夏合文 用此用彼 全无定
规 随意性很大 经名简称用字 如 本续 卷五 有的是 续五 有的是 五
都是西夏文的 个别页还有用汉字的 经名简称和页码数字 错排 漏排也比较严
重 有十几处之多 最典型的如 本续 卷五第 33 页 竟将页码 廿七 误排
在经名处 而且字还是倒置的 这种页码用字无定规 经名用字混乱的现象 未见
出现在其他活字本中 当然更不会出现在雕版印本中 似乎也是 本续 所特有的
4.倒字较多 还有错字
倒字 卧字在活字本中並不多见 不是每部活字本所必有的 然而 如果出现
一个 则必作为活字最主要的依据 如曾被认为是宋活字而实为明活字的 毛诗 唐
风 山有枢 篇内 自 字横排 成为卧字 明版宋罗大经的 鹤林玉露 卷四
第 4 页 駜 字倒置 成为倒字 这卧字 倒字成为定其为活字本的硬件 而 本
续 的倒字 已发现的竟有八处九字 分布在 本续 卷五 要文 广义文
和 解补 第一诸卷中 其中 二 字 3 个 四 字3个 廾 字2个 七
字 1 个 我们注意到 西夏文中没有倒字 这是因其笔画繁复 排字时不易看错
而汉文 二 四 廾 等字 倒正形近 稍不经心 便会排错 还有 解
补 第五页码 十七 中的 七 字 第二笔竖折 竟向左边折去 这只能是刻活
字的刻工误刻之故
5.隔行 竹片 印痕 是定 本续 为木活字版印本的主要依据
所谓隔行 竹片 印痕 是指字行间长短不一 墨色深浅有差的线条 这种线
条在三卷 本续 中较为突出 半数页面上都有 卷四共 37 页 有这种线条的竟
多达 26 页 本续 三卷半数内容为七字一句的韵文 韵文上下留有数字空白区
线条多出现在空白处 而挤得满满的字行间则极少 这是木活字特有的隔行 竹
片 印痕
在宋代 只有泥活字和木活字 金属活字尚无印刷品遗存 所以说它 特有
仅是指与泥活字相较而言 梦溪笔谈 所载毕昇泥活字排版技艺 是在 铁范(是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07

按版面大小製成的铁质版框 用以排字 )上密布字印 满一范为一板 无隔行之


工序 当然不会有隔行之物在印刷时留下印痕 与毕昇的泥活字排版技艺不同 王
祯木活字的排版技艺 则有 排字作行 削成竹片夹之 的工序 本续 页面上
的这些线条 就是隔行 竹片 处理不当 稍有突起留下的痕迹 这种现象 在近
代的铅字印刷中亦可看到 如果隔行的铅条夹不好 也会在字行间留下印痕 这是
定 本续 为木活字版印本最主要的依据
有的明清活字本界格行线时有时无 很不清晰 字行间也会出现类似线条 但
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线条 一是界格行线印刷不清 一是並无界格行线 只是
隔行竹片处理不当留下的印痕 二者不应混为一谈 何以证明它不是界格行线 而
是竹片印痕? 前面谈到 这种线条在韵文上下空白处较为突出 而文字密布的字行
间极少 这是因为面积较大的空白处 无突起的字相隔 纸面更容易接触到处理不
好的隔行之物而留下印痕 但是 也並不是所有面积较大的空白处都有这种印痕的
这说明如果排版得当 隔行之物不会翘起 是不会留下印痕的 反过来说 如果是
界格行线的话 这种线条在面积较大的空白处只会印得更为清晰 而不会毫无痕迹
再者 与木活字相比 泥活字笔划稍显钝拙 略呈板滞 边缘不够整齐 有断
笔 缺笔现象 本续 笔画流畅 笔锋犀利 印刷质量较好 当属木活字之列
本续 在版式上还有些其他印本所无的特有的现象 如为了省工 将两个笔
画简单的字刻在一个字丁上 如页码 廿七 刻成 等 形成上下两字连笔
甚或相交 又如因为填补空白的空丁长短不一 造成横列文字上下参差 不能成行
这些现象 与上述页码用字无定规 书名简称用字混乱 版式随意改变等 都是早
期活字不够成熟 不够规范的反映 对研究早期活字版印本 具有重要意义
本续 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在 1993 年 11 月举行的 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
讨会 发表後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1996 年 11 月 6 日 文化部组织专
家在北京鉴定确认 本续 是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
它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艺具有重大价值
西夏木活字版印本 在国外也有发现 如前述 1981 年捷连吉耶夫 卡坦斯
基 在俄藏黑水城西夏文献中 发现西夏文 三代相照言文集 和 德行集 为 活
字本 1993 年 史金波先生也发现上述两本及西夏文 大乘百法明镜集 为木活
字版印本 並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西夏文 三代相照言文集 为僧人道慧及其尊友慧照所作 是佛教禅宗著作
蝴蝶装首尾俱全 总 41 页 82 面 书品高 24 宽 15.5 厘米 正文四界子母栏 高
17 宽 11.5 厘米 每面 6 行 每行 17 字 版心白口 内有西夏文页码 唯最後 40

史金波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 年 1 期


408 古 代 篇

41 页码 四 字为汉文 十 和 十一 用西夏文 该经栏线交角处有缺口 墨


色浓淡不匀 证明其为活字版印本 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 文集 发愿文末有 活
字新印者陈集金 题款 这不仅说明 文集 为 活字 印本 而且是有关早期活
字印刷史极为珍贵的文献
文集 发愿文还有 清信发愿者节亲主慧照 题款 节亲主 有亲王之意
是西夏皇族嵬名氏特有的称谓 这项题款表明 文集 为西夏印本
大乘百法明镜集 卷九 也是一本佛教著作 经折装 前残 卷尾有经名
书品高 28.3 厘米 纸幅横长 50.3 厘米 每幅 4 面 残留 10 幅 总 40 面 上下单
栏 栏距 24.7 厘米 每面 8 行 每行 23 字 是经印工欠佳 且有墨色浓淡不匀
字体肥瘦有差 字位歪斜 字行不正等现象 证明其为活字本
德行集 曹乐道译自汉文 汉文原著佚名 是论述统治者德行的世俗著作
蝴蝶装 四周单栏 全书 26 页 前有序文 首尾俱全 每面 7 行 每行 14 字 版
心白口 上段为书名简称 行 字 下段为页码 有的为夏文 有的为汉文 无一
定之规 从序文和题款 知此书刊印於桓宗天庆年间(1194 1206 年) 印校发起
者(是)番大学院学正 学士 节亲文高 也即具有学正 学士职衔的西夏皇族嵬
名文高 发起刊印该书
该书文字点划到位 劲俏有力 印刷质量较好 兼之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相
接 留有缺口 字形大小不一 有的字字位歪斜 有的字边缘有印痕 有的页面版
心书名简称漏排等 这些现象都说明其为木活字
6.西夏活字版印本的价值
上述西夏活字版印本 是二十世纪印刷史上的重大发现 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本续 在上述诸印本中 具有更多的早期活字版印本的特点和性格 研究得也比
较深透 现以 本续 为主 将其价值略陈如下
第一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版印本实物 二十世纪以来 中国唐宋时期的
印刷品有很多重大的发现 如唐代的有 妙法莲花经 (存日本) 陀罗尼经咒 (存
中国西安)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存韩国) 金刚经 (存英国)等 五代的有
宝箧印陀罗尼经 辽代的有 契丹藏 金代的有 赵城藏 西夏的有西夏
文雕版等 但这些都是雕版印刷品和雕版 而无一能认定为活字印本
第二 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提早了一个朝代 按照以往论著中的说法 泥活
字是北宋毕昇发明的 木活字是元代王祯所 首创 所 发明 的 而在浩如烟海
的汉文古籍中 在已知的海内外所藏的 二千多种 活字印本中 迄今未发现宋代
木活字版印本 有鉴於此 本续 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不仅是发现了世界上现存
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 而且意味着木活字发明和使用的时间 比传统的说法提
早了一个朝代(大约提早了一个多世纪) 意味着中国和世界印刷史的相应部分需要
改写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09

第三 丰富了版本学的内容 如前所说 先贤们对活字本的鉴定 做了很多工


作 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但由於海内外所藏汉文古籍中 没有宋元活字印本
先贤们总结出来的活字本特点 只能是明清时活字本的特点 本续 及其他印本
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活字发明早期的活字印本的真容 对早期活字本的认识有重要
价值
第四 提供了研究古代活字印刷技艺的最新资料 本续 等不是印刷工具部
件 而是古代印刷工具运作的产物 本续 9 册约 10 万字 如是足本 字数可能
再翻一二倍 且不说组织译经将 本续 从藏文译成西夏文需要多少人力 物力和
完善的组织 单说印刷 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 一定的场地 设备 一定数量的技
工人员 一定的资金投入和预设的工艺流程 也是不可想象的 本续 的发现
说明西夏不仅有雕版印刷的能力 而且有活字印刷的能力 並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说明王祯 造活字印书法 所载活字的造字 贮字(以韵排字 上架备用) 排字
印刷等工艺流程 是在宋代就已存在 说明 排字作行 削成竹片夹之 的技术
早在西夏 宋代就已出现
第五 是活字印刷技术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实物依据 据研究 西方的活字印刷
是德国的约翰 谷腾堡在公元 1450 年前後创製的 而中国毕昇发明泥活字 是在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 1048 年) 西方的活字印刷 是在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下
出现的 比中国晚了整整 4 个世纪 西夏与两宋相始终 西夏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
同时 十分注意吸收包括印刷术在内的中原文化的营养 以发展自己 现藏於国内
外的以印本为主的数千卷(册)西夏文文献 就是最好的说明 毕昇发明泥活字和活
字印刷技术在宋代发展的时期 正是西夏独佔河西走廊的时候 东西方贸易和中原
文化向西方的传播 不能不给予西夏以强烈影响 二十世纪初 在敦煌发现了千餘
枚被认定是 1300 年之前的回鹘文木活字 说明地处西夏西部的回鹘 在西夏之後
也使用了木活字 本续 的发现 使我们有理由推断 在活字印刷技艺由中国向
西方传播的过程中 西夏起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第六 是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相互学习 相互渗透 共同进步的历史见证 本
续 将西夏文化(西夏字) 吐蕃文化(藏密经典)和中原文化(印刷术)完美地结合在一
起 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元代的木活字印刷

元代的农学家王祯是元代木活字印书很有成就的人 王祯 字伯善 山东东平


人 元初 曾於安徽旌德和江西永丰任职 他非常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提倡种植桑
棉 亲自参加工具改革的实践 並在前人经验基础之上 撰写了农学名著 农书
因为字数较多 遂命工匠按他的创意 製作木活字三万多个 準备用活字排印 首
410 古 代 篇

先於武宗至大四年(1311 年)用这份活字印刷了他所编纂的 旌德县志 不到一个


月 就印製了一百部 遗憾的是 这部古代有明确记载的木活字印本 早已失传了
农书 是否用木活字排印 既不见记载 也没见传本 无法进一步考查了 王祯
把这次製作活字 排版 印刷的方式方法 写了详细的总结 题为 造活字印书法
於 农书 雕版印本的後面公布了 是一份古代印刷史上的珍贵文献 造活字印
书法 的原文如下
古时书皆写本 学者艰於传录 故人以藏书为贵 五代唐明宗长兴二
年 宰相冯道 李愚 请令判国子监田敏 校正九经刻板印卖 朝廷从之
锓梓之法 其本於此 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然而板木工匠所费甚多 至有
一书字板 功力不及 数载难成 虽有可传之书 人皆惮其工费 不能印
造传播 後世有人别生巧技 以钱为印盔界行 用稀沥青浇满冷定 取平
火上 再行煨化 以烧熟瓦字 排於行内 作活字印板 为其不便 又以
泥为盔界行 内用薄泥 将烧熟瓦字排之 再入窑内烧为一段 亦可为活
字板印之 近世又铸锡作字 以铁条贯之作行 嵌於盔内界行印书 但上
项字样 难於使墨 率多印坏 所以不能久行 今又有巧便之法 造板墨
作印盔 削竹片为行 雕板木为字 用小细锯锼开 各行一字 用小刀四
面修之 以试大小高低一同 然後排字作行 削成竹片夹之 盔字既满
用木榍榍(先结切)之使坚牢 字皆不动然後用墨刷印之 写韵刻字法 先照
监韵内可用字数 分为上下平上去入五声 各分韵头 校勘字样 抄写完
备 作书人取活字样 大小写出各门字样 糊於板上 命工刊刻 稍留
界路 以凭锯截 又有语助词之乎者也字及数目字 寻常可用字样 各
分为一门 多刻字数 约三万餘字 写毕 一如前法 锼字修字法 将刻
讫板木上字样 用细齿小锯 每字四方锼下 盛於筐筥器内 每字令人用
小裁刀修理齐整 先立凖则 於凖则内 试大小高低一同 然後另贮别器
作盔嵌字法 於元写监韵各门字数 嵌於木盔内 用竹片行行夹往 摆满
用木榍轻榍之 排於轮上 依前分作五韵 用大字标记 造轮法 用轻木
造为大轮 其轮盘径可七尺 轮轴高可三尺许 用大木砧凿窍 上作横架
中贯轮轴 下有钻臼立转轮盘 以圆竹笆铺之 上置活字 板面各依号数
上下相次铺摆 凡置轮两面 一轮置监韵板面 一轮置杂字板面 一人中
坐 左右俱可推翻摘字 盖以人寻字则难 以字就人则易 以此转轮之法
不劳力而坐致字数 取讫 又可铺还韵内 两得便也 取字法 将元写监
韵另写一册 编成字号 每面各行各字 俱计号数 与轮上门类相同 一

文内标点遵从原作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11

人执韵 依号数喝字 一人於轮上元布轮字板内 取摘字只嵌於所印书板


盔内 如有字韵内别无 随手令刊匠添补 疾得完备 作盔安字刷印法
用平直乾板一片 量书面大小 四周围作栏 右边空 候摆满盔面 右边
安置界栏 以木榍榍之 界行内字样 须要个个修理平整 先用刀削下诸
样小竹片 以别器盛贮 如有低邪 随字形衬垫(徒念切)榍之 至字体平稳
然後印刷之 又以棕刷顺界行竖直刷之 不可横刷 印纸亦用棕刷顺界行
刷之 此用活字板之完法也 前任宣州旌德县县尹时 方撰农书 因字数
甚多 难於刊印 故用已意命匠创活字 二年而工毕 试印本县志书 得
计六万餘字 不一月而百部齐成 一如刊板 始知其可用 後二年 途迁
任信州永丰县 挈而之官 是时农书方成 欲以活字嵌印 今知江西现行
命工刊板 故且收贮以待别用 然古今此法未见所传 故编录於此 以待
世之好事者 为印书省便之法 传於永久 本为农书而作 因附於後
据此可知 造木活字印书的基本步骤是
按韵写字後贴到木版上 刻好 用细齿小锯将版上的字锯成单个字 将
单字修理整齐 使之高低大小一致 造轮盘贮字 捡字排版 印刷
王祯是一位伟大的生产革新家 他积极参加多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 促进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的这种革新精神 在印刷技术上得到发辉 在创製木活字的同
时 发明转轮排字盘(图 9-7) 实现 以字就人 的方法 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
了工作效率 对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进步 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祯之後二十多年 浙江奉化州官广平人马称德在任内刻製木活字十万多个
於至治二年(1322 年)印了许多书 如 大学衍义 四十三卷二十册 但是马氏印书
也没有流传下来

(三)明清时期的木活字印刷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 历经宋 西夏 元等数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应用与发展


到了明朝 已逐渐地普及流行开来 其中尤以木活字印刷流行较广 正如明人胡应
麟(1551 1602 年)所云 今世欲急於印行者有活字 然自宋已兆端 今无以药泥
为之者 唯用木称活字云 清人龚显曾也说 明人用木活字版刷书 风气乃大
盛 可见 木活字印刷到了明代 已是风靡於世 为清代木活字印刷地进一步发
展 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朝活字印书较多 但仅从现存版本上很难区别其究属木活字印本还是铜活字
印本 据张秀民先生统计 明朝木活字本有书名可考者约一百餘种 多为万历印
本 弘治以前的极少见 其有地名可考者 除上述成都 建阳 南京等处外 又有
412 古 代 篇

江苏 浙江 福建 江西 云南等地 现存实物中 有一本明代用木活字排印的


毛诗 其末行 自 字横排(图 9-8) 为各印刷史书所例举

图 9-7 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

明代除用木活字排印书籍之外 还用木活字排印民间风行极广的 家谱 家
谱的排印 直接促使木活字印刷地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到了清朝 木活字印书已在全国通行 各地的衙门 书院 官书局 大都备有
木活字 而且出现了如 活字印书局 或 聚珍堂 等专门採用活字印刷的店铺
採用木活字印刷的地区有河北 山东 河南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
南 四川 福建 广东 陕西 甘肃等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13

图 9-8 明木活字本 毛诗 中 自 字横排

清代初期的活字印本有 顺治年间明孙賁撰 义门郑氏道山集 康熙年间晋


江施琅 靖海记 一卷 雍正三年(1725 年)武水陈唐重订本宋陈师道 後山居士诗
集 六卷 正集目录一卷 後山先生逸诗五卷 逸诗目录一卷 诗餘一卷 雍正三
年(1725 年)归安汪亮采南陔草堂排印的宋唐庚 眉山诗集 十卷
清代政府最大规模的一次採用木活字印书 是乾隆年间排印的 聚珍版丛书
一百三十四种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 在纂修 四库全书 时 诏令从 永乐大典 中辑出
大量失传古籍零种 散篇和各省进呈的遗书不下万餘种 命选择一部份世所罕见而
又有裨益於世道人心足备参考的图书 交武英殿予以刊刻流通 因数量大 刻版所
需时间太长 且耗费财力 人力 当时管理武英殿刻书事务的四库馆副总裁金简
计划依照元代王祯创造的木活字印书 於是拟就办法进呈 奏折中说
但将来发刊 不惟所用板片浩繁 且逐步刊刻亦需时日 臣详
细思维 莫若刻做枣木活字板一份 印刷各种书籍 比较刊板工料悬殊
臣谨案御定佩文诗韵详加选择 除生僻字不常见於经传者不均集外 计应
刊刻者约六千数百餘字 此内虚字以及常用之熟字 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
414 古 代 篇

字不等 约共十万餘字 遇有发刻一切书籍 只须将槽板照底本一摆


即可刷印成卷
这个奏呈奉到高宗御批 甚好 照此办理 於是就组织工人开始刻造 乾
隆三十九年(1774 年)刻成二十五万字 在那时这套木活字的造价 每百字用木料二
钱二分 写工二分 刻工四钱五分 连同应用的附带工具 如摆字木槽 字盘 格
子 版箱 大柜 木凳等 统共用银二千三百三十九两七钱五分 刻成後 高宗认
为 活字 的名称不雅 改称 武英殿聚珍版 用这些活字排印的丛书 就叫 武
英殿聚珍版丛书 此後凡活字排版印本称 聚珍本 即始於此
在这批活字未成之前 武英殿曾於乾隆三十八年雕版印刷了 易律八种 十二
卷 汉官旧仪 二卷 补遗一卷 魏郑公谏续录 二卷 帝苑 四卷 这四
部书因印成在聚珍版之前 故名 初刻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改用活字陆续排印
至乾隆三十九年(1794 年)共印成一百三十四种 加上前四种共一百三十八种 为 聚
珍版丛书 的最足版本 丛书 的排印行款是半叶九行 行二十一字 白口 版
心下右方有校勘官姓名 初印本上下栏线整齐划一 颇具特色 每种书首 有提要
和高宗御题聚珍版小韵诗序
主办人金简把这次製造木活字印书的经过和方法 写成了一部详细记录 题名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一书 它比王祯的 造活字印书法 更为全面 系统 而且
在刻製木字 製作字架和板框以及操作技术等方面 又比王氏有所改进 武英殿
聚珍版程式 原文参见本章 (二)清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
聚珍版丛书 的排印步骤大致如下
排印事宜者为六人 先将刻成的活字按 佩文韵府 诗韵分於十个木箱内
每箱抽屉八层 每层又分若干小格盛字 二人专管摆版 四人分管平上去入四声
摆版人按书稿所需用的字向管韵人唱取 管韵人按韵检字 由摆版人摆成一叶版
交付刷印样书 再由翰林校对无误後 照书样刷印成书
嘉庆年间 又用活字排印了一些书 据知有下列八种 宋吕祖谦 大事记
十二卷 通释 三卷 解题 十二卷 十二册 半叶八行 行二十一字 清
鄂辉等奉敕撰 钦定平苗纪略 五十二卷 卷首四卷 四十八册 半叶七行 行二
十字 清王履泰 畿辅安澜志 五十六卷 三十六册 半叶八行 行二十字
清齐鲲 费锡章辑 续琉球国志略 五卷 卷首一卷 六册 半叶七行 行二十字
清阿桂等奉敕编 乾隆八旬万寿圣典 一百二十卷 卷首一卷 四十册 半叶十
一行 行二十五字 清董诰等奉敕编 西巡圣典 二十四卷 卷首一卷 二十四
册 半叶八行 行二十字 乾隆敕编 钦定重举千叟宴诗 三十四卷 卷首二卷
三十六册 半叶十一行 行二十五字 清和 等续纂 吏部则例 五十九卷 半
叶九行 每行二十字 以上八种 版心下没有校勘人姓名 世称为聚珍版单行本
清代前期 以活字排印书籍 逐渐通行 但流传於世的很少 比较著名的活字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15

本有如 婺源紫阳书院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排印的清周鸿撰 婺源山水游记


婺源为朱熹的故乡 设有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周鸿任书院山长 因记
婺源山川名胜编成此书排印行世 该书半叶九行 行二十二字 四周双边 白口
单鱼尾 无界格 版心下题刻 婺源紫阳书院藏版
民间活字印本 影响较大的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
萃文书屋排印的清曹霑撰 高鹗续 红楼梦 (参见图 8-91)一百二十回 由程伟元
主持其事 此书两次排印 第一次排印後 因社会需要量大 於第二年再次校订排
印 第一次印本世称 程甲本 第二次印本世称 程乙本 两种本子的版式相
同 为半叶十行 行二十四字 四周双边 白口 单鱼尾 书前有图讚二十四叶及
图讚序文为刻版 封面题刻 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萃文书屋 卷末题 萃文书
屋藏版 乙本在排印前 作了修订 在序文中多出两叶引言 全文为
红楼梦引言
1.是书前八十回 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 今得後四十回合成完璧 缘友
人借抄争睹者甚伙 抄录固难 刊板亦需时日 姑集活字印刷 因急欲公诸同好
故初印时不及细校 间有纰缪 今复聚集各原本 详加校阅改订无讹 惟识者谅之
2.书中前八十回抄本 各家互 今广集核勘 准情酌理 补遗订讹 其间或
有增损数字处 意在便於披阅 非敢争胜前人也
3.是书沿传既久 坊间缮本及诸家所藏秘稿繁简歧出 前後错见 即如六十七
回 此有彼无 题同文 燕石莫辨 兹惟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
4.书中後四十回 係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 更无他本可考 惟按其前後关照者
略为修辑 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 其原文未敢臆改 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 而不欲
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5.是书词意新雅 久为名公钜卿赏鉴 但创始刷印卷帙较多工力浩繁 故未加
评点 其中用笔 吞吐虚实掩映之妙 识者当自得之
6.向来奇书小说 题序署名 多出名家 是书开卷略志数语 非云弁首 实因
残缺有年 一旦颠末毕具 大快人心 欣然题名 聊以记成书之幸
7.是书刷印 原为同好传玩起见 後因坊间再四乞兑 爰公议定值 以备工料
之费 非谓奇货可居也 壬子花朝後一日小泉兰墅又识
至今 甲 乙两本都已传世很少 乙本尚能见到 甲本更为稀有 是值得珍视
的清初期民间活字印本的代表作品 也是研究 红楼梦 这部文学名著的宝贵资料
嘉庆年间活字印本的代表 有 嘉庆十年(1805 年)周氏易安书屋排印的 甫里
逸诗 二卷 假年录 四卷 (卷三题 甫里遗文 又分上中下) 甫里闻见集
一卷 半叶十行 行十九字 单边 白口 单鱼尾 版心下题刻 易安书屋 四字
昆山陈元模编辑的 淞南志 半叶九行 行二十四字 左右双边 白口 单
鱼尾 卷後题 玉峰陈景川刻字局摆印
416 古 代 篇

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吴淑骐企瑶山馆排印明黄端伯撰 瑶光阁集 嘉庆二


十四年(1819 年)张金吾爱日精庐排印的宋李焘 续资治通鑑长编 半叶十二行
行二十一字 四周单边 白口 单鱼尾 版心下刻 爱日精庐 目录後题 嘉庆
已卯仲夏海虞张氏爱日精庐印行 牌记
道光时期的活字印本 有道光十一年(1831 年)六安晁氏活字排印曹溶编 陶越
增订的 学海类编 丛书 收录古今书籍四百二十多种 封面印 六安晁氏聚珍板
印 牌记一行 此外 还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崇敬堂排印的清华恕撰 燕香居
诗稿 道光三十年(1850 年)金陵甘氏津逮楼排印的清黄鸿沐辑 帝里明代人文略
封面题刻 道光庚戌夏五月甘氏津逮楼集印 牌记两行
咸丰 同治期间 清廷政府腐败 国家内忧外患严重 经济 文化事业衰退
印书业受到影响 这一时期 不仅印书数量较少 而且工料粗糙 质量不高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後 清政府在各地成立的官书局 大量刻印经史著作 也有
以活字排印的书籍 如 金陵官书局排印的 三国志注 江南官书局排印的 周
易折衷 浙江官书局排印的 柞蚕汇志 等
光绪 宣统时期 已到了清代晚期 距今较近 活字印本的流传也比较多了
民间私 坊印书 有 吴江陆同寿排印的陆文衡撰 啬庵随笔 六卷 末一卷 昆
陵汇珍楼排印江阴夏敬渠 野臾曝言 二十卷 一百五十二回 常熟赵氏印旧虞山
赵士春 保闲堂集 二十六卷 会稽董氏取斯堂排印陈洪绶 宝纶堂集 十卷 拾
遗一卷 江苏存古学堂排印吴县曹之忠 孝经学 七卷 文则楼排印鄞县陈仅 群
经质 二卷 瘦影山房排印的 徐霞客游记 以及江苏有古学堂排印 经学文钞
苏州文学山房排印的莫友芝撰 持静斋藏书纪要 等等 北京的书坊大多採用木活
字排印通俗文学书籍 以隆福寺街的聚珍堂书坊最为典型 排印了许多鼓词 小说
自兼发行 流传很广 通行於世的如光绪二年(1876 年)排印的王希廉评一百二十回
本 红楼梦 光绪三年(1877 年)排印的二十回本 济公传 光绪五年(1879 年)
排印的石玉昆的 忠烈侠义传 (又名 三侠五义 ) 光绪六年(1880 年)排印燕北
闲人评 儿女英雄传 四十回 光绪七年(1881 年)排印贾凫西的 历代史略鼓词
其所印 儿女英雄传 醉菩提 都附有活字本排印书目 儿女英雄传 附目
有如下十四种书
1. 绣像王评红楼梦 四套
2. 济公传 (又名 醉菩提 )一套
3. 红楼梦影 一套
4. 批评儿女英雄传 四套
5. 忠烈侠义传 (又名 三侠五义 )四套
6. 红楼梦赋 一本
7. 续红楼梦 二套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17

8. 文虎 二本
9. 续聊斋志 二套
10. 蟋蟀谱 一本
11. 聊斋志 拾遗 一套
12. 艺菊新编 一本
13. 御製悦心集 一套
14. 想当然耳 一套
坊家利用广告目录 进行宣传 以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总之 木活字印刷 在清代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地区渐渐普遍起来 印刷内容
十分广泛 经 史 子 集四部皆备 流传至今的约有两千多种 在明末已经开始
兴起的印刷家谱之风到了清代也更加流行 如浙江 江苏 安徽 江西 湖南 四
川等地 都有以排印家谱为专业的工匠 称为 谱匠 或 谱师 有些人在秋收
之後的农闲季节 携带工具 走乡串镇 当时木活字已可以租借 买卖 继承 转
让 赠送 成为有价值的财产

三 铜活字印刷

继泥活字 木活字印刷发明之後 中国又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中国在北宋时已


经有人用铜板刻成整块印版了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北宋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印广
告纸所用的铜版 图 9 9 就是证明 但铜活字何时起源 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现知最早确切的铜活字印书活动是在十五世纪末(明朝弘治初年) 当时江苏的无锡
常州 苏州一带有不少富家以铜活字印书 最有名的是无锡华燧的会通馆 华坚的
兰雪堂 安国的桂坡馆等

图9 9 北宋时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及印样
418 古 代 篇

图9 10 会通馆 锡字铜版 印 宋诸臣奏议

中国採用铜活字排印古代类书 唐宋人的诗文集和水利专业的书籍 种类多


数量大 流行较广 所以保存到今天的也较多 铜活字印书 深受藏书家所珍视
华燧的会通馆 印书最早 也最著名 华燧(1439 1513 年) 字文辉 号会通
无锡人 邵宝 容春堂集 中有 会通君传 云 会通君 姓华氏 讳燧 字文
辉 无锡人 少於经史多涉猎 中岁好校阅同 辄为辩证 手录成帙 遇老儒先
生 即持以质焉 既而为铜字板以继之 曰 吾能会通矣 乃名其所为 会通馆
人遂以会通称 或丈之 或君之 或伯仲之 皆曰 会通 云 君有田若干顷 称
本富 後以劬书故 家少落 而君莫如也 三子 埙 奎 璧
明弘治三年(1490 年)华燧用铜活字印出 宋诸臣奏议 (图 9 10)五十册 因

一云为锡活字印本 此处虽沿用旧说 但新说更为可信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19

铜字难受水墨 墨色浓淡不匀 质量较差 但它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铜活字印


本 华氏排印铜活字本 传至现今的 有
於弘治五年(1492 年)排印了 锦绣万花谷 弘治八年(1495 年)印宋洪迈撰 容
斋随笔 文苑英华辩证纂要 弘治十一年(1498 年)排印 会通馆集九经韵览
以及 纪纂渊海 会通馆印正辑补古今合壁事类 前集 後集 续集 补集等
会通馆先後印了约十五种书籍 每部书的版心下方都印有 会通馆活字铜版印 八
个字
华燧的叔父华 也採用铜活字印书 无锡县志 载 华 字汝德 以贡
授大官署丞 善鉴别古奇器法书名画 筑尚古斋 实诸玩好其中 又多聚书 所製
活板甚精密 每得秘书 不数日而印本出矣

图9 11 明弘治十五年华 铜活字印本 渭南文集


420 古 代 篇

弘治十五年(1502 年)华 排印了 渭南文集 图9 11 剑南续稿


华燧的侄子华坚 也用铜活字排印了不少书籍 传世本有正德八年(1513 年)排
印 元氏长庆集 六十卷 正德十年(1515 年)排印 艺文类聚 二百卷 正德十一
年(1516 年)排印 春秋繁露 十七卷 蔡中郎集 十卷 外传一卷 华坚排印的
书 多题有 锡山芝雪堂华坚允刚活字铜版印行牌子 或 兰雪堂华坚活字铜版
印 篆文印记

图9 12 安国桂坡馆铜活字印 初学记

继华氏之後 无锡安国桂坡馆 也造铜活字印书 无锡县志 载 安国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21

字民泰 富几敌国 居胶山 因山治圃 植丛桂於後岗 延袤二里餘 因自号桂坡


好古书彝鼎 购 书 又西林胶山 安氏园也 嘉靖中 安桂坡穿池广数百亩 中
为二山 以拟金 焦 至国孙绍芳 即故业大加丹艭 天下名士游赏其中 二百年
来东南一名区也
安氏印书晚於会通馆 於正德十六年(1521 年)印了 东光县志 六卷 但早已
失传 据知见传本 有嘉靖三年(1524 年)排印的 吴中水利通志 其它还印有 古
今合壁事类备要 颜鲁公文集 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初学记 (图
9 12)等著作 共约有十种左右

图9 13 明弘治十六年五云溪馆铜活字印本 玉台新咏

明代除吴锡华氏 安氏之外 苏州 南京 福建等地方 也有数家以铜活字印


刷图书的 如 苏州的金兰馆 於弘治十五年(1502 年)排印了宋范成大撰 石湖居
士集 三十四卷 版心题有 弘治癸亥金黄馆刻 牌记 弘治十六年(1503 年)排印
明孙蕡撰 西庵集 九卷 五云溪馆排印了 玉台新咏 图 9 13 以及流传
422 古 代 篇

至今的苏州地区排印的 卢照邻诗 王勃诗 等唐人诗文集 此外 还有常熟


五川精馆排印的 王岐公宫词 南京张氏排印的 开元天宝遗事 福建芝城姚
奎排印的 墨子
清代以铜活字排印的书 不如明代多 但是印刷技术更有进步 其规模之大也
超过了明代 据记载 清初期内府已有铜活字印书 康熙年间曾印刷过 星曆考原
数理精蕴 律吕正义 等书籍 武英殿修书处下设有铜字库 专司铜字 铜
盘 摆印之事
从传本所见到的清初民间 私人以铜活字印书有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吹黎
阁排印的钱陆灿选 刘士弘订 文苑英华律赋选 半叶十行 行十八字 四周双
边 黑口 双鱼尾 封面题 吹黎阁同板 五个字 该书印刷十分精緻 此外是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侯官陈梦雷撰 松鹤山房诗集 九卷的铜活字印本
清室内府最大规模的一次铜活字印刷是雍正四年(1726 年)至雍正六年(1728 年)
排印的大型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 (图 9 14) 全书一万卷 书籍卷帙之大 排字
印刷之精 著称於世

图9 14 清内府铜活字本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 原编纂人陈梦雷 字省斋 福建闽县人 康熙九年(1670 年)


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 曾因事获罪 谪戍辽宁开原尚阳堡 後被召还北京 授命於
西苑教皇三子诚亲王胤祉读书 陈氏在西苑讲学期间 利用王府及本人藏书 着手
编纂这部大型类书 初名 汇编 後改名 古今图书集成 於康熙四十年(1701
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初稿完成並缮成清本 另写目录一册 交诚亲王奏进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23

得圣祖同意 原拟交付武英殿刊印 由於时日迁延 迟迟未予付梓 因此竟使书的


刊印与编纂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康熙末年 诸子争立 皇四子胤祯继位後 为消除嫌怨 对他的兄弟及其幕客
亲信予以严加处置 陈梦雷就以 招摇无忌 之罪名 又谪戍塞外了 陈氏在诚亲
王府完成的 古今图书集成 原稿並未废棄 世宗胤祯将该书经营之功归於圣祖
並另派蒋廷锡任总纂 重加整理 三年後 改编为一万卷 分六编三十二典 六千
一百九部 每部中有汇考 总论 图表 列传 艺文 外编 雍正三年完成初稿
次年初世宗御制序文 於雍正六年(1728 年)以铜活字排印成书 全书分订五千册
以每函十四 分装五百二十三函 另编目录二十册 分装两函 共计五百五十二函
五千二十册 古今图书集成 一书的编纂体例 与清代一般官修图书不同 书中
不列参加编纂者的职衔姓名 只有世宗御制序文和蒋廷锡进书表 前冠御制序文说
圣祖命广罗群籍 分门别类 统为一书 成册府之巨观 极图书之大备 而卷帙
浩富 任事之臣弗克祗承 既多讹谬 每有缺遗 历经岁时 久而未就 朕绍登大
宝 思继先志 特命尚书蒋廷锡等董司其事 督率在馆诸臣重加编校 蒋廷锡在
书首表文中也只说 奉敕恭校圣祖仁皇帝钦定 古今图书集成 而对这书的原
编纂人 就此抹掉 一字不提了 雍正六年(1728 年)排印的 古今图书集成 选
用开化纸和太史连纸两种纸张印刷 细软洁白 印刷精良 装帧富丽 大方 每半
叶九行 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双边 书中附图以木刻雕版印製 由於卷帙浩繁
只印成六十四部 另样书一部 印数既少 当时即为珍本 於宫内文渊阁 皇极殿
乾清宫各贮存一部之外 存藏 四库全书 的其它六阁 各贮存一部 颁赐在朝显
宦以及乾隆纂修 四库全书 时 江浙进呈图书超过五百部的藏书家各一部 经过
颁赐 分贮之後 已所剩无几了 传世至今更为稀有 仅故宫博物院 北京图书馆
等藏书单位藏存全帙
清廷这批铜活字排印 古今图书集成 之後 未见记载排有其它书籍 铜活字
贮存於武英殿铜字库 设有人员专门负责管理 遗憾的是 保管人员监守自盗 怕
事发被惩处 当时正值北京钱贵 遂建议毁铜製钱 於乾隆九年(1744 年)将铜字库
残存铜字 铜盘全部销毁 改铸铜钱 这批珍贵的铜活字 从此消失殆尽 为中国
金属活字印刷的历史 留下了极为痛心的一页
清代後期铜活字印书更为少见 福建人林春祺 从十八岁请人刻製铜活字 用
了二十一年的时间 花费白银二十万两 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完成正楷体大小
铜活字四十多万个 他是福建福清县龙田人 因而把铜活字命名为 福田书海
这批铜活字印有顾炎武的 音学五书 其中 音论 为上 中 下三卷 诗本
音 十卷 每半叶八行 行十九字 四周双边 白口 线鱼尾 版心下刻 福田
书海 四字 书前有封面题 福田书海铜版活字版 福建侯官林氏珍藏 十六字
诗本音 後有 古闽三山林春祺怡斋捐镌 兄季冠痴石校刊 长子永昌正画 次
424


图 9-15 林春琪铜活字印 铜版叙


第九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25

图 9-16 广东唐氏锡活字印样

子毓昌辨体 四行镌刻铜版姓氏 在 音论 卷首 林氏写有一篇 铜版叙 (图


9-15) 记录了他刻製铜活字之起因及经过 这是继沈括记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
426 古 代 篇

王祯 金简记述木活字印刷之後 记述铜活字印刷的一份珍贵的文献

四 锡活字和铅活字印刷

1.锡活字
十三世纪王祯在 造活字印书法 中 有 近世又铸锡作字 以铁条贯之 的
记载 王祯所说的 近世 指前代宋朝 因当代元朝称 今世 这就是说 元朝
之前已经有了锡活字 道光三十年(1850 年) 广东佛山镇唐姓书商 出资一万元铸
造锡活字 计铸成扁体字 长体大字 长体小字三套 约有二十多万个(图 9-16)
其扁体字为正楷 两种长体字近似仿宋体 都较美观 咸丰元年(1851 年)曾用这批
锡活字印成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 三百四十八卷 共一万九千三百四十八页 订成
一百二十大册
唐氏铸造锡活字的方法是 用木活字製成泥字范 浇上熔锡 凝固後取下 加
以修整即成
2.铅活字
中国在明朝时期已有人用铅刻製活字了 明朝弘治末正德初年(1505 1508 年)
陆深 金台纪闻 载 近日毗陵(即常州)人用铜 铅为活字 视板印尤巧便
清道光十四年(1834 年)湖南人魏崧在他所著的 壹是纪始 中说 活板始於
宋 今又用铜 铅为活字 可见 早在近代铅合金活字传入中国之前 已经有
人用铅做活字了
可惜早期的铅活字印本没有流传下来 有关用铅製活字的方法 更缺乏文献记
载 无从考查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