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
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
语》共二十篇。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真
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
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
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
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隽永含蓄的语言,
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
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
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
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
语》20 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 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
语》21 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
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
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
氏,馀家寝微。”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
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
现存《论语》20 篇,492 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 444 章,
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 48 章。

隽永含蓄(拼音:juàn yǒng hán xù)是汉语词语,常用来形容文章写的好;


也作为一种诗歌特征,诗歌中不把意思明说出来,而是隐藏在所写形象里的,
就是含蓄;而情深意厚含而不露,又十分耐人回味,就是隽永。一般说来含蓄
的诗多隽永,隽永的诗也多含蓄。
同义词
含蓄隽永,隽永如斯
解释
意义深刻,准确委婉,常用来形容文章写的好。
隽永的意思: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yán jiǎn yì gāi,意思是言语简
明而意思完备,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出自宋·张端义《贵耳集》。
近义词:要言不烦、言近旨远、简明扼要
反义词:长篇大论、连篇累牍、空洞无物
成语出处
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言简理尽,遂成王言。”

循循善诱:是出自《论语·子罕》的汉语成语,意思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
进行学习。偏正式结构,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拼音
xún xún shàn yòu
近义词
谆谆教导、诲人不倦、谆谆教诲、引而不发
反义词
引入歧途、误人子弟[

成语出处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后人据此提炼出“循循善诱”这个成语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的意思是:老师善
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
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娓娓动听,汉语成语,读音为 wěi wěi dòng tīng,意思是音调优美、悦耳,


令人愉快感兴趣。出自清·曾朴《孽海花》。

成语辨析

【近义词】绘声绘色、娓娓而谈

【反义词】不言不语、一言不发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就把英语来对答,倒也说得清脆悠扬,娓
娓动听。

aabc 式的成语指的是前两字相同,后两个字不相同的成语。如:头头是道、嗷
嗷待哺、彬彬有礼、栩栩如生、铮铮铁汉、步步为营、面面俱到、闪闪发光等。
成语第一段

步步为营 闪闪发光 比比皆是 楚楚动人 栩栩如生


默默无闻 皑皑白雪 面面俱到 依依不舍 娓娓道来
洋洋得意 步步高昂 耿耿于怀 蠢蠢欲动 惺惺作态
熊熊大火 芸芸众生 咄咄逼人 津津乐道 念念不忘
源源不断 姗姗来迟 面面相觑 面面俱到 息息相关
喋喋不休 铮铮铁骨 飘飘欲仙 夸夸其然 孜孜不倦
莘莘学子 跃跃欲试 绰绰有余 蒸蒸日上 振振有词
惶惶不安 欣欣向荣 息息相通 心心相印 奄奄一息
袅袅炊烟 徐徐清风 皎皎明月 翩翩起舞 孜孜不辍
孜孜不怠 孜孜不倦 津津有味

论语四则 Teacher version


论语四则

中二华文单元 4.2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3.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华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华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
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华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
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
“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新课导入

孔子(前 551--前 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
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
《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
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
合称为“四书”。共 20 篇。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 20
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题解

本文摘自《论语》一书中的《学而》《为政》《述而》
主要说明学习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新课导入

“子曰”

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子: 古代对男子 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说:同“悦”,愉快。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乐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论语四则(一)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是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则:讨论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

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
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论语四则(二)(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获取新的知识→ 温习学过的知识 → 独立思考 →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


有所发现 (循环往复)

第二则: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论语四则(三)(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默默地
“默而识之,zhì,记忆,记住
厌: 满足
诲人: 教导

默而识之”中的“识”读作“zhi”,意思是“记”。
当“默而识之”出现在“有识之士”中时,表示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这
里的“识”读作“shi”,意思是“才能和远见卓识”。

相似用法:博闻强识(拼音:bó wén qiáng zhì)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


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意为知识丰富,记忆力强(闻:见闻。识:记)。该成语在句中
一般作谓语、定语;多含褒义。多用于书面语。也说“博闻强志”“博闻强
记”“强记博闻”等。

翻译: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
做到了哪些呢?”

第三则: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
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论语四则(四)(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
而学习,如果他们有缺点就加以改正。”

第四则: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
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名言警句
① 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② 用于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③ 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 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思考讨论:
1.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学以致用

1、有同学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天下第一,你可用学过的哪句论语来劝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我的好朋友对他弟弟总是很没耐性,教他做功课时总是不断地责骂他,说他
动作很慢。我们可以怎样劝告他?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久未见面的老同学从外地回来,你想招待他,他却恐怕麻烦你,你可以怎么
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妹妹学完新课以后,就认为无事可做,一直玩手机,请用孔子的话来教训她。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随堂练习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① 论语( ) ② 愠( )
③ 默而识之( ) ④ 诲( )
⑤ 不亦说乎( ) ⑥ 哉()

① 论语( lún ) ② 愠( yùn )


③ 默而识之( zhì ) ④ 诲( huì )
⑤ 不亦说乎(yuè ) ⑥ 哉( zāi )

随堂练习

结合上下文判断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思
文言虚词“而”的几种用法:
1. 表并列关系:并且
2. 表转折关系:但是
3. 表假设关系:假如
4. 表承接关系:然后
5. 表修饰:地
句子 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承接关系: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转折关系:但是
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关系:然后
默而知之 表修饰:地
则其善者而从之 表承接关系:然后

论语十二章而字的用法归纳
(一) 表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表示“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对等、地位相同的语法关系, 没
有先后主次之分, 位置互换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可以译为“又„„又„„”、
“和”“并且”等, 也可不译。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意思是: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
该句出自《论语·子张》中是子夏所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
中矣。”
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
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 表顺承关系

表顺承关系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表示两个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
两项之间表现出动作先后相继, 在语义上是前后顺承, 顺序不能变换。这种用
法的“而”连接的经常是动词性成分, 可译为“就”、“便”、“从而”、
“然后”等, 也可不译。如:
(1)学而时习之。

(2)不义而富其贵, 于我如浮云。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谚语,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
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
则没有价值。

(3)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曲肱而枕之

(三)表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动作行为, 或描写行为; 后项不是顺


着前项的叙述或描写下去, 而是转向相反、相对的方面叙述或描写。这种逆转
语义类型, 可译作“但”、“却”、“可是”等。书中共见 5 次。如: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陷入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咱们需要先了解两个概念,什么是“学”什么是
“思”。

先说“学”,我们在之前的章节里面已经论证过了,论语里面指的“学”全部
都是指学习儒家理论知识。

而“思”就需要分析一下了。人类的思考是在对实践的探索中形成的。比如一
个原始人,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使用石头打死一只野兽要比用拳头和牙齿有
效率的多。于是就开始思考:如果我以后每次捕猎都用石头敲击野兽的脑袋,
几下子就可以搞死对方,这样自己受伤的几率就会变小,花的力气也就小得多
了。于是这个聪明人就通过对石头的使用,获得了敲脑壳大王的光荣称号。敲
了 100 只野兽之后,敲脑壳大王又开始思考,在思考中他发现,如果用石头带
尖的那部分敲击,一下子就可以把野兽敲死。于是敲脑壳大王就变成了敲脑壳
大仙,甚至由于这个优势,他登上了部落首领的宝座,还兼并了旁边的两个饥
寒交迫的部落。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考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经
验总结再推进实践升级。
这样咱们就可以更加直白地翻译这一章: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结合实践经验就
会陷入迷惑,只总结实践经验而不学习理论知识就会陷入困境。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四)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有主次之分, “而”后项
的动作为主, 在句中充当谓语; “而”前项的词语是从方式、状态、条件、时
间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 在句中充当状语。可以不译或译为“地”或“来”。
如: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
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
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
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
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
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
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
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
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
是适用的。

(五)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出处是《论语·为政》

而的文言文意思
⑴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 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 朝而往,暮而归。

⑤ 掩口胡卢而笑。

⑶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 秦师轻而无礼。

⑸ 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余闻而愈悲。

③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 灭滑而还。

⑹ 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 通“尔”,你,你的。例:

① 而翁归。
② 若欲死而父。
③ 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 如是而已。

③ 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 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 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 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 三月而后成。
④ 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 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如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
慢慢感悟,细细品味。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烦恼。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印证了他们的品格。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推己及人的想问题。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人无信,无以立。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利益面前却不能和谐相处。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纯洁,没
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
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
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
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
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一、表承接

方法 示例 含义与解析

① 醉则更相枕以
卧,卧而梦。
① 承接的本质是先后关系,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 动作间的承接。
(《始得西山宴游
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
记》)
关系。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译作“从而”时,一般兼有因
② 积善成德,而神
果之意),少数译成“才”。
明自得。(《劝 事理间的承接。
学》)

全句译成“爬到山的顶峰才停止”,
② 有的句子中的“而”的承接关系不是非常明确,但仔细体会, ③ 穷山之高而止。
停止这个行为发生在爬到山顶之
它也还是一种承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一种一 (《始得西山宴游
后,理解为修饰、转折、并列、
种放进去理解,最合情理的一般就是正确的。 记》)
因果都不对。

二、表修饰

方法 示例 含义与解析

① 客喜而笑。(《赤壁 译为“朋友开心地笑

修饰的本质是“而”字前的词语与“而”字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即 赋》) 了”。

它只修饰限制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往往是动词性的,而修饰部分表 ② 其隙也,则施施而 翻译成“慢慢地行走,随


示这个动作发生的方式、人物的情态等。翻译时一般译作“地”。 行,漫漫而游。(《始 意地游览”,表动作发生
得西山宴游记》) 时人物的情态。

三、表转折

方法 示例 含义与解析

转折关系就是“而”字后的 ①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而”前面说天色渐渐昏暗,天色昏暗理论上应该下山回家,但


意思没有顺着“而”字前的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是作者说不想回,这就构成转折关系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成“借助车马,没有使脚步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既
意思说,翻译成“但是”。 ②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然脚步没有加快,正常情况就不可能到达千里之外,但后面没
而致千里。(《劝学》) 有顺着前面这一层意思说,而是说到达千里之外,所以是转折
关系。

四、表并列

方法 示例 含义与解析

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 这个“而”就是并列,第一句话只是说明蟹有六着脚两只螯,
之穴无可寄托者。(《劝 至于先说二螯还是六跪,不影响蟹的形状和功能,也不影
学》) 响后面要表达的意思。
并列与承接比较容易混淆,并
②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 译成“更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
列关系前后可以调换,而承接
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为友”。这里只表示人与鱼虾和麋鹿为朋友,至于哪个先说
是先后关系不可以调换。
(《赤壁赋》) 哪个后说,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因此是并列关系。

③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 两个“而”字都是承接关系,草遭遇了秋霜就色变,叶遭遇秋
而叶脱。(《秋声赋》) 霜就凋零,前后是非常明显的先后关系。

五、表递进

方法 示例 含义与解析

“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
递进关系的本质就是后一层比前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明智的人呢”,连最愚昧无知的人都知道“根不固却想要树木
一层要在程度范围等上要进一 而况于明哲乎!(《谏
茂盛”是不可能的道理,更何况聪明人呢,后一层比前一层
层,一般译作“而且”“更”。 太宗十思疏》)
要进一层。

六、表因果

方法 示例 含义与解析

因果关系即“而”字前是原因,后是结果,一般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成“贿赂秦国所以国力受损,这是六国


译作“所以”“因而”等。 (《六国论》) 灭亡的根本原因”。

七、表假设

方法 示例 含义与解析

①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译作“雕刻如果放弃,腐烂的木头也不会折断;雕

“而”字前后构成假设关系, 金石可镂。(《劝学》) 刻如果不放弃,金石也可被雕刻。”

一般译作“如果”。 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 翻译成“人如果连信用也没有,不知道这个人还能


语》) 办成什么事”。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语文学习不在技巧,而在读书。语文学习,其秘诀本就在于多读书、会读书!
舍此无他。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该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既要埋头读
书,又能抬头看路,才能事半功倍。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从主动自觉地去分
析一个字形、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个熟语、记住一句名言警句、赏析一首诗,
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部名著做起,重在积累相信语文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厚,随之语文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一、语文学习的五大原则

1、循序渐进。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计划,哪怕只
做一点儿但只要坚持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每天可以认真地练几个字,每周
背几首诗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看几篇文章,每学期
读一本名著。

2、熟读精思。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
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3、自求自得。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
西,做到读写结合。

4、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5、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注意观察日常的生活,在生活中领悟语
文,把语文学习带出课堂。

二、语文学习的要求

1、运用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伴随着语文学习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想
象和联想。比如:再看课文《春》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描写春的古
诗词,再现课文的内容和情景。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语言文字的内容与
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结合起来。这样的锻炼会大大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
力。如果把它运用到写作中,会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2、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是老师的理解,融入
了老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同学们也许会有自己的理解,是站在一个未
成年人的角度来理解课文,也许学生的理解会更好,所以学生要敢于在课堂上
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能力。所以,我们
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3、养成自控式的良好学习习惯。

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
真真的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
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
高语文水平。

三、语文学习的两种技能

1、学会快速阅读。阅读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
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
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非常重
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的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

2、作好笔记。作笔记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
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
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
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
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
联系。

四、相关的具体做法

1、五遍读书法。一篇文章如果能多读几遍,学习效果会更好。现推荐“五遍读
书法”,以供参考。

第一遍: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课文先预习一遍。

第二遍:课后,把课文再认真的研读,并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复习一遍。

第三遍:学完一个单元后,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的看一边遍。

第四遍:是当一本书全学完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导,把整本书再读一遍。

第五遍:也是最后一遍,即在考试前几天,与学习笔记和平时的单元检测相配
合,把课本粗略的翻看一遍,复习平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
2、写读书笔记和制作卡片。首先,最好一则笔记记一个问题,内容思想等可多
些几则,不要混在一起,这样便于整理和以后使用。其次,一个故事、一句话、
一个数据、一段议论,不论大小均可写成读书笔记。但决不能肢解原文、歪曲
愿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与引用的原文混杂在一起。

五、语文学习及备考

1、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在积累,关键是运用。包括:汉字的形音义,标
点符号及词语的使用,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续写句子,选
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等。对
于这一部分,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日积月累,定会得
到高分。

A、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B、可以把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错题汇集簿上,定时集中纠正,还可以进
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C、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不能死记硬背;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

D、课本中正文下面的注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

E、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根据自己情况,每天都要学习和积累
一定的词语,到一定时期,特别是阶段性考试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
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提高着重要关注的是诵读、翻译、理解和背诵。针对这
些老师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要求。比如在翻译中要求信、达、雅等。在背诵和理
解方面也提到了分小段各个击破,借助联想,不断复习等方法。

3、怎样写应试作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写好,题目要拟写的恰当特别。卷面
整洁,可以大胆引用诗词等要求。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