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上)

原创 2022-12-05 19:48·古木的茶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历史乃至全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号称世界史上,第一
号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马丁·路德作为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以及领
导者,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尽管因为宗教改革的后期他与诸侯、教皇同流合污,
完全站在了群众对立的立场,不仅背叛了下层群众,而且还出卖了本阶级的宗教改革运动,
所以后世因为这一原因对他的评价是颇有争议的,然而他对于西方乃至于整个近代社会的
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不仅深远的影响了近代人的文化精神,最大限度的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
志,同时对于西方近代政治哲学思想的孕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任何宗教的价值观念都是
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当旧的宗教价值观念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它
必然会代替之前新的价值认同体系,并且由此改变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以马丁·路德
领导展开的这场宗教改革就深刻的体现着这一点。

宗教改革的背景阶级背景

十五到十六世纪,新兴的市民资产阶级经济力量不断增长,逐渐成长为王侯政权都承认的
合法集团,所以就产生了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当时基督教神学和天主教会是拥有至
高无上的权力的,他们把追求利润的商业行为判定为罪恶,提出了遏制商业的主张。而且
在中世纪,人们的肉体欲望,甚至是肉体本身都被视为邪恶,当时的社会认为只有禁欲,
才能够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上帝。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世上有多少男女,头脑都
是这么的简单,认为女孩家只要前额罩上一重白面纱,脑后扯着一块黑头巾,就再也不是
一个女人了,再也不会思春了,彷佛她一旦做了修女,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似的。”

正是因为中世纪的这些“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人们才将其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

宗教背景

当时罗马天主教会一边宣传着禁欲主义,一边又利用着手中的特权,巧立名目敛财,教会
的奢侈无度,让百姓负担重重。西班牙著名的讽刺作家爱拉斯谟是这样评价教皇和主教的,
他说这些披着神圣外衣的天主教皇,并没有执行自己拯救教徒灵魂的使命,而是把教徒丢
给“基督”去看管,而自己却一门心思的钻营宗教买卖,比如贩卖谁最全买卖圣职等等。莎
士比亚也谴责这些封建特权阶层的头面人物像“猪一般懒惰、狐狸一般狡猾、狼一般贪婪、
狗一般疯狂、狮子一般凶恶。”

中世纪末的教士已经疯狂到什么程度了呢?教会贪污腐败盛行,教士公然纳妾,人们都纷
纷感慨,作为道德典范的教士已经从道德的化身转变为了魔鬼的代名词,以至于有人说:
“连顽固的魔鬼不敢做的事,声名狼藉而又不服从上帝的僧侣都会毫不犹豫的去干。” 在
这种情况下,德国、英国、法国以及北欧诸国接连掀起了声势浩大,震惊世界的宗教改革
运动。

德国能够成为这场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与他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式分不开的。首先英法等国
因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王权不断加强,已经逐渐摆脱了教皇的控制。但是由于德国的经
济还是十分落后,所以教皇还是掌握着政权,天主教会控制着德意志将近二分之一的土地
和重要城市,教会的主教是由罗马教廷任命的,所以德意志人民需要向罗马教廷缴纳大量
的苛捐杂税。并且因为教皇和神职人员的贪污腐败,对人民进行毫无底线的压迫和剥削,
这一行为无疑加深着群众对于教会的厌恶和痛恨。当罗马教皇滥发赎罪券骗取钱财的时候,
人民的反感与愤怒到达了顶峰,这也是导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宗教改革运动的首倡者——马丁·路德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自幼过着贫困的生
活,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对罗马教廷的腐败痛恨至极。因为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
奥古斯丁神学的影响很深。当教皇利奥十世在德国各地兜售“赎罪券”的时候,激起了他的
怒火,在 1517 年 10 月 31 日,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的大堂门上张贴了《关于赎罪券效
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公开的揭露和批判罗马教廷滥售赎罪券的卑劣行径,
自此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在这之后,马丁·路德又相继发表了宗教改革的三大论
著《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以此
确立了他在宗教改革中的领袖地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目的和归宿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在新的基础上肯定和发扬基督教。从表面上看,
他与罗马教会斗争的水火不容,是典型的离经叛道者,以至于在 1520 年 6 月,教皇利奥
十世甚至发布了训令宣布马丁·路德的思想为“异端”,但实际上,马丁·路德的学说中有相
当大一部分是继承了传统的基督教教义,他说过:“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我们确实支持,
相信,歌颂和承认一切与使徒信经、即旧教会的信条一致的东西,也不能否认我们既没有
标新立异,也没有往里面添加什么,因此我们仍然属于旧教会并且和他保持一致。”

1530 年 6 月,马丁·路德派发表的《奥格斯堡告白》宣布承认尼西亚会以确定的三位一体、
原罪、耶稣死而复生、末日审判以及《尼西亚信经》、《使徒圣经》等天主教也承认的教
义,认为在新教的教义和宗教仪式上“没有违反《圣经》或大公教会的地方,从这里就可
以看出,马丁·路德即使在被罗马教廷定为异端的情况下,也反复多次的强调他所创立的
新教与旧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旨在让改革能够不违背基督教原旨的精神,不至于到最
后走上极端。所以他把新教和基督牢牢的绑定在一起,即一切从信仰基督出发。

从这点可以看出,马丁·路德是一位坚定的信仰者,这从他对于人文主义的态度也能够看
出,虽然他也经常利用人文主义的“理性”来同教会做斗争,声称“除非用《圣经》里的箴
言或明白的理性证明我错了,我是不会不可能放弃我的主张的。”但是,他又不能运用理
性证伪信仰,因为他一直都清楚的自导人文主义者是把人看的比上帝更重要的,这些与他
的信仰是冲突的,这是他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又说“理性是信仰的死敌,是永远都不
会对属灵的事情有助益的。”于是,他在后来与人文主义分道扬镳,全心全意的去信仰上
帝了。
关于什么才是真是真正的信仰,马丁·路德说:“有两种信:一种是我相信有关上帝所说的
一切都是正确的,这与其说是一种信,还不如说是一种认识的形式。另一种是我充分的信
赖上帝,自信能与上帝交往,并且深深的相信上帝肯定会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对待我,不论
生死,完全信赖上帝,这才是唯一可以造就出一个基督教徒的这种信。” 这种信不是可以
用定义阐明或者用逻辑来进行推理辩论的抽象哲学概念,而是一条最基本的宗教原则,只
有筑牢了人们心中对于基督教的“信”,宗教改革才能够成功。所以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
的所有新思想都是以“唯信称义”这一条为核心基础的,他对旧教的批判也仅仅的局限在革
除教会弊端和修正传统教义,教规这几个方面。

局限性

十六世纪初,西欧的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整个的意识形态都处于一个由封建制度向资本
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而资本主义的萌芽正在悄然升起,新兴的
资产阶级随着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慢慢的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资产
阶级还是没有发展成熟,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所以他们只有将封建政权作为后盾,
才有革命成功的可能,所以这一原因也决定了这场革命肯定是不会彻底的。

其次,因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包括哲学、政治还有法学都等都列入了神
学之中,将他们变成了神学的科目,所以当时的各类运动都需要用神学的形式进行,对于
群众们完全由宗教培养出来的感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那么就决定了为了符合群众
切身利益的需要,就必须以披上宗教的外衣的形式进行,也就决定了这场革命运动是会以
宗教改革的形式出现。

发生于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通常被人们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联系在一起,这三
者都被当作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精神文化转变的标志,宗教改革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一场社会变革运动,为现代欧洲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马丁·路
德作为这一运动的领袖,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马丁·路德 1483 年出身于艾斯勒本的一个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潜心研究神学,并且获得


了博士的学位。在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革命前夕,他正在维登堡大学担任教授,同时还身
兼了十多所修道院的区牧。由于出身农民阶级,在德国人民受苦受难的时刻,他毅然决然
的走上了探求解放的道路。1517 年 10 月 31 日,但马丁·路德在教堂公布栏公开展示他对
于赎罪券质疑的《九十五条论岗》时,被道出心声的德国民众便立即成立了“席卷一切等
级并震撼整个帝国的运动信号。”
宗教改革的内容

因信称义

宗教改革的内容大致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因信称义,这一观念被称作宗教改革的理
论核心。马丁·路德作为罗马帝国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追随者,继承了他的宗教神学中的原
罪说,但又从原罪到拯救的理论做出了发展,提出了“因信称义”。它最早是出自于《新约
全书》,比如在《罗马人生》中就有“义人必信得生”、“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凡信
他的都得到义”的经文。但是马丁·路德对它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灵魂称义不因任何
行为,仅由于信仰。”

就是由于信仰就可以成为无罪的、得救的和自由的 ,这个信条是针对天主教的一贯主张
“圣礼得救”和“善功赎罪”的教义提出来的,认为人们不需要通过天主教会和神职人员,仅
凭信仰就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构建了人和上帝的新型关系,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圣性。
他声称:信徒得到救赎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靠终生信仰上帝,这才是基督教的正
途。这样的论点对于教皇和天主教会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摆脱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束
缚的重要标志。

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

马丁·路德主张基督教在世界上除了基督为头以外,没有别的头。教皇和主教都不是基督
的代表,也永远不能代表基督,只有圣经才是上帝的启示,所以是信仰的最高准则。这是
对教皇是教会的最高权威,是基督在人世间的代表的公开否定。所以教皇丧失了对于世俗
政权和民众的领导权,教规立法权还有圣经解释权。包括赎罪赦免权和司法审判权的理论
依据也没有了。

建立平等廉洁的教会

马丁·路德用圣经的权威从理论上对中世纪教皇的绝对权威进行了否定,但他却没有从根
本上否定教会,他要做的是改革教会,组建一个符合新生市民阶级要求的教会。马丁·路
德反对罗马教皇控制德国的教会,主张断绝与罗马教廷的所有联系,建立德国本民族的教
会,作为市民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反对中世纪的教阶制,主张我们凡为基督徒就都是祭
司,都是君王,在信徒、神父、贵族和主教之间,没有差别。这种“平信徒皆为祭司”的思
想,和罗马天主教的“教士特权论”相对立,反映出了新兴市民阶级对于平等的追求。

因为之前的教会太过腐败,让马丁·路德下定决定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教会,改变传统的礼
仪制度。他决定废除繁琐的程序和一些不必要的节日,同时还提出了政教分离的设想,罗
马教廷只负责信仰上的事,至于金钱,生命等事务应交给政府处理,皇权应该名副其实。

宗教改革的意义

宗教改革为西方近代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和个人精神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因信称义的学说
不仅否定了教皇的无上全力,还否定了教会存在的价值,马丁·路德的宗教学说虽然是以
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为前提,但是其中蕴含着强烈的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主体人格意识,它
让个人的身份由中世纪的基督徒、臣民转变为了近代的自由人,开启了近代思想中对人的
发现,作为我们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这些近代观念的理解基础,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
经说的:“为自由的斗争是从宗教问题上开始的,也是在宗教问题上得到一个几乎彻底的
胜利。”

是西方近代社会政教分离思想的先声。1523 年 3 月马丁·路德在《论世俗政权:对世俗政
权服从的限度》一文中对教会与世俗政权的权限区别做出了详尽的论述,他主张二者既要
严格分清,又要同时并存,区别就在于,“世界政府所有的法律,只及于生命财产和世界
上外表之事。至于灵魂,只受上帝统治。”他主张教会和世俗两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马丁·路德的这种政教分离的思想不仅强化了国王们的统治权利,而且让国家开始摆脱了
对宗教的依赖,成为了单纯为政治服务的组织,这一点无意促成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为了让人们从传统的过度虔诚和禁欲的生活中
解放出来,马丁·路德对天主教传统的教义和修行方式进行了批判,对世俗生活的价值进
行了肯定。“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
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这种让人民都
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各尽其责的观念,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马丁·路德的主要功绩

马丁·路德并没有把《圣经》当做法律,一昧的按照它消极怠办,他觉得每个人可以根据
自己的理解,对问题进行思考解释并且做出判断。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
利,而且这一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德国
整个社会产生了所谓的精神自由,或者说是精神自由。首先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宏博著述为
分裂的德国创造了最早的语言上的统一,他还创造了优美的散文和诗歌,在各国各地人民
当众传送不绝,他的论战著作不仅文笔十分犀利,而且还宏伟壮丽。

其次他从内部瓦解了封建教会的权利,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已经成为了广义基督教中的
三大派。1544 年,法国的宗教改革家也曾表示,他的主要思想来源是来源于马丁·路德。
他还号召尊师重教,寓教于乐,共度并进,是第一个提出政府应该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学
者。他专门写文谈论教育改革,在批判旧大学和修道院腐朽青年罪恶的时候,建议各级政
府出资创办新式学校。他还提倡用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学生。他曾表示:“社会的
福祉与平安,将建筑在有能力,有学识,聪慧,政治的公民身上,平民的孩子即将治理世
界。”

在伦理道德方面,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是完全自由的万人之主,不受到任何人的管辖,
同时又应该是全然顺服的万人之仆,受到一切人的管辖。”所以信仰上帝之道的人就可以
拥有真理、光明、公义、自由、智慧、能力等等一切的荣耀,不被任何东西所束缚,可以
叫做万人之主。在婚姻家庭的问题上,它曾多次的揭露高级教士的淫乱丑闻,提出所谓的
“修道誓愿”只是个口号,并没有圣经的依据。相反的是,《圣经》规定了“婚姻人人都当
遵守”、男人“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 “男女,必须有态度和心志的联合。”

对于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马丁·路德也是有所建议的,他觉得应该以弥补商人的操劳和
冒险为限,以所付出的劳力和时间做估计的标准。政府也需要派用贤明公正的人士评定价
格,坚决杜绝物价上涨的情况发生。征税也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按照收入的多寡进行调整,
马克思曾将他称为德国最早的国民经济学家。

但是在农民斗争的矛头不仅指向教会而是直接指向那些压迫他们的诸侯贵族时,代表市民
资产阶级利益的马丁·路德开始公开镇压农民起义,他有些癫狂的叫嚣着:“无论谁只要力
所能及,无论是暗地里也好,公开也好,都应该把它们戮碎,扼死,刺杀,就像必须打死
疯狗一样。”就像主席同志说的那样,“大敌当前,他们要联合工农反对敌人;工农觉悟,
他们又联合敌人反对工农,这是世界各国资产阶级的一般规律。”但是无论如何,他的影
响和功绩都是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对他的总体评价应该给予肯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