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宋 明 清 时 期 太 湖 地 区 水 稻 亩 产 量 的 探 讨

l’
f 宗 殿

中国 农学 院 中 国农 业 遗产研 究室
南 京 农 科院 )


, ,

水稻 是 太 湖地 区 主 要 的粮 食 作 物 太湖 地 区 的 水稻 生 产 自晚 唐 以 后 又 是 全 国最 发达
。 ,
的地区 因此 探 讨太 湖 地 区 水 稻 的 亩产 量 对 放 了 解我 国古 代 水 稻 生 产 的 最 高产量水 平和 古

,

代 江 南 的 农业 发 展 情 况 无 疑有 着 重 要 的 意义
, ,
近 年来 学 术界对 放 我 国古 代粮食亩产 量 已 有不 少 研究 但对 放 太 湖 地 区 水稻 亩 产量 的
。 。
, ,
探讨 尚 不多 见 因 此 本 文 打算 就 这个 问 题 作 一 探 索 由放 限 放 资料 故 本 文 讨论 的 重 点 主
、 、 。
要 集 中放宋 明 清三个 时 期 上

一 宋代 大湖 地 区 水 稻 的 亩产 量
、 、 、 、 、 。
, ,

太 湖地 区 在历 史 上包 括 苏 松 常 杭 嘉 湖 六府 在今天 则 是指 江 苏 的 苏 州 地
。 、
、 ,
区 和 镇 江 地 区的 沿 湖部 份 浙 江 的 嘉兴 地 区和 杭 州 市 上海市 及 其 附 属 县 本文为 了比 较

,

讨 论的 方 便 将太 湖 地 区 分为 苏 南 ( 包 括 上海市 ) 和 浙北 二个部份 来叙述



, , “
苏 南地 区 在 北 宋时 期 据范仲 淹 在 《答 手 诏 条陈 十事 》中说 : 臣 知 苏州 点检 一 州

, , , ” ,

之田 系 出税 者 三 万 四 千 顷 中 顷 中稳 之 利 每 亩得二石 至 三石 南 宋时 期 据方 回在
“ , , ,
《 续 古今考 》 中说 : 余在 秀 望 吴 侬 之 野 皆佃 户 也 假如亩 收三 石 或 二 石 姑 以 二石为
。 。
” ,

中 亩 产大致 和 北宋 时 期 相 同 可 见 整 个宋 代 苏南地 区 的 水 稻 亩 产大 致 保 持在 二石 至

,

三 石米 的 水 平 上 平 均 亩 产 约 二石五斗

, ,

浙北 地 区 南 宋时 期 有不 少 关 放 当 地产 量 情 况 的 记 载 陈傅 良在 《桂 阳 军 劝农 文 》 中

, , “ , ” ,
说 孝宗 时期 }阂浙 地 区的 产 量 是 上 田 收 米三 石 次等二 石 《宋 会 要 辑 稿 》 记

, , “ , , ”
载 宁宗时 王炎在 湖州 修 筑堤岸 变 草荡为 新 田者 几 十 万亩 亩收三石 南宋 末 年
: “ , , ,
高 斯 德 在 《 宁 国 府 劝 农 文 》 中说 浙 人治 田 比 蜀 中尤精 … … 其 熟也 上田 ( 亩 ) 收
、 。 、
” , , ,

五 六石 文 中所 说 的 五 六石 当是 指 谷 ( 详见 下 文 ) 折 成 米 当为 二石五斗 至 三
。 , ,

石 说 明 浙 北 地 区 在 南 宋 时 期 水稻 的 的 亩产 量 大致 也 在 二石 至 三 石 米 之 间 平 均 亩 产 约为

《 范文正 公 全集 》

《 续 古今 考 》 卷 一 六

《 止斋 先生 文 集 》 卷 四 十 四

《宋 会 要 辑稿 》食 货 六 中华 版 4 89
4 页上
《 耻 堂 存 稿 》卷 五
。 。 , 。

二 石半 水平 和 苏 南 相 当 大 致 是 亩 产稻 米二石 至 三 石 平均 为 二石 五斗 宋 亩 合今
. . 。
, , ,
0 8 9 6 市亩 宋石 合 今 0 6 G 4 1 市石 稻一石 重 一 百 二 十斤 出糙 米 四 斗 九 升 以此 推

, , ,
0斤
算 宋 亩 产 米一 石 约 合 今亩 产 稻 谷 1
8 由 此 可知 宋 代 太 湖 地 区 水 稻 的亩 产 量 约 当 今

,
日 亩产 谷 3 6
0 斤至5 拍斤 平 均 为4 5 0 斤
. .
, , ,
据近人研 究 唐 代 南 方 的水 稻 亩 产量 约为 1 5 石 米或三石 谷 唐 亩 约 合今 0 78
3 市亩
。 。
, ,

唐 石 约 为今 6 市斗 唐 亩 产稻 三石 约 合 今亩产 谷 2 76 市斤 可见 宋 代 太湖 地 区 的 水 稻

, ,
亩 产量 比唐 代 南 方 的 水稻 单产 量 提高 了 1 7
4 斤 即增长 了6
3 %
;
宋 代 其他 地 区 水 稻 亩 产 量 的 情 况是
, : “
河北清 苑 据 《宋 会 要 辑 稿 》记 伐 天 禧 四 年 ( 1 0 2 0) 侯 卢 鉴 说 保 州 屯 田 自来逐年 耕

, , , ”
种 水 陆 田八 十 顷 臣 在 任三 年 开 展至百余 顷 岁 收 粳糯 稻 万八 千 或 二万石 如百 余 顷
. . . 。
,
亩 产为 稻 1 8 一 一2 0石, 9 石,
以百 顷计 平均 为 1 合 今 亩产 稻谷 1 7
0 斤
, , “ , , 。 ,

河南 临 汝 据 《宋史 》记 载 汝 州 旧 有洛南务 内 园 兵种 稻 雍 熙 二年罢 赋予民


, , , , , ,
至是 ( 咸 平中 ) 复 置 命京 朝 官 专掌 募 民户 二 百余 自备耕 牛 立 困长 垦 地六 百 顷 导汝
。 .
, ” , 。

水溉 灌 岁 收二 万 三 千石 平 均 亩 产0 8 石
3 合 今 亩 产稻谷 6
8 斤
, , “ ,
,
湖 北 地区 王 炎 在 《 上 林鄂 州 书 》中 说 孝宗时 膏映 之 田 一 亩谷 三解 下 等 之

, ” , 。
田 一亩二解 按南 宋末 年 前一解为十斗 南宋末 年 后 一 解 为五 斗 孝宗 当 在 南 宋 中

, , ,
期 故 一解为 十斗 可 知 湖 北 地 区 水稻 的 亩 产 量 当 为 谷 三 石 至 二石 平 均 为 二 石半 折 合市
。 , ,
制 亩 产2 2
5 斤谷 但据 《宋 会 要 辑稿 》记 载 同时期湖北 地区宋政 府的营 田 产量都 未 达 到
。 , “ ” , 。

此数 例 如淳 熙 时 湖 北 路营 田 一 顷 岁 收 谷八十余 硕 平 均 亩 产为谷八斗 又如 襄 阳

, , “ , , ”
木渠一 带 有 田 九 百 一十 四 顷 计 一 岁一 亩所 收 以 高下 相 乘 除 不 过 六 七斗 合计


亩 产谷 只 有 5 0 斤 之谱
0 一7 看来经营 是 相 当 粗放 的

, “ ”
湖 南 地 区 据 《桂 阳 军 劝 农 文 》记 载 孝 宗 时 桂 阳 的 水 稻 亩产 量 为 一 亩 米一石 同
时 期 《石 鼓 书院 田 记 》记 载 衡 州 的 产 量 同样 也 为亩 产 一 石 说 明 南 宋 时 代 湖 南地 区 水稻 的 亩


, J , ,
《 ;
亩 的折 算 据 陈梦 家 《亩 制 与里 制 》 见 考古 》 19 “年 第 1 期 石 为折 算 据 昊 承 洛 《 中国 度 星 衡 史 》 明
, , 。

倩 时期 的 折 算 亦 依据 该文 不 另 作注
娜 , , , , ,

李遵 义 《 垦余 闲 话 》 : 稻 十斗 重 一 百 三十 斤 合市 秤 百二十 斤 脱 甲 为糙 米四 斗 九 升 再 碾四 斗五 开 再 碾
, , , , 。
,
四 斗 一升 稻择 之肺 喝 之 得格 米三 斗 九 升 仿 古法 目 脸不 爽
“ ” “
:
@ 余也 非 中 国历 代粮食平 均亩 产 最 考 略 《 重庆师 范学 院学 报 》 1 98
0 年 第 3 期; 李 伯 策: 唐 代江 南地 区

粮食亩 产量 与农 户耕 田 数 《 中国 社会 经 济史研究 》 198


2 年 第 2 期
“ ”

胡戟 唐代 度量 衡 与亩里 制 度 《 西北 大 学学报 》 1 98 。年 第 . 期

《 宋 会要 辑 稿 》 食 货四 中华版 484
7 页上
.

《宋 史 》
食 货志 上 四
《双 溪集 》 卷 十 一

《 宋 会 要辑稿 》
食 货 六 之二六 中 华版 489
2 页上

《 宋 会要 辑 稿 》 食 货 六 之 二八 中华 版 48 3 页上
9
《 止 斋 先 生 文集 》 卷 四 十四

@ 《 省斋集 》 卷 四
.

, ,

产 量 约 合 今 1 80 斤 谷左右 单 产水平 也不 高
, , “ ” , ,

安 徽地 区 据王 之 奇 说 孝 宗时淮 上之 田 凡 田 一千 顷 岁 收 稻 二 十万 硕 平 均亩
。 。
, ,

产稻谷 二石 合 今亩产 1 8
0 市斤 但休 宁和 徽 州 的 产 量 则 高放 此 数 程泌 说 休宁 的产 量 是

“ , ,
每 亩一石五 斗 ” “ ”
合 今 亩 产谷 2 7
0 斤 罗愿 说 徽 州的产 量 大率 上 田 产 米二石
。 , ,
合 今亩 产谷 3 6
0 斤 王 之 奇说 的 是 新 垦 的 荒 田 而程 泌 罗 愿所 说 的 则 是 巳 垦 熟 的 民 田 所 以
。 .
, ,

有 这样大 的 差别 如 以 熟 田 来计算 安徽 水 稻 的 亩 产 量 平 均 当在 1 7石 米 合 今亩产 谷 3 0


6 斤

左右
, , , “
浙江宁 绍地 区 孝宗 时 朱 熹 在 《奏救 荒 事 宜 状 》 中说 绍 兴地 区 所 属 六 县 为 田度
。 。
, , ”
二百 万 亩 每亩 出米二石计 岁 收 四 百 余万 约 合 今 亩产谷 3 0 斤
6 据 《宋 会 要 辑稿 》 记
, , , “ ” ,
载 在 徽 宗 政和 八 年 以前 宁波广 得 湖 地 区 民 田 每 亩 收谷 六七硕 合 市 亩 产
。 ,
, ,
谷5 4
0 一 翩 O斤 政 和 八年 以 后 因广 德 湖 被 围为 田 致使 周 围 民 田 的 灌 概 受 到 严 重 影 响

“ ” ,
0一3
所 收不 及 前 日之 半 亩产 降到2
7 0 0斤

, ,
福 建福 州 据淳 熙 《三 山 志 》记 载 水 稻 的 亩产量 为二石 当今 亩 产 1 6
0 斤
, , :

据 上述 文献的 记载 可 以看 出 宋 代 全 国 各地 的 水稻 亩产 情 况 大致 是 黄 河 流 域 亩产 谷
, , ,
1 0 0 斤 上下 , 长江 中 流 亩 产谷为 2 0 斤左右 淮南地 区 约为 3
0 0斤 浙东 和 福建 约 为 30 0 一3 6
0 斤
、 、 、 ,

太 溯 地 区 水稻 亩产 量 分 别 高 放 这 些地 区 3 50 % 2 5 % 1
2 5 0% 15
0 一12
5 % 充 分 反映 了 宋 代 太

湖 地 区 水 稻 亩 产水 平 之 高

二 明 代 大 湖 地 区 的 水 稻 亩 产量

“ ,
苏 南 地区 据 顾 炎武在 《苏 松 二 府 田 赋 之 重 》中说 : 吴 中 之 民 … … 岁 收 秋禾 一 熟 一

, , ,Jl , , “
亩 之收 不 能 三石 少 者 不过一 石有余 上 海的 情 况 与 此 相 仿 顾 炎武 说 高的 每亩
. 。
” “ ”
岁 收 米 或 三 石余者 有 之 低的 每 亩 岁 收 或 一石五斗不 足 者 有 之 松江 的产 量 大 约 比

. “ , ,

此 稍高 何 良俊 在 《 四 友 斋 丛 说 》 中说 ( 松江 ) 西 乡 田 低水平 易 于 车库 夫 妻二 人 可

, , , ,
种 二十五亩 稍勤 者 可 至 三 十 亩 且 土肥获 多 每亩 收 三 石 者 不 论 只 说 收 二石五 斗 每岁
、 。 。

可得 七 八 十石矣 由此 可 见 明代 苏 南 地 区常 年 的 平均 亩产 量 约 在 二 石二三斗 之 间
, “ , , ,

浙北 地 区 天 启 二年 《 海 盐 图 经 》载 海盐 凡 田一 亩 用 种 七升 或 八升 颗 六 为肋 肋
。 。
, , , ”
八为个 亩 获 稻为个者 三 百 六十 上 农遇 岁 个可 得 米七 合 亩 可得 米二石五 斗 但这 是

O 《宋 会要 滑稿 》 食 货六 之 二 三 下 巾华 狡 4 8 3 厂 页下

,
匀 《铭 长集 》 卷 朴

泞熙 《 新 安 志 税则 》卷二

末 会 要 辑稿 》 食 货七之 四 五 中华 版 押28 负 L

享熙 《三 山志 赋 贡 税则 》卷 一 四

《天下 郡 国 利病 书 》 卷十
_


夭 下 郡 国 利病 书 》 卷 几十 江南九
-

《四 》卷
友斋 丛 说 十四 史 }

, ” , “ ,

丰年 常 年 则不 足 此 数 据 《沈 氏农 书 》记 载 湖州的情 况是 曾见老农 马 姓 者 云 三

, , , ,

石 也是 田 两 石也 是 田 石五 也 是 田 多 种 不如 少种 好 又 省气 力 又 省 田 ” @ 一般亩产 约
。 : “ , , ,

二石有 另 据 《真 隐 斋稿 》 估 计 以一 夫十 亩 之家 论 之 一夫 终 岁 勤 动 可耕 十亩 一亩
。 。
, ” ,

米二 石 亦 称 有年 情 况和 《沈 氏农 书 》所说 相 仿 可见浙北 地 区明 代水稻 的 亩 产 量


、 。
, , ,

同 苏 南 地 区 亦差不 多 常年 高的三石 低 的 一石五 平均 在 二 石二 三斗 之 间


、 .
, , ,
由 此可 见 明 代 太 湖 地 区 的 水 稻 亩产 量 大致是 二石二 三 斗 之 谱 按 明 亩 约 当今 0 9 n 市
.
, , , , ,
亩 明石 约 当1 0 7 3 7 市石 以 此推算 明 亩 产米 一 石 约 当今亩产 谷 28 9斤 明 亩产 二 石 三

, , ,
斗 当今 亩 产 谷 6 7斤 亩 产 量 比 宋 代 增 加 了2
1 7 斤 即 提高 了 4
8 %
其他地区的产量情 况是:

: “ ,

天 津地 区 新 开 的 稻 田 据 《汪 应 蛟 海滨 屯 田 疏 》记 载 其 粪 多力 勤 者 亩 收 四 五
。 。
” ,

石 平 均 亩 产稻 谷 四石 半 约 合 市 制 亩产 6 5
3 斤
, “ , ,
广 东南 海 据 《 霍 谓 崖 家 训 》记 载 嘉 靖年 间 当地 亩 产 谷 十石为 上 功 七石为 中 功
。 。
” “ ,

五石为 下 功 南 海 的 量制 是 以五 升 为 斗 ” 若 以 中 功 亩 产七 石计算 实际 产量 应 为 三

,
8斤
石五 斗 谷 合 今市 制 5
3
: “ , ,
广 西 横 县 据 《君 子 堂 日询 手 镜 》说 横 之 农甚 逸 其 地 皆山 …… 每一 亩 得 谷 二 石
。 。
” 0斤
为上 约 合市 制 为 亩 产 2
9
。 。
,
估 计 全 国 的 平 均 亩 产 量 约 为 三担 谷 即3 5
3 斤左右 太 湖地 区 的 产 量 约 比 其 高 出 一 倍

三 清代 大 湖 地 区 的水稻亩产 量
、 、 、
, ,
整 个太 湖 地 区 的 水 稻 亩产 情 况 据 《切 问 斋 文 钞 》记 载 康 熙时苏 松 嘉 湖 等 地

“ , , , ,
壮 丁 一人 止可 种 稻 田 十 二 三亩 其 岁收 粒 米 肥 地 不 过 三 十余石 膺地亦 可 得 二 十
。 。
” , ,

石 若 肥 地 总 产 以 三 十 三 石计 平均 亩产约为二石五 斗 膺 地 亩产 约 为一石五斗 乾隆
。 、
“ , ,
时 的 情 况 与此 相 仿 陈 斌 在 《量 行 沟 恤 之 利 》中 说 : 苏 湖之 民 善为 水 田 春种 豆 麦 秋
。 。
, , ” ,

收禾 稻 中年 之 入 概 得 三石 若除 去 豆 麦 的 产量 一 石 水 稻 的 产 量 当为 二石 《授 时
: “ , , , , ,

通考 》说 江 南水 田 虽纯 艺 稻 然功 多作苦 农夫 经岁 拼 眠 泥 淖 之 中 收 入 反薄 亩多
、 、 。
, ” , ,

二 三石 次一 二石 情 况 亦 基 本相 同 常 年的 平 均 产 量 估 计 约 在 二 石
:

但 各地 的 情 况 有所不 同
: “ ,
苏 州 地 区 据康 熙 时 人 陆 思 仪 在 《思 辨 录 辑要 》中 说 今 江 南 种田 法 每 人 漪 秧六

天 启 二年 《 海 盐 图 经 方域篇 》

《 沈 氏农 书 运田 地 法 》
转 引 自郑 元 庆 《 石 柱记 笺 释 》 卷一

引 自 《农 政 全 书 经 史典故 》

《 霍 谓崖 家 训 》 田 圃 第一 见 《 涵芬 横秘 籍 》 第二集

《切 问 斋文 钞 》 卷 十五 财赋 一
《皇朝 经 世 文 编 》 卷三八 户政
・ ・

《 授 时 通考 谷种 稻 二 》卷 二 十 一
, , , , , ,

裸 相 去八寸 则一 步之地 当得棵六 十余 lJ 获 之 日


X lJ 稻 一 行 为六 棵
每人X 又一 行共 十
、 、 。
。 , 、 , ,

二 棵为一 铺 收 束之 日 或二 铺 三铺 四铺 五 铺 为一 束不 等 二铺为 上 三 铺为 中
、 。 , , , , ,
四 五 铺 为下 今 以 三铺 言 每 地一 步 约 可得 禾 二束 每禾 一 束 得 米五 合 二 束共 得米
, , , , , ,

一升 一亩二 百 四 十 步 当得 禾 四百 八 十束 米二石 四 斗 其 二铺 者 每 步 约得 禾 两 束 半
。 。
, , ,

米一 升五 合 一亩 该 得三石六 斗之数 今 江 南 湖 荡 间膏 胰 处 地辟 工 修 者 大约如 此 其余


、 、 。
, , , ,
,
常田 大 约 三 铺为 束者 得一石 五 六 二铺为 束者 得 二石五 六 此 地力 薄 亦种 艺 不

” 。

得 法也 常 田的 产量平均 亩 产约在 二石 上下 这是 根 据 当 时 农业生 产 的 实 际 情 况 计算 出



, , : “ ,

来的 应是 比 较可 信 的 道 光时 包 世 臣 在 《齐 民 四 术 》 中说 苏 民 精 于 农事 亩常 收

, , , , ”
米三石 麦 一石 二斗 以 中岁计 之 亩 米二 石 麦七斗
, “ , ,

松 江地 区 道 光时 姜 皋在 《 浦 柳 农 咨 》 中说 : 昔 时 田 有 三 百 个者 获 米三 十斗 所
。 , , , ,
1823年
谓 三石 田 稻 是 也 自癸未 ( 道光 三 年 ) 大 水后 田 脚遂 薄 有为 膏 奎 者 所 收 亦仅
。 。
” : “ , ”
二石 光 绪 十 年 《松江 府 续 志 》亦 记载 说 丰岁 富 田 近来每 亩 不 过 二 石有 零 光
: “ , , ,
绪 《华 亭 乡 土 志 》说 谷 属 以 杭米为大 宗 本 境 熟 田 五 十万亩 有奇 植 稻者 四 之 三 中稳
, ” 。

之岁 每亩 约得 糙米二 石 可见 整 个 苏 南地 区 的 水 稻 亩产 和 全 太 湖 地 区 水稻 的 亩产 量 是
, 。
相 一 致的 大 约 常 年产米 约为亩 二石
, : “ , ,

浙北地 区 清初 据 张履祥 在 《 补农 书 》中 说 桐乡 田 极熟 米每 亩 三石 春花一石


, , 。 ” , 。

有半 然 间有之 大 约共三 石为 常年 除去春花 一 石 亩 产约为二石 乾 隆 时 《浙 江通



, . “ , , ”
志 》 记 载 嘉 兴 府 的 情况 产 量也 和 此 相 同 勤农 熟年 每亩 能得 二石 之 获 海盐 略
“ ” 。

高 每 亩可产 米二石 四 斗 至 二 石五斗



, “ , ” ,
湖州的情 况 据张履 祥 《补 农 书 》 说 : 下路 湖 田 有亩 收 四 五石 者 但这 是 因 为

“ ” , 。
田 宽 而土滋 的 缘故 不 是 标准 亩的 产 量 据康 熙 时 凌介禧 《安 德三 县 民 困 状 》记

, “ , , , ” ,

载 湖 州 的 水 稻 产量 有 资者 再粪 亩获二 石 无 资者 一 粪 获不 及焉 产量 也为 二



: “ :

乾 隆十 四 年 《长 兴 县 志 农 业 》记 载有 当地 的一 个产 量 数 字 有名旱稻者 ( 按 指耐
。 、
, , , ,

早 的 水稻 非 指 真 正 的早稻 ) 春 初 即 垦 田 下子 如种麦 每亩可 收 米六 七石不 等 但



, , ”
一 岁 只 可 收 稻一次 不 能如他 稻可再 种春 花 近 日湖 边一 带 及 山 田 有水可 蓄者多种 之

, , ,

这 条材料疑点 很多 第一 清 代亩产 米六七石 相 当 今 日 亩 产稻谷为 1 6 5 0 一 1 9 2 5 斤 目前太


,

湖地 区 小 面 积 的 单季稻最 高亩 产 量 也 只 有 1 如 。一 1 5 0 0 斤 清 代大 面 积 达 到 这样一 个 高 产 水
, , , ,
,
平 是难 放 想 像 的 第二 浙北地 区 稻 麦 二熟 遇 上熟年 亩产 也 只 有 四 石 半 折 合亩 产 盘 为

《 思辩录 辑 要 》 卷十 一 修齐类

《齐民 四术 郡县 农 政 》

光 绪+ 年 《 松江府续志 张域 》

光绪 《 华亭乡土志 物产 》

《 补表书 》 下卷

乾 隆 《 浙江通 志 物产二 弃兴 府 》

乾 隆四 十 二 年三月二 十四 日舒赫 德题本


《 补农书 》 下游
、 , ,
1 0 4 2斤 ( 其 中稻为 8 5斤 麦 为2 1
7 斤 )
2 长 兴 旱稻 的 亩产数字 要 比 浙 北 的稻 麦 二熟 的 亩产
。 , ,
量高5
8 一8
4 % 如 果 当 时 确有 这 样 高 产 的 早 稻 品 种 长兴 县 和 别的 地 区 为什 么不 普 遍 推 广
, , ,

这 是可 疑 之 二 , 第三 根据 近代 育 种 学 的 观 点 水稻 亩产要突破 1 2 0 0 斤 的 产 量 必 须 要 有叶
, , , ,

片直立 茎 秆矮 壮 的 品 种 而 历 史 上 的 品 种一般都 是高 秆 和 披叶 的 很难获得 高产 故 亩产


, 。 。

六 七石 米 的 水稻产 量 记 录 是 值得怀疑 的 这个数字 也 是使人 难 放 置 信 的


, , 。
从 清代 苏 南和 浙北 水 稻 的 生产 水 平 来看 清 代太 湖 地 区 的水 稻 亩 产 量 大 约 为二石 米
. .

1 市亩 , 0 3 5 5 市石 , ,
5 市斤 ,
清 亩约 当 今 。 92 清石 约 当今 1 清 亩 产米一石 约 当今 亩产谷2
7 亩
。 , , 。
5斤
产二石 合 5 和 明代相比 减 少 了 1 27 斤 即下 降 了 1
9 %

这 里 还 要 附 带 说 一 下 清 代 太 湖 地 区 连 作 稻 的亩 产 量
, ,

太 湖地 区 种 植 双 季 连 作 稻 可 能在 南 宋 时 已经 出现 宝 佑 《琴 川 志 》上 曾 记 载 过 当 地 种
“ ” , “ ” , 。 ,

植 的 一个 水 稻 品 种 乌口稻 其特点 是 再游 晚熟 即 作 连 作 晚 稻种植 琴川 即 今常



, ,

熟县 这一 历 史 记 载 说 明 连 作 稻 很可 能 在 距 今 7 0 年前 巳 在太 湖 地 区 的 个 别 地 方出 现

, ,

但 关龄 连 作 稻 种植 的 系 统 记 载 则 出现 放清康 熙 末年 据清廷 档案 记 载 康 熙 五十 四 年
, “ ” , ,

苏 州 织造李 煦 曾 用 一种 名叫 御稻 的稻种 在 苏 州 种 连 作稻 最 初 播 种 的 面 积为六 亩 五


, 、
, , ,

分 平均 亩产为谷 三 石八 斗 继后 李煦 一直 连 种 了 八 年 所得 产 量 除第一 第 二两 年 因 耽
, , , ,

误 季节 和 遭 遇 风 灾不 很 理 想 外 其 余几 年 一 般 产 量 都 在 六石谷 左右 相 当今 亩产 8 1
0 斤

,

最 高 的 一年 达 到六石 七 斗 八 升 相 当今 亩 产 9 1
5 斤 这是 太 湖 地 区 有关 连 作 稻 的 最 早 亩 产 量
。 。
, ,
记录 当 时苏 州地 区 的 腆 田 或 遇 丰年 亩 产可 达 米 三 石 相 当今 日 亩产 8 20 斤 双季 稻 产

量 还不 及单 季 晚稻
:
太湖 地 区 以 外 的 水 稻 亩 产 量 情 况 是
, , “ ,

京津 地 区 康熙时夭津蓝 田 开荒种稻 据 《袋 辅 通 志 》记 载 当时 垦 田 二百 顷 召浙

、 。 。
” ,
闽 农 人 数 十 家 分 课耕 种 自 相 当于 亩产谷 4 1 一5 5
,
一秋 收亩三 ‘
四石
“ ,
3 0 斤
,
雍 正时 京津
,

一 带 大规 模 垦 田 种 稻 据恰 贤亲王 说 各处 呈 报 新 营 水 田 俱 系 十 分丰 收 田 禾茂 密 高
、 、 。
, , 、 ” ,

可四 五尺 颖粟 坚 好 每 亩 可 收 稻谷 五 六 七石不 等 如 平均 以 六石 计 亩 产稻 谷

约 为8 2 5 斤
: “ , 。 ,

河南 篙 县 据 康基 渊 说 稻率 十年而 三 穗 粟 得 水 润可 十稳 稻 之 稳亩 收 三 石 歉则
。 。
, , ” ,

半之 粟之常得三石 又 稻 每 石 鲁米 四斗 粟 可六斗 即 常 年 亩产 稻 谷 4 0
5 斤 歉 收 年

0 余斤
亩产稻 谷 约 为 20

, “ , , ,
山东益都 据 《授 时 通 考 》记 载 海 上 斤 卤原 限 之 地 皆宜稻 播种 苗 出 耘过 四
、 、 。
, , , , ”
五遍 即坐 而 待 获 但 雨肠 以 时 每 亩可 收 五 六石 次四 五石 平均亩产 约 合 稻 谷

6 75斤

。 , “ ”
《 李 煦 奏摺 》 》
故官 博 物 院 明涪 档 案 部 编 关 于 当 时双 季 稻 的 亩产 里 清 况 请 参 见 拙文 康 熙 和 御稻 《 农 电研 究

第 4 辑 ( 待刊 )

必引 自林则 徐 《 历 代开治 水 田 成 效 考 》

《 徽辅河道水 利 丛 书 怡 贤 亲王 疏 钞 》

《满 民 种 田说 》
・ ・

《 授 时 通考 谷种 稻二 》 卷 二十一

, “ , ” , ,
四川 雍正 时 膏胶每 田 种 一石 可 收 谷 百 余石 若一 亩 大 田 以用 种 七 升计

, , , “
则 一石 谷 可 种 1
4 亩 平 均 亩产为 7 石 合 9 朽斤 光绪初 彭 县 的情 况 是 : 彭 田 亩得 米 石

, , ,

二 斗 上也 一石 中也 八 九斗下 也 我 ( 指 彭 县 一 位 善 田 的 老农 ) 为 之 乃 能得 一石六斗 或
。 。 。 。
” ,

石 七八斗 皆谓 市 斗 每 斗得部 颁 嘉 量 二 斗 即 是说 一般 的 稻 田 亩 产 稻 谷 约 为5
5 0斤

高 产 的 可 达 9 35 一 ” o 斤

: “ , , ,
湖南 据郑 光 祖 说 其 田 系 以 石计 布种一 斗 丰 年 可 收 毛谷 六石 次 可收 谷 四 五
。 . .
,
8石, ,

石 不等 按一亩 地 用 种 七升计 其 亩 产为谷 3 1一 4 约 合 亩 产谷 3 27 一 5 78 斤 平均
。 、
, “ , , 。 ,
约 4 75 斤 据光 绪 《黄 梅 县 志 载 》 该 县 泉 甘土沃 民勤于农 … … 亩可 获五 六石
.、
, , “ ,

约 合 稻 谷亩 产 6 75 一 8 10 斤 平均 约为 7 4
2 斤 嘉 庆 《宜 章 县 志 》 载 该县 上 田一亩 获 谷

。 ”
约 合 稻谷 6 5斤
五担 7
, , ,

江 西 临川 据 《抚 郡农产考 略 》记 载 当地 的 水 稻 亩 产 量 为 上 田 谷 四 石 中 田 谷 三 石 下 田
, ,

谷 二石 书 中还 记 载 了 当 地所 种 的 三十 二个 水 稻 品 种 其 中只 有 早 粘 铁脚 掌这一 品 种 亩 产 能
、 , , ,

达五 六石 其 余三十 一个 品种 产 量 都 在 亩 收 四 石 谷 至 三 石 谷 之 间 其 中 又 以 亩 产 三 石 谷 的 居

。 ,

多 可见光 绪 时 临 川 地 区 的 水稻 产 量 一 般 是 在 三 石 谷左右 即 亩 产谷 4 0
5 斤
, “ , 。 ”
安 徽巢 县 据道 光 《巢 县 志 》记 载 即 雨水 调 匀 之 年 … … 计每 亩打 稻二 三 担 合
. 。

5 斤, 5斤。 “ ”
亩 产 2 70 一 40 平均 约 3 3
7 真是 出息可 谓 极 薄 了
“ , ,

福建 福 州 据罗 振 玉 在 《闽 中农 话 》 中 说 : 福 州 一亩 之 获 丰 岁得 四 石余 歉 岁二石

, , , , ”
余 … … 每 谷一石 可得价三 园 以 上 是每 亩丰 岁得十 余 园 其 利 厚 于 他省 矣 可知 其

0 斤,
亩 产 合 今 约 为谷 2 70 一5
4 平 均 为4 0
5 斤
“ , ,

广 东广 州 据 屈 大 钧 在 《广东 新 语 》中 记载 : 广 州之稻 … … 其 一 熟者 为 潮 田 秋分
。 。
, 。 , 。 ”
至 霜 降 而毕 获 谚云 。斤
而获 好 禾 不过 降也 每 亩 丰者 四 石 合 亩 产谷 5
4
“ , , ,
贵州 乾 隆时 苗人所 种水 田 上 田 每亩 可出稻谷五 石 中 田 可 出 四石 下 田 可 出三

” 。

石 平均 亩产谷 5 40 斤
, , ,

上述 的 记 载 表 明 清 代 全 国 各地 的 水 稻 产 量 都 有不 同 程 度 的 提 高 其 中京津地 区 山东

益 都 地 区 的 滨海 稻 田 湖南 和 四 川 某 些 县 的水 稻产 量 已 达 到 和 超 过太 湖 地 区 的 单产水 平 , 广
、 。 , ,
州 贵 州 等地 的 产 量 亦 已 接 近太 湖 地 区 的 水平 至此 在 全 国 水稻亩 产 量 中 太 湖地 区 巳 开
。 , ,

始 失去 了 独 占 鳌 头 的 高产地 位 但就 全 国 的 平 均 产 量 来 说 还 业 不很 高 估计 约在 亩产 谷 三

,
约4 5 斤 之 谱,
石 左右 0 太 湖 地 区 的 平 均 亩 产 量 还远 高放这个 水 平

, , , “ ”

朱 批谕 旨 雍正十 一 年 十 月四 日 广 东 总 督 鄂 弥 达奏 转引 自 略 论 我 国 封建 时 代 的 粮 食生 产 《 中 国史 研 究 》
1 95 0 年 第1期

光 绪 四年 《 彭县 志 》

《 一斑 录 杂述 》

光绪 《 黄梅县 志 》 卷六 地理 志
“ ”
道光 《 巢县 志 》 附 录 告示
《 农 学报 》 二 六 八卷 光 绪 甲 辰九 月 上
乾 隆 《贵 州 通 志 》 卷 三 六 艺文

四 关于 二 个估计产量的商 椎
, ,
由于 文 献 对 古 代 粮 食 产 量 记 载 的 零散 和 不 足 以 及古 代度 量 衡 制 的不 统一 因此在产璧
, 。 ,

统 计 和 换算 上 很易出 现 或 上或下 的差 误 这是很 难 避 免 和 很 易 理 解 的 但如果这种 差误 和


, ,
当 时 的生产 水 平 差 距 十分 悬 殊 则 说 明 依据 的 材 料或换算 上一 定存有 问题 就有 重 新 检 查的
。 , ,
必要 我 国学术 界在 探 讨古代 粮 食 产 量 水 平 时 不 少 都涉 及 到 水 稻 的亩 产量 问题 而 且对 当
。 。

时 的 产 量 水 平 作 了 客 观 的 估计 为研 究 我 国古 代 水 稻 的 生 产水 平 提供 了 重要 的 数据 但 其中
, , , 。

有 几 个估计数 字 作 者 认为是可 以 商榷 的 故 提出来作番 讨论 以 就 正 于 学术 界 的 同 志 们

( 一 ) 关 于南 宋 太 湖 地 区 的 水 稻 亩 产 蚤 问 题


, , 、 ,

漆 侠 先生认为江 浙地 区 宋仁 宗 时 亩产二 三石 南 宋 初 年为 三 四石 晚 年 为 五六

, , , :
石 是 一 直 增 长 的 文 中所 说 的 单 位 石 漆 先 生 指 的 是米而不是 谷 按 漆侠 先 生 的 计 算
. 。

6 斗,
“ , ,

宋 代 一石 折 今市石 6 合 九二 四斤 如果 宋代最高 产 量 以 五石计 算 折今 四 百 六 十


。 。
” , 。
3斤
市斤 稻谷 的 出 米率一般为 75 % 如 果 按 这个 比 例再将 米折成稻谷 则 其 产 量 为 61
. , 。
89 3 斤 折 成今市 亩 的 产 量 当约 为 7 0 0 斤
宋 亩 约 合 今0 6 市亩 再将 61 如是 六石则其 产 量 为 亩
。 、

0斤
产 稻 谷 84 这个产 量 水 平 巳 接 近 或 超 过 解放 初 期 五 六 十年代太 湖地 区 单 季 晚 稻 的 产
, , ,
量 如果 按 照 古 代 一石稻 谷 出 四 斗九升糙 米 的 标准 来 计算 则 其 产 量 当 为9 0 一1 0 8 0 斤 谷
、 , 。
更 是 远超出五 六十 年 代 太 湖 地 区 单 季 晚 稻 的 生 产水 平 显 然 这种 估计是 偏 高 的

, ,
漆先生 作 出这 个 估计 是 有根 据 的 从 其 引 用 的 材 料来看 主 要 是 依 据 了 高 斯 德 《耻 堂

“ , ,

存 稿 》 卷 五 中 《 宁 国府 劝 农文 》的 记 载 劝农文 中确实提 出 了 浙人 治 田 … … 其熟 也

” , 。

上田 ( 亩 ) 收五 六石 的说法 但 没 有 明 确 指 明是 米 或 谷 据 王 炎 《双 溪 集 》 卷 十 一 上
, “ , , , ” ,
《上 林 鄂 州 书 》中说 湖北 地 区 膏腆 之 田 一亩 谷 三 解 下 等之 田 一 亩 二解 而 江浙

, “ , ” ,
一 带 的 产量 则 每 亩所 收 大 致 倍 于 湖右 即亩 产 六 解 至 四 解 这个产 量数 字 和 高 斯得

, , ,

所 说 基 本 一 致 可证高斯 德 所 说 的 亩产五 六石 系 指谷 而不是 米 如 果折 成 米 则 为亩 产二 至



,

三石 和 当 时 太 瑚地 区 的 水 稻 亩 产 量 相 一 致
, , 、 ,
此外 南宋 初 年 太 湖地 区 的 水稻 的亩 产 量 一 般 也 只 有 二 三石米 而 没 有三 四 石 的 记

, ,

录 这 从漆先生所 引 的 材料 中可 以 得 到证 明 因此 说 南宋 初 年江浙 地 区 的 水稻亩产 量 已 达


、 。
, , , ,

到三 四 石米 估 计也 是 过 高 的 从 现有 的 材料证 明 整 个宋 代 太 湖 地 区 水 稻亩 产量 大

、 , , 、

致是 在 亩 产二 三石 米 平均是二 五石 米 的 水 平 上 而 没 有达 到 四石 更 没 有达 到 五 六

石 的 水平

( 二 ) 关 于 明 清 时 期 我 国 南 方 的 水 稻 亩 产量 问 题
“ 。 ,

余也非先生认 为 明 清水 陆 田的 亩 平 均 产 量 完全 相 同 这 是前所罕 有 的 现象 表 明封 建

“ ”
末代农业 生 产 的 发展 及 其不平 衡 性 《 中州 学 刊 》 19
8 3年 第1期
, , , 。
, ; ;
苏 州 地区 单季 晚 稻 的产 量 19 5 年 48
5 市斤 19 的年 87
8 斤 9 75 年
1 69
8 斤
注 见第拓 页
。 ” : “ , 。 ,

末 世 危机 严 重 了 具体 产 量 是 南方水 田 明清 与元均 亩产稻 米二石 … … 合 成今 制


. 。
, ” ,

明清 水 田 每市亩 产稻米 2 60
4 市石 这里 我们 暂且不 管 元 代 的 水 稻产量 也不 管 明 清
, , :
时代陆 田 的 产 量 如 何 只 就明清 时 代南方水 稻产 量 谈谈 作者 的看法
、 、 、
,

余 先生所 作 的 这一 估 计 主 要 是根 据 《真稳 斋 稿 》 《补 农 书 》 《庸 盒 随 笔 》 《切
。 ,
问 斋文 钞 》 四 部书 中所 记 的 材 料 这 四 部书 除 《真 稳 斋 稿 》为 明 代 著 作外 其 余三 部都是清

。 ,

代的 虽 然 这 四 部书所 记 的 产 量 大 致 相 同 但 所 记 明 代 的 材 料只有 一条 并不 能 真正 全 面 反
, , ,

映 明 代水 稻 的 产 量 情 况 因 为在 明代 高 于 二石 的 和 低 于 二石 的 材料 都有 一般 又 是高 于 二
, ,

石 的 多 于 低 脸二石 的 余先 生 用 一条 材料来 概 括 整 个 明 代南方 的 生 产水 平 似乎 是 不 够 全


。 , ,

面 从 现 有 的 材料来 估 计 太 湖 地 区 明 代 的 产 量 约为米 二石三 斗 ( 约6 6


7 斤谷 ) 清代 约 为
; , ,
0
二石 米 ( 约 合 5 斤 ) 全 国 的 平均 产 量 明代 约为二 石五 斗谷 ( 约合 3 5
3 斤 ) 清 代约为三
。 , , , 。
5 斤)
石 谷 ( 约 合 40 从 太 湖 地 区 看 应 是 明高 于 清 从 全 国 看 应 是清 高 于 明 二 者 并不 相 同
. 、 .
, ,
= 1 0737市升 二 1 0355 ,
明清 时期的度 量衡 据 吴 承 洛研 究 认 为明 升 清升 市升 明
。 , ,
= 580 2000 ; 二 6 1 4 4 0 0 0 平 方厘 米 二 964 0
亩 平 方 厘 米 清亩 黄盛 璋 研 究 认 为明 斗 毫 升

, ,

清斗 = 10430 毫 升; 明 亩 = 64 14000 平 方厘 米 清亩 = 7 1 4 0 0 0 0 平 方 厘米 陈 梦 家研 究 认
. . 。

0 4 4 。平方 米 , ,
二 6 07 = 6 14 40(
为明亩 清亩 )0 平方 米 这 些研 究 由放 各人 所据 的 资料不 同

, ,

因 而结论不 同 其 中关 于 明 量 和 清 量 孰 大 孰 小 说 法 也 不 一 但有一点 是一 致 的 就 是清 亩
。 , , ,

大于明亩 如 按余 先生 的 说 法 明 清二 代水 稻 亩 产部 是 两 石 由 于 清 亩大 放 明 亩 也不 可能
、 . 。

得 出明 清水 稻 亩 产 都 是 2 6 0 4 市石 的 结 论

在 古 代 一石 谷 出糙 白米 四 斗 九 升 明 亩 产一石 米拆算 谷 当为 2 0 市斤 ,
9 清 一石 米 折 算 谷

, “ ” ,
顾 吉辰 先 生 最 近在 《 农业考 古 》 19 8
3 丰 第二 期 上 发表 了 宋 代粮食亩 产 量 小 考 一文 以 《昊 郡志 》所 引郊 立
, “ ” , “
《 水利 书 》 的 材 料为 据 认为 北 宋 自赵匡 鹿 立 国起 至 神 宗 时 的 一百 余年 中 苏 州地 区 的 粮食亩产 量 巳 达 平均 亩产
” 。 。 “ , ,
:
米四石 这是 顾 先 生对 《 水利 书 》 材料 的 误解 该 书说 国 朝之法 一 夫之 田 为 四 十亩 出米 四 石 , 则 十八万夫之
, 。 , , “ ” , ,

田 可 出米七 十 二 万 石矣 其 实 所 谓 国朝 之 法 指 的 是 税则 而非 稳 产 的 国朝 之 法 如按顾 先生 的 说 法 当 时亩

, , , , 。 ,
产 为 四石 则 十八 万 失之 田 应 澎 米 为二 八 八万 石 而不是七 二万 石 因 为 十 八万夫 之 田 有七 二 万 亩 亩产四 石 总产
。 , “ ” 。 “
,
为 二 / 气八万 石 那 末 十八 万夫之 田 为 什 么 只 出 米七 十 二 万 石呢 ? 间 题是 对 出 字 的 理解 文 中的 出 字 不是 指 生
” “ 。 “ ,

可征 得 ” : ,
产出 而是 指 原文 的 意 恳 是 每四 十 亩 田 可征 得田 赋 四 石 米 ( 平 均 亩 收 一 斗) 因 而 有 十八 万夫之 田
” 。 “

可 出 米七十二 万 石 的 情况 这 可从 《 续 通考 》 卷 二 沮另 l 顾 炎武 述 宋 人鲍 廉 《 琴 川 志 》 的 材 料为 证 : 国初 尽 刘 钱 氏 白
, 。
, , , ; , ,
配之 目 … … 均定税数 只作 中下 二 等 中田 一亩 夏税钱 四 文 四 分 秋米八 升 下 田一 亩 钱三文三分 米七 升 四
, ” 。 , 。
, , ,
合 取 于 民 者 不过如 此 琴川 今 常 熟 霭苏 州 地 区 夏税 和 秋 米合在 一 起 总 数 约 米一斗 之 个 清况 和 《 水利书 》 所
。 “ ”

由此 可 知, 指 的 是 四 十 亩 田 可征 田 赋米 四 石 , , ,
说 完 全 相符 所谓 出 米四 石 而不是亩 产 米 四 石 也 就是 说 北 宋 初

,
年 苏 州 业 没有 亩 产米 四 石 的记 录
“ , ,

余也非 中 国 历 代粮食 平均 亩产 盘 考咯 《 重 庆 师范学院学报 》 198


0 年 第3 期
《中 国 度 量 衡 史 》
“ ”

历 代 度 量 衡 里亩 制 度 的 演变和 敌 值换算 《历 史教育 》 t 98


3 年 第 3 期
“ ,,

亩 制 与里 制 《 考古 》1 9 6 6 年 第 1期
。 、 。
, ,
当为 2 7 明 。斤 和 5 5
5 市斤 清亩产二 石 产 量 相 当为5
8 0 斤 据统 计 解 放 后 全 国水 稻 的 平
. . .
,
1 斤, , ,
均亩产 量 五十 年代平均 亩 产为 3 27 六十年 代 为 36 3 8 斤 七 十 年 代 为 4 76 2 斤
, ,

众所 周 知 封建社会末 期 的 明 清 时 代不论 社会 制 建 或农 业 技 术水 平都 落 后 于 今天 而产 最 则
。 。

分别 要 比 七 十年代高 出1 1
6 斤 和 74 斤 这是不可 想 像 的
, 、 , 。
据此 我 认为余先生 对 明 清 时 期水 稻 亩 产量 似 乎是 估计过高 了 因 而所 谓 明 清时期

“ ” , ,

水 稻亩 产量 完全 相 同 平均都亩 产米二石 的 说法 是 值得 商榷 的

五 太 湖地 区 水 稻 高产 的经 济技 术原 因


,

太 湖 地 区 地 处北纬 30 一 32 度 之 间 的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带 自然 条 件十 分 优 越
. 。
, ,
就 光 能 资源 说 全 年太 阳 总 辐 射 量 每 平方 厘 米为 1 15 6 大卡
2 按 光 能 利 用 率 折算 单季
稻亩产 量 可 达 2 5 6 0 斤 ,
, ,
热 量 资 源 也 比 较充裕 0 天 左右 ,
年平均气温 在十五度 以 上 无 霜 期 达 23 完全 能满 足 单

季 稻 生长发 育 的 需要
, , ,

雨量充沛 全 年降 雨 约为 1 1 0 0 毫 米左右 而且 雨 热 同 期 作物 旺 盛 生 长 期 ( 6 一 9 月 )
, , , ,

降 水 量 占全 年 总 降水 量 的 50 一 70 % 加 上这 一 带河 港 纵 横 湖泊棋 布 蓄 泄 方便 因 而水稻

对水 分 的 需 要 有充 足 的 保 证

, , ,
土 壤肥 沃 全 区 土 壤主 要 由长 江 冲 积 物 和 湖 积 物组 成 有机质 多 自然 肥 力 高

, ,

这 些得 天 独 厚 的 自然 环 境 为 太 湖 地 区 水 稻 生产 的 发 展 提供 了 十 分 优 越 的 条 件 太湖

,

地 区 成 为 全 国 著 名 的 水 稻 高产 区 是 和 这些 优越 的 自然 条件 分 不 开 的
, , ,

但是 同是一个 自然 条件 为 什 么 晚 唐 以 前 太 湖 地 区 的水 稻 生 产 业 不发 达 而 晚 唐 以后
, , :

却 成为 全 国 著 名 的 水 稻 高 产 区 呢 ? 这方 面 原 因 很 多 就 其 经 济 技 术方 面 说 主要有

,
( 一 ) 修建好 田 抗洪防涝

, , ,

太湖 地 区 虽然 雨 量 充沛 但降 雨 时期集 中 加 上 太 湖地 区 本身 比 较 低洼 坪 区 真高一般

,

只是 3 一 4 米 因 而在 雨 季 常 易造 成 洪 涝 灾 害
, , 。

春 秋 战 国 时期 太 湖地 区 人 民创 造 了 好 田 这是 一种 筑 堤 挡水 护 田 的 土 地 利 用 方 法

, : “ , , , ,
它的特 点 正 如 杨 万里 所 说 坪者 围也 内以 围 田 外 以 围水 盖河 高而 田 反 在 下 沿

, , ” , ,

堤通 斗 门 每 门 疏 港 以溉 田 故 有丰年 而无 水 患 五代 时 吴 越 王 钱 锣 雄 踞 东南 大力
, , “ ,

发 展 农 田 水利 汗 田 建 设 发 展 到 了高 潮 形成 了 五 里 七 里 一 纵浦 七里十 里一横塘” 的 塘
、 、 、
, , ,
浦 纤 田系 统 坪 田 的 建 设 也 更 加 完善 出现 了 堤 岸 涵闸 沟渠 相结合 排 灌 自如 的 汗 田
: “ , , ,

北宋 范 仲 淹 曾描 绘 过 这 种 水 利 农 田 的 情 况 江 南 旧 有坪 田 每 一好 方 数十 里 如大 城 中
, , , , , ,
;
有河 渠 外有 门 闸 旱 则开 闸 引江 水 之 利 涝 则 闭闸 拒江水之害 早 涝不 及 为农 美
。 。
” : “
利 这 就大大 地 提 高 了 太 湖 地 区 农 田的 抗 洪 防 涝 的 能 力 元 人 任 仁发 说 钱氏 ( 指五

《 诚 斋集 》 卷 三十 二 汗 丁词 十 解

《 范文 正 公集 答 手 诏 条陈 十 事 》

46
, ,
9 3 0 一9 3 ) 一次 水灾 , 1 2 6 。一
代 吴 越 国 ) 近百 年 止长兴 间 ( 南 宋 百 五十 余年 止景定 间 (
、 。 。

126 便 是这 一情 况 的反 映
) 一 二 次水 灾
4

, ,

可见 太 湖 地 区 农业生 产 的 发 展 和 水稻 的 高产 是 同这种 旱 涝 保 收 高 产稳 产农 田的 建

设是 分不开 的

,
( 二 ) 增施肥 料 培 养地 力

, , , 。 “
太湖 地 区 的 土 壤 自然 肥 力 虽 高 但长 期 只 用 不养 肥 力 也会 减退 宋 代 已有 田种 三
, ” , , ,

五年 其力 已 乏 之说 说 明 太湖 地 区 的 土 壤 肥力衰 退现 象 在 宋 代 已 经发 生 针 对这个 问
, , “ ,

题 宋 代 太 湖 地 区人 民 根据 长 期 的 实 践经验 总 结 出了 时加 新 沃 之 土 壤 以 粪治 之 ” 使 田
“ ” , “ ”
精 熟肥 美 的 培养 地力 技术 从而 保证 了 地力常 新壮

, , ,
增施肥 料 是 当 时 培养 地力 的 主 要 方 法 古 代 太 湖 地 区 使 用 的 肥 料很 多 据文 献 记 载
, , , , , , , 。

有人 粪 尿 厩肥 土 杂肥 沤肥 饼肥 河泥 火粪 绿肥等 等 其 中普遍 和 大 量 使 用 的 是

河泥 及 厩 肥
。,
, “
河泥 在 宋 代 已 大 量 利 用 来作为 肥料 南 宋毛 翔 《吴 门 田 家十 咏 》 中就 有 竹 曹 两两夹

, , , ” ,

河泥 近郊 沟 渠 此 最 肥 载得 满船归插 种 胜 如 贾 贩 岑南 归 之句 元 王 祯 《农书 》 中
“ , , , , ,

也有 于 沟港内 乘 船 以 竹 夹取 青 泥 枚 泼岸 上 凝 定 裁 成块 子 担 去 同大 粪 和 用 比常 粪
。 。
” : “
得 力甚 多 的 记载 到 明清 时 又 发 展 成为 草塘 泥 《 乌青 文 献 》 春 初 先 莆 河 泥 以草
, , 。 ” ,
餐 而腐 之 临种 担 以 作底 ( 基肥 ) 其力 虽 慢 而 长 太湖 地 区 的 河泥 主 要是 由上游 山区
, , ,

和 陆 地 上冲 刷 下 来 的 肥 土 和 有机 物 河道 中的 水 草 鱼 类 排 泄物 和 残 体组 成 含有丰 富 的 营

, , , ,

养 元素 和 有机质 因而 是一 种 优 良肥料 加工 著 成草塘 泥 后 养 分更 高 施 入土 中 具 有改


, ,, , ,

善 土 壤 物理性 状 增 加 土 壤 保 肥 保 水 能力 提 高土 温 增厚 土层 调 节 土壤 养 分 供 应 等多方

,

面的 作 用 故 对提 高土壤 肥 力 有 重 要 的 意义
、 、 。
, , ,

厩肥 在 太 湖 地 区 主 要 是猪 牛 羊 的 家畜 粪 养猪 积 肥 我 国 在汉代 已 经普遍 使 用
, , “ , ,

到 明清 时 代 太 湖 地 区更 大力提 倡 明 代 《沈 氏 农书 》说 : 古 人云 种 田 不 养猪 秀 才不

, ” : “ , ,

读书 必无 成 功 清代 《浦 柳 农 咨 》说 棚 中猪多 园 中米 多 是 养猪 乃 种 田 之 要 务
。 。
。 ” ,

也 但 当时 养 猪是 亏 本 的 养 一 头猪 在 明 代 要 亏 本银 五分 但农 民 还是 坚持 要 养 亏 本
, 。 “ , ”
猪 说 明 古 代 太 湖 地 区 对养 猪 积 肥 的 重 视 故 当时有 养 了 三 年无 利 猪 富 了 人 家 不得 知
。 。
, ,

之说 猪 粪是一种 完 全 肥 料 而且 其 中的 养 分大多是 可溶性 的 有利 于 作物 吸 收 利 用 因


, 。

此 养 猪 积 肥 是一 种 农收 结 合 为农 业 生产提 供大 量 优质 肥料 的 好方 法
, , ,

太 湖 地 区 不仅肥 料 种 类 多 质量 好 而且 施肥水 平 亦高 一 般大 田 施肥 的次 数 达 到 三

: , ,

次 一次 基 肥 二次追 肥 元 《农 桑 撮 要 》记 载 的二 次 追肥情 况 是五 月一 次 施灰 粪或青

《农 政全 书 水利 》 卷 十三三昊水 考水 利 考任 仁 发 水 利 间 答

陈 弃 《农 书 粪 田 之宜 篇 》

, 。
《 吾 竹 小稿 》 收 录于 《南 宋 群 贤小集 》 中

王祯 《 农 书 粪壤篇 第八 》卷三
“ ,,

拙文 明 清 时 期 浙 江 嘉 湖 地 区 的 农业 生 态 平衡 《 中 国 衣 亚 科学 》 t 98
2 年 第2 期
《沈 氏 农书 》
、 。
, , “ ” ,

草 是为 分栗 肥 , 六 月 一次 用灰 粪 麻 机相 和 撒 入 田 内 作长粗肥 明代 《 沈 氏 农
, : “ ” “ ”
书 》记载 湖州施三 次 一次是 初倒 ( 整 田 ) 之后 奎 灰 与牛 粪 作 基 肥 , 第 二 次是 在

“ ” “ ” , “ ”
处暑边 苗做 胎 时 下接 力 作穗 肥 , 第三 次是抽穗 后 每亩 下饼三斗 作粒 肥 清代
, : ,
《浦 柳 农 咨 》记 载 松 江 地 区施 肥亦 是 三 次 第一 次 用 紫 云 英 作 基 肥 第二 次 施 猪 肥 践 ( 猪

, , 。

粪灰 ) 十担 作追 肥 第 三 次施 豆 饼 四 五十斤 估计 是 作穗肥 或粒肥 可见太 湖 地 区的 施肥


。 。

水 平 是 相 当高 的 这 也 是 大 湖 水 稻所 以 高产 的 重 要原 因 之 一

( 三 ) 精耕 细 作 科学种 田

, , :

太湖 地 区 水 稻 生产 的 精耕细作 程 度极高 自宋而 后 采 取 的 主 要 裁培措 施 有


: , “ , , ,

培 育壮秧 宋代 巳 经 提倡 陈雾 《农 书 》说 欲 根 苗壮 好 在 夫 种之 以 时 择 地得 宜

, , , 、 、 ,

用 粪得 理 三 者 皆得 又 从而 勤 勤 顾省修 治 伸 无旱乾 水潦 虫兽 之 害 则 尽 善矣 根苗
, , 。 ” , “ , , ,
既善 徒 植得 宜 终 必 结实丰阜 反之 若 初 根苗不善 方且萎 悴 微 弱 臂 孩孺 胎 病

, , , , , ”
气 血枯 膺 困 苦不 暇 虽 日加 拯 救 仅 延喘 息 欲其充实 盖亦 难 矣 明 代 《沈 氏 农 书 》
: “ , , , , ,

说 秧 田最 忌 稗 子 先 将 面 泥 到 去寸许 扫 净 去之 然 后垦倒 临 时 景 泥 铺面 而 后撒

, , , , ,

种 旧规 每秧 一亩 奎 讲一 片 细 春 与 种 同撒 即 以灰 盖 之 取 其 根 松 易拔 今人 密 密播
, , , , , , ,

种 日 恐 草从 间生 耳 果能 括 尽 面 泥 草种 已 绝 不妨 少 疏 欲 其粗壮 若秧 色太嫩 不妨

, , , ” ,

阁干 使其苍 老 所 谓秧好半 年 田 谓其本 壮易发生耳 这 是 一种培 育老壮秧 的办 法 说


明 古代太 湖 地 区 十 分 重 视 培育 壮秧的

“ ,
合 理 施肥 : 宋代提 出 了 相 视其 土 之 性类 以所 宜 粪而而 粪 之 ” 的 看 土 施肥措 施 明
, , : “
代 又 创 造 了 看苗施 肥 的 技 术 据 《沈 氏 农 书 》记 载 其措 施 是 下 接力 ( 追 肥 ) 须 在 处 署后

, , , , ,

苗 做胎 时 在苗 色 正 黄 之 时 如苗 色不黄 断不 可下接 力 到 底不 黄 到 底不 可 下 也 若苗
, , , , , ,

茂密 度其 力短 侯 抽穗 之 后 每亩 下 饼三斗 自足 接 其力 切 不 可未黄先 下 致有好 苗而


。 , , , , ,

无 好稻 盖 田 上生 活 百 凡容 易 只 有接 力一 奎 须 相 其 时候 察 其颜 色 为 农家最 要紧机
。 。
, , , , , ”
关 无 力之 家 既 苦少 奎 薄 收 粪多 之 家 每 患 过肥 谷 砒 究 其根源 总 为 奎 嫩苗 之 故
, , ,

这 一经验 和 全 国劳 动模 范陈 永 康 同 志 创造 的 三 黄三黑 施 肥 方 法 其 基 本 精神完 全 一致 表



明 古代太 湖 地 区的 施肥 技术 亦 已 达 到 了 相 当高 的 水 平
: : “ , ,

耘稍 烤 田 宋代 已有 耘 田和 烤 田 相 结 合 的管 理 方 法 不 问 草 之 有无 必 编 以手 排 滴
。 , , ,

务 令 稻 根 之 傍 液 液然 而 后 已 所耘 之 田 随 放 中间 及 四 傍 为 深大 之 沟 伸水 竭 涸 泥 拆 裂而
。 。
, , , , ,

极干 ( 按 即烤 田 ) 然 后 作起 沟 缺 次 第灌 溉 夫 已干 之 泥 骤得雨 即 苏 碎 不三 五

, , ” , “ ,
日 稻苗 蔚 然 殊 胜 放 用 粪也 @ 明 代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这一技 术 经 验 指出 立 秋边 或荡

, , : , , ,
( 躺 ) 干 或 耘干 必 要 田干 缝裂方 好 古人 云 六 月不 干 田 无 米莫 怨 天 惟此一 千 则
, , , 。 ”
根 派深远 苗秆 苍 老 结 秀成实 水 旱不 能 为 患 矣
, :
太 湖 地 区 精耕 细 作程 度高放 其 他 地 区 还 可 以 从 历 代 的 记 载 中看出 陈 傅 良在 《桂 阳 军
: “ , , , , 。

劝农 文 》 中说 闽 浙之 土 最 是膺 薄 必 有锄 耙 数番 加 以粪 溉 方为 良 田 此间 ( 指桂

陈害 《 农书 粪 田 之 宜 篇第 七 》

陈弃 《 农书 珊 耘之 宜 篇第 八 》

《 沈 氏 农书 运田地法 》
, , , , ,
阳 ) 不 待施 粪 锄 耙亦希 所 种 禾麦 自然秀茂 则 知 其 土 膏肤 胜如 闽浙 然 闽 浙 上田 收 米
。 。
, , , ”
三石 次等二 石 此 间所 收 却无 此 数 当 是人 力不到 指 出桂 阳 水 稻 的 产 量 之 所 以 低

, ,

于太 湖地 区 并非 是土壤差 而是 精耕 细 作不如 太 湖 地 区 的 缘 故 高斯 德在 《 宁 国 府 劝 农
, “ , , , , , ,

文 》中说 浙人 治 田 比 蜀 中尤精 土膏 既 发 地 力 有余 深耕 熟 犁 壤 细 如面 故其 种

, 。 , , , , ,
入土 坚致而不疏 苗 既茂 矣 大 暑之 时 决去 其水 使 日曝 之 固 其根 名日 靠 田 根既
。 。
, , , , , ,

洞失 后 车水 入 田 名 曰 还水 其 劳如此 还水 之 后 苗 日以盛 虽遇 旱 唤 可 保无 忧 其

, , , , ,

熟也 上 田 一亩 收五 六石 故谚 日 苏湖 熟 天 下足 虽其 田 之 膏 胰 亦由人力 之 尽

‘ 。 ” “ , , , , ,

也 勿 而 宁 国府 则是 其始 种 也 耕之不 熟 地 力不尽 苗 既 殖矣 不 褥不耘 粮 芳 并



, , , , , , ,

兴 班 肤塘不 修 好埂 不 固 旱不 知 备 涝 不 知防 则又斗 狠 嚣讼 心 力 既分 不得 专
, , 。
” ,
一 。

一 是 以 虽 号乐 土 连 岁不登 即 是 由于水 利不 修 耕 作粗 放造 成 的 结果 明 代王 济 在
: “ , , ,
《 君子 堂 日 询手 镜 》中说 吴 浙农 家甚 劳 横 ( 广 西横县 ) 之农甚 逸 其地 皆 山 有 田一
, , , , ,
步瓦 则 有 塘储 水 塘高 于 田 旱 则 决塘 窦 以灌 又有 近 溪 涧 者 则决 溪涧 故横 人不 知 是 桔

, , , , , ,

梅 每 岁二 月布种 毕 以牛 耕 田 令 熟 秧二 三 寸 即 插 放田 更不 复顾 遇 无水 方 往决

。 , , ,

灌 略不施 耘馒 ( 徜 ) 锄 之工 惟 蒋 草一 度而 巳 勤 者再 之 游 者言拔 去草也 至 六月 皆 巳



, , ” , ,

殊 每一亩 得谷二 石者为 上 此 亦 习于 逸 惰而不 力耳 指 出水 利 条件 虽 好 但 耕作粗 放



产里仍 是 不高 这便是 太 湖 地 区 水稻 亩产 量 高 于 其 他 地 区的 又 一主要 原 因

,
( 四 ) 重 视育 种 广植 粳稻
。 ,

太 湖地 区 水 稻 栽培 和 其 他 地 区不 同的 地方 还 在 于 种 植的 品种 上 我 国水稻 品 种 的 分布
, 、 ,

大 体是南 方地 区 主 要 是 种釉 稻 北方 种 粳稻但多 数是 早 中稻 唯 独 太 湖 地 区 主 要 种 的 是晚

, , , ,

粳稻 晚 粳 稻生 长 期 长 积 累干物质 多 不但 品 质 好 而且 产 量 一般亦 高于 早 中稻 这

是其 获 得 高 产 的 另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 ,

据 初 步统 计 从 宋代 至 清代 太 湖 地 区 共培 育 水 稻 品种 约 6 1
7 个 ( 釉粳 稻4 1
8 个 糯稻
、 、
, ,
9
1 9个 ) 其 中多数 是 中 晚 类型 的 梗 稻 这 之 中大 约 有 3
2 个 品 种 ( 中粳 七 个 中晚 粳 九

, , ,

个 晚 粳十 六个 ) 全 国解 放 以 后 五 六十 年 代 还 在 江 苏 地 区 种 植 产 兰 一 般都
。 ,
, , ,

在 5 0 一6 0 斤 高的 达7 0 斤 ~ 9 0 斤 例 如戳 塘青 铁梗 青 红艺 三 穗 千 等产 量都在
, 。 ,
0 一7 0 斤之间 芦 花 白亩 产 高 达 9 6
0 斤
0
6 这 不但 说 明 古 代 太 湖 地 区 水 稻 品 种 资源 十 分 丰
, , , ,

富 不 少 品 种具有 优 良的 高 产 待 性 同 时 也说 明 古 代太 湖 地 区水 稻 单 位 面 积 产量高 是同

当 地选 育 了 大 量 水 稻 高产 品 种 分 不 开 的
, ,

上述 事实 说 明 古 代 太 湖 地 区 形 成 全 国着 名 的 水稻 高产 区 不 只 是 因 为 它 有 优 越 的 自然
、 、 、 、
, ,

条件 主 要 的还 是 在 于 它 在 水 肥 土 种 管 等方 面 比 其 他 各地 具有 更 高 的 技术水 平 的
。 。
, ,

缘故 科 学 技术 就 是生 产 力 古 代太 湖 地 区 水 稻 的 高 产 就是 一个 明 证

《 止 斋先 生文 集 》 卷 四 十五

O 《 耻堂 存 稿 》 卷 五

“ ”
:
@ 丁颖 《 中国 水稻 裁 培 学 》 第 十章 中 国 各稻 区 的 优 良品 种

见 拙 著 《 古代太 湖 地 区 的水稻 品种 资 源 》 ( 未刊稿 )

《 江 苏农 作 物 品 种 志 》 第 一 分册 水稻

五 结 束语

, , , ,

太 湖 的 水稻 亩 产 量 从唐 至 明 的 一千年 中 总 的 发 展 趋 势 是 上升 的 唐 亩 产谷 2 7
6 斤 宋

, 。 ,
0斤 3 % 明亩 产 “ 7 斤 左 右 比 宋增 长 了4
比 唐增 长 了 6
亩产4
5 8 % 从 总 的 发 展 趋 势来 看 从庸
.

4 倍 。 清 代,
, ,
1
至 明的 一千年 中 太 湖 地 区 的 水稻亩 产 量 大 约 增 加 了3
9 斤 即提 高 了 1 太湖 地 区
, , 。

水稻 的 亩产量有下 降 的 趋势 平 均 的 亩产 量 约为 5 0 斤 只 达 到明代产量 的8
3 % 是什 么 原因
。 。

造 成清 代太 湖 地 区 水稻亩 产 量 的 下降 这 是一个 值得 今 后 进一 步 探讨 的 问 题
.
, , ,

在 全 国 的 水稻生 产 中 太 湖 地 区 以 外 的水 稻亩 产 量 宋代估 计平均 约为 1 5 石米 拆 稻


.
,
多 5 石谷 , ,
谷 26 9斤 约 当太 湖 地 区的 60 % 明 代估计 平均约为 2 折 合3 5
3 斤 约 当太湖 地 区
, , 。
53 % 清 代 估 计 平 均 亩产 为 折 合 谷 为4 5斤, :
3 石谷 0 约 当太 湖 地 区74 % 这 说明 一 全 国的
, ,
,
水稻 亩产 量 从宋 代 至 清代 一直 是发 展 的 清 代 的 亩产 量 比 宋 代多 13 6 斤 即提 高 了5
0 % 二
, ,

尽 管清 代太 湖 地 区 的 水 稻 亩产 量 有所下 降 但 比全 国 的 平 均水 平还 是高 出 1 4
5 斤 即高 出

,
3 6% 在 全 国来说 仍 然 是一 个高产地 区
4斤。
, ,

在 太 湖 地 区 农 业史 上 双 季 连 作 稻 的 最 高 亩产 量 为 谷 六石 七斗五 升 约合 91 清代
, , , , 。 ,

稻 麦 两 熟制 的 常年产 量为米二 石 麦一石 约为谷 5 5


0 斤 麦 15
2 斤 合 计7 0
2 斤 丰年 其
, , , ,

产 量 为米 三 石 麦 一石五 斗 约 为谷 82
5 斤 麦 21 7斤 总产为 1 0 4 2 斤 , 可见 稻麦 两 熟 制的产

, ,

量 并不 比双 季稻 低 而双 季 稻 的 用 工 用 肥 量 又远 比 稻麦二熟 要高 这大 概是 双 季 稻在古代

太 湖 地 区 未 能 推 开 的一 个 重 要经济原 因
, , ,

太 湖 地 区 水稻 的 高产 固 然有它优越 的 自然 条件 但 更 主 要 的是 人的努力 其 中兴修农


, , , ,
田水 利 提 高土壤肥力 进 行 精耕 细作 培 育高产 品 种 等措 施 则 是 其 取得高产 的 重 要 原
, 。
因 也是值得 今 日吸 取 的 历史经验

: , ,
后 记 本 文 写作 过程 中 浙 泌 农业 大 学游 修 龄教授 曾 多次 给 予 指 导 特 在此 致
〔附 表〕 宋 明 时 期 我 国 水 稻 亩 产 量 简 表

・ ・

苏 州 地 区

北 宋
古制 石/ 亩 {市制 斤 ( 谷 )/ 宙

2 一3 (米) 《 范文 正公 全集

答 手 诏 条 陈十 事 》
苏州及嘉兴地 区 南 宋 2 一3 ( 米) 《 续古今 考 》卷 一 六

《 止斋 先生文集 》卷四 四
浙 北 及 苏 南 南 宋孝 宗 时 2 一3 (米) 3 6 0 一 5 丢0
《 桂 阳 军劝 农 文 》

州 南 宋宁 宗 时

湖 3 ( 米) 弘O 《 宋会 要辑 稿 食货 六 》

《 耻堂存稿 》卷五
浙 北 及 苏 南 南 宋 末 年 5 一 6 ( 谷) 《 》
宁 国 府劝 农文
.

平 均 产 里 2 5 ( 米) O
5
4

. ・

保 州( 河北清苑 ) 北 宋 真宗天 禧 1 8 一2 ( 谷) 16 0 一 1 7 8 《 宋 会要 辑 稿 食 货四 》

.

妆 州( 河南临汝 ) 北宋真宗咸平 0 : 犯( 谷) 《 宋史 食 货 志上 四 》

《双 溪集 十一 》卷
哪 州 南 宋 孝宗 时 2 一3 (谷) t 7 8 一2 6 7
《 上林鄂 州 书 》
. ・

湖 北 路 营 田 南 宋孝 宗淳 熙 0 4( 谷) 《 宋 会 要辑 稿 食货 六 》

. ・

容 阳 木 菜 南 宋 孝宗 淳熙 0 3( 谷) 5 3 一6 2 《 宋 会 要 辑稿 食货 六 》

桂 阳 南 宋 孝宗 时 1 ( 米) 嘴
,l心

1.
吕 Q曰
7 0O
8
止阳
桂 斋军
先劝 农文
生文 集 》 卷四 十四

衡 州 南宋 孝宗淳 熙 1 (米)
《 省斋 集 》 卷 四
《 石 鼓 书院 田 记》

淮 河 流 域 南 宋李 宗时 2 ( 谷) 《 宋 会 要 辑稿 食货 六 》

休 宁 南 宋 1 5( 米) 270 《 铭 水集 》卷十

数 州 ( 安 徽徽洲 ) 南 宋 孝 宗淳 熙 2 (米) 360 《 新安志 税则 》 卷 二


《 朱 文 公文 集 努 卷十 六
绍 兴 地 区 政 和 孝 宗时 2 ( 米) 360
《 奏 救 荒 事 宜状 》

北 宋 徽 宗 《宋


明 州 〔浙江 宁波 ) 6 一 7 ( 谷) 5 3 生一 6 2 3 会要 辑 稿 食 听七
政和 八年前

明 州 ( 浙江宁波 〕 北 宋 徽 宗 3 一 :士 5
.

(谷) 2 6 7 一 3 12 《榔会 要机 稿

食 货 匕》
政和 八年后
》卷
淳 熙 《下 山 志 十四
福 州 ( 福 建福 州 ) 南 宋 孝 宗 时 2 ( 米) 360 《 贡 赋稍 则 》

1 5 (米 ) 270
平 均 产 量




海 州


盐 弘 治 利 1
.


|匡
|尸
.

5 一双 米) 43
5 一 87
0 《 天下郡 国 利 病 书

江 南 九 》 卷 二十
|卜5 一3 ( 米 )
, .


明 末
历 7 25 一 8 7 0 《四 友斋 丛 说 》卷 十四 史十


天 末

.
《 天下 郡 国 利 房 书 》卷 十
1 一 3 ( 米) 2 9 0 一 刃O
《 苏松二 府 田 赋之 重 》

《 海 盐图 经 方域篇 》
.

启 2 5( 米) 7 25 天 启 二年
. ・

湖 州
5 一3 ( 米 ) 435- 7
8 0 ( 沈氏 农 书 运 田 地法 》
. 《 真 隐 斋 稿 》转 引 自
2 ( 米) 580
1
湖 州 《 柱记 笺 释 》 卷一

叫1
一 2
.

3 (米 )
平 均 产 量 66
7

51
〔附 表〕 宋 明 时 期 我 国 水 稻 亩 产 量 简 表

・ ・

苏 州 地 区

北 宋
古制 石/ 亩 {市制 斤 ( 谷 )/ 宙

2 一3 (米) 《 范文 正公 全集

答 手 诏 条 陈十 事 》
苏州及嘉兴地 区 南 宋 2 一3 ( 米) 《 续古今 考 》卷 一 六

《 止斋 先生文集 》卷四 四
浙 北 及 苏 南 南 宋孝 宗 时 2 一3 (米) 3 6 0 一 5 丢0
《 桂 阳 军劝 农 文 》

州 南 宋宁 宗 时

湖 3 ( 米) 弘O 《 宋会 要辑 稿 食货 六 》

《 耻堂存稿 》卷五
浙 北 及 苏 南 南 宋 末 年 5 一 6 ( 谷) 《 》
宁 国 府劝 农文
.

平 均 产 里 2 5 ( 米) O
5
4

. ・

保 州( 河北清苑 ) 北 宋 真宗天 禧 1 8 一2 ( 谷) 16 0 一 1 7 8 《 宋 会要 辑 稿 食 货四 》

.

妆 州( 河南临汝 ) 北宋真宗咸平 0 : 犯( 谷) 《 宋史 食 货 志上 四 》

《双 溪集 十一 》卷
哪 州 南 宋 孝宗 时 2 一3 (谷) t 7 8 一2 6 7
《 上林鄂 州 书 》
. ・

湖 北 路 营 田 南 宋孝 宗淳 熙 0 4( 谷) 《 宋 会 要辑 稿 食货 六 》

. ・

容 阳 木 菜 南 宋 孝宗 淳熙 0 3( 谷) 5 3 一6 2 《 宋 会 要 辑稿 食货 六 》

桂 阳 南 宋 孝宗 时 1 ( 米) 嘴
,l心

1.
吕 Q曰
7 0O
8
止阳
桂 斋军
先劝 农文
生文 集 》 卷四 十四

衡 州 南宋 孝宗淳 熙 1 (米)
《 省斋 集 》 卷 四
《 石 鼓 书院 田 记》

淮 河 流 域 南 宋李 宗时 2 ( 谷) 《 宋 会 要 辑稿 食货 六 》

休 宁 南 宋 1 5( 米) 270 《 铭 水集 》卷十

数 州 ( 安 徽徽洲 ) 南 宋 孝 宗淳 熙 2 (米) 360 《 新安志 税则 》 卷 二


《 朱 文 公文 集 努 卷十 六
绍 兴 地 区 政 和 孝 宗时 2 ( 米) 360
《 奏 救 荒 事 宜状 》

北 宋 徽 宗 《宋


明 州 〔浙江 宁波 ) 6 一 7 ( 谷) 5 3 生一 6 2 3 会要 辑 稿 食 听七
政和 八年前

明 州 ( 浙江宁波 〕 北 宋 徽 宗 3 一 :士 5
.

(谷) 2 6 7 一 3 12 《榔会 要机 稿

食 货 匕》
政和 八年后
》卷
淳 熙 《下 山 志 十四
福 州 ( 福 建福 州 ) 南 宋 孝 宗 时 2 ( 米) 360 《 贡 赋稍 则 》

1 5 (米 ) 270
平 均 产 量




海 州


盐 弘 治 利 1
.


|匡
|尸
.

5 一双 米) 43
5 一 87
0 《 天下郡 国 利 病 书

江 南 九 》 卷 二十
|卜5 一3 ( 米 )
, .


明 末
历 7 25 一 8 7 0 《四 友斋 丛 说 》卷 十四 史十


天 末

.
《 天下 郡 国 利 房 书 》卷 十
1 一 3 ( 米) 2 9 0 一 刃O
《 苏松二 府 田 赋之 重 》

《 海 盐图 经 方域篇 》
.

启 2 5( 米) 7 25 天 启 二年
. ・

湖 州
5 一3 ( 米 ) 435- 7
8 0 ( 沈氏 农 书 运 田 地法 》
. 《 真 隐 斋 稿 》转 引 自
2 ( 米) 580
1
湖 州 《 柱记 笺 释 》 卷一

叫1
一 2
.

3 (米 )
平 均 产 量 66
7

5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