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二班 112101098 王道一

原住民族群的健康不平等

在老師的第三次課堂,我們針對不同選項進行投票,從什麼是平等開始討論,

接著介紹齊頭式平等(equality)與立足點平等(equity)的差異,透過層層剖析,

探討健康不平等的概念。令我訝異的是,不平等不單由金錢造成,還與種族、職

業、醫療資源多寡、醫療可近性、文化信仰等社會因素有關。身為土生土長的花

蓮人,這些資訊讓我聯想到健康問題在近幾年愈受重視原住民族群。先前的我只

覺得原住民抽菸喝酒等不良嗜好較多,加上普遍健康意識不足,才使得平均餘命

較低,但經過老師課堂中對健康不平等的抽絲剝繭,啟發了我更多想法,因此想

藉網路上的資訊與老師的上課內容來討論原住民族群的健康議題。

據衛服部統計,2015 年全國年齡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431.5 人,零

歲之平均餘命為 80.2 歲,原住民族之年齡標準化死亡率約為全國之 1.8 倍,

零歲平均餘命有 8.3 歲之差距。但究竟是甚麼原因造成以上結果呢?

以我在花蓮的見聞以及網路資訊,我認為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和治療機會不

足等因素造就此結果。據教育部統計,112 年原住民的高中和大學在學率分別比

一般生低 5%和 33.6%。教育程度對一個人的生活常識和健康基本觀念有極大影

響,不足的生活常識可能導致難以解決自身健康問題,而健康基本觀念不足則造

成無法在生活中維持健康的習慣,例如:均衡飲食、規律睡眠等。少了這些常識

和觀念,導致原住民健康惡化,衍伸各種疾病。

根據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家庭社經地位和學業發展自我效

能與學業方面成就有顯著正相關;原住民與台灣地區其他族群慢性病盛行率及相

關因素之探討顯示原住民慢性疾病的比例高於台灣人的平均,其中原住民在高血

壓和糖尿病的盛行率分別為 18.0%和 4.4%,台灣人平均則為 10.1%和 4.1%。由以

上數據可以推論,在教育程度造成的影響之下,原住民的社經地位也較低,加上

各項慢性病的比例高,他們在賺錢、養家和照顧病人之間疲於奔命,生理上疲憊
不堪,心理上則承受巨大壓力,除了可能造成得病和自殺率上升以外,也形成惡

性循環,在代代間重演此情節。另外經濟能力不足使得看病機會下降,就像<蛻

變>當中的葛勒,家人沒帶他看病,其一原因可能是經濟能力不足所致,而原住

民普遍收入較低,若沒能受到治療將使病情惡化,加劇健康不平等。

我認為地理位置和文化差異會使原住民受到治療的機會下降。或許有人會問,

偏鄉的醫生不一定少,花蓮的醫生相對人口數不是全台第三多的嗎?怎麼可能會

有原住民看不到病的問題?單從資料來看確實如此,但從醫院分布來看就可知曉

原因。花蓮的醫院只有在花蓮市和玉里鎮,也就是說,如果要到醫院看病、檢查

和治療,必須舟車勞頓到這兩個地方。以我曾服務過的南華小村為例,僅僅是位

於花蓮市一旁的吉安鄉,就需要花費三十多分鐘才能到達醫院,別提更遠的鄉鎮,

有些花上一個小時還無法抵達。離醫院遠,有緊急事故的時候就可能會延誤治療,

也會影響前往看病、檢查的意願,而原住民大多都住在這些偏遠地帶,因此他們

受到醫療的機會就下降了。難道近幾年的 IDS 計畫(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

提升計畫)和遠距醫療無法解決這類問題嗎?首先,IDS 計畫只提供固定的看診

日期,緊急看診仍舊需到醫院,對醫療可近性的改善有限;遠距醫療則限制理學

檢查,診斷難度較高,且偏鄉地區未必有完好設備與網路來支撐看診。而文化差

異也影響到原住民族群的看病意願,有位原住民朋友曾告訴我,他的曾祖母因難

以理解醫生的意思,選擇不再看病,這讓我意識到,部分原住民族群難以理解現

代醫學,當面臨溝通困難時,他們更傾向於信仰傳統祖靈,而非難以理解的科學

技術。因此,即使醫療可近性提高,對於原住民族群的醫療改善效果仍然有限。

面對造成健康不平等的因素,我認為可以從政府、民間和個人三個層次改善。

首先是政府,在衛服部的<原鄉健康不平等改善策略行動計畫>中提出了具體方案,

原先我認為這些方案的人力、金費支援已經足夠,但從針對<蛻變>的討論,我學

習用需求者的角度來看世界,如果當時家人不只提供食物和屋簷(類似政府提供

的物質與金錢),也能和葛勒溝通、給與同理的話,事情就不會往原本的結局發

展。以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為例,雖保障原住民人才的教育,
同時為原鄉增加醫療人力,但這樣是否造成族群之間的隔閡變深呢?這是原住民

族群真正想要的嗎?難道比起被接納與認同,他們更傾向封閉自我嗎?在我的求

學歷程中,原住民同學相較自成一國,更傾向將自己的文化和成長經歷融入其他

族群,也渴望他人的認同與理解。或許讓非原住民醫師到部落服務,而原住民醫

師到都市服務,更能促進文化之間的融合和相互了解,也能減少其他族群對原住

民的錯誤認知。

而老師課堂上曾提到老鼠樂園實驗,以快樂自由的環境自然改善藥物成癮;

冰島青少年計畫利用興趣培養來改善菸酒風氣,兩者皆不是單純限制,而是透過

勾起注意力在無形中化解問題。這種方式或許也能應用在政策,以部落健康營造

計畫來說,雖提出因地制宜、建立機制及永續經營三大方向,看似能打造烏托邦,

不過深入細品可看出,此計畫目前大多採用單方面宣導,效果有限。我覺得藉由

設計知識相關的遊戲或實作,在遊玩中學習,或是以答題抽獎等方式增加誘因,

更能夠將觀念在無形之中內化,打造更優良的教育效果。

民間方面則可透過社區營造,從改善原住民的社經地位來解決問題。以人民

福報報導的戴豐丘醫師為例,原本在瑞穗鄉開診所的他,發現部落工作機會少,

造成許多年輕人外流,因此決定到秀林鄉文蘭村的重光部落,將原本對於健康有

害的檳榔樹改為咖啡與茶樹,並創立品牌,帶動部落經濟,吸引年輕人回流,同

時減少當地檳榔產量,無形之中降低檳榔對健康之危害。透過以上實例,說明好

的社區營造計畫除了能改善當地產業外,經濟改善也可以吸引年輕人回流,相信

原住民長者若有在身邊陪伴與照顧的孩子,身心健康也能有一定改善,一石二鳥。

另外,藉由高中競賽接觸到都市孩子的我,發現部分人們對原住民有刻板印

象、偏見與汙名,詢問原因後通常得到的答覆都是:「阿好像大家都這樣講啊!

我就覺得是這樣」
。不過我明確瞭解有實際接觸過原住民的人,並不會有這些不

實的印象。因此我認為在個人方面,最重要也最簡單的就是從文化層面下手,透

過實際走進部落來了解,或至少和他們有些交流,理解真正的樣貌與想法,畢竟

他們已經花了上百年在了解我們了,為何我們不傾聽他們的心聲呢?就像一位醫
生,在幫病人治療時需要先了解他的病情,比起旁敲側擊,親自走訪總能達到更

好的效果,與其埋怨他們加分、搶名額,不如深入了解背後之因,並同理他們。

我相信相處之後,能理解他們真實的樣貌,也不會再有那些帶偏見的想法。

面對原住民的健康不平等,亟需改善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和治療機會不足等

問題,並從政府、民間和個人多方面著手。政策方面,比起對表面的坑洞給與填

補,不如從問題的根本來解決,如同故事<蛻變>引起的反思,在有溝通限制的情

況下,同理心更顯重要。而解決的方式以類似老鼠樂園實驗和冰島少年計畫為佳,

比起強硬的改善,善藉其他吸引力反而一舉兩得,用更具實用性的方法來促進健

康教育。民間方面,可透過合作,以社區營造來改善當地經濟,並促進青壯年回

流。個人方面,以接納與共融的心態,透過親自接觸,促進族群融合,消弭文化

造成的族群藩籬,拉近彼此距離,增進理解、消除偏見。從政府、民間和個人三

管齊下,可加速改善健康不平等,讓所有人民都能享有台灣先進的醫療技術,讓

我們一起朝這個目標努力吧!

參考資料:

1.衛生福利部(2018)。原鄉健康不平等改善策略行動計畫。未出版。
https://nhplatform.mohw.gov.tw/dl-413-6805985164a740e1b5b6428399a51371.html

2.邱淑媞, 麥可馬穆(Michal Marmot) (2017)。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台北市:


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1&pid=7192

3. 2022 年 1 月 5 日。不種檳榔種咖啡 部落飄綠金香。人民福報。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711152

4.教育部(2023)。原住民族教育概況 統計結果提要分析。未出版。
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11native_ana.pdf

5. 邱仕凱(2018 年 11 月)。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學業發
展自我效能為中介變數。教育學誌 第四十期,頁 59~120。
6.國家衛生研究院(2017)。原住民與台灣地區其他族群慢性病盛行率及相關因素
之探討。未出版。
http://nhis.nhri.org.tw/files/%E6%91%98%E8%A6%81_%E4%B8%AD18.pdf

ChatGPT 對此議題的看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