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59



辛 静志博士的佛教汉语研究述评
徐 文 堪

众所周知,印度佛教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文献,其中有不少保留在梵文、巴利文的典籍里,
但更多的是存在于汉译和藏译的佛典里 。因此,汉译佛典在探讨佛典的形成、发展、传播等
问题时,是极其重要而宝贵的资料。另一方面,十九世纪末以来在中亚各地和丝绸之路沿线
发现的用各种语言和文字书写的佛典 ,也为佛教学和语文学 ( 以及语言学 ) 的研究开创了新
纪元。但是,这些佛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相互关系,至今还没有完全探究清楚。 为了推进
中、印佛教史和文化交流史以至中亚古代文明的研究,正如狄庸 ( J. W. de Jong) 教授所指
出〔 1 〕,应该对汉译佛典的用词、语汇与文体进行认真考察,并与梵语和各种中亚语言的佛
典进行对比,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出详尽的梵—汉和汉—梵词典,使读者能够知道,某一确定
的佛教梵语词语,在安世高、竺法护、鸠摩罗什等不同译者手中,各有如何不同的译法。 当
然,从事这一工作,需要梵、巴、藏、汉、日和中亚语文的修养,以及佛教学、文献学、语言学的
训练,绝非轻而易举之事。数十年来,各国学者循此方向作出了不懈努力 ,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系统、全面的研究尚有待开展〔 2 〕。 可喜的是,日本学者辛 静志博士 80 年代末以来
的工作,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非常引人注目。
辛 静志( Seishi Karashima) 先生生于 1957 年 9 月。1976—1985 年在东京大学学习和
研究佛教学、印度学与汉语。 在学期间,已故英国 J. Brough 教授来到日本,打算编辑一部
( 佛教) 汉—梵词典,印度学家原实教授推荐他当这一课题的助手,但因 Brough 教授突然去
世,这个项目被放弃了。1985—1987 年他在剑桥大学跟随 K. R. Norman 教授研习中世印度
雅利安语和巴利语。1987 - 1991 年在北京大学留学,师从季羡林教授,并与蒋忠新教授合
作研究《法华经》,获得博士学位。1991—1994 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与 Oskar von Hinüber 教
授共同研究印度学。1994—1997 年任东方研究会专任研究员。1994—1997 年任京都真宗
大谷派教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7 年至今任东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副教
授。下面,拟按年代顺序,对辛 先生的主要著作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评述 。
1991 年辛 先生用汉文发表了论文《法华经中的乘 ( ya珋
na) 与智慧 ( jn珘na) ———大乘佛
a珋
na 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下卷,江西人民出版社,
教中 ya珋
260 欧 亚 学 刊

607—643 页) 。作者对于《法华经》的各梵语写本的异同,梵本与竺法护译《正法华经》、鸠摩
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法华经》形成较早
的部分,
原来也是通过中世印度语(Middle Indic) 而流传的,
或是具有浓厚的中世印度语色彩,
但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 佛教) 梵语化。梵语写本间的异同、
梵本与汉译的差异,
追究其原因就
在于伴随着把中世印度语梵语化而产生的解释上的差异。《法华经》的梵语诸本间、梵本与汉
译本间存在 ya珋
na / j珘 na 的交替,
na珋 它是以中世印度语的 ja珋 na) 为媒介的,即j珘
n a(* ja珋
·
na > ja珋
na珋 na <
·

ya珋 na 在《法华经》形成较早的部分本来也意为“智慧”,
na。ya珋 到了形成较晚的散文部分因受般
若思想影响,
才开始被解释为“达悟之道,乘,修行道”。因此,maha珋 na( “大乘 ”) 、hīnaya珋
ya珋 na
( “小乘 ”) 、buddhaya珋
na( “佛 乘 ”) 等 词 是 由 原 来 的 mahajn珘na( “大 智 ”) 、( hīnajn珘
a珋 na( “小
a珋
智”) 、buddhajn珘na( “佛智”) 等词产生的。辛 先生后来又指出: 现在一般的汉语词典都把
a珋
“大乘”、“小乘”、“佛乘”等的“乘 ”注音为“chéng”,把“乘 ”理解为“运载、乘载 ”之义,但梵
na”并无此义,而是有“移动,步行,旅行; 道路,途径; 马车、船等运载工具 ”等意
文原语“ya珋
思,在佛教中具体指六波罗蜜等修行或佛的教法 ,至于“运载 ”之义则是后来在中国出现的
误解。因此,“大乘”、“小乘”、“佛乘 ”等的“乘 ”在汉语中应念为“shèng”。 笔者在参加《汉
语大词典》编纂工作中,对此也曾感到困惑,读了辛 先生的论断后,真有涣然冰释之感。
1992 年东京山喜房佛书林出版了辛 先生的英文专著 The Textual Study of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addharmapu ·
n· tra in the light of the Sanskrit and Tibetan Versions。 本书
d arlkasu珔
依据印度、中亚梵本和藏文译本,对早期《法华经》汉文译本作了细致的文本分析,研究了汉
文本和梵文本的关系,考察了竺法护所译《正法华经》的原语。 作者认为,竺法护译的《正法
华经》保留了远较现存梵本为多的中世印度语形式 ,而且很可能是用 佉 卢文 ( Kharo ·s ·t hī) 书
写的,所以其原语可能近于犍陀罗语 ( Ga珋 rī) ,但现在尚不能肯定其原语必定是犍陀罗
ndha珋
语。我们知道,有的学者认为犍陀罗语很可能曾是印度西北部及中亚地区佛教徒的共同语
言〔 3 〕,它在中亚所起的作用可以与欧洲中世纪拉丁语的作用相比 。 而自东汉至南北朝出
现的汉译佛典里,许多原典是用中世印度语、中亚语言等口传或书写而成的。《法华经 》在
现存大乘经中梵本最多,来源不同,文字和内容差别很大,依不同系统分别在印度、中亚、克
什米尔和尼泊尔流行〔 4 〕,而汉译本的情况也很复杂,辛 先生的对比研究在佛典语文学方
面的意义是非常显著的。
1994 年东京平河出版社用日文出版了作者的另一力作《〈长阿含经〉の原语の研究———
音写语分析を中心として》。作者认为:汉译佛典中的音译词往往表现出犍陀罗语的特征,
这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但有时出自同一经典的其他音译词 ,表现出的语音变化却与犍陀罗
语相矛盾。因此,为了考察某一汉译经典原语的真相 ,有必要对这一经典中出现的所有音译
辛 静志博士的佛教汉语研究述评 261

词进行全面分析。在本书中,作者对《长阿含经》的音译词作了细致考索。 结果是发现其中
有的词具有犍陀罗语的特征,如“弥沙 ”( 佛教混合梵语为 Mis' rika珋-) ,“沙 ”( 汉语中古音
s a) 显示了原始梵语的 - s' r - 到 - ·s ( ·s ) - 的变化,这是犍陀罗语特有的;但有的词与西北印
·

度的犍陀罗语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而在其他中世印度语中却相当普遍。 其中还有大约五


百个音译词在梵语、巴利语中有相对应的词,这些词都不属于《长阿含经 》之前已形成的音
译词。此外,还出现了在梵语、中世印度语中没有出现的特殊音变 。 因此,《长阿含经 》的原
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而不能将它简单地归为犍陀罗语。作者的结论是:它是犍陀罗语之
外的中世印度语、地域方言、梵语要素的十分复杂的混合体。我们也许可以从广义上把这种
语言称为犍陀罗语,但它与西北印度碑文上的犍陀罗语相距甚远 。
作者在本书中还注意到了与汉语音韵有关的问题 。 如羊母的音值,《长阿含经 》中存在
羊母与梵语 - k - 相对应的例子,但印度、中亚语言中不可能存在 - k - > - j - 这一音变,而
应认为它反映了 - k - > - y - 这一中世印度语的音变;此外,羊母有时与 - c - 对应,作者认
为它表明的不是 - c - > - j - 这一特殊变化,而是说明在《长阿含经》的原语中也发生了 - c
- > - y - 这一在中世印度语中较普遍的音变。 由此可以推定,在《长阿含经 》译出的时代
( 五世纪初) ,长安羊母的音值不是蒲立本( E. G. Pulleyblank) 等所主张的 z' - ,而是与印度语
言中的半元音 y 相类似的音。再如鱼部的音值,作者分析了《长阿含经》中使用这一韵类的
汉字音译词,推定这些汉字的主要元音还是 o〔 5 〕。 作者认为,汉译佛典是研究中国音韵学
的重要资料;反之,我们也可以利用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成果 ,探明汉译佛典原语的面貌。
除专著外,辛 先生近二、三年来还以日文和中文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如《汉译佛典の 汉
语と音写语の问题》( 《东アジア社会と佛教文化》, 202—218) 、《初期大乘佛典の 文献
1996,
学的研究ヘの 新 し い 视点》( 《佛教研究 》第 26 号,1997,157—176) 、《汉译佛典的研究 》
( 附:《佛典汉语三题》) ( 《俗语言研究 》第 4 期, 29—49) 等等。在这些文章里,作者概
1997,
述和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仅涉及汉译佛典的原语问题,而且讨论了汉译佛典的汉语问
题,对佛典所见的语法、语汇特别是一些难解词语进行了解释和考证 。如鸠摩罗什译《妙法
莲华经》中有“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当以衣 祴,若以几案,从舍出之 ”等语,其中“衣 祴”一
词一般被释为“盛花之器”、“衣衿”等,但确切的意义不明。 梵本中没有与前一例相对应的
话,
但中亚出土梵本有与后文的对应。“衣 祴”的对应词是梵语 utsanga,
 这个梵语词通常意
为“膝”,但在吠陀文献、巴利语文献中,很多地方意为搬运物品时使用的某种“围裙 ”,汉语
词“衣祴”也是如此。关于“贝多”一词,作者认为不是“贝多罗”( 梵语 pattra“树叶”的音译 )
之省,而是梵语 as
'
vattha( 无花果属植物,学名 Ficus religiosa) 的俗语形式的不完全音写;再如
“罽宾”这个地名,最早见于《汉书 · 西域传 》,作者认为是 Ka s' mīra 的俗语形式 * Ka s' pīr 的
262 欧 亚 学 刊

不完全音译。总之,为了更好地研究佛典汉语,有必要参照梵本和异译。
辛 先生以为,现在从汉语方面研究汉译佛典的词汇、语法的风气渐盛,不少论著相继
问世,令人高兴。但是,现在对佛典汉语的研究还是倾向于从各种佛典中抽出特殊的词汇和
语法现象,并与佛典以外的文献( 所谓“外典”) 中相类似的用法作比较,对它们进行列举、解
释。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在历来的宏观成果的基础之上,逐步研
究每一部佛典的词汇、语法,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译者的词汇、语法进行研究。
近年来,辛 先生查阅了《汉语大词典》、《大汉和词典 》等工具书,精读了竺法护〔 6 〕译
《正法华经》( 公元 286 年) ,编纂了《正法华经词典》( A Glossary of Dharmarak ·s a's Transl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 ,
1998 年作为 Bibliotheca Philologica et Philosophica Buddhica 的第一种,由
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出版。这部词典收录的词汇共四千多条,包括佛教词语、
音译词、口语词等。这些词往往没有被过去的汉语词典收录,或者即使收了,也多以西晋以
后的文献作为依据。这部词典的所有词汇都出自同一经典 ,按现代汉语拼音顺序排列,附上
梵本、异译经典中相对应的词汇。例如:

奇特( qí tè) “wonderful,outstanding”


HD. 2. 1525a( 百喻经) ;DK. 3. 576d( 宋书 )72b5. 吾又经行 于斯树下 因○○慧
得未曾有( v) K. 55. 2. a珋
s' carya - ;L. 9c6. 微妙

在此例中:
(1) “qí tè”是“奇特”的拼音。
(2) “wonderful,outstanding”是“奇特”的英译。
(3) “HD. 2. 1525a( 百喻经) ”表示《汉语大词典 》第 2 卷第 1525 页左栏有“奇特”一词,
最早的文献列举了《百喻经》。
(4) “DK. 3. 576d( 宋书) ”表示《大汉和辞典》第 3 卷第 576 页第 4 段有“奇特 ”一词,列
举《宋书》例证作为最早的文献。
(5) “72b5”表示“奇特”一词出于《正法华经》( 《大正藏》第 9 卷)72 页第 2 段第 5 行。
(6) “因○○慧”的“○○”为条目词汇。
(7) “( v) ”表示此例文体为偈( verse) 。
(8) “K. 55. 2. a珋
s' carya - ”表明在 Kern—南条校刊本第 55 页第 2 行中,出现了与此条目
词汇相对应的梵语“a珋
s' carya - ”。
(9) “L. 9c6. 微妙”说明在《妙法莲花经》( 《大正藏》第 9 卷) 第 9 页第 3 段第 6 行中,出
辛 静志博士的佛教汉语研究述评 263

现了与条目词汇相对应的汉语词汇“微妙”。
还有种种其他标记,所以这部词典不仅内容精湛,体例也非常严
各个条目根据不同情况,
谨,
堪称前所未有。在梵本方面,
除依据 Kern - 南条校刊本外,遇到各种中亚出土写本读法不
同,
也一并标明。在汉译本方面,
不仅把《大正藏》的读法与其底本《高丽藏》进行了对照,而且
与《中华大藏经》第 15 卷所收赵城金藏以及碛砂藏等读法作了对照,
以判定其正误。书后附有
“汉语拼音索引”、“四角号码索引”、“部首笔画索引”、“日语音读索引”,检阅极便。
这部词典完成后,辛 先生以同样方法编纂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词典 》,即将完成
并出版。以后还将续编其他汉译佛典的词典 ,最终进行总结,编集《佛典汉语词典》。
辛 先生指出:把汉译佛典与梵语、巴利语等经典进行对照,不是简单的事;仅仅依靠查
词典找出对应的词根本不行,而必须认真精读汉译佛典和梵语、巴利语及各种中亚语言的佛
典,才能够进行对比。 为了说明问题,辛 先生曾举出一例:《汉语大词典 》把五代齐己诗
《荆门寄题禅月大师影堂》“泽国闻师泥日后,蜀王全礼葬余灰 ”里的“泥日 ”一词解释为“泥
洹日,涅槃日”( 第 5 卷 1103 页) 。其实,这里的“泥日”应该读作“泥曰”( 中古音 niei jwet) ,
是梵语 nirv ·r ti( 灭度,涅槃) 或者 nirv r ta( “得灭度”) 的中世印度语形式的音译〔 7 〕。 将《正
·
法华经》与《妙法莲华经》和 Kern - 南条校刊本一对照就非常清楚。 因此,在考察与佛教有
关的汉文典籍里意思不明的词汇时 ,正确地进行汉梵对勘实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
总之,汉语研究与佛教学的结合是一个尚待进一步开拓的 、前途广阔的学术领域,而辛
静志先生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视为起引导作用的前驱。

注 释
〔1 〕J. W. de Jong,A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Bibliotheca Indo - Buddhica
33) ,Delbi,
1987,82 - 84.
〔2 〕汤山明,“佛教文献学の方法试论”,《水野弘元博士米寿记念论集·パ一リ文化学の世界》( 东
京, 1990) ,125 - 152;—,“The Need for Phil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Buddhist Studies”,
Buddhism into the Year 2000: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held in Bangkok from 7
to 10 February 1990( Patumthani near Bangkok 1992) 〔1996〕, 219 - 235。
〔3 〕参 看: 平 田 昌 司,“略 论 唐 以 前 的 佛 经 对 音 ”,北 村 甫 等 编 Current Issues in Sino - Tibetan
Linguistics,第 26 届国际汉藏语言与语言学会议组委会,大阪, 1994, 144 - 150。
〔4 〕Heinz Bechert,“Remarks on the textual History of Saddharmapu ·
n·d arīka”,Studies in Indo - Asian Art
and Culture,vol. 2,Commemoration Volume on the 70th Birthday of Acharya Raghu Vira,ed. by Perala
Ratnam,New Delhi,
1973, 21—27;杨富学,“《法华经》胡汉诸本的传译”,《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
卷(1998) ,23—44。
〔5 〕参 看: W. South Coblin,“Remarks on Some Early Buddhist Transcriptional Data from Northwest
China”,Monumenta Serica 42,
1994,
151—169。
〔6 〕竺法护翻译的佛典有七十余种流传至今。竺法护与二世纪末的支娄迦谶( Lokak ·s ema) 、五世纪
264 欧 亚 学 刊

arajīva) 、七世纪的玄奘等都是重要的译者。他们的翻译作品在研究大乘佛
初的鸠摩罗什( Kum珋
教的成立和汉语史时,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料。
〔7 〕巴利语 nibbuti,nibbuta;中世印度语形式n
·
ivvui,
·
d a;犍陀罗语( 中世印度语之一) 《法句经》
n ivvu ·
nivrudi,nivudu.

附:辛 静志博士著作要目
taka 译注) ,东京,
《ヴエツサンタラ·ジヤ - タカ译注》( 巴利文 Vessantara - ja珔 1988 年。
〈法华经中的乘( ya珋
na) 与智慧( jn珘 na 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季羡林教
na) ———大乘佛教中 ya珋
a珋
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下卷,南昌,1991 年,607—643 页。( 日文本:〈法华经 における 乘
( ya珋
na) と 智慧 ( jn珘na) ———大乘佛教 におけるya珋
a珋 naの 概念 の 起源 について〉,田贺龙彦编,
《法华经の受容と展开》,京都,
1993 年,
137—197 页。)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addharmapu ·
n·d a-rīkasu珔
tra—in the light of the Sanskrit
and Tibetan Versions,Tokyo 1992.
《〈长阿含经〉の原语の研究———音写语分析を中心として》,东京,
1994 年。
《现代语译〈阿含经典〉·长阿含经》,
6 卷,东京,
1995 年—( 共著)
〈波罗提木叉の比较研究〉,《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 44 卷,
412—408 页,
1995 年 12 月。
〈汉译佛典の汉语と音写语の问题〉,高崎直道、木村清孝编《シリ—ズ·东 アジア 佛教 》,东
京,第五卷,
201—218 页,
1996 年。
〈法华经の文献学的研究〉,《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 45 卷第 2 号,
918(124) —914(129) 页,
1997 年 1 月。
〈初期大乘佛典の文献学的研究ヘの 新 しい 视点〉,《佛教研究 》第 26 号,
157—176 页,
1997
年。
〈《大阿弥陀经》愿文译〉,《教化研究》第 117 号,
135—145 页,
1997 年 6 月。
〈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附篇: 佛典汉语三题———关于语气词“婆 ”、关于贝多、关于 罽
宾〉,《俗语言研究》第 4 期,
29—49 页,
1997 年。
《正法华经词典》( Bibliotheca Philologica et Philosophica Buddhica I) ,东京,
1998 年。
〈法华经梵本の原典批判觉书〉,《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年报 》( 创刊号 ) ,
49—68
页,
1998 年 3 月。
〈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 二) 〉,《俗语言研究》第 5 期,
47—57 页,
1998 年。
〈法华经の文献学的研究( 二) 〉,《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年报 》( 第 2 号 ) ,
39—66
页,
1999 年 3 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