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2

發現馬蹄真跡

發現《淳化閣帖-馬蹄真跡》
加拿大 雙真 mliang_1999@yahoo.com

電話 1 604 773 0268

一:流行淳化閣帖均為北宋後翻刻本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 992 年)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下旨摹刻《淳化閣帖》, 第二年刻成後將拓本分賜宗室和中
書省樞密院二府要員。宋中書省相當於宰相府,通常為二人,樞密院相當於兵部,設樞密使(從一品),知樞
密院事(正二品),同知樞密院事(正二品),樞密副使(從二品),簽書樞密院事(從二品),同簽書樞密
院事(正三品),總共也不過五六人。所以從一開始能得到《淳化閣帖》拓本的人就不多。四年後(公元 997
年)宋太宗駕崩, 其三子即位, 是為宋真宗。期間應該還有分賜。但也僅僅延續了幾年。據估計賜本總共不
會超過一百本。《歐陽修集》卷一百四十三•集古錄跋尾卷十寫到:“右世傳十八帖者,實二十五帖,蓋書者十
八家爾。而流俗又自有羲之十八帖,然皆出於官法帖(即《淳化閣帖》)也。太宗皇帝時,嘗遣使者天下購募
前賢真跡,集以為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每有大臣進登二府者,則賜以一本,其後不賜。或傳板本在禦書院,
往時禁中火災,板被焚,遂不復賜。或云板今在,但不賜爾。故人間尤以官法帖為難得,此十八家者蓋官法帖
之尤精者也。余得自薛公期,云是家藏舊本,頗真。今世人所有,皆轉相傳摹者也。”

歐陽修生於 1007 年卒於 1072 年,為北宋文壇宗師,著《新唐書》及《新五代史》,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


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 距宋太宗不足百年,是現在見到较早論述《淳化閣帖》之人,但從上面引文可
知以下幾點:

1、官法帖《淳化閣帖》拓本难得,他本人人更没见过原刻石版或木版;

2、原刻焚毀或當時還在禦書院, 不能確定;

3、當時已有很多翻刻,他得到的《十八家帖》源自《淳化閣帖》。

南宋淳祐四年 1244 曹士冕成《法帖谱系》,其原序云:“魏晉真墨世不多見,故家大室號為收書者,所藏間不


過一二,外此率多臨摹響榻徃徃失真,無復古意,去古益逺。雖石刻亦復艱得,秦漢豐碑巨碣唯字畫深且大者
僅存,雖日就剝落而尚或髣髴可辨,至如晉宋諸刻幾一字不可攷矣,可勝嘆哉。恭惟藝祖皇帝承五季分裂之餘,
平一天下,諸國賓服,文書禮樂復見全盛。太宗皇帝文徳化成,淳化中盡取御府歴代名蹟刻之秘閣,毎大臣登
進二府則賜之,於是魏晉書法傳布天下,閣帖之名葢始乎此。自是好事者轉相傳摹而又増益他帖別為卷第,如
絳帖潭帖之類,枝分派別,不知其幾世。之得其一二者未暇詳攷,徃徃自為珍異,此是彼非,莫知底止。餘生
最晚,自幼粗知崇慕書學,第識見淺陋,所得不廣,淳化古帖恨未識真。近世所藏率是贗本。絳帖家藏數種,
雖有同異,並皆中原新刻。近嵗始獲見古本於三衢好事家,然後知單公炳文之論不我欺也。因取平生所見諸帖,
列成譜系,以備遺忘。若夫攷訂不盡,紀載未備,尚俟博雅君子矜我者是正而増廣之。曹士冕序。” 到了南宋,
閣帖真跡已成絕跡, 而各種翻刻本大行其道。曹士冕本書 上卷列淳化法帖以下有二王府帖、紹興國子監本、
淳熙修內司本、大觀太清樓帖、臨江戲魚堂帖、利州帖、慶歷長沙帖、劉丞相私第本、長沙碑匠家本、長沙新
刻本、三山木版、黔江帖、北方印成本、烏鎮本、福清本、澧陽帖、鼎帖、不知處本、長沙別本、蜀本、廬陵
蕭氏本,凡二十二種。下卷絳本舊帖以下有東庫本、亮字不全本、新絳本、北本、又一本、武岡舊本、武岡新
本、福清本、烏鎮本、彭州本、資州本、木本前十卷,又木本前十卷,凡十四種。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阁帖跋》:“宋太宗以文治,粥有捐善贾购法书,聚之御府,甚者或赏以官。时五代丧乱
之余,视存者百一,古迹散落,帝甚悯焉。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
刻秘阁。题曰上石,其洼木也。赐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辙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
之。”
而時至坊间流行的各種《淳化閣帖》版本亦都是翻刻本。 主要有以下多種:

東京大学総合図書館所蔵泉州本淳化阁帖,渡辺信旧蔵,折帖装单开 25.5×13.2cm 存第 2,4,5,6,8,9 卷共 6


卷,乃石刻拓本。 著录明洪武 4 年 1371 年常性刻,有朱筆卷号版码。 日本書學大家宇野 雪村(1912
年 - 1995 年)在其 1984 年出版的《法帖事典》曾论及。

1
發現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全 10 卷   南宋翻刻國子監本 故宮博物院。第一册卷首与第十册卷尾钤有“懋勤殿鉴定章”、
“乾隆御览之宝”印章,内夹黄纸签条有“宋拓淳化阁帖一匣十册,上等”字样,帖中未见其他印章与题跋。
此本即马子云先生提及的“懋勤殿本”。此十卷本为刻石,为宋纸、宋墨、宋拓无疑,与 “潘祖纯本”出一石

潘祖純本 全 10 卷  懋勤殿本同石拓本 上海博物館
バージョンの技法: 石刻    出所: 渡辺信旧蔵, 東京大学総合図書館所蔵    印記: 東京帝国大学図書印    大きさ(縦×横): 25.5×13.2cm    数量: 6 冊    著作の年: 992 年    著作の時期: (宋)淳化
3 年 11 月 6 日    著作の構成: 10 巻    装訂: 折帖装    請求記号: A00-6099    資料化の技法: 拓本   

泉州本 南宋翻刻本 上海圖書館(《宋拓王右軍書》就是《淳化閣帖》泉州本卷六、卷七、卷八之殘本合並
本。其中卷六殘存 24 帖,卷七殘存 11 帖,卷八殘存 34 帖,《閣帖》原本卷六、七、八合共 159 帖,此《宋拓
王右軍書》共 39 帖。)

賈相本 全 10 卷  南宋翻刻本 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國子監本 全 10 卷 南宋內府翻刻本 弗利爾美術館 1 至 8、10 卷 上海圖書館第 9 卷

遊相本 全 10 卷  明翻刻本 珂羅版

2
發現馬蹄真跡

祖帖本 全 10 卷  明翻刻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

夾雪本 2 卷 明翻刻本  書道博物館

肅府本 全 10 卷 明刻本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绛帖

3
發現馬蹄真跡

即便上海博物館以重金購回的安思遠四卷殘本也被認定非原石原拓,“完全是幾種不同的版本拼湊而成,沒有
一冊是所謂的祖帖。”。(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王鐵《辨疑最善本《淳化閣帖》》《書法》2005 年第 8
期;何碧琪《《淳化閣帖》傳世版本系統研究》;)           

二:淳化閣帖祖石馬蹄真跡沉埋泉州城外的背景及其發現經過
世上難道就沒有《淳化閣帖》北宋祖石原拓的存在了嗎?
2013 年 8 月, 在美國達拉斯的一場小型拍賣會上, 一套十卷標明《馬蹄真跡》的《淳化閣帖》拓本赫然面世。
送拍者據說是當地一個老華僑,但不願透露姓名。這個被估值 2500 美元的拍品經過 67 輪的競拍以 21 萬美元落
槌。這在當地古董行引起了轟動,人們紛紛詢問“馬蹄真跡”到底是何寶物值得如此高價。

馬蹄真跡之名第一次出現在明初陳懋仁《泉南雜誌》:“《淳化閣帖》十卷,宋帝南狩,遺於泉州。已而石刻
湮地中,久之,石出光怪,櫪馬驚怖。發之,即是帖也。故泉人名其帖曰‘馬蹄真跡’。” 王壯弘《帖學舉
要》載:“原為宋時內府石,帝昺南狩攜至泉州,將渡海,埋於地下,後其地為馬廄。傳云時露光怪,馬驚怖,
發現之,乃得此帖。”

原來該《淳化閣帖》“馬蹄真跡”與中華民族的一段慘痛歷史有關。

公元 1271 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大規模進軍南宋。南宋軍隊節節敗退。景炎元年(1276 年)5 月,南宋


都城臨安淪陷。内府被洗劫, “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
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府州县图
及官吏内人、内侍、伎艺、工匠、倡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第 63 页。

4
發現馬蹄真跡

張世傑等護送宋帝昰及其弟衛王趙昺和太后等人,連同硕果仅存的淳化秘閣帖石,逃往泉州。

當時的泉州,大有南宋陪都的規模。 宋南渡後,趙宋皇族宋太祖、宋太宗、魏王三兄弟的後裔陸續遷入泉州城,
第一批入泉州 349 人, 至南宋嘉定年間(1208 年-1224 年)增至 2000 多人,紹定年間(1228 年-1233 年)又增
至 3000 多人。紹興三年(1133 年),南外宗正司司署正式移置泉州,設在府治西南忠厚坊古榕巷內水陸寺中。
紹興四年,金兵又一次大舉犯宋時,宋高宗又令六官自溫州泛海往泉州(據《宋會要緝稿》)。這一次文天祥
和張世傑等人相繼擁立了兩個小皇帝“欲作都泉州”。南宋這十萬人馬輜重從浙江溫州江心寺南下,入泉州灣,
拋錨於法石,駐蹕雲麓山雲麓禪寺。來到泉州城卻不得其門而入。原來 泉州招撫使市舶提舉色目人蒲壽庚
(1245 年-1284 年)早與元軍暗通款曲,密謀叛敵,拒不迎駕。少保張世傑向蒲借船又被拒,意抄沒其財產,
蒲壽庚進而屠殺泉州城內裏應外合的南外宗正司皇族宗室男女老幼三千余人,及平民以萬計。泉州城固若金湯,
內應已失, 後有追兵,宋室小主及其殘部祗好向潮州方向繼續南逃,最終連同十萬軍民消失在崖山下面的海濤
之間,而帖石被棄泉州城東郊約五里外的雲麓山下(一說為泉州城德濟門禦殿頭)。

同年 12 月蒲壽庚降元。迎蒙古人入城。第二年至元十五年(1278 年),出任任元福建行省中書左丞。蒲壽庚因
為降元及屠殺宋宗室和漢人, 與漢人結下很深的仇恨, 他幹脆在蒙古軍的支持下,全面鎮壓漢人漢文化,把
泉州所有的書堂,書院全部給拆了,改成清真寺,挖南宋宗室陵墓;禁漢文教,漢人子弟想學漢字, 都要去福
州。此後近百年,蒲壽庚家族连同蒙古人和其他色目人主宰泉州,更掌控海上貿易,獨霸市舶。

泉州汉人备受蒲寿庚家族的压榨和“亦思巴奚战乱”的蹂躏,亦思巴奚军在兵乱期间对福建沿海莆仙、泉州两
郡的汉族百姓多有杀戮,对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百姓饱受战乱,死伤无数,尤其在
那兀纳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和奸淫汉人民女,屠戮泉州汉人,对泉州社会造成重创。在平叛战争中和乱
定之后,激起民族复仇情绪,致使许多在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的商人、不法传教士和暴徒,遭到报应。

《清源金氏族谱·丽史》称:“是役也,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凡蒲尸皆
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哉于猪槽中。”

《清源金氏族谱·丽史》又载,洪武七年,明·太祖鉴于“亦思巴奚”祸乱,在大赦天下的诏旨中特别规定 :
“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蒲寿庚献城降元后不久,即在城中发难,尽杀泉州的南外宗
室。规模宏大的南外宗正司及睦宗院等建筑,毁之一炬,顿成废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69·寺观志·城
中寺观·水陆寺》:“景炎(1276—1278 年)间,叛贼蒲寿庚尽害宋宗室,司废。”(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后来此处改为织染局。明代,织染局迁至南俊巷,这里均被占用,南外宗正司只剩遗址。

  关于大屠杀的细节,记载有些不同。

  大屠杀发生的时间

  关于大屠杀发生的时间,有两种记述。

  一说在至元十四年(1277 年)七月张世杰自潮州从海上回军攻泉州城时。

  明·何乔远《闽书》记:“明年(指至元十四年,1277 年)七月,张世杰自海上回军攻城,寿庚遣其党孙
胜夫诣杭求唆都援兵,自与尤永贤、王与、金泳协谋拒守,尽杀淮军、宗子之在城者。攻凡九十日不下,世杰
解去。”

  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记:“及张世杰回军攻城,宗室又欲应之。寿庚置酒延宗室欲与议城守事,酒中
尽杀之。”

  郑思肖《心史》:“(景炎)二年丁丑(1277 年),泉州素多宗子,闻张少保至,宗子纠集万余人出迎王
师。叛臣蒲受畊闭城三日,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

  一说在至元十三年(1276 年)端宗·赵昰至泉时。

  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记:“宋主昰舟至泉,寿庚来谒,请驻跸,张世杰不可。或劝世杰留寿庚,
则凡海舶不令自随,世杰不从,纵之归。继而舟不足,共掠其赀,寿庚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
……”

  大屠杀的地点

5
發現馬蹄真跡

  有的记载说,当时流传着一个谣言,说张世杰要回来收复泉州,于是宗室们聚集到泉州港口,去迎接这位
宋人爱戴的英雄,屠杀随后发生。

  有的记载说,蒲寿庚设宴会款待宗室,在酒席间下了毒手。

  还有记载说,屠杀一共进行了三天。

  大屠杀中的死亡人数

  《闽书》云:蒲寿庚“尽杀准军、宗子之在城者。”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云:“杀诸宗室及士大
夫与淮兵之在泉者。”但蒲寿庚究竟杀了多少人,资料说法不一。

  宋宗室太祖派十二世孙赵由在元末完成的《璿源图谱》中说:“……南外宗室三千余人,悉为其(蒲寿
庚)害。”

  郑思肖《心史》说:“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

  《永春云台赵氏族谱》记杀五千余人 。

  《南外天源赵氏族谱》记杀三千人 。

  《宋史》说二千三百余人。

  《泉州府志·纪兵》说:“尽害宗室千余人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备极惨毒。”

  日本·桑原氏《蒲寿庚考》引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说:“尽杀宗室千余人……此当仅为男子能执武器
者。”

  据王寒枫《关于蒲寿庚几个问题的探讨》考证,估计蒲寿庚大概屠杀了六、七千人。其中:南外宗室三千
余人(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说,绍定间[1228—1233 年]南外宗室有三千三百余人),淮兵二千五百人,士
大夫不知数。

  大屠杀的动机

  蒲寿庚对宗室赶尽杀绝的原因是什么?所有史料对此不置一词。但是,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认为三个可能的原因是不言自明的:

  第一,宋朝廷对蒲寿庚的态度激怒了他,而这种愤怒转而激起了他对宗室的屠杀,宗室与王朝而非政府密
切相连,因此,屠杀宗室便是直接打击朝廷。

  第二,蒲寿庚有可能从元朝将领那里得到了鼓励,据记载,蒙古一军队占领福州之后,西外宗司的宗室
“遭到灾难”,所有的宗谱记录都被毁坏了。

  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蒲寿庚并非单枪匹马。贾志扬同意苏基朗《唐宋时代闽南泉州史地论稿》中的分
析:维持宗室的负担以及宗室的目中无人,离间了他们与泉州精英社会的关系,使泉州精英向蒲寿庚提供了至
关重要的支持。蒲寿庚是提举市舶司,因此他不可能独自命令军队向元朝投降,更谈不上独自举行屠杀了。泉
州知州田真子是蒲寿庚的主要盟友,他是泉州人,1256 年的一甲进士。宗室与泉州的命运在一起经历了一百五
十年的阴晴圆缺,到最后,宗室却成了赘疣,绝大多数地方精英支持蒲寿庚除掉它。

  实际上,蒲寿庚的降元,背后确实有一股强大的地方精英集团在支持他。他们对当地的政治和防务,都有
很大的左右力量。除上述有调遣泉州军队之权的泉州知州田真子之外,还有世居泉州、三代武卫左翼军统领夏
璟,以援城功授永春县达鲁花赤的林纯子,“以全城功归诸故家”的颜伯录,蒲寿庚的党羽孙胜夫、尤永贤、
王与、金泳等。

  赵由馥的叙述

  在成文于元·大德四年(1300 年)的赵世通《南外天源赵氏族谱·序》中,保存着赵由馥对大屠杀的第一
人称的叙述。这是对大屠杀事件最可靠、最生动的记载。

  赵由馥生于咸淳六年(1270 年),大屠杀发生时 7 岁。在逃过灾难后有一孙姓养父收养,改名孙由馥。

  赵由馥说(据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英文版引文的汉译):

  “我出生在泉州睦宗院,属于(宗室中)卑微的一支,我的名字记载在玉牒上。

6
發現馬蹄真跡

  景炎(1276—1277)年间,王室式微。我才七虚岁。年幼的皇帝在(元军追)兵的逼迫下,靠近城门。招
讨使蒲寿庚这个叛臣却关闭城门,阻止任何人进城。

  而后蒲寿庚对宗室进行了大屠杀,无论老幼,一共杀了三千多人。我也在刀刃之下,幸好有位善良仁慈又
没有儿子的人垂怜,他从马上跳下来,把我抱过去,上马离去。

  这位善人后来成为元朝的平章。他把我带到河北的家里,作为继承人抚养。”

  逃亡

  在“国破家亡”时期,南外宗正司皇族全部男丁几乎全部惨遭杀害,或者说至少那些居住在宗室宅院中的宗室都已在大屠杀中消亡,只
有个别或外出,如时任浙江监税官的赵与蕃游宦于外,幸免于祸;或从被虏元营逃回才幸而保存下来。根据一则明代中期的族谱序言,
泉州的宗室后裔只有八九支。

  宗室幸存者逃至远郊邻县,四处避难。明·赵王缶(“王缶”合一字。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王缶
(“王缶”合一字)》)《南外赵氏天源积庆图》载:赵氏皇族“或罹兵革,或窜姓名,或弃谱牒,或投遗像于水火,生且存者,所真字号,亦或去之不敢用,惧祸也。”太祖
派德昭后裔在泉幸存者为“四由”:赵子镠后裔赵由瓗、赵由腾,赵子侁后裔赵由馥、赵由钝。赵由钝被外家姑姑救了,出走寄迹于武荣
(今南安丰州)外祖辜氏家。

象征著幾千年漢人文脈的《淳化閣帖》祖石就這樣又沉埋百年直到元朝滅亡。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為虎作倀,
賣身求榮的蒲氏深惡痛絕,令掘其墳,鞭其屍,將蒲族人充軍流放,為娼為奴,永不得登仕籍。而泉州漢人及
其文化翻了身,被铁蹄践踏百年的《淳化閣帖》便在此时重光。

馬蹄真跡乃《淳化閣帖》宋刻祖石,上面引述的文獻記載得很詳細。

三:馬蹄真跡明初拓本之概貌
那麽這部現身美國達拉斯的《淳化閣帖》是不是明初出土的‘馬蹄真跡’ 之原拓本呢?

該拓本為經折裝一函十冊十卷全,帖芯高 25cm,單折頁 19.5cm。多数拓片有明顯的石裂紋,應為外力如人力或


如記載的馬蹄踩踏所致。 把拓本復印件按石裂紋路連接在一起, 就能知道刻石的本來尺寸是 25cmx59cm,該拓
本將其折作三頁装成经折册页。

7
發現馬蹄真跡

以上卷一版一。留意左上角卷號“一”,左下角版碼“一”。

以上卷一版十。卷號版碼破损。

上圖卷二版十六。留意右下角卷號版碼“二 十六”。

宋代刻石留傳至今的可見以下兩圖, 從中可窺見“馬蹄真跡”原石的大概:

8
發現馬蹄真跡

上圖宋刻十七帖原石,2018 中國嘉德秋拍。

上圖南宋賈似道刻鐘繇《宣示表》原石,首都博物館藏。

9
發現馬蹄真跡

上圖為“馬蹄真跡”卷二版四鐘繇《宣示表》。

從本拓本版碼記錄可知宋原刻《淳化閣帖》原石卷一 17 版,卷二 16 版,卷三 15 版,卷四 15 版,卷五 8 版,


卷六 15 版,卷七 13 版,卷八 11 版,卷九 13 版,卷十 13 版 共 136 版。 每版縱 25cm 橫 59cm。每卷末都有
“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摹勒上石”篆書刻款。

查本拓本雖有十冊十卷之數, 每卷實有甚多缺版:

以恩師容庚先生《叢帖目》為主要參考檢出馬蹄真跡拓本存缺帖目如下:

卷一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版一存
1 漢章帝書《辰宿帖》
2 晉武帝書《省啟帖》  
3 西晉宣帝書《阿史帖》

版二缺
4 東晉元帝書《安軍帖》
5《中帖》
6 東晉明帝書《墓次帖》
7 東晉康帝書《六女帖》

版三存
8 東晉哀帝書《中書帖》
9 東晉簡文帝書《慶賜帖》
10 東晉文孝王書《異暑帖》

版四存
11 東晉武帝書《譙王帖》
12 宋明帝書《鄭修容帖》
13 齊高帝書《破堽帖》
10
發現馬蹄真跡

版五存
14 梁武帝書《數朝帖》
15 梁高帝書《眾軍帖》
16 梁間文帝書《康司馬帖》

版六存
17 唐太宗書《江叔帖》
18《兩度帖》

版七存
19《懷讓帖》
20《藝韞帖》

版八存
21《枇杷帖》
22《辱書帖》

版九缺
23《比者帖》

版十存
24《昨日帖》
25《三五日帖》
26《雅州帖》

版十一存
27《道宗帖》
28《所疾帖》
29《北邊帖》
30《八柱帖》

版十二存
31《氣發帖》
32《移營帖》
33《患痢帖》
34《高麗帖》

版十三存
35《蜀葵帖》
36《唱箭帖》
37《日詩》
38《數年帖》

版十四存
39《東帖》
40 唐高宗書《無事帖》

版十五存
41《過午帖》
42《文瓘帖》
43《錢事帖》
44《六尚書帖》
45《昨日帖》

版十六存
46《玄堂帖》
47《遣弘帖》
48 陳長沙王陳叔懷書《梅發帖》

版十七存
49 陳永陽王陳伯智書《熱甚帖》
50《寒嚴帖》
以上卷一存十五版缺二版

11
發現馬蹄真跡

卷二歷代名臣法帖

版一存
1 漢張芝書《冠軍帖》

版二存
2《欲歸帖》

版三存
3《二月帖》
4《八月帖》
5 後漢崔子玉書《賢女帖》

版四存
6 魏鍾繇書《宣示帖》

版五存
7《還示帖》
8《白騎帖》
9《常患帖》
10《雪寒帖》

版六,七缺
11《長風帖》
12 吳青州刺史皇象書《文武帖》
13《頑闇帖》
14 晉丞相張華書《得書帖》
15 晉丞相桓溫書《大事帖》

版八存半
16 晉丞相王導書《省示帖》
17《改朔帖》

版九存
18 晉丞相王敦書《蠟節帖》
19 晉中書令王洽書《承問帖》
20《不孝帖》

版十缺
21《兄子帖》
22《感塞帖》
23 晉司馬王瑉書《此年帖》
24《十八日帖》

版十一存
25《何如帖》
26《欲出帖》
27 晉司徒王珣書《三月帖》

版十二存
28 晉侍中王廙書《廿四日帖》
29《祥除帖》
30《昨表帖》
31《七月帖》

版十三存
32《嫂何如帖》
33 晉太宰高平郗鑒書《災禍帖》
34 晉侍中郗愔書《九月帖》

版十四存
35《廿四日帖》

12
發現馬蹄真跡

36《遠近帖》
37《想親帖》
38 晉中書郎郗超書《遠近帖》

版十五存
39 晉尚書令衛瓘書《頓州帖》
40 晉黃門郎衛恒書《一日帖》
41 晉太傅陳郡謝安書《每念帖》
42《六月帖》

版十六存
43 晉散騎常侍謝萬書《七月帖》
以上卷二存十三版缺三版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叢帖目》35 帖;

版一存
1 晉太尉庾元亮書《書箱帖》
2 晉車騎將軍庾翼書《故吏帖》
版二存
3《季春帖》
4 晉太守沈嘉長書《十二月帖》
5 晉侍中杜預書《十一月帖》

版三存
6《親故帖》
7 晉王循書《七月帖》
8 晉劉超書《如命帖》
9 晉散騎常侍謝璠伯書《江東帖》

版四存
10 晉黃門郎王徽之書《得信帖》
11 晉謝莊書《昨還帖》

版五存
12 晉侍中司馬攸書《望近帖》
13 晉劉瓌書《感閏帖》
14 晉王坦之書《謝郞帖》

版六存
15 晉王渙之書《二嫂帖》
16 晉王操之書《婢書帖》

版七存
17 晉王凝之書《八月帖》
18 晉征西司馬索靖書《載妖帖》

版八存
19《七月帖》
20 晉侍中劉穆之書《家弊帖》
21 晉尚書王劭書《夏節帖》

版九存
22 晉車騎將軍紀贍書《昨信帖》
23 晉司徒王廞書《靜媛帖》

版十存
24 晉太守張翼書《節過帖》
25 晉六雲書《春節帖》
26 晉海陵恭侯王邃書《張丞帖》
版十一缺
27 晉中書令王恬書《得示帖》
28 晉太守山濤書《侍中帖》
29 晉侍中卞壺書《文墨帖》

13
發現馬蹄真跡

版十二存
30 晉謝發書《晉安帖》
31 宋特進王曇書《服散帖》

版十三存
32 宋中散大夫羊欣書《暮春帖》
33 宋太常卿孔琳書《日月帖》

版十四存
34 齊侍中王僧虔書《劉伯寵帖》

版十五存
35《謝憲帖》
以上卷三存十四版缺一版

歷代名臣法帖第四《叢帖目》36 帖;
版一存
1 梁尚書王筠書《至節帖》
2 梁特進沈約書《今年帖》
3 梁交州刺史阮研書《道增帖》

版二存
4 梁征西將軍蕭礭書《孝經帖》
5 梁蕭思話書《節近帖》

版三存
6 梁蕭子雲書《舜問帖》
7《國氏帖》

版四存
8《列子帖》
9 陳朝陳逵書《歲終帖》
10《伯禮帖》

版五存
11 中書令褚遂良書《潭府帖》
12《山河帖》
版六存
13《家姪帖》

版七存
14 唐秘書監虞世南書《大運帖》
15《去月帖》

版八存
16《賢兄帖》
17《疲朽帖》
18《鄭長官帖》
19《潘六帖》

版九缺
20 唐率更令歐陽詢書《蘭惹帖》
21《靜思帖》
22《五月帖》

版十存
23《足下帖》
24《比年帖》
25《腳氣帖》

版十一存
26 唐諫議大夫柳公權書《聖慈帖》

14
發現馬蹄真跡

27《伏審帖》

版十二缺
28《榮示帖》
29《十六日帖》
30《辱問帖》

版十三存
31 唐李邕書《晴熱帖》
32 唐諫議大夫褚庭誨書《辭奉帖》

版十四存
33 唐尚書郎薛稷書《孫權帖》
34 唐名州刺史徐嶠之書《春首帖》
35 唐東宮長史六柬之書《得告帖》

版十五存
36 唐薄紹之書《迴換帖》
以上卷四存十三版缺二版

諸家古法帖五 《叢帖目》23 帖。
版一存
1 蒼頡書《戊己帖》
2 夏禹書《出令帖》
3 魯司寇仲尼書《延陵帖》
4 史籒書《敭州帖》

版二缺
5 秦丞相李斯書《田疇帖》
6 秦程貌書《天清帖》

版三存
7 宋儋書《接拜帖》
8 衛夫人書《急就帖》

版四存
9 古法帖《賢弟帖》

版五存
10 隋朝法帖《慧則帖》
11 隨僧智果書《評書帖》

以上卷五存六版缺二版

法帖第六 王羲之書一 《叢帖目》59 帖。


版一存
1《適得書帖》
2《知欲帖》
3《差涼帖》
4《奉對帖》
5《汝不帖》

版二存
6《奄至帖》
7《日月帖》
8《兄靈柩帖》

版三存
9《省別帖》
10《旦夕帖》

版四存
11《伏想帖》
12《諸從帖》

15
發現馬蹄真跡

13《諸賢帖》
14《宰相帖》
15《敢豆帖》
16《旃罽帖》
17《中帖》
18《又不能帖》
版五存
19《疾不退帖》
20《兒女帖》

版六存
21《彼土帖》
22《譙周帖》
23《嚴君平帖》
24《夫人帖》
25《蔡家帖》
26《散勢帖》

版七缺
27《衰老帖》
28《昨得帖》
29《不快帖》
30《小佳帖》
31《奉告帖》

版八存
32《鯉魚帖》
33《月半帖》
34《鄉裏帖》
35《行成帖》
36《永興帖》

版九存
37《四月廿三帖》
38《闊別帖》
39《極寒帖》

版十存
40《虞休帖》
41《建安帖》
42《一起帖》
43《侍中帖》

版十一存
44《敬豫帖》
45《清和帖》
46《追尋帖》

版十二存
47《臨川帖》                         
48《袁生帖》                         
49《知賓帖》

版十三缺                         
50《適太常帖》                       
51《司州帖》                         
52《里人帖》

版十四存                         
53《疾患帖》                         
54《想弟帖》                         
55《節日帖》                         
56《僕可帖》                         
57《定聽帖》

16
發現馬蹄真跡

版十五存                         
58《重熙帖》                         
59《二謝帖》
以上卷六存十三版缺二版
                         
法帖第七  王羲之書二 《叢帖目》53 帖;
版一存
1《月帖》                         
2《桓公帖》

版二存                            
3《謝光祿帖》                       
4《徂暑帖》                         
5《月半念帖》                       
6《長素帖》                         
7《知念帖》

版三存                         
8《長風帖》
9《謝生帖》                      
10《初月帖》                         
11《時事帖》                          
12《參朝帖》                         
13《前從洛帖》

版四存                     
14《二書帖》                         
15《十月七日帖》
版五存                     
16《皇象帖》                          
17《遠婦帖》                         
18《阮生帖》                           
19《君晚帖》                         
20《嘉興帖》

版六存                         
21《尚停帖》                         
23《長平帖》                         
24《諸疾帖》                         
25《省牽絲帖》                       
26《丹陽帖》

版七存                          
27《太常帖》                         
28《得萬書帖》                       
29《熱日帖》                          
30《賢室帖》                       
31《多日帖》

版八缺                         
32《期已至帖》                       
33《舍子帖》                          
34《四紙牽絲帖》                      
35《月末帖》                         
36《擇藥帖》

版九缺                          
37《昨見帖》                         
38《還來帖》                         
39《雪候帖》                          
40《知遠帖》

版十存                          

17
發現馬蹄真跡

41《荀侯帖》                         
42《分住帖》                         
43《旦反帖》                          
44《自慰帖》

版十一存                          
45《晚復帖》(应作《日午帖》)                    
46《足下家帖》                          
47《小園帖》

版十二存                         
48《龍保帖》                         
49《離不帖》                         
50《清宴帖》                         
51《朱處仁帖》                        
50《愛為帖》

版十三存                         
52《鹽井帖》                          
53《七十帖》 
以上卷七存十一版缺二版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 《叢帖目》48 帖;
版一存
1《小大帖》                         
2《遇信帖》                     
3《伏想清和帖》                   
4《運民帖》

版二存                         
5《勞人帖》                           
6《八日帖》                         
7《縣戶帖》                         
8《轉佳帖》

版三存                         
9《大熱帖》                         
10《周常侍帖》                       
11《吾唯帖》                         
12《不大思帖》                         
13《西問帖》
14《中郎女帖》

版四存                     
                       
15《發瘧帖》                          
16《腫不差帖》                       
17《如常帖》                         
18《賢內妹帖》                       
19《狼毒帖》                       
20《腹痛帖》

版五存                         
21《安西帖》                      
22《闊轉久帖》                       
23《冬中帖》                         
24《周益州帖》

版六缺                       
25《執手帖》                         
26《阮公帖》                   
27《家月末帖》                   
28《蒸濕帖》                         
29《不得西問帖》

18
發現馬蹄真跡

版七存                     
30《丘令帖》                       
31《謝生帖》                      
32《東旋帖》                         
33《牽絲帖》

版八缺                       
34《遣書帖》                         
35《採菊帖》                          
36《增慨帖》                         
37《由為帖》                       
38《月半哀感帖》

版九存                      
39《獨坐帖》                     
40《安西帖》                       
41《黃甘帖》

版十缺                         
42《尊夫人帖》                       
43《日五期帖》                       
44《先生帖》                           
45《雨快帖》                         
46《長史帖》

版十一存                          
47《得涼帖》                         
48《此郡帖》
以上卷八存八版缺三版
                          
法帖第九  晉王獻之一 《叢帖目》41 帖;
版一存 
1《相過帖》                         
2《諸舍帖》                         
3《永嘉帖》

版二存                          
4《鵝還帖》                         
5《諸女帖》                         
6《授衣帖》

版三存                            
7《奉別帖》                         
8《想彼帖》

版四存半版                            
9《承姑帖》                         
10《餘杭帖》                         
11《節過帖》

版五缺                        
12《願餘帖》                         
13《夏節帖》                       
14《思戀無往帖》

版六存                      
15《歲盡帖》                         
16《衛軍帖》                          

版七存 
17《靜息帖》                         
18《姊性帖》                         
19《不謂帖》

19
發現馬蹄真跡

版八缺                          
20《阮新婦帖》                       
21《奉對帖》                         
22《夏日帖》                         
23《思戀帖》

版九存                        
24《天寶帖》

版十缺                         
25《吳興帖》                         
26《廿九日帖》                        
27《腎氣丸帖》

版十一存                         
28《先夜帖》                         
29《玄度帖》                         
30《慕容帖》                         
31《薄冷帖》

版十二存                           
32《益部帖》                         
33《前告帖》                         
34《澗松詩》                         
35《仲宗帖》

版十三存                          
36《黃門帖》                         
37《外甥帖》                          
38《思戀帖》                         
39《冠軍帖》                      
40《可必不帖》                       
41《諸舍不帖》
以上卷九存十版缺三版
                       
法帖第十  晉王獻之二 《叢帖目》32 帖
版一存 
1《江州帖》                         
2《疾不退帖》                      
3《消息帖》

版二缺                          
4《集聚帖》                         
5《鐵石帖》

版三存                          
6《知鐵石帖》                         
7《玄度何來帖》

版四存                      
8《忽動帖》                           

版五缺                    
9《慶等帖》                         
10《新婦帖》

版六存                          
11《鴨頭丸帖》                        
12《阿姨帖》                         
13《豹奴帖》                         
14《孫權帖》

20
發現馬蹄真跡

版七存                          
15《鄱陽書帖》                       
16《疾得損帖》                       
17《極熱帖》

版八缺                          
18《冠軍帖》                      
19《服油帖》                         
20《阿姑帖》                         
21《舍內帖》 

版九存                          
22《復面帖》                          
23《還此帖》                         
24《西問帖》                       
25《月終帖》

版十存                          
26《東家帖》                         
27《諸願帖》

版十一存                          
28《夜眠帖》                         
29《嫂等帖》

版十二存                          
30《鄱陽帖》                     
31《鵝群帖》

版十三存                          
32《敬祖帖》
以上卷十存十版缺三版

则该拓本尚存 113 版,缺 30 版。

關於馬蹄真跡原刻石的發現,留傳和散逸,清施鸿保《闽杂记》卷 8《马蹄银锭纹阁帖》云:“帝昺避元兵,
携其石来泉州,埋于德济门外地中。明初为秦勋府马房,夜发光怪,及掘得之,只七十三版,因石多为马蹄踏
裂,知府常性以银锭嵌搭,此后拓者,始有此纹。” 施鸿保明确指出埋刻石之所后来成了秦勋的马房, 故刻
石初为秦勋所得。清泉州人林泉《马蹄银锭纹阁帖考》又云:“秦后式微,为侗斋张先生购就。”秦家中落,
刻石賣给了张侗斋。《泉南雜誌》也記載道: “其石先屬張氏,後以半質錢於族,秘匿不返,至於構訟。”又
道:“惟蔡沙塘憲副家所藏七塊完好不剝,蔡甚寶之,甚為難得。” 張侗齋缺錢, 將刻石的一半抵押借錢。
債權人見寶起貪心,藏匿不還,張家再也贖不回來這一半刻石,至於打起了官司, 結果如何沒有說, 估計此
時此批祖刻遺石已經分置多處,還有另外七塊比較完整的在蔡家。另外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論》道:“洪武四
年辛亥,知府常性以劉次莊《釋文》序而刻之。仁宗皇帝命取入秘府,人不可得而見矣。”民間互相爭奪,官
府宮廷也參與其中。直到清雍正乾隆年間, 泉州民間還時有該祖刻石片的零星出現,除了翁同龢曾实地访查,
一無所获之外(见其《粤东金石略》),馬蹄真跡的此次再世并没有引起主流学界的太多注意,翻刻本依然大
行其道。施鴻保《閩雜記•卷 8•馬蹄銀錠紋閣帖》道: “獨泉州並無此刻,藏其帖者亦少,且罕知原刻之在泉
州。”

本拓本存 113 版,其拓印時間應在張侗齋質押其半之前。張侗齋何許人也,筆者不知,知者望賜教。而關於蔡


沙塘憲副,《晉江縣誌》道:“蔡國柄,字誠中,一槐胞侄,沙塘人。萬歷甲戌聯捷進士,授永豐令,陳《救
荒七議》,招復流亡。教民通渠,引溉註田。以最,擢工部主事,會通行清丈田畝,親詣履勘,通融均畝無失
舊額而止。出督清江漕艘,酌為修船定式,三年省費千余萬,後遂遵以為法。歷吏部稽勛考功郎中,竭力澄汰
銓法,為同事所忌。出為廣東參政,調四川按察副使,防瀦江水患,奏免建昌運木議。念母年屆九旬,決意不
復出。永豐人祀之名宦。” 而他的珍藏後來也散落無蹤:“戊子之後,其八板已落於霞漳之地,今莫考焉”(
《馬蹄淳化帖考》)該戊子年當系明清之交的 1648 年。

四:馬蹄真跡” 與其他《淳化閣帖》版本之比较
                     

21
發現馬蹄真跡

那麼“馬蹄真跡”和其他《淳化閣帖》版本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呢?筆者用手頭的幾個版本比對出以下的一些
差異:

卷一 版三 東晉康帝書《六女帖》馬蹄真跡“量”?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董其昌摹本

卷一 版三東晉簡文帝書《慶賜帖》“當”字“田”部賈相本,游相本,肅府本缺一豎作“曰”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董其昌摹本

卷一版五梁武帝書 “武”字馬蹄真跡行书,肅府本 “書”下多“一”: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賈相本 肅府本

卷一 版五 梁高帝書目 馬蹄真跡,懋勤殿本“書”下無:“二”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賈相本 肅府本

22
發現馬蹄真跡

卷一 版五 梁高帝書目 “帝”字之“巾” 早稻田本多右边一竖: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一 版六《康司馬帖》 馬蹄真跡作“見此”,諸本及《欽定重刻淳化閣帖釋文》均作“具意”。明 顧從義
《法帖釋文考異》:“有及具”泉州本此二字闕角。盧登焯云:“第三行遄舟有及下,顧汝和釋文作具字,王
氏考正雲云具下有意字,顧釋脫去,祖帖及字下是見此二字。按帖語本言,漢源冬凅,理當有此先至之舟,已
有見此者,若作具意,乃無文義可尋。”(見《淳化閣帖集釋》)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一版七《懷讓帖》“复似少可”顧從義,徐朝弼,于敏中,《欽定校正淳化閣帖釋文》,王澍《淳化秘閣法帖
考》,賈相本作“候似少可”, 非。劉次莊,羅森,朱家標,蘭本, 孫楨釋作“復”,是。 (見《淳化閣帖
集釋》):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一版七存《藝輼帖》“輼”字“車”旁諸本鉤摹少右邊一豎,王澍,顧從義,孫楨釋作“韞”, 非。 劉次
莊釋作“輼”, 是。

23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一版十一《八柱帖》懋勤殿本“知”字鉤摹失真: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一版十一《八柱帖》懋勤殿本“之”諸本作下,玩其文意,“締搆經綸必佇風雲之佐,燮諧樞宇咸資川嶽之
靈”,懋勤殿本是: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一版十一《八柱帖》馬蹄真跡“業”右邊有“十一”版碼,早稻田本卻在“發” 左下有“十三”二字:

24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卷一版十三《唱箭帖》 “名” 諸本摹失下部,顧從義《法帖釋文考異》釋作“想彑”,《欽定校正淳化閣帖


釋文》作“想且”: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一版十四唐高宗書《僻洛城帖》“西门伏聽” 賈相本,肅府本,懋勤殿本少一點,孙桢,《欽定校正淳化閣
帖釋文》作“西门仗聽”, 非。顧從義《法帖釋文考異》 作 “西门伏聽”是。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一版十五《錢事帖》留意諸本“司”字: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一版十七陳永陽王陳伯智書《熱甚帖》留意牽絲之異:

25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游相本

卷二版一賈相本,肅府本,臣王著本有“第二”两字。

馬蹄真跡 臣王著本 懋勤殿本 賈相本 肅府本

卷二版一漢張芝書《冠軍帖》臣王著本“不”字移至下一行:

26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臣王著本 游相本

卷二版二《終年帖》 留意虎丘下一字馬蹄真跡,東京大學本無右邊一點:

27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臣王著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絳帖 大觀帖 董其昌摹本

卷二版二《終年帖》臣王著本“耳”独起一行,拖筆竟紙,與《大觀帖》同:。

馬蹄真跡 臣王著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絳帖

28
發現馬蹄真跡

卷二版二馬蹄真跡有版碼“二二”,早稻田本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游相本

卷二版三馬蹄真跡有版碼“三”,早稻田本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卷二版五魏鍾繇書《宣示帖》馬蹄真跡,早稻田本,臣王著本“須復具節度”字, 它本及《欽定校正淳化閣帖
釋文》,王澍《淳化秘閣法帖考釋文》作“須復完節度”,徐朝弼《淳化帖释文》作“須復只節度”,非。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臣王著本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絳帖 董其昌摹本

卷二版八晉丞相王導書《省示帖》早稻田本“損”字手旁有異:

29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游相本

卷二版九晉中書令王洽書《承問帖》早稻田本“毒”少一點: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董其昌摹本

卷二版十一晉司徒王珣書《三月帖》 “三”字早稻田本,大觀帖本有牽絲:

馬蹄真跡 早稻田 大觀帖 游相本

卷二版十二《祥除帖》“顿乏” 早稻田本作“顿之”, 黄道周释作“顿之”, 非:

馬蹄真跡 早稻田 賈相本 大觀帖 游相本

卷二版十二《昨表帖》馬蹄真跡“復”下一字諸本作“何”::

30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絳帖 大觀帖

卷二版十二《七月十三日帖》 籍下一字馬蹄真跡作“悲”,賈相本,肅府本等作“之”:顧從義《法帖釋文
考異》 作 “之等”,注:“可疑”。參閱卷三版十二謝發書之“悲”,如出一轍.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臣王著本 董其昌摹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大觀帖 馬蹄真跡 泉州本

卷二版十三《嫂何如帖》具下一字馬蹄真跡,早稻田本右下有一點,它本无, 释作“自”,疑非:

31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臣王著本 懋勤殿本游相本肅府本

版十四晉中書郎郗超書《遠近帖》 “茍異”肅府本,顧從義作“荀異”, 非: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 董其昌摹本

卷二版十五晉尚書令衛瓘書《頓州帖》“音” 早稻田本寫法與諸本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二版十五《頓州帖》“外”字肅府本多一點: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32
發現馬蹄真跡

卷二版十五《哀窮帖》馬蹄真跡,臣王著本“觸耳崩踴” 東京大學本破損,早稻田本破損, 朱笔释作“觸耳


崩踴”, 它本作“觸事崩踴”, 非。佛家有“聞名觸耳,眾罪冰消。”之謂: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臣王著本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董其昌摹本

臣王著吕端赐本 臣王著沈荃跋本

33
發現馬蹄真跡

卷三版一晉太尉庾元亮書《書箱帖》 “今注”諸本作“今作”,非。顾从义法帖释文考异卷三:“今作”刘作
“作”,施作“注”。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台北故宮宋搨大觀帖 董其昌摹本

卷三版二《季春帖》馬蹄真跡,早稻田本“情不自住”諸本作“情不自任”, 非: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董其昌摹本

卷三版三晉王循書《七月帖》“熱” 早稻田本右旁缺一點:

34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賈相本 游相本

版六晉王渙之書《二嫂帖》比較“馳”字右旁: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Freer 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三版六晉王渙之書《二嫂帖》比較“猶”字左旁:

馬蹄真跡 Freer 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三版八《夏節帖》馬蹄真跡,早稻田本“劭曰月更夏節”諸本作“劭白明便夏節”。罗森释作“月更”。盧
登焯雲:“顧氏釋作劭白明便夏節,祖帖無白字,日月更夏節。按首句劭下日當是白,然缺,而有稍長,似日
為異。顧各增其半。他本劭缺召,並無日字,與祖帖不同。”(見《淳化閣帖集釋》)

35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Freer 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董其昌摹本

卷四版首 馬蹄真跡,東京大學,安思遠本右下角有“三”: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四版一《寒凝帖》“何”諸本有差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

卷四版一梁交州刺史阮研書《道增帖》贴目“刺”字懋勤殿本與諸本異:

36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

卷四版三《國氏帖》“亡”字 早稻田本異形: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董其昌摹本

卷四版三《國氏帖》“滂” 游相本,肅府本缺水旁, 非。東京大學本旁注“傍”, 非。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董其昌摹本

卷四版三《國氏帖》“金玉珍寶”之“玉” 安思遠本,賈相本,肅府本少一點:

37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董其昌摹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

卷四版四《國氏帖》肅府本缺“能復也”三字:

馬蹄真跡 安思远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四版四陳朝陳逵書《伯禮帖》馬蹄真跡,早稻田,東京大學本“今進”它本作“今遣”。顧從義《法帖釋文
考異》 作 “今遣”,注:“一作進”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38
發現馬蹄真跡

安思远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大觀帖

卷四版六《家姪帖》東京大學本“卅”字下無橫: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安思远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大觀帖

卷四版六《家姪帖》“且”字諸本有差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

卷四版八《賢兄帖》“抃無” 二字間東京大學本無牽絲: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安思遠本 游相本

39
發現馬蹄真跡

卷四版十《足下帖》馬蹄真跡,早稻田本“以端其心” 東京大學本破損,它本作“以为其心”,非。盧登焯云:
“足下何當帖第三行難以下顧釋作為字。按大觀及諸本皆作為,今祖帖乃端字楷書。”(見《淳化閣帖集
釋》)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

卷四版十《比年帖》“絕”字東京大學本破損,它本有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

卷四版十一《聖慈帖》“聖”,東京大學本破損,它本有異. 顧從義法帖釋文考異雲:泉本此字闕石角. 疑懋勤


殿本,安思遠本,賈相本等翻刻本以泉州本而刻, 此“聖”字缺上部,刻工補全,但與祖石筆法異。(卷四版
十《足下帖》 “以端其心” 東京大學本“端”破損,它本臆作“為”。)據此亦知東京大學本乃泉州本之祖。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40
發現馬蹄真跡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董其昌摹本

卷四版十一《聖慈帖》馬蹄真跡,早稻田本“呈廿弟”,諸本作“呈卅弟”。貌似馬蹄真跡,早稻田本摹失其
左, 翻刻本補正之: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李宗翰本 董其昌摹本

卷四版十四《春首帖》肅府本“门”下缺“但”字:

41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董其昌摹本

卷五版一蒼頡書諸本第一行倒置作第二行, 第二行作第一行: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臣王著本

懋勤殿本 賈相本(倒置) 游相本 肅府本 絳帖

卷五版三《情同弟兄帖》“衰”字諸本有差異:

42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絳帖 大觀帖李宗翰本 董其昌摹本

卷五版三《情同弟兄帖》“三詞” 賈相本,肅府本作“正調”: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李宗翰本

卷五版三《情同弟兄帖》首一字与末一字諸本有差異,“微情酣世,忘洁去塵。”, “洁”乃“潔” 之異體


字。賈相本,肅府本,大觀帖作“浩”,非:

43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李宗翰本 董其昌摹本

卷五版五隨僧智果書《評書帖》“縱須” 懋勤殿本,賈相本,肅府本作“縱復”,非:

44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李宗翰本

卷五版五隨僧智果書《評書帖》“龍” 諸本右下與馬蹄真跡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李宗翰本 董其昌摹本

卷五版五隨僧智果書《評書帖》“门” 東京大學本與馬蹄真跡異: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45
發現馬蹄真跡

卷五版七隨僧智果書《評書帖》“懷均” 懋勤殿本,肅府本,大觀帖作“懷約”,顧從義, 孫楨釋作“懷約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李宗翰本 董其昌摹本

卷五版七隨僧智果書《評書帖》“自然” ,東京大學本漫漶莫辨,大觀帖, 懋勤殿本,賈相本,肅府本臆作


“自照”。董其昌摹本作“自然”: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李宗翰本 董其昌摹本

卷五版七隨僧智果書《評書帖》“可爱” 諸本冩法有異:

46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李宗翰本 董其昌摹本

卷五版八 馬蹄真跡至版八終。《法帖釋文考異》:“ 孫本此帖以下俱闕”。早稻田本,東京大學本至版七終,


它本多出以下十一帖:何氏書《去留帖》蔡琰書《我生帖》古法帖《敬祖帖》《鄱陽帖》《度德帖》《亮白
帖》 僧懷素書《右軍帖》張旭書《晚復帖》《十五日帖》古法帖《移屋帖》《閑曠帖》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李宗翰本


47
發現馬蹄真跡

卷六版首帖目早稻田本闕“一”,最末一字“吾”與諸本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卷六版二《慈顏帖》早稻田,東京大學本“幽翳”下闕“垂卅年而”四字,诸本该四字臆造: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董其昌摹本

48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肅府本 絳帖

卷六版三《嫂安和帖》“且慰何指”諸本作“且慰何物”。早稻田本闕三字, 以朱笔补“慰何物”三字。顧從義
《法帖釋文考異》卷六云:“且悲且(泉本此行後/斷石三行)慰何物(施云劉作指,誤。陳作物)喻”清魯一
同《王右軍年譜》作“且慰何指”: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文物馆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王右軍年譜 董其昌摹本

卷六版四《諸從帖》諸本作“所云”,可疑: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49
發現馬蹄真跡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卷六版四《宰相安和帖》“恙時”一行與“兄懷”一行懋勤殿本,安思遠本 ,賈相本,肅府本位置對調。顧從
義《法帖釋文考異》:“泉本兄懷弔行倒在恙時行前”。釋文是為: "宰相安和殷生無兄懷恙時面兄當宣。"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董其昌摹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卷六版五《兒女帖》留意諸本“小”字之異:

50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六版五《兒女帖》留意早稻田本“主委”二字之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六版八《鯉魚帖》馬蹄真跡“魚”字上中部之間不連笔:

51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早稻田 懋勤殿本 文物馆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卷六版八《鯉魚帖》宋人避宋太宗祖父趙敬之諱 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安思遠本 文物馆 贾刻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卷六版八《月半帖》“再拜”:

52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早稻田 文物馆 安思遠本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卷六版九《近得書帖》“近”字肅府本缺一點:

馬蹄真跡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六版十《建安帖》“言”下一字賈相本作“苦”, 張作“告”,一作“發”,顧從義作“若”,皆非。宋劉
以庄作“昔”,是 :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大觀帖南大本

卷六版十一《追尋帖》馬蹄真跡,東京大學本“告慰”二字不連:

53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六版十一《追尋帖》“老”字中間的石花被諸本翻刻成筆劃: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文物馆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南大本 绛帖

卷六版十一《追尋帖》“益”字中部諸本冩法有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文物馆 懋勤殿本

54
發現馬蹄真跡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南大本

卷六版十一《追尋帖》“書”字諸本冩法有異: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南大本 绛帖

卷六版十一《追尋帖》“示之”字諸本冩法有異: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55
發現馬蹄真跡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南大本

卷六版十二《袁生帖》“袁生”二字諸本有異: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六版十五《重熙帖》諸本缺“足下”两行共十七字。何焯云:王本荀下有“足下故爾堪行想不成病耳吾至無
頼行刻二行十七字”(见《淳化秘閣法帖考》)。又盧登焯雲:“《適重熙書帖》,何屺瞻雲王本第四行荀字
下有足下故爾堪行想不成病耳吾至無頼行刻凡二行十七字。按祖帖正同, 他本絕無之。又此兩行本在第八卷濕
蒸帖中,誤重入此。”(見《淳化閣帖集釋》)。《清史稿》記載:何焯,字屺瞻,長洲人。通經史百家之學。
藏書數萬卷,得宋、元舊槧,必手加讎校,粲然盈帙。學者稱義門先生。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56
發現馬蹄真跡

文物馆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南大本

卷七版二《謝光祿帖》“二朝” 懋勤殿本作 “一朝”: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董其昌摹本

卷七版二《月半帖》早稻田本脱“不”字:

57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七版二《長素帖》 顧從義,王澍,懋勤殿本,游相本,肅府本“小大”间多一点, 顧從義,王澍释作,“


不大”,非。劉次莊,孫楨,黃刀周,張溥,朱家標,于敏中釋作“小大”。释文: 長素差不懸耿,小大佳也。

馬蹄真跡 早稻田 大觀帖南大本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七版二《知念帖》馬蹄真跡,早稻田本“凟”上無“为”字: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文物馆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58
發現馬蹄真跡

卷七版五《尚停帖》“可”下一字懋勤殿本,安思遠本,賈相本,肅府本缺右邉一點,釋作“言”,可疑 :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七版十《自慰帖》 “大斷”諸本作“火斷”, 非。 王澍:“當是大斷。匪直文意應爾, 書法亦的是大,


顧云書法當作火,非。”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七版十一《晚復帖》(應作《日午帖》)“日午每熱”諸本作“晚復毒熱”;“夷猶”諸本作“佳猶”。楚
辭.屈原.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文選.謝跳.新亭諸別範零陵詩:「停驂我悵望,
輟桌子夷猶。」“佳猶”, 不可解, 非。《淳化祕閣法帖考正》云:“何屺瞻云王本作日午毒熱想足下所苦
並以夷冀涼”,可為旁證。至于“每”“毒”之别,因此两字字形相近, 何焯先生估计看錯了。王著本卷七“
晚復毒”作“日午每”。又宋慶歷內府刻閣帖(民國十一年中華書局翻印)此處同作“日午每”和“夷”字
(轉引自李潤恆, 詳見《秘閣皇風-淳化閣帖傳世宋本辨》)。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59
發現馬蹄真跡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董其昌摹本

卷七版十二《龍保帖》懋勤殿本多“知足下行至吳會違”八字, 自《十七帖》或《愛為上帖》植入乎?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文征明跋本十七帖 肅府本

卷七版十二《清宴帖》“所使” 懋勤殿本作“所出”:   

60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董其昌摹本

卷七版十二《朱處仁帖》后懋勤殿本插入《十七帖》之《服食帖》“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可可足下
保”两行十九字: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文征明跋本十七帖 肅府本

卷七版十二《愛為帖》懋勤殿本“惆怅”二字失态,脱 “知”及下行“足下行至吳會違”共八字: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61
發現馬蹄真跡

版十三《七十帖》“颐养”二字馬蹄真跡与诸本判若云泥: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版十三《七十帖》“下” 字懋勤殿本,安思遠本,賈相本書味索然: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大觀帖歷博館

卷七版十三《七十帖》“奇”字 早稻田本脫上點,懋勤殿本上部交代不清: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八版首馬蹄真跡,早稻田本無 “書三”二字:

62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游相本

Freer 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卷八版一《大小悉帖》東京大學附属图书馆所藏泉州本“计”字带石花,賈相本“宾”右下脱点:

63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董其昌摹本

卷八版一《清和帖》“卞”字早稻田本脱一點;馬蹄真跡中如横铁竖钉似的“卞”字在翻刻本中变成枯木一节: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Freer 本

賈相本 游相本 绛帖 董其昌摹本


64
發現馬蹄真跡

卷八版一《清和帖》“月”字右下諸本開叉愈演愈烈: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Freer 本 賈相本 游相本 绛帖

卷八版一《清和帖》馬蹄真跡,早稻田本两字顾盼有情但未相牽:

馬蹄真跡 早稻田 Freer 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卷八版一《不審帖》“不”字肅府本缺上横:

馬蹄真跡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八版一《清和帖》馬蹄真跡“問”下部的飞白在翻刻諸本中消失无踪, 一笔变两笔:

65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Freer 本 文物馆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卷八版二《勞人帖》“意”字肅府本缺上點:

馬蹄真跡 Freer 本 文物馆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董其昌摹本

卷八版二《勞人帖》“知”字“矢”部应有的转折被諸本省略了:

66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Freer 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卷八版二《八日帖》“八”字懋勤殿本,肅府本脱左點:

馬蹄真跡 文物馆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八版二《縣戶帖》“乐”字原本的轻盈每况愈下愈来愈僵硬,从安思遠本起不堪入目: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Freer 本 安思遠本

67
發現馬蹄真跡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卷八版二《轉佳帖》 “君頃”二字早稻田怪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Freer 本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卷八版三《中郎女帖》Freer 本有銀錠紋。然銀錠上下左右並無斷裂痕跡。Freer 本字較馬蹄真跡肥大:

馬蹄真跡 Freer 本

卷八版四《賢內妹帖》留意“佳”二字各本之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Freer 本 安思遠本

68
發現馬蹄真跡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卷八版三《諸懷帖》“言”諸本冩法異:早稻田本和東京大學本此处石花相同: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文物馆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董其昌摹本

卷八版三《中郎女帖》留意“都此亦”右邊馬蹄真跡的版碼“三”和東京大學本的“八三”: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游相本

卷八版四《腹痛帖》“不知”二字早稻田本,東京大學本与諸本異:

69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卷八版五《冬中帖》 “如”字  馬蹄真跡有牽絲: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八版五《冬中帖》 “故苦”二字諸本臃肿粗劣: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卷八版七《謝生帖》“复”字肅府本缺左旁: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安思遠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八 版九《獨坐帖》留意馬蹄真跡“坐”字明快的垂针竖及諸本之異:

70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安思遠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董其昌摹本

卷八 版九《獨坐帖》“遣”字早稻田本与諸本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卷八版九《黄甘帖》“不”字早稻田本,東京大學本與諸本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卷八版十一《得涼帖》“得”字末笔肅府本冩法異: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71
發現馬蹄真跡

卷八版十一《得涼帖》東京大學本銀錠紋可疑: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卷八版十一《得涼帖》“以” 游相本肅府本左部有脱失:

馬蹄真跡 安思遠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绛帖

卷九版一卷首早稻田本脱“一”字,“切”左竖带钩:

馬蹄真跡 早稻田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九版一《相過帖》“勝”字早稻田本異,懋勤殿本漫漶難辨: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董其昌摹本

72
發現馬蹄真跡

卷九版一《諸舍帖》 “患”上部早稻田,東京大學,游相本,肅府本脱笔,成“虫”字: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絳帖 董其昌摹本

卷九版一《諸舍帖》 “岂”字 中部早稻田本无转折:

馬蹄真跡 早稻田 賈相本 游相本 董其昌摹本

73
發現馬蹄真跡

卷九版六《歲盡帖》“憒匆” 賈相本,肅府本,劉次莊法帖釋文,董其昌作“憒勿”, 非。 羅森,朱家標釋


作“憒匆”,是。(詳見水賚佑《淳化閣帖集釋》)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董其昌摹本

卷九版七《靜息帖》“以”字左右部游相本,肅府本有牵丝相连: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九版七《靜息帖》“不”字諸本有飞丝:

馬蹄真跡 東京大學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九版七《靜息帖》“論”上一字諸本冩法異,当为“信”, 诸本释作“佳”, 非:

74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絳帖 董其昌摹本

卷九版十二《薄冷帖》馬蹄真跡,早稻田本,東京大學“想不消息”,它本作“想示消息”。孫楨雲: 示,
一作爾。程穆衡:示, 蔡釋作不。(詳見水賚佑《淳化閣帖集釋》):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九版十二《薄冷帖》?賈相本,肅府本“惠”下一字諸本多上點:  

75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絳帖

卷九版十三《諸舍帖》卷末馬蹄真跡,東京大學,游相本,肅府本同結於“哽”字,慶歷內府本,賈相本多三
行十八字: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東京大學

76
發現馬蹄真跡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十版一《疾不退帖》“忧” 下早稻田本脱一點: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十版三《知鐵石帖》“乐” 有異: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絳帖

卷十版三《知鐵石帖》早稻田本裂石纹可见其刻意模仿馬蹄真跡的雕琢痕迹:

77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游相本

卷十版六《鴨頭丸帖》“见”字早稻田本摹勒有失: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游相本

卷十版六《阿姨帖》“患”字之“串”有小異: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78
發現馬蹄真跡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

卷十版六《豹奴帖》“深”字水部馬蹄真跡及早稻田本有絲連: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十版九《還此帖》“苦”字懋勤殿本草頭有異: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十版十《諸願帖》“石脂丸”諸本釋作“石的丸”, 非。石脂丸,主要成分為赤石脂,谓有溫腎生精,養血
通絡之功效。“丸”字馬蹄真跡三点疑似石花,早稻田无点。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卷十版十一《嫂等帖》“亦不足”諸本及《欽定校正《淳化閣帖》釋文》,徐朝弼《淳化帖释文》作“示不足
”,非。同卷《豹奴帖》:“此月惟省一書,亦不足慰懷”與本帖“駱驛有書,亦不足以慰吾意”,同一文意。
董其昌摹本作“亦不足”:

79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早稻田 懋勤殿本 賈相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 董其昌摹本

卷十版十一《嫂等帖》“冬闲必乏”諸本及宋刘次庄《法帖釋文 》,《欽定校正淳化閣帖釋文》,徐朝弼《淳
化帖释文》作“冬间必欲”,非。

馬蹄真跡 懋勤殿本 游相本 肅府本 大觀帖

卷十版十二《鵝群帖》早稻田本作版“十一”:

馬蹄真跡 早稻田

馬蹄真跡 還有其他很多與各翻刻本不同的地方, 有待進一步比較和研究。從上面羅列的例子來看,它有很多


比其他任何現存版本有獨特而優勝的地方,在近幾十處可證各翻刻本之非,結束幾百年來閣帖釋文的爭訟, 其
價值是其他任何版本所不能及的。

1,馬蹄真跡較諸翻刻本字口爽利,筆畫勁健,牽絲纖毫畢現,行氣連貫,具有祖刻原石應有的精神韻致, 非
翻刻本所能比。如卷八版三《諸懷帖》“可言”兩字相比, 高下立見:

馬蹄真跡 安思遠本游相本

再如卷六版十三《七十帖》“下”字,安思遠本可见翻刻工的肆意深挖:

80
發現馬蹄真跡

馬蹄真跡 安思遠本游相本

又如卷十版十二《鄱陽歸鄉帖》“有理”字,肅府本筆畫臃腫,書味全無,里旁更不合筆順:

馬蹄真跡 游相本 肅府本

2,馬蹄真跡可证各翻刻本之误,正本還源,平息爭訟。賈相本在諸翻刻本中較為接近祖刻,然卷一版七《懷讓
帖》“復似少可”之“復”字, 摹畫僅得粗樣,失落細節,以致王澍把它誤讀為“候”。馬蹄真跡此字雖残缺
右邊雙人旁, 左邊“复”字無容置疑。

馬蹄真跡 賈相本游相本

再如卷一版十四《僻洛城帖》:

馬蹄真跡 賈相本 游相本

“西门伏听”的 “伏”字,各本在传拓翻刻间掉了少一點,误成“仗”字。顧從義明辨,誠不易也。

又如卷二版十二《七月十三日帖》 原 “悲”传拓翻刻中誤作“之”:

馬蹄真跡 賈相本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最值得一提的是下面一例:

卷六版十《日午帖》 “日午每熱”諸本作“晚復毒熱”。日午太陽當空,熱合常理,晚上不管多熱,當不至熱
於日午。因為此三字之誤, 此貼目也都誤了幾百年。

馬蹄真跡 安思遠本

81
發現馬蹄真跡

3,馬蹄真跡可补各翻刻本之缺失,如卷四版四《列子帖》肅府本缺“能復也”三字:

馬蹄真跡 肅府本

又如卷六版十五《重熙帖》馬蹄真跡比諸本多两行共十七字:

馬蹄真跡 賈相本 肅府本 安思遠本


何碧琪教授在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淳化祖帖〉 研究》將傳世〈閣帖〉拓本及印本約四十種,歸為 六種系
統。(一)故宮本系統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懋勤殿本及上海博物館藏明代潘祖純跋 本;(二)佛利爾本系 佛利
爾美術館(藏卷一至八、十)及上海圖書館(藏卷九)的一套十卷南宋 拓〈淳化閣帖> ,亦即南宋翻刻 〈閣帖> 國
子監本;(三);泉州本系(四)安思遠本卷四、卷七至八系統;(五)肅刻本系;(六) 臣王著本系統。而馬蹄真跡具
有以上六種系統所有本子都不一樣的版本特征和優勝之處。從馬蹄真跡到泉州本到懋勤殿本到賈相本到肅府本,
我們還可以大致看到淳化閣帖祖本到子孫本的演變痕跡。

碑帖專家上海圖書館的仲威先生一直追問“馬蹄真跡帖是否就是宋刻《淳化閣帖》十卷祖石遺於泉州?”其實
從陳懋仁《泉南雜誌》以來的所有記載都指向這個事實, 而這一祖善本《淳化閣帖》馬蹄真跡在海外的再現,
就更給出了肯定的實物答案。

讃曰:

晉唐遺墨,淳化秘珍。太宗降旨, 歲在𡈼辰。歷時一載,王著摹真。 鏤木刻石,


得意傳神。藏諸金閣, 拓賜近臣。奉若拱𤩹,觀者軼群。 慶歷宮火,石崩朩焚。
建炎南渡, 碾轉頻輪。末帝趙昺,攜以星奔。 駐蹕刺桐,城外梭巡。危牆險關,
蒲賊禁閽。進退唯谷,蒙古兵陳。 少主少保,倉皇海濱。痛拋輜重, 帖石墮塵。
忽如棄履,敝體橫陳。 鐵蹄踐踏,斷編裂紋。沉埋百載, 朝野罔聞。漢祚文脈,
守護有神。 秦府槽櫪,馬嘶光騰。真跡再世, 枯朽重春。撥泥摩字,刀口如新。
跪讀勅報,若臣面君。雲鶴鍾瑤, 天龍右軍。王謝風流,華釆超倫。 挿花舞女,
援鏡笑春。觸耳崩踴, 筆語墨脣。吁噓寒熱,问疾弔親。聲名爵祿,舊時煙雲。
真情至性, 見字見人。不絕如縷,有頼斯文。

http://www.8mhh.com/2014/0226/13114.shtml#g13114=1 絳帖

8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