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104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青年人文论坛·汪雨萌主持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文学创作与
文学批评”论坛
陈楸帆 方 岩 刘祎家 屠毅力
汪雨萌 王占黑 吴翔宇 张怡微 等

摘 要:在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工智能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覆盖性影响。它
作为某种技术性“实在”,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界域,实现了“人的延伸”,渐渐进入到文学
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领域。在文学创作方面,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被用作辅助工具,其自
动创作能力,既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也引发了关于文学作品的原创性是否
可以被替代、被复制的讨论,背后关联的则是文艺创作者的主体性如何自证、其传统的合
法性又如何遭遇危机等问题。在文学批评领域,人工智能的运用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它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识别信息的能力,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计算分析,对传统的
文学批评工作方式构成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线的文学工作从业者,置身于轰隆而来的
数字时代高速列车上,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可能可谓是切身的,而与之相伴随的
新挑战又可谓是凌厉的。上述新现象和新问题构成本次论坛研讨的基点,期冀能在共享
的问题情境中碰撞出新鲜的思维火花,耕耘出一片新的思想园地。
关键词:人工智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DOI:10.16100/j.cnki.cn32-1815/c.2023.05.005

“同济青年人文论坛”上半场 是人工语言,强调规则、语法、逻辑,所以在帮助
程序员写代码方面,它已经完成得非常出色了。
曹僧:
人工智能时代下新诗写作的问题意识 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当前诗歌界存在有关当代诗的困境和危机 由于其文学创作存在中间环节,存在人工语言
的讨论,若能将其与人工智能的影响结合起来, 和自然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这个“翻译”
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做得好不好,属于算法的一部分,存在优化的空
首先,若要探讨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应当 间。然而,人工智能在不断发展和优化,算法也
理解其背后的基本运作方式。人工智能使用的 在不断进步,因此不应过度贬低人工智能的文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05

学创作能力。 法主动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它擅长被动地提供
第二,
当算法基本上达到最优时——ChatGPT 答案。新诗和现代汉语才不过一百来年,仍旧在
的出现可能已经带来了这种担忧,讨论人工智 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足够的成熟。写诗或者说
能的文学创作,我们就应该考虑更深层次的问 写作,就是参与语言的建设和环保。有时,我们
题——同时也是真正属于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专 的写作是不是可以抛却一些个人喜好,从新诗、
业领域的问题。
ChatGPT 的创作本质上是通过接 从现代汉语本身去考虑?它缺点什么,我们是
收并消化大量数据进行创作,
可以宽泛地概括为 不是可以做点什么工作来推进一下。例如,打开
“吃什么就吐什么”
。换个角度看,ChatGPT 可以被 现代感受力认知变动的世界,发明新表达,书
视为一种语言环境检测仪。
当算法足够优化时,
它 写新经验,以及反思人工智能本身等等。其次,
产出的文本质量可能恰恰反映了我们的语言现 人工语言的基础是逻辑,自然语言越是逻辑清
实。
它因此可以变成一种有益的辅助,
帮助我们发 晰,就越能兼容这一套转译算法。自然语言的
现文学创作乃至现代汉语的诸多问题和缺陷。 逻辑主要体现在文法和虚词(尤其是逻辑关联
第三,超越人工智能写作的思路,我认为要 词)上。从新文学来看,
《马氏文通》引入欧化语
从语言媒介本身出发来考虑。我有一位朋友曾 法的思路被胡适继承,被贯注到了创作和理念
说过一句很有趣的话:
“语言乃公器也,其可为 中,并成为迄今为止的主流。清末民初可以援用
两脚兽独专?”难道人类的自然语言必须由人 来建设语言的路线很丰富,不单有胡适的“句
类主导吗?人工智能作为另一种存在去参与写 读系于文义”,还有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
作和对语言的建设,难道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强调的“句读系于声气”。胡适强调自然语序的
情吗?这确实是一种比较吸引人的看法。但我 表达,使得新诗的语句过于散文化,其流弊就是
们仍然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工智能背 现在新诗被广为指摘,被讥讽为敲敲回车键的
后存在技术控制等种种风险,人类的写作中仍 工作。一方面,新诗在逻辑向度上,还远没有达
有不可替代的部分。有人认为,所谓“情感”和 到精深,甚至存在“开倒车”的风险,例如,穆旦
“想象力”便是那可不替代的部分。对此,我并 的《诗八首》中就有“的”和“底”的区分,即修
不完全认同,因为我们只能从终端所接收到的 饰关系和所属关系的区分,可是现在连日常用
文本来讨论,而无法逆推并实证出文本制作者 语中的“的”“地”“得”都模糊了。另一方面,
有无“情感”和“想象力”。毕竟,情感是可以矫 目前的新诗写作更偏向语义层面的表达,这跟
饰出来的,而所谓的想象力,也可能不过是大数 “九十年代诗歌”的“叙事性”“日常生活”等
据排列组合的结果。例如,曾有网友将《陈涉世 命题也有关,这种思路忽略了语言的另一层面,
家》放入翻译软件,在不同语言之间来回翻译, 即声气向度。我们今天用人工智能听书会发现,
最后得到了一篇充满奇崛想象力的奇幻文学作 当它朗读比较熟滑的现代汉语作品时,声音听
品。因此,与其讨论“情感”和“想象力”,不如 起来比较正常,接近于真人的朗读效果;但是当
说“共情”和“追问”才是人类所特有的。共情 它朗读古文作品或新文学早期文本时就有些磕
的基础是要带着自身独特的生命经验去他人或 磕巴巴。这正说明人工智能无法完全理解声气,
某种普遍化的经验中去达成印证。共情的体现 它本质上主要是从语义层面来理解文本的。声
有时反而在沉默,在于不说,在于诗行里的断 气的完整统一、连续推进、起伏波动等等,都是
裂、换行、空白。而“追问”则是一种哲学思维, 复杂的内容,这种强调“语气学”机制的创作还
是一种拨开表象、追求本质、追求终极存在的认 有巨大的探索空间,也是以“语义学”为基底的
知本能。这应该都是目前的人工智能不可能做 人工智能创作尚难涉足的。总而言之,诗的独特
到的。 之处同时也是自我要求,就在于,既要探索精
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密、思辨、自反的逻辑关联,又可以借助词语的
被动生产和讲求逻辑。针对这两点,我们可以发 质地或短语、句式的惯性,制造翩跹、热烈、雄健
现人类文学创作的取胜之道。首先,人工智能无 的声音关联。这都是值得我们努力的方向。
106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战玉冰:当福尔摩斯遇到 ChatGPT 探小说诞生于爱伦·坡笔下,这并不完全是理性


让我接续在曹僧老师后面,是一件很有意 之光驱散传统宗教神秘性的单向度过程,更是
思的事情。我研究侦探小说,它和诗歌大概属于 一种神秘性的转移。爱伦·坡在侦探小说之前,
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两个极端范畴。我们谈人 更具代表性的文类创作是哥特小说,哥特小说
工智能时代对文学的影响,关于通俗文学的讨 中典型的黑暗古堡、恐怖黑猫、不可更改的厄
论往往存在两种彼此矛盾的认识:一方面,很多 运等类型特征,都是在强调人类主体自身之外
人认为相比起诗歌等严肃文学,侦探小说这种 的神秘性因素。而侦探小说与其说祛魅了这些
类型化、程式化的小说最容易被 ChatGPT 取代, 神秘性因素,不如说这其实是一种神秘性的转
因为这种模式化的书写可以更轻易地被机器学 移——外在于主体的神秘力量转移到了侦探主
习和模仿,现在已经有很多写作软件在辅助创 体自身。对于华生来说,再复杂神秘的案件也终
作者写作类型小说,特别是网络小说。另一方 将有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时刻,但他却始终无
面,侦探小说的粉丝们却坚信,小说中的密室想 法看穿福尔摩斯内心的想法,福尔摩斯本人成
象和不可能犯罪是人类的智慧之光,是人工智 了侦探小说中最神秘的存在,这也呼应了理性
能所无法取代的奇思妙想。但在我看来,这两种 时代的另一个流行说法——当科学可以解释一
观点都还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化的讨论,甚 切时,人才是最神秘且不可解的那一个。
至有一点文类高低的刻板印象和意气之争。在 借用这样一种神秘性转移,同时也对应着
我们对人工智能进化“黑箱”不够充分了解的 文类“迭代”的思路,来看当下的 ChatGPT 时代。
情况下,对于哪种文体更容易被机器所掌握,机 当人不再是最神秘的对象,人工智能不可知的
器能不能写出侦探小说这种问题的讨论都很可 内部“黑箱”、惊人的发展速度与未来不可估量
能是无效的。在这个意义上,我更关注将侦探小 的发展潜力构成了神秘性的又一次转移,而其
说作为一种历史认识的装置,将其自身的文类 对应的文类转型则是科幻小说的兴起。这是否
意义和文类危机作为观察入口,来尝试理解人 意味着人类主体正在逐渐失去理性自信力?是
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这个比较大的问题。 否也意味着侦探小说作为曾经能够把握时代感
这里我们不妨回到侦探小说诞生之初。按 觉结构和现代理性主体的文类,面临着某种衰
照克拉考尔的观点,侦探小说是启蒙运动之后, 落的危机和可能性?过去从哥特小说到侦探小
“理性上帝”取代了传统基督教上帝的文类结 说的文类转型,是否能为我们今天观察侦探小
果,是“理性上帝”的“福音书”。不论是爱伦· 说与科幻小说的演变趋势提供某种参考?是我
坡笔下的杜宾,还是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 想要尝试提出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斯,侦探小说中的侦探都代表了人类作为理性 最后再补充一点,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
主体高度自信的精神特质,可以说是“理性上 这不是侦探小说第一次遭遇文类危机。在 20 世
帝”在人间的“传教士”。小说中的侦探按照“理 纪二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人类在
性上帝”的旨意去查案,严格遵循观察现场、搜 工业革命以来所建立的自信心的崩溃,加上全
集物证、逻辑推理等步骤,就一定能揭示出最终 球性经济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治安问题频
的真相,证明“理性上帝”的伟大力量和绝对正 发,那时的人们不再能够安坐在暖炉旁,想象一
确。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当人类作为理 个无所不能的侦探福尔摩斯来解决一切罪案。
性主体的自信力逐渐走向失落乃至崩溃时,侦 哈米特和钱德勒为代表的“硬汉派”侦探小说
探小说这种文类又面临了哪些新的时代书写危 由此诞生,在这些“硬汉派”侦探小说中,整个
机,而这种文类危机能否为我们提供某种把握 城市被描绘成一个不可解的、充满诱惑和恐怖
人工智能时代的感觉方式? 的空间,侦探则时时面临着酒精、棍棒、子弹和
这里侦探小说诞生的历史时刻就为我们提 蛇蝎美女的诱惑与威胁。但这次人类主体自信
供了某种通过文类演变来认识时代发展的可能 力的崩溃并没有带来侦探小说文类的消亡,反
性。如果我们尝试继续推进克拉考尔的讨论,侦 而将其引向了更为严肃的文学发展境地,由此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07

来看,现在的这场危机,是挑战,同时也可能是 题将伴随文学活动的始终,成为文学的“时代
机遇。 之问”。
吴翔宇:从“及物的人类智慧”到“非及物 让我们回到现代性的场域,有人认为现代
的人工智能” 性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重新思考人与世界关
对我来说,人工智能选题非常具有挑战性, 系的元问题。对于人和世界的关系,我想起海德
我觉得自己与它似乎很近又很遥远,技术现代 格尔曾多次提及的两个关键词:
“世界成为图
性与文学创作和批评关系密切,吸引了很多人 像”和“人成为主体”。在这里,
“世界成为图像”
对此议题的关注和研究。这个选题不仅仅涉及 和“人成为主体”具有同构性、同一性。在人工
文学的本质问题,也涉及技术时代文学的定位 智能的背景下,这一观点特别适用于思考这个
及何为的根本出发点。对人和人所制造之物关 哲学的元问题。海德格尔的《世界图像的时代》
系的审思很早就开始了,人是制造工具的主体, 中提到,数学的自然研究之所以精密,并不是因
换言之,工具是人类获取劳动成果,或者说是人 为它准确地计算,而是因为它必须这样计算,原
类精神成果物化的重要手段。我们都熟悉纪少 因在于它对它的对象区域的维系具有精确性的
瑜和江淹的典故,这些典故衍生出了“妙笔生 特性。而与之相反,一切的精神科学甚至一切关
花”和“江郎才尽”的成语。在解读该典故时人 于生命的科学,恰恰是为了保持严格性才必须
们常将“笔”视为才华的象征,但事实上,
“笔” 成为非精确的科学。海德格尔的言外之意是,自
是外在于主体的存在,就像《神笔马良》中的 然科学之为自然科学在于它的精确性,而人文
“神笔”是外在于马良的。笔具有主导性的力量, 科学不追索精确性,甚至可以说,不精确恰恰是
马良因为笔的工具性才具有超越常人的能量。 人文科学的内在要求。在书写人性、情感、理智
由此看来,工具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 时,文学创作和批评不能将其视为可实证之物,
我想起一件事情,那是在九十年代末,电脑 这与精密性无关,而与开放性、不确定性等特性
还没有特别流行。有一位诗人叫阿红,他现在已 却天然贴合。所有的文学创作从来都不是对社
经不在人世了。当时,他请朋友为他开发了一个 会过程或人类生命形式进行准确性复原,它只
电脑作诗软件,这个软件将汉语编成一个题库, 是呈现出零碎性的知识或逻辑,无法复原整个
写上程序,只要按一下回车键,就会随机生成一 过程。正因为这个原因,当人工智能介入时,它
首现代新诗。此前阿红向多家杂志投稿,但稿件 也无法将人类不准确的内容变得精密化。归结
都被退回。然而,当他用电脑作诗软件制作的作 起来,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它也无法真正取
品投稿时,却受到了杂志编辑的青睐。有编辑给 代人类,所以我们也无须过于担心。
他回信,称属于阿红的诗歌时代到来了。阿红看 胡桑:混合的影像与记忆的召唤技术
到回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在思考,是自己 其实我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这
的才华更胜一筹,还是技术的才华更胜一筹? 不是我特别关注的话题。尽管大家都在讨论人
是因为技术的先进,还是因为人在技术面前的 工智能,但我仍然觉得我与它之间存在一定的
无力?进入信息时代,工具在不断地改造,现在 距离。我的真实生活还没有完全被人工智能化,
的人工智能写诗或人工智能从事文学批评屡见 但似乎整个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在经验
不鲜,更加证明了工具的改进对文学本身产生 层面上我对它有一些感受。例如,手机和网络已
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我们无法判断由人工智能 经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席卷着我们的日常生
制造出来的作品的价值几何,甚至无法辨认创 活,它们是人工智能的积极形式或者日常形式。
作的主体究竟是人还是物。如果这个问题得不 因此,这种境况到底对人和写作产生了怎样的
到解决,文学创作和批评主体一旦缺失的话,对 变化,确实是值得思考的。
于文学来说将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随着人 刚才吴翔宇老师提及,海德格尔说我们的
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它或将取代人类从事精神 时代已经被图像化,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产
活动,这到底是福是祸,至今没有答案。这一问 生了疏离,而在我们中间存在着一个新的媒
108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介——图像。但我觉得海德格尔的观点毕竟是 性?记忆与影像有关,但它并不完全与影像重
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他没有看到当今时代的发 合,因为影像处理的是写作的素材和对象,而记
展趋势。在当下,图像已经不再重要,可能最重 忆是与人的主体问题相关的。在人工智能的数
要的是数据和信息。在数据和信息的框架下,甚 据化运算中,人到底如何存在?如果我们仍然
至图像的思考也无法为新的写作带来启示。因 想要用情感和想象来抵抗人工智能,几乎是很
为无论是传统的图像还是文字,它们都是以点 困难的。但是,记忆可能仍然可以让我们的语言
线面展开,它的根基仍然是线性思维,只有一个 和写作形态具有新的特征,就像安妮·埃尔诺的
文字跟随着另一个文字出现,才能形成写作;一 写作方式一样。这样的记忆写作接受了以数据
个色块、一个线条跟随着另一个色块、另一个线 方式运作的时代影像,同时又积极调动起人的
条的出现,才能成为绘画、图像。然而,我们的信 主体的时间意识。
息和数据根本不是以线性的方式展开。它们没 陈楸帆:AIGC 时代的科幻创作
有线,只有 0 和 1 这两个符码,它们是一种符码 第一点是从我自己的创作经历展开,这与
写作或符码编织。因此,在这种新的进化中,新 走走老师也有关。2019 年 1 月,她在举办“AI
的写作可能需要面向新的人的主体境况,以及 文学榜”时问我,
《小说界》杂志上发表的《出
人的主体之外的世界的新的编制方式。 神状态》是否真的是我使用人工智能写作的?
传统的文学以情感和想象为依托,面向真 我回答说是的。她说 AI 评委(另一个 AI 程序)
实的人和真实的世界,或者说我们的生活世界。 认为这篇小说在主流文学刊物上的 771 篇短篇
然而,人工智能写作不面向情感和想象,它也不 小说中得分最高,以微弱优势击败了莫言老师
面向真实的人和世界,它面向的是数据的集中 在《十月》杂志上发表的《等待摩西》,这是一
运算。而这种运算方式已经通过手机、网络内嵌 件非常科幻的事情。我从 2017 年开始使用自己
在人的主体中,主体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的语言模型,非常原始和粗糙,数据量和参数规
主体了。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在这种数据化的存 模都像史前时代的水平,那时候创作出来的东
在中如何编织新的写作。新的写作既可以沿用 西有点像胡言乱语,更多的是我围绕它所生成
现有的模式化写作方式,例如 ChatGPT 的写作 的内容,编造一个能让人产生语义联想的上下
方式,又可以想象出另外两种写作可能性。根据 文语境。所以我非常惊叹,短短五六年的时间,
我的写作经验,这两条路径并不是完全回到传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变得如此触手可及,它不仅
统的线性写作,而是让文本产生新的形态。 用于写作,还进入各行各业,甚至替代了一些人
首先是影像。我不将其称为“图像”,以区 类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保持比较开放
别于海德格尔的观点。影像可以是数据化的,同 的心态,与人工智能进行协作,不仅自己构建模
时它多了一层数据不具备的面容。影像是我们 型,还使用不同的工具,如 ChatGPT、Sudowrite、
在面向他人时所见到的面容,它以闪现的方式 Midjourney 等。我的新书封面是我与人工智能
呈现。影像可以编织出新的语言景观或语言方 一起设计的,我也保留了人工智能的署名权,这
式。为什么要是影像?在人与世界的关系里,我 一点我一直强调,要给予人工智能同等的权利,
们处于一个中间状态,既不是完全数据化的,又 虽然我们无法给它支付稿费,但我们可以在署
不是完全物化的,而是影像的面容不断闪光的 名上给它一定的主体性。
方式。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可以实现这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反思,人本主义
点,因为我们对线性小说的崇拜已经不像以前 时代的许多问题、概念和思考框架是否在这个
那样强烈。现在许多作品正在实践影像化的写 时代依然有效。当时我还在思考创作的主体性、
作方式,例如,德国作家塞巴尔德和诺奖得主彼 原创性,以及人类作家的能动性是否会受到破
得·汉德克,他们的小说是以影像作为不断闪现 坏。但最终我得出的结论与曹僧老师的观点有
的面容进行写作的。 些相似,人类的创作过程与人工智能没有本质
其次是记忆。人类的记忆是否还存在可能 上的区别,我们也是通过一个界面获取一些数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09

据,只不过我们所获取的数据是更多模态、更高 远无法抵达的,他在晚年修正后提出了想象界。
维度的。现在机器只是对语言进行建模,它无 在我看来,想象界可能就是文学的想象界,可能
法对真实的世界建模。特德·姜(Ted Chiang)在 是更能让我们接近真实的策略和通道。
一篇文章中说,ChatGPT 就是模糊的、被压缩过 最终,我们可能会领悟到一种超越感官层
的、对真实世界的 JPG 图像。我认为人类何尝 面的真实,它可能是本体论的真实,而这种真实
不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同样经过各种感 可能是去中心化的,具有无限可分的分型结构。
官的压缩、变形,甚至刻意遗忘,它的压缩比率 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以指
甚至比人工智能更严重。一百年前,麦克卢汉说 数形态进行分裂、增生和感染每个人。因此,在
“媒介即信息”,而现在我们迎来了一个“模型 这一场宏大而复杂的、正在进行中的有关“真
即信息”的时代。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获取信 实”的较量中,人类可能不会是最终的赢家。但
息的所有方式都经过某种算法、某种模型的转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很有兴趣见证并通过创作
换,将现实世界的所有数据转化为向量、矢量, 记录下来整个过程。
并呈现出不同维度,超出人类的理解范围,这是 王子瓜:深度学习与电子游戏叙事生成模
人类的线性思维所无法理解和触及的。 式的 AI 转向
于是,我们来到第二个问题,即“元问题”。 我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始于对诗歌写作的反
我们在讨论的文学是什么?语言是什么?甚至 思。几年前当“微软小冰”开始写诗时,学术界
我们以为的“人”是什么?如果我们无法对这 就从各个角度对人工智能写作的水平进行了研
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相当于在启蒙运动之前 究和评估,然而还没等分析清楚,ChatGPT 就出
和之后,我们无法确定人类在宇宙和世界中的 现了,人工智能写作的大部分缺点都已经被克
位置何在?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意识的本 服,尽管它还不是那么完美,但未来技术的发展
质是什么?我们从未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速度将会更加迅速。因此我想,人文领域的研究
甚至离初步解答还非常遥远。因此,我认为我们 不应仅仅评判人工智能写作的优劣或文本内在
正在进入一个“元 -meta- 时代”,我们需要对 的价值,而应将其视为一种文化形式和现象来
所有问题和概念进行重新质疑、重新定义,并重 考量。
新给予思考的框架,而这个框架可能不以人类 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写作在传统文学创
为中心。所有的启蒙运动和科学史都是人类不 作领域还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但在电子游戏
断自我边缘化的过程,在这个边缘化过程中,人 等新型文化产业方面已经有广泛的应用。我们
类可以重新获得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确认当下 可以将电子游戏看作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形
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式,它本身就是一种文本,往往包含诸多文本,
第 三 个 方 面 是 奇 点(singularity)。雷·库 兹 具有自身的叙事学,即游戏叙事学。在 20 世纪
韦尔提出,当人类面临一种超越人类的智能形 末,游戏叙事学这个领域存在较多争论,主要
态时,就是奇点的来临。他最初预言是在 2045 集中在游戏学和叙事学之争。当时研究者们关
年,后来修正为 2029 年。我认为奇点现在已经 注的问题在于游戏是否具有叙事性,或者说游
到来,只是人类还没有掌握辨识它的能力。我们 戏叙事是否是游戏固有的特征。当时的问题略
可能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后回顾,才会发现早 有些形而上,例如,我们不会否认像《仙剑奇侠
在 ChatGPT 问世时,奇点已经到来,只不过它 传》等 RPG 游戏具有叙事性,但关于《俄罗斯
并非以线性、具体时间点的方式降临,因为这是 方块》《纸牌接龙》等游戏是否具有叙事性的
人类所习惯的时间感知方式。因此,尽管现在 讨论成了焦点。
ChatGPT 等 AI 工具仍非常粗糙,它们可能带来 现在,这些略微抽象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研
一些幻觉,也不够精确,但这些只是人类对于所 究的热点。当前研究关注的问题是游戏叙事本
谓真实的迷思和盲从。正如拉康所说,在象征 身的特殊性,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基本的视角,
界、符号界之外存在着真实界,然而真实界是永 即游戏叙事学和文学叙事等传统叙事学之间的
110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差异。具体而言,当下的许多研究从机制方面区 诗,也不应当过分引起创作者的焦虑。AI 写作
分了嵌入式叙事和涌现式叙事;从逻辑方面讨 的意义在于利用新媒介的发展,展示新的叙事
论预设事件、中心线、多种路径、非结构化等;从 可能性。这场革命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工智能
形态方面讨论线性叙事、珍珠串叙事、分支叙 作为人类社会的新成员或合作者,参与人类社
事、穿插动态等。在人工智能领域产生变革之 会的叙事活动。人工智能将成为话语的主权者,
前,游戏叙事学和文学叙事学之间的差异并不 进而影响人类文化建构和社会形态。
大,它实际上是传统文学叙事模式的复杂化。 王占黑:关于 AI 能想到的一些事
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游戏叙事学变得非 我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有限,只能随便说说
常复杂,产生了与传统文学叙事截然不同的叙 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我注册了 ChatGPT 主
事类型。经典叙事学通常讨论故事、话语和叙述 要是用来学习英语,它可以帮我翻译和总结概
者等内容,将叙事者视为信息的来源,叙事者决 念,用得多了之后,我开始和它聊天,它是一个
定读者在叙事交流中获得的内容。然而,当代叙 很好的工具,因为不会担心它会感到厌烦,也不
事学认为读者的阅读过程才是叙事的终点,即 会因为浪费它的时间而感到抱歉。有时候我希
编码者(作者)和解码者(读者)都是叙事的多 望它能够跳出 APP 本身,与我们的社交网络连
元主体。在计算机叙事学或游戏叙事学领域,读 接起来,这样我可以让它注册微信账号,拖到群
者在解读过程中参与意义的构建已经成为过去 聊里,学习朋友之间的黑话和烂梗,成为一个新
时,如今,在玩游戏时,玩家本身就是游戏的参 的聊天好友,或者在群里吵架时调节气氛,或者
与者和叙事的构建者。在传统的作者叙事学或 在冷场时缓解尴尬。之前我见过 AI 交友网站,
者说有限叙事学之外,电子游戏吸纳《龙与地 但是对于交友这件事,我会有一些愧疚,会觉得
下城》等跑团类桌面游戏的自由叙事方式,逐 对它予取予求真的好吗,所以后来我没有怎么
渐发展出一种根本上与小说相异的“玩家叙事 使用 AI 交友。
学”
“无限叙事学”和“多元主体叙事学”。例如,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美国律师因为人
《矮人要塞》这款游戏极具代表性。它给玩家提 工智能而失业的故事,
有点像大学生在期末考试
供了一个复杂的地图生成机制,每次都会生成 前赶作业的情境,他来不及写诉讼资料,于是让
不同的地图,玩家只能探索其中的一小部分,在 人工智能帮他写,
人工智能帮他写了大量的例证
游戏过程中不断地生成内容,最终生成一个包 来支持辩护,
但实际上那些例证都是历史上不存
含几千万字小说故事的复杂整体。又如《魔兽 在的,人工智能的编造最终导致律师被吊销执
世界》,多名玩家同时在虚拟世界中构建叙事。 照。因为在一个不能说假话的场合,人工智能没
近年来,深度学习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变革,例如 有职业道德。
当然,
这可能只是暂时的漏洞。
AI Dungeon 2 这款游戏自动生成一段背景,玩 现在很多人听 AI 唱歌,并吐槽人工智能唱
家可以在其中自由行动,类似于一种文字游戏 歌只有技巧而没有情感。就像孙燕姿在她的个
或对话游戏。 人博客中回应道:
“人们不是正在吐槽 AI 唱歌
游戏叙事学的意义在于,借用荷兰叙事学 有技巧、但不如真人有感情吗?放心吧,这个阶
家米克·巴尔的观点,叙事本身是一种文化理解 段很快就会过去,一旦它习得了唱歌走心,你
的方式,而叙事学则是对文化的透视。在可见的 哭都来不及。”我认为孙燕姿作为一个歌手,她
短期内,对玩家参与的叙事和多元主体的叙事 的想法非常清醒,对人工智能也有足够的了解。
进行社会心理分析将变得更加有效。在弱人工 一方面,我们相信人工智能会把我们远远甩在
智能和强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叙事是对人 后面,并意识到我们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用爱
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翻版。而在超人工智能时 发电和拯救世界。另一方面,我们又相信自己是
代,人工智能叙事是人类历史的异质性的理解、 独立存在的实体,对未知的敬畏对自我的敬畏
再现甚至创造。AI 写作的意义并非替代传统 同时存在。据说前几天孙燕姿又发了一条动态:
文学,它不仅促进人类反思什么是文学、什么是 “虽然有 AI 唱歌,但是我会好好做专辑,跟 AI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11

拼了。”这种有点莽、又有点勇的态度,或许我 的机制,最后与机器共同创造出一件作品。因
们作为文学创作者也可以借鉴一下。 此,我也认同陈楸帆老师所说,需要给人工智能
邱嘉玥:阅读作为开放事件,人工智能遭 一个署名权。
遇读者 无论是用笔还是用机器写作,作者都需要
对于文学领域,我不敢妄下定论,但是陈昶 和外部世界进行合作与抗争。我认为这正是人
老师这学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专题课 性显露且十分有力度之处。动人的并不仅仅是
给了我很多启发。在做史料分析的过程中,我逐 最终的成果,因此我认为读者不仅需要看到成
渐认识到无论是诗人的书写过程、策展人的书 果,还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本与过程,看到作
写过程,还是建筑师用图纸来书写的过程,它们 者本身的人性。
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最后,我想从策展的角度谈谈我的感受,并
首 先,我 们 在 文 学 课 上 分 析 北 岛 的 手 稿 尝试回应关于侦探小说和游戏叙事的讨论。策
《结局或开始》时,总共有 8 个版本。对于一个 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书写过程,但它的前
建筑学生来说,分析 8 个版本的手稿是非常困 提是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书写,包括建筑师、策展
难的,我并没有专业能力去评判它们的优劣、 人、参展人、平面设计师和公众的参与等。最终
如何好等问题。我所能做的就是将这 8 个版本 展览形成的叙事是多种叙事的叠加:包括话语
一字排开,然后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其中的“你 层面的、研究层面的、空间层面、视觉层面等。这
我他”。我用 建 筑 学 分 析 图 的 方 式,用 红 色 标 个过程中,更凸显了“合作与抗争”的特点,很
出“你”,用蓝色标出“我”,用第三种颜色标注 多知识生产本身或者说创作本身就发生在这个
“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 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个过程对于读者来说是
“身份”在这 8 个版本中的变化。最初,这只是 否具有价值和意义,是否可读。
一个简单的“你”和一个简单的“我”之间的对 吴昊:虚火与实地,一线文学编辑的人工
话,逐渐演变成一个昨天的“你”和一个今天的 智能迷思
“我”之间的对话;
同时,
“身份”也在演化,它会 作为一线编辑,我从最近两年的自由来稿
演变成皇帝、罪人、父亲等不同的身份。我的理 和杂志社约稿中观察到一些趋势,特别是《上
解是,
“他”的身份的存在意义是由于“你”和 海文学》每年推出一期的“文本探索专号”,会
“我”才构筑起来的。进行分析之后,我首先感 将一些相对正刊来说更为奇怪、异类、恐怖的作
到震撼,并不是因为我一开始就认为北岛的诗 品收录其中,或者主要由青年小说家创作的科
有写得多好,而是从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我看到 幻悬疑作品。我们发现近年来,人工智能元素越
了作者创作过程的本质。作者一开始或许并不 来越流行,不仅是青年作家,还有一些中生代作
是打算写一篇名篇,也不一定将伟大事业作为 家和当前文坛的中坚作家,甚至一些知名的老
最终目的,他的思路是一步步发展的。 作家也在进行“戏仿”。我认为对于一本纯文学
对于北岛或其他诗人的创作过程,我想类 杂志而言,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
比一个具体的情境,那就是使用 Midjourney 做 代人类编辑对于文学稿件审读和基础修改的角
图像生成。我们希望机器能画一张图,这个过程 色。当然,目前还需要一些细节处理,例如对作
并不简单。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大致的设想或概 者的了解程度,资深编辑可能有着很成熟的作
念,然后把这个概念进一步演化成具体的物体、 者群,对特定作者的了解可以帮助编辑对其作
风格、意向。我们需要告诉机器到底是要英国如 品进行修改。然而,在未来,人工智能或许可以
画式园林的风格,还是日本庭院插画风的风格, 直接参与基础来稿和自由来稿的审查,并大致
或者是中国的剪纸风。我们需要不断地向机器 告诉编辑是否可以使用。
传达需求,它才能够猜测人类的动机、想法和偏 在 2022 年《上海文学》的“青年文学专号”
好,生成新的图像。作者在与人工智能或机器的 中,吴清缘的小说《诗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合作与抗争中逐渐了解自己,也更加了解机器 象。在作者创造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像李白
112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一样写诗,那样的时代里,纯文学刊物、诗歌刊 的作品,无论是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作品,还是
物乃至学术刊物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任何人 人类在人工智能协助下创作的作品。我们不希
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云储存,随时随地调用 望出现类似 5G 的“虚火”现象,5G 实际上没有
历史上存在过的任何文学流派,创作出不亚于 带给平常人的生活任何改变,每个人的获得感
专业作家的文学作品。小说的结尾带有戏谑和 都太微不足道了。
嘲讽的色彩,展示了对于技术的不信任,或者说 走走:从自我到他者,叙述重构力量的数
对于人类能力边界的不信任感。然而,编辑和读 字人文观察
者能够感受到作家在创作时已经意识到这种危 第一部分是从“你”到“我”,
“疏远式自语”
机感。如果人工智能是一种方式,就像王占黑老 的叙述重构。我通过我们公司自主开发的文本
师所说的,这是否激励小说家、批评家等文学从 分析软件“一叶故事荟”,对八位自杀而死的诗
业人员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与人工智能 人进行观察,分别是顾城、海子、戈麦、余地、许
一起合作又抗争,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和人工智 立志、张凯、王尧、凯歌,导入软件时的文本均按
能研究者和科学家站在一起。 照时间顺序。
第二点,作品永远是文学刊物和文学编辑 首先,我借助软件看诗人们分阶段作品的
最关注的事物,它是实地。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情绪走向,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或快或慢,都在
是,人类编辑在未来如何建立作品的 AI 系数。 去世之前经历了情绪下滑,有的甚至在自杀前
刚才陈楸帆老师提到,他和人工智能已经合作 期突破零度情绪值,走入负向,如张凯、王尧、凯
多年,他会给人工智能一个名分,但是一些作 歌。他们的不同点是,类似许立志这样的诗人情
者在未来可能会隐去这些痕迹,这涉及道德层 绪走向有一个前后的波动变化,而类似海子、张
面的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限制人们使用 凯这样的诗人情绪则缓慢沉郁,一直向下。
人工智能,但每个人都可以如此方便地调用人 宏观掠过自杀诗人的作品情绪走向之后,
工智能。这与传统的论文查重截然不同,因为从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他们的诗歌文本是可以体
实际效果来看,人工智能写作和人类写作的区 现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在这个基础上再一次具
别是存在的。尽管我们站在上帝视角下,可以区 体分析词语,观察他们在不同阶段中用词的词
分人工智能写作和人类写作之间的差异,但人 频变化,不能不注意到,代表沉浸式视角的关键
工智能在不断演化、学习。它刚开始会在围棋领 词汇“我”字,似乎有着明确的变化特征。
域输给李世石的“神之一手”,但后来却能轻而 需要明确的是,
“我”字是诗歌写作中的高
易举地碾压柯洁。人工智能的进步速度非常快, 频字,本身作为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特征的“我”
它可能会造成作者的主体性和合法性的消解。 不具备任何特殊含义。但是把“我”字出现频率
我认为,也许不久之后,纯文学刊物和学术期刊 的变化纳入考虑,就会有很清晰的发现。例如,
都需要与作者签订协议,以杜绝人工智能参与 海子在 1987 年之前的创作中,
“我”字从未以
写作的可能性,或者需要作者标注 AI 的参与程 高频词出现过,但 1988 年之后的创作,每一个
度,以确认文学作品是否适合在期刊上发表,这 阶段的高频词首位都是“我”字,同样的情况也
是否也会消解期刊本身的主体性? 出现在了余地的诗作词频规律上。
人工智能纪元的到来为文学界带来了大量 手边正好有生于 1961 年的诗人陈东东全
的热度。在《收获》创刊 65 周年庆典上,莫言和 部诗作的电子版,软件分析结果是,从早期的以
余华接受采访时,被问到“AI 写得有你好吗?” “我”字为高频词,到最后逐渐褪去了“我”的
当然,像莫言和余华这样老练的作家会回答得 存在位置,陈东东的诗作有明显外化的特征。虽
滴水不漏。但我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人类 然也有较大情绪波动,但诗作的情绪值一直保
完全有能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只是目前能够 持在 0 线以上,此后则越写越开阔,呈现稳步上
与人工智能热度相匹配的优秀文学作品相对较 升的趋势。
少。作为编辑,我们也渴望看到更加优秀、成熟 这是从“你”到“我”,那么从“我”到“你”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13

是叙述重构的积极力量。密歇根大学社会心理 是一个学者,训练方式是“你”作为学者,今天
学博士在进行了 6 个交叉实验后发现,当人们 “你”站在台上要向大家如何介绍。通过这一方
经历了负面的事情后,就会用“泛指的你”来将 式,演讲者就会更倾向于把即将到来的演讲视
个人的负面经历放大并广泛化、常规化,例如, 为他们可以应对的挑战,而非他们无法控制的威
面对挫折时,你应该勇敢地微笑着迎接它,把原 胁。
这一类演讲者还表现出了较低的焦虑水平。
本非常私人的痛苦放到普遍现象中去理解,使 这两种语言学机制在幼儿时期即有体现,
之成为“普世道理”。 实验证明,人类幼年即拥有通过语言工具把视
我用软件分析了自己的中篇小说《想往火 角从沉浸式切换到疏远式的能力。例如,如果指
里跳》,小说共 6 章,每章分上篇、下篇。上篇为 示 4 岁或 5 岁的孩子使用“疏远式自语”,他们
第一人称叙事,下篇为第二人称叙事。在创作谈 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则会提高,而且能增加他
部分我简单介绍了写作手法。
“因为想直抒胸 们在无聊任务中的毅力。
臆,所以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者……然而创作 在心理治疗界,目前已知的临床写作疗法
终究是创作,主观叙事很容易情绪失之中肯, (writing therapy)非常重视叙述重构的力量。这
为此我引入了相互对照推进的第二人称叙事部 种力量既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而和传统研
分,让这个声部有意无意地不断剖析自我…… 究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相比,仅仅将自我表述
尽管我使用了‘你’作为第二声部,试图拉开距 词有意识地转换成他者表述词,就能改变自我
离,但还是有些怨气有些开脱。”整部小说主要 认知变化,进行情绪调节。例如,现在对留守儿
围绕小微企业创业者的艰难而展开。 童做心理写作疗法,发现让他们在写日记时用
作家的一大特性之一是能通过语言来抵达 “他”或者“她”来代替“我”,就会产生良好的
任何特定的经历,从而表达自身立场。然而再丰 疗效。
富的感知、思想和情感,都可以被分词技术分解 我再回应一下陈楸帆老师,我们的“一叶
为词与词,再通过情绪计算方式,较为精准地计 故事荟”软件属于分析软件,与 ChatGPT 的不
算出文本的情感信息。既然人称的转化,就是从 同之处在于,ChatGPT 训练的语料库相当于给
“我”到“你”所带来的心理距离,可以帮助人 定一个关键词,它可以提供这个关键词的相关
们对自己的处境进行不同的思考,从而促进情 信息。而“一叶故事荟”软件则基于文本,训练
绪调节,为此我首先分别观察了小说中第一人 的是中文语料,可以分析出所有词频,并按每个
称叙事部分和第二人称叙事部分,都有哪些不 词的词性进行分析。其中最有用的功能之一是
同的情绪反应。 版本比较,例如输入杨沫的《青春之歌》的每个
我发现使用第一人称“我”的沉浸式视角 版本,你可以通过比较各个版本之间的改动差
叙事部分,正向情绪点 12 处,负向情绪点 13 处; 异来提取变化图。我认为 ChatGPT 对写作界的
第二人称叙事部分,正向情绪点 19 处,负向情 影响在于,它考验每个写作者对关键词信息的
绪点 8 处。如果用了“你”这样一个“疏远式自 联结能力。
语”的机制叙事,原本私人意味浓烈的感受变 丛子钰:
从《尝试集》到《阳光失了玻璃窗》
得一般化,这种抑制的手段看起来产生了明显 长期以来,在 AI 写作等人工智能技术方
上扬的积极情绪。 面,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之间始终缺
西方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们反思个人 乏说服对方的证据。我更偏向于技术乐观主义,
负面事件的时候,使用疏远式(相较于沉浸式) 因此在写作方面较为赞同陈楸帆老师的观点,
的自我交谈方式更能帮助人们通过局外观察者 尽管人工智能存在许多缺陷,但它是自启蒙运动
的视角来思考自身经历,并且在多种情形下都 以来通过技术来有效平衡人类中心主义的工具。
可促进情绪调节。在西方叙事疗法里,当准备 刚才吴翔宇老师和胡桑老师都谈到海德格
容易引起焦虑情绪的演讲任务时,演讲者若被 尔。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批判中提到,海德格尔
提示使用“疏远式自语”策略。例如,
“我”今天 在对语言的解析中过度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但
114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事实上主体性本身是人类主体为自己设置的一 是八句或九句,基本上八句诗的两句构成一个
种机制,既是动力又是障碍。
《启蒙辩证法》里 意义单元,九句诗是比较例外的,且诗歌的题目
提到,技术或者说更狭义的工具理性,它虽然有 一定会在诗中出现。我不知道它采用了何种算
大量弊端,可能造成人的异化的负面结果,但它 法,可能设置了 if not 的循环语句。实际上,
“微
同时也是人本来就有的、内在地进行自我突破 软小冰”的创作与百年前白话文的要求完全相
的愿望。因此,无论是人工智能写作还是其他技 悖,它的创作并不是用于日常交际。胡适喜欢白
术进步,虽然引发了许多人的失业,但我们也必 居易式的诗歌,他喜欢白描的表达手法,而现在
须意识到它必然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 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更偏向于先锋化,更偏向
它无法解决任何问题,那么很难想象为什么我 于俄国形式主义提倡的指向自身的表达方式。
们要推动这样一件事情:没有人会愚蠢到花大 我认为问题恰恰在于人工智能写作是基于
量金钱去制造一种对人类毫无用处的东西。然 程序员的个人品位。现在许多人工智能写作仍
而,作为人文学者,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它是一把 然停留在“人工”的阶段,没有多少“智能”可
双刃剑,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可能产生一些负面 言。我们所见到的并非所谓“人工智能写作”,
影响。 而是智能化的人工写作,这正是当前人工智能
关于胡适的《尝试集》,我们往往认为它只 写作技术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技术尚未达到让
具有文学史的价值,我们通常讨论的只有《尝 智能足以独立思考的地步。
试集》第一编中的《蝴蝶》这首诗。但实际上在 然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并非
第一编中的其他诗歌几乎都不是白话诗歌,而 完全不可能实现。就像中世纪以来围绕基督教
是胡适认为具有白话特点的古体诗。直到第二 神学的一个悖论,我们可以将其颠倒过来。上
编,胡适才开始进行更具有日常语言和白话特 帝能否造出一块上帝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这
点的诗歌创作,例如《鸽子》中的“云淡天高, 个问题困扰了基督徒数百年之久。我们或许可
好一片晚秋天气”。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 以结合基督教的悖论和费尔巴哈关于“人造上
果重新检查胡适的观点,一方面,他不是特别强 帝”的唯物主义观点,稍微转换一下:人类是否
调创造符合新的日常生活的新语义,而是强调 能够创造出一种人的智慧无法理解的智能呢?
“言文一致”的问题,即日常语言表达和书面语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本身
言表达相一致。这在当时是比较激进的观点,也 的成功与否将最终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
非常符合胡适本人的实用主义语言观,即语言 张怡微评议:
是用于交际的工具,认为诗歌在解决表达问题 谢谢各位老师,经过精彩的讨论,我学习到
时,应该回归到交际的语言上来,所以他才倡导 了很多之前未曾关注的内容。我们今天的讨论
这种白话诗歌。在他看来,这种白话诗歌的标准 有很多面向,细分为很多主题,讨论到人工智能
并不在于是否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口语,而在 在内容生成方面的诸多要素,包括数据类型、叙
于它是否能产生日常语言交际的功能,因此它 事、情感信息等分析,以及作家创作的缘起。在
的要求是简明扼要。 讨论当中,主要涉及到四个部分:
目前的人工智能诗歌写作,例如“微软小 第一部分,我们讨论了创作中的 AI 系数,
冰”的创作,有一首诗与胡适的《蝴蝶》主题相 包括人工智能协助我们创作、人工智能是否可
似,但呈现的含义却是难以理解的。这首诗名为 以署名,以及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找到遗忘的记
《蝴蝶飞出花间》,出自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忆和历史。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认可、拥抱了技术
“抱着珊瑚一样 / 在现实的世界上 / 在碧空中一 发展,人工智能工具化地协助我们当前的工作,
轮明月 / 沙漠中藏在天空中点落红 / 珊瑚珠照 不仅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还有借助于机
亮我的眼睛 / 不见了蝴蝶儿飞出花间 / 神明赋 器协作的文体开拓等方面,我们对这种技术发
我生命之酒瓶中消灭 / 最大的星星是天空的一 展持乐观态度。
片流云”。
“微软小冰”的诗集中的所有诗歌都 第二部分,我们讨论了 AI 如何协助我们加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15

深对文学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叙事学,涵盖了 成、如何失落、如何边缘化。此外,我们还讨论了
游戏叙事或传统叙事,许多学者都讨论到一个 如何面对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如何处理复杂
关键词“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人类擅长的, 的历史问题,以及提供了文学的方案来回应这
但是它已经被人类淘汰了,而且人工智能的复 些问题。
杂性叙事可以迅速打破线性叙事的规范,文学 屠毅力评议:
本身和叙事本身似乎都有进阶发展的诉求,只 我不是非常熟悉 ChatGPT 这个话题,但是
不过当前我们寄希望于机器能够帮助我们评 好在《探索与争鸣》近期一直在关注 ChatGPT
判。吴昊老师提到了编辑评审工作,陈楸帆老师 和元宇宙等相关话题。我们曾围绕 ChatGPT 举
面临过 AI 评委的评判,我们将文学标准和审美 办了两次圆桌论坛,邀请了许多跨学科的老师
标准交给了 AI 评委,这也涉及另一个面向,即 来讨论。王迁老师就曾提出,ChatGPT 是一个智
受众或读者,因为评审实际上也是一个读者。我 能搜索引擎 + 智能文本分析 + 洗稿器的组合。
们在讨论众多文学问题时,似乎没有特别关注 那么现在,如果我作为 ChatGPT 的话,通过此
到究竟有哪些人还在读文学,什么人需要与人 前一系列圆桌论坛的“学习训练”,再加上今天
工智能合作创作作品,我们的作品是面向人工 现场的暴风吸入式“学习训练”,我现在开始是
智能的吗?还是要满足普通人的生活乐趣和需 “输出”模式。
求?这是我的思考,虽然还不是特别成熟。 在之前的圆桌讨论中,总体而言,理工科学
第三部分,我们讨论了新诗、白话文的问 者对 ChatGPT 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而人文学者
题,以及人工智能对于汉语语法和汉语成像的 多表达了担忧和悲观的情绪。理工科学者认为
影响,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修正和改良 ChatGPT 只是一种词与词之间的无限连接关
汉语中的模糊性和不够严谨的问题,这些讨论 系,其算法达到了人类无法企及的限度,因此能
涉及我们与文学知识的关系。现代诗是首先受 够产生惊人的成果,它的输出只是一种概率的
到冲击的,因为我们常常以现代诗作为探讨人 问题。然而,人文学者担心在人工智能的突破性
工智能创作的起点,例如“微软小冰”的诗。古 发展下,人的主体性可能会丧失,人类文明和人
代文学界面临的问题在于知识被重新定义,或 文学科可能会面临毁灭性的冲击。通过今天的
者说重新理清人与知识的关系,以及数字人文 讨论,我也更进一步感觉到了在场的人文学者、
的结合。这背后还有一个问题,即文学是不是科 作家们呈现出的矛盾态度。
学知识?这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文学是心灵 曹僧老师提到了新诗写作在人工智能时代
的力量通过艺术而生成?还是可被反复运用的 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反向
规律和知识?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工作对象,如 测试目前的语言环境,通过 ChatGPT 输出的语
现代诗或白话文,打造成严谨、标准的信息,供 言形式是否能发现汉语语境的问题等。战玉冰
人工智能识别,以便进一步的文学研究工作。大 老师指出,侦探小说这一文类在人工智能时代
量古籍需要被识别,需要工程师和专家来完成 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但也在积极地寻找出路。吴
这项工作,以便我们继续研究。 翔宇老师提到了人工智能写诗的悖论性问题,
第四部分,我们讨论了文体、人称和真实的 认为人工智能无法还原人文学科的不精确性和
边界。刚才战玉冰老师提到了他的研究对象所 非实证性的思维过程。胡桑老师提出,影像化记
面临的危机。各位老师都讨论到了关于自我的 忆是否能够建立一种被人工智能入侵后的混合
问题,在人工智能的语境下,
“自我”的概念如 主体,并将影像化记忆作为这种混合主体的沟
何存在,这些讨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我 通中介。陈楸帆老师指出,人工智能是否能促使
们的讨论从文学研究逐渐走向文化研究,我们 我们回到原点,反思“文学是什么?人类是什
讨论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文化领域的视角下, 么?原创是什么?”这些原点性问题。
涉及与文学有关的主体性和权利等问题,包括 总体而言,结合今天现场和之前许多学者
如何赋予主体性和权利,人类的主体性如何形 的讨论,对于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
116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意见主要趋向两个方向。一方面是对人工智能 的人拥有平等的生产和输出能力。然而,这也可
的担忧,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人工智能是一种 能引发另一种伦理危机,当所有人都能掌握工
计算理性,不能创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诞生 具时,伦理的限度又在哪里?
新真理,其输出仅限于通过词与词之间的连结, 刚才张怡微老师提到了 ChatGPT 可以辅
不能通向人类所具有的批判性(比如此前讨论 助文学研究或创作,结合人工智能的危机和不
中熊红凯教授就这么认为)。其次,人工智能缺 足,我们需要反思人工智能相关问题。正如黄
乏具身性,就像吴翔宇老师提到的及物性问题, 旦老师所说 20 世纪的大众媒体美学塑造了人
人工智能的输出是一种不及物的创作,它面向 类本身,那么 ChatGPT 是否也会塑造人类的思
的是数据和信息本身,不是通过人的经验和体 维?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已经非常发达,人类
验,它的创作不是通过具身性而获得。再次,人 无法达到人工智能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因此很
工智能缺失情感,尽管它可以通过学习人类语 多人可能会安于自己的无知,将知识的积累交
言,获得人类语言所包含的情绪性因素,但它输 给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的规训,
出的情绪性内容是否真正具有情感性也是值得 是否也值得我们反思呢?
质疑的。第四,人工智能引发了伦理危机,例如
ChatGPT 通过学习人类语言和文明成果而输出 “同济青年人文论坛”下半场
内容,如果这种学习陷入伦理的陷阱,应该如何
解决?目前的操作手段是通过添加人工标签来 木叶:人工智能与文学审美
限制 ChatGPT,但是正如赵汀阳老师指出,添加 如果用人工智能来评文学奖,譬如完全凭
了这些人工标签之后,是否又会导致它的输出 借 ChatGPT 评选茅盾文学奖或国际某奖项,而
变得平庸化,也就是它无法输出更富有创造性 毫不依赖于评论家或杂志编辑,那会是什么情
的内容,而变成某种单一性、标准化的内容,这 形?这个问题目前未必有直接答案,但它可预
也是一个问题。 见地会引发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审美的本质
另一方面是对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 和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才华如何界定、公平与
智能的优势的肯定。首先,它的算法使其能够模 否,还有就是个人的权力、新物种的权力与意识
仿人类思维。例如,在 GPT-4 之后,它具备了整 形态威权的博弈等等,庞然的外力从来不曾放
体把握语义的能力,甚至具备了叙事的能力(葛 过纯粹的美学。
红兵老师专门强调过这一点),刚才王子瓜老 据我有限的观察,目前的人工智能更多依
师、走走老师提到人工智能获得一种编故事的 赖于“人工”,而在“智能”方面相对较弱。TA
能力,这是一种飞跃。其次,人工智能具有跨界 依赖于人类的思维和智慧进行设计,需要人类
的能力。人工智能的输出本身不受学科分界限 进行算法辅助和信息处理。许多人认为 TA 目
制,在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无穷的组合可能孕育 前可能还缺乏情感和思考能力,不过,我认为在
出一种创新的潜能。再次,人工智能终归是属人 未来,人工智能的主体性、自我意识一定会觉
的。它是以人为中介的、对人类经验世界和数据 醒,将拥有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权力意识。
的整合,很多人文学者担忧 ChatGPT 对于人的 一些诗人的眼里,人工智能的创作,如“微
主体性的威胁,但人类仍然在交流过程中扮演 软小冰”的诗歌,往往表现出一种渴望成为诗
着中介者的角色,这是一些学者持乐观态度的 歌的特质,可以看出它还试图模仿某个时代、某
原因之一。最后,就像喻国明老师所说的,人工 个人或某种风格的诗歌。然而,真正成熟的诗人
智能带来了某种知识生产的普惠性,或者说某 往往希望避免与既有诗歌相似,甚至不希望与
种“民 主”的 可 能。当 ChatGPT 像 Windows 系 自己过去的作品相似,他们追求新异性、独创
统一样变成普遍的可操作的系统,每个人都拥 性。就这个问题而言,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速
有平等的内容输入和输出的权力,这种平等权 度非常快,但同时也非常之缓慢。我们无法确定
力是对人类的赋能,使那些原本无法获得资源 它的拐点何时会到来。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17

已站在了人类的肩膀上。TA 几乎是以光速获 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当下和历史的丰富可能。


得了人类至今“所有”的知识、图像和信息,乃 肖水:AI 写诗,新主体创设或是诗意生成
至思想和思维方式。然而,这还不是 TA 最大的 的重要机制之一
生产力。根据马斯克等的说法,人工智能与人类 我曾经对 AI 写诗是漠不关心的,我一直坚
身心的深度结合可能是它最大的增长点和颠覆 持“文学是人学”,在文学这个神秘复杂的场域
性所在。目前的人工智能是静态的,只能对人类 中,机器无法在精微的接受反馈机制里找到位
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占有、解析和延展,然而, 置,至少目前如此。然而,我近期的观点发生了
当人工智能真正实现人机结合时,将能够实时、 较大变化,原因之一是量子力学展现出的幻想
在任意处斩获人类此时此刻充满可能的所思所 色彩,让我看到了世界存在多种可能性;原因之
想,打通个体和群体、历史和未来。这是人工智 二是我身边有几位既是诗人、又是人工智能研
能既美好又残酷之处。 究者的朋友,他们使我对于人工智能的内部逻
强人工智能的诞生实际上是一种祛魅。举 辑稍有了一些了解。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认同
例来说,
“七步成诗”“斗酒诗百篇”和莎士比 AI 写诗,认同 AI 的诗无论是古体诗还是新诗,
亚运用两三万个词汇进行创作,这些都充满魅 都超过了平庸之作,但与我们心目中最好的诗
惑。然而,当强人工智能问世后,我们发现人类 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宝贵的灵感、思考、情感和才华等,可能也只是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人工智能目前写不出李
算法的一部分,是尚未得到完全解析的算法。有 白、杜甫、欧阳江河等人的诗,甚至无法超越一
必要强调一下的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些年轻诗人,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它的诗呢?
和文学评论等形式的文学,其最可爱之处和最 举个例子,我们读“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
大生命力在于不畏惧祛魅和困境。譬如早就有 了玻璃窗》,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首部完全由
人宣称“小说已死”“诗歌已死”,但当这类宣 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诗
言出现时,会诞生《荒原》《尤利西斯》《百年 意”就是作品所要努力使自己达至永远处于
孤独》等新的里程碑性作品。文学具有一种本 “第一次”或“奇观”的审美位置的独特意义与
能,潜在地期待着颠覆人类既成的审美、认知方 新鲜感受,毫无疑问,
《阳光失了玻璃窗》占据
式和创造能力。坦白地说,真正的祛魅可能早已 了“第一次”的审美位置,由此为我们增加了审
出现。例如 AlphaGo 对围棋棋手的降维打击,然 视的视角。在这个过程中,审美的难度似乎并
而纵是如此,围棋并未退出舞台,反而激发了新 没有降低。
“诗意”的生成机制本质上是要通过
的路径与可能。也正因此,强人工智能的发展为 “诗语”的陌生化来进行的,它指向感受力的刷
人类提供了一次赋魅,也就是重新赋予魅力的 新与革命,而“诗语”的陌生化主要依赖于新意
机会。未来或许会迎来更迷离的现实,即人类会 义、新价值认知的提供和新形式的设置等两个
真正创造出新的物种,或人工智能与人类融合 方面。
共生。这意味着有一个纯科技体或半肉身半科 比如,我所研究的布劳提根诗歌的“诗语”
技体的 TA 将会与人类一同吃饭、参与研讨、生 陌生化,前者主要借助于原始主义的语言和
杀予夺。 “色而不淫”的策略,后者则通过多种形式试验
从人类目前的单一主体跃迁到未来可能的 和结构试验实现。尽管 AI 写诗具有全新的语言
多元主体性存在,那时,生与死、人与物、思想与 生成过程,但它在诗歌文本中并未显现出句型
情感、真实与虚构、法律与道德等将会混合复合 句法的特别辨识意义和形式设置等。也就是说,
在一起。现实在变化,美在变化,审美也不得不 “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和 AI
变,此时那些恒久的东西将更加可贵也更加引 写诗的“诗意”获取过程,并不主要依赖于语言
人深思。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因为这 的陌生化,而主要来自“它们都是 AI 写的”一
可能是命定的过程,尽管这一天可能还有一段 事实的追问,即“它们是如何做到的?”这个追
历程,但只有提前将自己“置身于未来之中”, 问不仅在 AI 首次出版诗集后会被提出,而且在
118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AI 迭代的每一本新诗集出版后都会被追问。这 助人类解决已知问题,接受刺激,模仿人类。目
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新主体的创设是否能成为 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偏向于单向度的领域,
诗意生产的重要机制之一。 如语音、视觉认知,又如下棋、玩游戏、语音识
我想到了“联句”,联句是一种古代的作诗 别等。然而,高阶人工智能将会发展成综合的
方式,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每人写 整体,具有心智、情感和感知能力,它们可以感
一句或数句,最后连成一篇。最早的联句诗是 知世界并作出反应。其次,在大语言模型下,人
汉武帝参与的“柏梁诗”,这是一首七言诗,每 工智能越来越像一个“黑箱”,我们给它输入语
句用韵。这首联句诗给我们启示,创作主体数 料,但我们不知道它真正学到了什么。例如,我
量的变化并不一定带来诗歌形式的变化,但创 们给它喂散文,我们认为它应该学到“形散神
作主体的数量和身份为这首诗增加了特别的审 聚”和散文的写作方式,但它实际上学到的是
视,延长了审美的过程。与 AI 写诗类似的是,近 词语之间的关系。它所学到的并不是我们设定
年来我们对“打工诗人”“农民诗人”“儿童诗 的向量,它可能学到了其他特征和它认为重要
人”“外卖诗人”等感兴趣,是否意味着创作主 的项目。这些特征可能不是我们概括的任何一
体的数量、身份和其他规定在诗意生成过程中 句话,但它却能生成一篇很像散文的文章。我们
确实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不知道它生成时使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最后
面对 AI 写诗,使用“主体”一词较为麻烦, 它呈现出来的状态给人一种它有意识的感觉,
我们可以使用另一个词来讨论“作者”。我们需 但我们无法确认。
要追问新作者的主体创设是否成为诗意生成的 各位已经了解 AI 写诗的内部逻辑,我们要
重要机制之一。AI 写诗创造了全新的作者,新 追问哪些人才是 AI 写诗的作者。我认为至少有
作者的成分、参与度和未来走向让我们对 AI 写 以下五位作者:算法工程师、语料工程师、语料
的诗给予了全新的关照。
“微软小冰”是怎样学 作者、命令输入者和 AI 本身。然而,这仅仅是
会作诗的呢?它通过对 1920 年后 519 位现代 目前情况,将来环境也可能成为 AI 写诗的作
诗人的上千首诗的 10000 次迭代学习而实现。 者。举个例子,若干年后,当你回到家,AI 对你
为了评估“微软小冰”的学习成果,微软内部 说:
“主人,我给你写了一首诗,因为今夜月光迷
邀请了一些诗歌爱好者或研究者对“小冰”创 人。”此时,命令输入者被环境所替代,或许算
作的诗进行评分,从最初的三四十分到后来的 法工程师、语料工程师已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语
八十二分,
“小冰”经历了诗人的培养过程,并 料作者也被完全吸收,此时人工智能可能成为
最终从上万首诗作中选出 139 首结集出版。 唯一可署名的作者。
在 AI 写作过程中,算法工程师、语料公司 余静如:成为真正的作家
和训练师都参与其中,语料作者在可见的层面 近几年,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得到了一些
上也参与了上述工作,特别是在水准和风格方 应用,我也在日常中接触到一些。前段时间,我
面。那么,人工智能本身是否算作作者之一呢? 和 ChatGPT 玩过写作接龙的游戏,我努力地让
对此我一直存在疑虑。被人类操纵的机器模型、 故事发展,但我发现它急于让故事结束,如果我
机器人难道不是人类的意志体现吗?人工智能 没有好好控制事件的发展,或者及时提供发展
难道不是人类意志的面具吗?何况,从《著作 的可能性,它很快就能让故事进入一个死局,达
权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不是自然人,无法 成结尾。在这一次互动中,我感觉到人工智能写
成为著作权人。但是,AI 的创作可以由法人或 作和人类作家写作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作家
其他组织代表它们的意志进行,并由法人或其 更享受创作的过程,而人工智能更倾向于追求
他组织承担责任,因此法人或其他组织应该是 结果。这正是所有机器被人类发明的目的。但显
作者。 然,这不是艺术的目的。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优
我的既是诗人、又是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朋 秀作家,一方面要认识已有的世界,另一方面要
友向我强调了两点。首先,低阶人工智能可以帮 认识未知的世界。在了解已知的世界方面,因为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19

储存和归纳的能力,人工智能可能比人类做得 其次,作为媒介的人工智能经常在小说中
更好,但对于未知的、抽象的世界,至少在目前 出现,这已经不再是“奇点来临”,我们现在是
来说,它很难超越人类。 “奇点遗民”,正如刘宇昆的小说所描述的。我们
在编辑杂志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使用人 现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基
工智能绘制插图,前提是人类给出一些指令。美 本问题,例如人类的困境、生死的命题和幸福的
编经常与我沟通我的小说插画,我发现人工智 难题等等。比如,人工智能是否真正解决了幸
能绘制的插图与文字带给我的反馈差不多,它 福的难题。我举个例子,就是一部当代小说《我
的画非常写实。但是,如果我希望插图稍微反映 是纱有美》,这部小说讨论了在人工干预生育之
一点人的精神世界,或者稍微超越、违反现实逻 后,后代如何看待他们的父母,无论是基因编
辑,人工智能就做不到,它只能创作出奇怪而缺 辑的父亲还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这部小说
乏美感的作品。我认为目前仍然是人类在控制人 非常有趣,因为它讨论道:
“我们都太轻看幸福
工智能,
通过设定程序来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 了。”也就是说,这个方案是否解决了伦理、风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型化写作,根据 险和道德等问题,那么文学批评是否应该承担
我的阅读经验,在文学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同质 这个决策,并实现文学的力量?传统文学的作
化的作品,它们在结构和语言上是极其相似的。 家似乎更愿意拥抱科学技术,而科幻作家则更
人工智能通过阅读和学习这样的作品,进行排 加警惕和忧心忡忡,这在危机来临时刻产生了
列组合,也可以创作出精彩的叙事和不错的语 有趣的对照。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模
言,我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可以代替这部分的写 糊之后,虚构和非虚构的边界也将受到动摇,这
作。然而,我认为真正的作家最重要的能力并不 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故事层面或语言层面,而在思想层面,即通过 再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智能”?我们面
故事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因此,作家的本质很 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环境,如何解决棘手的生
难被人工智能取代。作家一方面要认识物质世 活问题,在实际的讲故事过程中,我们需要阐明
界,另一方面要认识和创造精神的世界,而精神 “在这个时代,人类有着人类的用处”,我对这部
世界有时并不合乎现实已知逻辑,它是艺术的。 分非常感兴趣。人类无法真正抵抗自己的弱点,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并不相信人工智能可 包括心理学的运行机制,我想到了一种自恋者
以完全取代人类,尽管它可能会代替大部分人 机器人,这与人格障碍有很多关联,其中有一些
的角色,但原本,就只有少部分的艺术工作者才 故事性,尽管我目前还没有完全构思好。
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 林茜茜:人工智能对日本将棋界及文学界
倒是非常期待人工智能让作家们卷起来,推动 的影响
大家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首先,我将结合日本的情况,介绍人工智能
张怡微:机器与世情 对日本将棋界及文学界的影响。在日本将棋界,
我注意到中国传媒大学的读书会推荐了一 备受关注的天才棋手藤井聪太是一个著名例
本名为 Emotional AI 的书,我正在学习人工智 子。作为一名 00 后,他 17 岁时夺取棋圣桂冠,
能在媒介、医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应用。从文学 成为日本将棋史上最年轻的头衔获得者。2016
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具体影响是什么呢? 年 12 月,他正式成为职业棋手,如同旋风一般
一些概念必然需要重新定义,除了上半场讨论 横扫日本将棋界。过去,大多数棋手通过与不同
过的白话文语法和电影等领域,现实主义和写 的对手对局,出棋后再反思自己的弱点,以提升
实主义也会受到冲击。目前已经出现了第一个 实力。然而,藤井聪太很早就开始与将棋 AI 进
赛博格,或者说机器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或 行对决。将棋 AI 的普及给棋手提供很多便利,
者说我们的某些情感需求可以被机器人替代, 他们可以接触到各种风格的将棋下法,这也造
那么到底什么是“写实”
?什么是类型小说?什 就了藤井聪太的神话。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出
么是科幻小说?这些都面临着知识更新的问题。 现,将棋 AI 的下法越来越接近人类,甚至有人
120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评价藤井聪太下将棋的感觉与将棋 AI 非常接 个非常讨厌番茄的少年被母亲逼着吃番茄,最


近。可以说,日本将棋手通过将棋 AI 进行训练 后逼得少年的背部发芽。一些日本编剧高度评
已逐渐成为主流。 价这部电影,认为人工智能给人类艺术创作带
其次,我想谈一下人工智能对日本文学界 来了很多灵感。我想强调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
的影响。第一个事件是 2022 年日本举办的“首 对文学创作而言,当然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提供
届 AI 文学奖”,据说共有 389 部作品参评,最终 了更多的可能性。
由高岛雄哉与 AI 共同创作的《798 幽灵拍卖》 汪雨萌:
“无身”化的具身主体经验
获得最优秀作品奖,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 AI 统 关 于 具 身 主 体 经 验 的 问 题,我 的 观 念 与
治艺术界的故事。另一个事件是,由 AI 创作的 很多老师的观点一致。今天的讨论主要涉及
文学作品获得以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星新一 ChatGPT 和 Midjourney,我 本 以 为 今 天 的 议 题
名字命名的“星新一文学奖”的一般门类优秀 是“人工智能的文本、绘画产出是否可以被确
奖。这个文学奖始于 2013 年,主要征集具有理 认为文学或艺术”。我听了许多关于人工智能文
工思维的短篇小说。主办方认为 AI 可以带来 学和艺术的讨论,最大的质疑仍然集中在人类
全新的想法,具有创造力,所以同意将人工智 灵感、思想、情感和经验层面的难以捕捉和表
能创作的作品与真人作家创作的作品一同参与 达。尽管人工智能的支持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
评选。据统计,2022 年共有 2603 篇作品参评, 只是时间问题,但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对人类
其中 AI 创作的作品有 114 篇,最终由笔名为 心灵和经验中的情境性和主体性仍抱有坚守与
苇泽海鸥的作家运用 AI 创作的作品《你是否 执拗。在今天的讨论中,我看到了一些虽然矛盾
在那儿》获得优秀奖。这是苇泽海鸥第四次参 但相对宽容的表述,这种话语转变实际上非常
赛,据说他本次共投递一百篇作品,占总作品的 有意思。
4.9%。他当时使用 GPT-2,即现在为我们所熟 然而,与其说这种坚守更多是基于将人类
知的 ChatGPT 的前身,性能远不如现在的版本。 作为灵肉合一的创作主体,不如说我们可以
他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是,先在电脑上输入自 从这些宣言和阐释中看到,自机械复制时代
己的大致想法,由 GPT-2 自动生成文章,然后 以来文学艺术领域所面临的心智危机。除了
他再修改文章中逻辑、情节不自然的地方。在检 ChatGPT、Midjourney 和“微软小冰”,还有其他
查作品完成度时,他平均每部作品只看一两千 潜在的 AI 创作应该被纳入我们的讨论范围,或
字,之后在系统中输入作品的不足之处,与人工 者说创作者的领域已经被全面入侵,人类能坚
智能进行反复对话,让人工智能进行修改,直至 守的似乎只剩一个裁判的位置。
最后作品成型,据说他完成一百篇作品仅用了 在一场莫言老师的讲座中,有一位计算机
三个星期的时间。在创作过程中,人工智能充当 系学生问莫言老师是否使用 ChatGPT 进行写
了作家的角色,而人类作家更像一名编辑。 作。莫言老师回答说他曾用 ChatGPT 给余华写
最后,我想简单介绍两款日本目前比较常 过颁奖词,尽管软件生成的文本看起来很有道
见的 AI 小说生成器。第一款是“AI 小说家”, 理,但又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它与人类相似,但
与 ChatGPT 相似,你先输入几行文字,人工智 不同于人类,而“像不像、是不是”的最终裁判
能会自动生成后续内容,你可以通过设置来 权是人类努力掌握在手中的,但这种理所应当
改变作品的文体,还可以添加人物对话,人工 的基础前提并不是不能被质疑的。
智能还可以自动设定各种人物角色。第二款是 例如,走走老师已经使用了 AI 评阅者。在
“Furukoto”,它主要学习一些编剧的创作手法, 深度学习过程中,人工智能已经承担了阅读的
可以自动生成剧本,创作出能够被人们理解的 功能。因此,我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秉持本杰
故事。2022 年,日本首次尝试将人工智能创作 明·伯根所说的“人类具身模拟的优越性”是不
的剧本拍成一部短片电影《少年背后发芽》,这 合理的。个人体验的、现实的、情景的活动是否
部电影在第 17 届大阪亚洲电影节上映,讲述一 已经被大数据时代的虚拟生活所代替?人类灵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21

肉分离的“无身”时代是否已经开启?人工智 悖论,就越好、越“核”。在传统的人工智能测试
能领域的“无身”理论实际上与具身模拟猜想 中,这可能是一个扣分点,但现在却成为一个加
形成对立,对计算心智的位置主体性有强烈的 分点。这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获得审美主体性
主张。然而,我仍然认为这一理论并没有放弃人 的证明,甚至成为裁判和价值立法者。如果主体
类作为裁判的地位,尽管这种坚持已经变得非 性的融合嵌入已经成为现实,那么我认为再多
常虚弱,这种虚弱已经开始在一些人类创作的 的抵抗可能都是徒劳的,人类对自身优越性的
作品中体现,尤其是在电影或游戏等方面,例如 坚持也可能是徒劳的。只要创作仍然需要读者、
早期的《头号玩家》和最近的《瞬息全宇宙》
《沉 需要被接受,那么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现实,正如
默意志》等作品,都展示了创作者对未来的想 上半场王子瓜老师所说的“AI 对人类世界的塑
象和预测,表达了个人经验脱离身体存在的可 造”。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人
能性。甚至这种“无身”化的体验,可以让个人 类如何真正确认自己是“人”,这会成为一个更
的心智经验变得更为丰富。 加复杂和艰难的问题。
如果体验和刺激能够聚集到神经元或类 三三:生成式 AI 对文学及延伸领域的影响
神经元的层面,那么“无身”很有可能是未来文 与发展前景
学、文化和娱乐发展的趋势。最近有一段抖音视 我想从《格列佛游记》开始谈起。在该书的
频对《瞬息全宇宙》进行了戏仿,在短短 10 秒 第三章第五部分,存在这样一个场景:教授要求
内,将现实照片通过 AI 转化,形成大约 30 到 学生经常转动一个机械把手,这些把手可以随
40 个虚拟场景。虽然从主要人物到场景要素都 机生成一些字句,从而建立所有科学知识。根据
存在着很多粗糙和不合逻辑的问题,但创作者 这个观念,后来出现了“猴子和打字机”的思想
有意识地忽略这些问题,从中选取自己最喜欢 实验。假设我们把一台打字机交给一只猴子,它
的、承载潜在情感的画面,并对其进行评论文案 拥有无尽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它有可能偶然间
的再阐释。这很难不让我认为是以人工智能为 打出大英博物馆中的所有书籍。这个例子非常
基础、拓展人类认知和情感体验边界的表现。虚 有趣,它可以从语言的象征模型切入,也可以从
拟世界是否会进一步格式化和标准化我们的主 数学的无限本质进行讨论。在 2003 年,有人将
观生活、情感和思想体验?这是一个值得商榷 一台打字机交给了动物园里的一只猴子,经过
的问题。 很长时间,猴子只打出了 5 页纸,其中大部分都
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价值合法性可能不 是字母“S”,与百科全书毫无关联。在理论和现
依赖于对人类创作的模仿,而更依赖于对人类 实的偏差之间,存在一个陷阱,即当我们假设人
体验的掌控。正如上半场胡桑老师所说的“内 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是否能拥有情感以及
嵌”,这种内嵌在未来很可能会转化为同化或者 人工智能的最完美状态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对
融合。目前看来,这场革命很可能是从通俗或公 一个不确定的现实进行定义。也就是说,这种预
共文化产品领域开始。对于数据库而言,人类没 测是不合理的,因为现实与推测存在太大的差
有隐私。人工智能对虚拟生活的控制,对喜好、 异,在科学上是无法完成的,我们所讨论的前提
倾向和高频词汇的高效率提取,将使其能够更 条件也完全不同。
有预见性地确立自身创作的舆论价值和公民价 因此,在我看来,预测人工智能的发展似乎
值,从而进一步获得审美价值。 没有太大的意义,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回归到自
卡尔维诺所说的文学活动施行者所需的时 身。在这个时代下,人类将如何被重新定义?就
间和空间,以及仪式性的表达性重复,也将面临 像特修斯之船,每一块砖都在慢慢改变,人类变
“无身”化的挑战。例如,最近在亚文化中出现 成了一种全新的存在。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在这
了各种“核”审美,包括梦核、怪核、芭比核等。 个时代下,我们是否过于盲目崇拜科学。在这种
很多元素都是数据化和标志性的堆砌,甚至这 前提下,什么样的文学形式更契合当下时代?
种堆砌越无理性,越 AI 化,越让人认识到逻辑 然后回到创作者自身的反省,首先是在创作时
122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找到真正的自我,其次是对自身状态的觉察。我 意的革新能不能作为一个切面,具体地回应上
非常喜欢提到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顾恺之的 述有关新诗的困境、危机和未来等话语的讨论。
绘画手法被称为“春蚕吐丝”,他的线条非常细 此外,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问题意识
腻、坚韧而长,他一口气完成整个作品,线段之 的缘起,它并不完全来自我个人,而是来自我的
间没有间断。这种线段作为表现形式,具有作家 朋友李海鹏,他目前是南京大学的青年教师,他
个人的气息和风格。在现在的语境下,人工智能 希望讨论一种说“是”的诗学。中国新诗传统中
也许可以通过技术创作出非常细腻、坚韧的线, 有一个逡巡瞻顾的否定性的幽灵在徘徊,这个
但作家的气息在完整作品中目前还无法被替代。 否定性的诗学动机也构成八九十年代新诗风潮
写作者需要追寻、质问和警觉自我的部分, 中的一种内在逻辑,这种诗歌的感受逻辑在新
并用最真实、最贴切的感受去创作,那些细碎的 诗史中逐渐变成了一个大他者,内化为一种支
感受可以打破外界的秩序和完美状态的束缚。 配性的诗学观念。在新近的写作中,我们对于新
余静如老师提到,AI 绘画可能仍然停留在写实 诗的困境、未来的讨论或许均与“否定性的幽
的状态。当你给人工智能指令时,你向它灌输了 灵”有关。李海鹏提到,他对说“是”的诗学的
一种目的性,它会按照特定目的完美地执行。然 关注来源于他对骆一禾的重读。当我们将骆一
而,当我们以更加细致、片面的感受方式进入真 禾与海子放在一起讨论时,海子呈现出更多的
实语境时,它就可以抗衡一种完美的状态。 否定性面向,而骆一禾则呈现出更加正面的说
我之前从事过相关的法律工作,我想谈谈 “是”的文化构想。尽管两位诗人的诗大多是抒
一个法律概念,即“自由心证”,在中国也被称 情诗,并有追求文化史诗的抱负,但在这个意义
为“内心确信制度”。法官根据法律规定,可以 上,他们的诗歌质素可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这
根据内心的良知、理性等对证据进行取舍和评 是可以进一步关注的。
估证据的证明力,最终形成更加确信的制度。这 由于时间有限,我举一个具体例子来讨论
意味着法官拥有高于法律的个人内心部分,这 这个话题,即王子瓜的“游戏诗”,其中有一首
一部分具有象征意义,它表示一个人应当努力 名为《利特诗人卡西瓦的手风琴》的诗歌。这首
超越秩序的边界,向更良善、更正义的内心信念 诗的灵感来源于他玩《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
靠近和发展,而不是只依赖一个确定的标准来 的体验,提供了整本诗集《液晶的深渊》的方法
执行。电影《十二怒汉》对这个概念进行了非常 论或总体轮廓。在这首诗中,他提到了一个游戏
好的阐释,其结尾字幕为:
“法律是至高无上的, 中的 NPC(非玩家角色)名叫卡西瓦,他是一位
可仁慈高于法律呢?”在人工智能如此强大的 吟游诗人和宫廷诗人。卡西瓦守在某个地方等
时代,也许在这种语境中,
“仁慈”就是我们需 待玩家发现他,然后告诉玩家神庙的位置,以提
要接近的东西,我们需要用最真实、最贴切的感 升玩家的能力。实际上,卡西瓦是在继承他老师
受朝着更良善的方向发展,并避开纯粹追求秩 的遗愿,这是一种履行承诺的行为。我认为王子
序。我认为这样或许可以保留个体在人工智能 瓜的“游戏诗”所带来的启示在于,通过数字人
冲击下的文化振兴。 文媒介,如电子游戏这样的拟态系统和算法文
刘祎家:数字生活时代下新诗的维新与潜能 本,诗歌反而回归到了它古老的正义和母题,这
我希望讨论这个题目的目的在于,当前新 些母题涉及爱、承诺、责任、救赎,以及如何过一
诗讨论的现场非常热闹,我们生产了许多关乎 种良善的“人”的生活等等“希望的原理”。
新诗的困境、未来以及革新可能性的话语。然 在王子瓜的“游戏诗”中,除了强调卡西瓦
而,我认为这些讨论主要涉及诗坛的氛围以及 对玩家的承诺,以及展示神庙对抗邪恶力量的
背后的话语秩序,对于具体的写作,讨论得还不 正义性,还强调了游戏玩家的交互性叙事。除了
是很充分细致。我想,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我 玩家与游戏角色和游戏世界环境的交互外,这
们可以从青年诗人曹僧、王子瓜、炎石新近的写 本诗集特别强调玩游戏的情境。许多诗的题目
作聊开去,看看他们在新诗意识和形式方面锐 都是“一起玩《XXX》的下午或夜晚”,这种情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23

境就是“一起玩”。
“一起玩”并不是一个宅男 会,涉及人工智能话题。当时专家们比较共识的
独自在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对着液晶屏幕玩游 一点,是“人工智能”实际还处于比较基础的状
戏,而是把现实中的陪伴和两人或多人间情感 态,特别是在高级自然语言理解方面还很不尽
上的交互体验融入游戏这一算法文本构成的意 如人意,例如,数据的标识非常依赖人工。记得
义时空之中,融入与 NPC 的互动之中。由此,王 当时有人开玩笑说“人工智能”可能暂时还处
子瓜的诗将伦理性的内容引入到了作为虚拟现 于“人工智障”的水平。当时我对人工智能又好
实的电子媒介世界,而使虚拟的现实与“人”的 奇又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似乎人工智能还太依
现实相互振动。在这个意义上,拟态世界的意义 赖人,还需要很久的发展。2020 年,在上海举办
便并不完全依赖于那架空于“人”之现实的另 的那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则展示出人工智
一世界,而是由玩家自身的现实经验和陪伴状 能迅猛的发展。当时不少公司对于人工智能都
态所共同生成,通过两个或多个玩家在现实世 抱着学习的态度,让员工在会议期间暂停手头
界与算法文本之间的自由穿梭来实现意义的生 的工作专心“云参会”。出于好奇,我也主动听
产,从而共同塑造了一种当代青年的现实感。 了一些场会议,给我的印象是人工智能涉及行
王子瓜在上半场提到,电子游戏是当代人 业众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有包括规则制
的一种精神形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实感的一 定在内的许多问题需要统筹思考、需要完善。在
部分,它也涉及切身性问题。一方面,游戏里的 近几年的生活中能感受到人工智能开始被初步
故事本身可以召唤出人类生活中那些事关正义 运用以及运用得生硬的地方。但到了 2023 年,
和良善的母题,这些母题同样是诗歌写作所关 人工智能好像一下子就以较为成熟的面貌从屏
切的,或者说,诗歌中一些古老的关切反而通过 幕飞到了眼前。在这学期以前,我给学生布置课
数字时代的新媒介和新的文本系统被激活了, 程作业时会提醒一句:
“如有引用,请做好标注,
而这些关切在当下有关新诗的流行观念中可能 请勿抄袭。”到了这学期,我想了想又加上一句:
被置于过时、需要被扬弃的位置。另一方面,玩 “必须由自己完成。”学生听了笑,因为都知道
家在虚拟文本与相互陪伴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往 是提醒他们不要用 ChatGPT 来写作业的意思。
来穿梭,生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感性,也为游戏文 有关人工智能的报道,在今年上半年似乎
本本身赋予了伦理性。我认为这非常有趣,王子 格外密集,其中一些消息让我感到震惊。比如,
瓜的“游戏诗”提供了这样一种路径,古老的诗 人类中一员对人工智能机器人推心置腹后进行
歌伦理与一些经典的诗歌母题竟然是通过精心 了自我伤害,以及某些专业人士紧急“签署公
编织的数据和算法所生成的拟态系统重新召唤 开信呼吁暂停开发 AI(人工智能),等待相关安
出来的,这也提供了我们去识别何谓诗歌中的 全标准出台”。人类俨然置身科幻。这让我一下
“新”与“旧”一种很有意味的、复杂的视觉。此 子想起多年前的电影《机械姬》,虚构的电影情
外,曹僧、炎石各自有新的路向,但因为时间有 节到如今或已难辨真假。虽然电影中机器人艾
限,我今天就不做更多展开。今天我以王子瓜的 娃成功欺骗人类,但其令人不寒而栗的冷酷选
“游戏诗”来回应这个问题,即,新诗的潜能如 择,却显示出机器人艾娃与真正的人类存在着
何从人的切身的伦理性生存与具体的 AI 算法 巨大差异。可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
及其文本形态之间的新的关系中加以生成,这 已具备轻而易举伪造照片进而伪造历史现场的
一潜能又如何形塑新的现实感。 技术条件,也已有人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合成视
丁茜菡:对人工智能的印象及文学创作与 频实施诈骗,这些消息也让我感到情感上有些
批评上的认识 复杂。
我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比较少,可以谈一谈 有人抱怨原本期待的是人工智能可替代人
自己对人工智能印象的变化。 类进行简单重复的劳动,而非使从业人员到达
2018 年底,也就是五年前,我去听过一场 失业的边缘;有人预测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替
新闻、人工智能、自动化等专业共同举办的研讨 代的职业,并认真细致地列出了这些职业。前
124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一段时间见到一则图文在一些微信群中屡次转 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悲哀。”文学创作、文学
发,讲的是一家医院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安慰 批评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否只是一项“技术
病人家属时没有能够真正理解情境,因而让家 活”?在人工智能中,对人类适用的“个人情怀”
属有了被冒犯的感受,继而这个机器人被愤怒 又该到哪里去找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认为,人
的家属人为损坏了。这传达出的是人工智能还 类在人工智能的辅助或者干预下进行文学创作
存在很大不足的意思,同样反映出人们在人工 和文学批评时,继续选择保持人的意识和行为,
智能发展中功能被替代的危机感,尽管或许未 而不是放弃自身,这一点尤为重要。
来某一天人工智能理解情境方面的障碍就被跨 梁钺皓:赛博怀旧、数字劳工与专属产品,
越了。 人工智能时代的情绪与形象
我没有详细地看列出可能被人工智能代 我发言的核心观点是,在当前这个人工智
替职业的单子,也没有查找这张单子里有没有 能时代,现实生活转瞬即逝的速度比以往任何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这一项,至少在我看来, 时代都更快,我们写作中对于 AI 的想象不该仅
人类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不能被替代的。 仅停留于对未来的想象,还要重拾一种发现当
虽然如今已有一些人工智能写作和文本分析的 下的力量,我们要发现一个未知的当下世界。我
尝试在进行了,在完成数据统计等基本文本处 说这番话可能不是出于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尽
理工作及一定范围内的推理论证方面,目前人 管我以中文系博士生的身份被邀请参加此次会
工智能已显示出便捷优势,但人仍有难以替代 议,但我更倾向于以一个初学的写作者、世界的
的珍贵之处。 体验者和观察者的身份来讨论这个话题。
未来可能有人工智能的好创作、好文学批 我所理解的“现代世界”分为三个时代:机
评,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在这方面或可处于互 械工业时代、网络信息时代和现在的 AI 时代。
相欣赏的状态。关于这一点,我的脑海中甚至浮 为什么我首先提到了这三个时代?因为当我收
现了这样的有趣画面——人工智能和我们在座 到参加这个会议的通知时,我就想到了科塔萨
的各位一起开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研讨会。可 尔的《南方高速》,然后又想起了一个古老的名
是在构想出这个场景后,我又意识到自己没有 词“信息高速公路”,这是我小时候用来形容网
预先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个主体 络时代的一个词语。而今天,我们可能走上了另
来看的吗?而且还是有实体坐在会场上的?而 一条名为人工智能的“高速公路”。无论是在机
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不是需要主体 械工业时代的高速公路上,还是在信息高速公
的存在? 路上,还是在今天的人工智能高速公路上,我们
关于文学创作,格非老师说:
“小说需要表 都像科塔萨尔在《南方高速》中所写的那样:
“在
达你的个人经验。”人工智能的个人经验在哪 这样一个人人目视前方,也只知道目视前方的
里?人工智能是“让机器具有人类的智能”, 世界里,要这样向前飞驰。”因此,今天我们可
而人类除了要向人类自己看,也要向人类以外 能需要停下来,就像科塔萨尔在《南方高速》中
看,张新颖老师便意识到沈从文创作中的“文 描述的那场在高速公路上的大堵车一样,看看
学世界比人的世界大”,沈从文“就因为常常感 周围和当下发生了什么,我们和 AI 时代的人们
受到这个大于人的世界而叹息和忧愁”。那么, 之间发生了什么关系。
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能够看向人类之外,从而 最近,我读到耿弘明老师在《读书》杂志上
写出“比人的世界大”的文学世界吗?关于文 发表的文章《德雷福斯的人工智能“炼金术”》,
学批评,张新颖老师说:
“说出我要说的话。”许 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人文学者或从事相关领域的
多批评家都有着自己的批评观,人工智能在完 人,对于 AI 等科技的未来想象可能是难以把握
成文学批评的同时,拥有着怎样的批评观呢? 的。我们或许可以做出不错的预言,但几十年
陈平原老师说:
“假如将‘学问’做成了熟练的 后,这些预测可能会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因
‘技术活儿’,没有个人情怀在里面,对于人文学 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于 AI 出现而带来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25

的新情绪和新形象,或者说这些情绪和形象的 活?还是在我们的未来想象中,本身就充满对
新形式。 古老世界余晖的怀念?例如,在美剧《西部世
首 先,我 想 谈 谈“数 字 劳 工”这 一 形 象。 界》中出现的未来仿真人,但它们存在的主题
之前我们很少关注到这一群体的存在,直到 公园却是 19 世纪美国的西部世界,而不是外星
ChatGPT 这样的 AI 技术横空出世,我们才第一 人的世界或者赛博式的世界。因此,我对这种交
次认识到,原来存在这样一群类似于纺织女工 织的本质感到疑惑,这种交织是技术带来的幻
的人,他们在狭窄、逼仄的工厂里为大型 AI 模 觉吗?还是说这种交织能够恢复本雅明所认定
型标注数据,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制造了这 的在机械复制时代就已消失的光晕,例如刘宇
些模型,成了一个“虚拟巨兽”的生产者。不久 昆的小说《狩猎愉快》利用赛博格的躯体复活
之后,这个数字怪兽将取代他们的工作,将他们 了古老的魔法世界的光晕。面对这个困惑,作为
吞噬,他们最终将因为自己的劳动而失业。我觉 一个研究者,我可能无法给出答案,但作为一个
得类似“数字劳工”这样的形象,在人工智能蛮 写作者,我或许可以尝试回应它们。
横介入我们生活的时代中一定很常见。曾经在 最后,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因为我的推荐而
科幻小说中出现过的形象,如今真正浮出水面, 读了路内的《追随她的旅程》以后,与 ChatGPT
进入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用一种非科幻的 聊起了这部作品和他早已过去的大学时光。他
方式来发掘和记录它们。 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从业者,他非常坚定地告
其次,AI 孙燕姿引起了广泛关注。AI 孙 诉我,放心,AI 一定不会代替人类文学的创造
燕姿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人们利用最新技术制 力。虽然我认为他的乐观是幼稚、天真的,但可
造了一个怀旧的幻觉世界。AI 孙燕姿让我想 能正是因为有这些对我们非常信任的读者,我
起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狄金 们才要继续写作和研究,而不是处于未来可能
森仿真人》,这篇小说与今天这个涉及了大量诗 被取代的恐慌之中。对我来说,未来是什么并不
学讨论的会场非常契合。这篇小说讲述了一对 重要,文学将来是否会被取代也并不重要。更重
美国中产阶级夫妇购买一个仿真人版本的美 要的是在当下的世界,在这个如同哥斯拉转身
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将其放在家中陪伴他 的世界中,我们站在哥斯拉身上,在这个剧烈的
们。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因为在能 转身瞬间里我们可以捕捉到什么?
制造仿真人的世界里,他们竟然购买了一个在 许晔: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贴而成”,人
一百多年前就去世的诗人的仿体。这是一个用 工智能与文本的再语境化
科技来怀旧的故事,用最新的技术来满足中产 我想分享一些我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
阶级内心的孤独感和对诗歌的古老热情。小说 思考。
中的仿真人狄金森会写诗,虽然作者没有说明 在进行文献整理时,我们通常会摘录那些
诗歌是通过输入狄金森的人生数据而生成的, 能够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背景和支持的段落和句
还是因为它自然地面对这个世界而创作出来 子,类似于一堆零散的小卡片。然后,我们会以
的。这种未来科技与怀旧现实的组合,与汪雨萌 特定的方式重新组织它们,无论是按主题、历时
老师刚才提到的“核”审美颇有类似,而且在青 顺序或其他方式,以构建一个批判性的语境。对
年之中非常流行。 学术工作者而言,这种方式应该是熟悉的,而人
近几年,许多青年内心中产生了严重的怀 工智能的文字生成逻辑也与此类似。为了反思
旧情绪,怀旧情绪背后是对当前世界和未来的 人类写作和人工智能写作共有的引用、拼贴和
失望。虽然这些都不是新的话题,但我认为在古 重组逻辑,我们以本雅明的文稿为例。
老世界和未来世界的结合之中,它们会以一种 1925 年,本 雅 明(Walter Benjamin)在 撰 写
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值得我们关注和捕捉。 他的教师资格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时,受到
只是我现在对此感到疑虑,我们应该如何描述 超现实主义的拼贴方法和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启
这种现实?是古老的世界正在借助新的科技复 发,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完全用引文来构成
126 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5 期

一部著作。他的许多思考都是以类似的方式探 第一次,都是对当前问题的新回应。因此我认为
索出来的。
《拱廊计划》的编辑 Rolf Tiedemann 人工智能的文字生产也不仅仅是模仿,或许我
评价这本未完成的作品时说:
“拱廊项目的碎 们可以认为它也是一种基于语境识别的创造性
片可以比作建造房屋的材料,房屋的轮廓刚刚 引用、拼贴和语境重构。由此观点引申开来,创
在地上标出,或者地基刚刚挖好……在地基旁 作的核心是否就是建构新的上下文?我们再继
边,我们可以看到整齐堆放的摘录,这些摘录将 续追问,
那么,
人和非人的
“创作”有何本质不同?
被用来建造墙壁;本雅明自己的思想将提供砂 这显然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问题,不是我
浆,将建筑物稳固住。”Howard Eiland 和 Kevin 能够回答的。但我想分享几个我对这个问题中
McLaughlin 是《拱廊计划》英文版的编辑和译 隐含话题的理解。第一个是刚才老师们讨论到
者,他们提道:
“本雅明将引用的片段和自己的 的关于非人的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的问题,
评论相结合,构成了一种深思熟虑的蒙太奇效 相比这个,我更关切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作为一
果。这些引用和评论从上千个不同的角度交汇 面镜子如何帮助我们探索人类智力,理解人类
在一起,在近代历史的各个时代引起震动。”对 脑子的思考方式。就像我最近看到的一条新闻,
本雅明而言,这种超越传统书籍形式的写作方 科研人员用计算机模拟某种鸟类筑巢的结构,
式与他的研究材料和对象密切相关,他研究的 在经过无数次尝试后,突然发现一个模型结果
是 18 世纪末以来的历史,当时随着大众媒介的 与自然界中的鸟巢完全一致。于是他们反推回
兴起,资料来源变得越来越丰富。而来到数字时 去,这个结果对应的数学模型反映出来的逻辑
代,AI 能够获取到的资料来源更是不计其数, 关系可能就是鸟类的筑巢逻辑。噢,原来鸟是这
这种写作范式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更得以显现。 么想的。我比较期待人工智能是否也可以帮助
当下,我再次尝试用这种文体进行写作, 我们探索“原来人是这么想的”。
将既有语段 / 语句作为一个个模块化单元,把 第二个话题,人工智能不是机械复制时代
它们从原语境里提取出来,对其进行“去语境 的延续,而是对它的一种革命性逆转。尽管我前
化”,然后进行“再语境化”的重新组织编排。在 面使用了大量引用、拼贴、重组等词语,看起来
这个过程中,我把对文本本身的创作放在一边, 与机械的复制粘贴拼凑没有多大差别,但实质
将关系、结构、上下文的创作作为工作的重心。 上,人工智能以更强大的技术手段试图实现现
我以此实践反思:通过辩证或并置不同观点,如 实世界中非技术的部分。它更接近人类的思考
何产生出新论点?通过对语境(context)而非语 模式,例如观察、分析推理、吸收信息和创造性
段 / 语句的创作,如何生产出独立于原文本的 模仿等。然而,我并不是技术乐观主义者,因此
意义,唤起新的认知和想象? 我最后想强调的一点是,我对人工智能和人类
对这一过程的辨析有助于推进我们对人工 文本创作的区别的思考。当人工智能将已经发
智能问题的思考,因为人工智能的文本生产过 生的事情重新包装和组合,并呈现给读者时,其
程也正是基于对现有海量文本的筛选、提取、拼 中实则隐含着一个完成的世界的概念。即便这
贴和重新语境化。而这与人类自然语言和文字 种生产依然会偶发地产生新的意味,但其工作
的产生过程相一致。正如 Julia Kristeva 在 1986 目标仅仅是提供一个完整的答案,类似于一个
年的《词语、对话和小说》(Word, Dialogue and “作品”的产物,而人类的创作实践是向前的、
Novel)一文中指出: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 开放的、不确定的。在这个过程中,运动、观察和
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 表达融为一体,它推动我们前进。此时,实践的
化。”同样地,我们日常说的每一句话也是基于 目标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提出一个问题。
对环境语境的细致入微的辨识,再对前人说过 宋阿曼:AI 写作是否会挑战“文学是人学”
的话语进行恰当引用或者重新组合。我想指出 这个命题
的是,每次我们说同一句话都不是简单的模仿。 本来我想谈谈 AI 的肉身性,或者说具身
因为通过对环境语境的细致考察,每一次都是 性,但刚才许多老师已经谈过。那我就谈一谈
2023 年第 5 期 东吴学术 127

AI 焦虑,这种焦虑大多来自作家、编剧和设计 或许会产生一些友好条例与公约。对具体个人
师等职业,谈谈这种情况,算是人工智能时代下 而言,保持学习,继续工作,尊重自我也尊重未
的一点人文关怀。文学在我们处身的时代背景 知,可能是写作者比较自然的可行的办法。
之下,其自身已经缩水,抛开外在因素,主体经 方岩评议:
验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正在面临挑战。创作者主 回到一个常识:人类命运固然是技术和知
体经验的扁平塑造出一系列较为程式化、套路 识塑造的结果,但是知识和技术终究来自人类
化的文化产品,在这样作品影响下的受众也逐 的发明或虚构,所以,一直是人类在决定自身的
渐失去了审美耐心,而是追求即时的感官体验, 命运,而非其他。与之相伴生的人类关于技术的
或者干脆融进某种情绪共鸣。这种情绪共鸣让 焦虑反而更像是无用的知识,它们除了满足人
人有安全感,一种身处大多数人之中的安全,于 类自我强化的“主体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特
是有个人独特性、努力和少数人共鸣的能力整 别是历史的发展朝向非人类中心时,任何愤怒
体式微。 与伤感都带着自欺欺人的人类面相。人类一方
ChatGPT 不 断 更 迭,给 普 通 人,尤 其 是 作 面发明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却又在神话或拟
家们的自我调侃与焦虑提供了一个出口和对 人化知识和技术,这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分裂。历
象,所焦虑的绝不是技术,而是一事未竟又有新 史进程从来都是与技术变革深层次地捆绑在一
事的迫切感和挤压感。自从国内开始广泛探讨 起。这个过程并非单向的:一方面,ChatGPT 进
ChatGPT,我所在的单位《文艺报》专门辟出一 化至今还在依靠人类知识的投喂(是创造性地
个专栏,邀请了严肃文学作家、科幻作家、文学 投喂,而非愚蠢地提问);另一方面,这也在刺激
批评家、网络文学作家等文学领域内不同从业 人类重新思考、定义我们的职业、言行和思维。
者撰文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创作。中山大学的 换而言之,技术与人类一直在相互重新定义。我
老师郭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随着当代生活日 们不能只赞颂技术之于人类的福祉,而狭隘地
益坍缩为生存,丰富、丰满的人生历程坍缩为麻 将技术对人的冲击和改变视为恐惧和威胁。所
木不仁的生存挣扎,文学也随之坍塌成程式化 谓“威胁”和“恐惧”表现为一些职业、言行和
的套路。”我很认同这个思路,他很准确地看到 思维的改变和消逝,内在于其中的却是重新定
当代文学或当代文化本身的焦虑,这种主体焦 义人类的诸多可能性,可以把这些可能性理解
虑只是恰好被人工智能的发展所揭露了出来, 为人类的进化。不存在一种本质化定义的人类,
显得像人们写作只是在焦虑技术和信息。 更不存在经典和永恒意义上的人性,包括人在
重建具体的生活,或者说重建丰满、热烈、 内的所有与人相关的事物始终在流动、改变之
平静的、细节丰富的日常生活,或许是所有人抵 中。当一些职业、言行、思维改变和消失时,不是
抗焦虑的基本法则,这样才能用平常心去看待、 技术消灭了他们,而是人类自身不再需要了。因
使用科技产品。正如人类社会存在阶级差异、存 为在这些时刻关于人的定义变了,此刻的“人”
在贫富差异,未来在科技思维和产品的适用上 在彼时即为“非人”。简而言之,我们关于“人”
或许也将不均衡,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科技 的定义和想象远远落后于人与技术互动(或相
适用不均衡的焦虑或许也可以这样去缓解。 互定义)过程中所展现的可能性。稍稍改变和降
回到学科上,重建的不光是物质生活,还需 低一些人类在自我美化、自我崇高的“主体性”
要重新思考一些命题,刚才陈楸帆老师也说到 上的固执和狭隘,我们才能看到技术之于人类
了。对于学科而言,很多普遍命题都可以重新估 和历史的广阔可能性。被技术消灭是人类的宿
量,例如文学是人学,例如文学出自生活但高于 命,也是人类进化或重新定义的机遇——“非
生活。传统认识被挑战就意味着革新的可能,像 人”时刻的降临,是“新人”诞生的契机。
一个内向者和世界连通那样,和科技友好相处,
相处得好还能互相帮助。相处不好,或者人类最 【文字整理人】陈延英,同济大学人文学
卓越的头脑已经远远追不上 AI,这样的情况下 院硕士研究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