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遇光,逐光,為光

111211003 號 吳培樺
當丁達爾效應出現,光便有了形狀,當陽光肆意揮灑的時候,我存於陽光之中,陽光也存在於
我之中。
校園的朝陽漸出地平線,泛起淡淡微光,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空間,萬物靈長。作為已步入大學三
年的學生,聽起王老師的課程,思緒萬千——是感慨,是啟發,是反思,是憧憬,是撥雲見日,是
向陽而生。
遇光——“業精於勤,行成於思”。作為所謂“過來人”,“有限賽局”與“無限賽局”的概念
讓我深有共鳴,也是我上完兩節課堂後,假設時間倒流,最想告訴兩年前剛步入大學的自己的建議。
大一大二,我一直囿於一隅,執於一端,困於“有限賽局”中,站在人生象牙塔卻一直兜兜轉轉忙
忙碌碌,以結果論成敗,以高分定義人生,被應試考試的思維所束縛,時常因事與願違而心懷失落。
課堂上,王老師一句“大學不是高四”一陣見血,直擊大學過去兩年來我的痛點。我在想,我的“無
限賽局”是什麼?這個問題值得我去思考,但我敢肯定在我遇見答案的路上。當下的我選擇暫時放下
繁重的學習壓力與工作壓力,奔赴一個陌生而嚮往的城市臺灣,慢節奏的生活、熱情而溫暖的人們、
有效的文化交流與溝通,讓我不再局限於“有限賽局”的結果論,我慢慢學著用眼體驗,用心體會。
這或許是我的“無限賽局”——比別人擁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在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問題上擁有
更獨特的視角。或許我的賽局更有趣、更豐富,因為我遇見了不同的“光”,我的眼界更為寬廣,我
的思考力更為深刻。思考力、表達力、資訊力、學習力,是“無限賽局”的組成元素,也是我努力提升
自我的部分。
逐光——“生命不息,跋涉不止”。過去的我在國文學習過程中只局限在“我自己讀到了什麼”
很少跳出個人視野思考“社會要從中讀到什麼?文化要從中讀到什麼?未來要從中讀到什麼?失焦
群體要從中讀到什麼?邊緣人群要從中讀到什麼?”歌德曾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國文非僅個
人產物,而是群體社會的結晶,是共同文化的承載。在國文系的課堂上,我聽到了在以往學習過程中
極少聽到了一句話:“文學與國際接軌”。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語言學概論”的“語言”非單一指
國文語言,而是包括英語、法語等世界語言。我突然意識到,是時候改變原有只強調個人主觀感受的
學習習慣,而應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與世界視野學習國文,允許跨文化、跨學科、跨思維的發生。所
以接下來的學習中,我打算逐漸接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的書籍,多接納文化差異與文
化交流,站在更廣大的思考空間中學習語言,分析文本,我將追逐光,不斷學習,不斷包容,不斷
調整。
為光——“不啻微芒,造炬成陽”。非常感謝王老師的課程讓我及時反思、未雨綢繆。教育需要
洞見未來、觀察未來、預見未來,我希望未來我能成為光,帶著文化視野、世界視野、未來視野學習語
言學概論,學習國文,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好老師”。
遇光,逐光,為光——不斷體驗而思考,不斷嚮往而前行,不斷靠近而成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