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8 年 10 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Oct. 2008

第 26 卷 第 5 期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Vol. 26 No. 5

当下网络诗歌对诗歌精神的建构与解构

毅 ,朱瑜雯
1 2

(1. 福建漳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福建 漳州 363000;2. 福建师范大学 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 网络诗歌以虚拟空间里的精神自由为旨归,张扬着众生和谐的人伦理想;以多维创作中人
性的共鸣为目的,真实地呈现出人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以诗作内容上的时代现实为内蕴,具体历史地传承
着当下的道德伦理状态。 同时,消费至上的欲望化写作、网络技术掩藏下的“无主体”特 征、虚 拟 空 间 个
性极端叛逆的精神内质,集中体现了网络诗歌对诗歌精神的无情解构。
[ 关键词] 网络诗歌;诗歌精神;建构;解构
[ 中图分类号] I 27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04 - 1710(2008)05 - 0557 - 07

对于网络诗歌,近年来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方法。 以诗人桑克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把它称为
“网络体诗歌” ,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网络诗歌”,指出这种诗歌形态只是刊载媒介和传播方式的
[1]

变化,不是本质性的变化。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聚焦在“网络”这个限定词上,如诗人冰马指出,如果把网络
对于诗歌的作用仅仅定位在“媒体”不免无知或者浅薄。 因为诗歌在网络上的表现有其不同的“形态”,例
如诗歌网络论坛的功能是迅速发表和交流作品,它是自由的、双向的、匿名的,而非仅仅“媒体”的喇叭似
的声音单向传送;诗歌网络刊物的功能接近于“诗歌媒体”,其差别在于“非权威性”、非组织性和非付费
。 学者王一川在《 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 一文中也对超链接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文本资
[2]

。 笔者认为,网络诗歌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3]
源的丰富性、文本的多义性和阅读的开放性作出肯定
义的网络诗歌是从传播媒介角度来说的,一切通过网络创作和传播的诗作都叫网络诗歌,它既包括平媒
诗歌(经典或非经典诗)的网络化,即把已经纸媒生成的诗作张贴在电子布告栏上,也包括直接临屏原创
的诗歌作品;狭义的网络诗歌则着眼于制作方式,指的是利用电脑的多媒体技术所创作的数字式文本,这
种文本使用了网络语言,可以整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具声、光、色之美,也被称为超文本诗歌。 传媒学家
麦克卢汉指出:“选择媒介的意义远远超过媒介所负载的内容本身。” 可见,如果考虑了网络的载体性,
[4]

就不能单纯以诗论诗,还必须讨论网络特质对诗歌精神的影响。
网络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只要正视它们在网络中已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直面网络诗歌
之于精神世界的影响,就能够寻找出网络诗歌存在的现实意义。 网络诗歌以情感性和网络性为基本原
则,通过对原创主体的生命体验和对社会心理的精神性影响来对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内在地发挥自己的
作用,实现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而成为社会与时代的精神财富。 其实,渗透着人文特性的网络诗歌正以其
精神特质带给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一丝温情,使人不至于恐惧并厌倦喧嚣的世俗人生;体现着时代脉动
的网络诗歌揭开社会表层的面〗纱,呈现出强烈的民间批判意识,体现了后工业社会自由觉悟的种种可
能性。

一、网络诗歌对诗歌精神的建构
网络媒介从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愫出发,对诗歌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与阐释,以及由此生成的诗作
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诗歌精神的内涵,而且促进了诗歌精神的历史变迁。 伽达默尔曾说:“游戏在自

[ 收稿日期]2008 - 05 - 21
[ 作者简介] 任毅(1972 - ),男,湖北十堰人,福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诗学研究。

557
2008 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5期

身中含有一种意义内容,具有一个自身独有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游戏活动中已投入了一种独特的甚而
是神圣的严肃,然而,在游戏行为中规定积极活动之此在的所有目的关联并不是简单地消失的,而是以特
[5]
有的方式化出的。” 网络诗歌即是源于在线的虚拟游戏,它可以在积极互动中使参与者交流人生感悟,
也可以在广泛关联中建构数字时代的诗歌精神,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扩展人类精神的空间。 游戏世界的人
文意义、在线空间的活性元素以及虚拟世界的符号精神,就是网络诗歌基于后现代话语逻辑,向人们不断
演绎的数字化时代的后人文图景,也是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较为常见的网络审美精神。 网络诗歌
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带动与制约中,坚持着自身对美、崇高、理想、人性的不懈追求;在互联网之于人类精
神的技术冲击中,保持着诗歌人文价值的本体独立;在消闲的互动游戏中,担负着建构人类精神世界的
职责。
(一)自由精神在虚拟空间展翅翱翔
网络写作者用匿名和虚拟的方式,表现最真实的自我甚至是无意识的超我,从而使自己的话语显现
在电子屏幕上任人点击与评论。 相对作品本身的文学意义而言,诗歌作者的人数和身份的重要性则显得
微乎其微。 网络诗歌的作者不但可以“不计后果”地多次隐藏自己的身份,而且还可以用多个笔名实验各
种作品。 在呈现个人抒情风格的网络诗歌中,原创主体获得了相对独立、自由的写作立场和心态,他们
“不再是原先那个被‘叙事’的人,不是离开了那个宏大叙事就茫然无措、不能生活的、丧失掉主体内涵的
人” 。 网络的虚拟匿名机制使他们拥有自由选择自己“身份”的权利,在网络上尽情地表现自我,保持自
[6]

我和作品的独立品格。 因此,网络诗人仿佛是文化精英群体中的民间人士和民间的文化精英组成的边缘
化群体,而主流文学风格或思想涉及的不全面恰恰给在此时出现的网络诗歌留出了大量的言说空间。
文学需要来自民间的生命力,来弥补“主流文学”在当下社会缺少快餐式阅读的不足。 网络为诗人的
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诗歌写作的自由、网上发表的自由、在线阅读的自由和即时交流的
自由。 原创主体的隐身和搁置使其自由地去观察、审视、分析、陈述现象世界,并充分重视差异性、个人性
的概括、考察与辨析。 无论诗坛前辈、业余写手或是网络游民,都能够运用独立的思想进行自由的批判,
轻松地实现网上发表作品的愿望,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学刊物的垄断地位,为大众赢得了发表言论的机会。
不可否认,网络诗歌大众化也存在着庸俗替代崇高、边缘解构中心的问题,如在网络诗歌话语中,既
有对传统文化价值和诗歌固有的语义内涵的公然嘲讽和叛逆,也有直接以口语入诗的大胆举动。 但是,
从整个诗歌创作方面的意义上而言,网络表现了最真实的自我,从而使文学的话语权回归了每个自我,实
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自由理念,活跃了社会舆论的激情,激发了大众说话的热情,改变了诗歌的功利
性,还原了诗歌纯真的内在精神。
(二)人性共鸣在互动空间延伸滋长
英国哲学家休谟曾提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多
[7]
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网络诗歌的作者和读者正是在这样的意义层面上进
行着讨论、交流、沟通,以发帖和诗歌等方式实现自我主张的阐述和心灵情感的慰藉。 一对、一组、一群人
的互动成了最主要的网上交流方式,因此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在创作动机上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即网络
作者通常都怀有“寻求知音”的期待和“向人倾诉”的欲望来激励自己的网络写作,而他(她)上传到网络
的诗作也将立刻得到网友的共鸣和反馈。 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对话模式,每个人的思想都可
以得到尊重,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大众激情。
网络诗坛中,文学权威和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网友的褒贬跟帖、网站编辑的接纳程度、
网民的点击率和文学网站定期发布的作品 TOP 排行榜,则成为网络作品能否得到承认、网络写手能否被
网民认可的基本标准。 作者将作品发送到互联网上就是在向世界遍觅知音,而文学网民的点击或评说是
作品传播的信息反馈,更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网络诗人迅速地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对诗作加以
润色,甚至可以由读者直接在线修改,在诗歌文本中玩起无穷指涉的游戏,进行反复的创造和再创造。 例
如,“诗生活”网站上的每一首诗作后面都有“相关评论”、“下载文章”等相关栏目,通过“相关评论”,读者
可以发表自己对诗作的看法,作者也可以与读者交流,甚至根据网络反馈的信息随时修订自己的构思,作
558
任 毅等:当下网络诗歌对诗歌精神的建构与解构

者得到了直言不讳的批评,传递出网友们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和最真挚的心声。 此时,网络诗人最关心
的可能并不是创作能带来多少价值,而是充满了趣味的双向甚至多向交互性创作的过程。
在网络诗歌的发展趋势中,网络技术的特殊性为交互性创作提供了可能,促使网络诗歌逐步走向集
体化创作,形成艺术构思的群体化。 在构思方式方面,传统的文学构思完全是个人的艺术思维,诗人只是
普遍困乏的人群中少数几个认真的倾听者、思考者和记录者,要想通过个人的力量来影响一群人是困难
的,即使是集体创作,其集思广益的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 网络创作则不然,它可以由一人设定某一文学
题材或文体类型,让互联网上的众多网民共同就这个题目进行群体性艺术构思,然后集中大家的艺术智
慧进行创作。 这种方式产生的人性共鸣,表现出大家在做同一件事时的热情以及对现实感知而产生的相
同感动。 文学在这里走向了普通人,微观的个体思想折射出数字时代的诗歌精神。 BBS 诗歌作为一种文
本实验,虽然免不了粗糙和散乱,但却体现了网友们心灵的共鸣、志趣的相投,其人性的意义可能多于审
美的意义,而反观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往与心灵的沟通不也是艺术审美的题中之义吗?
(三)时代精神在网络诗中完整呈现
中国诗坛已走过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颂歌”和“战歌”时代,并体验过八九十年代的“朦胧诗”和
“先锋诗”阶段,世纪之初的中国诗坛又感受着“中年写作”和“网络诗歌”的时代洗礼。 透过历史,诗歌各
种形式的兴衰与时代背景更加紧密地胶合在一起。 当诗歌创作贴近现实人生、与时代情感发生共鸣时,
诗坛就会出现繁荣发展的景象,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等新诗人之于“五四”精神,艾青、戴望舒、田间
等诗人之于抗战情怀,七月诗人、九叶诗群之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朦胧诗之于新时期的来临,“第三代”之
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的“多元选择”时期,新诗的繁荣无不与诗歌的时代精神相表里;当诗歌创作片面
走进私我、远离时代情感的时候,诗坛就会出现萧条冷落的局面,比如世纪之交平媒诗歌的沉寂就与这段
时期平媒诗人片面追求形式主义、“私人化写作”,渐渐背离时代情愫有一定关系。
网络诗歌的作者和读者大都是紧跟时代浪潮的年轻人,他们是最早和最爱“触网”的人群,能够无所
顾及地在网络诗论中谈诗论道。 截止到 2006 年 12 月 31 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1. 37 亿人,其中 35
岁及以下的网民达到了 11 302 万人,占网民总数的 82. 5% ,足见年轻化程度之高。 这些年轻人通过频
[8]

繁地点击鼠标,自如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并随时跟贴评论、修改。 在网络诗歌平台上,年轻人可以
尽情游戏,尽情宣泄,而“这种游戏是一种自由自在的令人愉快的活动,人在这一活动中———无论是过程,
还是结果,都是彻底放松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 。
[9]

网络诗歌不仅在创作主体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大量运用了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例如晕(看
不懂)、VIP(贵宾)、拍砖(提意见)、顶(支持)、JJ(姐姐)、GG(哥哥)、灌水(发贴)、ID(身份)、88(再见),
等等。 这些时代语言正大量进入文学话语集合中,其利弊姑且不论,它们所承载的语言信息的确更新了
新诗外在音乐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特征,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得到一种轻松的联想
和娱乐,因而受到年轻网民的追捧。 当然,这些网络语言还处于“发展”阶段,能否延续下来、被社会广泛
认同,取决于它们与网络技术、社会现实、当代诗歌发展步伐的一致性。 网络诗歌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不
乏让人捧腹的轻松,也有提倡生活品位的闲适,
还有折射拼搏人生的励志,
无不投射出时代发展的印迹。
物质时代需要网络诗歌回归人的内心,后工业文明要求网络诗歌直面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文环境的
污染,瞬息变化的社会氛围更迫使网络诗歌为自身寻找生存发展的妙药。 于是,生活里的吃喝拉撒都可
以入诗,谈情说性更是家常便饭般的真实。 网络诗人沈浩波强调“下半身写作”的意义,认为网络诗歌“首
先意味着对于诗歌写作中上半身因素的清除”,对“知识、文化、传统、诗意、抒情、哲理、思考、承担、使命、
大师、经典、余味深长、回味无穷……这些属于上半身的词汇的反叛”,认为它们“与艺术无关,这些文人词
典里的东西与具备当下性的先锋诗歌无关” 。 他大量书写形而下的生活场景、事件和欲望,表达人生
[10]

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观念。 这些网络诗歌通过揭露阴暗场景,警示人们正视生活本身的真实;通过影响
社会心理,成为整个文化社会的精神财富;通过体验时代变迁,透视中国诗歌发展的面貌。 只有反映现实
的需要,折射生活正反面,回归时代现场,取消形而上的理性和隐喻的诗歌作品,才能引起网络读者的共
鸣,成为网络诗歌中的佳作,巩固网络诗歌的地位。
559
2008 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5期

二、网络诗歌对诗歌精神的解构
与万维网连接起来的“第四媒体”奇迹般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跨地域、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的沟
通,完成了从意识空间到物理空间的真实延续,架构了人类心灵沟通的便捷渠道。 网络诗歌从出现之初
就亮起了叛逆的刀锋,它聪明地利用手中的工具玩起了变身游戏:网络诗歌的写作面对的是屏幕、使用的
是鼠标键盘,而撇开了传统的“文房四宝”;网络诗歌的发表仅仅是按动鼠标,即可把自己的作品送上互联
网,呈现在大众眼前;网络诗歌的存在,被交付给了电子技术的软件和硬件。 然而,正如海德格尔论述的
“技术对‘此在’生命的遮蔽”一样 ,科学入侵艺术带来的往往是艺术与商业结盟,使艺术失去了技术难
[11]

以给予的精神特质,并无奈地面对和承受来自技术的精神漠视和价值放逐。 更何况网络诗歌不仅具有技
术以及匿名意识的通病,而且还像速食一样重在流通量和快速制造,有时非但不能给人带来审美感受,吃
多了还会使人反胃消化不良。 在势不可挡的技术革新和异常激烈的媒介竞争面前,诗歌精神面临着网络
诗歌的无情解构。
(一)消费时代欲望宣泄消解诗歌人文观念
透过网络诗歌解构式的后现代性和惟我独尊的个人经典和消遣游戏的外观特征,可看到隐藏在背后
的物欲消费潮流。 为了发出狂飙式的呐喊、消遣平淡的生活、找寻价值的定位,所谓的“网络诗人”、“驻站
诗人”进入了商业消费的腹地,化身生产作品的机器,日夜开工,炮制出超低空飞行的絮叨聒噪和未经打
磨的原生态语言,对诗歌精神的关注职责也蜕变为做秀似地迎合点击者无节制的欲望宣泄。 与此同时,
在可以触及大众神经的敏感区,一些拥有电脑又热爱诗歌的人们也在这里发挥自己堆砌石块和垃圾的能
力。 卫生间诗歌、浴池诗歌、随机诗、口水诗、垃圾桶诗都纷纷拿出他们的宣言,并对大众宣告自己的在场
性。 他们随机地将杂乱不堪的日常用品撒播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然后告诉人们:人就是欲望的堆砌物,但
欲望是虚无的,痛苦的,无法孕育的。 他们对诗歌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不屑及由此引发的麻木,也导致了诗
人自身及其作品中传统诗歌精神的支离破碎。
打开诗歌论坛的链接,有“下雨了小姑娘在哭 / 恋爱了小姑娘不哭了 / 雨也不下了”的浅薄;有“肉感女
孩又变成骨感女孩”的迎合异性喜好的“烦恼”描述;有“睡得很久又睡得无聊 / 又非要在无聊中呻吟出一
声”的真正无聊;有“在秘密花园拧下自我脑袋”的梦呓;有“故意的怪异 / 向你表示的 / 只能是空洞的空
洞”的怪异;有“好风、好天气、好阳光下 / 连续空喊大喊”的狂野;还有年纪轻轻就断言“我们所走的路 / 是
一条不知所终的路”的迷茫。 这些诗歌对社会阴暗面缺乏警醒,对底层的生活现实往往忽略,也未能在诗
里行间体现人的生存价值、生活的现实困境和一定人文价值的思考,为诗坛的精神区域留下的只是原始
欲望的空前松绑、创作意义的大幅减损以及思想深度的相应缩水。
曾几何时,诗歌该不该有其自身的社会功能,还是诗人们争论的话题,有些美学理论家主张“真善美
要统一”,还有些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波德莱尔把他的《 恶之花》 献给“虚伪的读者”是为了唤醒他们,
。 “梨花体”诗歌事件、“裸体朗诵”等现象都
[12]
并以精神的痛苦探索为代价去寻找整个人类的救赎之路
警示人们重新审视这个喧哗不已的诗坛,看看自身是否能用理性和真知来面对时代的变迁。 虽然不能要
求诗人像社会学家或政治家那样对社会现象有敏锐的观察和批判能力,但是,诗人也应对人类的整体处
境怀有同情之心、悲悯之情。 现实中的人类欲望的受禁区域和程度空前缩减带来的并不是自由的宣言,
而是将重被自己的欲望深深锁住。 自由的终点就是局限,快乐的顶点就是忧郁和空虚。
(二)新媒质时代的网络技术异化创作流程
读屏时代将网络媒介推向权利主体的巅峰,智能化也宣告网络技术之于诗歌艺术的革命意义,诗歌
创作只能在晕眩中接受着创作流程的异化。 一些西方学者很早就预见到,人作为一个主体,自己并没有
什么选择的权力,反而被权力的网络所控制,虽具主观能动性,但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的创作过
程甚至创作内容都是可能的。 20 世纪 60 年代诞生在大洋彼岸的人工智能化写诗计算机“爱比”就是最好
的佐证。 它“创作”了这样一首诗:

560
任 毅等:当下网络诗歌对诗歌精神的建构与解构

当它所有的渴望变得奇异
石头也呼吸爱
但是冰冷的树带着绝望退却
明亮变得模糊
石头享受柔抚
就如丝绸享受明亮
柔软光滑的绿色太阳夜
尽管堤岸变得明亮
但是奇特的明亮享受柔软
尽管爱因柔软绿色的晶体变得含糊
但爱在地球上奇异地带着渴望被慢慢呼吸
火亦变得柔软
在变得模糊的缓慢爱抚中
[13]258
薄雾的雪
有人认为,此创作主体对人的诗歌创作无疑提出了巨大挑战和难题,但笔者认为,这还不至于称之为
诗。 人的五官接触了世界的美丑才能激发自身的创作源泉。 作为人的创造物,通感也好,应和也罢,诗不
仅需要有呈现鲜活主体意识的内容,还要有形式上的美感,语言的节奏和韵律都需要诗人们“拈断数茎
须”地刻苦锤炼和反复打磨。
2004 年前后的中国诗坛也出现了“写诗软件”,但可明显看出机械语言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痕迹,在诗
歌的意象、细节处理中也存在多处硬伤。 比如有一首《 北方的思念》 :
雨巷盼望孤独
故乡的依稀揉白了
模糊的坐标
全是橡树的风景
思念你
心的座
甚至去了
美丽的春色
重回
[13]258
北方的思念
在人机对峙的时代,这篇机器生产的文学作品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文字和数字的游戏消遣,诗人是否
应该摒除数字和机器制造的虚假神话,在数字化的时代深入词语和生存现场呢? 技术的进步带来主体的
消亡,就像福柯断言“人之死”一样,在网络诗坛也流行着“诗人死了”的文学口号。 人需要什么,人被何种
权力或技术网络所控制,人的存在意义何在? 网络诗歌使人们相信,权力和技术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和创
作,在文学作品里可以只有技术的权力,也可能会没有人的存在。
(三)虚拟空间的精神内质彰显个性的反叛
网络虚拟世界里,个性反叛、自我宣泄已成为一种可能和预期,成为一种冲动和渴望,更成为一种时
尚和潮流。 网络诗歌创作中,诗歌是个体写作者的工具,可以自我打点得与众不同,也可以做一些角色扮
演的游戏自娱自乐。 与人们使用网络即时聊天工具交流、交友时屏蔽了身份、无所顾及地为自己争取虚
拟世界中的地位不同,网络诗歌提高的是这些“网络文化精英”的现实地位。 当这些所谓的文化精英生产
出具有某种独特个性的产品之后,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功利性,但传统诗歌创作的职业化和教化倾向的单
一功能也被打破了。 诗歌精神的个性反叛凭借网名的掩护,跨越“审美承担”和“现实名望”的盾牌,成为
新一季网络地位的象征。
561
2008 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5期

以 20 世纪“70 后”和“80 后”网络诗人的作品为代表,“小我”情结的空前膨胀变成了个性的内在体


验,自我的定位原则变成了诗歌的衡量标准,瞬间印象的无限延伸变成了理念的最终支撑。 个性的叛逆
源自他们童年的文革尾声记忆,源自他们成长浸染的改革开放的思想变革、强调个人价值的时代潮流,源
自他们面对的充满机遇与挑战、自主选择和选择的焦虑的市场化时代。 他们没有历史记忆的沉重包袱,
缺乏集体意识的约束,
而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个人世界。 他们的精神和艺术追求都力求自由自在,解构权威,
反叛成见。
有些网络诗歌表面看似放弃了表述符号秩序化、规范化的审美要求,但实际却一反世俗的审美规范
和文本形式,为诗坛增添了新的活力。 网络诗人城图于 2004 年 10 月 17 日发表在“榕树下”网站的“印象诗
歌”专栏中的诗作《他们杀害了我》就是一首需要变换角度去感受、转换思维去再创造的网络诗歌:
爸爸是买来博士
妈妈是人造美女
人前人后 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一对
我却一点也骄傲不起来
因为 我遗传了爸爸的愚笨
又继承了妈妈的 丑陋
我完了
他们就这样残忍地杀害了他们的下一代 我
在这个 靠漂亮和聪明竞争的现实
他们有罪
他们一点也不考虑他们结合的后果
他们有罪
他们杀害了我
[14]
却不见一滴血
这首诗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就像摇滚中的后朋克风格,颠覆了韵律,似乎仅仅依靠单音的迸发来表
现思想的暴力。 随着音乐节奏跳跃时,所有音符幻化出来的情绪会笼罩住你。 诗作者通过活泼机智、幽
默滑稽的语言将个体的快乐情绪传给读者,与此同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引起他们对人生、现实
的反思。 当然,如果说为个性而个性的诗歌还能接受的话,那么为了哗众取宠、惊吓他人的诗是否可以把
它贴上“不正当竞争”的标签呢? 诗作者刻意追求形式创新的态度,不免使语言、意义的表达也受到一定
程度的影响,立意单薄、刻意反叛、模式明显、露骨直白甚至过分刻薄等问题,都影响到了网络诗作的美学
价值,也影响到了读者的接受,所以应该慎重对待。

三、结 语
尼尔·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 中说:“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
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
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当下的网络诗歌以特殊娱乐的文体和
[15]

话语方式出现,其对于诗歌精神的营造以及人类置身其中的人文精神的浸润,无不是现代社会重建人类
生存价值本体论的艺术文化方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裂变与新生中绽放的“诗之花”,也可以在网络的文
学殿堂撒播人文理想价值的种子,科学技术革新在人类生存之真中正在放射出充满挚爱的智性光芒。 网
络诗歌之于诗歌精神的建构与解构的内在矛盾,使人们对于这一新生的文学样式曾经的判断总是遭到现
实的反驳。 以网络诗歌为契机,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的正是一种博大包容的情怀,对人类的现实存在而“世
界只为个体展开”的更大程度上的宽容。 网络诗歌在面对人性异化和人文漠视时,将现实中挖掘出来的
善或恶全都勇敢地予以呈现,让它们有机会穿越时空倾听不同的心灵的声音,不断建构着数字时代全新
的精神归宿与人文关怀。

562
任 毅等:当下网络诗歌对诗歌精神的建构与解构

[ 参考文献]
[1] 桑克. 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 J] . 诗探索,
2001(1):
1 - 2.
[2] 冰马. “留下多少好故事,讲给那后人听”———散记吴越诗会[ J] . 诗歌报,
2000(2):
10.
[3] 王一川. 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 [ J] . 大家,
2000(3):
200 - 202.
[4] 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泰格龙. 麦克卢汉精粹[ M] . 何道宽,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73.
[5] 伽达默尔 H G. 真理与方法[ M] . 王才勇,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147.
[6] 程光炜. 不知所终的旅行[ M] ∥程光炜. 岁月的遗照.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6.
[7] 大卫·休谟. 人性论:上册[ M] . 关文运,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6.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 十 九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 EB / OL] . [2008 - 01 - 23 ] . http:∥ image2. sina. com.
cn / IT / images / 2007 - 01 - 23 / U73P2T78D8548F3303DT20070123135802. doc# - Toc157144424.
[9] 康德. 判断力批判[ M] . 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156.
[10] 沈浩波. 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 EB / OL] . [2002 - 05 - 03] . http:∥www. ceqq. com / mjzy / Mjzy - lc / 008. HTM.
[11]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M] . 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99:
21.
[12] 波德莱尔. 恶之花[ M] . 杨松河,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58 - 59.
[13] 欧阳友权. 网络文学论纲[ 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14] 城图. 他们杀害了我[ EB / OL] . [2004 - 10 - 17] . http:∥article. rongshuxia. com / viewart. rs? aid = 2884036.
[15]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M] . 章艳,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

[ 责任编辑:林漫宙]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Poetic Spirit by Net Poe ms

REN Yi ,ZHU Yu-wen


1 2

(1. Chinese Dept.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2. Law School,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0,China)

Abstract:: Net poems take spiritual freedom in virtual space as pursue,advocate idealism of harmony,present
true depiction of complex modu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o achieve humanity echo in multidimensional poem
creation,inherit and pass down concretely and historically current morality and ethics with the content of contem-
porary socoal reality implied in poems. However,net poems also deconstruct mercilessly poetic spirit by desi-
rized writing with consumption supremacy,non-subject covered by network technology,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extreme individuality rebellion in the virtual world.
Key words: net poem;poetic spirit;construction;deconstruction

56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