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题概述
《定风波》是人教版(五·四学制)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外古诗词,课时
安排为一课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讲述了词
人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
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
求。文章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同时宣扬
了一种旷达超脱的胸襟和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作的意境。( 2)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和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与情感。( 2)通过
分组讨论,体会作者的豁达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从苏轼对待挫
折的方式中得到启示,学会以乐观的心态活在当下,以豁达的心胸面对人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细品本词,体会词作的意境。(反复朗读,联系背景,逐字逐句的分析。)
(2)走近苏轼、了解苏轼、感悟苏轼。(针对问题深入全面的探讨,运用小组交流沟通
分享的方式,以及汇报展示环节与老师的交流引导,引领学生逐句的分析体悟。)

教学难点:
(1)学生对苏轼及其词有自己的评价。(简而言之,两三个句或词即可,必须是自己
的评价。)
(2)从苏轼身上汲取正能量,联系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学生谈谈自己在平常事故中
体悟到的平生学养,能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话可说,能从苏轼的词中,学会以乐观
的心态活在当下,以豁达的心胸面对人生。)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知识与能力都有一定的积累,诗词的学习也有了一定基础,但对于情感
的体悟还略有不足,情感还不能有更深层的感悟,这也与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关系,生活经
验不足,见识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反思能力还有待加强。初三意味
着有一定的升学压力,需要情感的指导,加上当前的学生是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期,也极
其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诵读,了解文意。

1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分组讨论,导思点拨,解决本课难点,领悟平常事故中体悟平生学养。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本;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外搜集苏轼的有关资料。

七、板书设计
定风波——苏轼
遇雨 从容不迫
冷:身冷——心冷 于平常事故中体味平生素养
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风雨
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人生险途

独特;镇定;功名利禄富贵荣辱的淡泊;洒脱从容;不被逆境左右;超然物外的旷达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
容(所 学生活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需时 动
间)

同学们了解苏轼吗?大家私下里已经搜集过苏轼的资 学生分 检查学生预


料了吧,有谁愿意来分享? 享自己 习的情况,
搜集的 让学生结合
苏轼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
资料。 自己收集到
寒鸦,他是经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他是穿
的资料回答
越历史蹒跚走来的孤独者。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
问题,让学
他无意于韬光养晦游戏笔墨,而选择了独上高楼。贬
导入(5 生体会到收
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
分钟) 获的喜悦。同
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
时通过苏轼
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的其他诗句
不辞长作岭南人。”频遭贬谪,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来 介 绍 苏
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的笑容
轼,渲染气
从容洒脱,他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他坚守自
氛,激发学
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这就是苏轼。
生的兴趣。

初读课 1、播放视频朗读欣赏。 1、学生 1、朗读可以


文,感 自由朗 读出感情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二
知内容 读,自

2
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行 体 调。
会,说
大家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那 2、背景能促
出自己
么请大家说出读出了什么(或者说出喜欢的句子以及 使学生更了
的初读
原因)? 解这首词,
感受。
以及苏轼的
例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
2、学生 人生境遇而
一句读出了洒脱的人生,豁然开朗,看淡人生。
再结合 带来的如此
2、链接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背景更 心境。
(10 分 即苏东坡贬谪黄州的第三年。“乌台诗案”,使苏东 进一步
钟) 坡深深体会到仕途的多舛和人生的忧患,同样也扩展 体会。
了他的胸襟。贬居黄州后,他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
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仰观象于天,俯
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
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
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春天,苏东坡到黄州东南
三十里的沙湖察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
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东坡从容不迫。事
后,他写词记述这次经历,题下有小序。

精读课 1、 1、学生 1、关键词的


文,赏 思考, 理解是一个
(1)思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
析研讨 理解关 考点,可以
“莫听”“何妨”两个词意义?
(20 分 键词的 训练学生们
钟)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 意义, 的答题思路。
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 主动回
2、情感是本
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 答问题。
文 的 重 难
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2、学生 点,通过分
又引出下文“谁怕”。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根据语 析,引导学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
句意思 生深入挖掘
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揣摩词 文章内涵,
(2)细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人 的 感 理解字句中
生。”的情感。 情,分 体现的主题。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 析 并 理 3、谈启示是
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 解。 培养学生的
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 3、谈谈 情感表达能
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 启示。 力以及分析
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 整理能力。
4、小组
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上片表现出旷达超逸的
讨论并 4、小组讨论
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分享成 时可以培养
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果。 学生们的合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作能力,进
中的“冷”就只是天冷吗? 一步理解本
(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灵, 词的核心内

3
头脑清醒了,又回到现实之中。这“冷”既是实写酒 容。两三个词
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 概括可以培
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 养学生们的
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归纳能力,
化繁为简,
(4)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抓住核心。
晴。”这句,并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
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
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风云际遇、荣辱
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
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
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
于死地的人生险途。)

2、小组讨论,再次朗读全词,现在读出了什么?(简
单几词概括)

(我们从他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中,看出他的
独特;从他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中,看出他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
度;从他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看出他对功名利
禄富贵荣辱的淡泊;从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中,
看出他的洒脱从容;从他的“山头斜照却相迎”
中,看出他不被逆境左右的心态;从他的“也无风雨
也无晴”中,看出他超然物外的旷达。)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 学生比 丰富课堂内


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较 分 容,加强理
析,用 解,进一步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
心感悟。 拓展,开阔
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视野,增加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学生的积累。
这也是苏轼在平常事故中体悟平生学养。这大抵是许
拓展延
多现实生活中疲惫人的写照。苏子认为,每个人都背
伸(5
负着爱与责任,即使遭遇多大的痛苦,都不应苟苟营
分钟)
营而生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虽是一种顺
流放下的豁达,但这必不是顺流的不作为,想来也是
写给自己看的打气之言吧。人生要从虚幻的追求中走
出,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作事,那么风
雨都不足以颓废了。这世间世象,云海苍茫,抵不过
人心之辽阔,心即是江海,心即是江湖,归隐于心,
这首词颇具禅意。

小结(2 朱光潜在《谈美》中将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
分钟) 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这种

4
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
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
家。而苏轼无疑属于前者。他是善于寻求趣味者,也是
善于生活者。生活,其实就在于自己能否对许多事物
持欣赏的态度,用艺术的眼光去评判它们。我们不妨
暂时将手中事务放下来,脚步慢下来,看看道路两旁
的风景,看看夜晚的星空,就会明白:其实,世界上
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像苏轼那样善于发现美的眼
睛,于平常事故中体悟平生学养。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随意写一篇自己在平常 学生们 巩固知识,


布置作
事故中体悟到的平生学养的文章,不限字数,要求真 按要求 练习写作。
业(1
情实感。 完成作
分钟)
业。

九、教学评价设计
我基本上把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利用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
习的主人,又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 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
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课堂学习效果评价、小组合作评价、课外作业量化评价、学生自评。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方式

评价总分(100 分)=课堂学习成果评价表得分(60 分)、+小组协作互助表得分(10


分)、+课外作业量化评分(10 分)、+学生自评表(10 分)

十、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突出,学生参与面较广,充分发挥学生主
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课堂结构完整,首尾照应;课堂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
力,合作能力,质疑解疑能力,拓宽思维能力等。美中不足的是质疑解疑能力引导还不够
到位,今后这方面还需努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