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羅布淖爾考古與樓蘭——鄯善史研究

樓蘭地理形勢圖(圖片作者提供)

王炳華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古今論 衡 第 23 期 2011.12


淖 引言


古 《史記》、《漢書》中記述西域小國「樓蘭」、「鄯善」,語焉不詳。隨著歷
與 論
樓 史長河流瀉,時過境遷,至二十世紀初,除了少數專事西域研究者,中外史
蘭 衡
│ 學界對地處偏僻的新疆與新疆沙漠中這些短暫顯示光輝的彈丸小國,已少見

鄯 關注。


研 一九○一年,當二十世紀帷幕初揭,在這一年,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 1865-1952)發現了樓蘭古城廢墟,並在樓蘭古城內發現了多件記有
「樓蘭」字樣的漢文、佉盧文木簡、紙質文書。從此,使樓蘭、鄯善躍入國內外學術
界的視野。一九○六年十二月,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在充分準備之
後,進入羅布淖爾荒原及樓蘭古城。他雇用數十名農工,在樓蘭挖掘了十一天,獲取
大量文物。隨後又在米蘭佛寺中發現、挖掘並帶走了有翼天使畫像,為世人掀開了古
代希臘文明遠及羅布淖爾荒漠的畫面一角。

繼斯坦因之後,一九一○年日本大谷探險隊進入新疆。大谷探險隊欠缺專業考古
素養,考察紀錄粗疏。橘瑞超在樓蘭城中發現了「李柏文書」,史料價值一流,但出
土情況卻沒有紀錄。

46 在二十世紀三○年代中國知識界覺醒、文物保護意識增強後,西方列強學者對西
域大地,包括樓蘭等遺址的考察、發掘被迫終止。但當年中國學術界,自身也還沒有
力量單獨進行西域考察活動。

二十世紀三○年代前,西方學者在羅布淖爾荒原,尤其是樓蘭、米蘭的考古,對
相關文物考古遺存造成了巨大破壞。但在西域歷史文化研究上,也取得十分重要的收
穫,有其貢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清楚揭明:中亞腹地沙漠深處的這些古代遺存,
如其中西亞藝術風格的繪畫、雕塑,佉盧文木牘及其封泥上的希臘神像、貴霜錢幣、
佛寺中的有翼天使像、波斯風格的玻璃器殘片等,清楚顯示了來自古代波斯、中亞希
臘化城邦的文明信息,它們與大量漢文簡紙、絲綢、漆器、銅鏡、五銖錢,一道呈現
了黃河流域古代文明與亞洲西部大地文明交相輝映的景象。而這一點,正是亞洲內陸
腹地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個特徵。斯坦因對此進行了揭示,無疑,這為中亞古代文明
研究,展示了一個新的方向。

對羅布淖爾荒原、樓蘭古城等重要遺址展開進一步考古,則要到近五十年後的二
十世紀七○年代末、八○年代初。迄至於今,對這片地區的工作,包括文物普查、遺
址保護、搶救性發掘等,未稍停息,獲得了重要的、遠遠超過既往的成果。
一九七九年,因應形勢要求,新疆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又進入了羅布淖爾, 羅

覓見了樓蘭故城,發現了古墓溝,並清理了當年斯坦因只做了一半的漢代墓地和漢晉 淖

西域長史府故址垃圾堆。此後,又調查、驗證了斯坦因當年足跡所及的墓地、遺址, 考
清理了 LE 墓地、發掘了營盤古墓區、全面發掘了小河墓地,對米蘭遺址也做了深入 古
論 與
一步的調查,發現、測定了伊循一處古代灌溉水系,並在米蘭河北岸臺地也發現了一 樓
衡 蘭
處漢代遺址。這些工作,雖不能說是有嚴密的計畫,一些發掘清理,也只是在清理盜 │

墓賊的劫餘(如 LE 古墓地),但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收穫。對小河墓地的全面發掘,也 鄯

獲得了超過當年貝格曼(Floke Bergman, 1902-1946)局部發掘遠為豐富的文物資料, 史
使得分析研究能更進一步擴大、深入。 研

近三十年的羅布淖爾考古,結合自上世紀八○年代以來,沙漠、地理、水文、氣
象、動植物學等自然科學工作者對這片地區多次綜合考察的成果,促使歷史考古學者
深刻思考一個問題:在不太長的一千五、六百年間,曾是絲綢之路要衝的羅布淖爾大
地和樓蘭綠洲,怎麼就化為了一片沒有生命的荒原?煙波浩淼的羅布淖爾湖,竟然成
為了滴水不存的鹽漠荒灘?古代人類生存、發展與自然環境變化,存在怎樣的關聯?
在地球生態危機日益明顯的今天,認真剖析樓蘭綠洲從興盛走向絕滅的過程,全面檢
視人類社會活動與比較脆弱的生態環境間的關係,吸取一切可能的歷史教訓,是應
該、也必須提上日程的研究課題。這些課題,比起上世紀三○年代以來通過這些遺
存,只關切其中的點滴文化內涵,更具意義。
47
自一九七九年,筆者銜命初次步入羅布淖爾到二○○五年,這之間的二十六年
中,先後進入羅布淖爾荒原達八次,時間長者達一個多月。其中,因應工作要求,自
米蘭入羅布淖爾湖盆,進樓蘭、土垠、龍城雅丹,緣庫魯克塔格山入尉犁、庫爾勒,
或反向行進,到米蘭後,經庫若公路(庫爾勒─若羌)返抵巴音郭楞自治州。可惜每
每只是一個團隊,循點前行,做規定要做的幾件事,如是反覆地進行,對能深入一點
認識相關遺址內涵,當然也有好處,可惜卻無法進行更細緻以及個人考察的可能。但
有幾次稍具特點的考察,可略予申說。

一九七九年入羅布淖爾,是應中日合拍「絲綢之路」電視紀錄片之邀約,要找到
一處古代樓蘭王國境內的古墓地進行發掘,最好能發掘到一具保存還完好的古屍,一
顯古代羅布淖爾居民的風采。這是中央電視臺(CCTV)為我們辦理進入樓蘭考古工
作手續的條件(當年這片地區仍為軍事禁地,這才有了考古工作者進入考古現場,還
要電視臺辦手續的怪事)。應約在先,自然不能食言。為此,我領著新疆文物考古研究
所(以下簡稱新疆考古所)一些同事,在孔雀河下游河谷臺地上辛苦工作了一個多
月。庫魯克山中極其乾燥的地貌,孔雀河谷已經斷水,但偶爾還可見到未完全乾涸的
水塘,河谷兩岸胡楊、蘆葦、紅柳叢生,野兔、黃羊出沒的景象。孔雀河谷下游鱗次
櫛比的雅丹;河谷北岸偶遇的孤立漢墓⋯⋯,無不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羅 第二次,印象特別深刻的

淖 是在二○○○年十二月,尋找

考 已沒有任何消息近七十年的小

與 河墓地。受工作經費之限,一


衡 行十人,選擇自庫魯克塔格山

│ 南麓,直對小河墓地的方向行

鄯 進,駝行與步行結合。經過四

史 天,天佑人助,竟然基本無差

究 的步入了小河墓地。這四天,
途中有河灘,傾撲在地、兩人
圖一:樓蘭遺址考察中的王炳華先生(圖片作者提供)
不能合抱的胡楊,林中水塘周
圍,密如繁星的獸蹄印跡(牠們都是為求水而至此),紅柳、蘆葦、連綿的沙窩,也
見到石器、陶器還未進入文物考古工作者視野的歷史遺存。孔雀河下游,古代曾經水
豐草茂、充滿生命活力;斷水後沙化,生物絕滅,人跡難至。這些景象,清楚呈現在
眼前。這次尋覓小河之行,找到了小河墓地,是計畫中的收穫。而途中的景象(包括
人類活動遺存)卻給了我強烈提示:要真正把羅布淖爾地區古文明遺存、變化完全搞
清楚,現在考古工作,只局限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基本沒有離開斯坦因當年發現、
考察過的一些遺址點,這樣會存在很大局限,並不完全合適。
48
再值得一說的考察是二○○五年自米蘭綠洲北入樓蘭、土垠、 LE 墓地、龍城雅
丹後,東過白龍堆,穿過羅布淖爾湖盆東岸,經庫木庫都克、羊塔克庫都克、甜水井,
過庫魯克山尾閭,進入疏勒河谷,過三隴沙,叩玉門關,入敦煌城。近一周的跋涉,
走的就是漢代戍邊健兒們自河西走廊,西入樓蘭綠洲的道路。說是「道路」,其實並
沒有路跡,只能算是一個行進的方向。途中沙泉、礫漠、雅丹、鹽湖相繼,少見水
草。三百多公里的路程,十分艱難。漢代戍邊健兒們在出敦煌、向西域,進抵羅布淖
爾湖北岸後,必須努力建設一處相對安全、可以停息、補給的基地,這要求會是十
分、甚至是極其緊迫的。它關乎使節、吏士的安全,關係開發西域大業的成敗。對西
漢土垠遺址的重要地位,對「樓蘭」變「鄯善」的實質,由此得深切體會。

自上世紀初至八、九○年代,羅布淖爾、樓蘭,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熱烈討論的
課題,荒原上的早期文明,樓蘭的興起和沉落,斯坦因編定的 LA 古城,究竟是樓蘭古
都還是「海頭」,羅布淖爾湖曾否游移,以及古墓溝墓地的年代,小河墓地的文化內
涵等等,有過不少次討論熱潮。筆者除報導過古墓的發掘,寫過一些介紹性的文字
外,始終未就上列研究熱點發表過論文。按一般情勢,在有過對羅布淖爾荒原環境、
古代遺存,這麼多次的考察後,是可以參與討論,並且提出一些具體觀點的,筆者自
然也不例外。只是有感於每次觀察還有未到之處,對一些遺存中的細節,應該調查得
更具體、準確,才能看得更深入。於是,一些想說的觀點就遷延至今。
現在,自感年事漸高,畢竟已經七十七歲。雖腿腳仍健,但獨力進入羅布淖爾荒 羅

原,再細細斟酌一些遺存,不再是容易實現的計畫了。故而決心將這二十多年中,在 淖

羅布淖爾荒原考察、研究之主要心得,稍予梳理,條列於後,求教於方家;對並未止 考

息的樓蘭古代文明研究、羅布淖爾地區文物保護等,或也會有一點用處。 與
論 樓
衡 蘭

一、孔雀河是樓蘭文明的母親河 │




羅布淖爾荒原,南為阿爾金山,北為庫魯塔格山,西有鐵干里克綠色林帶隔絕了 究
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連敦煌綠洲。面積雖達 20 萬平方公里,但其間鹽湖、沙漠、雅
丹叢集,人類可以生存活動的空間,只有荒原周邊屈指可數的幾條內陸河谷。羅布淖
爾古代文明,尤其是西漢以前的樓蘭王國,只能在這有限幾處河谷,尤其是最主要的
河谷綠洲上去覓尋。這一基本的人類文明發展格局,古今不變。

一百多年的羅布淖爾考古,發現過不少遺址,取得了許多在研究古代新疆史、亞
歐內陸文明史時,不能無視的珍貴文物。今天,總結性的觀察,可以明白地結論:這
些大大小小的遺址,不外乎分佈在若羌河、米蘭河、孔雀河三條水系內,而其中孔雀
河水系最具重要地位。只有它,才是羅布淖爾新石器時代之細石器遺存、青銅時代遺
存、漢晉時期遺存所集中分佈的地帶。作為羅布淖爾荒原之古代政治、經濟中心──
49
樓蘭,依邏輯結論,只能發生在這一水系上,不可能在它處。

圖二:孔雀河一景(圖片作者提供)
羅 位居新疆東南部的羅布淖爾荒原,海拔不過 780-800 公尺。而西鄰的塔里木盆

淖 地,海拔高度卻在 800-1,400 公尺之間。塔里木盆地西緣為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西

考 高東低的地勢,使塔里木盆地內眾多的內陸河都自然流瀉向羅布淖爾荒原,並匯聚成
古 煙波浩淼的羅布淖爾湖、臺特馬湖、喀拉庫順湖等。塔里木河、車爾臣河、孔雀河是
與 論
樓 它們最主要的補給源。
蘭 衡

│ 孔雀河源於北天山南坡,上游為開都河,匯入博斯騰湖後,下泄到羅布淖爾。孔

善 雀河自博斯騰湖下泄,河口蝕穿天山支脈霍拉山,形成長約 40 公里的鐵門關峽谷。

研 晉代稱此為「遮留谷」,兩岸懸岩壁立,水勢十分湍急,地勢險要,真正是「橋跨千
究 仞危,路盤兩崖窄」。但越過鐵門關,經過庫爾勒,進入塔里木盆地後,水勢變得十
分緩平。由庫爾勒斜向東南,慢慢流瀉至羅布淖爾湖。全程長約 500 公里。這一流程
中,兩岸胡楊屏列,紅柳依依,蘆葦茂密,水色清碧幽藍,絕無沙河混濁之景,故而
人們稱之為「孔雀河」。孔雀河河谷兩岸,有比較合理的自然地理、生態環境條件,
成為羅布淖爾荒原早期居民最為理想的生息處。

迄至目前,在孔雀河水系內,已經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以迄漢晉時期
之城鎮、墓地、倉儲、烽燧、佛教寺院等各種遺存不下百處。 哻 黃文弼在孔雀河北
岸、庫魯克山南麓的英都爾庫什、阿爾特密西布拉克,斯坦因編號的 LE 、 LF 、
LI ,貝格曼在小河以東的雅爾丹布拉克,霍涅爾、陳宗器在樓蘭地區周圍發現石器遺
址點多處。新疆考古所王炳華、侯燦、伊弟利斯、常喜恩、邢開鼎等,多次在樓蘭城
50
周圍採集到比較多的細石片、石鏃、玉斧,在老開屏採集到多量打製石器,配合石油
物探在孔雀河下游河谷地帶,發現多處細石器、小型玉斧、玉鏃。這大量考古資料表
明,至少在去今一萬年前,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地帶,新石器時代以細石器工具為特
徵的人類遺存是普遍存在的。這片地區當年曾是水草豐美、林森草茂,野獸出沒,適
宜於人類狩獵、採集活動的處所。而在這眾多的遺存中,孔雀河下游三角洲上的樓蘭
城內及古城周圍,幾乎每次、每個探險隊員都可以覓見不少打製石器。從新石器時代
起,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樓蘭故城所在,一直就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中心點。哷

青銅時代文化遺存,目前所見主要為墓地。古墓溝、鐵板河、小河以及斯坦因發
現的 LF 、 LQ 、 LS 、 LT 等處墓地,除小河墓地位於孔雀河支流上,其他幾處墓
地,都在孔雀河北岸臺地及孔雀河尾閭地帶,墓地位置較高。墓主人生前居址,至今

哻 見黃文弼,《羅布淖爾攷古記》(收入《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叢刊》之一〔北京:國立北京大學,
1948〕);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西域》(1921)、《亞洲腹地》(1928);新疆文物考古
研究所自一九七九年至二○○五年間歷史調查資料;夏訓誠主編,《中國羅布泊》(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頁 412-415 。
哷 侯燦,〈論樓蘭城的發展及其衰廢〉,收入氏著,《高昌樓蘭研究論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0)。
沒有發現。青銅時代的居民,以孔雀河河谷綠洲為生存活動之依託,從墓地觀察,自 羅

然是沒有問題的。 淖

漢晉時期的遺址,主要也分佈在孔雀河谷及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區。 LA 、 LE 、 考

LK 這三座古城, LE 傍近的漢晉時期古墓地,居廬訾倉故址土垠,孔雀河北岸老開屏 論 與

漢代墓地, LA 古城東北部孤臺漢墓,樓蘭城中,城西北、東北多處佛寺,營盤古城 衡 蘭

及其北部大型佛寺等等,就是其中主要的一些遺存。 LA 古城中,已獲大量漢晉簡、 │

紙文書、佉盧文木簡。這座古城曾是東漢、魏晉時期西域長史府駐節地,開發最早, 善

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最發達,是當年這片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這是 研
若羌河綠洲、米蘭河綠洲已見考古遺址絕難相比的。 究

從總體的自然地理形勢及歷史文化背景來觀察,作為羅布淖爾荒原上主要的綠洲
王國──樓蘭,只能出現、活動在孔雀河水系綠洲,尤其是孔雀河尾閭三角洲之上。
離開這一主要綠洲,尋找樓蘭王國故址,離開青銅時代至漢晉文明發育中心地區去尋
找樓蘭王國的遺存,必是南轅北轍,難有所獲。

二、樓蘭都城就在 LA 城

LA 古城,是孔雀河下游三角洲上已見規模最大的古城,是這片地區內最主要的
51
經濟中心,位置最近敦煌,瀕臨羅布淖爾湖,居於湖之西北部。《史記》、《漢書》
說樓蘭位置「臨鹽澤」、「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從地理位置判定它就是古樓
蘭王國之都城,可謂持之有故,順理成章。只是長期以來史學界對此總存歧見。理由
之一,是考古資料不能提供有力證據。以下不避累贅,爬梳已獲考古資料,辯證其中
一些細節,申說考古資料中一些值得重視的證據。

一九○一、一九○六年斯文.赫定、斯坦因,在 LA 城獲漢文、佉盧文文書,文
中有漢文「樓蘭」、佉盧文「Kroraina」等文字。所以希姆萊(Karl Himly)、斯坦因、
沙畹(Èdouard Chavannes, 1865-1918),均判定此城為西漢「樓蘭」。「Kroraina」則
為「樓蘭」之原音。但自一九一四年,王國維在未能獲見古城中主要出土文書的情況
下,首先否定 LA 古城為樓蘭國都,提出古城為前涼之「海頭」起,近一個世紀以
來,因 LA 古城中出土文物多屬東漢魏晉時期,並不能與西漢前期樓蘭國相關聯,更
引發各種議論,如樓蘭都城在扜泥說;哸 樓蘭始都 LE 說 哠 等等。

哸 馬雍,〈新疆所出佉盧文書的斷代問題──兼論樓蘭遺址和魏晉時期的鄯善郡〉,《文史》(北京:中華書
局)第七輯(1979.12)
,頁 73-95 ;孟凡人,《樓蘭新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8) 。
哠 林梅村,〈樓蘭國始都考〉 ,《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頁 279-289 。
羅 筆者在考研羅布淖爾荒原多年,對各種觀念反覆斟酌後,堅信樓蘭王國始都就在

淖 LA 古城。這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考 首先,結合歷史文獻和 LA 的地理位置,可以結論:樓蘭國都只有 LA 古城能與

與 論 之相當。

蘭 衡
│ 《史記》、《漢書》提到樓蘭時,都強調樓蘭「臨鹽澤」
、「最在東垂,近漢,當白

鄯 龍堆⋯⋯」。城址最近敦煌,又臨羅布淖爾湖,「當白龍堆」(白龍堆,就在羅布淖爾
善 湖稍東北處,筆者曾經身歷。由敦煌至樓蘭,白龍堆是必經處所,所以稱「當」。)這

研 樣的古城只有 LA 可以相當。地處若羌的扜泥故城與「鹽澤」無涉,不算「近漢」,不

「當白龍堆」。 LE 古城位置雖與 LA 近,但城內只見一區遺址,少見文物,很難說明此
地曾先為樓蘭國都,後為西域長史駐屯地。

說 LA 古城為樓蘭都城,與班勇所論所見,可以完全統一。

班超之子班勇,出生、成長在西域。他對西域的地理、政治形勢瞭如指掌,是當
年東漢王朝熟悉西域地理、政治形勢的第一人。東漢元初六年(119),鄧太后「召勇
詣朝堂會議⋯⋯勇上議曰⋯⋯又宜遣西域長史將五百人屯樓蘭。西當焉耆、龜茲徑
路,南彊鄯善、于闐心膽⋯⋯」唎 班勇建言有可注意之三點:(一)他將樓蘭與鄯善
並列,說明東漢時,在樓蘭王國遷都鄯善後,樓蘭國雖已不存,人們還是習慣以早已
熟稔的「樓蘭」稱之;(二)班勇強調樓蘭「西當焉耆、龜茲徑路」,這只有 LA 古城
52 可以相當。漢代,從 LA 西走,在孔雀河北岸、庫魯克山南麓,沿途烽燧相續。東、西
方向一線鋪展的漢代古烽,已見近十座:孫基、亞克倫、卡勒泰、西尼爾、脫西克吐
爾、沙魯瓦克、薩其垓;另在興地溝南口,還有南、北方向古烽一列,清楚可見者有
三座。前者通輪臺,後者向車師,它們保存還基本完好。循此西進,可以到達焉耆、
龜茲。樓蘭,作為漢王朝西出玉門關後的交通樞紐地位,於此可以得到清晰的揭示。
如果像一些學者所說,樓蘭都城不在 LA ,而在阿爾金山腳下、若羌綠洲上的扜泥,
就完全說不通了;(三)有一支漢軍駐屯在樓蘭,對一心向漢的南道諸國,如阿爾金
山腳下的鄯善、昆侖山北麓的于闐,軍事上可以就近呼應,政治上會是有力支持。依
班勇之議,塔里木盆地南、北緣的絲路幹線,可得暢通。班勇的議論清楚說明:樓蘭、
鄯善,分列南北,人們十分明白,沒有一點混淆。

從歷史地理學角度可以判定 LA 為故樓蘭城址。《三國志.魏志》引《魏略.西
戎傳》說:「⋯⋯從玉門關西出,發都護井,回三隴沙北頭。經居盧倉,從沙西井轉
西北,過龍堆,到故樓蘭,轉西詣龜茲,至蔥嶺,為中道⋯⋯」。由此可以看到,樓蘭

唎《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965),卷四七,〈班勇傳〉

故城是與龍堆緊密毗鄰、聯繫在一起的。所謂「龍堆」,就是羅布淖爾湖北面、東北面 羅

的雅丹群。過這片雅丹到 LA 城,距離不過 30 公里左右,一站驛程。這裡的「樓蘭故 淖

城」
,同樣只能與 LA 相當,而與扜泥絲毫無涉。 考

據上引《史記》、《漢書》、《後漢書》及《三國志.魏志》所引《魏略.西戎傳》 論 與

的相關文字,可以看到在兩漢、三國之時,人們對故樓蘭城的位置是相當清楚、明 衡 蘭

確,不稍含混的。但經過晉、南北朝相當時段的斷裂、分隔後,中原與西域聯繫疏於 │

兩漢,此後文獻就有不少混亂不清之處了。 善


將 LA 古城聯繫上列早期文獻紀錄,可以結論:樓蘭故城確實只能與羅布淖爾湖 究
西北之 LA 古城遺址相當,與若羌綠洲上的扜泥,沒有一點關聯。

第二,判定 LA 古城為樓蘭都城,可以得到城內出土文物的充分證明。自斯文.
赫定、斯坦因發掘迄今,在 LA 城中發現過大量來自東西方的珍貴文物:西亞風格的玻
璃器殘片,西亞風格的暈染紋毛罽、貴霜錢幣,佉盧文及其上鈐印的希臘神像封泥、
粟特文書;中原風格的漆器,大量絲、絹、錦,銅鏡,五銖錢,大量漢晉簡紙文書,三
棱形銅鏃等等,這些文物匯聚之地,只能是居於絲路要衝的交通樞紐城市。而在羅布
淖爾,也只有地居衝要的古樓蘭城,可以承當。

在出土之佉盧文、漢文簡牘中,近二十件寫有「樓蘭」。它們或是收文之地,或為
發文之處。這麼多文件提及「樓蘭」,不可能是偶然現象,而只能判定出土地確為樓 53
蘭。古代西域,一個綠洲就是一個國家,因此國與都城每每同名。東漢、魏晉時,樓
蘭國雖早已滅亡,樓蘭城卻一直存在。而且以「樓蘭」名稱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記憶之
中。樓蘭國在西元前七七年南遷若羌前,已在這片土地上屹立有年,作為歐亞內陸交
通樞紐之一,其盛名已廣播荒原內外,遠近皆知。西元前七七年,樓蘭在西漢王朝精
心策劃、組織下,有序的、和平的遷徙。居民他去,城垣仍在。只是變為在西漢王朝
直接統治下,其交通樞紐、絲路經濟中心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詳後文)。在這一
形勢下,樓蘭城的經濟、社會影響,只可能進一步的強大,而不可能絲毫的削弱。所
以,從實際情形看,孔雀河下游三角洲上的樓蘭城,絕沒有因為「樓蘭國」它遷而遭
受打擊、削弱,而仍會以「樓蘭」之名屹立在絲路幹線之上,發揮其影響。這就是古
城出土的文書資料,仍然會提及「樓蘭」的原因。

對相關文書、包括佉盧文書與樓蘭的關係,黃盛璋在他近年刊載的〈樓蘭始都爭
,唃 對相關分歧進行了清理、
論癥結解難與 LA 城為西漢樓蘭城新論證〉及其〈續編〉

唃 黃盛璋,〈樓蘭始都爭論癥結解難與 LA 城為西漢樓蘭城新論證〉、〈樓蘭始都爭論癥結解難與 LA 城為西


漢樓蘭城新論證(續)〉《吐魯番學研究》2000.1 : 61-74 、 2000.2 : 72-80 。
羅 剖析,對 LA 古城為樓蘭都城所在,可以說已進行了比較全面、多方面的論證。黃文

淖 的結論是比較充分而有說服力的;對第 696 號佉盧文書的文意,也作了合理的辨析。

考 這裡不再贅述。

與 論 第三,除 LA 城所在位置、出土文物外,根據 LA 古城現有遺跡,也可覓得早於

蘭 衡 漢晉的早期文化層。目前考古工作所獲成果,並不能支援做出古城遺存、出土文物全

│ 部都在東漢以後的結論。


史 斯文.赫定對樓蘭古城的發掘,從一開始,就是十分無序、混亂,不符合考古學

究 的發掘規程。一九○一年他進入樓蘭 LA 後,興奮異常,對農民工宣稱,只要獲得文
書,即有金錢犒賞。在工作進行的十一天中,農民工就在城內有數的幾處居住遺存
中,各展其能,隨處亂挖亂掘;一九○六年,斯坦因進入 LA ,同樣如此。他重點在
西域長史府故址、三間房西側的垃圾堆中進行發掘。雖然,他同樣沒有對這一遺存認
真清理,談不上到達文化層底部,而只為得到「很多寫在木板同紙片上的中國文
書」,「寫在木板、紙片以及絹上的佉盧文書」,再有一件粟特文殘紙,而十分滿足。
一九八○年,新疆考古所在樓蘭城調查、試掘,也於這一垃圾堆上開了探溝,探溝同
樣沒有交待文化層情況,只說「發現殘木簡 60 枚,紙文書一件」(圖三),唋 而這處
垃圾堆,筆者多次仔細觀察,實際至今並未有完整、嚴謹、科學的清理。尤其引人注
意之處,如果從這一文化遺存北側剖面觀察,實際可以清楚見到在漢晉時期西域長史
54 府建築遺存之下 1.0 至 1.2 公尺,明顯可見早期文化層:東西長近 2 公尺,厚 20-40 公
分上下。從暴露的剖面觀察,文化遺物有:草屑、駱駝糞、獸骨片、燒炭碎粒,未見

圖三:樓蘭出土封檢及文書(作者提供)

唋 新疆樓蘭考古隊,〈樓蘭古城址調查與試掘簡報〉
,《文物》1988.7 : 1-22 。
陶片等物。但它深壓在東漢、晉時期文化層下面的早期遺存則是清楚、沒有任何疑問 羅

的。至於這一文化層,是否確實早到西漢前期,甚至更早,它包含怎樣一些考古文化 淖

內涵,只能期待今後新疆考古學者進一步的發掘了。 考

樓蘭故城(LA 遺址)現存遺跡,還有一個早期遺存的線索。認真觀察 LA 古城 論 與

城垣遺跡,可以清楚看到相關建築,存在不同特色。例如,除紅柳、葦牆的建築外, 衡 蘭

還有土建遺址。而土建遺存,又有土坯與垛泥版築之別。出土了大量魏晉時期文書的 │

西域長史府故址(以「三間房」為代表,斯坦因編號為 LA Ⅱ)的建築物,有比較堅 善

固的土坯房屋。土坯規格分別為 42 × 23 × 10 公分、 47 × 27 × 10 公分。土坯寬大、 研

緻密,經歷一千六百多年東北季風吹蝕,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曾經使用了土坯的建築
物,除三間房,還有古城東北佛塔、古城西北郊古烽、古城東牆外一區巨型軍事防衛
性質的建築(高達 10 公尺),這類建築物,從三間房曾出土最晚到北涼時的文書,可
以結論,它們都是古城中的晚期遺存。

與這種土坯建築形成最明顯對照的土建遺存,是垛泥構建的古城牆。樓蘭城牆,
保存十分不好。但只要認真辨析,略近方形的土建城牆,雖不少地段已被風力夷平,
但斷續相繼的殘存牆跡,還是可以約略看清。張騫在第一次西域之行返回時,觀察到
「樓蘭姑師邑有城廓」(《史記.大宛傳》)。所以,樓蘭城之始建,是早在西漢王朝通
西域之前的。現存城牆,確也清楚顯露早期比較粗率、比較原始的特徵。筆者曾多次
對樓蘭城牆細作觀察,可以肯定說,它絕非「夯築」,圁 也並不是如疏勒河一帶長城 55
所見一層蘆葦、一層土,十分平整有序的形象。它明顯是垛土築牆的成果,垛泥層厚
薄不一,厚度分別有 0.15 、 0.45 、 0.6 、 0.7 、 0.8 公尺,真正是厚薄不均。土層之
間,一些地段,可以看到夾雜紅柳、蘆葦。但並不見平均鋪展。圂 正因如是粗率,難
經長期東北季風吹蝕,保存甚差。進入樓蘭遺址之中,不仔細搜尋、觀察,一般都難
見到古城牆痕跡。新疆地區已經發現的,與古樓蘭城背景相近的相關古城遺存,如尼
、埌 克里雅河下游可早到西漢(或更早)
雅遺址所見兩座古城(N2 附近,及尼雅南城)
的圓沙古城,堲 都可以發現相類的特徵。垛泥築牆自然是比較原始的建築方式,也是
新疆地區較早期古城的特色,與漢代紅柳與夯土相繼的建築工藝,明顯不同。

在西漢統治西域後,漢王朝主導下修築之城堡,在工藝上有了全新的發展。以下
可以舉兩個實例說明。一是與樓蘭古城相去只二十多公里的土垠。土垠遺址內,出土

圁 穆舜英,《神秘古城──樓蘭》(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2),頁 88 ,稱「間隔厚 80 釐米的夯土


中夾蘆葦杆和紅柳枝」。
圂 參見新疆樓蘭考古隊,〈樓蘭古城址調查與試掘簡報〉,頁 1-22 。
埌 王炳華,《西域考古歷史論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頁 503 。
堲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田地區文物普查資料〉,《新疆文物》2004.4 : 32 。
羅 過 75 枚西漢木簡,其中多枚有西漢紀年。這是西漢在西元前一世紀經營樓蘭時修築

淖 的一處倉儲、郵置。埕 土垠遺址保存已不完好,東牆、南牆已遭毀損,但西牆、北牆

考 之西段卻仍然保存完好,特徵鮮明。它們是高仍一公尺上下的夯築土牆。夯層厚 8-10

與 公分,牆體平直,至今仍相當嚴實。西漢紀年簡和築城用夯都可證明此址築於西漢。


蘭 衡 證據之二,是東漢時期,耿恭苦守的疏勒城,位置在今天山北麓奇臺縣南郊的石

│ 城子。它是為保衛、控扼匈奴南入吐魯番一條徑道而修築的軍城。筆者曾多次考察,

善 現場印象是:古城依山,東側臨深澗,北、西、南部卻是夯土築就的城牆,夯層厚

研 10 公分上下。這座軍城,東漢時在匈奴的強攻下被毀。其時代與土垠一樣,比較單

純,也可以做出明確結論:東漢王朝時修城,也是嚴密夯實的土牆,而絕不是比較粗
疏、簡陋、相當原始的垛泥壘土。

與 LA 樓蘭故城不同,處於西域長史府直接控制之下的、同一地區的 LE 古城、
LK 古城,使用的方法才是一層紅柳、一層土,平整均勻、經過夯實的土城牆。它們
與 LA 城牆垛泥法同樣明顯存在差異。 LA 垛泥城牆,具有早期的、比較原始的特
徵,時代早於西漢,是可以從邏輯上推定的。

樓蘭故城城牆,部分牆段(如東牆中段,南牆局部)在垛泥時,土層中夾有蘆
葦、紅柳,這些是可以用作測年的良好材料,用這些物料進行 14 C(碳十四)測年,
對判定古城修建年代,可提供比較理想的資料。希望這一工作,在今後的新疆文物保
56 護工作中可以進行。

三間房西北地層剖面上還可以清楚觀察到早晚文化層疊壓關係。樓蘭故城土牆構
築工藝明顯具有早期、原始特徵,強調這兩點,意在說明:我們今天,確實不能以十
分不完備的樓蘭城考古工作為據,就判定這座古城不可能早到西漢或西漢以前。它的
城牆,就是明顯具有早期特徵的最大文物遺存之一。古城中文化層在近兩千年的厲風
吹蝕中,確已消失近盡。但進行嚴格的、科學的發掘,很難說就不會在魏晉遺址下
面,找到西漢或較西漢更早之樓蘭文物的。因為從斯文.赫定、斯坦因到我們自己,
至今一百多年,確實沒有在這裡進行過嚴謹、科學的發掘。在以保護為前提的方針
下,我們過去沒有規劃、安排這一工作,這是一個要吸取的教訓。

明明古城仍沿稱樓蘭,前涼之西域長史李柏,在致焉耆王的信函中,卻要強調說
明信函寫在「海頭」。這是一個小的懸疑,有可能是事涉軍事機密,有保密之需,故

埕 王炳華,〈“土垠”遺址再考〉,《西域文史》4(2009);同氏著,〈「土垠」為漢「居廬訾倉」故址說〉,
《古今論衡》22(2011): 97-124 。
布疑陣;也有可能故意標新求異以示親切、求風雅。畢竟,地處羅布淖爾湖西北,居 羅

湖水之上游,自稱古城為「海頭」,也並無大礙。但不論如何,當年的前涼西域長 淖

史,就駐節在古樓蘭城中,這已為古城中大量出土的簡、紙文書所反覆證實。西漢樓 考

蘭王國早已不存,但樓蘭城卻久蓄人們心頭,並未因國滅就消失城名之影響。 LA 古 與
論 樓
城就是西漢樓蘭王國之都城所在,今天就已有之考古資料,是可以肯定結論的。 衡 蘭



三、遷樓蘭至鄯善──漢王朝加強對西域的控制 善


自張騫通西域,至西元前六○年設西域都護,西域大地進入西漢版圖,半個多世
紀中,新疆大地,政治形勢可以說是風雲激盪,變化迅猛而深刻。這一過程中,樓蘭
由於其特定的交通衝要地位,始終處於政治漩渦的中心。

西元前一七六年,匈奴進入西域,擊月氏,「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傍二十六
國,皆以為匈奴」(《史記.匈奴列傳》)。因此,西元前二世紀後期西漢通西域,形勢
是複雜而艱難的。匈奴控制著天山以北廣大地區。塔里木盆地各綠洲王國,也程度不
等的羈屬於匈奴。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確定通西域戰略後,不論形勢如何險惡,堅
持初衷。面對不同環境,採取不同策略,區別對待,「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
(《漢書.西域傳》)。大宛與漢王朝對抗,阻絕漢通西亞徑路,就不懼困難,傾力動
57
員,遠征大宛;烏孫,雖屬匈奴,但又與匈奴有隙,則厚賂以結烏孫,嫁細君、解
憂,使烏孫離匈奴而親漢;小國侖頭不自量力,全力對抗,不處置,將誤大計,即予
屠滅;樓蘭,則為另一典型。

樓蘭是一個蕞爾小國,但地理位置卻十分衝要。它最近漢,控扼漢王朝進入西域
的咽喉,漢王朝必須周全處理,不留隱患。如何面對漢王朝通西域的這一新形勢,同
樣是樓蘭統治集團面臨的全新問題。歷史進程表明,它們既不能正確估計內外形勢變
化,也完全沒有駕馭這一事變的能力。

漢通西域之初,樓蘭已在匈奴統治之下六十多年。匈奴在樓蘭大地的政治、軍
事、文化各方面影響,是不可輕估的。只從軍事上看,匈奴游騎從伊吾(哈密綠
洲)、車師(吐魯番)入樓蘭,或由匈奴控制西域的「僮僕都尉府」駐地(今庫爾勒
一帶)沿孔雀河入樓蘭,均相當便捷,樓蘭很難擺脫匈奴的軍事控制。

軍事上受制,政治依附,文化相通,經濟上不僅感受不到開通歐亞大陸交通路線
的利益,而且徒增許多負擔。樓蘭對漢通西域,難有熱情。張騫自中亞返國後,漢
羅 「使者相望於道,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一歲中使者多者十餘,少者五六輩」

淖 (《史記.張騫列傳》),居於交通孔道的樓蘭,負水擔糧,負擔沉重。因而,樓蘭採取

考 了追隨匈奴與漢王朝對抗、破壞漢通西域的方針。「王恢數使,為樓蘭所苦」,而

與 且,它「又數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漢使」。西元前一○八年,面對這一形勢,劉徹


衡 命令王恢伺機「擊破」樓蘭。這是西漢王朝與樓蘭第一次衝突。樓蘭受到打擊,口頭

│ 上對漢王朝表示「降服貢獻」,但實際矛盾並未消除。


善 漢與樓蘭第二次衝突,發生在李廣利征大宛之時。西元前一○四至一○三年間,

研 李廣利征大宛。匈奴感到威脅,但無力正面阻擊;採取了「遣騎因樓蘭候漢使後過

者,欲絕勿通」,將樓蘭拖下了與漢朝對抗的水潭。西漢王朝又一次「捕樓蘭王,將
詣闕,薄責王」,將樓蘭王表面臣服、背後做的一件件阻抑、破壞漢通西域的事實,
擺在了他的面前,要爭取樓蘭改變親附匈奴的初衷。樓蘭王道出了苦衷:「小國在大
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願徙國入居漢地。」說的是實情。西漢王朝這次沒有進一步
苛責樓蘭,而是讓樓蘭王返回,要求他同樣為漢王朝「候伺匈奴」。疏離樓蘭與匈奴
的關係。這是漢與樓蘭鬥爭的第二回合。

西漢王朝對如何處置樓蘭,是十分用心的。樓蘭只是新疆東部的彈丸小國,地理
環境寒苦,「乏水草」,對導引漢使,供應水、糧、草料,難以負擔;此外,也還有
漢王朝「吏士」在需求不能滿足時對樓蘭的盜擾。因而總是心向匈奴,提供情報;並
58 曾先後「遮殺」過漢衛司馬安樂、光祿大夫忠及期門郎遂成,以及安息、大宛朝漢的
使臣(《漢書.傅介子傳》)。在漢、匈尖銳的矛盾前,樓蘭實際往往都選擇了站在匈
奴一邊。慮及數十年中,曾一次次聯絡、寬宥、依重樓蘭,總是一次次遭遇挫折。軍
事上重罰樓蘭,雖不存在困難,可以如侖頭一樣,屠城滅國,但難得西域人心。總結
歷史、分析形勢、權衡利害,導致霍光最後決策:清除樓蘭親附匈奴的代表人物,命
令傅介子刺殺樓蘭王,同時冊立人在漢朝、內心親漢的樓蘭王弟尉屠耆為新王,但遷
樓蘭到若羌,「更名其國為鄯善」。這可以消除匈奴利用樓蘭阻抗西漢通西域的努
力。為此,對鄯善實施和親,賜宮女為尉屠耆夫人。進一步堅定他親附西漢王朝的決
心。在尉屠耆返國時,「為刻印章」(接受漢王朝冊封)「備車騎輜重」,由「丞相將
軍率百官送至橫門外」,給予了極高的禮遇。向西域大地清晰宣示了西漢王朝全力支
持尉屠耆的決策。

更樓蘭為鄯善,自然不只是簡單的國名改變,而是表明:樓蘭國這時已劃上了句
號。樓蘭國子民,南遷鄯善,再也不在與匈奴地域毗鄰的孔雀河下游,而是到遠離了
匈奴影響的阿爾金山腳下的若羌河谷,以扜泥為都城。空間遠離,荒漠、沙磧隔阻,
匈奴影響受到極度削弱。這是漢與樓蘭鬥爭的第三個回合。
漢王朝遷樓蘭至鄯善,有兩方面的收穫:其一,南遷樓蘭到若羌 羅

河谷,扶持親漢勢力尉屠耆踞守若羌河谷,不僅割斷了匈奴對樓蘭的 淖

實際影響,大大強化了對絲路南道的控制。二,漢王朝直接控制孔雀 考
河谷,可保絲路北道交通安全,有利於漢通西域戰略的全面展開。 古
論 與

說樓蘭南遷鄯善後,孔雀河下游原來樓蘭王國領地成為了漢王 衡 蘭

朝直接控制的領土,《史記》、《漢書》並未見明確的文字記錄,目 │

前在樓蘭故城內也沒有見到與此相關的文物,並不足以為這一結論提 善

供直接證明。但邏輯推論,樓蘭國南遷,其交通衝要之領地絕不可能 研
拱手讓於匈奴。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去除了搖擺不定的樓蘭王後,西 究

漢王朝自己直接控制、管理這條交通隘道。這一推論可以得到故城附
近所獲西漢考古資料的證明。

殺樓蘭王安歸這件事,發生在西元前七七年。與此時段大略相
當,在樓蘭故城東北 30 多公里處,黃文弼發現過土垠遺址。土垠遺
址曾見 75 支西漢木簡,有漢宣帝黃龍元年(49BC)、漢元帝永光五
年(39BC)、漢元帝河平四年(25BC)、漢成帝元延五年(8BC)等
紀年簡,雖然沒有見到直接銜連漢昭帝時,去樓蘭、立鄯善的簡牘文
字,但說這批簡牘表現著西元前七七年樓蘭南遷後,這片土地上的政
治、經濟形勢是並不牽強的。畢竟,棄置成垃圾的物料,只能是當年 59
實際生活存在物的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廢棄物,又能重現於兩千年
後的人間,更會是小部分中的小部。僅見的 75 支木簡,已清楚表明
宣、元、成帝時,這片遺址與西漢王朝密切關聯的政治脈動,自然也
就表明了樓蘭王國領土上新呈現的政治、經濟生活現實。(圖四)

認真檢視出土的 75 支西漢木簡,與軍事組織、政治官員相關的
木簡即達 9 支,如「都護軍候張□」、「左部左曲候」、「右部後曲候
丞」、「後曲候」、「左部後曲候」、「右曲候」、「□部軍守司馬」、
「左右部司馬」、「伊循都尉左」、「伊循卒史左」等,埒 他們在西漢
王朝「西域都護府」、「戊己校尉」營下,都是重要佐吏。在一定程
度上表明土垠及去土垠不遠的樓蘭,這時已成為西漢王朝努力建設的
軍事中心。 圖四: A35 大灣出土居延簡 303.8
「詔伊循候章□卒日持樓蘭王頭詣敦煌
留卒十人女譯二人留守□」(歷史語言
研究所藏紅外線照片)

埒 黃文弼,《羅布淖爾攷古記》;見氏著,〈羅布淖爾漢簡考釋〉,收入《西北史地論叢》(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 1981),頁 309-320 。
羅 西漢王朝必欲去樓蘭、置鄯善,目的是保障自敦煌經樓蘭入輪臺之交通路線安

淖 全,不論軍事上與匈奴對抗,還是保證使節、商旅交通給養,糧、草供應,均為第一

考 要務。因此在孔雀河谷綠洲(樓蘭是其中心城鎮)組織屯田就成為頭等大事。在土垠

與 西漢木簡中,有相當數量可以表明西漢王朝從中原移民屯墾的事實。如「里公乘史隆


衡 家屬畜產衣器物籍」、「霸陵西新里田由□□」、「應募士長陵仁里大夫孫尚」、「小

│ 卷里王護□□□」、「右六人其二亡士四士妻子」、「男□□孔六□」、「家屬六人官

鄯 駝二匹食率匹二斗」、「出南陽郡涅陽石里宋利親妻璣年卅私從者同縣籍同里交上□

史 □□」等等,垺 在 75 支木簡中,所占比例也不算少,表明中原農民應募西遷的事

究 實。他們或個人、或全家,家屬、私從、畜產、衣器物都隨身來到了羅布淖爾大地。
祖籍地涉及河南、陝西等處。說明這曾是一件波及面相當廣的大事。只可惜正史中未
見明文著錄。東漢、魏晉階段,大量出土文字資料表明,樓蘭故城成為西域長史府駐
地和屯田中心。樓蘭綠洲屯田事業,最大可能就是從南遷樓蘭、置立鄯善時開始的。

樓蘭南遷後,西漢王朝不僅大力經營樓蘭故土和土垠綠洲,而且對誠心歸附了西
漢的尉屠耆也全力支持。《漢書》載明,首要一點,就是應尉屠耆之求,在伊循駐兵
屯田。這對穩定尉屠耆統治、鎮懾親匈奴勢力,有著舉足輕重影響。西漢王朝就曾為
此投入大力。考古發現為此提供了有力說明。

一九八九年十月,筆者偕劉文鎖、肖小勇在若羌縣進行考古調查。在米蘭吐蕃戍
60 堡東偏南 5 °、距約 2 公里處,發現了一處西漢時代遺址。遺址在米蘭河西岸。地表
沙梁起伏。在兩道東西向沙梁間,有幾個風蝕土墩。土墩下、窪地上散見多量西漢特
徵的文物:多量砂質灰陶片,器表飾細繩紋;鑽孔陶片、陶紡輪、石磨盤、三棱形帶
梃鐵鏃、魚鱗形甲片、五銖錢、煉碴、玉石料等。遺物大概分佈在 200 × 500 公尺範
圍內。錢幣具有西漢武帝時期特徵,細繩紋灰陶罐、三棱形鐵鏃、魚鱗形甲片,都具
有西漢時期特徵,埆 與伊循屯地頗可以聯繫。

與這區漢代遺址相去不遠,為一規模宏大、至今地表痕跡清晰的灌溉渠系遺存。
這一灌溉遺存,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水利工程師饒瑞符發現,並最先報導。我們據其
測定的渠系圖,對遺址進行了認真的踏查。這區灌渠,由一條總幹渠、七條支渠、多
量斗渠、毛渠組成。總幹渠長約 8 公里,七條支渠分別長 4-5 公里。渠跡寬 10-20 公
尺、高近 3 公尺。灌溉面積達 30 平方公里。灌渠引老米蘭河水,依地形順地勢展開

垺 黃文弼,〈羅布淖爾漢簡考釋〉 ,頁 331-335 。
埆 中國科學院塔克拉瑪干沙漠綜合考察隊考古組,〈若羌縣古代文化遺存考察〉
,《新疆文物》1990.4 ;新疆
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新疆文物考古新收穫(續)1990-1996》(烏魯木齊:新
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1997),頁 549-554 。
雙向灌溉,灌地面積可達 4-5 萬畝。曾經從事過墾殖的土地,測算達 1.7 萬畝。垽 還 羅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考古文化現象,即是這片地區,目前仍為人們所關注的東漢以後的 淖

佛教寺院及吐蕃戍堡等遺址,其實都疊壓在古代灌溉渠系地面之上,有力地支持了這 考

一灌溉渠時代相對較早應與西漢伊循屯地相關聯的結論。 與
論 樓
從目前獲見的伊循屯地遺跡,老米蘭河西岸規模相當大的漢代居址,可以推論, 衡 蘭

西漢王朝支持鄯善尉屠耆政權的努力,是絕不可小視的。它的規模、力度,絕不是 │

《漢書.西域傳》所說「漢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撫之」垼 這樣一個 善

象徵性的行動。伊循屯田實際規模是遠遠較此為大的。土垠遺址出土漢簡有「伊循都 研

尉」文字。「都尉」的品秩是「比二千石」,較之品秩「六百石」的「司馬」,地位隆
重得多。伊循屯田,西漢時曾有一個迅猛的發展,可以由此推見。

樓蘭,直接進入西漢王朝控制之下,自孔雀河西走,可以直入塔里木盆地東北口
焉耆、渠犁、尉犁;伊循成功屯田,尉屠耆統治地位鞏固。沿昆崙山北麓西走得到更
有力支持。絲路南、北道交通順暢。西漢王朝開拓西域的政治事業,獲得迅猛發展。
試看以下事實:

西元前七七年,與伊循屯田同時,漢王朝以扜彌國太子賴丹為校尉將軍,屯田輪臺。

西元前七二年,西漢王朝與烏孫聯軍,大敗匈奴,匈奴實力大傷。

西元前六八年,漢遣鄭吉屯田渠犁;秋後,率所將田士攻車師,並在車師屯田。
61
西元前六五年,龜茲王絳賓娶解憂女弟史為夫人,同至長安。龜茲強化著與西漢的
政治關係。

西元前六二年,西漢王朝命鄭吉為「衛司馬」、「護鄯善以西南道使者」。

西元前六○年,匈奴日遂王降漢。西漢王朝在烏壘設西域都護府。任命鄭吉「並護
車師以西北道,為都護。漢之號令頒西域」,「匈奴僮僕都尉由此罷」。
「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

從西元前七七年漢王朝直接控制樓蘭綠洲、遷尉屠耆至鄯善後,西域的政治、經
濟形勢如是迅捷、巨大的變化,是與西漢王朝滅樓蘭、建鄯善,加強南、北道建設,
集中力量打擊匈奴等一系列舉措存在密切關聯的。

垽 饒瑞符,〈米蘭漢唐屯田水利工程查勘──從伊循灌溉系統遺址看漢唐時代屯田建設〉,《新疆巴州科技》
1981.1 。
垼《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 1962),卷九六上,〈西域傳〉,「鄯善國」


布 四、樓蘭興衰繫於交通



古 青銅時代即已滿溢生命活力的孔雀河綠洲,西元前二世紀,成為了溝通亞歐交通
與 論
樓 路線上的樞紐,其中心城市樓蘭,舉止動靜,都會使西域大地、河西走廊受到震動。
蘭 衡

雖是雅丹叢集,戈壁、沙漠縱橫,交通相當困難的一片土地,卻隨時隨處,都能感受

到東方長安、西部貴霜、西南亞波斯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感受到它們點點變化

善 投射下的影響。而到西元四世紀以後,樓蘭卻突然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出,更慢慢的化

研 為荒漠、廢墟,成為了今天沒有生命氣息的死域。曾煙波浩淼的羅布淖爾湖,也成了

今天一望無際的鹽灘。

桑田沙海,綠洲化煙,成了樓蘭考古
中無法迴避的最大問題:這一切,究竟是
如何發生的?今天的人們從中可以得到怎
樣的啟示、經驗、教訓?

在具體展開歷史、考古分析前,首先
關注這片土地上幾個最基本的事實:

(一)從上新世末期到更新世初,歐亞
大陸再次發生強烈地殼運動,青藏高原大
62
幅抬升,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其運行高度
只有 3,500 米),再無可能越過青藏高原進
入新疆塔里木盆地。加上盆地東、西、北
面也有高山隔阻,太平洋、大西洋濕潤氣
流也無法進入,導致盆地內很難形成降
水。因此,從地質年代上新世末更新世
初,塔里木盆地乾旱氣候即已形成。極少 圖五:鑽探羅布淖爾(作者提供)
降水、冷熱變化劇烈、風沙活動頻繁。

地質地理學家們在羅布淖爾荒原臺特馬湖以南、羅布淖爾湖盆中心曾分別鑽井
(圖五),通過孢粉分析,得到的結論是:去今二萬年以來(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古代
植物與現代植物種類、群落基本一致,不見喜溫的蕨類植物孢子,而以耐旱、耐鹽的
麻黃、藜、蒿含量為多,最高可達孢粉的 98.2 %,說明這時期,羅布淖爾地區是明顯
的乾旱氣候環境。垸

垸 夏訓誠主編,《中國羅布泊》
,頁 134-136 。
(二)羅布淖爾地區,地勢低凹,是塔里木盆地內眾多河流的匯聚中心,古代曾 羅

是澤國,羅布淖爾湖面積最大時曾達二萬平方公里。清朝末年,仍達二千多平方公 淖

里。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等是其主要補給源,歷史上入湖水量盛大,隨歷史 考
進展而入湖水量日愈減少,終至斷流。 古
論 與

以羅布淖爾湖最大補給源塔里木河為例。關於塔里木河水量,歷史上沒有精確測 衡 蘭

量、統計資料。徐松《西域水道記》(成書於 1823 年)描寫「塔里木河,河水汪洋東 │

逝,兩岸曠邈彌望」,可以看出水勢盛大之勢。 善

二十世紀五○年代,在塔里木河主要支流和田河、葉爾羌河、克孜爾河、阿克蘇 研

河匯流處的阿拉爾水文站統計,塔里木河年流量為 56.2 億立方。因為上游用水量增
加了 17.1 %,至一九九四年,下泄流量只有 39.4 億立方。上、中游用水量,至二十
世紀九○年代,已超過塔里木河總水量的 90 %。塔里木河下游,已出現了用水危
機,阿拉干、羅布莊出現了乾涸無水情況。

這類情形,成書於宣統三年的《新疆圖志》就曾記載:「塔里木河下游羅布莊各
屯,當播種時,上游庫車迤西,城邑遏流入渠,河水淺涸,難於灌溉。至秋始泄水入
河,又苦氾濫」。河的下游,播種需水季節,不能保證灌溉,秋收不再用水之季,水
則大流至達氾濫。

新疆大地無雨,農業悉憑引河水灌溉。處在河流尾閭地帶的羅布淖爾大地,一旦
出現全疆各地農業生產大發展的形勢,命運會是十分可悲的。 63
樓蘭古城,主要補給源是孔雀河。一九二一年塔里木河沖決輪臺大壩,塔里木河
經拉因河入孔雀河,水勢一度盛大。一九五二年,在拉因河上築壩,河水重歸塔里木
故道,入臺特馬湖。孔雀河出鐵門關後,主要灌溉了庫爾勒、尉犁綠洲,上世紀五○
年代後,庫爾勒、尉犁農業不斷擴大,孔雀河下泄水量趨少。一九五八年大躍進,修
普惠大壩,截水灌普惠農場。上世紀七○年代後,更截孔雀河水濟塔里木河,孔雀河
漸至斷流。垶

分析樓蘭興廢、羅布淖爾變遷,引述了兩大段相關氣候、水文研究資料。所以如
是,在於人類活動既可影響環境,又深受環境制約,彼此不能分割。分析歷史時期古
代綠洲和城鎮的興廢、發展,必須遵行這一基本原則。

從氣候角度觀察,自二萬年前至今,新疆大地就是一個十分嚴酷的自然地理環
境。從乾旱地區農業經營特點分析,人類所在綠洲,其興衰、變化與水關係至密。而
水的變化,不在於冰川雪水減少,而在於全流域中水的再分配、使用,完全受人的干

垶 同上註。
羅 擾。人類有組織的干擾,導致水在不斷重新分配中。而這一點,立即足以導致一個古

淖 老綠洲的毀滅,一個新興綠洲的繁榮。

考 古代人口稀少時,羅布淖爾荒原、孔雀河水系內,曾是人類理想的生存空間,自

與 論 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至四千年前的青銅時代,直至西漢,可說都是如此:水足、草

蘭 衡 豐、林木茂盛,可漁可牧,得以發展農業生產。青銅時代的古墓溝墓地,一個聚落人

│ 口只有 43 人。孔雀河中下游最神聖的一處墓地──小河,前後持續數百年,全部墓葬

善 也才 200 多座(共發掘 167 座,加上被破壞者),一墓一人,從墓地透視聚落人口,

研 也是不多的。據《漢書.西域傳》粗略統計,西域各綠洲王國人口,漢代總共也不過
究 二十多萬人。如是廣闊的空間、充沛的水源、稀少的人口,生存狀況自然是可以無慮
的。兩漢時期,漢王朝政府可以在這片地區駐軍、在地壙人稀處屯田,保障使節、商
旅來去,也充分顯示這一綠洲可以接納的廣闊空間。

樓蘭城內出土大量漢文簡牘,止於西元四世紀三○年代。一般都同意作為西域政
治中心──樓蘭故城的隕落就應該發生在這一時段之中。

關於樓蘭城廢棄的原因,有多種觀點。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各有視角。但任何一個
重大的社會變化現象,都不會是個別因素作用的結果,而必須從多個角度綜合剖析,
方可望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

前蘇聯地質學家西尼村在二十世紀五○年代考察過羅布淖爾地區後,發表了〈亞
64
,垿 提出羅布泊地區「吹蝕作用的加強,沙漠面積
洲中部氣候變遷中的大地構造因素〉
的擴大,河水水量的減少,植物的衰亡及人類與動物生存條件的惡化」 是所有變異的
根本點。美國地理學家亨廷頓(Ellsworth Huntington, 1876-1947)和德國特林克列爾
(Emil Trinkler, 1896-1931)持有相同觀點。在分析樓蘭綠洲廢棄時,持論精神與此一
致,但表述得更加直接、具體,這就是說:「關於樓蘭城及其周圍遺址廢棄原因⋯⋯
河道變遷可能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樓蘭故城的廢棄時間,基本上就是孔雀河下
游改道斷流時間」。埇

其實,從前述鑽井孢粉分析,可以看出二萬年以來,這片地區就一直是一個乾旱
的環境。這一過程中,或有短時期的水量變化,風沙活動異常,局部地區生態的改
變,但都是一個大的乾旱環境下,有限地區、有限時段的變化,並不存在持續、不斷
變乾的情形。乾旱環境是地質年代就已存在的現實。羅布淖爾地區已獲文物、考古資
料表明,青銅時代的羅布淖爾人面對的就是一個特別乾燥的環境。這一時段,古屍屢

垿 B. M. 西尼村,〈亞洲中部氣候變遷中的大地構造因素〉,《地理譯報》1956.4 : 260-267 。
埇 夏訓誠主編,《中國羅布泊》 ,頁 229 。
見,就是生動說明。人口增加,農業發展,綠洲擴大,大概衡定的冰川融雪水,在人 羅

口稀少時,可以滿足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需要,而在人口大增後,自然流淌的水系, 淖

就在不斷的蓄水、引水、灌水工程中,變得不再能自然流淌。局部,尤其是河流下游 考
缺水、無水,就會成為不可避免的結局。這時,曾有的綠洲就有可能變成荒漠。 古
論 與

在具體分析樓蘭古城興廢時,除了要關注上述提及基本的,雖處在變化中但卻是 衡 蘭

早就存在的環境因素外,絕不可以疏忽古城當年曾經面對的社會政治形勢變化。 │


西元四世紀初,晉朝統治趨於崩毀。中原動盪,士民西走,日月相繼。統治河西 史

走廊有年的張氏家族軍政勢力膨脹。西元三一四年,晉封張實為「都督涼州諸軍事、 究
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西平公」,西域諸國悉在其統治之下。西元三二三年,張駿更
受封為「涼王」、「西域大都護」。西元三二四年,前涼王張駿擊敗趙貞。西元三二七
年,前涼在吐魯番地區設置高昌郡。西元三三五年,張駿派軍擊降焉耆。焉耆、車師
前部、于闐、鄯善都入貢於前涼。河西、西域悉入前涼版圖。西元四世紀三○年代,
新疆形勢如是變化。直接效果之一,是自河西走廊進入西域的交通線路發生了相當大
的改變。

前涼張氏集團攻高昌、降焉耆、控制鄯善、于闐,目的同樣是控制絲綢之路新疆
段,以獲取絲路貿易利益。當樓蘭、吐魯番、焉耆均已入其直接控制之下時,立即會
面對一個具體問題,就是:由河西走廊進入塔里木盆地,是一仍其舊從敦煌入樓蘭,
沿孔雀河西走焉耆;還是由河西走廊入伊吾、高昌、進入焉耆?前者是漢代以來的傳 65
統老路,但沿途戈壁、沙漠、雅丹,缺水少草,交通補給不易;後者則路途比較平
坦,綠洲聚落相繼,路況、供應較之樓蘭道要平順的多些。

為拓展絲路貿易計,前涼的抉擇是變易交通路線,開拓自高昌入焉耆的新途。因
此,在平定趙貞後,立即在吐魯番綠洲內設高昌郡。軍政重心移置高昌後,原踞樓蘭
的西域長史府自然撤守。河西走廊過樓蘭入塔里木盆地的路線,轉移為經過高昌西行。
樓蘭在絲路上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自此不復存在。可以說,樓蘭之興、衰,核心
因素就在其絲綢之路衝要地位的起、落上。樓蘭名城,成興在交通;衰廢也在交通!

西域長史府不居樓蘭,與絲路交通密切關聯的屯田,農業生產中心他移,有組織
的、嚴密而強大有力的灌溉系統罷廢,館驛、郵置等與絲路相關接待、通信聯絡設施
撤銷,會很快使樓蘭綠洲從繁榮、興盛轉化為衰頹、冷落。這是不會以人們意志為轉
移的經濟生活現實。隨著樓蘭的逐漸沉落,高昌的中心地位冉冉升起。後來的高昌王
國和隋唐時期盛極一時的西州文明都是與此密切關聯的。

樓蘭綠洲之衰落,實際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羅 晉十六國、南北朝以後,不少考古資料表明,經過孔雀河綠洲的交通路線,偶爾

淖 還有商旅在走動。一九八○年,新疆考古所考古隊在羅布淖爾湖東北一處山梁上,發

考 現過「開元通寶」970 多枚,出土古錢不遠處的山坡上,還有一條古道痕跡。灰黃色
古 土路,在深色礫石地貌夾峙下,相當明顯。這近千枚古錢遺棄在路邊,既表明唐代這
與 論
樓 條路還可以通行;也表明在這條路上來去的行旅,確又是十分稀少。
蘭 衡

│ 唐代,這條路線還可以通行,也有歷史文獻的證據。西元七世紀中踞於吐魯番盆

善 地的高昌王國,在西突厥支持下,壟斷絲路交通,重稅盤剝。焉耆王國就此曾建議李

研 世民,重開經過樓蘭綠洲的「磧路」,撇開高昌。這會傷害高昌、西突厥的經濟、政
究 治利益,於是直接引發了西元六三九年高昌與西突厥處月、處密部聯兵,攻擊焉耆,
陷焉耆五城,大掠居民的事件。但這件事也表明一旦有需要,經過樓蘭西行,入焉耆
的「磧路」,重新利用還是存在可能的。這也說明,在唐代孔雀河下游並沒有斷流,
如果已斷流,無水無草,還怎麼可能行走?

其實,孔雀河下游斷流是二十世紀五○年代後,上、中游不斷截流灌溉、築壩、
堵水、引孔雀河水入塔里木河、濟鐵干里克綠洲,才出現的。孔雀河最後斷流在二十
世紀六○年代以後,是人們有意識改變其流向,才出現的嚴酷現實。

在極度乾旱地區,不論自然綠洲,還是人工綠洲,其生命是脆弱的。改變其生存
狀態,導致其興衰,最有力的因素是人,是人類社會有組織的力量。樓蘭古城,孔雀
66 河尾閭三角洲的興盛、衰廢,十分生動的展示了這一真理。認清這一過程,不僅可以
幫助分析古代文明、古代城鎮的歷史發展軌跡,尤其可以吸收到歷史的教訓:人類文
明的興衰,關鍵的因素,實際還是在於人類自身,在於人們如何對待自然、對待社
會。這才是最最根本,最最要緊的。

五、其他幾個相關問題

一百多年的樓蘭考古,提出了許多需要關注的問題:

第一,扜泥、伊循與樓蘭故址所在存在一個密切的關聯性。扜泥,是鄯善王國的
都城,我已在前文中指明,它的故址當在若羌。這在《漢書.鄯善傳》中,本來是十
分明確的:「當漢道衝,而通且末七百二十里」。這一地理位置,只能與若羌綠洲相
當。黃文弼先生二十世紀五○年代,在今縣城南 6-7 公里處,曾獲見「且爾乞都克」
古城,周 720 米,黃氏判其為扜泥故址所在。埐 但今天已難覓其蹤。

埐 黃文弼,《新疆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3)
,頁 48-49 。
同時,在《漢書.鄯善傳》中,提到鄯善:「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漢王 羅

朝曾應尉屠耆之請,在伊循屯田。鄯善國都在若羌河綠洲,則國內可稱「地肥美」的 淖

所在,只能是東 80 公里的米蘭河綠洲。它瀕河、土肥(土層厚 15 公尺)。在米蘭遺 考
址區,上世紀八○年代後,不僅發現了設計合理的灌溉渠系,垹 還在傍近發現了一區 古
論 與
漢代遺址,近十萬平方公尺的範圍,多量漢式繩紋灰陶片、西漢五銖錢、三棱形鐵鏃 樓
衡 蘭
等,與伊循屯地,可以呼應。埁 │


伊循屯地確定、扜泥故址可依《水經注》等後期史籍中關於伊循、扜泥比較混亂 善
的文字記錄,當可釐清。 史


樓蘭、扜泥、伊循城作為鄯善王國境內三個城鎮座標點,坐實明確後,有關史籍
文字可以條理順暢。至於斯坦因發現並標示為 LE 、 LK 兩座古城,規模不大, LK
與鄰近的 LL 、 LM 等遺址,地處樓蘭與伊循、扜泥之間; LE 居樓蘭古城東北,是
樓蘭保衛東北方向安全的一區軍事性質城堡,城內除偏北位置有一座臺基建築外,不
見其他居址。這兩座古城,與樓蘭成犄角之勢,利於防衛。從地理位置觀察,為漢晉
西域長史府屬下的軍事屯田機構存在著關聯性,其時代當在東漢以後。

第二,關於羅布淖爾湖游移問題:自斯文.赫定提出羅布淖爾湖以一千五百年為
週期南北方向游移後,產生了巨大影響。這雖不是考古學的研究範圍,但又與樓蘭考
古、樓蘭古代文明的研究存在一定關聯。在二十世紀八○年代以來,羅布淖爾地區的
綜合考察中,對羅布淖爾湖是否轉移問題,已取得重要進展,所以在此也稍予涉及。 67
根據湖區勘探測量資料和湖底沉積物年代及孢粉分析資料,可清楚結論:羅布淖
爾湖水沒有發生過游移,也不可能發生游移。從羅布泊湖心鑽探取得的沉積物及孢
粉,證明自二萬年以來,羅布淖爾湖沉積作用一直持續未停,始終是有水環境。地形
測量,湖盆所在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點,海拔只 780 公尺。因此,是盆地自然的匯水
中心,其海拔高度較喀拉庫順低 10 公尺多,湖水不可能倒流進入南邊的喀拉庫順
湖。由於入湖泥沙含量少,湖水乾涸後形成堅硬的鹽殼,用金屬工具砍挖都極困難,
大風也極難吹蝕,湖底地形,難能發生吹蝕變化,因而難以出現斯文.赫定邏輯推論
下的水體游移。羅布泊水體大小變化,主要受補給源影響。當塔里木河匯入孔雀河,
流瀉入羅布泊時,沿途湖沼很少,水量損耗也少,羅布湖水體會比較大,位置也偏
北;當塔里木河南流入臺特馬湖、喀拉庫順湖時,羅布泊水體會相對縮小。羅布泊,
從歷史上觀察,只有形狀大小之變化,而無游移它走的可能。夎

垹 饒瑞符,〈漢唐時代米蘭屯田水利初探〉,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主編,《水利史研究會成立大會論文
集》(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 1984)。
埁 中國科學院塔克拉瑪干沙漠綜合考察隊考古組,〈若羌縣古代文化遺存考察〉。
夎 夏訓誠主編,《中國羅布泊》,頁 233-240 。
羅 第三,鄯善王國境內,尤其是尼雅出土文物中,隨處可以見到貴霜的存在。樓蘭

淖 出土之佉盧文簡牘提到在樓蘭(Kroraina)城中有貴霜之「軍侯」。他們佔有不少土

考 地,可以出賣。簡文中有「朕」、「偉大國王」的自稱。那麼,這所謂的「朕」、「偉

與 大國王」與東漢、魏晉時期實際控制、管理樓蘭古城的西域長史府是什麼關係呢?進


衡 入鄯善王國境內的貴霜流民,究竟是什麼實態?是真正的「朕」、「偉大國王」?還

│ 是不過只是失國流亡貴族頭腦中的歷史記憶?揆諸相關史實,在貴霜失國,部分權

鄯 貴、軍民在故土沒有立足之地後,又來到了他們祖先月氏人曾經活動過的故土,在經

史 過鄯善收容、取得立足之地後,卻仍然念念不忘往昔曾有的光榮,不忘在生活中仍以

究 「朕」、「偉大國王」自命?這是一個很值得認真清理的問題。在一國之邊裔,相鄰國
土內發生的重大政治、軍事變故,是很容易受到波及的;特定情況下,也會成為失國
統治集群的寄寓之地,歷史、現實都不難覓見這類實例。貴霜在樓蘭、鄯善王國境內
存在的故實,可以算是例證之一。目前需要更進一步集中、梳理相關的考古文物資
料,將此問題推向更深入的研究。

第四,羅布淖爾地區、塔里木盆地南緣沙漠之中埋藏著太多的歷史遺存。從中
國全局看西域,站在亞歐內陸看中國、西域,對於加強這一地區以科學、嚴謹、細緻
的考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過去曾長期局限於相關工作展開的物質條件已經改觀,有
計劃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已經成為可能。以羅布淖爾地區為例,如果先行組織室內研
判,利用遙感地圖,分析水系;依循水系,細緻部署對文物考古遺存展開認真踏查,
68
不求速度,但求嚴謹。在將遺存情況摸清後,選擇個別、少數點,進行有計劃、科學
的發掘。在對發掘資料進行多項學科的分析認識後,更須作驗證,展開新一步的野外
工作;如是,積以時日、持之歲月,當可揭開樓蘭大地考古文化的全新一頁。樓蘭考
古如此,若羌、且末、安迪爾、雅通古斯⋯⋯一步步,均可依次推進完成。這些考古
工作對西域早期文明史、中國史、歐亞內陸史研究都將有重大的貢獻。筆者在新疆考
古舞臺上跋涉一生,體會良多,能如是做,當可無愧於「新疆考古」這一稱謂了。

二○○九年九月初稿於北京,二○一○年二月改定於上海。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