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08

团队编号: 15121008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方案设计类作品
比赛类别

方案设计类综合组

Hi Shale 团队

完成日期 2015 年 04 月 20 日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
作品简介
页岩 I 区块总体为低渗透、中等丰度、中型干气气藏。针对页岩 I 区
块地处丘陵地带、井场建设难度大,储层低渗透、渗流条件差,页岩气
开发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等难点,本次设计本着“经济高效、安全环
保”的开发理念,提出了以“井工厂+水平井体积压裂”为技术核心、
以“快速建产、滚动开发”为主体开发模式的总体开发思路,为后续
钻完井、采气及地面集输方案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气藏工程以地质特征为基础,分析了储层基本物性、流体及温度
压力特性,建立了气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分析和评价了气井产能,进
一步运用气藏工程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本区块技术政策,优选
了合理井网井距,提出了以“井工厂+水平井体积压裂”为技术核心、
以“快速建产、滚动开发”为主体开发模式的综合开发方案,并预测
比较了不同开发方案的开发效果,为后续钻完井、采气及地面集输方
案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钻井工程以气藏工程及地层条件为依据,基于安全、高效、经济钻
进的原则,采用“井工厂”作业模式进行丛式井作业设计。针对页岩
储层井壁易垮问题,优选了井眼方位与钻井液体系;为实现丛式井防
碰与增大储层动用程度,优化了水平井井眼轨道;考虑钻井提速与钻
井安全,优选了钻头与钻具组合;为保证后期压裂增产顺利进行,对
套管选型、套管下入方法、扶正器选型与安放位置、水泥浆体系等进行
了优化设计。钻井工程设计涵盖了钻井的各个方面,既满足开发方案
地质目标要求,又为后期压裂提供安全井筒。
完井工程是以储层特征、开发方案及井身设计为根据,基于经济
高效、安全环保的设计理念,采用射孔+压裂联作的作业模式进行完井
设计。为造复杂的缝网,采用多簇射孔方式;根据气藏开发指标,采
用大规模水平井体积压裂增产方法;为有效施工,采用拉链式压裂模
式;为减小储层水敏性,采取气举方式快速返排压裂液;从经济两角
度,优化设计裂缝参数。该完井工程涵盖了射孔、压裂两个大方面,适
于该区块页岩气完井作业。
采气工程主要涵盖了节点分析、排水采气工艺设计、井口设备设计、
防腐、防硫、防治水合物等。根据气藏工程配产需求,利用节点分析方

I
法,优化生产管柱尺寸;考虑气井产 H2S,优选井口和管柱材料;针
对前期气井产少量水,采用节能、环保、经济的涡流排水采气工艺;为
防硫沉积和水合物生成,通过毛细管,采用化学药剂除硫和水合物。
该采气工程考虑到了该区块的各个方面,适合采气作业。
根据区块气藏开发方案、气田当地环境、井网部署方案、页岩气井
的产气、产水特征,进行页岩气地面工程系统设计。本设计包括页岩气
田集输管网、井区中心站、SCADA 系统、消防安全、供电系统、通信系
统等部分的设计以及站场整体优化布局设计等。
通过对页岩 I 区块开发过程中各个环节对健康、安全、环境的影响,
制定了适合页岩 I 区块开发的 HSE 管理体系。建立了适合页岩 I 区块开
发的经济评价模型,结合具体工程设计参数及金融政策规定,论证了
不同开发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并进行了方案优选。
本设计方案坚持主体与特色相结合,总体上统筹兼顾、论证有据、
设计合理,将气藏工程、钻井工程、完井工程、采气工程与地面工程等
有机融合到设计当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经济的总体开发方案,
确保了页岩 I 区块建设与管理的有序实施及综合开发效益的实现。
由于设计团队水平有限,设计中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评
委批评指正。

II
目 录
第1章 总论....................................................................................................................... 1
1.1 气藏工程设计...............................................................................................1
1.2 钻井工程设计...............................................................................................1
1.3 完井工程设计...............................................................................................2
1.4 采气工程设计...............................................................................................3
1.5 地面工程设计...............................................................................................3
1.6 HSE................................................................................................................4
1.7 经济评价.......................................................................................................4
第2章 气藏工程方案...................................................................................................... 5
2.1 气藏概况.......................................................................................................5
2.1.1 地理与交通...........................................................................................5
2.1.2 区域地质...............................................................................................6
2.1.3 勘探简况及成果...................................................................................7
2.1.4 试采简况...............................................................................................7
2.1.5 小结.......................................................................................................8
2.2 气藏描述.......................................................................................................8
2.2.1 地层描述...............................................................................................8
2.2.2 储层描述.............................................................................................11
2.2.3 储量计算与地质建模.........................................................................28
2.2.4 小结.....................................................................................................40
2.3 气藏动态特征分析.....................................................................................40
2.3.1 流体性质及分布.................................................................................41
2.3.2 压力温度系统.....................................................................................45
2.3.3 气藏类型与驱动类型.........................................................................47
2.3.4 试气分析.............................................................................................47
2.4 气藏工程设计.............................................................................................49
2.4.1 技术政策研究.....................................................................................50
2.4.2 开发原则.............................................................................................58
2.4.3 层系划分.............................................................................................59
2.4.4 开发方式.............................................................................................60
2.4.5 井网部署原则.....................................................................................60
2.4.6 井型选择.............................................................................................61

I
2.4.7 水平井裂缝参数优化.........................................................................61
2.4.8 布井方式.............................................................................................64
2.4.9 合理井距.............................................................................................65
2.4.10 开发方案设计.....................................................................................85
2.4.11 开发方案预测.....................................................................................87
第3章 钻井工程方案.................................................................................................. 107
3.1 钻井工程地质概况...................................................................................107
3.1.1 区块地质概况...................................................................................107
3.1.2 气藏储层特征...................................................................................110
3.1.3 钻井难点分析...................................................................................111
3.2 钻井方案总体规划...................................................................................111
3.2.1 钻井方案总体设计原则...................................................................111
3.2.2 设计依照标准及规范.......................................................................112
3.2.3 钻井工程质量要求...........................................................................113
3.2.4 钻井井场规划及施工设计...............................................................114
3.3 井壁稳定性分析.......................................................................................114
3.4 井眼轨迹设计...........................................................................................116
3.4.1 井眼轨迹设计依据...........................................................................116
3.4.2 井眼轨迹设计基础数据...................................................................116
3.4.3 井眼轨迹设计...................................................................................116
3.4.4 定向井轨迹控制技术.......................................................................126
3.4.5 丛式井防碰设计...............................................................................128
3.5 井身结构设计...........................................................................................133
3.5.1 井身结构设计依据...........................................................................133
3.5.2 地层压力预测...................................................................................134
3.5.3 井身结构设计系数...........................................................................134
3.5.4 井身结构设计数据...........................................................................134
3.6 钻井设备选型...........................................................................................137
3.6.1 各开次最大负荷预测.......................................................................137
3.6.2 钻机及其主要设备...........................................................................137
3.7 钻井液设计...............................................................................................138
3.7.1 钻井液设计依据...............................................................................138
3.7.2 钻井液设计难点分析.......................................................................138

II
3.7.3 钻井液体系.......................................................................................138
3.7.4 钻井液材料用量设计.......................................................................143
3.8 钻头选型...................................................................................................143
3.8.1 钻头选型依据...................................................................................143
3.8.2 钻头选型推荐...................................................................................144
3.9 钻具组合及钻井参数设计.......................................................................145
3.9.1 钻具组合设计...................................................................................145
3.9.2 钻具组合强度校核...........................................................................147
3.9.3 钻井参数及水力参数设计...............................................................161
3.10 固井设计...............................................................................................164
3.10.1 套管设计...........................................................................................165
3.10.2 注水泥设计.......................................................................................171
3.10.3 套管水泥环强度分析.......................................................................174
3.10.4 提高固井质量工艺技术措施...........................................................181
3.10.5 固井技术要求...................................................................................181
3.11 井控设计...............................................................................................183
3.11.1 设计依据...........................................................................................183
3.11.2 各开次完钻地层压力预测...............................................................183
3.11.3 井控装置选择...................................................................................183
3.11.4 各开次钻井井口装置示意图...........................................................184
3.11.5 试压要求...........................................................................................188
3.11.6 井控要求...........................................................................................188
3.11.7 井控主要措施...................................................................................191
3.11.8 硫化氢安全防护特别措施...............................................................193
3.12 油气层保护...........................................................................................194
3.12.1 储层伤害因素分析...........................................................................194
3.12.2 储层保护措施...................................................................................195
3.13 钻井复杂情况及应急措施...................................................................195
3.13.1 卡钻预防及对策...............................................................................195
3.13.2 井壁垮塌预防及对策.......................................................................196
3.13.3 井漏预防及对策...............................................................................197
3.14 钻井施工进度及“工厂化”钻完井作业费用预算...........................198
3.14.1 机械钻速预测...................................................................................198

III
3.14.2 施工进度安排...................................................................................198
3.14.3 “工厂化”钻完井作业费用预算.....................................................199
3.15 健康、安全与环保...............................................................................200
3.15.1 基本要求...........................................................................................200
3.15.2 健康管理要求...................................................................................201
3.15.3 安全要求...........................................................................................201
3.15.4 环保要求...........................................................................................203
3.16 本章小结...............................................................................................207
第4章 完井工程方案.................................................................................................. 208
4.1 完井设计基础资料、技术思路及施工难点...........................................208
4.1.1 基础资料分析...................................................................................208
4.1.2 技术思路...........................................................................................211
4.1.3 施工难点及对策...............................................................................212
4.2 完井方式优选...........................................................................................212
4.2.1 完井方式优选原则...........................................................................212
4.2.2 完井方式优选...................................................................................213
4.3 裂缝形态研究...........................................................................................214
4.3.1 地质因素影响研究...........................................................................214
4.3.2 工程因素影响研究...........................................................................216
4.4 射孔工艺设计...........................................................................................220
4.4.1 射孔方式优选...................................................................................220
4.4.2 射孔位置优选...................................................................................221
4.4.3 射孔间距优化...................................................................................225
4.4.4 射孔工艺优选...................................................................................235
4.4.5 射孔参数优化设计...........................................................................238
4.4.6 射孔材料优选...................................................................................239
4.4.7 布孔方式选择...................................................................................241
4.5 裂缝优化设计方法研究...........................................................................241
4.6 裂缝参数优化...........................................................................................242
4.6.1 模拟单元选取...................................................................................242
4.6.2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244
4.6.3 裂缝参数经济优化...........................................................................245
4.7 压裂材料优选...........................................................................................248

IV
4.7.1 支撑剂优选.......................................................................................248
4.7.2 压裂液优选.......................................................................................250
4.7.3 转向剂优选.......................................................................................254
4.8 施工参数设计...........................................................................................254
4.8.1 破裂压力预测...................................................................................255
4.8.2 加砂方式优选...................................................................................256
4.8.3 施工参数设计...................................................................................258
4.8.4 施工泵压预测...................................................................................263
4.8.5 泵注程序设计...................................................................................264
4.9 压裂工艺及配套技术优选.......................................................................268
4.9.1 压裂工艺对比...................................................................................268
4.9.2 压裂工艺设计...................................................................................270
4.9.3 压裂配套技术...................................................................................271
4.9.4 压裂工艺及配套技术优选结果.......................................................276
4.10 压裂设备及管柱优选...........................................................................277
4.10.1 压裂设备优选...................................................................................277
4.10.2 压裂管柱优选...................................................................................277
4.11 压裂液返排及处理...............................................................................278
4.11.1 桥塞钻磨...........................................................................................278
4.11.2 压裂液返排设计...............................................................................279
4.11.3 返排液处理.......................................................................................283
4.12 完井工程健康、安全及环保...............................................................286
4.12.1 应执行的标准与规范.......................................................................286
4.12.2 完井方案健康、安全及环保要求...................................................287
4.12.3 完井工程紧急预案...........................................................................289
4.13 本章小结...............................................................................................290
第5章 采气工程方案.................................................................................................. 292
5.1 生产系统节点分析...................................................................................292
5.1.1 气井产能公式确定...........................................................................292
5.1.2 气井产能与井口压力关系分析.......................................................293
5.1.3 气井产能与油管尺寸关系分析.......................................................293
5.1.4 井口节流油嘴选择...........................................................................294
5.1.5 预测临界携液流量...........................................................................295

V
5.2 排水采气工艺方法优选...........................................................................297
5.2.1 涡流排水采气设计...........................................................................301
5.2.2 气举排水采气设计...........................................................................305
5.3 气井工作制度选择...................................................................................305
5.4 井口设备设计...........................................................................................305
5.4.1 井口装置选择...................................................................................306
5.4.2 生产管柱设计...................................................................................308
5.5 防腐、防垢及硫沉积、水合物防治工艺...............................................310
5.5.1 防腐工艺...........................................................................................310
5.5.2 防垢工艺...........................................................................................312
5.5.3 防硫沉积工艺...................................................................................313
5.5.4 水合物形成预测及防治...................................................................314
5.6 生产作业管理...........................................................................................315
5.6.1 生产工作制度管理...........................................................................315
5.6.2 修井设备管理...................................................................................317
5.7 采气工程健康、安全及环保...................................................................317
5.7.1 人身安全要求...................................................................................317
5.7.2 施工安全要求...................................................................................318
5.7.3 环境保护要求...................................................................................318
5.7.4 地面要求...........................................................................................318
5.8 本章小结...................................................................................................318
第6章 地面工程方案.................................................................................................. 320
6.1 地面工程设计总体规划...........................................................................320
6.1.1 设计范围...........................................................................................320
6.1.2 编制原则...........................................................................................320
6.1.3 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320
6.2 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321
6.2.1 地理位置...........................................................................................321
6.2.2 自然环境...........................................................................................322
6.2.3 社会环境...........................................................................................323
6.3 气田建设规模及总体布局.......................................................................323
6.3.1 气田建设规模...................................................................................323
6.3.2 产品质量指标...................................................................................323

VI
6.3.3 气田总体布局...................................................................................323
6.3.4 井区中心站站选址方案...................................................................324
6.3.5 管线布置方案...................................................................................326
6.3.6 总体布局方案...................................................................................328
6.3.7 主要工程量.......................................................................................328
6.4 页岩气集输方案.......................................................................................328
6.4.1 水合物预测及防止方案...................................................................328
6.4.2 湿气输送方案...................................................................................329
6.4.3 除砂方案...........................................................................................330
6.4.4 防冲蚀方案.......................................................................................330
6.4.5 清管方案...........................................................................................331
6.4.6 计量方案...........................................................................................331
6.4.7 增压方案...........................................................................................332
6.4.8 脱硫方案...........................................................................................333
6.4.9 脱水方案...........................................................................................334
6.4.10 返排液处理方案...............................................................................334
6.4.11 设备撬装化方案...............................................................................335
6.5 集输总体工艺流程...................................................................................336
6.5.1 气田集输总流程...............................................................................336
6.5.2 气田集输设计参数...........................................................................336
6.6 集输管网设计...........................................................................................337
6.6.1 线路走向...........................................................................................337
6.6.2 线路用管...........................................................................................337
6.6.3 管道工艺计算...................................................................................337
6.6.4 管道敷设...........................................................................................340
6.6.5 主要工程量.......................................................................................345
6.7 集输站场设计...........................................................................................345
6.7.1 单井(丛式井)井场.......................................................................346
6.7.2 井区中心站.......................................................................................348
6.8 页岩气处理...............................................................................................350
6.8.1 遵循的原则及标准...........................................................................350
6.8.2 处理规模...........................................................................................351
6.8.3 总工艺流程.......................................................................................352

VII
6.8.4 工艺装置...........................................................................................353
6.8.5 主要设备...........................................................................................358
6.9 系统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358
6.9.1 防腐...................................................................................................358
6.9.2 通信工程...........................................................................................358
6.9.3 自动控制...........................................................................................359
6.9.4 供配电系统.......................................................................................360
6.9.5 给排水系统.......................................................................................361
6.9.6 供热和暖通.......................................................................................361
6.9.7 总图...................................................................................................362
6.9.8 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363
6.9.9 节能和节水.......................................................................................364
6.9.10 HSE 管理...........................................................................................365
第7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369
7.1 页岩 I 区块开发方案经济评价................................................................369
7.1.1 气藏开发基础数据...........................................................................369
7.1.2 投资估算...........................................................................................370
7.1.3 资金筹备及建设期利息...................................................................371
7.1.4 成本费用估算...................................................................................372
7.1.5 销售收入...........................................................................................372
7.1.6 税金及附加.......................................................................................373
7.1.7 利润估算...........................................................................................373
7.1.8 方案优选...........................................................................................374
7.1.9 优选方案不确定性分析...................................................................375
7.2 健康安全环保(HSE)............................................................................377
7.2.1 环境保护...........................................................................................377
7.2.2 安全防范...........................................................................................382
7.2.3 健康卫生...........................................................................................384
7.2.4 HSE 管理...........................................................................................384
附录 388
附录 1 气藏工程相关图表.......................................................................................388
附录 2 钻井工程相关计算.......................................................................................391
附录 2.1 井壁稳定性分析....................................................................................391

VIII
附录 2.2 丛式井防碰计算....................................................................................396
附录 2.3 钻柱/套管载荷计算...............................................................................397
附录 2.4 套管强度校核........................................................................................399
附录 2.5 轨迹详细设计表....................................................................................399
附录 3 完井工程相关计算.......................................................................................405
附录 3.1 压裂液返排制度....................................................................................405
附录 3.2 水平井套管完井破裂压力预测............................................................406
附录 4 地面工程相关计算.......................................................................................409
附录 4.1 气体物性参数的计算............................................................................409
附录 4.2 脱硫工艺相关设备的计算....................................................................411
附录 4.3 脱水工艺相关设备的计算....................................................................419
参考文献 427

IX
第 1 章 总论

第1章 总论

1.1 气藏工程设计

通过资料分析,针对页岩 I 区块地处丘陵地带、井场建设难度大,储层低渗透
渗流条件差,页岩气开发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等难点,本次气藏工程设计本着
“经济高效、安全环保”的开发理念,提出了以“井工厂+水平井体积压裂”为技
术核心设计了以“快速建产、滚动开发”为主体开发模式的总体开发思路,为后
续钻完井、采气及地面集输方案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围绕上述核心开发思路,分析了页岩 I 区块的地理与交通情况、沉积特征、构
造特征、储层特征,并进行了储量计算和评价;综合评价了油藏流体性质、温度和
压力系统;根据已有地质和现场资料,建立了满足精度的地质模型;根据试气情
况,评价了气井的产能;运用气藏工程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本区块的技
术政策;根据开发原则,确定了开发层系和开发方式;优选了开发井型和井网,
论证了“井工厂”使用的合理性,优选了水平段部署层位和水平段长度,进一步
优化了水平井裂缝参数,在此基础上优选了水平井距,最终确定了井网部署方案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满足气田稳产和产能接替的不同滚动开发方案,并推荐了最
优开发方案,为后续钻完井、采气及地面集输方案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1.2 钻井工程设计

通过对页岩 I 区块已钻井情况分析,结合地质静态资料、生产动态数据及对国
内外页岩气藏开发所应用的先进钻井工艺及配套的调研,制定页岩 I 区块开发方
案的丛式井钻井工程方案。
钻井过程中,在井底压差、钻井液与地层流体活度差等作用下,页岩地层井
壁围岩的强度和应力发生变化,诱发页岩微裂缝扩展延伸,从而影响井壁的稳定
性。因此优化钻井井眼井斜与方位极为重要,综合井壁稳定分析与压裂增产需要
本设计水平井延伸方位与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相平行。
页岩气丛式井“井工厂”模式具有降低钻井成本、缩短钻井周期、优化资源利
用、减少地面占用面积等优点。然而采用水平井“工厂化”作业开采页岩气时,向
两个相反方向钻水平井往往会导致两口相反方向水平井的水平井段之间存在一定
的空白带(称为“死油区”),另外丛式井相邻井井距只有 5m,根据已钻轨迹数
据分析可得防碰困难较大。针对上述难点,本次钻井设计轨迹采用“勺”型井眼
轨迹,有效地减小了“死油区”的大小;采用设计的上部井段“先微造斜,后纠
斜”绕障技术,增加相邻井井距,防止井眼碰撞。
由于该区块钻遇地层较为复杂,不合理的井身结构往往会引起钻井事故复杂
情况的发生,影响钻井效率。本设计在分析钻遇地层压力及地质必封点的基础上
调研相关井身结构优化资料,对该区钻井井身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龙马溪组储层岩石矿物组分主要为黑色碳质页岩、灰黑色页岩,其中夹少量
粉砂岩及泥岩,矿物含量主要以黏土矿物和石英(26.6%~73.1%)为主。结合黏土
晶体的化学结构特征和特性,以及龙马溪组地层泥页岩的矿物组分和黏土矿物含
量分析结果,认为在钻进龙马溪组地层时,其主要的井壁失稳风险是因伊利石及
伊蒙混层矿物晶体分散及表面吸水而产生的剥落掉块。针对储层岩性特点,设计
采用强封堵合成油基钻井液进行储层段钻进。

1
第 1 章 总论

根据已钻井资料分析,该区具有地层出露老、岩石硬度大、可钻性较差的特点
采用常规钻头及钻具组合设计难以满足高效钻井的需求。本设计在直井段采用
PDC+螺杆复合钻井方式,提高机械钻速。另外,在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定
向段及水平段钻进时托压严重,摩阻较大,严重影响钻井效率。为保证定向段和
水平段的机械钻速与定向稳定性,本设计推荐在定向段、水平段采用高效 PDC 钻
头+螺杆配合水力振荡器的钻具组合,从而改善钻压传递效果,提高钻井效率。
压裂增产对套管和水泥环强度及固井质量要求较高,为满足压裂需求,本设
计采用漂浮下套管技术保证套管下入,采用压裂工况校核套管强度使其满足压裂
需求,采用柔性水泥浆体系提高水泥环韧性,优化设计扶正器安放位置保证套管
居中提高固井质量。
1.3 完井工程设计

通过对页岩 I 区储层特征分析,结合气藏工程制定的不同开发方案、钻井工程
设计的丛式水平井,及对国内外页岩气藏开发所应用的完井工艺及配套技术的调
研,秉着高效、经济、安全、环保及健康的设计理念,制定页岩 I 区块开发方案的
完井工程方案。
通过调研国内外关于页岩气储层完井方式,结合页岩本区块脆性高导致井壁
不稳定特征,及后期压裂改造要求,选着经济的套管射孔完井。
从储层脆性特征、应力差异系数及天然裂缝发育情况的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
两个方面,说明了该区块储层压裂时能形成复杂缝网形态。在射孔工艺设计中,
为形成复杂缝网,优选多簇射孔方式。通过脆性剖面、地应力剖面及储层物性(孔
隙度、渗透率)剖面选择脆性高、物性好的井段为最优射孔位置。基于渗流场中压
力叠加原理,为减小裂缝间的相互干扰,优化水平井两边裂缝段间距为 100m,
中间裂缝段间距为 140m。基于诱导应力场,结合 Abques 扩展有限元法,模拟优
化簇间距为 30~40m。为高效、经济完成丛式井的完井工程,Y1、Y2 和 Y3 井采用
泵送电缆射孔+复合桥塞压裂联作的完井工艺。
通过等效流动方法,将缝网处理为等效高渗透带,基于 Eclipse 产能模拟,进
行产能敏感性分析;以净现值(NPV)为目标,得到裂缝参数优化图版,在储层
平 均 渗 透 率 0.25mD 条 件 下 , 最 优 裂 缝 条 数 为 11~13 条 、 最 优 单 翼 缝 长 为
180~220m、最优缝网等效渗透率为 1.5~2.5mD。
根据储层高闭合压力、强水敏、强酸敏特征,结合大型体积压裂要求,支撑剂
采用 30%100 目石英砂+70%40/70 目陶粒,石英砂用以打磨近井地带降低施工摩
阻和支撑次级裂缝;压裂液采用滑溜水,若砂浓度过高(大于 240kg/m3),携砂
液采用滑溜水+线性胶的混合压裂液体系;同时考虑到水平井两靶点处裂缝段需
要控缝高,分别采用沉降式转向剂和漂浮式转向剂控缝高技术。
通过 MSHALE 软件,为达到前期最优裂缝参数结果,对不同裂缝段进行施
工参数设计,针对每段裂缝,建议采用段塞加砂方式、大排量(10m3/min 左右)、
大砂量(80~120t)、大液量(1800m3 左右)。
结合地面“井工厂”作业模式,在一个井组中,大型体积压裂时,3 井次采
用拉链式压裂模式,井场条件允许情况下,加以多体系压裂液连续混配技术、多
级供液技术及施工过程中裂缝监测技术。针对储层水敏性强问题,自喷返排后期
采用人工气举方式促使液体快速返排。

2
第 1 章 总论

1.4 采气工程设计

采气工程主要完成了节点分析、排水采气工艺设计、井口设备设计及防腐防硫
和水合物等工艺设计。
结合气藏工程制定的 15×104m3/d 的配产要求,采用 PIPESIM 软件,对单井进
行节点系统分析,优选生产管柱尺寸为 2 7/8~3 1/2in,初期采用 8~10mm 气嘴节流。
针对压后初期产水较多,采用气举排水采气,生产中期采用经济高效的涡流排水
采气,后期地层压力下降,产气量减少,井底积水增多时,可定期通过气举排水。
地层含有一定量的 H2S,其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腐蚀性,通过选择耐腐蚀材料
优选井口装置和生产管柱。通过制定合理的防腐工艺方案、通过毛细管,采用化学
药剂除硫和水合物,从而保证气井的正常生产。
生产过程中,容易接触 H2S,从安全、环保及健康角度,制定相应应急预案,
应对 H2S 中毒事故。

1.5 地面工程设计

本设计秉承“节能、环保、高效”的设计理念,总体方案由页岩气集输管网系
统和页岩气处理系统构成。
本地面工程设计采用中压集气、集中脱酸脱水的湿气输送工艺。后期在低压井
井场集中增设橇装式增压装置,将其增压到采气干线的压力,并在低压、低产废
弃井口处设置止回阀,保证其不会发生倒灌。
井区中心站主要承担着集中 2 座单井站和 8 座丛式井站共计 45 口井的来气,
并集中处理的任务。井区中心站设置工艺区和给排水消防变电等辅助工艺区,其
主要功能包括集气、脱酸、脱水及计量外输。
本设计采用中压集气,利用 PIPEPHASE 软件对集输管网进行模拟,确定了
采气管线的管径和管道沿程压降。利用 HYSYS 软件对水合物形成温度进行预测,
确定水合物防止措施。用 HYSYS 软件模拟脱硫流程、三甘醇脱水流程,确定了脱
硫吸收剂的配比,并根据管输水露点要求,确定吸收塔塔板数,通过运行结果得
到工艺中其他设备的工艺参数,根据上述计算模拟结果作出适合本地面工程设计
的工艺流程图。
通过集输流程方案对比,优选了集输方案,选用了适宜、安全的通信、自控、
给排水、供电等公共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气田地面工程建设方案设计建议。根据行
业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法律、法规,提出了地面工程 HSE 要求。

1.6 HSE

结合页岩 I 区块开发各环节对健康、安全、环境的影响,制定了相应的 HSE 管


理与应急预案。
1.7 经济评价

针对页岩气藏开发投资大的问题,对不同开发方案进行了投资与收益计算
分析,以经济学角度评价并优选了最优的开发方案,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表明各优选方案达到行业标准,且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3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第2章 气藏工程方案

针对页岩 I 区块地处丘陵地带、井场建设难度大,储层低渗透、渗流条件差,
页岩气开发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等难点,本次气藏工程设计本着“经济高效、安全
环保”的开发理念,提出了以“井工厂+水平井体积压裂”为技术核心设计了以
“快速建产、滚动开发”为主体开发模式的总体开发思路,为后续钻完井、采气及
地面集输方案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2.1 气藏概况

2.1.1 地理与交通

2.1.1.1 地理位置

页岩Ⅰ区块总体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受到来自北西方向挤压应力作用,以
正向构造为主,各背斜带之间以宽缓向斜带为界。海拔最高 675m,最低 250m,
多在 400~600m 之间,如图 2.1 红色区域所示。

图 2.1 区块地形图

2.1.1.2 交通状况

该地区交通较为便利,区内各场镇间均有公路相通。工区东北方向有一可以
为压裂措施提供充足水源的河流,但附近无配套水集输设施,故需要根据自然地
理概况及有关设计规范自行设计配套集输工艺以满足生产要求。
2.1.1.3 环境状况

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 15~17℃。其总的特点是:四

4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年降水量超过 1000mm,水系发育,季风影响突
出。四季特点为: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
交错;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在降水多的季
节,需预防山洪暴发所引起的泥石流、塌方、滑坡,河道涨水所引发的洪水等自然
地质灾害。因此在开发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综合制定开发
方案。
2.1.2 区域地质

2.1.2.1 沉积特征

页岩气的聚集需要丰富的气源物质基础,要求生烃有机质含量达到一定标准。
那些有机质丰度高的黑色泥页岩是页岩气成藏的最好源岩,它们的形成需要较快
速的沉积条件和封闭性较好的还原环境。
纵向上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处于深水陆棚亚相。深水陆棚由于水深
相对较深,能量低,水体安静,沉积物常常以粒细的黑色岩系为典型特征。本区
块深水陆棚是一套以钙质云岩或粉砂质页岩、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为主的细
粒沉积,这套细粒黑色岩系具有分布广、厚度大、质纯的特点,形成于较深水环境
下的还原环境,富含有机质,有利于页岩气的产生和聚集。
2.1.2.2 构造特征

该区块总体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受到来自北西方向挤压应力作用,以正向
构造为主,各背斜带之间以宽缓向斜带为界。井区含气面积约 41.5km2,平均储层
厚度 87m。气藏地下构造图如图 2.2 所示。
宏观裂缝和断层对于页岩气的成藏起破坏作用,微裂缝是热成因型页岩气藏
成藏的主要运输、聚集途径,因此当其所处的环境发生较强的构造活动时会不利
于该类型气藏的保存。由图可知,目的区块构造主体为宽缓的单斜构造,没有大
的构造起伏,因此使得本页岩气藏得以保存。

图 2. 2 构造示意图

5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2.1.3 勘探简况及成果

2.1.3.1 勘探简况

区块已钻探井 5 口,其中 YY1、YY2、YY3、YY4 井试气证实为工业气流井。气


藏埋深约 2460~2560m,区块面积约 41.5km2,纵向厚度约 86m,根据钻井、测井
及岩心资料显示,该区地层出露老、岩石硬度大、可钻性较差;浅表有溶洞、暗河
发育,呈不规则分布;三叠系地层存在水层,二叠系长兴组、茅口组、栖霞组在局
部地区存在浅层气,水层和浅气层均属于低压地层;志留系地层的坍塌压力与漏
失压力之间的区间较小,目的层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气层油气显示活跃、地层异常
高压,气层压力系数为 1.41~1.55,而目的层之上的地层压力系数较正常。

2.1.3.2 勘探成果

对 YY1、YY2、YY3、YY4 井进行了试采作业,并完成了测井解释,获得了地
层物性资料和流体饱和度资料。利用取得的岩心,进行了 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
获得了地层矿物组成及泥页岩物理化学性能参数。对 YY1、YY2、YY3、YY4 井进
行了井流物取样分析,获得了流体的组分测试资料。对各层位进行了取芯作业,
进行了三轴力学实验和岩心分析,获得了岩石力学特性资料和扩散吸附特性资料
YY1、YY2、YY3、YY4 进行了压裂和试采作业,取得了部分生产认识,但生产数
据有限。
2.1.4 试采简况

从 2012 年 7 月 1 日开始,该区块的 4 口水平井 YY1、YY2、YY3、YY4 井压裂


后进行了试生产。生产时间分别为 363、63、10 和 32 天。YY1 井试采时间最长,产
量从初期的 60230m3/d 上升到目前的 64101m3/d。4 口井最低日产气为 60230m3/d,
最高日产气为 149630 m3/d,皆具有工业气流,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对比北美巴耐
特页岩气田 2832~28317m3/d 的日产气量,可知本区块气井产能较高。利用稳定试
井数据得到 YY1 井的平均无阻流量为 15.33×104m3/d,YY3 井的平均无阻流量为
21.18×104m3/d。试采初期 4 口井日产水在 2~11.6 m3/d,YY1、YY2、YY4 井目前均
不再产水,YY3 井目前产水量为 2.5 m3/d,分析该产水为压裂返排液,生产过程
中地层不出水。
2.1.5 小结

本区块为一新增储量区,位于丘陵地带,地面开发环境较为不便利。但交通
较为发达,有利于集输建设成本的降低。目前区块已完钻探井 5 口,对其中 4 口分
次分批进行了试井、试采、测井等地质参数获取工作,取得了较多有价值的地质资
料,为后期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6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2.2 气藏描述

2.2.1 地层描述

2.2.1.1 地层层序及岩性特征

页岩Ⅰ区块古生界奥陶系—中生界三叠系自下而上主要发育:十字铺组、宝
塔组、涧草沟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小河坝组、韩家店组、黄龙组、梁山组、栖霞组、
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根据目前勘探开发情况,将下志留
统龙马溪组下部至上奥陶统五峰组约 86m 层段含气泥页岩段作为本区主要的目的
层。按照从老到新的顺序,由五峰组至嘉陵江组具体叙述如表 2.1 所示。
根据页岩气的成藏特征可知,页岩气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
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泥岩、高碳泥岩、页岩及粉砂质岩类夹层中。天然气生成
之后,在源岩层内的就近聚集,表现为典型的原地成藏模式。与常规储层气藏不
同,页岩既是天然气生成的源岩,也是聚集和保存天然气的储层和盖层。因此,
有机质含量高的黑色页岩、高碳泥岩等常是最好的页岩气发育条件。
由表 2.1 可知,目的层龙马溪组上部为灰、深灰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下部
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五峰组上段为钙质云岩或粉砂质页岩,下段为
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黑色页岩含较多的有机质,碳质页岩含有大量已碳化
的有机质,是良好的生气层;砂质页岩是混入一定砂质成分的页岩,可作为页岩
气储集的空间;龙马溪组上部的泥岩可作为良好的盖层,故目的层岩性有利于天
然气的产生和储集,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
表 2.1 地层特征一览表
系 统 组 代号 厚度 岩性特征
灰、浅灰、深灰色灰岩、含云灰岩、白
嘉陵江组 T1j 250~320
云岩、灰质白云岩
三叠系 下统 430~480 泥质白云岩、灰色泥质白云岩为主
飞仙关组 T1f
430~480 泥质白云岩、灰色泥质白云岩

浅灰、深灰色灰岩、含泥灰岩、泥质
长兴组 P2ch 190~200
灰岩、生屑灰岩
上统
龙潭组 P2l 50~60 灰、浅灰色灰岩、含泥灰岩

二叠系
茅口组 P 1m 300 灰白色灰岩及灰黑色炭质页岩

下统 浅灰色含生屑灰岩,灰、深灰色灰
栖霞组 P1q 150

灰、深灰色泥岩为主,顶部为灰黑
梁山组 P1l 25
色炭质泥岩
绿灰、深灰色云岩、针孔状云岩、角
石炭系 中统 黄龙组 C2h 25
砾状云岩
志留系 中统 韩家店组 S2h 500 以灰色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

7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系 统 组 代号 厚度 岩性特征
小河坝组 S 1x 230 以灰、绿灰、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
下统 上部为灰、深灰色泥岩、含粉砂质泥
龙马溪组 S1l 300 岩,下部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炭
质泥岩
上段为钙质云岩或粉砂质页岩,下
奥陶系 上统 五峰组 O3W 3~7
段为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

2.2.1.2 地层矿物分析

(1)脆性矿物分析
页岩中的脆性矿物主要指页岩中的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石英、长石和
岩屑碎屑),脆性矿物含量大小与页岩产层压裂改造的难易程度有关。页岩气藏
属超致密储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的成藏特征,开发需要大规模的水力压裂来提
高产能,裂缝网络的展布特征直接受控于脆性矿物指数大小。国内学者付永强等
在研究中发现,裂缝网络主要集中在脆性指数较大的储层段,相对于脆性矿物低
的储层段,其测试具有较高的产能。因此,脆性矿物含量高,容易压裂改造,产
气能力高;脆性矿物含量低,不容易压裂改造,不利于页岩气的渗流,会直接影
响页岩气产能。根据《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将页岩气储
层脆性矿物含量进行如下分类,如表 2.2 所示。
表 2.2 页岩脆性矿物含量分类
脆性矿物含量(%) 分类
≥40~<50 高
≥30~<40 中
<30 低
目的层脆性矿物介于 33.9%~80.3%,平均为 56.5%。在纵向上,五峰组—龙
马溪组一段一亚段脆性矿物含量高,多大于 50%;一段二亚段—三亚段下部脆性
矿物含量降低,主要介于 40%~65%;三亚段上部脆性矿物含量普遍较低,如表
2.3 所示。
表 2.3 目的层岩石脆性矿物含量
目的层段 脆性矿物含量(%) 分类
32 —— 低
12-31 40~65 高
11 >50 高
总体 33.9~80.3 中-高
由上表可知,本区块目的层段的脆性矿物含量总体较高,有利于实施压裂增
产措施,地层进行压裂改造容易获得较高的气体渗流能力。
(2)粘土矿物分析
利用在含气页岩段龙马溪组和五峰组取得 43 个的岩心样品,进行了 X-射线
衍射分析实验。根据岩芯测定结果,页岩岩石粘土矿物组分如表 2. 4 所示。
表 2.4 页岩 I 区块含气页岩段粘土 X 衍射分析数据表
平均矿物含量(%)
层位 岩性 伊利 高岭 绿泥 样品数
蒙皂石 伊/蒙间层 石 石 石

8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深灰色泥岩 / 35 61 / 4 1
灰黑色页岩 / 51 45 / 4 3

黑色碳质页岩 / 45 50 / 5 3
黑色碳质泥岩 49 45 / 6 1
龙马溪组
灰黑色碳质泥岩 / 63 32 / 5 14
灰黑色泥岩 / 47 42 / 11 3

灰黑色粉砂质泥岩 / 52 42 / 6 15
平均 / 54 42 / 6 40
五峰组 灰黑色碳质泥岩 / 73 20 13 4 3

龙马溪组和五峰组伊/蒙混层含量较多,平均为 54%、73%。伊/蒙混层是遇水
易膨胀的矿物,易发生粘土膨胀和分散造成地层伤害,应注意压裂液对地层的伤
害。
龙马溪组绿泥石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 6%。绿泥石是酸敏性矿物,酸化时易
造成氢氧化铁胶体沉淀,应注意钻井液与地层的配伍性。
龙马溪组不含高岭石,伊利石含量较低,五峰组含有伊利石和高岭石,但含
量均较低。伊利石和高岭石是速敏性矿物,易造成颗粒运移堵塞地层。由 X-射线衍
射分析结果可知,目的层岩石流速不敏感。
2.2.2 储层描述

2.2.2.1 沉积相描述

页岩气的聚集需要丰富的气源物质基础,要求生烃有机质含量达到一定标准。
那些有机质丰度高的黑色泥页岩是页岩气成藏的最好源岩,它们的形成需要较快
速的沉积条件和封闭性较好的还原环境。
纵向上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处于深水陆棚亚相。深水陆棚由于水深
相对较深,能量低,水体安静,沉积物常常以粒细的黑色岩系为典型特征。本区
块深水陆棚是一套以钙质云岩或粉砂质页岩、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为主的细
粒沉积,这套细粒黑色岩系具有分布广、厚度大、质纯的特点,形成于较深水环境
下的还原环境,富含有机质,有利于页岩气的产生和聚集。
2.2.2.2 物性特征及储集空间类型

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段发育孔隙类型包括无机孔隙、有机质孔隙、微裂缝
构造缝 4 种储集空间类型,其中无机孔隙主要包括粘土矿物晶间孔、粒间孔以及
粒内孔;有机孔隙属于有机质在后期热演化过程形成的孔隙,页理缝则主要发育
于纹层发育段,在刚性矿物与塑性矿物间易于形成页理缝,根据岩芯观察结果表
明,构造缝多为直劈缝和高角度构造剪切缝,整体欠发育。
储集空间以纳米级有机质孔、粘土矿物间微孔为主,并发育晶间孔、次生溶蚀
孔 等 , 孔 径 主 要 为 中 孔 , 页 岩 气 层 孔 隙 度 分 布 在 1.17% ~ 8.61% 之 间 , 平 均
4.87%。稳态法测定水平渗透率主要介于 0.001~355mD。其中基质渗透率普遍低于
1mD,最小值为 0.0015mD,最大值为 5.71mD,平均值为 0.25mD,而层间缝发育

9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的样品稳态法测定渗透率显著增高,普遍高于 1mD,最高可达 355.2mD。根据《页


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要求》,将页岩气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如下分
类,如表 2.5 所示。
根据气藏孔隙度和渗透率分类标准可知,本区块储层为低孔、低渗地层,具
有典型的页岩气孔渗特征。美国主要产气页岩储层岩心分析总孔隙度分布在 2.0%-
14.0%,平均为 4.22%-6.51%;测井孔隙度分布在 4.0%-12.00%,平均为 5.2%。渗
透率一般小于 0.1 mD,平均喉道半径不到 0.005mm。
表 2.5 气藏孔隙度和渗透率分类表
孔隙度(%) 孔隙度分类 渗透率(mD) 渗透率分类
≥10 高 ≥100~<500 高
≥5~<10 中 ≥10~<100 中
≥2~<5 低 ≥1~<10 低
<2 特低 <1 特低
根据岩芯测定数据,得到各井孔隙度、渗透率数据如表 2.6 所示。通过对测井
数据进行插值分析,得到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如图
2.3、图 2.4 所示。
表 2.6 岩芯孔隙度、渗透率数据表
井号 深度 孔隙度(%) 平均渗透率(mD)

YY1 2425-2634 4.96-7.22 0.0073-0.4991

YY2 2423-2597 4.22-6.97 0.0123-0.4897

YY3 2470-2608 4.05-6.24 0.0890-0.4300

YY4 2590-3212 4.03-6.44 0.0467-0.4030

YY5 2530-2760 4.52-6.68 0.0650-0.4320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Porosity [m3/m3]

0.045
3296000
3296000

0.044
3294000
3294000

0.042
3292000
3292000

0.041
3290000
3290000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图 2.3 地层孔隙度平面分布图

10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Permeability [mD]

3296000
3296000
0.2800

3294000
3294000
0.1400

0.0710

3292000
3292000

0.0350

3290000
3290000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图 2. 4 地层渗透率平面及剖面分布图

2.2.2.3 储层岩性

该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总体上分布稳定,尤其是目的含气层段在地震剖面
和连井对比剖面上都有很好的响应。气层总厚度在 83~90m,纵向上连续,中间
无隔层。据现有钻井测井、录井以及岩芯特征,该地区目的含气页岩段从下到上可
划分出三段、五个亚段,划分结果如表 2.7、图 2.5 所示。
表 2.7岩性描述及分层数据表
厚度
组 段 亚段 m 岩性
32 33 含炭质粉砂质泥页岩
第3段
龙马溪 31 18 含炭质灰云质泥页岩
组-五峰 第2段 2 17 含炭质粉砂质泥岩

12 13
第1段 碳质硅质泥页岩
11 6

图 2.5各亚段分布图
由上图上表可知,第 1 段(分 11 亚段和 12 亚段)为碳质硅质泥页岩,厚度分
别约为 33m 和 18m;第 2 段为含炭质粉砂质泥岩,厚度约 17m;31 亚段为含炭质
灰云质泥页岩,厚度约 13m;32 亚段为含炭质粉砂质泥页岩,厚度约 6m,通过现

11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有资料发现,各亚段在全区分布基本稳定。
2.2.2.4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会影响流体渗流能力和储层改造效果,从而影响气田采收率等
开发技术指标。因此,在油气田开发中研究储层参数的分布特征、准确地描述储层
宏观与微观非均质性,对解释储层渗流差异、指导气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若储集层岩石的非均质程度是在平面上进行统计的,则称作平面非均质性;
若储集层岩石的非均质程度是在垂向上进行统计的,则称作垂向非均质性。变异
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等参数是描述层内、层间和平面三个方面的非均质的主要参
V
数。孔隙度变异系数(  )是反映储层渗透率相对集中和变化的程度,计算公式


V  (2. 1)

式中,  ——孔隙度分布的标准差。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
 ( j   )2
(2. 2)
n
渗透率变异系数( Vk )是反映储层渗透率相对集中和变化的程度;渗透率级
差系数( J k )是描述储层渗透率两极分化的程度的参数;渗透率突进系数( Tk )
则是表征最大值超过一般水平程度的参数,有关参数的计算公式为:
n

 (K
i 1
i  K )2 / n
(2. 3)
Vk 
K
K
J k  max (2. 4)
K min
K max
(2. 5) Tk 
K
根据李传亮教授编著《油藏工程原理》,将孔隙度非均质程度划分为5个级别
如表2.8所示。
表 2. 8 储层孔隙非均质程度划分标准
变异系数 0 0-0.3 0.3-0.7 0.7-1.0 >1.0
非均质程度 完全均质 弱非均质 中等非均质 强非均质 超强非均质

参照相关的行业标准,将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划分为5个级别,如表2.9所示。
表 2.9 储层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划分标准
非均质标准 变异系数 极差 突进系数
弱 <0.5 <20 <2
中 0.5-0.9 20-30 2-3
强 >0.9 >30 >3

12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1)平面非均质性
① 孔隙度平面非均质性
按照储层亚段划分,统计每个亚段岩样孔隙度,并求得各亚段孔隙度变异系
数,如表2.10所示。根据储层孔隙非均质程度划分标准,各亚段孔隙度变异系数均
处于0-0.3,属于弱非均质程度。平面孔隙度分布如图2.6所示,由图可知,平面上
孔隙度分布较均匀。
表 2.10 孔隙度层内变异系数
孔隙度,% 平均 层内
非均质
亚段 孔隙度, 变异
程度
YY1 YY2 YY3 YY4 YY5 % 系数

11 7.22 6.97 6.24 6.44 6.68 6.71 0.0525


12 6.69 6.38 5.48 5.86 5.84 6.05 0.0710
2 5.85 5.56 5.06 5.18 5.32 5.39 0.0523 弱
31 5.61 5.09 4.22 4.2 4.95 4.81 0.1121
32 4.96 4.22 4.05 4.03 4.52 4.36 0.0802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Porosity [m3/m3]
Porosity [m3/m3]
3296000

0.045
3296000

3296000

3296000
3296000

3296000
0.054

0.044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0.048

0.042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0.042

0.041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2 1
3 亚段 3 亚段 2 亚段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Porosity [m3/m3] Porosity [m3/m3]


0.072
3296000
3296000
3296000

3296000

0.060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0.066

0.054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0.060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2 亚段 11 亚段
图 2.6 各亚段孔隙度平面分布
② 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
计算各亚段渗透率变异系数、极差和突进系数,结果如表2.11所示。根据储层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划分标准,储层渗透率层内非均质性整体中等偏弱,各亚段非
均质程度有差异。平面上渗透率分布如图2.7所示,渗透率平面分布较为均质。
表 2. 11 渗透率层内非均质程度
渗透率,mD
亚段 平均渗透率,mD Vk Jk Tk 非均质程度
YY1 YY2 YY3 YY4 YY5
11 0.13 0.01 0.26 0.31 0.50 0.13 0.52 5.48 1.93 弱
12 0.11 0.29 0.35 0.01 0.49 0.15 0.82 44.45 2.10 中强

13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2 0.26 0.09 0.43 0.15 0.13 0.31 0.23 1.91 1.37 弱


31 0.05 0.32 0.23 0.15 0.40 0.18 0.59 24.85 1.74 中等
32 0.12 0.07 0.30 0.27 0.43 0.39 0.35 3.96 1.28 弱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Permeability [mD] Permeability [mD] Permeability [mD]

3296000
3296000

3296000

3296000
3296000

3296000
0.1300

0.1400
0.0250
0.0950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0.0710
0.0016
0.0720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0.0550
0.0350 0.0001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32 亚段 31 亚段 2 亚段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Permeability [mD] Permeability [mD]


0.4000

3296000
3296000
3296000
3296000

0.0250
0.0250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3294000

0.0016 0.0016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3292000

0.0001 0.0001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3290000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12 亚段 11 亚段
图 2.7 各亚段渗透率平面分布
(2)垂向非均质性
① 孔隙度垂向非均质性
统计各井钻取不同层位岩心孔隙度,计算各亚段孔隙度层间变异系数,如表
2.12所示。根据储层孔隙非均质程度划分标准,各井钻取岩心孔隙度层间变异系数
均处于0~0.3,属于弱非均质程度。孔隙度纵向分布如图2.7所示,纵向上孔隙度分
布较为均匀,11层平均孔隙度更大。

表 2. 12 孔隙度层间变异系数
孔隙度,% 平均孔
层间变 非均质
井号 隙度,
11 亚段 12 亚段 2 亚段 31 亚段 32 亚段 异系数 程度
%
YY1 7.22 6.69 5.85 5.61 4.96 6.06 0.1322
YY2 6.97 6.38 5.56 5.09 4.22 5.64 0.1707
YY3 6.24 5.48 5.06 4.22 4.05 5.01 0.1617 弱
YY4 6.44 5.86 5.18 4.2 4.03 5.14 0.1808
YY5 6.68 5.84 5.32 4.95 4.52 5.46 0.1369

14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1800

-1800
-1850
YY2 YY4

-1850
-1900

-1900
-1950

Porosity [m3/m3]

-1950
0.070
0.065
0.060
0.055
-2000

-2000
0.050
0.045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图 2.8 孔隙度纵向分布
② 渗透率垂向非均质性
统计各井钻取不同层位岩心渗透率,计算各亚段渗透率层间变异系数、极差
和突进系数。根据储层孔隙非均质程度划分标准,储层渗透率层内非均质性整体
中等偏弱,各计算结果及非均质程度评价如表2.13所示。纵向上渗透率分布如图
2.9所示,渗透率纵向分布较为均匀,11亚段平均渗透率相对较高。
表 2. 13 渗透率层间非均质程度
渗透率,mD 平均渗透
亚段 Vk Jk Tk 非均质程度
1 1
12 2 31 32 率,mD
YY1 0.13 0.11 0.26 0.05 0.12 0.13 0.51 5.20 1.94 弱
YY2 0.01 0.29 0.09 0.32 0.07 0.16 0.81 32.00 2.05 中强
YY3 0.26 0.35 0.43 0.23 0.30 0.31 0.22 1.87 1.37 弱
YY4 0.31 0.01 0.15 0.15 0.27 0.18 0.59 31.00 1.74 中强
YY5 0.50 0.49 0.13 0.40 0.43 0.39 0.35 3.85 1.28 弱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1800

-1800
YY2 YY4
-1850

-1850
-1900

-1900

Permeability [mD]
-1950

-1950

0.25
0.08
-2000

-2000

0.03
0.01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图 2.9 渗透率纵向分布
由以上分析可知,孔隙度非均质性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均较弱,渗透率非均质
性在平面上较弱,在垂向上中等偏弱,原因是 11 亚段的渗透率较大,增强了渗透
率垂向非均质性。总体来说,目的区块储层在横向上较均质,在垂向上中等偏弱
非均质。
2.2.2.5 储层敏感性

(1)五敏评价

15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岩芯敏感性和应力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流速不敏感;水敏指数 0.66~
0.75,中偏强—强水敏;临界盐度2×104ppm;酸敏指数0.67~0.75,中—强酸敏;
中等偏强应力敏,如表2.14所示。
表 2.14 储层敏感性评价表
名称 敏感性评价
速敏 不敏感
水敏 中偏强—强
盐敏 不敏感
酸敏 中—强
应力敏 中等偏强

(2)水锁效应评价
在油气开发过程中,钻井液、固井液及压裂液等外来流体侵入储集层后,会
在井壁周围孔道中形成水相堵塞,其水—气弯曲界面上存在一个毛细管压力。由
于毛细管力的滞留作用,地层驱动压力不能将外来流体完全排出地层,储集层的
含水饱和度将增加,油气相渗透率将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锁效应。
低渗低压气藏一般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气、水赖以流动的通道很窄,渗流
阻力很大,导致气、水渗流规律发生变化,使得低渗气藏损害具有不同于油藏的
特殊性。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如果存在较强水锁效应,压裂液的返排率会不足
50%,严重影响气井生产,因此考虑岩石水锁效应十分必要。
预测水锁程度的方程:
APTi  0.25 gK a  2.2 S w  0.5 (2.6)
式中:
APTi ——水锁指数,无量纲;
K a ——地层气体渗透率,  m 2 ;
S w ——地层原始含水饱和度。

从式中可以看出,储集层的渗透率和原始含水饱和度是决定水锁效应的主要
因素。 APTi 大于1.0表示储集层水锁效应不明显; APTi 在0.8~1.0之间,表示储集
层有潜在的水锁效应; APTi 小于0.8,表示如果水基流体被驱替或自吸入储集层,
会出现明显的水锁效应。岩样水锁程度分析表如表2.15所示,目的层水锁效应评价
如表2.16所示。
表 2.15 岩样水锁程度分析表
井号 亚段 渗透率,mD 含水饱和度,% 水锁指数
32 0.1322 36.4 0.6247
31 0.0073 33.5 0.2549
YY1 2 0.2559 34.2 0.8794
12 0.3057 35.1 1.0212
11 0.4991 32.7 1.4422
YY2 32 0.1055 38.5 0.6055
31 0.2865 36.7 1.0093
2 0.3541 32.1 1.0737

16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井号 亚段 渗透率,mD 含水饱和度,% 水锁指数


12 0.0123 33 0.2561
11 0.4897 31.9 1.4016
32 0.256 35.7 0.9126
31 0.089 32.6 0.4353
YY3 2 0.43 33.1 1.2817
12 0.152 34.2 0.6248
11 0.126 32.1 0.5149
32 0.0467 36.2 0.4108
31 0.3245 34.4 1.0518
YY4 2 0.2256 35.2 0.8271
12 0.145 32.4 0.5681
11 0.403 31.6 1.1826
32 0.122 35.9 0.5887
31 0.065 34.6 0.4205
YY5 2 0.302 35.4 1.0187
12 0.265 32.7 0.8687
11 0.432 32 1.2624
表 2.16 目的层段水锁效应评价
亚段 平均水锁指数 水锁效应评价
11 1.1607 不明显
12 0.6678 明显
2 1.0161 不明显
31 0.6344 明显
32 0.6299 明显

由上表可知,12、31、32亚段存在明显水锁效应,可以通过两个方面防止水锁
效应。一是防止钻井液中滤液侵入地层,这就要求钻井完井液具有良好的流变性
和造壁性能,以减少滤液对储层的侵入;二是由于完全避免液相侵入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求钻井液在与储层有良好配伍性的基础上,应具有良好的抑制性能和返排
性能。
2.2.2.6 地应力及岩石力学参数

对该区块目的层岩芯开展岩石力学参数测试,测得杨氏模量 23~37GPa,泊
松比 0.11~0.29,体积模量为 14~18GPa,剪切模量 10~14GPa,实测最大主应
力为 61.50MPa,最小主应力为 52.39MPa,根据应力剖面图可以得到上下隔层应
力差约 8MPa,各参数如表 2.17 所示。
表 2.17 岩石力学参数
力学参数 范围 力学参数 范围
杨氏模量(GPa) 23~37 最大主应力为(MPa) 61.50
体积模量为(GPa) 14~18 最小主应力为(MPa) 52.39
泊松比 0.11~0.29 剪切模量(GPa) 10~14
根据以上岩石力学参数可以求得岩石的压缩系数和脆性系数。

17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1)岩石压缩系数
根据李传亮教授给出的计算岩石压缩系数与岩石孔隙度和岩石骨架压缩系数
的理论关系式,即:

Cp  Cs (2. 7)
1
其中 Cs 为固体骨架的压缩系数,计算公式为
3(1  2 )
Cs  (2. 8)
Es
式中 Es 为固体骨架的弹性模量, 为固体骨架的泊松比。
固体骨架的弹性模量 Es 与岩石弹性模量 E 之间的关系为
E
Es  (2. 9)
1
各参数取值及岩石压缩系数计算结果如表 2.18 所示。
表 2. 18 岩石压缩系数计算参数表
岩石平均孔隙
参数名称 杨氏模量(GPa) 泊松比 岩石压缩系数( 103 MPa 1 )

参数值 0.047 30 0.2 0.0035

(2)岩石脆性系数
利用岩石力学方法,通过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可以计算储层岩石的脆性系数 。
YY1 井 测 井 数 据 计 算 脆 性 系 数 为 59.9% ; YY2 井 测 井 数 据 计 算 脆 性 系 数 为
57.5%;YY3 井测井数据计算脆性系数为 53.1%;YY4 井测井数据计算脆性系数
为 52.7% ; YY5 井 测 井 数 据 计 算 脆 性 系 数 为 55.3% , 地 层 平 均 脆 性 系 数 为
55.7%,如表 2.19 所示。由表可知,储层的平均脆性系数大于 50%,说明储层脆性
较好,是储层压裂改造的有利条件。
表 2. 19 各井目的层岩石脆性系数
井号 YY1 YY2 YY3 YY4 YY5 平均
脆性系数 55.7
59.9 57.5 53.1 52.7 55.3
(%)

2.2.2.7 展布特征

该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总体上分布稳定,尤其是目的含气层段在地震剖面
和连井对比剖面上都有很好的响应。气层总厚度在 83~90m,纵向上连续,中间
无隔层。结合地层的构造特征和沉积特征分析,该目的层段在横向上和纵向上都
较为连续,且厚度大、分布广,具有典型的页岩气储层特征。
2.2.2.8 储层含气特征

(1)储层含气量
根据气层解释结果,储层含气量随着深度增加含气丰度逐渐增加。从单井含
气量实测结果来看目的层总含气量介于 0.44~5.19m3/t,平均值为 1.97m3/t,主要
以损失气与解吸气为主,残余气含量低。损失气含量介于 0.11~3.9m3/t,平均值为

18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1.14m3/t;解吸气含量介于 0.31~1.4m3/t,平均值为 0.79m3/t;残余气含量介于


0.01~0.07m3/t,平均值为 0.04m3/t,如表 2.20、图 2.10 所示。
表 2. 20 储层含气量统计表
储层含气量
总计 损失气 解吸气 残余气
(m3/t)
范围 0.44~5.19 0.11~3.9 0.31~1.4 0.01~0.07
平均值 1.97 1.14 0.79 0.04

图 2. 10 储层含气量饼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样品中主要为损失气和解吸气,损失气最多,约占总含气
量的 58%,其次为解吸气,占总含气量的 40%,残余气仅占 2%。
(2)含气丰度与含水饱和度
含水饱和度测试结果表明该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含气页岩段束缚水饱和度介
于 28.2~40%,平均为 34.1%。含气丰度、含水饱和度的测井资料如表 2.21 所示。
表 2. 21 岩芯含气丰度、含水饱和度数据表
吸附气丰 游离气丰 含水饱和
测深 总丰度
度 度 度
井号 样品号
(m) (m3/t) (m3/t) (m3/t) (%)

1 2425 0.65 0.12 0.77 36.4


2 2456 0.74 0.76 1.5 33.5
YY1 3 2518 1.645 0.925 2.57 34.2
4 2546 2.007 1.453 3.46 35.1
5 2634 2.49 2.14 4.63 32.7
1 2423 0.72 0.18 0.9 38.5
2 2462 0.918 0.882 1.8 36.7
YY2 3 2509 1.587 0.893 2.48 32.1
4 2537 2.03 1.47 3.5 33
5 2597 2.373 2.107 4.58 31.9
1 2470 0.672 0.148 0.82 35.7
YY3 2 2583 0.711 0.74 1.451 34.2
3 2509 1.632 0.879 2.511 32.6

19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吸附气丰 游离气丰 含水饱和


测深 度 度 总丰度 度
井号 样品号
(m) (m3/t) (m3/t) (m3/t) (%)
4 2548 1.956 1.344 3.2 33.1
5 2608 2.676 2.024 4.6 32.1
1 2590 0.514 0.137 0.651 36.2
2 2629 0.657 0.683 1.34 34.4
YY4 3 2685 1.398 0.753 2.15 35.2
4 2771 1.866 1.244 3.11 32.4
5 3212 2.532 2.068 4.7 31.6
1 2530 0.621 0.189 0.81 35.9
2 2552 0.71 0.78 1.49 34.6
YY5 3 2579 1.34 1.21 2.55 35.4
4 2644 1.76 1.5 3.26 32.7
5 2760 2.55 2.01 4.56 32
根据含气丰度和含水饱和度测井数据,通过插值分析,可以得到目的层含气
丰度和含水饱和度分布图,如图 2.11、图 2.12 所示。
1.8748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1800

-1800
YY2 YY4
3.50
3296000

3296000

-1850

-1850
3.00
3294000

3294000

-1900

-1900
-1950
3292000

3292000

2.50
4

-1950
3
2
-2000
3290000

3290000

2.00
-2000
1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1.8748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图 2. 11 储层总含气丰度分布
1.8748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1800

-1800

W ater saturation
YY2 YY4
3296000

3296000

0.35
-1850

-1850

0.35
3294000

3294000

-1900

0.34
-1900

Water saturation
3292000

3292000

0.34
-1950

0.38
-1950

0.33
0.36

0.34
-2000
3290000

3290000

-2000

0.32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1.8748E+7 1.875E+7 1.8752E+7 1.8754E+7 1.8756E+7

图 2. 12 储层含水饱和度分布图

2.2.2.9 储层有机碳含量

高有机碳含量页岩既是成烃的物质基础,也是页岩气吸附的重要载体。页岩
有机碳含量越高,页岩生烃能力越强,岩石对气体的吸附能力也越强。

20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根据岩芯资料,有机碳含量最小为 0.55%,最大为 5.89%,平均为 2.55%/173


块,且具有自上而下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趋势。纵向上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一
亚段处于深水陆棚亚相,有机碳含量主要介于 3%~5.5%之间;一段二亚段—三
亚段下部有机碳含量降低,主要介于 1.5%~3%之间;三亚段上部由于水体明显
变浅,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如表 2.22 所示。
表 2. 22 目的层段有机碳含量数据表
层段 11 12 2 31 32
有机碳含量(%) 3%~5.5% 1.5%~3% 较低
评价 高 中-高 低
该区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有机质类型指数为 92.84 和
100,均为 I 型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分别为 2.42%和 2.8%,以生成干气为主。根
据热演化程度分类标准(表 2.23),本区岩石热演化程度较高。
表 2. 23 热演化程度分类表
镜质体反射率 Ro(%) ≥2.0 ≥1.30~<2.0 ≥0.5~<1.30
分类 高 中 低

2.2.2.10 储层扩散及吸附特性

(1)储层的扩散特征
根据在 YY1 井和 YY3 井的岩芯样品进行扩散系数测定,得到温度为 60℃、
压力位 2.5MPa 下的扩散系数分别为 9.503×10-7 和 2.987×10-7cm2·s-1,样品测试结果
如表 2.24 所示。
表 2. 24 岩芯扩散系数测试表(YY1)
直径 长度 测试压力 烃类气 饱和 测试温度 扩散系数
井号 岩性
(cm) (cm) (MPa) 体类型 介质 (℃) (cm2·s-1)
YY1 2.5 2.4 刚性 4 甲烷 氮气 60 9.503×10-7
YY3 2.5 2.41 刚性 4 甲烷 氮气 60 2.987×10-7
(2)储层的吸附特征
从目前五峰-龙马溪组等温吸附测试结果来看,30℃试验温度下,吸附气量介
于 1.52m3/t~3.86 m3/t,平均为 2.53m3/t,30℃下岩石等温吸附曲线如图 2.13 所示。

图 2.13 30℃实测等温吸附点及拟合曲线
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 30℃下岩石等温吸附曲线方程,如下式,得
到兰氏压力为 6.1MPa,兰氏体积为 3.09t/m³,并得到 30℃岩石等温吸附关系式:

21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3.09 P
C( p ) 
(2. 10)
6.1  P
本实验的温度为 30℃,而页岩样品的取样深度的地层温度为 86℃。因此地层
条件下页岩气的等温吸附特征需要通过等量吸附热计算得到。
① 等量吸附热的计算
等量吸附热,即吸附量一定时,再有无限小量的气体分子被释放后所放出的
热量,是吸附过程瞬间的焓值变化,由 Clausius-Clapeyron 方程计算。
1 dp q
 st 2 (2. 11)
p dT RT
将上式两端变形并进行积分,可得:
ln( p / p0 )   qst / RT  c2 (2. 12)
为了方便计算,变形得:
ln p   qst / RT  c3 (2. 13)
利用王鹏刚提出的方法计算等量吸附热,过程如下:对不同温度下 ln p 和等
温吸附量 n 数据进行拟合,可得 ln p  n 关系式;取若干固定 n 值,在不同温度
下,由 ln p  n 关系式可得到相应的 ln p 值,作固定吸附量下的 ln p  1/ T 关系
图,即得到一组吸附等温线;最后,对数据点进行直线拟合,由回归的线性方程
得到等温线的斜率,由其斜率计算等量吸附热。
由于缺少计算等量吸附热的相关数据,借鉴同类页岩的等量吸附热与等温吸
附量的拟合关系式
qst  604.43n  15.891 (2. 14)
等量吸附热与等温吸附量的关系曲线如图 2.14 所示。

图 2. 14 相似页岩等量吸附热与等温吸附量的关系
② 等温吸附曲线拟合
对 30℃下 ln p  n 数据点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直线拟合关系式 ln p  An  B ,
拟合结果见图 2.15。由图可知,对曲线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直线的斜率 a 为
1.31,截距 b 为-0.1753,所以 ln p  1.31n  0.1753 。

22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 15 30℃下等温吸附曲线拟合直线
③ 不同温度下等温吸附曲线预测
已知 T1 温度下页岩的等温吸附曲线以及吸附过程中页岩的等量吸附热为 qst,
计算 T2 温度下页岩的等温吸附曲线。可知:
ln p1   qst / RT1  c3 (2. 15)
ln p2   qst / RT2  c3 (2. 16)
两式相减,得
ln p2  ln p1  qst / RT1  qst / RT2 (2. 17)
将等温吸附量与等量吸附热的关系式代入上式,可得到 T2 条件下,等温吸附
量对应的压力 P2。
a n  b3 a3n  b3
p2  exp(ln p1  3  ) (2. 18)
RT RT2
式中: p —气体压力,kPa;
qst ——等量吸附热,kJ/mol;
T ——温度,K;
R ——普适气体常数,0.0083144kJ/(mol·K);
n ——页岩的等温吸附量,mmol/g;
A 、 B 、 a3 、 b3 、 c3 、——拟合常数。
经计算,得到 86℃下的等温吸附曲线线性拟合曲线如图 2.16、图 2.17 所示。

23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 16 86℃下等温吸附半对数曲线

图 2. 17 86℃下等温吸附曲线
得到拟合后的 86℃下等温吸附关系式:

(2. 19)

兰氏压力 PL 为 5.8MPa,兰氏体积 VL 为 2.2t/m³。通过上式就能计算出不同压


力下岩石的吸附量和不同压降对应的解吸量,从而估算页岩气藏的采收率。
2.2.2.11 储层综合评价

页岩气储层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参数:储层埋深、有效厚度、储集空间类型、储
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页岩的有机碳含量、页岩的热演化程度、页岩的脆性系数、
储层敏感性等。目的区块储层的综合评价表如表所示。由表可知,储层埋深大、厚
度大、连通性好,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高,脆性系数大,综合评价为优质
页岩气区块,如表 2.25 所示。

24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表 2. 25 页岩 I 区块储层综合评价表
评价参数 评价 备注
埋深 深层 2500-3000m
有效厚度 大 87m
储集空间 孔隙-裂缝型 微裂缝发育
储层物性 差 低孔、低渗
非均质性 较弱 无
热演化程度 高 无
有机碳含量 高 无
脆性系数 大 无
流速不敏感;中偏强—强水敏;中—强酸敏;中等偏强应力
储层敏感性 —— 敏
温压系统 异常高压 压力系数 1.41-1.55
连通性 好 无

2.2.3 储量计算与地质建模

2.2.3.1 储量计算方法

(1)页岩气储量计算标准
根据《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页岩气地质储量计算包括体
积法、容积法,其精度取决于对气藏地质条件和储层条件的认识,也取决于有关
参数的精度和数量。
页岩气储量=游离气储量+吸附气储量+溶解气储量。吸附气采用体积法计算,
游离气和溶解气采用容积法计算。
① 体积法
计算储集于泥页岩粘土矿物和有机质表面、微孔隙中的页岩气储量。当计算页
岩储层中的吸附气与游离气总和时,用体积法计算地质储量公式为:
G z = 0.01AHCzρ y (2. 20)
计算页岩储层中的吸附气时,用体积法计算地质储量公式为:
G x = 0.01AHCxρ y / Zi (2. 21)
② 容积法
在页岩地层系统中,计算页岩基质孔隙、夹层状储集体中的页岩气地质储量
时,采用容积法计算游离气地质储量,地质储量计算公式为:

G y = 0.01AH Sgi / Bgi (2. 22)


式中 Bgi 用下式求得:

Bgi = Psc Zi T / Pi Tsc (2. 23)


将上述计算的吸附气和游离气相加,即为页岩气藏的地质储量,公式为:

Gz  G x  G y (2. 24)
式中:
A——含气面积,km2;
H——平均有效厚度,m;

25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 ——含气页岩有效孔隙度,%;
Sw ——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
Bgi ——原始天然气体积系数;
 ——页岩岩石密度,g/cm3。
(2)页岩气储量分层计算标准
标准中提到,储量起算要求包括单井产量下限标准(表 2.26)、含气量下限
标准(表 2.27)、总有机碳含量下限标准、镜质体反射率下限标准。储量起算单井
产量下限标准如表 2.33 所示。
表 2. 26 储量起算单井产量下限标准
气藏埋深(m) 单井气产量(104 m3/d)
≤500 0.05
>500~≤1000 0.1
>1000~≤2000 0.2
>2000~≤3000 0.4
表 2. 27 含气量下限标准
页岩有效厚度 m 含气量 m3/t
>50 1
50~30 2
<30 4
根据以上标准,以含气量下限标准为依据,通过前面总结分析,目的层分为
5 个小层,每层厚度及吸附气丰度、总含气丰度平均情况如表 2.28。根据含气量标
准,只有层厚为 33m 的 11 亚段达到储量起算标准。
表 2. 28 各层含气量分布
厚度 m 吸附气丰度 m3/t 总含气丰度 m3/t
6 0.635 0.790
13 0.769 1.728
17 1.520 2.59
18 1.923 2.9562
33 1.989 4.614

(3)徐海霞-容积法计算储量
页岩气地质储量计算与常规天然气容积计算方法是有区别的,由于页岩气的
蕴藏方式特殊,包括页岩孔隙、裂缝空间内的游离气和有机物及粘土颗粒表面的
吸附气,游离气可按照常规天然气储量的方法来计算,吸附气则参考目前已有的
相对成熟的煤层气地质储量计算方法。
① 游离气地质储量计算
游离气的地质储量计算按照常规天然气的方法,采用容积法计算公式:
G sf = 0.01AHf(1 - Sw ) / Bgi (2. 25)
式中:
Gs f ——游离气地质储量,108m3 ;
A——含气面积,km2;
H——平均有效厚度,m;

26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 ——含气页岩有效孔隙度,%;
Sw ——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
Bgi ——原始天然气体积系数。
② 吸附气地质储量计算
目前比较常用的吸附气含量测定方法是 USBM 直接测定法,其具体做法是:
首先在现场采集岩心样品,在岩心中钻取直径 2.5cm,长度 5cm 的岩心柱,立即
放人特制的解吸罐中;模拟在储层温度和压力不超过 0.028-0.034MPa 条件下,先
自然解吸,然后再在真空状态下粉碎、加热、脱气,从解吸开始按每小时计量 4-5
次,直到完全收集测量完毕。
所测得的吸附气含量一般由采样过程中的损失气、自然状态下的解吸气、真空
状态下加热粉碎前后的残余气 3 部分组成。
其中损失气为岩心地层钻开后到装罐前散失的气量,损失气的起算时间为岩
心提至钻井液压力等于页岩层流体压力的时间,或采用提钻到井深一半的时间。
损失气的确定方法应用最广泛的是 USBM 直接法,其原理是损失气量与解吸时间
的平方根成正比,利用解吸过程前 4h 的数据,可以用曲线回归的方式恢复损失气
量。
解吸气包括岩心装罐解吸获得的天然气和为获取残余气在碎样过程中释放的
天然气两部分。残余气为样品粉碎到一定口数后,解吸获得的天然气量。残余气在
页岩气开采时基本上是不可能获得的,因此在吸附气地质储量计算时应扣除这一
部分气量,定义氏 Gs dt 为从解吸实验得到的吸附气总量, Gs d 为能够解吸的吸附气
含量,那么解吸系数 R 有如下计算公式:
Vl os t  Vmeas ur ed
R 
Vl os t  Vmeas ur ed  Vcr us hed
(2. 26)
Gs d  Gs dt  R
Gad  0. 01AH Gs d
式中:
Gs dt —解吸实验得到的吸附气总量,m3 /t;

Gs d —能解吸的吸附气含量,m3 /t;
 —页岩岩石密度,g/cm3;
Gad —吸附气地质储量,108 m3;
A—含气面积,km2;
H—平均有效厚度,m。
③ 页岩气总地质储量计算
用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得游离气地质储量 Gs f 和吸附气地质储量 Gad ,那么总地
质储量 G 就是这两部分之和,即

27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G  Gad  Gs f
(2. 27)
G  0. 01AH(1  S w ) / Bgi  0. 01AH Gs d
式中:
G—总地质储量,108 m3;
Gs d —吸附气含量,m3/t;
A—含气面积,km2;
H—平均有效厚度,m;
 —含气页岩有效孔隙度,%;
Sw —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
Bgi —原始天然气体积系数;
 —页岩岩石密度,g/cm3。

2.2.3.2 参数获取

(1)含气面积
根据所给区块的坐标,可以计算出含气面积为 41.5km2。
(2)有效厚度
根据该地区目的含气页岩划分情况,总厚度在 83-90m,根据各小层厚度加和,
气层有效厚度取值 87m。
(3)有效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
根据测井数据,对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地层的平均孔隙
度为 5.46%,平均含水饱和度为 34.09%,计算结果如表 2.29 所示。
表 2. 29 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计算结果
井名 孔隙度(%) 含水饱和度(%)
YY1 6.07 34.38
YY2 5.64 34.44
YY3 5.01 33.54
YY4 5.14 33.96
YY5 5.46 34.12
平均值 5.46 34.09
(4)解吸系数 R
从单井含气量实测结果可知,损失气含量平均值为 1.14m3/t;解吸气含量平
均值为 0.79m3/t;残余气含量平均值为 0.04m3/t。用解吸系数公式:
Vl os t  Vmeas ur ed
R  (2. 28)
Vl os t  Vmeas ur ed  Vcr us hed
求得,R= 0.979。
(5)吸附气总量
从单井从单井含气量实测结果来看,目的层总含气量介于 0.44~5.19m3/t,平
均值为 1.97m3/t,主要以损失气与解吸气为主,残余气含量低。除去残余气,吸附

28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气量 1.93 m3/t。
(6)页岩密度
页岩岩石密度平均值为 2.603 g/cm3。

2.2.3.3 地质储量

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地质储量计算结果如表 2.30 所示。由于各种方法中的含


水饱和度是由测井数据计算得到,而测井所得的含水饱和度可能是地层发生水锁
的结果,因此含水饱和度值偏大,游离气饱和度偏小,所计算的储量可能偏小。
因此,取储量计算的最大值作为本区块的储量。由表 3.37 可知,本区块储量为
562×108m3,其中吸附气占 32%,游离气占 68%。根据气藏储量规模划分标准,本
区块属于中型气田。
表 2.30 储量计算结果
方法 徐海霞法 分层计算标准 标准法
吸附气储量
135 210 178
(108m3)
游离气储量
385 140 383
(108m3)
总地质储量
520 350 561
(108m3)

2.2.3.4 单井控制储量

(1)动态法
根据刘欢教授提出的《物质平衡方法计算页岩气储量》,在常规定容封闭气藏
的基础上针对页岩气气藏的特征,对物质平衡方程进行修正,建立了新的物质平
衡关系。页岩气藏其他储存机理有别于常规气藏,在常规气藏中,气体依靠压缩
作用储存在基质孔隙中,而页岩气除了基质孔隙中的自由气,还有一部分自由气
储存在天然裂缝中,另外还包括基质孔隙表面的吸附气,吸附气的体积能超过自
由气的体积。页岩气的吸附解吸特征符合 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
V  VL ( P / PL  P ) (2. 29)
式中: V —吸附量,m3/t;
P —压力,MPa;
VL —兰氏体积,m3/t;
PL —兰氏压力,MPa。
对于特定体积的页岩气藏,那么吸附气的体积:
VL P
Ga   BVB (2. 30)
PL  P

式中: VB ——页岩的体积,m3,物质平衡方程建立的条件是在原始地层压力
下,自由气占据了孔隙体积。
对于页岩气藏自由气体积相当于 G f Bgi ,对于常规气藏地质储量 G  G f ,而

29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页岩气藏 G  G f  Ga 针对页岩气藏,改进的物质平衡方程考虑了水侵和异常高

压的影响,储层的压缩性、水的压缩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页岩油的压缩性。得到物
质平衡方程的表达式为:
G f Bgi
G f Bgi  (G f  G p ) Bg  (We  W p Bw )  (c f  cw s wi  c os oi )( pi  p )
S gi
(2. 31)
G f Bgi VL P V P
  B Bg (  L )
S gi PL  Pi PL  P

King 引入了 Z*作为视偏差因子


Z
Z* 
 B VP
1  C f ( Pi  P )  (1  S w )  B g L
 PL  P (2. 32)
得到
p P P
*
  * i G p  i* (2. 33)
Z Z i Gi Zi
① YY1 井控制储量
已知 YY1 井产能方程为
pR 2  pwf 2  25.572qsc  3.009qsc 2 (2. 34)
生产初期,假设地层压力没有变化,则通过上式可以计算出 YY1 井生产初期
井底流压为 30.08MPa。
根据二项式方程中系数 A、B 的表达式可知,在储层岩石物性不变的情况下,
A、B 的取值主要取决于气体的高压物性,即与地层温度和压力有关。
1.29110 3 T  Z  0.472re 
A  ln S (2. 35)
Kh  rw 
2.282 1021  g ZT
B (2. 36)
rw h 2
假设在采气过程中,储层岩石物性不发生变化,则设初期二项式产能方程系
数为 A1 、 B1 ,目前二项式产能方程系数为 A2 、 B2 ,则存在下式关系:
A2  g 2 Z 2
 (2. 37)
A1  g1Z1

B2 Z 2
 (2. 38)
B1 Z1
根据生产数据(表 3.14),YY1 井产气量变化不大,而套压降低了 6MPa,
这意味着地层压力也有一定下降。设定目前井底流压为 25MPa(用 Pipesim 软件校
正,采用 Φ139mm 套管生产),不断调整地层压力和 A、B 取值,直到地层压力
与产能方程计算得到日产气量与目前日产气量相符,则该地层压力视为当前地层

30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压力。
采用试凑法计算目前地层压力为 30MPa,此时的产能方程为
pR 2  pwf 2  22.52qsc  2.8897qsc 2 (2. 39)

式中: qsc —气井日产气量, ;


本次设计采用 Dranchuk-Purvis-Robinson 方法编程迭代计算偏差因子。
 A A   A 
Z  1   A 1  2  33   pr   A4  5   pr 2
 Tpr Tpr   Tpr 
(2. 40)
A A  A
  5 6   pr 5  73 (1  A8  pr 5 )  pr 5 exp(  A8  pr 2 )
 Tpr  Tpr

假设 0 时刻的累积产量为 0,地层压力为原始地层压力,得到累积产量 G p 与
p / Z * 的关系(表 2.31),作 G p 与 pi / Z i 关系曲线,如图 2.18 所示。
表 2.31 G p 与 p / Z * 关系表

岩石平均 平均
地层压力 偏差因 气体体 修正偏 累积产量
密度 孔隙 p/z*
(MPa) 子 积系数 差因子 (104m3)
(kg/m³) 度
35 1.0303 0.0036 2.6097 0.047 0.869 0 40.27
30 0.989 0.0041 2.6097 0.047 0.806 2451 37.22

图 2. 18 G p 与 p / Z * 关系曲线
得到 YY1 井单井控制储量
40.27
G  3.36  108 m3 (2. 41)
0.0012
② YY3 井控制储量
由于 YY3 井仅生产 10 天,可以认为在这个期间,地层压力变化不大,可以
采用试凑法计算单井控制储量。
根据气井稳定试井有产能方程:
pR 2  pwf 2  Aqsc  Bqsc 2 (2. 42)

31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有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有:
p P P
*
  * i G p  i* (2. 43)
Z Z i Gi Zi

在有限封闭气藏中, pR  p ,将式 3.43 代入式 3.42,有:


2
 pi Z  G p  
1     pwf  Aqsc  Bqsc
2 2
 (2. 44)
Z
 i  G 

在较短的生产时间内, pi 和 p 值接近,因此 Z 和 Z i 也一致,上式简化为


2
  Gp 
 pi 1     pwf  Aqsc  Bqsc
2 2
(2. 45)
  G 
根据 YY3 井的二项式产能方程,得到
2
  113   8
35.3 1  G    pwf  0.0034qsc  110 qsc
2 2
(2. 46)
  
利用上式计算得 YY3 井目前的井底流压为 26.8MPa,单井控制储量为 2.88
10 m3 。
8

(2)静态法
二项式产能方程系数 A、B 与储层和流体参数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1.29110 3 T  Z  0.472re 
A  ln S (2.47)
Kh  rw 
2.282 1021  g ZT
B (2.48)
rw h 2

由上式可以计算得到直井的泄气半径 。将水平井控制的椭圆面积等效为半
径为 reh 的圆面积,有
 reh 2  Sh   R( R  L / 2) (2.49)
即等效半径为
L
reh  R ( R  ) (2.50)
2
式中,R 为直井的泄气半径。单井控制储量计算结果如表 2.32 所示:
表 2. 32静态储量计算结果

井名 re (m) L (m) reh (m) S h (m2) 单井控制储量( )


YY1 306 595 430 0.595 3.86
YY2 401 1304 549 0.946 4.13
(3)类比法
对比北美相似气田,Barnett 页岩气田水平井平均单井可采量为 3860×104m3,
平均单井采收率为 12%,即平均单井控制储量为 3.22×104m3,与计算结果相近。

32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4)单井控制储量比较
各单井控制储量计算结果如表 2.33 所示。由表可知,静态法计算的单井控制
储量大于动态法计算的单井控制储量,原因是本气田为低渗透页岩气田,压力波
的传播速度较慢,气井生产时间较短,压力波还未传到远离井筒的那部分区域。

表 2. 33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对比
井名 计算方法 单井控制储量( )
动态法 3.36
YY1
静态法 3.86
动态法 2.88
YY3
静态法 4.13
平均单井 类比法 3.22

2.2.3.5 气藏地质建模

运用斯伦贝谢公司的 petrel 建模软件,根据提供的地质静态资料,严格按照


区块解释成果和分层数据作为建模依据,并采用储层定量化研究中最为常用的随
机建模技术确立气藏的储层参数地质模型。运用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
等测井数据,对本气藏储层段进行气藏地质建模。建立模型网格数,网格步长
50m×50m。气藏地质建模成果图如图 2.19~图 2.22 所示。

图 2.19 孔隙度分布图

33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 20 渗透率分布图

图 2. 21 含水饱和度分布图

图 2. 22 裂缝分布图

34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根据以上地质模型计算出的地下游离气储量为 1.2×108m3,折算到地面的游离
气储量为 406×108m3,与容积法计算出的地质储量 384×108m3 接近,在误差允许范
围内。综上,该地质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数值模拟预测。
2.2.3.6 储量评价

经济高效地开发天然气储量不仅与天然气储量的数量有关,还与储量的质量
以及开发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当气层的物性好、厚度大、储集层埋藏浅、产量高,
并且气田所处地区具有方便的交通时,对其开发建设所需的投资就相对较少;而
当气层埋藏较深、厚度薄、高含水、产量低时,其相应的开发建设投资就会相对较
大。因此,在对勘探开发效果分析时,不但要考虑探明储量的多少,还要对探明
地质储量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它是衡量勘探经济效果、指导储量合理利用的一
项重要工作。申报的油气储量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即地质储量、产能、储量
丰度、天然气埋藏深度。
① 按可采地质储量评价
参照《页岩气储量计算标准》,按可采储量规模大小,将气田分为四类(见表
2.34)。该区块页岩气可采储量为 ,属于中型页岩气藏。
表 2. 34储量规模分类
分类 页岩气可采储量(108m3)
特大型 ≥2500
大型 ≥250~<2500
中型 ≥25~<250
小型 ≥2.5~<25
特小型 <2.5

② 按产能评价
参照《页岩气储量计算标准》,按千米井深稳定产量大小,将气田分为四类
(见表 2.35)。该区块四口生产井平均日产气量 95373m³/d,平均井深 2500m,故
该井区单井千米井深稳定天然气产量为 3.812×104m3/km.d,属于中产井。
表 2. 35产能分类
分类 气藏千米井深稳定产量(104m3/km.d)
高产 ≥10
中产 ≥3~<10
低产 ≥0.3~<3
特低产 <0.3

③ 按可采储量丰度评价
根据《页岩气储量计算标准》,按可采储量丰度大小将气田(藏)分为四类
(见表 2.36)。该区块可采储量丰度为 ,属于中等丰度页岩气藏。
表 2. 36储量丰度分类
分类 页岩气可采储量丰度(108m3/km2)
高 ≥8
中 ≥2.5~<8
低 ≥0.8~<2.5
特低 <0.8

35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④ 按气藏埋藏深度评价
参照《页岩气储量计算标准》,按埋藏深度大小,将气田分为三类(见表
2.37)。区块气藏埋深 2413m~2668m,属于中深层页岩气藏。
表 2. 37埋藏深度分类
分类 气藏中部埋藏深度(m)
浅层 <500
中浅层 ≥500~<2000
中深层 ≥2000~<3500

综上,本气藏为中型、中深层、中等丰度页岩气藏,本气藏水平井为中产井。
2.2.4 小结

本区块含气面积 41.5km2 ,地质储量 561×108m3 ,埋深 2460~2560 米,储层


厚度 86m,中深层低孔、低渗中型页岩气藏,具有典型的“高压、低孔、低渗”的
页岩气储层特点。区块岩性为海相深水陆棚相优质泥页岩,厚度大、丰度高、分布
稳定,物性较均质,连通性好。总的来说,页岩 I 区块为优质页岩气区块,需在借
鉴国内外其它页岩气田开发开采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开发手段
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充分发挥页岩气经济效益。
2.3 气藏动态特征分析

准确地预测气井的产能、分析气井的动态是气田开发的基础。而气井的试井及
产能评价则是预测气井产能、分析气井动态、了解气层及井筒特性的最常用和最重
要的方法,在气田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将对单井进行试采动
态特征分析,确定气井产能及合理生产制度,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2.3.1 流体性质及分布

2.3.1.1 气体化学组分特征

经过检测,目的层气体为以甲烷为主的优质天然气,具体组分如表 2.38。
表 2.38 气体组分表
井号 YY1 YY2 YY3 YY4
氢 0.002 0.036 0.016 0.05
氦 0.023 0.028 0.023 0.021
氮 0.412 0.513 2.081 0.399
硫化氢 1.15 1.186 1.167 1.193
二氧化碳 0.521 0.842 0.02 0.46
组分
甲烷 97.35 96.954 96.193 97.497
乙烷 0.435 0.335 0.387 0.341
丙烷 0.031 0.012 0 0.01
异丁烷 0.006 0 0 0.002
正丁烷 0.008 0 0 0.002

36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异戊烷 0.01 0 0 0
正戊烷 0.007 0 0 0
已烷以上 0 0 0 0

图 2.23 气体组成百分比示意图
由图 2.23 可以看出,由于气体中甲烷含量高达 97%,属于干气气藏。每口井
的井流物中均含有硫化氢(H2S),H2S 是剧毒气体,同时会对管道形成腐蚀,应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护和处理。
2.3.1.2 气体高压物性特征

根据天然气气体组成,利用李士伦教授编著《天然气工程》一书,可以计算混
合气体的相对密度 γ、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相关计算结果如表 2.39 所示。

表 2.39 样品临界温度、临界压力计算结果
井号 YY1 YY2 YY3 YY4
井深,m 2458.25 2459.6 2469.15 2626.5
相对分子质量 16.499452 16.55469 16.435 16.45315
相对密度 γ 0.5697325 0.57164 0.567507 0.568134
临界温度,K 193.00563 179.9484 173.0311 168.6995
临界压力,MPa 4.6007485 4.290515 4.125581 4.022303
由上表计算结果可进一步计算得到不同压力下气体偏差因子、体积系数、密度
粘度,如表 2.40 所示,绘制出气体参数随压力的变化曲线,如图 2.24~2.27 所示。
表 2. 40 气体高压物性参数(地层温度 360K)
井号 压力(MPa) 体积系数 粘度(mPa·s) 偏差因子 密度(kg/m³)
35 0.0037 0.0241 1.0324 187.12
30 0.0041 0.0221 0.9915 167
YY1 25 0.0048 0.02 0.9586 143.95
20 0.0058 0.0181 0.9386 117.84
15 0.0077 0.0163 0.9295 89.07
YY2 35 0.0037 0.0241 1.032 187.88
30 0.0041 0.0221 0.9913 167.65
25 0.0048 0.0201 0.9586 144.48
20 0.0058 0.0181 0.937 118.25

37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15 0.0077 0.0163 0.9297 89.38


35 0.0037 0.024 1.0369 186.52
30 0.0041 0.022 0.9963 166.39
YY3 25 0.0048 0.02 0.9635 143.38
20 0.0059 0.0181 0.9415 117.38
15 0.0077 0.0163 0.9336 88.79
35 0.0037 0.0241 1.0331 186.46
30 0.0041 0.022 0.9923 166.4
YY4 25 0.0048 0.02 0.9594 143.41
20 0.0058 0.018 0.9376 117.4
15 0.0077 0.0163 0.9302 88.76

图 2. 24 各井气体偏差因子随压力变化图 图 2. 25各井气体粘度随压力变化图

图 2. 26 各井气体体积系数随压力变化图 图 2. 27各井气体密度随压力变化图
由表 2.40、图 2.24~图 2.27 可知,YY1、YY2、YY3、YY4 井气体组成相似,不
同压力下气体偏差因子、体积系数、密度、粘度等性质十分接近,可以初步判断储
层各处的气体性质较相近。

38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2.3.1.3 地层水性质

赛题数据中缺少水质分析资料,因此地层水性质参考相似地层的地层水各项
参 数 。 在 参 考 压 力 35MPa 条 件 下 , 水 的 体 积 系 数 为 1.05m3/sm3 , 粘 度 为
1.3mPa•s,压缩系数为 5.61×10-6/MPa,地面条件下水的相对密度为 1。

2.3.1.4 气、水关系及其分布特征

赛题数据中缺少气水相渗岩心分析数据,因此借鉴性质相似气藏的气水相渗
关系。如图 2. 28 是一典型的低渗气藏气水相渗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含水
饱和度的增加,气相相对渗透率会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气体的产出,当含水饱和
度增加到某一程度时,页岩中水变为连续相,气变为非连续相,造成典型的水封
气储层伤害现象,致使天然气无法采出。

图 2. 28 典型低渗气藏气水两相相渗曲线图
根据测井数据计算可知,本区块的平均束缚水饱和度为 34.1%,因此对图
2.28 中的相渗曲线端点作相应修改,得到本区块的气水相渗曲线,如表 2.41、图
2.29 所示。
表 2. 41 气水相渗曲线
Sg Krg Krw
0.4 0 0.0425
0.43 0.006 0.0191
0.49 0.02 0.0058
0.55 0.032 0.001
0.59 0.06 0.0001
0.62 0.1 0
0.66 0.2 0

39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 29 修正后的相渗曲线

2.3.2 压力温度系统

2.3.2.1 储层压力系统

根据已钻井的资料信息,三叠系地层存在水层,二叠系长兴组、茅口组、栖霞
组在局部地区存在浅层气,水层和浅气层均属于低压地层;志留系地层的坍塌压
力与漏失压力之间的区间较小,目的层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气层,油气显示活跃、
地层压力异常,气层压力系数为 1.41~1.55,而目的层之上的地层压力系数较正
常,其大致分布如表 2.42 所示。
表 2. 42 地层压力系数表
地层
地层压力系数
系 统 组 代号
嘉陵江组 T1j
三叠系 下统 1.00~1.12
飞仙关组 T1f

长兴组 P2ch
上统 1.10~1.16
龙潭组 P2l
二叠系
茅口组 P1m
下统 栖霞组 P1q 1.10~1.20
梁山组 P1l
石炭系 中统 黄龙组 C2h 1.10~1.20
中统 韩家店组 S2h 1.10~1.25
小河坝组 S1x 1.10~1.30
志留系
下统 1.21~1.40(非目的层
龙马溪组 S1l
段)1.41~1.55(目的层
奥陶系 上统 五峰组 O3W 段)
根据表 2.30 绘制钻遇地层的压力-深度曲线,如图 2.30 所示。

40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 30 地层压力-深度关系曲线
由以上数据可知,目的层段压力系数在 1.41~1.55,属于异常高压地层,地
层能量充足,但容易突发工程事故,在后面的开发过程中要引起注意。
2.3.2.2 原始地层压力

根据各井测井资料,利用静气柱法计算各井的原始地层压力,计算结果如表
2. 43 所示。绘制各井的压力-深度关系,可以得到如图 2.31 所示的压力-深度曲线。
表 2. 43 各井原始地层压力计算结果
钻遇目层深度 目的层厚度 目的层中深 地层压力 原始地层压力
井号 (m) (m) (m) (MPa)
系数
YY1 2413 90.5 2458. 1.41 34.19
YY2 2415 89.2 2459. 1.47 35.66
YY3 2462 86.3 2505. 1.43 35.33
YY4 2585 83 2626. 1.42 36.78
YY5 2523 84.5 2565. 1.4 35.42

41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 31 地层压力-深度关系曲线

2.3.2.3 气藏温度系统

根据 5 口井的测井资料,可以计算得到每口井钻遇目的层的地层温度,如表
2.44 所示。由表可知,目的层温度在 83.29~88.93℃之间,平均温度为 85℃,属于
中等温度储层。绘制各井目的层温度与深度的关系,如图 2.32 所示。由图 2.32 可
知,各井目的层的温度-压力点在一条直线上,可知各井处于同一温度系统。

表 2. 44 各井地层温度结果
地温梯度
钻遇目的层深度 地层温度 平均地层温
井号 (℃/
(m) (℃) 度
100m)
YY1 2413 2.83 83.29
YY2 2415 2.85 83.83
YY3 2462 2.8 83.94 85.33
YY4 2585 2.86 88.93
YY5 2523 2.84 86.65

图 2. 32 地层温度—深度关系曲线

2.3.3 气藏类型与驱动类型

根据钻井资料显示,区块目的层为一异常高压地层,因此判断气藏为一个小
型的岩性圈闭,隔绝了边水的影响,从而认为气体弹性能量驱动为其主要驱动能
量。结合 4 口井的产水分析,认为气藏没有边底水影响,因而综合分析储层为弹
性驱动气藏。

42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2.3.4 试气分析

2.3.4.1 试采情况总结

从 2012 年 7 月 1 日开始,该区块的 4 口水平井 YY1、YY2、YY3、YY4 井压裂


后进行了试生产,试气产量 6.02~14.96×104m3/d,整体测试结果以高产为主。其中
测试了 YY1 井和 YY3 井的无阻流量,分别为 15.33×104m3/d、21.18×104m3/d,根据
YY1 和 YY3 井的生产数据可知,该两口井是分别按照无阻流量的 2/5 和 1/2 进行
配产。4 口井产水很少,除 YY3 井外,其余井目前皆不产水。由于各井皆进行过压
裂施工,故分析前期产水为压裂返排液,地层不产水。
2.3.4.2 试气情况

(1)YY1 井试气分析
YY1 井 钻 完 塞 后 开 始 放 喷 测 试 , 共 完 成 6 个 制 度 测 试 , 井 口 压 力 8.8 ~
29.6MPa,瞬时产量 4.53~16.72×104m3/d。共获 4 个稳定点:采用临界速度流量计
装 10mm 油嘴 27mm 孔板,稳定产量 134339m3/d;8mm 油嘴 27mm 孔板,稳定产
量 123616m3/d;6mm 油嘴 27mm 孔板,稳定产量 112722m3/d;4mm 油嘴 27mm
孔板,稳定产量 59621m3/d。根据放喷测试求取的 4 个稳定点,采用一点法求得该
稳定点的平均无阻流量为 15.33m3/d。
(2)YY3 井试气分析
YY3 井进行放喷求产,前后共计采用 12、17、10、8、6、4mm 油嘴、26mm 孔板
进行放喷排液,按标准测气求产。其中 10、8、6、4mm 油嘴测试数据压力和产量都
相对稳定,稳产产量分别为 201966m3/d、171667m3/d、106591m3/d,66318m3/d。根
据放喷测试测得的 4 个测试制度,采用一点法求取测试点的无阻流量,求得平均
无阻流量为 21.18m3/d。

2.3.4.3 生产数据

从 2012 年 7 月 1 日开始,该区块的 4 口水平井压裂后进行了试生产,生产数


据如表 2.45 所示。
表 2. 45 区块试采数据
初期生产情况 目前生产情况 累积 累积 累积
日产 日产 生产 产水
井号 套压 日产气 套压 日产气 产气量
水 水 时间 量
(MPa (MPa (104m3
(m3) (m3) (m3) (m3) (d) (m3)
) ) )
YY1 26.8 60230 2.3 20.6 64101 0 363 2451 85
YY2 29.99 65346 0.9 24.23 66317 0 63 403 23
YY3 27.81 101364 2 24.26 115465 2.5 10 113 47
YY4 30.13 140534 11.6 27.65 149630 0 32 518 17
根据给出的 YY1 和 YY3 井的生产数据可知,该两口井是分别按照无阻流量
的 2/5 和 1/2 进行配产。将各井初期日产气和目前日产气生产情况进行对比,如图
2.33 所示,可以看出各井的日产气水平基本保持平稳,略有增加。

43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33 试采井日产气量变化图

2.3.4.4 试采压力分析

由于几口试气井的生产时间均较短,采出量也较小,因此认为目前地层压力
基本不变,为原始地层压力。将试采井初期与目前的套压情况作对比,如图 2.34
所示。可以看出,各井的套压都有所下降,下降范围在 2~6MPa。

图 2. 34 试采井套压变化图

2.4 气藏工程设计

气藏工程设计以地质特征研究和试气特征研究为基础,利用气藏工程方法和
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本气藏技术政策研究和合理井网部署,最终对比优选出本气
藏最佳开发方案。
2.4.1 技术政策研究

2.4.1.1 产能评价

(1)YY1 井产能方程
根据 YY1 稳定试气数据,已知 YY1 井的平均无阻流量 15.33×104m3/d。根据四

44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个稳定测试流量,可以求得不同制度下的井底流压,进而求取单井产能方程,计
算方法如下[1, 2]。
陈元千教授提出的一点法无阻流量经验公式:
qSC
q AOF  (2.51)
1.0434 pD 0.6594

pR 2  pwf 2
pD  (2.52)
pR 2
式中:
qSC ——试井实测产量,m3/d;
pwf ——实测产量下的井底流压,MPa;
pD ——无因次压力。
二项式产能方程:
2
PR  Pwf 2  Aqsc  Bqsc 2
(2. 53)
指数式产能方程:
2
qsc  C ( PR  Pwf 2 ) n
(2. 54)
由于生产时间较短,故假设地层压力不变,为原始地层压力 34.189MPa。已知
YY1 井的无阻流量为 15.33×104m3/d,利用一点法经验公式可以求得不同日产气下
的井底流压,计算结果如表 2.46 所示。
表 2. 46 YY1 井井底流压计算结果
无阻流量 地层压力 测试点日产气 井底流压
(104m3/d) (MPa) (104m3/d) (MPa)
13.43 16.49
12.36 19.44
15.33 34.189
11.27 21.94
5.961 30.12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pr2-pwf2)/qsc 和 qsc 的关系曲线,
并将测试点回归成一条直线,如图 2.35 所示。作出 lg(pr2-pwf2)与 lgqsc 的关系曲
线,如图 2. 36 所示。

45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 35 YY1 井二项式产能方程曲线

图 2. 36 YY1 井指数式产能方程曲线

因此得到产能方程的各个系数如表 2.47 所示。


表 2. 47产能方程参数
指数式方程系数 二项式方程系数
井号
n C A B
YY1 0.6594 0.15685 24.321 2.9474
YY3 0.6594 0.207157 18.61 1.6494
即 YY1 井二项式产能方程为:
pR 2  pwf 2  24.321qsc  2.9474qsc 2 (2. 55)

指数式产能方程:
qsc  0.15685( pR 2  p wf 2 )0.6594 (2. 56)

(2)YY3 井产能方程
根 据 YY3 试 气 数 据 , YY3 井 采 用 一 点 法 计 算 得 到 平 均 无 阻 流 量
21.18×104m3/d。利用同样的方法计算 YY3 井的产能方程,计算结果如表 2. 48 所

46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示。
表 2. 48 YY3 井井底流压计算结果
无阻流量 地层压力 测试点日产气 井底流压
(104m3/d) (MPa) (104m3/d) (MPa)
20.19 12.32
17.16 19.46
21.18 35.66
10.65 28.22
6.632 31.60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pr2-pwf2)/qsc 和 qsc 的关系曲线,
并将测试点回归成一条直线,如图 2. 37 所示。作出 lg(pr2-pwf2)与 lgqsc 的关系曲
线,如图 2. 38 所示。

图 2. 37 YY3 井二项式产能方程曲线

图 2. 38 YY3 井指数式产能方程曲线
得到 YY3 井二项式产能方程:
pR 2  pwf 2  18.61qsc  1.6494qsc 2 (2. 57)
指数式产能方程:
qsc  0.207157( pR 2  p wf 2 )0.6594 (2. 58)

47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A2  4 B( pR 2  0.1012 )  A q
, AOF  C ( pR ) 反算
2 n
利用计算的产能方程 q AOF 
2B
这两口井的无阻流量,与试气结果一致,因此产能方程正确。
2.4.1.2 合理产量

(1)产能确定原则
目标气藏具备一定的稳产期是保证开发效益的必备因素。气井产量选择过大
会对地层能量造成损失、对储层产生伤害,最终致使气井采出程度降低;过小则
会导致投资回收期延长,达不到经济开采效果,同样会使开发效益降低。因此,
确定气井合理产量不仅是合理、高效开发气田的基础,也是制定气田生产任务的
重要依据。根据本气田低孔、低渗的特性,开发指标可类比低渗透气田的开发指标
一般情况下,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 单井应具有一定的稳产时间
如果从气田稳定供气和提高气藏采收率角度考虑,常规气藏要求具在 10 年左
右的稳产期;低渗低压气藏的稳产期可以适当降低,一般在 3~5 年左右。
② 单井累计产量和初始日产量大于等于经济极限产量
③ 避免压降漏斗过大导致裂缝闭合
根据以前低渗气藏开发的经验,经过压裂投产的气井如果生产压差过大,往
往会导致裂缝闭合,从而降低气井产能,不利于气井稳产。
④ 产能确定方法
确定气井合理产能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关系法、经验法、节点分析法、数值模拟
法以及指示曲线法等。
a.统计关系法是一种对生产数据进行统计拟合的方法,但因该方法未与气井
及气藏的具体实际联系,使其客观性较差;
b.经验法因其操作方便简单成为目前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配产方法,当气藏属
于无水气藏时,通常取无阻流量的 1/5~1/3 作为合理产气量,但该方法对于不同
气田和气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节能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理论性较强,但过程复杂,需要专业软件和大量
的参数进行计算;
d.指示曲线法是根据气井流入动态特征来计算气井的合理产能,该方法不仅
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简单易用,但在判断早期近似直线段的末端点时存在
较多人为因素。
(2)单井合理产能
1)采气指数曲线配产法
2
PR  Pwf 2  Aqsc  Bqsc 2 (2. 59)
Aq  Bqsc 2
PR  Pwf 
2
PR  PR  Aqsc  Bqsc 2
(2. 60)
由上式,气井生产压差是地层压力和气井产量的函数,做生产压差与气井产
量的曲线。当产量较小时,生产压差与产量呈线性关系,超过一定产量后,曲线
上翘,表明出现明显的非达西渗流阻力,气井生产会把部分压力消耗到克服非达

48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西渗流阻力上,因此可以把偏离早期直线的那一点产量作为气井生产配产的极限
根据 YY1 井二项式产能方程,作出 YY1 井生产压差与产量关系曲线,如图 2.39
所示。

图 2. 39 YY1 井采气指示曲线
由上图可知,偏离早期直线段时的产量为 5×104m3/d,YY1 井的无阻流量为
15.33×104m3/d,因此可认为按无阻流量的 1/3 配产较为合理。
2)经验配产法
经验配产是大致按绝对无阻流量的百分数作为日产气量进行配产,一般取无
阻流量的 1/3~1/6,根据调研国内外页岩区块开发实例,页岩气藏开采合理产量一
般取无阻流量的 1/2。根据水平段长度与无阻流量的拟合关系,外推得到 YY2 井和
YY4 井的无阻流量,以无阻流量的 1/2 配产,即可得到各单井对应的合理产量,
如表 2.49 所示。水平段长度与与合理产量的关系曲线如图 2.40 所示。对于本区块
储层,根据图 2.40 图版,给定水平段长度,即可利用插值的方法进行气井配产。
表 2.49 不同地层压力下对应合理产量
井名 水平段长度 无阻流量(104m/d) 合理产量(104m/d)
YY1 600 15.33 7.665
YY2 670 16.24 8.12
YY3 1300 21.18 10.59
YY4 1600 24.34 12.17
平均 1042 19.27 9.64

49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40 合理产量与水平段长度关系曲线

2.4.1.3 合理采气速度

采气速度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地层、流体物性、储量、生产压差、油田规
划产能、市场对天然气的需求等,对于大型、特大型的气田开发规模的确定必须采
取慎重态度。国外气田开发速度不一致,如罗马尼亚,要求气田采气速度必须达
到 5%,苏联一般为 5%~7%。从气田规模来看,一般情况下,大气田采气速度低
一些,中小型气田采气速度高一些。通过调研,对采气速度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方
法。
(1)行业标准法
在开发方式为衰竭式开采的情况下,对于储量大小不同的气田或气藏,其采
气速度和稳产年限可按表 2.50 所列标准控制。
表 2.50 不同储量大小的气藏采气速度和稳产年限表
地质储量 108m3 采气速度 稳产期(年)
≥50 3%~5% >10
10~50 5%左右 5~8
<50 5%~6% 5~8
该气田地质储量为 561×108m3,大于 50×108m3,故应取 3%~5%的采气速度。
(2)类比法
我国低渗致密气藏的采气速度为 2.5%;美国 22 个盆地致密气藏采气速度为
2%;长庆某低渗气藏,平均单井产量 3.4×104m3/d,采气速度 2.6%;川西南某气
田,平均单井产量 3.2×104m3/d,采气速度 3%。因此本区块的采气速度应控制在
2.5%~3%之间。
(3)数值模拟法
建立机理模型,模拟水平井在不同采气速度 1%、2%、3%、4%(即全区日产量
154×104m3、307×104m3、461×104m3、615×104m3)的累计产量和稳产年限。
研究结果表明,采气速度越小,稳产时间越长,稳产期的采出程度相对较高;
反之,采气速度越大,稳产时间越短,稳产期的采出程度越小(见表 2.51)。当采气
速度为 2%时,稳产期 10 年,稳产期末采出程度达到 20%;当采气速度为 3%时,
稳产期 8 年,稳产期末采出程度达到 21%;当采气速度大于 3%,稳产期和稳产

50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期采出程度下降幅度增大。因此,采气速度应控制在 2%~3%以内。
表 2. 51 不同采气速度开发指标对比
采气速度 日产气 年产气 稳产期 稳产期末 稳产期末
(%) (104m3) (108m3) (年) 采出程度(%) 地层压力(MPa)
1 154 5.61 12 12 22.85
2 307 11.22 10 20 22.32
3 461 16.83 8 21 21.79
4 615 22.44 3 12 26.21
综合以上分析,在满足气田产能和市场对天然气需求的基础上,尽量保持较
长的稳产时间,本次方案设计将气藏的采气速度定为 2%。

2.4.1.4 废弃压力确定

废弃地层压力是指当气藏产气量递减到废弃产量时的地层压力,废弃压力的
确定方法分为以下几类:
(1)按气藏类型划分
根据李士伦编著的《天然气工程》P171 表 7-2 所示的气藏类型划分表可知,低
渗透气藏相对废弃压力为 0.5,则其废弃压力约为 16.5MPa 左右,预估采收率约
为 0.3~0.5[4]。
(2)按国内推荐方法划分
国内外许多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后,认为废弃地层压力是使当气藏产量递减到
废弃产量时的压力,主要由气藏埋藏深度、非均质性、渗透率决定,不同类型气藏
废弃压力计算公式不同。其中,定容致密型气藏( k  1mD )的废弃压力计算公式
为:
pa / Z a  (0.7 ~ 0.5) pi / Z i
(2. 61)
式中:
pi 、 pa ——原始地层压力和废弃地层压力,MPa;
zi 、 za ——原始地层压力和废弃压力对应的偏差系数。
根据计算得到气藏的废弃压力为 6.8MPa。
(3)按照气藏深度,每千英尺的废弃压力是 100psi,计算后得到地层废弃压
力为 6.79MPa。
(4)二项式产能公式法
2
PR  Pwf 2  Aqsc  Bqsc 2
根据二项式产能方程 ,当产量达到废弃产量
(qsc=qga)时,对应的地层压力为废弃压力 pa,对应的井底流压为废弃井底流压
pwfa,则有:
Pa 2  Pwfa 2  Aqga  Bqga 2 (2. 62)
由上式得到
Pa  Aqga  Bqga 2  Pwfa 2 (2. 63)
根据我国工业气流标准下限,埋深 2000~3000m 时的废弃产量为 0.5  104m3,
废弃井底流压由井口外输压力及废弃产量决定,为 7MPa,求得 pa=7.87MPa。
(5)按原始气藏压力的 10%加上 0.703MPa,作为近似的废弃压力值。

51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2. 64)
计算得废弃压力为 4MPa。
(6)类比法
该区块渗透率范围 0.0015mD~5.71mD,地层压力 35MPa,与苏里格气田性质
类似,对比苏里格气田废弃压力取值,取废弃压力为 7.94MPa。
从计算结果来看,各种方法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影响废弃压力的
因素很多,气田还处于试采阶段,动态资料缺乏,因此,目前难以准确确定其
值,建议随着气田开发的深入和对气田认识程度的提高,及时计算废弃地层压
力,对气田开发决策提供依据。由于各种方法计算结果没有特别大的偏差,此处
取各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6MPa 作为该区块气藏的废弃地层压力,如表 2.52
所示。
表 2. 52 不用方法确定废弃压力结果对比
确定方法 废弃压力(MPa)
按气藏类型 16.5
国内推荐方法 6.8
气藏深度法 6.79
二项式产能公式法 7.87
原始地层压力百分比法 4
类比法 7.94
综合 6

2.4.1.5 采收率确定

(1)经验法一
根据四川石油管理局吴继余等根据废弃压力及量纲为 1 的采气速度,用经验
统计初步计算出裂缝气藏平均采收率为 0.71~0.73。
(2)经验法二
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开发生产局根据已开发气田经验,对未投入开发的
气藏和采出程度很低的不同类型气藏,给出推荐值。其中,致密气藏(K 小于
1mD)的采收率为 0.3~0.6。
(3)陈元千法
陈元千等人在《页岩气地质资源量、可采储量和井控可采储量的确定方法》中
指出,基质中吸附气的采收率和裂缝中自由气的采收率表达式为:
p (p + pi )
ERm = 1 - a L (2. 65)
pi (pL + pa )
p a / Za
E Rf = 1 - (2. 66)
p i / Zi
式中: ERm 为吸附气中的采收率, ERf 为裂缝中自由气的采收率。
由吸附实验可知地层兰式压力为 6.5MPa,地层废弃压力 6MPa,计算得吸附
气的采收率 0.445,自由气的采收率为 0.755,本气藏吸附气占 32%,游离气占
68%,故综合采收率为 0.65。

52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4)类比法
根据对国外页岩气田调研可知,国外页岩气田的采收率平均范围通常在
10%~20%,最高为 60%。由于本区块有效厚度较大,各项物性都较好,因此采收
率可定为 40%。
(5)采收率计算结果对比
采收率计算结果对比如表 2.53 所示。综合考虑各种方法计算结果及该区块储
层物性特征,采收率取 45%为宜,可采储量为 252×108m3。
表 2. 53 采收率与可采储量计算结果对比
采收率确定方法 采收率
经验法一 0.71~0.73
经验法二 0.3~0.6
陈元千法 0.65
类比法 0.4
综合 0.45

2.4.2 开发原则

以开发基本原则为基础,本区气藏在开发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有:
(1)搞好区块接替稳产,实现气田较长时间的高峰期生产目标。本着“先易
后难”的原则,优先开发距离河流较近、压裂用水成本相对较低、储量相对富集的
区块,采取边落实、边开发、边建产能的原则,实现产能稳步接替。
(2)在开发部署上,遵循整体部署、分批实施,采用“滚动式”开发、“工
厂化”管理,降低开发成本。在井网部署上,各区域井网的投产要分批次进行。要
合理划分开发层系,优先开发区块主力含气层段。对探明程度高的试采井较多的
区块采取先投入、早产出的开发策略;对探明程度相对较低的区块,要采取先肥
后瘦的滚动开发部署原则。
(3)在钻井工艺上,要采用经济有效、可靠、管理方便的工艺技术。在钻采过
程中要采取全过程的防污染、保护气层的有效措施,把对气层的污染降到最低,
要有优良的井身结构和固井质量。尽可能采用井工厂作业模式,满足水平井分段
压裂技术,技术能力能够满足页岩气开发要求,优先开发生产潜力大,产能较高
的区域,标准化场站设计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征地面积。
(4)针对页岩气藏低渗透的特点,对每口气井实施压裂改造,从气藏每口
单井必压出发,在气藏增产的同时,追求环保和经济效益并重,追求最长的高产
稳产时间,优先开展水平井多段压裂。
(5)采气工艺结合气藏配产、防水要求,配合地面工程,优化生产管柱、节
流工艺、分采工艺。随地层压力衰竭,建立合理配套生产制度。
(6)地面建设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采用先进、节能、高效合一的工艺流程。
上下游密切配合、衔接紧密、资源利用充分,总体经济效益好。
(7)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护环境。一是水资源
合理利用,针对页岩气开发压裂用水量较大的特点,利用当地现有水源,避免影
响当地生活、生产;钻井液、压裂液等做到循环利用减少耗水量。二是最大限度降
低污染。在井场建立油基钻井液回收中转站,实现油基钻井液的完全回收、重复利
用和无害化处理,有效保护环境。

53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2.4.3 层系划分

划分开发层系时主要考虑各气层的地质特征、储量、产能、压力系统、流体性质
和隔层发育特征等因素,具体划分原则如下:
(1)纯气层,含水气层或气水同层应分别组合为不同的开发层系;
(2)把储层特性和流体性质相近、气水边界比较接近、压力系数大体一致的
气层组合在同一开发层系内,以保证各气层对开发方式和井网具有共同的适应性
减少开采过程中的层间矛盾;
(3)划分出的每套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和单井产能,确保气田具有一定
的采气速度和稳产时间,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同一套开发层组层段不宜过长,使各产层均能有效动用;
(5)层系与层系之间必须有良好的隔层,以保证在开发或措施过程中,层
系与层系之间不发生窜流和干扰。
结合测井解释成果、PVT 测试分析及试气数据分析,本区块宜采用一套开发
层系进行开发,主要依据如下:
(1)各井同处于一套温度、压力系统;
(2)储层发育微裂缝,层间连通性较好;
(3)目的层总体上分布稳定,含气层段在地震剖面和连井对比剖面上都有
很好的响应。气层在纵向上连续,中间无隔层;
(4)各井流体性质相近,总体上甲烷含量 96.2%~97.5%,CO2 含量 1.13%
~1.57%没有明显差别,为合采创造了有利条件。
(5)本区块属低空隙、低渗透气藏,为了实现开发效益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
一套开发层系比多套开发层系更有利于控制成本。
综上所述,本区块气藏方案设计采用一套开发层系进行合采。
2.4.4 开发方式

本区块为低孔隙度、低渗透干气藏,根据已有的生产资料可知,本区块储层
不产水,气藏并不表现出水驱特征。因此分析认为该区域宜利用储层流体天然膨
胀能量,采用衰竭式开发方式。主要论证依据如下:
(1)PVT 物性分析该区各井气体性质差异不大,CH4 含量达 96%以上,属典
型的过成熟干气藏,开采过程中不会析出凝析油残留在地下影响采收率。
(2)干气的相对密度为 0.187,粘度 2.41×10-2mPa·s,低粘度使得气体从地
层流入井筒所需的生产压差较小,因此适宜采用衰竭式开采。
(3)页岩气藏属于典型的低孔隙、低渗透气藏。对于此类气藏的开发必须走
简化开发、低成本开发的路子才能保证较好的开发效益。而衰竭式开发则是所有开
发方式中最简便经济的。
由于页岩气藏物性差,要达到经济有效的开发效果必须进行储层压裂改造 [5-
11]
。综合以上分析,本方案设计采取衰竭式开发结合储层压裂改造的方式进行开发

2.4.5 井网部署原则

井网部署要以提高单井产量、提高储量的控制程度和采收率为原则,对井型、
井网和井距进行论证。根据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要求以及地面条件,确定适合于

54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气藏各个部位和层系的井型。根据油气藏储层发育及分布、物性特征、构造形态与
特征、断层与裂缝发育及分布特征、储量丰度、流体性质等因素确定井网。
页岩气井网的部署与常规天然气井网有许多共性,但由于两者赋存机制的差
异,又有不少差别。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井网部署应以提高页岩气动用储量、
采收率、采气速度、稳产年限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因此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区块开发方案和页岩气集输建设要求;
(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地理地形条件,尽量减少钻前工程的难度;
(3)考虑钻井能力和井眼轨迹控制能力;
(4)最大程度控制目标区块储量;
(5)考虑当地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以及水文地质条件,满足有关安全环
保的规定。
综上考虑,本次方案设计采取分批次建产,产能逐步接替保持稳产。合理划
分开发区块,优先开发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其它区域依次接替开发。对于低渗
透页岩气藏采用小井距开发,考虑到后期加密井成本较高,本方案计划一次性布
井,后期不加密;尽量使用“井工厂”布井,少打或者不打单井。尽量利用现有
井场,减少征地面积。射孔段尽量部署在气源富集、脆性大的层段,有利于实现高
产稳产,提高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
2.4.6 井型选择

水平井是页岩气藏成功开发的重要技术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国外页岩气田。
(1)水平井是页岩气开发的主要钻井方式。
页岩气储层的渗透率低,气流阻力比传统的天然气大得多,并且大多存在于
页岩的裂缝中,页岩气开采应尽可能的利用天然裂缝的导流能力,使之尽可能多
的流入井筒,水平井能够连通多个裂缝系统,是页岩气开采的重要技术措施。与
直井相比,水平井在页岩气开发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水平井与页岩层中裂缝
(主要为垂直裂缝)相交机会大,能够明显改善储层流体的流动状况;在直井收效
甚微的地区,水平井开采效果良好;减少了地面设施,开采延伸范围大,避免地
面不利条件的干扰。
(2)水平井的产量是垂直井的 3~4 倍多,并且成本仅是直井的 1.5~2 倍。对
于目前页岩气田的开发,85%的开发井为水平井+多段压裂。

2.4.7 水平井裂缝参数优化

(1)水平段长度优化
① 数值模拟法
水平井水平段长度对井控储量、水平段产能、开发效果以及经济效益等都有很
大影响,因而水平段长度优化是水平井设计的重要参数,是水平井设计成败的关
键之一。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根据建立的机理模型,在其中分别模拟水平井段
长 800m、1000m、1200m、1500m、1800m、2000m 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其累计产
气量结果如图 2.41 所示。

55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41不同水平井段长的累计产气量变化图
绘制不同生产时间下的水平段长度与累积产气量的关系,得到了如图 2.42 图
版。

图 2.42累积产气量随水平段长度的变化关系曲线
从图 2.42 可以看出,累积生产时间在 3 年以上时,随着水平井段长度的增
加,累积产气量增加,当水平段超过 1500m 以后,累计产气量增加明显变缓。绘
制累积生产 10 年时,水平段长度与平均每百米累积产气量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
线如图 2.43 所示。

图 2.43平均百米累积产气量随水平段长度的变化曲线
由图 2.43 可以看出水平段较短时,百米累产气量很高,随着水平段增长,百
米累产气量急剧下降,当达到 1500m 左右时,百米累产气量趋于平稳,经济效益
下降,因此取 1500m 为经济技术最优水平段长。

56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② 单井产能法
根据 2.3 节中的无阻流量计算结果可知 YY1、YY2、YY3、YY4 井水平段长度
与无阻流量计算结果如表 2.54 所示。
表 2.54 YY1、YY2、YY3、YY4 井无阻流量计算结果
井号 YY1 YY2 YY3 YY4
水平段长度,m 595.39 672.07 1303.96 1613.33
无阻流量,m³/d 153310 162350 211800 243434
根据计算结果做出水平段长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曲线,如图 2.44 所示,并拟
合得到无阻流量与水平段长度的关系式:
q AOF  86036 ln( L)  397888 (2. 67)
可以看出,水平段长度增加,气井无阻流量随之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慢,
因此单纯依靠增加水平段长度的方法来提高效益并不可取,应该从经济角度综合
考虑,得到最优的水平段长度,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图 2. 44气井无阻流量与水平段长度关系曲线
③ 类比法
通过对比国内外页岩气水平井段长可知,水平井段也并不是越长越好,水平
井段越长钻井难度越大,脆性页岩垮塌和破裂等问题越突出,北美地区页岩气水
平井的水平段长度一般为 1000~2000m,如 Faytteville 页岩气田水平井的水平段长
度主要为 1500~1650m,Alberta 油田水平段长在 1186~1615m。
综合以上分析,优选 1500m 为本区块最佳水平段长度。
(2)水平段方位
对于水平井开发,压裂裂缝形态可以根据水平井筒与主应力垂直或平行而形
成纵向裂缝和正交裂缝,正交裂缝开发效果好于纵向裂缝,因本区块气藏压裂考
虑形成正交裂缝,根据设计原则,井筒方向平行于最小主应力方向也是为了使得
压裂后的裂缝垂直于井筒,由于受到来自北西方向挤压应力,因此要求钻井水平
井筒方向与最小主应力平行(NE45°)。
(3)水平段垂向位置
相对于其他亚段,11 亚段厚度大、含气量大、有机质含量高、脆性系数高、渗透
率高,既是气体富集地带,也是储层压裂改造的有利层段,因此可以将水平井段
部署在 11 亚段。部署在 11 亚段上的开发井在实现少井高产稳产的同时,也会与周
边低渗区域形成较大的压差,促使低渗区天然气向高渗区流动而采出。这样既能

57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利于提高气藏最终采收率。
2.4.8 布井方式

本区块处于丘陵地带,井场征地面积有限。而气藏又属低渗透气藏,需要经
过大规模压裂增产处理才能达到工业产能,同时为了尽量减少道路修建改造费用
钻机搬家花费以及地面建设投入,本区块采用“井工厂”布井模式。“井工厂”
的核心是在一个井场钻多口水平井,实现可重复、批量化作业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关键技术包括井场部署、批量化作业、特种作业钻机、井眼轨迹控制技术、同步压裂
技术、裂缝监测技术、钻井液循环利用和压裂液回收利用等。
区块“工厂化”模式布井的原则是用尽可能少的井场布合理数量的井,以优
化征地费用及钻井费用。单个井场占地面积由井组数决定,一个井场中设计的井
组数越多,井场面积越大,需要综合考虑钻井和压裂施工车辆及配套设施的布局
地面工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工程和环境的影响,为“井工厂”开发提供保障,同时
使占地面积最小化。主要有以下优点[12-16]:
(1)利用最小的丛式井井场使开发井网覆盖储层区域最大化,减少了井场
的占地面积;
(2)多口井集中钻完井和生产,减少了人力成本、钻完井施工车辆及钻机搬
家时间,同时地面工程及生产管理也得到简化,大大降低了作业成本;
(3)多口井依次一开、固井,二开、再依次固完井,钻井、固井、测井工序间
无停待,实现设备利用最大化,提高了作业效率;
(4)多口井在相同开次钻井液体系相同,钻井液重复利用,大幅降低钻井
液用量,减少钻井费用;
(5)多口井进行同步压裂,改变井组间储层应力场的分布,有利于形成网
状裂缝,提高页岩气的产能和最终采收率;
(6)压裂液返排后回收利用,节约成本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结合本区块的特点,“井工厂”模式的有点如下:
(1)本页岩区块属低渗透气藏,这就决定了大规模压裂改造技术的必要性
和普遍性。但是气藏工区的丘陵地形严重限制了大型增产改造技术的实施,因此
必须对井场周围的村级道路实施改造或新建,这就增加了气藏开发的前期投入。
丛式钻井平台能够实现多井一场,减少道路改造的费用,减少征地费用,更有利
于多井连续压裂改造,原则上一个井场 6 口井。
(2)丛式钻井平台可以实现同一井场内钻井、压裂、生产“交叉式”作业,
即在同一个平台多口井之间合理规划施工程序,在一口井钻井的同时,其他井可
以同时压裂或生产,在井场内实现边生产、边压裂、边钻井的“交叉式”作业模式,
可以大大缩短井场建设周期,降低井场建设成本。
(3)本区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降水充沛,水系发育。由于本区
块压裂需要大量用水,因此施工作业尽量选择在降水多的夏季进行。“交叉式”
作业方式缩短了的井场的施工周期,使得压裂施工可以集中在降水多的夏季进行
有利于降低压裂成本。
(4)丛式钻井平台减少了地面集输管网的建设费用,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
地面工程建设的投资,同时易于地面补给,这对于实现气藏的高效低成本开发具
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井工厂”技术可以缩短建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大幅度

58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提高资源及设备利用率,在页岩气等低渗透、低品位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中具有
显著的技术优势,也在北美页岩气开发中获得了成功应用,因此区块布井采用
“井工厂”布井模式。
2.4.9 合理井距

2.4.9.1 合理井距计算

开发过程中可用以下定量方法确定出初始的井网密度、井距,为编制布井对
比方案和数值模拟计算提供依据。常用的方法有单井合理控制储量法、经济极限井
距法、规定单井产能法、合理采气速度法、经济极限-合理井网密度法及类比法。(注:
由于现行标准中关于页岩气开发的标准很少,因此在以下运算中,一些参数的设置根据经验
取值。)
(1)单井合理控制储量法
开发井井距的确定主要应考虑单井的合理控制储量,使高丰度区单井控制储
量不要过大,而低丰度区单井应控制在经济极限储量以上。
假定气藏稳产期为 t 年,稳产期内单井产能为 qsc,假定稳产期末可采储量的
采出程度为,气藏的采收率为 ER,则单井控制地质储量为:
330q sc  t
Ns 
n  ER (2. 68)
式中:
qsc
—气井单井产量,108m³/d;
Ns
—单井控制地质储量,108m³/d;
n—稳产期末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ER—采收率。
取气井单井产量为 15×108m³/d,稳产期末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50%,采收率
45%,计算得单井控制地质储量为 10.56×108m3。本区块储量丰度为 13.52×108m3/
km2,因此单井控制面积为 0.78km2,井网密度为 1.28 口/km2,对应的合理井距为
520m。
(2)经济极限井距
经济极限井距是对应于单井极限控制储量时的井距。单井极限控制储量是指
在一定的开发技术和财税体制下,新钻开发井开采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最低
储量值。当新钻井控制储量大于该值时,则认为经济上是可行的。
当满足盈亏平衡时,
GsgVg ER  C  t  p
(2.69)
则有,单井经济极限控制储量:
C t p
Gsg 
Vg E R
(2.70)
式中,
Gsg——单井经济极限控制储量,104 m3;
Vg——天然气销售单价,元/ m3;

59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ER——天然气采收率;
C——单井平均钻井及地面建设费用,元;
t——单井生产周期,年;
p——单井平均年采气操作费,元。
根据相关资料,天然气销售单价为 2.8 元/ m3,天然气采收率为 45%,单井平
均钻井及地面建设费用 5000×104 元,单井生产周期 10 年,单井平均年采气操作
费 100×104 元,计算得单井经济极限控制储量为 8890×104m3,本区块储量丰度为
13.52×108m3/km2,因此单井控制面积为 0.0657km2,井网密度为 15 口/km2。
则单井经济极限井距:
d min  1000 G sg /  g
(2. 71)
计算单井经济极限井距为 256m。
(3)规定单井产能法
vg qg
气藏地质储量为 G,含气面积为 A,采气速度为 ,平均单井产能为 ,则
开发井数 n 为:
G  vg
n
330q g 
(2. 72)
式中: :气井综合利用率,小数。
单位含气面积的井数 SPC 为:
n
SPC 
A (2. 73)
合理井距:
1
 1000000 2
Da  2    (2. 74)
 3.1415926  SPC 
本气田地质储量 561×108m3,含气面积 41.5km2,采气速度 2%,平均单井产
能 15×104m3/d,计算得开发井数 46 口,井网密度为 1.087 口/km²,合理井距为
1082m。
(4)合理采气速度法
根据气藏的地质和流体特征,可以计算出在一定生产压差下,满足合理采气
速度所需求的气井数,进而求出井网密度。井网密度表达式为:
104 Nvg
S (2. 75)
360 b(kh /  )pA
井距表达式为:
1
 1000000  2
Da  2    (2. 76)
 3.1415926  S 
式中:N——气藏地质储量,108m³;
A——含气面积,km2,

60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vg
——采气速度,%;
 ——气井综合利用率;
b——单位换算系数;
kh /  ——地层流动系数, ;
p ——生产压差,MPa。
以 2%的采气速度,取该区块地层压力的 10%作为生产压差计算,计算得井
网密度为 2.74 口/km2,合理井距为 682m。
(5)经济极限-合理井网密度法
经济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地质、开发和经济因素,可计算出合理的井
网密度。对于一口气井来说,其钻井费用平均每口井的气建费用与平均年采气操
作费用之和,至少应大于或等于每年的天然气的销售额,这就必须有足够的储量
即单井控制经济极限储量,将它作为一个选择合理井距的重要经济指标。
考虑资金投入与效益产出因素,当经济效益最大时的井网密度为气田的最佳
经济井网密度。
aG (1  Ta )  ( AG E R  P  LR )
SPC a 
AC (1  R ) T / 2 (2. 77)
经济合理井距:
1
 1000000 2
Da  2    (2. 78)
 3.1415926  SPC a 
8
式中,G——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 m³;
A——含气面积,km2;
AG——天然气进口价格,元/m3;
C——单井总投资,万元/井;
ER——采收率,小数;
T——评价年限,年;
P——平均采气操作费用,元/m3;
R——贷款利率,小数;
a——天然气商品率,小数;
Ta——税收率,小数;
LR——合理利润,小数。
根据调研得到相似条件气藏经济数据为:天然气井口价格 1.5 元/方,税率
0.15,利息 0.06,天然气商品率 0.95,合理利润定为 0.3,水平井单井费用 8000
万元,平均采气操作费用为 0.34 元/m3,其中单井费用包含了压裂和测井费用。最
终计算得最佳经济井网密度为 1.87 口/km2,经济合理井距为 824m。
(6)类比法
北美 Barnett 页岩气田井网密度为 0.24-0.65 口/km2,那么平均井网密度为 1.78
口/km2,平均井距为 600m。
综合以上几种方法,井网密度及井距的计算结果如表 2.55 所示。

61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表 2.55 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井网密度和井距
方法 井网密度(口/km2) 合理井距(m)
单井合理控制储量法 1.28 833
经济极限井距法 15 >256
规定单井产能法 1.87 1082
合理采气速度法 2.7 682
经济极限-合理井网密度法 1.08 824
类比法 1.78 600
平均(不包括经济极限法) 1.742 800
由上表可知,根据传统方法计算得本区块合理井网密度范围为 1.08~2.7 口/
2
km 。合理井距为 50~900m,因此利用数值模拟法对井距分别为 300m、600m 和
900m 的 3 种井网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三种井距的开发效果。由于本区气藏为
低渗透、中等丰度、中型干气气藏,开发此类气藏必须进行储层压裂改造。因此,
需要优化 3 种井距下的水平井裂缝参数。

2.4.9.2 不同井距裂缝参数优化

要确定合理的井网井距,必须考虑压裂裂缝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现本节从
产能角度出发,利用 Eclipse 数值模拟软件优化缝网参数。
(1)缝网参数分析
页岩水平井体积压裂后,每压裂段含有多个射孔簇,根据前期 4 口压裂井裂
缝微地震监测结果,每射孔簇为中心的缝网在宽度方向相互交接,因此可将多个
缝网视为同一缝网系统(图 2.45),缝网几何尺寸如表 2.56 所示。

(a)YY1 井压后裂缝形态 (b)YY2 井压后裂缝形态

62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c)YY2 井压后裂缝形态 (d) YY4 井压后裂缝形态


图 2.45 该区块水平井压后形成的裂缝形态
表 2.56 4 口压裂水平井裂缝微地震监测数据估计值
井号 压裂段 缝长(m) 缝宽(m) 缝高(m) 长宽比 改造体积×106(m3)
1 250 300 200 0.83 15
YY1 2 260 300 200 0.86 15.6
3 250 250 200 1 12.5
1 180 150 166 1.2 4.48
YY2 2 170 190 166 0.89 5.4
3 180 200 166 0.9 5.97
1 200 200 200 1 8.0
YY3 2 200 180 185 1.11 6.66
3 190 220 185 0.86 7.77
1 240 200 175 1.2 8.4
YY4 2 200 200 175 1 7.0
3 220 200 175 1.1 7.7
由于国内页岩储层压裂改造尚处于未成熟阶段,不能准确判定该区块缝网的
几何形态,因此通过调研国内外页岩储层水平井体积压裂案例,运用类比方法,
大致判断该区块体积压裂后,所需缝网几何尺寸范围。
表 2.57国内外页岩储层压裂裂缝几何参数统计
各区块 缝长(m) 缝宽(m) 缝高(m) 长宽比 单段簇数 改造体积×106(m3)
本区块 170~260 150~300 166~200 0.83~1.2 / 4.5~15.6
Barnett 450-760 180-360 120 1.25-4.2 3 9.72-32.83
泌阳凹陷 320 120 181 2.7 2 6.95
对比国内外裂缝几何尺寸,取单翼缝长 180-260m,长宽比为 3,完成具体裂
缝参数优化。
(2)缝网处理方法
常规储层水力压裂,形成结构简单的双翼缝,在 Eclipse 数模软件中使用网格
加密技术处理裂缝,而对非常规储层水力压裂,形成结构复杂的缝网系统,可先
通过等效流动方法,在水力裂缝周围建立等效高渗透带模型。
YY1~YY4 井压后形成一定复杂程度的网状裂缝,这种复杂裂缝对压后产能

63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的影响复杂;为了模拟分析不同网状裂缝对压后产能的影响,以实现对压裂裂缝
参数的优化,根据等效渗流理论,将裂缝系统等效为一个高渗透带(图 2.46),
用高渗带的数量、体积和渗透率表征裂缝系统特征。

图 2.46 等效高渗透带示意图
高渗透带系统的渗流能力无限大于储层基质的渗流能力,忽略储层基质向井
筒中的渗流,取一高渗透带单元作如下假设:①缝网空间完全由支撑剂充填;③
高渗透带向井筒中的渗流等效为高渗带的基质渗流和裂缝渗流;④高渗透带的渗
流符合达西定律,近似为线性渗流。
高渗透带基质流向井筒中的流量,由达西定律:
774.6 K m Am ( e  w ) 774.6 K mVm ( e  w )
qm  
Lm Lm 2 (2. 79)
同理,高渗透带裂缝流向井筒中的流量:
774.6 K f Af ( e  w ) 774.6 K f V f ( e  w )
qf  
Lf Lf 2
(2. 80)
高渗透带系统的流量为:
774.6 K A( e  w ) 774.6 KV ( e  w )
q 
L L2 (2. 81)
由等效渗流原理知:
q  qm  q f
(2. 82)
由式(2.79)~式(2.82),假设 L=Lm=Lf;可得:
Vm Vf V Vf Vf
K  Km Kf  Km Kf
Vm  V f Vm  V f V V
(2. 83)
由此可得支撑剂用量:
( K  K m )V
Vf 
K f  Km
(2. 84)
式中:qm,qf,q—高渗透带基质的流量,裂缝的流量,高渗透带系统的流量,
m3/d;

64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Km,Kf ,K—基质渗透率,支撑裂缝渗透率,高渗透带平均渗透率,
mD;
Am,Af,A—基质渗流截面积,支撑裂缝渗流截面积,高渗透带渗流
截面积,m2;
Lm,Lf,L—基质体长度,支撑裂缝长度,高渗透带长度,m;
Vm ,Vf , V— 基质 体积 ,支撑 裂缝体积 (砂量) ,高渗透带体积 ,
m3;
μ—原油粘度,mPa.s;
Ψe,Ψw—边界压力,井底流动压力。
式(2.84)即建立了每段高渗带系统渗透率、基质渗透率、支撑裂缝渗透率与
高渗透带体积、支撑裂缝体积(砂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式(2.84)即可确定支撑
剂用量。
(3)模拟井网单元选取
Eclipse 数模软件使用修正的 Warrant-Root 双孔单渗模型,双重介质系统参数
输入方法有别于常规单孔单渗油气储层输入一套储层参数。数模软件双重介质模
型将储层物性处理成上下叠加的两套系统。上面一套为基质系统,下面一套为裂
缝系统,基质与裂缝系统之间采用 Warrant-Root 模型采用的基质裂缝耦合参数进
行耦合。软件参数输入时,需要将储层厚度进行加倍,采用储量分区 FIP Region
Numbers 设置将储层纵向平分为两个区,分别对应上下基质和裂缝两个系统。该
设置只是参数输入造成的纵向厚度增加一倍,实际模型厚度不受影响。
① 基础参数输入
气藏地层、流体数据,模拟采用数据如表 2.58~2.60:
表 2.58气藏和流体基本参数表
参数项 参数值 参数项 参数值
储层深度(m) 2500 天然气相对密度 0.725
储层有效厚度(m) 86 地层水体积系数(无因次) 1.12
原始地层压力(Mpa) 35 地层水压缩系数(10-4Mpa-1) 4.3
地层渗透率(mD) 0.25 地面水密度(g/cm3) 1
地层孔隙度(%) 4.87 地层水粘度(mPa·s) 0.5
天然气体积系数(10-3) 7.204 岩石压缩系数(10-5Mpa-1) 3
气体偏差系数 1.024 生产井底流压(Mpa) 25
表 2.59相渗表
Sg Krg Krw
0.279 0 0.0425
0.326 0.0023 0.0191
0.372 0.0277 0.0058
0.405 0.0861 0.001
0.463 0.1762 0
0.527 0.3887 0
0.618 0.5238 0

65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表 2.60干气性质参数
压力(bar) 体积系数(rm3/sm3) 粘度(cp)
40 0.029 0.013
80 0.0148 0.0135
120 0.0092 0.014
200 0.006 0.015
280 0.0042 0.016
360 0.00325 0.017
440 0.0027 0.018
520 0.00225 0.019
560 0.0022 0.0195

② 模拟单元选取
根据提出的三种井距及其井组控制区,如表 2.61 所示,以井组控制区为模拟
单元进行产能模拟,模拟单元及其压力分布云图如图 2.47 所示。
表 2.61 不同井距方案下模拟单元选取
参数 井距方案 1 井距方案 2 井距方案 3
井距 d(m) 900 600 300
井组控制区宽
2700 1800 900
X(m)
井组控制区长
2000 2000 2000
L(m)
网格步长(m×m) 5×5×8 5×5×8 5×5×8
裂缝半长最小为 160m,最大可达 300m,压裂时相邻水平井裂缝会发生沟通,
因此相邻裂缝必须交错排布,且考虑到裂缝相互干扰问题,从水平井两边靶点处
裂缝段到水平井中间裂缝段,裂缝间距呈阶梯状减小趋势,裂缝位置分布如表
2.62 所示。

表 2.62 井组中裂缝位置分布
y
水平井 裂缝 x 井距方案 井距方案 井距方案
1 2 3
缝 11 40 90 60 30
缝 12 73 90 60 30
缝 13 106 90 60 30
Y1 缝 14 140 90 60 30
缝 15 174 90 60 30
缝 16 207 90 60 30
缝 17 240 90 60 30
Y2 缝 21 57 270 180 90
缝 22 90 270 180 90
缝 23 123 270 180 90
缝 24 157 270 180 90

66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缝 25 190 270 180 90


缝 26 223 270 180 90
缝 31 40 450 300 150
缝 32 73 450 300 150
缝 33 106 450 300 150
Y3 缝 34 140 450 300 150
缝 35 174 450 300 150
缝 36 207 450 300 150
缝 37 240 450 300 150

图 2.47井组模拟单元

图 2.48 井组模拟单元储层压裂分布云图
(4)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压裂水平井及其井组压裂后产能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层渗透率等不可控因素,

67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及水平井筒长度、缝网参数等可控因素。在前述基础参数基础上,在不同产能影响
因素下,分别模拟压裂水平井和水平井组累计产量随时间关系。
① 储层渗透率对产能影响
储层渗透率是影响水平井产能重要因素之一,在渗透率高的储层中钻水平井
并压裂可获得高的绝对产能。但是从增产倍比的角度看,当水平井长度一定时,
产层渗透率越小增产倍比越大。水平井及水平井组在不同储层渗透率下,累计产
量随时间变化如图 2.49~图 2.51 所示。

图 2.49地层渗透率对“井距方案 1”累计产量影响

图 2.50地层渗透率对“井距方案 2”累计产量影响

68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51地层渗透率对“井距方案 3”累计产量影响
由图 2.49~图 2.51 可知:随着地层渗透率增加,累计产量逐渐增大,但增大
的幅度逐渐减小;井网方案一与井网方案二相比,单井控制储量增加,压裂规模
增加,累计产量大,井网方案二与井网方案三相比,累计产量小,弹性开采时间
长。
② 水平井长度对产能影响
当水平井位于储层中部时,水平井的有效井筒半径表达式为:
h L
L   4r  
r  sin  w   90o 
'
w
4  h   (2. 85)

式中:r 为水平井有效井筒半径,m;
w

L 为水平井长度,m;
h 为储层厚度,m;
rw 为井筒半径,m。
在储层厚度确定情况下,有效井筒半径将随水平井筒长增加而增大,因此,
在增加水平井长度即增加了有效井筒半径,水平井产能增加。模拟水平井筒长度
分别对单井和井组产量影响如图 2.52~图 2.53 所示。

69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52水平井筒长度对“井距方案 1”累计产量影响

图 2.53水平井筒长度对“井距方案 2”产量影响
由图 2.52 和图 2.53 可知:水平井长度对压裂井产量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在
裂缝条数不变情况下,改变水平井长度,实质上是改变裂缝间距,该页岩气储层
含气量高,水平井长度对产量影响不大。
③ 裂缝段数对产能影响

70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54裂缝段数对“井距方案 1”累计产量影响(注:段数指 Y2 井段数)

图 2.55裂缝段数对“井距方案 2”累计产量影响(注:段数指 Y2 井段数)

图 2.56裂缝段数对“井网方案三”累计产量影响(注:段数指 Y2 井段数)
由图 2.54 至 2.56 可知:裂缝段数对累计产量影响很大,随着裂缝条数增加,
产量逐渐增大,但增大的幅度逐渐减小,且开采期减小;井距方案 1 与井距方案
2 相比,优化裂缝段数多,井距方案 2 与井距方案 3 相比,优化裂缝段数多,这
主要由于在单井控制面积减小情况下,减小优化裂缝条数时,减轻裂缝间相互干
扰。

71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④ 裂缝长度对产能影响

图 2.57裂缝长度对“井距方案 1”累计产量影响

图 2.58裂缝长度对“井距方案 2”累计产量影响

图 2.59裂缝长度对“井距方案 3”累计产量影响
随着裂缝长度增加,页岩储层改造面积(SRV)增大,因此累计产量也逐渐
增加,但因此裂缝间的干扰也会加重,导致累计产量增幅逐渐减小;井距方案 1
与井距方案 2 相比,裂缝干扰现象较轻,所以优化的裂缝半长要大;同理,井距

72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方案 2 比井距方案 3 优化的裂缝半长要大。
⑤ 缝网有效渗透率对产能影响

图 2.60缝网渗透率对“井距方案 1”累计产量影响

图 2.61缝网渗透率对“井距方案 2”累计产量影响

图 2.62缝网渗透率对“井距方案 2”累计产量影响
随着缝网渗透率增加,改造区内气体流动阻力减小,产量增加,但当缝网渗
透率足够大时,一方面,改造区内出现非达西流,出现惯性阻力,另一方面,基
质解析速度太小,都将导致产量增加幅度减小;井距方案 1 与井距方案 2 相比,

73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优化的缝网渗透率更大,同理,井距方案 2 与井距方案 3 相比,优化的缝网渗透


率要大。
(5)裂缝参数优化结果
在前述影响压裂井产量因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在各因素每一个取值条件下,
分别进行裂缝条数、裂缝长度和缝网有效渗透率的优化,并将优化结果组合、回归
形成了不同储层渗透率条件下,各井距方案裂缝参数优化图版,如图 2.63~2.65
所示。
25 350
方案一裂缝条数
方案一缝网渗透率 300
20
缝网渗透率(mD)

方案一裂缝半长

裂缝半长(m)
250
15
裂缝条数

200
10 150
100
5
50
0 0
0 0.1 0.2 0.3 0.4 0.5
储层渗透率(mD)
图 2.63不同储层渗透率下井距方案一裂缝参数优化

25 280
方案二裂缝条数
方案二缝网渗透率
缝网渗透率( mD)

20 240

裂缝半长( m)
方案二裂缝半长
裂缝条数

15 200

10 160

5 120

0 80
0 0.1 0.2 0.3 0.4 0.5
储层渗透率(mD)
图 2.64不同储层渗透率下井距方案二裂缝参数优化

74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20 240
方案三裂缝条数
方案三缝网渗透率
200

缝网渗透率(mD)
15 方案三裂缝半长

裂缝半长(m)
裂缝条数 160
10
120
5
80

0 40
0 0.1 0.2 0.3 0.4 0.5
储层渗透率(mD)
图 2.65不同储层渗透率下井距方案三裂缝参数优化
根据优化图版做出以下分析:
① 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各方案优化的裂缝段数减小,减小的幅度也在降低,
不同渗透率对应不同优化的裂缝段数。在渗透率小于 0.15mD 情况下,井距方案一
优化裂缝段数为 15 段以上,井距方案二优化裂缝段数在 13 段以上,井距方案三
优化裂缝段数在 11 段以上;渗透率在 0.15-0.35mD 情况下,井距方案一优化裂缝
段数为 13-15 段,井距方案二优化裂缝段数为 11-13 段,井距方案三优化裂缝段数
为 9-11 段;渗透率在大于 0.35mD 情况下,井距方案一优化裂缝段数为 13 段左右,
井距方案二优化裂缝段数为 11 段左右,井距方案三优化裂缝段数为 9 段左右。
② 随着储层渗透率的增加,各方案优化的缝网渗透率增加,但增加幅度减
小,不同储层渗透率对应不同优化的缝网渗透率。在储层渗透率小于 0.15mD 情况
下,井距方案一优化缝网渗透率为 2~3mD 左右,井距方案二优化缝网渗透率为
1~2mD 左 右 , 井 距 方 案 三 优 化 缝 网 渗 透 率 为 0.5~1mD 左 右 ; 储 层 渗 透 率 为
0.15~0.35mD 情况下,井距方案一优化缝网渗透率为 3~3.5mD 左右,井距方案二
优化缝网渗透率为 2~3mD 左右,井距方案三优化缝网渗透率为 1.5~2mD 左右;
储层渗透率大于 0.35 条件下,井距方案一优化缝网渗透率为 4mD 左右,井距方
案二优化缝网渗透率为 3mD 左右,井距方案三优化缝网渗透率为 2mD 左右。
③ 随着储层渗透率增加,各井距方案优化的裂缝长度减小,减小幅度也减
小。在储层渗透率小于 0.15mD 情况下,井距方案一优化单翼缝长在 260m 以上,
井距方案二优化单翼缝长在 220m 以上,井距方案三优化单翼缝长在 200m 以上,
同时小于水平井筒间距;在储层渗透率为 0.15~0.35mD 情况下,井距方案一优化
单翼缝长在 200~260m 左右,井距方案二优化单翼缝长在 180~220m 左右,井距
方案三优化单翼缝长为 160~200m 左右;在储层渗透率大于 0.35mD 情况下,井距
方案一优化单翼缝长为 200m 左右,井距方案二优化单翼缝长为 180m 左右,井距
方案三优化单翼缝长为 160m 左右。
根据开发资料,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在储层渗透率取平均值(0.25mD)条件
下,优化的裂缝参数如表 2.63。
表 2.63基于产能裂缝参数优化结果
裂缝参数 井距方案一 井距方案二 井距方案三
段数 N 13~15 11~13 9~11

75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缝网渗透率 kf(mD) 3~3.5 2~3 1.5~2


单翼缝长 xf(m) 200~260 180~220 160~200

2.4.9.3 合理井距优选

根据传统方法计算的合理井距范围,结合 3 种不同井距的井网裂缝参数优化
结果,利用数值模拟法预测 3 种井网压裂后的生产动态,基于经济角度,优选出
最优井网井距。

图 2.66区块井网示意图
对地层进行区块 3 种合理井距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见图 2.69、图 2.70,见表
2.58。根据配产定产为 15×104m3/d,根据不同井距计算结果对比可以看出,井距缩
小,井数增加,稳产时间缩短。当井距为 900m 时,可以达到 4 年的稳产时间,同
一时期采出程度较其它井网方案低;当井距为 300m 时,稳产期为 2 年,但同一
时期采出程度较高。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按照生产需要选择合理的井网井距。

图 2.67 不同井距/排距日产气量对比图

76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68 不同井距累积产气量对比图
表 2.64 3 种井距条件下区块模拟结果
井距编号 1 2 3
井距(m) 900 600 300
水平段长(m) 1500 1500 1500
井数(口) 25 45 124
稳产时间(年) 4 3 2
日产气量(104m3/d) 240 450 1286
稳产期末累计产量(108m3/d) 35 49 94
稳产期末采出程度(%) 7 10 19
20 年末累计产量(108m3/d) 107 131 156
20 年末采出程度(%) 22 27 32
在衰竭式开发前提下,对 3 种井距进行了经济评价,各方案基础数据见表
2.65,总投资见表 2.66。投资估算主要包括建设期勘探工程投资、钻井工程投资、
完井工程投资、地面建设工程投资、预备费及流动资金等。在此基础上,对 3 种方
案进行财务盈利和清偿能力分析,各方案财务指标见表 2.67。
由表 2.67 可知,针对三种不同井距方案的税后内部收益率及税后财务净现值
都达到行业标准;税后内部收益率介于 23.35%~33.91%之间,税后财务净现值介
于 315.6~437.5 万元之间。3 个方案静态投资回收期介于 3.29~5.16 年之间,均小
于行业标准 6 年,
综上所述,三种方案在评价期内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井距方
案二的税后内部最大为 33.91%,因此推荐井距方案二的开采井网最优。

表 2.65不同井网方案基础数据
项目 井距一 井距二 井距三
1.总投入井数(口) 25 45 129

77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利用已完钻井数(口) 5 5 5
新钻水平井数(口) 20 40 124
2.水平井平均井深(米) 4700 4400 3900
水平井段长(米) 1800 1500 1000
3.评价期内累计产气量(108m3) 107 131 156
4.评价期末采出程度(%) 22.05 27 32.15
表 2.66 总投资一览表
项目费用(万元) 井距一 井距二 井距三
一、工程费用(万元) 174540 294167 753950
1.钻井工程投资(万元) 102000 170000 434500
(1)已钻水平井(万元) 18000 18000 18000
(2)新钻水平井(万元) 84000 152000 416500
2.完井费用(万元) 70000 120547 315160
(1)已压裂水平井(万元) 11200 11200 11200
(2)新压裂水平井(万元) 58800 109347 303960
3.地面建设工程(万元) 2540 3620 4290
二.预备费(万元) 20944 35300 90474
三.流动资金(万元) 6981 11766 30158
总投资(万元) 202466 341233 874582
表 2.67 各方案财务指标
井网开发方案(亿元)
项 目 基准值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税前内部收益率(%) 40.81 44.40 31.77 12

税后内部收益率(%) 31.19 33.91 23.35 12


税前财务净现值 413 572.7 557.8 >0
税后财务净现值 206.0 273.0 265.2 >0
投资回收期(年) 3.29 3.31 5.16 6
投资利润率(%) 22.13 22.03 11.60 12
投资利税率(%) 35.20 35.16 29.63 15
借款偿还期(年) <2 <2 <4
结 论 可行 可行 可行

2.4.10 开发方案设计

页岩气藏地质条件复杂,对气藏认识需要一段较长时期,常常是边开发边认
识,气藏开发过程往往是气藏认识的过程,滚动开发是页岩气藏的基本特征。
美国采取大规模钻井、井间接替方式保持气田稳产,气井以定压方式生产,
单井初期高产,递减速度较快。美国典型单井产量特征曲线为第一年快速下降,
降到产量峰值的 35%~25%之后,产量下降速度明显放缓,长期低产。定压生产的
优点是投资回收期短,能够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快速得到动态资料[17-19]。
另一种生产制度为定产生产,如我国的焦石坝页岩气区块、美国鹰滩的必和
必拓页岩气区块等,产量一般控制在无阻流量的 1/3~1/5,以保持储层压力,页岩

78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气产量缓慢下降,稳产时间较长,成本回收时间也延长,研究认为这种控压生产
方式会提高页岩气采收率 5%左右。由于本区块物性较好,各项地层指标较国内为
其他页岩气田有所不同,因此,在实践工作中,要按照本区块的客观地质规律,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合理的开发方案,使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更加科
学化、系统化。
本次方案设计的井段长 1500m,井距 600m,共部署新井 40 口,利用已钻井
5 口,井场共 8 个,每个井场 5-6 口井。为了最大化减小征地面积,其中 3 个分别
利用已钻探井 YY1、YY3、YY4 所在位置部署井场,YY2 所在位置由于地处低洼
地带,且两边丘陵地形较陡,夏季多雨季节容易遭受滑坡、泥石流等,故选择其
附近的一个低缓地带部署井场。
2.4.10.1 方案一

根据气田 2%的采气速度及单井配产确定初期井数,单井以定产气量的方式
生产。根据“先易后难”的开发原则,初期井位率先部署在靠近河流的区域,有
利于降低压裂用水的集输成本。在初期井网稳产期末时,二期井网投入生产,接
替产能;当二期井网产能无法满足采气速度时,三期井网开始投产,进行产能接
替,既能保证气田的供气能力,又能使气田稳产期增长,保证气田的长期合理开
发。
2.4.10.2 方案二

方案 2 追求较长稳产期,逐步建产,初期投产 12 口井,共分 7 期完成投产。


根据“先易后难”的开发原则,初期井位率先部署在靠近河流的区域,有利于降
低压裂用水的集输成本。在初期井网产能递减到满足采气速度的下限时,二期井
网投入生产,接替产能;依次类推,共分七次完成整个井网部署,既能保证气田
的供气能力,又能使气田稳产期增长,保证气田的长期合理开发。
2.4.11 开发方案预测

2.4.11.1 气藏生产历史拟合

开发指标预测选用国际流行的成熟商业数值模拟软件 Eclipse。根据本区块的
地质特征、储层特征及流体性质,本次模拟选用三维两相黑油模型进行模拟和预
测。根据地质建模的结果,提取储层的构造模型、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以及有效
厚度模型建立模拟区域的气藏数值模型。
网格类型采用直角网格系统。平面上 X 方向上网格数为 80 个,Y 方向网格数
55 个,平面网格步长 DX=DY=100m。纵向上分为 5 个小层,步长 DZ 范围 6~
33m。全气藏有效网格数 22000。
在气藏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对 YY1、YY2、YY3、YY4 井生产数据进行了历史
拟合,拟合效果图见附录 1,生产历史数据统计如下。
(1)生产历史数据统计
该气藏从 2012 年 6 月开始压裂生产,到 2013 年 6 月共生产了 1 年,情况如
下:
①该气藏从 2012 年 6 月第 1 口井投产,截至目前,总投产气井数 4 口;

79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②截至 2013 年 6 月,累计产气为 0.3485×108m3,累计产水为 172m3,天然气


采出程度仅 0.0621%(以储量 561×108m3 为基数);
③2013 年 6 月,采气井数为 4 口,其中 3 口已经不产水,仍有 1 口井产水;
(2)气藏生产历史拟合
完成气藏生产历史拟合,拟合方式为通过定产气量拟合产水和压力。由拟合
结果可以看出,区块和单井的日产气和压力拟合效果较好,模型可信度较高,可
用于区块的生产动态预测。
2.4.11.2 方案一

根据井网密度,确定全区单井数为 45 口。
全区投产井数确定根据采气速度与储量的关系,根据公式,设其气井利用率
为 0.95,采气速度定为 2%,计算满足相应单井差能和采气速度的井数。

(2. 86)
根据上式确定初期开发井数 24 口。
根据前面的井网井数优化结果,该方案部署的思路是满足采气速度 2%的要
求,需要建成 11×108m3/a 生产规模的气田,进行单井定产量生产的优化,根据
前期单井合理产能的优化,单井产量 15×104m3/d,分期部署,在稳产期末投入下
一期建设,根据数值模拟优化后,该方案共分三期井网建设,总体计划情况如下
表所示:
表 2.68开发计划表
阶段 区块位置 水平井数(口)
开发一期 构造边部 24
开发二期 构造中部 12
开发三期 构造边部 10
开发分期井网建设如下所示:

图 2.69 一期开发井网

80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70 二期开发井网

图 2.71 三期开发井网
(1)开发一期建设
本期开发全部采用“井工厂”开发,共 24 口井,4 个井场,其中 2 个井场利
用已钻井 YY3、YY4 所在的地面井场,在同时考虑区块地形及储量控制、地面土
地节约和钻井水平井轨迹设计难度的基础上,优化地下井位部署。
本期共钻井丛式水平井 24 口,预计产能 13.14×108m3/a,预计稳产期 3 年,
采出量 39.42×108m3。
在一期井位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初期建产针对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的“工
厂化“丛式井布置中,井位已经很好的控制了区块东北部区域,对该区地层进行
了比较有效的控制,能够达到建产 11.22×108m3/a 产量的目的。
根 据 数 模 结 果 来 看 , 一 期 井 网 稳 产 期 为 2.5 年 , 稳 产 期 末 采 出 量 为
35.45×108m3。稳产期的产量为 360×104m3/d。由图还可以看出,如果停止钻井,3
年之后产气量就会下降到稳产期产气量的一半。

81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72 一期井网产气速度与累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以其中一个井场为例,由下图可以看出,当配产为 15×104m3/d 时,单井的
稳产期为 1-3.5 年不等。分析井位可以看出,位于构造边部的井,稳产期短,如
TS3、TS4、TS5 井;位于构造中部的井,稳产期较长,如 TS1、TS2、YY3 井,原因
是位于构造边部的井压力波传到边界时,地层压力迅速下降,而位于构造中部的
井压力波及范围向整个区块传播,地层压力下降较缓,稳产期较长。

图 2.73单井配产量与稳产期的变化关系曲线

图 2.74 一期井网稳产期末含气饱和度变化图

82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75 一期井网稳产期末吸附气含量变化图
(2)开发二期建设
在建产期一期井网达到稳产期末期时,即开钻二期井网,依旧要同时考虑区
块地形、地面土地节约和灾害防控以及丛式井钻井设计难度进行开发。针对一期井
网未能控制到的区域进行控制。
本期布井数量考虑供气需求,以及一期井网递减后的生产能力,同时可根据
一期井网的钻井、压裂、生产经验,对二期井网进行适当的开发方案调整。
本期工程共钻水平井 12 口,新增地面井场 2 个,估计新增产能 6.57×108m3/a
产能,稳产期 2.5 年,预计采出量 16.425×108m3。

图 2.76 方案 1 一期、二期井网共同开采的日产气与累积产气变化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二期井网投入开发后,全区的日产气立即上升到
520×104m3/d,不经过稳产期,立即进入递减期,5 年后递减到二期井网投入开发
前 的 区 块 日 产 气 水 平 。 此 时 , 全 区 累 积 采 出 117×108m3 , 地 层 压 力 下 降 到
21.5MPa。

83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77 开发二期井网日产气与累积产气量的变化图
从数模结果来看,二期井网稳产期为 2 年,稳产期的产量为 165×104m3/d,
稳产期末采出量为 11.5×108m3。

图 2.78 一期、二期井网日产气变化图

图 2.79 一期、二期及全区井网累积产气变化图
从数模结果来看,当全区日产气递减到二期井网投产前的稳产水平时,一期
井网的日产气递减到 168×104m3/d,累积产气 70.48×108m3。二期井网的日产气递
减到 150×104m3/d,累积产气 27.95×108m3。

84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80二期井网稳产期末含气饱和度 图 2.81 二期井网稳产期末吸附气含量


从布井结果来看,除了区块边部几处面积较小的区域暂时放弃之外,区块中
部的大部分面积基本都得到了控制。
(3)开发三期建设
在开发三期开始接替产能时,开始针对区块西部区域距离河流较远处的储层
进行开发。本期开发考虑尽量利用原有井场和最大储量控制,拟在 YY1 井原有井
场的基础上布置井工厂,同时新增一个井场,共部署丛式水平井 10 口,预计新增
产能 5.48×108m3/a,稳产期 2 年,预计采出量 10.96×108m3。数值模拟结果如下图
所示。

图 2.82 方案 1 一期、二期、三期井网共同开采的日产气与累积产气变化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三期井网投入开发后,全区的日产气从 360×104m3/d 迅速
上升到 500×104m3/d,不经过稳产期,立即进入递减期,3 年后递减到三期井网
投入开发前的区块日产气水平。此时,全区累积采出 164×108m3,地层压力下降
到 16.7MPa。

85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83 开发三期井网日产气与累积产气量的变化图
从数模结果来看,二期井网稳产期为 1 年,稳产期的产量为 150×104m3/d,
稳产期末采出量为 5.25×108m3。

图 2.84 一期井网日产气与累积产气量的变化图

图 2.85 二期井网日产气与累积产气量的变化图

86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86 一期、二期、三期井网日产气变化图

图 2.87 一期、二期、三期及全区井网累积产气变化图
从数模结果来看,当全区日产气递减到三期井网投产前的稳产水平时,全区
累 积 产 气 164×108m3 。 一 期 井 网 的 日 产 气 递 减 到 108×104m3/d , 累 积 产 气
85.27×108m3。二期井网的日产气递减到 95×104m3/d,累积产气 41.28×108m3。三
期井网的日产气递减到 131×104m3/d,累积产气 15.73×108m3。

图 2.88 三期井网稳产期末含气饱和度 图 2.89三期井网稳产期末吸附气分布


从布井结果来看,除了区块边部几处面积较小的区域暂时未控制到以外,区

87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块中部的大部分面积基本都得到了控制。因此未控制住的区域可在前期井网部署
时加打单井,作为开发部署调整。

图 2.90 全区井网最终累积产气变化图
综上所述,该方案计划建设新增 45 口井,并利用老井 YY1-YY5 井,每期建
设内的生产情况总结如下,由数据分析可知,当生产到 27 年时,地层压力下降到
废弃压力 6MPa,此时全区的日产气为 73×104m3/d,采出量为 250×108m3,即采收
率为 44.56%。
表 2.69 各期井网建设指标
开采时间 新增井数 阶段内累计采 采出程度 地层压力
井网建设 出量(108m3) (%) (MPa)
(年) (口)
一期 2.5 24 36 6.42 29.7
二期 5 12 115 20.5 21.5
三期 3 10 164 29.2 16.7
表 2.70 全区井网建设指标
全区井网指标
10 年末累计产量(10 m3)
8
149
10 年末采出程度(%) 27
20 年末累积产量(108m3) 227
20 年末采出程度(%) 41

2.4.11.3 方案二

该方案共分七期井网建设,总体计划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 2.71 开发规划表
井网建设 阶段时长(年) 新增井数(口)
一期 1.5 12
二期 1.6 5
三期 2.4 6
四期 2 5
五期 2 4
六期 1.9 5
七期 至 20 年 4
初期投产 11 口井,在井场顺序优化中,优化原则为尽量选取交通便利,便于

88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施工的位置钻完井,由于页岩气开发后期进行压裂,因此针对该区块的有利地理
位置,首选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开发,便于压裂施工用水。因此首先利用已钻的
YY4 井首先利用已钻的 YY4 井所在的地面井场,将该井场内的 6 口井投产,预测
该区的生产情况。

图 2.91 初期井网产气速度与累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根据模拟情况来看,从起始的 13 年 6 月到 14 年 6 月时间内,日产气速度大
幅增加,单井日产气达到 30×104m3/d 以上,随后立即进入递减期。从开始投产开
始一年末,累计产气 5.79×108m3 ,则开发初期平均每口井每年产气量可约为
0.965×108m3,按照此种方法估算,每年需产气 11×108m3 以上,初期需投入 2 个
井场。
按照以上思路,从模拟时间开始计算,每年达到产气量 11×108m3 以上的标
准,进行开发阶段产能接替。经过模拟结果,共分七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井网部
署依据首先沿着靠近河流的区域开始布井,依次向下部署,最终控制全区。七个
阶段的井网部署及预测生产情况如下所示:
七个阶段井网部署情况如下所示: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89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c.第三阶段 d. 第四阶段

e.第五阶段 f.第六阶段

g.第七阶段
图 2.92 开发各阶段井网部署
按照以上思路,在数值模型中模拟每阶段的生产情况,按照以上井网分期部
署,当每年达不到规定的采气速度 2%时接替下一井网。
(1)第一期建设:
第一期建设计划共投入两个井场,利用 YY4 所在的井场,并投入一个新的井
场,新增井数 11 口,预计产能 11×108m3/a,根据数模结果来看,按照该井网建设,
初期全区日产气最高能达到 200×104m3/d 以上,随后进入递减阶段,由数模数据
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停止钻井,第二年无法达到年产气量的要求,因此需要进行
下一阶段井网的建设。

90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93 一期井网产气速度与累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末期剩余情况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 2.94 初期及生产末期含气量分布

图 2.95初期及生产末期吸附气含量分布
(2)第二期建设
在一期建设生产过程中未能达到采气速度要求时,即开钻二期井网,依旧要
同时考虑区块地形、地面土地节约和灾害防控以及丛式井钻井设计难度进行开发。
针对一期井网未能控制到的区域进行控制。
本期布井数量考虑供气需求,以及一期井网递减后的生产能力,同时可根据
一期井网的钻井、压裂、生产经验,对二期井网进行适当的开发方案调整。
本期工程共新钻水平井 5 口,并利用老井 YY2 井,预计产能 11×108m3/a,根

91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据数模优化,在第一阶段生产 1.5 年后开始第二批建设效果最佳,第二阶段投产


后全区生产情况如下:

图 2.96 二期井网产气速度与累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末期剩余情况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 2.97初期及生产末期含气量分布

图 2.98初期及生产末期吸附气含量分布
(3)第三期建设
在二期建设生产过程中未能达到采气速度要求时,即开钻三期井网,依旧要
同时考虑区块地形、地面土地节约和灾害防控以及丛式井钻井设计难度进行开发。
针对前期井网未能控制到的区域进行控制。新增井数 6 口,数值模拟结果如下图
所示:

92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99 三期井网产气速度与累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末期剩余情况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 2.100初期及生产末期含气量分布

图 2.101初期及生产末期吸附气含量分布
(4)第四期建设
在三期建设生产过程中未能达到采气速度要求时,即开钻四期井网,依旧要
同时考虑区块地形、地面土地节约和灾害防控以及丛式井钻井设计难度进行开发。
针对前期井网未能控制到的区域进行控制。
第四期建设计划新投入一个井场,新增井数 5 口,数值模拟结果如下图所示:

93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102 四期井网产气速度与累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预测末期剩余分布情况:

图 2.103初期及生产末期含气量分布

图 2.104初期及生产末期吸附气含量分布
(5)第五期建设
在四期建设生产过程中未能达到采气速度要求时,即开钻五期井网,依旧要
同时考虑区块地形、地面土地节约和灾害防控以及丛式井钻井设计难度进行开发。
针对前期井网未能控制到的区域进行控制。
第五期建设计划新投入一个井场,新增井数 4 口,数值模拟结果如下图所示:

94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105 五期井网产气速度与累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预测末期剩余分布情况:

图 2.106 初期及生产末期含气量分布

图 2.107 初期及生产末期吸附气含量分布
(6)第六期建设
在五期建设生产过程中未能达到采气速度要求时,即开钻六期井网,依旧要
同时考虑区块地形、地面土地节约和灾害防控以及丛式井钻井设计难度进行开发。
针对前期井网未能控制到的区域进行控制。
第六期建设计划新投入一个井场,新增井数 5 口,若按照该期的建设,生产
模拟结果如下图所示:

95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108 六期井网产气速度与累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预测末期剩余分布情况:

图 2.109 初期及生产末期含气量分布

图 2.110 初期及生产末期吸附气含量分布
(7)第七期建设
在六期建设生产过程中未能达到采气速度要求时,即开钻七期井网,依旧要
同时考虑区块地形、地面土地节约和灾害防控以及丛式井钻井设计难度进行开发。
针对前期井网未能控制到的区域进行控制。
第七期建设计划新投入一个井场,新增井数 4 口,数值模拟结果如下图所示,
当生产 30 年后,地层压力已经接近废弃地层压力,生产情况如下所示:

96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图 2.111 七期井网产气速度与累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末期剩余分布情况:

图 2.112 初期及生产末期含气量分布

图 2.113 初期及生产末期吸附气含量分布
综上所述,将计划建设新增 45 口井,并利用老井 YY1-YY5 井,每个阶段内
的生产情况总结如下,由数据分析可知,分期投入新井后,能够实现年产量达到
11×108m3/a 的指标,阶段内平均年产量水平均保持在 11×108m3/a 的产量值以上,
预计该方案生产 20 年后,采出程度达到 42%。
表 2.72 方案 2 各期生产指标
阶段内
阶段末日 采出程
阶段末累 阶段末地 累计产
阶段时长 新增井数 产气 度
井网建设 产量 层压力 量
(年) (口) (104m3/ (%)
(108m3) (MPa) (108m3
d) )
一期 1.5 11 222 15 32 14 2.63

97
第 2 章 气藏工程方案

二期 1.6 5 266 35 30 20 6.16


三期 2.4 6 259 64 27 29 9.34
四期 2 5 291 89 24 26 13.91
五期 2 4 283 114 22 25 18.31
六期 1.9 5 403 138 17 24 22.65
七期 至 20 年 4 66 200 6 63 30

2.4.11.4 开发方案对比

将两种方案指标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表 2.60 所示。


表 2.60 不同开发方案预测指标对比
方案 方案 1 方案 2
8 3
年产气/(×10 m ) 13 11
4 3
日产气/(×10 m /d) 360 315
采气速度/% 2.31 1.96
稳产期末开发指标 稳产年限/年 12 13
8 3
累产气/(×10 m ) 164 150
采出程度/% 27 29
地层压力/MPa 15 17
8 3
累产气/(×10 m ) 234 200
预测末期开发指标
采出程度/% 40 42
(20 年)
地层压力/MPa 8 10
税后内部收益率(%) 31.34 33.68
经济评价指标(20 年)
成本回收时间(年) 3 5.5
由表 2.60 可知,通过开发指标对比,方案 1 稳产年限 12 年,稳产期末采出
程度 27%,20 年末采出 40%,总体开发效果仅次于方案 2。但方案 1 成本回收时
间较短,考虑到页岩气开发前期投入大,为了快速回收成本,优选方案 1。

98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第3章 钻井工程方案

钻井工程方案设计以气藏工程设计提出的“井工厂+水平井体积压裂”设计
方案为基础,针对页岩气“井工厂+水平井体积压裂”中的钻井难点进行重点分
析研究,依照相关行业标准优选相关钻井设备及优化相关钻井参数,实现优质快
速钻井,并为后期压裂及生产提供安全完整井筒。
3.1 钻井工程地质概况

3.1.1 区块地质概况

3.1.1.1 区块构造及地理环境特征

本设计方案研究目标区块为页岩 I 区块,该区块总体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地,
受到来自北西方向挤压应力作用,以正向构造为主,各背斜带之间以宽缓向斜带
为界。海拔最高 675m,最低 250m,多在 400~600m 之间。
该地区交通较为便利,区内各场镇间均有公路相通。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
湿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 15~17℃。其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
沛,年降水量超过 1000mm,水系发育,季风影响突出。四季特点为:春早,常有
“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秋短,凉爽而多绵雨;
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在降水多的季节,需预防山洪暴发所引起的
泥石流、塌方、滑坡,河道涨水所引发的洪水等自然地质灾害。
3.1.1.2 区块地层分布

页岩Ⅰ区块古生界奥陶系—中生界三叠系自下而上主要发育:十字铺组、宝
塔组、涧草沟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小河坝组、韩家店组、黄龙组、梁山组、栖霞组、
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根据目前勘探开发情况,将下志留
统龙马溪组下部—上奥陶统五峰组约 86m 层段含气泥页岩段作为本区主要的目的
层。按照从老到新的顺序,由五峰组至嘉陵江组具体地层岩性及地层厚度见表
3.1。

3.1.1.3 储层分布

该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总体上分布稳定,尤其是目的含气层段在地震剖面
和连井对比剖面上都有很好的响应。
气层总厚度在 83~90m,纵向上连续,中间无隔层。据现有钻井测井、录井以
及岩芯特征,该地区目的含气页岩段从下到上可划分出三段、五个亚段,其中第 1
段(分 11 亚段和 12 亚段)为碳质硅质泥页岩,厚度分别约为 33m 和 18m;第 2 段
为含炭质粉砂质泥岩,厚度约 17m;31 亚段为含炭质灰云质泥页岩,厚度约
13m;32 亚段为含炭质粉砂质泥页岩,厚度约 6m,通过现有资料发现,各亚段在
全区分布基本稳定。

99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表 3.1 区块地层岩性及厚度
系 统 组 代号 岩性描述
上 O3w 上段:钙质云岩或粉砂质页岩,厚度很小,一般小于 1m;下段: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厚度为 3~7m。
奥陶系 五峰组

下 龙马溪 上部:为灰、深灰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下部: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与下伏五峰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志留系 S1l
统 组 关系,厚度约 300m。
上部及中部:岩性以灰、绿灰、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绿灰、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下部:岩性为
小河坝 S1x 灰、绿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绿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与下伏龙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组 厚度约 230m。
中 韩家店 上部:以灰色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中、下部:岩性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S2h
统 组 呈不等厚互层。与下伏小河坝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为 500m。
中 C2h 岩性为绿灰、深灰色云岩、针孔状云岩、角砾状云岩。与下伏韩家店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 25m。
石炭系 统 黄龙组
下 P1l 灰、深灰色泥岩为主,顶部为灰黑色炭质泥岩。与下伏黄龙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 25m
二叠系 统 梁山组
栖霞组 P1q 上部:浅灰色含生屑灰岩,灰、深灰色灰岩;下部:灰、浅灰、深灰色灰岩、含泥灰岩,厚度约 150m
上部:灰、浅灰、深灰、灰白色灰岩及灰黑色炭质页岩;中部及下部:浅灰、灰、深灰色灰岩,中下部夹薄层灰色
茅口组 P1m 灰质泥岩。与下伏栖霞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 300m。
上 中部:岩性为灰、浅灰色灰岩、含泥灰岩;上、下部:岩性为灰黑色炭质页岩、炭质泥岩。与下伏茅口组地层呈假
龙潭组 P2l
统 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 50~60m。
上部:为为灰、浅灰、深灰色灰岩、含泥灰岩、泥质灰岩、生屑灰岩;中部:为灰、浅灰、深灰色生屑灰岩、灰岩;
长兴组 P2ch
下部:为灰、深灰色灰岩、含泥灰岩、含生屑灰岩。与下伏龙潭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 190~200m。
下 飞仙关 顶部:为棕紫色泥质白云岩、灰色泥质白云岩,中部为灰色、浅灰色灰岩、鲕粒灰岩;下部:为浅灰色灰岩、含
三叠系 T1f
统 组 泥灰岩、泥质灰岩,底部见一层深灰色泥灰岩。与下伏长兴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 430~480m。
上部:为灰、浅灰、深灰色灰岩、含云灰岩、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含泥白云岩、膏质白云岩与灰白色石膏岩、云质
嘉陵江 T1j 石膏岩呈不等厚互层;中部及下部:为浅灰色灰岩,含泥灰岩。与下伏飞仙关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
组 250~320m。

100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1.1.4 区块地应力及储层岩石力学特征

通过对目的层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得出杨氏模量 23~37GPa,泊松比 0.11~


0.29 , 体 积 模 量 为 14 ~ 18GPa , 剪 切 模 量 10 ~ 14GPa , 实 测 最 大 主 应 力 为
61.50MPa,最小主应力为 52.39MPa,根据应力剖面图可以得到上下隔层应力差
约 8MPa。根据相关资料调研,得出垂向应力为 56.35MPa,地应力状态为走滑地
应力状态。由于区块收到来自北西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分析最小水平主应力方
向大致为 225°。

3.1.2 气藏储层特征

3.1.2.1 储层岩性特性

储层储集层脆性矿物介于 33.9%~80.3%,平均为 56.5%。在纵向上,五峰组


—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脆性矿物含量高,多大于 50%;一段二亚段—三亚段下部
脆性矿物含量降低,主要介于 40%~65%;三亚段上部脆性矿物含量普遍较低。
储层段发育孔隙类型包括无机孔隙、有机质孔隙、微裂缝、构造缝 4 种储集空
间类型,其中无机孔隙主要包括粘土矿物晶间孔、粒间孔以及粒内孔;有机孔隙
属于有机质在后期热演化过程形成的孔隙,页理缝则主要发育于纹层发育段,在
刚性矿物与塑性矿物间易于形成页理缝,根据岩芯观察结果表明,构造缝多为直
劈缝和高角度构造剪切缝,整体欠发育。
3.1.2.2 储层物性分析

通过岩心测定数据可得:本区块页岩气层孔隙度分布在 1.17%~8.61%之间,
平均 4.87%。稳态法测定水平渗透率主要介于 0.001~355mD。其中基质渗透率普遍
低于 1mD,最小值为 0.0015mD,最大值为 5.71mD,平均值为 0.25mD,而层间
缝发育的样品稳态法测定渗透率显著增高,普遍高于 1mD,最高可达 355.2mD。

3.1.2.3 储层敏感性分析

根据区块含气页岩段粘土 X 衍射分析,本区块岩石粘土矿物组成为:伊蒙混
成(55%)、伊利石(38.5%)、绿泥石(5.7%)。岩芯敏感性和应力敏感性分析结
果 表 明 : 流 速 不 敏 感 ; 水 敏 指 数 0.66 ~ 0.75 , 中 偏 强 — 强 水 敏 ; 临 界 盐 度
2×104ppm;酸敏指数 0.67~0.75,中—强酸敏;中等偏强应力敏。

3.1.2.4 储层流体性质

储层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组成比例为:C1 为 97%,C2~C6 为 0.4%,H2S


为 1.17%,N2 为 0.85%,CO2 为 0.46%,H2 为 0.026%,He 为 0.023%,属于含硫化
氢型干气气藏。
3.1.2.5 储层压力与温度

目的层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气层,油气显示活跃、地层压力异常,气层压力系

101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数为 1.41~1.55。根据已钻井资料地温梯度为 2.84℃/100m,预测储层温度在 85℃


左右。
3.1.3 钻井难点分析

根据区块地层特征及相关资料调研分析,本区块钻完井难点主要有:
(1)地质条件复杂,钻井井下故障时有发生,影响钻井安全与速度。该区地
层出露老、岩石硬度大、可钻性较差;浅表有溶洞、暗河发育,呈不规则分布;三
叠系地层存在水层,二叠系长兴组、茅口组、栖霞组在局部地区存在浅层气,水层
和浅气层均属于低压地层;志留系地层的坍塌压力与漏失压力之间的区间较小,
目的层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气层,油气显示活跃、地层压力异常,气层压力系数为
1.41~1.55。
(2)泥页岩地层井壁稳定性差。钻井过程中,在井底压差、钻井液与地层流
体活度差等作用下,页岩地层井壁围岩的强度和应力发生变化,诱发页岩微裂缝
扩展延伸,从而影响井壁的稳定性。全井段易垮易漏,储层含有硫化氢。
(3)丛式井钻井井眼轨道复杂,具有大偏移距、大靶前位移、长水平段等特
点,在工具面摆放与控制上面较为困难。丛式井井距小,防碰困难大。
(4)三维长水平段钻完井过程中,钻杆、套管、及完井管柱下入摩阻大,并
且页岩气储层的多级分段压裂改造对套管强度要求高。
(5)长水平段的固井施工难度大,质量难以保证。一方面水平段长度大,套
管偏心严重,影响套管柱的居中度;另一方面,水平段使用油基钻井液,在井壁
上形成了油膜层,对油膜的清洗效果直接影响到水泥胶结质量;同时,页岩气储
层的多级分段压裂改造对水泥环的抗冲击能力和柔韧性要求也较高。
3.2 钻井方案总体规划

通过对页岩 I 区块已钻井情况分析,按照开发制定的开发方案,结合地质静
态资料、生产动态数据及对国内外页岩气藏开发所应用的先进钻井工艺及配套的
调研,制定页岩 I 区块开发方案的钻完井工程方案。

3.2.1 钻井方案总体设计原则

(1)总体开发方案以丛式井组布井,井型采用长水平段水平井(水平段长
1500m 左右);
(2)每个井场钻 6 口水平井,采用双排钻井,每排 3 口井。同排井距 5m,排
距 40m;
(3)钻井总进尺尽可能少,减少钻井投资;
(4)钻井液体系满足封堵、防漏、防垮及保护油气层的要求;
(5)钻具组合满足直井段安全快速,斜井段及水平段定向准确、钻压传递效
率高、摩阻扭矩低;
(6)固井考虑防气窜、防漏失、油基泥浆固井、压裂工况下水泥环及套管强度
问题,保证固井质量,保障后期压裂增产;
(7)满足安全及环保要求。

102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2.2 设计依照标准及规范

本钻完井方案设计引用的标准规范如下:
(1)《钻井井场、设备、作业安全》 SY/T 5974-2007;
(2)《丛式井井场布置原则及要求》 SY/T 6241-1996;
(3)《丛式井平台布置及井眼防碰技术要求》 SY/T 6396-2014;
(5)《钻井井身质量控制规范》 SY/T 5088-2008;
(6)《定向井轨道设计与轨迹计算》 SY/T 5435-2003;
(7)《定向井轨迹控制技术要求》 SY/T 6467-2000;
(8)《定向井下部钻具组合设计方法》 SY/T 5619-2009;
(9)《水平井钻井工艺及井身质量要求》 SY/T 6333-1997;
(10)《井身结构设计方法》 SY/T 5431-2008;
(11)《石油钻井液固相控制设备规范》 SY/T 5612-2007;
(12)《套管柱试压规范》 SY/T 5467-2007;
(13)《固井设计规范》 SY/T 5480-2007;
(14)《固井质量评价方法》 SY/T6592-2004;
(15)《套管柱结构与强度设计》 SY/T 5724-2008;
(16)《套管柱井口悬挂载荷计算方法》 SY/T 5731-1995;
(17)《石油天然气工业油气井套管或油管用钢管》 SYT 6194-2003;
(18)《钻井井控装置组合配套、安装调试与维护》 SY/T 5964-2003;
(19)《钻井井控技术规程》 SY/T 6426-2005;
(20)《含硫化氢油气井安全钻井推荐作法》 SY5087-2005;
(21)《含硫油气井钻井井控配套、安装和使用规范》 SY/T6616-2005;
(22)《钻井完井交接验收规则》 SY/T 5678-2003;
(23)《油气储层评价方法》 SY/T 6285-2011;
(24)《石油天然气钻井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指南》 SY/T 6283-1997。

3.2.3 钻井工程质量要求

3.2.3.1 井身质量要求

本钻井方案采用丛式井“工厂化”模式钻井,每个井场布井 6 口水平井,井
口采用双排排列,同排井井口间距 5m,为防碰要求,必须保证井身质量。
(1)A 靶点靶框高度 5m,宽度 20m;B 靶点靶框高度 5m,宽度 50m。
(2)全角变化率要求:直井段全角变化率小于 3º/30m,造斜和扭方位井段
按轨迹设计要求进行控制。
(3)斜井段和水平段要求:斜井段实钻井眼轨迹要求平滑,水平段井眼轨
迹位于地质设计要求靶框内。
(4)直井段和斜井段平均井径扩大率小于 12%,水平段井径扩大率不大于
10%。
(5)同井场井应做防碰扫描图,找出井与井之间的最近距离及位置。
(6)井底无落物。

103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2.3.2 钻井液与储层保护要求

(1)使用抑制性强、防垮、防漏、保护气层的钻井液体系。
(2)根据地质资料,分段设计适合地层特性的钻井液类型和近平衡压力钻
井所需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密度确定在考虑地应力和地层破裂压力的情况下,以
裸眼井段的最高地层孔隙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值为基准,加一个附加值对于气井
为 0.07~0.15 g/cm3 ,因为储层中含有硫化氢(含量为 1.17%),在储层段应附加
0.15 g/cm3 的压力值。
(3)针对页岩层位井壁易失稳的问题,需采用油基钻井液体系,需要优化
选取油基钻井液体系,在性能达标情况下,尽可能降低钻井液成本。
(4)优选高性能封堵材料,提高油基钻井液的封堵性能和防漏堵漏效果,
完善地面回收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油基钻井液的回收利用率及降低对储层的破坏。
3.2.3.3 固井质量要求

在满足《固井质量评价方法》(SY/T6592-2004)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后期大
型压裂改造对固井质量的要求,进行套管强度、水泥浆体系及施工工艺的优化。
(1)采用完井压裂施工过程中的最高施工压力作为套管强度设计实际有效
载荷,使得页岩气水平井套管抗内压强度大于或等于完井压裂施工过程中最高压
力的 1.25 倍。
(2)按照 API 标准设计安放套管扶正器,保证套管居中度。
(3)优选生产套管前置液体系,消除油基钻井液对井壁及套管壁的污染,
保证固井胶结质量。
(4)采用柔性水泥浆体系,保证后期完井压裂施工过程中水泥环强度。

3.2.4 钻井井场规划及施工设计

本设计井场丛式井布局如图 3.1 所示,双排 6 口井,井距 5m,排距 40m。施


工设计采用批量施工,即采用“三同步、三统一”工作方式:同步进场、同步安装、
同步开钻,统一组织管理、统一作业模式、统一技术规范批量施工。
使用两部 ZJ50 钻机,以不同钻井液体系为批钻分界面:
清水钻进:批量完成单井的表层、一开,然后平移至下一个井位;
KCl 聚合物润滑钻井液钻进:批量二开;
油基钻进:批量三开(定向、造斜、水平段)。
1# 钻
机 Y1 Y4
三 二 开表 二 三
基开 开 层 开表 开 基开
)( 层 )(
Y2 Y5
+

油 油
+



Y3 Y6

2# 钻
图 3. 1 井场布局 机

104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3 井壁稳定性分析

井壁不稳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井壁坍塌,从力学的角度来说,造成井壁坍
塌的原由主要由于井内液柱压力较低,使得井壁周围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岩石本身
的强度而产生剪切破坏所造成。此时,对于脆性地层会产生坍塌掉块,井径扩大
而对塑性地层,则向井眼内产生塑性变形,造成缩径;二是地层破裂,从力学上
说,地层破裂是由于井内泥浆密度过大使岩石所受的周向应力超过岩石的抗拉强
度而造成[20, 21]。针对页岩储层,井壁失稳的主要方式为井壁坍塌,因此本节主要分
析井斜角、方位角对坍塌压力的影响,进而优化适合该区块钻井的水平段延伸方
向。
根据赛题所提供的数据,得出杨氏模量 23~37GPa,泊松比 0.11~0.29,体
积模量为 14~18GPa,剪切模量 10~14GPa,实测最大主应力为 61.50MPa,最小
主应力为 52.39MPa。根据相关资料调研,得出垂向应力为 56.35MPa,地应力状态
为走滑地应力状态。由于区块收到来自北西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分析最小水平
主应力方向大致为 225°。
本节通过采用井壁稳定性数学模型,利用表 3.2 中的数据,运用课题组开发
的井壁稳定性分析软件,计算了不同井斜方位下井壁坍塌压力。计算结果见图
3.2。
表 3. 2 井壁稳定计算参数
井深(m) 2450 地层压力(MPa) 36
水平最大主应力(MPa) 61.5 水平最小主应力(MPa) 52.39
上覆岩石压力(MPa) 56.35 有效应力系数 0.72
泊松比 0.2 地层孔隙度(%) 4.87
岩石内摩擦角(°) 40 岩石内聚力(MPa) 18
注:部分数据来自《含气页岩组分构成与岩石力学特性》一文。

图 3. 2 坍塌压力随井斜角方位角变化
从图 3.2 可以看出,随着井斜角的增加,坍塌压力逐渐减少,得出钻水平井
或大斜度井中地层坍塌压力较小,即井壁稳定性要好。沿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坍

105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塌压力最大为 1.54g/cm3,沿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成 30°角方向,坍塌压力最小为


1.42g/cm3。但最大最小坍塌压力差别为 0.14g/cm3,差别较小,因此在水平段沿各
个方向钻进延伸均可。
由于页岩气大部分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页岩储层的天然裂缝中,为了提高后
期压裂增产的效果,应使压裂时产生的裂缝与井筒垂直或交错,而压裂时所产生
的诱导缝的延伸方向都是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因此对于压裂增产来说,钻井
方位沿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最有利于压裂。
鉴于井斜角方位角对坍塌压力的影响,最大坍塌压力值为 1.54g/cm3,其中最
大值与最小值差别为 0.14g/cm3,差别较小,考虑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最有利于压
裂,推荐水平井方向为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但后期钻井设计过程中需要优化钻
井液体系及密度。
3.4 井眼轨迹设计

3.4.1 井眼轨迹设计依据

根据区块地质情况及开发需求,本区块采用丛式井开发,每个钻井井场钻 6
口水平井。针对丛式井开发防碰及井眼轨迹控制要求,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建立
以下设计依据:
(1)造斜点选择在比较稳定、可钻性较好的地层;
(2)井组中相邻两井的造斜点错开 50m 以上;
(3)井组中,邻井之间的直井段尽可能短;
( 4 )斜 井轨道 空间最 小距 离要求: 垂深 2000m 以内不小于 30m ,大于
2000m 不小于 40m。

3.4.2 井眼轨迹设计基础数据

本设计的丛式井组井型为水平井,目的层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
地面海拔 650m,井口及靶点坐标见表 3.3。
表 3. 3 井眼轨迹设计基础数据
靶点坐标
井口坐标
A B
井名
垂深 垂深
X Y X Y X Y
(m) (m)
18752685 3292225 1875197 329236 2489 1875105 329145 2288
Y1
0 9 1 0
18752685 3292220 1875239 329193 2543 1875147 329102 2379
Y2
4 9 5 0
18752685 3292215 1875281 329151 2586 1875190 329059 2447
Y3
9 0 0 1
18752725 3292225 1875255 329293 2549 1875347 329385 2433
Y4
1 1 0 0
18752725 3292220 1875297 329250 2569 1875389 329342 2444
Y5
6 2 5 1
Y6 18752725 3292215 1875331 329207 2576 1875423 329299 2465

106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9 2 8 1

3.4.3 井眼轨迹设计

3.4.3.1 井眼剖面设计

(1)井眼轨道优化设计
页岩气丛式井“井工厂”模式具有降低钻井成本、缩短钻井周期、优化资源利
用、减少地面占用面积等优点[12, 14, 16, 22]。针对水平井“工厂化”作业开采页岩气时,
国内一般采用较小曲率的长半径轨迹,有利于降低摩阻力,使水平段延伸到更长
但是这种轨迹钻达水平段的进尺长,施工成本较高,靶前距比较大,向两个相反
方向钻水平井往往会导致两口相反方向水平井的水平井段之间存在一定的空白带
这会导致这部分的油气无法采出,使资源浪费,这个空白带就是我们所说的“死
油区”(见图 3.3)。
针对这种情况,国外一般采用两种设计轨迹,第一种是把水平井井眼轨迹都
设计成单一的圆弧剖面,采用 ~ / 增斜率,实现较小的靶前位移,但这
种设计轨迹的井眼曲率大,导致管柱的下入摩阻大,容易发生屈曲;第二种设计
是采用类似“勺”型的井眼轨迹(见图 3.4)[23],即先向相反的方向钻进,再降斜
后使井眼拐一个弯,从相反方向一定距离开始造斜向目标钻进,其最早是在美国
Barnett 页岩水平井中使用,具有以下优点:①防碰扫描时可以增大井间的扫描距
离,以减小与邻井的防碰风险;②能更早的钻遇储层,能增加水平段的延伸长度
采用此设计轨迹,还能有效的解决“死油区”的问题。由于靶前距的减小,使得
两排井之间的储层得以极大的开采利用。

图 3. 3 “井工厂”井网中“死油区”

107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4 “勺”型水平井垂直投影与水平投影

(2)丛式井防碰绕障设计
本丛式井组同排井口间距为 5m,根据已完钻井轨迹分析,0~2000m 井段井
斜角在 1.1°左右,闭合距 0~25m,相邻井之间碰撞风险很高,因此需要提前进行
绕障作业。为了降低井眼碰撞风险,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法:1)在 500m 左右进行
造斜,采用“直-增-稳-增-水平段”剖面进行井眼轨道设计;2)在 100m 左右进
行小造斜率微造斜,增加相邻井之间距离,然后纠斜,二开采用采用直井钻进,
然后在 1900m 左右处进行造斜(见图 3.5)。
其中第一种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根据已完钻井轨迹分析,0~500m
井段闭合距在 10m 左右,邻井之间碰撞风险仍然较高;另一方面是如果在 500m
左右处进行造斜,会形成长 1700m 左右的稳斜段,严重影响钻井效率。因此推荐
采用第二种绕障方法进行丛式井防碰绕障。
具体绕障设计为:Y1、Y3、Y4 和 Y6 井在 90m 时进行小造斜率增斜 4°左右
(井斜角不能大于 5°,否则不利于下步作业),然后调整钻至 500m 套管固井,将
同排相邻井井距增加至 30m 左右,减小同排相邻井碰撞风险。

108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5 绕障设计示意图

3.4.3.2 井眼轨迹设计数据

针对开发提出的靶点及层位要求,采用上节提出的轨迹设计与防碰绕障方法,
考虑到地层岩性,遵循丛式井设计规范,采用课题组编写的丛式井轨迹设计软件
对 Y1~Y6 井进行了井眼轨迹设计,设计结果见表 3.4~表 3.9,图 3.6~图 3.19。

(1)Y1 井井眼轨迹数据
表 3. 4 Y1 井井眼轨迹
网格 北坐 东坐 闭合方
测深 井斜 垂深 狗腿度 闭合距
描述 方位 标 标 位
m ° m °/30m m
° m m m
0 0 315 0 0 0 0 0 0
KOP1 90 0 315 90 0 0 0 0 0
增斜 134.22 4.42 315 134.18 1.21 -1.21 3 1.71 315
稳斜 456.83 4.42 315 455.82 18.79 -18.79 0 26.58 315
334.0
降斜 501.05 0 500 20 -20 3 28.28 315
5
1951.0 334.0
KOP2 0 1950 20 -20 0 28.28 315
5 5
2183.3 50.3 334.0 2153.5
增斜 105.99 -61.84 6.5 122.71 329.74
3 3 5 5
2444.1 50.3 334.0 2320.0 -
稳斜 286.5 0 323.25 332.41
5 3 5 5 149.69
增斜 2995.3 98.7 2519.5 -
扭方 225 283.76 6 641.42 296.26
位 3 9 7 575.24
3195.3 98.7
稳斜 225 2489 144 -715 0 729.36 281.39
3 9
完钻 4510.4 98.7 1808.4
225 2288 -775 -1634 0 244.63
点 4 9 7

109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6 Y1 井垂直投影图(投影方位 225°)

图 3. 7 Y1 井水平投影图(投影方位 225°)
(2)Y2 井井眼轨迹数据
表 3. 5 Y2 井井眼轨迹
网格 北坐 东坐 闭合方
描 测深 井斜 方位 垂深 标 标 狗腿度 闭合距 位
述 m ° m °/30m m
° m m m
0 0 237.74 0 0 0 0 0 0
KO 2200 0 237.74 2200 0 0 0 0 0
P
增 2220.6 4.83 237.74 2220.6 -0.46 -0.74 7 0.87 237.74
斜 8 6
稳 2315.2 4.83 237.74 2314.9 -4.71 -7.46 0 8.83 237.74
斜 6
增 2742.1 97.1 225 2555.5 - - 6.5 305.33 226.33
斜 1 9 2 210.85 220.85
稳 2842.1 97.1 225 2543 -281 -291 0 404.53 226
斜 1 9
完 4152.0 97.1 225 2379.0 -1200 -1210 0 1704.1 225.24
钻 8 9 4 5

110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8 Y2 井垂直投影图(投影方位 225°)

图 3. 9 Y2 井水平投影图(投影方位 225°)

(3)Y3 井井眼轨迹数据
表 3. 6 Y3 井井眼轨迹
网格 北坐 东坐 闭合方
测深 井斜 垂深 狗腿度 闭合距
描述 方位 标 标 位
m ° m °/30m m
° m m m
0 0 225 0 0 0 0 0 0
KOP1 90 0 225 90 0 0 0 0 0
增斜 134.22 4.42 225 134.18 -1.21 -1.21 3 1.71 225
稳斜 456.83 4.42 225 455.82 -18.79 -18.79 0 26.58 225
114.1
降斜 501.05 0 500 -20 -20 3 28.28 225
7
1951.0 114.1
KOP2 0 1950 -20 -20 0 28.28 225
5 7
增斜 2169.6 47.3 114.1 2144.5 -54.95 57.86 6.5 79.79 133.52

111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8 7 7 6
2511.8 47.3 114.1 2376.2 -
稳斜 287.51 0 328.07 118.79
1 7 7 7 158.01
增斜 2607.2 -
扭方 3058.8 96.1 225 274.62 6 627.65 154.05
位 7 564.38
稳斜 3258.8 96.1 225 2586 -705 134 0 717.62 169.24
完钻 4565.8 1803.7
96.1 225 2447 -1624 -785 0 205.8
点 8 7

图 3. 10 Y3 井垂直投影图(投影方位 225°)

图 3. 11 Y3 井水平投影图(投影方位 225°)
(4)Y4 井井眼轨迹数据
表 3. 7 Y4 井井眼轨迹
网格 北坐 东坐 闭合方
测深 井斜 垂深 狗腿度 闭合距
描述 方位 标 标 位
m ° m °/30m m
° m m m
0 0 45 0 0 0 0 0 0
KOP1 85 0 45 85 0 0 0 0 0
增斜 128.55 4.35 45 128.5 1.17 1.17 3 1.65 45
稳斜 457.49 4.35 45 456.5 18.83 18.83 0 26.63 45
降斜 501.03 0 288.6 500 20 20 3 28.28 45

112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网格 北坐 东坐 闭合方
测深 井斜 方位 垂深 标 标 狗腿度 闭合距 位
描述 m ° m °/30m m
° m m m
3
1801.0 288.6
KOP2 0 1800 20 20 0 28.28 45
3 3
2045.1 52.8 288.6 2010.8
增斜 53.51 -79.37 6.5 95.72 303.99
1 8 3 7
2328.1 52.8 288.6 2181.6 -
稳斜 125.63 0 319.03 293.19
7 8 3 8 293.25
增斜 2934.6 90.7 2451.4 -
扭方 45 564.59 5.5 646.72 330.81
位 9 1 6 315.41
3134.6 90.7
稳斜 45 2449 706 -174 0 727.13 346.15
9 1
完钻 4434.4 90.7 1787.6
45 2433 1625 745 0 24.63
点 5 1 4

图 3. 12 Y4 井垂直投影图(投影方位 45°)

图 3. 13 Y4 井水平投影图(投影方位 45°)
(5)Y5 井井眼轨迹数据
表 3. 8 Y5 井井眼轨迹

113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网格 闭合方
描 测深 井斜 方位 垂深 北坐标 东坐标 狗腿度 闭合距 位
述 m ° m m m °/30m m
° m
346.5
0 0 0 0 0 0 0 0
8
KO 346.5
2050 0 2050 0 0 0 0 0
P 8
增 2064.5 346.5 2064.5
3.4 0.42 -0.1 7 0.43 346.58
斜 8 8 7
稳 346.5
2227.3 3.4 2227 9.81 -2.34 0 10.09 346.58
斜 8
增 2641.7 91.5 2482.7
45 211.32 180.32 6.5 277.79 40.47
斜 9 9 7
稳 2741.7 91.5
45 2480 282 251 0 377.52 41.67
斜 9 9
完 4042.1 91.5 2443.9 1201.1 1170.1 1676.8
45 0 44.25
钻 4 9 2 3 3 8

图 3. 14 Y5 井垂直投影图(投影方位 45°)

114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15 Y5 井水平投影图(投影方位 45°)

(6)Y6 井井眼轨迹数据
表 3. 9 Y6 井井眼轨迹
网格 北坐 东坐 闭合 闭合方
测深 井斜 垂深 狗腿度
描述 方位 标 标 距 位
m ° m °/30m
° m m m m
0 0 135 0 0 0 0 0 0
KOP1 90 0 135 90 0 0 0 0 0
增斜 134.22 4.42 135 134.18 -1.21 1.21 3 1.71 135
稳斜 456.83 4.42 135 455.82 -18.79 18.79 0 26.58 135
165.0
降斜 501.05 0 500 -20 20 3 28.28 135
6
1701.0 165.0
KOP2 0 1700 -20 20 0 28.28 135
5 6
1875.1 37.7 165.0
增斜 1861.8 -73.41 34.25 6.5 81 154.99
5 2 6
2311.0 37.7 165.0 2206.5
稳斜 -331.1 103 0 346.75 162.72
6 2 6 9
增斜 2857.9 91.8 2513.4 -
扭方 45 452.65 6 534.55 122.14
位 7 5 6 284.35
3057.9 91.8
稳斜 45 2507 -143 594 0 610.97 103.54
7 5
完钻 4358.3 91.8
45 2465 776 1513 0 1700.4 62.85
点 1 5

115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16 Y6 井垂直投影图

图 3. 17 Y6 井水平投影图
(7)六口井水平投影与三维投影
*Y1.设计轨道 1
Y2.设计轨道 1
2000 Y3.设计轨道 1
Y4.设计轨道 1
Y5.设计轨道 1
1500 Y6.设计轨道 1

1000
北坐标(m)

500

-500

-1000

-1500

-1000 0 1000 2000


东坐标(m)

116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18 丛式井组水平投影

图 3. 19 丛式井组三维投影

3.4.4 定向井轨迹控制技术

3.4.4.1 直井段轨迹控制

(1)开钻前必须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循环系统试压合格;天车、转盘,井
口三者的中心线在一条垂直线上,偏差不大于 10mm;钻井仪表灵敏、准确、记录
清晰、可靠。
(2)开钻前,必须用平衡锤对方钻杆校直,保证方钻杆中心对准转盘的中
心。
(3)为降低井眼相碰风险,本设计中 Y1、Y3、Y4、Y6 井在 406.4mm 井眼进
行第一次定向,井斜角在 4°左右,然后在 500m 处下套管固井,增加相邻井井眼
之间距离。
(4)加强井眼轨迹监测,钻井液每钻进 50~100m 单点测斜一次,根据实测
数据加强防碰分析,若有危险及时调整钻井措施。
(5)稳定器出套管之前都不宜采用高转速钻进;若发现井漏、垮塌等复杂情
况,应及时倒出稳定器,待处理完恢复正常钻进后再加入稳定器;每次起钻必须
检查稳定器磨损情况,并按稳定器磨损限制标准进行更换;每次更换稳定器或调
整下部钻具组合后,下钻要特别注意遇阻卡,遇阻后不能硬压,要划眼通过。与
稳定器连接的钻铤必须坚持每只钻头更换一次,预防断钻铤事故发生。
(6)直井段钻进时应坚持划眼,以利于修整井壁和满足带砂保证井下安全。

3.4.4.2 定向段轨迹控制

定向段采用弯螺杆钻具组合无线定向增斜钻进,过程中由现场技术人员根据

117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实际情况,适时换用 LWD 随钻地质导向钻进,确保准确钻达目的层位。


(1)对定向造斜井段的井眼轨迹测量要求
1)采用 MWD 定向增斜钻进,具体测量方式由现场定向井工程师根据现场
实钻情况合理选择使用。
2)增斜段测量间距不超过 30m,必要时应加密测斜。及时调整造斜工具面,
获得好的造斜效果并确保井眼轨迹光滑。
(2)定向钻井施工准备
1)全面检查一次设备,确保设备运转良好,同时调整钻井液性能到设计要
求,并对全部入井钻具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避免钻具事故的发生。
2)定向造斜前,采用多点测一次井斜、方位,根据直井段所测井斜数据及实
际井口坐标、补心高度、钻井地质设计要求的靶区对原设计井眼轨迹作合理调整。
定向井服务公司对井队进行详细技术交底。
3)定向钻进前,根据上部井眼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对上部直井段进行通井
划眼作业,必须保证造斜工具入井前井内平稳,井壁稳定,井眼畅通,井底清洁无
沉砂无金属物。
(3)定向钻井施工重点措施:
1)严格按现场定向井工程师要求施工。根据上部井段的实际井斜、方位和地
质靶区要求,计算实际造斜率的大小,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钻井参数或更换弯
壳体螺杆马达,以达到所需增斜的最佳效果。
2)实钻地层分层和设计的地层分层可能有出入,钻进中要卡好层位。
3)定向造斜前,带井底动力钻具下钻,下钻速度要慢,不得猛刹猛放,若
遇阻不得猛放,应上提钻具转动不同方向下放;下钻过程中尽可能不开泵,若非
开泵不可,则必须上下滑动钻具。
4)遇井下不正常时,应将井筒内钻具起过复杂井段直至套管鞋内。
5)若井下情况复杂,需要进行通井和划眼时,原则上采用上一趟钻具结构 ,
如因实际情况必须改变钻具结构时,该钻具的刚性必须小于上趟钻具的刚性,且
有正、倒划眼能力。
6)钻具在裸眼井段静置时间不能太长,每隔 3min 上下大幅度活动一次钻具。
不允许长时间定点连续转动钻具。
7)钻进时应保持均匀送钻,防止溜钻、顿钻,密切注意泵压变化,当发现泵
压突然上升时,应及时将钻具提离井底,分析原因,决定是否起钻检查。
8)应加强钻井液的净化工作,严格控制固相含量,钻杆上必须安放钻杆滤
清器;优选排量并保持相对稳定。
9)弯壳体螺杆马达钻具组合下井,严禁划眼和悬空处理钻井液,遇阻应起
钻通井,避免划出新眼。
10)定向钻井过程中,应实测摩阻,除去摩阻外,下钻遇阻不能超过 50kN,
起钻遇卡不能超过 100kN。
11)用 MWD 监测井斜、方位,严格控制井身轨迹,发现井斜方位变化幅度
异常或钻穿地层交界面及复杂地层时,应加密测点,及时采取措施。
12)为保证钻具和后期套管的顺利下入,提高钻井效率与轨迹控制,在三维
造斜井段采用旋转导向钻井工艺。

118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4.4.3 水平段轨迹控制

(1)定向造斜施工结束后,应分别用单、双稳定器组合对定向造斜段进行通
井划眼作业,以保证井眼通畅,入井稳定器必须选用定向井专用稳定器。
(2)实钻中精心组织施工,找准 A 点后稳斜钻至出靶点完成水平段,根据
LWD 地质导向实测数据跟踪储层,满足地质要求。
(3)为避免地层厚度及地质储层变化时造成被动局面,应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灵活调整控制,达到地质要求及保证储层穿越质量。
(4)在大斜度井段及水平段钻进中,防止沉砂卡钻是重点,应坚持使用大
排量携砂(排量尽可能大于 12L/s),一旦发现摩阻扭矩增大,有沉淀床存在,
要及时进行短起下钻和进行分段循环,减少岩屑床,确保安全钻进。
(5)用 LWD 随钻监测井眼轨迹,施工中应根据实钻井眼轨迹需要,合理调
配钻具组合。
(6)使用 LWD 随钻监测井眼轨迹时,必须保证钻井泵上水良好,防止泵压
不稳影响 LWD 工作。
(7)在水平井段钻进必须搞好钻井液性能的维护处理,加强固控措施,减
少钻井液无用固相含量,含砂量控制在 0.2%以内;严格控制钻井液 HTHP 失水
和摩擦系数(Kf≤0.10)。
(8)为准确控制井眼轨迹,应加强井斜、方位监测,及时对井眼轨迹做出预
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钻具组合和钻井参数,确保在目标靶体内钻进。
(9)钻至出靶点后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及钻井情况,确定具体的完钻深度
及水平段穿越长度。
3.4.4.4 定向井专用工具及仪器

表 3. 10 定向井专用工具及仪器
名称 规格 型号 备注
弯螺杆钻具 165.1/2444.5
定向接头 165.1
无磁钻铤 165.1/228.6
无磁承钻杆 127
单点照相测量仪 1 3/4in
无线随钻测斜仪 MWD
地质导向 LWD
旋转导向 PD Archer

3.4.5 丛式井防碰设计

3.4.5.1 防碰计算分析

丛式井防碰计算分析方法主要有水平面扫描、法平面扫描和 3D 最短距离扫描
等方法,由于本设计采用的是三维井眼,推荐采用 3D 最短距离扫描法,对设计
井进行防碰扫描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以 Y1 井为参考井进行防碰分析
考虑井眼位置的不确定性,计算分析结果如下:
表 3. 11 Y1 井为参考井防碰分析

119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椭球间距 中心距
井号 (m) (m) 分离系数 风险
Y2 22 32 3.11 低风险
Y3 40 50 4.81 低风险
Y4 14 25 2.23 低风险
Y5 55 65 6.31 通过
Y6 85 94 10.33 通过
分离系数图
Y2.Y2
Y3.Y3
50.0
Y4.Y4
Y5.Y5
Y6.Y6
低风险(SF = 5.00)
中风险(SF = 1.50)
40.0 高风险(SF = 1.00)
分离系数

30.0

20.0

10.0

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参考井测深(m)

图 3. 20 Y1 井分离系数图
(2)以 Y2 井为参考井进行防碰分析
考虑井眼位置的不确定性,计算结果如下:
表 3. 12 Y2 井为参考井防碰分析
椭球间距 中心距
井号 (m) (m) 分离系数 风险
Y1 22 32 3.11 低风险
Y3 20 31 2.93 低风险
Y4 32 43 4.06 低风险
Y5 27 39 3.4 低风险
Y6 56 65 7.12 通过

120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分离系数图
Y1.Y1
Y3.Y3
50.0
Y4.Y4
Y5.Y5
Y6.Y6
低风险(SF = 5.00)
中风险(SF = 1.50)
40.0 高风险(SF = 1.00)

分离系数

30.0

20.0

10.0

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参考井测深(m)

图 3. 21 Y2 井分离系数图
(3)以 Y3 井为参考井进行防碰分析
考虑井眼位置的不确定性,计算结果如下:
表 3. 13 Y3 井为参考井防碰分析
椭球间距 中心距
井号 (m) (m) 分离系数 风险
Y1 40 50 4.81 低风险
Y2 20 31 2.93 低风险
Y4 63 74 6.73 通过
Y5 38 49 4.38 低风险
Y6 41 61 3.13 低风险
分离系数图
Y1.Y1
Y2.Y2
50.0
Y4.Y4
Y5.Y5
Y6.Y6
低风险(SF = 5.00)
中风险(SF = 1.50)
40.0 高风险(SF = 1.00)
分离系数

30.0

20.0

10.0

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参考井测深(m)

图 3. 22 Y3 井分离系数图
(4)以 Y4 井为参考井进行防碰分析
考虑井眼位置的不确定性,计算结果如下:
表 3. 14 Y4 井为参考井防碰分析

121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椭球间距 中心距
井号 (m) (m) 分离系数 风险
Y1 12 24 2.07 低风险
Y2 33 44 4.1 低风险
Y3 62 73 6.73 通过
Y5 20 30 3.04 低风险
Y6 41 50 5.42 通过
分离系数图
Y1.Y1
Y2.Y2
50.0
Y3.Y3
Y5.Y5
Y6.Y6
低风险(SF = 5.00)
中风险(SF = 1.50)
40.0 高风险(SF = 1.00)
分离系数

30.0

20.0

10.0

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参考井测深(m)

图 3. 23 Y4 井分离系数图
(5)以 Y5 井为参考井进行防碰分析
表 3. 15 Y5 井为参考井防碰分析
椭球间距 中心距
井号 (m) (m) 分离系数 风险
Y1 55 65 6.3 通过
Y2 27 40 3.4 低风险
Y3 38 50 4.4 低风险
Y4 21 30 3.04 低风险
Y6 23 32 3.6 低风险

122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分离系数图
Y1.Y1
40.0
Y2.Y2
Y3.Y3
Y4.Y4
35.0 Y6.Y6
低风险(SF = 5.00)
中风险(SF = 1.50)
30.0 高风险(SF = 1.00)

25.0
分离系数

20.0

15.0

10.0

5.0

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参考井测深(m)

图 3. 24 Y5 井分离系数图
(6)以 Y6 井为参考井进行防碰分析
表 3. 16 Y6 井为参考井防碰分析
椭球间距 中心距
井号 (m) (m) 分离系数 风险
Y1 85 95 10.33 通过
Y2 56 65 7.2 通过
Y3 45 68 3 低风险
Y4 41 50 5.4 通过
Y5 23 32 3.5 低风险
分离系数图
40.0
Y1.Y1
Y2.Y2
Y3.Y3
35.0
Y4.Y4
Y5.Y5
低风险(SF = 5.00)
30.0 中风险(SF = 1.50)
高风险(SF = 1.00)

25.0
分离系数

20.0

15.0

10.0

5.0

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参考井测深(m)

图 3. 25 Y6 井分离系数图
防碰分析表明:六口井之间相碰风险较小。另外,将设计井与已钻 5 口井进
行防碰扫描分析,设计井与已钻井之间无碰撞风险。

123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4.5.2 丛式井防碰技术措施

在丛式井组施工前应仔细核查相关数据,加强防碰风险分析。要求在实钻过
程中控制好井眼轨迹,注意加强测斜以及返出砂样情况的观察,注意扭矩变化,
出现不正常蹩跳情况时要弄清楚原因,同时做好应急安全预案。具体防碰技术措
施如下:
(1)直井段和造斜起始井段施工时,须加密测斜,及时计算实钻井眼轨迹 ,
预测井眼轨迹的变化趋势,分析判断与同井场井眼的相碰可能性,若与邻井间距
离小于 3m,须提前采取防碰措施。
(2)定向井工程师应根据实钻情况及时进行防碰扫描计算,依据相碰的危
险程度确定测点密度,并进行井眼轨迹预测和调整。
(3)施工单位和技术服务方应切实做好直井眼防斜打直工作,需密切监测
钻屑返出情况,确定没有水泥颗粒返出。当井眼有相碰趋势时,通过监测钻屑中
的水泥颗粒可检查出来,当感觉蹩跳、扭距变化等现象,现场应立即停钻,验证
是否相碰,并采取相应措施。
(4)设计数据间的防碰扫描在现场只具有指导作用,施工单位和技术服务
方应根据实钻测斜数据作进一步的防碰扫描,切实有效地做好防碰工作。
3.5 井身结构设计

由于本设计采用丛式井钻井,两边井与中间井轨迹相差较大,因此设计井身
结构要考虑到轨迹因素。本章主要对这两种轨迹的井进行井身结构设计,对丛式
井井组中 Y1 井和 Y2 井进行井身结构设计。

3.5.1 井身结构设计依据

(1)井身结构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确保钻探至地质目的层;
2)能有效地保护气层,减少钻井液对不同压力系统气层的损害;
3)能避免井漏、井喷、井塌、卡钻等复杂情况的发生,为全井安全、优质、快速
经济地完成钻井工作创造条件;
4)钻下部地层时选用的钻井液产生的液柱压力不会压漏上一层套管鞋处的
裸露地层;
5)下套管过程中井内钻井液液柱压力和孔隙压力间的压差不会引起压差卡
钻事故;
6)能尽力减小施工技术难度,保障安全钻井;
7)能有利于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时间,提高经济效益[24-26]。
(2)地层必封点
1)浅表溶洞、暗河发育;
2)三叠系的水层、二叠系的浅气层;
3)龙马溪组页岩气层顶部易漏、易垮塌地层。

3.5.2 地层压力预测

根据已钻井资料信息及相关地层岩石强度调研及计算,预测出所钻地层的地

124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层压力系数分布,如图 3.26 所示。钻进过程中应加强随钻监测,以实钻监测数据


为准。

图 3. 26地层压力预测图

3.5.3 井身结构设计系数

本区块井身结构设计系数见表 3.17。
表 3. 17 井身结构设计系数
抽汲压力 激动压力 安全附加 井涌条件 正常临界 异常临界 固井时
系数 Sb 系数 Sg 系数 Sf 系数 Sk 压差卡钻值 压差卡钻值 井口回压
(g/cm3) (g/cm3) (g/cm3) (g/cm3) (MPa) (MPa) (MPa)
0.06 0.07 0.03 0.06 17.0 22.0 0

3.5.4 井身结构设计数据

本井采用 Φ609.6mm 钻头开眼,下 Φ473.1mm 套管 30m 左右,原则上见硬地


层即可下入,封隔浅表溶洞、暗河;一开采用 Φ406.4mm 钻头,下 Φ339.7mm 表
层套管,套管下深 400m 左右,封隔飞仙关组中部以上地层;二开采用 Φ311.1mm
钻头,下 Φ244.5mm 套管,套管下深至龙马溪组之上及造斜点之上(2000m 左
右),封隔龙马溪组页岩地层之上的易漏、易垮塌地层;三开开用 Φ215.9mm 钻
头,下 Φ139.7mm 套管射孔完成。

3.5.4.1 Y1 井井身结构数据

表 3. 18 Y1 井井身结构
钻头 套管 水泥返至
开钻次序 尺寸 井深 尺寸 井段 井深
(mm) (m) (mm) (m) 套管鞋层位 (m)
导管 609.6 30 473.1 0~28 嘉陵江 0
表层套管 406.4 500 339.7 0~498 飞仙关 0
技术套管 311.1 1950 244.5 0~1948 小河坝 0
生产套管 215.9 4510 139.7 0~4508 龙马溪 0

125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27 Y1 井井身结构图

3.5.4.2 Y2 井井身结构数据

表 3. 19 Y2 井井身结构
钻头 套管 水泥返至
开钻次序 尺寸 井深 尺寸 井段 井深
(mm) (m) (mm) (m) 套管鞋层位 (m)
导管 609.6 30 473.1 0~28 嘉陵江 0
表层套管 406.4 500 339.7 0~498 飞仙关 0
技术套管 311.1 2200 244.5 0~2198 小河坝 0
生产套管 215.9 4152 139.7 0~4150 龙马溪 0

126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28 Y2 井井身结构图

3.6 钻井设备选型

3.6.1 各开次最大负荷预测

该丛式井组钻井最大设计井深为 4510m,在工程施工中,各开次最大负荷大
致为:二开套管最大重量为 1397kN;三开套管最大重量为 1712kN。结合设计井深
及最大负荷,同时考虑水平井施工摩阻较大,为此,依据钻机选择原则,选用
ZJ50 型钻机。

3.6.2 钻机及其主要设备

表 3. 20 钻机及其主要设备参数
序 名 称 型号 规格 数量 备 注

1 钻机 ZJ50 5000m 1

127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2 井 架 JJ315/45-K2 底座高度 9m
绞 车 JC50DB-02 1500KW 1
天 车 TC315-7 3150KN 1
3 提升
系统 游动滑车 YC315 3150KN 1
大 钩 DG315 3150KN 1
水龙头 SL450-5 4500KN 1
4 转 盘 ZP375 1
钻井泵 1# 960kw
2台
钻井泵 2# 960kw
有效容积不小于
钻井液罐 240m3 1套
循环 储备罐 总容量≥400m3 1 套
5 系统 搅拌器 JB-7.5 7.5KW 12
配置
强力搅拌机 >15KW 2 油基钻井液配备
螺旋输送器 1 套 用于运输油基钻

3.7kw,1800 转/ 1
除气器真空泵

钻机 柴油机 800kw 3台
6 动力
系统 发电机 800kw 3台
2~3 配备 200 目以上
高频振动筛 40HZ
台 的筛布
固控 除砂除泥清洁 NCJ227 处理量:227m3/h
7 1台
系统 器 NJ861-B 270 m3/h
离心机 3400 转/分、2500 转/分 处理量:40m3/h 2套
剪切泵 WJQ 5″×6″ 155m3/h 1台
加重 加重漏斗 1套
8
装置 电动加重泵 55KW 2套
表 3. 21油基钻井液环保设备
序号 名 称 规格 数量 备 注
1 1台 用于吸取钻台和罐面上的油污
吸油泵 和油浆
2 干燥振动筛 2台 或垂直离心甩干机一台
3 增压泵 1台 配合高压枪冲洗筛布
4 风扇 2-3 个 加速循环罐和泵房空气流通
5 废岩屑收集罐 总容量≥20m3 1套 用于收集含油岩屑
6 胶皮或毛毡 循环罐和钻台面用

3.7 钻井液设计

3.7.1 钻井液设计依据

钻井液设计依据主要包括:
(1)前期钻井得出的相关资料;
(2)气藏工程中方案及采气工程对钻井液的要求;
(3)钻井液的使用应有利于发现和保护气层、有利于安全、快速钻井、有利于
地质资料的录取、有利于环境保护。

128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7.2 钻井液设计难点分析

(1)浅表有溶洞、暗河,容易发生漏失;
(2)三叠系存在水层,气体钻井应用效果较差;
(3)志留系岩性主要以泥岩、灰岩为主,泥岩水化后易剥蚀掉块,并且该地
层坍塌压力与漏失压力之间的区间较小;
(4)页岩层长水平段为硬脆性泥页岩,微裂缝发育,易于水化分散坍塌,
井壁失稳风险大;
(5)全井段易发生漏失情况,对钻井液密度要求较高;
(6)储层中含有硫化氢,含量为 1.17%。

3.7.3 钻井液体系

3.7.3.1 钻井液体系选择

本着有利于环保经济、地质资料录取、快速安全钻井及保护和发现油气层的钻
井液选择原则,进行以下钻井液体系的选取:
(1)由于区块地表裂缝、溶洞和暗河发育,相关资料调研发现,在导眼及一
开钻进时常发生失返性漏失,漏失钻井液往往以千方计,不但严重影响了钻井施
工的顺利进行,而且极大地增加了钻井成本,而且在嘉陵江组中下部存在区域性
水层。针对该情况,推荐导眼及一开采用清水作为循环介质进行钻进,在一开如
果遇严重漏失采用清水强钻。相关资料显示,在一开采用“清水+PDC 钻头+螺杆
钻具”,不但会避免钻井液严重漏失对浅部地层产生的污染,缩短了因频繁堵漏
而损失的时间,而且在一开能够“一趟钻”便能完成钻进作业,极大地提高了钻
井作业效率[12]。
(2)由于二叠系钻井过程中易漏易垮塌,并且长兴组、茅口组、栖霞组局部
有浅层气,并含有硫化氢,因此二开选用 KCl 聚合物润滑钻井液体系钻进,具有
抑制粘土水化分散的特点,并且具有聚合物钻井液的优点(固相含量低、剪切稀
释能力强、抑制分散)。
(3)通过对龙马溪组储层岩石矿物组分进行分析,岩性主要为黑色碳质页
岩、灰黑色页岩,其中夹少量粉砂岩及泥岩,矿物含量主要以黏土矿物和石英
(26.6%~73.1%)为主。其中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34%~65%)、伊/蒙混层
(24%~57%)为主。结合黏土晶体的化学结构特征和特性,以及龙马溪组地层泥
页岩的矿物组分和黏土矿物含量分析结果,认为在钻进龙马溪组地层时,其主要
的井壁失稳风险是因伊利石及伊蒙混层矿物晶体分散及表面吸水而产生的剥落掉
块;同时由于页岩层的层理结构特征,在地层应力被破坏后,很容易因应力的释
放而产生剥落掉块。保持井壁稳定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选择强抑制性钻井液
减少因钻井液滤失而造成的泥页岩地层吸水膨胀及剥落掉块;二是确定合理的钻
井液密度,以有效平衡上覆地层压力,防止因地层被打开而产生的应力失衡。在
页岩气水平井施工中,国外通常采用油基钻井液并加入良好的封堵材料。油基钻
井液以油为连续相,可以很好地抑制泥页岩的水化膨胀,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摩阻,保证钻井液的润滑性,确保长水平段钻井的安全[27-31]。
另外由于储层中含有硫化氢,使用油基钻井液能够保护钻柱,通过使用油作
为连续相额钻井液可以使腐蚀和硫化物应力开裂降到最低。

129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因此本设计三开采用油基钻井液,并根据地层破裂压力、坍塌压力、井眼方位
和井深,确定保持井壁稳定的钻井液合理密度范围。
其中油基钻井液推荐采用合成基钻井液,合成基钻井液是为了继承传统的矿
物油基钻井液抑制性强、润滑性好的优点,克服其危害环境的缺点而产生的一种
新型钻井液。它是以人工合成或改性的有机物,即合成基液为连续相,盐水为分
散相,再加上乳化剂、有机土、石灰等组分所组成的合成基液包水乳化钻井液,根
据性能要求加配降滤失剂、流变性调节剂和重晶石等。合成基钻井液在许多性能方
面与油基钻井液体系性能相似,但无毒或低毒并容易生物降解,因此能被环境接
受。以 Y1 井为例,分段钻井液类型推荐见表 3.22。

表 3. 22 分段钻井液类型推荐
井眼直径 测深 钻井液体系
开次 (m) (m)
导管 609.6 0~30 清水
表层套管 406.4 30~500 清水
技术套管 311.1 500~1950 KCl 聚合物润滑钻井液
生产套管 215.9 1950~4510 强封堵合成油基钻井液

3.7.3.2 钻井液密度的确定

综合考虑安全、快速钻进等多种因素,参照设计标准在地层最高孔隙压力基
础之上增加一个附加值,其中气井附加值为 0.07~0.15g/cm3。由于储层中含有硫化
氢,钻井液密度附加值为 0.15g/cm3,因此各段钻井液密度为:
表 3. 23 分段钻井液密度推荐
井眼直径 测深 密度
开次 (m) (m) 钻井液体系 (g/cm3)
导管 609.6 0~30 清水
表层套管 406.4 30~500 清水
技术套管 311.1 500~1950 KCl 聚合物润滑钻井液 1.17~1.37
1.37~1.47(非目的
生产套管 215.9 1950~4510 油基钻井液 层)
1.7(目的层)

130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7.3.3 钻井液性能及配方

表 3. 24 二开钻井液性能及配方
常规性能 流变参数 固含 膨润土
开钻 井段 漏斗 API 泥饼 HTHP 静切力(Pa) 塑性 动切力 含量
密度 PH 含砂 摩阻
次序 (m) 3 粘度 失水 失水 粘度 n 值 K 值
(g/cm ) (s) (%) 系数 初切 终切 (mPa.s)
(ml) (mm) 值 (ml) (Pa) (%) (g/l)
500 1.17 35 8 1 2 10 4 0.40 0.10 8
二开 ~ ~ ~ ≤4 ≤0.5 ~ <0.3 ≤0.15 ~ ~ ~ ~ ~ ~ ~
1950 1.37 50 10 4 10 28 18 0.75 0.40 16
钻井液体系 配方 处理方法与维护
1)发生垮塌划眼问题时,可根据地层压力调低或调高钻井液密度。
1~3%土浆+0.1%~0.3%KOH(或 NaOH)
2)强化固控,要求钻进中振动筛使用率为 100%、除砂器、除泥器的使用率为
+6%~10%KCl +0.1~0.3%XC+0.2~
KCl 聚合物润滑钻 0.6%KPAM+1~3%PAC-LV+1~3%CMS+0.1 85%,使用离心机控制密度。
井液 3)每次起钻前充分循环钻井液,将钻屑携带至地面。
~0.4%除氧剂+0.1~0.4%杀菌剂+1~
4)井场应储备足够量的堵漏剂,以便及时堵漏。(加入适量超细碳酸钙以提高
3%DRH-2+0.5%~1%除硫剂+重晶石
防漏性能)。

表 3. 25 三开钻井液性能及配方
开钻 井段 常规性能 流变参数 固含 膨润土
次序 (m) 密度 漏斗 API 泥饼 PH 含砂 HTHP 摩阻 静切力(Pa) 塑性 动切力 n 值 K值 含量

131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粘度 失水 失水 粘度
值 (%) (ml) 系数 初切 终切 (mPa.s)
(g/cm3) (s) (ml) (mm) (Pa)
1950 1.37~1.47 40 ≤5 ≤0.5 <0.5 <10 ≤0.08 2 4 15 4 32
三开 ~ 1.7(目的 ~ ~ ~ ~ ~ ~
4050 层) 90 5 15 50 15 40
钻井液体系 配方 处理方法与维护
1)将用于配制、盛装油基泥浆的罐、管线清洗干净,并尽可能干燥(罐和管线中
合成基基油+ 不能有积水)。
3%~5%有机土+ 2)强化固控。钻进中 100%地使用振动筛,除砂器、除泥器使用率达 85%,离
4%~5%主乳化剂 ZCY PEMUL+ 心机使用率 20%~40%,但在使用离心机时应随时监测钻井液性能和密度,发现异
3%~4%辅乳化剂 ZCY SMUL+ 常及时处理。掏洗罐池,尽量降低井浆的含砂量和钻屑含量。
强封堵合成油基钻 2%~3%润湿剂 ZCY WET+ 3)钻进中加强井控工作,防止发生井喷事故,依据井下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钻
井液 1%~2%生石灰+ 井液密度,以保证井下安全。
4)井漏漏速小向井中加入石墨球和超细碳酸钙;以提高井浆的防漏性能,漏
氯化钙溶液(20%~50%)+
速大于采用综合堵漏法。井场应储备足够量的堵漏剂,同时预先储备一罐水基钻井
4%~5%降滤失剂 ZCY FLROL+ 液
1%~2%流型调节剂+0.5%~1%除硫剂+ 5)按设计储备加重剂。
适量的加重剂(按密度需要) 6)监控油基钻井液的点稳定性、碱性,防止油基钻井液中进水,否则钻杆将发
生腐蚀和硫化物应力开裂。

132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7.4 钻井液材料用量设计

表 3. 26 Y1 井钻井液用量设计
开钻次序 导管 一开 二开 三开
钻头尺寸(mm) Ф609.6 Ф406.4 Ф311.15 Ф215.9
井段(m) 0~30 30~500 500~1950 1950~4510
3
井筒容积(m ) 9 66 150 169
3
钻井液用量(m ) 350 400

储备 密度(g/cm3) 4.2 4.2


加重剂 重量(t) 100 100

3.8 钻头选型

3.8.1 钻头选型依据

前钻头的选型有每米钻井成本法、比能法、灰关联分析法、属性层次分析法、地
层综合系数法。为了有效的提高页岩 I 区块的钻井效率,综合考虑地层岩性资料
和钻井成本。根据所给地层岩性数据及参考《钻井与完井工程》,计算出不同深度
处岩石可钻性级值。并结合相关资料调研,进行本区块钻井钻头选型。区块钻遇地
层及其岩性见表 3.27:
表 3. 27 钻遇地层及其岩性
代 厚度 岩性 大致底深
层位 (m) (m)

嘉陵江组 T1j 250~320 灰岩、白云岩、石膏岩 290
飞仙关组 T1f 430~480 白云岩、灰岩 740
长兴组 P2ch 190~200 灰岩 940
龙潭组 P2l 50~60 灰岩、含泥灰岩、炭质泥岩 990
茅口组 P1m 300 灰岩、炭质页岩、灰质泥岩 1300
栖霞组 P1q 150 灰岩 1450
梁山组 P1l 25 泥岩 1475
黄龙组 C2h 25 云岩 1500
韩家店组 S2h 500 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 2000
小河坝组 S1x 230 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2230
龙马溪组 S1l 300 泥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 2450
五峰组 O3w 4~8 页岩、粉砂质页岩 2530
表 3. 28 地层可钻性分析数据表
垂深(m) 可钻性级值
0-800 5.5-6.5
800-1900 4.5-6.5
1900-2450 3-5.5

表 3. 29 可钻性级值与钻头型号对照表

地层级别 Ⅰ-Ⅲ Ⅲ-Ⅳ Ⅳ-Ⅵ Ⅵ-Ⅷ Ⅷ-X >X

可钻性级值 Kd<3 3≤Kd< 4≤Kd<6 6≤Kd< 8≤Kd<1 Kd≥10

133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4 8 0
极软 中软 极硬
国际可钻性分类 软S 中 M-H 硬H
SS S-M E-H
1-3 1-4 2-3 2-4
铣齿 1-1 1-2 3-3 3-4
IADC 2-1 2-2 3-1 3-2
编码 4-1 4-2 5-1 5-2 6-1 6-2 7-1 7-2 8-1 8-2
镶齿 4-4
4-3 5-3 5-4 6-3 6-4 7-3 7-4 8-3 8-4
3-1 3-2
PDC 钻头 1-1 1-2 1-1 2-1 2-2 2-3 4-2 4-3
SY/T5217- 3-3
2000 天然金刚石
7-2 7-3 8-2 8-3
钻头分类 钻头/巴拉 6-1 6-2 6-3 7-1
8-1 8-4
斯钻头
因此,根据表 3.27、表 3.28 和表 3.29,考虑地层岩性特征及钻井提速需求,
得出本区块钻井钻头类型推荐:
一开:为提高钻井作业效率,实现“一趟钻”钻进作业,调研及结合地层特
点推荐采用钢体 PDC 钻头取代牙轮钻头。
二开:为了提高钻井作业效率,并且该区地层出露老、岩石硬度大、可钻性较
差,通过对于二开茅口组、栖霞组等高研磨性地层钻头使用效果情况调研研究,
应用 5 刀翼 16mm 齿的 PDC 钻头,能够有效地穿越该地层。另外为提高钻井效率,
二开推荐采用采用 PDC+螺杆钻井模式。
三开:龙马溪组和五峰组岩性以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和灰色含灰泥岩为主 ,
PDC 钻头破岩效果明显高于三牙轮钻头,且机械钻速较高;另外牙轮钻头使用寿
命较 PDC 钻头短很多,选用 PDC 钻头加螺杆减少了起下钻换钻头的时间,机械
效率会大幅提高。因此推荐采用 19mm 复合片、5~6 刀翼、具有低抛物线冠部特点
的 PDC 钻头[29, 32, 33]。

3.8.2 钻头选型推荐

根据钻遇地层岩性、钻井提速需求及参考钻头厂家推荐参数进行钻头选型,
Y1 井钻头选型推荐见表 3.30。
表 3. 30 钻头选型推荐
开次 钻头尺寸(mm) 井段(m) 型号
导管 Φ609.6 0~30 PC2
一开 Φ406.4 30~500 GS606
二开 Φ311.15 500~1950 CK505
三开 Φ215.9 1950~4510 HCD506ZX

3.9 钻具组合及钻井参数设计

3.9.1 钻具组合设计

由于设计的丛式井井组中有两种井眼轨迹,因此针对不同轨迹情况设计不同
钻具组合,以 Y1 井和 Y2 井为例进行设计。
(1)在直井段采用“PDC 钻头+螺杆钻具”复合钻井方式,可以在低钻压下
获得较高的机械钻速,在控制井斜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机械钻速。同时,

134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它比传统的防斜钻具组合有更强的纠斜、防斜能力。因此,推荐直井段采用复合钻
进模式。
(2)根据国内外页岩气已钻井资料调研发现,在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
当水平段在 1500m 左右时,定向段即水平段钻进时托压严重,摩阻较大,严重影
响钻井效率。定向段使用“PDC+螺杆钻具”钻进时工具面难以稳定,托压、粘卡
现象严重,效能发挥差;而牙轮+螺杆钻进时虽然工具面稳定,但轴承晃动严重
损坏较快,易发生掉牙轮风险且机械钻速低。水平段多采用 PDC+螺杆钻进,虽然
采用油基泥浆降低钻进摩阻,但由于托压严重,限制了机械钻速的提高。针对该
情况,本设计推荐在定向段和水平段采用水力振荡器,水力振荡器能够通过自身
产生纵向振动来提高滑动钻进过程中钻压传递的有效性和减少钻具与井壁之间的
摩阻,从而起到提速的作用。因此推荐在定向段采用高效“PDC 钻头+螺杆配合水
力振荡器[34]”,从而降低摩阻、改善钻压传递效果及增加 PDC 钻头使用寿命。
(3)由于采用丛式井钻井,存在一段增井斜角和变方位角的三维井段,在
三维轨迹中采用传统的螺杆有定向效率较低、轨迹控制难度大等问题,同时考虑
到后期钻水平段时钻具下入及套管下入时套管摩阻大等的问题,三维轨迹段井眼
清洁与光滑至关重要。因此,推荐三维增斜变方位井段采用旋转导向钻井技术进
行钻进,该技术是在远端计算机上输入工具面调整的具体数值,然后通过脉冲传
到井底仪器,从而改变工具面角,控制井眼轨迹。相比传统导向工具,具有易传
递钻压、确保井眼清洁度、提高井眼轨迹控制精度、减少井下卡钻风险、提高钻井效
率等优点,特别适合于井身质量要求高的三维井段钻进。
(4)水平段采用 LWD 随钻测井实时辨别气层,实时调整轨迹保证水平段在
开发方案提出的最佳开发位置延伸。具体钻具组合推荐见表 3.31 和表 3.32。
(5)对各种钻井工况下钻具轴向载荷、扭矩沿井深分布的计算,及井口载荷
井口扭矩的预测,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井下钻具所处的受力状态,保证钻具安全
计算及预测结果见图 3.29~图 3.52。

3.9.1.1 Y1 井钻具组合推荐

表 3. 31 Y1 井钻具组合推荐
井段
开钻 井眼尺寸 (m 钻具组合 备注
次序 (mm)

0
导管 609.6 ~ 609.6mm 钻头+228.6mm 减震器+228.6mm 钻铤 2 根+方钻杆
30
30 406.4mm 钻 头 +228.6mm 减 震 器 +228.6mm 无 磁 钻 铤 1 根
406.4 ~ +228.6mm 钻铤 2 根+440mm 稳定器+228.6mm 钻铤 3 根+203.2mm 钟摆
90 钻铤 3 根+方钻杆
一开 406.4mm 钻 头 +244.5mm 弯 螺 杆 ( 1° ) + 定 向 接 头 1 只
90
+228.6mm 无磁钻铤 1 根+MWD 短接+228.6mm 钻铤 5 根+203.2mm
406.4 ~ 绕障
钻铤 6 根+203.2mm 随钻震击器+177.8mm 钻铤 6 根+127mm 钻杆
500
500 311.2mm 钻头+244.5mm 螺杆+回压阀+228.6mm 无磁钻铤 1 根
二开 311.2 ~ +228.6mm 钻铤 1 根+300mm 稳定器+228.6mm 钻铤 4 根+203.6mm 复合钻

1950 钻铤 7 根+177.8mm 钻铤 11 根+127mm 钻杆
三开 215.9 1950 增 215.9mm 钻头+165.1mm 弯螺杆(1.25°)+回压阀+127mm 无磁 定向
~ 斜 承压钻杆 1 根+MWD 短接+127mm 无磁承压钻杆 1 根+水力振
2183 荡器+165mm 钻铤 10 根+159mm 随钻震击器+127mm 加重钻杆

135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井段
开钻 井眼尺寸 (m 钻具组合 备注
次序 (mm)

20 根+127mm 钻杆
215.9mm 钻头+165.1mm 弯螺杆(0.75°)+回压阀+127mm 无磁
2183
稳 承压钻杆 1 根+MWD 短接+127mm 无磁承压钻杆 1 根+水力振
~
斜 荡器+127mm 加重钻杆 25 根+159mm 随钻震击器+127mm 加重 定向
2444
钻杆 35 根+127mm 钻杆
增 215.9mm 钻 头 + 旋 转 导 向 工 具 +127mm 无 磁 承 压 钻 杆 1 根
2444 斜
+MWD 短接+127mm 无磁承压钻杆 1 根+水力振荡器+127mm 旋转导
~ 增
斜坡钻杆 40 根+127mm 加重钻杆 55 根+159mm 随钻震击器 向
2995 方
位 +127mm 加重钻杆 20 根+127mm 钻杆
215.9mm 钻 头 +165.1mm 弯 螺 杆 ( 0.75° ) +210mm 稳 定 器
2995 水 +LWD+Ф127mm 无磁承压钻杆×1 根+MWD 短节+Ф127mm 无
~ 平 磁承压钻杆×1 根+水力振荡器+回压阀+127mm 斜坡钻杆 167 根 地质导

4510 段 +127mm 加重钻杆 112 根+159mm 随钻震击器+127mm 加重钻
杆 17 根+127mm 钻杆
备注:
(1)根据实际情况,进入斜井段可采用螺旋钻铤。施工中随着井斜的增大,可将下部加
重钻杆逐步替换到井斜 50°左右以上井段,从而有利于钻压的传递,减小摩阻。该井为水平
井,进入斜井段后使用质量可靠的旁通阀和随钻震击器(安装位置在井斜角 50°左右井段),并
按使用寿命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2)现场根据实钻情况,在保证井下安全的情况下,可合理调整钻具组合。

3.9.1.2 Y2 井钻具组合推荐

表 3. 32 Y2 井钻具组合推荐

钻 井眼尺寸 井段
mm m 钻具组合 备注


导 609.6 0~ 609.6mm 钻头+228.6mm 减震器+228.6mm 钻铤 2 根+方钻杆
管 30
90 406.4mm 钻头+244.5mm 螺杆钻具+279.4mm 钻铤 3 根
一 406.4 ~ +241.3mm 钻铤 1 根+203.2mm 无磁钻铤 1 根+203.2mm 钻铤 1 根 复合钻
开 进
500 +177.8mm 钻铤 1 根+139.7mm 加重钻杆 1 根+127mm 钻杆
500 311.2mm 钻头+244.5mm 螺杆钻具+回压阀+228.6mm 无磁钻铤
二 311.2 1 根+228.6mm 钻铤 1 根+300mm 稳定器+228.6mm 钻铤 6 根 复合钻
开 ~ 进
2200 +203.6mm 钻铤 10 根+177.8mm 钻铤 15 根+127mm 钻杆
215.9mm 钻头+165.1mm 弯螺杆(1.25°)+回压阀+127mm 无
2200
定 磁承压钻杆 1 根+MWD 短接+127mm 无磁承压钻杆 1 根+水力
~ 向 定向
振荡器+127mm 斜坡钻杆 20 根+127mm 加重钻杆 55 根
2742
+159mm 随钻震击器+127mm 加重钻杆 20 根+127mm 钻杆
三 215.9 215.9mm 钻头+165.1mm 弯螺杆(0.75°)+210mm 稳定器

2742 水 +LWD+Ф127mm 无磁承压钻杆×1 根+MWD 短节+Ф127mm 无
~ 平 磁承压钻杆×1 根+水力振荡器+回压阀+127mm 斜坡钻杆 150 地质导

4152 段 根+127mm 加重钻杆 50 根+159mm 随钻震击器+127mm 加重钻
杆 20 根+127mm 钻杆
备注:(1)根据实际情况,进入斜井段可采用螺旋钻铤。施工中随着井斜的增大,可将下部
加重钻杆逐步替换到井斜 50°左右以上井段,从而有利于钻压的传递,减小摩阻。该井为水平
井,进入斜井段后使用质量可靠的旁通阀和随钻震击器(安装位置在井斜角 50°左右井段),并
按使用寿命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2)现场根据实钻情况,在保证井下安全的情况下,可合理调整钻具组合。

136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9.2 钻具组合强度校核

3.9.2.1 Y1 井钻具组合强度校核

(1)钻杆强度校核
校核结果见表 3.33,各开次钻杆强度满足要求。
表 3. 33 Y1 井钻杆强度校核
井眼 钻具参数 安全系数
开钻 井深
尺寸 外径 内径 线重 抗拉余量
次序 (mm) (m) 钢级 (mm) (mm) (kN/m) 抗拉 抗挤 (kN)
一开 406.4 500 G105 127 108.6 0.328 6.97 20.39 1900
二开 311.2 1950 G105 127 108.6 0.328 2.69 4.32 1392
2183 G105 127 108.6 0.328 2.65 3.21 1382
2444 G105 127 108.6 0.328 2.89 3.12 1451
三开 215.9
2995 G105 127 108.6 0.328 3.19 3.03 1521
4510 G105 127 108.6 0.328 2.68 3.03 1391

(2)三开钻柱载荷扭矩分布及井口载荷扭矩预测
采用设计的钻井液参数、钻具组合参数对钻柱载荷和扭矩分布进行计算,并
预测了井口载荷和扭矩。
1)1950~2183m 增斜井段
表 3. 34 Y1 井 1950~2183m 井段计算参数表
摩擦系数 旋转钻进 滑动钻进 起钻 下钻 泵流量
速度 速度
裸 套 钻压 扭矩 钻压 扭矩 (L/
(m/ (m/
眼 管 (kN) (N.m) (kN) (N.m) S)
min) min)
0.15 0.1 60 4000 60 4000 18.7 18.7 25

图 3. 29 Y1 井 1950~2183m 井段钻具轴向载荷分布

137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30 Y1 井 1950~2183m 井段钻具扭矩分布

图 3. 31 Y1 井 1950~2183m 井段井口载荷预测

138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32 Y1 井 1950~2183m 井段井口扭矩预测
从图 3.29~图 3.32 可以看出在增斜井段钻具未发生屈曲变形,井口载荷及扭
矩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2)2183~2444m 稳斜井段
表 3. 35 Y1 井 2183~2444m 井段计算参数表
摩擦系数 旋转钻进 滑动钻进 起钻 下钻 泵流量
扭矩 速度 速度
钻压 钻压 扭矩 (L/
裸眼 套管 (N.m (m/ (m/
(kN) (kN) (N.m) S)
) min) min)
0.15 0.1 60 4000 60 4000 18.7 18.7 25

图 3. 33 Y1 井 2183~2444m 井段钻具轴向载荷分布

139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34 Y1 井 2183~2444m 井段钻具扭矩分布

图 3. 35 Y1 井 2183~2444m 井段井口载荷预测

140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36 Y1 井 2183~2444m 井段井口扭矩预测
从图 3.33~图 3.36 可以看出在稳斜井段钻具未发生屈曲变形,井口载荷及扭
矩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3)2444~2995m 增斜井段
表 3. 36 Y1 井 2444~2995m 井段计算参数表
摩擦系数 旋转钻进 滑动钻进 起钻 下钻 泵流量
扭矩 速度 速度
钻压 钻压 扭矩 (L/
裸眼 套管 (N.m (m/ (m/
(kN) (kN) (N.m) S)
) min) min)
0.15 0.1 60 4000 60 4000 18.7 18.7 25

图 3. 37 Y1 井 2444~2995m 井段钻具轴向载荷分布

141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38 Y1 井 2444~2995m 井段钻具扭矩分布

图 3. 39 Y1 井 2444~2995m 井段井口载荷预测

142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40 Y1 井 2444~2995m 井段井口扭矩预测
从图 3.37~图 3.40 可以看出在增斜井段钻具未发生屈曲变形,井口载荷及扭
矩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4)2995~4510m 水平段
表 3. 37 Y1 井 2995~4510m 井段计算参数表
摩擦系数 旋转钻进 滑动钻进 起钻 下钻 泵流量
扭矩 速度 速度
钻压 钻压 扭矩 (L/
裸眼 套管 (N.m (m/ (m/
(kN) (kN) (N.m) S)
) min) min)
0.15 0.1 40 4000 25 4000 18.7 18.7 25

143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41 Y1 井 2995~4510m 井段钻具轴向载荷分布

图 3. 42 Y1 井 2995~4510m 井段钻具扭矩分布

图 3. 43 Y1 井 2995~4510m 井段井口载荷预测

144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44 Y1 井 2995~4510m 井段井口扭矩预测
从图 3.41~图 3.44 可以看出在水平井段钻具未发生屈曲变形,井口载荷及扭
矩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5)总结
表 3. 38 Y1 井各井段屈曲分析
钻压
井段 工况 (kN) 屈曲分析
1950~2183m 滑动钻进 60 未屈曲
2183~2444m 滑动钻进 60 未屈曲
2444~2995m 滑动钻进 60 未屈曲
2995~4510m 滑动钻进 25 接近屈曲临界点
从表 3.38 及图 3.29~3.44 可以看出在定向段和水平段钻进及起下钻过程中钻
具强度均满足要求,轴向载荷及扭矩均在安全范围内,未发生屈曲;预测的井口
载荷和井口扭矩也均在安全范围之内。然而,滑动钻进时钻压传递效率较低,特
别是在水平段,当钻压为 25kN 时,容易发生正弦屈曲。因此为了保证足够的钻头
钻压,考虑提高钻井效率,定向段和水平段加入水力振荡器减小摩阻,提高钻压
传递效率。

3.9.2.2 Y2 井钻具组合强度校核

(1)钻杆强度校核
表 3. 39 Y2 井钻杆强度校核
井眼 钻具参数 安全系数
开钻 尺寸 井段
次序 (mm) (m) 外径 内径 线重 抗拉余量
钢级 (mm) (mm) (kN/m) 抗拉 抗挤 (kN)
一开 406.4 90~500 G105 127 108.6 0.328 7.98 17.82 1940
二开 311.2 500~2200 G105 127 108.6 0.328 1.95 4.1 1081
2200~2742 G105 127 108.6 0.328 2.24 2.89 1229
三开 215.9
2742~4150 G105 127 108.6 0.328 2.2 2.5 1210
从表 3.39 可以看出钻杆强度满足要求。

145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2)三开钻柱载荷扭矩分布及井口载荷扭矩预测
采用设计的钻井液参数、钻具组合参数对钻柱载荷和扭矩分布进行计算,并
预测了井口载荷和扭矩。
1)2200~2742m 定向井段
表 3. 40 Y2 井 2200~2742m 井段计算参数表
摩擦系数 旋转钻进 滑动钻进 起钻 下钻 泵流量
扭矩 速度 速度
钻压 钻压 扭矩 (m/ (m/
裸眼 套管 (N.m (L/S)
(kN) (kN) (N.m)
) min) min)
0.15 0.1 40 4000 40 4000 18.7 18.7 25

图 3. 45 Y2 井 2200~2742m 井段钻柱轴向载荷分布

146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46 Y2 井 2200~2742m 井段钻柱扭矩分布

图 3. 47 Y2 井 2200~2742m 井段井口载荷预测

147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48 Y2 井 2200~2742m 井段井口扭矩
从图 3.45~图 3.48 可以看出在定向井段钻具未发生屈曲变形,井口载荷及扭
矩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2)2742~4150m 水平井段
表 3. 41 Y2 井 2742~4150m 井段计算参数表
摩擦系数 旋转钻进 滑动钻进 起钻 下钻 泵流量
扭矩 速度 速度
钻压 钻压 扭矩 (m/ (m/
裸眼 套管 (N.m (L/S)
(kN) (kN) (N.m)
) min) min)
0.15 0.1 40 3000 25 3000 18.7 18.7 25

148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49 Y2 井 2742~4150m 井段钻柱轴向载荷分布

图 3. 50 Y2 井 2742~4150m 井段钻柱扭矩分布

图 3. 51 Y2 井 2742~4150m 井段井口载荷预测

149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52 Y2 井 2742~4150m 井段井口扭矩预测
从图 3.49~图 3.52 可以看出在水平井段钻具未发生屈曲变形,井口载荷及扭
矩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3)总结
表 3. 42 Y2 井各井段屈曲分析
井段 工况 钻压 kN 屈曲分析
2200~2742m 滑动钻进 40 未屈曲
2742~4150m 滑动钻进 25 接近屈曲临界点
从表 3.42 及图 3.45~3.52 可以看出在定向段和水平段钻进及起下钻过程中钻
具强度均满足要求,轴向载荷及扭矩均在安全范围内,未发生屈曲;预测的井口
载荷和井口扭矩也均在安全范围之内。然而,滑动钻进时钻压传递效率较低,特
别是在水平段,当钻压为 25kN 时,容易发生正弦屈曲。因此为了保证足够的钻头
钻压,考虑提高钻井效率,定向段加入水力振荡器降低钻进摩阻、提高钻压传递
效率。
3.9.3 钻井参数及水力参数设计

以所选钻头类型、地层可钻性等因素为考虑对象进行钻井参数的设计,以 Y1
井钻井参数及水力参数为例进行设计及推荐。
3.9.3.1 钻井参数设计

钻井参数按照井身结构、井眼轨迹、钻具组合和所钻地层岩石特征进行设计,
并参考相关钻头及钻具厂家的推荐。钻井参数设计见表 3.43。
表 3. 43 钻井参数设计
钻头尺 机械参数
井段
开次 寸 钻压 泵压 排量
(m) 转速(r/min)
(mm) (kN) (MPa) (L/s)
导管 609.6 直井段 10~40 65~80 65
表层套管 406.4 绕障段 100~135 螺杆 7~19 45~60

150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技术套管 311.1 直井段 80~100 复合 20~24 35~45


斜井段 40~65 螺杆 18~22 22~40
生产套管 215.9
水平段 25 复合钻 18~22 22~28

151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9.3.2 水力参数设计

水力参数设计考虑特殊钻具压降,设计结果见表 3.44。
表 3. 44 水力参数设计

钻井液性能 水力参数
井段 钻头
开次 m 密度 钻头 环空 冲击 喷射 比水 上返 功率利
g/ 喷嘴 排量 立压 水功
PV YP 压降 压耗 力 速度 功率 速度 用率
组合 L/s MPa 率
cm3 MPa MPa kN m/s w/mm2 m/s (%)
kw
导管 0~30 1.1 15 7 15×3 62.5 10.7 9.4 0 8981 130 587 2.01 0.22 87.6

表套 30~500 1.1 15 7 10×6 50 14.2 7.62 0.02 6469 117 381 2.94 0.34 53.5

技套 500~1950 1.25 25 9 11×4 39.7 16.7 8.3 0.25 5749 115 333 4.38 0.58 50.4

1950~218
1.37 30 10 9×6 39 19.4 7.8 1.76 4870 101 247 6.77 0.98 36.4
3
2183~244
1.47 35 11 9×6 26 17.2 4.2 1.87 2933 76 111 3.05 0.96 24.7
4
油套
2444~299
1.7 35 12 9×6 25 18.6 3.9 2.47 2702 73 98 2.7 0.93 21.1
5
2995~451
1.7 35 12 9×6 21 21.7 3.1 3.69 2175 60 66 1.81 0.8 14.5
0

152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9.3.3 岩屑床浓度及岩屑床厚度分析

在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岩屑极易在大斜度井段和水平井段形成岩屑沉积床,
增大环空摩阻,直接影响到轨迹控制、钻井效率和安全钻井,因此,井眼净化是
大位移钻井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岩屑床,工程上常采用长时间循
环钻井液的方法,或者使用昂贵的清扫液,这就延长了钻井作业时间,从而增加
了钻井成本。该井井眼净化设计结合页岩气钻井特点,优选出钻井液体系基础上
主要通过优选钻井液排量,提高钻井液的携砂能力,确保井眼环空无岩屑床堆积
环空岩屑浓度小于 5%,降低钻井施工风险;影响携岩效率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井筒的倾斜角,环空和钻柱的尺寸,钻杆的偏心率;
(2)钻头进尺速度、钻柱转动速度和水马力;
(3)钻井液循环周期、流变性和物化性;
(4)钻遇地层钻屑的矿物性、密度大小和强度等性质。
针对大位移井井眼净化分析,通过引入钻井液密度、岩屑颗粒及井斜角修正
系数,提高环空岩屑浓度计算精度,井眼净化最小排量计算公式:

大位移井大斜度井段和水平井段岩屑床高度计算公式:

将本设计钻井相关参数代入上式,计算结果见图 3.53 和图 3.54。从图 3.53 可


以看出在设计轨迹下,未形成岩屑床的最小排量为 1200L/min,即 20L/s,本水利
参数设计达到要求。图 3.54 显示岩屑浓度为 0.258%,小于 5%,也未形成岩屑床。
综上,本设计钻井参数及水力学参数满足钻井需求。

图 3. 53 最小携岩排量

153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54岩屑浓度及岩屑床厚度

3.10 固井设计

页岩气水平井固井较常规井固井难点主要体现在:
(1)清洁难(椭圆形井眼、水平段岩屑自重下沉、油基泥浆);
(2)套管居中难(水平段套管自重贴边、偏心);
(3)提高顶替效率难度大(套管偏心、油基泥浆清除、顶替流态、窜槽);
(4)Ⅰ、Ⅱ界面胶结强度不易保证(界面清洗、润湿反转);
(5)水泥浆及水泥石性能要求高(沉降稳定性、析水、水泥石渗透率、水泥石
强度、韧性、抗冲击能力)。
本设计针对以上难点进行固井设计。
3.10.1 套管设计

3.10.1.1 套管设计原则

套管柱设计是保证在套管在整个寿命期间的最大应力在允许的安全范围内,
使气井得到可靠的保护。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1)套管设计应满足钻井、采气作业及产层改造等工艺的要求。生产套管不
仅能承受射孔对套管强度的影响,还要考虑压裂工况下套管安全。
(2)套管串设计应满足一定的防腐要求。
(3)套管柱设计要根据套管柱外载荷性质、套管强度及气田地层情况,确定
合理的安全系数。
(4)由于套管柱在不同工程和地质条件下所承受外载不同:生产的不同时
期套管柱外挤力不同,压裂时套管柱所承受的内压与正常采气时的内压不同。
(5)套管柱设计应根据井下工况,建立套管强度与套管柱受力之间的平衡 ,

154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确保安全第一,因此设计按套管在井下最危险的工况来考虑。
(6)套管柱强度设计安全系数:抗挤为 1.0~1.125,抗内压为 1.05~1.25,
抗拉为 1.8 以上。
(7)套管柱设计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条件下,成本尽量低。

3.10.1.2 套管设计方法

(1)套管强度计算模型采用更为安全的双轴应力模型;
(2)抗挤计算方法:管外液柱压力按地层压力计算,管内按全掏空考虑;
(3)轴向拉伸载荷:抗拉未考虑钻井液浮力;
(4)抗内压计算方法:采用压裂时最高施工压力进行抗内压计算[35]。

3.10.1.3 套管选型及强度校核

根据套管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结合地层特点,考虑到后期压裂增产需求,
因此三开生产套管推荐选取天津钢管公司生产的 TP140V 高强度套管。具体套管选
型见表 3.45 和表 3.46。
生产套管校核采用压裂增产最大施工压力校核,取最大泵压 70MPa 进行校核。
(1)Y1 井套管强度校核
1)套管强度校核表
表 3. 45 Y1 井套管强度校核
井段 规范 长度 重量 抗外挤 抗内压 抗拉
壁厚
套管程序 尺寸 钢级 累重 强度 安全 强度 安全 强度 安全
mm
m mm 扣型 m t MPa 系数 MPa 系数 kN 系数
导管 0~28 473.1 偏梯 28 J55 11.05 3.9 4.3 14.06 15.5 51.93 3354 87.55
表层套管 0~498 339.7 偏梯 498 J55 10.92 45.4 10.6 2.06 21.3 3.11 2646.7 5.95
技术套管 0~1948 244.5 偏梯 1948 P110 11.05 126.2 30.5 1.14 60 1.85 4919.7 3.97
油层套管 0~4508 139.7 TP-CQ 4508 TP140V 12.09 171.2152.7 3.99 139 1.99 4246 3.04
(2)Y2 井套管强度校核
表 3. 46 Y2 井套管强度校核
井段 规范 长度 壁厚 重量 抗外挤 抗内压 抗拉
套管程序 尺寸 钢级 累重 强度 安全 强度 安全 强度 安全
m mm 扣型 m mm t MPa 系数 MPa 系数 kN 系数
导管 0~28 473.1 偏梯 28 J55 11.05 3.9 4.3 14.06 15.5 51.93 3354 87.55
表层套管 0~498 339.7 偏梯 498 J55 10.92 45.4 10.6 2.06 21.3 3.11 2646.7 5.95
技术套管 0~2198 244.5 偏梯 2148 P110 11.99 153.8 36.5 1.17 65.1 2.38 5395.7 3.58
油层套管 0~4150 139.7TP-CQ 4120 TP140V 12.09 157.6 152.7 3.85 139 1.99 4246 3.67

3.10.1.4 套管串结构设计

Y1 井与 Y2 井套管串结构基本一致,以 Y1 为例:
套管串结构设计
表 3. 47 套管串结构设计
套管程 套管下深
(m) 套管串结构

Φ473.08mm 浮鞋+Φ473.08mm 套管 2 根+浮箍+Φ473.08mm 套管串+联顶
导管 28

155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套管程 套管下深
(m) 套管串结构

Φ339.7mm 浮鞋+Φ339.7mm 套管 2 根+浮箍+Φ339.7mm 套管 1 根+浮箍
一开 498
+Φ339.7mm 套管串+联顶节
Φ244.5mm 浮鞋+Φ244.5mm 套管 2 根+浮箍+Φ244.5mm 套管 1 根+浮箍
二开 1948
+Φ244.5mm 套管串+联顶节
Φ139.7mm 浮鞋+Φ139.7mm 套管 2 根+浮箍+Φ139.7mm 套管 2 根+浮箍
三开 4508
+Φ139.7mm 套管串+联顶节

3.10.1.5 套管下入方法与下入能力研究

(1)套管下入能力分析
采用常规下套管工艺对 Y1、Y2 井进行套管下入能力分析。
1)Y1 井套管下入能力分析
表 3. 48 Y1 井套管下入能力分析计算参数
轴向速度 管外流体密度
裸眼摩擦系数 套管摩擦系数 m/min g/cm3
0.35 0.25 9 1.7
采用表 3.48 中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常规下套管工艺下 Y1 井生产套管将
会发生屈曲变形(图 3.55),并且摩阻接近 400kN(表 3.49)。
表 3. 49 Y1 井常规下套管计算结果
井口载荷 摩阻
下套管工艺 kN kN
常规 206.75 399.6

图 3. 55 Y1 井常规下套管井口载荷/摩阻 图 3. 56 Y1 井常规下套管轴向载荷/屈曲分析
2)Y2 井套管下入能力分析
表 3. 50 Y2 井套管下入能力分析计算参数

156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轴向速度 管外流体密度
裸眼摩擦系数 套管摩擦系数 m/min g/cm3
0.35 0.25 9 1.7
采用表 3.50 中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常规下套管工艺下 Y2 井生产套管将
会发生屈曲变形(图 3.57),并且摩阻接近 190kN(表 3.51)。
表 3. 51 Y2 井常规下套管计算结果
井口载荷 摩阻
下套管工艺 kN kN
常规 439.51 189.7

图 3. 57 Y2 井常规下套管井口载荷/摩阻 图 3. 58井常规下套管轴向载荷/屈曲分析
(2)套管下入方法研究
为保证生产套管顺利下入,本设计提出采用漂浮下套管技术进行下套管作业,
保证下套管顺利进行。
1)技术原理
漂浮下套管技术是指在套管柱下部封闭一段空气或低密度的钻井液,以减轻
整个管柱在钻井液中的质量,从而达到减小摩阻、将套管顺利下入的目的。漂浮下
套管即将漂浮接箍连接在套管柱上,在套管内构成临时屏障,漂浮接箍与止塞箍
之间的套管柱内充满空气,而漂浮接箍以上的套管柱内充满钻井液。这样就增加
了漂浮接箍以下部分套管柱的浮力,实现下部套管串在下套管过程中处于漂浮状
态,减少了管柱对井壁的正压力,从而减小摩阻,降低了下套管时的阻力;并且
由于漂浮接箍以上部分的套管柱内充满了钻井液,从而增加了把套管柱推入井眼
内的压力,实现套管顺利下入[35, 36]。
2)套管漂浮长度的确定
套管漂浮长度的确定是漂浮下套管技术的关键。套管漂浮长度主要以作业井
井眼轨迹数据(测量井深、井斜角和方位角)、套管参数、钻井液体系和性能、顶驱

157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质量等资料为依据,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来确定。根据国外已钻大位移
井的经验,下放载荷应大于静载荷的 30%,套管即可顺利下入。要准确判断套管
能否顺利下入,首先要确定井眼的实际摩阻因数,再由摩阻因数确定下套管剩余
大钩载荷。因此,套管内和裸眼段的摩阻因数是模拟计算漂浮长度的最关键参数
应该根据实钻的井眼轨迹、钻具组合、大钩实际负荷、钻井液性能、作业方式及边界
条件反演得出。本设计通过试算反演,确定出在井斜角 78.6°以上的套管进行漂浮。
(3)漂浮下套管效果分析
1)Y1 井漂浮下套管效果分析
采 用 相 同 的 计 算 参 数 进 行 计 算 分 析 , 漂 浮 长 度 取 1670m , 得 出 摩 阻 由
399.6kN 降为 132.52kN,并且套管轴向载荷未达到临界屈曲载荷(图 3.60)。
表 3. 52 Y1 井漂浮下套管计算结果
井口载荷 摩阻
下套管工艺 kN kN
漂浮 513.89 132.52

图 3. 59 Y1 井漂浮下套管井口载荷/摩阻 图 3. 60 Y2 井漂浮下套管轴向载荷/屈曲分
2)Y2 井
采 用 相 同 的 计 算 参 数 进 行 计 算 分 析 , 漂 浮 长 度 取 1860m , 得 出 摩 阻 由
189.7kN 降为 83.07kN,并且套管轴向载荷未达到临界屈曲载荷(图 3.62)。
表 3. 53 Y1 井漂浮下套管计算结果
井口载荷 摩阻
下套管工艺 kN kN
漂浮 577.7 83.07

158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61 Y2 井漂浮下套管井口载荷/摩阻 图 3. 62 Y2 井漂浮下套管轴向载荷/屈曲分析

3.10.1.6 扶正器选型和安放位置优化设计

由于页岩气开发阶段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压裂,压裂窜槽是造成压裂效果不好
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同时下套管的安全性、顶替效率的高低、分段压裂时水泥环的
密封性能均与剧中度有关,而在页岩气水平井中的水平井段能够有效提高居中度
的只有套管扶正器,因此采用优化扶正器类型及安放位置至关重要。
扶正器类型推荐采用双弓形弹性扶正器,该扶正器的单个扶正条上有两个弓
形结构。弹簧片在变形初期属于弹性变形,当弹簧片的中间点接触到套管后,弹
性变形逐渐变小,转化为刚性变形。因此双弓形弹性扶正器既有弹性扶正器的优
点,又有刚性扶正器的某些有点,适合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下套管固井作业。
为了保证水泥环的均匀性和压裂效果,防止出现非均匀水泥环,导致薄边水
泥环在压裂过程中密封失效,因此套管居中度应该严格控制在 67%以上。若要保
证长水平段和造斜段套管的居中度,则扶正器的选择和安放间距设计至关重要。
对于弹性扶正器而言,其最佳安装间距应满足:
2 2
 N p   N   N p  N 
  op   p    s  os   s   2   op   p   s
 os   s  cos   e
 Np   Ns   Np   Ns 
   
式中,降斜井段取“+”号,增、稳斜井段取“-”号。通过编制软件,计算了
为满足套管居中度最小为 67%时,扶正器的最优安放位置。
(1)Y1 井扶正器选型与安放位置
表 3. 54 Y1 井套管扶正器安放位置
套管 钻头尺寸 套管尺寸 井 段 扶正器类型 扶正器间距 扶正器数

159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名称 mm mm m m 只
表套 Φ406.4 Φ339.7 0~500 单弓弹扶 50 10
0~500 刚扶 50 10
技套 Φ311.1 Φ244.5
500~1950 单弓弹扶 50 29
0~1950 刚扶 50 39
1950~2183 双弓弹扶 15 16
油套 Φ215.9 Φ139.7 2183~2444 双弓弹扶 12 22
2444~2995 双弓弹扶 10 55
2995~4510 双弓弹扶 10 151
(2)Y2 井扶正器选型与安放位置
表 3. 55 Y2 井套管扶正器安放位置
套管 钻头尺寸 套管尺寸 井 段 扶正器间距 扶正器数
mm mm m 扶正器类型 m
名称 只
表套 Φ406.4 Φ339.7 0~500 单弓弹扶 50 10
0~500 刚扶 50 10
技套 Φ311.1 Φ244.5
500~2200 单弓弹扶 50 34
0~2200 刚扶 50 44
2200~2315 双弓弹扶 15 8
油套 Φ215.9 Φ139.7 双弓弹扶
2315~2742 12 36
2742~4150 双弓弹扶 10 141

3.10.2 注水泥设计

3.10.2.1 水泥浆、隔离液、冲洗液选型

(1)水泥浆
页岩气开发需要采用大型分段加沙压裂来提高单井天然气产能,这对水泥环
层间密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采用普通的水泥,当后续大规模水力分段压
裂进行时,复杂裂缝网的产生,会造成严重的地层变形,从而挤压水泥环造成水
泥环的损坏,进一步可能会导致套管的损坏,严重时水平井可能会报废。
因此页岩气水平井固井不仅要求水泥环有一定的强度,而且还要具备较好的
抗冲击能力和耐久性。要使水泥石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能力,就必须使水泥石具有
较低的弹性模量、较好的抗折性和韧性,水泥石弹性模量的降低主要是通过选用
外加剂得以实现,改善水泥石弹性的关键在于弹性粒子的选择和对加入量的控制
弹性粒子的加入量直接影响油井水泥石的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对于油井水泥
石抗折性和韧性的提高,可以在水泥基浆中加入经过表面改性的不同长度的聚丙
烯纤维,促进冲击能量由冲击部位向水泥石内部快速消耗,减少因局部能量蓄积
导致的裂纹迅速发展,提高水泥石的抗冲击性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水泥环的抗
拉强度、抗内压强度,并会减少射孔时微裂纹的数量要想改善水泥石力学性能和
常规性能[37]。
目前,符合页岩气水平井固井的弹性材料主要有:胶乳、弹性颗粒等,这是
由于两者本身低弹性模量,在水泥水化反应后,较小的弹性微粒分散到水泥石骨
架中,在水泥石受到外力作用,弹性材料收缩起到吸收能量的作用,降低了水泥
石发生脆性破坏的可能性。增韧材料主要以纤维为主,常见纤维主要有聚丙烯纤
维、碳纤维、尼龙纤维等。
通过调研国内外页岩气固井水泥浆体系,并考虑到储层含有硫化氢的特点,
本设计生产套管固井推荐采用以下水泥浆配方:

160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G 级 水 泥 +4% 降 失 水 剂 BS100L+5% 微 硅 +0.75% 分 散 剂 SXY-2+2% 膨 胀 剂


BS500+(9%~12%)乳胶 JR+(2%~4%)弹性颗粒 XJF+0.5%纤维 JBX-A+消泡剂
XPC-502+水。
(2)隔离液
油基钻井液主要成分除了基础油外,还含有一定比例的有机土、增黏剂等,
因此,要想清除黏附在套管壁和井壁的油泥饼,实现有效润湿和驱替油基钻井液
隔离液除需要加入具有润湿和清洗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外,还需加入具有黏弹性、
防塌抑制性的助剂,使配置的隔离液密度、黏度介于钻井液与水泥浆之间。
本设计推荐选用以下隔离液配方作为生产套管固井时的隔离液配方:
水+(5%~10%)复合型表面活性剂 LWG-1+(1%~2%)悬浮剂 LWG-2+(2%~
4%)有机防塌剂 LWG-3+加重剂
(3)冲洗液
为了抑制页岩水化膨胀、维护井壁未定,在水平段钻进过程中均采用高密度
油基钻井液。井筒充满油基钻井液,井壁、套管壁上粘附着一层油浆、油膜,并且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含有钻屑的油基钻井液会牢牢粘附在套管壁,严重影响界面
胶结质量和顶替效率。因此常规的冲洗液不能满足需求,需采用特殊高效的冲洗
液,选用川庆钻探工程公司研发的冲洗液 CXY-11。
CXY-11 主要成分为 A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液体皂(一种液体肥
皂,包含有去污剂、活性剂等成分,以脂肪酸和柠檬酸为主要原料,在水中与氢
氧化钾反应生成脂肪酸钾皂和柠檬酸钾,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C17H35COOH+KOH→C17H35COOK+H2O , 硬 脂 酸 钾
C17H33COOH+KOH→C17H33COOK+H2O,油酸钾)、OP-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乳化剂、螯合剂和稳定剂及相应助剂等组成。
表 3. 56 水泥浆设计
套管 水泥浆
导管 G 级水泥+催凝剂+消泡剂
表套 G 级水泥+降失水剂+催凝剂+增强剂+减阻剂+消泡剂
技套 G 级水泥+缓凝剂+降失水剂+减阻剂+防窜剂+增强剂+消泡剂+膨胀剂+多功能纤维
G 级 水 泥 +4% 降 失 水 剂 BS100L+5% 微 硅 +0.75% 分 散 剂 SXY-2+2% 膨 胀 剂
油套 BS500+(9%~12%)乳胶 JR+(2%~4%)弹性颗粒 XJF+0.5%纤维 JBX-A+消泡剂 XPC-
502+水

表 3. 57 生产套管固井隔离液、冲洗液配方
水+(5%~10%)复合型表面活性剂 LWG-1+(1%~2%)悬浮剂 LWG-2+(2%~
隔离液
4%)有机防塌剂 LWG-3+加重剂
冲洗液 CXY-11

3.10.2.2 各层套管注水泥设计

以 Y1 井为例进行设计
(1)前置液用量设计
选用的高效前置液以高效表面活性剂为基础,具有渗透清洗能力强、润湿反
转效果好、相容性好、对页岩储层伤害小等特点。
表 3. 58 前置液设计

161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套管尺寸 前置液密度 设计长度 设计用量


套管程序 (mm) 前置液/保护液类型 (g/cm3) (m) (m3)
导管 473.1 冲洗液 1.05 10 2
表层套管 339.7 冲洗液 1.05 100 10
冲洗液 1.1 200 10
技术套管 244.5 隔离液 1.5 250 12
冲洗液 1.1 200 10
冲洗液 1.2 400 7
生产套管 139.7 隔离液 1.8 800 13
冲洗液 1.2 400 7
(2)水泥用量设计
表 3. 59 注水泥设计
套管尺 水泥塞长 水泥浆返 水泥浆密 理论环空容
套管程 寸 钻头尺 度 深 度 水泥 水泥量 积 固井方式
序 寸 品种 t
mm m m g/cm3 m3
导管 473.1 609.6 10 0 1.85 G 9.84 6.14 普通
表层套 339.7 406.4 20 0 1.85 G 43.44 27.09 普通

技术套 244.5 311.1 50 0 1.85 G 119.16 74.28 普通

油层套 139.7 215.9 50 0 1.95 G 199.16 117.85 普通

3.10.3 套管水泥环强度分析

由于页岩气大规模体积压力对套管和水泥环强度要求较高,因此计算分析当
前选择的套管强度和水泥浆体系是否满足压裂需求至关重要。本节采用套管—水
泥环—地层力学模型(图 3.63)运用表 3.60 中的数据对套管和水泥环强度进行计
算分析。
设套管、水泥环和地层的内半径分别为 , 和 。为了研究的方便,引入地
层外半径 ,则有 。在一般情况下,水平最大主压应力 和最小主压应力
办不相等。采用弹性力学的符号约定,以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和
仅表示主压应力的数值。

162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63 套管—水泥环—地层力学模型
表 3. 60 套管水泥环受力计算参数表
参数 值
井口压力(MPa) 70
井深(m) 2450
套管内压(MPa) 65
最大水平地应力(MPa) 61.5
最小水平地应力(MPa) 52.39
套管内径(mm) 115.52
套管外径(mm) 139.7
套管弹性模量(MPa) 206000
套管泊松比 0.3
水泥环内径(mm) 139.7
水泥环外径(mm) 215.9
水泥环弹性模量(MPa) 8300
水泥环泊松比 0.143
地层内径(mm) 215.9
地层外径(mm) 2159
地层岩性模量(MPa) 23000
地层泊松比 0.23

3.10.3.1 套管强度分析

采用套管—水泥环—地层力学模型运用表 3.60 中数据计算了压裂工况下套管


内壁和外壁的应力、应变和位移,计算结果见图 3.64~3.69。

163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套管内壁应力沿角度变化

-56.0

-56.4
应力(MPa)

-56.8

-57.2

-57.6

0 90 180 270 360


角度(°)
图 3. 64 套管内壁应力沿角度分布情况
从图 3.64 中可以看出,套管内壁应力在各个角度下几乎是相等的,负值表示
处于受压状态,应力大小为 56.681MPa,低于套管强度值,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套管内壁应变沿角度变化

-0.006

-0.008

-0.010

-0.012
应变(mm)

-0.014

-0.016

-0.018

-0.020

-0.022

-0.024
0 90 180 270 360
角度(°)
图 3. 65 套管内壁应变沿角度分布情况
从图 3.65 中可以得出,压裂工况下,套管内壁应变沿角度的变化范围为-
0.024~-0.00461mm,其中 90°和 270°时数值最大。总体来说,变化范围较小,处于
安全范围之内。

164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66 套管内壁位移沿角度分布情况
图 3.66 显示套管内壁位移沿角度变化范围为-0.0484~0.038mm,其中 90°和
270°时位移绝对值最大,总体位移较小,套管处于安全条件之下。

图 3. 67 套管外壁应力沿角度分布情况
从图 3.67 看出,套管外壁应力沿角度变化范围为-56.849~-56.513MPa,其中
90°和 270°处数值最大。总体来说,变化范围较小并且数值在安全范围之内。

165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68 套管外壁应变沿角度分布情况
图 3.68 显示套管外壁应变沿角度变化情况为-0.0206~-0.008mm,其中 0°和
180°时应变数值最大,但总体相差不大,并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图 3. 69 套管外壁位移沿角度分布情况
从 图 3.69 中 可 以 看 出 套 管 外 壁 位 移 沿 角 度 变 化 情 况 为 -
0.0508~0.0358mm,90°和 270°数值最大,但总体变化及数值处于较小水平,套管
处于安全情况下。

166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10.3.2 水泥环强度分析

采用套管—水泥环—地层力学模型运用表 3.60 中数据计算了压裂工况下所选


用的柔性水泥浆体系的水泥环内壁和外壁的应力、应变和位移,计算结果见图
3.70~3.75。

图 3. 70 水泥环内壁应力沿角度分布情况
从图 3.70 可以看出,水泥环内壁应力在 36.793MPa~37.129MPa 之间变化,并
处于受压状态,最大是在 90°和 270°处,但总体变化范围较小,且所受应力在水
泥环强度范围之内,水泥环处于安全状态下。

图 3. 71水泥环内壁应变沿角度分布情况
图 3.71 中水泥环内壁应变变化范围为-0.371~-0.357mm,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167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72水泥环内壁位移沿角度分布情况
图 3.72 显示水泥环内壁位移变化为-0.0508~-0.0358mm,数值较小,处于安全
状态下。

图 3. 73 水泥环外壁应力沿角度分布情况
水泥环 外壁应力 (图 3.73)在 -38.966~-34.956MPa 之间 变化,其中 90°和
270°数值最大,总体大小处于安全状态下。能够满足目前压裂施工压力下对水泥
环强度及其它方面的要求。

168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74水泥环外壁应变沿角度分布情况
从图 3.74 中看出水泥环外壁应变变化范围为-0.366~-0.362mm,处于安全范围
之内。

图 3. 75水泥环外壁位移沿角度分布情况
图 3.75 中看出水泥环外壁位移在-0.275mm 和-0.189mm 之间变化,其中 90°和
270°时位移值最大,但总体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通过计算,得出本设计优选的套管柱和水泥浆体系(水泥环)在最高压裂施
工压力下处于安全状态,即能够为压裂提供一个安全的井筒,使得压裂顺利进行
保障后期生产平稳快速。

169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10.4 提高固井质量工艺技术措施

(1)井眼清洁净化
下完套管后,开泵循环一周,向井筒加入密度 1.65g/cm3、井底温度下粘度不
低于 120S、切力不低于 15Pa 泥浆 20-30m3(水平井段全部被稠浆置换)进行携砂
洗井,排量要求环空上返速度不低于 1.3m/s。
(2)钻井液性能调整
下完套管后,通过加入钻井液处理剂逐步降低粘度、切力,钻井液密度
<1.30g/cm3 时,屈服值<5Pa,塑性粘度 10~30mPa.s;钻井液密度 1.30~1.70g/cm3
时,屈服值<8Pa,塑性粘度 22~30mPa.s,为提高顶替效率创造条件。
(3)提高顶替效率
1)在水泥浆前后使用足量的性能适合的隔离液,控制水泥浆与泥浆窜槽;
2)注入水泥浆比理论适量增加 5~10m3,增加接触时间;
3)顶替液的动切力、塑性粘度、动塑比都高于被顶替液的相应参数,形成流
变性级差,实现有效驱替;
4)固井前适当降低井浆密度,保持井眼稳定,使用常规水泥浆固井。
(4)提高界面胶结强度
采用适宜的清洗液,改变井壁和套管壁润湿性,使从亲油变亲水,提高第一、
第二胶结面胶结强度。
3.10.5 固井技术要求

(1)导管、一开表层套管、二开技术套管固井
1)保证水泥与地层和套管的胶结质量,采用复合长度纤维增韧、后期膨胀的
水泥浆体系;水泥浆量的设计,要保证地面至少有 2~3m3 的纯水泥浆返出。
2)防止地层垮塌造成事故,根据钻进时的最大壁面剪切应力设计水泥浆的
环空返速,原则是水泥浆的壁面剪切应力必须小于钻进时的最大壁面剪切应力。
3)防止固井时井漏,采用复合长度纤维水泥,使水泥浆既具有前述的增韧
效果又具有防漏效果,根据钻进时的情况,如果必要,则采用塞流替浆。
4)保证入井水泥浆密度符合设计要求。入井水泥浆密度要求为:设计水泥浆
密度 g/cm3±0.03g/cm3。
(2)三开油层套管固井
为了提高固井质量,首先要保证三开油层尾管能顺利下放到位,并提前做好
水泥浆性能试验,严格控制好水泥浆稠化时间。技术服务方应提前安装、调试好工
具附件,送达现场后,进行必要的检查,保证入井工具的可靠性和施工安全性。
施工队伍应按技术服务操作规程,制订详细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
1)钻进过程中做好防喷、防漏措施,保持井眼稳定,为保证固井质量提供良
好井筒条件。
2)在下套管前,利用测井资料结合固井设计,对三开油层套管进行下放阻
力模拟计算和下入可行性分析,同时井队认真做好通井作业,对斜井段/水平段中
缩径段和井眼曲率变化大井段反复划眼,修整井壁,确保套管能顺利下入。
3)在下套管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要求,在保证套管安全下放前提下
尽可能提高套管居中度,提高钻井液清洗效率,以达到提高水平井固井质量目的。

170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4)固井施工方应提前作好冲洗液配方试验,和泵注参数分析,确保冲洗液
能够有效清除井壁和套管界面油膜,保证固井质量。
5)固井设计中做好气层压稳设计和水泥浆防气窜配方设计,采取平衡压力
注水泥浆设计与施工,防止在注水泥过程中发生可能的井漏与溢流。
6)对下套管过程、注水泥浆过程进行模拟,确保井底动态液柱压力介于地层
压力与破裂压力之间,在压稳气层的同时又不压漏地层。
7)水平井段固井井底循环温度跟常规直井或斜井不一样,必须认真计算分
析,做好水泥浆各种添加剂用量,控制水泥浆稠化时间,保证固井施工安全进行。
8)优化注水泥措施,尽量提高注水泥顶替效率,提高水泥环与地层的胶结
力。
9)采取措施防止水泥浆凝结过程发生可能的环空窜流。设计并使用具有防窜
功能的水泥浆,必要时还可以采用候凝时环空憋压的技术措施。
10)加强措施,保证注水泥施工过程中不出现环空憋堵的问题。
(3)油基钻井液固井要求
1)前置液配方试验
油层套管固井前,应取实钻所用油基钻井液样品,根据油基钻井液的配方和
性能参数,实验评定和选择可以有效改变油基钻井液滤饼润湿性的冲洗液和隔离
液配方,把固井界面由亲油性改变为亲水性。
2)工艺要求
采用高效油基钻井液冲洗液和弹韧性防气窜高密度水泥浆,双车注水泥,提
高顶替排量,确保油基钻井液条件下的三开技术套管和四开油层高管固井质量。
3)防塌、防漏
注水泥前后,优化工作液配方,防止井壁润湿性反转导致的井壁掉块、坍塌
复杂情况;三开固井水泥浆密度高达 1.95g/cm3,注水泥作业中,需采取有效措,
施预防井漏。
3.11井控设计

3.11.1 设计依据

主要依据标准及文件
1)SY/T6426-2005《钻井井控技术规程》
2)Q/SHS0003.1-2004《天然气井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3)SY/T5964-2006《钻井井控装置组合配套安装调试与维护》
4)SY/T5623-2009《地层压力预(监)测方法》
5)SY/T5323-2004《压井管汇及节流管汇》
6)SY/T6616-2005《含硫油气井钻井井控装置配套、安装和使用规范》
7)其它相关标准。

3.11.2 各开次完钻地层压力预测

表 3. 61 各开次地层压力预测
开次 井底垂深(m) 最高地压梯度(MPa/100m) 地层压力(MPa)
导管 30 1.12 0.336

171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一开 500 1.12 5.6


二开 1950 1.25 24.38
三开 2288 1.55 35.46

3.11.3 井控装置选择

根据地层压力计算结果及有关规定,二开应选用压力等级为 35MPa 的防喷器


组及配套控制系统和 Φ339.7mm×Φ244.5mm-35MPa 套管头;三开根据完井及增产
要 求 , 选 取 压 力 等 级 70MPa 的 防 喷 器 组 及 配 套 控 制 系 统 和
Φ244.5mm×Φ139.7mm-105MPa 套管头,采气树压力级别选择 105MPa。
本井三开采用油基钻井液钻进,需配备旋转防喷器,所需井控装置和套管头
相关密封件如防喷器胶芯等需能耐油耐腐蚀,在油基钻井液环境下能够长期有效
工作。针对本钻井区块储层中含有硫化氢的特点,在三开安装剪切全封闸板防喷
器,及井控装置材料选取应满足 NACE MR 0175 的要求。
表 3. 62 井口装置选取
井口防喷装置 节流与压井管汇
开次
名称 型号 通径及压力级别 名称 型号
通径≥346.1mm;压力
环形防喷器 FH35-21 节流管汇 JG-70
≥21MPa
通径≥346.1mm;压力
双闸板 2FZ35-35 压井管汇 YG-70
≥35MPa
二开
通径≥346.1mm;压力
钻井四通 FS35-35 控制系统 FKQ8008
≥35MPa
占位短节
套管头 339.7mm×244.5mm-35MPa 压力≥35MPa
旋转防喷器 FX28-10.5/21 多级节流管 JG/Y2-70

通径≥279.4mm;压力
环形防喷器 FH28-35 压井管汇 YG-70
≥35MPa
通径≥279.4mm;压力
剪切全封闸板 FZ28-70 控制系统 FKQ8008
三开 ≥70MPa
通径≥279.4mm;压力
双闸板 2FZ28-70
≥70MPa
通径≥279.4mm;压力
钻井四通 FS28-70
≥70MPa
套管头 244.5mm×139.7mm-105MPa 压力≥105MPa

172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11.4 各开次钻井井口装置示意图

3.11.4.1 导眼、一开井口装置示意图

图 3. 76 导眼、一开井口装置
人工埋导管要求(防窜漏):
(1)先将圆井挖到页岩或砂岩硬地层下 0.5m;
(2)根据方井中线,拉十字线,用铅锤标定出井口中心点;
(3)根据导管半径,在圆井底部画出导管圆周线或打出一道圆周线槽;
(4)让导管座于圆周线上或圆周线槽内将导管校正,四周绷紧并固定;
(5)埋导管时,用水平尺随时测量导管四方,确保导管垂直居中;一层水
泥砂浆一层砾石再一层水泥砂浆交替填至方井平面,不得窜漏。

173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11.4.2 二开井口装置示意图

图 3. 77 二开井口装置

174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11.4.3 三开井口装置示意图

图 3. 78 三开井口装置

175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11.4.4 井控管汇及压井管汇示意图

图 3. 79 节流管汇及压井管汇

176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11.5 试压要求

3.11.5.1 井控装置试压

全套井控装置应在井控车间用清水按规定试压合格后方能送往井场,在井上
安装好后按下表参数试压。
表 3.63 井控装置试压
试压要求
开 名 称 型 号 试压值 稳压时间 允许压降

(MPa) (min) (MPa)
环形防喷器 FH35-21 11.6 10 不降
二 2FZ35-35 35 10
双闸板 不降

套管头 339.7mm×244.5mm-35MPa 35 30 0.5
环形防喷器 FH28-35 24.5 10 不降
三 剪切闸板、双闸板 FZ/2FZ28-70 70 10 不降
开 244.5mm×139.7mm-
套管头 105 30 0.5
105MPa

3.11.5.2 套管试压要求

按《钻井技术操作规程》(Q/SYCQZ-001-2008)的要求进行试压,具体试压要求
见下表。
表 3. 64 套管试压
套管直径 试压 试压值 套管最低抗内压强度 稳压时间 允许压降
mm 介质 MPa MPa min MPa
339.7 清水 10 21.3 ≥30 ≤0.7
244.5 清水 34 60 ≥30 ≤0.7
139.7 清水 68 108.5 ≥30 ≤0.7

3.11.6 井控要求

3.11.6.1 井控设备检验及安装要求

(1)防喷器必须安装平正,并用钢丝绳四角绷紧。
(2)液控管汇安装整齐,车辆跨越处应安过桥盖板,远控台及储能器安装
在距井口左前方 25m 以上的专用活动房内,距放喷管线或压井管线应有 2m 以上
距离,并在周围留有宽度不少于 2m 的人行通道。远控台的电源线、气源线要单独
连接。储能器瓶的压力要始终保持在工作压力范围内。
(3)具有手动锁紧机构的所有闸板防喷器应安装手动操作杆,靠手轮端应
支撑牢固,中心线与锁紧轴之间的夹角不大于 30°,并挂牌标明开关方向和圈数,
手动操作杆手轮下方应安装操作台。
(4)远程控制台电源应从发电房或配电房用专线直接引出,并用单独的开
关控制。
(5)节流管汇控制台应安装在节流管汇上方的钻台上,套管压力表及套管
压力变送器应安装在节流管汇五通上。供给控制台的气源管线应用专门的闸阀控
制,所有液气管线应用快换接头连接。
(6)压井管汇水平安装在井口液动闸阀对称端井架底座外的基础上。若基础
坑低于地面,应排水良好。

177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7)放喷管线出口距井口 75m 以上安全地带。防喷管线和放喷管线应采用螺


纹与标准法兰联接的专用管材。水泥基墩坑长×宽×深为 0.8m×0.8m×1.0m,遇地表
松软时,基坑体积应大于 1.2m3 ;地脚螺栓直径不小于 20mm,预埋长度不小于
0.5m,不允许对焊。
(8)井场电器设备、照明器具及输电线路的安装、井场灭火器材及安全要求
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3.11.6.2 井控技术要求

(1)方钻杆必须安装下旋塞,钻进中还应配齐和安装钻具内防喷工具。
(2)钻井泵开泵前须先将钻具内灌满钻井液,启动泵应平缓,流量应稳定 ,
不宜太大,防止钻具遇卡蹩泵等。
(3)控制下钻速度,避免因井下压力激动产生漏失。控制起钻提升速度,防
抽汲引发溢流,在油气层中和油气层顶部以上 300m 长的井段内起钻速度不得超
过 0.5m/s;起钻前充分循环井内钻井液,使其性能均匀,进出口密度差小于
0.02g/cm3;起钻注意连续灌浆,钻杆每 3~5 柱灌浆一次,钻铤每柱灌浆一次,
作好灌入量记录和校核,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钻台上应准备一根防喷钻杆单根(带与钻铤连接螺纹相符合的配合接
头和钻具止回阀)。
(5)加强地层压力检测及邻井资料对比,确定合理的加重钻井液密度。
(6)应配备钻井液循环池液面监测与报警装置。专人观察钻井液出口,定时
观察监测钻井液池液面,发现溢流及时报告,严格控制溢流量,关井按照“四•
七”动作要求组织实施。
(7)按钻井液设计要求储备足够的加重材料和重浆。
(8)按井控规范要求储备井控设备易损件。在井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9)钻开油气层前,井队组织全队职工进行一次防火演习,并检查落实各
方面安全预防工作。钻井负责组织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向全队职工进行技术交底,
并负责组织对钻井设备、材料和燃料储备、井控装置的安装和试压情况、钻具质量、
加重钻井液和加重剂储备以及人员岗位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落实各项技术措施。
配备齐全其它钻具内防喷工具,钻井液处理装置,并按要求安装好井控监测的仪
器、仪表。
(10)关井后正确求取关井立压和套压,确定压井钻井液密度立即组织压井,
尽快建立新的压力平衡关系,恢复井内正常。
(11)下套管前换相应防喷器闸板芯子。
(12)测井、下套管固井前,起钻要充分循环钻井液除气,经短程起下钻确
认没有溢流后方可起钻。
(13)在井底高压条件下,天然气可能处于临界压力环境,在油基钻井液中
完全溶解凝析。油基钻井液气侵即使很严重,其最初在井口和槽面显示也很不明
显,只有在接近井口和地表时才急剧膨胀表现出来。油基钻井液钻进井段,采用
正压钻井,以减少气体进入井筒,降低井控风险。
(14)仔细记录有关体积变化,及时识别和发现气侵。
(15)采用油基钻井液钻进,遇气侵时,钻井液须通过分离器,循环脱气重
复利用。

178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16)其它未尽事宜按 SY/T6426-2005、SY/T5964-2006 要求执行。

3.11.6.3 中途测试井控要求

(1)中途测试和先期完成井,在进行作业以前应起钻至套管鞋内停泵观察
一个作业周期。
(2)起下测试工具前,检查提升系统、指重表、记录仪等,确保测试顺利进行和
准确记录。
(3)按要求准备好足够数量、质量合格的钻井液。
(4)下钻过程中,派专人记录返出情况,每 5 柱记录 1 次,并核对与应返出
量是否一致,发现异常立即汇报。
(5)按设计连接好地面测试控制管线及装置,仔细检查油、气、水分离器及
计量仪器,要求地面系统符合设计要求、井内无异常,才能进行座封。
(6)座封前,试关半封和环形防喷器一次,作好反灌钻井液的准备工作,
并试灌一次。
(7)座封开井后,密切观察环空液面,若液面下降,立即向环空反灌钻井
液,并关井、解封,准备重新座封。
(8)开井后若有天然气喷出,则应立即点火燃烧;若发现喷出的流体内含
有硫化氢,而管柱或地面系统又不抗硫,且又无相应防护工艺措施时,应立即关
井、压井、解封起钻。
(9)测试完毕后,若钻具内液体排空,打开循环阀进行压井作业,待井压稳后
应充分循环至少 1.5 周以上才能起钻。
(10)起测试管串时,控制上提速度,并及时定量灌入钻井液,避免抽喷。
(11)测试过程中有专人用仪器测定硫化氢含量;现场配备数量足够、质量
合格的防火、防毒用具和药品等,对可能含硫化氢层位的测试,现场应有救护车
和医生值班。
3.11.6.4 测井井控要求

(1)电测前井内应平稳正常。若电测时间长,应考虑中途通井。电测时准备
一柱带止回阀的钻杆,以备有条件时抢下钻具。电测队配备用于剪断电缆的工具。
一旦井口失控可以快速剪断测井电缆,达到立即封井。
(2)测井井控预防措施
1)测井作业队应精心组织施工;如果测井作业时间超过规定时间、井内复杂
测井仪器在井内遇严重阻卡,则必须要求井队通井循环钻井液。
2)在测井过程中,井队和测井队派专人井口值班,负责检查和观察测井设
备的运行情况,注意井内钻井液情况,一旦发现井内钻井液出现溢流,立即通知
井队和测井小队长。
3)井口一旦发现轻微的钻井液溢流时,除立即向井队通报外,测井队在安
全的前提下快速将仪器取出井口后,井队立即采取措施压井。
(3)井口失控应急要求
在测井过程中,如果万一发生井口失控,立即将测井绞车停车熄火,控制一
切火源,在现场的统一指挥下用剪断电缆设备剪断电缆并立即关闭井口。

179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11.6.5 固井井控要求

下套管前,应换装与套管尺寸相同的半封闸板;下尾管作业可不换装套管闸
板,但应准备好相应防喷单根(换装套管闸板后,必须对其侧门试压 20MPa)。
固井全过程应保持井内压力平衡,防止固井作业中因井漏、注水泥候凝期间因水
泥失重造成井内压力平衡被破坏而导至井喷。
3.11.7 井控主要措施

(1)钻开油气层前由钻井队队长组织向现场有关人员进行工程、地质、钻井
液、井控装置和井控措施等方面的技术交底,并提出具体要求。
(2)防喷器安装好后,各作业班按钻进、起下钻杆、起下钻铤和空井发生溢
流的四种工况分别进行一次防喷演习;其后每月不少于一次不同工况的防喷演习
并达到规定要求。演习情况应作好记录。
(3)各种井控装备及其它专用工具、消防器材、防爆电路系统配备齐全、运转
正常。
(4)井控准备工作及应急预案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钻开油气层;气层
钻进中必须严格执行井控工作九项管理制度,落实溢流监测岗位、关井操作岗位
和钻井队干部 24h 值班制度。
(5)每周开关活动旋塞阀一次,保持其开关灵活;正常钻井中每两周,油
气层钻进中每周应关、开半封闸板和闸阀一次;油气层中每次起钻完关、开全封闸
板和剪切闸板防喷器各一次,环形防喷器每半月试关井(在有钻具的条件下)一
次。
(6)加强井场所有运行设备的检查和保养,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严禁在空
井情况下进行设备检修。
(7)起钻前必须在井底充分循环(一周半以上),进出口泥浆密度差不超过
0.02g/cm3,正常后方可进行起钻作业。
(8)进入油气层之前 100m 开始实行钻井队干部 24h 带班作业。负责带领生
产班组全面完成各类作业,检查、监督各岗位严格执行井控制度,带班干部每小
时对坐岗情况检查一次并在坐岗记录上签字。
(9)气层钻进中,钻台上配备与钻具尺寸相符的钻具止回阀,并配有抢装
工具;在大门坡道上准备一根防喷单根(钻杆下部有与钻铤扣相符的配合接头)。入
井钻具中必须在近钻头位置安装钻具止回阀;接止回阀下钻每下 20~30 柱钻具灌
满钻井液;下钻至主要油气层顶部前应灌满钻井液,排出钻具内的剩余压缩空气
后方可继续下钻。
(10)进入气层前 50~100m 按照下部井段设计最高钻井液密度值,对裸眼地
层进行承压能力检验,若发生井漏,应采取堵漏措施提高地层承压能力后将钻井
液密度逐步调整至设计要求值;任何时候都严禁边钻进边加重;加重速度要均匀
每个循环周密度增量控制在 0.05g/cm3 以内。
(11)溢流应在 2m3 内发现。发现溢流立即关井,疑似溢流关井检查。发现气
侵应及时排除,气侵钻井液未经排气不应重新注入井内。若需加重,应在气侵钻
井液排完气后停止钻进的情况下进行。
(12)进入气层后每次起钻前坚持短起下钻检查油气侵、溢流和油气上窜速
度,满足井控安全要求才能进行后续作业。起下钻时严格控制速度。起钻必须按规

180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定灌满钻井液。地质录井队人员和钻台坐岗人员必须依次记录灌入量,并核对与
起出钻具体积是否相符(坐岗人员负责检查、适时调校液面报警器的报警值),
同时要观察灌钻井液的间隙中出口管是否断流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报
告司钻。
(13)钻进中遇到钻速突然加快、放空、井漏、气测及油气水显示异常等情况
应立即停钻观察。如发生溢流要按规定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并按正确的关井程序
及时关井,关井求压后迅速实施压井作业(并同时上报有关部门);待井内平稳
后才恢复钻进。
(14)关井压力不得超过井口装置的工作压力、套管抗内压强度的 80%(或
按套管试压值)和地层破裂压力三者中的最小值。
(15)严格落实坐岗制度。无论钻进还是起下钻,或其它辅助作业,钻井及
录井都必须落实专人 24h 坐岗观察钻井液池液面变化和钻井液出口情况,并佩带
H2S 报警仪;地质录井人员除了在仪表上观察外,必须对钻井液池液面变化和钻
井液出口进行定时观察,定时测量进出口钻井液性能;两个岗都必须作好真实准
确记录;值班干部必须对上述两个岗位工作情况进行定时和不定时检查,并当班
签认。
3.11.8 硫化氢安全防护特别措施

(1)本井所在构造部分地层为含硫气层,因此应严格按照《含硫化氢油气井
安全钻井推荐作法》(SY/T5087)、《含硫油气田硫化氢监测与人身安全防护规程》
(SY/T6277)中的相关规定落实 H2S 安全防护措施。
(2)所有参与现场作业的相关人员(包括钻井、钻井液、地质、气测及井下作
业等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 H2S 防护技术培训;钻井队负责防硫化氢安全教育,安
全监督负责监督检查。
(3)井场布置要满足 H2S 防护特殊要求:
1)井场周围应设置两处临时安全区,一个应位于当地季节风的上风方向。
2)对可能钻遇硫化氢的作业井场,在入口处应有明显、清晰的警示标志。
3)在井场入口、临时安全区、钻台上、循环系统、防喷器远控台等处应设置风
向标。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作业人员可向上风口疏散。
4)在钻台上下、振动筛、循环罐等气体易聚集的地方应使用防爆通风设备
(如鼓风机或排风扇)。
5)井场应设置救护室,按规定配备空气呼吸器、救急箱、担架、氧气袋、大功
率电风扇等用具。
(4)钻井队应按规定配备 H2S 安全防护设施、装置及硫化氢监测仪;硫化氢
防护器具应存放在便于取用的地方,妥善保管,并按设备说明书定期对其进行检
查,确保有效使用,其中带探头固定式 H2S 监测报警仪应在钻台、方井、振动筛、
循环罐处设置探头,主机安装在值班房。
(5)储备足量的除硫剂。在钻开含硫油气层前 50m,将钻井液的 pH 值调整
到 9.5 以上直至完井。利用除气器和除硫剂,控制钻井液中硫化氢的含量在
50mg/m3(33ppm)以下。
(6)进入油气层前 200m 时,钻井队应配备移动点火器具。高含硫井、区域探
井应安装固定点火装置,确保点火安全。

181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12 油气层保护

3.12.1 储层伤害因素分析

根据区块含气页岩段粘土 X 衍射分析,本区块岩石粘土矿物组成为:伊蒙混
层(55%)、伊利石(38.5%)、绿泥石(5.7%)。岩芯敏感性和应力敏感性分析结
果 表 明 : 流 速 不 敏 感 ; 水 敏 指 数 0.66 ~ 0.75 , 中 偏 强 — 强 水 敏 ; 临 界 盐 度
2×104ppm;酸敏指数 0.67~0.75,中—强酸敏;中等偏强应力敏。
储层采用油基钻井液钻进,与水基钻井液相比,油基钻井液在抑制页岩水化
膨胀,润滑防卡,维持井壁稳定以及快速钻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虽
然油基钻井液对储层伤害相对于水基钻井液较小,但页岩气井长水平段钻进时井
漏、井壁失稳等问题仍会损害近井地带储层。油基钻井液对储层的损害方式主要包
括固相侵入、油相圈闭损害、碱敏和应力敏感损害,此外,体系中的聚合物残渣和
亲油胶体的吸附滞留现象也能造成一定的储层损害[38]。
(1)固相侵入
在正压差的作用下,外来固相极易侵入岩石裂缝深处,即使切除侵入段,损
害率也无法明显降低,此外,油基钻井液中含有亲油性质的有机土,以及表面吸
附有沥青质或油膜的固相颗粒,相比于水基钻井液,侵入固相更难以返排。
(2)油相圈闭损害
水相圈闭是制约致密砂岩气井产能的重要因素,毛细管自吸和液相滞留则是
产生水相圈闭的主要原因。与致密砂岩储层相比,页岩储层具有更为发育的微裂
缝系统,更高的毛细管力。并且由于页岩富含有机质等性质,岩石也具有明显亲
油性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页岩对油相具有显著的自吸及滞留作用,油
相饱和度大幅度增加,大量滤液吸附滞留在孔道之中而难以返排,势必导致气相
渗透率降低,产生油相圈闭损害。
(3)应力敏感
页岩储层微裂缝发育,本身已具有一定应力敏感性,流体损害对其还有进一
步的强化作用。油基钻井完井液滤液损害后,裂缝壁面支撑颗粒强度降低,油相
的润滑作用也会减小微凸体间错动变形的摩擦阻力,在有效应力作用下,裂缝更
容易被压实,从而加剧应力敏感。
3.12.2 储层保护措施

针对储层的伤害因素分析,提出以下保护页岩气储层的技术对策:
(1)提高裂缝封堵能力
提升油基钻井完井液储层保护能力的关键在于控制固相侵入和液相滤失,因
而必须强化其对裂缝的封堵能力。实现高效封堵,首先在于准确预测储层裂缝宽
度。钻井过程中,裂缝宽度通常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只有在室内岩心观测获取裂
缝参数的基础上,考虑油基钻井完井液浸泡和井筒压力波动等因素,才能准确预
测其变化范围,并以此优选刚性封堵和塑性变形材料体系。其次,注重提高封堵
层的双向承压能力。封堵层的双向承压能力是克服井筒压力波动,保持其稳定、持
久封堵能力的关键。
(2)控制合理的 pH 值
页岩储层水平段井壁失稳通常发生在钻井完井液浸泡 3~5 天后。液相大量滤

182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失侵入储层裂缝系统,高 pH 值滤液与页岩的相互作用,导致岩石的弱结构面强
度降低是失稳的主要原因。
(3)优化井眼轨迹及钻井液密度
页岩储层水平段的井壁失稳主要是应力失稳和层理、裂缝失稳共同作用的结
果。一旦发生应力失稳,现场通常是通过增加钻井完井液密度来应对。但过高的正
压差常导致连通井筒裂缝的缝宽增加,当裂缝宽度超过钻井液的封堵能力时,就
会诱发层理、裂缝失稳,甚至是压破地层,造成严重井漏。因此,页岩储层的钻井
工程设计需注重井眼轨迹优化,改善井周应力状态,从源头上预防应力失稳。即
使发生应力失稳,也应选择合理的钻井液密度进行控制,避免后续措施导致井壁
应力状况恶化,造成又塌又漏的局面。
3.13 钻井复杂情况及应急措施

页岩气钻井过程中常发生卡钻、井壁垮塌及井漏等复杂情况,本设计结合钻
遇地层和国内外页岩气钻井资料的调研,制定了以下的预防措施及解决措施。
3.13.1 卡钻预防及对策

页岩气钻井过程中卡钻原因主要包括:1)井壁垮塌导致卡钻;2)井眼清洁
问题。
针对上述原因,通过调研页岩气钻井过程中卡钻发生情况,结合井壁稳定控
制技术,提出以下预防及应对措施:
(1)强化短起下拉刮井壁,每 100~150m 短起,短起下要精心操作,遇阻
卡应大排量循环举砂。
(3)每钻进 10~15m 替入 2~3 方清扫液举砂,短起前后替入 2~3 方清扫
液举砂。
(4)大斜度及水平段用高密度段塞或携砂剂分段举砂清洁井眼。严格控制水
平段机械钻速≥8min/m,有效降低钻井液中岩屑浓度,提高井眼清洁效果。
(5)通过优化钻具组合,进一步提高水平段复合钻进比例,并提高转盘转
速,增强井眼清洁效果。
(6)强化各类封堵剂的使用,并控制中压滤失量为零;优化钻井液低剪切
速率,增强钻井液的携砂能力,严格控制固相含量。
(7)加强对返出岩屑的观察和分析,尤其是返出岩屑量的监控,发现异常 ,
起钻后采取措施。
(8)接单根速度要快,严格控制钻具在井内的静止时间。
(9)无论起钻摩阻大小,在造斜井段加强划眼,确保井眼畅通和减少岩屑
床。
(10)造斜段后,原则上每钻进 100m 内进行短程起下钻一次。造斜段或造斜
段后,转盘钻进加单根要进行 2 次或 2 次以上划眼。
(11)使用大排量钻进或循环,确保井眼清洁。循环钻井液时,钻具不能放
在井底,钻具要提离井底不少于 5m,留有一定的活动余地。要适当活动钻具,活
动钻具幅度要大于 5m 以上。
(12)在起下钻作业中,操作要平稳,接、卸立柱要快。在斜井段起钻一律采
用低速,避免快速起车遇阻拔死,一但遇卡或摩阻较正常情况更大后,严禁硬拔

183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而采用上提下砸加循环的办法消除阻卡,必要时倒划眼通过。
3.13.2 井壁垮塌预防及对策

龙马溪地层页岩页理发育,疏松,性脆,易垮塌,特别是高伽玛的水平段页
岩易垮塌。
针对易垮塌钻井复杂情况,结合井壁稳定分析及国内外研究情况,制定了以
下预防及应对措施:
(1)水平井页岩的防塌,基础是钻井液的化学抑制,关键是岩石应力平衡 ,
选择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应强化防塌措施, 保持良好的失水造壁性,失水小于
1ml;应用软化点与地温相匹配的天然沥青,加强对岩石微裂缝封堵;控制钻井
液水相活度在 0.82~0.83 范围(页岩 0.84),实现钻井液与页岩地层离子平衡,适
时调整钻井液密度。
(2)优控流变性。针对油基钻井液流变性热敏性强(温度上升粘度下降)的
特性,调整高温低剪切速率粘度和动塑比,提高了大斜度水平井段钻井液的携砂
能力。保持浆流变性和触变性良好,提高举砂能力,为复杂井段充分清洁垮塌物
和清除岩屑床提供了保障。
3.13.3 井漏预防及对策

根据钻井地质情况,页岩 1 区块地层漏失问题突出,全井段需要做好防漏、
堵漏措施。为了有效的提高钻井效率,降低钻井风险,本设计推荐使用雷特堵漏
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微裂缝、孔隙性地层井漏问题,阻止油气与钻井液相互
置换;抑制油气活跃程度,减少油气入侵井筒;降低漏失量,减小井控风险。
(1)堵漏原理
雷特堵漏技术是一种以架桥颗粒为主的桥堵类堵漏技术,不同级配的颗粒嵌
入裂缝、微裂缝漏层中架桥、卡喉,小颗粒材料配合其他固相颗粒充填,实现漏失
地层封堵。
1)颗粒架桥:雷特超强堵漏剂为片状颗粒,颗粒在裂缝、孔隙中翻滚移动时
易卡而架桥,为紧随其后的堵漏颗粒提供屏障;
2)锲入承压:屏障形成后,不同级配的堵漏颗粒迅速锲入、堆积,在压差和
流速作用下锲紧,形成高稳压层;
3)封门加固:最后在近井壁处封门加固,提高底层承压能力。
雷特堵漏剂的性能:薄片状,易楔入,不易返吐;耐高温,温度为 200℃时
不软化变形,机械抗压能力强;适用于微裂缝至 10mm 裂缝封堵;与钻井液相容
性好,可应用于油基泥浆中。

184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图 3. 80雷特堵漏原理示意图
(2)雷特堵漏浆配方
基浆(粘度 45~50s;密度随漏失地层的孔隙压力变化进行调整)+润滑剂+2%
雷特超强堵漏剂(NTS-C)+8%雷特超强堵漏剂(NTS-M)+2%复合堵漏剂(FHDL-
2)+6%中粗核桃壳+6%细核桃壳+2%桥塞堵漏剂(QDL-3)+3%雷特随钻堵漏剂(NT-
DS-C)+2%DF-1。雷特堵漏剂的优选参考图 3.81。

图 3. 81 堵漏剂粒度分布图

3.14 钻井施工进度及“工厂化”钻完井作业费用预算

3.14.1 机械钻速预测

表 3. 65 Y1 井机械钻速预测
井眼尺寸 井段 预测钻速 纯钻时间/h
mm 层位 m m/h 时间 累计
609.6 嘉陵江 0~30 5 6 6
406.4 嘉陵江 30~90 10 6 12
406.4 嘉陵江~飞仙关 90~500 7.5 55 67
311.2 飞仙关~小河坝 500~1950 9 161 228
小河坝~龙马溪 1950~2183 8 29 257
龙马溪 2183~2444 7.5 34.8 291.8
215.9
龙马溪 2444~2995 7.5 73.5 365.3
龙马溪 2995~4510 9 168 533.3

185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表 3. 66 Y2 井机械钻速预测

井眼尺寸 井段 预测钻速 纯钻时间/h


mm 层位 m m/h 时间 累计
609.6 嘉陵江 0~30 5 6 6
406.4 嘉陵江~飞仙关 90~500 10 41 47
311.2 飞仙关~小河坝 500~2200 9 188.9 235.9
小河坝~龙马溪 2200~2742 8 67.75 303.6
215.9
龙马溪 2742~4152 9 156.7 460.3

3.14.2 施工进度安排

表 3. 67 Y1 井施工进度安排
井眼尺寸 井段 天数(d)
mm m 施工项目
预计天数 累计天数
表层钻进 0.25 0.25
609.6 0~30
下套管、固井、候凝扫水泥塞等 0.5 0.75
一开钻进 3.5 4.25
406.4 90~500 下套管、固井、候凝装井口、试压、扫水
泥塞等 3 7.25
二开钻进 7 14.25
311.2 500~1950 下套管、固井、候凝、测声幅、装井口、
试压、扫水泥塞等 5 21.25
三开钻进 15 36.25
215.9 1950~4510 通井、测井、下套管、固井、候凝、装井
口、试压等 10 44.25
表 3. 68 Y2 井施工进度安排
井眼尺寸 井段 天数(d)
mm m 施工项目
预计天数 累计天数
表层钻进 0.25 0.25
609.6 0~30
下套管、固井、候凝扫水泥塞等 0.5 0.75
一开钻进 2 2.75
406.4 90~500 下套管、固井、候凝装井口、试 3 5.75
压、扫水泥塞
二开钻进 9 14.75
311.2 500~2200 下套管、固井、候凝、测声幅、装 5 19.75
井口、试压、扫水泥塞等
三开钻进 13 32.75
215.9 2200~4152 通井、测井、下套管、固井、候凝、 10 42.75
装井口、试压等
采用井工厂模式,6 口井总需花时间为:
T  t1  4  t2  2  t3  t4  12  t5  6  t6  4  221.5(d)
平均每口井 37d,与单井井场钻井相比节约 6d 以上。由于同时采用两台钻井
钻井,一个井工厂钻井耗时约为 111d。
其 中 , t1 为 Y1 井 施 工 时 间 , 约 为 44.25d ; t2 为 Y2 井 施 工 时 间 , 约 为
42.75d; t3 为转换钻井液时间,约为 5d; t4 为移动钻机时间,平均单次约为 1d;
t5 为一开固井及其它作业时间,约为 3d; t6 为二开固井及其它作业时间,约为

186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10d。

3.14.3 “工厂化”钻完井作业费用预算

“工厂化”钻井作业费用项目主要包括钻井工程费、固井工程费、录井工程费
测井工程费等相关费用。
钻井工程费用包括设备动迁费、钻井作业费、材料费、大宗运输费、技术服务费
等,设备动迁费包括设备拆安费、设备运输费以及设备搬迁期间发生的钻井队人
工费、设备折旧费等固定费用;钻井作业费指与钻井时间有关的费用,包括直接
费、间接费、风险费和利润;材料费包括钻头、钻井液、钻具、套管、套管附件等主
要材料费用;大宗运输费指套管、油料、生产生活用水等大宗物资运输费;技术服
务费指随钻测量仪、随钻测井仪和螺杆工具等服务费用[39]。
与传统单井计价方法不同,“工厂化”钻井必须根据钻机类型分不同开次按
“量价分离”形式计算费用。首先要根据钻井设计参数计算各开次钻进时间和主
要材料用量,其次根据钻井费用项目构成和相关计价依据分开次计算各项费用,
最后对各开次计算结果汇总即为单井费用。其中,钻机动迁费用放在钻井工程中
计算,钻机井间移动也要计算相应费用,与“工厂化”钻井工艺流程相适应;钻
井作业费按钻进时间和钻进日费计算,而不是钻井周期和钻井日费计算;钻井液
要考虑循环利用,在单井设计用量基础上,按 3 口井节约 1 口井用量计算钻井液
费用。钻井工程每开次费用计算方法见表 3.69。

表 3. 69 “工厂化”钻井工程每开次费用计算方法
序号 项目及计算公式
一 设备动迁费=设备拆安费+设备运输费+人员设备费
1 设备拆安费=设备一次拆安费用
2 设备运输费=动迁吨位×运输里程×运输价格
3 人员设备费=搬迁日费×搬迁天数
二 钻井作业费=钻进日费×钻进时间
三 材料费=钻头费+钻井液费+钻具费+套管费+套管附件费
1 钻头费=钻头设计量×价格
2 钻井液费=钻井液设计量×(1-回收利用率)×价格
3 钻具费=Σ(日消耗量×钻进时间×钻具价格)
4 套管费=设计套管量×价格
5 套管附件费=设计套管附件量×价格
四 大宗运输费=Σ(运输吨位×运输里程×运输价格)
五 技术服务费=Σ(服务价格×服务时间)
合计 合计=设备动迁费+钻井作业费+材料费+大宗运输费+技术服务费
3.15 健康、安全与环保

3.15.1 基本要求

(1)施工单位应遵守国家、当地政府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
相关文件的规定。
(2)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石油天然气钻井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指
南》SY/T6283 行业标准和《石油天然气钻井作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导则》Q/
SY1053 标准的相关规定。
(3)调查井场周边环境,如 500m 范围内居住人口、电力、河流情况及地方政

187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府、安全、环保、消防、卫生机构的联络途径。
(4)钻前工程应撤迁距井口 100m 范围的居民;钻开油气层和中途测试期间,
在距井口 100~500m 范围内建立监测点(必要时增设监测点),与地方政府建立
联防机制和采取警戒措施,进行 24 小时监测、警戒。
(5)施工前根据井控措施和 H2S 防护要求,制订各种安全、事故预防与补救
具体措施、逃生方案。
(6)对于高含硫气井钻井特做以下要求:
1)进入含硫气层前,施工单位要主动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教育井场周边
的群众、普及安全知识,要将危害程度、防范措施印成小册子下发当地群众。
2)施工单位必须制定出应急救援预案和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相衔接
的应急救援体系,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进行宣传和演练,加强信息交流,建立与
相关方面的通讯联系系统。
3.15.2 健康管理要求

(1)劳动保护用品按 GB/T11651 有关规定发放及钻井队所在区域特点需特


殊劳保用品。
(2)防护用品的使用与急救和保健制度均按《石油天然气钻井作业健康、安
全与环境管理导则》Q/SY1053 标准执行。

3.15.3 安全要求

依据标准及文件:
1)AQ2012-2007《石油天然气安全规程》
2)SY5974-2007《钻井井场、设备、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3)SY/T5720-2006《司钻安全技术考核规则》
4)SY5742-2007《石油天然气钻井井控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
5)SY/T5964-2006《钻井井控装置组合配套、安装调试与维护》
6)SY/T6426-2005《钻井井控技术规程》
7)SY/T5225-2005《石油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8)Q/SHS0003.1-2004《天然气井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9)Q/SHS0001.2-2001《油田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

3.15.3.1 钻井过程中安全要求

钻井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包括:
(1)上钻台必须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
(2)按消防规定配齐消防器材和工具。
(3)消防器材、工具要求合理摆放,定岗定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员必须懂得
操作要领、定期维护、保养和更换失效药剂。
(4)井队应按照标准要求在钻台、振动筛、坐岗房等场所配备足够数量的防
毒面具,作业人员人手 1 套便携式 H2S 监测仪,按标准配备固定式 H2S 监测仪器
和 SO2 监测报警装置。另外,井队及各服务单位要按规定配备正压式呼吸器。
(5)在振动筛处设置可燃气体监测报警仪和硫化氢气体监测报警仪和风向

188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标,专人监测。
(6)气管无破裂、无积炭并有冷却装置;钻台上、下机泵房周围禁止堆放易
燃物和化学物品;钻台、机房下无积油。
(7)井场及气体出口周围 50m 内严禁烟火。如遇特殊情况非动火不可,必须
按规定采取完善的安全防火措施后方可动火。
(8)井架、钻台、机泵房的照明线路应各接一组电源,全部采用防爆灯;探
照灯电路应单独安装;距井口 30m 内的电器设备必须防爆。
(9)加强对油罐、氧气瓶、乙炔发生器等易燃易爆物管理,采取安全保护措
施。
(10)井场应与消防队、医院建立并保持联系,经备紧急情况时调用。
(11)严格执行井场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操作规程。
(12)钻井施工时同井场老井必须井下关闭。

3.15.3.2 硫化氢安全防护要求

在即将进入含硫地层时,应组织现场人员进行防硫化氢演练,并向当班的各
岗位人员发出警告信号。在钻开油气层前的检查验收中,应对防硫化氢措施落实
情况进行严格检查,所有条件具备才能钻开油气层。
本井应把防止硫化氢外溢中毒、井喷失控、井喷失火等作为事故应急的重点,
避免造成人员中毒危害和财产损失。施工单位应本着"人员的安全优先、防止事故
扩展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原则,按照《石油天然气钻井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
系指南》(SY/T 6283)的要求制定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相衔接应急救援体系和预防
H2S 中毒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措施计划。在进入含硫油气层前,应和当地政府和
医院、消防部门取得联系;同时要向可能危及范围内居民进行 H2S 安全知识和遇
紧急情况时的应急急救教育,提出紧急情况下安全撤离要求的救援预案手册。
3.15.3.3 油基钻井液安全要求

(1)本井三开使用油基钻井液,井场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好防火、防爆等安
全措施。
(2)现场各设备必须防爆、防雷、罐体均需配地线。
(3)与油基钻井液接触的相关循环系统闸阀,井控系统密封件等能够在油
基钻井液环境下长期有效工作,并定期进行检查,如有必要及时更换相关零部件。
(4)现场工作区动火须取得许可,并作好相关防备措施。
(5)现场准备吸油毛毡及时清理各处油污,钻井液灌面关键操作部位需铺
设防滑橡胶垫,防止滑倒导致的人员损伤。
(6)任何人在从事与油基钻井液有接触的工作时,都必须穿戴劳保用品。
(7)经常与油基钻井液接触的人,须使用胶手套和护目镜,湿透的工衣须
及时更换。
(8)受到油基钻井液侵害或皮肤过敏的人须及时找医生医治。
(9)配备足量的消防器材。
(10)防止工具碰撞产生火花引起事故。

189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15.4 环保要求

依据法规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6.6.2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04.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12.29);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53 号,1998.11.29);
(1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
(12)《陆上钻井作业环境保护推荐作法》(SY/T6629-2005);

3.15.4.1 控制措施

(1)井场施工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5.1 条款执行。


(2)井队环境管理培训的内容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4.1.2 条款执行。
(3)钻井过程应配备的环境保护设施有:钻井液净化循环系统、钻井泵冷却
水喷淋循环系统、废油品回收专用罐、贵重药品、危险药品储备房、自动加重供给系
统、井口防喷设施、储油罐、防渗排污沟及防渗集污池。
(4)设备搬迁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5.2.1 条款执行。
(5)井场设备、压力控制设备和卫生设施安装分别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
中 5.2.2、5.2.4 和 5.2.5 条款要求。
(6)污染预防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6.1 条款执行。
(7)减少污染源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6.1.1 条款执行。
1)现场水管理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4.4.1 和 4.4.2 条款执行。
2)钻井液控制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6.3 条款执行。
3)地下水保护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4.2.6 条款执行。
4)岩屑和废钻井液、钻井废料及生活垃圾的管理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4.5 条款执行。
(8)降低钻井生产机械噪声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4.2.16 条款执行。
(9)钻井作业粉尘控制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4.2.15 条款制定防尘计划。
(10)减少废气排放:
(11)钻井液原材料及化学处理剂存放按照 SY/T6629-2005 中 4.2.17 条款执
行,设立贮存区。
(12)本井造斜段开始使用油基钻井液钻进,井场需作好防渗、防漏措施,
保证油基钻井液不落地污染环境。
(13)风险控制应严格执行 SY/T6426-2005 及 SY/T5480-2007 等规范,杜绝
井喷。

190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1)井口上安装防喷器和控制装置,防止井喷事故发生。
2)进入气层之前必须安装好井控装置,以便发生井喷时能及时关井,控制
住井口;
3)起下钻时,当发现溢流按照“四·七”动作操作。
4)如果在关井期间压力要超过极限时,通过全密闭闸板防喷器下面的紧急
压井管线和紧急阻流管线在采用最大许可阻流器压力下进行循环。
5)在准备顶部压井用加重钻井液期间,应泵入钻井液以压缩井内天然气和
降低压力。
6)井场必须设置明显的禁火标志,使用的电器设备和照明器必需符合防火
防爆安全规定;
7)经常清除柴油排气管内的积炭,安装好防火冷却水管线,防止井喷时迸
出火星;
8)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灭火器、消防铁锹和其他消防器材。井场应设置 CH 报
警系统和监测系统,当井场空气中 CH 浓度超过警戒线,可自动报警。
9)制定详细的井喷应急预案并演练记录。
(14)井场生活区环境管理
1)营地保护。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应利用自然的或原有的开辟地来设置营
地,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淡水保护。取用当地水源时应当遵照施工所在地政府的有关法规,供钻井
作业用的水井应加盖;应筑堤和开沟以防止场地周围表层淡水源被污染;如果钻
井作业中使用淡水塘或江河、湖泊中的水,要把泵和发动机置于合适的位置上并
安装好,以防止油污污染水源;禁止钻井液、废油、废水流到临近的农田、溪流或
渗入浅层淡水沙层。
3)大气质量保护。对可能造成严重烟雾或有刺鼻臭味的材料不应燃烧处理。
4)环境卫生管理。在野外施工现场不准乱扔废弃物,乱倒废油、废液;在偏
远地区打井时,应配备处理饮用水,污水以及烧尽废料的特殊设备;所有垃圾都
应集中存放在合适的容器中统一处理。
(15)对野生动物、地表水、植被等的保护按照 SY/T6629-2005 标准中 4.2 条
款执行。
(16)钻井完井后,环境保护交接。
1)资料交接,主要包括:
① 钻井污水、废钻井液、岩屑固化处理记录;
② 环境保护计划完成情况;
③ 防污染设施运行情况;
④ 施工中发生的污染事故及存在的问题。
2)现场交接,主要包括:
① 固体废物处理量确定书;
② 营地清理情况:现场废弃物处理按照 SY/T6629-2005 的 4.5 和 8.1 条款执行,
井场地貌恢复按照 SY/T6629-2005 的 8.2 和 8.3 条款执行。
3)交井要求:
施工作业方和甲方环保人员共同严格按钻井井场环保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合
格方可交井。甲方的验收不影响施工单位(钻井公司、钻井队)对环保工作应承担

191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的责任,即验收以后若其它部门、单位发现仍有不符合健康、环保要求之处,不管
离验收时间的长短,仍由施工单位负责进行处理并承担由此发生的所有费用。
3.15.4.2 处理措施

(1)重复利用
井队充分搞好污水回用,钻井液泵、水刹车的冷却水必须循环使用,冲洗钻
台等污水,经污水池沉淀后也应循环使用,污水回用率应达到 85%。
废机油、洗件油、完井后剩余的原油应全部回收,回收率达到 100%。杜绝倾
倒废油品和原油。
为节约成本,油基钻井液应在完钻后再转井处理,循环利用。若暂时不能循
环利用的,应拉转存储于特定的储备罐或储备池中,待多次反复使用后性能恶化
最终难以使用而直至成为废弃油基钻井液。
(2)钻后废物处理参考标准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钻井产生泥浆固化后属于一般工业固废中的第二类。钻井结束后,产生的废
弃物统一运至甲方认可的废弃物处理场地进行无害化处置,避免对地下水环境的
影响。
3.15.4.3 油基钻井液环保要求

本井三开造斜点以下采用油基钻井液钻进,特别提出以下环保要求:
(1)防止跑漏和溅洒
1)施工过程中确保循环系统各阀门、密封件的完好,避免管道破裂导致的油
基钻井液跑漏;如果发生跑漏,及时发现,关闭闸阀,定点收集跑漏的油基钻井
液,更换相关配件。
2)每次打油或油基钻井液前,都必须对连接软管试压 0.7MPa/5min,以保证
管线的密封性,防止发生渗漏事故;打完油或油基钻井液后,必须先用气吹净管
线后才拆开连接。在打油或油基钻井液过程中,始终有人观察以便如有意外能及
时报告。
3)开始使用油基钻井液后,所有钻井液池、沉砂池、计量灌等的底阀都上锁
锁钥匙专人保管,无特别指令不能开锁。
4)起下钻过程中,可使用重浆压水眼,减少油基钻井液的喷洒,同时使用
刮泥器去除钻具粘附的油基钻井液;对于溅落在井口的油基钻井液使用钻井液收
集伞回收,溅落钻台的油基钻井液使用吸油毛毡及时进行清洁处理,防止作业人
员滑倒摔伤。
(2)减少油基钻井液废液量
在油基钻井液转换过程中,均使用隔离液,减少混浆量,以减少废液产生量,
减少浪费和降低成本。
顶替油基钻井液入井或注水泥作业时,用专配的隔离液分隔油基和水基,混
浆部分回收,遵循的原则是宁可油基钻井液多受污染,也不能让一滴油或油基钻
井液直接排放。

192
第 3 章 钻井工程方案

(3)钻屑的处理
通过调整振动筛运转台数、使用筛布、甩干等处理措施,控制钻屑含油量<
10%。将废弃油基钻井液钻屑(含油量<10%),运至固定地点进行专业化处理。
(4)油基钻井液的回收
完钻后,需把顶替出来的混浆部分和油基钻井液全部装罐回收,以备重复利
用;冲洗池子前,必须用气泵将池底的油或油基钻井液尽可能地抽干后才允许冲
洗,冲洗水需加适量的消油剂,集中处理后,达到相关排放标准要求。
3.16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分析区块地质状况,采用“井工厂”水平井模式进行丛式井钻井设
计。结合钻井井壁稳定与后期增产需求,钻井方位选取与最小水平主应力相平行
方向;以丛式井防碰与提高气藏开采程度为目标,优化设计了丛式井井眼轨迹,
如采用“勺”型井眼轨迹和丛式井绕障;考虑地层压力特点和提高钻井效率,对
井身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为维持井壁稳定、保护储层及环境,采用合成油基钻
井液进行储层段钻进;采用上部直井段 PDC+螺杆的钻具组合模式,提高直井段
钻速,斜井段与水平段采用高效 PDC 钻头+螺杆配合水力振荡器,改善钻压传递
效果,提高定向能力及增加 PDC 钻头使用寿命;钻头采用高效 PDC 钻头提高机
械钻速;固井套管强度采用压裂最大泵压进行校核选取,采用柔性水泥浆体系提
高压裂后水泥环强度,优化套管下入方法及扶正器安放位置,提高套管居中度从
而提高固井质量。

193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第4章 完井工程方案

根据页岩气藏“井工厂+水平井体积压裂”的开发思路,秉承“经济高效、安
全环保”的改造理念,压裂改造已经成为每口井投产前必要的完井措施。根据气
藏方案设计,气藏开发主要依靠丛式水平井开发。由此确定水平井大型体积压裂
是气藏投产开发的关键所在,后对整个完井工程进行优化设计。
4.1 完井设计基础资料、技术思路及施工难点

4.1.1 基础资料分析

4.1.1.1 主要标准及规范依据

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标准及规范依据详见表 4.1,但不限于表中标准及规范。
表 4.1 完井设计主要标准及规范
序号 标准号 标准名称
1 Q/CNPC 25-1999 油水井压裂设计规范
2 Q/CNPC 8.9-2004 石油企业标准配备规范 第 9 部分:井下作业
3 Q/SH 0170-2008 石油钻采高压管汇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4 Q/SH 0177-2008 井下作业施工油气层保护技术规范
5 Q/SH 0098-2011 油气水井井下作业井控技术规程
6 SY 5727-2007 井下作业安全规程
7 SY/T 6327-2005 石油钻采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8 SY/T 5106-1998 油气田用封隔器通用技术条件
9 SY/T 5107-2005 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
10 SY/T 5108-2006 压裂支撑剂性能指标及测试推荐作法
11 GB/T 22513-2008 石油天然气工业 钻井和采油设备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
12 SY/T 5211-2009 压裂成套设备
13 SY/T 5225-2012 石油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14 SY/T 5289-2008 油、气、水井压裂设计与施工及效果评估方法
15 SY/T 5587.10-2012 常规修井作业规程 第 10 部分:水力喷砂射孔
16 SY/T 5626-2008 滑套喷砂器
17 SY/T 5628-2008 水力锚
18 SY/T 6127-2006 油气水井井下作业资料录取项目规范
19 GB/T 19830-2011 石油天然气工业 油气井套管或油管用钢管
20 SY/T 6277-2005 含硫油气田硫化氢监测与人身安全防护规程
21 SY/T 6284-2008 石油企业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监测、评价规范
22 SY/T 6376-2008 压裂液通用技术条件
23 SY/T 6690-2008 井下作业井控技术规程
24 AQ 2012-2007 石油天然气安全规程

4.1.1.2 地质资料

(1)该地区交通较为便利,气温适宜,降水充沛,且旱涝交错,合适季节

194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有利于大型水力压裂施工。
(2)该储层厚度较大( 83~90m),总体分布稳定。 TOC 含量大(平均
2.55%),含气丰度较高(1.97m3/t),含水量较大(28.2%~40%),且大部分为
束缚水,该区块有很好的开发基础。
(3)目的层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气层,油气显示活跃、地层压力异常,气层压
力系数为 1.41~1.55,而目的层之上的地层压力系数较正常。地温梯度为 2.80~
2.86℃/100m。
(4)该储层最大水平主应力为 61.50MPa,最小主应力为 52.39MPa,最小水
平主应力方向为 NE45o,地应力差异系数较小,脆性系数较高(52%~60%),地
层渗透率较大,天然裂缝发育,因此有较好的缝网改造的地质因素。
(5)4 口案例井的微地震数据显示,该区块压裂改造时,缝长宽比几乎为
1,说明该区块可以采用多簇射孔,造宽缝形成缝网系统;试产数据显示,产气
量为 60000~140000m3/d,产水量较小,说明通过压裂改造措施,产能相当理想。
(6)据 YY1~YY4 井气体组分测试资料知:甲烷含量 96.193~97.497%,硫化
氢含量 1.15~1.193%,氮气含量 0.399~2.081%,重烃含量较低,主要以甲烷为主
的优质天然气。
4.1.1.3 气藏工程资料

(1)气藏属于弹性气驱气藏,采用衰竭式开发方式;布井方式采用丛式水
平井组布井(图 4.1),每 6 口水平井为一个井场,每个井场中含两个水平井井组,
每个井组含 3 口相互平行水平井,加上已有的 5 口水平井,最终确定 45 口水平井。

图 4. 1 丛式井地下水平段水平投影图
(2)气藏工程提出的水平井长及井距如表 4.2 所示。
表 4.2 井网开发方案
项目 数值
井组控制区 X×Y(m×m) 2000×1800
水平井筒间距 d (m) 600
水平井筒长度 L (m) 1500
(3)开发方案设计动用地质储量 329×108m3;单井配产 15×104m3/d,年采气
速度为 2%,采用阶梯方式分批次投产,稳产期 10 年,采收率为 45%。

4.1.1.4 钻井工程资料

表 4.3 Y1 井井身剖面设计参数

195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测深 井斜 垂深 北坐标 东坐标 狗腿度 闭合距 闭合方位


网格方位
(m) (o) (m) (m) (m) (o) (m) (o)
0 0 315 0 0 0 0 0 0
90 0 315 90 0 0 0 0 0
134.22 4.42315 134.18 1.21 -1.21 3 1.71 315
456.83 4.42315 455.82 18.79 -18.79 0 26.58 315
501.05 0334.05 500 20 -20 3 28.28 315
1951.05 0334.05 1950 20 -20 0 28.28 315
2183.33 50.33
334.05 2153.55 105.99 -61.84 6.5 122.71 329.74
2444.15 50.33
334.05 2320.05 286.5 -149.69 0 323.25 332.41
2995.33 98.79
225 2519.57 283.76 -575.24 6 641.42 296.26
3195.33 98.79
225 2489 144 -715 0 729.36 281.39
4510.44 98.79
225 2288 -775 -1634 0 1808.47 244.63
表 4. 4 Y1 井井身结构设计参数
钻头 套管 水泥返至井深
开钻次序
尺寸(mm) 井深(m) 尺寸(mm) 井段(m) 套管鞋层位 (m)
导管 609.6 30 473.1 0~28 嘉陵江 0
表层套管 406.4 500 339.7 0~498 飞仙关 0
技术套管 311.1 1950 244.5 0~1948 小河坝 0
生产套管 215.9 4510 139.7 0~4508 龙马溪 0

图 4. 2 Y1 井井身结构剖面图

4.1.2 技术思路

完井工程设计技术路线

196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 3完井设计技术路线
通过类比国内外类似页岩气储层完井设计,结合本区块储层特点,依据气藏
工程的开发指标,提出以下完井方案设计思路。
(1)我国页岩气开发技术飞速发展,但整体起步较晚,没有统一的开发标
准,因此通过类比国内外相似页岩气区块的开发经验,指导该区块页岩气开采。
(2)结合页岩气井壁不稳定特点,对比各种完井方式优缺点,该区块采用
套管射孔完井方式。
(3)结合该储层压裂后裂缝形态研究结果,采用分簇射孔,增加缝网的复
杂程度。
(4)根据气藏配产要求,结合“经济高效、安全环保”的设计理念,该区块
采用滑溜水水平井多级大型体积压裂的改造思路。
(5)采用 Eclipse 双孔介质模型,模拟不同裂缝参数下,井组的累计产量,
以井组净现值(NPV)为目标,得到裂缝参数优化图版。
(6)结合区块经验、三维地震资料,利用 Mshale 模拟分析不同施工参数下的
裂缝形态,结合最优裂缝参数,得到设计施工参数。
(7)根据该井组的井工厂作业模式,Y1、Y2 和 Y3 井首段采用连续油管输送
射孔+复合桥塞压裂联作的完井工艺,其他段采用拉链式泵送电缆射孔+桥塞压裂
联作工艺,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作业时间及提高作业效率的目的。
(8)水平井段两边 A 和 B 靶点分别位于储层上、下部,需要控缝高,分别采
用沉降式转向剂和漂浮式转向剂形成人工隔层的控缝高技术。
(9)根据大型体积压裂要求,压前采用小型水力喷射测试压裂获取地层参
数,施工中采用压裂液连续混配配套技术及为地震监测技术、压后返排液采用三
级处理方法,尽可能回收返排夜。
(9)压裂时期选在雨水充沛季节,且压裂时必须遵守 2015 年 1 月新颁布的
环境保护法对水环境污染的相关规定。
4.1.3 施工难点及对策

结合储层敏感性分析结果、储层异常高压特征及大型体积压裂的长井段施工

197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要求,完井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施工难点[40]:
(1)该区块储层水敏指数为 0.66~0.75,属于中偏强—强水敏,酸敏指数为
0.67~0.75,中—强酸敏,滑溜水施工过程中会造成储层的二次伤害,因此针对该
区块特殊的粘土矿物组成,需制定特定的滑溜水压裂液体系。
(2)该区块异常高压,泵送电缆时,可能出现泵送桥塞困难情况;对于长
水平段连续油管连接钻头打磨桥塞时,由于水平井筒过长,出现打磨桥塞困难情
况。因此泵送桥塞时,需要高泵压;打磨桥塞时,需要长连续油管,增加了施工
难度。
(3)压裂液对储层有很强的水敏,因此压裂液返排率低,返排周期长。

4.2 完井方式优选

4.2.1 完井方式优选原则

选择完井方式,对于该区块页岩气藏单井必须通过压裂改造,完井方式选择
立足储层地质特征,落脚于于压裂改造方式。
合理的完井方式力求满足以下要求:
(1)保证后期水力压裂施工的安全可靠有效;
(2)气层和井筒之间应保持最佳的连通条件,气层所受的损害最小;
(3)气层和井筒之间应具有尽可能大的渗流面积,气流入井的阻力最小;
(4)确保气井正常生产;
(5)施工工艺简便,成本较低;
(6)井眼安全可靠,工艺便于实现。

4.2.2 完井方式优选

目前,完井方式有多种类型,但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只有根据
油气藏类型和储层特性去选择最合适的完井方式,才能有效地开发气田,延长气
井寿命和提高其经济效益。合理的完井方式应该根据气田开发要求,做到充分发
挥各气层段的潜力,同时还要为一些必要的井下作业措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表 4.5 主要完井方式适应条件
完井方式 适用地质条件
(1)有底水、或有含水夹层、易塌夹层等复杂地质条件,因而要求
实施分隔层段的储层;
(2)各分层之间存在压力、岩性等差异,因而要求实施分层测试、
射孔完井
分层处理的储层;
(3)要求实施大规模水力压裂作业的低渗透层;
(4)砂岩储层、碳酸岩盐裂缝性储层。
(1)岩性坚硬致密,井壁稳定不坍塌的碳酸岩盐或砂岩储层;
(2)无底水、无含水夹层及易塌夹层的储层;
裸眼完井
(3)单一厚储层,或压力、岩性基本一致的多层储层;
(4)不准备实施分割层段、选择性处理的储层。
割缝衬管完井 (1)无底水、无含水夹层及易塌夹层的储层;
(2)单一厚储层,或压力、岩性基本一致的多层储层;
(3)不准备实施分割层段、选择性处理的储层;

198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4)岩性较为疏松的中、粗砂粒储层。
(1)有底水、或有含水夹层及易塌夹层等复杂地质条件,因而要求实施分
割层的储层;
套管砾石充填
(2)各分层之间存在压力、岩性差异,因而要求实施选择性处理的储层;
(3)岩性疏松出砂严重的中、粗、细砂粒储层。
根据该区块储层地质特点和开采要求,结合几种完井方式的适应条件(表
4.5),裸眼完井虽然完善程度高,但使用局限很大,该区块脆性系数大,井壁不
稳定,且后期使用水平井分段压裂的增产改造措施,因此无法使用裸眼完井。结
合水平井分段压裂的增产要求,选择套管射孔完井。
4.3 裂缝形态研究

页岩气储层水力裂缝的形态性受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两方面影响。
4.3.1 地质因素影响研究

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和室内大型三维水力压裂物理模型实验验证结果,影响储
层水力裂缝网络发育程度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受岩石力学参数、三维应力场、天然割
理(裂隙)发育程度等几个方面。
页岩与砂岩水力裂缝复杂程度差异较大。图 4.4 展示了不同岩性裂缝形态对比
页岩等脆性、带天然节理的非常规储层易形成复杂裂缝,砂岩储层使用常规压裂
方法一般形成双翼对称的裂缝。这是因为,砂岩产生张性破裂,天然裂缝发育的
页岩不但存在张性破裂,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剪切裂缝,天然裂缝发育,水力裂缝
与天然裂缝干扰后,易发生剪切破坏。天然裂缝的剪切滑移形成自支撑裂缝,有
利于形成复杂裂缝系统,提高导流能力。

(a)页岩 (b)砂岩
图 4.4 两种不同岩石裂缝形态对比

4.3.1.1 岩石力学参数

影响页岩破裂裂缝形态的岩石力学参数主要有脆性系数。根据室内试验发现
脆性岩石反映出劈裂及复合破坏,破坏程度高,破坏面粗糙,而塑性岩石破坏则
形成单一裂缝,裂缝面较为光滑。
根据国外对页岩储层可压裂性的评价经验,压裂后所形成裂缝的复杂程度与
脆性指数正相关。Rickman 给出了岩石脆性与压裂裂缝形态的关系,这一关系对砂
岩储层并不一定适合,但总体反映了脆性越高,裂缝复杂程度这一定性认识。

199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5 不同脆性系数下裂缝形态变化示意图
针对Ⅰ区块 5 口探井测井数据计算的脆性系数(表 4.6),结合不同脆性系数
下裂缝形态变化图,从脆性系数可以说明该区块可以形成复杂裂缝。此外该区块
的杨氏模量及泊松比分别为 23~37MPa、0.11~0.29,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低,也有
利于形成复杂裂缝。
表 4.6 5 口探井脆性系数表
井号 YY1 YY2 YY3 YY4 YY5
脆性系数(%) 59.9 57.5 53.1 52.7 55.3

4.3.1.2 地应力场

室内数值模拟和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表明,水平地应力差异系数 kh 越小
(应力差越小),越有利于形成缝网系统。水平应力差异系数为 0~0.3 时,水力压
裂能够形成充分的裂缝网络;水平应力差异系数为 0.3~0.5 时,水力压裂在高的
净压力时能够形成较为充分的裂缝网络;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大于 0.5 时,水力压
裂不能形成裂缝网络。
 H h
kh 
h (4. 1)
式中:kh 为水平地应力差异系数,无因次;
σH 为最大水平地应力,MPa;
σh 为最小水平地应力,MPa

Kh =0.5 Kh =0.25 Kh =0.13 Kh =0

图 4.6 不同应力差异系数下裂缝复杂程度对比
Ⅰ 区块最大主应力为 61.50MPa,最小主应力为 52.39MPa,应力差异系数为
0.173,应力差异系数较小,从应力场说明有利形成复杂裂缝。

200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4.3.1.3 天然裂缝发育程度

如果天然裂缝与当前水力裂缝的方向垂直,水力裂缝在发育期间,可能会穿
过天然裂缝继续延伸,也可能会导致天然裂缝发生剪切或张开而形成缝网,这将
增加裂缝与储层的接触面积。显然,天然裂缝的多少(裂缝密度,单位长度或单
位面积内裂缝的条数或宽度)会明显影响水力压裂后整个储层裂缝的复杂程度。
有限元流固耦合理论研究表明,裂缝性储层水力压裂时,当主裂缝和天然裂
缝在夹角较小的情况下(0°~30°),无论水平应力差多大,天然裂缝都会张开,
改变原有的延伸路径,为形成缝网创造条件;而在夹角为中等(30°~60°),在水
平低应力差情况下,天然裂缝会张开,具有形成缝网的条件,而在高应力差情况
下天然裂缝将不会张开,主裂缝直接穿过天然裂缝向前延伸,不具有形成缝网的
条件;夹角较大的情况下(>60°),无论水平应力差多大,天然裂缝都不会张开,
主裂缝直接穿过天然裂缝向前延伸,不具有形成缝网的条件。因此,要改变主裂
缝的延伸轨迹,形成缝网,主要受主裂缝与天然裂缝的夹角和水平应力差的大小
这 2 个参数的控制。
该区块页理缝主要发育于纹层发育段,在刚性矿物和塑性矿物间易形成页理
缝,而构造缝多位直劈缝和高角度构造剪切缝,整体欠发育,因此从天然裂缝角
度说明,局部有利于形成复杂缝。
综上所述,结合水力压裂形成缝网地质条件(表 4.7),该页岩气区块水力
压裂裂缝形态为复杂缝网结构。
表 4. 7水力压裂形成缝网条件
影响因素 区块平均数值 形成缝网有利条件 判断结果
水平应力差异系数 0.173 <0.25 有利于形成缝网
脆性矿物含量 56.5% >40% 利于形成缝网
脆性指数 50% >40% 利于形成缝网
天然裂缝发育情况 局部发育 发育 局部井段利于形成缝网

4.3.2 工程因素影响研究

根据地质因素分析,该区块压裂能够形成复杂缝网,而影响复杂缝网的发育
程度因素为工程因素,包括缝内净压力、压裂液黏度、施工排量、人工裂缝条数和
长度等几个方面。主要是由于不同工程因素导致不同人工裂缝周围诱导应力场,
进而改变应力差异系数,从而改变缝网发育程度。
4.3.2.1 压裂液粘度对缝网影响

储层的压裂液黏度对裂缝扩展复杂性具有重要影响。室内实验发现,低黏度
流体更易形成复杂的裂缝延伸形态,其压力曲线呈波动状态,而高黏度流体更易
形成平直的单一裂缝,其压力曲线相对平稳。采用高黏度压裂液,裂缝型态是经
典的双翼对称延伸,裂缝表面比较光滑,且水力裂缝容易穿过预置的天然裂缝;
采用低黏度压裂液的时,裂缝表面非常粗糙,起伏比较明显,且水力裂缝容易沿
着天然裂缝方向延伸。
针对Ⅰ区块水力压裂增产改造措施,减小压裂液粘度可以增加裂缝的复杂程
度,因此建议水力压裂时使用滑溜水压裂液。

201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4.3.2.2 诱导应力场对缝网影响

压裂时井眼内部作用有液柱压力,外部作用有原地应力,岩石内部存在孔隙
压力,压裂液由于压差向地层渗滤引起附加压力,射孔等引起应力场,还有压开
裂缝会对井筒周围产生诱导应力场。如果假设:岩石均匀各向同性、处于线弹性状
态的多孔介质且不考虑岩石与压裂液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引起的力学性质的变化,
那么井眼附近的应力场就为:通过叠加原理得到在各力综合作用下的水平井井筒
周围应力场分布。
(1)人工裂缝诱导应力场
原始水平地应力由水平最大主应力 σH 和水平最小主应力 σh 组成,后续起裂裂
缝周围的应力场由先起裂裂缝产生的诱导应力场与原地应力场叠加组成(附录
3.1)。
裂缝产生的诱导应力会干扰并且改变水平井筒周围应力场的分布情况,为了
更直观反映存在裂缝干扰下的水平主应力变化,采用等值线云图来展示,云图表
示的区域大小为 400×400m,其中 x 方向为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即水平井筒方
向),y 方向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即垂直于水平井筒方向),每个坐标点
(即水平井筒周围各位置)对应的数值大小反映的是应力值大小,由不同颜色表
示。其基本参数设置如表 4.7 所示,计算分析压开 3 条裂缝后其云图如图 4.7 所示。
表 4. 8人工裂缝诱导应力场计算基本参数表
净压
裂缝半长 裂缝间距 杨氏模量 最大水平主应 最小水平主应力
力 泊松比
(m) (m) (GPa) 力(MPa) (MPa)
(MPa)
10 200 40 30 0.2 61.50 52.39

图 4. 7裂缝延伸过程中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变化云图
(2)净压力对应力差异系数影响
在其他参数不变条件下改变裂缝内净压力,得到不同裂缝间距下,诱导应力
随裂缝净压力变化曲线图,如图 4.8 所示。

202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8裂缝净压力对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影响曲线
由图 4.8 可知:随着距裂缝垂直方向距离增大,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呈现先减
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距裂缝垂直方向距离 30m 左右,水平应力差异系数最小。
在 30m 处,随着缝内净压力增加,水平应力差异系数逐渐减小,且在远离 30m 处,
应力差异系数减小的趋势越来越小。因此当裂缝半长为 200m 时,在水平应力差异
系数最小处(30m)射孔更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
(3)裂缝长度对应力差异系数影响
在其他参数不变条件下改变裂缝间距,得到不同裂缝长度下,诱导应力随裂
缝间距变化曲线图,如图 4.9 所示。

图 4.9裂缝长度对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影响曲线
由图 4.9 所知:随着距离裂缝垂直方向距离增加,水平应力差异系数也是呈
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不同裂缝半长条件下,最小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几乎相
同,但所处的位置不同,随着裂缝长度增大,最小水平应力差异系数位置逐渐增
大。因此裂缝长度对缝间距有很大影响,随着裂缝长度增加,缝间距增大。
(4)裂缝条数对诱导应力场影响
在其他参数不变条件下改变裂缝条数,得到不同裂缝条数下,诱导应力随距
离前条裂缝距离变化曲线图,如图 4.10 所示。

203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10裂缝条数对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影响曲线
由图 4.10 可知:随着距离前条裂缝距离增加,水平应力差异系数也是呈现先
减小后增大趋势,且随着裂缝条数增大,水平应力差异系数逐渐减小,当裂缝条
数增加到一定值时,裂缝周边应力差异系数变为负值,发生局部应力反转。
综上所述,在压裂改造过程中射孔参数(簇间距)、裂缝参数(缝长度、条
数)及施工参数(施工排量、净压力)等将改变原有地应力场的分布,改变应力
差异系数,从而改变裂缝复杂程度。因此在进行压裂改造设计时,需以减小应力
差异系数为目标,进行射孔参数设计和裂缝参数设计。
4.4 射孔工艺设计

从裂缝形态研究中可以得出,射孔参数对裂缝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簇间距,
因此本节从增加裂缝复杂程度角度出发,设计射孔参数。
4.4.1 射孔方式优选

目前非常规气藏水平井分段压裂采用两种方式:单簇射孔及压裂方式(图
4.11 左)和多簇射孔及压裂方式(图 4.11 右),两种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每段压裂
压开裂缝条数及间距的不同,从而产生的诱导应力大小也相应存在着差别,压裂
形成复杂裂缝也存在差异。

单簇射孔压裂 多簇射孔压裂
图 4.11两种射孔压裂方式对比示意图
分别比较单簇射孔及压裂和多簇射孔及压裂两种方式压开裂缝对主裂缝周围
地应力的影响。

204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裂缝 水平井筒
水平井筒

水平应力差异系数
水平应力差异系数 压裂段1

(a)单簇射孔压裂 (b)多簇射孔压裂
图 4. 12不同射孔方式下主裂缝周围平面应力差异系数变化对比示意图
通过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变化可以看出单簇射孔方式在主裂缝周围很大区域内
水平应力差异系数都在利于形成裂缝网络的 0~0.3 范围内,可见对于单簇射孔压
裂方式先压开裂缝形成的诱导应力场有利于后续裂缝起裂形成复杂裂缝;多簇射
孔压裂时,三簇裂缝在延伸过程中互相干扰,裂缝延伸距离越长,受裂缝应力干
扰区域越大,在裂缝干扰下主裂缝周围水平应力差异系数明显降低,水平应力差
异系数都在 0.2 以下,紫色区域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小于 0,应力发生反转,后续裂
缝在该区域内延伸能够发生转向,在紫色区域周围的蓝色区域应力差异系数值也
在 0~0.2 之间,利于后续裂缝延伸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
从两种射孔方式的对比可以发现采用多簇射孔方式不仅压裂段中的几条裂缝
能够互相发生干扰,创造形成复杂裂缝的条件,同时一个压裂段中的裂缝也能为
下一压裂段中即将起裂的裂缝创造形成复杂裂缝的条件。因此从形成复杂裂缝网
络的角度采用多簇射孔方式比单簇射孔方式更具有优势,同时每簇射孔位置形成
一条主缝也避免采用单段射孔由于射孔段太长形成过多的主裂缝,而每条裂缝缝
长太短,无法沟通距离井筒较远位置的天然裂缝,对于页岩储层,压裂主要目的
通过形成相互交错的复杂裂缝,增大改造体积,提高产量,因此采用多簇射孔方
式对压裂形成复杂裂缝更具有可行性。
4.4.2 射孔位置优选

为避免井间压联通,保证施工安全,在井组射孔位置交叉排列的基础上,根
据缝网形态研究结果,射孔位置即裂缝的起裂位置,对缝网形态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中脆性系数和地应力差异系数对缝网形态影响极为重要。因此在选择射孔位置
时,必须根据岩芯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得到延水平井筒的脆性剖面和地应力剖面。
4.4.2.1 脆性剖面优选射孔位置

页岩脆性指数矿物成分有关。高含量碳酸盐岩(石英、长石)、硅酸盐(白云
岩、方解石)使得页岩储层更脆,有利于实现形成网状裂缝,因此这样的储层可
作为射孔位置的候选区。同时,高粘土矿物含量的页岩储层的塑性强,以形成平
面对称缝为主,降低了压裂增产效果。因此脆性指数为脆性矿物含量与页岩矿物
总含量的比值。

205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WSilicate  WCarbonate
BI   100%
WTot
(4. 2)
式中:BI 为脆性指数,%;
WSilicate 为硅酸盐含量,%;
WCarbonate
为碳酸盐含量,%;
WTot
为页岩矿物总含量,%。
由于该区块没有延水平井方向矿物组成资料,因此这里选择类似页岩气田某
口水平井为例说明问题,其水平井方向的脆性指数剖面如图 4.13 所示。
40
60 70

35

30
20 30 40 50

射孔点
脆性指数(%)

25
脆性指数

20
射孔点

15

10
10

5
0

3000 3025 3050 3075 3100 3125 3150 3175 3200 3225 3250 3275 3300 3325 3350 3375 3400
3000 3025 3050 3075 3100 3125 3150 3075 3200 3225 3250 3275 3300 3325 3350 3375 3400
深度(m)
深度(m)
图 4. 13类似气田某水平井脆性剖面示意图
从图可以看出,该脆性剖面有两处脆性指数相对较高,在优选射孔位置时,
应考虑将该两点作为射孔位置。
4.4.2.2 地应力剖面优选射孔位置

对主应力和应力差异系数进行分析,首先要获取储层的地应力剖面。采用三
向地应力模型,作为建立提取地应力数学公式的理论依据。对于垂向应力的确定
仍然采用常用的垂向应力等于上覆岩层压力的模式。
密度测井和声波测井可以直观地反映地层压实规律,可以获得岩石体积密度
值。如果有密度测井资料,平均体积密度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来。否则,可从声波
测井曲线上计算岩石体积密度,但是必须经过压实修正。采用密度测井资料计算
上覆岩层压力的公式如下:
 b h dh  O
DTV
v  g
0 (4. 3)
式中:σ v为总垂直压力,MPa;
D TV为真垂直深度,m;
g 为重力加速度,m/s2;
O 为偏移值;
ρb 为体积密度,g/cm3,测量井段以上可用人工插值法获得连续的密度
曲线,或借助垂直应力梯度反推。
由于原始密度测井资料易受井径变化及仪器推靠程度影响,在数据利用之前,

206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应结合井径测井资料去掉假数据,获得比较可靠的密度数据,利用这些密度散点
数据,就可采用密度测井资料积分法统计上覆岩层压力规律,方法如下。
 vi   0 gH 0    i gdhi
i (4. 4)
 i
式中: v
为 i 点深度的上覆压力,Pa;
0 3
为上部无密度测井数据段平均密度, kg/m ;
H0 为上部无密度测井数据段长度,m;
i 3
为测井密度数据, kg/m ;
dhi 
为对应 i 的测井层段厚度,m。
水平主应力与地层孔隙压力、骨架应力和水平面上两个方向上的构造应力有
关,假设岩石为均质、各向同性的线弹性体,并假定在沉积和后期地质构造运动
过程中,地层和地层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所有地层两水平方向的应变均为常数
那么由广义虎克定律得:
 EH
 h   pp 
1 
 v   p p   Kh
1  (4. 5)
 EH
 H   pp 
1 
 v   p p   KH
1  (4. 6)
H
式中: 为最大水平主应力,MPa;
h
为最小水平主应力,MPa;

为岩石静态泊松比;
E 为岩石静态弹性模量,MPa;
 为有效应力系数;
Pp
为孔隙压力,MPa;
K h为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的构造系数,在同一断块内为常数,m-1;
K H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构造系数,在同一断块内为常数,m-1。
此经验关系式把受力的地层比喻为 2 个平行板之间的一组弹簧,具有不同刚
度的弹簧代表具有不同弹性参数的地层。当两板受到力的作用时,只发生横向位
移不发生偏转,从而使各弹簧的水平位移相等,刚度大的弹簧将受到较大的应力
即杨氏模量大的地层承受较高的应力。该式有效地解释了砂岩地层比相邻的页岩
层有更高的地层应力现象。
应用此模型可以对储层进行地应力预测,用差异系数来研究水平主应力,以
类似页岩气田某水平井为例,通过对储层地应力分析,可以选择地应力差异系数
较小的层段,作为射孔的可选层段。

207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 14类似气田某水平井水平主应力差异系数剖面图

4.4.2.3 天然裂缝发育情况优选射孔位置

天然裂缝的多少(裂缝密度,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内裂缝的条数或宽度)会
明显影响水力压裂后整个储层裂缝的复杂程度,因此在选择射孔位置时,有必要
考虑选择天然裂缝的发育的井段。可通过电成像测井解释,对识别出的天然缝进
行了统计,得到天然裂缝主要分布井段和产状,判断其有效性,以类似页岩气田
某水平井的三维地震裂缝监测技术为例,进行射孔段的优选。

图 4.15类似气田某水平井段天然裂缝发育情况
此外,若无成像测井或三维地震监测资料,可通过测井资料得到测井渗透率
和孔隙度,若沿水平井筒方向出现高渗透带和高孔隙度,则可以大致判断该段为
天然裂缝发育带,可选择该段作为射孔备选段。

208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16类似气田某水平井筒方向渗透率及孔隙度分布图
前述三种因素是从形成复杂缝网的角度出发,进行优选射孔位置。在井组交
错射孔基础上,从地质角度出发,沿水平井筒方向,选择有机碳含量高、含气丰
度大、物性好的井段作为射孔位置。此外,射孔位置应综合分析裂缝段间距优化和
射孔簇间距优化,并结合邻井压裂数据进行整体优选。
4.4.3 射孔间距优化

射孔间距优化包括各段裂缝的段间距优化和每段裂缝内的簇间距优化,因此
先分析优化段间距,后优化簇间距。
4.4.3.1 段间距优化

由于缺乏随钻测井资料,无法获取水平井段脆性剖面和地应力剖面,射孔段
无法选取,因此主要借鉴于邻井压裂的段间距的情况,进行射孔段间距的优选。
结合各井的微地震数据和井眼轨迹数据,可以得到各井的压裂层段。表 4.9 为 YY1
井~YY4 井的压裂层段。
表 4. 9 YY1 井-YY4 井的压裂层段
井号 YY1 YY2 YY3 YY4
压裂层段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MD(m) 3095 2985 2730 3115 2965 2875 3735 3575 3210 4246 3866 3484
TVD(m) 2407 2422 2452 2438 2445 2449 2477 2471 2471 2615 2622 2624
段间距 110 255 150 89 160 365 380 382
由表 4.9 可知,YY1 井压裂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间距为 110m,YY2 井压裂的第
二段和第三段间距为 89m,段间距相对较小,从渗流角度出发,压裂裂缝很容易
产生干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YY1 井和 YY2 井产量低于 YY3 和 YY4 井。YY2 井
的压裂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间距为 150m,YY3 井的压裂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间距为
160m,压裂后裂缝干扰较小,表明在储层横向均质条件下,射孔段间距应为
100m~150m。
综合随钻测井资料,物性分析资料,首先根据射孔位置优选结果得到段间距
优化。然而在资料不全情况下,假设水平井筒方向均质条件,根据 YY1—YY4 邻
井段间距优化经验,从产能角度出发,针对两个对称井组,由于 A 靶点处裂缝干
扰较为严重,B 靶点裂缝干扰较轻。因此靠近 A 靶点裂缝段间距应小于 B 靶点裂

209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缝段间距,延水平井方向从 B 靶点到 A 靶点,段间距可以设计为呈阶梯状逐渐减


小的趋势。在气藏方案二中,结合 Y1 井的井身结构数据,水平井筒长 1500m,压
开 11 段裂缝,Y1 井射孔段间距优化结果如表 4.10 所示。
表 4.10 Y1 井的射孔段间距优选结果
层段 TVD(m) MD(m) 段间距(m)
1 2485~2480 2815~2915
100
2 2480~2475 2915~3015
110
3 2475~2470 3015~3115
120
4 2470~2465 3115~3215
130
5 2465~2455 3215~3415
140
6 2455~2444 3415~3615
140
7 2444~2434 3615~3815
130
8 2434~2424 3815~4015
120
9 2424~2419 4015~4115
110
10 2419~2414 4115~4215
100
11 2414~2409 4215~4315

4.4.3.2 簇间距优化

分段多簇压裂为一种新的水平井压裂技术,是对套管进行分段多簇射孔,多
簇同时压裂,以达到大幅度扩大泄油面积、提高单井产量的目的。水平井分段多簇
压裂是低渗透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开采的关键技术。对同一层段内裂缝簇间距
进行优化,可以避免裂缝的相互干扰,达到最大化 SRV 的目的。本文应用有限元
模拟数值方法进行簇间距优化。
(1)Y1 井裂缝扩展有限元模型
根据 Y1 井基本地质特征建立了该井的箱体模型,模型纵向方向高度 100m,
横向方向长度 200m,设置不同的簇间距进行压裂模拟,以优化簇间距。

图 4. 17裂缝扩展有限元模型示意图
表 4. 11模型输入参数
参数 值
杨氏模量 GPa 30

泊松比 0.2

210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孔隙度% 4.87

渗透率 mD 0.25

孔隙压力 MPa 35

σVMPa 52.39
σHMPa 61.5
σhMPa 57

压裂液粘度 mPa·s 5

泵注排量 m3/min 10
在结果分析中,取模型的对称面(y=0 平面)上 z=30,z=50,z=70 的三条路
径以及 z=50 平面上的 y=0(即 y=0 平面上的 z=50 路径),y=20,y=40 的三条路
径获取地应力数据。

图 4. 18 裂缝及数据路径示意图
(2)模拟结果
① 裂缝几何参数与形态
图 4.19 至 4.20 是 10m 簇间距情况下的裂缝几何参数和三维裂缝形态图。可以
看出,在 10m 簇间距的情况下,裂缝 2 在缝口处缝宽达到 14mm,而裂缝 1 和裂
缝 3 在缝口处的缝宽仅有 2mm 左右。裂缝 2 的缝长为 25m,裂缝 1 和裂缝 3 的缝
长为 45m。裂缝 2 在缝宽上过度扩展,缝长和缝高受到约束,而裂缝 1 和裂缝 3 在
缝高和缝长上过度扩展,缝宽很小。形成了裂缝 1 和裂缝 3“包裹”裂缝 2 的现象
这种包裹现象使得裂缝 2 成为无效裂缝,不利于有效地沟通储层。

211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总体形态 裂缝 1 裂缝 2 裂缝 3
图 4.19 10m 间距簇裂缝几何形态

(a)缝宽延缝高 z 方向距离变化 (b)缝宽延缝长 y 方向距离变化


图 4.20 10m 间距簇间距下缝宽沿 z 和 y 方向距离变化
图 4.21 至 4.22 是 20m 簇间距情况下的裂缝几何参数和三维裂缝形态图。可以
看出,在 20m 簇间距的情况下,裂缝 2 在缝口处缝宽达到 11cm,而裂缝 1 和裂缝
3 在缝口处的缝宽仅有 3mm 左右。裂缝 2 的缝长为 47m,裂缝 1 和裂缝 3 的缝长为
75m。仍然形成了裂缝 1 和裂缝 3“包裹”裂缝 2 的现象。这种包裹现象使得裂缝 2
成为无效裂缝,不利于有效地沟通储层。

总体形态 裂缝 1 裂缝 2 裂缝 3
图 4.21 20m 间距簇裂缝几何形态

212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a)缝宽延缝高 z 方向距离变化 (b)缝宽延缝长 y 方向距离变化


图 4.22 20m 间距簇间距下缝宽沿 z 和 y 方向距离变化
图 4.23 至 4.24 是 30m 簇间距情况下的裂缝几何参数和三维裂缝形态图。可以
看出,在 30m 簇间距的情况下,裂缝 2 在缝口处缝宽为 6.5mm,裂缝 1 和裂缝 3
在缝口处的缝宽为 5.4mm。裂缝 1 缝长为 25m,裂缝 2 的缝长为 20m,裂缝 3 的缝
长为 30m。三条裂缝扩展均衡,利于有效地沟通储层。

总体形态 裂缝 1 裂缝 2 裂缝 3
图 4.23 30m 间距簇裂缝几何形态

(a)缝宽延缝高 z 方向距离变化 (b)缝宽延缝长 y 方向距离变化


图 4.24 30m 间距簇间距下缝宽沿 z 和 y 方向距离变化
图 4.25 至 4.26 是 40m 簇间距情况下的裂缝几何参数和三维裂缝形态图。可以
看出,在 40m 簇间距的情况下,裂缝 2 在缝口处缝宽为 7mm,裂缝 1 在缝口处缝
宽为 11mm,裂缝 3 在缝口处的缝宽为 6mm。裂缝 1 缝长为 30m,裂缝 2 的缝长为
20m,裂缝 3 的缝长为 25m。三条裂缝扩展均衡,利于有效地沟通储层。

213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总体形态 裂缝 1 裂缝 2 裂缝 3
图 4. 25 40m 间距簇裂缝几何形态

(a)缝宽延缝高 z 方向距离变化 (b)缝宽延缝长 y 方向距离变化


图 4. 26 40m 间距簇间距下缝宽沿 z 和 y 方向距离变化
图 4.27 至 4.28 是 50m 簇间距情况下的裂缝几何参数和三维裂缝形态图。可以
看出,在 50m 簇间距的情况下,裂缝 2 在缝口处缝宽为 6mm,裂缝 1 和裂缝 3 在
缝口处的缝宽为 8mm。裂缝 1 缝长为 25m,裂缝 2 的缝长为 40m,裂缝 3 的缝长
为 30m。三条裂缝扩展均衡,利于有效地沟通储层。

总体形态 裂缝 1 裂缝 2 裂缝 3
图 4.27 50m 间距簇裂缝几何形态

214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a)缝宽延缝高 z 方向距离变化 (b)缝宽延缝长 y 方向距离变化


图 4.28 50m 间距簇间距下缝宽沿 z 和 y 方向距离变化
总体来看,在 10m 到 20m 间距的情况下,两边裂缝过度延伸,中间裂缝几乎
不扩展,形成了中间裂缝被两边裂缝包裹的现象。当簇间距为 30m、40m,50m 时
所有三簇裂缝都能够均匀扩展。因此,为了实现所有射孔簇所产生的裂缝都能均
匀扩展,簇间距应大于等于 30m。
② 诱导应力场
1)不同簇间距下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骨架应力

图 4. 29 10m 簇间距 x 方向岩石骨架应力云图

图 4. 30 30m 簇间距 x 方向岩石骨架应力云图

图 4. 31 50m 簇间距 x 方向岩石骨架应力云图


在 10m 簇间距下,由于两侧裂缝的包裹作用,在中间簇裂缝尖端的扩展路径

215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前方存在一个高压应力区域,该区域的存在会限制中间簇裂缝缝长方向的继续扩
展。在 30m 或 50m 簇间距的条件下,由于裂缝扩展均匀,在中间裂缝扩展路径的
前方没有高压应力区域,不会阻碍中间裂缝的延伸,所有三条裂缝扩展路径的前
方都能够保证三条裂缝都得到均匀扩展。
2)不同簇间距下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
图 4.32 为水平主应力的干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10m 射孔簇间距时,裂缝
干扰非常严重,出现应力反转现象;30m 和 40m 射孔簇间距时,裂缝干扰同样较
为严重,最大主应力出现应力应力反转现象,对于主裂缝周围产生局部改造体积
是非常有利的;相对于 40m 射孔簇间距,30m 射孔簇间距的应力场干扰更强;
50m 射孔簇间距时,裂缝干扰情况较 30m 和 40m 射孔簇间距时的小,应力干扰情
况不明显。

(a) 10m 射孔簇间距 (b) 30m 射孔簇间距

(c) 40m 射孔簇间距 (d) 50m 射孔簇间距


图 4.32 不同射孔簇间距时缝间应力干扰
3)应力比变化曲线
在 y=0 平面内,由于 z=50 路径上处于井筒位置,裂缝内压力最高,所以该路
径上的最小水平主应力略高于 z=70 路径和 z=30 路径上的最小水平主应力。在 y=0
平面内三条主裂缝之间及裂缝附近的水平主应力比都小于 1.1。因此 10m 簇间距有
利于形成复杂网络裂缝。

216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33 10m 簇间距 y=0 平面内水平应力比变化曲线


在 y=0 平面内,z=50 路径上三条主裂缝之间及裂缝附近的水平主应力比都小
于 1.1,z=30 和 z=70 路径上在裂缝附近有小部分区域水平主应力比大于 1.1。因此
20m 簇间距有利于形成复杂网络裂缝。

图 4.34 20m 簇间距 y=0 平面内水平应力比变化曲线


在 y=0 和 z=50 平面内,所有路径上主裂缝之间大部分区域水平主应力比小于
1.1。因此 30m 簇间距有利于形成复杂网络裂缝。

图 4.35 30m 簇间距 y=0 平面内水平应力比变化曲线


在 y=0 平面内,所有路径上主裂缝之间大部分区域水平主应力比小于 1.1。
总体来看,40m 簇间距条件下大部分区域水平主应力比小于 1.1。因此 40m 簇间距
有利于形成复杂网络裂缝。

217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36 40m 簇间距 y=0 平面内水平应力比变化曲线


在 y=0 平面内,z=50 路径上主裂缝之间大部分区域水平主应力比小于 1.1,
但 z=30 和 z=70 路径上的大部分区域水平主应力比大于 1.1。因此 50m 簇间距不利
于形成复杂网络裂缝。

图 4.37 50m 簇间距 y=0 平面内水平应力比变化曲线


根据应力变化情况分析,10m、20m、30m 和 40m 簇间距条件下,主裂缝间的
大部分区域水平主应力比都小于 1.1,有利于产生复杂网络裂缝。50m 簇间距条件
下,主裂缝间大部分区域水平主应力比大于 1.1,不利于产生复杂网络裂缝。所以
为了能够在主裂缝扩展到的区域内有效形成复杂网络裂缝,簇间距需要小于等于
40m。
(3)簇间距优化结果
根据对不同簇间距条件下裂缝几何参数和形态的分析,30m,40m 和 50m 簇
间距条件下所有裂缝都能均衡扩展,有效沟通储层。10m 和 20m 簇间距条件下,
两边裂缝对中间裂缝进行包裹,中间裂缝的扩展受到严重约束。因此,簇间距大
于等于 30m 是保证所有裂缝能够均衡扩展的条件。
基于对不同簇间距条件下裂缝周围应力场变化的分析,10m,20m,30m 和
40m 簇间距条件下,裂缝周围大部分的区域内应力差异系数小于 1.1,有利于产生
复杂裂缝网络。在 50m 簇间距条件下,裂缝周围大部分区域内应力差异系数大于
1.1,不利于产生复杂裂缝网络。因此,簇间距小于等于 40m 是保证裂缝周围能够
产生复杂网络裂缝的条件。
综上所述,为了让所有射孔簇的裂缝都能均匀扩展,有效沟通储层,并在主
裂缝周围降低应力差异系数,产生复杂网络裂缝,本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分段多簇

218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压裂的优化簇间距范围应该为 30~40m。

4.4.4 射孔工艺优选

目前射孔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1)电缆输送套管枪射孔(WCP)
电缆传输射孔施工简单,成本低,但是对于多层段需要多次下入射孔枪。
(2)油管输送射孔(TCP)
油管输送射孔具有高孔密、深穿透的优点,负压值高,易于解除射孔对底层
的伤害。同时射孔后即可投入生产,也便于测试、压裂射孔联作。
(3)模块儿枪电缆射孔
该工艺的最大优点是,射孔枪不需要电缆或油管连接,能自行锚定在射孔目
的层位,一次射开超长射孔井段并自动丢枪到井底,从而实现全通径生产完井管
柱。该工艺可在负压情况下射孔,保护了储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井生产能
力。
(4)电缆输送过油管射孔(TTP)
过油管射孔具有负压射孔、减小储层伤害的优点,但过油管射孔抢直径受油
管内限制,易发生阻、卡等工程事故,无法实现高孔密、深穿透,其深度难以超过
200mm。
(5)超正压射孔(EOP)
超正压射孔是新兴工艺技术,能大幅降低射孔伤害,但是超正压射孔工艺是
高压作业,要考虑井下管柱、井口和设备的承压能力,强化安全措施。
(6)连续油管泵送射孔
在桥塞分段压裂中,因为电缆所用的爬行器的速度较慢且可靠性较差,因此,
连续油管传输射孔常用第一段进行射孔及洗井,以保证实现以泵送方式对以上诸
段进行压裂前电缆下桥塞及射孔作业。
连续油管的防喷管长度一般为 15m 左右,由于射孔段跨距大,往往无法一次
点火完成对第一段各簇的射孔。若采用常规连续油管传输射孔方式,进行 3 簇射
孔,下 3 次连续油管才能完成第一施工段的射孔。分簇射孔就是在射孔管柱上同
时安装 2 簇及 2 簇以上的射孔枪,第一次点火只对第一簇射孔,然后上提连续油
管传输射孔管串到第二段,对第二段对应的射孔段点火射孔。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连续油管传输分簇射孔下一次射孔管串只能完成 2 簇射
孔。

图 4.38连续油管输送射孔管串示意图
(7)泵送式电缆射孔
泵送式电缆射孔与桥塞分段压裂联作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水平井改造技术,在
国内外页岩气藏及低渗透储集层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作业

219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管串下放/上提速度快、分段压裂级数不受限制、裂缝布位准确等。
泵送电缆射孔工具主要有定位器、点火装置、射孔枪、座封工具、桥塞等组成,
如图 4.39 所示。该工艺由于和复合桥塞压裂联作,因此特别适合大排量、大液量特
点的页岩气压裂。通过簇式射孔实现定点、多点起裂,裂缝位置精准。在后期储层压
裂改造时,易形成更多的缝网改造体积。带压作业,施工快捷,井筒隔离可靠性
高。具体射孔与压裂联作的工艺过程将在本章的压裂工艺设计中详细描述。

图 4.39泵送电缆射孔管串示意图
(8)机械式组合完井
机械式组合完井是国外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完井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利
用膨胀封隔器和滑套系统组成一趟管柱进行固井和分段压裂。操作流程为:完井
管串下入水平段、坐封悬挂器、注酸溶性水泥浆固井、泵入压裂液、井口投球控制滑
套系统、水平段最末端第一级压裂、依次第二、三级等逐级压裂、防喷洗井、投产。
该工艺主要适用于长水平段页岩气井的逐级压裂,其中哈里伯顿公司的 Delta
Stim 完井技术为市场主导。
表 4.12 页岩气水平井完井方式对比
完井方式 特征内容描述
有效的层段分隔,可以完全避免层段之间的串通;可以进行
优点
有效的生产控制、生产测井和任何选择性的增产增注作业
相对较高的完井成本;储层受水泥浆的损害;要求较高的射
电缆射孔完井 缺点
孔操作水平
要求实施高度层段分隔的开发储层;要求实施水力压裂的储
使用条件

工艺成熟、操作简单灵活,移动射孔管柱即可进行多层射孔
优点
施工,避免下封隔器或桥塞,大大缩短了完井工期
造缝能力有限,不利于形成长支撑裂缝;页岩气开发过程中
水力喷射完井 缺点
应用的并不广泛
要求实施高度层段分隔的开发储层;要求实施水力压裂的储
使用条件

有效的层段分隔,可以完全避免层段之间的串通;可以进行
优点
机械式组合完 有效的生产控制、生产测井和任何选择性的增产增注作业
井 缺点 封隔器下入困难;滑套易砂卡;作业时间较长
使用条件 长水平段井的逐级压裂
该区块井工厂需要采用水平井多级多簇压裂技术进行施工作业,结合类似区
块的开发经验,综合考虑大排量和较大规模的改造方式、各种射孔方式和气藏高
压作业,选用射孔方式为泵送电缆射孔和连续油管输送射孔,如表 4.13 所示。
表 4.13 井组射孔工艺优选结果
井组 首段射孔工艺 其它段射孔工艺
Y1、Y2、Y3 连续油管输送射孔 泵送电缆射孔

220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4.4.5 射孔参数优化设计

射孔几何参数包括孔密、孔深、孔径、射孔相位、布孔格式等参数。若射孔几何
参数选择不当,将会引起流动效率的降低。射孔几何参数越不合理(如孔密很低、
射孔相位少、孔深很小等),附加压降将很大,油井的产能将越低。射孔优化设计
的主要目标是使射孔井的产能比尽可能的高,使气井的产能达到预期目的。
产能比是射孔参数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在以上将总的完井表皮系数计算出
来的基础上,根据 4.7 式,即可将给定的井的产能比计算出来,产能比的大小表
示了给定井在一定的射孔完井条件下的完善程度。
ln(re / rw )
PRI 
ln(re / rw )  S t (4.7)
S S  S1  S 2  S3
其中 t 是总的表皮系数, t ,S1 为射孔完井引起的表皮系数,S2
为井底污染引起的表皮系数,S3 为孔眼压实引起的表皮系数。
不考虑井底污染和孔眼压实的影响,则总的表皮系数为射孔完井引起的表皮
系数:
rw
St  S1  ln( )  10a hdb 1rpdb  c1ec2 rwd
rw ( )
'
(4. 8)
(1)射孔深度及孔密优化
根据该页岩气藏储层数据资料,在泄油半径和井眼半径恒定的前提下,将射
孔孔道深度作为变量,将表皮系数作为目标函数进行计算的结果。表皮系数随着
射孔孔道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是较小趋势趋势逐渐变缓,即当孔深增加到
40~50cm 时,表皮系数变化不大。
表皮系数随孔密增加而减小,但是当射孔深度在 40~50cm 左右时,不论射孔
密度如何变化,表皮系数变化不大;同时,孔密增加,套管强度减小。因此综合
考虑以上因素水平采用孔密 16 孔/m。

图 4. 40不同孔密下穿深对表皮系数的影响
(2)射孔相位角优化
射孔总表皮系数随着相位角的增大而增大,考虑表皮系数,应使用小相位射
孔;考虑到定向射孔工艺上还比较困难,因此使用小相位射孔,降低射孔方位与

221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主应力方向的方位角,同时相位角过小会增加孔密,因此水平井均采用 60°相位。

图 4. 41不同穿深下相位角对表皮系数的影响
(3)射孔孔径优化
孔径增加,表皮系数减小不明显,孔径对表皮系数影响不大。但考虑孔径适
当增加,有利于压裂时减小剪切,促进压裂液性能保持和增加压裂液进液流量。
因此水平井射孔孔径优化为 5~6mm。

4.4.6 射孔材料优选

4.4.6.1 射孔枪的选择

有枪身射孔枪是使用最早、适合各种用途的射孔枪,尤其是在不允许套管和
管外水泥受到破坏以及打开油水或油气界面附近的较薄地层时,通常采用该方法
其特点是:
(1)爆炸材料与井内液体无接触;
(2)爆炸物的飞出和弹筒的碎片残留在壳体内。
无枪身射孔枪分为全销毁型和半销毁型,主要用于过油管射孔作业。其特点
是:
(1)对套管弯曲和有缩颈井况具有较好的通过性;
(2)射孔后电缆易于提出地面。
根据射孔方式选择结果,水平井射孔方式属于油管输送射孔方式,故有枪身
射孔枪更适合此类射孔方式。根据套管内径、射孔相位角及孔密要求,选取 89-12-
90 型射孔枪。

4.4.6.2 射孔弹的选择

由于射孔弹厂家公布的射孔弹性能数据目前大都是混凝土靶数据,它并不表
示在实际地下情况的穿透数据,只有地下实际情况下的穿透数据才能用来评价射
孔的动态。因此,针对特定地层条件进行射孔优化设计时必须进行射孔弹井下实
际穿深和孔径的计算。射孔弹井下实际穿深和孔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枪套间隙、套管级别、岩石抗压强度、射孔液柱压力、井下温度等。

222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射孔弹井下实际孔径的计算,计算结果见表 4.14。
表 4. 14射孔弹井下实际孔径计算
厂家提 厂家提 射孔弹 单发
序 井下实际 井下实际
射孔弹型号 供孔径 供穿深 耐温 价格
号 孔径(mm) 穿深(mm)
(mm) (mm) (°C) (元)
1 DP29HMX-28-51 6.5 3.666899 201 100.7927 163 100
SDP43HMX-55-
2 13.4 7.559453 1080 541.5728 163 260
127
3 DP41HMX-52-127 10.6 5.979866 784 393.1417 163 250
SDP43HMX-52-
4 12.5 7.051728 850 426.2378 163 250
102
5 DP41HMX-52-102 10.4 5.867038 672 336.9786 163 200
6 DP41HMX-46-89 10.1 5.697797 488 244.7106 163 175
7 DP36HMX-46-89 9.7 5.472141 468 234.6815 163 150
8 DP36HMX-40-89 9.7 5.472141 450 225.6553 163 150
9 DP30HMX-34-73 8.2 4.625934 352 176.5126 163 125
根据孔径优选,孔径在 5~6mm、穿深在 0.4m 的的射孔弹均满足要求。根据上
表,选择 DP41HMX-52-89 型号射孔弹。

4.4.6.3 射孔液的选择

射孔液应具备以下性质:
(1)密度
射孔液的密度根据射孔负压值和井深来确定。
(2)腐蚀性
根据套管材料,要求射孔液应对套管、油管的腐蚀性要小,同时不溶物要少,
以防止进入射孔孔道对产层造成危害。
(3)高温下性能稳定
要防止聚合物射孔液在高温下降解和高密度盐水液在井下结晶。
(4)无固相
固相含量应小于 2mg/l,颗粒直径小于 2μm。
(5)低滤失
进入储层的液体越少则射孔对地层的伤害越小,因此要求射孔液具有低滤失
的特性。
由于该页岩气区块具有较高的粘土的含量,具有中偏强的水敏现象,因此选
择无固相清洁盐水射孔液,无固相清洁盐水射孔液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具有成
本低、配置方便、使用安全的特点,同时射孔液中无固相颗粒,不会发生外来固相
侵入气层的问题,选择盐类型为无机盐,采用 KCl。地层部分水敏,加入粘土稳
定剂。既可用来防膨,同时也减少了射孔液对储层的伤害。
4.4.7 布孔方式选择

目前,主要有螺旋、交错和简单排状三种布孔方式,螺旋布孔优于交错布孔,
而交错布孔又优于排状简单布孔。在水平井中部,由于裂缝起裂点位于储层中部
螺旋布孔是在枪身的每一平面上只射一个孔,枪身变形小、有利于施工,因此,

223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水平井中部射孔方式优选螺旋布孔。在水平井 A 靶点,裂缝起裂位置位于储层下
部,为使裂缝向上延伸,应设为向上的排状布孔,同理在水平井 B 靶点,裂缝起
裂位置位于储层上部,为使裂缝向下延伸,采用向下的排状布孔。
4.5 裂缝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该区块水力压裂形成复杂缝网,缝网参数及规模对压后产能影响很大,进而
影响最终效益,因此本节研究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后,缝网优化设计方法。
首先明确优化设计对象:在井组控制泄气区域条件下,储层物性客观存在,
优化对象为缝网段数、缝网分布、缝网长度、缝网有效渗透率等,设计对象为施工
参数,如施工规模、排量、压力、砂比等优化目标。
在裂缝参数满足气藏产能要求情况下,考虑施工参数现场实施可行性及经济
效益,优化目标为使优化的缝网参数能够满足气藏产能、施工和经济要求。
优化设计方法步骤:(1)通过 Eclipse 数值模拟进行水力裂缝参数产能模拟,
得到不同缝网条数、缝网长度、缝网有效渗透率等参数下,井组的产能;(2)根
据储层特征,优选压裂材料,如支撑剂和压裂液等;(3)在步骤(1)和(2)
基础上,用 Meyer 进行施工参数设计,得到优化裂缝尺寸下压裂规模;( 4)结
合优选的压裂材料及压裂规模,对缝网参数进行经济优选,最终确定满足经济要
求的缝网参数,优化设计方法框架如图 4.42 所示。

图 4. 42井组体积压裂优化设计方法框图

4.6 裂缝参数优化

根据气藏工程 2.4.9.2 节裂缝参数优化研究结果,将缝网处理为等效高渗透带


后,使用 Eclipse 数模软件中修正的 Warrent-Root 双孔单渗模型,模拟不同裂缝参
数下井组产量,再结合钻完井施工费用,利用净现值(NPV)经济优化方法,最
后得到经济最优裂缝参数。
4.6.1 模拟单元选取

根据前期压裂井资料及气藏开发方案设计,水平井长设为 1500m,从两边靶

224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点到中间,单翼缝长为 180~220m,呈阶梯状减小,同时考虑到 B 靶点测深大,


施工压力较高,为降低施工风险,需减小 B 靶点裂缝段的施工规模,即减小 B 靶
点(首段)的裂缝长度。相对一般致密页岩渗透率,该区块储层渗透率较高
(0.25mD),缝间干扰较为严重,因此从两边靶点到中间的缝间距呈阶梯状增加
趋 势 , 等 效 渗 透 率 为 2mD 。 网 格 数 设 为 400×360×10 , 分 别 代 表
2000m×1800m×80m 水平井控制单元,裂缝位置分布如表 4.15 所示,井组模拟单
元如图 4.43 所示。
表 4.15井筒和裂缝分布位置
水平井 裂缝 x y
缝 11 40 15
缝 12 65 15
缝 13 100 15
Y1 缝 14 140 15
缝 15 180 15
缝 16 215 15
缝 17 240 15
缝 21 53 45
缝 22 83 45
缝 23 120 45
Y2
缝 24 160 45
缝 25 198 45
缝 26 228 45
缝 31 40 75
缝 32 65 75
缝 33 100 75
Y3 缝 34 140 75
缝 35 180 75
缝 36 215 75
缝 37 240 75

225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 43水平井组模拟单元

4.6.2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在缝网段数、长度及等效渗透率情况下,模拟压裂水平井组累计产量随时间
变化关系,分析不同缝网参数对累计产量影响。

图 4.44裂缝段数对井组累计产量影响(Y2 井段数)

图 4.45 平均裂缝长度对累计产量影响

226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46平均缝网渗透率对累计产量影响
由图 4.44~4.46 可知:随着时间增加,井组累产增加,增加趋势逐渐减小;
同时随着裂缝段数、裂缝长度和缝网渗透率增加,井组累产增加,但增加幅度逐
渐减小。
4.6.3 裂缝参数经济优化

在模拟不同裂缝参数下井组产能后,从经济角度评价裂缝参数。以净现值
(NPV)为目标函数建立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通过该模型来研究井组体积压裂
缝网的经济优化问题。模型中收益部分考虑了天然气单价和采气成本,忽略了税
率问题;投入部分只考虑了压裂费用,建立水平井压裂净现值计算模型如下:

(4.9)

式中:Rn 为 n 年天然气收入,万元;
COSTW 为钻井费用,万元;
COSTT 为压裂总费用,万元;
N 为总的生产时间,a;
i 为贴现率,%。
上述模型中压裂总费用 COSTT 可以分解为压裂固定费用 COSTF、与压裂施工
相关的水马力费用 COSTHH、与压裂液相关的费用 COSTL 及与支撑剂相关的费用
COSTP,其中 COSTF 包括施工管理费、辅助设备费、劳务费等,COSTHH 可由所需
压裂泵车数乘以单车成本得到。上式进一步可细化为:

(4.10)

在分别优化裂缝条数 Nf、裂缝长度 Lf 以及缝网有效渗透率 Kf 时,固定其中两


个参数值,而使其中一个参数为独立变量。则对于裂缝条数的优化有:

(4.11)
3
式中:Qn 为第 n 年的累计产量,m ;
Pr,Ta 分别为天然气单价和成本,元/m3

227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对于裂缝长度优化有:

(4.12)

式中:COSTLP 为单位缝长所需压裂液及支撑剂费用。
对于缝网等效渗透率优化有:

(4.13)

式中:COSTC 为与缝网渗透率相关的费用。
运用上述经济优化模型,对该区块裂缝参数进行经济评价,其中经济评价参
数如表 4.16 所示,裂缝条数与支撑剂及压裂液用量的对应关系如表 4.17 所示。
表 4.16经济评价参数表
项目 单价
水平井钻井费用,万元 3800
压裂施工费用,万元/条 40
3
压裂液,万元/m 0.044
3
支撑剂,万元/m 0.22
4 3
采气成本,万元/(10 m ) 0.64
天然气单价(含补贴),万元/(104m3) 3.2
贴现率,% 10
6 3
表 4.17 每 1×10 m SRV 时裂缝段数与压裂材料用量对应关系表
裂缝条数 支撑剂用量 压裂液用量
9 54 1620
11 66 1980
13 78 2340
15 90 2700
以十年为生产期限,根据累计产气量的计算结果,对裂缝条数、长度和有效
渗透率经济优化结果如下。
(1)裂缝条数经济优化
图 4.47 所示为储层渗透率为 0.25mD 时,井组净现值与裂缝段数间的关系曲
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净现值随着裂缝条数的增多而增加,不过净现值在裂缝段
数超过 11~12 段后增幅明显变缓。

228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2200

2000

1800
NPV(万元)
1600

1400

1200

1000
9 11 13 15
裂缝段数(Nf)

图 4.47 净现值与裂缝段数间关系曲线(Y2 井段数)


(2)裂缝长度经济优化
根据前面建立的经济评价模型计算了储层渗透率为 0.25mD 条件下,平均单
翼缝长分别为 160m、180m、200m、220m、240m 和 260m 时的净现值,从净现值与
单翼缝长的关系曲线(图 4.48)上可以看出,在平均缝长取值范围内,随着平均
单翼缝长增加净现值相应增加,只是增幅依次减小,经济平均单翼缝长为
180~220m。
2600

2500

2400
NPV(万元)

2300

2200

210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单翼缝长(m)

图 4.48净现值与平均单翼缝长间关系曲线
(3)缝网渗透率经济优化
图 4.49 所示为储层渗透率为 0.25mD 条件下,井组净现值与缝网渗透率间的
曲线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缝网渗透率对净现值影响不如裂缝段数和裂缝长度
影响那么明显,经济缝网渗透率为 1.5~2.5mD。

229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2600

2500

2400
NPV( 万元 )
2300

2200

2100
0.5 1 1.5 2 2.5 3 3.5
缝网渗透率(mD)
图 4.49 不同井网方案下净现值与缝网渗透率间关系曲线
基于净现值,从两边靶点裂缝到水平井中间裂缝,裂缝参数呈阶梯状变化,
其优化裂缝参数结果如表 4.18 所示。
表 4.18 基于净现值优化井组裂缝参数
裂缝参数 A 靶点→水平井中间段 水平井中间段→B 靶点
缝网渗透率 kf(mD) 2.5↘1.5 1.5↗ 2
单翼缝长 xf(m) 220↘180 180↗200
裂缝段间距(m) 100↗140 140↘100

4.7 压裂材料优选

压裂材料优选主要包括支撑剂和压裂液优选,对比国内外页岩气储层压裂用
支撑剂和压裂液如表 4.19 所示。
表 4.19 国内外页岩气井压裂用材料统计
井 支撑剂 压裂液
新页 HF-1 20%30/50+80%40/70 陶粒 降阻水+线性胶
新 502H 30%100 目+70%40/70 陶粒 降阻水+线性胶
宁 201-H1 30%100 目石英+70%40/70 陶粒 降阻水+线性胶
Barnett 某水平井 100 目粉砂+40/70 石英砂+30/50 石英砂 滑溜水+线性胶
Haynesville 某水平井 100 目粉砂+40/70 陶粒+30/50 陶粒 滑溜水+线性胶+冻胶
Bakken 某水平井 100 目粉砂+40/70 石英砂+30/50 石英砂 滑溜水+线性胶+冻胶
通过类比,初步选择 30%100 目石英+70%40/70 陶粒为支撑剂,滑溜水+线性
胶作为压裂液。
4.7.1 支撑剂优选

(1)支撑剂类型优选
根据优化的单井和井组压裂缝裂缝参数,缝网有效渗透率需要在 1~4mD,根
据 经 验 , 人 工 主 裂 缝 导 流 能 力 需 达 到 30~40D·cm 。 储 层 最 小 水 平 主 应 力 为
52.39MPa,即最小主应力为 7596.55Psi。

230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1000
高强度支撑剂

中强度支撑剂

渗透率,D
100
树脂涂层砂

石英砂
10
2000 6000 1000 14000
闭合应力,psi 0

图 4.50各种支撑剂强度对比
由各类支撑剂适用应力范围,和各类支撑剂对比图 4.59 所示,针对缝网,所
需有效渗透率为 3~6mD,其闭合应力在最小水平主应力和最大水平主应力之间
(7596.55~8917.5psi),结合经济因素,选择石英砂即可满足要求。针对人工裂缝
所需导流能力为 30~40D·cm,裂缝渗透率在 100~200D,其闭合应力为最小水平
主应力 7596.55psi,受支撑剂自身物理性质及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实际上裂缝
中的导流能力(或支撑剂渗透率)比实验室测定的短期导流能力值(或支撑剂渗透率
值)要低得多。经验关系是,人造陶粒则取短期导流能力的 30%~36%,因此中等
强度支撑剂是最佳选择。
(2)支撑剂粒径优选
按照一般原则来说,对岩石弹性模量小于 13GPa 的软页岩地层,应选用
0.45mm 以上的大颗粒支撑剂,并以多层排列来减缓支撑剂的嵌入;如岩石弹性
模量大于 28GPa,属于硬页岩范畴,应选常规 0.212~0.425mm 的支撑剂,以多层
铺置来克服支撑剂的破碎。
该区块地层弹性模量为 23~37GPa,属于硬页岩地层,且页岩体积压裂需要
大排量,因此在前期使用 100 目石英砂,磨蚀孔眼与地层,降低摩阻提高施工成
功率,支撑微裂缝。后期为了保持人工裂缝的长期稳定导流能力,选用粒径较大
强度较高的 40/70 目陶粒。同时施工末,还可以在井口附近尾追少量的 20/40 目陶
粒,提高近井筒裂缝带的导流能力。
(3)支撑剂性能评价及优选
依据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108-2006 压裂支撑剂性能指标及测试推荐
方法),支撑剂的基本性能评价有:粒度、密度、球度、圆度、酸溶解度、浊度、抗
破碎。
下表是各种陶粒的参数对比结果:
表 4.20各类陶粒参数对比结果
破碎率
筛选合格 体积密度 酸溶蚀度
支撑剂名称 圆度 球度 (%)
率(%) (g/cm3) (%)
(52MPa)
Carbo Prop 94 1.88 0.9 0.9 4.5 1.4
Carbo HSP 94 2.0 0.9 0.9 3.5 0.3
贵阳陶粒 99.1 1.83 0.9 0.9 4.4 1.6
成都陶粒 91.7 1.77 0.9 0.9 4.3 2.2
宜兴陶粒 97 1.82 0.9 0.9 7.5 1.8
从表 4.20 可以看出,贵阳陶粒和宜兴陶粒筛选合格率较高;国产陶粒密度相

231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对较低,Carbo 陶粒密度相对较高;酸溶蚀率 Carbo HSP 最低;Carbo 陶粒破碎率


最低。要求 40/70 目支撑剂规格如表 4.21:
表 4.21 40/70 目支撑剂规格
检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粒径 % (0.212-0.425)mm 筛≥95
球度 / >0.85
圆度 / >0.85
浊度 NTU ≤80
酸蚀度 % ≤5
体积密度 g/cm3 ≤1.8
破碎率(标准铺砂浓度条件) % ≤5%(86MPa)
支撑剂分选性评价:
表 4. 22各种支撑剂分选性对比表
支撑剂名称 40~70 筛目质量百分比% 颗粒集中分布情况描述
Carbo Prop 97.8 50 目占 65.86%,60 目占 19.95%
Carbo HSP 99.4 50 目占 80.34%,60 目占 18.28%
贵阳陶粒 99.5 50 目占 65.98%,60 目占 30.35%
成都陶粒 98.1 50 目占 44.97%,60 目占 32.82%
宜兴陶粒 99.9 50 目占 36.05%,60 目占 51.38%
河南陶粒 99.8 50 目占 30.46%,60 目占 48.30%
支撑剂颗粒的分选性直接影响支撑剂裂缝中铺砂层的渗流能力,分选好的支
撑 剂 形 成 的 支 撑 裂 缝 导 流 能 力 较 高 。 从 表 4.22 可 以 看 出 , 进 口 的 Carbo
HSP 、 Carbo Prop 陶 粒 和 贵 阳 陶 粒 的 分 选 性 较 好 , 50 目 的 颗 粒 含 量 达 到
80.34%、65.86%和 65.98%。
支撑剂导流能力对比评价:
表 4. 23六种支撑剂导流能力对比表
闭合 支撑剂导流能力(D.cm)
压力
Carbo Prop Carbo HSP 贵阳陶粒 成都陶粒 宜兴陶粒 河南陶粒
MPa
10 157.46 189 151.1 128.23 125.04 135
20 130.28 162 118.1 100.17 95.34 108
30 96.98 134 92.0 80.45 77.01 87
40 72.90 95 71.3 65.2 61.00 66
50 55.40 67 54.2 51.3 45.60 47
60 42.40 50.5 40.8 38.7 37.10 36
支撑剂导流能力对比测试评价结果可以看出,Carbo HSP(属于高强度陶
粒)的支撑裂缝导流能力是最高的,其次是 Carbo Prop 陶粒和贵阳陶粒。由于优
选的最佳支撑剂类型为中等强度陶粒,考虑投入产出比,Carbo Prop 陶粒和贵阳
陶粒经济价值最高。Carbo Prop 陶粒比贵阳陶粒导流能力略高,贵阳陶粒筛选合格
率更高,密度更低,其它各项各项指标相当。总体看来 Carbo Prop 陶粒和贵阳陶
粒性能指标总体相当。因此优选的陶粒为 Carbo Prop 陶粒和贵阳陶粒。

232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4.7.2 压裂液优选

(1)压裂液类型优选
压裂液选择主控因素是储层的矿物组成、渗透率、埋藏深度、地层温度与压力
等。页岩储层埋深大、粘土含量高。在选择压裂液体系时,首先,压裂液要与所选
的压裂工艺方法配套;然后,能够适用于当前页岩的埋深、储层温度和压力;同
时,压裂液与储层配伍性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还需考虑压裂液的
携砂能力;压裂液的成本因素也是考虑的一方面。
页岩储层常用的压裂液性能、适用范围及选择流程如表 4.24 和 4.51 图所示。
表 4.24压裂液性能及其适用范围
压裂液
性能特点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适用范围
种类
携砂能力有限;不
滑溜水 清水为主+水溶 低成本、低伤害、 脆性矿物含量高、
适于高黏土含量地
压裂液 聚合物添加剂 综合性能好 弱水敏

混合压 滑溜水压裂液+ 性能稳定、携砂能 强水敏储层效果不 黏土含量高、中低
裂液 交联液体系 力好、低伤害 佳 水敏性页岩储层
泡沫压 大量 N2、CO2 分 密易返排、储层伤 成本高、对温度压力 低压、低温、强水敏
裂液 散于少量液相 害小、携砂能力强 敏感、对设备要求高 页岩储层
甲醇基 甲醇作为溶剂+ 表面张力低、凝固 闪点低,需额外安
压裂液 添加剂 点低、溶于水 全防护
气候寒冷地区;严
稠化油 稠化剂溶于油 无需用水、可稠化
与储层不相容 重缺水地区;低
压裂液 中形成压裂液 原油、凝析油
渗、强水敏性储层
液化石 LPG、凝胶混合 密度低、表面张力 易燃、需专门压裂设
油气 压裂 低、残留物少 备
超临界 一定条件 CO2 强水敏性、超低渗
降低起裂压力、置 粘度低、加砂困难、
CO2 压 液体作为压裂 储层;严重缺水地
换天然气、低摩阻 对工具要求高
裂液 液 区

图 4. 51压裂液优选图版

233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 52粘土矿物组成三元图
根据压裂液优选图版,结合储层粘土矿物三元图,做出以下分析:
① 该页岩储层区块开采方式为大型体积压裂,因此初步选择滑溜水压裂液;
② 该 目 的 储 层 渗 透 率 变 化 范 围 大 (0.001~355mD) , 脆 性 指 数 不 高
(52.7~55.9),根据图版选用滑溜水压裂液;
③ 沿水平井段,目标裂缝尺寸不同,砂浓度变化较大,高砂浓度时,选用混
合液(A 靶点处裂缝段),低砂浓度时,选用滑溜水(水平井中间处裂缝段);
④ 该储层呈现中-强酸敏和中偏强-强水敏,压裂液体系需针对储层相应敏感
性,选择合适配方,优选含量 0.1%的 BA1-13 为粘土稳定剂和含量为 0.1%碳酸钠
为 PH 调节剂。
(2)添加剂优选
① 稠化剂优选
稠化剂最为主要的性能指标包括:增粘性能、水不溶物含量。
表 4. 25国内不同植物胶稠化剂结构与性能对比
瓜尔胶及其衍生物
稠化剂 香豆胶 田菁胶 魔芋胶
瓜尔胶 羟丙基瓜尔胶
1%水溶液粘度(mPa·s) 187-351 255-298 156-321 121-212 551
水不容物含量(%) 8-25 2-12 7-15 15-32 6.5-33.8
交联性能 可与硼酸盐、有机硼、钛、锆交联 与硼酸盐
参考价格(104 元/t) 1.2-1.6 2.3-3.2 1.5-1.7 1.2-2.1 1.8
使用范围 低、中、高温储层 低、中温储层 中低温储层
从表 4.25 可以看出,羟丙基瓜尔胶残渣含量最低,同时粘度也最为稳定,适
合特低渗水平井压裂,本气藏温度场 87℃左右,属于中温地层,因此选择羟丙基
瓜尔胶为增稠剂也最为适合。
② 粘土稳定剂优选
该区块水敏性强,因此设计添加粘土稳定剂。
表 4.26 粘土稳定剂性能比较
时间(h)防膨率(%) 1 4 20 28 44 66
KCl 93.5 87.0 72.0 54.2 56.4 55.5
聚合物 92.4 87.0 87.0 85.3 84.0 80.0
BA1-13 93.5 87.0 87.0 87.0 85.3 85.5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KCl 和聚合物的初始防膨率都较高,但经过 66 小时

234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后,KCl 的防膨率仅为 55.5%,而聚合物的防膨率为 80%,BA1-13 防膨率可达


85%以上。由于该区块黏土含量高,对粘土膨胀、运移敏感,因此对粘土稳定剂要
求更高。选用 BA1-13 作为粘土稳定剂,以达到压裂施工中防止粘土膨胀、运移,
减小地层伤害的目的。
③ 助排剂优选
该区块压力系数为 1.4,为高压气藏,但滑溜水对页岩储层伤害大,因此有
必要使用助排剂,促进压裂液的返排,减小二次伤害。
表 4.27 各类助排剂表面张力对比
助排剂代号 加入量(%) 表面张力(mN/m)
BD1-5 1.0 26.3
CF-4 1.0 27.1
CF-2 1.0 28.0
SD2-9 1.0 27.8
BA1-5 1.0 26.0
通过表 4.27 可以看出,试验测试的助排剂 BA1-5,相对于其它助排剂来说具
有更好的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有利于压裂液的快速返排。
④pH 调节剂优选
pH 值调节剂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该区块为中-强酸敏,因此选
用碳酸钠。
⑤ 杀菌剂
水机压裂液一般都应加入杀菌剂,保持胶液表面的稳定性、阻止地层内细菌
生长。常用的杀菌剂有戊酰醛、氯酚盐、季胺、甲醛等,本设计使用常用的甲醛。
(3)压裂液性能评价
设计采用滑溜水+交联液体系,前段使用降阻水携低砂比支撑剂,后段使用
交联液携带较高砂比的支撑剂。并采用较大前置液(降阻水)比例以利于提高缝
长,沟通天然裂缝区域,同时可以降低压裂施工风险。要求配方根据水源、压返液、
天气情况调整杀菌剂量。
滑溜水配方:0.04%降阻剂+0.1%杀菌剂+0.1%粘土稳定剂+0.1%PH 调节剂+
水,100ppm 过氨。
表 4. 28降阻水性能指标参数表
检测项目 条件 压裂液性能指标要求
外观 室温 溶液均一,无沉淀
粘度 170S-1、30℃ <5mPa·s
PH 值 / 7
密度 室温 1.0g/cm3
表面张力 室温 <30mN/m
降阻率 / >60%
防膨率 / >80%
线性胶配方:0.42%瓜胶+0.3%杀菌剂+0.5%粘土稳定剂+0.5%助排剂+0.3%pH
调节剂+0.5%多功能增效剂。

表 4. 29压裂液体系配方综合性能参数表

235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基液表观粘度(mPa·s) 21(25℃,511s-1)
残渣含量(mg/L) <500

4.7.3 转向剂优选

水平井的入 靶 点( A) 位于储层下 部 ,出 靶点( B )位于储层 上部(图


4.53),在水平井段压裂时,水平井两边靶点处的裂缝更容易穿透储层,因此有
必要对两边靶点处裂缝采取控缝高措施。

图 4.53储层中压裂水平井指示图
目前采用人工隔层控缝高技术,选择合适的转向剂形成人工隔层,控制裂缝
向上和向下延伸。因此对于 A 靶点,控制裂缝向下延伸,可采用重质沉降式转向
剂,对于 B 靶点控制裂缝向下延伸,可采取漂浮式转向剂。转向剂优选结果如表
4.30 所示。
表 4.30 转向剂优选结果
类型 密度(g/cm3) 浓度(kg/m3)
沉降式转向剂 石英砂 1.49~2.73 160
漂浮式转向剂 SL-KX-1 1.21~1.51 60

4.8 施工参数设计

类比国内外页岩气储层压裂施工参数,根据 Eclipse 模拟优化的裂缝参数结果,


利用 Meyer 软件,结合选用的支撑剂和压裂液体系,模拟裂缝延伸,得到合理的
施工参数。
表 4. 31国内外主要含气页岩盆地压裂施工参数对比表
Haynesvill Marcell Woodfor
参数 Barneet Bakken Eagleford 龙马溪
e s d
储层深度 1981~ 3200~ 1219~ 1828~ 1892~ 1524~ 2400~
(m) 2590 4115 2590 3353 2796 3302 2500
水平井段长 762~ 1016~ 1016~ 762~ 965~ 889~ 800~
(m) 1270 1930 1397 1270 2489 1143 1000
施工段数 4~6 12~14 6~19 6~12 5~37 7~17 11
阶段液量
2719 1590 1590 2703 1288 1988 1800
(m3)
排量(m3/ 11~12.7 11 12.7 11~14 3~10 5.5~16 /

236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min)
泵压 20.7~34. 34.5~89. 19.3~55.
75.9~103.5 44.9~60 62.1~86.3 54~94
(MPa) 5 7 2
支撑剂浓度 119.8~179.
68.3 119.8 299.6 119.8 389.4 120
(kg/m3) 7

4.8.1 破裂压力预测

根据水平井套管射孔完井破裂压力计算模型(附录 3.2),结合 Y1 井的基本


数参数(表 4.32)和各段的射孔压裂位置,计算得到各段破裂压力如表 4.33 所示。
表 4. 32Y1 井破裂压力计算基础参数表
垂向应力/MPa 56.35 最大水平主应力/MPa 61.5
水平井方位角/° 225 最小水平主应力/MPa 52.39
岩石抗张强度/MPa 1.85-3.3 Biot 多孔弹性参数/无因次 0.5
孔隙度/% 4.87 渗透性系数/无因次 0.5
热膨胀系数/℃-1 0.000025 岩石温差/℃ 5
泊松比/无因次 0.24 孔隙压力/MPa 35
表 4.33 Y1 井破裂压力计算结果
破裂压力/MPa
破裂压力梯度 MPa/100m
井号 压裂层段
不考虑裂缝诱导应力 考虑裂缝诱导应力 (考虑诱导应力)

4215~4315 70.6 70.6 2.88


4115~4215 70.6 69.5 2.84
4015~4115 70.6 68.1 2.78
3815~4015 70.6 69.6 2.84
3615~3815 70.6 69.5 2.84
Y1 井 3415~3615 70.6 69.8 2.85
3215~3415 70.6 68.7 2.80
3115~3215 70.6 67.6 2.76
3015~3115 70.6 66.4 2.71
2915~3015 70.6 64.8 2.64
2815~2915 70.6 62.7 2.56

4.8.2 加砂方式优选

加砂方式主要有连续加砂、间歇停泵加砂及段塞式加砂三种加砂方式,不同
加砂方式形成不同的缝网形态,利用 Meyer 模拟单簇裂缝在不同加砂方式下的缝
网形态。
(1)一次连续加砂

237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54 一次性连续加砂压裂网络裂缝形态模拟图

图 4.55一次性连续加砂压裂网络裂缝形态俯视图
(2)多次间歇停泵加砂

图 4.56 多次间隙注入加砂模拟网络裂缝形态图

238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57多次间隙注入加砂模拟网络裂缝形态俯视图
(3)多次段塞式加砂

图 4.58多次段塞式加砂模拟网络裂缝形态图

图 4.59多次段塞式加砂模拟网络裂缝形态俯视图
(4)结果分析
表 4.34 不同加砂方式网络裂缝参数模拟
加砂方式 裂缝网络 裂缝网络 裂缝带平均渗 泵注程序说明

239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长(m) 宽(m) 透率(mD)


一次性连续加砂 260 80 1.5 前置液+携砂液+顶替液
间歇性停泵加砂 230 60 1.5 前置液+携砂液+顶替液+停泵+前置液
段塞式加砂 290 90 2 前置液+携砂液+前置液+携砂液
裂缝形态模拟结果表明:段塞式加砂获得的裂缝带长度、宽度较大,裂缝带
渗透率较高,施工难度不大,因此使用段塞式加砂方式。
4.8.3 施工参数设计

根据净现值目标优化的裂缝参数,利用 Mshale 模拟得到施工参数。储层渗透


率取值为储层平均渗透 0.25mD 时,以净现值(NPV)为目标函数,优化的各井
网方案裂缝参数优化结果,如表 4.35 所示。
表 4.35裂缝参数优化结果
裂缝参数 入靶点(A) 水平井中间段 出靶点(B)
缝网渗透率 kf(mD) 2.5 1.5 2
单翼缝长 xf(m) 220 180 200
根据该区块大规模降阻水体积压裂理念,类比国内外类似页岩气储层压裂施
工参数,初步定液量为 1500~2000m3/段、砂量为 80~100t、排量为 6~12m3/min、最
高砂浓度 180~240kg/m3。结合压裂与射孔联作分段压裂工艺,为降低施工摩阻,
采用套管注入的泵注方式,砂浓度台阶设为 20kg/m3。
利用 Meyer 中 Mshale 模块,在初步施工参数变化范围内,模拟不同液量、砂
量、排量及砂浓度等施工参数下裂缝参数,最终得到所需平均裂缝参数,目标裂
缝参数示意图如图 4.60~4.71 所示。

图 4. 60目标缝网三维立体示意图(A 靶点处裂缝段)

240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61目标缝长示意图(A 靶点处裂缝段)

图 4.62目标缝宽示意图(A 靶点处裂缝段)

图 4.63目标裂缝导流能力示意图(A 靶点处裂缝段)

241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64目标缝网三维立体示意图(B 靶点裂缝段)

图 4.65目标缝长示意图(B 靶点裂缝段)

图 4.66目标缝宽示意图(B 靶点裂缝段)

242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67目标裂缝导流能力示意图(B 靶点裂缝段)

图 4.68目标缝网三维立体示意图(水平井中间裂缝段)

图 4.69目标缝长示意图(水平井中间裂缝段)

243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70目标缝宽示意图(水平井中间裂缝段)

图 4.71目标裂缝导流能力示意图(水平井中间裂缝段)
Mshale 模拟得到目标平均裂缝参数后,结合气藏资料及射孔优化结果,其平
均施工参数如表 4.36 所示。
表 4. 36单段裂缝施工参数
施工参数 A 靶点→水平井中间段 水平井中间段→B 靶点
盐水(m3) 10 10
滑溜水(m3) 1826↘1429 1429↗1667
漂浮式转向剂(t) / 0↘5

沉降式转向剂(t) 5↘0 /
100 目石英砂(t) 35.7↘27.9 27.9↗32.6
40/70 目陶粒(t) 84.3↘65.9 65.9↗76.9
排量(m3/min) 12↘8 8↗10
80-100-120-140-160- 80-100-120-140-160-
砂浓度台阶(kg/m3)
180-200-220-240 180-200-220
泵注方式 套管注入 套管注入
注:砂浓度较高(最高砂浓度>200kg/m3)时,出现携砂困难,可采取混合压裂液(滑溜
水+线性胶)。
表 4. 37井组裂缝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 Y1 Y2 Y3

244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水平段长(m) 1500 1500 1500


分段数 12 11 12
段长(m) 100~140 100~140 100~140
簇数/段 3~4 3~4 3~4
簇间距(m) 30~40 30~40 30~40

4.8.4 施工泵压预测

根据前期施工参数设计结果,排量主要分布在 8~12m3/min,套管尺寸内径为
121.36mm,根据沿程摩阻计算图版(图 4.72),得到各方案在不同排量下的沿程
摩阻。

图 4.72清水摩阻图版
类比国内外相似页岩压裂施工停泵压力及近井摩阻,考虑储层可能存在的非
均质性,其延伸压力梯度取值为 1.8~2.6MPa/100m,近井筒摩阻为 3MPa,结合沿
程摩阻,各井网方案各段压裂施工压力预测如表 4.38 所示。
表 4.38各压裂段施工压力预测
延伸压力梯度(MPa/100m)
压裂段
1.8 2 2.2 2.4 2.6
第一段 42.1 47.1 52.1 57.1 62.0
第二段 43.0 47.9 52.9 57.9 62.8
第三段 43.8 48.7 53.7 58.7 63.7
第四段 44.6 49.6 54.5 59.5 64.5
第五段 45.4 50.4 55.3 60.3 65.3
第六段 46.2 51.2 56.2 61.1 66.1
第七段 47.0 52.0 57.0 61.9 66.9
第八段 47.8 52.8 57.8 62.7 67.7
第九段 48.6 53.6 58.6 63.6 68.5
第十段 49.5 54.4 59.4 64.4 69.4
第十一段 50.4 55.2 60.2 65.2 70.2
根据各方案中施工压力计算结果,各段施工压力变化值为 40~70MPa。

245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4.8.5 泵注程序设计

表 4.39 A 靶点处裂缝段泵注程序表

净液 累计液量 排量 砂浓度 阶段砂


序号 阶段 累计 t 备注
量 m3 m3/min kg/m3 量

1 高挤盐酸 10 1-2
2 高挤滑溜 136 136 2-10 0 0
3 水
高挤携砂 35 171 12 40 1.4 1.4
4 液1
高挤滑溜 30 201 12 0 1.4
5 水
高挤携砂 35 236 12 60 2.1 3.5
6 液2
高挤滑溜 30 266 12 0 3.5
7 水
高挤携砂 35 301 12 80 2.8 6.3
8 液3
高挤滑溜 30 331 12 0 6.3
9 水
高挤携砂 35 366 12 100 3.5 9.8
10 液4
高挤滑溜 30 396 12 0 9.8 100 目
11 水
高挤携砂 35 431 12 100 3.5 13.3 石英砂
12 液5
高挤滑溜 30 461 12 0 13.3 滑溜水
13 水
高挤携砂 35 496 12 120 4.2 17.5
14 液6
高挤滑溜 30 526 12 0 17.5
15 水
高挤携砂 35 561 12 120 4.2 21.7
16 液7
高挤滑溜 30 591 12 0 21.7
17 水
高挤携砂 35 626 12 120 4.2 25.9
18 液8
高挤滑溜 30 656 12 0 25.9
19 水
高挤携砂 35 691 12 140 4.9 30.8
20 液9
高挤滑溜 30 721 12 0 30.8
21 水
高挤携砂 35 756 12 160 5.6 35.7
沉降式
22 液 10
高挤滑溜 100 856 12 0 35.7 转向剂
23 水
高挤携砂 35 891 12 80 2.8 38.5 40/70 目
24 液 11
高挤滑溜 30 921 12 0 38.5 陶粒
水 线性胶
25 高挤携砂 35 956 12 100 3.5 42
26 液 12
高挤滑溜 30 986 12 0 42
27 水
高挤携砂 35 1021 12 120 4.2 46.2
28 液 13
高挤滑溜 30 1051 12 0 46.2
29 水
高挤携砂 35 1086 12 120 4.2 50.4
30 液 14
高挤滑溜 30 1116 12 0 50.4
31 水
高挤携砂 35 1151 12 140 4.9 55.3
32 液 15
高挤滑溜 30 1181 12 0 55.3
33 水
高挤携砂 35 1216 12 140 4.9 60.2
34 液 16
高挤滑溜 30 1246 12 0 60.2

246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净液 累计液量 排量 砂浓度 阶段砂


序号 阶段 累计 t 备注
量 m3 m3/min kg/m3 量

35 高挤携砂 35 1281 12 160 5.6 65.8


36 液 17
高挤滑溜 30 1311 12 0 65.8
37 水
高挤携砂 35 1346 12 160 5.6 71.4
38 液 18
高挤滑溜 30 1376 12 0 71.4
39 水
高挤携砂 35 1411 12 160 5.6 77
40 液 19
高挤滑溜 30 1441 12 0 77
41 水
高挤携砂 35 1476 12 180 6.3 83.3
42 液 20
高挤滑溜 30 1506 12 0 83.3
43 水
高挤携砂 35 1541 12 180 6.3 89.6
44 液 21
高挤滑溜 30 1571 12 0 89.6
45 水
高挤携砂 35 1606 12 180 6.3 95.9
46 液 22
高挤滑溜 20 1626 12 0 95.9
47 水
高挤携砂 35 1661 12 200 7 102.9
48 液 23
高挤滑溜 20 1681 12 0 102.9
49 水
高挤携砂 35 1716 12 220 7.7 110.6
50 液 24
高挤滑溜 15 1731 12 0 110.6
51 水
高挤携砂 20 1751 12 240 4.8 115.4
52 液 25
高挤滑溜 15 1766 12 0 115.4
53 水
高挤携砂 20 1786 12 240 4.8 120.2
54 液 26
高挤滑溜 40 1826 12
水 表 4.40 B 靶点处裂缝段泵注程序表
累计液 排量 砂浓度 累计
序号 阶段 净液量 阶段砂量 备注
量 m3 m3/min kg/m3 t
1 高挤盐酸 10 1-2 100 目
2 高挤滑溜 100 100 2-10 0 0 石英
水 砂
3 高挤携砂 32 132 10 40 1.3 1.3
滑溜
4 液
高挤滑溜 28 160 10 0 1.3 水
5 水
高挤携砂 32 192 10 60 1.9 3.2
6 液
高挤滑溜 28 220 10 0 3.2
7 水
高挤携砂 32 252 10 80 2.6 5.8
8 液
高挤滑溜 28 280 10 0 5.8
9 水
高挤携砂 32 312 10 100 3.2 9.0
10 液
高挤滑溜 28 340 10 0 9.0
11 水
高挤携砂 32 372 10 100 3.2 12.2
12 液
高挤滑溜 28 400 10 0 12.2
13 水
高挤携砂 32 432 10 120 3.8 16.0
14 液
高挤滑溜 28 460 10 0 16.0

247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累计液 排量 砂浓度 累计
序号 阶段 净液量 阶段砂量 备注
量 m3 m3/min kg/m3 t
15 高挤携砂 32 492 10 120 3.8 19.8
16 液
高挤滑溜 28 520 10 0 19.8
17 水
高挤携砂 32 552 10 140 4.48 23.7
18 液
高挤滑溜 28 580 10 0 23.7
19 水
高挤携砂 32 612 10 140 4.48 27.5
20 液
高挤滑溜 28 640 10 0 27.5
21 水
高挤携砂 32 672 10 160 5.12 31.4 漂浮
22 液
高挤滑溜 80 752 10 0 31.4 式转
水 向剂
23 高挤携砂 32 784 10 80 2.6 33.9
24 液
高挤滑溜 28 812 10 0 33.9
25 水
高挤携砂 32 844 10 100 3.2 37.1
26 液
高挤滑溜 28 872 10 0 37.1
27 水
高挤携砂 32 904 10 120 3.8 41.0
28 液
高挤滑溜 28 932 10 0 41.0
29 水
高挤携砂 32 964 10 120 3.8 44.8
30 液
高挤滑溜 28 992 10 0 44.8
水 40/70
31 高挤携砂 32 1024 10 140 4.5 49.3 目陶
32 液
高挤滑溜 28 1052 10 0 49.3 粒
33 水
高挤携砂 32 1084 10 140 4.5 53.8 滑溜
液 水
34 高挤滑溜 28 1112 10 0 53.8
35 水
高挤携砂 32 1144 10 160 5.1 58.9
36 液
高挤滑溜 28 1172 10 0 58.9
37 水
高挤携砂 32 1204 10 160 5.1 64.0
38 液
高挤滑溜 28 1232 10 0 64.0
39 水
高挤携砂 32 1264 10 160 5.1 69.1
40 液
高挤滑溜 28 1292 10 0 69.1
41 水
高挤携砂 32 1324 10 180 5.8 74.9
42 液
高挤滑溜 28 1352 10 0 74.9
43 水
高挤携砂 32 1384 10 180 5.8 80.6
44 液
高挤滑溜 28 1412 10 0 80.6
45 水
高挤携砂 32 1444 10 180 5.8 86.4
46 液
高挤滑溜 20 1464 10 0 86.4
47 水
高挤携砂 33 1497 10 200 6.6 93.0
48 液
高挤滑溜 20 1517 10 0 93.0
49 水
高挤携砂 33 1550 10 200 6.6 99.6
50 液
高挤滑溜 15 1565 10 0 99.6
51 水
高挤携砂 20 1585 10 220 4.4 104.
液 0

248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累计液 排量 砂浓度 累计
序号 阶段 净液量 阶段砂量 备注
量 m3 m3/min kg/m3 t
52 高挤滑溜 15 1600 10 0 104.
53 水
高挤携砂 20 1620 10 220 4.4 0
108.
54 液
高挤滑溜 40 1660 10 4
水 表 4. 41水平井中间裂缝段泵注程序表
累计液 排量 砂浓度 阶段砂
序号 阶段 净液量 累计 t 备注
量 m3 m3/min kg/m3 量
1 高挤盐 10 1-2
2 酸
高挤滑 100 100 2-10 0 0
3 溜水
高挤携 32 132 10 40 1.3 1.3
4 砂液 1
高挤滑 28 160 10 0 1.3
5 溜水
高挤携 32 192 10 60 1.9 3.2
6 砂液 2
高挤滑 28 220 10 0 3.2
7 溜水
高挤携 32 252 10 80 2.6 5.8
8 砂液 3
高挤滑 28 280 10 0 5.8
9 溜水
高挤携 32 312 10 100 3.2 9.0 100 目
砂液 4 石砂
10 高挤滑 28 340 10 0 9.0
滑溜水
11 溜水
高挤携 32 372 10 100 3.2 12.2
12 砂液 5
高挤滑 28 400 10 0 12.2
13 溜水
高挤携 32 432 10 120 3.8 16.0
14 砂液 6
高挤滑 28 460 10 0 16.0
15 溜水
高挤携 32 492 10 120 3.8 19.8
16 砂液 7
高挤滑 28 520 10 0 19.8
17 溜水
高挤携 32 552 10 120 3.8 23.7
22 砂液 8
高挤滑 80 632 10 0 23.7
23 溜水
高挤携 32 664 10 80 2.6 26.2 40/70
24 砂液
高挤滑11 28 692 10 0 26.2 目陶粒
溜水 滑溜水
25 高挤携 32 724 10 100 3.2 29.4
26 砂液
高挤滑12 28 752 10 0 29.4
27 溜水
高挤携 32 784 10 120 3.8 33.3
28 砂液
高挤滑13 28 812 10 0 33.3
29 溜水
高挤携 32 844 10 120 3.8 37.1
30 砂液
高挤滑14 28 872 10 0 37.1
31 溜水
高挤携 32 904 10 140 4.5 41.6
32 砂液
高挤滑15 28 932 10 0 41.6
33 溜水
高挤携 32 964 10 140 4.5 46.1
34 砂液
高挤滑16 28 992 10 0 46.1
35 溜水
高挤携 32 1024 10 160 5.1 51.2
砂液 17

249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累计液 排量 砂浓度 阶段砂


序号 阶段 净液量 累计 t 备注
量 m3 m3/min kg/m3 量
36 高挤滑 28 1052 10 0 51.2
37 溜水
高挤携 32 1084 10 160 5.1 56.3
38 砂液
高挤滑18 28 1112 10 0 56.3
41 溜水
高挤携 32 1144 10 180 5.8 62.1
42 砂液
高挤滑20 28 1172 10 0 62.1
43 溜水
高挤携 32 1204 10 180 5.8 67.8
44 砂液
高挤滑21 28 1232 10 0 67.8
47 溜水
高挤携 33 1265 10 200 6.6 74.4
48 砂液
高挤滑23 20 1285 10 0 74.4
49 溜水
高挤携 33 1318 10 200 6.6 81.0
50 砂液
高挤滑24 15 1333 10 0 81.0
51 溜水
高挤携 20 1353 10 220 4.4 85.4
52 砂液
高挤滑25 15 1368 10 0 85.4
53 溜水
高挤携 20 1388 10 220 4.4 89.8
54 砂液
高挤滑26 40 1428 10
溜水
4.9 压裂工艺及配套技术优选

页岩的压裂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为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目前通常对页岩
气井进行大型体积压裂措施。在体积压裂中,有不同的压裂工艺及其配套技术,
类比国内外压裂工艺技术(表 4.42),优选该区块水平井多级压裂工艺。
表 4. 42国内外页岩储层压裂工艺技术对比
Barneet Bakken 九老洞 龙马溪
井型 直井+水平井 水平井 水平井 水平井
压裂工艺 水平井桥塞、滑套 水平井桥塞 桥塞、滑套 桥塞

4.9.1 压裂工艺对比

页岩压裂工艺的选择受完井方式、矿物组成、储层埋深、页岩厚度、地层温度、
压力以及渗透率等的制约,因此在进行工艺设计时,因首先分析对比各工艺特点
及其适用性,再结合储层特点及增产要求,优选合适的压裂工艺。
各页岩气压裂工艺对比及选择流程如表 4.43、图 4.73 所示。
表 4.43 页岩气压裂工艺对比
压裂工艺 技术特点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适用范围
多次拖动水力 带压拖动油管作
拖动式水 定位准确无需封隔
喷射管柱,每 业,存在井控风 压裂段数较少的中
力喷射压 器;降低岩石起裂
次一段实现多 险;多次拖动管 等埋深薄层页岩
裂 压力
段压裂 柱,施工周期长
不动式水 投球滑套水力 定位准确,无需封 喷嘴寿命短;不 中等埋藏的薄层页
力喷射压 喷射,一次管 隔器;降低岩石起 适用于埋藏深, 岩多级压裂;尤其
裂 柱多段压裂 裂压力;无需拖动 厚度大的页岩, 适用于裸眼完井
管柱;结构简单, 不能分段生产

250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成功率高
施工周期长;高
依次泵送可钻 定位准确,封隔可 中低地层压力、中
桥塞多级 压井桥塞泵送
桥塞封隔,实 靠;可实现无限级 等埋深、中等长度
压裂 难;长水平段桥
现多段压裂 压裂 水平段的套管完井
塞不易钻除
封隔效果不佳;
裸眼完井,投 工序简单、耗时短;
裸眼滑套 高压投球困难; 粘土含量低、井眼
球或工具开关 选择性压裂开采;
多级压裂 压裂级数受工具 稳定的页岩气井
滑套 裸眼产量高
尺寸限制
选择性压裂开采;
国内使用较少,
固井滑套 水泥+多级滑 井眼稳定;工具开 适用范围广,井眼
滑套可靠性是关
多级压裂 套管柱串固井 关滑套实现多级压 条件差的页岩气井

不动式水 高 固井滑套
大 水平段长
力喷射

地层压力 多 厚 粘土含量

复合桥塞 小 低 裸眼滑套

压裂级数 大 小 页岩厚度

固井滑套 高 高 环空加砂

埋深 薄
少 破裂压力

拖动式水
力喷射 低 低 复合桥塞

图 4.73页岩气压裂工艺选择流程
储层黏土含量高、地质结构复杂、井眼条件差,不易使用裸眼滑套多级压裂;
储层埋藏深,井底多呈异常高压,因此拖动油管作业的拖动式水力喷射技术存在
井控风险,此外该工艺施工周期长,埋深大的储层效果不佳,因此不易使用;页
岩气体积压裂时,水平井水平段长度大,压裂规模大,由于喷嘴的寿命、管柱尺
寸以及可压裂段数的限制,不动管柱水力喷射多级压裂技术在深层大规模页岩压
裂作业中应用效果不佳,不过认为该技术有明显的优点,可应用于页岩小型测试
压裂中。
该区块地层为异常高压储层,在某些高压环境下,采用固井滑套压裂工艺时,
出现投球困难,压差滑套和投球滑套无法打开的情况,且该工艺在国内使用较少
不适合该区块的压裂增产改造措施。
该区块页岩储层压力较高,泵送桥塞时,可能需要压力大,储层中等埋深,
可用连续油管有效钻除桥塞,或采用可溶式桥塞,且桥塞多级压裂易于实现较多
级压裂,在页岩上应用成熟,在埋藏适中、压力环境好、水平井段小的井,桥塞多
级压裂是较好选择,且在拉链式压裂中,该压裂工艺与泵送电缆射孔联作,能够
有效减少作业时间。

251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4.9.2 压裂工艺设计

水平井桥塞多级压裂技术用于套管完井的压裂井中,是页岩气开采最主要的
增产措施,有约 80%的水平井使用此种多级压裂技术。它属于机械式封隔压裂技
术,是通过电缆等逐次下入桥塞坐封后分簇射孔、压裂来实现多级压裂造缝的,
桥塞分为可取式和可钻式两种,可钻式桥塞在应用中占绝大部分比例。
常用的水力泵送可钻桥塞井下工具由射孔枪、坐封工具和复合桥塞组成(图
4.74),其中最为关键的工具是复合桥塞。复合式桥塞具有耐高温、耐高压、材质
轻、可钻性好等特点,它的性能对整个压裂施工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图 4.74可钻式桥塞井下工具组合
在拉链式压裂作业模式中,其压裂工艺为水平井泵送电缆射孔+可钻式桥塞
多级压裂,施工过程为(图 4.75):①用通径规对全井通井,保证井眼清洁;②
用连续油管输送射孔枪和桥塞的组合工具;③座封桥塞,分离桥塞和射孔枪,并
上提射孔枪至第一段射孔位置,射孔;④水力泵送电缆连接的井下工具组合(包
括射孔枪、坐封工具、桥塞)至预定层位;⑤坐封桥塞后分离射孔枪与桥塞;⑥上
提射孔枪至第二段,射孔完成后起出射孔枪;⑦投球封闭桥塞通孔,封隔第一压
裂层段,试压后开始对第二段进行压裂作业;⑧重复 4~8,完成所有层段的压裂
作业。最后按照排采计划进行试气,钻磨井内桥塞后合层求产。
通洗井 第一段射孔 第一段压裂 第二段射孔
井筒准备 (连续油管) (复合桥塞) (泵送电缆)

第二段压裂
(复合桥塞)

钻磨桥塞 完成所有段射 第三段压裂 第三段射孔


放喷排液 孔压裂 (复合桥塞) (泵送电缆)

图 4.75 可钻式(可溶性)桥塞分段压裂工艺过程流程图

4.9.3 压裂配套技术

4.9.3.1 井工厂压裂模式

(1)施工难点
“井工厂”压裂模式指以密集的井位形成一个开发“工厂”,流水线式集中
压裂,目的是通过一体化、批量化施工提高效率,降低平均单次成本。目前“井工
厂”压裂模式可借鉴理论、经验较少,设计和施工均存在很大困难。
A 施工参数优化要求高。丛式井组对裂缝整体布局、压裂顺序、缝长、排量、砂
比等施工参数优化要求高。
B 现场组织实施复杂。该区块体积压裂规模大、施工车组多,同时返排液量多

252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因此现场组织实施拉链式压裂施工难度较大。
(2)对策
A 考虑井网影响,依据各水平井的井眼轨迹,优化压裂次序、裂缝布局、裂缝
长度和加砂规模等施工参数,避免缝间干扰,避免压窜裂缝,达到深度改造的目
的,进一步提高改造效果;依据水平井段方位与最小主地应力方位的夹角、施工
压力的变化,优选段塞数量和最高砂液比,确保不出现早期脱砂等现象。
B 合理利用压裂车组、压裂液罐和排液池,优化液罐和压裂设备的数量,在
管理上降低成本,达到“省时、省力、省钱”的目的。
C 进行裂缝实时监测,确定裂缝分布,优化压裂工艺,调整施工参数。压裂
过程中掌握裂缝的分布,实时监测压裂过程,依据实际裂缝延伸情况随时调整泵
注方案,优化压裂工艺,做到同步调整。
(3)压裂顺序
结合“井工厂”压裂模式,根据地质概况和井场井位分布,同时考虑降低成
本、,确定压裂顺序:Y1+Y3 井→Y2 井→Y4+Y6 井→Y5 井。
拉链式压裂(Zipper Fracturing)是一项较新的技术,是页岩气压裂增产的重
要措施之一,于 2006 年第一次被用于 Fort Worth 盆地 Barnett 页岩的开采中。它是
指对两口或更多距离较近(Barnett 页岩同步压裂的井眼距离约为 152m-305m)且
相互平行的水平井用多套压裂车组同时或者交替进行分段多簇压裂,通过多井之
间的应力干扰,使得储层产生复杂的相互交叉、连通的裂缝体系(图 4.76),增
加裂缝网络的密度和面积,对储层形成体积改造,进而加强地层的渗流能力,提
高页岩气井的初始产量和采收率,适用于多储层页岩气的开采。另一方面,该压
裂技术因采用“工厂化”的作业模式,多口页岩气井集中分布,多套压裂车组同
时作业,减少了设备的搬迁和压裂作业的时间,缩短了区块的建设周期,同时降
低了管理的难度和页岩气输送管道的铺设,此外还有利于压裂液的重复利用,因
而提高了压裂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为页岩气的实现大规模经济开采提供了有
利条件。

图 4. 76拉链式压裂井筒及裂缝分布示意图

253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作业程序

H1 加油 下电 泵 加油
压裂 检泵 缆 送
上提 压裂 检泵

下电 泵 加油 下电 泵
H3 上提 压裂 检泵 上提
缆 送 缆 送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图 4.77拉链式压裂作业模式

4.9.3.2 多体系压裂液连续混配工艺技术

在该区块页岩压裂施工中,每段施工用液量 1800m3 左右,采用滑溜水泵入或


滑溜水和线性胶交替泵入,用液量非常大,采用常规配液方式已无法满足施工现
场液体要求,为此必须采用多种压裂液体系现场连续混配工艺技术。
按照滑溜水 10∶1 的浓缩量,在配液站配制好,井组总计 32400m3 的滑溜水
需要配制 3240m3 的浓缩液,每段平均为 180m3。因此,在现场放置 7 个 50m3 的罐
储存浓缩滑溜水,可保证 2 段施工用液,每天及时进行补充。施工时,在混砂车
泵送清水时,2 台浓缩液泵分别按照对应混砂车施工排量的 1/10 排量,将浓缩滑
溜水泵入相应混砂车吸入端,浓缩滑溜水与清水在混砂车内混配均匀,达到施工
要求的滑溜水。
按照主储液罐、清水池和线性胶液池 90%的有效用量进行测算,确定每天施
工段数、清水池容量、线性胶池容量、日供水量及日配液能力的关系,从而确定清
水和线性胶池的容积大小。
连续混配工艺配套设施主要有混配车、溶胀缓冲罐、液体添加罐、清水储液罐、
供液管汇、闸门和供水泵等。2 台混配车连续混配能力为 10m3/min。由附近河流向
1500m3 清水储液池连续供水,4 台排量为 2.5m3/min 的潜水泵通过供水管汇向 2 台
混配车和 50m3 储水罐组同时供水和储水,满足混配车连续混配对清水的需求,配
好的压裂液经混配车溶胀罐和缓冲罐溶胀后,排入 2500m3 线性胶池储存。混配工
艺流程如图 4.78 所示。

254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 78多体系压裂液连续混配工艺流程图

4.9.3.3 多级供液工艺技术

常规压裂由于施工液量和排量比较小,在供液方式上采取了混砂车吸入口直
接与主供液罐连接,但是非常规压裂施工规模和排量比较大,且使用多种压裂液
配方交替注入,必须对供液方式进行改进,因此必须采用多级供液工艺系统。
① 一级供液系统
一级供液系统是指储液罐至混砂车之间的供液地面流程,按照施工排量
10m3/min 要求,滑溜水和线性胶主储液罐分别交替放置 7 个 50m3 罐,每罐用 3
根 Φ101.6mm(4in)管线与阀组相连,再从阀组与混砂车相连,确保每根管线供液
能力为 1m3/min。同时与 2 台混砂车吸入口相连。施工时操作人员只需要快速搬动
蝶阀就可以实现 2 种不同液体在压裂施工中的无缝转换。工艺流程如图 4.88 所示。
② 二级供液系统
二级供液系统是指储液池至储液罐之间的地面工艺流程,在施工现场研制配
套了供液系统。供液系统由 2 个大排量提液泵(单个提液泵提液能力 13m3/min 以
上)、3 套橇装供液管汇及若干根供液管线组成。2 套提液系统各自与线性胶池和
清水池相连后再通过地面工艺将 2 套系统相连,施工时 1 套提液系统就可以实现
2 种液体交替泵注,另外 1 套提液系统备用,既可以实现 2 种液体在压裂施工中
的无缝切换,又可以保证当 1 套提液泵出现故障时另外 1 套立即投入使用。

图 4.79多级供液工艺技术

4.9.3.4 多套压裂机组配套技术

大型压裂的施工排量大、液量多,施工时间长,而一套完整的压裂车组一般
配备 6-8 台压裂泵车,单套压裂车组已不能满足施工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该
区块压裂施工压力高(70-85MPa 左右),主压裂泵车施工动力不够;二是单台混
砂车长时间连续大排量供液(10m3/min)及高砂浓度(240kg/m3),供砂能力不
足,施工风险大。为满足大排量大液量的压裂施工要求,需将多套压裂机组合理
地优化配置,使其施工能力提高,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
按照大型压裂作业压裂车储备系数 1.5~2.0 要求,该区块页岩气压裂时,从
施工装备配套到地面工艺流程(图 4.80)进行设计优化,采用采用 3 套压裂车组

255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共 10 台 2000 型泵车+6 台 2500 型泵车组合,总水马力达到 35000hp,满足施工功


率储备要求,同时使用 2 台混砂车在线施工。

图 4.80井组大型压裂施工装备及地面流程示意图

4.9.3.5 多机组集中控制、数据采集及实时施工曲线整合技术

大型压裂施工中往往需要多套车组同时在线协同作业,然而,不同时期引进
的压裂车组,特别是混砂车和仪表车不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在施工数据的采集、
传输和处理上,都有独立的采集和控制系统,在压裂施工中不能实现集中控制,
而且不同车组数据采集系统不配套,不能实现数据采集的无缝链接。
由于每套压裂车组分别为各自独立的泵控系统控制,所以其控制方式主要为
模拟控制和网络控制 2 种。为了实现多套车组的集中控制,根据其控制方式的特
点,将模拟控制的仪表车作为现场施工指挥车,并将网络控制电脑集中到该车的
控制室内,以便实现集中控制。
4.9.3.6 裂缝监测技术

在页岩气储层改造过程中,需要使用裂缝检测技术监测裂缝情况,以实时监
测裂缝延伸状态,及时优化施工参数;为后期压裂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采用 3 种裂缝监测方法对 6 口井进行了实时裂缝监测(表 4.44),确保每口
井均有 2 种监测方法进行监测解释。同时现场针对同步压裂进行了 2 次实时调整,
初步形成丛式水平井组压裂现场优化调整技术,即“优化技术=工程+地质+裂缝
监测+工具”,工程方面分析压裂施工曲线变化,地质方面分析单井钻遇情况,
同时结合裂缝监测缝长、方位等参数以及单井球座尺寸大小,优化靠近 A 靶点各
级规模、排量,保证了 2 次优化调整后施工的顺利进行。
表 4. 44井组裂缝监测统计
监测方法 监测目的井
地面微地震 Y1、Y2、Y3、Y4、Y5、Y6
地下微地震 Y1、Y2、Y3
地面测斜仪 Y4、Y5、Y6

4.9.4 压裂工艺及配套技术优选结果

根据各压裂工艺及其配套技术的使用条件,结合储层特点及气藏工程的配产
要求,可得以下认识:

256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1)为充分利用压裂设备,为减小作业时间,根据压裂模式不同 ,
Y1 、Y2 、Y3 井采用拉链式压裂,应选择水平井泵送电缆射孔+复合桥塞联作压裂
工艺。
(2)在大型压裂作业之前,首先应该对页岩储层进行小型的测试压裂,以
获取地层物性参数、闭合应力、射孔及近井筒摩阻等信息,为主压裂提供可靠的依
据。在测试压裂时可以选用不动式水力喷射多级压裂技术进行压裂作业。
(3)若井场面积足够大,能容下两套压裂车组,为充分利用井间应力干扰 ,
产生复杂裂缝,同一井组两边水平井(Y1、Y3)使用同步压裂技术。并利用“工
厂化”作业模式巨大优势,对水平井筒相互平行且距离较近的井组使用同步压裂
配套技术,使得减少设备搬迁和压裂时间,缩短区块建设周期,加强压裂液的重
复利用,提高压裂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4)在“井工厂”作业下,在井场面积允许条件下,当砂浓度较高时,压
裂液体系采用混合压裂液,为满足现场配液要求,使用连续混配工艺技术。
(5)在非常规体积压裂中,施工规模和排量较大,使用多级供液工艺系统。
(6)大型压裂施工排量大、液量多、所需水马力大,一套压裂车组不能满足
施工要求,需多套压裂机组合理地优化配置,将各自独立的泵控系统集中到一处
控制中心。
(7)在页岩气储层改造过程中,需要使用裂缝检测技术监测裂缝情况,以
实时监测裂缝延伸状态,及时优化施工参数;为后期压裂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表 4.45 压裂工艺及其配套技术优选结果
工艺项目 技术措施 备注
首段采用连续油管输送;桥
压裂工艺 电缆射孔+桥塞分段压裂
塞分为可钻式和可溶式
小型测试压裂 不动式水力喷射多级压裂 /
井场面积允许条件下,采用
压裂作业模式 3 井拉链式压裂 多套压裂车组的同步压裂模

砂浓度过高时,采用滑溜水+
压裂液体系 滑溜水
线性胶混合压裂液
供夜系统 多级供夜系统 /
裂缝检测技术 微地震监测 /

4.10 压裂设备及管柱优选

4.10.1 压裂设备优选

根据前述压裂工艺及其配套技术要求,压裂设备要求如表 4.46。
表 4. 46井场拉链压裂模式下压裂设备
设备名称 准备量 备注
2500 型压裂车 6~8 台
2 套压裂车组
2000 型压裂车 10~12 台
混砂车 2~4 台
提液泵系统 2~4 套 提液泵供液能力 13m3/min
砂罐车组 2~4 套
50m3 液罐 24~30 其中 7 罐为喷砂液罐

257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除砂器 1~2 套
1.75 连续油管 2~4 套 1 套备用

4.10.2 压裂管柱优选

首段采用连续油管输送射孔+桥塞压裂联作工艺,其压裂管柱如图 4.81 所示。

图 4.81连续油管输送射孔+桥塞分段压裂工艺管柱示意图
由上到下主要由生产套管、连续油管、射孔枪、桥塞等组成。
其它段泵送电缆式桥塞分段压裂工艺,其压裂管柱示意图如图 4.82 所示。

图 4. 82水力泵入式电缆可钻式桥塞压裂工艺管柱示意图
由上到下主要由生产套管、电缆、射孔枪、座封工具、复合桥塞等组成。
4.11压裂液返排及处理

4.11.1 桥塞钻磨

在压裂施工完成后,需要用连续油管对桥塞进行钻磨,其主要步骤如下:
(1)安装 1.75in 连续油管,安装 10K 井口防喷器和防喷管。
(2)进行拉力测试到 15 000 lbs,再重新上扣到位,拧紧销钉。
(3)用最大的球(7/8")对所有组件通径,检查所有球的尺寸。
(4)连接双备压单流阀和进行压力测试,保证瓣式单流阀功能正常。
(5)连接防喷管,连接工具总成,进行马达的功能测试,记录压力和排量。
(6)连接好防喷管,进行最终的压力测试到 50MPa。
(7)开井,下连续油管,每下 320m 进行拉力测试和记录悬重,下入速度控
制在 16m/min。当通过井下缩径位置,如井下安全阀和坐落接头剖面时,下入速度
控制在 5m/min。
(8)向上拉直到正常悬重。

258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9)无排量下 150m 后,起泵,提排量到 160L/min,下钻。


(10)在 1500m 进行拉力测试,增加排量到 400L/min,用 80m3 胶液冲洗。
(11)在顶部桥塞坐封深度 15m 之上,停止下入,进行拉力测试,注意重力
指示表上提和下放重量。
(12)以 20m/min 下入,做好第一个桥塞深度标记和冲洗胶液用量,返出排
量应该高于泵注排量 80L。
(13)用胶液磨铣,一旦磨铣完成,用 16m3 胶液冲洗碎屑。
(14)磨铣速度由循环压力表上记录的压差来调节,压差在 1.4~2.1MPa 是
马达操作的理想压差。如果压力下降,表明桥塞磨铣完成,慢慢下入连续油管,
保持最优在 1.4~2.1MPa 压差。循环压力应该是在 24.5MPa,保证连续油管的循环
压力不会操作马达失速的最大工作压力, 当马达失速,压力迅速增加 4.2~
5.2MPa。这个压力要和连续油管提供者确定。24.5MPa 的压力是以连续油管最大允
许移动压力 35MPa 来定。连续油管目前允许的最大循环压力可能更高。一般我们
认为马达磨铣循环压力比连续油管最大循环压力低 10.5MPa。
(15)在恒压重下继续慢慢磨铣直到钻速增加,这表明桥塞卡瓦磨铣了,桥
塞可移动,整个磨铣过程不会超过 30 分钟。
(16)继续下入到第二个桥塞,标记好桥塞深度和胶液用量。
(17)以 8m~11m/min 上提到到造斜点,进行第一次短起,以 80m3 胶液冲
洗。
(18)以 12m~18m/min 下入,到第二个桥塞深度,慢慢下到桥塞坐封深度
直到有遇阻显示,保持 1.4~2.1MPa 循环压力,当磨铣完第二个桥塞后,用 16m3
胶液冲洗。
(19)循环以上步骤直到钻完最后一个桥塞,当第一个桥塞磨铣后,开始磨
铣第二个,由于速度变化,磨铣可能变得不稳定,这可能显示压力峰值变化或甚
至马达的失速。
(20)一旦桥塞被磨铣完,继续以一定排量下过整个生产层段,保证在整个
生产段通径,无阻碍生产。下到要求深度,停止下入,从底部循环。上提到顶部磨
铣层段,停止泵注,再慢慢下过整个生产段。起出连续油管,提到地面,保证井
安全和防喷管泄压。
4.11.2 压裂液返排设计

4.11.2.1 压裂液返排工艺

该页岩气储层有很强的水敏,因此在压裂液返排时,应该快速返排,通常在
自喷式返排后期,储层见气之前,井底会产生一定积液,导致液体返排率低,通
常只有 20%左右。因此在自喷式返排后期,可以采取人工举升的方法强制快速返
排压裂液。
气举排液是在气举排水采气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它是采用气举
卸荷技术的基本原理,以较低的井口注气压力,通过气举阀向井筒内注入气体降
低井液的梯度,并充分利用气体的膨胀能,将井筒中的洗井液和压裂液、酸化液
等快速返排。
(1)确定注气深度和注气量

259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根据 Y1 井自身井结构和前期压裂液用量,利用 PIPESIM 软件设计返排速率,


调试相应参数,如注气量、注气压力、注气温度等,得到结果如图 4.83 所示:

图 4.83 最深注气点和、注气量和注气压力优化
由上图可知:在出口压力为 5MPa 时、注气量 13550m3/d、地面注气温度 26℃
时,最深注气点为 2487.73m,同时井口处的标况产液量为 854.58m3/d。
(2)管柱敏感性分析
对几种不同内径管柱进行气举敏感性分析,得到气举响应曲线如图 4.84:

图 4.84 气举排液的管柱敏感性分析
如上图可知:管径为 2.5in 时,注气深度较深,产液量较高,同时注气量也较
小 , 因 此 , 优 选 管 径 为 62mm 的 管 柱 进 行 气 举 排 液 , 此 时 , 注 气 最 深 点 为
2383.764m,注气量为 13550.149m3/d。
(3)气举阀参数设计
根据前两步优选注气量、注气温度、最深注气点,设计气举阀类型及分布,参
数设计如图,结果如表、如图 4.85~图 4.86:

260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85 气举阀参数设计

图 4. 86 气举阀分布
表 4. 47 气举阀设计结果
级数 1 2 3 4 5 6
排液阀深度,m 513.55 1005.3 1437.7 1835.7 2200.6 2538.4
阀孔尺寸,mm 2.5 2.5 2.5 2.5 2.5 2.5
工作筒型号 KPX-115 KPX-115 KPX-115 KPX-115 KPX-115 KPX-115
连结扣型 3-1/2EUE 3-1/2EUE 3-1/2EUE 3-1/2EUE 3-1/2EUE 3-1/2EUE
(4)制氮车优选
制氮车连续油管氮气气举排液工艺是通过 NPIU 1200-35HP 膜制氮增压设备
在施工现场以空气为原料制出氮气,经过增压设备将氮气增压后用旋塞阀连接连
续油管车,通过下入预定深度的连续油管(带单流阀)进入井内将井内积液从油管
与连续油管的环空排出,如图 4.87。

261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 87 制氮车连续油管气举排液工艺流程图
该制氮车的优点有:采用物理方法制氮,获取氮气的成本低,直接从空气中
获取,无需原材料;由于该设备采用车载运输不受地理、地貌的影响,机动灵活
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高;输出排量大,氮气纯度 96%~97%时最高排量可
达 1200m3/h,而且可以实现连续生产。
制氮车现场制氮的过程为:环境空气经喷油螺杆空气压缩机组进行压缩、油
气分离、冷却后,进入膜系统的空气处理装置膜系统的空气处理装置对空气中的
油水进行分级过滤、温度调节、活性碳吸附除油等处理。处理后的干燥、洁净、恒温
的压缩空气进人膜分离制氮装置,膜分离制氮装置对处理后的空气进行氧氮分离
空气压缩机产生的高压空气进人膜组分离时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及少量的二氧
化碳快速透过膜进人另一侧被富集,膜组的侧面分离出的富氧空气收集后排入大
气,氮气透过膜的速率较慢则在膜组的出口滞留被收集,被收集的氮气出口压力
几乎与入口压缩空气的压力相同,动力损耗非常小。膜制氮系统可将廉价的空气
中氮从 78%提高到 95%以上,最高可得 99.9%的纯氮。通过系统的控制面板调节压
缩空气的压力、流速及温度等参数,可以得到工艺所要求的氮气纯度和流量。达到
所需纯度的氮气再经增压机组增压后通过连续油管注入井内,如图 4.88。

图 4.88 制氮过程示意图
制氮车连续油管气举排液技术与传统排液技术相比,不受井型限制,下达深
度长,注气点及注气速度灵活可控,排液速度快,施工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深
层及复杂结构的天然气井排液复产。制氮车连续油管气举排液技术与连续油管液
氮排液技术相比,施工成本更低,施工更安全可靠,且可持续制氮排液。选用制
氮车时需参考注气压力,正常排液时的工作压力为 25.5MPa,气举启动时需要压

262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力较高,优选压缩机压力为 35MPa 左右的制氮车。

4.11.2.2 压裂液返排制度设计

该区块闭合压力较大,且水敏性强,因此可以采取“强制裂缝闭合”的返排
制度,配以较高砂比和高质量支撑剂控制措施,其具体做法是:在打完顶替液之
后立刻泄压,强制裂缝闭合,待地面监测到裂缝闭合之后换小油嘴小排量排液,
30 分钟之后再换大油嘴进行大排量返排。这种方法有效减小了残液在地层的停留
时间,大大降低残液对储层的伤害。实验证明,这种方法能高效地提高低渗透油
气井支撑裂缝的导流能力和返排效果。
因此可以通过页岩气裂缝强制闭合模型(附录 3.3),得到不同支撑剂粒径
下,井口压力与放喷油嘴直径关系的优化图版。根据该区块具体支撑剂粒径,利
用优化图版,在不同井口放喷压力下,得到合适尺寸油嘴。
表 4. 48返排制度设计基础参数
参数 数值
压裂液类型 滑溜水
压裂液密度(kg/m3) 1020
压裂液粘度(mPa•s) 3
支撑剂粒径(目) 40/70
支撑剂密度(kg/m3) 1880
裂缝闭合压力(MPa) 52.39
地层压力(MPa) 35
喷嘴长度(m) 0.05
粘结力系数 0.0256
薄膜参数 2.13×10-7
8
ds=0.599mm
7.5 ds=0.499mm
放喷油嘴直径(mm)

7 ds=0.299mm
6.5 ds=0.149mm
6
5.5
5
4.5
4
20 22 24 26 28 30 32
井口压力(MPa)
图 4.89 不同支撑剂直径下最优放喷油嘴直径随井口压力变化曲线图
根据井口压力与放喷油嘴直径关系优化图版,在 40/70 目支撑剂下,得到不
同井口压力下,油嘴尺寸优选,如表 4.49。
表 4.49 40/70 目支撑剂放喷油嘴优选
井口压力(MPa) 22 24 26 28 30
油嘴直径(mm) 6.5 6 6 5.5 5.5

263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4.11.3 返排液处理

在压裂施工过程中,“返排液”有时指完井阶段产生的废水,其处理成本作
为完井成本的一部分;也有定义为返排后 30 天内收集到的液体。这里将压裂返排
液和产出水都统成为返排液。
目前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页岩气压裂返排水处理标准,因此借鉴美国先进的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处理工艺,设计该页岩气区快压裂返排液处理工艺。美国页岩
气压裂返排液处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深井灌注。同石油和天然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伴生水一样,页岩气压裂
返排液可通过深井灌注进行处置。按照美国环保署的要求,能够接纳上述废水的
为第二类灌注井。
( 2 ) 市 政 污 水 处 理 厂 处 理 后 外 排 。 根 据 Lutz 等 人 的 统 计 , 2008 年 在
Marcellus 页岩区共有超过 40×104m3 的气田废水(以压裂返排液为主)经市政污
水处理厂处理后外排。
(3)现场或中心建厂处理后回用。研究结果显示,随着 Marcellus 页岩区开
发规模的扩大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返排液回用从 2008 年的不到 10%上升到
2011 年的 70%以上。该区块均以 100%回收利用作为目标。
(4)现场或中心站处理后外排。针对多次回用后水质不再适合继续回用的返
排液,或者因为现实原因回用成本较高的情况,现有的水处理服务技术能够达到
外排标准要求。目前也有研究进行“零排放”处理技术的尝试,并回收氯化钠等
副产品。
根据美国页岩气压裂返排液 4 种处理办法,做出了返排液可能的处理途径,
如图 4.90 所示。

图 4.90 压裂液处理技术路线
该区块井数为 45 口,总液量为 8.1×105m3,每口井平均返排率按 40%计算,
共有 3.24×105m3 返排液,液量较小,从经济角度,重新钻注水井,费用较高,因
此深井管柱不合适。
根据不同地区压裂返排液水质的不同以及企业处理要求的不同,返排液的处
理可分为三级。一般而言,一级处理主要去除返排液中的悬浮颗粒(TSS)、压裂液
残余成分、原油等;二级处理主要去除钙、镁、钡和锶等二价金属离子;三级深度处
理主要降低水中盐浓度,特别是氯离子含量。第 1、2 级处理过程主要利用水力涡
旋法、电絮凝法、化学絮凝法、树脂吸附法和软化法等技术进行处理;在进行第 3
级深度处理时,当返排液总盐度低于 40000mg/L 时一般采用超滤、纳米过滤和反

264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渗透膜等技术,当总盐度高于 40000mg/L 时一般采用热处理技术。


目前国内的页岩气返排处理技术还不够完善,该页岩气藏的返排液处理可以
采用三级处理的方式进行回收利用(图 4.91~4.93)。

图 4.91 返排夜一级处理流程

图 4.92 返排夜二级处理流程

265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图 4.93 返排夜三级处理流程

4.12 完井工程健康、安全及环保

完井工程健康、安全及环保的任务就是采取系统措施,确保在生产和作业过
程中工作人员及周边居民的健康、安全,使周围环境收到污染的可能性最小。对于
含硫天然气的开采,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考虑整个生产过程中潜在的 H2S 危害。
第 7 章 HSE 制订了全面的健康、安全环保规范、标准,包括完井工程方面的详尽内
容,所以本节就主要完井工作要求作一简单叙述。
4.12.1 应执行的标准与规范

(1)严格按照下列国标、行标相关标准,对含硫气井作业及生产过程中的健
康、安全及环保进行规范。
《含硫气田 H2S 监测与人身安全防护规程》(SY/T6277-2005);
《 含 H2S 油 气 井 生 产 和 天 然 气 处 理 装 置 作 业 的 推 荐 作 法 》 ( SY/T6137-
2005);
《含 H2S 油气井井下作业推荐作法》(SY/T6610-2005);
《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SY/T6276-1997);
《含硫气井安全生产技术规定》(SY/T6137-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应符合 SY5225-1994 中的相关规定;
《中国石油与天然气总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办法》;
《中国石油与天然气总公司清洁无害化矿区(工厂、公司)验收标准和验收办
法》;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
《石油开发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8978-1996)。

266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2)严格执行第 7 章关于该区块各项标准、规范的实施细则和健康、安全及
环保预案。
4.12.2 完井方案健康、安全及环保要求

在含硫气井射孔、压裂、试气、放喷测试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措施制定详细的安
全环保预案和应急反应计划,并成立相应的安全环保管理小组,确保各项措施严
格按照健康、安全及环保要求施工,有效防止 H2S 对人员造成的伤害。
(1)地面流程准备的安全要求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要求的地面流程图,对分离器放喷测试管进行安装,
并达到设计要求。分离器距井口必须保持在 15m 以上的安全距离,锅炉距井口必
须保持在 30m 以上安全距离。放喷测试管线弯头要大于 90°,并要求全部采用压板
固定,禁止用白棕绳或铅丝固定。采气井口、分离器一律使用 Φ9.52~Φ12.7mm 钢
丝绳对角四方绷紧固定,尤其是分离器,其对方四角的角度应为 45°左右。放喷管
线及测试管线禁止焊接,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清洗、吹扫,并进行试压达到设计要
求。检测地面流程的全部针阀、闸板(自动、手动),要求开关轻便、灵活、可靠。
(2)刮管、通井、洗井作业安全和环保要求
在下刮管、通井工具时注意盖好井口,防止落物掉入井内,发生卡钻。起钻过
程中注意灌满井筒泥浆。通完井后,注完隔离液,应保持井内泥浆性能稳定,停
泵观察 16 小时,看有无后效,再循环一周后方可起出通井管柱。
(3)射孔作业的安全环保要求
射孔前做好射孔的放喷、防火等安全工作及物质准备。射孔作业应连续,要求
分工明确,严守岗位。射孔点火前必须认真检查,保证射孔的准确无误。射孔时必
须按照射孔通知单进行,严禁误射、漏射。若射孔弹未爆,起出射孔枪后应有射孔
专业人员拆卸。射孔结束,大排量循环两周,停泵观察 16 小时,观察无后效,才
能起出射空枪管柱。
(4)下压裂管柱作业安全和环保要求
封隔器入井时,必须按照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操作。下管柱时必须
使用双吊卡,入管柱必须把扣上紧,禁止转动管柱。下管柱过程中必须平稳操作
注意控制下放速度,禁止猛提、猛放、猛刹。遇阻不准超过 30KN。
(5)压裂施工作业健康、安全和环保要求
① 健康要求:施工场地应尽量选择在无居民去范围内,减小噪声对居民的生
活健康影响;大型压裂施工时,在施工井场周边建立隔音板,减少噪音对周边居
民生活影响。组织员工进行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员工身心健康。
② 安全要求:
严格遵守 QHSE 的相关规定。
压裂施工前,在压裂现场开一个全体人员参加的安全会,全面了解施工井的
作业情况、基本数据,对施工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防范措施。
压裂井口送往井场之前要装齐并整体试压合格,施工前四角用钢丝绳固定绷
紧,并用地锚固定。
压裂施工现场必须有“危险”、“禁止入内”标志。
严格遵守 Q/HB1113-94《井下作业安全技术规程》及《井下作业井控实施细则》
的有关规定进行作业。

267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安全员负责阻止非工作人员进入井场,工作人员进入高压区要尽量在相对安
全的地方进行工作。
压裂施工时作业队要有干部和当班人员在场。
压裂设备的摆放及管线连接要遵守 SY/T6088-94 标准。
压裂队在施工前全面检查设备仪表,高压、超压保护装置必须灵敏,做到超
压即停泵,确保安全施工。
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按要求(规定)穿戴劳保护用品。
施工现场严禁烟火,施工车辆排气管要带防火帽。
施工现场成立施工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甲乙双方人员,施工中一旦出现
特殊情况,应由领导小组成员及时协商解决。
施工中坚守岗位,巡回检查,发生事故参与人员应听从统一指挥。
发生意外情况,施工人员要听从统一指挥,注意人身安全的同时采取紧急措
施。
配液、施工按设计执行。
录取完整、详细的施工资料和数据。
③ 环保要求
严格遵守 QHSE 的相关规定。
施工、配液前对压裂液及各类添加剂、支撑剂必须进行室内评价,确保产品合
格。
储液罐清洁无残存液体及杂物,压裂用水需做采样分析 pH=6.5~7.5。
配制稠化剂时加料均匀,每袋粉剂瓜胶的加料速度应≥ 1min,避免出现“鱼
眼”。
每罐加料结束,大排量循环 15min 以上,至罐内上下层胶液粘度和 pH 值一
致为止。
井场要有排污池,出井液要全部入池。
做好防火、防爆、防污染等预防工作。
严格执行当地政府的环保要求。
(6)测试施工安全和环保要求
现场配备足够的空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充气泵、H2S 报警器及大功率防暴排
风扇。
操作人员必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掌握警报信号的含义,掌握 H2S 检测仪的
性能;识别风向标;充分了解逆风方向的重要性以及安全撤离路线等。
操作人员应掌握呼吸保护器和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具的性能和正确使用方法,
掌握人员中毒后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作业时现场安排救护抢险车、医护人员值班并备好 H2S 中毒急救药品。
作业区用警示带隔离,严格控制作业区的人数,井场范围内严禁吸烟,杜绝
明火,作业区内禁止使用手机。
作业前测风向,作业车应摆放在井口 30m 的上风口,将两台防暴排风扇摆放
在上风口对着井口吹。
施工开始前应进行现场安全注意事项学习,并明确一名现场指挥,各岗应将
施工情况汇总后报告现场指挥,由现场指挥协调和指挥作业区作业人员的动作。
其中井口刚分为两组,每组工作时间为 25min,两组人员轮流到井口安装或拆卸
放喷管;非井口岗人员作为后备组,随时做好应急抢险和其他辅助工作。

268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操作人员在井口作业时,必须检查是否穿戴好防护措施,开启 H2S 检测仪,


严防 H2S 中毒事件的发生。
当空气中 H2S 浓度达到 20ppm 时,为安全起见,在岗人员迅速取用呼吸器,
其余人员不得进入作业区。
当空气中 H2S 浓度达到 50ppm 时,中间巡查岗应升起红旗。
入井工具上提下放过程中速度不超过 50m/min,防止碰、挂。
在起下工具前,为防止钢丝上附有 H2S 气体使绞车操作人员中毒,在井口接
软管用清水冲洗钢丝,并将 1 台排风扇摆放在绞车滚筒旁对着绞车滚筒吹。
防喷管泄压采用高压软管引离井口 60m 泄压并点火燃烧,泄压完 30min 后才
能开始拆卸。
4.12.3 完井工程紧急预案

压裂施工是一项高危险综合作业,集中人群与大型设备在高压、高温、噪声等
环境中工作必须对人员、财产和环境加强保护。为最大程度地预防事故发生以及在
危害或其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的情况下,能快速高效有序地对紧急事件进行处理
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员生命,减少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提出以下施工应急预案:
(1)成立现场施工应急领导小组,在紧急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应急预案实施
的决策。
(2)如油层致密、射孔效率低、吸液能力差,施工泵压超过 95MPa,油层压
不开,则停止施工。
(3)施工中若地面管线、井口装置、闸门等部件一旦刺漏,立即停止施工,
待井筒完全泄压后方可整改,整改合格后继续施工。
(4)施工过程中如果套管压力突然上升,井口套压超过 45MPa 要立即停止
施工,放喷泄压后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下步措施。
(5)加砂过程中压力突然上升,应停止加砂或降低砂比,继续泵入压裂液 ,
待泵压正常后继续进行加砂施工。
(6)在施工中发生砂堵无法继续进行施工,油管放喷至油压为零,软探砂
面到封隔器中心管顶部,解封进行反冲砂;若反冲砂不成功,则起压裂管柱,下
复合管柱冲砂。
(7)若管柱被砂卡,压裂现场很难解除,可采用活动管柱解卡或憋压法等
措施解卡;若措施无效,采取修井动力进行解卡措施。
(8)压裂时若套压突升、井口有较大的震动声响同时油管上顶,经分析判断
为管柱断脱,则应立即停止施工,采取修井动力进行大修措施
4.13 本章小结

本章涵盖了全套完井方案设计以及相关工艺优选、参数计算、施工设计等,具
体为以下内容:
(1)基于应力角度,以形成复杂缝网为目的,进行射孔设计,其设计结果
如表 5.50 所示。
表 4.50 射孔设计
项目 结果 依据
射孔方式 分簇射孔 诱导应力场

269
第 4 章 完井工程方案

射孔位置 缝网复杂位置 脆性剖面、地应力剖面、天然裂缝剖面


两边缝段间距 100m
段间距 渗流力学,裂缝间渗流场干扰
中间缝段间距 200m
簇间距 30~40m 扩展有限元模拟应力干扰
首段连续油管输送射孔
射孔工艺 射孔与压裂联作,有效减小施工时间
其他段泵送式电缆射孔
孔深:40~50cm
孔密:16 孔/m
射孔参数 射孔后产能比最大化
相位角:60o
孔径 5~6mm
89-12-90 型射孔枪
射孔材料 DP41HMX-52-89 型射孔弹 射孔参数及储层敏感性
无固相清洁盐水
布孔方式 螺旋布孔 /
(2)基于产能角度,以净现值为目标,优化了水平井组的不同段的裂缝参
数,根据优化的裂缝参数,模拟水平井不同段施工参数,最后进行施工工艺设计
其结果如表 5.51 所示。
表 4.51 压裂设计
项目 结果 依据
A 靶点 中间段 B 靶点
缝网渗透率 基于产能角度,以
裂缝参数 2.5 1.5 2
(mD) 净现值为目标
裂缝长度(m) 220 180 200
100 目石英砂 闭合应力、缝网渗透
支撑剂(t) 35.7+84.3 27.9+65.9 32.6+76.9
+40/70 陶粒 率要求、支撑剂性能
压裂液(m3) 滑溜水+线性胶 846+980 1429 1667 体积压裂、高砂浓度
排量(m3/min) 12 10 8 大排量体积压裂
泵注方式 光套管注入 大排量、拉链式压裂
连续油管洗井、拉链
首段连续油管输送射孔+复合桥塞压裂联作 式压裂、充分利用压
压裂工艺
其他段泵送电缆射孔+复合桥塞压裂联作 裂工具设备、减小作
业时间
拉链式压裂作业模式
多体系压裂液连续混配工艺 大型体积压裂、井工
配套技术
多级供液工艺技术 场作业
裂缝监测技术
快速返排,减小水
压裂液返排 自喷返排后期,气举返排工艺

270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第5章 采气工程方案

5.1 生产系统节点分析

5.1.1 气井产能公式确定

通过 YY1-YY4 四口井的试采数据(表 5.1),利用一点法试井得到产能方程,


得到每口井的井底流压和产量关系图 5.1,根据井底流压和产能关系图可得各井
的无阻流量及 n 值(表 5.2)。
表 5.1 4 口案例井试采数据
初期 目前
案例井
套压(MPa) 产量(m3/d) 套压(MPa) 产量(m3/d)
YY1 26.8 60230 20.6 64101
YY2 29.99 65346 24.23 66317
YY3 27.81 101364 24.26 115465
YY4 30.13 140534 27.65 149630
2
pwf
Log(1  2 )  nLogqsc  nLog q 0
pR (5.1)
Logqsc
4.7 4.8 4.9 5 5.1 5.2
0
-0.1
y = 9.463x - 45.68
-0.2
Log(1-pwf2 /pR2 )

y = 2.817x - 14.56
-0.3
-0.4
-0.5
-0.6 y = 5.033x - 26.43
y = 47.14x - 227.5
-0.7
YY1 YY2 YY3 YY4

图 5. 1每口井井底流压和产量关系图
表 5. 2每口井无阻流量及 n 值
YY1 YY2 YY3 YY4 平均值
无阻流量
67177 66996 147441 178377 114998
q0(m3/d)
n值 9.463 47.14 2.817 5.033 16.113
所以气井产能方程为:
2
pwf
Log(1  2 )  16.113Logqsc  81.544
pR (5.2)

271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5.1.2 气井产能与井口压力关系分析

(1)取井口为解节点,流入部分包括从地层外边界到井口,流出部分为井
口,压力为恒定值,等于井口压力。
(2)计算流入动态曲线。流入节点压力是地层压力减去地层压力损失和井筒
压力损失。给定不同产量,根据产能方程及井底流压,进而根据气体单相垂直管
流计算方法计算井口压力。
(3)计算流出动态曲线。流出节点压力等于井口压力,井口压力取
3 、5 、10 、15、20、25、30MPa 七个值。
(4)利用 PIPESIM 软件绘制流入和流出动态曲线,如图 5.2 所示。

图 5.2 以井口为节点流入流出动态曲线
(5)确定协调点。
根据不同的井口压力,即可确定协调点,如表 5.3。由此可见,当气井井口压
力高于 5MPa 时,需要针型阀节流调压,当井口压力低于 5MPa,则需要压缩机将
井口压力增加至 5MPa。
表 5. 3不同井口压力下的气井产量
地层压力(MPa) 35
井口压力(MPa) 3 5 10 15 20 25 30
产量 104(m3/d) 29.4 28.5 25.6 21 15 7.8 无协调点

5.1.3 气井产能与油管尺寸关系分析

(1)取解节点在井底处。
(2)计算流入动态曲线,假设一些列产量,根据地层压力和产能方程,计
算井底压力,即流入节点压力。
(3)计算流出动态曲线。根据不同的油管尺寸,假设产量,根据井口压力和
单项气体垂直管流计算方法计算井底压力,即流出节点压力。
(4)PIPESIM 绘制流入和流出动态曲线,如图 5.3 所示。

272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图 5.3 以井底为节点不同油管尺寸下流入流出动态曲线
由图 5.3 可见,对于单井,油管直径从 1 1/2in 增加到 2 7/8in 时,产量增加幅
度很大;当直径超过 2 7/8in 后,产量增加幅度小。
根据配产,单井为 15×104m3/d 左右。从考虑气井稳产,地层压力衰竭,协调
点变化,油管尺寸应不小于 2 7/8in,小油管足以满足;同时考虑测试管柱的下入,
气井生产对油管尺寸不要求太大,最优尺寸需进一步根据携液等一体考虑。
5.1.4 井口节流油嘴选择

许多自喷井在井口都要安装节流装置—油嘴,用于控制气井的产量。有多种
情况要求限制气井产量,包括防止地层出砂,通过调节油嘴直径的大小控制井口
压力,以满足地面设备的耐压要求或防止生成水合物。
亚临界状态下产量与压力、气嘴直径的关系:
 2 k 1

0.408 p1d 2  k   p  k  p  k

qsc    
2
  
2

 g T1Z1  k  1   p1  p
 1  

 
 (5. 3)
临界状态下产量与压力、气嘴直径关系:
 2 k 1

0.408 p1d 2  k   2  k  2  k 
qsc        
 g T1Z1  k 1   k 1   k 1 
  (5. 4)
式中:
qsc—— 标 准 状 态 ( P=0.101325MPa , T=293K ) 下 通 过 气 嘴 的 体 积 流 量 ,
4 3
10 m /d;
d ——气嘴直径,mm;
p1——气嘴入口处的压力,MPa;
p2 ——气嘴出口处的压力,MPa;
γg——天然气相对密度;
T1——气嘴入口处温度,K;
Z1——在气嘴上游状态下的气体压缩系数;
K——天然气的绝热系数。

273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根据地面工程集输管线压降计算,需要油嘴输出压力 P2 保持在 5MPa,油嘴


输 入 压 力 P1 为 30MPa , T1=303K , 相 对 密 度 0.6 , Z=0.95 , 计 算
2mm、4mm、6mm、8mm、10mm 直径嘴流曲线如图 5.4。

图 5. 4不同气嘴尺寸下的嘴流曲线
根据本气藏的配产情况,储层水平井单井配产 15×104m3,如图 5.4,确定储
层水平井初始选用 8~10mm 直径气嘴。

5.1.5 预测临界携液流量

由于气井生产地层压力会降低,前期滑溜水和地层水析出,都可能造成气井
井底积液,积液会对气井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少量积液就会使低压气井停喷;井
筒积液会增加对气层的回压,限制井的生产能力;井筒积液会造成井筒地层附近
地层受到伤害;含水饱和度增加,气相渗透率降低,产能降低。因此含水气井的
生产,应该考虑气井临界携液流量。
采用西南石油大学李闽等人的计算模型,临界流速为:
  ( 1   2 ) 
ucr  2.5  
 g 2  (5. 5)
气井临界携液流量为:
Apucr
qcr  2.5 104 
ZT (5. 6)
以 5MPa 为井口压力,σ=0.06N/m,ρl=1074kg/m3 ,Ttf=303K,Z=1.02,计算
不同油管内径下的临界携液流量如表 5.4 所示:
表 5. 4李氏方法预测的临界携液气量
油管尺寸(in) 1 1/2 2 3/8 2 7/8 3 1/2 4
临界携液流量(104m3/d) 0.26 0.68 1.06 1.61 2.41
一般说来,油管直径越大,能够提供的气井产量增大空间越大。但是大尺寸
的油管,携液能力差。因此有必要优选油管以达到采气和携液的平衡。

274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图 5. 5不同油管尺寸下的临界携液流量
由于该区块气井产液量较少,因此以井口为解节点,根据产能方程,在不同
地层压力和不同产量下做出的流入动态曲线,再根据不同的油管尺寸,做出临界
携液流量曲线,如图 5.5。由图可以看出,随井口压力增加,临界携液流量增加;
随着油管半径增加,临界携液流量增加。在储层压力为 15MPa,井口压力为
13MPa 时,井口协调点流量为 2.5×104m3/d(黑实线),1 1/2in、2 3/8in、2 7/8in 及
3 1/2in 油管临界携液流量均小于协调点实际流量,满足携液要求,而 4in 油管临
界携液流量大于协调点实际流量,不满足携液要求。
该区块水平井产一定量水,因此必须考虑临界携液流量。可以采取已取以下
措施,防止井筒积水:
(1)前期单井产量达,使用较大尺寸油管(2 7/8in、3 1/2in),满足生产要
求,后期递减过程中,产量降低,当其低于大尺寸油管临界携液流量时,井底积
液,有必要更换尺寸较小的油管。
(2)采取井下节流技术,将气嘴下到井底,使井筒压力降低到 3~5MPa,临
界携液流量降低,因此可以满足气井携液需求。
(3)采取排水采气工艺,通过涡流排水采气、气举等方式排水采气。首选涡
流排水采气工艺。
目前这几种方式都是比较经济而且常用的方式,对于该区块可以根据单井的
情况采用其中一种或者多种组合实现排水采气。
5.2 排水采气工艺方法优选

排水采气工艺方法的优选应首先对产水气井进行适应性评价,根据技术条件
确定适合该井的工艺方法,然后再利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初选出的工艺方法的工
艺成本投资回收期、最短作业周期、产气量、产水量、举升效率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
综合评价,从而优选出该井最合适的排水采气工艺。
(1)排水采气工艺初选
根据国内外排水采气实践,并不是所有的排水采气工艺都可以应用到任何产
水气井的,因此排水采气工艺方法的主要评价依据包括:气藏的地质特征、产水
气井的生产状态、经济投入情况等。
在进行经济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各种排水采气工艺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
可行性,如表 5.5 所示为目前常用排水采气工艺的适应性及工艺水平。
表 5. 5排水采气工艺的适应性及工艺水平

275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常规有杆
参数 涡流 泡沫 气举 电潜泵 射流泵

最大排液量 m3/d 40 120 400 70 500 300
最大井深(m) 3000 3500 3000 2200 2700 2800
井身弯曲 适宜 适宜 适宜 受限 受限 适宜
适宜高压
环境条件 适宜 适宜 适宜 一般适宜 电源远离井口
电源
气液分 较敏感,
高气液比 很适宜 很适宜 适宜 较敏感,较适宜
离,适宜 一般适宜
无运动条件,很
含砂 较差 适宜 适宜 较差 <5
开 好
采 有洗井功
化防较 化防较
条 地层水结垢 能,很适 化防较差 化防较好 化防较差
差 好
件 宜
高硫化
缓蚀,适
腐蚀性 较差 适宜 氢,受限 较差 适宜


设计难易 简单 简单 较易 较易 较复杂 较复杂
维修管理 方便 方便 方便 较方便 方便 方便
投资成本 低 低 较低 较低 较低 较高
运转效率% <50 较低 / <30 <65 最高 34
注入量周 变频可
灵活性 可调 可调 产量可调 喷嘴可调,很好
期可调 调,很好
0.5~2.5
免修期 >1.5 年 / >1 年 / /

(2)排水采气工艺优选方法
对于给定的一口页岩气井,究竟选用何种排采设备,需对不同排采设备技术
经济指标论证。排水采气设备对页岩气井的开采条件有一定特殊要求,如果不注
意地质、开采实际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就会降低所选择的排采设备效率,甚至有
选择失败的危险。因此,在得到页岩气井动态参数的基础上,其它地面环境、井下
状况、开采条件、维修管理等,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选择排采设备时,还
需要考虑可靠性、设计难易、维护简便性等。尤其是对经济投入方面的考虑。所以必
须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最后确定采用何种排采设备,完成最佳排采设备的优选。
依据页岩气井的开采实际情况,采用参数量化综合评价法,作为排采设备的
优选方法。其实质是用参数化、量化方法来综合评价各种排采设备的主要指标,在
考虑地质、环境、页岩气井动态、技术、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优选出适合给定
页岩气井的排采设备。页岩气排采设备的综合参数可细分为三组局部参数:
(1)第一组用来评价某种排采设备的使用条件是否满足页岩气井动态的参
数,用 X 表示。采用两级评价系数,即 X=1 表示为满足,X=0 表示为不满足。其
计算可表示为:
n
X   Xi
(5.7) i

式中,X 为评价某种排采设备使用条件的局部综合参数值;Xi 为局部参数的


评估值;n 为局部参数 X 的总数,根据气田的具体情况确定。

276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2)第二组用来评价某种排采设备适应于该页岩气井的程度,用 Y 表示。采
用五级评价系数,即 Y=4 表示为很适宜,Y=3 为适宜,Y=2 为较好,Y=1 为一般,
Y=0 为不适宜。其计算可表示为:
n
Y Y i
(5.8) i

式中,Y 为评价某种排采设备适应程度的局部综合参数值;Yi 为局部参数的


评估值。
(3)第三组用来评价某种排采设备的难易度、经济性等因素,用 Z 表示。采
用三级评价系数,即 Z=3 表示为较好,Z=2 为一般,Y=1 为较差。其计算可表示
为:
n
Z Z i
(5. 9) i

式中,Z 为评价某种排采设备有效性的局部综合参数值; Zi 为局部参数的评


估值。
(4)终评。评价某种排采设备的适应性需综合各局部综合参数值,其计算为
V  X  Y Z (5. 10)
式中,V 为评价某种排采设备适应性的综合参数值。
(3)优选排采工艺
采用以上评价法对本页岩气储层排采工艺进行优选,根据赛题基础数据所提
供的试采数据,得到井场局部参数项如下表:
表 5. 6 排采工艺优选基础参数
项目 页岩气藏
最大 qsc(m3/d) 200000
最小 qsc(m3/d) 100000
储层深度 2500 左右
储层温度(℃) 87
水型 Na-HCO3
矿化度(mg/L) 1200
硫化氢(%) 1.18
供电情况 交通发达,供电便利
现根据该地区页岩气井的实际开采情况,选择最佳排采设备:
① 参照该区块页岩气井的实际情况,选定表 5.6 所示的各个局部参数项;
② 综合评价页岩气排采设备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具体如表 5.7 所示。
表 5. 7页岩气排采设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综合评价
项目 条件 气举阀 涡流 有杆泵 电潜泵 射流泵 螺杆泵
最大排量(m3/d) 790 600 600 640 1000 300
生产参数 最小排量(m3/d) <30 <0.3 1 <60 <16 5
最大井深(m) <3200 <3000 <2700 <2950 <2800 <1500
地层参数  
温度限制(℃) <180 300 <120 <149 120 90
地层压力(MPa) <10 >6 不限 不限 <10 <0.1

277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项目 条件 气举阀 涡流 有杆泵 电潜泵 射流泵 螺杆泵


最小流压(MPa) <1.0 <1.0 <1.0 1.4 <1.0 <1.0
含砂(%) <0.1 不限 <0.1 <0.02 <3 <10
1000~2000
开采条件 气水比(m3/m3) 不限 <0.5 <0.05 不限 <5
0
腐蚀限制 一般 一般 适宜 适宜 一般 适宜
地面环境 地面环境 适宜 适宜 适宜 较好 适宜 适宜
小井眼 适宜 较好 较好 不适宜 适宜 适宜
分层措施 一般 一般 一般 不适宜 一般 不适宜
井下状况
井斜限制 很适宜 适宜 一般 适宜 较好 不适宜
机械效率 一般 适宜 适宜 较好 一般 适宜
检泵 适宜 适宜 较好 一般 适宜 较好
免修期 很适宜 一般 适宜 较好 一般 较好
生产管理 适宜 适宜 较好 适宜 适宜 适宜
维修管理
自动控制 一般 适宜 适宜 适宜 适宜 适宜
生产测试 很适宜 一般 较好 较好 一般 较好
灵活性 很适宜 适宜 适宜 适宜 适宜 一般
可靠性 可靠 可靠 可靠 一般 不可靠 可靠
设计难易 较易 较易 较易 复杂 复杂 较易
维护简便性 较简单 复杂 简便 复杂 简便 复杂
系统灵活性 较灵活 不灵活 灵活 较灵活 不灵活 不灵活
装备简单性 较简单 简单 简单 较复杂 简单 简单
其他文件
钢材利用率 较低 较低 较高 较高 较低 较高
投资成本 较高 较低 较低 较高 一般 较低
投资有效性 有效 有效 有效 一般 有效 有效
特殊要求 较高 较高 较低 较高 一般 较低
适用范围 一般 一般 较广 较窄 较窄 较广
③ 对排采设备的主要指标进行量化,给出评估值,具体如表 5.8 所示。
表 5. 8 页岩气排采设备主要指标的局部参数评价值
评估值 项目 条件 气举阀 涡流 有杆泵 电潜泵 射流泵 螺杆泵
最大排量 1 1 1 1 1 1
生产参数 最小排量 0 1 1 0 0 0
最大井深 1 1 1 1 1 1
局部综合 温度限制 1 1 1 1 1 1
参数 X 的 地层参数 地层压力 0 1 1 1 1 1
评估值 最小流压 1 1 1 0 1 1
含砂 1 1 1 1 1 1
开采条件 气水体积比 1 1 1 0 1 1
腐蚀限制 1 1 3 3 1 3
局部综合 地面环境 地面环境 3 3 3 2 3 3
参数 Y 的 小井眼 3 3 2 0 3 3
评估值 分层措施 1 1 1 0 1 0
井下状况
井斜限制 4 2 1 3 2 0
机械效率 1 3 3 2 1 3
维修管理 检泵 3 3 2 1 3 2

278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免修期 4 1 3 2 1 2
生产管理 3 3 2 3 3 3
自动控制 1 3 3 3 3 1
生产测试 4 1 2 2 1 2
灵活性 4 3 3 3 3 1
可靠性 3 3 3 2 1 3
设计难易 3 3 3 2 2 3
维护简便性 2 1 3 1 3 1
系统灵活性 2 1 3 2 1 1
局部综合
其他单元 装备简单性 2 3 2 1 3 3
参数 Z 的
格 钢材利用率 3 3 2 2 3 2
评估值
投资成本 1 3 3 1 2 3
投资有效性 3 3 3 2 3 3
特殊要求 1 1 3 1 2 3
适用范围 2 2 3 1 1 3
④ 依据式 5.1~5.3,计算各局部综合参考值,然后代入 5.4 计算出各排采设
备适应性的综合参数值,计算结果如表 5.9 所示。
表 5. 9页岩气排采设备各局部参数综合评价值
参数评估值 气举阀 涡流 有杆泵 电潜泵 射流泵 螺杆泵
参数 X 评估值 1 1 0 0 0 0
参数 Y 评估值 2.18 2.01 2.290 0 1.835 0
参数 Z 评估值 2.766 2.072 2.048 1.414 1.911 2.313
综合参数值 V 2.456 2.401 0 0 0 0
⑤ 优选最佳排采设备:据表 5.9,可知气举阀排采设备及涡流排水采气设备
的综合参数值最高。
从各局部参数的评估值中,也可以看出:气举排采设备适应性强,操作简单,
性能可靠,几乎不需要保养,它的工作深度和排量都能适应大部分页岩气井的排
液要求;涡流排水采气设备工具结构简单,投资小,操作方便,无动力消耗,对
环境无污染,不需维修且易于管理等优点。因此,根据本页岩气藏的实际情况,
在通过临界携液流量优选管柱之后,在压裂液返排时期,井底积液较多时,为减
少储层水敏伤害,可采用气举加速返排压裂液,在生产中期,井底产生一定积液
采用涡流采气设备排水采气,若井底积液过多,气体产量下降,应选气举排采设
备来开采页岩气。
5.2.1 涡流排水采气设计

(1)工艺特点
① 气流通过涡流工具后流态改变,使得气液两相分层沿油管流动,气体在油
管中部流动,液体沿管壁流动,分层输送,大大降低了两相介质摩擦力,从而降
低能量损耗,使油管压降降低(图 5.6);
② 涡流工具可以大大降低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速,能够使低压低产积液井连续
携液;
③ 涡流工具作用结果可以有效降低井底流压,改善井底压力状况,提高产气
量,进一步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延长气井生产期;

279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④ 涡流工具使夹带液滴的紊流变为气液两相分层的旋流,液膜在油管壁上旋
转上升,对油管壁可以有效地防蜡防垢(图 5.6);
⑤ 井下涡流工艺排水采气技术具有工具结构简单,投资小,操作方便,无动
力消耗,对环境无污染,不需维修且易于管理等优点;
⑥ 调研发现,涡流工具适用范围很广,对于深井、中深井、浅井,高渗、低渗
高压、低压,高水、中水、低水等不同类型的井均适用,而且效果都比较明显。

图 5. 6涡流排水采气工艺原理图
(2)涡流排采适用原则
① 涡排技术用于井筒及井底积液导致产量下降或水淹停产等生产问题;
② 气井具有一定得自喷能力,若停喷,需辅以其他复产工艺恢复自喷生产;
③ 气井为油管生产,且井筒液面以上油管必须完好;
④ 单级井下涡流工具平均有效作用深度 2280m,作业前应根据气井实际与井
深优化设计井下涡流排水采气工具级数、工具在井中的设置位置,并将液位保持
在适当高度;
⑤ 涡排技术对井深没有特定要求,气井气液比一般要求在 1000~20000;
⑥ 涡流工具能适用于新井、低产井、产量递减井,可置于垂直井段和水平井段
⑦ 为了确保油管柱清洁,并核实座节深度,运行井下涡流排水采气工具前,
应使用通井规和刮管器通井,以保证油管内完全畅通,符合设计要求。
(3)涡流工具规格及参数
打捞式井下涡流工具,设置在专用油管短节或油管节箍内,通过钢丝投放作
业。可用于直井和定向井。以 YY6 井为例,根据井身结构基本数据,在生产中后
期,产量减小,产水增多时,选用 HFY2.375”涡流工具二套,分别安装。
表 5. 10井下涡流工具参数表
项 目 单 位 参 数
工作温度 ℃ ≦ 300
工作压力 MPa ≦60
规格 mm 600x48
重量 kg 10.5
使用寿命 / 可重复使用,取决腐蚀程度
最大外径 mm 48
Helix 1 级 mm 42
Helix 2 级 mm 42

280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导流叶宽 1 级 mm 11
导流叶宽 2 级 mm 6
螺旋角 1 级 度 47
螺旋角 2 级 度 47
(4)涡流工具投放深度设计
对于管柱满足井下工具安装要求的水平井,可直接安装投捞式井下涡流工具。
根据井下涡流工具平均有效作用深度 1600m,需要安装二套涡流工具,主要目的
是提供涡流流态接续。
根据井下涡流工具设计参数,图 5.7 为一、二级涡旋流态延井深分布,横坐标
为涡旋流态维持率、无量纲,纵坐标为井深,涡流流态维持率为:
m  D 0 (5.11)
式中:δ0 为涡流工具出口涡旋环膜流膜厚;
δD 为井深 D 处涡旋环膜流膜厚。
一级下入深度靠近气层,根据井筒情况取 2400 米:二级下深设计,根据环膜
流流态发展规律,当涡旋环膜流膜厚 δD 衰减到初始膜厚 δ0 的 5%设定为涡流有效
距离,此处深度 800 米。根据井筒流体流速变化,考虑摩阻损失和持液率间优化,
取 δm=20%为第二级涡流接续点。δm 为 20%时下深 1000 米,因此二级下深取为
1200 米,二级井口涡流流态维持率约 δm 为 30%。
涡流流态维持率δm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0

500
井测深(m)

1000

1500

一级涡流
2000
二级涡流

2500

图 5. 7一、二级涡旋流态延井深分布
表 5. 11井下涡流工具下入深度表
安装次序 序列号 安装下深
第一级 D1A278-62FC0A136D11090011B 2400±10 米
第二级 D1A278-62FC5A052U11090013B 1200±10 米
(5)涡流施工程序

281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① 施工准备:
A 施工前排除井底积液,之后进行投放涡流工具准备;通井至 2400 米。
B 准备井下涡流工具二套,检查各部件,保证动作灵活可靠。
C 施工单位准备好井下涡流工具投放作业所需的设备、投捞工具、井下工具、
配套辅助工具及人员,并根据试井车情况准备吊车一辆。施工前对试井车钢丝、刹
车、提升系统、指重表和深度计等进行检查,要求指重表和深度计准确灵敏,钢丝
强度能够满足井下节流器投放作业要求。
D 保证上井道路畅通,井场及井口状况能够进行正常作业,协调处理与当地
的关系。
② 通井:
通井工具串自下而上为:通井规+震击器+加重杆+绳帽。通井时注意通井规的
遇阻情况,若有遇阻轻微上下活动,畅通后再下放,通至 3370m 处,保证油管内
完全畅通后结束通井。
③ 投放井下涡流工具
A 第一套安装:井下涡流工具投放工具串自下而上为:井下涡流工具+投放
工具+震击器+加重杆+绳帽。
B 通过钢丝下投放工具串;下井时缓慢匀速下放,严禁猛刹猛放,下放过程
中严禁上提。
C 下放到设计井深 2320 米位置时,观察悬重并做好记录;然后下放到 2400m
上提钢丝,井下涡流工具座落器弹簧弹开,下放钢丝涡流工具延油管柱下滑,在
接箍或环档处自动卡住。下击使座落器卡定牢固,之后下击剪切投捞工具销钉释
放涡流工具。
D 上提钢丝,起出工具串完成施工。
E 第二套安装:同第一套工具施工,下放到设计井深 1200 米位置。

5.2.2 气举排水采气设计

在开采前期,压裂液返排时,井底产水较多,为减小地层水敏,采用气举快
速返排液体。在生产后期,产量急剧下降,若井底积液过多,对于涡流已经无法
排水采气时,也可采用气举。气举设计根据给定的设备条件(可提供的注气压力及
注气量)和流入动态 APR 曲线)确定的。气举设计内容包括:气举方式和气举装置
类型;气举点深度、气液比和产量;气举阀位置、类型、尺寸及装配要求等,详细
设计见 4.11.1 节压裂液返排工艺设计。

5.3 气井工作制度选择

气井工作制度是指在井底(井口)或地面装置上控制一定的压力和产量变化
条件,从而确保气井的安全生产和保护地下资源的要求。气井的工作制度基本上
有 5 种(见表 5.12),目前常用的气井工作制度是定产量生产和定压生产两种。
表 5. 12 气井工作制度的适用条件表
序号 工作制度 适用条件
1 定产量制度 气藏开采初期时常用
2 定井底渗滤速度制度 疏松的砂岩地层,防止产砂
3 定井壁压力梯度制度 气层岩石不紧密、易坍塌地层

282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4 定井口(井底)压力制度 凝析气井,防止凝析油产出
5 定井底压差制度 气层岩石不紧密、易坍塌地层,有边底水的井防止水锥
该区块具有埋藏中深、地层异常高压,含有 H2S 和 CO2,测试产量高等特点,
且有少量产水,结合含硫气井的少井、高产的原则,在开采初期采用定产量工作
制度,后期采用定井底流压工作制度。
5.4 井口设备设计

气井井口装置的作用是悬挂井下油管柱、套管柱,密封油套管和两层之间的
环形空间以控制气井生产,以及进行压裂、注化学剂等的关键设备。对含 H2S 和
CO2 天然气井的井口装置,除了上述基本功能外,井口和采气树各部件还应满足
抗 H2S 和 CO2 腐蚀的要求,且具备远程控制井口闸门开关的性能。

5.4.1 井口装置选择

采气井口装置选择主要考虑气井最高井口关井压力、井口施工压力、流体性质
温度及安全等方面。该区块天然气组分含有 H2S 和 CO2,含硫气井采气井口装置各
部件必须满足 API6A 和 NACE MR-0175 标准,且具备远程控制功能。试验结果表
明,内堆焊 Inconel 625 镍基合金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可以安全使用。

5.4.1.1 采气树选择

该区块为含 H2S 和 CO2 气藏,H2S 分压最高达到 0.84MPa,CO2 分压达到


0.29MPa,并可能出现硫元素沉积,原始地层压力为 35MPa。在初期对压裂最大施
工压力没有准确的把握,确定采气井口装置压力等级为 105MPa。预测最大压裂施
工压力为 85MPa,确定采气树压力等级为 105MPa,内衬 625 材质,满足抗 H2S
和 CO2 腐蚀要求。在材料配制方面选择 HH 级,并采用金属密封,提高井口密封的
可靠性。该区块井底温度为 85oC,根据 API 6A 19 版安全标准对温度额定值的规定
该区块气田温度分级为 R。经过对比分析,国外戈麦隆、MFC 等公司的产品满足该
区块井口要求。
该区块具有单井日产气量差异大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气井的增产措施和经济
效益,选择十字行双翼井口。在主阀或翼阀上安装一个安全阀。双翼井口有利于压
裂增产措施的排液,可不停进行翼阀维修。主通径配置安全阀,并选配了井组安
全控制系统。井口示意图如图 5.8 所示

283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图 5. 8井口装置示意图
表 5. 13采气树技术指标
工作压力 85MPa
规范级别 PSL-3G
性能级别 PR2
材料级别 HH-NL
温度级别 Q-T(19 oC~91 oC)

5.4.1.2 井口其他配套设备技术

(1)闸阀技术特点
① 阀体采用模锻一次压铸成型;
② 阀板阀座采用爆炸喷射碳化钨先进工艺(耐高低温、抗冲蚀、抗腐蚀);
③ 阀板、阀座与阀体均采用金属对金属密封,阀杆带有背密封堆阀,可带压
更换阀杆密封盘根和其他零件
④ 带压情况下也可单人单手操作。避免由于用加力杆而造成阀杆变形产生泄
漏;
⑤ 阀杆设有安全销。操作时,当对闸阀施以超负荷扭矩时,安全销剪断,起
到保护阀杆和其他零件的目的。
闸阀材料见表 5.14。
表 5. 14井口闸阀材料
组成部分 材质
阀体 ASI 4130 低合金钢,所有介质接触面均以 INCONEL 625 镍基合金衬里
采气树罩 ASI 4130 低合金钢,所有介质接触面均以 INCONEL 625 镍基合金衬里
闸阀/执行器阀盖 ASI 4130 低合金钢,所有介质接触面均以 INCONEL 625 镍基合金衬里
阀板 INCONEL 718 镍基合金,表面敖焊 LW45 碳化钨硬质合金
阀板支撑板 INCONEL 825 镍基合金
阀座 钨钴鉻硬质合金
阀杆 INCONEL 718 镍基合金
钢圈 INCONEL 825 镍基合金
钢圈槽 堆焊 INCONEL 625 镍基合金

284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2)笼套式节流阀技术特点
① 后硬质合金断面,抗腐蚀性更高;
② 控制范围大,磨损和噪音低;
③ 压力平衡杆及止推轴承很大程度减小了力矩,减小阀杆的负载,减小了执
行器和手轮力矩;
④ 大环隙最大程度降低阀体腐蚀;
⑤ 金属阀帽密封;
⑥ 维护简单。
(3)油管挂密封
① 油管挂颈部主密封采用金属对金属密封,带有橡胶辅助密封;
② 油管挂下部为金属密封形式;
③ 油管四通下部为金属密封形式封 7in 套管。

5.4.2 生产管柱设计

满足长期安全生产需要;满足测试等作业条件;满足 H2S 和 CO2 酸性环境;


满足紧急情况下自动关井的要求。丝扣有足够的连接强度和良好的气密封性,可
采用密封性好的金属气密封扣型(如 VAM TOP、FOX、3SB、SEC 等)。

5.4.2.1 生产管柱方案

根据单井配产、产出流体和功能需求的不同,可设计不同的生产管柱,见图
5.9。

图 5. 9 该区块直井段生产管柱方案
① 采用耐腐蚀合金钢油管安全阀、封隔器等工具配套的常规完井管柱 (图
5.9a)。
② 采用耐腐蚀合金钢油管、安全阀、封隔器和加注溶硫剂毛细管等配套的完井
管柱(图 5.9b)。
③ 可实时监测井底温度压力的耐腐蚀金刚油管完井管柱(图 5.9c)。

285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5.4.2.2 油管选择及性能评价

(1)材料选择
依据抗 H2S、CO2 腐蚀金属材料推荐标准,对做种合金材料进行筛选和经济评
价,选择双相不锈钢,可满足该区块生产要求,其性能参数如表 5.15 所示。
表 5. 15 油管性能评价
外径(mm) 114.3 114.3 88.9 88.9 73 73
壁厚(mm) 8.56 8.56 6.45 6.45 5.51 5.51
SM2550 SM2550 SM2550 SM2550 SM2550 SM2550
材质
-110 -125 -110 -125 -110 -125
通径(mm) 94.01 94.01 72.82 72.82 59.61 59.61
接口外径(mm) 128.07 128.07 99.24 99.24 81.24 81.24
单重(kg/m) 23.84 23.84 14.53 14.53 10.1 10.1
抗内压屈服强度(MPa) 102 116 99 113 103 117
抗外挤强度(MPa) 99 109 93 103 100 111
管体拉伸强度(KN) 2157 2451 1268 1441 885 1005
(2)尺寸选择
按照气藏开发方案设计,该区块单井配产设计产能(10~20)×104m3/d,根据
气井产能与油管尺寸关系分析,及临界携液流量选择 2~3in 油管(详细见节点分析
部分)。
(3)安全性能评价
基本条件:油管采用双相不锈钢材质;油管的机械性能达到 API L-80 和 J-55
以上的技术要求;管柱采用 VAM TOP、3SB 等金属密封扣连接;管柱安全系数取
1.6~1.8。
根据 API 标准,在上述条件且不考虑浮力情况下,对单极油管下入深度进行
计算。由计算结果(表 5.16)可知:外径 2 7/8in、钢级 L-80 的油管和外径 3 1/2in、
钢级为 J-55 的油管,安全系数取 1.6 时,管柱允许下入深度分别可达 4405m 和
3528m,安全系数取 1.8 时,管柱允许下入深度分别可达 3915m 和 3136m,能够
满足该区块的安全生产要求。
表 5.16 单级管柱可下入深度
公称 抗压强度 可下深度/m

外径/ 重 抗
钢级 厚/ 抗外 抗内压 选用安全系数
in 量/ 拉/
mm 挤/MPa MPa
N/m KN 1.4 1.6 1.8
L-80 95.8 92.7 802 5034 4405 3915
N-80 2 7/8 7.01 113.8 95.8 92.7 802 5034 4405 3915
C-90 107.7 104.2 902 5662 4954 4403
J-55 41.2 41 634 4033 3528 3136
C-75 3 1/2 5.49 112.3 52 55.8 864 5495 4809 4274
N-80 54.3 59.6 922 5864 5131 4561

286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5.5 防腐、防垢及硫沉积、水合物防治工艺

5.5.1 防腐工艺

该区块气样分析如表 5.17 所示。该区块具有一定的 H2S 和 CO2 含量及分压,


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
表 5.17 4 口案例井 H2S 和 CO2 含量及分压统计
井号 地层压力(MPa) H2S 含量(%) H2S 分压(MPa) CO2 含量(%) CO2 分压(MPa)
YY1 33.34 1.15 0.38341 0.521 0.1737014
YY2 34.79 1.186 0.4126094 0.842 0.2929318
YY3 34.55 1.167 0.4031985 0.02 0.00691
YY4 35.97 1.193 0.4291221 0.46 0.165462

5.5.1.1 腐蚀环境分析

①H2S 腐蚀:主要有电化学腐蚀和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在含 H2S 条


件下,SSC 是最严重的问题,SSC 可使管材在短时间内、毫无先兆情况下开裂失
效。引起 SSC 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H2S 浓度(分压)、PH 值和作用力等。H2S 浓度越
高、PH 值越低,作用的应力越大,SSC 越容易发生。H2S 引起的电化学腐蚀取决于
溶液中 H2S 浓度,H2S 在水中溶解度取决于 H2S 分压,分压越高电化学腐蚀越严
重。
该 区 块 天 然 气 中 H2S 平 均 含 量 为 1.17% , 按 地 层 压 力 计 算 , H2S 分 压 为
0.38~0.43MPa,即使按井口平均压力 28MPa 计算,H2S 分压也达到 0.33MPa,H2S
具有一定的腐蚀。
②CO2 腐蚀:CO2 腐蚀钢材(油管)主要是天然气中 CO2 溶于水后生成碳酸
而引起的电化学腐蚀所致。根据 SY7515-89 中按 CO2 分压划分腐蚀环境,CO2 分压
大于 0.1MPa 时有明显的腐蚀;CO2 分压介于 0.05~0.1MPa 时,应考虑腐蚀作用;
CO2 分压小于 0.05MPa 时,一般不考虑腐蚀作用。
若按该区块地层压力计算,CO2 分压为 0.165~0.293MPa,即使按井口平均压
力 28MPa 计算,CO2 分压也达到 0.176MPa,CO2 具有一定的腐蚀。

5.5.1.2 材料选择

H2S 和 CO2 分压在腐蚀中起着重要作用,CO2 分压高时,溶于水的碳酸浓度


过高,从酸中分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必然过高,溶液的 PH 值低,CO2 引起的腐
蚀加速;H2S 的分压高时,溶液的 PH 值低,氢离子渗透速度快,H2S 引起的应力
腐蚀加速,H2S 和 CO2 共存条件下腐蚀更为严重。在满足条件下,含硫化氢气井生
产管柱的选材,应该根据 H2S 和 CO2 的分压和地层温度来选择管材,其选择流程
及分析如图 5.10 所示。

287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图 5.10 管材选用流程
根据管材选用流程及分析图,结合该区块气田主要流体性质和生产条件,管
材需要采用含铬 20%以上,镍 35%以上,钼 3%以上的高镍合金钢材料,根据
NACE 标准,所选管材硬度(HRC)小于 40,选择双相不锈钢。

图 5.11 管材选用分析图

5.5.1.3 防腐工艺方案

为了防止套管腐蚀和电偶腐蚀,环空中应加缓蚀剂。保护套管内壁和油管外
壁。缓蚀剂要求能永远悬浮无沉淀,且配伍性好。它能在管壁形成膜状物已达到缓
蚀的目的,其中还包括除氧剂、中和因子和杀菌剂等添加剂。缓蚀剂配方为:
15%KCOOH+20%NaCOOH+0.05%PH 调节剂+1%缓蚀剂+1%水质稳定剂+1.2%杀
菌剂+0.5%除硫剂。

5.5.1.4 防腐监测

为评价防腐效果,正确选择防腐方法和缓蚀剂提供依据,加强缓蚀监测对了
解气田腐蚀情况、判断各种防腐措施的效果、采用多种腐蚀监测方法十分必要。
采用腐蚀在线监测仪、失重挂片法等方法监测腐蚀速度。在线检测仪可随时收
集分析腐蚀数据,可实现远端监控;失重挂片法可周期性收集腐蚀数据,反映一
个阶段的腐蚀水平,可在井口及井底设置监测点。在线监测仪、失重挂片的特点见
表 5.18。
表 5. 18 在线观测仪、失重挂片的特点对比
特点 优点 缺点

288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方式
失重挂片 便宜、易安装 周期长
电阻探针 连续监测、探头不依赖导电性 酸性系统不适应、需电源、电缆
在线监测仪
线性极化 连续监测 探头依赖导电性、需电源、电缆
从表 5.18 对比说明:采用失重挂片法相对较好,适应该区块页岩气主体防腐
监测的需求。对该区块所有的生产井都进行进口的腐蚀监测,定期录取腐蚀数据
选择 1 口井进行井下的腐蚀监测。
监测点:井口采油树、旁通试验管、井下。
检测周期:井口采油树、旁通试验管的挂片法监测,气井生产开始的两年内
的检测周期为 2 个月,两年后的监测周期为 4 个月,根据需要可调整监测周期。

5.5.2 防垢工艺

由于该区块部分井试采过程中出现产少量水现象,同时气体组分中含有少量
的 CO2(根据 PVT 分析摩尔含量约 0.4~8%),在对气田进行开发时,可能会出
现结垢,因此需采取防垢、除垢措施。
(1)防垢措施:
①根据地层实际情况,选用阻垢剂,定期向地层里挤注阻垢剂从而抑制各种
垢的形成;
②从套管环空中注入多功能阻垢缓蚀剂,或将阻垢剂与缓蚀剂复配注入,达
到阻垢、防腐的双重目的;
③采取持久性防腐措施和定期除垢相结合的工艺措施。
(2)除垢措施:
①由于气体含有一定的 CO2,该区块结垢类型主要是碳酸钙垢,因此采用酸
洗或酸溶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该方法是较为成熟的除垢技术,成本低,除垢效果
稳定;
②推荐酸液配方为:10~20%HCL+1~2%酸化缓蚀剂+1~2%铁离子稳定剂
+1%互溶剂+0.5~1%的防膨剂+0.3~0.5%的助排剂+其他。
具体实施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用酸强度和浓度等,配置溶垢能力强,
浓度适宜,对油套管和流程设备腐蚀较小的酸液。
5.5.3 防硫沉积工艺

5.5.3.1 硫沉积原理

含硫气井有时会出现元素硫沿着生产管柱沉积,这是含硫气井生产中常见的
现象,在一个很宽的 H2S 浓度范围内此现象均可发生。
对于含硫气田,在井底条件下硫在含硫气体中的溶解度接近或处于饱和状态。
由于硫在含硫气体中的溶解度是温度、压力、H2S 及其他化学成分的函数,在
10~60MPa 和 50~100℃区间,硫在气体中的溶解度只有 0~5g/m3。在开发过程中,
硫随着天然气从储层进入油管和沿着油管往上流向井口时,由于温度和压力的改
变,硫在含硫气体中溶解度随着局部温度和压力的降低而降低,致使经常发生元
素硫及固体的高级多硫化物析出,沉积在井筒及设备表面,导致气井堵塞严重影
响气井正常生产。

289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5.5.3.2 硫沉积形成分析

(1)气体组成
一般而言,H2S 含量越高越容易发生硫沉积,但这并不是充分条件。发生硫沉
积的气井 C5 以上烃含量均很低,而且也不含芳香烃。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中没有
发现 CH4、CO2 等其他组分以及气井产水量与硫沉积有直接关系。
(2)气体在井内的流速直接关系到气流携带元素硫的效率,流速越高,则
越能有效地使元素硫悬浮于气体中带出,从而减小了井筒硫沉积的可能性。
( 3 ) 由 于 该 区 块 尚 未 进 行 流 体 PVT 物 性 研 究 , 通 过 调 研 得 出 在 压 力
55MPa,温度 123℃条件下,气体含硫饱和度 2.044g/m3 ;在压力 25MPa,温度
63℃条件下,气体含硫饱和度 0.104g/m3。说明在生产过程中,井筒中随着压力和
温度的变化,可能有单质硫析出。
根据硫沉积统计数学模型,影响硫沉积的主要参数有井底温度、井底压力、井
口压力、戊烷以上含量。为了更好地预测该区块硫沉积条件和分布,收集生产情况
下井底温度、井底压力、井口压力、戊烷以上含量以及岩芯中是否存在单质硫结晶
体等参数非常重要,为此在将来开发中需要对以上参数进行详细录取,为预测该
区块硫沉积条件和分布积累足够基础数据。在初期单井配产 10~20×104m3/d 条件下
井筒中产生硫沉积可能性较小,但在开发中后期,随着气井产量和压力的降低,
井筒中有产生硫沉积的可能。
5.5.3.3 防硫沉积工艺

解决硫沉积的方法有 3 种:发生化学反应、加热熔化、用溶剂溶解,加热熔化
不适合该区块气田井下除硫。
化学溶硫剂主要是与 H2S 和单质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易流动的物质,溶硫量
大,适合该区块主体防硫沉积和除硫的需要。溶剂溶硫能力数据见表 5.19。
表 5.19 溶剂的溶硫能力数据表
溶剂类型 溶剂名称 25℃时溶硫量(g/100g)
庚烷 0.2
物理溶剂 甲苯 2
二硫化碳 30
Merox 溶剂 40~60
化学溶剂 二甲基二硫化物 大于 100
D-Tron’s 溶剂 大于 10
在该区块开发到中后期,随着气井产量和压力的降低,井筒中可能产生硫沉
积时,选择溶硫效果好的溶硫剂,通过毛细管连续注入,预防井筒中硫沉积。对
于单井产量 10×104m3/d 以下的井考虑安装毛细管加药装置。

5.5.4 水合物形成预测及防治

该区开页岩气水平井开发时,产出少量的水。天然气水合物是开采过程中经
常遇见的一个重要问题。水合物在油管中生成后会降低井口压力,妨碍井下工具
的起下,严重时会堵塞油管。

290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5.5.4.1 水合物形成条件分析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液态水的存在;低温;高压;
H2S 和 CO2 的存在,能加快水合物的生成。
不同密度的天然气,在不同压力下都有一个对应的水合物生产温度。对同一
密度的天然气,压力升高生成水合物的温度升高;压力相同时,天然气密度越大
生成水合物的温度也就越高;温度相同时,天然气相对密度越大,生成水合物的
压力也就越低。当气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无论加多大压力也不会生成水合物
这一温度即气体水合物的临界温度。各气体水合物临界温度见表 5.20。
表 5. 20 气体水合物的临界温度
气体名称 甲烷 乙烷 丙烷 异丁烷 正丁烷 CO2 H2S
临界温度(℃) 21.5 14.5 5.5 2.5 1.0 10.0 29.0

5.5.4.2 水合物形成预测及防治措施

(1)形成预测
目前预测水合物形成的方法主要有:低含硫气近似法、Katz 法、高压天然气
Trekell-Campell 法和状态方程法等。已知天然气组成,求压力为 p 条件下水合物生
成温度 T,可采用水合物生成条件的统计热力学方法求解。
根据 Y1 井的基础数据,利用 PIPESIM 软件计算其采用 2.5in 油管时,不同产
气量条件下的井筒内温度分布,并预测与各点对应的水合物生成温度,见图
5.12。

图 5.12 Y1 井不同产气量下井筒温度分布与水合物生成温度曲线
图 5.12 是 Y1 井在地层压力(30MPa)下,产量在 5~20×104m3/d 范围内,井
筒中温度分布与水合物形成温度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地层压力为 30MPa,
产量为 5~15×104m3/d 时,井口温度低于水合物生成温度,说明该区块在生产中后
期井筒中可能有水合物生成。
(2)水合物防止措施
通常水合物防治措施主要有提高温度、使用井下节流工艺、加注抑制剂、干燥
气体等,考虑到该区块含有 H2S,具有一定的作业危险性,推荐采用加注抑制剂

291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法。经计算,在该区块开发初期,产量较高的情况下井筒中的流体温度高于对应
的水合物生成温度,井筒中产生水合物的可能性较小,当气田开发到中后期,井
筒中有水合物形成时,通过和溶硫剂复配,选择协同作用好的抑制剂,与溶硫剂
一起通过毛细管连续投加,预防井筒中水合物堵塞;井筒中产生水合物堵塞时,
关井用泵车通过油管向井中加注抑制剂清楚水合物。
5.6 生产作业管理

5.6.1 生产工作制度管理

(1)生产资料管理
生产资料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录取、生产资料数据库管理和生产资料分析。
生产资料的录取工作可以在监控中心或人工巡井两种方式完成。在监控中心,根
据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计等录取的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把这些数据输
入相应的单井中,即完成数据的录取。也可人工巡井,每 4h 进行一次巡回,在生
产现场记录单井的套压、产水量、产气量等数据,并观察电动机、抽油泵、光杆等的
工作状况。根据所得到的生产资料。分析数据,及时提出排采建议,调整工作制度。
(2)生产作业管理
生产作业管理主要包括生产场地管理、人员配置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生产场
地管理主要是在地面流程建设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气管线;安置放喷点
火装置时需考虑风向及排采井口的距离。同时,根据实际水质及其他情况,采取
相应措施对排出的水进行管理。
人员配置主要包括现场生产技术人员、生产设备维护人员、物资后勤人员、经
济评价人员和工区调度人员。生产排采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气井的生产的一切事务
包括生产数据的记录、整理、上报等;生产设备维护人员主要负责生产设备的正常
检查、维护、保养等;物资后勤人员主要负责生产设备的管理、材料 的采购、天然
气的储运销售等;经济评价人员主要负责对购买设备、材料及日常消耗、维护、工
资等进行核算评价等;工区调度人员主要负责对工区进行全面管理、调度、核查等
生产技术管理主要是对各种生产数据的记录。在生产初期,尽量做到每 2h 记
录一次产水量、氯离子含量、PH 值、含砂等。气井未产气前,生产设备运行良好状
况下,一般要求一天测一次动液面,各井尽量统一时间以利于系统分析井组间液
面降深及沟通状况;当遇到特殊情况时,如突然断电、卡泵、检泵等,要及时测量
认真记录。产气后要每 8h 测一次动液面,密切观察动液面变化。密切跟踪单井产
液数据、产气数据、套压数据、及时作出相应的生产曲线,以便进行资料的分析,
及时提出建议。单井每 30d 需做一次气。水分析。作出示功图。包括功图、电流、载荷
等,以便及时了解排采设备工作状况。
(3)物资管理及安全环保要求
1)物资管理
生产过程中经常会有设备损耗以及需要设备维护所需的耗材。物资管理主要
是对日常耗材进行采购、盘查、清点及负责发配给相关人员,以保证整个工序流 进
展顺利。各用料单位领取物资时需填写出库单;现场填写入库单;需要采购时需
填写采购单,以保证有据可查,管理规范。
2)安全生产管理
根据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管理体系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应穿戴劳保护

292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具 上岗;石工现场要配备医务急救药品及相关器材、人员;施工前应分工、安全大
会,各工作岗位分工明确,听从统一指挥;井场消防设施、井控设备齐全安好;
严格按照各种操作规程作业;建立各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5.6.2 修井设备管理

该区块页岩气气井排采期间,因对地层产液能力估计不准,或在不同排采阶
段地层产能力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不能满足排采需要,或因腐蚀、出砂等而使排采
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或因井身不合理造成管柱破坏等而需要进行更换涡轮或气举
阀作业均称修井作业。
常规修井作业包括管柱起下作业和检涡轮作业。管柱起下作业主要设备有修
井作业机、油管、涡轮、吊卡及附属设备的等。
主要工序流程:
(1)作业设备,平整井场,安装修井作业及及附属设备;
(2)放井口压力;
(3)卸井口装置;
(4)安装封井器;
(5)起抽涡轮;
(6)起抽油管;
(7)检查、清洗、丈量油管;
(8)检查、清洗、涡轮;
(9)分别按设计管柱和涡轮下井;
(10)下抽涡轮、光杆、上提防冲距;
(11)安装井口、调试运行。
其他设备维护主要是对液体流量计、气体流量计、燃气发动机组、压缩机组等
设备进行检查,并适时进行维护。
5.7 采气工程健康、安全及环保

5.7.1 人身安全要求

(1)施工前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设计较低,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及施工标
准执行。
(2)井场周围应以警示带隔离作业施工区域,并在井场和井架醒目位置悬
挂安全警示牌,施工隔离区内,非施工人员不得入内。
(3)各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严防井下及人身事故发生。
(4)做好有毒有害气体 H2S 的防御工作。

5.7.2 施工安全要求

(1)确保地面动力系统正常运转,能连续工作 24h 以上,其间不得停顿。


(2)在起下大直径工具时,应控制起下钻速度,防止产生抽汲或压力激动 ,
起时一定要打好背钳,以防脱扣落井。
(3)入井管、杆一定要剌、洗干净,丈量准确,误差要精确在 2/1000。

293
第 5 章 采气工程方案

(4)起、下油管过程中要用好滑车保护好丝扣,下管、杆过程中要涂抹好润
滑油。
(5)施工结束后要工完料净,该回收的全部收回,并搞好现场卫生方可交
井。
(6)施工过程中的每项工序,施工方都必须按有关标准、规定要求严格执行
确保施工安全、高质。
(7)现场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放置在方便拿取的地方。

5.7.3 环境保护要求

(1)严禁将施工用液随意排放,防止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2)洗井液循环使用。
(3)生产过程中产出水进罐,不得随意排放。
(4)施工残液及时处理。
(5)车辆进出、施工操作时等工序不得污染农作物或损坏庄稼、苗圃。

5.7.4 地面要求

(1)井筒和周围环境状况,达到安全施工要求后,方可施工。
(2)施工单位编写好施工过程中的井控安全预案,防止井喷等安全事故的
发生。
(3)施工人员应穿好劳保,增强安全意识,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4)作业井场用黄色飘带圈闭,并竖立“施工现场闲人严禁入内”的警示
牌,防止非施工人员入内影响施工。
(5)井场周围环境应符合施工安全要求,防止着火和中毒。

5.8 本章小结

通过产能方程,分析了产能与地层压力、井口压力、油管尺寸的关系。考虑储
层含 H2S 和 CO2,从防腐角度优选井口和管柱材料,从配产、临界携液流量角度优
选管柱尺寸。在生产后期,气体产量降低,井底积液增加,从技术和经济角度优
选涡流排水采气为主要排水采气工艺,若部分井积水过多,采用气举排水采气。
根据施工压力预测,确定水平井采用压力等级为 105MPa 的双翼井口装置。为防止
形成水合物,促进气井携液,考虑气井产 H2S,选择加注抑制剂进行防治水合物。
针对防腐、防硫沉积,采用加注溶硫剂和缓蚀剂方法,进行防硫、防硫沉积。

294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第6章 地面工程方案

6.1 地面工程设计总体规划

6.1.1 设计范围

根据本页岩气田当地环境、井网部署方案、页岩气井的产气、产水特征,进行
页岩气地面工程系统设计。本设计包括页岩气田集输管网、井区中心站、防
腐、SCADA 系统、消防安全、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等部分的设计以及站场整体优化
布局设计等。
6.1.2 编制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及规定;
(2)结合气藏井位和气藏开发的初步部署,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尽量做
到地面工程建设与气藏开发相适应,既满足现阶段工艺集输要求,又符合气田总
体安排。
(3)本着“优化简化”地面系统的思路,节约建设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4)采用先进可靠的技术、设备、材料和适宜的自动控制水平。
(5)气田总体布局符合集气总流程和产品流向。
(6)坚持“安全第一、环保优先、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原则。

6.1.3 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

《气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SY/T6106-2008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GB50350-2005
《天然气脱水设计规范》 SY/T0076-2008
《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 SY/T0011-2007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50251-2003
《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SY/T0048-2009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83-2004
《石油天然气工业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 GB/T9711-2011
《压力容器》 GB150-2011
《埋地钢质管道聚乙烯防腐层》 GB/T23257-2009
《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 GB/T21447-2008
《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 HG/T20507-2000
《油气田及管道仪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SY/T0090-2006
《油气田及管道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SY/T0091-2006
《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 GB/T18603-2001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GB50493-2009
《输油气管道同沟敷设光缆硅芯管设计及施工规范》 SY/T4108-2012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YD5102-2010

295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 YD5039-2009
《油田采出水处理设计规范》 GB50248-2007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油气厂、站、库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SY/T008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2007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200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1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13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12
《油气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SY/T006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10

6.2 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

6.2.1 地理位置

目标区块为页岩Ⅰ区块,目标区块在图中以红色区域标出,其拐点坐标见表
6.1,等高线地形图见图 6.1。

296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图 6.1 区块地形图
表 6.1 区块拐点坐标
拐点 横坐标 纵坐标
1 18749500 3296000
2 18755500 3296000
3 18757500 3293500
4 18757500 3290500
5 18749500 3290500

6.2.2 自然环境

该区块总体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地,海拔最高 675m,最低 250m,多在 400~


600m 之间。

6.2.2.1 工程地质

该区块总体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受到来自北西方向挤压应力作用,以正向
构造为主,各背斜带之间以宽缓向斜带为界。地温梯度约为 2.8~2.86℃/100m,
地温梯度偏低。
6.2.2.2 气象条件

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 15~17℃。其总的特点是:四
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年降水量超过 1000mm,水系发育,季风影响突
出。四季特点为: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
交错;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在降水多的季
节,需预防山洪暴发所引起的泥石流、塌方、滑坡,河道涨水所引发的洪水等自然
地质灾害,详细数据见表 6.2。
表 6.2 气象数据
年平均气温 15~17℃

297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年平均降水量 1000mm 以上

6.2.3 社会环境

该地区交通较为便利,区内各场镇间均有公路相通。
6.3 气田建设规模及总体布局

6.3.1 气田建设规模

地 面 工 程 建 设 需 要 同 气 藏 开 发 相 适 应 , 气 田 一 期 开 发
Pad1,Pad2,Pad7,Pad8 丛式井场,共 24 口井。二期开发 Pad3,Pad4 以及 YY2
和 YY5,共 11 口井。三期开发 Pad5,Pad6,共 10 口井。气田集输及站场处理能力
均按气田气井配产能力考虑。该区块页岩气最大日产量为 3600000m3/d。每口气井
年 生 产 天 数 按 330d 计 算 , 因 此 确 定 集 输 系 统 建 设 规 模 为 页 岩 气 处 理 量
11.88×108m3/a。

6.3.2 产品质量指标

本气田生产的页岩气全部外输到 S 点管线(工作压力为 6MPa),其气质符


合国家标准 GB17820-1999《天然气》中Ⅱ类气质指标要求。
表 6.3 外输页岩气质量指标
序号 项目 指标
1 高位发热量/(MJ/m3) >31.4
2 总硫/(mg/m3) ≤200
3 硫化氢/(mg/m3) ≤20
4 二氧化碳/% ≤3.0
在天然气交接点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天然气
5 水露点/℃
的水露点比最低环境温度低 5℃

6.3.3 气田总体布局

6.3.3.1 总体布局原则

1、根据井位坐标、合理控制采气管线长度、节约建设成本;
2、根据最终井网布置和地形情况,合理优化站场位置和数量;
3、结合地理环境,对布站方式进行多方案比选;
4、布站与管道外输相结合,优化布站方案。
5、总体部署、分期实施。

6.3.3.2 总体布局依据

本工程依托目标区块已有电网和邮电通信公网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区域内地
势走向和周边已建公路、天然气管道等条件进行总体布局。

298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采出页岩气中甲烷含量较高,井口采出气含有饱和水,二氧化硫含量超标,
需进行脱酸和脱水处理,使其达到外输天然气气质要求。页岩气初期井口套压在
26~30MPa,压力高,需二级节流调压后外输。后期在低压井井场集中增设橇装
式增压装置,将其增压到采气干线的压力。在低压、低产废弃井口处设置止回阀,
保证其不会发生倒灌现象。
6.3.3.3 井网部署

目标区块页岩气气井和井场分布见图 6.2。

图 6.2 页岩气气井和井场分布示意图

6.3.4 井区中心站站选址方案

从投资和操作运行管理方面分析,集中进行页岩气质的处理比各单井分散处
理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推荐集中处理方案。根据气田集气规模,仅设一座具有
脱酸、脱水功能的井区中心站即可满足要求。井区中心站的站址选择根据气藏开发
方案以及总体布局,综合考虑周边环境、井位分布、交通及供电通讯等因素,制定
如下建站方案:井网中心建站(方案一)、井网东南侧建站(方案二)、井网东北
侧建站(方案三),井区中心站建站方案见图 6.3、图 6.4 和图 6.5。方案对比结果
见表 6.4 所示。

299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图 6.3 井区中心站选址方案一示意图

图 6.4 井区中心站选址方案二示意图

图 6.5 井区中心站选址方案三示意图

300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表 6.4 井区中心站站址选择方案
方案 优点 缺点
① 采气管线和集气管线较长,
① 地势相对较高,有利于排水; 站址不符合气体流向。
方案一
② 位于气田中心,方便接收各井场来气。 ② 地势较高,不利于集气。
③ 集气管线长。
① 相对靠近 S 点管线,页岩气集气管道较
短; 采气管线和集气管线相对较
方案二
② 地势较井网区域稍低,既有利于集气,又 长。
不影响排水。
① 靠近 S 点管线,页岩气集气管道短;
方案三 地势过低不利于站内排水。
② 地势低,有利于集气;
推荐方案 方案二:井网东南侧建站
根据上表对比分析结果,井区中心站站址选择方案二,即在井网东南侧建
站,保证减少集气能耗的同时又不影响站内排水。
6.3.5 管线布置方案

管网建设与钻井安排保持一致。在页岩气田,勘探、钻井和地上设施建设同时
进行,随着钻井数量的增加,地上设施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扩大。因此,在开发
方案编制尤其是地面工程设计与建设时,应为未来增加的批量生产井预留空间,
防止不断滚动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根据页岩气田开发特点,本设计考虑采用“多点接入、柔性集输”的布站方
式,将井口采气管线按就近原则汇集到最近的井场,再用管线把井场连接起来,
将页岩气输送至井区中心站。
几种管线布置方案见图 6.6,图 6.7,图 6.8。图中棕色、蓝色和黄色管线分别
表示一期建设,二期建设和三期建设。

图 6.6 管线布置方案一示意图

301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图 6.7 管线布置方案二示意图

图 6.8 管线布置方案三示意图
表 6.5 采气管线布置方案长度比较
管径/mm 采气管线长
方案 管道编号 计算值(内 管道长度/km
公称直径 度/km
径)
1,4 117.8 DN125 2.904
2 166.6 DN150 1.621
3 204 DN200 0.843
5,8 52.4 DN50 1.833
方案一 15.806
6 192.4 DN200 2.964
7 173.4 DN200 1.734
9 152.1 DN150 1.790
10 107.5 DN100 2.117
方案二 1,4 117.8 DN125 2.904 17.368
2 166.6 DN150 1.621
3 204 DN200 0.843
5,8 52.4 DN50 1.833
6 192.4 DN200 2.964
7 173.4 DN200 1.734
9 152.1 DN150 1.790
10 107.5 DN100 2.117

302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11 107.5 DN100 1.562


1,4 117.8 DN125 2.904
2 166.6 DN150 1.621
3 204 DN200 0.843
5,8 52.4 DN50 2.116
方案三 22.075
6 107.5 DN100 4.054
7 94.3 DN100 2.964
9 152.1 DN150 5.456
10 107.5 DN100 2.117
推荐方案 方案二
根据几种方案的采气管线长度比较可知,方案一管线长度最短,管线投资最
省。因此,推荐采气管线布置采用方案一。
6.3.6 总体布局方案

本地面工程设计将井区中心站建在井网东南侧,主要承担一期 24 口单井来
气、二期 11 口单井来气、三期 10 口单井来气,共计 45 口井并集中处理的任务。页
岩气在站内经分离、脱硫、脱水和计量后外输至 S 点管线。

6.3.7 主要工程量

总图布置主要工程量详见表 6.6。
表 6.6 总图布置主要工程量
序号 工程内容 单位 数量
1 井区中心站 座 1
2 单井站 座 2
3 丛式井站 座 8
4 采气管线 km 15.806
5 集气干线 km 4.93

6.4 页岩气集输方案

6.4.1 水合物预测及防止方案

根据气田已获气井气质报告,使用 Aspen HYSYS 软件对该区块不同压力下


水合物的形成温度进行预测,水合物预测曲线如图 6.9 所示,水合物生成温度结
果如表 6.7 所示。
表 6.7 不同压力下水合物生成温度预测一览表
序号 压力(MPa) 水合物形成温度(℃)
1 3.5 7.8247
2 4.0 9.1372
3 4.5 10.2776
4 5.0 11.2819
5 5.5 12.1762
6 6.0 12.9796
7 10.0 17.4017
8 15.0 20.5277

303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序号 压力(MPa) 水合物形成温度(℃)
9 20.0 22.5929
10 25.0 24.1603
11 30.0 25.4454
12 35.0 26.5479

图 6.9 水合物预测曲线图
采用 HYSYS 模拟井口二级节流如图 6.10 所示。

图 6.10 井口二级节流流程(HYSYS 模拟)


页岩气开采初期套压为 26~30MPa,井口温度 30℃。一级节流至 15MPa,温
度 13.10℃,二级节流至 8.5MPa,温度为-8.738℃,会生成水合物,所以采用井口
先水套炉加热再节流至 15MPa 的方式以防止水合物的生成。

6.4.2 湿气输送方案

常用的天然气集输工艺分为干气输送和湿气输送两种,所谓干气输送是指原
料气先经脱水处理后再集输;而湿气输送一般是指原料气仅在井口或集气站降压
分离掉液相水后即进入集气管线。在集输过程中,由于操作压力和温度不断下降
原料气的露点也不断下降而析出冷凝水。当气,液两相混输时,可能会因在管线
内沉积液相水而导致严重的管线内腐蚀和形成水合物堵塞等安全生产问题。迄今
为止的理论与实践均表明,只要管线中没有液相水存在,原料气的湿气输送是安
全的。合理的管材选择、加注抑制剂和定期清管排液等技术措施,可使安全生产进
一步得到保障。
根据论证和调研,本页岩气地面工程设计中,井区中心站之前流程中采用湿
气输送工艺。采用湿气输送工艺,井站及管网设施简单。

304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6.4.3 除砂方案

页岩气通常含有微小泥、砂等固相杂质。这些杂质不仅磨蚀管道、设备、仪表,
而且还会堵塞阀门、管线,影响计量精度甚至正常生产。虽然通过合理的井身结构
设计,可以减少微小固相颗粒随气流迁移到地面集输设施中,但是不能完全消除
固相颗粒,因此,井筒出来的气体需进行除固相杂质处理后才能进入后续设备,
以免对后续设备造成影响。通常在靠近采气树的井口一级节流阀后设置除砂器或
者高效过滤器,井口一级节流后的原料天然气经高效过滤器分离除去天然气中所
含砂石等固相杂质。一般要求脱除的粒径为 100μm 及以上,过滤精度大于 99.5%。

6.4.4 防冲蚀方案

弯头是管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相对于管件的其它部
位,更容易遭受流体介质的冲刷腐蚀。一般情况下,弯头的冲击力远大于 10 倍直
管段的剪切力,曲率半径越小,冲击流攻角越大。当转角为 90°时,弯管内壁所受
冲击力达到最大,此时弯头的材料基体受冲刷最严重。弯头在腐蚀和冲刷的同时
作用下快速减薄,腐蚀速率远高于直管。当颗粒沿着弯头运动时,颗粒主要沿着
弯管外侧运动,内侧仅有少量的颗粒运动,因此弯管外侧是发生冲蚀的主要位
置。
为解决页岩气杂质对弯头部件的冲蚀,控制气体流速以,并减少弯头的使
用,有些地方可采用盲端三通(target tee)代替弯头。三通一端采用封头焊死,形
成死角盲端,必要时堆焊一层耐冲刷硬质合金,流经三通的气体撞击死角后改变
流速去下游管段,避免含砂气流对三通管壁的直接冲击。盲端三通如图 6.11 所示。

图 6.11 盲端三通

6.4.5 清管方案

采气管线均设置清管设备进行通球清管,清管设备均选用清管发球阀和清管
收球阀。
6.4.6 计量方案

在各井场设置计量装置,对各单井进行轮换间歇式计量。气体计量仪表主要
有孔板流量计、旋进漩涡流量计、涡轮流量计及超声流量计,其对比如表 6.8 所示。
表 6.8 常用天然气流量计对比
类型 优点 缺点

305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① 测量范围较窄;
② 压损大;
③ 长时间使用磨损严重,准
① 结构简单,造价低;
确度不高;
孔板流量计 ② 易于安装和维修,经久耐用;
④ 昼夜温差大,冬季未做保
③ 适应性宽,可操作性强。
温处理的计 量阀组在夜间
结冰,过流面积减少,计
量准确度大大降低。
① 结构简单,测量范围大,可达 1:15
至 1:25;
叶轮轴承易被介质中的杂物
② 测量准确度较高,为 1.5 级,新表重
磨损或卡死,导致使用效果
复性好;
差。由于页岩气含有大量砂
涡轮流量计 ③ 在线性流量范围内,即使流量有所
粒,在应用过程中,涡轮流
变化也不 会降低累积量的准确度; 量计上游需加装过滤器,并
④ 尺寸小,安装方便; 且需定期清洗。
⑤ 耐高压,压力损失小;
⑥ 脉冲输出,便于和计算机配套。
类型 优点 缺点
①集温度和压力传感器、流量积算、就地
显示等功能于一体,可实现信号的在
线实时采集、处理;
②计量精度高,量程宽,工作温度范围 ①压损相对较大;
旋进漩涡流量计 宽; ②准确度受管道振动和电磁
③结构简单,无可动部件,对前直管段 干扰影响相对较大。
要求低;
④适应性强,在其测量范围内不受温
度、压力、密度和粘度的影响。
①准确度高,多声道式超声波流量计的
准确度可高达 99.5%; ①价格昂贵,只适用于大、中
口径管道;
②量程范围宽,一般为 1:30,大口径流
②安装条件要求高,对上下
量计可达 1:100 以上;
游直管段长度等有一定要
超声波流量计 ③无压损,对管路特性基本无干扰,无
求;
可动部件; ③在页岩气计量时,由于经
④可相同准确度进行双向测量(尤其适
过滤后的小粒径砂粉会附
合天然气正、反输计量); 着在探头上,影响计量的
⑤可测脉动流,属节能型仪表,坚固耐 准确性。
用。
根据上表对比结果和现场实践经验,选用旋进漩涡流量计对各单井进行轮换
间歇式计量。可以满足气井单相计量的需要。流量计工作压力为 8~8.5MPa,流量
计计量范围(12~18)×104m3/d。

6.4.7 增压方案

(1)增压比选
页岩气田采取滚动式发展, 由于要逐年联入新井,使得集气管网操作压力升
高导致一些低压生产井废弃或者产生倒灌现象,目前对高、低压气井共同生产,
有两种联合处理工艺方案[50, 51]。

306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方案一:井区中心站集中增压。该方案为低压气单独设置集输系统,在井区
中心站布置压缩机等增压设备,以便集中管理。但鉴于页岩气要逐年打井将新井
连入管网,单独设置低压集气系统并不适用。
方案二:井场处增压。对于该方案而言,页岩气田较为适用的管网模式
为“多点接入,柔性集输”,将多个井的采气管线汇集到井场,然后连入采气管
线输送至井区中心站。可将橇装式压缩机设置于井场处进行增压, 但是随着气田
的发展,压缩机数量会不断增加,不利于管理。
综上所述,方案二比较适合页岩气的集输。
根据现有资料和数据,本地面工程设计采用井区中心站不设增压设备,后期
在低压井井场集中增设橇装式增压装置,将其增压到采气干线的压力。在低压、低
产废弃井口处设置止回阀,保证其不会发生倒灌现象。
(2)集输压力定级
按照井区中心站进站压力 7.8MPa 考虑,依据水力计算,得出各井站出站压
力为 8~10 MPa 之间,井区中心站出站压力为 7.5 MPa。因此推荐采气管网设计压
力确定为 8.5MPa,集气干线设计压力确定为 7.5MPa。
(3)压缩机及其驱动方式选择
目前用于气田天然气增压的设施主要有离心式与往复式压缩机两种。离心式
压缩机一般输量较大,功率较大,压比较小。往复式压缩机适用于流量变化幅度
较大,大增压比的工况。对具有变工况操作特性的工程,往复式机组较为灵活。本
工程的压缩机有压比大、流量变化范围大等特点,因此采用往复式压缩机撬。
6.4.8 脱硫方案

本设计气田为含硫气田,中心处理站设计规模 360×104m3/d。天然气进站压力
7.8MPa,其中 H2S 的平均含量大约为 15670mg/m3,需做脱硫处理。
脱硫工艺方法按其脱硫剂的不同可分为固体脱硫法和液体脱硫法两大类。
固体脱硫法中,常用的脱硫剂有氧化铁海绵铁、活性炭、分子筛等,由于它们
存在吸附硫容量较低,再生和更换脱硫剂费用较高等问题,通常只适合于含硫量
很低的天然气处理。
在液体脱硫的诸多工艺方法中,按溶液的吸收和再生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氧
化还原法、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三类。氧化还原法中由碱性溶液吸收后,以空
气氧化再生溶液,被直接氧化生成元素硫。该法的特点是可直接生成元素硫,基
本无二次污染,但溶液硫容量小,溶液循环量太大,能耗高,且泡沫硫质量差含
杂质多;物理吸收法是基于有机溶剂对天然气中酸性组分的物理吸收而将其脱除
该法适用于处理酸气分压高的天然气,具有溶剂不易变质、比热容低、腐蚀性小、
能脱除有机硫化物等优点,但不宜处理重烃含量高的天然气,该法中最常用的脱
硫剂为环丁砜;化学吸收法是以可逆反应为基础,以弱碱性溶剂为吸收剂的脱硫
方法,该法中最常用的脱硫剂有 MDEA、DEA 和 MEA 及它们的混合溶剂。目前天
然气脱硫工业中采用的砜胺法、具有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两者的优点,其操
作条件、脱硫效果与醇胺法基本相当,并能脱除有机硫。
根据已有的经验及该区块页岩气田气体组分,确定采用醇胺法进行脱硫。脱
硫溶液 MDEA 的浓度为 45%。

307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6.4.9 脱水方案

气田脱水方法主要有三甘醇法、节流膨胀法及分子筛法,表 6.9 列出了这三种


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表 6.9 脱水方案比选
项目 三甘醇法 节流膨胀法 分子筛法

脱水后干气中水含量可
操作温度下溶剂稳定,吸湿性
低于 1ppm,水露点可
高,露点降高;容易再生成 99%
装置工艺流程及操作 低 于 -90℃ ; 对 进 料 气
以上的浓度;蒸气压低,气相携
简单,占地面积小; 体温度、压力、流量变
优点 带损失小;装置投资及运行费用
装置投资及运行费用 化不敏感;操作简单,
较低;进出装置的压降小。适用于
低。 占地面积较小;无严重
大装置,其设备投资、操作费用
腐蚀和发泡方面的问
低。
题。

存在轻质油时,会有一定程度的 只适用于高压;对于 对于大装置,其设备投


发泡倾向,有时需加入消泡剂; 压力不高的节流降温 资和操作费用高;吸附
含酸性组分的在脱水时,会腐蚀 不足,达不到水露点 剂易破碎;再生过程耗
缺点
设备、管道,使三甘醇溶液呈酸 要求;如果没有足够 热量大,能耗高;不适
性,有时需加入缓蚀剂或中和 的压降可以利用,需 用于含有凝析油的脱
剂;不能脱除中含有的凝析油。 要增压或外供冷源。 水。

适用于大装置,设备投资、操作费
有充足的压力降可以
适用 用低和油气田无自由压降可利 水露点要求低,需要深
利用的气田或需同时
场所 用,只需满足管输商品气水露点 度脱水的场合。
脱水、脱烃的装置。
要求、脱水深度不深的场合。

考虑该区块页岩气处理量、脱水经济性及所处环境温度等因素,确定采用三
甘醇脱水的方法。
6.4.10 返排液处理方案

页岩气产出水由压裂返排液和采出水组成。由于采出水较少,页岩气产出水
主要以压裂返排液为主。可以说对返排液的合理处理将极大影响页岩气田的规模
化开采。
页岩气田开发过程中压裂返排液处理方式主要包含以下4种方式:①深井注
入;②处理后回用,水力压裂初期各个井口产生的返排液首先在井场内汇集,经
过过滤沉淀等初步处理后直接和清洁补给水混合用于下一轮的水力压裂;③处理
后外排,对于多次回用不再适合水力压裂的压裂返排液通过一定的水处理技术达
到水质排放标准要求后,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④进入市政污水管网处理后外排
或污水厂进行处理后外排。
经过调研,压裂返排液中含有多种污染物超过国标和省标,因此需要对返排
液进行处理,本设计采用返排液处理后回用方法。
返排液净化处理系统设于井区中心站内,站内所产污水通过污水管道直接进
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净化处理,井场所产污水储存于井场所设污水罐内,定期由

308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污水罐车拉送至中心站内与污水一起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用
罐车拉送至井口,可作返排液循环用水。流程概况如图 6.12 所示。

图 6.12 返排液处理流程
对于多次回用后,水质不再适合继续回用的返排液,利用现有的水处理服务
技术使其能够达到外排标准要求。
6.4.11 设备撬装化方案

为实现快建快投、设备重复利用、节约建设成本、减小场站征地、设备工厂组装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本次设计主要工艺设备采用标准化橇装设计。
(1) 撬装分类及功能
在井场,主要是 15×104m3/d 页岩气高压排采一体化集成装置(以下简称 15
万方橇),由水套加热炉橇和分离计量橇组成。
15 万方橇主要功能为加热节流、气液分离计量,该橇能实现气、液分别计量,
以便动态了解单井口产气量和产液量。
(2) 工艺流程
来自井口的天然气,由井口套压是 26~30MPa,进入该 15 万方/天高压排采一
体化集成装置,经水套炉加热至 70℃后,进入一级节流阀,压力由 30MPa 节流
到 15MPa,温度降为 53.46℃,然后进入除砂器除去夹带的泥沙杂质等,进入二
级节流阀,压力由 15MPa 节流至 8.5MPa,温度降为 35℃。
此后页岩气进入卧式气液分离器,经过重力沉降初分的天然气再进入气液分
离元件精分后,气相经计量后输送至下游系统。分离出的油田污水通过自动排液
阀排放,并经流量计计量后至井场污水罐。
6.5 集输总体工艺流程

6.5.1 气田集输总流程

本工程秉承“安全、环保、高效、低耗”的设计理念,根据区块页岩气组分、产
量、压力、温度、井距、产品流向、开发年限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该
页岩气田集输的总工艺流程为:加热→井口一级节流→除砂→二级节流→初步分

309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离、计量→采气管线→井区中心站(脱硫脱水)→集气干线→外输管道 S 点,并
采用“串接+枝状管网模式,多点接入、柔性集输布站”的地面工艺技术。
系统总流程说明如下:
气井中页岩气由套管采出,初期套压在 26~30MPa,在井场井口首先进行水
套炉加热并进行一级节流至 13~15MPa,继而进行除砂,继而进行二级节流至
8.5MPa,调节到需要的压力后,采用分离设备对原料气、气田水进行分离,经计
量后页岩气进入采气管线,汇入井区中心站内经脱硫、脱水后输送至 S 点(本工
程不专门设置集气站增压,若开采后期压力较低,可在井场处进行增压)。

图 6.13 气田站场总流程示意图

6.5.2 气田集输设计参数

(1)套压:26~30MPa;
(2)井口温度:30℃;
(3)单井初期平均日产量:15×104m3/d;
(4)单井初期套压:26~30MPa;
(5)运行时间:330d;
(6)S 点压力:6MPa。

6.6 集输管网设计

6.6.1 线路走向

6.6.1.1 选线原则

根据《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中关于线路选择的规定,结合本
工程管道所经区域为丘陵的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建设规划、交通及人文情况,在
线路走向方案选择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线路力求顺直,缩短线路长度,节省管材和投资;
(2)尽量利用现有公路,以方便运输,施工和生产管理;
(3)尽量避开城镇、企业、水利工程设施和人口稠密区,减少外部干扰,必
须通过时应考虑其相互影响和规划发展;
(4)选择有利地形,尽量避开不良工程地质地段和天然林区。

6.6.1.2 线路走向方案

拟建的井区中心站位于井网东南侧,丛式井场间采用串接后连接到井区中心
站,单井就近接入丛式井场,同井场中相邻几口气井采用井间串接方式布置。集

310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气管线从井区中心站向东北方向汇入已建管线入口。
6.6.2 线路用管

(1)钢管类型比较
目前,天然气采集气管道的钢管主要有无缝钢管和有缝钢管两种,有缝钢管
主要有直缝钢管和螺旋缝钢管。
1)高频电阻焊钢管
高频电阻焊管是将热轧卷板经过连续辊式成形机成形后,在高频电流的集肤
效应和邻近效应的基础上,利用高频电流或感生高频电流所产生的电阻热将管坯
对接边缘加热熔化,在挤压辊的作用下而熔合的工艺过程。其特点为热量高度集
中,使热影响区尺寸较小;无填充金属,不能利用添加合金元素来改善焊接区性
能;加热温度高、时间短、焊接温度梯度大、易产生硬化相和圈套的焊接应力。这些
特点使得焊接区域往往成为其性能(尤其是韧性)的薄弱环节,其主要缺点表现
在以下三方面:
① 其可靠性相对直缝埋弧焊钢管低,据统计高频焊管水压试验记录每 16km
钢管的试验大约有 1 个失效。
② 高频焊缝中产生“灰斑”。主要有冷焊或低温焊接和回流夹杂或过烧两类。
③ 特殊的沟状腐蚀。源于焊接区域的 MnS 夹杂物,当电阻焊快速短时加热,
使硫化物部分溶解或析出,形成富 S 区;ERW 的挤压焊形成的金属流线,也促进
了 MnS 的显露。而一般的线材与埋弧焊,则不经历上述变化过程而不构成沟状腐
蚀。
目前国内生产的直缝高频电阻焊钢管规格为 D114.3~D355.6。由于其始终是
属于有缝管,故一般用于地区等级较低的地段。
2)直缝埋弧焊钢管
直缝埋弧焊钢管与螺旋缝埋弧焊钢管相比具有焊缝短、成型精度高、残余应力
小、错边量小、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小等优点。近几年来,已在管道建设工程中得
到应用。但由于受生产工艺设备等限制,该管材主要适用于大口径管道,经了解
目前国内生产的直缝埋弧焊钢管最小规格为 DN400。
3)螺旋缝埋弧焊钢管
螺旋缝埋弧焊钢管焊缝与轴线有一成型角,焊缝受力情况好,止裂能力强,
刚度大,价格便宜等优点。但因其焊缝较长,出现缺陷的概率要高于直缝管;在
制作过程中,焊缝呈一条空间螺旋线,焊缝质量不如直缝管容易控制;但随着成
型焊接热处理等工序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使质量得到提高和保证。
4)无缝钢管
无缝钢管的优点在于无焊缝,质量均匀程度高,理化性能、力学性能较均匀,
管道自身安全可靠,但受到管径和壁厚制作方面的限制,壁厚较直缝埋弧焊钢管
厚,价格相对较高。在我国油气输送行业特别是管径不大的管道工程中运用较为
广泛。
(2)钢管种类选用
1)线路直管
管材的选用应从管材性能、经济性、压力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目前国内钢
管厂的生产能力、制管质量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等因素分析,由于本工程线路管径

311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较小,且采用湿气输送,因此,推荐采用无缝钢管,钢管制管标准应达到《石油
天然气工业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GB/T9711-2011)的要求。
2)热煨弯管采用无缝钢管制作。

6.6.3 管道工艺计算

6.6.3.1 基础数据

(1)配产气量
该区块单井初期平均日产气量在 15×104m3,套压在 26~30MPa 左右。
(2)设计温度
管道埋深处地温 10℃。
(3)进站压力
进井区中心站压力 7.8MPa。

6.6.3.2 软件

由 于 页 岩 气 从 井 口 出 来 为 湿 气 输 送 , 故 采 用 PIPEPHASE 软 件 。 在
PIPEPHASE 中推荐选用 SRK 方程为模型状态方程,压降模型选用 BBM 模型,采
用:井口——固定流量(最大流量)及站场——固定压力(最小压力)的控制方
式。
6.6.3.3 管径选择

(1)管径
采气管线的设计能力按单井或丛式井产量和输送压力确定,集气管线的设计
按所辖气井采气能力的总和确定。
管径根据公式计算:

(6.1)

试中,d—管线内径,m;
qv—气体流量(p=101.325kPa,T=20℃),m3/s;
p —管线输送平均压力,100kPa(绝);
p0 —标准压力,101.325kPa;
T —管线输送平均温度,K;
T0 —标准温度,293K;
Z —气体输送平均条件下的压缩因子;
ω —气体流速,m/s。
为便于说明,对管道进行编号,如图 6.14 所示。

312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图 6.14 管线编号示意图
管径(内径)计算结果如表 6.10 所示。
表 6.10 管径计算结果
管道编号 1、4 2 3 5、8 6 7 9 10 11
管径/mm 117.8 166.6 204.0 52.4 192.4 173.4 152.1 107.5 286.6
根据管径计算结果,结合钢管规格,采用 Pipephase 软件对管网进行模拟。为
减少管道采购和安装工作量,尽可能减少管道型号,采用统一管径。在保证井口
二 级 节 流 后 压 力 不 高 于 8.5MPa ( G ) 、 井 区 中 心 站 进 站 压 力 不 低 于
7.8MPa(G),管道压降不超过 4.3kPa/km 的前提下,逐步优化管径,最终确定
管道直径如表 6.11 所示。
表 6.11 管径选用结果
序号 管线分类 管径/mm 管线长度/km
D60.3 1.833
D114.3 5.021
1 采气管线
D168.3 5.145
D219.1 3.931
2 输气干线 D323.9 4.93

6.6.3.4 钢管壁厚及等级选择

(1)钢管壁厚根据公式计算:
pD
 C (6.2)
2s Ft
式中,δ —钢管壁厚,mm;
p—设计压力,MPa;
D—钢管外径,mm;
F—强度设计系数; s —钢管最低屈服强度,MPa;
φ—焊缝系数;
C—腐蚀裕量附加值,mm;

313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t—温度折减系数,
当 t≤120℃时,t 值取 1.0。
(2)钢管用量计算
本工程管道所使用材质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焊接性能及韧性,其屈服
比和冲击韧性等指标应满足 GB/T9711-2011 中有关规定要求,以保证采集气管道
的安全。
采集气管道管材目前常用的钢级有 L245、L290、L360 三种,对上述钢级管材
进行比较。结合生产厂家的制造工艺,本工程采集气管道钢级技术经济比选如下
所示。
1)D60.3 管材材质选择
表 6.12 D60.3 管材钢管计算表
钢管
设计 钢管 设 计算 选用 单价
压力 外径 计 壁厚 壁厚 长度 钢材耗量 (元 钢管投资
钢级 (km)
(MPa) (mm) 系 (mm) (mm) (吨) / (万元)

吨)
L245 3.24 1.833
8.5 60.3 0.6 3.6 9.21999 5100 4.7021949
N 4
L290 2.97 1.833
8.5 60.3 0.6 3.2 8.26683 5800 4.7947614
N 3
L360 2.68 1.833
8.5 60.3 0.6 2.8 7.27701 6500 4.7300565
N 7
对于 L245、L290、L360 三种管材,生产厂家和油气管道施工企业在几种材质
的管道制造和施工方面均积累了的成功经验,但通过对比可知,管材材质采用
L245 投资最省,因此,本工程线路 D60.3 管材用管推荐采用 L245 钢管。
2)D114.3 管材材质选择
表 6.13 D114.3 管材钢管计算表
设计 设 钢管
压力 钢管 计算 选用 单价
计 长度 钢材耗量 钢管投资
钢级 (MPa 外径 壁厚 壁厚 (元/
(mm) 系 (mm) (mm) (km) (吨) (万元)
) 数 吨)
L245 4.72 5.021
8.5 114.3 0.6 4.8 65.07216 5100 33.1868016
N 3
L290 114.3 4.29 5.021
8.5 0.6 4.4 59.85032 5800 34.7131856
N 2
L360 114.3 3.74 5.021
8.5 0.6 4.0 54.62848 6500 35.5085120
N 9
通过对比可知,管材材质采用 L245 投资最省,因此,本工程线路 D114.3 管
材用管推荐采用 L245 钢管。
3)D168.3 管材材质选择
表 6.14 D168.3 管材钢管计算表
钢管
设计 钢管 计算 选用 单价
设计 长度 钢材耗量 钢管投资
钢级 压力 外径 壁厚 壁厚 (元/
系数 (km) (吨) (万元)
(MPa) (mm) (mm) (mm)
吨)
L245 168.3
8.5 0.6 6.366 6.4 5.145 131.45475 5100 67.0419225
N
L290 168.3 5.145
8.5 0.6 5.611 6.4 131.45475 5800 76.243755
N
L360 8.5 168.3 0.6 4.812 5.2 5.145 107.58195 6500 69.9282675

314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N
通过对比可知,管材材质采用 L245 投资最省,因此,本工程线路 D168.3 管
材用管推荐采用 L245 钢管。
其他管段经济比选与上述相同,不再赘述,最终管材选择如表 6.15。
表 6.15 管材选择统计表
钢管外径 选用壁厚 长度
(mm) (mm) (km) 钢级
60.3 3.6 1.833 L245N
114.3 4.8 5.021 L245N
168.3 6.4 5.145 L245N
219.1 7.9 3.931 L245N
323.9 7.1 4.93 L360N

6.6.3.5 管道校核

(1)受约束的埋地直管段轴向应力计算和当量应力校核
埋地直管段按《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 中附录 B 的公式进行
轴向应力和当量应力校核。
轴向应力:
 L  E t1  t2    h (6.3)
环向应力:
 h   p  d  /  2 n  (6.4)
当量应力:
 e   h   L  0.9 s (6.5)
式中:
σL—管道的轴向应力,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MPa);

—泊松比,取 0.3;
σh—由内压产生的管道环向应力(MPa);
p—管道设计压力(MPa);
d —管子内径(cm);
δn—管子公称壁厚(cm)
E —钢材的弹性模量,取 2.0×105(MPa);
α—钢材的线膨胀系数,取 1.2×10-5(℃-1);
t1 —管道下沟回填时温度(℃);
t2 —管道的工作温度(℃);
σe—当量应力(MPa);
σs—钢管的最低屈服强度(MPa)。
校核结果见表 6.16。
表 6.8轴向应力和当量应力校核表
壁厚 当量应力 0.9σs(MPa
序号 管径(mm) 结论 备注
(mm) (MPa) )
1 D60.3×3.6 3.6 128.5438 220.5 满足要求 采气管线

315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壁厚 当量应力 0.9σs(MPa
序号 管径(mm) 结论 备注
(mm) (MPa) )
2 D114.3×4.8 4.8 167.5641 220.5 满足要求 采气管线
3 D168.3×6.4 6.4 181.2902 220.5 满足要求 采气管线
4 D219.1×7.9 7.9 189.2313 220.5 满足要求 采气管线
5 D323.9×7.1 7.1 258.3961 324.0 满足要求 输气干线
(2)径向稳定校核
按《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 中第 5.1.4 条款公式进行径向稳定
校核。
x  0.03D (6. 1)
ZKWDm3
x  (6. 2)
8 EI  0.061ES Dm3

W  W1  W2 (6. 8)

I   n3 / 12 (6. 9)
式中:
x —钢管水平方向最大变形量(m);
Dm —钢管平均直径(m);
W —作用在单位管长上的总竖向荷载(N/m);
W1 —单位管长上的竖向永久荷载(N/m);
W2 —地面可变荷载传递到管道上的荷载(N/m);
Z —钢管变形滞后系数;
K —基床系数;
E —钢材弹性模量(N/m2);
I —单位管长截面惯性矩(m2/m);
 n —钢管壁厚;
Es —土壤变形模量(N/m2)。
校核结果见表 6.17。
表 6.17 径向稳定校核表
序号 管径(mm) 壁厚(mm) Δx(mm) 0.03D(mm) 结论 备注

1 D60.3 3.6 1.02 1.809 满足要求 采气管线

2 D114.3 4.8 2.37 3.429 满足要求 采气管线

3 D168.3 6.4 3.64 5.049 满足要求 采气管线

4 D219.1 7.9 5.13 6.573 满足要求 采气管线

316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序号 管径(mm) 壁厚(mm) Δx(mm) 0.03D(mm) 结论 备注

5 D323.9 7.1 7.26 9.717 满足要求 输气干线


本管道的壁厚均满足《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中最小公称
壁厚的要求。根据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般只有当管子直径与厚度比 D/δ >140 时,
才会在管子正常运输、铺设、埋管情况下出现圆截面失稳。经过计算,本工程主干
管道直径与壁厚比值远小于 140,因此,钢管不会出现圆截面失稳问题。

6.6.4 管道敷设

6.6.4.1 常规埋地管道

工程所在地属山区丘陵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根据《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GB 50350-2005)中规定,管线全部埋地敷设。埋地管线采用弹性敷设,深度随
地点变化,并且管线埋地深度将在冻土层以下,同时埋深点不宜太深。当管线通
过行车道下时,管顶距地面不小于 0.8m;非行车道下时,管顶距地面不小于
0.6m。
小型穿越的河流河道都较窄,平时水量较小,遇到暴雨则水位迅速上升,河
流与洪水的冲刷作用对管道影响较大。因此采用直穿方式穿越,管道深埋嵌入基
岩下不少于 1.0m,并需浆砌护面(内注浆)。在施工完毕后对两岸岸坡施工开挖
松动部分进行护坡、护岸,并对穿越进行相应的稳管措施。
6.6.4.2 定向钻穿越河流

由于管道跨越工程投资大,施工较为复杂,建成后维护工作量较大,故本工
程在管道通过河流时,采用穿越的方式。管道河流穿越的方式主要有大开挖穿越、
定向钻穿越、顶管穿越、钻爆法隧道穿越以及盾构法隧道穿越。各种穿越方式对比
如表 6.18 所示。
表 6.18 管道河流穿越方式对比
穿越方 施工 工程投 对环境 穿越长
适用条件 施工、运行及维护
式 工期 资 的影响 度
施工人员少,占地省不
适合于黏土、粉 受季节天气影响;对地 受穿越
土、亚黏土、成
水平 表干扰小,施工精度 管径及
孔条件的砂层
定向钻 较短 较低 高,不影响通航,安全 小 定向钻
和软岩石。砾、
穿越 性较好;卵石、硬质岩石 设备限
卵石层穿越困 穿越困难,且需预制和 制
难 托管场地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施工劳动强度低,安全
从松软黏土层
盾构隧 性高;检修方便,不影 基本不
到泥砾和岩石 较长 高 不大
道穿越 响通航,可一隧多用; 受限制
均可 施工机械复杂,日常维
护费用高
工程质量易于控制,管
使用于基岩埋 理维修方便,不影响通
钻爆法 藏较浅、透水性 航;可一隧多用;施工 基本不
隧道穿 差、地质构造简 长 较低 较大
风险性较高,防治水难 受限制
越 单、完整性较好 度大,日常维护和运行
的河床 费用高
顶管穿 河床为松散、黏 较短 较高 施工不受季节影响,机 较大 受限

317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械化程度较高,安全性
土等较软弱地 较好,不影响通航;若
越 层且宽度不大 两岸地层软弱,竖井施
的河流 工困难;穿越长度较长
时,所需推力太大,硬
质岩石施工困难
无需大型施工设备,施
大开挖 水深较浅的季 较短 较低 工速度快;施工质量难 很大 受限
穿越 节性河流 以控制,安全性差,检
修困难,影响通航
依据区块河流具体情况,本设计采用工期较短,对环境影响较低,工程投资
较少,且在我国运用较为成熟的水平定向钻穿越方式。
6.6.5 主要工程量

表 6.19 线路工程主要工程量表
序号 管线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材料
1 D60.3×3.6 km 1.833 采气管线
2 D114.3×4.8 km 5.021 采气管线
L245N 无缝钢管
3 D168.3×6.4 km 5.145 采气管线
4 D219.1×7.9 km 3.931 采气管线
5 D323.9×7.1 km 4.93 输气干线 L360N 无缝钢管

6.7 集输站场设计

根据气田初步开发方案总体布局和集输工艺方案,本工程共建单井井场 2 座,
丛式井井场 8 座,井区中心站一座。单井井场和丛式井井场均为无人值守站,采
用远程监控、定期巡检生产管理方式。井区中心站站内有人值守站。
6.7.1 单井(丛式井)井场

(1)设计规模
每口页岩气气井:150000m3/d,采出水 2 m3/d;
(2)设计基本参数
井口套压:26~30MPa(G);
二级节流后压力:8.5MPa(G);
温度:35℃。
标准化、撬装化设计
井场采用标准化和撬装化设计,实现批量化采购和工厂化预制。各生产井井
场装置主要包括井口生产设施、节流调压阀、流量计、储水池等,按功能将井场划
分为抽油机模块、计量模块、采出水处理、压缩机撬模块等。
(3)工艺流程
井场工艺流程为:
水套炉加热→井口一级节流→除砂→二级节流→初步分离、计量。
采用 HYSYS 模拟的工艺流程图如图 6.15 所示。

318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图 6.15 井场工艺流程图(HYSYS 模拟)


单井工艺流程及以 Pad2 井场为例的丛式井工艺流程见图 6.16 和图 6.17。

图 6.16 单井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 6.17 Pad2 井场工艺流程示意图


(5)平面布置
井场布局为气井布置在井场中间,生产设施布置在一边,同时考虑后续钻
井、压裂、试采等操作所需空间。
单井(或丛式井)主要包括井口装置区、仪控杆区、工艺设备区。站场四周设
置钢丝网围栏,前场左侧设置仪控杆,右侧靠围栏设置消防棚;前场设置 1m 宽
混凝土巡检通道于各区域相连;井场中部为井口装置区。总平面布置根据井深留
有修井作业空间。单井围栏尺寸为 15m 12.5m,丛式井井场每增加一口井长度方
向增加 5m。
单井井场平面布置图见图 6.18。

319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图 6.18 井场平面布置
(6)井场设备
单井或丛式井为无人值守站,其余井站为有人值守。
1)简化井口:单井和丛式井(以 Pad2 为例,按 6 口井考虑)根据生产需要
设置不同的井口装置。单井和少部分丛式井根据开发需要采用每口井数据连续采
集,每口井均安装紧急截断控制阀和数据采集模块。其余丛式井(规模生产)所
有井共用 1 台紧急截断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3 口井进行数据采集,紧急截断
阀数量由 6 台减少为 1 台,数据采集模块数量由 6 套减少为 1~3 套。最大限度地
简化了井口装置,减少了设备数量,降低了工程投资。
2)临时永久相结合:为简化集气工艺流程,方便维护管理的目的,井场气
井采用临时生产流程和标准化生产流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产,标准化生产流程
预留临时流程接口。生产初期由于需排出压裂液,气井采用临时生产流程,就地
分离水、除砂后进入标准化流程。临时生产流程目的是排液除砂,采用可重复使用
的橇装设备。排液除砂基本完成后,拆除临时生产流程,搬迁至下一口井继续使
用,采用标准化流程生产,实现井场无人值守。
6.7.2 井区中心站

6.7.2.1 设计原则

(1)井区中心站工艺应与集输系统工艺相适应;
(2)站场设计处理能力应满足集输系统处理能力的要求,并与集输管线的
通过能力相一致;
(3)站场设计压力应满足集输系统设计压力要求,并与集输管线压力协调
一致;
(4)站场的布点应服从于集输系统总体设计,具体位置应根据气田地形条
件、井场分布和交通条件来确定;
(5)根据具体情况可选用橇装化设计。

6.7.2.2 站场类型

该区块井区中心站的主要功能有:集气、净化和计量。

320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6.7.2.3 工艺参数

根据井口压力和井区中心站进口、出口压力的规定,该集气系统的工艺参数
如表 6.20 所示。
表 6.20 井区中心站工艺设计参数
集气规模(104m3/d) 进站压力(MPa) 出站压力(MPa)
360 7.8 7.5

6.7.2.4 工艺流程

(1)集气流程
页岩气经采气干线进入井区中心站后,经入口分离器分离后进入脱硫流程,
净化气再次气液分离后进入三甘醇脱水流程,干气经计量橇计量后外输至 S 点。
井区中心站的工艺流程:来气→气液分离器→脱硫→脱水→计量→外输。

图 6.19 井区中心站工艺流程框图
(2)放空流程
井区中心站各部分放空分别进入带有点火功能的放空总管,放空管设置在全
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放空系统主要包括:来气进站放空、分离器放空、外输
放空等。

图 6.20 放空流程框图
(3)脱硫工艺
该区块页岩气含 H2S 及含硫量均不满足Ⅱ类天然气气质要求,采用醇胺法,
满足净化要求。
(4)脱水工艺
采用三甘醇脱水的方法(TEG 法)。装置投资及运行费用较低,进出装置的
压降小,满足外输要求。
(5)硫磺回收
采用直流法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
(6)气液分离器选型

321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进口分离器选择重力式分离器,主要为了脱除页岩气中的游离水。由于该区
块处理量较大,所以一般选用卧式重力式分离器。

表 6.21 气液分离器选型表
分离
分离器 气体流 液滴沉
处理量 器长 液体密度 气体密度
直径 KSB(m vmax(m 速 降速度
(104m3/ 度 (kg/ (kg/
(mm /s) /s) (m/ (m/
d) (m m3) m3)
) s) s)

360 1200 6 997.8 62.78 0.107 0.413 0.31 0.07125

6.7.2.5 主要工程量

表 6.22 气田集输工程主要工程量表
序号 工程内容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采气管线 - km 15.806 总和
1.1 采气管线 D60.3×3.6 km 1.833 -
1.2 采气管线 D114.3×4.8 km 5.021 -
1.3 采气管线 D168.3×6.4 km 5.145 -
1.3 采气管线 D219.1×7.9 km 3.931 -
2 输气干线 D323.9×7.1 km 4.93 -
3 单井井场 15m×12.5m 座 2 -
4 丛式井场 - 座 8 -
5 井区中心站 230m×100m 座 1 -

6.8 页岩气处理

6.8.1 遵循的原则及标准

GB 17820《天然气》;
SY/T 0082.3《石油天然气工程初步设计内容规范 第 3 部分天然气处理厂工
程》;
SY/T 0011《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
SY/T 0076《天然气脱水设计规范》;
SY/T 0078《钢制管道内腐蚀控制标准》;
SH 3035《石油化工企业工艺装置管径选择导则》;
SH 3309《石油化工企业燃料气系统和可燃性气体排放系统设计规范》
SH 3011《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通则》;
SH 3012《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通则》;

322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6.8.2 处理规模

6.8.2.1 原料气来源及条件

自井口来的页岩气处理的进料情况如表 6.23 所示。


表 6.23 进料情况表
序号 参数 值
1 温度(℃) 30
2 压力(MPa) 7.8
3
3 流量(m /d,30℃,101.325kPa) 360×104
4 组分 摩尔分数(%)
4.1 C1 97.374
4.2 C2 0.435
4.3 C3 0.031
4.4 H2S 1.104
4.5 H2O 0.074
4.6 其它 0.982
4.7 合计 100

6.8.2.2 处理规模

由于该区块页岩气以 S 点为交接点,且假设该外输管线气质符合 GB17820


《天然气》中 II 类气质指标(如表 6.21),所以该区块最终外输气也应符合二类气
质要求。根据该页岩气气田的气质分析成果,可以看出硫化氢含量和水露点没有
达到要求,可确定该区块页岩气处理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脱硫及脱水。
根据集输规模,确定该页岩气区块设计的页岩气处理规模为 360×104m3/d。设
1 套脱硫装置和 1 套三甘醇脱水装置,处理规模均为 360×104m3/d。
表 6.24 天然气技术指标
项目 一类 二类 三类
高位发热量/(MJ·m-3) ≥36.0 ≥31.4 ≥31.4
总硫(以硫计)含量/
≤60 ≤200 ≤350
(mg·m-3)
硫化氢质量浓度/(mg·m-3) ≤6 ≤20 ≤350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2.0 ≤3.0 —
水露点/℃ 在交接点压力下,水露点应比输送条件下最低环境温度低 5℃

表 6.25 该页岩气田气质达标情况
项目 规范要求值(Ⅱ类) 该区块实际值 达标情况
高位发热量/(MJ·m-
3
≥31.4 37.42 达标

323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总硫(以硫计)含量/
≤200 14748 不达标
(mg·m-3)
硫化氢质量浓度/
≤20 15670 不达标
(mg·m-3)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3 0.0051 达标
<0(该地区全年最低
水露点/℃ 26.68 不达标
温度按照 5℃)

6.8.2.3 产品方案

主要产品为经脱硫、脱水后的干气,满足《天然气》的 II 类气质要求。
表 6.26 产品方案表
项目 要求
高位发热量(MJ·m-3) ≥31.4
压力(MPa) 6.0
产量(m3/d) 360×104
H2S 含量(mg·m-3) ≤20
总硫含量(以硫记)(mg·m-3) ≤200
CO2 含量(%) ≤3
水露点(℃) ≤0

6.8.3 总工艺流程

井口来气经采气管线进入井区中心站。随后页岩气进入吸收塔,与醇胺溶液
接触,从塔顶出来的净化气进入三甘醇脱水装置;吸收塔底出来的醇胺富液节流
后进入贫-富液换热器,进入再生塔再生,再生后的醇胺贫液进入贫-富液换热器,
经冷却器冷却后用泵打入吸收塔循环使用。
脱硫后的湿天然气进入 TEG 吸收塔脱除饱和水,干气经换热后计量外输 。
TEG 富液经再生塔再生并提浓后经换热、冷却器再次进入吸收塔循环使用。
经脱硫后 H2S 含量为 15.35mg/m3,脱水后水露点为-21.52℃,满足外输要求。

脱硫流程
入口分离器离 醇胺吸收塔
器 醇胺贫液 醇胺富液

再生塔
TEG 贫液
脱水流程
净化气
外输 计量 TEG 吸收塔

TEG 富液

再生塔

图 6.21 处理总工艺流程框图

324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图 6.22 井区中心站工艺流程图

6.8.4 工艺装置

6.8.4.1 脱硫装置

(1)工艺流程选择
脱硫工艺方法按其脱硫剂的不同可分为固体脱硫法和液体脱硫法两大类。
固体脱硫法中,常用的脱硫剂有氧化铁海绵铁、活性炭、分子筛等,由于它们
存在吸附硫容量较低,再生和更换脱硫剂费用较高等问题,通常只适合于含硫量
很低的天然气处理。
在液体脱硫的诸多工艺方法中,按溶液的吸收和再生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氧
化还原法、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三类。氧化还原法中由碱性溶液吸收后,以空
气氧化再生溶液,被直接氧化生成元素硫。该法的特点是可直接生成元素硫,基
本无二次污染,但溶液硫容量小,溶液循环量太大,能耗高,且泡沫硫质量差含
杂质多;物理吸收法是基于有机溶剂对天然气中酸性组分的物理吸收而将其脱除
该法适用于处理酸气分压高的天然气,具有溶剂不易变质、比热容低、腐蚀性小、
能脱除有机硫化物等优点,但不宜处理重烃含量高的天然气,该法中最常用的脱
硫剂为环丁砜;化学吸收法是以可逆反应为基础,以弱碱性溶剂为吸收剂的脱硫
方法,该法中最常用的脱硫剂有 MDEA、DEA 和 MEA 及它们的混合溶剂。目前天
然气脱硫工业中采用的砜胺法、具有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两者的优点,其操
作条件、脱硫效果与醇胺法基本相当,并能脱除有机硫。
根据已有的经验及该区块页岩气田气体组分,确定采用醇胺法进行脱硫。脱
硫溶液 MDEA 的浓度为 45%。
(2)脱硫工艺流程图

325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图 6.23 脱硫工艺流程图
(3)具体脱硫流程
工艺参数
表 6.27 脱硫工艺主要参数选取
参数 取值考虑 取值
净化气出口温度 比贫液温度高 0~8℃ 52.69℃
吸收塔底富液温度 比原料气温度高 7~25℃ 37.27℃
进入再生塔富液温度 65~98℃ 98℃
工艺流程
井口来气压力为 7.8MPa,气体从下部进入吸收塔,与醇胺溶液逆流接触脱除
硫,从塔顶出来的净化气进入三甘醇脱水装置;
吸收塔底的醇胺富液减压至 0.46MPa 后进入贫-富液换热器,温度升至 98℃
进入再生塔上部,在塔底重沸器的作用下蒸出吸收的硫化氢,再生塔底再生后的
醇胺贫液进入贫-富液换热器,经冷却器冷却至 47℃左右用泵送至吸收塔循环使
用。

图 6.24 Aspen HYSYS 模拟脱硫流程示意图


表 6.28 脱硫流程设备主要参数
设备 压力(MPa) 温度(℃)
入口分离器 7.80 30
塔顶 7.6 塔顶 52.69
吸收塔
塔底 7.7 塔底 37.27
贫-富液换热器 贫液 0.19 贫液 121.8

326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富液 0.46 富液 98
塔顶 0.15 塔顶 45.09
再生塔
塔底 0.19 塔底 121.8

6.8.4.2 脱水装置

(1)工艺流程选择
气田脱水方法主要有三甘醇法、节流膨胀法及分子筛法,表 6.29 列出了这三
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表 6.29 脱水方案比选
项目 三甘醇法 节流膨胀法 分子筛法

脱水后干气中水含量可
操作温度下溶剂稳定,吸湿性 低于 1ppm,水露点可
高,露点降高;容易再生成 99% 装置工艺流程及操作 低 于 -90℃ ; 对 进 料 气
以上的浓度;蒸气压低,气相携 简单,占地面积小; 体温度、压力、流量变
优点
带损失小;装置投资及运行费用 装置投资及运行费用 化不敏感;操作简单,
较低;进出装置的压降小。适用于 低; 占地面积较小;无严重
大装置,其设备投资、操作费用低 腐蚀和发泡方面的问
题。

存在轻质油时,会有一定程度的 只适用于高压;对于 对于大装置,其设备投


发泡倾向,有时需加入消泡剂; 压力不高的节流降温 资和操作费用高;吸附
含酸性组分的在脱水时,会腐蚀 不足,达不到水露点 剂易破碎;再生过程耗
缺点
设备、管道,使三甘醇溶液呈酸 要求;如果没有足够 热量大,能耗高;不适
性,有时需加入缓蚀剂或中和 的压降可以利用,需 用于含有凝析油的脱
剂;不能脱除中含有的凝析油。 要增压或外供冷源。 水。

适用于大装置,设备投资、操作费
有充足的压力降可以
适用 用低和油气田无自由压降可利 水露点要求低,需要深
利用的气田或需同时
场所 用,只需满足管输商品气水露点 度脱水的场合。
脱水、脱烃的装置。
要求、脱水深度不深的场合。

考虑该区块页岩气处理量、脱水经济性及所处环境温度等因素,确定采用三
甘醇脱水的方法。
(2) 脱水工艺流程

327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图 6.25 脱水工艺流程图
(3)具体脱水流程
脱除 H2S 后呈饱和状态的湿天然气进入 TEG 吸收塔下部与 TEG 贫液充分接
触,脱除页岩气中的饱和水,脱除水分后的产品气经干气-贫液换热器与贫三甘醇
溶液换热后作为产品气计量外输至 S 点,此时页岩气压力约为 7.5MPa,水露点
为-21.52℃,低于 0℃最低温度的 5℃以上,达到外输要求。
从 TEG 吸收塔下部出来的 TEG 富液节流降压,经 TEG 重沸器富液精馏塔顶
换热盘管换热,换热后的 TEG 富液进入到富液精馏柱中。汽提气进入精馏塔与
TEG 富液接触,TEG 富液被提浓,然后进入到 TEG 重沸器中被加热至 204℃后,
经换热器换热到 126.2℃,补充贫液后经循环泵送至干气-贫液换热器,冷却至
51.79℃进入吸收塔顶部,完成 TEG 的吸收、再生循环过程。

图 6.26 Aspen HYSYS 模拟脱水流程示意图


表 6.30 脱水流程设备主要参数
设备 压力(MPa) 温度(℃)
入口分离器 7.60 40
塔顶 7.50 塔顶 41.51
吸收塔
塔底 7.60 塔底 41.07
贫液 0.27 贫液 115.8
贫-富液换热器
富液 0.23 富液 64.24
塔顶 0.111 塔顶 118
再生塔
塔底 0.126 塔底 198

328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6.8.4.3 硫磺回收

(1)具体回收流程
硫磺回收采用直流法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流程,脱硫单元来的全部酸气进入
燃烧炉,燃烧炉温度高达 1100~1600℃,此时酸气中硫化氢约有 60%~70%转化成
硫。含硫蒸气的高温气体经废热锅炉回收热量后进入一级冷凝器再次回收热量并
分出液硫。出一级冷凝器的过程气与从废热锅炉引出的一小股热气流掺和以达到
进入一级转化器所需的温度,进入一级转化器,在催化剂上反应,由于反应放热
出口气温度明显升高。经二级冷凝器回收热量并分离出液硫之后的过程气,与从
废热锅炉引出的另一小股热气掺和以达到二级转化器所需的温度,进入二级转化
器,催化转化后的过程气温度略有升高,经三级冷凝器回收热量并分离出液硫,
此尾气通过捕集器捕集液硫之后入尾气处理单元或灼烧后用烟囱排放,各级冷凝
器及捕集器中分离出来的液硫流入硫储槽,经成型后即为硫磺产品。硫磺回收单
元流程如图 6.27 所示。

图 6.27 硫磺回收工艺流程图
(2)硫磺回收量
根据 HYSYS 软件的计算,H2S 的脱除量为 2350.5kg/h,则该硫磺回收装置的
硫磺回收量为 53.09t/d。

6.8.5 主要设备

6.8.5.1 设备选型原则

(1)所选设备应与工程生产需求或扩大生产规模等相适应;
(2)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要求其性能指标保持先进水平,以利于提
高产品质量和延长其技术寿命;
(3)要求设备选型经济合理,在使用过程中能耗、维护费用低,回收期较短

6.8.5.2 设备选型汇总

(1)硫设备
见附录 3.2。
(2)脱水设备
见附录 3.3。

329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6.9 系统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

6.9.1 防腐

(1)防护范围
本工程腐蚀防护范围包括 2 座单井井场、8 座丛式井井场、1 座井区中心站、气
田集输管网及气田所属集气管道。
(2)防腐方案
为抑制埋地钢质管道电化学腐蚀,保证管道长期安全可靠运行,根据《钢质
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 21447-2008)推荐站外采气管线、集气干线管道采
用外防腐层加阴极保护的联合保护方案。
6.9.1.1 防腐层

防腐层是管道保护的基本屏障,防腐层选用应根据管线具体敷设环境的地形、
土质状况,结合国内成熟的防腐层的使用情况,以及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管理维
护方便、现场施工适应性强为选用原则,钢制管道外防腐层采用三层 PE,露天设
备管道采用耐火性好的聚氨酯漆防腐,补口采用聚乙烯热收缩片。
6.9.1.2 阴极保护

(1)阴极保护总体方案
阴极保护对管道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保护地下金属构筑物,减少腐
蚀影响,根据《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 21447-2008),推荐对本工程
站外埋地线路管道采用强制电流阴极保护。
(2)阴极保护标准
本工程线路管道阴极保护电位为:-0.85V— -1.15V(相对硫酸铜参比电极,消
除 IR 降后)。
(3)阴极保护辅助设施
绝缘接头安装:为防止阴极保护电流流失,在进、出站场的线路管道上安装
相应规格的绝缘接头。
防浪涌保护:为保护阴极保护设备和绝缘接头免受雷电高压电涌的破坏,在
绝缘接头安装处及线路管道进、出阀室的位置设置避雷器。避雷器采用等电位连接
器。
测试桩:线路管道每公里设置电位测试桩 1 支;每 5 公里设置电流测试桩 1
支。
6.9.2 通信工程

本工程通信系统的建设是为气田集输相关站场的 SCADA 数据、语音、视频传


输提供承载网络,同时为站场设置视频监控摄像前端及扩音广播电话终端。 本工
程通信系统方案选取时,充分考虑了生产需要,在保证气田集输系统安全可靠运
行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用。由于目标区块已有较完善的邮电通
信网络,可以租用邮电通信公网,传输质量和可靠性高,投资小。

330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6.9.3 自动控制

为保证页岩气田的安全生产,实现对气田集输管网和站场的集中监视、控制
和管理,本工程设置一套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简称 SCADA 系统)。 该区块自控系统从逻辑结构上分为三层: 第
一层为区块管理中心系统,设置在中心处理站内,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与分析、
远程控制和调度指挥;第二层为站控系统,设置在中心处理站内,主要是对站内
工艺变量及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数据采集、监视控制和连锁保护等,并向管理中心
系统传送数据和接收调度命令; 第三层为现场数据采集系统,设置在井场,负责
各井场生产运行状态的数据采集、监控和数据上传。根据本工程中的自控系统具有
集成度高(即自动控制水平高)、可实现控制中心对控制站进行自动控制、减少站
场人员及方便操作维护等特点,非常适用于系统站场工艺简单,站场较少且分散
投资增加不太多的目标区块中。

图 6.28 气田区块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6.9.4 供配电系统

6.9.4.1 供电系统

工程依托地方电网供电,所有单井站、丛式井站和井区中心站均处于地方
10kV 架空电网经济供电半径范围内,因此采用 10kV 架空线路供电。各站根据负
荷等级设置箱式变电站。各站设置一体化 UPS 电源,提供自控、通信系统电源,由
电力专业提供。

6.9.4.2 防雷、防静电及接地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中的规定,站内工艺装置区露
天金属设备按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设防。考虑综合值班室等辅助设施处于天
然气站场,综合值班室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防。综合值班室、压缩机工棚屋面设
避雷带。
在爆炸危险场所中,凡生产及储存过程有可能产生静电的管道、设备、金属导
体等须做防静电接地。

331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6.9.5 给排水系统

6.9.5.1 给水

井站为无人值守站,其出水可为间歇式设备、场地冲洗和矿区绿化。井口产水
就地存储,罐车集中拉运至井区中心站。井区中心站为有人值守站,站内生产用
水水源可依托附近河流水源,生活饮用水采用饮用桶装水。

6.9.5.2 排水

各站雨水与生产、生活污水采用分流制排放,雨水靠竖向坡度自然排水。井站
主要为冲洗废水,仅含泥沙等机械杂质,就地散排;井站采出水,检修的少量污
水采用污水储罐储存,定期由污水罐车拉运至井区中心站与站内污水生产一并处
理。中心处理站站内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污水池,经罐车拉运至污水处理系统进
行处理。

6.9.5.3 消防系统

本工程的消防设计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严格执行有关规程
规范,做到安全生产、技术可靠、方便实用、经济合理。各井站、中心处理站的工艺
装置充分考虑切断气源措施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根据《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
范》(GB50183-2004)规定,本工程中的各井站属于五级站场,可不设置消防给
水系统,各站分别配置一定数量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移动式灭火器材。
井区中心站属于三级站场,站内设消防给水系统,同时设移动式灭火器具。
此外,在距中心站 15km 的生活基地设 2 台重型消防车,作为中心站消防协作力
量。消防设计考虑及时扑灭全站区任何一处发生的火灾。按同一时间内发生一次火
灾并按需水量最大设施进行设计。 消防系统控制:消防给水系统管网独立,生产
区设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发生火灾时,经确认后,手动启动消防泵,打开消火栓
对着火处进行扑救。
6.9.6 供热和暖通

本工程采用常温集输工艺,无特殊供热需求,但冬季气温低,气田区域内各
变配电间、UPS 室冬季采用电采暖器供暖。中心处理站站内综合楼根据实际情况配
置冷热空调。值班室、操作间等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保证通风
良好。
6.9.7 总图

6.9.7.1 总平面布置原则

(1)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合理使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2)功能分区明确,有利于安全防火、防爆、防振、防噪和分区管理;
(3)公用系统管线、电力线、道路连接顺畅短捷,方便线路进出;
(4)满足安全生产、操作和维修要求,工艺流程短捷顺畅,减少能量消耗;
(5)符合环保要求,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32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6)满足消防、防洪要求;
(7)远期与近期相结合,考虑发展用地。

6.9.7.2 总平面布置

本工程新建 1 座井区中心站,2 座单井井场,8 座丛式井井场。


(1)井场布置
井场装置布置在井场内,由采气管线和道路连接到集气站。井场无人值守,
场地只做简单的处理。
(2)页岩气井区中心站
页岩气井区中心站设计规模为 360  104m3/d,属于三级站场。该站内设置综合
楼(含公寓、厨房、餐厅、值班室、仪控房等)、脱硫装置区、脱水装置区、污水池区、
进出站阀组区等。站外设置放空区,放空区与周边各建、构筑物防火间距严格按照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的要求执行。井区中心站平面
布置如图 6.29 所示。

图 6.29 中心处理站平面布置图

6.9.8 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

为保证气田的正常生产和输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提高气田生产管理和管道运
行管理水平,在中心处理站设置作业区,负责整个工程生产管理。气田组织机构
及人员编制如表 6.31 所示。
表 6.31 气田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表
序号 部门 岗位 定员(人) 小计(人)
1 作业区领导 经理兼党总支副书记 1 2
2 党总支书记兼副经理 1
3 工程技术部 主管 1 9
4 工艺技术管理岗 3
5 仪表技术管理岗 1
6 电器技术管理岗 1
7 设备管理岗 1

333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8 安全监督岗 2
9 地质部 主管 1 4
10 地质管理岗 4
11 综合管理部 主管 1 6
12 综合管理岗 2
13 经营核算 1
14 物资管理 1
15 人力资源 1
16 后勤服务 主管 1 3
17 组员 2
18 合计 24

6.9.9 节能和节水

6.9.9.1 能源供应状况

本工程中,气田所需的能源供应安全可靠且可长期供应,主要包括东北侧河
流提供生产及生活用水、地方电网提供电力资源、气田所产天然气提供燃气消耗等
多个方面。
6.9.9.2 主要能耗部位

本工程主要能耗部位和能耗环节包括:
(1)生产、生活中的水、电、气的消耗;
(2)管道系统中页岩气输送能量(主要是压力能)的损失;
(3)设备、阀门和管件等的阻力件导致的页岩气压力能损失;
(4)事故及检修状态下页岩气的放空损失;
(5)设备、阀门等密封不严造成的页岩气泄漏。

6.9.9.3 节能措施

(1)尽量简化工艺流程;
(2)充分利用页岩气井口的压力,合理确定集输系统的压力等级。
(3)井口设计为无人值守,尽量精简集气增压站人员,减少生产和生活用
水、用电和用气。
(4)设备选型适应气井的产量和压力变化,避免能源浪费。
(5)选用高效压缩机撬,使其在高效工作区运行,减少电力消耗。
(6)选择操作灵活、密封性好的阀门,减少页岩气的泄漏。
(7)采用 SCADA 系统进行过程管理,防止人为误操作,加强事故分析和处
理能力,在事故发生时减少页岩气的放空量。
6.9.9.4 节水

本工程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是设备清洗用水、生活盥洗用水和生活饮用水。
由于井站为无人值守站,人员用水量小,取水和水处理成本高。因此,建设节水
型井站对页岩气开采是很有必要。站场采取节水措施如下:
(1)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用水量,选用合格节水给水设备

334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和阀门,杜绝滴漏出现;
(2)设备清洗一周一次,设备清洗用水量 2~3m3/次;
(3)站内用水装表计量,节约用量;
(4)加强站场工作人员节水意识,根据站场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节水制度 ,
在站场确保认识措施到位、责任措施到位、管理措施到位。
6.9.10 HSE 管理

6.9.10.1 职业卫生

(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本项目包括目标区块页岩气内部集输工程、页岩气处理设施和配套的水、电、
信、公用工程等辅助工程。气田集输过程是密闭输送且管道埋于地下,因此正常输
送情况下,输气管道不存在天然气泄漏问题。工程危害因素主要存在于各站场。操
作人员在生产作业时,有可能因设备泄漏而接触到天然气。 由于输送的是页岩气,
输易燃、易爆物质,在工程运行中可能产生火灾、爆炸等危险。输送页岩气主要成
份为甲烷并且含有硫化氢,甲烷为无色、无臭、无味的窒息气体,可能导致人体窒
息。H2S 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危害气体,剧毒,带有臭鸡蛋气味,在高浓度条件下 ,
H2S 能使人嗅觉麻痹,使人突然中毒死亡。柴油发电机处,可能产生氮氧化物和一
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导致人体中毒;多种生产设备(各种泵类、分离器、柴油机、
压缩机)及事故放空会产生噪声,工作人员长期在强噪音环境下工作,可能导致
听力下降及其它身体病症,严重时甚至造成耳聋。
(2)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
1)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对各站场实施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提高系统的
可靠性和安全性;
2)合理站场布局,站场的人员休息场所建在站场工艺设施的上风侧;
3)工作场所设单独的休息室,并安装通风装置;
4)必要的地方设平台、围栏和护栏;
5)关键部位设置自动气体检漏仪器和气体浓度探测仪器;
6)根据人员情况配备防毒面具、呼吸器、防爆手电及防静电工作服等防护用
品并定期检修;
7)厂内作业区及管道维修工业动火严格执行《石油企业工业动火安全规程》,
制定动火方案;
8)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与值班室保持适当距离,并采取必要的隔声和消
声措施如加设隔声罩、消音器等。
管理措施:
1)设置安全生产管理科,设立科长 1 名,对气田系统内人员卫生负责;
2)设置应急救援小组,有人值守站场配备必要的药品和急救器材;
3)积极开展卫生防病工作,建议定期实施身体健康检查。
预期效果:
本方案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是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定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
采取的防护措施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根据本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35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在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只要严格按照本工程提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本工程在职业卫生方面可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
6.9.10.2 安全

(1)工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物料危险性分析
本气田所产页岩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并且含有硫化氢。甲烷为无色、无味气体,
具有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甲烷自燃温度为 538℃,爆炸极限为 5.3~15(V
%),最小引燃能量 0.28MJ,属甲类易燃气体。H2S 是一种无色气体,易燃,燃烧
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硫元素,空气中达到 6%时能爆炸。
2)集输危险性分析
集输管道气体的压力高于正常大气压,一旦出现异常(泄漏、管道破裂等),
管道中的天然气泄漏后,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气体,遇火源会发生火灾、爆炸事
故。
3)噪音危害
井区中心站站内的调压阀、放空系统等在节流或流速改变时将产生噪声。岗位
工人在长期受到高噪声的影响下,易产生疲劳、情绪不佳、困倦等。
4)通讯影响
当自然条件气候比较恶劣时,可能影响通讯问题。
(2)防护措施
针对本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安全事故及危害,采取的防护措施有以下几方
面:
1)在井口设置紧急切断阀,遇有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紧急切断;
2)正常生产过程采用管道输送密闭流程,以提高管道的安全使用寿命;
3)所有产生 H2S 气体的工作或值班场所要配备便携式 H2S 检测仪,人人配
备专用的防毒面具和足够数量的专用滤毒罐(与防毒面具配套),失效的滤毒罐
要及时更换,便携式 H2S 检测仪要定期校验;
4)操作人员到产生 H2S 的场所巡检或者作业时,要两人或两人以上,有人
监护,当有人中毒时,其他人要采取通风措施,达到安全浓度或戴好防毒面具后
再去抢救中毒人员,脱离中毒场所,以避免多人连续中毒;
5)H2S 产生区域的设备电控间要采取隔离和密闭措施,防止 H2S 气体进入电
控间对电气元件腐蚀,防止电气控制设备失控。
6)安装 H2S 在线检测自动报警仪,当含量超标时及时报警;
7)气体处理设施内对可燃气体可能泄露并聚集的场所,设有可燃气体检测
与自动报警装置;
8)站场生产区严禁携带火种、吸烟和敲击产生火花;
9)建、构筑物设计符合有关规范要求,生产区建构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

10)表面温度超过 60℃的设备和管道,在经常操作、维护部位均设防烫伤隔
热层或隔热网;
11)为防止机械伤害,各种机械设备设置必要的闭锁装置,所有机泵和压缩

336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机撬外露的旋转件均设置防护罩;
12)生产管理单位应加强定期路线及阀井的巡检,监测管道的泄漏情况,同
时检查阀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13)现场巡检人员配备必要的保护设备。

6.9.10.3 环保

(1)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
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污染物及主要污染源、运
行期间的主要污染物及主要污染源。
1)施工期间的主要污染物及主要污染源
施工期间的污染来自噪声、污水和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施工车辆、施工机械的使用以及人员活动产生噪声,对施工现场周围造成影
响。施工中还会产生工程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对周围环境也有影响。施工
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场地平整,管沟开挖,施工机械车辆和人员践踏
等活动造成的土壤扰动和植被的破坏。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施工中的废弃物料
和生活垃圾。这些污染物产生的数量不大,同时若经过妥善处理则不会对土壤、植
被等环境因素产生破坏性影响。
2)运行期间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工程投产运行后,正常情况下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管网中的站场。大气污
染主要来自于站场排放的烟气和放空燃烧产生的烟气。水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站场
排放的少量废水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少量烃类等,生活废水中
的主要污染物为细菌等。此外,井区中心站中各设备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和噪声也
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3)运行期间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
本工程正常情况下没有污染物的排放,对周围自然环境影响很小,也不会改
变自然环境。站场排放的污染物如放空排放的烟气,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
响,各站场排放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也会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环境产生一定影
响。
管线若发生页岩气泄漏事故,发生的爆炸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及周围生存环
境带来破坏性影响。
(2)污染控制措施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可以采取如下的主要污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大气污染防
治措施:
1)对站场异常排放的页岩气,采用火炬燃烧后排放;
2)提高管道的焊接质量,减少泄漏点。
水污染防治措施:
1)选线时避开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2)站场产生的生产废水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合格后再排放;
3)站场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可作为绿化用水;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控制气体流速,确立合理的输气压力;
2)站场在设备选型上,选用低噪声设备,降低声源值,必要时进行降噪隔

337
第 6 章 地面工程方案

声处理;
3)对易产生噪声的站场机械设备,采取吸隔声处理;
4)对站场周围进行绿化,可达到既控制噪声,又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阻滞大气中颗粒物质扩散的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管网在选线时必须避开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林区,尽可能不占良田及
多年种植经济作物区,且还需尽量避绕水域、沼泽地;
2)管道施工后对沿线进行平整,恢复地貌;
3)合理规划设计,尽量少建施工便道,合理规划已有道路至施工现场之间
的连接道路,禁止随意开辟道路。
4)施工产生的废物,应选择合适的地点填埋。

338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第7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7.1 页岩 I 区块开发方案经济评价

该页岩区块整体开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效益法。在气藏工程、钻井工程、完
井工程、采气工程和地面工程等工程设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计委颁布
的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要求,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结合该区块
的实际情况,对方案的投资、采气成本费用和气价进行了详细估算、预测。对气藏
工程设计的多个技术上可行的开发方案进行评价优选。
经济评价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如下:
(1)气藏工程、完井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地面建设工程设计;
(2)《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勘探与管道第三版;
(3)近年国内页岩气生产成本费用等有关资料。

7.1.1 气藏开发基础数据

该区块页岩气利用天然能量进行衰竭式开发。在此前提下,气藏工程针对根
据不同井网、不同滚动开发方式设计了多套技术上可行的开发方案,各方案基础
数据见表 7.1、表 7.2。
表 7.1 不同井距方案基础数据
项 目 井距方案一 井距方案二 井距方案三
1.总投入井数(口) 25 45 129
利用已完钻井数(口) 5 5 5
新钻水平井数(口) 20 40 124
2.水平井平均井深(米) 4700 4400 3900
水平井段长(米) 1800 1500 1000
3.评价期内累计产气量(108m3) 107 131 156
4.评价期末采出程度(%) 22.05 27 32.15
表 7.2 同一井网方案下不同滚动开发方案基础数据
生产制度 10 年 20 年 27 年
采出量 139 227 250
滚动开发方案 1
采出程度 27 41 44.56
采出量 113.91 200.86 /
滚动开发方案 2
采出程度 20.31 30.85 /

7.1.2 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主要包括建设期勘探工程投资、钻井工程投资、完井工程投资、地面
建设工程投资、预备费及流动资金等。
(1) 勘探工程投资
该区块目前共有成功探井 5 口(开发),其中 4 口已经压裂投产,1 口待压。
根据当前国内钻井及压裂成本约 6000 万元/口,5 口探井的总净值总计 3 亿元。
(2) 钻井工程投资
表 7.3 建设期钻井工程投资

339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项目 井距方案一 井距方案二 井距方案三


单井费用 4200 3800 3500
钻井费用(万元)
总费用 84000 152000 416500
(3) 完井工程投资
表 7.4 建设期完井工程投资
井距方案
项目 井距方案一 井距方案二

Y1 与 Y3 拉链式完井费用
6000 5000 4000
单井费用 (射孔+桥塞压裂联作)
(万元) Y2 单井完井费用
3500 3000 2500
(CT 喷砂射孔+环空加砂压裂)
总费用(万元) 110400 116000 121600
(4) 地面建设工程投资
表 7.5 建设期地面建设工程投资
项目 集输系统(万元) 站场(万元) 操作(万元)
一期 450 400 500
二期 200 200 700
三期 280 200 700
总计 920 800 1900
(5) 预备费
以工程费用为计算基础估算,基本预备费率取 12%,暂不考虑价差预备费,
详见表 7.6。
流动资金
气田开发过程中还必须有一定量的流动资金。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预算方法
有两种:扩大指标估算法,流动资金按占正常年份经营成本的比例或占销售收入
的比例计算;分项详细估算法,按项目流动资金和流动负债的各项周转次数或最
低周转天数分别估算。本方案采用前者,即扩大指标算法,以流动资金占固定投
资总额的 1%~4%计算,这里取 4%。
总投资
表 7.6 总投资一览表
项目费用(万元) 井距方案一 井距方案二 井距方案三
一、工程费用(万元) 174540 294167 753950
1.钻井工程投资(万元) 102000 170000 434500
(1)已钻水平井(万元) 18000 18000 18000
(2)新钻水平井(万元) 84000 152000 416500
2.完井费用(万元) 70000 120547 315160
(1)已压裂水平井(万元) 11200 11200 11200
(2)新压裂水平井(万元) 58800 109347 303960
3.地面建设工程(万元) 2540 3620 4290
二.预备费(万元) 20944 35300 90474
三.流动资金(万元) 6981 11766 30158
总 投 资(万元) 202466 341233 874582

340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7.1.3 资金筹备及建设期利息

(1)资金筹备
该区块已形成的固定资产(包括:成功探井、开发井及地面油建工程等)在
评价中均按自有资金考虑,不计息、不考虑预备费、不贴现。根据新财会制度规定
本项目新增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中 30%为自有资金,70%为银行贷款,见表
7.7。
(2)建设期利息
建设期利息是指气田开发项目在建设期内投入资金或占用资金应付的贷款利
息,贷款利息分单利和复利,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在计算页岩气开发项目的
建设期贷款利息时按复利计算。
a 有效年利率计算
在财务评价中,国内外借款,无论按年、季、月计息,均可简化为按年计息,
即将名义年利率按计息时间折算成有效年利率,计算公式为:

(7.1)

b 利息计算
等额还本,利息照付,各年度之间偿还的本金利息之和是不等的,偿还期内
每年偿还的本金额是相等的,利息将随本金逐年偿还而减少,计算公式为:

(7.2)

(7.3)
表 7.7 借款及建设期利息
项目 井距方案一 井距方案二 井距方案三
总借贷金额(万元) 121480 204740 524750
每年偿还本金(万元) 4500 7580 19400
每年支付利息(万元) 3150 5306 13580

7.1.4 成本费用估算

采气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产气量在一定幅度内变化
时,不随产量而增减的费用,它包括工人工资与福利、修理费、折旧费等;可变成
本是指随产气量变化而升降的费用,如燃料费、材料费、动力费、井下作业费、气处
理费用及其它直接费用。
设每年采气成本为 B,生产井数为 n,单井产量为 p,单井年固定成本为 a,
可变成本 b,这些费用可用下面公式进行估算:
(7.4)

(7.5)

(7.6)

式中,ai 为折旧费、修理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用;bi 为材料、动力、燃料、井

341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下作业、气处理费用;q1、q2、q3 为其他直接费用。
表 7.8 采气成本各项费用预算
滚动开发方案
项目 单价 滚动开发方案二

折旧费(万元) 1.5 万元/年 40.5 30
修理费(万元) 5 万元/年 135 100
每人每月 5000 元(24
职工工资(万元) 2332.8 1728
人)
福利费(万元) 职工人均工资 14% 327 242
材料费(万元) 6.28 万元/口 282.6 209
燃料费(万元) 4 元/吨 500 370
井下作业费(万元) 11.08 万元/年 300 222
合计(万元) 3918 2902

7.1.5 销售收入

设天然气的商品率为 95%。气价取近几年国内气价的平均值 2.8 元/m3 (含


税);作为方案评价气价,销售收入详细见表 7.9、表 7.10。

7.1.6 税金及附加

按国家规定,页岩气矿应缴纳的税种主要有两类: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
城市建设附加费、资源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具体税率如下:
(1)增值税税率: 天然气为 17%;
(2)城市建设附加费: 取增值税的 7%;
(3)教育费附加: 取增值税的 3%;
(4)资源税税率: 天然气为 5~10%;
(5)企业所得税税率: 按国家规定取 33%。
该区块各方案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见表 7.9、表 7.10。

7.1.7 利润估算

年利润总额=年产品销售收入-年成本费用-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所得税后利润(可供分配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各方案在评价期内总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见表 7.9、表 7.10。
表 7.9 不同井距方案方案总收入、成本及利润表
项目 开发方案(单位 :亿元)
开发方案 井距方案一 井距方案二 井距方案三
销售收入 305.2 417.2 501.2
成本和费用 20.6 34.5 87.8
销售税金和附加 101.4 134.4 130.6
补贴 43.6 59.6 71.6
还款 20.6 34.7 89.0
可分配利润 206.0 273.0 265.2
由表 7.9 可见,在评价期内,井距方案二的总利润最大,因此优选井距方案二
作为该区块开发井网方案。

342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在井距方案二的基础上,制定两种滚动开发方式,通过费用—效益方法,分
别得到不同滚动开发方案下的收入、成本及利润表如表 7.10 所示。
表 7.10 同一井网下不同生产制度总收入、成本及利润表
项 目 开发方案(单位 :亿元)
开发方案 滚动开发方案一 滚动开发方案二
销售收入 417.2 316.4
成本和费用 34.5 34.4
销售税金和附加 134.4 99.462
补贴 59.6 45.2
还款 34.7 25.8
可分配利润 273.0 201.938
由表 7.10 可知,在定产生产条件下,最终得到可分配利润为 273.0 亿元,大
于定压生产 201.94 亿元,因此最终经济优选的方案为井距方案二下的滚动开发方
案一。
7.1.8 方案优选

根据《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进行财务评价。结合气
藏工程设计的各方案生产期确定项目评价期 20 年,建设期 3 年。

7.1.8.1 财务评价基准参数

(1)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ic)
是指行业内项目投资应当获得的最低财务盈利水平。石油开采与管道基准内
部收益率为 12%。
(2)基准投资回收期(Pc)
投资回收期(投资返本年限)是反映项目在财务上投资回收能力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通过项目的净收益(包括利润和折旧)来回收全部投资(包括建设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流动资金)所需要的时间。基准投资回收期为 6 年。

7.1.8.2 财务盈利和清偿能力分析

对气藏工程设计的多个方案进行财务盈利和清偿能力分析。
(1)针对气藏工程设计的不同井网方案分别进行评价,各方案财务指标见
表 7.11。
表 7.11 各方案财务指标
井距开发方案(亿元)
项 目 基准值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税前内部收益率(%) 40.81 44.40 31.77 12

税后内部收益率(%) 31.19 33.91 23.35 12


税前财务净现值 413 572.7 557.8 >0
税后财务净现值 206.0 273.0 265.2 >0
投资回收期(年) 3.29 3.31 5.16 6

343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投资利润率(%) 22.13 22.03 11.60 12


投资利税率(%) 35.20 35.16 29.63 15
借款偿还期(年) <2 <2 <4
结 论 可行 可行 可行
由表 7.11 可知,针对三种不同井距方案的税后内部收益率及税后财务净现值
都达到行业标准;税后内部收益率介于 23.35%~33.91%之间,税后财务净现值介
于 206~273 亿元之间。因此这 3 种方案均为可行方案。
3 个方案静态投资回收期介于 3.29~5.16 年之间,均小于行业标准 6 年,固
定资产投资借款偿还期(从借款开始年算起)为 2~4 年,表明方案投资中的借款
能在短期还清。
综上所述,三种方案在评价期内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井距方
案二的税后财务净现值最大为 273.0 亿元,因此推荐井距方案二的开采井网最优。
在最优井网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滚动开发方案。
在推荐井距方案二中,对不同滚动开发方案进行评价,财务指标见表 7.12。
表 7.12 井距方案二下不同滚动开发方案经济指标
生产制度方案
项 目 基准值
定产 定压
税前内部收益率(%) 44.40 34.74 12
税后内部收益率(%) 33.8 26.34 12
税前财务净现值 572.7 447.4 >0
税后财务净现值 273.0 201.938 >0
投资回收期(年) 3.31 3.71 6
投资利润率(%) 22.03 20.47 12
投资利税率(%) 35.16 33.80 15
借款偿还期(年) <2 <1
结 论 可行 可行
由表 7.12 可知,两种滚动开发方案的税后内部收益率介于 26.34%~33.91%
之间,大于基准收益率 12%,税后财务净现值均>0 满足行业标准;因此,两种
滚动开发方案均可行。
两种滚动开发方案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介于 3.31~3.71 年之间,基本能达到行
业标准 6 年,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偿还期(从借款开始年算起)为 1~2 年,表明方
案投资中的借款能在短期内还清。
综上所述,两种滚动开发方案在评价期内都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
滚动开发方案一的税后财务净现值最大为 273 亿元,因此选择滚动开发方案一。

7.1.9 优选方案不确定性分析

对优选的井网方案二在定产生产制度下做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

344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7.1.9.1 敏感性分析

选取天然气产量、销售价格、经营成本和固定资产投资等不确定性因素,在假
定只有一个因素变化,其它因素不变时做敏感性分析,以考察各单因素在±20%内
变化时,对其财务内部收益率的影响程度。
表 7.13 财务内部收益率的影响程度
变化率 内部收益率
不确定因素 -20% -10% 0% 10% 20%
产 量 25.8 29.8 33.8 37.8 41.7
销售价格 27.2 30.5 33.8 37.1 40.3
经营成本 33.8 33.8 33.8 33.8 33.7
固定资产投资 43.7 38.2 33.8 30.2 27.2
50.0
收益率(%)
40.0

30.0

20.0

10.0
因素变化率 (%)
0.0
-25 -15 -5 5 15 25
产量 销售价格 经营成本 固定投资 基准收益率

图 7.1 敏感性分析
从表 7.13 和图 7.1 中可以看出,在井网方案二中,定产生产制度下,天然气
产量的变化对财务效益指标的影响最大,为最敏感因素;其次是天然气销售价格
经营成本;相对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对方案的影响很小。
从可行区域上分析,四种因素在±20%的幅度内变化时,内部收益率均大于
12%,可见方案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7.1.9.2 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取正常年份的数据,预测方案的风险程度。由下面公式可计算
出方案的盈亏平衡生产能力利用率,即:

(7.7)

345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300

销售收入、成本费用(亿元)
销售收入 成本费用 固定成本
250

200

150 BEP
100

5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生产能力利用率(%)

图 7.2 盈亏平衡分析
由图 7.2 可知:该方案的盈亏平衡生产能力利用率为 30%左右,即产量达到
稳产期总产量的 30%时候,即可保本。通过盈亏平衡分析,该方案具有较强的抗
风险能力。
7.2 健康安全环保(HSE)

7.2.1 环境保护

页岩气开采项目的环境影响与常规天然气开采类似,主要包括水体污染,空
气污染和土地破坏等。结合该地区的特殊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其环境影响
有着显著特征,从而制定相应污染物管理过程及其处置方案。
7.2.1.1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1)污染地下水
压裂技术将大量使用压裂添加剂,含有上百种化学产品如苯、铅等物质,这
些注入的化学物质和地壳中原本含有的大量盐类、放射性物质,可通过断裂、裂缝
系统自地下深处缓慢向上运移至地表或浅层,污染河流、湖泊、蓄水层等水资源。
Ⅰ区块页岩气分布在川渝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暗河溶洞多,开发过程大量
进入地下的添加剂和地层中被释放的盐类及放射性物质,使地下水环境更加复杂
多变,预防及控制难度更大。
(2)破坏生态
Ⅰ 区块页岩气分布在西南地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开发过程中的大量钻井作
业、工程运输和管道建设对当地生态功能和多样性破坏较为突出。该地区生态环境
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非常大。
(3)次生环境风险
每次压裂完成之后,将有 30%~70%的压裂返排液回流至地表循环再利用,
返排液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回收率低,液体中不仅含有注入时的压裂液添加剂,
同时也将地壳中原本含有的放射性物质盐类一同带回地表。目前国内对返排液处
理技术尚不成熟。另外,钻井废弃泥浆产生量较大,成分也较为复杂,处理处置
成本较高。因此,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钻井液、压裂液、压裂返排液和废弃泥浆若
处理处置不当将引起土壤、生态、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等,存在较大的次生环境风

346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险。
(4)空气污染
该区块含有大于 1%的硫化氢,收集处置不当,将影响局部空气质量。且该地
区人口稠密,据预测,甲烷泄漏量可占整个气井预测总产量的 1.7%~6.0%,甲烷
泄露存在较大的环境隐患。
(5)固体及废物污染
本工程产生的固体及废物包括废弃泥浆、压裂返排液携带的支撑剂及建设施
工、管道设施等废弃的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工人日常生活废弃的生活垃圾等。
(6)噪音污染
该页岩区块开发噪声源主要包括联合站及计量站内的汇管、调压阀、节流装置
分离器和火炬放空系统等,这些装置在节流流速改变时将产生空气动力噪声;大
型压裂时,泵车产生发出不同强度的机械噪声或电磁噪声。
7.2.1.2 污染物全过程管理

污染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污染物管理的整体流程、收集方案及处理流程等。
7.2.1.3 污染物管理流程

在污染物管理流程图(图 7.3)中,钻井、压裂、排采等生产环节排出污染物
后,经废物储池,用压滤机压榨后,产生一部分危险废弃物被送往有资质的单位
进行处理,另一部分经过回流处理除去其中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

图 7.3 废物管理流程图

7.2.1.4 污染物收集方案

该区块开发产生大量废弃污染物,首先将其分类、分装,经过环境监测和危
害风险评估后,报告相关部门,同时将其运往收集站、转运站,最后达到处理厂
进行处理。

347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图 7.4 废弃物收集方案

7.2.1.5 污染物处理流程

将污染物收集过后,将其集中处理,处理流程如图 7.5 所示,生产产生的污


染废弃物一部分经过内部贮存到一定量后,经运输车收集分别转运到收集站、处
理厂,最终到达处置场,另一部分经回收利用后,再经过运输车送达处置场处理。

图 7.5 废物处理流程

7.2.1.6 废水处置方案

(1)建立 I 区块页岩气开发水循环模式
在严格执行我国现行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Ⅰ区块页岩气的特点,
适时制定该区块水循环模式,见图 7.6。

348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水供应
使供应水达到
地表水
压裂用水要求
地下水
水源/水供应 水预处理
输入水
深层水
掺水 压裂用水

水排放处理 水加工处理
尽量
固体废弃物处理 重复利用

符合水质 产出水
排放标准 地层
清洁水排放

要求:
交替使用 特性描述
地球化学特征 水留在地层中
地层水
结垢分析
水处理 水的使用

图 7.6 水循环处理
在水循环过程中,主要包括水的供应、水使用及水处理三个过程,在压裂液
返排后,尽量做到水的 100%循环利用,不能被利用时,处理后符合排放标准。
(2)废水产生及处理方案
该区块开发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压裂返排液、地层产水、及生活废
水。其中返排液占废水中绝大部分(40%~70%),且含有大量的地层矿物质,如
重金属等,采用经济有效的锅炉进行初期处理,再循环进入循环池进行进一步蒸
馏和精制釜。此外还有地层产水和生活废水,其可直接进入污水处理池处理。

图 7.7 废水处理

7.2.1.7 废气污染处置方案

废弃污染主要为 H2S 气体对空气污染,其来源主要有气相和溶解在水中的液


相两种状态,现分别对气相和液相 H2S 做出预防处理方案。
(1)液相处理方案
H2S溶于液体中时,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法除掉采出水处理站污水池气相
空间含硫气体,其处理流程图如图7.8所示,H2S经过微生物捕获降解、氧化,分解
为无害的CO2、H2O,通过风机抽送排放,消除了含硫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不达标

349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问题。

图 7.8 硫化氢液相处理

(2)气相处理方案
该技术使用旋转的环状多孔填料床(R.P.B)代替垂直静止的塔器,旋转可以形
成稳定的、可以调节的离心力场,模拟引力场产生超重力,在液相高度分散、表面
急速更新、相界面强烈扰动的情况下,进行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使过程得到强
化。在气体中同时存在H2S和CO2的情况下,具有对H2S的强选择吸收特性。在天然
气净化厂,超重力脱硫技术可用于硫磺回收前H2S 提浓和尾气净化脱硫,进一步
提升了天然气净化率,有利于SO2气体减排,SO2排放浓度≤400mg/m3。

7.2.1.8 废固处置方案

(1)废弃泥浆处理方案

图 7.9 废弃泥浆处理
首先对废弃泥浆进行重金属检验,在预处理除去重金属后进行脱干,热裂化
形成废液、固体残渣及废气三部分,其中废液和废弃分别进入废液处理系统和废
弃处理系统,固体残渣则经化验合格后回收利用。
7.2.1.9 噪音处置方案

(1)对声源强度较大的设备进行减噪处理,根据各种设备类型所产生噪声
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如:对机械噪声采用弹性材料以减轻噪声。
(2)尽量将发声源集中统一布置,采用吸声、隔声、减振等措施,尽量减少
对外环境和岗位工人的噪声污染。

350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7.2.2 安全防范

7.2.2.1 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钻井、完井、采气及地面集输相关危害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已在各章进行了分
析,详情见第 3、4、5、6 章相关内容。

7.2.2.2 防火防暴措施

天然气利用时必须考虑其安全性,即可燃气体浓度必须在爆炸极限范围以外。
安全对策及措施:
(1)安全阀、泄压阀的安装,放空设施的朝向正确;
(2)气体浓度检测仪的安装,及其安全联锁装置;
(3)消防设施,天然气为 C 类火灾,可采用干粉灭火剂灭火;若发生 E 类
带电火灾,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剂;
(4)安全管理制度,静止明火和严格的工业动火制度;
(5)定期检查管线,防止泄露。
(6)点爆甲烷的能量要求很小,在天然气利用等工艺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
的防雷电、防静电积累等措施,避免雷击或静电积累引起爆炸;
(7)控制各工艺过程特别是加压中的压力和气体温度,对压力表、流量表和
温度表要安全防护,并设安全联锁。
(8)整个工艺流程中须配置安全保障系统。在管道上安装被动或主动式隔
(抑)爆装置,防止系统过程中发生爆炸,保障输送系统和生产系统安全。
(9)电气照明设计,在正常照明故障时可能发生危险的重要场所,如变电
站、发电机房、站控室、通信机房、变配电间等装设应急和事故照明。事故照明应安
装在所有的拐弯和逃离路径的沿途;户外的照明采用时钟控制器自动控制;爆炸
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电气照明,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相关
规定设计,满足防爆要求;办公照明及生产、生活照明主要采用荧光灯,场区照
明采用高压钠灯;
(10)电缆敷设,动力线采用铜芯绝缘电缆,室内部分采用穿钢管埋地敷设,
室外部分采用电缆沟内或铠装电缆直接埋地敷设;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电缆,
户外般采用阻然铜芯铠装塑料护套电缆埋地敷设,或电缆沟内敷设,电缆沟内应
充砂。且绝缘电线和电缆的截面选择应符合有关规定;照明线路一般采用铜芯绝
缘电线穿阻然聚氯乙烯电线管沿墙内和屋顶保温层内暗配,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
的照明线路采用钢管明配;
(11)自备电源的设置,为确保输气生产的正常运行,选择自动化天然气发
电机组作为应急电源;外电断电的情况下,发电机组应为站内一、二级负荷提供
电源;天然气发电机组额定电压选择:交流 380/220V,50Hz,3 相 4 线;市电与
发电自动切换;
(12)通信、仪表自动化系统的供电,为保证一级负荷的通信、仪表自动化 系
统不间断供电,设置不间断供电电源冗余 UPS,备用时间不小于 0.5h,配套阀控
密封铅酸电池。UPS 的容量满足站控系统、监控计算机和打印机、ESD(紧急判断
装置)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流量计算机、通信系统、开关柜的控制、保护电源等负
荷的要求;

351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13)国家应针对低浓度煤层气利用制订相应的规范或行业标准,工作人员
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防止发生误操作,引起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7.2.2.3 防泄漏措施

科学安装浓度监测仪;严格的脱水和脱砂;清扫管线;定期检查,及时更换
腐蚀严重的和已经泄漏的管线;对管线进行阴极保护,减缓腐蚀。
7.2.2.4 防中毒措施

由于储层天然气中含有一定量的 H2S,开采到地面的天然气含有有毒物质
H2S。H2S 有三级阈值,一级最高浓度为 10ppm,相当于 15.18mg/m3,需要一级报
警,作业人员检查泄露点,准备防护用具;二级为 20ppm,相当于 30mg/m3 为安
全临 界浓度,二级报警,应迅速打开防爆排风扇,疏散下风向人员,作业人员应
戴好 防护用具,禁止动用电、气焊;三级为 100ppm,必须让人员全部撤离;建议
安装声光报警系统来预防硫化氢,查明原因,控制泄露,向上级报告,且制定应
急救援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
7.2.2.5 防误操作措施

(1)合理设计 DCS 安全自动控制程序,建立安全联锁装置系统,使员工手


动出错,也不会引发事故;
(2)此外,用机器代替人使事故率大幅度下降;
(3)冗余系统,减少失误,即二人操作、人机并行、审查等;
(4)耐误失误设计,如利用不同的形状或尺寸防止安装、连接操作失误;采
用连锁装置防止人员误操作紧急停车装置;采取强制措施迫使人员不能发生
操作失误;采用连锁装置使人失误无害化;
(5)警告,有视觉警告,如亮度、信号灯、标志灯;有听觉警告,如倒车提
示灯;有气味警告;还有触觉警告,主要针对盲人的措施;
(6)人、机、环境的匹配,如显示器的人机学设计、操纵器的人机学设计、生
产作业环境的人机学要求;
(7)对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7.2.3 健康卫生

综合分析,该工程设计中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主要有:放射源、H2S 等有害气
体,噪声、粉尘、震动、有毒有害物质、光辐射、高温、冻伤。针对上述危害因素,遵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2801-199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通过
强化生产管理安全措施与相关安全培训,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1)天然气勘探、集输生产管理与操作人员都应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定岗
定员;必须要求每个上岗人员明确自己的管理与操作责任。
(2)对于气井勘探开发前应编制气井与管线事故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并对操
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同时,还应对场站、管线周围一定范围居民进行防范教育。
(3)重点监测区应设醒目标志,供气装置的空气压缩机应置于上风侧。在进

352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入重点作业区时,应配戴气体检测仪及呼吸器,一人作业,一人监护。
(4)天然气集输时,在各单位进站的高压区、油气取样区、排污放空区等易
泄露气体或存在放射源的区域均应设置醒目的标志。
7.2.4 HSE 管理

7.2.4.1 HSE 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

(1)体系建设
结合该区块自身特点,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页岩气田开发建设工程安全管
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现场实践的认识,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
形成一套完整的 HSE 管理体系。
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制度
加强了建设工程施工队伍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区块建设工程指挥部安全
环保部全面负责工作各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与考核工作,对钻井、试油(气)、物
探、测井、地质录井等施工单位制定相应的安全环保措施,根据该区块气井施工特
点,严格执行钻开气层及试气前的验收规定。
2)工区安全环保培训教育管理制度
加强了工区参加人员安全环保培训教育工作。工区所有管理和技术人员应取
得:安全管理、HSE、井控培训等资格证书。
3)关于钻井工程检查验收管理的规定
进一步加强了井控管理工作,要求各次钻开检查验收要突出重点,一开检查
重点是钻前工程、设备安装和安全环保管理;二开检查重点是安全环保管理、井控
和技术管理。三开以后的检查重点是技术管理、井控和安全环保管理。对检查验收
合格的井,准许开钻;对检查验收存在问题的井,提出整改意见。
4)工区承包商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工程项目承包商在取得项目管理部门核发的工程项目承包商施工资格后,
必须向安全环保部门申请安全施工资格审查。工程项目承包商必须进行 HSE 培训,
经安全环保部门考核后,颁发 HSE 合格证书。
5)钻井以及井下现场施工和气田试气投产交叉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进一步明确了交叉作业施工的责任主体。钻井作业期间,钻井队是现场安全
生产责任体;录井、泥浆以及其他技术服务等但单位服从钻井现场安全监督管理。
试气作业期间,试气队是现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负责监督管理责任;钻井队、
酸化射孔队以及其他技术服务单位服从试气队现场安全监督管理。
6)工区交通安全管理规定
结合工区气候、道路条件要求参见单位坚持对所有人员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定期开展班组安全活动。车辆在行驶中要严格按道路标志合理控制车速;要掌握
雨季河流等变化;车辆过水后要检查制动系统,低速行驶一段距离,待制动性能
恢复后,方可以正常速度行驶。
(2)实施细则
为确保上述 HSE 安全体系的有效实施和运行,本着“外抓管理,内促学习”
的原则,通过开展以下工作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确保 HSE 体系深入到页岩
I 区块开发的各个环节当中去。

353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1)实行分级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了气田单位监管体制,强化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各甲乙方基层单位为所
示企业安全管理基层执行单位。指挥部设立了安全环保部,各参建单位设立安全
环保监督机构;各基层部门配备专职安全环保监督员。
2)提高钻井设计和施工作业的等级要求
严格按照地质设计做工程设计,工程集输审查把关井身结构和井控保障措施,
各参建单位要在打开气层前后委派工程技术人员驻井监督指导施工。指挥部安全
环保部牵头组织专家组对重点风险井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
3)组织全员安全教育培训
岗前培训教育严格按照要求,对所有进入改区块气田工作人员,无论此前从
事什么岗位,受过何等专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原则,接受安
全环保工程的特殊培训,以确保其具备符合改区块具体情况安全环保意识和技能。
7.2.4.2 事故应急预案

为了全面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本区页岩块气田突发事件应急反应
机制,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各种应急反应行动、救助遇险人员,最大程度地减
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了
各类事故应急预案。
(1)突发事件分类与分级
1)分类
根据应急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经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将该区块突
发事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到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进行相应不同的应急处理以
及措施实施。
工业生产事件:主要包括井喷失控、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油气泄露、水体污
染、硫化氢事件、放射性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发重大性食物中毒事件、急性职业中毒事件、重大
传染疫情和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等。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天然气供应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气象灾害等。
工区各参建单位应根据应急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按照工业生产事
件、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类别,经危害识别、风险评估
确定单位内可能发生或易发生的应急事件。
2)分级
为了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
响力大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因素,由高到低分为四个级别:I(集团公司)
级、II(指挥部)级、III(参建单位)级、IV(基层单位)级。各参建单位应按照应
急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影响范围等因素,并依据机构设置情况,对确
定的应急事件进行相应的分级。
各参建单位应按照应急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影响范围等因素,并
依据机构设置情况,对确定的应急事件进行相应的分级。
(2)应急工作原则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保护生态,防止污染。应急
救援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防范意识,努力减少未遂事
件的发生,长抓不懈,防患未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各项

354
第 7 章 经济评价与 HSE 管理

生产的正常进行。
2)以人为本、减少危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履行指挥部机关职能部
室的管理、监督、协调、服务职能,把保障员工生命和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指挥部及
各参建单位应充分利用本企业、单位和就近社会救援力量,建立责任明确、反应迅
速、指挥有力、措施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调用所需资源、采取必要措施,最大
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危害和环境污染。
3)整合资源,协同应对。整合企业内部现有应急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
源,实现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整合,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
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4)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科学研究和应急技术的开发工作,利用先进的
监视、监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等技术及装备,充分发挥专家人员的作用,提
供处置突发事件的科技含量和指挥水平,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
教育工作,旨在提高广大员工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的综合
素质。
(3)应急预案体系
指挥部应急预案体系见图 7.10,包括总体应急 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参建单
位应急预案和基层单位应急预案。

图 7.10 指挥部应急预案体系

355
附录

附录

附录 1 气藏工程相关图表

气藏工程数值模型历史拟合图见附图 1.1~附图 1.9。

附图 1.1 区块日产气量拟合图

附图 1.2 YY1 井日产气量拟合图

356
附录

附图 1.3 YY1 井井底流压拟合图

附图 1.4 YY2 井日产气量拟合图

附图 1.5 YY2 井井底流压拟合图

357
附录

附图 1.6 YY3 井日产气量拟合图

附图 1.7 YY3 井井底流压拟合图

附图 1.8 YY4 井日产气量拟合图

358
附录

附图 1.9 YY4 井井底流压拟合图

附录 2 钻井工程相关计算

附录 2.1 井壁稳定性分析

(1)斜井井壁围岩应力分析
在斜井中,井眼方向偏离了铅垂方向,即垂向应力与井眼轴线不再平行,因
此需要进行坐标转换。用直角坐标系( )和圆柱坐标系( )表示斜井
眼。选取坐标系 分别与主地应力 、 、 方向一致。

附图 2. 1 斜井井轴的坐标变换
建立直角坐标系( )和圆柱坐标系( ),其中 轴对应于井轴,
和 位于与井轴垂直的平面内。为了建立( )坐标与 坐标之
间的转换关系,将 按一下方式旋转:
1)先将坐标 以 为轴,按右手定则旋转 角,变为( )坐
标, 为井斜方位与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

359
附录

2)再将坐标( )以 为轴,按右手定则旋转角 ,变为( )


坐标, 为井斜角。
主地应力坐标 按附图 2.1 所示旋转到坐标系( )并得到如下应
力转换关系:

(附 2. 1)

即:

(附 2.

2)
式中 —变化关系;

通过坐标转换后,井眼从主地应力坐标 力系变为受 、 、 、
、 、 组成的力系作用。该力系会引起井壁周围岩石应力的重新分布,即径
向应力 、轴向应力 、轴向应力 和三个切向应力 、 、 ,如附图 2.1
所示。
由地应力分量 、 、 、 、 、 所引起的井壁围岩应力在井壁上
( 时)应力分量用地应力 、 、 可表达为:

(附 2. 3)

式中 —坐标变换系数;

360
附录

式中 —井内钻井液柱压力(MPa);
—孔隙压力(MPa);
—泊松比;
—井周角(°);
—渗透系数;
—孔隙度(%);
—有效应力系数
有了斜井井壁任意一点处的应力分布状态,一般是将计算出来的应力和岩石
强度对比即可判断井壁是否失稳,斜井壁处岩石的破坏是从其所受应力大于岩石
强度时开始,由于斜井井壁破坏准则通常用三个主应力 、 和 来表示,因此
需要计算这三个主应力在斜井井壁处的值,然后将三个主应力的值代入破坏准则
中求出坍塌压力。
由斜井井壁应力表达式可以看出,地层的破坏是发生在 平面上,斜井壁
上的岩石单元如附图 2.2 所示,其中 是一个主应力,所以斜井井壁面仍是一个
主应力面,为了判断岩石的破坏发生的位置,必须先求出其余两个主应力面。

附图 2. 2斜井井壁上岩石单元的应力分布

361
附录

根据应力分析,与 轴成 角的斜平面上的正应力 和剪应力 与轴向应力、


切向应力和剪应力之间的关系为:

(附 2. 4)

令: ,则可以得到两个互相垂直的角:

(附 2. 5)

把 和 代入(附式 2.5),即可求得另外的两个主应力( 和 )。因此,


得到井壁上的三个主应力:

(附 2. 6)

式中 、 、 —主应力。

(2)水平井井壁有效主应力的确定
由式(附式 2.6)知,对于水平井,则井斜角 =90°,因此,水平井井壁主应
力为:

(附 2. 7)

(附式 2.7)中的三个主应力是水平井井壁处岩石所受到的总应力,由于地
层深部岩石属于多孔弹性介质,计算时要减去由孔隙流体承受的那部分应力 。
由于页岩地层渗透率极低(低于 5%),因此可以不考虑钻井液的渗流效应,则
水平井井壁上的最大、最小有效主应力可以表示为:

362
附录

(附 2. 8)

的作用面与 轴的交角为:

(附 2. 9)

式中 —柱坐标系下的切向应力;
—柱坐标系下的轴向应力
—柱坐标系下的剪应力。
(3)岩石破坏准则
井壁岩石的破坏,对于软而塑性大的泥页岩表现为塑性变形而缩径。根据
Mohr-Coulomb 准则,岩石破坏时剪切面上的剪应力必须克服岩石的固有剪切强
度 值(也称为粘聚力),加上作用于剪切面上的摩擦阻力 ,即:
(附 2. 10)

式中: 为岩石的内摩擦系数, , 为岩石的内摩擦角;

附图 2. 3 Mohr-Coulomb 准则包络线

将(附式 2.10)用主应力 改写,并考虑岩石孔隙中孔隙压力的影响,


得到:

(附 2. 11)

将 代入(附式 2.11),得到保持井壁稳定的坍塌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
为:

363
附录

(附 2. 12)

式中: ; 为井深,m;

为坍塌压力, ; 为非线性修正系数。

附录 2.2 丛式井防碰计算

(1)平面扫描方法
用水平面横切指定垂深的所有井眼轨迹,所有的井眼轨迹与该平面的交点就
反映了在垂深下丛式井轨迹的分布情况,这些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两井眼间的水
平距离。平面扫描示意图如附图 2.4 所示。
扫描距离计算: (附 2. 13)

扫描角计算:

(附 2. 14)

扫描计算步骤:①确定扫描面是从哪两个测点间穿过的;②在测点间进行插
值计算;③确定比较井与扫描面的交点;④计算扫描距离和相对方位角。

附图 2. 4平面扫描示意图 附图 2. 5法面扫描示意图
(2)法面扫描方法
用过参考井上任一点的法平面横截所有比较井,其交点至参考井的距离即为
法面距离。法面扫描示意图如附图 1.5 所示。
法面方程确定: (附 2. 15)
扫描距离计算: (附 2. 16)

扫描角计算:

(附 2. 17)

扫描计算步骤:①确定法面方程;②确定扫描面是从哪两个测点间穿过的;

364
附录

③在测点间进行插值计算;④确定比较井与扫描面的交点;⑤计算扫描距离和相
对方位角。
附录 2.3 钻柱/套管载荷计算

将钻杆/套管单元体的受力和变形分解到两个平面上来研究,一个为井斜平
面,另一个是鲁宾斯基定义的狗腿角平面。通过对钻单元体受力和变形的分解,
可以推得钻柱单元体上端轴向力 TA 的计算模型:

(附 2. 18)

上式中±项上提钻柱时取﹢,下放时取﹣,
(附 2. 19)

(附 2. 20)
上式中±项增斜段取﹢,降斜段取﹣。
(附 2. 21)
式中增斜井段 ,降斜井段 , 为井斜平面与狗腿角平面的夹
角。

(附 2. 22)

(附 2. 23)

上式中±项增斜段取﹢,降斜段取﹣。

(附 2. 24)

(附 2. 25)

上式中±项上提钻柱时取﹢,下放时取﹣。

(附 2. 26)

(附 2. 27)

365
附录

上式中±项增斜段取﹢,降斜段取﹣。

, , , ,

, 。

其中:
— 钻杆弹性模量,N/m2;
— 钻杆在钻井液中的浮重,N/m;
— 单元体截面惯性矩,m-4;
— 单元体两端的弯矩,N·m;
— 摩阻力产生的弯矩,N·m;
— 单元体对井壁的正压力,N;
— 单元体两端的剪力,N;
— 单元体弯曲的曲率半径,m;
— 单元体两端的轴向力,N;
— 单元体两端的井斜角及其增量,平均值,rad;
— 单元体两端的方位角,rad;
— 对应 L 长度的狗腿角,rad;
— 摩阻系数。

附录 2.4 套管强度校核

计算井口最大内压力 :
(附 2. 28)
设计内压力:
(附 2. 29)
确定下部套管,设计抗挤强度为:
(附 2. 30)

抗拉安全系数

(附 2. 31)

抗挤安全系数

(附 2. 32)

校核套管抗拉强度:

(附 2. 33)

366
附录

(附 2. 34)

附录 2.5 轨迹详细设计表

附表 2.1 Y1 井轨迹详细设计表
网格方 北坐 东坐 闭合方
测深 井斜 垂深 狗腿度 闭合距
位 标 标 位
(m) (°) (m) (°/30m) (m)
(°) (m) (m) (m)
90 0 315 90 0 0 0 0 0
120 3 315 119.99 0.56 -0.56 3 0.79 315
134.22 4.42 315 134.18 1.21 -1.21 3 1.71 315
456.83 4.42 315 455.82 18.79 -18.79 0 26.58 315
480 2.1 315 478.96 19.73 -19.73 3 27.9 315
501.05 0 334.05 500 20 -20 3 28.28 315
1951.05 0 334.05 1950 20 -20 0 28.28 315
1980 6.27 334.05 1978.8 21.42 -20.69 6.5 29.79 315.99
9
2010 12.77 334.05 2008.4 25.88 -22.86 6.5 34.54 318.55
6
2040 19.27 334.05 2037.2 33.33 -26.48 6.5 42.57 321.53
8
2070 25.77 334.05 2064.9 43.65 -31.51 6.5 53.84 324.18
8
2100 32.27 334.05 2091.2 56.73 -37.88 6.5 68.22 326.27
2130 38.77 334.05 2115.6 72.4 -45.5 6.5 85.51 327.85
2160 45.27 334.05 2137.8 90.45 -54.28 6.5 105.49 329.03
8
2183.33 50.33 334.05 2153.5 105.99 -61.84 6.5 122.71 329.74
5
2444.15 50.33 334.05 2320.0 286.5 - 0 323.25 332.41
5 149.69
2460 50.1 329.94 2330.1 297.25 -155.4 6 335.42 332.4
9
2490 50.08 322.11 2349.4 316.31 - 6 358.27 331.99
6 168.24
2520 50.57 314.34 2368.6 333.5 - 6 380.7 331.16
3 183.61
2550 51.58 306.73 2387.4 348.64 - 6 402.6 329.99
9 201.33
2580 53.06 299.39 2405.8 361.57 - 6 423.87 328.54
5 221.21
2610 54.97 292.36 2423.4 372.13 - 6 444.46 326.85
9 243.04
2640 57.27 285.68 2440.2 380.22 - 6 464.35 324.97
2 266.57
2670 59.91 279.36 2455.8 385.74 - 6 483.53 322.92
7 291.55
2700 62.83 273.39 2470.2 388.65 -317.7 6 501.97 320.74
5
2730 65.99 267.73 2483.2 388.89 - 6 519.69 318.44
2 344.73
2760 69.34 262.35 2494.6 386.48 - 6 536.67 316.07

367
附录

网格方 北坐 东坐 闭合方
测深 井斜 位 垂深 标 标 狗腿度 闭合距 位
(m) (°) (m) (°/30m) (m)
(°) (m) (m) (m)
3 372.36
2790 72.86 257.21 2504.3 381.43 - 6 552.91 313.62
5 400.28
2820 76.5 252.27 2512.2 373.81 - 6 568.39 311.12
8 428.17
2850 80.24 247.47 2518.3 363.69 - 6 583.07 308.59
3 455.74
2880 84.04 242.78 2522.4 351.2 - 6 596.93 306.04
3 482.69
2910 87.88 238.16 2524.5 336.45 - 6 609.91 303.48
5 508.72
2940 91.73 233.56 2524.6 319.62 - 6 621.95 300.92
5 533.54
2970 95.57 228.94 2522.7 300.9 - 6 632.97 298.38
4 556.88
2995.33 98.79 225 2519.5 283.76 - 6 641.42 296.26
7 575.24
3195.33 98.79 225 2489 144 -715 0 729.36 281.39
4510.44 98.79 225 2288 -775 -1634 0 1808.4 244.63
7
附表 2.2 Y2 井轨迹详细设计表
网格方 北坐 东坐 闭合方
测深 井斜 垂深 狗腿度 闭合距
位 标 标 位
(m) (°) (m) (°/30m) (m)
(°) (m) (m) (m)
0 0 237.74 0 0 0 0 0 0
2200 0 237.74 2200 0 0 0 0 0
2220 4.67 237.74 2219.9 -0.43 -0.69 7 0.81 237.74
8
2220.68 4.83 237.74 2220.6 -0.46 -0.74 7 0.87 237.74
6
2315.26 4.83 237.74 2314.9 -4.71 -7.46 0 8.83 237.74
2340 10.12 231.06 2339.4 -6.63 -10.04 6.5 12.03 236.54
2
2370 16.6 228.68 2368.5 -11.13 -15.31 6.5 18.93 234
9
2400 23.09 227.61 2396.8 -17.93 -22.88 6.5 29.07 231.92
2430 29.59 226.99 2423.6 -26.96 -32.66 6.5 42.34 230.46
7
2460 36.08 226.58 2448.8 -38.09 -44.5 6.5 58.58 229.44
6
2490 42.58 226.28 2472.0 -51.19 -58.27 6.5 77.56 228.7
6
2520 49.08 226.05 2492.9 -66.09 -73.78 6.5 99.05 228.15
5
2550 55.58 225.86 2511.2 -82.59 -90.84 6.5 122.77 227.72
7
2580 62.07 225.69 2526.8 - - 6.5 148.41 227.39
100.48 109.22
2610 68.57 225.55 2539.3 - - 6.5 175.64 227.11
1 119.54 128.69
2640 75.07 225.41 2548.6 - -149 6.5 204.12 226.88
7 139.51

368
附录

2670 81.57 225.29 2554.7 - - 6.5 233.48 226.69


4 160.15 169.89
2700 88.07 225.17 2557.4 - - 6.5 263.33 226.53
5 181.18 191.09
2730 94.57 225.05 2556.7 - - 6.5 293.3 226.38
6 202.34 212.33
2742.11 97.19 225 2555.5 - - 6.5 305.33 226.33
2 210.85 220.85
2842.11 97.19 225 2543 -281 -291 0 404.53 226
4152.08 97.19 225 2379.0 -1200 -1210 0 1704.1 225.24
4 5
附表 2.3 Y3 井轨迹详细设计表
测深 井斜 网格方 垂深 北坐 东坐 狗腿度 闭合距 闭合方位
(m) (°) 位 (m) 标 标 (°/30m) (m) (m)
(°) (m) (m)
0 0 225 0 0 0 0 0 0
90 0 225 90 0 0 0 0 0
120 3 225 119.99 -0.56 -0.56 3 0.79 225
134.22 4.42 225 134.18 -1.21 -1.21 3 1.71 225
456.83 4.42 225 455.82 -18.79 -18.79 0 26.58 225
480 2.1 225 478.96 -19.73 -19.73 3 27.9 225
501.05 0 114.17 500 -20 -20 3 28.28 225
1951.0
0 114.17 1950 -20 -20 0 28.28 225
5
1978.8
1980 6.27 114.17 -20.65 -18.56 6.5 27.76 221.94
9
2008.4
2010 12.77 114.17 -22.68 -14.03 6.5 26.67 211.74
6
2037.2
2040 19.27 114.17 -26.07 -6.48 6.5 26.86 193.96
8
2064.9
2070 25.77 114.17 -30.77 4 6.5 31.03 172.59
8
2100 32.27 114.17 2091.2 -36.73 17.27 6.5 40.59 154.82
2130 38.77 114.17 2115.6 -43.86 33.17 6.5 54.99 142.91
2137.8
2160 45.27 114.17 -52.08 51.48 6.5 73.23 135.33
8
2169.6 2144.5
47.37 114.17 -54.95 57.86 6.5 79.79 133.52
8 6
2511.8 2376.2 -
47.37 114.17 287.51 0 328.07 118.79
1 7 158.01
2381.8 -
2520 47.11 116.38 292.95 6 334.08 118.73
4 160.58
2402.3 -
2550 46.53 124.57 311.78 6 355.91 118.84
8 171.65
2423.0 -
2580 46.54 132.84 328.74 6 377.34 119.4
4 185.24
2443.5 -
2610 47.15 141.02 343.66 6 398.23 120.35
8 201.21
2463.7 -
2640 48.32 148.98 356.36 6 418.47 121.62
7 219.38
-
2670 50.02 156.59 2483.4 366.71 6 438.01 123.15
239.54
2502.2 -
2700 52.19 163.78 374.59 6 456.83 124.92
6 261.49

369
附录

测深 井斜 网格方 垂深 北坐 东坐 狗腿度 闭合距 闭合方位


(m) (°) 位 (m) 标 标 (°/30m) (m) (m)
(°) (m) (m)
2520.1 -
2730 54.77 170.52 379.92 6 474.92 126.87
2 284.97
2536.8 -
2760 57.7 176.83 382.64 6 492.3 128.99
1 309.74
2552.1 -
2790 60.92 182.71 382.73 6 508.97 131.24
3 335.51
2565.9 -
2820 64.38 188.23 380.17 6 524.96 133.6
2 362.02
2578.0 -
2850 68.04 193.43 375 6 540.29 136.05
2 388.96
2588.3 -
2880 71.85 198.36 367.27 6 554.96 138.56
1 416.05
2596.6 -
2910 75.79 203.08 357.07 6 568.97 141.13
8 442.98
2603.0 -
2940 79.81 207.64 344.51 6 582.3 143.73
2 469.46
2607.2
2970 83.9 212.08 -495.2 329.73 6 594.93 146.34
7
2609.3 -
3000 88.02 216.45 312.88 6 606.8 148.96
9 519.92
2609.3 -
3030 92.15 220.8 294.17 6 617.86 151.57
4 543.34
2607.2 -
3058.8 96.1 225 274.62 6 627.65 154.05
7 564.38
3258.8 96.1 225 2586 -705 134 0 717.62 169.24
4565.8 1803.7
96.1 225 2447 -1624 -785 0 205.8
8 7
附表 2.4 Y4 井轨迹详细设计表
测深 井斜 网格方 垂深 北坐 东坐 狗腿度 闭合距 闭合方
(m) (°) 位 (m) 标 标 (°/30m) (m) 位
(°) (m) (m) (m)
0 0 45 0 0 0 0 0 0
85 0 45 85 0 0 0 0 0
90 0.5 45 90 0.02 0.02 3 0.02 45
120 3.5 45 119.98 0.76 0.76 3 1.07 45
128.55 4.35 45 128.5 1.17 1.17 3 1.65 45
457.49 4.35 45 456.5 18.83 18.83 0 26.63 45
480 2.1 45 478.97 19.73 19.73 3 27.9 45
501.03 0 288.63 500 20 20 3 28.28 45
1801.0 0 288.63 1800 20 20 0 28.28 45
3
1830 6.28 288.63 1828.9 20.51 18.5 6.5 27.62 42.05
1
1860 12.78 288.63 1858.4 22.09 13.8 6.5 26.05 31.98
8
1890 19.28 288.63 1887.3 24.74 5.95 6.5 25.44 13.53
1920 25.78 288.63 1914.9 28.41 -4.93 6.5 28.83 350.15
9
1950 32.28 288.63 1941.2 33.06 -18.72 6.5 37.99 330.48
1
1980 38.78 288.63 1965.6 38.62 -35.23 6.5 52.28 317.63
1

370
附录

测深 井斜 网格方 垂深 北坐 东坐 狗腿度 闭合距 闭合方


(m) (°) 位 (m) 标 标 (°/30m) (m) 位
(°) (m) (m) (m)
2010 45.28 288.63 1987.8 45.04 -54.25 6.5 70.51 309.7
9
2040 51.78 288.63 2007.7 52.21 -75.54 6.5 91.83 304.65
5
2045.1 52.88 288.63 2010.8 53.51 -79.37 6.5 95.72 303.99
1 7
2328.1 52.88 288.63 2181.6 125.63 - 0 319.03 293.19
7 8 293.25
2340 52.31 291.27 2188.8 128.83 - 5.5 328.41 293.1
7 302.08
2370 51.13 298.11 2207.4 138.65 - 5.5 351.93 293.2
6 323.46
2400 50.37 305.15 2226.4 150.81 - 5.5 374.9 293.72
6 343.23
2430 50.03 312.3 2245.6 165.21 - 5.5 397.18 294.58
8 361.19
2460 50.14 319.47 2264.9 181.71 - 5.5 418.67 295.72
4 377.19
2490 50.68 326.57 2284.0 200.16 - 5.5 439.32 297.1
7 391.07
2520 51.65 333.52 2302.9 220.39 - 5.5 459.08 298.69
402.72
2550 53.02 340.26 2321.2 242.21 - 5.5 477.94 300.45
5 412.02
2580 54.75 346.72 2338.9 265.43 - 5.5 495.9 302.36
4 418.89
2610 56.81 352.89 2355.8 289.82 - 5.5 512.98 304.4
2 423.26
2640 59.16 358.76 2371.7 315.18 - 5.5 529.19 306.55
4 425.09
2670 61.76 4.33 2386.5 341.25 - 5.5 544.56 308.8
4 424.37
2700 64.57 9.62 2400.0 367.8 - 5.5 559.12 311.13
9 421.11
2730 67.57 14.67 2412.2 394.59 - 5.5 572.89 313.53
6 415.33
2760 70.72 19.5 2422.9 421.37 - 5.5 585.89 315.99
5 407.09
2790 73.98 24.14 2432.0 447.89 - 5.5 598.15 318.49
4 396.45
2820 77.35 28.63 2439.4 473.92 - 5.5 609.67 321.02
7 383.53
2850 80.79 33.01 2445.1 499.2 - 5.5 620.44 323.57
7 368.44
2880 84.28 37.3 2449.0 523.51 - 5.5 630.47 326.13
7 351.32
2910 87.8 41.53 2451.1 546.62 - 5.5 639.71 328.7
4 332.32
2934.6 90.71 45 2451.4 564.59 - 5.5 646.72 330.81
9 6 315.41
3134.6 90.71 45 2449 706 -174 0 727.13 346.15
9
4434.4 90.71 45 2433 1625 745 0 1787.6 24.63

371
附录

测深 井斜 网格方 垂深 北坐 东坐 狗腿度 闭合距 闭合方


(m) (°) 位 (m) 标 标 (°/30m) (m) 位
(°) (m) (m) (m)
5 4
附表 2.5 Y5 井轨迹详细设计表
测深 井斜 网格方 垂深 北坐标 东坐标 狗腿度 闭合距 闭合方
(m) (°) 位 (m) (m) (m) (°/30m) (m) 位
(°) (m)
0 0 346.58 0 0 0 0 0 0
2050 0 346.58 2050 0 0 0 0 0
2064.5 3.4 346.58 2064.5 0.42 -0.1 7 0.43 346.58
8 7
2227.3 3.4 346.58 2227 9.81 -2.34 0 10.09 346.58
2250 7.3 21.66 2249.6 11.81 -1.97 6.5 11.97 350.55
1
2280 13.51 32.76 2279.1 16.54 0.64 6.5 16.55 2.21
2310 19.91 36.89 2307.8 23.58 5.61 6.5 24.23 13.38
2
2340 26.35 39.06 2335.3 32.84 12.87 6.5 35.28 21.41
9
2370 32.82 40.42 2361.4 44.21 22.35 6.5 49.54 26.82
7
2400 39.29 41.37 2385.7 57.55 33.91 6.5 66.8 30.51
1
2430 45.78 42.1 2407.8 72.67 47.41 6.5 86.77 33.12
2460 52.26 42.67 2427.4 89.38 62.68 6.5 109.17 35.04
7
2490 58.75 43.16 2444.4 107.48 79.51 6.5 133.69 36.49
5
2520 65.24 43.58 2458.5 126.72 97.69 6.5 160 37.63
3
2550 71.73 43.96 2469.5 146.86 116.99 6.5 187.76 38.54
3
2580 78.22 44.31 2477.3 167.64 137.15 6.5 216.6 39.29
2610 84.71 44.65 2481.7 188.8 157.93 6.5 246.14 39.91
5
2640 91.2 44.98 2482.8 210.05 179.05 6.5 276.01 40.44
2
2641.7 91.59 45 2482.7 211.32 180.32 6.5 277.79 40.47
9 7
2741.7 91.59 45 2480 282 251 0 377.52 41.67
9
4042.1 91.59 45 2443.9 1201.1 1170.1 0 1676.8 44.25
4 2 3 3 8
附表 2.6 Y6 井轨迹详细设计表
测深 井斜 网格方 垂深 北坐标 东坐标 狗腿度 闭合距 闭合方
(m) (°) 位 (m) (m) (m) (°/30m) (m) 位
(°) (m)
0 0 135 0 0 0 0 0 0
90 0 135 90 0 0 0 0 0
120 3 135 119.99 -0.56 0.56 3 0.79 135
134.22 4.42 135 134.18 -1.21 1.21 3 1.71 135
456.83 4.42 135 455.82 -18.79 18.79 0 26.58 135
480 2.1 135 478.96 -19.73 19.73 3 27.9 135

372
附录

测深 井斜 网格方 垂深 北坐标 东坐标 狗腿度 闭合距 闭合方


(m) (°) 位 (m) (m) (m) (°/30m) (m) 位
(°) (m)
501.05 0 165.06 500 -20 20 3 28.28 135
1701.0 0 165.06 1700 -20 20 0 28.28 135
5
1710 1.94 165.06 1708.9 -20.15 20.04 6.5 28.42 135.15
5
1740 8.44 165.06 1738.8 -22.77 20.74 6.5 30.8 137.67
1
1770 14.94 165.06 1768.1 -28.64 22.3 6.5 36.3 142.09
7
1800 21.44 165.06 1796.6 -37.68 24.72 6.5 45.06 146.74
6
1830 27.94 165.06 1823.9 -49.78 27.95 6.5 57.09 150.69
1860 34.44 165.06 1849.5 -64.78 31.95 6.5 72.23 153.75
5
1875.1 37.72 165.06 1861.8 -73.41 34.25 6.5 81 154.99
5
2311.0 37.72 165.06 2206.5 -331.1 103 0 346.75 162.72
6 9
2340 35.75 155.95 2229.8 - 108.73 6 364 162.62
347.39
2370 34.5 145.74 2254.3 - 117.09 6 380.87 162.1
6 362.43
2400 34.13 135.11 2279.1 - 127.82 6 396.59 161.2
6 375.42
2430 34.69 124.53 2303.9 - 140.81 6 411.1 159.97
3 386.23
2460 36.13 114.46 2328.4 - 155.91 6 424.42 158.45
394.74
2490 38.34 105.24 2352.3 - 172.95 6 436.58 156.66
400.86
2520 41.2 96.99 2375.3 - 191.75 6 447.66 154.64
8 404.51
2550 44.59 89.7 2397.3 - 212.11 6 457.76 152.4
6 405.66
2580 48.38 83.28 2418.0 - 233.79 6 467.02 149.96
3 404.29
2610 52.49 77.61 2437.1 - 256.57 6 475.57 147.35
4 400.42
2640 56.84 72.54 2454.5 - 280.19 6 483.55 144.59
394.09
2670 61.38 67.96 2469.9 - 304.4 6 491.09 141.7
385.38
2700 66.06 63.77 2483.1 - 328.92 6 498.34 138.7
9 374.37
2730 70.84 59.88 2494.2 - 353.5 6 505.39 135.62
1 361.18
2760 75.7 56.2 2502.8 - 377.86 6 512.32 132.48
4 345.97
2790 80.62 52.69 2509 -328.9 401.73 6 519.19 129.31
2820 85.57 49.27 2512.6 - 424.85 6 526.02 126.13
310.15
2850 90.53 45.89 2513.6 - 446.97 6 532.78 122.97
3 289.94

373
附录

测深 井斜 网格方 垂深 北坐标 东坐标 狗腿度 闭合距 闭合方


(m) (°) 位 (m) (m) (m) (°/30m) (m) 位
(°) (m)
2857.9 91.85 45 2513.4 - 452.65 6 534.55 122.14
7 6 284.35
4358.3 91.85 45 2465 776 1513 0 1700.4 62.85
1

374
附录

附录 3 完井工程相关计算

附录 3.1 压裂液返排制度

采用支撑剂滚动模式,对单颗粒进行受力分析。

附图 3. 1单颗粒受力
页岩模型裂缝闭合前后支撑剂临界流速近似,其力矩平衡方程为:
Fx L1  Fy L2  Wo L3  Fc L4  Fp L5
(附 3. 1)
式中:L1 为压裂液对支撑剂颗粒的拖拽力到 M 点的力臂,m;
L2 为压裂液对支撑剂颗粒的上举力到 M 点的力臂,m;
L3 为支撑剂颗粒净重到 M 点的力臂,m;
L4 为支撑剂颗粒粘结力到 M 点的力臂,m;
L2 为压裂液对支撑剂颗粒的下压力到 M 点的力臂,m;
Fx 为流体对颗粒的拖拽力,N;
Fy 为流体对颗粒的上举力,N;
Fc 为颗粒间的粘结力,N;
Fp 为液体的下压力,N;
Wo 为颗粒在流体中的净重,N。
放喷油嘴优选计算模型为:
64  Lvc
d
2( p  P )
(附 3. 2)
式中:vc 为压裂液返排临界流速,m/s;
μ 为破胶液粘度,mPa•s;
ρ 为破胶液密度,kg/m3。
雷诺数范围不同,不同压裂液返排的临界流速的计算也不相同。
附录 3.2 水平井套管完井破裂压力预测

考虑射孔与井筒是两个不同尺寸的孔眼垂直相交,射孔井筒几何模型及应力
θ  θ'
x
重分布模型如附图 3.2 所示。图中 为井筒轴向应力, 为井筒切向应力, 为

375
附录

 θl  θt
射孔孔眼切向应力, 为形成纵向裂缝的集中应力, 为形成横向裂缝的集中
应力。
x x
z
y  l '
 

 t  '

x

附图 3. 2射孔井筒几何模型和应力重分布系统示意图
'
根据射孔孔眼基部(井筒与孔眼相交)的应力集中,导出射孔孔眼切向应力
表达式:
R2  R2  1
  '  2 2 Pw 1  cos 2 '   xx   yy   z 1  2    xx   yy   z 
1
r 2  r  2
 3R 4   3R 4 
 1  4  cos 2 '  xx   yy 1  4  cos 2 1  2 cos 2 '
1
 r  2  r 
 3R 4 
  xy 1  4  sin 2 1  2 cos 2   4 z sin 2 '
 r 
 1  2   R 2    E T  T0 
 2  1  2     Pw  Pp  1  cos 2 '  T
 21    r   1  2
(附 3. 3)
射孔完井水平井井壁处(r=R)应力场分布为:
 T E T  T0 
 r  Pw   Pw  Pp  1  2


  '  2 Pw 1  cos 2 '   xx   yy   z  2 xx   yy   z cos2 '
 2   cos 2 1  2 cos 2 '  4 sin2 1  2 cos 2 
 xx yy xy

  1  2   R   2
 4 z sin 2 '2  1  2     Pw  Pp  1  cos 2 '
  21    r  

  T E T  T0 

 1  2

 z  cPw   zz  2 xx   yy cos2  4 xy sin2 

  1  2     T E T  T0 
   1      Pw  Pp  1  2
  
 r  0
 z  2  xz sin   yzcos 

  0
 rz (附 3. 4)

376
附录

1  2 r
假设井筒壁处岩石的三个主应力分别为 、 、 3 ,径向应力 是主应力之

一,其它两个主应力可以利用符合应力理论计算,其表达式为:

 1   r

 1
 2    '   z     '   z 2  4 2z 
 2 
 1
 3  2   '   z     '   z 2  4 2z 
(附 3. 5) 
根据张性破裂准则,上述三个应力中只要任意一个主应力超过岩石抗张强度
时,裂缝就会在井筒壁处起裂。

由于射孔使得在射孔孔眼处的井壁应力集中,在求初始裂缝 z   平面内的最

大拉伸应力时,就要用射孔孔眼切向应力   ' 来代替   。由弹性力学理论,其最大

拉伸应力地表达式为:
1
 2   max  '   2    '   z     '   z 2  4 2z 
2  (附 3. 6)

对于某一射孔方位  ,对附式 3.6 求导,确定出裂缝的起裂方位:

d max  '
0
d '
(附 3. 7)

满足上式的  0 就是在射孔方位角为  是,射孔井壁发生拉伸破裂时的裂缝起


'

裂方位角。对于裸眼完井和射孔完井时裂缝起裂角  分别为:
2 z
tan 2 
  z
(附 3. 8)
2 z
tan 2 
(附 3.9) '  z
以上套管射孔完井裂缝破裂压力和起裂角计算模型,由于模型中隐含起压力
Pw,需要采用迭代法数值求解。对于不同的射孔方位,裂缝的破裂压力和起裂角
也不同,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的射孔方位。

377
附录

附录 4 地面工程相关计算

附录 4.1 气体物性参数的计算

附录 4.1.1 气体混合物临界参数和对比参数

(1) 虚拟临界温度和虚拟临界压力计算

(附 4.1)

(附 4.2)

式中:Tc——气体混合物的虚拟临界温度,K;
pc——气体混合物的虚拟临界压力,kPa(绝对压力);
Tci——组分 i 的临界温度,K;
pci——组分 i 的临界压力,kPa(绝对压力);
xi——组分 i 的分子分率。
(2) 对比温度和对比压力计算

(附 4.3)

(附 4.4)

式中:Tr——气体混合物的对比温度;
pr——气体混合物的对比压力;
T——气体混合物的操作温度,K;
p——气体混合物的操作压力,kPa(绝对压力);
Tc——气体混合物的虚拟临界温度,K;
pc——气体混合物的虚拟临界压力,kPa(绝对压力)。

附录 4.1.2 气体混合物的压缩因子计算

气体的压缩因子是对比温度和对比压力的函数,由气体的特性、温度和压力
来确定。
压缩因子(Z)值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①对于干燥的天然气:
100
Z
100  1.73 pcp
1.15
(附 4.5)

②对于湿天然气:

378
附录

100
Z
100  2.92 pcp
1.25
(附 4.6)
式中:pcp——管道内平均压力,MPa(绝对压力)。

附录 4.1.3 管道平均压力与平均温度计算

(1)平均压力 pcp 按下列公式计算。


2 p22 
Pcp   p1  
3 p1  p2  (附 4.7)

式中:p1——管道起点压力,MPa(绝对压力);
p2——管道终点压力,MPa(绝对压力)。
(2)平均温度 tcp 按下列公式计算
t1  t2
tcp 
2 (附 4.8)

式中:t1——管道起点温度,℃;
t2——管道终点温度,℃。

附录 4.1.4 气体混合物的虚拟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天然气通常为烃和非烃气体混合物,其虚拟相对分子质量可按下列公式进行
计算。
n
M m   xi M i
1 (附 4.9)
式中:Mm——气体混合物虚拟相对分子质量;
xi——组分 i 的分子分率;
Mi——组分 i 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 4.1.5 气体混合物的密度和相对密度

(1)气体混合物的密度
MG
Go 
VG (附 4.10)

p T0 1
GP  Go   
p0 T Z (附 4.11)

式中: ——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kg/m3;
——气体混合物在操作条件下的密度,kg/m3;

379
附录

MG——气体混合物的摩尔质量,kg/kmol;
VG——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态下的摩尔体积,VG=22.4m3/kmol;
T0——标准状况温度,T0=273K;
p0——标准状况压力,p0=101.325kPa;
T——操作条件温度,K;
p——操作条件压力,kPa;
Z——气体混合物的压缩因子。
(2)气体混合物的相对密度
MG
d Go 
Ma (附 4.12)

M G Za
d GP  
M a ZG (附 4.13)

式中: ——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相对密度;
——气体混合物在操作条件下的相对密度;
ZG——气体混合物的压缩因子;
Za——空气的压缩因子;
Ma——空气的摩尔质量,Ma=28.964kg/kmol。

附录 4.2 脱硫工艺相关设备的计算

附录 4.2.1 醇胺吸收塔

(1)选型
由于浮阀塔盘具有操作弹性大、塔板效率高、压力降小、气体分布均匀、结构简
单、处理能力比泡罩塔大等优点,故确定吸收塔采用浮阀塔。
由于胺类溶液容易发泡,采用板式塔时板间距不应过小,通常为 0.6m。为了
检修方便,有人孔处板间距为 800mm。
(2)塔板数
根据《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SY/T 0011),计算实际塔板数。
N
N实 = 理
 (附 4.14)
式中:N 实——实际塔板数;
N 理——理论塔板数(对于醇胺溶液的吸收塔通常为 4~6 个);
η——效率(25%~40%)。
取理论塔板数 N 理=5,η=25%,可得实际塔板数为 20 个。
(3)塔径
4Vs
D
u (附 4.15)

380
附录

式中:D——塔径,m;
Vs——气体体积流量,m3/s;
u——空塔气速,m/s。

u  (0.6 ~ 0.8)umax
(附 4.16)

L  V
umax  C
V (附 4.17)

式中:ρL——液相密度,kg/m3;
ρV——气相密度,kg/m3;
C——负荷因子,m/s。

附图 4. 3史密斯关联图
1026  62.78
umax  0.065  0.255m / s
62.78
u  0.8umax  0.8  0.255=0.204m / s
Vs 经 HYSYS 软件模拟在当前压力和温度(7.8MPa,30℃)下为 0.099m3/s,
则:
4  0.099
D  0.788m
3.1416  0.204
根据《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圆整后确定吸收塔直径为 0.8m。则吸收塔
横截面积为:
 D 2 3.1416  0.82
AT    0.503m 2
4 4
(4)浮阀数

381
附录

一般在正常负荷情况下希望浮阀处在刚全开时操作,多采用浮阀刚全开时的
阀孔动能因数 F0 的经验值来设计。
F0  0  g
(附 4.18)
对于 33g F1 型重阀,临界阀孔速度可由下式计算:
72.8 0.548
(0 )C  ( )
g
(附 4.19)
式中:(ω0)C——浮阀刚好全开时的气速(临界流速),m/s;
ρg——操作状态下的气相密度,kg/m3。
F1 型浮阀的孔径 d0=39mm,故浮阀数 N 为:
N  22.2 102 V  g 0.548
(附 4.20)
式中:N——浮阀数;
V——操作状态下的气相体积流量,m3/h。
在当前温度和压力(7.8MPa,30℃)下,V 为 358.1m3/h,ρg 为 62.78kg/m3,
则浮阀数 N 为:
N  22.2 102  358.1 62.780.548  768.3
圆整后确定每个塔板上的浮阀数为 769 个。
(5)计算所需降液管参数
由于胺液易于发泡,降液管内溶液的流速不宜过高,宜在 0.1m/s 以下,常用
流速为 0.08~0.1m/s 之间。
① 由于胺吸收塔比再生塔更易发泡,其降液管流速不宜超过 0.08m/s,再生
塔流速应不大于 0.12m/s,降液管截面面积由下式计算:
L
Af 
3600 d
(附 4.21)
2
式中:Af——降液管截面面积,m ;
① 关于降液管内液体停留时间,其定义为降液管容积与液相流量之比,即:
Af H T

LS (附 4.22)

式中:;τ——降液管内液相停留时间,s;
Af——降液管截面面积,m2;
HT——板间距,m;
Ls——液相流量,m3/s。
② 堰长可按公式进行计算:
Lw  0.66 D
(附 4.23)
式中:D——塔径,m。
对于再生塔,一般应采用 τ≥4~5s;对于吸收塔,应采用 τ>7s。
③ 堰上层液高度计算:

382
附录

2
 L 3
how  0.00284 E  s  (附 4.24)
 Lw 
式中:E——液流收缩系数,取 1.08;
Ls——液相流量,m3/h;
Lw——堰长,m。
① 堰高计算:
hw  H L  how
(附 4.25)
式中:HL——排间距,m;
how——堰上层液高度,m。
计算:
由于塔径在 2.0m 以下,所以采用直流型塔板。选定:
附表 4.1 吸收塔设计参数
塔径(m) 0.8
塔截面积(m2) 0.503
管宽(mm) 200
板间距(mm) 600
浮阀排间距(mm) 75
浮阀排列方式 等腰三角形叉排
(6)开孔率计算:
A0
  100%
Aa (附 4.26)

式中:A0——开孔总面积,m2;
Aa——鼓泡区开孔面积,m2。
计算:
1
Aa   0.0752 sin 60  2.44 10 3 m 2
① 鼓泡区面积: 2 (取排间距 t=75mm);
1  2 1 
A0   d 0    0.039 2 =5.97 10 4 m 2
② 开孔总面积: 2 4 2 4
A0 5.97 104
  100%   24.46%
则开孔率为: Aa 2.4 103
(7)塔高
① 塔顶空间 HD:HD=(1.5~2.0)HT;
② 塔底空间 HK:取 HK=3.0m;
③ 进料高度 HF:取 HF=2.5m;
④ 总塔高:H 总=(N-2)HT+HD+HK+HF。
式中:HD——塔顶高,m;

383
附录

HK——塔底高,m;
HF——进料高度,m;
HT——板间距,m。
计算:
HD=(1.5~2.0)HT=1.6×0.6=0.96m(圆整为 1.0m)
H 总=(N-2)HT+HD+HK+HF=(20-2)×0.6+1.0+3.0+2.5=17.3m
附表 4.2 吸收塔参数计算汇总
项目 取值
选型 浮阀塔
板间距(mm) 600
塔板数 20
塔径(m) 0.8
浮阀数 769
浮阀排列方式 等腰三角形叉排
浮阀排间距(mm) 75
2
降液管截面面积(m ) 0.242
降液管内液体停留时间(s) 9.99
堰长(m) 0.528
堰高(mm) 14
开孔率(%) 24.46
塔高(m) 17.3

附录 4.2.2 醇胺再生塔

(1)塔板数计算:
N理 5
N实 =   20
 25%
(2)再生塔塔径计算:
951.8  1.971
umax  0.073  1.603m / s
1.971
u  (0.6 ~ 0.8)umax  0.7 1.603  1.12m / s
4  0.896
D  1.009m
3.1416 1.12
圆整后的标准塔径为 1000mm。
(3)浮阀数计算:
N  22.2 102  3224 1.9710.548  1038.1
(4)塔高计算:
HD=(1.5~2.0)HT=1.6×0.35=0.56m(圆整为 0.6m)
H 总=(N-2)HT+HD+HK+HF=(20-2)×0.35+0.6+3.0+2.5=12.4m
再生塔的设备选型与吸收塔类似,具体选型结果如附表 4.3 所示。
附表 4.3 再生塔选型结果

384
附录

项目 取值
选型 浮阀塔
板间距(mm) 350
塔板数 20
塔径(m) 1.0
浮阀数 1039
浮阀排列方式 等腰三角形叉排
浮阀排间距(mm) 75
塔高(m) 12.4

附录 4.2.3 气液分离器

井区中心站进口分离器选择重力式分离器,主要为了脱除页岩气中的游离水。
由于页岩气田处理量较大,所以一般选用卧式重力分离器。
分离器尺寸的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液滴在气体中的阻力系数:
4 gd L3 (  L   g )  g
f (Re ) 
2

3 g2
(附 4.27)
-6 -6
式中:dL——液滴直径,m,通常取 60×10 ~100×10 m;
g——重力加速度,m/s2;
ρL——液体密度,kg/m3;
ρg——气体在操作条件下的密度,kg/m3;
μg——气体在操作条件下的动力粘度,Pa·s。
查图附图 3.2 得到阻力系数 f。
(2)计算液滴在分离器中的沉降速度:
4 gd L (  L   g )
W0 
3 g f
(附 4.28)
式中:W0——液滴在分离器中的沉降速度,m/s。

附图 4.2 液滴在气体中的阻力系数计算列线图
(3)计算卧式重力分离器直径:

385
附录

K 3qvTZ
D卧 =0.350 10-3
K 2 K 4 pW0
(附 4.29)
式中:D 卧——分离器直径,m;
qv——标准状态气体流量,m3/h;
T——操作温度,K;
Z——气体压缩因子,无因次;
p——操作压力,MPa;
W0——液滴沉降速度,m/s;
K2——气体空间占有的面积分率;
K3——气体空间占有的高度分率;
K4—— 长 径 比 , K4=L/D , K4 按 下 列 条 件 取 值 : 操 作 压 力
p≤1.8MPa,K4=3.0;1.8MPa<p≤3.5MPa,K4=4.0;p>3.5MPa,K4=5.0。
(4)分离器内丝网捕雾器计算:
L  g
vmax  K SB
g
(附 4.30)
式中:vmax——气体通过丝网捕雾气的最大允许速度,m/s;
KSB——桑德-布朗(Souders-Brown)系数,KSB 取 0.107m/s。
分离器内气体通过丝网捕雾气的设计速度,一般取通过丝网捕雾器的最大允
许速度的 0.75 倍。
井区中心站设计处理量为 360×104m3/d,确定配置一台卧式重力式气液分离器。
具体设计参数如附表 4.4 所示。
附表 4.4 气液分离器选型表
分离
分离器 气体流 液滴沉
处理量 器长 液体密度 气体密度
直径 KSB(m vmax(m 速 降速度
(104m3/ 度 (kg/ (kg/
(mm /s) /s) (m/ (m/
d) (m m3) m3)
) s) s)

360 1150 6 997.8 62.78 0.107 0.413 0.31 0.07125

附录 4.2.4 醇胺贫-富液换热器

在脱硫流程中设置醇胺贫-富液换热器 1 台。
根据 HYSYS 软件的计算结果,贫-富液换热器的各项数据如附表 4.5 所示。
附表 4.5 醇胺贫-富液换热主要参数
项目 数值
换热量(kJ/h) 1.352×107
富液入口温度(℃) 28.05
富液出口温度(℃) 98
贫液入口温度(℃) 121.9
贫液出口温度(℃) 53.21
平均传热温差:

386
附录

t1  t2
t 
t
ln 1 (附 4.31)
t2

换热面积:
Q
A
K t m
(附 4.32)
式中:Δt——平均温差,℃;
Δt1——贫液入口与富液出口温差,℃;
Δt2——贫液出口与富液入口温差,℃;
Q——换热量,kJ/h;
K——换热系数,kJ/(m2·h·℃);
A——换热面积,m2。
计算:
t  t2 (121.9  98)  (53.21  28.05)
t  1 = =24.52℃
t1 121.9  98
ln ln
t2 53.21  28.05
Q 1.352 107
A = =220.55m 2
K tm 2500  24.52
通常应保留 15%~20%的安全系数, 此处取 15%。则换热面积为: (100%
+15%)×220.55=253.63m2。
附表 4.6 脱硫流程换热器选型

设备名称 换热器类型 换热量(kJ/h) 换热面积(m2) 质量流量(kg/h)

醇胺贫-富液
板式换热器 1.352×107 253.63 56120
换热器

附录 4.2.5 醇胺贫液循环泵

计算:
(1)扬程 H
(7.67  0.13) 106
H  17.3  765.73m
9.8 1028
(2)轴功率 N 泵
1028  9.8  52.34 / 3600  765.73
N泵   149.5kW
1000  0.75
附表 3.6 醇胺贫液循环泵选型结果
项目 计算值
扬程(m) 765.73
功率(kW) 149.5
泵效率(%) 75

387
附录

附录 4.3 脱水工艺相关设备的计算

附录 4.3.1 TEG 脱水吸收塔

(1)选型
泡罩塔是脱水吸收塔应用最广泛的塔型,因为脱水系统所需甘醇循环量小,
吸收塔内气/液比值高,而泡罩塔塔盘漏液甚少,有一定液封,能保证气液良好接
触并具有较大的操作弹性。
(2)塔板数
根据《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SY/T 0011),计算实际塔板数。
N
N实 = 理
 (附 4.33)
式中:N 实——实际塔板数;
N 理——理论塔板数;
η——效率(25%~40%)。
取理论塔板数 N 理=3,η=25%,可得实际塔板数为 12 个。
(3)塔径
脱水吸收塔允许气体流速可用桑德尔-布朗公式计算。

vc  K   L   g   g 
0.5

(附 4.34)
0.5
 1.27m 
 
D 
c 
0.25 (附 4.35)
(  L  g ) g 

式中:vc——允许气体流速,m/s;
K——经验常数,除与塔板形式有关外,还与板间距及物料情况有关 ,
m/s 。 通 常 不 采 用 小 于 0.6m 的 塔 板 间 距 , 当 塔 板 间 距 为 0.6m 时 ,
K=0.0488m/s;当采用规整填料时,K=0.091~0.122m/s。
ρL,ρg——操作条件下,液相和气相的密度,kg/m3;
D——塔径,m;
m——气体质量流量,kg/h;
c——经验常数,m/h,对泡罩吸收塔取 107m/h。
计算:
1114  51.61
vc  0.0488  0.221m / s
51.61
0.5
 1.27 10750 
 
D  107   0.738m
(1114  51.61)  51.61
0.25

根据《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确定吸收塔直径为 0.8m。

388
附录

(4)塔高计算
由于采用的泡罩塔,塔板间距通常取 610mm,12 块塔板,则三甘醇吸收塔
塔板总高度为 610×12=6710mm,圆整之后取 6.8m。则确定三甘醇吸收塔的总高度
为 H 总 =(N-2)HT+HD+HK+HF=(12-2)×0.61+1.5×0.61+3.0+5=15.015m 。 圆 整 后 取
15.1m。
(5)吸收塔除沫器面积计算
L  g
vmax  K SB
g (附 4.36)

式中:vmax——气体通过丝网捕雾气的最大允许速度,m/s;
KSB——桑德-布朗(Souders-Brown)系数,KSB 取 0.107m/s;
ρL——液相密度,kg/m3;
ρg——气相密度,kg/m3。
分离器内气体通过丝网捕雾气的设计速度,一般取通过丝网捕雾器的最大允
许速度的 0.75 倍。
除沫器面积为:
qg
A
0.75vmax
(附 4.37)
3
式中:qg——工作状态下气体流量,m /s;
计算:
1114  51.61
vmax  0.107  0.49m / s
51.61
0.5786
A =1.57m 2
0.75  0.49
(6)壁厚计算
根据《常用压力容器手册》,确定三甘醇吸收塔的材料为 16MnR 钢。壁厚计算
公式:
pD
=  C1  C2
2   -p
(附 4.38)
式中:p——设计压力,MPa;
D——塔径,mm;
[σ]——材料最大许用应力,MPa;
C1——钢板负偏差,取 1.2mm;
C2——吸附塔腐蚀裕量,取 1mm;
φ——焊缝系数。
计算:
7.6 1.1 800
=  1.2  1  26.59mm
2  157  0.9  7.6 1.1
附表 4.6 TEG 吸收塔计算参数结果

389
附录

项目 计算值
选型 泡罩塔
塔板数 12
塔径(m) 0.8
塔高(m) 15.1
除沫器面积(m2) 1.57
塔壁厚(mm) 26.59
脱水量(m3/h) 0.239
TEG 循环量(m3/h) 6.075

附录 4.3.2 TEG 再生塔

(1)富液精馏柱
以第 3 块塔板计算三甘醇富液精馏柱的直径,用以下公式计算泛点速度 ugf:
0.25 0.125
u gf2 a G 0.2  L   G 
lg[ ( )  ]  0.06225  1.75    
g  3 L  G   L  (附 4.39)
3
式中:ρG——操作状态下的气相密度,kg/m ;
ρL——操作状态下的液相密度,kg/m3;
L——操作状态下的液相流量,kg/h;
G——操作状态下的气相流量,kg/h;
μ——液相粘度,cP。
三甘醇富液精馏柱直径计算:
4Qv
DT 
3600 uG
(附 4.40)
式中:Qv——操作状态下的气相体积流量,m3/h。
精馏柱段直径:
Ql
D2
l (附 4.41)

式中:Ql——富液精馏柱内工况下液相体积流量,m3/h;
l——喷淋密度,m3/(h·m2)。
计算:
0.25 0.125
u gf2 0.8877  6998   0.8877 
lg[ 126.6  ( ) 1.317 ]  0.06225  1.75 
0.2
  
9.8 596.7  199.5   596.7 
得出:泛点速度 ugf =2.82m/s。
实际操作气体速度为泛点速度的 68%~75%,此处取 70%,则:
uG  u gf  0.7  1.974m / s

4Qv 4  224.7
DT    0.201m
3600 uG 3600  3.1416 1.974

390
附录

富 液 精 馏 柱 喷 淋 密 度 一 般 为 8~12m3/(h·m2) , 此 处 取 喷 淋 密 度 l 为 10
m3/(h·m2),计算精馏柱段直径:
Ql 11.73
D2  2  1.22m
l 3.1416 10
三甘醇富液精馏柱中气相量较小,液相量较大,按操作气速及喷淋密度计算
出的塔径较为合理,所以富液精馏柱段直径取 1.3m,填料高度确定为 1.2m。
(2)贫液精馏柱
贫液精馏柱选取第二块板作为贫液精馏柱段塔径计算的基础。
TEG 贫液精馏柱直径应按喷淋密度进行计算,贫液精馏柱喷淋密度一般为
10~20m3/(h·m2),此处取喷淋密度 l 为 15 m3/(h·m2),计算贫液精馏柱段直径:
Ql 11.73
D2  2  0.998m
l 3.1416 15
组选取贫液精馏柱塔径为 1.0m,填料高度确定为 1.2m。
(3)重沸器

QR  2171  274.88LG
(附 4.42)
式中:QR——脱除 1kg 水所需的重沸器热负荷,kJ/kg 水;
LG——甘醇循环量,L/kg 水。
QRT  QR  GL
(附 4.43)
式中:QRT——重沸器热负荷,kJ/h;
GL——吸收塔每小时的脱水量,kg/h。
经 HYSYS 软件计算得出重沸器的热负荷为:1.728×106kJ/h。
附表 4.7 TEG 再生塔选型结果
项目 计算值
选型 填料塔
富液精馏柱直径(m) 1.22
富液精馏柱填料高度(m) 1.2
贫液精馏柱直径(m) 1.0
贫液精馏柱填料高度(m) 1.2
回流比 0.5
重沸器热负荷(kJ/h) 1.728×106
回收率(%) 99.6

附录 4.3.3 分离器

原料气分离器、净化气分离器、回流罐等均属气液分离设备,在实际过程中多
用经验公式计算出允许的气体质量流率 W,然后计算出气液重力分离器的直径
D。

W  C   L  g  g 
0.5

(附 4.44)

391
附录

0.5
 1.27m 
 
D  FC 
(附 4.45)
  L   g   g 
0.25

 
式中:W——气体允许质量流率,kg/(m2•h);
ρL,ρg——操作条件下,液相和气相的密度,kg/m3;
m——气体质量流量,kg/h;
C——经验常数,m/h,如下表。
F——分离器内可供气体流过的面积分率,对于立式分离器,F =1.0
附表 4.8 分离器速度因数 C 的量值
分离器形式 分离器长度或高度(m) C/(m•h-1)
1.5 132~263
立式
3.0 198~384
3.0 439~549
卧式
L (439~549)(L/3.05)0.56
附表 4.9 分离器选型结果
分离 分离器
所属模 压力 温度 直径
器编 所处位 高(m) 形式
块 (MPa) (℃) (mm)
号 置
进三甘
1 醇吸收 脱水 6.45 40 550 3.0 立式
塔前
进三甘醇吸收塔前分离器尺寸计算:

0.5
 1.27 11282.54 
 
D  1.0  260  =0.51m
997.9  45.92   45.92 
0.25

附录 4.3.4 TEG 贫-富液换热器

t1  t2 (197.7  150)  (126.2  77.9)


t  = =47.99℃
t 197.7  150
ln 1 ln
t2 126.2  77.9
Q 1.357 106
A = =34.08m 2
K tm 800  49.77
取安全系数 20%。则传热面积为:(100%+20%)×34.08=40.90m2。
附表 4.10 脱水流程换热器选型
换热量 换热面积
设备名称 换热器类型 质量流量(kg/h)
(kJ/h) (m2)
TEG 贫-富液换 板式换热器 1.357×106 40.90 583
热器

392
附录

qm    qv
附录 4.3.5 TEG 贫液循环泵 (附 4.46)
式中:qm——质量流量,kg/s;
泵的参数确定主要针对:泵的扬程、轴功率及汽蚀余量。
ρ——液体密度,kg/m3;
qv——液体体积流量,m3/s。
扬程 H 计算:
p v2  v2
H  Z  2 1
g 2g (附 4.47)
式中:Δp——压差;
ΔZ——高程差,m;
v1,v2——流速,m/s;
轴功率 N 泵计算:
 gqv H
N泵 
1000 (附 4.48)

效率 η 计算
Ne
=
N (附 4.49)

N——理论功率;
Ne——有效功率。
计算:
(1)扬程 H
(7.8  0.27) 10 6
H  15.015  716.72m
9.8 1095
(2)轴功率 N 泵
1095  9.8  6 / 3600  716.72
N泵   17.09kW
1000  0.75
附表 4.11 甘醇贫液泵选型结果
项目 计算值
扬程(m) 716.72
功率(kW) 17.09
泵效率(%) 75

39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钟孚勋主编. 气藏工程[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2] 黄炳光等编著. 气藏工程与动态分析方法[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3] 夏永江, 于荣泽, 卞亚南, 等. 美国Appalachian盆地Marcellus页岩气藏开发模式
综述[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20):152-161.
[4] 李士伦等编著. 天然气工程[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5] 房大志. 页岩气藏开发的关键因素[J]. 科技导报, 2013(31):70-74.
[6] 于晓林, 谷建伟. 页岩气藏开发研究现状综述[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14):1-
4.
[7] 朱彤, 曹艳, 张快. 美国典型页岩气藏类型及勘探开发启示[J]. 石油实验地质,
2014(06):718-724.
[8] 王海柱, 沈忠厚, 李根生. 超临界CO_2开发页岩气技术[J]. 石油钻探技术,
2011(03):30-35.
[9] 王文霞, 李治平, 黄志文. 页岩气藏压裂技术及我国适应性分析[J]. 天然气与石
油, 2011(01):38-41.
[10] 郭凯, 秦大伟, 张洪亮, 等. 页岩气钻井和储层改造技术综述[J]. 内蒙古石油化
工, 2012(04):93-94.
[11] 郭平, 王德龙, 汪周华, 等. 页岩气藏储层特征及开发机理综述[J]. 地质科技情
报, 2012(06):118-123.
[12] 王敏生, 光新军. 页岩气“井工厂”开发关键技术[J]. 钻采工艺, 2013(05):1-4.
[13] 艾军, 张金成, 臧艳彬, 等. 涪陵页岩气田钻井关键技术[J]. 石油钻探技术,
2014(05):9-15.
[14] 张金成, 孙连忠, 王甲昌, 等. “井工厂”技术在我国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J]. 石油钻探技术, 2014(01):20-25.
[15] 陈平, 刘阳, 马天寿. 页岩气“井工厂”钻井技术现状及展望[J]. 石油钻探技术,
2014(03):1-7.
[16] 孔 旭 云 . “ 井 工 厂 ” 钻 井 模 式 在 焦 石 坝 工 区 的 应 用 及 分 析 [J]. 化 工 管 理 ,
2014(36):40-42.
[17] 黎红胜, 汪海阁, 纪国栋, 等. 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J]. 石油机械,
2011(09).
[18] 李 欣 , 段胜楷 , 孙扬 , 等 . 美国页岩气 勘探 开发 最新进展 [J]. 天然气工业 ,
2011(08).
[19] 张所续. 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我国页岩气发展展望 [J]. 中国矿业 ,
2013(03).
[20] 戴永鹏, 田鸣, 杨华红, 等. 页岩气藏开发井壁稳定性研究进展[J]. 内蒙古石油
化工, 2014(14):1-4.
[21] 袁俊亮, 邓金根, 蔚宝华, 等. 页岩气藏水平井井壁稳定性研究[J]. 天然气工业,
2012(09):66-70.

394
参考文献

[22] 姚健欢, 姚猛, 赵超, 等. 新型“井工厂”技术开发页岩气优势探讨[J]. 天然气


与石油, 2014(05):52-56.
[23] 汤雄. 致密油气藏水平井“工厂化”作业轨迹优化设计[D]. 西南石油大学,
2014.
[24] 李士伦等编著. 天然气工程[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25] 陈庭根, 管志川主编. 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M]. 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
[26] 陈平等编著. 钻井与完井工程[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27] 梁玉平, 王建波. 涪陵区块12-4X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J]. 石油机械,
2014(08):57-61.
[28] 马庆涛, 葛鹏飞, 王晓宇, 等. 涪页HF-1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J]. 石油机
械, 2013(08):107-110.
[29] 牛新明. 涪陵页岩气田钻井技术难点及对策[J]. 石油钻探技术, 2014(04):1-6.
[30] 王 华 平, 张 铎, 张德军 , 等. 威远构 造页岩气钻井技术 探讨 [J]. 钻采工 艺 ,
2012(02):9-11.
[31] 王显光, 李雄, 林永学. 页岩水平井用高性能油基钻井液研究与应用[J]. 石油钻
探技术, 2013,41(2):17-22.
[32] 付天明. 焦石坝区块钻井技术与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15):40.
[33] 王国庆, 王建波, 陈广, 等. 焦页非常规页岩气井优快钻井技术[J]. 探矿工程(岩
土钻掘工程), 2014(10):17-21.
[34] 王坤, 夏宏南, 白凯, 等. 涪陵焦石坝地区水力振荡器在页岩气井应用评价[J].
辽宁化工, 2014(12):1579-1581.
[35] 冯 大 鹏 , 崔 璟 , 童 胜 宝 . 彭 水 页 岩 气 水 平 井 固 井 工 艺 技 术 [J]. 钻 采 工 艺 ,
2014(6):21-23.
[36] 赵常青, 谭宾, 曾凡坤, 等. 长宁-威远页岩气示范区水平井固井技术[J]. 断块油
气田, 2014(02):256-258.
[37] 辜涛, 李明, 魏周胜, 等. 页岩气水平井固井技术研究进展[J].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3(04):75-80.
[38] 康毅力, 杨斌, 游利军, 等. 油基钻井完井液对页岩储层保护能力评价[J]. 天然
气工业, 2013(12):99-104.
[39] 司光, 林好宾, 丁丹红, 等. 页岩气水平井工厂化作业造价确定与控制对策[J].
天然气工业, 2013(12):163-167.
[40] 唐 颖 , 唐 玄 , 王 广 源 , 等 . 页 岩 气 开 发 水 力 压 裂 技 术 综 述 [J]. 地 质 通 报 ,
2011(Z1):393-399.
[41] 唐颖, 张金川, 张琴, 等. 页岩气井水力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 天然气工业,
2010(10):33-38.
[42] 薛 承 瑾 . 国 内 页 岩 气 有 效 开 采 值 得 关 注 的 几 个 问 题 [J].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
2012(04):1-6.
[43] 叶登胜, 王素兵, 蔡远红, 等. 连续混配压裂液及连续混配工艺应用实践[J]. 天
然气工业, 2013(10):47-51.
[44] 邵茂华, 刘洪军, 曾志林. 大规模压裂工厂化作业模式分析[J]. 内蒙古石油化工,

395
参考文献

2014(06):69-71.
[45] 李小刚, 苏洲, 杨兆中, 等. 页岩气储层体积缝网压裂技术新进展[J]. 石油天然
气学报, 2014(07):154-159.
[46] 温庆志, 翟学宁, 罗明良, 等. 页岩气藏压裂返排参数优化设计[J]. 特种油气藏,
2013(05):137-140.
[47] 张宏录, 刘海蓉. 中国页岩气排采工艺的技术现状及效果分析[J]. 天然气工业,
2012(12):49-51.
[48] 罗二辉, 田晓, 万继方. 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节点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12(06):50-52.
[49] 葛秀珍. 页岩气开发技术及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1):260-263.
[50]岑康, 江鑫, 朱远星, 等. 美国页岩气地面集输工艺技术现状及启示[J]. 天然气工
业, 2014(06):102-110.
[51] 李 丽 敏 , 侯 磊 , 刘 金 艳 . 国 内 外 页 岩 气 集 输 技 术 研 究 [J]. 天 然 气 与 石 油 ,
2014(05):5-10.
[52] 常玉连, 王晶, 任永良. 协同设计在油田地面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 油气田地面
工程, 2005(01):47-48.
[53] 王丹. 节能技术在油田地面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 石油石化节能, 2015(02):36-
38.

39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