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語譯

褒禪山也叫華山。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山麓築屋定居,死後葬在這裡;因
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後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禪」。現下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
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離那禪院東邊五裡,是人們所說的華山
洞,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這樣稱呼它。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塊石碑倒在
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
的名稱。現下把「華」念做「華實」的「華」,原來是讀音錯了。

華山洞下邊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涌出,題字記游的人很多,這是人們
所說的「前洞」。順山而上走五六里,有個洞穴幽暗深遠,走進洞穴十分寒冷,
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叫它「後洞」。我
和同游的四個人拿著火把走進去,進洞越深,前進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也
越奇特。有鬆懈怠惰想要退出的伙伴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將要燒完。」於
是跟他們一起退出洞來。大約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來說,還
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來到這裡題字記游的已經少了。大概洞
更深,那麼到達那裡的人就更少了。正當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我的體力還
足夠繼續前進,火把也還足夠繼續照明。我們已經出洞了,便有人責怪那要求
退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自己隨從他們,以至不能盡那遊覽的樂趣。

對於這種情況,我有感慨了。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
時候,往往有心得,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地方平坦
並且路程近,到達的人就多;地勢險峻並且路程遠,到達的人就少。但世上的
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因而人們
很少到達那裡,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向,也不隨從別
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達。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隨從別人
而鬆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外力來輔助他,也不能到
達。但是力量足夠到達那裡,結果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在
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
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心得。

我對於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嘆息那古代書籍的失傳,後代人弄錯了
它流傳的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事情,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今天治學
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

同游的四個人︰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
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某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