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7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

冬夏季室内热舒适评价方法研究

Study on Evaluation Method of Indoor


Thermal Comfort of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in Cold Area

学科专业:建筑学
作者姓名:闫紫薇
指导教师:党睿 副教授
刘刚 副教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
摘 要
大型商业综合体是“体验型消费”模式下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了解消费者
热舒适需求,营造舒适的热环境,既能提升其购物体验,又能促进消费,增加商
业盈利,同时能避免冬季过热或夏季过冷的现象出现,利于节能。而大型商业综
合体本身具有建筑面积大,功能综合性强,热环境复杂,室内人员活动多样等特
点,因此其热舒适的评价和研究具有特殊性。此外,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大型
商业综合体还涉及动线概念,从动线的角度研究顾客在整条动线上移动和停留时
的热舒适评价方法,对实际建筑设计中动线的设计与评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以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对冬季和夏季综合体内热环境
状况进行了实际调研,并对室内人员进行热舒适问卷调查,通过数据拟合和回归
分析,建立了整体热舒适评价模型,得到了整体热舒适评价方法,并对大型商业
综合体内顾客的动线热舒适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了解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夏季室内人员热舒适状况。选取寒冷
地区两栋典型大型商业综合体,对其热环境参数和被试者热感觉情况进行现场调
研,获取室内人员衣阻、代谢率特征及热舒适相关指标投票情况,计算得到室内
人员中性温度、期望温度、可接受阈等参数。
(2)建立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夏季整体热舒适评价模型。通过对比
实际热感觉与 PMV 模型预测热感觉,得到原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
偏差,并采用两种修正方法对原始模型进行修正,得到冬夏季适应系数值,建立
整体热舒适修正模型。
(3)提出大型商业综合体动线热舒适评价方法。通过拟合分析顾客在室内
各功能区内停留和在各功能区间移动时热感觉的变化规律,得到顾客在整条动线
上经历变化的热环境时的热舒适情况,建立动线综合热舒适评价方法。
关键词:热舒适,大型商业综合体,评价方法,动线

I
ABSTRACT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is the trend of commercial building under the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mode. To get a knowledge of the demand of thermal
comfort of consumers and create a comfortable thermal environment can enhance their
shopping experience, as well as increase business profits. It can also avoid the
phenomenon of overheating in winter or overcooling in summer, and be beneficial to
energy conservation.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with large building area,
comprehensive functions, complicated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diverse activities of
the indoor staff, has special feature in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rmal comfort.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buildings, the large-scale commercial complex also
involves the concept of moving lines. It is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thermal comfort evaluation of the whole moving line in the actual building design
where customers move and stay on.
In this paper, the large-scale commercial complex in the cold area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target to carry out the actual investigation on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in the
winter and summer, and the thermal comfort questionnaire of the indoor personnel was
investigated. The global thermal comfort evalu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data
fitting regression analysis. Beside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hermal comfort of moving
line in large-scale commercial complex.
The main research work in this paper includes:
(1) To get a knowledge of the current thermal comfort situation of indoor stuff in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Two typical large-scale commercial complexes in cold area
were selected to carry out on-site survey of their thermal environment parameters and
the thermal sensation of the subjects. The indoor staff's clothing resistance, metabolic
rate and related index of thermal comfort were calculated, including neutral temperature,
preferred temperature, acceptable temperature range and other parameters.
(2) To establish the integrated evaluation model of thermal comfort for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in cold area in summer and winter. The actual thermal sensation
and PMV model are used to predict the thermal sens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deviation between the predicted result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original model.
Two kinds of correction methods are used to modify the original model to obtain the
adaptive coefficient values in winter and summer, and the integrated modified model
of thermal comfort is established.

III
(3) To propose a method to evaluate the thermal comfort of moving line in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variation law of thermal sensation when
customers staying in or moving through the different functional areas in the whole
moving line, and of customer in the indoor function area to stay and in the functional
range of the changes in the of the law.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customers in the whole
moving line is obtained.
KEY WORDS:Thermal Comfort,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Evaluation Method,
Moving Line

IV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课题来源 ...........................................................................................3
1.2 相关概念界定 ...............................................................................................3
1.2.1 寒冷地区 ...........................................................................................3
1.2.2 大型商业综合体 ...............................................................................4
1.2.3 热舒适 ...............................................................................................4
1.2.4 功能分区 ...........................................................................................5
1.2.5 动线 ...................................................................................................5
1.2.6 动线热舒适 .......................................................................................5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6
1.3.1 热舒适研究现状概述 .......................................................................6
1.3.2 商业建筑热舒适研究现状 ...............................................................8
1.3.3 动线问题研究现状 ...........................................................................9
1.3.4 动态热舒适研究现状 .....................................................................10
1.3.5 研究现状总结 ................................................................................. 11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
1.4.1 研究目的 ......................................................................................... 11
1.4.2 研究意义 .........................................................................................12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
1.5.1 研究内容 .........................................................................................12
1.5.2 研究方法 .........................................................................................13
1.5.3 论文框架 .........................................................................................14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15
2.1 调研对象介绍 .............................................................................................15
2.1.1 建筑基本信息 .................................................................................15
2.1.2 功能分区及动线规划情况 .............................................................15
2.1.3 空调系统设置情况 .........................................................................16

V
2.2 调研方式 .....................................................................................................16
2.3 客观参数测试 .............................................................................................16
2.3.1 测试内容 .........................................................................................16
2.3.2 测点布置 .........................................................................................17
2.3.3 测试仪器 .........................................................................................18
2.4 主观问卷调查 .............................................................................................21
2.4.1 调查人群 .........................................................................................21
2.4.2 问卷设计 .........................................................................................22
2.5 指标和处理方法选取 .................................................................................23
2.5.1 热环境评价相关指标 .....................................................................23
2.5.2 数据处理方法的选取 .....................................................................24
2.6 客观参数测试结果 .....................................................................................24
2.6.1 整体热环境 .....................................................................................24
2.6.2 各功能区热环境 .............................................................................26
2.7 主观问卷调查结果 .....................................................................................29
2.7.1 基本信息统计 .................................................................................30
2.7.2 热感觉与热舒适投票 .....................................................................32
2.7.3 热期望投票 .....................................................................................33
2.7.4 人员移动情况统计 .........................................................................36
2.8 本章小结 .....................................................................................................37
第 3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39
3.1 热舒适模型的探讨 .....................................................................................39
3.1.1 PMV-PPD 模型 ................................................................................39
3.1.2 适应性模型 .....................................................................................39
3.1.3 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40
3.2 整体热舒适模型建立 .................................................................................41
3.2.1 冬季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模型 .............................................41
3.2.2 夏季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模型 .............................................48
3.3 整体热舒适评价模型修正 .........................................................................54
3.3.1 常用修正方法介绍 .........................................................................54
3.3.2 整体热舒适评价模型修正 .............................................................57
3.4 本章小结 .....................................................................................................58
第 4 章 大型商业综合体动线热舒适评价................................................................59
4.1 动线静态热舒适评价 .................................................................................59

VI
4.1.1 各功能区静态热舒适拟合与分析 .................................................59
4.1.2 各功能区动线静态热舒适评价模型建立 .....................................62
4.2 动线动态热舒适 .........................................................................................64
4.3 动线综合热舒适 .........................................................................................67
4.4 本章小结 .....................................................................................................68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69
5.1 结论 .............................................................................................................69
5.2 展望 .............................................................................................................70
参考文献 ......................................................................................................................71
附 录 ......................................................................................................................75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77
致 谢 ......................................................................................................................79

VII
第 1 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1.1.1 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室内舒适性问题已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商业建筑来说更是如此。室内环境舒适性评价主要包括
对室内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评价,其中各项内容的影响
因素及权重[1]如表 1-1 所示。

表 1- 1 室内环境舒适性评价项目及其权重[1]

评价项目 影响因素 项目分项权重(%) 项目权重(%)


温度 15.9
热环境 湿度 7.1 30.2
气流 7.2
亮度 11.0
光环境 辉度 8.0 24.0
阴影 5.0
噪声强度 8.7
声环境 高低频率 4.6 21.9
杂音 8.6
气味 7.5
空气质量 灰尘 6.5 23.9
香烟味 9.9

可以看出,在室内环境舒适性的评价项目中,热舒适所占权重最大,达 30.2%,
因此,研究和控制建筑室内热环境对提高室内环境整体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商业建筑逐渐成为人们在工作之余购物、休闲的必
要场所,其室内热环境舒适性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体验,从而影响了商场的服务质
量和运营成果。寒冷地区春夏秋冬季节区分明显,冬夏季较长,年较差及日较差

1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均比较大,因此寒冷地区商业建筑在冬季和夏季具有截然不同的温度控制需求。
商业建筑本身具有开放式和大空间的结构特性,造成其室内热环境易受室外环境
影响且无法仅靠被动技术满足室内人员需求,尤其在冬夏季必须依赖空调系统进
行室内环境调节;而商业建筑的照明、设备密度高,内热源发热量大,人员密度
高且分布不均,导致其内热源强度变化较大,容易引起室内热环境参数的变化,
需要空调系统专门控制以满足热舒适要求。
然而,在我国现行规范中,涉及室内热环境控制要求,尤其是针对商业建筑
热环境控制要求的规定较少。在《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2]中,规定人员长期逗留区域供热工况下温度控制范围为 18~24℃,
供冷工况下该范围为 24~28℃,人员短期逗留区域空调供冷工况室内设计参数宜
比长期逗留区域提高 1℃~2℃,供热工况宜降低 1℃~2℃。规范的修订和编写具
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规范尚未针对特定气候区的某种类型建筑做针对性的规
定,因此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不难发现,针对商业建筑特别是寒冷地区大型商业
综合体的室内热环境的规定值较为笼统,不足以应对出实际室内多种功能以及空
间上不均匀的热环境现状。
与其它类型建筑及普通小型商业建筑相比,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大,顾
客在室内的活动轨迹构成动线。同时,大型商业综合体功能多元化,顾客在进行
购物、餐饮、娱乐和休闲等不同的消费时对热环境的需求情况和关心程度不同,
加之综合体内部具有空间大,负荷高的特点,其空调系统均采用分区控制的方法,
带来各区域热环境实际情况的差别;因此,顾客在动线上移动或停留时,势必会
经历不同的热环境场,即在整个动线上活动过程中,顾客并非一直处于均匀稳定
的温度场,其热舒适评价方法也会与均匀稳态热环境中的评价方法有所不同。
2001 年到 2015 年,我国建筑营造速度逐年增长,每年的竣工面积均超过 15
亿㎡,其中公共建筑约占 36%[3]。而各类公共建筑终端用能需求(如空调、设备、
照明等)的增长,导致公共建筑建筑能耗强度逐年增长。据统计,2001 年到 2015
年,我国公共建筑能耗总量增长了 3 倍以上,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从 16.8kgce/
㎡增长到 22.5 kgce/㎡,能耗强度增长了约 34%[3]。因此,公共建筑尤其是大型
公共建筑的节能已成为其设计和运行阶段必须考虑的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
入,大型商业综合体成为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其存量和建设量巨大。作为大型
公建,其能耗是普通住宅的 5-15 倍[4],建筑节能形势紧迫。众所周知,建筑节能
不能以牺牲舒适性为代价,尤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这类体验型、盈利型建筑来
说,更有必要将室内热舒适作为建筑设计和运行的重要指标。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曾对北美人的购物行为进行研究得出,现
代人将购物行为视为一种消遣,购物过程中,顾客不仅对商品有所需求,而且要

2
第 1 章 绪论

求身心放松,在购物的同时实现休息、娱乐和饮食的一体化,同时还受到社会、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5]。综上可知,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热环境问
题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消费者的室内热舒适性研究势在必行。同时,这一问题
不仅包括室内整体热舒适的研究,又有必要研究各功能分区及整个动线上人员的
热舒适评价方法。

1.1.2 课题来源

课题来源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
新方法及工具”(课题编号 2016YFC0700200)。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寒冷地区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6]将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地区分
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五类。其中,
寒冷地区指的是最冷月平均温度为 0~-10℃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为 90~145 天
的地区。寒冷地区春夏秋冬季节区分明显,年较差及日较差均较大,冬季时间长
气温低湿度低。寒冷地区一般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烈[7]。

图 1- 1 建筑热工分区图[6]

3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2 大型商业综合体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当单栋面积超过 2 万 m2,并且采用中央空调时,其单
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普通规模的不采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能耗的 3-8 倍[8],并且
其用能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与普通规模的公共建筑不同。因此,通常将公
共建筑按单位面积能耗强度大小分为大型公共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8],大型公
共建筑的建筑面积在 2 万 m2 以上。
城市商业的发展带动着商业建筑不断的完善。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综合体
(HOPSCA)也逐步形成,并成为商业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和走向。在经济增
长促进消费的同时,消费者也有了新的消费需求,这对商业发展水平提出了新
的挑战;商业建筑的形式也发生着新的变化,从商品交易的单一形式,逐步发
展为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消费形式,形成现有的大型商业综
合体。所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是指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
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中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
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的多功能、高效率、复杂
而统一的综合体[9]。
按照此标准,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基本条件为建筑面积在 2 万 m2 以上,且功
能多样,注重消费者体验的综合商业建筑。

1.2.3 热舒适

“热舒适”(Thermal Comfort)这一术语已被广泛应用在人体对热环境主观
感受的研究中。根据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提出的标准(ASHRAE
Standard 55-1992)[10],热舒适指的是人体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目前
在热舒适的定义方面,国际上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热感
受处于中性时,即不冷不热状态时为热舒适,并将微凉(slight cool,-1)至微
暖(slight warm,+1)的热感觉区间称作热舒适区。以 Fanger 为代表的很多学
者都支持这一观点,他们认为热中性和热舒适相同,两个词可被当成同义词。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热舒适存在于某些动态的过程之中,并不存在于稳态热
环境中。以 Cabanac 为例,他认为热舒适应由“愉快”或“不愉快”这样的词
语来描述,且愉快是一种暂时的刺激信号,只有在动态条件下才能达到[11]。也
就是说,当人体在偏热的时候受到外界环境给予的冷刺激,或是人体在偏冷的
时候受到外界的热刺激,从而产生由非中性到中性的热感觉的转变过程,此时
人体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即处于所谓的热舒适状况。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

4
第 1 章 绪论

热中性指人体既不觉得冷也不觉得热,这种条件下并不会使人产生愉悦的感
觉,真正的热舒适是不能经久而静止的存在的。一些卫生学方面的学者从健康
角度对这一观点表示支持,他们认为长期处于恒温的环境下对于人体健康也是
有害的[12]。
本文认为两种说法都各有其道理和意义,在研究人在某种稳态环境下较长时
间停留时的热舒适时,以 Fanger 为代表的稳态热舒适理论更有利于实际应用和
评价,当所经历的热环境不再均匀稳定时,有必要考虑到热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热
感觉和热舒适的影响。

1.2.4 功能分区

从商业建筑发展的趋势上来看,不论建筑的外在空间如何变化,其发展的核
心理念都包含一点,即注重功能的综合化。经营者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
形成的经营模式或者经营形态,称为商业业态[13]。其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经营主
体目标市场、经营理念、服务功能、立店规模、商品结构标准等诸多方面。按照
功能性质,业态大体分为零售、餐饮和休闲娱乐三大类[13],再加上公共休闲区,
即贯穿整个商业综合体的步行街,商业综合体内部可分为步行街、零售区、餐饮
区、娱乐区四种功能分区。

1.2.5 动线

动线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相关学科中的专业术语,意指人移动的节点联合起来
形成的流线[5]。动线空间由围合、半围合的固定构筑物和摆设以及人流、物流的
路径构成。商业建筑中动线与流线概念相似,但流线侧重建筑交通空间的设计规
划,动线侧重描述人在建筑内部的活动轨迹。在考虑商业建筑规划设计时,尽管
单一顾客的行动有个体的随意性,但顾客群体整体的行动轨迹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商业综合体中动线设计的实质是在错综复杂的内部购物空间中创造出一条清晰
可辨、统一有联系的商业动线,使人们在购物消费的过程中以这条商业动线为基
础营造一个整体的空间[14]。本文中,动线不仅包括顾客在商业综合体内部各区域
间移动和停留的轨迹,还包括了移动和停留过程中的时间参量。

1.2.6 动线热舒适

考虑到大型商业综合体环境特点和室内人员行为方式的特殊性,本文在第四
章提出了动线热舒适的概念,用来描述大型商业综合体中人员在动线上移动和停
留过程中的热舒适状态。由于室内人员在动线上的活动状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

5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在某个区域停留较长时间,另一种是在区域之间移动,因此根据两种状态的不
同,将人体的动线热舒适分为动线静态热舒适与动线动态热舒适。静态热舒适表
示人在某区域长时间停留时的热舒适,动态热舒适表示人在不同区域间穿行移动
时的热舒适。实际情况下,在整条动线上,室内人员的两种状态通常为交替进行
的,因此本文最后将静态热舒适与动态热舒适结合起来,提出动线综合热舒适的
计算公式,作为整个动线上的热舒适评价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热舒适研究现状概述

对人体热感觉的研究是在建筑科学领域中最早开始发展的研究课题之一,习
惯上称之为人体热舒适的研究。国外对热舒适科学化的相关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二
十年代,在六十年代后期,由于节能的需要,热舒适研究的发展更为迅速。
(1)实验室研究
热舒适领域实验室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得到了相关评价指标。在 1923
年,Houghton 和 Yaglou[15]以裸体男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空气温度、相对湿
度以及风速对热舒适性的影响,并在美国 ASHRAE(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 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
师学会)协会的实验室里测量确定了裸体男子的等热舒适线,提出了有效温度
指标 ET(Effective Temperature)。这是早期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热舒适性指标,
被暖通空调工程师使用了近 50 年。在此基础之上,Yalou 等人考虑了热辐射对
热舒适性的影响,对有效温度指标进行了补充修正,于 1950 年提出了当量有效
温度的概念[16]。另一位学者 Gagge 于 1971 年在热舒适的研究中引入了皮肤湿
润度的概念,并将穿着标准服装、坐着从事轻度工作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提
出了新有效温度指标 ET*(New Effective Temperature)[17]。但该指标只考虑了
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且仅适用于穿着标准服装、坐着
从事轻度工作的人,因此 Gagge 又研究分析了人体不同的活动强度和服装热阻
对热舒适性影响,提出了标准有效温度指标 SET(Standard Effective
Temperature)[18]。1970 年,丹麦的 Fanger 教授基于热平衡方程,在搜集了
1396 名测试对象的热感觉投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
速、平均辐射温度和人的活动强度、衣阻等因素,用曲线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
了著名的热感觉预测模型——预期平均评价指标 PMV(Predicted Mean Vote),
之后又提出了 PPD(Predicted Percent Dissatisfied 预测不满意百分数)指标作为
PMV 指标的补充[19],以反映对同一环境绝大多数人的冷热感觉以及不满意程

6
第 1 章 绪论

度。Fanger 教授的人体热平衡模型被广泛接受并成为 ISO 7730-1984 和


ASHRAE 55-1992 的基准。
(2)实地调研
热舒适实验研究的方法具有测试精度高、测试参数种类多等优点,如可测
试皮肤表面温度、皮肤湿润度及服装热阻等,也可模拟所需要的室内环境工
况;但由于实验室环境不是真实的建筑环境,且不同得国家、地区或种族的受
试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开展了室内热
环境和人体舒适性的研究工作[20]。
Humphreys 根据在现场环境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了室外月平均温度与室内
热舒适温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有显著的线性关系[21]。Alison 对学校教室建
筑热舒适性进行现场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绝大部分教室的室内环境参数均
在 ASHRAE 55-1992 标准建议的热舒适区以外,但仍有超过 80%的人员对所处
教室环境的热舒适性表示接受[22]。Wong 等实地调查了新加坡公寓自然通风条件
下的热舒适性状况,探讨了不同的天气情况、楼层高度和建筑平面结构对热舒适
性的影响;此外,通过对比热感觉投票和热舒适投票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人
员即使在感觉较热的情况下仍然感觉舒适[23]。Busch 对泰国曼谷办公建筑的热舒
适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探讨当地的热舒适性评价标准对实际办公建筑的适用性。
由现场测试的环境参数以及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空调和自然通风
条件下的办公建筑,其室内人员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上限分别为 28℃和 31℃,两
者均高于当地推荐的 26.1℃[24]。De dear 依据全球气候区域的 21000 个现场研究
的样本数据,建立了空调房间和自然通风房间的自适应模型,并得到了热中性温
度与室外温度之间的关系式:Tcomf=0.31Tout,m+17.8(Tcomf——室内最适宜的舒适温
度,℃;Tout,m——室外月平均温度)[25]。适应性模型对热舒适领域的发展同样有
着重要作用,它体现了在非空调环境下室内热舒适温度随着室外月平均温度变化
的规律,被引入 ASHRAE Standard55-2010 的热环境标准中。
国内热舒适实地研究基本上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大多针对居住建筑、教
育建筑和办公建筑的研究。
夏一哉等研究了北京住宅建筑的室内热舒适性,现场考察了北京 88 户居民
住宅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的室内热环境状况以及居民改善热环境的具体措施,同
时针对主观热感觉问题对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住宅建筑的室内
热舒适性普遍处于 ASHRAE 舒适性标准建议的舒适区之外,80%满意率条件下
居民可忍受的有效温度 ET*上限为 30℃[26]。Han 等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广
州、深圳和长沙等地居民的热感觉状况,同时在现场测试记录了住宅建筑的室内
环境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中南部热湿气候地区的热舒适适应性评价模

7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型[27]。李百战等人对重庆地区教室冬季热舒适进行调研,分析了预测平均投票
PMV 与实际平均投票 AMV 之间的差异,计算得到重庆地区冬季教室内可接受
温度下限为 14.04℃,比 ASHRAE 标准中推荐的 20℃低了约 6℃[28]。曹彬等对北
京学校建筑夏季和冬季的热舒适性现场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夏季,现场调查的人
们实际热感觉比 PMV 预测结果要低;而在冬季,人们实际的热感觉要比 PMV
预测结果要高。该研究同时指出,我国长期在南方生活的人对冬季寒冷的适应性
比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要强[29]。

1.3.2 商业建筑热舒适研究现状

关于商业建筑热舒适性的问题已有学者进行过一些现场调研,其中包括对超
市、普通商场的研究,也有少量针对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研究。袁涛[30]等人对长沙
地区的公共建筑进行了热环境调查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包含商场在内公共建筑的
室内热环境现状和热舒适温度的范围。牛润萍[31]等人在沈阳 3 个商场中进行了
现场调研,得到了商场的室内热舒适温度区间,并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空气温度、
相对湿度参量对空调系统负荷的影响。赵西平[32]等人对西安某大型商场冬季室内
热环境进行了测试,并发放 180 份问卷了解消费者的热舒适感受,得到了商场内
冬季室内热舒适现状,初步提出了改善商业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措施。刘炳智[33]对
西安市两栋大型商业综合体进行测试,并发放 200 份问卷,得到温度和消费者舒
适度百分数的正态分布曲线。王昭俊[34]等人针对哈尔滨市某大型超市进行了夏季
室内热环境相关参数的测试,在假设超市内人体代谢率和服装热阻的基础上采用
PMV-PPD 指标对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评价。王烨[35]等人在兰州某超市内进行了热
环境参数测试和主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际热舒适投票结果与 PMV-PPD 评价
指标理论计算的结果不一致。张培红等[36]综合考虑年龄、性别等人员行为因素对
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对沈阳市冬季 3 栋集中空调商业类建筑进行现场调研,共
收到 284 份调查问卷,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数据,得出该地区商场冬季室内热
中性温度为 18.5℃,男性和女性的中性温度不同。李利文[37]等人对夏热冬冷地区
某大型综合商场进行了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PMV 预测的热感觉与实
际热感觉 TSV 存在差异,并建立了冬季商场内实际热中性温度与室外空气温度
的气候适应性模型。冯家亮[38]以广州某综合商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室内热舒适性,
通过对商场内工作人员和消费者的主观调查问卷和对室内外环境参数的测试,使
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商场冬季和春季的总体气候适应性模型。陈诚[39]通过
对夏热冬冷地区某大型综合商场的调研和分析,得到了该商场冬季不同功能区的
室内热感觉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并进一步得出了四种功能区各自的气候适应性模
型。综上所述,目前对商业建筑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普通商场或超市,且大部分停

8
第 1 章 绪论

留在对热环境的实测和定性评价上;同时,部分学者已证明 PMV 模型在商业建


筑的热舒适评价中不完全适用,但没有学者针对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提出合
理的热舒适评价模型。

1.3.3 动线问题研究现状

近十几年来,国内与动线相关的研究大量增加,但整体来说绝对数量仍然偏
少,且大多为城市规划或展览等方面的研究,具体到商业建筑中人流动线的研究
更是寥寥无几,仅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理论和商业地产策划、管理等领
域[40],其中建筑领域的研究主要从设计角度出发,集中在业态布局、空间结构、
消费心理等方面。The Jerde Partnership(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41]在著作
中把商业动线的构架分析作为“体验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并以此来解释游客
到达商场和购物的动线方式以及地段周边的开发潜能与项目核心所在。张璋[42]在
其著作中分析了对较为成功的购物中心的动线案例,结合案例的周边环境与业态
规划,归纳得出动线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周洁[43]
在其著作中重点研究了商业建筑的空间、动线设计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营造手
法,为商业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王晶晶[44]从购物中心的建筑特征方面
切入,分析了购物中心内部人流动线的组成和作用,依据顾客的消费心理及消费
行为,提出了对应的人性化设计原则;蒋斌[45]介绍了动线设计的原理、概念和设
计模式,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动线与外部空间的连接、业态规划与动线
设计的关系等。杨伟铭[46]结合代表性案例的调研,引用空间句法的相关理论,从
空间特性方面分析了商业购物中心动线各种组织模式及其特征,讨论了不同动线
组织模式的适用性,提出商业购物中心动线设计和优化的建议。史波[14]重点研究
了综合体内商业动线“点+线”的设计构成和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结合案例
调研提出了内、外部动线的设计原则。程娜[47]以顾客的消费体验为前提,总结了
商业综合体内部动线空间的使用要求,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归纳了内部动线
空间各构成要素的相互组合方式。李继春[48]等通过对商业空间现存动线混乱、引
导与可识别性不足等问题的分析,结合行为主体对商业空间中的心理需求、空间
认知需求和行为引导需求,分析了商业动线的设计要求。可以看出,当前动线的
设计原则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交通联系、业态规划、空间尺度等方面,尽管部分文
献提到舒适性是设计原则之一,但并未提出针对热环境需求提出具体的标准,无
法直接指导实际设计和评价。

9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4 动态热舒适研究现状

动态环境是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流速等环境参数中
单个或多个参数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的环境[49]。其中,环境温度的变化
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温度递变、温度突变、温度的周期性变化[50]。不同热
环境间的过渡过程属于第二种,环境温度的突变。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中,人在
各区域之间移动和穿行时,由于各区域热环境参数不同,其所经历的热环境与
过渡空间存在相似性。长期以来,多位学者曾对过渡热环境下的热感觉和热舒
适进行过研究。Chun 与 Tamura[51]研究发现,在突变环境的各参数中,温度的
变化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的最重要的参数。ISO7730-2005[52]中指出,当环境温度
向较高的方向过渡时,热感觉会马上升高并且达到稳定值,但当环境温度向较
低方向过渡时,热感觉会马上降低且低于 PMV 预测值,并在 30 分钟内逐渐趋
向稳态水平。de Dear[53]等学者研究了温度跃变化时整体热感觉的变化。实验中
受试者在两个均匀的环境小室间过渡。过渡环境工况分别 17.7℃至 25.5℃、
25.4℃至 17.6℃、17.7℃至 12℃、12.8 至 17.6℃。当受试者从较低温度的环境
中进入到较高温度的环境中时,过渡后的热感觉将快速升高并基本达到稳定状
态值,但是当过渡逆向进行时,过渡后初始热感觉会远远超越稳态热感觉值。
Nagano [54]研究了从偏热环境中向温度较低的环境过渡时,人体平均皮肤温度和
热感觉的变化规律,发现平均皮肤温度与热感觉的变化趋势相同,且二者均在
20 分钟后达到稳定;研究还表明,过渡后人体的热感觉在任意时刻均与操作温
度成某种线型关系,并且受突变前初始温度的影响;通过数据拟合可获得不同
初始温度下中性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从而量化了温度突变的动态过程中
人体达到舒适状态所需要的环境温度,但此函数式具有局限性,仅适用于实验
中涉及的几个工况。Chen[55]等人引入皮肤温度、皮肤湿润度等生理参数,研究
了温度突变环境中热感觉与生理参数的变化关系,其实验温差不小于 4℃。
王良海[56]对经由中性到热再到中性两个突变过程中,人体的热反应进行了
三种工况的实验研究,分别为 25/30/25℃、25/35/25℃、25/40/25℃,发现在温
度变化为升温突变时,人体热感觉变化比较迟钝,而降温突变时却非常敏感。
同时,无论是升温突变还是降温突变,皮肤温度都需要经过 30 分钟或更长的时
间才可达到基本稳定,而热感觉则需经过 15 分钟左右后才可达到新的稳定值。
金权[57]通过实验,为被试者营造了工作区与背景环境不同的实验条件,以 60 分
钟为一个周期,进行 122 组实验,研究了在背景条件下静坐——工作区局部送
风——背景条件下静坐——工作区局部送风四种状况下被试者在各阶段的热感
觉投票情况,发现冬季由工作区过渡至较冷背景环境时会出现冷感滞后现象,

10
第 1 章 绪论

与 de Dear 研究的结论不同,且提出头部热感觉可作为非均匀热环境过渡过程
下整体热感觉预测时的基础热感觉。廖建科[58]在人工气候室营造不同的温度突
变环境,在夏、冬季节对 20 名健康的在校大学生开展人体热舒适的实验研究,
分析了人体皮肤温度和主观热感觉在不同突变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证明在温度
突变环境下,人体对冷、热刺激的响应程度有所不同,具体表现是对冷刺激更
敏感,而对热刺激较迟钝;同时得到了在冷、热刺激作用下身体各部位的敏感
程度,以便针对特定部位采用工位空调来改善人体热舒适。
可以看出,关于过渡空间热舒适的研究主要是实验室研究,且过渡温差一
般大于 5℃;研究的重点通常是人体在经历阶跃的热暴露条件下热感觉、热舒
适以及生理参数的变化特点,而缺少经历过渡热环境后热感觉与环境温度的关
系。而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内部,由于各区域间互相连通,顾客经历的温差通常
在 5℃以下,且顾客在商业综合体中进行各项活动,其对周围热环境的关注程
度往往与实验室条件下的被试者不同。

1.3.5 研究现状总结

综上所述,关于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问题的研究针对性不强,
缺乏对该气候区此建筑类型通用的热舒适评价模型与评级方法研究,因此无法
在大型商业综合体整体设计运行的各阶段进行室内环境控制标准的指导;此
外,已有文献中缺少由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分区、动线设计引起的室内人员
热感觉特殊性的研究,因此就忽略了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性区别于其它类型
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针对性的研究以作为热舒适理论和商业动线评价方
法的补充。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基于现场调研结果,分别得到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夏季室内整
体热舒适评价模型与方法和各功能分区的热舒适评价方法。
(2)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类分析,辨识室内人员在整条活动轨迹上移动或
停留过程中热感觉的变化规律,得出动线综合热舒适的评价方法。

11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2 研究意义

(1)得到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整体的温度控制需求和热舒适评价方
法,可在建筑初期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提供设备选型和能耗预测的依据。
(2)得到各功能区的热舒适温度和评价模型,为具体建设时空调分区控制
温度和设备运行调节等提供标准。
(3)抓住商业综合体内建筑空间与人员活动的特殊性,将传统热舒适研究
与消费者在商业综合体内部移动和停留的动线结合起来,从动线的角度评价商业
综合体热舒适,得到更符合消费者在商业动线上活动时的实际感受的热舒适评价
方法,既是对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评价方法的探索,也可作为评价动线设计的
一个角度应用于其他同类型建筑。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夏季室内热舒适问题在节
能角度和商业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其本身的建筑特点和顾客在动线上的活
动状态使得其所经历的热环境具有特殊性,对热舒适的评价和动线的评价都产
生影响。
本文以寒冷地区某两栋大型综合商场为研究对象,从整体热舒适和动线热
舒适两个角度,对冬夏季室内热舒适评价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主要内容如
下:
(1)介绍研究对象的室内建筑信息、空调系统设置、功能分区情况、动线
设计情况等,针对其实际情况制定客观热环境数据测试与主观热感受问卷调查
方案,进行热舒适现状现场调研。
(2)根据调研获得的数据,初步统计商场室内外物理环境参数,室内人员
性别、年龄、衣着、活动情况等背景资料以及他们对商业综合体室内热环境的
主观感受评价。
(3)分析调研数据,对热环境现状与热感受投票进行数据拟合回归,得到
适合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室内整体的热舒适的评价模型和修正方法。
(4)进一步对调研结果分类处理,将各功能区的冷热环境情况与消费者在
动线上的活动情况结合起来,得到室内人员在整条动线上停留和移动过程中的
“静态热舒适”与“动态热舒适”,并用赋权方法得到综合的动线热舒适评价方
法。

12
第 1 章 绪论

1.5.2 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和基础资料收集
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商业建筑室内热舒适
问题的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的共性及存在的问题,对该研究课题有一个整
体性的把握。搜集寒冷地区大型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资料,联系可调研商场,
为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做好前期准备。
(2)实地调研
热舒适性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调查研究,前
者是在环境参数可控的实验室内进行,而后者则在实际建筑里进行,而两种方
法各有优缺点[38]。人工气候室里的环境参数可根据研究的需求进行调节控制,
因此可针对某个变量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而且人工气候室中对热舒适相关参数
的测量也更为准确。但该方法的缺点也较为明显,首先,人工气候室的环境被
简化,难以真实重现实际建筑的热环境;其次,被试者通常为在校大学生,导
致样本代表性不足。由此可见,采用实验室方法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能与实际情
况完全吻合。而现场调查是在实际建筑中进行的,被试者为随机采访的进行日
常生活工作的人,这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结果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实际情况,具备
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型商业综合体,其室内热环境复杂,建筑面积大,热
舒适影响因素多,且使用人群的年龄、背景、身体状况、活动状态等各不相
同,通过单纯的实验室研究无法反映这些特殊性,因此选取典型建筑,进行实
际热环境参数测试和热感受调查。

13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3 论文框架

图 1- 2 论文框架

14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第2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研得到与人体热舒适相关的各项参数以及人体实际热感
觉。为使调研所得数据真实有效,需从两方面进行准备工作。一是选取寒冷地区
典型的调研对象进行热环境参数实地测量,二是在测试以上数据的同时,向室内
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热舒适是人体的主观感受,因此对主观问卷的使用与分析就
显得尤为重要。主观问卷能直接反应出被试者的实际个人感受,是一种快速、廉
价且简单的信息获取方法[59]。由于测试器材与主客观条件的原因,在商业综合体
实际测试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限制,如器材的灵敏度的问题,不同器材相互之间
的一致性问题,测试者人数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依靠合理的调研方案与测
试方法,配合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解决[60]。由于被试者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因此
在主观问卷的发放中,必须要将调查问卷设计的简洁、明确,同时还要保证客观、
科学,使问卷能够准确的反应受访者的真实想法。

2.1 调研对象介绍

2.1.1 建筑基本信息

北京地区具有寒冷地区的典型气候特征,综合考虑到大型商业综合体规模以
及功能分区等方面的要求,选取北京地区某两栋大型商业综合体为典型研究对象,
分别称为商业综合体 H 与商业综合体 F。
商业综合体 H 包括 1#、2#、3#楼,其中 1#楼为大型购物中心,也是本研究
的主体建筑。该商业楼建筑面积为 125791.12 平方米,建筑高度为 23.95 米,地
下一、二层为车库、超市、设备用房等,地上一至四层为室内步行街、零售、餐
饮、娱乐等,五层为局部设备站房。
商业综合体 F 包括三个区,其中 1 区涵盖购物中心部分,即本研究的主体部
分。其地上建筑面积为 103619 平方米,建筑高度为 28 米,共五层,地下一层至
地上五层为室内步行街及各主力店部分,地下二层至地下四层为车库。

2.1.2 功能分区及动线规划情况

商业综合体 H 建筑内部平面布局呈折线形,商业综合体 F 建筑内部平面布


局呈近似弧形。在功能分区上,两栋商业综合体有相似之处,零售区主要分布在
地下一层至地上三层,包括服饰、生活精品、儿童用品等,娱乐区域主要包括二
层的儿童娱乐区和三层的电玩城,属于万达的主力店;餐饮区在地下一层至地上

15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层有少量分布,主要为快餐和饮品类,四层及以上全部为餐饮区,包括各种中
餐西餐和甜品店等。总体来说,商业综合体各功能区分布较为集中和规律,基本
可分为零售区域、娱乐区域、餐饮区域和步行街(公共休闲区域)四类。
综合体 H 的主要入口有三个,分别位于建筑正北、正南和东北方向,综合体
F 同样由三个主要入口,分别位于建筑正北、正南和正西方向,其中西侧入口与
地铁入口连通。顾客由入口进入商场后,可沿步行街在首层零售店活动,或在首
层沿扶梯进入上层,或直接经由入口附近的直梯进入上层,尤其是进入二层的儿
童娱乐区、三层的电玩城和四层的餐饮区域。

2.1.3 空调系统设置情况

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气温低,夏季室外气温高,冬夏季室内外温差均较大,因
此大型商业综合体均采用中央空调集中供暖和供冷,且因为综合体建筑体量大,
内外负荷大,而不同功能类型的区域热环境要求也不尽相同,为减少输配系统压
力,保证末端供冷供热量满足要求,空调系统均为分区域控制。
综上所述,两栋商业综合体均满足大型公共建筑的面积要求,且功能综合性
强,动线规划完整,空调系统形式设置合理,满足调研对象的选取要求,故可以
作为典型建筑进行实地调研。

2.2 调研方式

采用客观热环境测试和主观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即在选定的测点处放置
测试仪器记录客观环境参数,与此同时,在测点周围对顾客发放问卷,问卷结果
与测试数据实时对应。由于商业综合体面积较大,功能区种类较多,需尽量选取
更多代表性位置作为测点,因此调研分为两组,每组三人,其中 1 人在测点位置
专门记录仪器数据,另外 2 人在测点周围分发主观问卷。冬季调研时间为 2017
年 2 月,夏季调研时间为 2017 年 7 月,两次调研均在当季典型天气状况时进行,
时间均包含工作日和休息日,以避免人员密度差异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根据商场
营业时间和人流量情况,选定具体调研时段为 10:30-21:30。

2.3 客观参数测试

2.3.1 测试内容

客观参数测试内容包括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四个参量:空气温度、相对湿度、
风速、平均辐射温度,本节将分别阐述四个参数对热舒适的影响[60]。

16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1)空气温度
空气温度是直接影响人体的冷热感受的参数,也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的最主要
因素。空间设计、人流密度、设备运行情况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室内温度。当
室内空气温度较低时,人会感觉到冷,身体会通过战栗产生热量,以平衡失去的
热量,人会感觉不舒适;室内温度偏高时,人会感觉热,皮肤会通过出汗的方式,
利用汗液的蒸发带走多余的热量,同样也会感觉不舒适。
(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的大小可间接影响人体排汗量的多少和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相对
湿度过高时,皮肤表面水分蒸发速率降低、排汗量减少,相对湿度过低时,皮肤
表面水分蒸发速率升高、排汗量增加。因此,室内空气湿度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内,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人体的舒适和健康。
(3)风速
风速也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的重要因素,改变室内风速也是改善热舒适的有效
方法之一。风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人体热舒适产生影响,其一是它对人体的对
流换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二是它对汗液蒸发率有影响,使得人体排汗的散热
效率发生改变[61]。在室内允许范围内,适当地增大风速可提高人体的对流散热量
和蒸发散热量,改善人体对周围热湿环境的主观评价,以提升人体的热舒适程度
[62]

(4)平均辐射温度
为保持体温恒定,人以多种方式与周围环境进行热交换,辐射换热就是人与
环境之间时刻存在的一种热交换方式。平均辐射温度是计算人与周围物体表面进
行热辐射交换非常重要的参数,其定义为:在一个假想等温封闭空间内,人与物
体表面热辐射交换量和人在其所在的实际环境中与周围物体的表面热辐射交换
量相等,那么这个假想封闭空间的温度即为实际环境中的平均辐射温度。
目前,在测量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时,常通过测试黑球温度来换算得出平均
辐射温度:
tmrt  t g  2.44 v (t g  ta ) (2-1)
式 2-1 中, tmrt —平均辐射温度,℃;
t g —黑球温度计的读数,℃;
v —气流速度,m/s;
ta —室内空气温度,℃。

2.3.2 测点布置

本文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综合体内部整体热舒适情况,还包括各个区域的热

17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舒适情况以及动线热舒适评价方法,因此在现场调研时,综合考虑朝向、楼层、
人员密度等因素,在步行街、零售区、餐饮区、娱乐区这四种区域中分别选取几
个典型位置布点,在数据处理时对同一区域的结果求平均值,使调研结果更有代
表性。以商业综合体 H 的某层为例,该层主要为零售店铺,也有少量餐饮店铺。
作其店铺分布示意图,并将该层测点位置标于示意图上,如图 2-1 所示。

图 2- 1 商业综合体某层测点位置示意图

2.3.3 测试仪器

(1)空气温度测试
使用 TSI model 9545 热线风速仪的事空气温度。TSI model 9545 对空气温度
的测量范围为-10-60℃,测量精度为±0.3℃。将探头固定于三脚架上,每隔 5 分
钟记录一次平均值。仪器照片如图 2-2 所示。

18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图 2- 2 TSI model 9545 热线风速仪

(2)湿度测试
使用 ONSET 温湿度记录仪(简称 HOBO)记录相对湿度。HOBO 对相对湿
度的测量范围为 15%-90%,测量精度为±3.5%。记录仪设置每隔 5 分钟记录一
次该时刻的瞬时值,测量过程中避免太阳直射。仪器照片如图 2-3 所示。

图 2- 3 ONSET 温湿度记录仪

(3)风速测试

19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使用 TSI model 9545 热线风速仪测试风速。TSI model 9545 对风速的测量范


围为 0-30m/s,测量精度为±0.015m/s,每隔 5 分钟记录一次平均值,应避免测试
人员走动对其带来的影响。仪器照片同样如图 2-2 所示。
(4)黑球温度
使用 KIMO TM200 多功能手持式温度计测量黑球温度。KIMO TM200 对黑
球温度的测量范围为-50-200℃,精度为±0.2℃。将温度传感器探头插入附属的
黑球中,保证温度感应器在黑球的球心位置,并将其固定牢固。仪器安装在三脚
架上,放置在避免太阳直射的位置。每隔 5 分钟记录一次该时刻的瞬时值。仪器
照片如图 2-4 所示。

图 2- 4 KIMO TM200 多功能手持式温度计

表 2- 1 热环境测试仪器

测试参数 使用仪器 仪器测量范围及精度


15%-90%
相对湿度 ONSET HOBO 温湿度自记仪
±3.5%
-10-60℃
空气温度 TSI model 9545 热线风速仪
±0.3℃
0-30m/s
风速 TSI model 9545 热线风速仪
±0.015m/s
-50-200℃
黑球温度 KIMO TM200 黑球温度计
±0.2℃

20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所有仪器均安装在三脚架上,高度为 1.7m 左右,即 ASHRAE55-2004 中规


定的站立人员头部高度。记录时间均为 5 分钟一次,其中,TSI model 9545 热线
风速仪记录的参数为 5 分钟内的平均值,KIMO TM200 黑球温度计和 ONSET
HOBO 温湿度自记仪记录的是 5 分钟的瞬时值。现场测试情况如图 2-5 所示。

图 2- 5 大型商业综合体热环境实测图

2.4 主观问卷调查

2.4.1 调查人群

为提高发问卷效率,调研主要选取客流量较大的店铺,并涉及步行街、零售、
餐饮、娱乐四种功能区;同时,在每种功能区选取被试者时均为随机选取,且尽
量避免选取刚从室外进入的顾客,减少室外环境对热感觉的影响,使消费者的冷
热感受尽量只受综合体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商场中有些顾客手中物品较多,或由
于其它原因不方便填写问卷,对于这类顾客,在问卷发放过程中由工作人员口述
问卷中的问题,请顾客回答后工作人员代为勾选答案。发放问卷情况如图 2-6 所
示。

21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2- 6 主观问卷发放

2.4.2 问卷设计

参照 ASHRAE Standard 55-2004[62],结合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类型的特点,


进行热舒适调查问卷的制定,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被试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已经在商场内停留的时间等。
(2)被试者衣阻和代谢率。请被试者分别勾选上衣、下衣、鞋袜,以便后
期计算出总衣阻值,并勾选 10 分钟内的主要活动状态以计算出代谢率。
(3)热舒适相关投票。包括热感觉投票、热舒适投票、热期望投票,其中
热感觉投票采用 ASHRAE7 级热感觉标尺,分别为-3(冷),-2(凉),-1(微凉),
0(适中),1(微暖),2(暖),3(热);热舒适投票采用 4 级标尺,分别为不舒
适、较不舒适、较舒适、舒适;热期望投票采用 3 级标尺,包括对温度、风速、
湿度的改进期望,分别为升高、不变、降低。
(5)其它特殊因素投票。由于被试者在商业综合体中并非如办公建筑、居
住建筑一样基本处于不变的位置,而是在区域间停留和移动,且本文的研究内容
包括被试者在整个动线上的热舒适评价,因此问卷特别设置问题询问被试者在 10

22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分钟前的位置。同时,考虑到被试者对各个区域的冷热环境关心程度不同,可能
会对其热舒适评价产生影响,因此请被试者分别填写自己对四种区域的热环境关
注程度,采用 5 级标尺,分别为 1(不关心),2(不太关心),3(一般),4(较
关心),5(很关心)。

2.5 指标和处理方法选取

2.5.1 热环境评价相关指标

(1)操作温度
操作温度(top)是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对各自的换热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在描述寒冷地区居民热感觉时,该指标相对其它温度指标来说更加准确[63],其物
理意义也十分明确,即综合考虑了环境与人体的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63],因此主
要用操作温度这一参数来衡量热环境的情况并进行模型拟合。在空气流速<
0.2m/s,平均辐射温度和空气温度之差<4℃,可认为操作温度等于空气温度和平
均辐射温度的平均值[62],即
top   ta  tmr  / 2 (2-2)

(2)中性温度
学术界通常将人体不冷不热的状态叫做“热中性”,一般认为是热中性条件下
是最舒适的状态,此时人体用于体温调节所消耗的能量最少,因此感受到的压力
最小[11]。
(3)可接受温度
研究发现,即使当热感觉投票为 0,即室内环境为最佳热舒适状态时,由于
人与人之间存在生理差别,因此仍有人对环境感到不满意。参照 ASHRAE
Standard 55[62]中对于可接受阈的规定,当 TSV 在-1~+1 之间时,表示被试者认为
热环境可以接受;ISO7730[52]中规定有 80%以上的人对热环境感到满意时,该热
环境可以视为可接受热环境。根据可接受热环境的范围,可实现环境的调节和控
制,而不至于超过舒适区。
(4)期望温度
在某些情况下,被试者可能更倾向于比中性温度偏冷或偏热的环境,这一温
度为期望温度。对期望升高和期望降低的两条拟合曲线求交点,可以得到期望温
度,通过期望温度可以了解被试者在特定环境下的热偏好。

23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2 数据处理方法的选取

采用温度频率法,将操作温度按每 0.5℃为一个间隔,划分为若干个操作温
度区间,以每一温度区间中心温度为自变量,以受试者在各温度区间内的实际热
感觉 TSV 投票的平均值和预测热感觉投票 PMV 的平均值为因变量,通过线性
回归分析得到拟合曲线,以减少误差。

2.6 客观参数测试结果

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2](以下简称《规
范》)中 3.0.1~3.0.2 项对舒适性空调室内设计参数做出了规定,如表 2-2 所示:

表 2- 2 空调室内参数设计表

类别 热舒适等级 温度(℃) 相对湿度(%) 风速(m/s)


I级 22~24 ≥30 ≤0.2
供热工况
II 级 18~22 — ≤0.2
I级 24~26 40~60 ≤0.25
供冷工况
II 级 26~28 ≤70 ≤0.3

本节分别对冬夏季客观热环境参数测试结果做了统计,包括空气温度、相对
湿度、风速、黑球温度,并计算出了操作温度,以表征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对人
体的综合作用效果。由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内部存在功能分区,因此在统计整体热
环境状况的同时,也对各区域的热环境进行了单独统计。

2.6.1 整体热环境

2.6.1.1 冬季结果

对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季室内整体热环境情况进行统计,各参数如表 2-3 所示。

表 2- 3 商业综合体冬季整体热环境参数

热环境参量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标准偏差


风速(m/s) 0.10 0.34 0.01 0.06
空气温度(℃) 24.64 26.70 21.30 1.21

24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表 2-3(续)
热环境参量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标准偏差
黑球温度(℃) 24.90 27.03 21.90 1.16
湿度(%) 15.43 22.34 11.90 1.98
操作温度(℃) 24.77 26.71 22.12 1.15

(1)温度现状
根据《规范》中 3.0.1~3.0.2 的规定,寒冷地区主要房间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应
采用 18℃~24℃,其中长期逗留区域设计热舒适等级为 II 级(即热舒适度一般)
的情况下温度为 18℃~22℃,设计热舒适等级为 I 级(即热舒适度较高)的情况
下温度为 22℃~24℃,而测试时间内,该商业综合体空气温度最大值为 26.70℃,
黑球温度最大值 27.03℃,操作温度最大值 26.71℃,超过设计温度最大值 2~3℃,
且整体平均温度高于 24℃,反而容易造成热不舒适和能源的浪费。
(2)湿度现状
《规范》中规定,对于长期逗留的区域,设计热舒适等级为 I 级的情况下,
相对应≥30%,测试时间内该商业综合体内部相对湿度最大值为 22.34%,平均值
为 15.43%,远低于规定的设计最低标准,容易引起不舒适感。
(3)风速现状
《规范》中规定,对于长期逗留的区域,风速应≤0.2m/s,测试时间内该商业
综合体内风速基本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2.6.1.2 夏季结果

对商业综合体夏季室内整体热环境情况进行统计,各参数如表 2-4 所示。

表 2- 4 商业综合体夏季整体热环境参数

热环境参量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标准偏差


风速(m/s) 0.10 0.37 0.01 0.06
空气温度(℃) 24.35 27.80 20.80 1.14
黑球温度(℃) 24.94 27.35 21.80 1.06
湿度(%) 61.07 70.60 53.50 3.74
操作温度(℃) 24.64 27.03 21.30 1.08

(1)温度现状

25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规范》中 3.0.1~3.0.2 的规定,寒冷地区主要房间供冷室内设计温度应


采用 24℃~28℃,其中长期逗留区域设计热舒适等级为 II 级(即热舒适度一般)
的情况下温度为 26℃~28℃,设计热舒适等级为 I 级(即热舒适度较高)的情况
下温度为 24℃~26℃,而测试时间内,该商业综合体空气温度最小值为 20.8℃,
黑球温度最小值 21.8℃,操作温度最小值 21.3℃,低于设计温度最小值 2~3℃,
但整体平均温度高于 24℃,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表明综合体内温度整体达标,但
部分区域空调温度调节过低,容易造成能源浪费与热不舒适。
(2)湿度现状
《规范》中规定,对于长期逗留的区域,设计热舒适等级为 I 级的情况下,
相对湿度应在 40%~60%,热舒适等级为 II 级的情况下,相对湿度应≤70%。测试
时间内该商业综合体内部相对湿度最大值为 70.6%,最小值为 53.5%,平均值为
61.1%,基本全部达到 II 级标准,整体基本达到 I 级标准,但部分区域存在湿度
过大的情况,容易引起湿不舒适。
(3)风速现状
《规范》中规定,对于长期逗留的区域,设计热舒适等级为 I 级的情况下,
风速应≤0.25m/s,测试时间内该商业综合体内平均风速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但从
最大值上看,部分靠近风口的位置仍存在风速过高情况,若顾客在此类位置停留,
会容易有吹风感。

2.6.2 各功能区热环境

2.6.2.1 冬季结果

冬季各功能区的热环境实测结果如表 2-5 所示,包括空气温度、黑球温度、


相对湿度、风速和操作温度的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

表 2- 5 冬季各功能区热环境实测结果(平均温度(最小值-最大值)

参数 步行街 标准差 零售区域 标准差 餐饮区域 标准差 娱乐区域 标准差


空气温度 24.17 25.19 25.01 25.83
1.24 0.70 0.84 0.55
(℃) (21.30-26.20) (24.30-26.00) (23.30-26.70) (24.70-26.60)
黑球温度 24.72 24.99 24.86 25.77
1.28 0.61 1.10 0.56
(℃) (21.90-27.03) (24.22-25.66) (22.54-26.62) (24.61-26.81)
相对湿度 15.25 15.81 15.06 16.54
2.11 1.16 0.53 2.94
(%) (11.90-20.60) (15.00-18.08) (15.00-19.87) (15.00-22.34)

26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表 2-5(续)
参数 步行街 标准差 零售区域 标准差 餐饮区域 标准差 娱乐区域 标准差
风速 0.11 0.07 0.13 0.09
0.07 0.02 0.05 0.03
(m/s) (0.01-0.34) (0.04-0.10) (0.01-0.24) (0.06-0.16)
操作温度 24.40 25.09 24.92 25.80
1.23 0.65 0.93 0.55
(℃) (22.12-26.53) (24.26-25.83) (23.00-26.66) (24.66-26.71)

由表 2-5 可知,冬季各功能区风速控制的较为稳定,且差别不大,均在 0.1m/s


左右,满足《规范》中寒冷地区主要房间供暖室内设计风速≤0.2m/s 的规定;但
各功能区相对湿度都很低,均在 16%左右;平均空气温度和平均黑球温度均高于
规范中寒冷地区主要房间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在 18-24℃的规定。总体来说,各功
能区均存在相对湿度过低和温度过高的现象,容易引起湿感觉不舒适和热感觉不
舒适,且容易造成能源的浪费。

2.6.2.2 夏季结果

夏季各功能区的热环境实测结果如表 2-6 所示,包括空气温度、黑球温度、


相对湿度、风速和操作温度的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

表 2- 6 夏季各功能区热环境实测结果(平均温度(最小值-最大值)

参数 步行街 标准差 零售区域 标准差 餐饮区域 标准差 娱乐区域 标准差


空气温度 24.39 25.47 24.36 23.17
0.74 0.78 1.05 1.13
(℃) (22.80-26.20) (23.80-27.30) (22.20-27.80) (20.80-25.80)
黑球温度 25.00 26.03 24.91 23.81
0.77 0.70 0.99 1.05
(℃) (23.48-27.14) (24.73-27.35) (23.18-26.72) (21.80-25.80)
相对湿度 62.05 56.05 65.45 60.72
1.80 3.03 2.98 4.08
(%) (55.30-67.10) (53.70-65.50) (60.60-70.60) (53.50-68.90)
0.15 0.06 0.10 0.10
风速(m/s) 0.07 0.04 0.05 0.04
(0.05-0.37) (0.01-0.15) (0.03-0.37) (0.04-0.24)
操作温度 24.69 25.75 24.64 23.49
0.73 0.69 0.96 1.08
(℃) (23.14-26.64) (24.27-27.03) (22.69-26.25) (21.30-25.68)

由表 2-6 可知,夏季各功能区风速控制同样较为稳定且差别不大,均在 0.1m/s

27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左右,满足《规范》中寒冷地区主要房间供暖室内设计风速≤0.25m/s 的规定;与
冬季情况相反,各功能区相对湿度都较高,均在 60%左右;除娱乐区域外,平均
空气温度和平均黑球温度均在《规范》的规定范围内,娱乐区域存在温度调节过
低的现象,容易造成能源的浪费。

2.6.2.3 各功能区操作温度对比

如 2.5.1 节所述,操作温度是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对各自的换热系数的
加权平均值,综合了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最能反映人感受到的热环境情况,
因此主要用操作温度这一参数来衡量热环境的情况。冬夏季四个区域(步行街、
零售区、餐饮区、娱乐区)的操作温度比较如图 2-7、图 2-8 所示。

图 2- 7 冬季各功能区平均操作温度频率分布

28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图 2- 8 夏季各功能区平均操作温度频率分布

通过各步行街、零售区、餐饮区和娱乐区四种功能区的平均操作温度的对比
可知,各区域的热环境存在差异。冬季步行街温度最低,娱乐区温度最高,从低
到高依次为步行街、餐饮区、零售区、娱乐区,最大温差为 1.4℃;夏季娱乐区
温度最低,零售区温度最高,从低到高依次为娱乐区、餐饮区、步行街、零售区,
最大温差约为 2.3℃。可以看出,各区域间的温度差别比温度突变和现有过渡空
间研究中常涉及的温度差别小,但可知商业综合体内的温度场已不是均匀温度场,
这是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本身热环境的一个特殊之处。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
大,各楼层和各区域空调系统均分别设置,且各区域内热源有差别、受外界的影
响也不同,因此各功能区虽互相连通,但室内人员在各功能区之间移动时经历的
是不均匀温度场。由于热感觉的变化与人体原有的热状态有关[11],因此当人所经
历的环境温度沿不同方向变化时,其热感觉评价可能会有不同;在某一种区域停
留时,由于测试时间段内热环境情况基本保持不变,可认为该时段内室内人员处
于均匀稳定的温度场。由此可见,基于人在商业综合体内的行为状态和轨迹的变
化,其热舒适的评价应分为两个方面:停留在某种区域下的热舒适评价和在各区
域间移动时的热舒适评价。

2.7 主观问卷调查结果

在热环境参数测试的同时,在测点周围对商场内人员随机发放问卷,保证问
卷结果与测试数据实时对应。经统计,冬季调研有效问卷数量为 463 份,夏季调

29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有效问卷数量为 858 份。

2.7.1 基本信息统计

被试者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其性别、年龄,以及影响热舒适的衣阻和代谢率,
分别对上述四项进行图表统计,如表 2-7、图 2-9~2-12 所示。

表 2- 7 被试者基本信息

冬季 夏季
基本信息指标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年龄(岁) 31 72 10 28 70 5
衣阻(clo) 1.01 1.66 0.49 0.33 0.62 0.23
代谢率(met) 1.70 2.40 1.00 1.65 2.40 1.00

图 2- 9 冬季被试者性别构成 图 2- 10 夏季被试者性别构成

图 2- 11 冬季被试者年龄分布 图 2- 12 夏季被试者年龄分布

30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由样本统计结果可知,随机选取的被试者中,冬季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夏季
大部分(63.4%)为女性;在年龄分布上,冬季被试者最小为 10 岁,最大 72 为
岁,夏季最小为 5 岁,最大为 70 岁,冬夏季被试者均分布于各个年龄段,其中
45 岁以下的中青年分别占 78.62%和 79.84%,即被试人员以中青年为主,符合商
场内本身的人员年龄分布特点因此两次调研在样本的选取上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 Fanger 热平衡方程中,被试者衣阻和新陈代谢率作为非热环境参数对热
感觉的计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衣阻是人体对热环境进行适应性调节时可采用的
重要手段,也是影响人体散热和热舒适的重要因素,人体可以通过调整衣着来改
变衣阻,从而适应热环境;而人体新陈代谢率的高低取决于人体的活动量的大小,
同时也受到环境温度、年龄、性别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代谢率高低可影响人体对
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从而可影响人体对热环境的主观感受和热舒适。
根据《中等热环境 PMV 和 PPD 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GB18049-
2000T[64]和 ASHRAE Standard 55[62]中关于衣阻和代谢的规定,对被试者衣阻和
代谢率的数值进行了选取,部分取值结果如表 2-8 所示。

表 2- 8 衣阻和代谢率取值表

冬季服装 衣阻(clo) 夏季服装 衣阻(clo) 活动状态 代谢(met)


长袖 T 恤 0.25 背心 0.1 闲坐休息 1
打底衫 0.2 短袖 0.15 站立 1.2
毛衣 0.28 长袖 0.2 走路 2
薄外套 0.5 薄外套 0.2 选购 1.6
厚外套 0.6 连衣裙 0.2 吃东西 1.2
秋裤 0.2 短裤 0.1 玩游戏 2.4
厚打底裤 0.28 长裤 0.15
长外裤 0.25 短裙 0.08
裙子 0.25 长裙 0.1
运动鞋 0.04 凉鞋 0.02
皮鞋 0.04 运动鞋 0.03
靴子 0.1 皮鞋 0.03

31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2 热感觉与热舒适投票

热感觉投票是邀请被试者填写自己当前在被测区域的热感觉,分为七级标尺。
根据 ASHRAE Standard 55[62]中的规定,热感觉在-1~+1 之间时可以认为被试者
处于舒适区间内。本文对顾客的热感觉和热舒适都做了询问,分别统计冬季和夏
季的热感觉投票与热舒适投票结果,如图 2-13~图 2-16 所示。

2.7.2.1 冬季结果

图 2- 13 冬季热感觉投票频率分布 图 2- 14 冬季热舒适投票频率分布

冬季热感觉投票值在-1~3 内分布,且仅有 1.3%的投票为-1(稍凉),说明被


试者整体感觉偏热。其中,有 60.27%的投票为稍暖、暖或热,有 38.44%的投票
为中性。投票在-1~+1 之间的频率占 59.83%,表明一半以上的人觉得当前处于舒
适区间内。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有 40.17%的人处于暖或热的状态,说明冬季室
内温度整体过高。而热舒适投票中,如图 2-14 所示,有 27.43%的人觉得不舒适
或较不舒适,其余 72.57%的人觉得该环境较舒适或舒适,这一比例大于热感觉
投票在-1~+1 之间的频率(59.83%)。这表明冬季热感觉与热舒适之间时存在差
别的,部分被试者在热感觉为暖或热的情况下仍然表示舒适,即冬季被试者更倾
向于偏热的环境。此外,部分被试者表示,感觉热是因为自身所穿衣物过多,他
们认为排除这一因素后环境应该是较舒适的,因此热舒适投票为较舒适或舒适。
这也造成了热舒适投票和热感觉投票的差异。

32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2.7.2.2 夏季结果

图 2- 15 夏季热感觉投票频率分布 图 2- 16 夏季热舒适投票频率分布

夏季热感觉投票值在-3~+3 内均有分布,说明夏季商业综合体内部分区域之
间温度差别较大,整体温度分布不够均匀,同时热感觉投票范围跨度大也可能和
被试者自身衣着及活动状态的特殊性有关。经统计可知,有 60.84%的投票为中
性,投票值在±1 之间的频率总和为 89.98%,说明大部分人觉得温度不冷不热,
更有绝大部分人认为当前热环境是舒适的。图 2-16 所示的夏季热舒适投票中,
有 11.42%的人觉得不舒适或较不舒适,其余 88.58%的人觉得该环境较舒适或舒
适,也表明测试时间内热环境整体舒适程度良好;同时,投票为较舒适或舒适的
人员比例略低于整体位于-1~+1 区间的人员比例(89.98%),表明被试者对环境
的耐受力较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忍受不舒适的热环境条件。

2.7.3 热期望投票

热期望投票调查的是被试者对热环境现状的改进建议,涉及温度、湿度、风
速三个参数,分为升高、不变、降低三个等级。分别对三个参数冬夏季的期望统
计如下。

33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3.1 温度期望

图 2- 17 冬季温度期望投票 图 2- 18 夏季温度期望投票

如图 2-17 所示,冬季温度热期望投票中,仅有 2.81%的人希望温度升高,其


余人中期望不变和期望降低的频率基本相等,有近一半(47.52%)的人希望温度
降低,这也印证了上述整体热感觉投票偏热的统计结果。夏季温度热期望投票中,
期望温度升高的人员比例与期望温度降低的人员比例接近(分别为 17.6%和
15.73%),大部分被试者(66.67%)认为温度不需要改变;由前文可知,温度实
测结果为整体满足规范要求,但部分区域存在温度过低情况,而温度期望主观投
票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34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2.7.3.2 湿度期望

图 2- 19 冬季湿度期望投票 图 2- 20 夏季湿度期望投票

冬季湿度期望投票中,尽管认为湿度不需要改变的人占大多数(52.28%),
但同时期望湿度提高的人占 47.08%,而现场实测结果显示室内湿度在仅在 15%
左右,表明目前室内相对湿度过低,有相当比例的被试者认为需要加湿,同时也
反应出被试者对湿度方面的敏感程度不高;
夏季湿度期望投票中,仅有 5.94%的被试者希望湿度升高,仅有 8.28%的被
试者希望湿度降低,绝大多数(85.78%)的被试者认为湿度不需要改变。而现场
测试结果显示综合体内整体平均相对湿度(61.1%)略高于规范规定的热舒适 I 级
标准的相关规定(40%~60%),部分区域湿度在 70%左右,表明被试者对相对湿
度不太敏感,并有偏向更湿润环境的倾向。

35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3.3 风速期望

图 2- 21 冬季风速期望投票 图 2- 22 夏季风速期望投票

冬夏季风速期望投票中,认为风速不需要改变的人员比例均较高,分别占
83.37%和 81.74%,说明冬季和夏季被试者在风速方面满意程度均较高。冬夏季
平均风速均为 0.1m/s,但在希望改变的投票中,冬季更多人倾向风速升高,夏季
更多人倾向风速降低,说明被试者更倾向暖风风速高一些,同样的条件下冷风更
容易给人带来不舒适的“吹风感”。

2.7.4 人员移动情况统计

商业综合体内人员并不总是固定在某一区域,而是存在两种行为方式:停留
于某区域和在不同区域间移动。综合 2.6 节所述的热环境实测情况可知,这种动
线特点和区域热环境的差异结合起来,使得商业综合体内的人员既有在均匀稳定
温度场停留的时间段,又有在非均匀非稳定温度场停留的时间段,这种特点对室
内人员的热感觉产生影响,并带来热舒适的评价方法的区别。现分别统计两个季
节中四种功能区内人员的停留和移动情况,如图 2-23、图 2-24 所示。

36
第 2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

图 2- 23 冬季室内人员移动情况 图 2- 24 夏季室内人员移动情况

由 2-23 和图 2-24 的统计结果可知,不论冬季还是夏季,在步行街、零售区、


餐饮区内的被试者所处位置发生变化的比例均大于一直处于该位置的比例;娱乐
区域位置不变的人数较多,可能是由于在诸如零售区这类的商店里,人主要是闲
逛和选购,主要伴随着行走的状态,而在电玩城或儿童娱乐区,人本身就是为了
休息、放松或陪孩子玩耍,很容易在该区域长期停留。

2.8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对寒冷地区两栋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冬季和夏季进行的热舒适调
研情况,包括调研对象的选择、调研方式介绍、客观参数的测试和主观问卷的设
计等,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对热环境实测结果和热感觉调查结果等做出了
初步分析。两次调研调研共得到有效问卷 1321 份,结果表明,测试时间内,冬
季室内温度偏高,被试者普遍偏热,夏季室内温度基本在规范规定范围内,绝大
部分被试者热感觉为适中;冬季湿度过低,近一半被试者期望湿度升高,夏季湿
度基本均达到热舒适 I 级要求;冬夏季风速均满足被试者要求。
通过对不同区域温度分别统计的结果可以得出,冬夏季各区域温度均有差别,
冬季温度从低到高依次为步行街、餐饮区、零售区、娱乐区,最大温差为 1.4℃;
夏季温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娱乐区、餐饮区、步行街、零售区,最大温差约为 2.3℃,
可知商业综合体内的温度场已不是均匀温度场,但温度变化也不是通常研究中大
温差变化。从各区域人员的移动情况统计结果可知,大部分被试者所处区域在十
分钟内都发生了变化,即相当于经历了动态的温度场。

37
38
第 3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第3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热舒适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热舒适评价模型,从而得到热舒适评
价方法。本章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测热环境参数与人体热感觉投票
的关系,建立针对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整体热舒适情况的评价模型,以便在
设计建造初期得到适合的空调控制温度等参数,或对寒冷地区其它同类型建筑的
室内热舒适情况进行预测。

3.1 热舒适模型的探讨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热舒适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从
不同角度得到了热舒适评价模型,其中 Fanger 教授提出的 PMV-PPD 模型[19]和
de Dear 教授提出的适应性模型[25]是目前最主流、应用最普遍的热舒适模型,至
今仍被广泛使用。

3.1.1 PMV-PPD 模型

PMV(Predicted Mean Vote)-PPD(Predicted Percent Dissatisfied)模型是描


述人体在稳态条件下能量平衡的热舒适方程,PMV 计算公式为:

可知,由代谢率、衣阻、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流速及水蒸气分压
力即可计算得出 PMV 的值。《中等热环境 PMV 和 PPD 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
件的规定》GB18049-2000T[64]中在附录 B 中给出了热舒适计算的 BASIC 语言设
计程序。PMV 指标代表了同一环境下绝大多数人的感觉,但由于人群的个体差
异,故 PMV 指标并不能够代表所有个体的感觉。通过实验发现,即便当 PMV=0
的时候,仍然还有 5%的人感到不满意[11]。

3.1.2 适应性模型

De dear[53]在分析全球气候区域的 21000 个现场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


空调房间和自然通风房间的自适应模型,并得到了热中性温度与室外温度之间的

39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线性关系式:Tcomf=0.31Tout,m+17.8(Tcomf—室内最适宜的舒适温度,℃;Tout,m—
—室外月平均温度)。适应性理论认为,人体有三种基本的适应调节模式:生理
调节、行为调节和心理调节。生理适应是指人体暴露于某环境中,生理反应发生
改变,从而逐渐降低调节紧张;行为调节是指人为改变体内热量平衡所做出的行
为,例如增减衣物、改变活动状态、开窗关窗等;心理适应则指人们依据过去的
生活经验而对当前热环境产生期望,进而影响自身实际热感觉。
Humphreys、Nicol 和 Dear 等人提出了适应性理论,并建立了热中性温度与
室外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作为评价自然通风建筑热舒适的模型。与实验室研究
不同,适应性模型并非把人体当成环境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为人体可主动
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地进行调节,以适应人与环境的交互系统。
适应性模型显示出了非空调环境下室内热舒适温度随室外月平均温度得变
化规律,并被引用到 ASHRAES tandard 55-2010 的热环境评价标准中。随后,其
他学者也通过研究得到了不同地区及气候条件下人体舒适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回
归方程,如表 3-1 所示。

表 3- 1 适应性模型回归方程

研究者 回归公式
Humphreys Tcomf=0.53Tout,m+11.9
Auliciems Tcomf=0.52Tout,m+12.3
Auliciems and de Dear Tcomf=0.31Tout,m+17.8
Humphreys Tcomf=0.54Tout,m+13.5
Nicol Tcomf=0.38Tout,m+17.0

3.1.3 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PMV-PPD 模型是 Fanger 教授人工气候室条件下的实验推导结果,它基于稳


态条件下的热平衡方程,采用 ASHRAE 的七级热感觉标度,在已知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以及人体的服装热阻和代谢率这六个参数时
便可计算出 PMV 数值,对应到热感觉标尺上得到人体在该条件下的预测热感觉,
同时得到预测不满意百分比,在均匀稳定的热环境中准确度高,且易于实现,因
此在实际中尤其是空调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适应性模型是大量现场研究报告的结果得到的,该模型将室内中性温度和室
外空气月平均温度联系起来,得到线性回归公式,体现了非空调环境下室内舒适

40
第 3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温度随室外月平均温度变化的规律。该模型依据实际自然通风建筑中的调研结果,
体现了适应性理论,即认为人体不是热环境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会通过行为适应、
心理适应和生理适应行为调节自身热感觉并与环境相互作用。
目前,适应性模型的应用存在着争议[11]。该模型只能得到舒适温度,不能得
到偏离舒适温度时的预测热感觉,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而且,该模型中唯一的
变量是室外平均温度,未考虑影响人体热感觉的其它因素,如室内湿度、服装热
阻、活动状态等,而大型商业综合体中,绝大部分玻璃幕墙都是密封状态,除一
层入口附近和临街商铺外,其余位置基本全靠空调系统控制温度,即室外温度对
室内环境和人员影响不大。相比之下,PMV-PPD 模型充分考虑了多种环境参数
和人体变量的影响,且不仅可以求得中性温度,还可以求得其它热环境下的人体
预测热感觉。本文研究的是冬夏季空调工况建筑,且希望得到的模型可以预测广
泛热环境条件下的人体热感觉,而不仅是中性温度。因此本文选用 PMV-PPD 模
型作为热舒适评价模型。
由于 PMV-PPD 模型的得出是以均匀稳定的实验室条件为前提的,而实际建
筑中热环境条件不完全符合这一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该模型在实际
建筑中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首先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和问卷调查
结果,分别建立基于现场实测热感觉结果的 TSV 模型和原始 PMV 模型,并将两
种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两者的差异。

3.2 整体热舒适模型建立

3.2.1 冬季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模型

3.2.1.1 冬季实际热感觉曲线

采用温度频率法,将操作温度以每 0.5℃为间隔,划分为若干温度区间,求
每个区间内的 TSV 平均值,与每个区间的操作温度平均值进行拟合,得到实际
热感觉与室内操作温度的回归曲线,如图 3-1 所示。

41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 1 冬季实际热感觉拟合曲线

(1)回归曲线
如图 3-1 所示,随着操作温度上升,商业综合体内被调查者的冬季实际热感
觉投票随之上升,其上升趋势呈一次函数。冬季平均热感觉投票 TSV 关于操作
温度关系式为:
y = 0.2431x - 4.8113
R²= 0.7305
相关系数 R2 表达了散点与拟合曲线的线性相关性的程度。
(2)实际中性温度
令 y=0,得出冬季环境下的热中性温度,即该环境下活动者认为不冷也不热
的温度,此时 x=19.79(℃)。所以,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季的实际热中性
温度为 19.79℃。
(3)实际可接受阈
ISO7730 中对于热舒适人群可接受比例要求即 80%的居民能接受的环境为
热舒适环境,按照温度频率法,将操作温度以 0.5℃为一个区间进行分类,统计
在该区间内投票值在-1~+1 之间的人数占该区间总人数的百分比,并得到可接受
率与操作温度之间的关系如图 3-2 所示。

42
第 3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图 3- 2 冬季可接受率拟合曲线

如图 3-2 所示,随着操作温度上升,被调查者的可接受率下降,其下降趋势
呈一次函数。可接受率关于操作温度关系式为:
y = -8.459x + 267.97
R²= 0.7672
由于冬季商业综合体内温度普遍偏高,而不是在中性温度附近,因此使用者
普遍觉得偏热,很少有觉得凉的,热感觉投票偏于热的一侧,无法形成抛物线,
而呈一次函数形式,因此只能得到可接受阈的上限,即最高可接受温度。
令 y=80%,此时 x=22.22℃,即可接受温度上限为 22.22℃。
根据《规范》中的规定,舒适性空调冬季室内空气设计温度范围为 18~24℃,
而根据实测数据所得的室内人员可接受温度上限为 22.22℃,比设计温度的最大
值要低,其原因可能是在商业综合体中,顾客的活动状态多样,不同于办公建筑
或居住建筑等,除少部分顾客处于闲坐休息的状态外,大部分顾客都处于站立、
行走、选购或玩游戏等状态,代谢率较高;且顾客从室外进入室内,衣阻较高,
因此更容易感到热。
(4)期望温度
将各温度区间内投票为期望变暖和期望变凉的问卷筛选出来,分别得到两种
情况下的人数占该温度区间总人数的百分比,将该百分比分别与室内操作温度进
行拟合回归,两条拟合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温度即为期望温度,如图 3-3 所示。

43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 3 冬季期望温度拟合曲线

随着操作温度的升高,期望降低的投票频率逐渐降低,期望升高的投票频率
逐渐升高,这也符合人的热感觉的基本规律。可以看到,期望升高的拟合曲线的
相关系数 R2 很低,这是因为冬季室内环境偏热,期望温度升高的样本数很少,
因此拟合度不高。
期望温度降低的拟合曲线:
y = 10.365x - 210.42
R²= 0.8497
期望温度升高的拟合曲线:
y = -0.8368x + 24.662
R²= 0.0666
求两条曲线的交点,得 x=20.99℃,即冬季期望温度为 20.99℃。期望温度高
于中性温度(19.79℃),说明冬季商业综合体内顾客更希望环境温度稍高于中性
温度,即冬季顾客更倾向于偏暖的环境。

44
第 3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3.2.1.2 冬季预测热感觉曲线

图 3- 4 冬季预测热感觉回归曲线

(1)回归曲线
如图 3-4 所示,冬季预测平均热感觉投票 PMV 关于操作温度关系式为:
y = 0.1478x - 2.7815
R²= 0.707
(2)预测中性温度
令 y=0,得出冬季预测热中性温度,即该环境下活动者认为不冷也不热的温
度,此时 x=18.82(℃)。所以,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季预测热中性温度为
18.82℃,低于实际中性温度(19.79℃)。
(3)预测可接受阈
预测可接受温度范围可用预测不满意百分比(PPD)≤20%来计算。在计算
PMV 的同时,根据《中等热环境 PMV 和 PPD 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
GB18049-2000T 中附录 B 的 BASIC 语言,计算得到 PPD 的值,拟合出 PPD 随
操作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3-5 所示。

45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 5 冬季预测不满意百分比拟合曲线

当 PPD 与操作温度近似拟合成二次曲线形式时,其拟合相关程度最高,得
到拟合关系式为:
y = 0.2836x2 - 10.022x + 101.01
R²= 0.7645
令 y=20%,得到预测可接受温度范围为 12.52-22.82℃,预测可接受温度上
限稍高于实际可接受温度上限(22.22℃)。

46
第 3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3.2.1.3 冬季实测与预测结果差异分析

图 3- 6 冬季 TSV 与 PMV 差异比较

从图 3-6 中可以看出,冬季工况下,TSV 与 PMV 均大于 0,表示对于冬季


室内人员来说,不论预测情况还是实际情况都处于偏热状态;但实际热感觉与预
测热感觉拟合曲线并不重合,说明原始 PMV 模型的预测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1)TSV 曲线在 PMV 拟合曲线之上,说明室内人员的实际感觉比预测的
结果还要热;
(2)TSV 曲线斜率比 PMV 拟合曲线斜率大,说明实际热感觉随温度变化
的敏感性比预测的要强,实际热感觉更容易随温度变化而波动;
(3)实际中性温度(19.79℃)比预测中性温度(18.82℃)高近 1℃,实际
可接受温度阈与预测情况也不同。
将冬季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拟合结果对比归纳,如表 3-2 所示。

表 3- 2 冬季 TSV 与 PMV 对比结果汇总

冬季 TSV PMV
回归方程 TSV=0.2431top - 4.8113 PMV=0.1478 top - 2.7815
R² 0.7305 0.7070
斜率 0.2431 0.1478

47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3-2(续)
冬季 TSV PMV
中性温度(℃) 19.79 18.82
期望温度(℃) 20.99 —
可接受温度下限(℃) — 12.52
可接受温度上限(℃) 22.22 22.82

3.2.2 夏季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模型

3.2.2.1 夏季实际热感觉曲线

与冬季结果的处理方法相同,采用温度频率法将所有数据按照操作温度范围
分类,以 0.5℃为间隔,分成若干温度区间,求各个区间内 TSV 的平均值,与该
区间内操作温度平均值进行拟合,得到夏季实际热感觉与室内操作温度的回归曲
线,如图 3-7 所示。

图 3-7 夏季 MTS 与操作温度的回归曲线

(1)回归曲线
如图 3-7 所示,随操作温度的升高,大型商业综合体内被试者的夏季实际热
感觉投票随之上升,其上升趋势呈一次函数。夏季平均热感觉投票 TSV 关于操
作温度关系式为:

48
第 3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y = 0.2262x - 5.7988
R²= 0.9117
相关系数 R2 表达了散点与拟合曲线的线性相关性的程度。
(2)实际中性温度
令 y=0,得出夏季环境下被试者认为不冷也不热的温度,即该环境下的热中
性温度,此时 x=25.64(℃)。所以,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夏季的实际热中性
温度为 25.64℃。
(3)实际可接受阈
按照温度频率法,将操作温度以 0.5℃为一个区间进行分类,统计在该区间
内投票值在-1~+1 之间的人数占该区间总人数的百分比,即可接受率,得到可接
受率与操作温度之间的关系图如下。

图 3-8 夏季可接受率拟合曲线

如图 3-8 所示,被调查者的可接受率与操作温度呈二次曲线形式,其关系式
为:
y = -2.4921x2 + 124.55x - 1463.4
R²= 0.7641
令 y=80%,此时 x=22.73 和 27.24℃,即可接受温度阈为 22.73~27.24℃。
根据《规范》[2]中的规定,舒适性空调夏季室内空气设计温度范围为 22~28℃,
比较可知,根据实测数据所得的室内人员实际可接受温度范围未超出规范规定的
49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设计范围。

(4)期望温度
将各温度区间内投票为期望温度升高和期望温度降低的问卷筛选出来,计算
得出两种情况下的人数占该温度区间总人数的百分比,与室内操作温度进行拟合
回归,求两条拟合曲线的交点,得到所对应的温度即为期望温度,如图 3-9 所示。

图 3-9 夏季期望温度回归曲线

随着操作温度的升高,期望降低的投票频率逐渐降低,期望升高的投票频率
逐渐升高,二者均呈一次曲线形式。
期望温度降低的曲线拟合公式为:
y = 6.5915x - 147.3
R²= 0.8597
期望温度升高的曲线拟合公式为:
y = -7.2443x + 198.29
R²= 0.8997
求两条曲线的交点,得 x=24.98℃,即夏季期望温度为 24.98℃。期望温度低
于中性温度(25.64℃),说明夏季商业综合体内顾客更倾向于偏凉的环境。

50
第 3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3.2.2.2 夏季预测热感觉曲线

图 3-10 夏季预测热感觉曲线

(1)回归曲线
如图 3-10 所示,夏季预测平均热感觉投票 PMV 与操作温度拟合曲线的关系
式为:
y = 0.359x - 8.5844
R²= 0.9267
(2)预测中性温度
令 y=0,得出夏季预测热中性温度,即理论上被试者在该环境下认为不冷也
不热的温度,此时 x=23.91(℃)。所以,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夏季预测热中
性温度为 23.91℃,低于实际中性温度(25.64℃)。
(3)预测可接受阈
预测可接受温度范围可用预测不满意百分比(PPD)≤20%来计算。PPD 随
操作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3-11 所示。

51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 11 预测不满意百分比拟合曲线

如图 3-11 所示,PPD 随操作温度的变化规律明显呈二次曲线形式,其拟合


关系式为:
y = 2.892x2 - 142.1x + 1763.3
R²= 0.7112
令 y=20%,得到预测可接受温度范围为 23.69-25.45℃,比实测可接受阈
(22.73~27.24℃)要窄。由于预测结果是由原始 PMV-PPD 理论模型计算得到的,
而 PMV-PPD 模型缺乏对人体适应性的考虑,这说明室内人员利用自身的调节能
力可以适应更大的温度范围。

52
第 3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3.2.2.3 夏季实测与预测结果差异分析

图 3- 12 夏季 TSV 与 PMV 差异比较

由图 3-12 可以看出,夏季工况下,TSV 与 PMV 均既有正值也有负值,即热


感觉在正负两端都有偏移;与冬季情况类似,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拟合曲线
也不重合,说明原始 PMV 模型的预测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1)TSV 曲线在 PMV 拟合曲线之下,说明室内人员的实际感觉与预测的
结果相比偏凉;
(2)PMV 曲线斜率比 TSV 拟合曲线斜率大,说明实际热感觉随温度变化
的敏感性比预测的要弱,与理论预测情况相比,实际热感觉更不易随温度变化而
波动;
(3)实际中性温度(25.64℃)比预测中性温度(23.91℃)高 1.73℃,实际
可接受温度阈比预测情况范围更大,说明夏季室内人员通过自身的适应性调节,
对热环境的要求比预测情况偏低。
将夏季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拟合结果对比归纳,如表 3-3 所示。

表 3- 3 夏季 TSV 与 PMV 对比结果汇总

夏季 TSV PMV
回归方程 TSV= 0.2262top-5.7988 PMV=0.3590top-8.5844

53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3-3(续)
夏季 TSV PMV
R² 0.9117 0.9267
斜率 0.2262 0.3590
中性温度(℃) 25.64 23.91
期望温度(℃) 24.98 —
可接受温度下限(℃) 22.73 23.69
可接受温度上限(℃) 27.24 25.45

3.3 整体热舒适评价模型修正

由于实际建筑环境与实验室条件不同,且 PMV 模型未充分考虑人体的适应


性,把人体当做热环境的被动接受者,使得被试者的实际热感觉与 PMV-PPD 模
型预测的热感觉存在偏差。上节(3.2 节)的数据拟合结果同样证明了两者差异
的存在。由此可知,在对大型商业综合体室内热舒适情况进行评价时,若单纯采
用原始 PMV-PPD 模型,会使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本节将依据实测数据,对原
始 PMV-PPD 模型进行修正,得到针对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夏季整体热舒
适情况的评价方法。

3.3.1 常用修正方法介绍

针对 PMV 模型常用的修正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引入 Fanger 教授提出的期


望因子 e[65]来修正,二是引入姚润明等人提出的适应系数λ[66]来修正。本节将对
两种修正因子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确定适合的修正方法,得到适合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热舒适评价模型。

3.3.1.1 期望因子修正

随着热舒适实地调查研究的深入,PMV 模型在自然通风建筑中的适应性问
题受到质疑。国外偏热环境下的诸多现场调查结果显示,环境越热,人们的实际
热感觉与 PMV 预测值得偏离就越大,出现“剪刀差”现象[11]。为使 PMV 方程能
够 适 用 于 非 空 调 环 境 , Fanger 教 授 提 出 了 考 虑 心 理 适 应 性 的 期 望 因 子 e
(Expectancy factor),用来修正当量稳态空调条件下计算出来的 PMV,得到 PMVe
作为修正模型,e 的取值范围为 0.5~1[65]。该修正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𝑃𝑀𝑉𝑒 = 𝑒 × 𝑃𝑀𝑉 (3-1)
Fanger 给出了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空调普及条件下的期望因子 e 值,如表 3-

54
第 3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4 所示。

表 3- 4 期望因子 e 的值[11]

期望值 建筑位置和房间类型 炎热时间长短 期望因子 e


高 空调建筑普及地区的无空调房间 夏季炎热时间较短地区 0.9-1.0
中 空调建筑有一定应用地区的无空调房间 夏季炎热地区 0.7-0.9
低 空调建筑未普及地区的无空调房间 全年炎热地区 0.5-0.7

3.3.1.2 适应系数修正

基于热平衡模型的 PMV-PPD 方法的优点是考虑到室内环境的物理参数以及


人体活动和服装水平,因此比适应性模型应用更为广泛。然而,它忽视了气候、
社会经济、热期望,以及人体心理和行为适应能力等因素。人体自适应性模型机
制如图 3-13 所示。

图 3- 13 人体自适应模型机制[66]

可以看出,人体自适应模型中包含的各种因素不仅影响着人体热感觉,而且
其影响程度很难单独量化。为解决此问题,在 Humphreys 适应性模型研究的基础
上,姚润明将黑箱法引入热舒适调节模型中。黑箱法是控制原理中广泛使用的一
种方法,代表系统的控制机制,其原理可描述为:先对黑箱(系统输入)给予严

55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格的刺激,观察黑箱的反应(系统输出),通过二者的变化关系,探索黑箱的内
部构造和机理,开发黑箱内部的数学模型。姚润明将黑箱法应用到稳态热平衡方
程中,并描述如下:

图 3- 14 用黑箱法表示热舒适模型[66]

PMV 可以用公式 3-2 来计算:


𝑃𝑀𝑉 = 𝐺 × 𝛿 (3-2)
其中:δ——外界物理刺激量
G——人体感受量
综合 PMV 模型与适应性模型的优点,结合黑箱法的原理,姚润明提出了适
应性 PMV 模型,如图 3-15 所示。

图 3- 15 适应性 PMV 模型机理图[66]

其计算公式为:
aPMV  G    aPMV  K  G (3-3)
式 3-2 中, K 为大于 0 的系数,取决于气候、季节、建筑形式及功能,社
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它瞬时物理环境中的相关因素。经推导可得:
aPMV  G   (
/ 1  K  G) (3-4)
将公式 3-2 带入公式 3-4 中,并令   K /  ,得到:
PMV
aPMV  (3-5)
1    PMV
式 3-5 中,λ为适应性系数,反映了人体采取自适应调节的水平高低及调节
方向。

56
第 3 章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调研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

3.3.2 整体热舒适评价模型修正

由 3.3.1 节可知,带期望因子的 PMV 与适应性 PMV 的修正模型分别为:


𝑃𝑀𝑉𝑒 = 𝑒 × 𝑃𝑀𝑉 (3-1)
𝑃𝑀𝑉
aPMV = (3-5)
1+𝜆𝑃𝑀𝑉
基于最小二乘法,期望因子 e 和适应系数λ的值可根据以下方程进行计算
[67]

∑𝑁
𝑖=1(𝑇𝑆𝑉𝑖 ∗𝑃𝑀𝑉𝑖 )
e= ∑𝑁 2 (3-6)
𝑖=1 𝑃𝑀𝑉𝑖
∑𝑁 𝑁
𝑖=1 1/𝑇𝑆𝑉𝑖 −∑𝑖=1 1/𝑃𝑀𝑉𝑖
λ= (3-7)
𝑁

依据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调研数据,分别用两种修正方法对冬季和夏
季的评价模型进行修正。采用温度频率法,将操作温度按 0.5℃为间隔进行分组,
N 为总组数。计算每组的𝑇𝑆𝑉𝑖 和𝑃𝑀𝑉𝑖 ,代入公式 3-6 和公式 3-7 中,得到两个季
节的期望因子和适应系数,如表 3-5 所示。

表 3- 5 冬夏季修正因子计算结果

修正因子 冬季 夏季
期望因子 e 1.36 0.42
适应系数 λ -0.35 -0.93

由于期望因子 e 的取值范围应为 0.5~1[65],而冬季所求得的 e 为 1.36,夏季


所求得的 e 为 0.42,均不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不符合要求,不能采用这种修正
方法。
适应系数λ的正负表示反馈调节的方向,绝对值大小表示调节的强度。冬夏
季适应系数均为负,表示冬夏季由于人体自适应调节,实际人体对热环境的敏感
性降低,对热环境的要求也降低,从 3.2 节数据拟合结果中也可看出,相同温度
条件下,冬季采暖工况下,实际热感觉比预测热感觉要热,夏季供冷工况下,实
际热感觉比预测热感觉要凉,说明室内人员对室内环境的实际要求比预测情况要
低。冬季适应系数绝对值比夏季的小,说明冬季调节程度比夏季弱,即冬季实际
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的偏差小于夏季的偏差,这一结论与 3.2 节中拟合曲线的差
异程度相吻合。
综上所述,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室内热舒适模型应选用适应系数λ来修
正,得到冬季修正后的适应性 PMV 模型为:

57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𝑃𝑀𝑉
aPMV = (3-8)
1−0.35𝑃𝑀𝑉

夏季修正后的适应模型为:
𝑃𝑀𝑉
aPMV = (3-9)
1−0.93𝑃𝑀𝑉

3.4 本章小结

本章是对第二章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夏季调研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和
研究。根据上一章对环境参数和热感觉的统计数据,本章建立了冬夏季寒冷地区
大型商业综合体室内整体热舒适评价模型,即得到了整体热舒适评价方法,具体
内容包括:
(1)对热舒适领域普遍使用的两种理论体系,即 PMV-PPD 理论和适应性
理论进行了介绍和探讨,通过分析其适用条件和优缺点,选取了 PMV-PPD 理论
作为预测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情况的基本模型。
(2)依据调研结果,分别对冬季和夏季室内人员实际热感觉和预测热感觉
进行了曲线拟合,并对比和分析了二者的差异,证明在该气候区和该类型的建筑
中,原始 PMV-PPD 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需进行模型的修正。
(3)引入两种常用的修正方法,即带期望因子的 PMV 和适应性 PMV,分
别对冬夏季的热舒适模型进行修正,选取合适的修正系数,建立热舒适修正模型。
在理论上,本章通过实地调研,对原始热舒适模型在实际建筑中的应用做出
了针对性的修正,是对热舒适理论的补充;在实际工程中,对寒冷地区大型商业
综合体整体热舒适的研究和评价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在建筑设计和系统设计初期
对综合体整体热环境的控制目标做出判断,并以此为基础对建筑整体运行能耗、
设备规模及初投资等进行预估。

58
第 4 章 大型商业综合体动线热舒适评价

第4章 大型商业综合体动线热舒适评价

动线是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区别于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等其它类型建筑的一
个特殊属性。大型商业综合体内部,顾客的停留和穿行构成动线;而大型商业综
合体建筑功能多样,且空调系统分区控温,各功能区之间热环境存在差异。顾客
动线与热环境本身的特点结合,使得人在整个活动轨迹上经历的不是均匀稳态热
环境。因此,动线上人停留和移动的相关参数会给人对热环境的感受带来影响。
本章将动线与热舒适的研究结合起来,根据大型商业综合体内顾客动线的特点,
将热舒适的评价分为两个方面,即在某一区域停留时的热舒适评价和在不同区域
间移动时的热舒适,并分别定义为“静态热舒适”和“动态热舒适”。根据现场
调研结果,对两种情况的热舒适评价方式进行拟合和修正,并尝试综合两种情况,
给出从顾客动线的角度评价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的参考方法。

4.1 动线静态热舒适评价

动线静态热舒适指室内人员在某一区域较长时间停留时的热舒适。例如在某
个餐饮店铺内吃饭或在电玩城玩游戏时,顾客常常会在该区域停留一定的时间,
该时间通常大于 10min。前文已表述过,大型商业综合体各区域之间热环境存在
差异,但由于综合体内部相对来说封闭性较强,且室内温度由空调系统控制,因
此某一区域内热环境可看成稳态热环境,可采用 Fanger 提出的稳态热环境下的
热舒适评价模型,即 PMV-PPD 模型来评价室内人员热舒适度。

4.1.1 各功能区静态热舒适拟合与分析

4.1.1.1 拟合结果汇总

与整体热舒适模型的处理结果类似,为方便比较差异,将冬季四种功能区的
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拟合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汇总如下。
(1)冬季各功能区热感觉投票拟合结果

59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 1 冬季步行街 PMV/TSV 拟合结果 图 4- 2 冬季零售区 PMV/TSV 拟合结果

图 4- 3 冬季餐饮区 PMV/TSV 拟合结果 图 4- 4 冬季娱乐区 PMV/TSV 拟合结果

表 4- 1 冬季各功能区热感觉投票拟合情况

步行街 零售区 餐饮区 娱乐区


公式 y=0.13x-2.30 y=0.22x-4.44 y=0.26x-5.83 y=0.28x-6.53
R² 0.63 0.96 0.93 0.55
PMV
斜率 0.13 0.22 0.26 0.28
中性温度(℃) 17.50 20.54 22.46 23.00
公式 y=0.39x-8.27 y=0.63x-14.09 y=0.24x-5.40 y=0.49x-11.43
R² 0.88 0.70 0.65 0.70
TSV
斜率 0.39 0.63 0.24 0.49
中性温度(℃) 21.02 22.33 22.59 23.33

60
第 4 章 大型商业综合体动线热舒适评价

(2)夏季各功能区热感觉投票拟合结果

图 4- 5 夏季步行街 PMV/TSV 拟合结果 图 4- 6 夏季零售区 PMV/TSV 拟合结果

图 4- 7 夏季餐饮区 PMV/TSV 拟合结果 图 4- 8 夏季娱乐区 PMV/TSV 拟合结果

表 4- 2 夏季各功能区热感觉投票拟合结果

步行街 零售区 餐饮区 娱乐区


公式 y=0.38x-9.21 y=0.32x-7.42 y=0.32x - 7.95 y=0.45x-10.73
R² 0.90 0.94 0.82 0.80
PMV
斜率 0.38 0.32 0.32 0.45
中性温度(℃) 24.22 23.32 24.62 23.78
TSV 公式 y=0.08x-2.37 y=0.22x-5.52 y=0.33x-8.51 y=0.32x-7.78

61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4-2(续)
步行街 零售区 餐饮区 娱乐区
R² 0.69 0.73 0.81 0.76
TSV 斜率 0.08 0.22 0.33 0.32
中性温度(℃) 29.67 25.54 25.43 24.61

4.1.1.2 拟合结果分析

从图 4-1~4-8 中各功能区各自热感觉拟合曲线上可直观看出,各区域的实际
热感觉投票和与预测热感觉投票曲线并未重合,在数值和变化趋势上均有不同。
从理论上分析,测试时间内商业综合体整体热环境偏热,主观热感觉投票值也偏
高,而人体较多偏离中性温度时,例如在热或者寒冷状态下,PMV 的预测值会
有较大偏差[11]。因此,各区域 TSV 和 PMV 的差别具有合理性。表 4-1 和表 4-2
对冬季 TSV 和 PMV 在各功能区自身和各功能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量化和归纳。
可以看出,冬季除餐饮区 TSV 与 PMV 差异较小外,其余三个区域两条曲线
斜率差异较大;不同功能区域的中性温度不同,在实际中性温度方面,步行街、
零售区、餐饮区和娱乐区依次递增,分别为 21.02℃、22.33℃、22.59℃、23.33℃。
夏季步行街和零售区两条曲线斜率差异较大,在实际中心温度方面,步行街、零
售区、餐饮区和娱乐区依次递减,分别为 29.67℃、25.54℃、25.43℃、24.61℃。
这表明,不同区域热感觉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有差异,需要分区控制温度,以达到
各区域内部满足舒适要求;同时,区域间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差异程度各不
相同,因此需分别建立各区域内的热舒适修正模型,作为动线静态热舒适的评价
模型。

4.1.2 各功能区动线静态热舒适评价模型建立

由 4.1.1 节结论可知,各功能区的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拟合结果均有偏
离,且不同区域的偏离程度不同,。由第三章整体热舒适研究部分的理论描述可
以判断,不同功能区的适应系数不同,修正模型不同。本节将分别求各个功能区
的修正系数,得到对应的修正公式,作为各区域动线静态热舒适评价模型。
参照 3.3 节中选取的方法,选用姚润明[66]的适应性 PMV(aPMV)模型对原
始模型进行修正。该理论综合了 PMV 模型与气候适应性模型的优点,既能得到
除中性环境以外的其它热环境下的人体热感觉,又考虑到了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其一般方程为
𝑃𝑀𝑉
aPMV = (3-5)
1+𝜆𝑃𝑀𝑉

62
第 4 章 大型商业综合体动线热舒适评价

式 3-5 中,λ为适应系数。根据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的拟合曲线偏差值,
应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冬夏季四种功能区的λ进行求解,带入公式 3-5 中,结果
如表 4-3、表 4-4 所示。

表 4- 3 冬季各功能区静态热舒适模型

冬季 步行街 零售区 餐饮区 娱乐区


λ -0.31 -0.4 -0.57 -0.53
修正公 aPMV aPMV aPMV aPMV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 = = =
式 1 − 0.31𝑃𝑀𝑉 1 − 0.4𝑃𝑀𝑉 1 − 0.57𝑃𝑀𝑉 1 − 0.53𝑃𝑀𝑉

表 4- 4 夏季各功能区静态热舒适模型

夏季 步行街 零售区 餐饮区 娱乐区


λ -3.92 -3.84 2.99 -1.60
修正公 aPMV aPMV aPMV aPMV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 = = =
式 1 − 3.92𝑃𝑀𝑉 1 − 3.84𝑃𝑀𝑉 1 + 2.99𝑃𝑀𝑉 1 − 0.53𝑃𝑀𝑉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冬季餐饮区适应系数绝对值最大,夏季餐饮区适应系数
符号与其它三种功能区相反,表明四种功能区相比,餐饮区内顾客在自适应行为
调节方面存在特殊性。实际上,人在就餐时通常会脱掉外套、选择偏热或偏冷的
食物,这些调节行为都会增加人体的冷/热感觉,且在就餐过程中,人体新陈代谢
率会发生变化,情况较复杂,因此餐饮区域的适应系数与其它区域存在差别。
为便于查看,现将冬夏季静态热舒适模型汇总如表 4-5 所示。

表 4- 5 冬夏季动线静态热舒适评价模型

功能区 步行街 零售区 餐饮区 娱乐区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冬季 𝑇𝑠 = 𝑇𝑠 = 𝑇𝑠 = 𝑇𝑠 =
1 − 0.31𝑃𝑀𝑉 1 − 0.4𝑃𝑀𝑉 1 − 0.57𝑃𝑀𝑉 1 − 0.53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𝑃𝑀𝑉


夏季 𝑇𝑠 = 𝑇𝑠 = 𝑇𝑠 = 𝑇𝑠 =
1 − 3.92𝑃𝑀𝑉 1 − 3.84𝑃𝑀𝑉 1 + 2.99𝑃𝑀𝑉 1 − 0.53𝑃𝑀𝑉

63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 动线动态热舒适

动态热舒适问题研究的是室内人员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移动时热感觉变化规
律,反映了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影响。由前文分析可知,由于区域间温度存在
差别,顾客在整个动线上经历的是不均匀的温度场,但商业综合体室内本身热环
境的特点又使得温度的变化范围和常规研究中突变温度场的温度变化范围有较
大差距,所以若直接使用前人研究中关于突变温度场的结论来评价顾客在动线上
的热舒适情况则有失偏颇。本节主要分析在商业综合体室内的温度变化强度下,
人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移动时的热感觉与在均匀温度场中活动时的热感觉的差异
性。
在主观调查问卷的设计中,询问了被试者 10 分钟之前所处的区域和当前所
处的区域。将样本按照当前位置和 10 分钟之前所在位置是否不同来分类,并根
据四种功能区的温度差别将顾客在区域间的移动分为“低温区到高温区”“高温
区到低温区”两种情况,其中“高温区”和“低温区”都是相对的概念,根据综
合体室内温度场实测结果,区域间的温差在 5℃以下。冬夏季顾客经历两种不同
方向温度变化时,热感觉的拟合结果如图 4-9 与图 4-10 所示。
由图 4-9 与图 4-10 可知,冬夏季顾客经历两种方向的温度变化时,其热感
觉均随室内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变化规律均呈一次曲线形式。对比两条曲线的斜
率可知,冬季和夏季顾客从低温区过渡到高温区时的斜率均大于从高温区过渡到
低温区时的斜率,说明冬季和夏季人体从低温区过渡到高温区时,热感觉随温度
变化的敏感性更强。表 4-6 与表 4-7 对冬夏季不同方向温度变化时的拟合结果进
行了汇总,表中显示的公式即为两季节动线动态热舒适的计算公式。

64
第 4 章 大型商业综合体动线热舒适评价

图 4- 9 冬季动线动态热舒适拟合结果

图 4- 10 夏季动线动态热舒适拟合结果

65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4- 6 冬季不同方向温度变化拟合结果汇总

冬季 低温区到高温区 高温区到低温区
公式 y=0.51x-11.70 y=0.24x-4.69
R² 0.81 0.73
斜率 0.51 0.24
实际中性温度(℃) 23.12 19.41

表 4- 7 夏季不同方向温度变化拟合结果汇总

夏季 低温区到高温区 高温区到低温区
公式 y=0.27x-7.13 y=0.22x-5.60
R² 0.79 0.74
斜率 0.27 0.22
实际中性温度(℃) 26.41 25.45

表 4-6 与表 4-7 中所示公式即为冬夏季动线动态热舒适的计算方法,汇总如


表 4-8 所示。

表 4- 8 动线动态热舒适评价方程

季节 低温区到高温区 高温区到低温区
冬季 Td=0.51top-11.70 Td=0.24 top-4.69
夏季 Td=0.27top-7.13 Td=0.22 top-5.60

从图 4-9 和图 4-10 直观来看,夏季两条曲线的差别比冬季小,说明夏季温


度变化方向不同时,热感觉变化两种规律的差别比冬季的小。参照本文 2.7 节和
2.8 节中客观环境参数和主观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知,夏季环境参数主要落在
舒适温度区间,室内被试者也有 60.84%的人感觉不冷不热,认为环境舒适的比
例甚至有 80.98%,而冬季则不同。冬季实测环境温度普遍超过规范规定值,主
要是偏热环境,40.17%的被试者热感觉为暖甚至热,较多地偏离了舒适区间。冬
夏两季结果对比可知,在舒适区间内人经历不同区域热环境之间的过渡时,若温
度变化范围不超过舒适区间,则温度变化的方向对热感觉的影响较小;而当环境
条件偏离舒适区较多时,温度的变化方向会对热感觉产生较大影响,这种情况下,
当计算动线动态热舒适时,室内人员是由低温区移动至高温区还是由高温区移动
66
第 4 章 大型商业综合体动线热舒适评价

至低温区,对结果影响较大。虽然冬季温差最大仅 1.4℃,但由于冬季整体偏热,
表明可能是因为在舒适区外,人体自适应调节已经不能使自身回到舒适区间,因
此对环境变化的“抵御”能力不足,来不及或没有足够的能力消除环境对自身热感
觉的影响,导致温度变化方向不同对其热感觉的影响有较大差别;而夏季温差最
大为 2.3℃,虽比冬季温差大,但夏季人体依靠自适应调节能力可基本克服区域
之间不同热环境的过渡对其产生的影响,因此对环境的变化方向不同时,热感觉
的变化的两条曲线更为接近。

4.3 动线综合热舒适

从 2.6 节和 2.7 节对大型商业综合体室内热环境特点和人员活动特点的描述


中可知,顾客在各区域的停留时间会影响环境变化对人体热感觉的作用情况。顾
客从进入某区域到离开该区域的时间里,前 10 分钟区域不同热环境之间的过渡
对人体的热感觉起主导作用,其评价方法采用动线动态热舒适的计算方法;前 10
分钟内顾客逐渐适应所处区域的热环境,从 10 分钟后到顾客离开该区域的时间
里,区域内部稳定的热环境对顾客的热感觉起主要影响作用。
除时间参量外,室内人员对不同区域的关心程度不同,其热舒适的评价可能
也会受影响,从而影响其对整条动线的热舒适评价,例如当某顾客格外重视餐饮
区域的热环境时,他对餐饮区域的热舒适要求会相对提高,若该区域的热环境并
未满足他的热舒适要求,则整条动线的热舒适程度都可能会有所下降。对问卷中
关于四个区域热环境关心程度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到四个区域分别的重要性
权重:步行街为 0.22,零售区为 0.23,餐饮区为 0.26,娱乐区为 0.29。
为此,本节在对动线综合热舒适进行评价时,并不只是单纯的将动线静态热
舒适结果与动线动态热舒适结果相加取平均数,而是引入时间参量和重要性参量,
对动态热舒适结果和静态热舒适结果进行加权,推导得到理论公式为:

N N Td 10  Tsi  (M  10)


 Ti  wi 
i 1 Mi
 wi
T i 1
N
 N
(4-1)
w i 1
i w
i 1
i

式 4-1 中,各参量所表示的意义如下:
T——综合热舒适;
𝑇𝑆 ——静态热舒适,评价模型如表 4-5 所示;
𝑇𝑑 ——进入某区域时经历的动态热舒适,评价模型如表 4-8 所示;
𝑇𝑖 ——某区域内的综合热舒适;

67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w——重要性权重,其中步行街为 0.22,零售区为 0.23,餐饮区为 0.26,娱


乐区为 0.29;
M——在区域停留的时间,单位为 min,取值范围定义为 M≥10min;
i——区域类型数量,取值范围为 1,2,3,4;
N——整个动线上共经历的区域类型数量,取值范围为 1,2,3,4。
根据本节开头的分析,当在某区域的停留时间 M<10min 时,不考虑该区域
的静态热舒适,即该区域的公式为𝑇𝑖 =𝑇𝑑 ,其余部分不变。

4.4 本章小结

本章是对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热舒适评价体系的深入分析。在第三章分
析和提出了整体的热舒适评价模型后,本章针对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的动
线概念,将动线与室内热环境和人体活动的特点联系起来,得到了动线热舒适评
价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分析大型商业综合体室内各区域热环境的差别和人体停留和移动的活
动特点,提出动线“静态热舒适”与动线“动态热舒适”的概念;
(2)通过理论分析和推导得到二者的计算模型,其中静态热舒适模型采用
稳态环境下热环境的评价方法,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了修正,动态热舒适则参照
人体经过不均匀过渡空间时的热舒适研究,将移动情况分为“从高温到低温”和
“从低温到高温”两类情况,根据调研数据分别作出了热感觉随温度变化的拟合公
式;
(3)引入时间参量和重要性参量,将顾客在动线上的静态和动态热舒适进
行综合附权,得到评价顾客在整条动线上移动和停留时的综合热舒适公式。

68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从整体热舒适和动线热舒适两方面对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夏季
室内热舒适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客观参数测试和主观问卷调查相结
合的方式,对寒冷地区典型大型商业综合体热环境情况人员热舒适情况进行了调
研,得到了建筑室内整体热环境及各功能区热环境特点和被试者主观热感受等相
关现状。然后,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体拟合分析与修正,建立了适合寒冷地区大
型商业综合体的室内热舒适评价模型,为室内热环境的调控要求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将热舒适研究与建筑设计中的动线参数结合起来,得到了大型商业综合体
动线热舒适评价的方法,为热舒适理论在实际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具
体工作和结论如下:
(1)课题组分别在冬季和夏季对寒冷地区两栋典型大型商业综合体进行了
环境参数测试和问卷调查,共获得上万组热环境数据和 1321 份有效问卷。经统
计,在本文现场测试的有限时间内,被调研的商业综合体冬季平均温度为 24.77℃,
整体及各功能区都存在温度高于规范规定值的情况;夏季测试期间平均温度为
24.64℃,整体和各功能区温度基本处于规范规定范围内。
(2)对调查问卷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得到了冬夏两季综合体内顾客衣阻、
代谢率、区域移动情况及对各区域的热环境关注情况;对顾客热舒适相关指标的
投票结果进行统计得出,在被调研的商业综合体的物理环境条件下,夏季 89.98%
的顾客投票值在±1 之间,但冬季 60.27%的顾客感觉偏热,说明冬季室内较热,
相当一部分顾客的热舒适需求得不到满足。
(3)对实际建筑中常用的热舒适评价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选取了 PMV-PPD
模型作为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室内热舒适评价模型。采用温度频率法,根据
综合体整体调研结果绘制得到冬夏季热感觉的拟合曲线,计算得到冬季室内人员
热中性温度为 19.79℃,期望温度为 20.99℃,可接受温度上限为 22.22℃;夏季
中性温度为 25.64℃,期望温度为 24.98℃,可接受温度范围为 22.73℃~27.24℃。
(4)通过比较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热感觉的差异发现,原始 PMV-PPD 模型
并不能准确反映顾客热感觉实际情况,经计算后选取适应性 PMV 方程作为修正
方法,求得冬夏季适应系数λ分别为-0.35 与-0.93,以此建立了寒冷地区大型商
业综合体整体热舒适评价模型,得到了冬夏季整体热舒适评价方法。
69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将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的动线参数引入研究,将动线与室内各
区域热环境差异和人体活动的特点联系起来,提出了动线“静态热舒适”与动线
“动态热舒适”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其中静态热舒适部分采用适应性 PMV 方程对
各区域 PMV 模型,修正得到计算公式;动态热舒适部分则通过数据分类和拟合,
得到了顾客经历低温区到高温区与高温区到低温区的区域变化时的热感觉变化
规律。最后,引入时间参量和重要性参量,将动态热舒适与静态热舒适综合起来,
建立了整条动线上顾客在不同区域内停留和区域间移动时的热舒适评价方法。

5.2 展望

(1)受各方协调的情况和调研时间的限制,尽管调研选择的地区和建筑本
体都符合课题研究主体的典型特征,但为加强建筑样本的代表性,课题组后期仍
需进一步增加调研区域和调研建筑的数量,并最大限度增加有效问卷数量;尤其
是本文冬季调研数据相对夏季数据来说较少,导致数据拟合结果相关程度(R²)
不如夏季高,后续研究应再选取其它典型调研对象,提高拟合精度。
(2)在动线热舒适研究部分,由于调研条件限制,实测的测点所代表的热
环境条件差别不大,冬季区域间差别只有 1.4℃,后续研究需增加测点数量,尽
量覆盖各区域全部的热环境情况,使研究结果更具典型性。
(3)动线综合热舒适部分仅从一个角度,引入两个权重参量来推导出了计
算公式,后续研究可引入除时间和重要性之外的其它权重,以便定量计算其它涉
及人体心理、行为等的非热环境参数对人体热感觉的复杂影响。
(4)课题组在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中,可通过现场实验对本文所提出的公式
进行应用,结合具体案例体现公式的实际指导意义。

7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彦启森,石文星.空调器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制冷与空调,1997(03):
10~16.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
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清 华 大 学 建 筑 节 能 研 究 中 心 . 中 国 建 筑 节 能 年 度 发 展 研 究 报 告
2017[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4] 清 华 大 学 建 筑 节 能 研 究 中 心 . 中 国 建 筑 节 能 年 度 发 展 研 究 报 告
2007[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美国:1960.
[6]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176-19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 林晨怡.寒冷地区高铁站候车厅热舒适评价与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天
津:天津大学,2016.
[8] 清 华 大 学 建 筑 节 能 研 究 中 心 . 中 国 建 筑 节 能 年 度 发 展 研 究 报 告
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9] 芮光钰.商业综合体商业业态与顾客流线设计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D].西安:长安大学,2015.
[10] ASHRAE. ASHRAE 55-1992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S]. 1992.
[11] 朱颖心.建筑环境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2] Auliciems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t of Geography.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 study of comfort and performance[R].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2.
[13] 芮光钰.商业综合体商业业态与顾客流线设计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D].西安:长安大学,2015.
[14] 史波.城市综合体商业动线设计研究[D].江苏:南京工业大学,2013.
[15] Winslow C A, Herrington L P, Gagge A P. A new method of partitional
calorimetr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36. 116: 641~55.
[16] Stolwijk J A J, Hardy J D. Temperature regulation in man-theoretical study
[J]. Pflugers Archiv, 1966.
[17] Gagge A P. Introduction to thermal comfort. INSERM, 1977.

71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Gagge A P, Fobelets A P. Berglund L G. Standard predictive index of human


response to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J]. ASHRAE Trans, 1986, 92(2): 709~731.
[19] Fanger P O. Thermal Comfort [M]. Copenhagen: Danish Technical Press,
1970: 110~133.
[20] 张吉礼,马良栋,赵天怡.建筑环境热舒适性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 建
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30(1):1~10.
[21] Humphreys M. Outdoor temperature and comfort indoors [J]. Build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1978, 6(2): 92~105.
[22] Alison G K. Thermal comfort in tropical classrooms [J]. ASHRAE Trans,
1998, 98: 489~500.
[23] Wong N H, Feriadi H, Lim P Y, et al. Thermal comfort evaluation of naturally
ventilated public housing in Singapore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2, 37(12):
1267~1277.
[24] Buseh J F. A tale of two populations: thermal comfort in air-conditioned and
naturally ventilated office in Thailand [J]. Energy and Building, 1992, 18: 235~249.
[25] de Dear R, Gail S Brager. Thermal comfort in naturally ventilated buildings
revisions to ASHRAE Standard 55 [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2, 34(6): 549~562.
[26] 夏一哉,赵荣义等.北京市住宅环境热舒适研究[J].暖通空调,1999,
29(2):1~5.
[27] Han J, Zhang G Q, Zhang Q, et al. Field study on occupants’ thermal comfort
and residential thermal environment in a hot-humid climate of China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7, 42(2): 4043~4050.
[28] 李百战,刘晶,姚润明.重庆地区冬季教室热环境调查分析[J].暖通空
调,2007,05:115~117.
[29] 曹彬,朱颖心等.北京校园建筑夏冬两季室内热舒适性现场调查研究
[J].暖通空调,2012,42(5):85~89.
[30] 袁涛,李剑东,王智超.西安公共建筑热环境调查分析[J].铁道标准设
计,2010,(S2):128~130.
[31] 牛润萍,张培红,陈其针.沈阳商场冬季室内热舒适性与设计参数优化
[J].人类工效学,2007,(04):45~47.
[32] 赵西平,王成林.商业建筑冬季室内热舒适度研究分析[J].西安建筑科
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264~268.
[33] 刘炳智.西安市商业建筑冬季室内环境主观评价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
研究,2015,(02):297~299+303.
[34] 王昭俊,武丽霞,赵加宁.哈尔滨某大型超市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与分
析[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4,(04):16~19.

72
参考文献

[35] 王烨,张金萍,朱琨.兰州市某超市夏季室内空气质量及热舒适性研究
[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02):92~97.
[36] 张培红,牛润萍.沈阳市商场冬季热舒适的实测调查研究[J].沈阳建筑
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3):220~223.
[37] 李利文,闫军威,周璇,等.夏热冬暖地区商场冬季室内热舒适研究
[J]. 暖通空调,2015(6):76~81.
[38] 冯家亮.某商场热舒适性研究及空调末端节能控制优化[D].广州:华南
理工大学,2014
[39] 陈城.夏热冬暖地区综合商场功能区冬季热舒适性研究[D].广州:华南
理工大学,2016.
[40] 杨志国.大型封闭式购物中心动线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41] The Jerde Partnership, Building Type Basics for Retail and Mixed-Use
Facilities, 2004.
[42] 张璋.最佳购物中心动线设计表现[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43] 周洁.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4] 王晶晶.购物中心人流动线研究[D].福建:华侨大学,2007.
[45] 蒋斌.购物中心动线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46] 杨伟铭.以空间句法评析商业购物中心动线组织模式[J].建筑技艺,
2016(11):116-118.
[47] 程娜.以消费体验为前提的商业综合体内部动线空间设计探讨[D].湖
南:湖南大学,2012.
[48] 李继春,殷珊.商业空间环境对动线的需求分析[J].包装工程,2015,
57(18):122-126.
[49] 金权.非均匀热环境过渡过程人体热感觉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
学,2012.
[50] ASHRAE. ASHRAE Standard 55-2010.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S]. Atlanta, ASHRAE Inc Press, 2010.
[51] Chun C, Tamura A. Thermal comfort in urban transitional spaces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5, 40(5): 633~639.
[52]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 7730-Moderate Thermal Environments-
Determination of the PMV and PPD Indices and Specification of the Conditions for
Thermal Comfort [S].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05.
[53] de Dear R, Ring J W, Fanger P O. Thermal sensations resulting from sudden
ambient temperature changes [J]. Indoor air, 1993, 3(3): 181~192.
[54] Nagano K, Takaki A, Hirakawa M, et al. Effects of ambient temperature steps
on thermal comfort requirements [J]. Int J Biometeorol, 2005, 50(1): 33~39.

73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5] Chen C P, Hwang R L, Chang S Y, et al.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teps on human


skin physiology and thermal sensation response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1,
46(11): 2387~2397.
[56] 王良海.突变热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1992.
[57] 金权. 非均匀热环境过渡过程人体热感觉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
学,2012.
[58] 廖建科.温度突变的动态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3.
[59] McQueen R, Knussen C.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Science: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M]. Harlow Prentice Hall, 2002.
[60] 黄策.严寒地区商场建筑冬季热舒适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61] 王娇琳,陈露.冬季室内风速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J].中国住宅设施,
2009,5:24~29.
[62] ASHRAE Standard 55-2004, Thermal enviroment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 [S].
[63] 王昭俊.现场研究中热舒适指标的选取问题[J].暖通空调,2004, (12):
39~42.
[64] GB18049-2000T,中等热环境 PMV 和 PPD 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
规定[S].
[65] Fanger P O, Toftum J. Extension of the PMV model to non-air-conditioned
buildings in warm climates [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2, 34(6): 533~537.
[66] Yao Runming, Li Baizhan, Liu Jing. A theoretical adaptive model of thermal
comfort – Adaptive Predicted Mean Vote (aPMV)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9,
44(10): 2089~2096.
[67] Liu Gang, Cen Chao, Zhang Qi, Liu Kuixing, Dang Rui. Field study on
thermal comfort of passenger at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in transition season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6, 108: 220~230.

74
附录

附 录

附录 A: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季热舒适度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__________ 区域编号:________ 被试者活动状态:_________ 性别:__ _ 工作人员姓名: _

大型商业综合体冬季热舒适度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为匿名问卷,绝不会泄露您的信息,请您放心填写,谢谢!
1. 您衣着(多选,请打“√”):
上衣 长袖 T 恤 打底衫 毛衣 薄外套 厚外套
下衣 秋裤 薄打底裤 厚打底裤 长外裤 裙子

鞋袜 棉袜 运动鞋 皮鞋 靴子(厚) 靴子(薄)

2. 您 10 分钟前位于商场的以下哪种区域?
□1.服装商店 □2.其他零售商店 □3.餐饮类商店 □4.步行街 □5.娱乐区域
3. 您最近 10 分钟内主要的活动状态是怎样的?
□1.闲坐休息 □2.站立 □3.走路 □4.试衣服 □5.选购商品 □6.吃东西 □7.玩游戏
4. 您目前的冷热感觉如何?(-3 冷~+3 热)

冷 凉 微凉 适中 微暖 暖 热

-3 -2 -1 0 1 2 3

5. 您目前的热舒适程度如何?
□1.不舒适 □2.较不舒适 □3.较舒适 □4.舒适
6. 您认为以下参数应该如何改进?

温度 升高 不变 降低
风速 升高 不变 降低

湿度 更湿润 不变 更干燥

7. 您的年龄是__________,您在商场已经停留了___ __分钟

再次感谢您的耐心回答,请收下我们为您准备的小礼物,谢谢!

75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B:大型商业综合体夏季热舒适度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________ 区域编号:_______ 楼层: 被试者当前活动状态:_______ 性别:_ 工作人员姓名:

大型商业综合体夏季热舒适度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为匿名问卷,绝不会泄露您的信息,请您放心填写,谢谢!
1. 您这次来商场的主要目的(可多选)
□1.吃饭 □2.娱乐 □3.购物 □4.闲逛 □5.其它:
2. 您对下列区域的冷热情况关注程度如何(1~5 级:1 级为完全不关注,5 级为非常关注)?

a.步行街: b.服饰精品区域: c.娱乐区域: d.餐饮区域:


级 级 级 级

3. 您目前的衣着(多选,请打“√”)

上衣 背心 短袖 长袖 薄外套 连衣裙

下衣 短裤 长裤 短裙 长裙 丝袜

鞋袜 凉鞋 运动鞋 皮鞋 布鞋 拖鞋

4. 您 10 分钟前主要位于商场的第 层? 主要位于商场的哪种区域?
□1.步行街 □2.服饰、生活精品区 □3.餐饮类商店 □4.娱乐、体验区域 □5.超市
5. 您最近 10 分钟内主要的活动状态是怎样的?
□1.闲坐休息 □2.站立 □3.走路 □4.选购商品 □5.吃东西 □6.玩游戏
6. 您目前的冷热感觉如何?(-3 冷~+3 热)

冷 凉 微凉 适中 微暖 暖 热

-3 -2 -1 0 1 2 3

7. 您目前的热舒适程度如何?
□1.不舒适 □2.较不舒适 □3.较舒适 □4.舒适
8. 您认为以下参数应该如何改进?

温度 升高 不变 降低
风速 升高 不变 降低

湿度 更湿润 不变 更干燥

9. 您的年龄是__________,您已经进入商场___ __分钟了。

再次感谢您的耐心回答,谢谢!

76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1] 党睿,闫紫薇,刘魁星,单彩杰,刘刚.寒冷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冬
季室内热舒适评价模型研究,建筑科学, 2017,12.
[2] 党睿,闫紫薇,王立雄,刘魁星,刘刚.北京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夏
季热舒适研究,建筑节能,已录用.

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
法及工具”(项目编号 2016YFC070020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寒冷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理
论与方法”(项目编号 51338006);
[3] 天津工业大学教学楼运行能耗节能诊断与评价研究;
[4] 即墨交通枢纽绿建设计;
[5] 山东济宁中学、郭庄小学等教学楼建筑及场地设计优化项目。

77
78
致谢

致 谢

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忆过往,从考研开始,到现在毕业为止,
期间的喜怒哀乐、林林总总,都历历在目。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党睿老师和刘刚老师,党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
在科研学习方面收获良多,刘老师为人处世的高情商让我在处理问题时深受启发,
在此衷心感谢两年多以来两位导师对我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指导与关怀。
同时,我还要感谢刘魁星老师,是您不厌其烦、耐心的指导让我顺利理清研
究思路,完成毕业论文。您是老师也是兄长,能力强却又平易近人,在研究生生
涯中遇到了您,我感到很幸运。
此外,还要感谢美丽又亲切的郭老师还有帅气又可爱的小刘老师对我的帮助;
也要感谢同组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贾师姐、岑超师兄、涵宇姐、若曦、志
刚、小强哥,以及原野师兄、魏莱师妹,还有陪我一起调研的伙伴们,谢谢你们
帮我想点子、做调研,有你们在,我觉得很踏实。还有同门的兄弟姐妹们,汀、
梦柳、晓彤、刘杰,你们洒脱、乐观、有规划、执行力强,让我不断完善自己。
当然还有我们“图书馆四人组”王琪、琼儿和珍珍,以及我的室友杨笛和蜜桥,
和你们在一起我很放松很自在,很开心遇到了你们,让我收获友谊和快乐。
另外也感谢我的父母,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决定,包容我的任性,给我无尽
的安全感,你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忘不了学业不顺时刘老师对我的鼓励,忘不了迷茫彷徨时党老师给我的点播,
忘不了魁星老师毫无保留的经验分享和指导,忘不了我们可以开到五个小时的组
会,忘不了和伙伴们一起探讨问题、一起熬夜、一起调研的情景。匆匆写下一篇
致谢,愿时光如初,岁月静好。

7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