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日支之战乃支那挑起

驳斥“日本侵略者论”

作者:茂木弘道(历史事实传播协会干事长)

简介

卢沟桥事变一般被认定为日支战争的开端,的确,卢沟桥事变可被视为日支纷

争的导火索,但事变本身仅是些许的冲突,不能视作全面日支战争的发端。1937

年 8 月 13 日,上海的蒋介石政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行动中,以 3 万支那正规

军对驻扎于此地保护日本侨民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发动的全面进攻才被公认是日支

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那么,是谁引发了中日之战?

1937 年 8 月 31 日,《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哈利特・阿本德如是报道:

外国人支持日本

在为避免爆发局地战而召开的会议上,多个外国政府观察员和政府官员一致

同意,日军已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克制。陆战队在抵沪数天之后闭门不出,严格驻守

于自方的营地之中,尽管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及到日本人生命财产的安全。8 月

13 日前在上海与会的一位外国官员认为,尽管对于早前 7 月份北平附近的冲突谁

先开火存在争议,然而对于此次上海的局地战,所有的证据均指向一处,日军并不

愿重蹈覆辙,于此地再燃战火。他们表现出自制和耐性,竭尽所能避免事态进一步
恶化。尽管如此,日军却实实在在地被意图让外国管区和外资卷入这场冲突的支那

军队逼入了战局。

纽约时报这篇报道的主调是顺应时代风潮谴责日本,同情支那。不过仍指出上

海战事的发端源于支那单方面的军事行动。大约有 3 万名日本人生活在上海的租

界,从事生产和贸易,2200 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驻扎于此地保护居民。支那军队

违反停火协议 1,大批士兵潜入租界外围的非军事区,为此日方紧急召集 2000 余

人的增援部队,而这支登陆部队正是上海那篇报道中提到的 2000 人的日军陆战

队。

8 月 9 日,支那军人杀害了驾车执行巡查任务的大山勇夫中尉和一等水兵齐

藤屿藏。支那方面一口咬定是他们在遭到袭击后出手反击,还出示保安队员的尸体

作为证据,然而,其弹痕明确地显示保安队员并非死于日本人之手。据《毛泽东:

鲜为人知的故事》(2005 年,张戎与乔·哈利戴合著)书中透露,这一事件是为了

迫使蒋介石对日军发动攻击,由上海南京卫戍军司令官张治中将军以及渗入到国

1
1932 年 5 月 5 日,第一次上海事变后,日本和支那缔结《上海停战协议》
。美、英、法、意各国委员组成

的委员会成立,与日本、支那的委员一道监督各项条款的贯彻实施。日支两军各军的驻扎地便是由该协议决

定的。
民党高层指挥部内部的支共党员精心策划的。2

包围租界区的支那正规军以精锐的第 88 师为主,总数超过 3 万人。于 13 号

展开攻势,14 号支那军队开始实施联合轰炸。以后我会说明诸如此类的攻击是如

何诱发全面战争的。总之,明显是支那军队发动了战争。日本被拽入一场本不情愿

的战争之中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依据国际法的条款,正规军对平民和按照协议驻

留的军人发动猛烈攻击是一种侵略行为,无论它们是否处于自国的领域内。

卢沟桥事变也是中国精心策划的

《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称,对于谁该为七月初在北平郊外爆发的冲突负责一

事上可能存有争议。这场冲突演变为日后事件之诱因。但事实上,它明显也是中国

精心策划的一场冲突。

这一事实被明确地写入枪击事件四天之后,于 7 月 11 号达成的局地停火协议

3 当中。总共三条的停火协议中的第一条协议写到:
“29 路军代表向日军表达歉意,

声明将会惩办肇事者,今后相关的负责人将采取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支

2
但 8 月 9 日,在上海机场,由 ZZZ[=张治中]亲自挑选的一个别动队杀死了一名日本海军中尉和一名二等

兵。为了制造日本人先开火的假象,一名穿着支那军军服的支那人死刑囚,被枪杀于机场门口。日本人展示

出希望平息这一事件的意向,但 ZZZ 仍在接连不断地炮击,并要求蒋下达攻击命令,被蒋介石否决。


(张戎

《毛传》, 第 198 页。

3
由支那 29 军副军长秦德纯与日军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久太郎所缔结的局地停火协议。
方明确为此事负责。29 路军是由宋哲元将军统帅的,控制支那北方地区的一支约

15 万人的军队。与此相对,日本驻军4的人数只有区区 5600 人。说他们以压倒性

的优势迫使对方签署一项不合理的停火协议是说不通的。后来,支那方面耍赖称协

议并不存在。乃极为荒谬之事。首先,协议有原档存在。此协议第三条写道:
“鉴

于事件是在所谓的“蓝衣社”、共产党及其他各类抗日组织的指示下发动的,今后

我们会对那些人采取措施,严密监视他们的行动”。此后,拟定协议具体细节的工

作仍在继续,最终在 7 月 19 日签署了协议。事实上,在支那方面多次出现违反停

火协议的行动的状况下,日本仍严格遵守停火协议的具体细节与条款。对于支那方

面否定停火协议的存在,我们无能为力。换句话说,日本不仅未曾策划卢沟桥事件,

且全部责任都在支那一方。

支那的攻击有其必然性

首先,日本完全没有理由发动攻击。无需赘言,以区区 5600 驻军去进攻拥有

15 万军人的 29 路军简直就是癫狂。此外,若论及日军的全部兵力,在日本本土、

满洲、朝鲜和支那,大致上约有 25 万人。相比之下,支那有 210 万人的军队。其

4
1901 年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包括日本、英国、美国和法国在内的 8 个国家,依据在《辛丑条约》中达

成的协议,被允许在北京和天津地区驻军保护侨民。当时,美国驻军 1200 人,法国驻军 1800 人,日本驻军

5600 人。这是因为居住在北京地区的日本侨民的人数比其他国家要多——大约有 33,000 人。以军民比率来

看,日本是 6:1,美国是 2:1,法国是 1:3。从比例上看,日本的驻军规模最小。


中 50 万军队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接受了现代化的战术训练和装备。 此外,

日本最大的假想敌是苏联,而苏联则拥有 160 万庞大的军队,其中 40 万部署在苏

联的远东地区。考虑到所有的这些因素,在北支地区挑起战事对日本而言是极不明

智的,而且也根本没有任何类似的计划。

然而,在当时的支那,对日主战论占据着绝对优势。除农民之外,支那的城市

居民热切地渴望战争,且对胜利充满信心。查阅支那当时出版的所有报纸,此种状

况可谓一目了然。《日支战争:支那渴望战争,日本不渴望战争》5 一书当中有着

详细叙述。当时的主战派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激进的知识分子、学生和城市

居民,第二类是支共党徒,第三类是地方上的军阀。作为知识分子以及其他人主导

的激进舆论的支持者,支那共产党和地方军阀利用这些人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姿态,

一力主战,以创造有利的局面 。

支那共产党尤其把抗日视作其最为有力的政治武器。1931 年 11 月成立于江

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 1932 年 4 月 26 日以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抗

日宣言(9 月 18 日,苏维埃政权还通电发表了一份正式的宣战公告)。此外,1935

年 8 月,遵照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他们发布了《抗日救国宣

言》。紧接着,1936 年 12 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去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在西

5
《日支战争:支那渴望战争,日本不渴望战争》
(立命馆大学教授北村稔与南京大学毕业的林思云合著,PHP

研究所 2008 年于东京出版 )第 3 页,第 72 至 90 页。


安市被负责“剿共”的东北军司令少帅张学良诱捕,蒋介石被迫与支那共产党合作,

展开抗日运动。国共对抗路线逆转,全境抗日热情高涨。

卢沟桥事变接踵而至

日军第 8 中队的 135 名士兵事前通告 29 路军,将在卢沟桥附近干涸的河床

上进行战术演习。如附图所示,战术演习在卢沟桥前方,距离卢沟桥城墙(宛平县

城墙)及河堤上的支那驻军碉堡约 400 米外的一处地点实施。晚上 10:40 分左右,

正当演习结束之际,从后方 400 米开外,几发枪弹射入日军阵地。此后,从堤防

那边又射过来十几发枪弹。几个小时后的凌晨 3:25 分,又是三次枪击。5:30 分,

在支那军四度枪击之后,日军终于出手还击,此时已是首次被弹的 7 小时之后了。

因此,29 路军在 11 号签署的停火协议中承担责任是理所当然的。如前所述,

停火协议中写明:
“鉴于事件是在所谓的“蓝衣社”、共产党,及其他各类抗日组织

的指示下发动的,今后我们会对那些人采取措施,严密监视他们的行动”。29 路军

的上层也无法确定是谁开的枪, 但他们强烈怀疑是共产党干的。

一直在呼吁彻底抗日的支那共产党,显然是企图持续制造冲突。而事实上当时

共产党自身处境堪忧。诚然,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蒋介石停止剿共,并承诺与共

产党建立合作关系。但是他却向共产党提出一个又一个的苛刻条件。半年之后的

1937 年 6 月左右,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已处于崩溃的边缘。美国记者埃德
加斯诺写道: “然而,到了 1937 年 6 月,蒋介石瓦解挫败了一度强大的东北军,

其嫡系部队进驻陕西,再次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红军此刻似乎将再度面临抉择,

要么彻底投降,要么被围歼,要么撤退到北方的荒漠地带。”6

共产党为了摆脱困境,决心孤注一掷。一大批党员7混入 29 路军的各个级别

当中,煽动反日情绪,那些受其蛊惑的官兵制造了 7 月 7 日晚 10:40 分的枪击事

件。

共产党策划卢沟桥事变的铁证—7.8 通电

目前已百分之百清楚的是共产党策划了这一系列的事件。7 月 8 日,枪击事件

后仅一天,共产党便以中央委员会的名义从延安向全国的要人(以蒋介石为首的)、

报纸、国民党政府下属机关、军队、以及其他组织和团体发出长文电报。在共产党

的正史中,它被特称为“7.8 通电”。此外,在同一天,同样的电报以毛泽东以及其

他六位军事将领的名义被送至蒋介石、宋哲元将军等人的名下。

如前所述,日军的首次还击是在 8 日清晨 5:30 分。在当时的通讯环境下,8 日日

6
埃德加・斯诺著 《红星照耀中国》 1957 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剑桥分社出版,前言。

7
从中国现在的出版物当中清楚地了解到,包括四名参谋(其中一人是 29 路军副参谋长张克侠)、地方宣传处

副处长、情报处长、营长等人在内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已混入 29 路军阵营。
军还击,8 日这一情报到手,起草一份包含事件经纬的长文,获得中央委员会的批

准,并作为共产党正式官方通电发往全国各地等等,是绝不可能办得到的。唯一的

可能性就是这份电报事前已拟定好了。

事实上,它的确在事前已预备好。时至今日证据依然存在。

支那派遣军情报部北平分部部长秋富重次郎大佐说“卢沟桥事件发生当晚,天

津的特别情报班的通讯员截获了一份相信是位于北京大学构内的一个无线电台发

往延安共产党军事委员会总部的紧急无线电传。连续重复了三次“成功了!”, (产

经新闻 1994.9.8, 晚间版) ,他说他们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现在已经明了

了。无线电传向延安汇报在卢沟桥的策谋已大功告成。延安立即着手拟定电文,紧

接着,8 日清晨,在证实日军已开始反击之后,共产党向全国各地发送了大量的长

文电报。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正是支那共产党。

在埃德加斯诺的记述当中,卢沟桥事变被写成是日军引发的,把共产党从 6 月

份的巨大困境中解救了出来。他写道:现在支那共产党再次迎来了千载难逢,绝处

逢生的良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由于日本“时机巧合”大举入侵支那,共产党

才得以摆脱险境。这让蒋介石别无选择,只得搁置全歼共产党的其他作战计划。8

尽管战争是支那共产党自己策谋的,他们却一再声称日本进攻支那乃“天赐良

8
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前言。
机”。如前所述,卢沟桥事变是支那人引爆的。重要的是,仅有 5600 人的日本军

队不可能发动攻击,也没干过这种事。11 日停火协议已经达成,但支那方面无论

是军队抑或不明身份的人士却一再违反该协议。还发生过诸如廊坊事件,广安门事

件这样的支那军队大肆破坏停火协议的事件。7 月 27 日,自事件发生以来一直奉

行“矛盾不扩大”方针的日本政府最终决定向支那内陆派遣三个师团,并于 28 日

向 29 路军发出宣战布告。

支那共产党策谋激化卢沟桥事变

尽管日军发起全面攻击一事并不属实,斯诺却在其书中透露这正是共产党所

期望的。他们对蒋介石被迫放弃剿共作战感到欣喜,但其真正的目的是不断逼迫蒋

介石和日本开战。卢沟桥事变之后共产国际发布的指令9中有两条写道:

1. 必须坚决反对就地议和,推动日本与支那之间的全面战争。

2. 必须采取一切手段达成上述目标,必须除掉那些就地议和,向日本人妥协,背

叛支那解放事业的重要人物。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打破支那共产党困境的直接目的之外,卢沟桥事变

的真正目的是造成日本和支那之间的全面冲突。支那共产党号召对日抗战,但并不

9
1937 年 7 月,共产国际指令(对中国共产党的指令)。全部共有 5 条指令: 出自兴亚院政务部(《有关共产国

际的基本资料》)。
直接和日本军队交火,促使日军和蒋介石军队爆发全面战争才是他们的真实目的。

如此一来,支那共产党便能达成保卫苏联的目标。当日支双方精疲力竭,两败俱伤

之时,共产党获胜的长远之计便得以实现。不言而喻,一九四九年,履行这一(共

产国际的)全球战略的支那共产党终于实现了这一最终目标。

北支事变和通州屠杀

这场冲突正如共产党期待的那样不断扩大,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也在拟定计划

派兵北上,如前所述,日本被迫改变其“局地矛盾不扩大”的政策,7 月 27 日决

定派出 3 个师团,28 日向 29 路军宣战。尽管兵员上相比悬殊,但在满洲的关东

军和朝鲜驻军的支援下,日军迅速控制了平津地区全境(北京和天津地区)。

然而,人数上处于劣势的日军转移后,中国军保安队伺机对城内的日本居民展

开了一场大屠杀。北京以东 12 公里的通州城内,居住着约 420 名日本平民。7 月

29 日,日军守备队出击附近的南苑,仅留下 110 名队员。城内由亲日的殷汝耕自

治政府的支那军保安队驻守。看到这种状况,保安队突然冲进城内袭击残留的少数

守备队员和普通居民,实施了一场惨无人道的野蛮大屠杀。后来得知保安队第一大

队队长张庆余,第二大队队长张研田事前与国民党有勾结。

支那军队对包括老少妇孺在内的数量众多的无辜日本平民实施了诸如抢劫、

暴力殴打、强奸、屠杀等各式各样的残酷暴行,遇难者总数共达 250 人。
在日本餐馆“旭轩”里,7-8 名日本妇女全部遭到强奸,赤身裸体,私处裸露

着被射杀,其中 4-5 人下身还被插入刺刀。大部分日本男人的尸体看上去像是被

绳子给勒死的,墙上溅满了血迹,此等惨状,罄竹难书。(30 日赶到事发地点从事

救援工作的目击证人,第二连队队长萱岛高在东京审判中的证词)。

在近水楼(一家小旅店)的门口,我看到了一具看起来像是老板娘的女人的尸

体。腿朝门口,赤身裸体,脸上只盖着一张报纸。我记得她看上去像是进行过顽强

的抵抗,上半身和下半身裸露在外,身上有 4-5 处被刺刀捅入的伤口,她的阴部

像是被锐器挖开,到处都是血。旅店后面的一个日本人住家,两个人— 一位家长

及孩子被残忍的杀害,孩子的所有手指都被斩断。在南门附近的一个日本商店里,

看起来像是店主的人的尸体被遗弃在大街上,其胸骨外翻,五脏六腑散乱。
(第二

连队步兵队代理队长桂镇雄在东京审判中的证词)。残酷的暴行一个接着一个,其

惨烈难以言表。

南京大屠杀与通州大屠杀

上述证人的证词当中并未言及南京大屠杀,但有人可能会误会他们的证词是

在说南京大屠杀。的确,后来支那人声称有过一场南京大屠杀,所叙述的故事情节

与其类似。下手的方式,残忍的事例等等,都一模一样。后文会写到南京大屠杀,

尽管从未发生过南京大屠杀,但通州大屠杀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日本从未发生过
类似的残暴事件,而支那却发生过。查阅支那的历史,我们发现类似的惨烈屠杀其

实并非罕见。

阅读北京大学毕业的石平先生的著作《支那大屠杀史:支那人何以爱好杀

戮?》10 ,我们得悉,在古代、中世纪、现代...… 甚至是在支那共产党统治下的

今天,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在支那都屡见不鲜。特别有意思的是真的有过一场南

京大屠杀,不过不是发生在 1937 年,而是发生在 1864 年的太平天国起义期间,

太平天国当时的首都南京被满清大将曾国藩率军攻陷之时。曾国藩死后,他的一位

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写道:
“孩童也成为杀戮的对象,众多士卒以

杀戮孩童为戏,且乐在其中。至于妇人,40 岁以下者被充作兵卒淫欲之工具,而

40 岁以上者或貌丑者则被胡乱肆意砍杀。”11 臭名昭著的大屠杀—屠戮 100 万人

的四川大屠戮,扬州屠城,嘉定屠城……一个接着一个,跃然纸上,石平的书值得

一读。

再重复一遍,日本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日本人对此完全陌生,但支

那人却声嘶力竭地说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干的。换句话说,南京大屠杀是为了起诉

日军而编造的,是模仿支那历史上反复多次发生的大屠杀以及近期他们在通州犯

10
《支那大屠杀史:支那人何以爱好杀戮?》 (石平著,2007 年商业出版社出版)

11
同上,第 182 页。
下的屠杀而虚构的故事。所以它才是一个与通州事件的情形十分相似的故事。

后面我将提供证据来证明为什么南京大屠杀不存在,为什么南京大屠杀不可

能存在。

船津和平提案与大山中尉遇害事件

日本军队虽已控制平津地区及北部周边地区,不过参谋本部却发出指令将军

队的推进范围限制在北京以南 100 公里左右的地方。此地距离上海约 1000 公里,

日本政府的方针是终结“北支事变”,防止冲突蔓延。

日本民众听到通州大屠杀的消息怒不可遏,各种报纸头条上"暴支应惩"的呼吁

铺天盖地,对于支那人这一不可宽恕的暴行群情沸腾,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的呼

声不断高涨。需要特笔一提的是,即万宝山事件12当时,有许多支那工人、店主、

商人被愤怒的朝鲜暴乱群众杀害。相比之下,日本却并未发生过对神户和横滨的支

那工人、店主、商人的袭击事件。尽管震怒,但未曾有过报复性攻击之类的行动。

然而,坚持“不扩大”方针的日本政府,即便在这般的暴行之下,如此的群情

激愤之中,仍然在天皇陛下的建议下于八月一日草拟了一份和平提案13 。5 天之

12
1931 年 5 月,200 多名朝鲜农民移居万宝山。同年 7 月,400 多名支那农民在支那当局的支持下袭击了

他们。日本当局为保护朝鲜人开始着手此事。被这起事件激怒的朝鲜人在首尔、新义州和平壤对支那商人展

开攻击,共造成 109 人死亡。


13
和平交涉草案:(1)塘沽停战协议、何应钦-梅津协定、土肥原-秦德纯协议以及北支地区现存的军事协议一律
废止。(2)在特殊区域设立非军事区。(3)废止冀东、冀察两政府 (4)日本驻军的兵力必须回复到事变前的水准。
后,获得外务、陆军及海军大臣的批准,向支那方面提交了议案。这份和平议案是

一份割舍了日支之间大部分悬而未决的事项(特别是日本在北支获得的既得权益)

的重大和解让步案。

曾任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和在华纺织同业协会会长的船津辰一郎,被任命为和

平交涉的负责人,于是这次交涉便被称为船津和平交涉。

8 月 9 日,就在日本的川越茂大使和高宋武亚洲司司长初次会谈的当天,大山

中尉遭到杀害。 如前所述,此事是南京上海卫戍部队在支共地下党员张治中的指

令下为逼迫蒋介石和日本开战而犯下的罪行。同时也是为了阻碍和平的进程。正如

预期的那样,和平交涉破裂了。

支那-苏联互不侵犯秘密条约

蒋介石准备对日战争的进程在加快。在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率领的德国

军事顾问团的指导下,50 个师的装备和训练得以现代化,在创立中央集团军的同

时,支那方面为了准备和日本开战在上海郊区构筑了由 20,000 个堡垒群组成的被

称为“塞克特防线” (以第四期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名字命

名)的坚固防御体系。蒋介石对起动一场真正的战争持谨慎态度,他并不完全赞同

外交关系草案:(1)支那必须承认或接纳(默认)满洲国。
(作为主权国家的存在)(2)签署日支反共协议 (3)不再准

许日军军机自由飞行等等。
张治中一类人的主战论。但是,反日情绪日渐高涨,加上谋杀大山中尉已成既定事

实,形势恶化,因此他最终下定了开战的决心。

中华民国近代史的权威,已故的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教授洛伊德·伊斯曼(中文

名易劳逸)推测,蒋介石是在 8 月 7 日的一次高层军政会议上做出这一决定的。

“蒋介石在进行一场豪赌,其日后人生中最大最有争议的一场豪赌。” 14

与蒋介石的这场豪赌相比,或许更大的赌博便是 8 月 21 日支那和苏联签署的

互不侵犯条约中所附加的秘密协议15了。依据这项条约,截至 1937 年底,苏联将

向支那提供如下援助:360 架飞机、200 辆坦克、1500 辆卡车、15 万支步枪、12

万发炮弹,6 千万发子弹,此外,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将被派往支那。

这项条约的交涉迅速展开,预计最迟在 8 月初秘密条款便会生效。 苏联的军事支

援承诺,给了支那信心。尽管拥有二百一十万军队,但它们却无法自行生产飞机、

坦克等武器。抛开首战不议,一旦战事稍许绵延,军事支援便显得至关重要。没有

苏联的军事支援,蒋介石或许还下不了决心与日本开战。

的确,苏联一直像是在推动支那走向战争。正如我们从共产国际的指令中所看

到的那样,唆使支那和日本开战正是苏联的战略目标。

14
洛伊德·伊斯曼著:
《火种:战争与革命中的中华民国 1937-1949 年》
, (纽约:史丹佛大学出版社,1984 年),

引自铃木明著《南京大屠杀的新幻象》(飞鸟新社东京出版, 1999 年)。

15
来源:《真相》杂志 (1939 年 1 月号,纽约发行),第 18 页。
事实状况是日支战争的前半段,支那完全仰仗苏联的军事支援,而后半段则依

靠美英的军事援助继续战斗。并非是因为支那大陆幅员辽阔,以致战事旷日持久,

步入泥沼,而是由于列强的大规模军事支援和干涉。 显然不是由于日本人的侵略

性所致。

海军陆战队的奋战与增派两个陆军师团

8 月 13 日,3 万支那精锐部队包围租界,对驻扎在此的 4200 人的日本海军

陆战队发动进攻。人们通常认为上海 813 事变是北支战火延烧到了上海,但这种

说法与事实相去甚远。北支的日军根本没有越过防线南移,距离上海约 1000 公

里。因此它们对上海根本构不成威胁。正如纽约时报所述,上海的这场战事完全是

由支那人策谋并单方面发动的。8 月 15 日,蒋介石发布全国总动员令,建立最高

司令部,并亲任(陆海空)三军总司令,对日本发动了全面战争。

因 4200 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无法保护 3 万名侨民,日本决定在 13 日派遣 2

个师团前往支那。15 日,由松井石根大将统率的上海派遣军成立,不过,动员、

输送花费了近 10 天的时间,才抵达上海。在增援部队到达之前,上海的海军陆战

队队员必须坚守防线,对抗十倍于几的支那精锐部队的猛攻,一旦他们被击败,让

支那军侵入租界,那将会发生什么呢?通州已有前车之鉴。或许便是第二次通州大

屠杀,成千上万的日本平民可能会遭到无情的杀戮。
23 日,陆军的一个师团终于在吴淞口登陆,而在过去的十天里,数量稀少的日

本驻军顽强地坚守了阵地,他们在作战中展示了惊人的勇气,从而阻止了上海的大

屠杀。30 多万支那军队利用 2 万多个碉堡和复杂的防御工事,让登陆支那大陆的

日军陷入苦战,三个增援师团推进缓慢,日军伤亡惨重,伤亡总数最终达到了

41,000 名,这是日军自日俄战争亚瑟港战役以来所遭受的最严重的损失。11 月 5

日,日本陆军第十军团采用奇袭战术在杭州湾登陆,计划切断支那军后路,支那军

队瞬即崩溃,并向南京方向溃逃。

蒋介石拒绝了德国大使奧斯卡·陶德曼调解下的和平谈判,仍然负隅顽抗。为

结束战争,攻占战略要地南京便成为必然。12 月 1 日,现中支方面军司令官松井

大将(中支方面军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团组成)接到攻打南京的命令。他一路追

击溃逃的支那军队,12 月 9 日,在完成了对南京城的包围之后,向城中发布了劝

降令。

攻占南京与所谓的大屠杀

在证实 24 小时的回复期限内未能得到答复之后,日本军队发起了进攻。12

日,战斗达到白热化,就在日军即将破城之际,国民党南京守军指挥官唐生智在没

有给下属下达撤退命令的情况下,于 12 日晚不顾部下,弃城而逃。南京守军仓皇

溃逃中在挹江门处对己方军队不断开火射击(国民党督战队射杀逃跑的国民党士
兵),让城内陷入一片混乱。当日军 13 日进入南京城时,绝大多数守军已逃之夭

夭,城内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而那些来不及逃跑的士兵则逃到安全区,于日后

酿成大患。

日军并未全部入城,而是从各部队中选拔了一批人进入南京,因此,城里绝无

任何混乱。随同军队入城的 100 多名各大通讯社的记者和摄影师们如是报道。

相反,进入南京城的各联队士兵诧异的是,整个城市像墓地一般沉寂,没有一丝生

气。此情此景被士兵们记载于各自的日记及其他文书当中。那么理所当然几乎所有

的南京市民,总计 20 万,都聚集于国际委员会管辖的安全区内,安全区外并无市

民。

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保留着一份英文的活动记录,国民党的一个外事处编辑整

理后起名《南京安全区文件汇编》,由上海的 Kelly & Walsh Co.(凯利・沃而什)

公司出版发行。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是德国人约翰·拉贝)
,核心成员由美国传教士构

成,反日情绪浓厚,但他们在文件中所记载的内容却极为重要:

1)南京城陷落的时候人口为 20 万,在此后的整个 12 月中,人口保持在 20 万。

但南京陷落一个月之后的 1 月 14 日,统计人口为 25 万,这是没有发生任何形式

的屠杀事件的铁证。

2)在南京市民投诉的事件明细当中,有 26 起杀人事件,其中只有一起有目击证
人。而且还特意注解说明这是一起完全合法的执法杀人事件。安全区大约和纽约中

央公园面积相当,20 万人聚集在此,要是有屠杀事件,不可能没人看见,然而目

击到屠杀的人竟连一个都没有。

以上两点便足以证明所谓的大屠杀是多么的荒谬绝伦。若需更多证据,还可另

外追加,这是一份盖有“绝密”印章,发现于台北的国民党历史档案馆内16 ,名

为《1939-1941 年 4 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宣传工作纲要》的文件。该

文件是国民党内部文件,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上面写着,在南京作战至陷落的

11 个月里,国际宣传处在汉口邀请外国记者召开了 300 多场新闻发布会,为谴责

日军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南京发生过针对平民的大屠杀或者

有过非法处决俘虏的事件。如果真的有过一场屠杀,难道国民党方面会只字不提

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简而言之,南京大屠杀不过是日本在无力抵御美国的军事占领之际,炮制出来

的一个的彻头彻尾的谎言。如此这般的谎言至今仍被人们以屠杀是事实为前提而

议论,简直是可悲而又愚蠢。为制止这种愚蠢的举动,南京事件真相验证委员会(会

长加濑英明、总干事藤冈信胜)向访日的胡锦涛主席提交了一封公开信,这封信透

过新闻发布会,互联网传遍世界。(该信公表于历史事实真相网站,有日文、支文、

16
东中野修道著: 《南京事件—解密国民党绝密公文》
(草思社,2006 年于东京出版)
英文 3 种版本。英文版见以下链接:

http://www.sdh-fact.com/CL02_3/17_S1.pdf )

不出意外,胡锦涛迄今为止没有作出任何回应,那是因为他无法回应。有鉴于

此,南京大屠杀这段公案便可画上圆满的句号。

占领南京之后的和平条件与日本的对中姿态

占领南京之后的 12 月 22 日,日本政府决定再次透过德国驻支那大使奧斯卡

·陶德曼斡旋,争取和平调解。基本条件是以下四条:

1. 支那放弃“亲共、反日、反满”的政策,配合日满两国的反共政策。

2. 在必要的区域建立非军事区和专门机构。

3. 日、满、支三国之间签署紧密的经贸协议

4. 支那向日本支付赔款。

在占领南京之前的和平谈判中,并不包含赔偿条款。但在顾及到日本人民的要

求之后,它被添加在内。 尽管如此,也很难说上述条件是极为苛刻的条件。条件

并不涉及任何一块领土要求或某种特权及利益的要求。只是提到正式确立经贸合

作关系,还提到了协同反共。由于蒋介石原本就是反共的,这一反共条款很难说是

过分的条款。只不过苏联(支那最大的盟友)和支共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这一条

款的。
蒋介石或许是顾忌到自己和苏联、支共以及美国、英国之间的关系而踌躇不定,

直至答复期限最后一天的 1 月 12 日,他也没有回应。支那的所作所为明显是打算

拖延时间,然而日本的政府首脑,首相近卫文麿、外相广田弘毅,和其他要员面临

来自陆军参谋本部的强大压力,于 16 日声明不再和蒋介石政府打交道,终止所有

的谈判。这一决定或许是受到了近卫的亲信,共产国际秘密特工尾崎秀实的影响,

也或许为了迎合认为支那无礼至极的公众舆论。

结果,日本被拖入一场与蒋介石政府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但把这称之为日

本的侵略战争并不公正。首先,卢沟桥事变是支那共产党密谋策划的,而且也是其

根据“坚决反对就地议和,推动日本与支那之间的全面战争”的指令,将冲突扩大

化的。在日益增长的反日情绪的笼罩之下,断然拒绝日本政府的和平提案,在上海

发动全面战争的是蒋介石政府。日支战争完全是支那挑起的。战争爆发后,日本再

次伸出橄榄枝,却被断然拒绝。主要责任在支那一方。其结果就是继续战争。无论

怎么看,称之为侵略战争都是不恰当的。依据国际法,即便是在支那的领土之内,

非法进攻的一方才是侵略者。

近卫内阁声明称:
“我们将不再与蒋介石政府打交道”。不过,同年 11 月公表

的第二次近卫声明,12 月的第三次近卫声明都继续呼吁和平。

1) 第二次近卫声明—建立东亚新秩序(1938.11.3), 呼吁国际正义,联合反共,日

满支三国建立经贸合作关系。
2) 第三次近卫声明 (1938.12.22), 三大基本原则:睦邻友好,共同防卫,经贸合

作。

公平地说,上述声明或许是姗姗来迟。然而,这些声明从哪里能找到任何侵略

支那或者控制支那的意图?若不是蒋介石冥顽不灵,拒绝接受和平协议,一门心思

寄望于列强支持,首先是苏联,然后是美国、英国 ,会有这些问题吗?

由于蒋介石的固执,他最终败于支共,不得不逃亡到台湾。

日支战争并不是日本的侵略战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