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3

固体物理学

聂家财
Email: jcnie@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倒格子与衍射

2
• 2.1 倒格子
• 晶格具有周期性, V(x)表示 x 点某一物理量,则
V(x)=V(x + l1a1 + l2a2 + l3a3)

晶体中任何具有局域特征的物理性质,如电荷密度、磁矩密度等在周
期平移矢量算符作用下都是不变的。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基本把相位的概念给忽略了,考虑有限晶体时,界
面会演生出新的物理,譬如拓扑等! 3
• 引入倒格子基矢量

a2  a3
b1  2
a1  a2  a3 
a3  a1
b2  2
a1  a2  a3 
a1  a2
b3  2
a1  a2  a3 

4
• 以 b1、b2、b3 为基矢也可以构成一个倒格子

Gh1h2h3  h1b1  h2b2  h3b3

• 倒格子矢量(倒格矢,reciprocal lattice vector)

 2 , i  j 
ai  b j  2ij  
  0, i  j 

5
Fourier变换 (时域与频域的联系)

6
7
• 晶格中任意一点 x 用基矢表示,写成
x =  1a1 +  2a2 +  3a3

• 则一个具有晶格周期性的函数
V(x)=V(x + l1a1 + l2a2 + l3a3)
可以写成傅立叶级数
V 1 ,  2 ,  3   V h1h2 h3 e 2i  h11  h2 2  h3 3 

h1h2 h3

其中系数
 2i  h11  h2 2  h3 3 
V 1 ,  2 ,  3 
1 1 1
Vh1h2h3   d1  d 2  d 3 e
0 0 0
8
• 分量
1   1   1  
1  b1  x 2  b2  x 3  b3  x
2 2 2
• 傅立叶级数
  
V x   Vh1h2h3 e  
Vh1h2h3 e
i h1b1  h2b2  h3b3  x iGh1h2h  x
3

h1h2 h3 h1h2 h3

• 其中系数
V x 
1 iGh1h2h3  x
Vh1h2 h3 
1   2   3  dxe

倒格矢G
  
Gh1h2 h3  h1b1  h2b2  h3b3 h1、h 2、h 3  整数  9
• 倒格矢G

  
Gh1h2 h3  h1b1  h2b2  h3b3

h1、h 2、h 3  整数

10
倒点阵与实点阵关系
1. 基矢间: aibj=(2)ij
2. 格矢间: Gh·Rl=(2)m (m为整数)
3. 原胞体积间: *= (2)3/
4. 对称性:
对一确定的晶体, 倒格子与正格子有相同的对称性
练习
实 倒
简单格子 ↔ 简单格子
体心格子 ↔ 面心格子
面心格子 ↔ 体心格子
底心格子 ↔ 底心格子

实际上, 倒格子的晶面 正格子的格点


• 简单立方晶格 (sc) 的倒格子

∵ a1 = ax; a2 = ay; a3 = az

b1 = (2/a) x;b2 = (2/a) y;b3 = (2/a) z

• 简单立方晶格的倒格子也是一个简单立方晶格

± ½ b1 = ± (/a) x
± ½ b2 = ± (/a) y
± ½ b3 = ± (/a) z

12
• 体心立方晶格 (bcc) 的倒格子
a1 = ½ a (-x + y + z )
a2 = ½ a (x - y + z )
a3 = ½ a (x + y - z )

其原胞体积为
V =∣ a1  a2 ×a3 ∣ = ½ a3

b1 = (2/a) (y + z)
b2 = (2/a) (x + z)
b3 = (2/a) (x + y)

• 体心立方晶格的倒格子是一个面心立方晶格! 13
倒格子原胞的体积为 b1  b2 ×b3 = 2 (2/a)3

最短的 G 矢量

(2/a) (± y ± z)
(2/a) (± x ± z)
(2/a) (± x ± y)

14
• 面心立方晶格 (fcc) 的倒格子
a1 = ½ a (y + z )
a2 = ½ a (x + z )
a3 = ½ a (x + y )

其原胞体积为
V =∣ a1  a2 ×a3 ∣ = ¼ a3
b1 = (2/a) (– x + y + z)
b2 = (2/a) (x – y + z)
b3 = (2/a) (x + y – z )

• 面心立方晶格的倒格子是一个体心立方晶格
15
• 倒格子原胞的体积为 b1  b2 ×b3 = 4 (2/a)3
最短的 G 矢量
(2/a) (± x ± y ± z)
围成的八面体被下列倒格矢的垂直等分面切割
(2/a) (± 2x)
(2/a) (± 2y)
(2/a) (± 2z)

16
进一步理解倒格子与正格子的联系
 倒格子原胞体积反比于正格子原胞体积

17
进一步理解倒格子与正格子的联系
• 倒格矢 Gh1h2h3  h1b1  h2b2  h3b3 垂直于密勒指数为
(h1h2h3)的晶面系,
• 即 Gh1h2h3 为(h1h2h3)晶面的法线方向。

• 由此可以直接写出晶面的方程

(h1b1 + h2b2 + h3b3) x = 2n

• n 取不同整数代表晶面系中不同的晶面。

18
• 各面与原点的垂直距离为

2 n
h1b1  h2 b2  h3 b3

• 晶面间距

2 2
d 
h1b1  h2b2  h3b3 Gh1h2 h3

19
• 设点阵中晶面族 (h1h2h3) 面间距为 d, 证明 
a3
• (1) 倒格矢 Gh = h1b1+h2b2+h3b3 与该族晶面垂直. 
Gh
• (2) d = 2/︱Gh︱ C

• (3) 利用上述关系证明, 对于简单立方格子 a3/h3
a2
a
d
h12  h22  h32 a2/h2
B

O A
a1
• 式中 a 为晶格常数. a1/h1
• 解
• (1)因为同一族晶面中的各晶面是相互平行的, 要证明倒格矢 Gh 垂直于
晶面族 (h1h2h3), 只要证明 Gh 垂直于这族晶面中最靠近原点的晶面上两
相交矢量即可.
• 设 ABC 为所述晶面 (如图), 根据密勒指数意义, 它在 a1, a2, a3 三个轴上
的截距分别为 a1/h1, a2/h2, a3/h3, 而矢量
CA = OA- OC = a1/h1- a3/h3
CB = OB- OC = a2/h2- a3/h3 20
• 矢量 CA 和 CB 都在晶面 ABC 上, 由 ai  bj = 2ij 易证

GhCA = (h1b1+h2b2+h3b3)(a1/h1-a3/h3) = 0

GhCB = (h1b1+h2b2+h3b3)(a2/h2-a3/h3) = 0

• 因此 Gh 与晶面 ABC 垂直, 同时也垂直于整个晶面族 (h1h2h3).

• (2) 由上图可看出晶面族 (h1h2h3) 的面间距 d 等于原点 O 到晶面 ABC 的


垂直距离, 亦即等于截矩 a1/h1 在晶面 ABC 法线方向上的投影. 
a3
• 单位法向矢量  
 0 Gh Gh
n   C 
Gh a2
a3/h3
• 因此
   a2/h2
B


a G
 

a  hb h b h b 2
d  1   h  1 1 1 2 2 3 3  
 O a1/h1 A
a1
h1 Gh h1 Gh Gh
21
• (3) 对于简单立方晶格, 若以 a 表示晶格常数, 则原胞的基矢
a1 = ai, a2 = aj, a3 = ak,
• 这里 i, j, k 是直角坐标系中的方向单位矢量. 倒格子基矢
 2   2   2 
b1  i , b2  j , b3  k
a a a
• 因而


Gh 
2 
a
 
h1i  h2 j  h3 k 
 2 2
Gh 
a

h1  h2  h3
2

2 1/ 2

• 所以

2 a
d  
Gh h12  h22  h32
22
二维Bravais格子的倒格子

23
2.2 晶体结构测定原理

24
• 2.2.1 布拉格定律
• 用光子、中子和电子衍射研究晶体结构
• 考虑间距为d的平行晶面,入射辐射线位于纸平面内。
相邻平行晶面反射的射线行程差是 2dsin 。当行程
差是波长  的整数(n)倍时,来自相继平面的辐射
就发生相长干涉。

2dsin = n
 

d sin
• 布拉格定律成立条件是波长 ≤ 2d 25
Bragg父子传奇:1915 Nobel Prize

思考: Bragg公式
中n的物理意义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5 was awarded jointly to Sir William
Henry Bragg and William Lawrence Bragg "for their services in the
analysis of crystal structure by means of X-rays

小布拉格:
•主要发现X-ray反射与反射方程
•做出工作23岁;获奖25岁(最年轻)
•对卡迪文许实验室贡献: 天体和生物物理

老布拉格:
证明反射线仍是x-ray
2dsin ϑ =n λ
• 2.2.2 Laue衍射
• 定理:一组倒格矢G决定了可能存在的X射线反射。
k

k = k’ - k

k’

27
• 散射振幅F


  
  

 
F   dVnr  exp i k  k   r   dVnr  exp  ik  r 
  
k  k  k 

• 散射矢量 k = k’ – k
k

k = k’ - k

k’

• n(r+T)=n(r):电子数密度是r的周期性函数 28
• 将周期函数 n(r) 的傅立叶级分量表达式
 
nr    nG expiG  r 
G

• 代入上式,可得

  
 
F    dVnG exp i G  k  r
G

• 当散射矢量 k 等于一个倒格矢 G 时,亦即

k = G

时,指数的幅角变为零,而 F = VnG。而当 k 与任
一倒格矢相差足够大时,F变得足够小。
29
以 k 为半径画球,如果球与倒格
子中的任何其他格点相截,就形成
一个衍射束

30
• 在弹性散射中,k = k’, k 2 = k’ 2。由上面可知,k =
G 或 k + G = k’。这样,衍射条件可写为 (k + G )2 =
k 2,或者

2k G + G2 = 0

用 -G 代替 G,则上式可改写为
2k G = G2
• 此即为产生Laue衍射的条件。

31
Laue 方程的推论 – 布氏区边界方程
Gh

1 1
k  Gh  ( Gh ) 2
2 2 BZB
k
— 布氏区边界方程

意义:落在倒格矢垂直平分面上
的k 均满足其衍射极大条件

Gh 的垂直平分面
―布氏区边界(BZB)

此面上有衍射相干
―衍射极大
由于
2 2
k , d hkl   
 G
关系式 2k G = G2 可以写作

2(2/)sin = 2 /d(hkl) 或者 2d(hkl) sin = 

其中  是入射束与晶面之间的夹角。d 是具有指数
(h/n k/n l/n)的诸相邻平行晶面之间的面间距,

2d sin = n
33
Laue:1914 Nobel Prize
劳厄,M.von Max von Laue (1879~1960)
1904: 普朗克博士生:《平行平面板上的干涉现象的理论》博士论文
1912: 与索末菲的助教W.弗里德里奇和伦琴的博士研究生P.克尼平合
作开始了这项试验。他们把一个垂直于晶轴切割的平行晶片放在X射线
源和照相底片之间。果然在照相底片上显示出有规则的斑点群 。

1)揭示了X-ray本性;
2)发现了揭示晶体微观结构的方法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4


was awarded to Max von Laue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X-rays by crystals".

爱因斯坦:“物理学最美的实验”
• 2.2.3 布里渊区
• 布里渊区定义为倒格子空间中的维格纳-塞茨原胞。

  1    1 2
k   G   G
2  2 

• 只有波长自原点出发而终止于布里渊区表面的那些波,
才能被晶体衍射。

35
倒空间中的布里渊区 (Brillouin Zone)

概念:
倒空间中以任一格点为原点, 所有最近邻,次近邻,
第二次近邻,…倒格矢的垂直平分面包络围成的区域.
(即:与实空间中Weigner-Seize原胞取法类似)

性质: 1). 所有各级BZ的体积相等


2). 任一BZ中不能再有倒格矢的垂直平分面穿过
二维正方晶格Brillouin区

思考:?部分为什么不属于BZIII?
第n布里渊区的做法涉及一个前提是往外
拓展时不能碰到任何其它布里渊区边界,
超过部分计入第n+1区!
这是能量连续性决定的:由于边界满足
衍射条件,能量不连续!
38
39
40
• 第一布里渊区布里渊区

41
• 第一布里渊区布里渊区

42
三维晶格第一Brillouin区

Z=8
Z=12

bcc 十四面体 fcc 十二面体

正格子:体心立方 面心立方
练习
倒格子: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
2.2.4 X衍射实验原理

晶体结构的实验测定两个基本步骤:

1.晶系(晶胞基矢)的确定:
点阵
Laue diffraction
与Bragg reflection

2. 晶胞内原子位子与种类的确定: 基元
原子散射因子与几何结构因子

点阵+基元
=晶体结构
结构基元的傅立叶分析
• k = G 被满足时,对于一个含有 N 个晶胞的晶体,
散射振幅为
 
FG  N  dVn r  exp  iG  r   NS G
cell

式中 SG 被称为几何结构因子

• 晶胞中所有原子在 r 处给出的总电子浓度
  
 
s
nr    n j r  rj
j 1
• 则
SG    dVn j r  rj exp iG  r 
  
j

  exp iG  rj  dVn j   exp iG   


  
49
j
• 原子散射因子 fj
 
f j   dVn j   exp  iG   
• 则
SG   f j exp iG  rj 

j

• 将 rj 和 G 写成
rj = xj a1 + yj a2 + zj a3, G = h1 b1 + h2 b2 + h3 b3

• 则几何结构因子

 
S G h1h2 h3    f j exp  i 2 h1 x j  h2 y j  h3 z j 
j
50
• 体心立方晶格的结构因子

• 在体心立方结构的基元中,将含有在 x1 = y1 = z1 = 0
和 x2 = y2 = z2 = 1/2 处的两个全同原子。

S h1h2 h3   f 1  exp i h1  h2  h3 

• 式中 f 为原子的形状因子

S=0 当h1 + h2 + h3 = 奇数
S = 2f 当h1 + h2 + h3 = 偶数

51
• 面心立方晶格的结构因子

• 面心立方结构的基元在 0 0 0 、0 ½ ½ 、 ½ 0 ½ 和 ½ ½
0 位置上具有全同的原子。

S h1h2 h3   f {1  exp i h2  h3 


 exp i h1  h3   exp i h1  h2 }

• 则
• S=0 当(h1 h2 h3)为部分为奇数、部分为偶数
• S = 4f 当(h1 h2 h3)为全部为奇数或全部为偶数
52
• 原子散射因子
 
f j   dVn j r  exp  iG  r 

f j  2  drr 2 d cos n j r  exp iGr cos 

 4  drn j r r 
2 sin Gr
Gr

• 如果在 r = 0 处集中了上述总的电子密度,那么只有
当 Gr 趋于零时才对被积函数有贡献。

f j  4  drn j r r 2  Z

• 即等于原子中电子的数目
53
2.3 常见的测量方法简介

54
中子(Neutron):mn=1800me, Charge: 0 , Spin: ½

电子 : me, Charge: e, Spin: ½

光子(X-ray): mp=0 , Charge: 0, Spin: 1 (Helicity ±1 )

Electron : 库仑相互作用 >> 磁相互作用

Neutron: no 库仑相互作用,only 有磁相互作用(散射)


X射线衍射
X射线衍射

思考:你能从图片中
得到什么信息?
第一个电子衍射实验

Davisson-Germer
Experiment (1927)of
electron diffraction
( matter is like-wave)
电子衍射
1937 Nobel Prize
TEM看到的物相和衍射图

59
One more Nobel prize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6
Ernst Ruska Gerd Binnig Heinrich Rohrer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6 was divided, one half awarded to
Ernst Ruska "for his fundamental work in electron optics, and for the
design of the first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other half jointly to Gerd
Binnig and Heinrich Rohrer "for their design of th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磁结构对中子的散射

理解:
1. 基本:
原理及方法与X-ray 衍射(diffraction)一样

2. 差异
Neutron sensitive to magnetic ions
既: 中子衍射可以给出磁结构
Why?
中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10-15 m << 热中子波长
“点”相互作用,各项同性

• X射线散射截面随原
子序数增加而增加
• 中子散射截面无规律
• 研究较轻元素时(H、
O、C)更好的选择
• 同位素散射截面不同
中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



穿




中子和原子核及未配对电子相互作用
TbAgGe
4K
Counts (arb. unit)

50 K
100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2

Courtesy of 李世亮
64
SEM, STM 和AFM测定晶体结构

直接观察和测量!
AFM STM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1-2016 110次,204位)
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4 was awarded to Max von Laue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X-rays by crystals".

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5 was awarded jointly to Sir William Henry Bragg and William
Lawrence Bragg "for their services in the analysis of crystal structure by means of X-rays“.

3.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7 was awarded jointly to Clinton Joseph Davisson and George
Paget Thomson "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electrons by crystals“.

4.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6 was divided, one half awarded to Ernst Ruska "for his
fundamental work in electron optics, and for the design of the first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other
half jointly to Gerd Binnig and Heinrich Rohrer "for their design of th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5.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4 was awarded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utron scattering techniques for studies of condensed matter" jointly with one half to Bertram N.
Brockhou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utron spectroscopy" and with one half to Clifford G.
Shul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utron diffraction technique".

6.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5 was divided, one half jointly to Nicolaas Bloembergen and
Arthur Leonard Schawlow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ser spectroscopy" and the
other half to Kai M. Siegbahn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esolution electron
spectroscopy".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2005/
思 考 题

68
• 1. 与晶列[l1l2l3]垂直的倒格面的面指数是什么?

• 解:
• 正格子与倒格子互为倒格子。正格子晶面(h1h2h3)与倒格矢
Kh= h1b1+h2b2+h3b3
• 垂直, 则倒格子晶面(l1l2l3)与正格矢
Rl= l1a1+l2a2+l3a3
• 正交。
• 即晶列[l1l2l3]与倒格面(l1l2l3)垂直。

69
• 2. 高指数的晶面族与低指数的晶面族相比, 对于同级衍射, 哪一晶面族衍
射光弱? 为什么?
• 解:
• 对于同级衍射,高指数的晶面族衍射光弱,低指数的晶面族衍射光强。
• 低指数的晶面族面间距大,晶面上的原子密度大,。这样的晶面对射
线的反射(衍射)作用强。
• 相反,高指数的晶面族面间距小,晶面上的原子密度小,这样的晶面
对射线的反射(衍射)作用弱。
• 另外, 由布拉格反射公式
2dhklsin = n
• 可知, 面间距 dhkl 大的晶面, 对应一个小的光掠射角,面间距 dhkl 小的
晶面, 对应一个大的光掠射角。
•  越大,光的透射能力就越强,反射能力就越弱。

70
• 3. 温度升高时, 衍射角如何变化? X光波长变化时, 衍射角如何变化?

• 解:
• 温度升高时,由于热膨胀,面间距 dhkl 逐渐变大。由布拉格反射公式

2dhklsin = n

• 可知,对应同一级衍射,当X光波长不变时,面间距 dhkl 逐渐变大,衍


射角 逐渐变小。所以温度升高,衍射角 变小。

• 当温度不变,X光波长变大时,对于同一晶面族,衍射角 随之变大。

71
• 4. 金刚石和硅、锗的几何结构因子有何异同?
• 解:
• 几何结构因子表达式

t
i 2 n ( hu j  kv j  lw j )
Fhkl   f j e
j 1
• 其中uj ,vj ,wj是任一个晶胞内,第 j 个原子的位置矢量在 a, b, c 轴上
投影的系数。金刚石和硅、锗具有相同的结构,尽管它们的大小不相
同,但第 j 个原子的位置矢量在 a, b, c 轴上投影的系数相同。如果认为
晶胞内各个原子的散射因子 fj 都一样,则几何结构因子化为

t
i 2 n ( hu j  kv j  lw j )
Fhkl  f e
j 1
• 在这种情况下金刚石和硅、锗的几何结构因子的求和部分相同。由于
金刚石和硅、锗原子中的电子数分布不同, 几何结构因子中的原子散射
因子 f 不会相同。

72
习 题 解 答

73
• 1. 设点阵中晶面族 (h1h2h3) 面间距为 d, 证明 
a3
• (1) 倒格矢 Gh = h1b1+h2b2+h3b3 与该族晶面垂直. 
Gh
• (2) d = 2/︱Gh︱ C

• (3) 利用上述关系证明, 对于简单立方格子 a3/h3
a2
a
d
h12  h22  h32 a2/h2
B

O A
a1
• 式中 a 为晶格常数. a1/h1
• 解
• (1)因为同一族晶面中的各晶面是相互平行的, 要证明倒格矢 Gh 垂直于
晶面族 (h1h2h3), 只要证明 垂直于这族晶面中最靠近原点的晶面上两相
交矢量即可.
• 设 ABC 为所述晶面 (如图), 根据密勒指数意义, 它在 a1, a2, a3 三个轴上
的截距分别为 a1/h1, a2/h2, a3/h3, 而矢量
CA = OA- OC = a1/h1- a3/h3
CB = OB- OC = a2/h2- a3/h3 74
• 矢量 CA 和 CB 都在晶面 ABC 上, 由 ai  bj = 2ij 易证

GhCA = (h1b1+h2b2+h3b3)(a1/h1-a3/h3) = 0

GhCB = (h1b1+h2b2+h3b3)(a2/h2-a3/h3) = 0

• 因此 Gh 与晶面 ABC 垂直, 同时也垂直于整个晶面族 (h1h2h3).

• (2) 由上图可看出晶面族 (h1h2h3) 的面间距 d 等于原点 O 到晶面 ABC 的


垂直距离, 亦即等于截矩 a1/h1 在晶面 ABC 法线方向上的投影. 
a3
• 单位法向矢量  
 0 Gh Gh
n   C 
Gh a2
a3/h3
• 因此
   a2/h2
B


a G
 

a  hb h b h b 2
d  1   h  1 1 1 2 2 3 3  
 O a1/h1 A
a1
h1 Gh h1 Gh Gh
75
• (3) 对于简单立方晶格, 若以 a 表示晶格常数, 则原胞的基矢
a1 = ai, a2 = aj, a3 = ak,
• 这里 i, j, k 是直角坐标系中的方向单位矢量. 倒格子基矢
 2   2   2 
b1  i , b2  j , b3  k
a a a
• 因而


Gh 
2 
a
 
h1i  h2 j  h3 k 
 2 2
Gh 
a

h1  h2  h3
2

2 1/ 2

• 所以

2 1
d  
Gh h12  h22  h32
76
• 2. 用波长为 1.5405 Å 的 X 射线投射到钽的粉末上, 得到前面几条衍射谱
线的布拉格角  如下

谱线 1 2 3 4 5

 19.611 28.136 35.156 41.156 47.769

• 已知钽为体心立方结构, 试求
• (1) 各谱线对应的衍射晶面族的面指数.
• (2) 上述各晶面族的面间距.
• (3) 利用上两项结果计算晶格常数 a.

• 解: 对于体心立方结构衍射光束的相对强度由下式确定

I  S h1h2 h3  f 2 1  exp i h1  h2  h3 1  expi h1  h2  h3 


2

 2 f 2 1  cos  h1  h2  h3 
77
• 式中 f 为原子的形状因子
I=0 当h1 + h2 + h3 = 奇数
I ∝ 4f 2 当h1 + h2 + h3 = 偶数

• 只有当 (hkl) 为偶数时才能产生相长干涉, 因此题给的谱线依次对应的晶


面为 (110)、(200)、(211)、(220) 和 (310) 的散射, 由布拉格公式

2dhkl sin = 

• 得

 2.295  10 10 m 
1.5405
d110  
2 sin 1 2 sin 19.611


d 200   1.6334  10 10 m 
2 sin  2

d 211   1.3377  10 10 m 
2 sin  3

d 220   1.1609  10 10 m 
2 sin  4

d 311   1.0403  10 10 m 
2 sin  5 78
• 应用立方晶系面间距公式
a
d hkl 
h 2
k l
2

2 1/ 2

• 可得晶格常数


a  d hkl h  k  l2 2

2 1/ 2

• 把上面各晶面指数和它们对应的面间距数值代入依次求得 a 的数值为

3.2456, 3.2668, 3.2767, 3.2835, 3.2897 Å

• 取其平均值, 则
a = 3.2725×10-10 (m)

79
• 3. 设有 A-B 键长为 a/2 的原子线 ABAB……AB,原子 A、B 的散射因子
分别为 fA、fB,入射 X 射线束垂直于原子线。
• (1) 证明干涉条件为 n = acos ,  为衍射束与原子线之间的夹角.
• (2) 证明 n 为奇数时衍射束的强度正比于 ︱ fA – fB ︱2, n 为偶数时正比
于 ︱ fA + fB ︱2
• (3) 说明 fA = fB 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 解:(1)如图所示,相邻同种原子衍射束的光程差:DQ = acos

k
a/2

D  A B
Q

k′ 80
• 当此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衍射加强,因此同类原子干涉相长的
条件是
a cos = n

• 式中 n 表示衍射级数。

• (2)衍射强度 I 正比于几何结构因子 SG 绝对值的平方


    
 
SG   f j e  f j e
 i k  k r j inG  r j

j j
• 式中 fj 表示原胞中第 j 个原子的散射因子,rj 是该原子的位矢,k 和 k′
分别为入射波矢和衍射波矢,G 是倒格矢。本题把坐标原点选在 A 原子
处,则 ra = 0,rb = a/2,因为原胞长度为 a,倒格矢 G = 2/a,所以
  2 a
in
SG   f j e
inG  r j
 f A  f Be a 2
 f A  f B e in
j 81
• 衍射强度

 
I  SG  SG SG*  f A  f B e  in f A  f B ein
2

 f A2  f B2  2 f B f B cos n
• 当 n 为奇数时

I  f A  fB
2

• 当 n 为偶数时

I  f A  fB
2

• (3)当 fA = fB ,两种原子散射因子相同,对射线来说,相当于只有一
种原子的线性晶体。根据(2)的结果,只有 n 为偶数时衍射线出现。

82
作业4:
1. H书第一章习题1.3,1.4
2. K书第三章(p.34)习题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