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負性症狀的認知功能概念化

*負性症狀:個案在語言、非語言、動機及活動量上的消失,包含:貧語、情緒漠
然、缺乏動機、享樂不能以及社交活動減少。
*認知功能退化+內在的認知內涵、生活的負向預期、悲觀思考→對於退縮行為的
影響
*對生活的負向預期、疾病的自我汙名化,影響對活動的參與及認知治療的效能。
(不只單純的生理因素所致,還受到預期、信念、認知與行為因應策略的影響)
前言
*例:小麥洗衣
*行為反應/外顯行為及內在經驗弱化(包含動機、情緒及思考弱化)
*負性症狀的核心病徵:語言及非語言表達的減少,且對基及的、愉快的、社交
等活動參與過少。(情緒漠然、無動機、貧語、享樂不能、無社交)
一、實徵發現
 效度、預後及病程
*負性症狀可預測較差的社會及職業功能,與較差的生活品質
*腦影像發現:側腦室擴大(大腦容量減少)、額葉的活化低下。
*外顯行為的退化與大腦功能不良是具同步性的。
 神經認知的缺損
*從環境中選取訊息的能力降低,無法維持長久的專注;容易被內在及外在的刺
激分心,在產生及執行計畫有困難
*注意力、記憶力及執行功能比控制組低 1SD
 負性症狀的壓力-素質模式
*研究發現,負性症狀的基因貢獻比正性症狀還大,與運其併發症亦有較強的關
係;基因及孕期因素顯著造成大腦結構性的異常(如,腦室擴大)
*異常細胞的遷移、孕期的程序性細胞死亡,以及青春期大腦的異常修剪可能是
腦是異常的潛在歷程。→大腦整合功能變差,限制神經認知的表現,處理資源受
到限制→影響後天因應壓力源的能力
二、負性症狀的心理學
 第一人稱描述
*自覺到認知缺損、思考疾患及貧語+想要符合對話者的社會期待,同時又對拒
絕相當敏感→(負向的互動經驗)過度類化溝通的困難→社交退縮(工作及經驗問
題)
*心理層次:失能、負向信念導致逃避建設性及愉悅感的活動;愉悅感的低預期
(如:我不會喜歡的)、對任務成功的低預期(如:無果我不確定一定會成功,我寧
可不去做);被社會接納的低預期;自我表現的失敗信念(包含語言和情緒表達)
 由正性症狀所引發的負性症狀:因為正性症狀帶來的影響,稱「次級負性症
狀(secondary negative symptoms)」。
*負性症狀具有補償性的保護作用,讓個案對抗威脅性的妄想和幻覺。(如:因被
害妄想而終日躺在床上以逃避出外被監視的危險)
 社交厭惡(社交的失敗者信念):對社交的負向態度
 失敗主義的表現信念/失敗者信念(個人表現的失敗者信念):負性症狀患者有
很多失能的信念及態度,對自我的作業表現也有過度類化的負向結論(如:
如果我有一點失敗,就跟完全失敗一樣)
→加重逃避、冷漠與被動
*認知缺損及負性症狀的個案因抱持著失敗的態度,因而影響功能表現/從創造
性的活動中退縮
*失敗的假設決定了個案對自我價值的評估(如:覺得缺乏吸引力、不聰明、社交
技巧差、角色缺損)
*失能態度、個人的不足感及人際的不足感讓個案遠離社交
 負向的預期
-低愉悅感預期:對於愉悅感活動的悲觀及負向預期;任何需要提起動機的活動
都可能被個案預期是無聊的;而且個案大部分的注意力也都放在無趣的預期上。
享樂不能可能是因為不正確的預期所造成的。
*愉悅感需在活動中進行評量,若事後回憶,愉悅感可能又會被低估(負向的回
憶偏誤→反而強化情境的負向觀點)
→預期愉悅感的活動是無趣的,可能選擇不去做,所得到的愉悅感就減少
*對可能的愉悅做負向預期會導致個案錯過很多有趣的事情和機會,並更驗證了
人生沒有「任何」趣味的預言。
-低成就預期:在做一件既定的工作時,個案常有低成就預期的偏誤。他們常預
期自己沒辦法達到目標;即使達到目標,也會覺得自己的表現低於預期的標準。
→影響壓力下目標導向行為的引發及維持
這些對於成功的失敗看法是真的嗎?因負向表現預期所造成的困難使得個案變
得更容易挫敗,並且持續對自己的表現感到失望
*因無法滿足他人過去及現在對自己的期待而感到罪惡。→強化了與「失敗、無用
無價值」有關的核心信念。個案因此對批評變得更加敏感。
-汙名化造成的低預期:精神症狀帶來的限制及疾病診斷(疾病汙名或自我汙名)
讓個案自覺無法達到更廣泛的社會標準(如:有份好工作、找到終生伴侶、享受休
閒購物等)(如:我有精神病,人生一點希望都沒有),卻也放棄不了這些願望
 知覺到資源有限
*若做一件事之前就覺得需要花費大量的力氣去完成,通常會讓你止步不前,想
要逃避;此信念會使有負性症狀的個案參加一個過去會感到快樂的活動時會有
「不值得去付出努力」的想法。惡化認知限制
*逃避從事耗力的工作也可能是一種為了節約資源的策略,以避免未來的傷害。
避免他人對自己產生期待,但也放棄了個人目標及個人抱負(如果逃避問題,問
題就會遠離我)
三、總結
負性症狀的治療
*治療的兩大目標:(1)幫助個案增加活動的資源與活力,來參與社交、職業與各
種有意義的活動(幫助個案發展有意義的目標,並停留在目標的投注上);(2)協
助個案減少不當的因應行為。
*因認知功能退化,安排作業與治療時需要考量其功能狀態,也可以利用輔具來
協助。
*請家人協助完成作業

治療
(1)確定增進動機及參與度的「具體目標」(如:工作、學校、獨立生活)
(2)提供阻礙目標的處理
*需依個案認知缺損程度作調整,以符合個案能力
治療策略:
1. 心理教育與常態化
*常態化有助於個案了解來了解自己的狀況;利用壓力脆弱模式說明,負性症狀
是過去及現在的對內外在壓力源所產生的反應。
*目標是讓個案知道他們的問題與多數人在某些時期的生活一樣,只是他們經驗
到的時間更長。
*提供發展及維持負性症狀的多向度解釋觀點(包括生物(如:調整器的重新自動
設定)以及心理(如:減少活動避免被淹沒的感受))
2. 讓個案融入認知模式
*治療的早期目標:讓個案熟悉他們的問題來自認知、情緒及行為層面。
*解釋認知模式,示範想法、感覺及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
*for 續發性的負性症狀,逃避及退縮行為被視為是因為知覺到受威脅所導致(不
管是內在或外在事件,信念、幻聽以及相關的害怕情緒都會被引發)。(類似安全
行為);迴避及逃避行為被認為是短期的適應性方法,以降低痛苦及正性症狀的
惡化
3. 認知及行為取向
(1) 治療續發的負性症狀:
*主要目標:減少導致負性症狀行為的妄想信念。
*主要著力於正性症狀的認知行為治療(協助個案辨識、測試,並對妄想及幻聽作
替代性解釋),並結合/即可開始做暴露練習。
(2) 治療原發性負性症狀
*重新建立動機,並投入有意義的生活目標
*目標並非回復過去的社會及職業功能,而是在目前生活的情境脈絡中建立新的、
有意義的目標。
*企圖提升行為的激發,改變負向的預期及負向的表現信念。
-處理低愉悅感預期
(1)辨識低愉悅預期的認知扭曲
(2)找出反證
(3)安排有意義的活動
(4)活動「當下」紀錄愉悅感評量
(5)利用回饋轉換低預期
*藉由經常的詢問不同活動帶來的快樂程度,可讓個案動起來,開始看到愉悅感
的灰色地帶(打破全有全無的觀點)
*討論有趣的事或回顧一周的活動,累積反證
-處理對成功的低預期
*治療目標:駕馭內在動機,早期目標-減少來自外在的壓力
(1)協助個案辨識超出個人能力的領域,可能需處理一些壓力感受(對個案動機形
成合理的期待,不要將負性症狀視為懶惰的徵兆)
(2)協助個案並追求合理又有意義的目標
(3)將大目標切割成小的、可處理的步驟
(4)結構化並排序步驟
(5)處理障礙
(6)越過失敗
*透過對每周活動時間表內的活動作一連續向度的成就感評量
-治療汙名化帶來的衝擊
(1) 常態化精神症狀
(2) 同儕支持團體
(3) 辨識汙名化的高危險情境
(4) 認知再建構
-認知資源受限
治療方向:減少對自己腦力不足的錯誤判斷,以增加活動的參與機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