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第三章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第一節
第一節海外仙島

台灣「海外仙島」傳說在原住民族與閩客移民中都具備,原住民族中阿美
族傳說本身來自東方之島並且傳說有女人島或是沒有屁股的人島,這些海外仙島
的觀念構成原住民海洋世界的奇幻性。閩客族群的「蓬萊」海外仙島概念更成為
塑造台灣自古以來自成一個天地的重要思考來源。
在十六、十七世紀左右來台的渡海移民,多半操著台語(閩南語)
,大概來
自中國大陸沿海,福建、廣東等地區,就是古時原本被稱為「百越」民族的住地
1
。自秦朝後,百越文化經過北來文化的交流,逐漸被稱為「漢」的融合型文化
所吸收直到現在。因此居於該地的各民族在「漢化」的作用下,呈現對於「漢」
此一強勢文化的認同感,用文化原理來說就是指一種『同化』
(Assimilation)的
現象,以社會學者派克(Robert Park)對「同化」的定義來看,他認為「同化是
一種相互滲透和融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們和團體獲得對其他人和團體印
象、情感和態度,同時,藉著分享他們得經驗和歷史,而逐漸被吸納成為他們的
一部分,並且生活在共同的文化中。」2並認為族與族之間的同化要經過三個過
程-接觸、競爭和適應。所以原本的百越文化應該在這三種作用與情形之下,逐
漸被扭轉成為「漢」文化。其實在歷史記載中,許多中原的集權王朝對於四方的
小國總是以武力進行專制統治,因此「試想,遠古時代的百越民族,在專制的集
權統治下,不得不走上與漢民族融合的這條路……因為在現實中族與族之間的融
合同化,是用許多戰爭、衝突等殘酷方式進行著。」3所以,當十六、十七世紀
被漢化的百越民族後裔渡海遷入台灣之前,以中原民族為主的神話觀念早就影響
了這些人的思考,並同時與原本的百越傳統相結合,台灣在古中國的被認識,其
實是在兩大文化同化的過程下出現,其中以神話形式所建立的「山海」系統中所
出現的「海外仙山」形象與台灣關係最為密切,藉著兩種文化勢力交融後的消長
被逐步被建立在古中國的人民心中。

1
班固;顏師古注《後漢書‧地理志》,台北:鼎文,頁 1669-1670,新校本。
2
本段摘自葛永光《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正中書局,1991,頁 41。
3
黃秀卿《百越文化研究》台師大國文所碩論,1998 年,頁 2。
46
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
中原民族的神話體系中所記錄關於山海的神話,有許多被記錄在經典書當
中,如諸子的專書,少部份紀錄於史記、楚辭等。大規模的被採收錄應該是要到
魏晉六朝時期,這眾多著作中其中以《山海經》中收錄最為完整,成為收集古中
國民族傳說的專書,該書收集了許多關於天地四方、八紘九野的奇異神話,其中
也記錄了關於「仙山」的資料。
關於古中原的「仙山」神話,有學者認為都屬於同一系統4,但從相關記載
書籍及散佈地區來分,主要分為兩個系統,一是東方由神、巫、崑崙、黃河之源
所組成的陸地「崑崙山系統」
,另一個是西方以仙人、方士、蓬萊(海上仙山)、
。這兩個一陸一海的仙境神話,據研究原本是相
歸墟為主的海洋「蓬萊山系統」
互獨立的,但在中國大陸尚在戰國時代之期,因秦國向西,而齊國向西南開發而
使兩個系統相互融合,根據王孝廉研究「由神、巫、崑崙所組成的西方仙鄉神話
和由仙、方士、歸墟所組成的東方仙鄉,在戰國的時代,已經互相融合,
《楚辭》
成立最早篇章的離騷、九歌、天問三篇裡頭有大量的崑崙神話,卻沒有任何仙人
或蓬萊山的記載,雖然不能由此就肯定的說『蓬萊的傳說的發生遠在崑崙之後』

但似乎可以說在這時候,東西兩方的仙鄉傳說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到了《楚辭》
。5以上述王先生的研究來看,崑崙與
的遠遊篇,這兩個神話就開始並提了……」
蓬萊兩個系統的傳說應是起於兩個不同地理區的仙境傳說,但到漢朝一統並在該
朝末期道教傳入後,除使得魏晉六朝求仙風氣盛行外,且致使兩者結合發展成一
個完整的仙境傳說體系。
在齊燕以東的海濱地區,是蓬萊仙山系的神話傳說發展之處,記載最早見
於《列子‧湯問》篇中:

湯又問:
「物有巨細乎?有修短乎?有同異呼?」革曰:
「渤海之東不知幾
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谷之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
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約員嶠,三約方
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
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

4
參見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學生書局,1977。也有學者認為「蓬萊的傳說發生遠在
崑崙之後」,王孝廉<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 12 期,頁
65。
5
王孝廉<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 12 期,頁 65。
47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之樹皆叢生,華食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6

傳說這五島都飄盪在海上,沒有固定住,住在上面的神仙皆驚慌,天帝乃
命禺強派十五隻大烏龜托住,每六萬年輪一次,但因被龍伯的人釣走了六隻,於
是岱、員兩座山就從此漂流走了。此傳說出現後在海外的島嶼就容易被套上「仙
山」的印象,日本、琉球、台灣都被套進這個體系中,但是「蓬萊仙山」的傳說
卻與台灣的關係最密切,台灣自被中國大陸發現以來都被當成海中仙山,被以「蓬
萊」之名稱呼。
「西方海外仙山」神話的流傳,從戰國時代起就開始流行,有許多封建帝
王為求長生不老,紛紛命人浮海求仙,這些求仙事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派遣
徐福出海求長生果的紀錄,使海外求仙傳說達到高峰。但以這兩個仙境神話系統
來看,為何獨獨各帝王對於海上的仙山探求特別感興趣,不論年代各國各朝君王
爭先恐後浮海求仙呢?王孝廉認為這兩個系統代表「神」與「仙」的境界,因人
對於「神」與「仙」的觀念不同,
「神」高於「仙」
,人藉由修練可以達到「仙」
的境界,
「仙」是由人升天而成,具有「長生不死」的能力,推測在基於這樣的
觀念下才使得大多人都注重海上求仙7。從求仙盛行的時代來看,動亂或生活不
易的時代時常使得這種成「神」成「仙」的傳說風行,企求享樂的心態也是構成
海外求仙山的動力之一,另外,觸動實際執行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海外仙山」的
傳說形象被證實在秦朝時期北方人與具航海經驗的百越民族接觸後,在海外真正
存在一座島嶼,且是當時閩粵地區百越民族時常前往進行交易之處,這更可說
明,為何從秦後直到元明清等年代,無論國君人民都企求達到「海外仙境」而出
海並前仆後繼。
「蓬萊仙島」所構築出的「樂園」的概念,是遭逢動亂與困苦生活的時代
的人民所追求的地方,十六、七世紀的閩客移民同樣處於生活不佳的條件下,
「蓬
萊傳說」所構成的海外樂園思考開始發酵,這就是以後台灣被賦予「海上蓬萊仙
島」傳說的根本來源。台灣與「蓬萊」仙島意象的重疊由台灣方志中載於《恆春
縣志》中的一個傳說可證明:

「女靈山,在縣東北,出楓港三十五里。高數千丈,山石突兀,大木參天,

6
莊萬壽注譯《列子讀本》,三民書局,頁 153-154。
7
王孝廉<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 12 期,頁 65。
48
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
『昔有樵者相約入山,至一處,巒疊
饒有海上蓬萊之觀。據釆訪錄云:
翠,花草迷離,有老人摘樹上茶,款留瀹茗,香沁心脾。樵者私攜茶去,
「此非人間所有,飲之則可,取之則不可」
迷不得路。老人莞爾笑曰: 。樵
者乃棄茶而歸。當時偕往者三五人,現在楓港尚有得飲其茶之人,清矍
鑠,百倍精神:此一說也。 又云:
『山上石泉一穴,積而為池,廣畝所;
清流蕩漾,雖大旱不竭,與海潮同漲落,日以為常。四岸泥濘沒脛,牛不
敢飲於池。中有大纜一條、船舵一扇,歷久不朽。與武夷、瓊州等處懸
庋板相類。又寧古塔城西海限山,萬翠中,有池周八十餘丈,亦每日
二潮,與海水相應;可與並觀。造物之奇,其故真有不可臆測者』
:此又
一說也 。又云:
『國初延平之役,有女子避兵其上,迷不得歸,遂卒巖下。
後有至其地者,亦失所返;女子導之出,謂女靈山。」或云:
「女子李姓,
。此又一說也。海外
土人女與李口音相似,若附會漢之李陵,斷無其事』
蠻荒甫經開闢,野老流傳無足深考。」8

傳說說「女靈山」有海上蓬萊之觀,出仙茶飲而心脾開,似人間仙境。山
上奇湖異事,飄飄渺渺還附會李陵之妹,海中仙境不言而生。從事實上來看,更
可視為是台產茶葉因清香甘醇之極品,而以傳說附會成為仙境之仙茶。另外《台
灣詩乘》紀錄台灣出現「仙人山」的傳說:

「仙人山者,在鳳山極南之沙馬磯山上。相傳天氣清朗,見有紫白衣二仙
人對奕。」9

這是一個海外仙島傳說,另外,有個名叫「暗洋」的島嶼,這島一年一晝
夜,奇怪非常:

「暗洋,在臺灣之東北。有紅彝舟泊其地,無晝夜,山明水秀,萬花遍滿,
而上無居人;謂其地可居,遂留二百人,給以一歲之糧,於彼居住。次年
復至,則山中俱長夜,所留之人已無一存。乃取火索之,見石上留字,言

8
屠繼善《恆春縣志》卷二十二<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 75 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 301。
9
連橫《台灣詩乘》卷二,台灣文獻叢刊第 64 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 104 。楊廷理《東
瀛紀事》中也載「沙馬磯頭山常帶雲霧,相傳有絳衣、縞衣人對奕其上,生成之棋盤石磴猶在焉。
此山直接呂宋,舟人必由此放洋」,台灣文獻叢刊第 8 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 65。
49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一至秋即成昏黑,至春始旦;黑時俱屬鬼怪,其人遂漸次而亡。蓋一年一
晝夜云。」10

這些台灣的仙島與仙境傳說傳說的出現,不難說是來自於海外仙境的「蓬
萊」神話所構成。連《東瀛識略》中都說台灣本無奇,但確有許多奇聞,應該是
蓬萊等仙島傳說所造成的:

「臺灣開闢未久,無奇聞異事可記;而仰觀俯察、耳目所接,有迥異內地
者,不謂之奇不可,然有言之甚奇,而其實不足信者。……今西國舟船,
北極冰海、南極新得之默瓦蘭,東西經行數萬里未聞其落漈,亦未聞有暗
洋、弱水、南澳氣;此猶蓬萊、方丈,渺茫荒忽,以作掌故用可耳。」11

所以可見以「蓬萊海上仙島」來看台灣島的形象早就深入人心,從飽讀詩
書的清朝來台文人的文章中以證,
《巡台退思錄》中言:

「臺灣星分斗宿,地本瀛寰,鹿耳鯤身,作南天之砥柱;瑤峰瓊島,儼東
海之蓬萊。」12

連歷來來台或居台的文人官宦都極易在詠台的詩作中加入「蓬萊仙島」的形
像。

「蓬萊左股任躋攀,身寄中原一髮間。月共美人樽尚在,雲移仙客履初還。
玉鰩春柱嘗新味,朱橘霜皮駐好顏。絕勝荷蘭初闢地,鯢居鮒入鬥蛙蠻。」
13

「蓬萊福地久傳疑,遠隔重溟古不知;佳果偏多名老佛(如釋迦、菩提之
類),仙人何處訪安期?扶桑弱水言非謬,漢武秦皇意太癡!莫怪樓臺頻

10
《台灣輿地彙鈔》季麒光<台灣雜詠>,台灣文獻叢刊第 216 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 2。
11
丁紹儀《東瀛識略》卷七<奇異兵燹>,頁 84。
12
劉璈《巡台退思錄》第一冊<觀風告示>,頁 10。
13
孫元衡《赤崁集》卷三丁亥,頁 42。
50
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
震盪(臺多地震),勞他鼇戴已多時。」14

這首詩完全應合著列子中的蓬萊神話而作,完全將台灣與蓬萊相結合在一
起。另外巡台御史錢琦<泛海>15一首,也以蓬萊故事結合台灣而作。
台灣與「蓬萊海上仙鄉」的結合,除了傳統文人詩作外,這種觀念更擴散
至外國人眼中。公元一八七一年九月,艾德華‧葛利(Edward Greey)在美國每
週出刊一次的《法蘭克‧萊斯里圖解新聞報》
(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
中發表了一些短文,這些文章是這位記者記錄他到達台灣並居住一陣子的所見所
聞,他可能是由當時的清國坐船來台的,因為日記中記錄他身旁帶有翻譯,他由
安平進入台灣,看到了當時的台南府城的生活相貌,接著坐船到達淡水看到了當
地豐富的物產。文章的最後坐船來到基隆,參觀採集硫磺的礦場,在文末他有一
段形容台灣的話:

「當地的人宣稱這裏從未曾聽過有霍亂和熱病發生過。藉由基隆的簡介,
我在此為台灣的敘述做總結,除「福爾摩沙」的美名外,他應該可稱為中
」16
國海上物產最為豐富的「蓬萊仙島」

由這個西洋人的觀點來看更證明那時的台灣與海外仙山的「蓬萊」形象相
連接,已經是深入人心且普遍形成一種共識觀念,所以連外來者都可以在旅行中
接收到這種概念,證明此概念在台灣的普及。另外,記台產物中有一叫「蓬萊醬」
的果醬:

「番檨,大者合抱,高凌雲,葉濃;花微白,朵小,有香。結實皮綠、肉
黃,其氣辛熱、其味酸甘,入肝補脾。臺產也,切片醃久更美,名曰蓬萊
醬(「臺海采風圖」)。」17

台島的物產都有如仙境般的美味,被譽為「蓬萊醬」
。我們可以發現,台灣

馬清樞作《台灣雜詠合刻》台陽雜興三十首,頁 61。
14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卷二十六<藝文七>,頁 948。
15

蘭伯特‧凡德拉斯福特提供(Lamber van der Aalsvoort),楊銘郎譯<中國海上的蓬萊仙島-


16

百餘年前美國記者訪台實記>《經典》36 期,頁 24-33。


范咸《重修台灣府誌》卷十八<物產二、草木果之屬>,頁 513。
17

51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由台灣
農業成功的改良米品種,因顆粒飽滿、口感香甜,也被稱為「蓬萊米」
的方志、詩人作品、外國人的日記中,都將「台灣」與古中原民族口中傳說的「蓬
萊仙山」結合在一起,於是台灣島的被發現,其實是在流傳已久的海外仙山神話
得到一個證實,對於這塊海外仙土的嚮往,在經過長久的陸地觀念的封閉下,重
新在十六十七世紀開啟,再度成為居住沿海一帶的百越民族後裔,閩客移民者的
遷居地,這種前仆後繼的來到台灣的行為,也是受到海外仙山神話的原始印象所
驅使,不但使有學之士為其作詩,同時在台灣也發展出其他的「海上仙境」傳說。
所以台灣自古就不是和中國處於同一環境思考下,台灣的古早神話就已說出它是
「海上仙島」

第二節
第二節海流的傳說

一、黑水溝
台灣海峽雖然平均深度僅達 200 公尺,但卻因為冬夏的季風交替而造成強
大的洋流通過,夏季有自印度洋北上的「黑潮」
,冬季有北方下來的「親潮」
。洋
流的自然交替,使得洋面不寬的台灣海峽卻成為艱險難渡的海面,難渡的海通常
會被過渡者製造許多離奇事蹟,有關台灣海峽的傳說紀錄許多奇妙洋流現象,有
真有假,「黑水溝」、
「弱水」
、「落漈」
、「萬水朝東」
、「南澳氣」等奇特的海流傳
說。

然而這其中存在最多神奇,令世人有最多疑問的就是「黑水溝」「黑水溝」
的稱呼是台灣人用來統稱「台灣海峽」的名詞,主因是傳說中指出黑水溝是台灣
海峽上顏色最深幅度最大的海流,渡過海峽以此段最危險。「黑水溝」因為其色
深黑,充滿神秘,歷來一直被渡台者所傳說:

「黑水溝,在澎湖之東北,乃海水橫流處。其深無底,水皆紅、黃、青、
綠色,重疊連接,而黑色一溝為險,舟行必藉風而過。水中有蛇,皆長數
丈,通身花色,尾有梢向上,如花瓣六、七出,紅而尖;觸之即死。舟過
溝,水多腥臭,蓋毒氣所蒸也。」18

18
《台灣輿地彙鈔》季麒光<台灣雜詠>,頁 2。
52
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

「黑水溝為渡臺最險處。水益深黑,必藉風而過,否則進退維谷。舵工云:
常下鉛筒棕繩盡百數十尋,未及底。」19

「……有黑水溝,色如墨,曰墨洋。」20

其實通過台灣海峽,除了上述所說的「黑水溝」
,尚有紅黃青綠等共五色水
溝,傳說中說的黑水溝色黑、無底、水臭、有毒氣、有毒蛇、難渡等說法。另外,
關於黑水溝的傳說的內容,台灣民間故事中有將其中水的由來,認為是鄭成功渡
海時將玉帶擲於海中獲的乾淨飲用淡水21,這兩種不同的傳說似乎給予黑水溝兩
種不同的形象,到底黑水溝是一條什麼東西?是很臭很臭的海水?還是乾淨可以
飲用的水?傳說中又為何出現兩種不同形象的「黑水溝」?
如果以自然現象來看其實所謂「黑水溝」的由來指的是通過台灣海峽的「黑
(日語稱 Kuroshio)洋流,
潮」 「黑潮」的產生是由於赤道的蒸散作用旺盛,長年
信風吹拂,而形成的海流,是屬於北半球的「溫鹽環流」22,由於赤道長年蒸散
因此北上的「黑潮」是長年都有,主流通過台灣東岸,支流則進入台灣海峽,夏
季因季風吹拂而強盛成為表層流,常為台灣帶來豐富魚訊;冬季時較弱形成底
流,且主流偏離台灣,其色深暗水流急。由印度洋北上,為台灣東西兩岸的主要
洋流,主流通過台灣東部,海流寬度達 110-150 公里,流速高達每秒 1-2 公尺,
夏季水溫可達 27℃23;支流則經過台灣西部沿岸,流速與海流所及之區隨著季節
變化不一,夏季可通過台灣海峽與主流會合,冬季則僅達台灣海峽。高溫高鹽度
24
的物理特性,加上來自印度洋水色清潔是造就黑潮的深暗的原因 。
於是,從海流的科學性證明了「黑水溝」實際上的色黑是現實情況下的自
然現象,所以如同一般海水一樣,真實的黑水溝不會有異味,雖然它是乾淨的海

19
沈雲龍《台陽見聞錄》,頁 122。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赤嵌筆談>,頁 9。
20

21
<黑水溝的由來>講述者:洪明石,時間:1997.10.24,地點:湖西、隘門,採錄者:林素君
等。見姜佩君編著《澎湖民間傳說》,頁 92。
22
海表面因為太陽輻射,在各緯度受熱不等,加上蒸散、降水量及結冰現象,造成鹽度改變等,
均會造成海水的密度差異,產生水平梯度壓力及海流。此種因溫度鹽度差異所造成的海洋環流,
稱為「溫鹽環流」。參見殷富《海洋物理學概論》,頁 141。
23
《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台灣的自然地理》,頁 191-193。
24
大陸沿岸海洋的混濁度一般而言因為河水挾帶泥沙之故所以會較高會偏黃,而從大洋來的海
流就相對混濁度低,顏色呈現藍綠色,兩相較下洋流的水會較深色。《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台
灣的自然地理》,頁 191-193。殷富《海洋物理學概論》,頁 51-52。
53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水,但依舊是富含高鹽度海水,而非傳說中的淡水。所以,從傳說中所紀錄關於
水臭、毒氣等說法,與台灣多「瘟疫」的思考相關,在清國時修訂的官修方志多
25
有紀錄「瘟疫」叢生現象 ,這種紀錄就是迫使航海者在渡過台灣海峽時,因為
難渡的經歷與眾多「瘟疫」傳聞所加上的想像。

二、海流傳說
海流傳說
台灣海峽的難渡並非只有神秘的黑水溝而已,還伴隨著其他許多不可思議
的海流傳說,如「弱水」
、「萬水朝東」
、「落漈」和「南澳氣」

關於「弱水」之說,在漢籍的紀錄中只遠方遙不可及之處,後漢書紀錄「弱
水」在西域,乃日落之處。但在台灣對於「弱水」這個神秘的事物的紀錄,卻與
台灣海峽中的海流相關:

「大海洪波,實分順逆;凡適他國,悉循勢以行。惟臺與廈藏岸七百里,
號曰橫洋;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黑洋,廣百餘里,驚濤鼎沸,勢若連
山,險冠諸海。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雖無可考證,然自來浮去之舟,
無一還者,蓋亦有足信焉。」26

「相傳昔有閩船飄至弱水之東,閱十二年始還。」27

孫元衡所紀錄的「弱水」傳聞為黑水溝往東所形成,且舟船不載、一去
不回,與漢籍中所紀錄傳說中的「弱水」形象全然不同。而從弱水還發展出
其他更多傳說現象:

「而雞籠山下,實近弱水,秋毫不載,舟至即沉;或云:名為「萬水朝東」

水勢傾瀉,捲入地底,滔滔東逝,流而不返。」28

25
關於台灣瘟疫叢生的紀錄,方志中多有紀錄。此處參見高拱乾《台灣府志》,頁 190。
26
孫元衡《赤嵌集》卷一,頁 6。
27
孫元衡《赤嵌集》卷三,頁 50。
28
郁永和《稗海紀遊》,頁 29。
54
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
「子午稍錯,北則墜於南風,南則入於萬水朝東,皆有不返之憂。」29


『水至彭湖漸低,近琉球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
舟到彭湖已下,遇颶風發,漂流落漈,回者百無一』(續文獻通考)。」30

「南澳氣,居南澳之東南。灣有沙洲,吸四面之流,船不可到;入溜,則
吸擱不能返。」31

有關「弱水」、「萬水朝東」、「落漈」和「南澳氣」傳說的說法,在記載中
來看似乎是相同的東西,他們有共同的特性,向東的順流、向下吸的水流、無人
回返,使用不同的名詞也許表達的為同一種現象。然而這離奇的海流得真相是什
麼?
台灣海峽中海水流動的複雜程度來自於季節交替時形成的不同向海流,還
有台灣海峽的地形影響下所出現的海流。台灣海峽中的海流非常多,除有夏冬兩
季的黑潮、親潮兩海流交替外,還有中國沿岸流、南海海流等海流,這使台灣海
,以北有
峽的海流方向複雜度高,以澎湖為基礎點,以南有一淺灘稱「台灣灘」
雲彰隆起,兩者深度平均達 20 公尺,有的地方甚至會露出水平面。而台灣海峽
中唯一較深的地方是「澎湖水道」
,大約 400-200 公尺深。海洋淺處海流的流速會
降低,因為海流不易通過所以容易造成淤積。長年通過台灣的黑潮支流,靠著較
深的澎湖水道一路北上,在夏季時通過海峽,並在北緯 25 度之處分流一條支流
。到了冬
往東去與黑潮主流相會合,剩下的海流則往東海前進稱為「台灣暖流」
季時,台灣海峽中的海流因為南下親潮的帶動,則會全部向南,而長年往北的黑
潮海流就會被壓制在雲彰隆起以南的地方32,此兩海流的碰撞也是造成台灣海峽
海相多變的因素之一。
將這些海流物理現象提出來的原因,是為了說明台灣所紀錄的海流傳說中
奇異現象存在的可能性。從自然現象來說,台灣海峽的海流方向是隨著季節不斷

變動的,況且這些所謂的「弱水」「萬水朝東」
、「落漈」和「南澳氣」等現象在
傳說沒有詳載確切的時間,有時傳說上還有混淆不清的情形,因此筆者合理的推

29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頁 49。
30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赤嵌筆談>,頁 4。
31
陳戎倫《海國見聞錄》,頁 31。
32
盧鴻復、吳朝榮<台灣周邊海域水文及洋流特徵>《海洋技術季刊》14:4,頁 12-17。
55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測,上述傳說所紀錄的各種海流奇象,有可能是不同季節時所發生的不同海流現
象。根據上面的資料得知,隨著季風轉向所造成的海流變化,輔以台灣海峽中具
有較淺的海底地形,推斷許多船隻容易在過渡海峽時擱淺,或者正好行駛在海流
交接帶,這些地方的海流方向都不定,甚至形成漩渦容易導致滯留。傳說中的「南
澳氣」使船的擱置的情形就是容易發生在海流交換時,尤其是冬季親潮壓制黑潮
33
使海流形成水渦造成滯留,此滯留情形常發生在冬季的澎湖南面海域 。
若這些傳說的紀錄是發生在冬季渡海時,則可能是遭遇往東與黑潮主流相
接的海流,而一路往太平洋流去,這符合「萬水朝東」傳說的現象。而「落漈」
等的順水就下,從海水的物理學來看說的是海洋「沉降流」(Sinking)的情形,
就是海水收斂的地方。但是,從台灣周遭的海水研究發現,台灣周圍海域無明顯
(Upwelling)的現象,
沉降流情況的發生,卻在東北角外海有「湧昇流」 「湧昇流」
是因上層海水發散而下層海水填補所造成。台灣東北出現的湧昇流是因進入東海
的黑潮遭遇東海陸棚,形成一個逆時鐘方向的旋轉而造成一個漩渦,稱為「唐氏
,中間湧升的海水乃黑潮衝擊陸棚後,自海底帶來大量沈積物的冷水湧升流
渦」
34
,因此懸浮物多附近成為著名漁場。當然這個現象與傳說中所說的「落漈」似
乎不大一致,畢竟那是一個往上的海流,而不是往下。
於是從海洋物理的真實現象可以評判,某些傳說所言可能是正確的,而某
些傳說則可能是經過想像的,也許真實上的渡海並沒有傳說中遭遇這麼多麻煩,
但在陸地上生活的人對於起伏不定的海總是缺乏安全感,而出現許多可能的災難
降臨的推測與想像。或許關於這麼多與台灣海峽海流相關的傳說,丁紹儀認為這
些離奇的海流傳說如同海上仙島傳說一樣,是傳說中所具備奇特的想像所發揮的
功能:

「臺灣開闢未久,無奇聞異事可記;而仰觀俯察、耳目所接,有迥異內地
者,不謂之奇不可,然有言之甚奇,而其實不足信者。如王圻續文獻通考
「水至澎湖漸低,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迴也」
言: ;臺灣雜記言:
「臺之東北有暗洋,一年為一晝夜」
;稗海記游言:
「雞籠山下實近弱水,
;陳資齋總戎倫海國聞見錄
舟至則沈,或名萬水朝東,其勢捲入地底」

金善鑫等編輯,2000,《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台灣的自然地理》<第九章 台灣的海洋>,文
33

化建設會。
參見戴昌鳳《台灣的海洋》,台北:新店,遠足文化,頁 58-60。
34

56
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
「南澳之東南有南澳氣,吸四面之流,船被吸入則不能返。」今西國
言:
舟船,北極冰海、南極新得之默瓦蘭,東西經行數萬里未聞其落漈,亦未
聞有暗洋、弱水、南澳氣;此猶蓬萊、方丈,渺茫荒忽,以作掌故用可耳」
35

但這種富傳奇性的海流傳說事實上還是與海上的仙境樂園觀念相關,同時
表達出人民心中對於尋找海外仙境樂園的矛盾心理。海外的仙境樂園是人人期望
到達的地方為人人都要所以不容易觸及之地,才能更顯得仙島珍貴,於是透過渡
過驚險、奇特的海域來表達得來不易之感。艱險海域的傳說,事實上自航海時代
以來一直都是重要的傳說部分,適時滿足人們對於海洋的好奇,我們可以發現,
傳說中的紀錄就是當時人對於海峽的認識方法,藉由傳說紀錄,航海者可以更輕
鬆的掌握住海相上的變化,與航道的利用,或許現在看似不可思議的海流傳說部
分,卻是當時人理解該海洋的唯一面貌。

三、海水顏色與鹹度傳說
海水顏色與鹹度傳說
早期人對於海水的物理現象的理解,傾向傳奇性的解說,而對於海水的觀
察也是極富想像性,關於海水鹹度和顏色的傳說就是表現了人類這種觀察力和想
像力的敏銳與豐富,一則阿美族的傳說出現了對於海鹹度和顏色的由來:

「一天,Sadavan 去河邊撿柴,欲回家時,去被湍急的水流沖到另一個小
島,是為 valaisan(女人島)的番社。那群女人對她的尾巴很好奇,固
認定他是隻豬,用柵欄圍他,想養肥了他之後再宰他。女人們並不知道那
尾巴其實是陰莖。其中,有一女飼主漸對 Sadavan 有意,一夜跑去和他同
眠。不久,那女人懷孕生子,她的小孩也有尾巴,社人皆好奇而拉扯那尾
巴,因此,小孩就生病死了。Sadavan 日漸變胖,因怕女人的屠殺,用盡
心思想離開這個島,有次好不容易逃到岸邊,但正愁沒有船載他走時,一
隻鯨魚出現了。Sadavan 告知其委屈後,鯨魚因而動容,願意載他回家。
Sadavan 回到家之後,鯨魚曾留言每當社中有祭典時,要帶些祭品給他,
Sadavan 皆依其言行事。後來 Sadavan 快死了,要求家人等他死後,把她

35
丁紹儀《東瀛識略》卷七<奇異兵燹>,頁 84。
57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的膽拿去獻鯨魚。據說今日海水是鹹的,就是因 Sadavan 之膽的緣故。另
外,海水成藍色,也是 Sadavan 之膽的緣故。」36

海水顏色和鹹度的由來原因是來自於一顆祭祀鯨魚的人膽,這個傳說的前
面與「海洋生物」該章節的鯨魚傳說內容相同,僅在最後因祭祀膽的關係而使海
水變鹹、海水顏色變深。另外一則閩客移民的民間故事,則傳聞是海龍王送的神
37
奇聚寶盆不斷出鹽而使海水變鹹的緣故 ,具極高趣味性。這兩個傳說的不同主
要來自於一個是原住民傳說一個是閩客移民傳說,可是從元素上來看,可以發現
海外島嶼、鯨魚或是龍宮、龍王等物體在認知上都與「海」是息息相關的。況且,
這兩個傳說擁有的共同情節就是人物進到海裡,進而發展出對海水的原始體會傳
說,這種主題的出現來自於生活在海濱的人對於海洋的自然觀察而來。然而這種
觀察還是要建立在與海有深入接觸的生活行為中,將海製成海鹽的傳說也是因此
而來38,若非有親自接觸海洋的經驗,此種關於海水物理特徵的傳說應該不易被
述說,可見無論台灣原住至民還是閩客移民在台灣都充滿海洋生活上面的真實體
驗,具有對大海的無限想法。

第三節
第三節海岸地景
海岸地景

海岸是陸地與海洋的交界,也是人類與海洋交流中的一個中界點,人類站
在海岸才能夠看見海洋,產生與海交流的可能。台灣群島的形成由好幾個古板塊
構成,具有複雜的地質構造,基於島嶼的主要構成成分使海岸的組成形成以堆積
為主沙岸地形與以侵蝕為主的海蝕地形,所以因海侵蝕、沈積所造成的許多奇
特、有趣的形狀,塑造奇怪形狀的海岸景象,有關於這些海岸景觀所構成的形狀,
在適度加上人類賦予的想像後,出現許多有趣新奇的傳說與故事,這也是台灣海
洋神話傳說與故事的一環。海岸地景較多的形式是民間故事,少數以傳說的形式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著《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余萬居譯。同見前註,頁 40。
36

37
<海水變鹹的故事>講述者:林郭愛,採錄者:楊焜顯,翻譯:林雅培,收錄於胡萬川、黃
晴文總編《梧棲鎮閩南語故事集》,中縣文化,1996 年,頁 56-67。參見附錄二。
「古時有人到海邊,發現海水有鹹味,遂以土器盛之,置於火上煎,不久出現白色粉粒,將之
38

帶回,煮菜時放些,味道甚美,從此,社人熱心製鹽。薄薄社人知之大怒,認為社人製鹽影響他
們收成,社人只得運鹽到遙遙社去製,薄薄社人扔不放過,要求社人更改 mitorup 祭和階級祭的
日期。」佐山融吉、大西吉壽著《生蕃傳說集》,余萬居譯。同見前註,頁 23。
58
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
記載,而傳說與民間故事的出現通常與生活在該地的人所具備的海洋知識與在地
文化背景相關。

一、龜山島
從北部濱海公路往宜蘭方向,就會看見台灣東北沿海最著名的島嶼「龜山
島」
。關於龜山島的傳說,最早也被視為仙島,
《噶瑪蘭志略》中記錄龜山島上產
白鹿通靈性、有修仙道士,並認為吳沙開墾噶瑪蘭為天意:

「吳沙佔據頭圍,番出死力拒之。一老番謂其眾曰:若龜山臉開,此地非
吾輩有矣。嘉慶四、五兩年,雷霆風雨,屢挫石,而東北破裂一角,遂
成側顧之勢。十一、二年,吳沙呈淡水廳獻丈墾之策。十五年,歸版圖。
番之言驗。山在大海中,孤嶼特立,林木深蔚,四無居人。然春夏間漁者
結隊往,遙見有老人為道士裝,即之已杳;意者其仙歟。林中多猿,僅五、
六寸,面圓而白。時遇白鹿,漸馴不畏人。盧氏子一日捉得其雄,其雌逸
去。自是時雌日日哀鳴,聞其聲而不見其形云。」39

這則方志中所紀錄龜山島的傳說儼然如仙境的紀錄,似乎也是因為海外仙
山傳說的關係所造成。另一則述說龜山島與蘭陽平原相戀的民間故事,故事內容
充滿浪漫情節,不過仔細分析可以發現事實上是交代了龜山島在噶瑪蘭海域交通
上的對外位置:


「蘭陽平原」是海龍王的查某子,叫做「蘭陽公主」
,「龜山島」這隻海
龜是海龍王的愛將,兩人在談戀愛。後來受奸人陷害,海龍王就將兩人分
開,趕海龜去外海,將蘭陽公主關在蘭陽平原,兩人永遠無法度復相見。
所以現在龜山島風浪大的時陣,海水打的聲音,就是伊在叫公主的名字。」
40

角色擬人性的幻想情節、充滿童話情節的想像性是民間故事豐富的趣味所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頁 205-206。
39

<龜山島與蘭陽公主>報導人:陳太太,時間:1993.8.3,地點:頭城鎮南門福德祠,採錄:
40

林素春、張秀玲。《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頁 77。
59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在。幻想性濃厚的龜山島故事中將隨海浪打來的海潮聲音,幻化成龜英雄對於公
主的呼喊,是人們對於海洋現象的自然解釋。這個民間故事有浪漫化的想像,以
英雄與公主作為傳說的基本角色,以傳說來美化該地方,是當地人對於該土地熱
情的轉化,同時標示故事背後所出現的文化意義,是與龜山島所處的地理位置息
息相關。蘭陽平原的出海處被龜山島所掌握且守護,以早期的交通路線來說,是
走海線繞過基隆到達宜蘭(蛤仔灘)「東北山外,悉皆大海。又當從水道沿山歷
哆囉、猴猴,始到蛤仔灘,水道二十一更;南路船無有過者,惟淡水社船由大雞
籠三潮而至云。」41可知由基隆到噶瑪蘭的航線上必會先經龜山島,可見龜山島
如同守護蘭陽平原的屏障,這種利用相互間位置關係所發展出的民間故事情節,
表現出藉由海洋遷移或交通進入蘭陽平原的一種思考,相較於現在以陸運的交通
方式到達蘭陽平原來看,現今龜山島所在的位置對於宜蘭平原而言似乎不是那麼
重要,可見這民間故事所表達的心理角度是站在早年以海上交通為主的海運思考
上,以海上的觀看角度為思想層面,而化為極富想像性的民間故事故事。
,完全是因為形狀長的像龜所致,因此
然而,龜山島之所以稱為「龜山島」
在當地採集出的許多傳說與民間故事還是大多都圍繞著「龜」的形象作為主軸,
令人們製造許多龜山島的由來。民間喜歡將巨大物體加上想像,使非生物與生物
共通,這種說法就是「萬物有靈說」,就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常常出現的「自然崇
拜」42的概念,來自於對於該物所產生的崇拜心態上,這是人類對於不熟悉的事
物及大自然所表現出來的畏懼,也同時具備征服自然的意識,下面這則有關於龜
神下凡的龜山島由來傳說,從龜所扮演的神仙角色可以推測,這樣的傳說情節當
是將超自然崇拜的信仰觀念加諸到龜山島形象上:

「在幾仔千年前,有一對龜神,一隻公的,一隻母的。這對龜神犯了天條,
玉皇上帝就叫天兵天將去掠伊。兩隻龜走阿走,位天庭走落來凡間,天兵
天將就一路共追到宜蘭來。這個時陣,龜母抵卜生龜囝,龜公就講:「妳
趕緊走,若無,予天兵天將掠到著,一定會予處死!」就安爾,龜母大先
走。後來,龜母生下龜蛋龜公也予天兵天將掠著,就死也。過了幾千年,
龜公變成今仔日的基隆嶼,龜母就是宜蘭海中的龜山島。」43

《台灣輿地彙鈔》<台灣番社考>,頁 39。
41

台灣的民間信仰中對於自然萬物都有崇拜的行為,自然崇拜分為有機物崇拜如大樹公或生
42

物、無機物崇拜如石頭公,而這裡則是將兩者結合。見鍾華操著《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頁 402。
<龜公和龜母>報導人:潘李烏肉,時間:1993.12.27,地點:宜蘭吳沙路,採錄:新生國小
43

60
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

在台灣的民間信仰觀念中,「龜」是一種海洋代表生物又具延年益壽的象
徵,傳說與故事中將海中島嶼皆視為烏龜化身,更增添當地人對於基隆外海散佈
的島嶼想像。目前稱龜山島也都以一隻龜的部分來稱呼,分為龜首、龜頸、龜甲、
龜尾,其中龜尾處曾有過聚落但於 1977 年全部遷村。
44
其實關於龜山島的由來的傳說 ,宜蘭的人有很多種不同說法,因為形狀的
關係人們會容易將生物與非生物類比,巨大的生物需要超人的能力來征服,所以
在一些狀似生物的海岸地形傳說中,許多都與超人征服情節相關,與海洋人物傳
說相結合塑造具有解釋性的民間故事,有關征服龜山島大龜的事蹟常見與鄭成功
與海賊相結合。鄭成功砲擊龜山島的傳說45較為人所熟知,另有一則與海賊相關
的民間故事,其中情節將島嶼擬生物化,強調海洋人物對海洋事物的掌控性:


「掗(ua2)海仔」就是海賊仔,因厝內攏在做賊就對。古早龜山是在太
平山的頂頭,有一工,掗海仔去到彼位仔,看著,哦!這隻「八卦龜」真
美,伊知影這隻龜真正是好物仔,若是誰人會通牽這隻龜轉去厝裡,因的
地頭就會變真好,伊就來卜取寶,想卜牽轉去伊住的所在,就是韓國啦。
「耶,我這隻龜
掗海仔直直牽,牽對濁水溪,直牽到海底,彼隻龜就想:
若無來顧這個海埠,歸個宜蘭就未住得,水會淹著。」所以伊就趴在溪嘴,
不行耶。啞海仔一下氣,就夯龜摃共摃,摃一下,本來是卜摃予行,無想
到龜的鼻遂裂去。今死啊,鼻裂去遂牽未行,龜遂在彼趴水,咱宜蘭才會
住得。若是出日做你去共看彼隻龜,鼻頭裂一攤白白白,就是去予掗海仔
46
摃的。」

上述與海洋人物相結合的民間故事,事實上附帶著對於當地現象的解釋,
從故事中可發現其中透露出關於當地人對於地理「風水」所具備的概念,民間故
事中時常具有人們內心的看法,這則故事就是說明了龜山島是具有控制居住地好
壞能力的「八卦龜」
,此則故事明顯看出當地人士該地為美好居住地的驕傲心理。

黃美玲。《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頁 78。
<恩愛夫妻變烏龜>報導人:吳林阿棗,時間:1993.12.29,地點:礁溪鄉玉田村,採錄:玉
44

田國小吳佩珊。《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頁 78。參見附錄一。
參見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頁 83-84。
45

<掗海仔牽龜>報導人:羅阿峰,時間:1999.6.22,地點:冬山鄉補城村,採錄:施如芳、
46

蘭素婧。《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頁 77。
61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除了交代了龜山島的由來之外,該故事連帶的也說明了龜山島附近的景觀,這同
時也是民間故事的功能之一,那「鼻頭裂一攤白白白」其實就是龜山島最具盛名
的海底火山,龜山島擁有台灣唯一一座海底活火山,終年在龜首的硫氣孔不斷出
47
氣,湧升白色海水的是受熱上升的海底熱泉 ,景象十分奇異。
海岸景觀傳說與故事的內容都是人們解釋該景觀的由來,這種傳說型態的
出現,來自於人類對於奇特造型物的想像,當人們看到無法瞭解的事情的時候,
總會運用自己本身所知來猜測解說,並附會一些個人想像。台灣的海岸景觀傳說
在同一個地區,個別的景觀傳說常附會在一起,形成一整套富趣味性的民間故

事,北海岸的海岸景觀除了龜山島以外還有著名的「燭台嶼」「仙女鞋」等,這
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民間故事:

「據說北海岸的龜吼島與宜蘭的龜山島,原是一雄一雌,由海龍王當媒
人,挑了一個黃道吉日的夜晚,讓兩龜成親。還準備了許多珍珠瑪瑙燭台
海貝等嫁妝,更請仙女陪嫁、蝦兵蟹將開路,一時之間,海上燈火通明,
鑼鼓喧天,好不熱鬧。就在這時候,有位金山姑娘正提夜壺要倒入海中,
看到這樣的海上奇景,趕緊呼喚族人出來觀看。在急忙奔走之間,不小心
將夜壺掉入海中,仙女受到驚嚇而飛走,匆忙之間,留下一隻鞋,也就是
在今日野柳看到的仙女鞋,還留下一對燭台,也就是北海岸獅頭山下的「燭
」48。
台雙峙」

這則民間故事加入了許多海洋元素,以蝦兵蟹將、海龍王等海中人物來增
「仙女鞋」
加故事中的神奇性, 、「燭台嶼」與「龜山島」因形狀而得名的景觀,
在看似合理的故事情節中,附加的想像讓這些景物充滿生命力,許多海岸景觀在
傳說和故事中與動物結合,
「龜山島」被傳說成龜;
「燭台嶼」被傳說成大蛇盤據
化為的石頭49。可見鄰近且具奇特景象的景觀事物容易在解釋性的傳說故事下相
互間製造關連,人類藉由眼睛觀察海岸地形後所產生的聯想能力發揮,可由這些
傳說與故事中發覺。

47
宋聖榮《台灣的火山》,遠足文化,頁 158-172。
48
參見徐麗霞<地景與傳說-燭台嶼>《中國語文》556 期,頁 109。
49
徐麗霞<地景與傳說-燭台嶼>《中國語文》556 期,頁 108。
62
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

二、三仙台、
三仙台、雨傘石
在東海岸有一個著名的景觀「三仙台」
,台灣所收集的傳說與民間故事中將
三仙台的出現與民間信仰的八仙中的呂洞賓、何仙姑、李鐵拐附會在一起,傳說
八仙過海的時候三位先人曾在此休息,因而得名。島上的東南方有一個狹窄的峽
,仙劍峽的由來根據傳說是因兩位相戀的神仙偷偷下凡到三仙
縫稱為「仙劍峽」
台幽會,被守門的天兵看見,順手擲下手中寶劍,兩仙匆忙閃過於是寶劍將岩石
劈出細長的一條裂縫50,這真是充滿仙境想像的一個傳說。
其實三仙台是位在台東成功鎮沿海的離岸島,原本是有海岬延伸與台東海
岸相結合,後來因為海水侵蝕海岬而使三仙台完全形成離岸島。三仙台的主要成
分組成是以火山碎屑角礫岩為主,構成三座突起的岩石,上面還佈滿珊瑚岩,三
仙台上的海岸景觀還有海蝕洞、海崖、海階等等地形,至於「仙劍峽」的出現以
地理構成成因來看是沿著海底斷層線而生成的海蝕溝所延續發展出來的奇特地
形51。
不同於「龜山島」以形狀與地理位置為主的傳說,三仙台這個離岸島的傳
說與其形狀與地理位置完全無關,但卻以台灣宗教信仰中八仙的過海的傳說為主
要發展來源。另外,除三仙台外東部海岸著名的海岸景觀還有「雨傘石」與「陽
具石」
,這兩個景觀的傳說故事同樣也附會於八仙之下,在當地傳說因呂洞賓與
仙女私會被天庭發現受罰,將呂洞賓變成「陽具石」而仙女化為「雨傘石」
,此
種脫離地理位置與原始形狀思想的海岸地景傳說故事,構成東部海岸傳說與故事
的奇特內容。

三、蘭嶼
達悟人對於海洋環境的認知中,由最遠的天際線到海岸,詳分成數十種52,
海岸只是達悟人廣大對於海的認知中淺淺的一環。

「東岸 iranumilk 社的背後有一座 di-pigaguun 山,有個男孩從這山上的


石頭裡生了出來,到 iratai 社現址海邊來,跟一個從竹子裡生出來的女

50
此傳說參見謝其祿<三仙台>《台灣月刊》,頁 30-31。
51
參見《成功鎮志.地理篇》,頁 56-59。
52
鄭漢文<蘭嶼雅美族海洋文化>《原住民教育季刊》,頁 103。
63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孩結了婚。Iratai 社前方海中現有一個圓錐岩石矗立著,他們說那一塊
岩石正是那一棵竹子的化身,並且名之為“「igan」no irai”。」53

1993 年中央研究院的胡台麗曾經到蘭嶼以紀錄片的形式拍下蘭嶼島上因文
化接觸而出現的差異,稱「蘭嶼觀點」54。其中,一則由當地老人口述的傳說故
事,說明蘭嶼島上出現海邊天然形成的風化石「玉女岩」的傳說:

「從前,有一個朗島村人和椰油村人,同時用竹竿釣到一隻鳥,不知應該
屬於哪一個人,兩個人為這隻鳥打了起來,朗島村人的孩子看到了,前去
勸架,小孩站在中間,把兩人分開,結果三人變成石頭。」
〈胡台麗;1993〉
55

另一個記載的故事也大同小異,只是改成吵架的夫妻,小孩抱著媽媽哭,
三人變成石頭56。這塊「玉女岩」其實是一塊由火山岩集塊經過海蝕後而成的海
石門,高約 20 公尺,由上方兩塊石頭交接形成拱門,下方有一圓形柱狀岩,是
外來命名者運用其思考與想像,將其類比為「女性的性器官」因而得名。當地的
。然而傳說中的爭吵的
達悟人將它稱為「Jimavonot」意思是「屹立不搖的岩石」
兩人或是吵架的夫妻,都是表示著雙方堅持不下的情況,吵架的夫妻和勸架的孩
子此三者在達悟社會中是完整的家庭狀況。在達悟社會中,夫妻在結婚後並非正
式夫妻,要等到生下小孩後,才算是正式的婚姻,而且不得離婚,並嚴守一夫一
妻制。所以考慮到達悟社會下的生活文化,有關於「玉女岩」在名稱上,不具有
任何的達悟社會的文化標示意義,僅僅是名稱,而且是一個外來的名稱。
在蘭嶼島上,處在「傳說」與「海岸景觀」名稱之間的矛盾倒是隨處可見。
由珊瑚礁形成,一個被稱為「朗島與東清的界限」的兩塊海邊石頭 Jipanatosan,
因狀似兩隻相爭的獅 子而被命名為「雙獅 岩」。傳說中記載大 蛇升天之處
57
Jimazicing 是象徵島嶼末端之處被叫做「龍頭岩」
;Jimacingeh 當地人稱為「有
,被稱為「鱷魚岩」
腰身的石頭」 ;「坦克岩」
、「象鼻岩」
、「鋼盔岩」
、「饅頭山」、

53
外山卯三郎著《雅美族的原始藝術》,余萬居譯。尹建中,同見前註,頁 346。
54
胡台麗、李道明製作;胡台麗導演《蘭嶼觀點》,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93。
此故事紀錄節錄自胡正恆〈人、土地、與歷史記憶以蘭嶼傳統地名的研究為例〉。
55

此傳說詳見夏本奇伯愛雅〈玉女岩的故事〉《釣到雨鞋的雅美人》,頁 234-239。
56

57
本傳說見夏本奇伯愛雅〈西米那如所島法愛的故事─蘭嶼龍頭岩的由來〉《釣到雨鞋的雅美
人》,頁 95。
64
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
「老人岩」
,更有所謂「情人洞」流傳著一位東清的姑娘因等不到心愛的情人,
於是在此投海自盡的傳說。58這一連串奇奇怪怪的名稱,與伴隨著解釋這些名稱
而出現的說法,似乎已經脫離了蘭嶼島上的達悟社會,使得傳說與名稱連接不
上,使蘭嶼的海岸傳說不被外人所知。59
海岸地景傳說與故事是人們利用在當地獲得的相關知識來解釋所看見的事
物,這些知識來源來自海洋也來自其所代表的文化知識體系,拿龜山島的傳說為
例,人們對於龜的形象是和海結合在一起的,並漁船說故事中標示出他重要的地
理位置,在台灣無論是原住民或是閩客移民對於龜的認識都是屬於「海洋生物」

這個部分可參看本文的生物傳說部分與信仰傳說部分。於是上述的「龜山島」傳
說,著重在龜形的解釋上,這是人對於海中動物的觀察,如海外沙洲也時常被稱
為「鯤鯓」或「海翁汕」
,皆是強調「鯨魚」的形狀。以海中動物來為海岸地景
命名或傳說,邏輯上合情合理並符合民情,但若以其他一些脫離海洋思考的動物
來命名,就可能是表示著另一種文化觀點的強殖現象。

第四節
第四節小結

在台灣的東部所出現的海景傳說故事常附會神仙傳說的情節,幾乎是以「八
仙」為主的傳說故事,這種情況的出現跟東部較晚才有閩客移民開發的歷史背景
相關。台灣東北部的開拓是在閩客移民台灣後一段時間後才開始的,最早為吳沙
等人對於宜蘭的開墾,而台東一帶的開發則更晚。
十七、十八世紀的移民,在思想上已經接受了長期的「漢文化」的同化,
所帶來的也是以「漢文化」思考為主的文化知識體系。在古代中國,就已經流傳
八仙過海的傳說,這個宗教性的傳說將八仙視為居於「蓬萊」仙島的仙人,而傳
說的蓬萊仙島在移民者的認知上就是「台灣」,這觀念在上面一節中已說明,於
是,當開墾的移民來到東台灣看到經過鬼斧神工的海岸地形時,難免與「蓬萊」
仙境相關而穿鑿於八仙傳說,這種傳說故事事實上也是海洋思考下的一種產物,
另外一種人物「海龍王」出現於台灣傳說與民間故事中也是基於相同情況,就是

以上蘭嶼海岸景觀名稱參見教育部發行,周建志、陳淑貞編《海角一樂園》〈蘭嶼自然生態及
58

雅美生活智慧解說手冊〉一書,頁 24。
夏曼‧藍波安<在地名與外來名的思維>《聯合文學》第 216 期,頁 144-145。該文強調恢復
59

蘭嶼當地地名的重要。
65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將在中國所吸收到的海洋相關傳說與故事中的人物,拿到台灣重新發揮。八仙在
移民的認知中是具渡海能力的神仙,這可以從「八仙渡海」的故事看出,所以,
當移民進入台灣東部,一個文化景觀與生活全然不同於西部的地區,閩客移民積
極尋求屬於自己文化的立基點,所以,在以「海上仙山」詮釋觀點中所出現的仙
島人物,就成了移民首先依賴的人物,從台灣東部盛行八仙神話傳說與故事的情
形看出,閩客移民的海洋文化擴充到台灣原住民海洋文化之地區,是屬於後來者
所進行的覆蓋式海洋文化觀點,而使移民在居住於台灣東部地區呈現文化正當
性。
所以不論是閩客移民對於「龜山島」、「三仙台」的傳說與故事,還是達悟
人在海岸景觀的傳說解釋,在台灣景物名稱與居住的居民背景大致呈現高度相
關,這種具備文化意涵的傳說與名稱,更是能保留海洋性的最佳狀況。但由此可
見,不論先來後到對於台灣海岸景觀傳說故事還是採用海洋味十足的傳說故事
觀。
地理傳說的形成,由地理學的觀點來看,強調人類與該地區之間相互交流
作用的學科稱為「人文地理」,但此學科強調地理空間帶給人的限制,著重在人
地間交流產生的實際現象。然而地理傳說出現的意義,是以人的理解去解釋包圍
人環境帶給人的感受,於是環境被動接受人主動所賦予的意義,透過這樣的方
式,人所處的環境不再只是實存物的概念而是「活的環境」,透過傳說與相關民
間故事的給予將地理物「活」起來。這種概念在「人本主義地理學」
(Humanistic
Geography)60的學說中是被認同的,地理傳說與故事就是人賦予該地理景觀主觀
的認知,而藉由地理傳說散發心靈中主觀的地理知識。
這種地理學概念採用識覺(Perception)、經驗(Experience)與抽象概念
(Concept)三種作用來說明。人接觸地理環境時,與地理環境所產生的交互作用
就是識覺(Perception),乃是人與環境接觸時,由外在實有環境現象使人獲得一
些對環境的資料性知識,透過這樣的接觸,環境特徵就會進入人的心靈,而成了
人對於環境的經驗(Experience)
,當經驗開始累積,一些相同的經驗就會歸納成
為相同的抽象概念(Concept)
,人們可以開始利用這些概念來評估與對待未來即
將面臨的環境。並會因為這抽象概念的引導開始對於環境進行評價,這評價的背

提出此學說的學者是澳洲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 Yi-Fu Tuan(段義孚),此學說研究的範圍是「地


60

理區的主觀地理知識」,及人心靈內的主觀地理知識。參見 Yi-Fu Tuan 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


中的空間和地方》,頁 5-11。
66
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
景與該居住者的文化社會背景相關,來自於人類對於該環境所具備的文化觀點。
當然,由於人類對於該環境的評價活動而使得人類主動的提供文化觀點於環境
中,某種人所主導的文化行為回應環境,而開始將該環境形塑成具文化代表的「文
61
化景觀」
(Cultural Landscape) 。
地理傳說與故事的出現正是人類文化行為回應環境下的產物,識覺、經驗
與抽象概念三種作用被活用融合在述說傳說與民間故事中。我們藉由這樣的觀念
來反觀蘭嶼島上的海岸景觀名稱,那些海岸景觀名稱僅僅只是識覺作用下的產
物,其所含的文化觀點過於淺薄,所以,在本文中才會對於進行適當評論提出質
疑。海岸景觀傳說與故事中所表達的地理環境,能夠透過人的主觀認識形成活的
地理,在海岸景觀的傳說中,由傳說情節中所構成的環境提供原始形狀給予人們
發揮心理感受,如龜、鞋子、燭台等,這以形狀為主要注意對象的傳說,是人們
對於環境最早視覺感受下的產物,如同海水顏色及海流的傳說是經過觀察後所具
有的解釋觀點一樣,就是來自於本身文化經驗。
而不以形狀為主的傳說則是具經驗及抽象化概念的結合,最明顯的就是關
於八仙、仙島等與神仙相關的海洋地理傳說,這些傳說來自於移民者對於海外仙
島的經驗與抽象概念,對於海洋傳說的概念來自於原本所具有的「蓬萊」觀點上,
於是在接觸新環境時就將同等概念融入,成為瞭解該環境的一種觀點,當這樣的
傳說如三仙台、燭台嶼等傳說被製造後,人們開始運用文化觀點去建構他們所認
識的環境,於是對於他們而言,新的具有意義文化景觀出現。
這些關於海洋地理的傳說的出現就是一種文化景觀的製造,所具有的意義
不只是地理上對於該物的描述,還有這個環境在居住此地的人民認知中具有什麼
樣的文化背景,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覺,海洋的地理傳說在閩客移民與台灣原住
民中所出現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因為同處於台灣這個生存的環境中,大家都在利
用觀察與經驗重新賦予環境新文化觀,所以對於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所具備的文
化景觀,事實上就是用來建立台灣海洋文化的一環。
在本章中所討論的地理傳說,大部分是採集了閩客移民的傳說,其中可以
「蓬萊」海外仙境的傳說一直影響著移民台灣的人主要的觀感與思考,
歸納出,
這種思考影響所及從仙島傳說的出現,到移民將台灣視為海外「仙島」思考的成

關於文化景觀的說法是與「活的環境」概念相結合,也是「地理就是生活方式」的觀念。有
61

關「活的地理」的解說請參見潘桂成<“環境”在人本主義地理學的意義>、<人本主義地理學
與形而上學之差異>。
67
第三章 台灣海洋的地理傳說
立,而擴展到對於奇特海流的傳說,特別是海流的部分,到達台灣需要經過黑紅
青白黃等五色水溝,這五種顏色在東方地理學中被稱為「五行」,代表「東南西
北中」五種方位,海流傳說中出現這五種顏色的紀錄,卻是人民想藉著通過這五
種顏色表達了浮海窮盡四方輿地到達仙境的思考,所以在海岸傳說中出現如八仙
或其他奇奇怪怪與神仙相關的景物傳說,也是立基於「仙境」的地理觀念中。
比較原住民對於海洋景觀所具備的傳說來看,在相同一景物中原住民的傳
說則較落實於與海洋生活相關的行為與事物上,不具備「仙島」的思考觀念,這
種情形的出現來自於兩者的對於台灣此海島所具備的經驗不相同。上一章中已經
說明原住民是台灣早期居民,在生活中對於台灣處於海中的海島條件早就習以為
常,海島景觀的種種就是生活一部份,此就是台灣海島經驗以充分融入日常生活
中。相對於「見怪不怪」的原住民,藉由海外仙島觀念而對於台灣充滿想像的閩
客移民在接觸台灣後,觸發本身對於海洋的浪漫思考而造出許多與神仙相關的傳
說,日常與浪漫兩種不同基調的海洋地理傳說,就是建立在上述不相同的兩種海
洋經驗上。

6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