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維摩詰所說經 3

我 昨 天 講「 一 時 , 佛 在 」這 個 在 字 , 講 得 不 清 楚 ,「 在 」就 是「 住 」的 意 思 。
佛 住 在 毘 耶 離 菴 羅 樹 園 。 這 個 住 分「 內 住 」和「 外 住 」, 也 就 是 分「 身 住 」和「 心
住」的不同。
「 身 住 」 分 四 種 : 第 一 種 是 「 化 處 住 」, 就 是 教 化 眾 生 的 住 處 , 就 是 釋 迦 牟
尼 佛 是 在 娑 婆 世 界 住 。 第 二 個 是 「 異 俗 住 」, 就 是 不 在 在 家 人 的 家 裡 住 , 在 僧 伽
藍 住 。 第 三 個 是 「 未 捨 壽 分 住 」, 就 是 沒 有 入 涅 槃 , 也 叫 做 住 。 第 四 個 是 「 威 儀
住 」, 行 住 坐 臥 的 威 儀 , 行 住 坐 臥 都 可 以 名 之 為 住 。 這 是 指 身 體 的 形 相 說 的 。 第
二 種 是 「 心 住 」, 也 叫 做 「 內 住 」, 就 是 昨 天 講 過 的 , 有 「 天 住 」、「 梵 住 」、「 聖
住 」、「 佛 住 」 這 四 種 。
在 我 們 發 心 修 學 聖 道 的 人 來 說,我 們 有 幾 個 住 ? 在 內 住 裡 邊,天 住、梵 住 、
聖住、佛住,我們一個住也沒有。我們沒有得定,我們心裡面虛妄分別,內住
裡邊,我們完全不及格。在外住(身住)裡邊,我們只有一點未捨壽分住,沒
有死也就算是住;行住坐臥都算是住。現在這裡是指佛說,佛現出來身相,我
們肉眼也可以看見他在毘耶離菴羅樹園這兒住。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比丘這個地方,只
是 說 「 大 比 丘 」, 也 有 讚 歎 的 味 道 , 就 是 簡 略 地 讚 歎 。 也 有 人 說 , 因 為 《 維 摩 詰
所說經》裡邊,維摩居士訶斥阿羅漢,那就是他沒有功德可讚歎了,所以在這
裡就不讚歎,只是讚歎菩薩。但是天台智者大師說,這個解釋不合道理,因為
在 〈 弟 子 品 〉 的 後 邊 〈 菩 薩 品 〉, 維 摩 居 士 也 訶 斥 菩 薩 了 , 那 為 什 麼 這 裡 又 讚 歎
菩薩呢?所以這個地方不能這麼說,不能說阿羅漢沒有功德可讚歎,其實阿羅
漢還是有功德可讚歎的,只是略去了,可以這麼說就好了。
讚 歎 菩 薩 這 裡 邊 有 總 歎 ,「 眾 所 知 識 」 這 一 句 話 是 總 歎 ; 下 邊 就 是 別 歎 , 就
是 比 較 詳 細 的 讚 歎。總 歎 就 是 這 麼 一 句 話;下 邊 有 很 多 的 話 來 讚 歎,
(昨天說過)
分三科:第一科是略歎自他德,第二科廣歎自他德,第三科鄰果歎德,就是分
這 麼 三 科,就 是 分 這 麼 三 大 段。第 一 段 略 歎 自 他 德 分 兩 科:第 一 科 是 略 歎 自 行 ,
自己用功修行的功德;第二科是略歎化他(化導眾生)的功德,分這麼兩科。
第一科略歎自行又分兩科:第一科是正歎,第二科釋歎。
「 大 智 本 行 皆 悉 成 就 」, 這 是 正 歎 , 正 式 讚 歎 , 這 些 大 菩 薩 自 己 用 功 修 行 的
功 德 是 很 多 , 但 是 只 提 出 來 「 大 智 」, 其 他 的 就 用 「 行 」 字 代 表 了 。 這 是 什 麼 意
思呢?這表示所有自己用功修行的事情裡面,智慧是最第一的,要學習智慧。
因為智慧是居於領導的地位,如果你沒有智慧,你就不能夠知道什麼是好、是
壞,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有罪過、什麼是有功德,你都不能辨別,你
就不能鑑別;不能鑑別,你的修行怎麼樣呢?就可想而知,也都是不及格了!
所以我們佛教徒要注意這一點。

1
維摩詰所說經 3

「 諸 佛 威 神 之 所 建 立 」: 菩 薩 修 行 成 就 了 很 多 的 功 德 , 當 然 是 他 自 己 肯 努
力,但是也是佛的威神的加持力(加持的力量)才能成就的。這可見我們眾生
肯用功修行,佛菩薩會幫我們忙的,會肯幫我們忙,幫助我們很快地有成就。
這是略歎菩薩自己修行的功德。
「 為 護 法 城 , 受 持 正 法 。 能 師 子 吼 , 名 聞 十 方 。 眾 人 不 請 , 友 而 安 之 」, 這
下邊是略歎菩薩化導眾生的功德,這是略歎。這裡邊第一句是讚歎菩薩化導眾
生的慈悲心,先是讚歎他這個心。
「 為 護 法 城 , 受 持 正 法 」:「 受 持 」 這 句 話 , 從 字 面 上 看 ,「 受 」: 領 納 在 心
叫 做 受 ;「 持 」是 不 失 , 不 忘 失 、 不 失 掉 , 叫 做 持 。 若 用 我 們 現 在 習 慣 上 說 的 話 ,
實在就是學習的意思,學習正法。學習正法,應該包括聞思修都在內的,聞、
思、修。怎麼樣學習佛法呢?就是聞思修這三個方法。什麼叫做「正法」呢?
正法兩個字怎麼講呢?聖人說的話叫做正法!正法也可以這麼講。當然就是語
言 文 字 的 佛 法,但 是 它 是 聖 人 講 的;佛 所 講 說 的、菩 薩 講 說 的、阿 羅 漢 講 說 的 ,
只 要 他 是 聖 人 , 他 說 的 是 正 法 。「 法 」 是 軌 持 的 意 思 , 它 能 夠 有 軌 持 的 作 用 。 譬
如 火 車 在 軌 道 上 走 就 是 安 全 的,若 是 脫 軌 了 就 危 險 了,就 是 不 可 以。佛、菩 薩 、
阿羅漢、一切聖人說的佛法就是個軌道,我們凡夫肯依教奉行的話,就是安全
的,就是從安樂的因到安樂的果。說是「我不肯學習,你說那個都是戲論,我
不學習!」那不見得安全。你自己承認你還是佛教徒,但是你若不學習聖人的
法語,就有問題!
「 受 持 正 法 」: 就 是 這 些 菩 薩 在 十 方 世 界 ( 可 以 這 樣 說 , 在 凡 夫 的 時 候 可 以
不提這件事,就是)已經得無生法忍、有高深的禪定的功夫、有了神通這樣的
聖人,在十方世界親近諸佛,在那裡學習佛法,這叫做受持正法。他為什麼要
受 持 正 法 呢 ? 「 為 護 法 城 」, 他 的 心 是 這 樣 子 , 為 護 法 城 , 所 以 要 學 習 佛 法 。
「 為 護 法 城 」 怎 麼 講 呢 ? 法 即 是 城 , 或 者 可 以 這 樣 說 。「 城 」 這 個 字 怎 麼 講
呢?防非禦敵謂之城。這當然是過去時代(不是現在)一個城、一個市、一個
地區裡面,周圍有城牆,保護裡邊人民的安全。敵人若來侵犯的時候,有一個
城 就 可 以 保 護 安 全 , 有 這 樣 意 思 。「 法 」 就 是 城 ; 這 樣 說 , 城 就 是 形 容 佛 法 的 作
用。若 是 能 夠 對 於 佛 法 有 信 心,肯 拿 出 來 精 神 時 間 學 習 佛 法,你 若 學 習 佛 法 了 ,
你 就 逐 漸 地 增 長 智 慧( 像 剛 才 我 說 的 )
,就 會 知 道 什 麼 是 罪 過、什 麼 事 情 有 罪 過 、
什麼事情有功德,那麼就避免、不做有罪過的事情,你做有功德的事情,那麼
你 就 是 安 全 了 , 這 就 是 得 到 佛 法 的 好 處 了 。「 法 」有 令 你 安 全 的 作 用 , 就 像「 城 」
有保護老百姓安全的意思,所以法即是城。
而「法」主要就是經律論這個白紙黑字、語言文字的佛法,這就是教法。
全 部 的 佛 法 可 以 用 四 個 字 來 解 釋,就 是 教、理、行、果,佛 法 分 這 麼 四 個 部 分 。

2
維摩詰所說經 3

「教」就是佛菩薩隨順這個地區的眾生的根性,所說的語言文字的佛法,這是
法 。「 理 」: 法 裡 邊 詮 釋 了 一 些 佛 菩 薩 的 智 慧 所 覺 悟 的 真 理 , 這 是 第 二 種 。「 行 」:
你明白佛法的道理之後,你要依佛法的真理為依據,去用功修行來改造自己。
「果」
:因 為 你 常 常 努 力 修 行,不 會 徒 勞 的,終 究 有 一 天 你 成 功 了,這 就 叫 做 果 。
分這麼四部分,小乘佛教也是這樣子,大乘佛教也是這樣子。但是小乘佛教就
是得阿羅漢果,小乘佛教不能成佛的,它說的佛法不能成佛;要大乘佛法發大
悲 心,能 得 一 切 種 智,才 能 成 佛,所 以 大 乘 佛 法 的 教 理 行 果 是 高 過 小 乘 佛 法 的 。
不管小乘、大乘都是法,都可以名之為城。法在世間的流行,對於眾生有
很大的功德,所以要保護它在世間,不要遭受到謗毀、不要遭受到破壞,讓它
順 利 地 流 通 在 世 間 , 來 利 益 一 切 眾 生 , 這 就 叫 做 「 為 護 法 城 」。「 護 」 就 是 保 護
它正常地流通,不要遭受到破壞和障礙,這樣講也是可以。
也是可以再作第二個解釋,法就是城,那麼這個法指什麼說的呢?就這個
「 理 」 說 的 , 教 理 行 果 的 理 說 的 。「 理 」 是 什 麼 呢 ? 我 們 現 在 這 個 生 命 體 就 是 五
蘊 色 受 想 行 識、眼 耳 鼻 舌 身 意 這 些 組 成 的 生 命,這 些 都 是 寂 滅 相。諸 法 寂 滅 相 :
色是畢竟空的,受想行識也是畢竟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不生不滅的,諸法
如 義 , 這 就 叫 做 「 城 」, 這 也 就 是 所 謂 涅 槃 城 , 涅 槃 也 就 是 這 樣 子 。 這 個 城 是 一
切佛、一切大菩薩、阿羅漢、一切聖人都在這裡住,都在諸法如這裡住,一切
聖人都在這裡住。
我們雖然是凡夫,我們沒得聖道,我們也有這個諸法如,眼即是如,耳鼻
舌身意都是如,色聲香味觸法也是如,色受想行識也是如,都是如義。但是我
們沒能夠安住在這個城裡邊,沒有,我們心裡不在這裡住。我們這一念分別心
也可以說是城中的王、城中的主,也是在涅槃城這裡,但是它就是虛妄分別,
不是見煩惱、就是愛煩惱,他不高興諸法如,不在這裡住。這樣子就引起來很
多的苦惱,無量無邊的苦惱,所以佛菩薩這些大菩薩發大悲心,受持佛法,來
教 導 眾 生 :「 你 不 要 起 煩 惱 , 不 要 有 愛 煩 惱 、 不 要 有 見 煩 惱 。 你 能 證 悟 諸 法 如 的
時 候 , 你 是 安 樂 自 在 了 。 」 這 就 叫 做 「 護 法 城 」。「 為 護 法 城 , 受 持 正 法 」 是 這
樣意思。
這些大菩薩在十方世界、在諸佛那裡學習佛法,他的目的是為了教導眾生
轉 凡 成 聖 、 到 涅 槃 城 那 裡 去 , 所 以 叫 做 「 為 護 法 城 」, 也 可 以 這 麼 講 。 那 麼 這 樣
說呢,我們現在打禪七,在這裡坐禪,如果你能夠修奢摩他和毘缽舍那的話,
那 也 就 是 「 為 護 法 城 」,「 為 護 法 城 」 而 參 加 禪 的 法 會 , 也 可 以 這 樣 說 。 若 是 你
不 修 毘 缽 舍 那,就 沒 有 這 個 意 思 了。只 是 修 奢 摩 他,明 白 點 說,是 共 於 外 道 的 ,
外道也可以修奢摩他,也可以得四禪八定,可以得到非非想定的。所以我們用
功修行的時候,對外講,那也隨你的意思,這文宣可以做得很美都可以,但是

3
維摩詰所說經 3

事 實 上 你 若 裡 邊 沒 有 佛 法 的 氣 分 , 你 是 共 於 外 道 的 ,「 為 護 法 城 」 這 句 話 不 及 格
了。
這一句話是說菩薩他在十方佛所學習佛法的目的。他的大悲心,要護持眾
生這一念清淨心,安住在第一義諦那裡的,就是這樣意思。

辛二、正歎化他功成
能師子吼,名聞十方。
這一句話就把「護法城」的相貌說出來了,怎麼樣護法城呢?怎麼樣護?
就 是 「 能 師 子 吼 」。 因 為 這 三 萬 二 千 菩 薩 不 是 一 般 的 菩 薩 , 那 是 八 地 以 上 的 大 菩
薩,他是證悟了諸法實相,就是證悟了師子吼三昧,他安住在第一義諦那裡,
他 能 夠 在 眾 生 的 世 界 宣 揚 佛 法 , 就 叫 做 「 師 子 吼 」。 師 子 吼 就 是 沒 有 恐 怖 , 心 無
怖畏。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上也有這樣的意味,什麼原因會有恐怖?就是
因 為 有 我 、 我 所 ,「 我 」 ! 你 有 我 、 我 所 的 這 種 執 著 , 你 就 有 恐 怖 , 就 是 有 恐 怖
的。菩薩他觀察色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眼無我無我所,耳鼻舌
身 意 無 我 無 我 所,觀 諸 法 都 是 無 我 無 我 所,都 是 畢 竟 寂 滅 相 的,就 沒 有 恐 怖 了 。
在 我 們 漢 文 佛 教 ( 我 的 分 別 心 也 是 很 多 ), 我 說 漢 文 佛 教 這 話 什 麼 意 思 ? 我
不用中國佛教這句話,如果用中國佛教的話,那麼藏文佛教也在內,藏文佛教
也是中國佛教,應該這麼說也是可以;如果說漢文佛教,就把藏文佛教不在內
了,所以我的意思是在這裡,這是我的分別心。漢文佛教我們是學習大乘、重
視 大 乘 , 多 少 有 一 點 輕 視 小 乘 , 其 實 是 不 應 該 的 , 不 應 該 輕 視 小 乘 。 我 們 讀《 阿
含經》的時候,一直地說無我無我所:色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無 我 無 我 所,一 直 地 這 麼 講。但 是 在 大 乘 經 裡 面,我 們 若 不 注 意 ,
就好像大乘佛法不是這樣意思,其實大乘經也是主張無我無我所的。你讀《金
剛 經 》, 從 開 頭 就 是 無 我 , 一 直 到 最 後 還 是 無 我 。 不 過 大 乘 佛 法 說 無 我 ── 人 無
我、還有法無我,法無我這一方面是比小乘佛教深刻了一點。
「 能 師 子 吼 」, 這 是 很 明 顯 的 是 因 為 有 無 我 的 智 慧 的 關 係 , 所 以 能 夠 沒 有 恐
怖 。 我 們 學 習 《 中 觀 論 》 的 時 候 ,《 中 觀 論 》 還 非 常 重 視 無 我 觀 的 , 重 視 人 無 我
觀──重視薩迦耶見無我無我所,不是補特伽羅無我,重視這一點;當然也還
要修法空觀,我空觀、法空觀都應該修。就算是我們有一點道心,有向道的意
願,不願意空過光陰、把寶貴的光陰都浪費了,不願意那樣,你歡喜用功;如
果你不修無我觀,你的恐怖心一直還是在的。你若不相信我的話,你就試試。
你不修無我觀,你一直地有恐怖。我們平常說,若有老虎來了,我們可能會害
怕,不然的話有什麼好害怕的呢?其實不是,我們恐怖心到處都有恐怖,隨時
隨處都有恐怖的,你仔細觀察你就知道。現在說,當然不是凡夫境界,這是指

4
維摩詰所說經 3

大菩薩境界,能師子吼,就是對我們宣揚佛法的真理,叫我們不要起煩惱,主
要 就 是 這 麼 一 點 ,要 斷 煩 惱 。
「 名 聞 十 方 」: 因 為 這 些 大 菩 薩 度 化 眾 生 , 弘 揚 佛 法 , 不 只 是 在 一 個 地 方 ,
他 十 方 世 界 都 能 夠 現 身 說 法 、 普 度 眾 生 的 , 就 像〈 普 門 品 〉說 的 。 觀 世 音 菩 薩 。
你看《華嚴經》第八地菩薩,第八地菩薩本來是要入於空寂,就是要入無餘涅
槃 、 不 度 眾 生 了 , 然 後 十 方 諸 佛 摩 頂 來 勸 他 :「 你 不 要 入 無 餘 涅 槃 , 你 以 前 發 過
大悲心要度眾生,你現在應該發大悲心。」這樣子像智者大師說的從空出假,
他就能在十方世界同時地現身說法,隨其所應現身說法,能有這種力量,八地
菩薩有這種境界。他在各地方弘揚佛法,當然這不是平常人,所以受到他度化
的眾生也應該是特別多了,所以大家都是稱名讚歎這位菩薩,所以名聞十方。
這表示這位菩薩他護法城很成功,這件事做得非常圓滿。

辛三、釋歎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這是再解釋護法城、師子吼、弘揚佛法的相貌。相貌是什麼樣的呢?就是
「 眾 人 不 請 , 友 而 安 之 」, 就 是 菩 薩 的 大 悲 心 不 待 你 請 求 , 他 就 主 動 地 來 教 化 你
了。菩薩是這樣子。不是你要請他,他才來為你說法,不是的,你不請,他就
來度化你、來救護你。不過這樣說,當然很明白地我們心裡面就有疑問。譬如
說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要梵天王、釋提桓因來請佛轉法輪,佛才說法,若不
請 就 好 像 不 說 了,那 麼 為 什 麼 菩 薩 是「 眾 人 不 請,友 而 安 之 」
,佛 沒 有 慈 悲 心 嗎 ?
佛的大悲心更是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的啊!更是這樣子。但是若是眾生請,表
示你本身的誠意。說法的時候,你有了誠意,比較順一點,感應道交的這件事
順一點。但是佛菩薩本身的慈悲心是不待你請求的。
「 友 而 安 之 」,「 友 」 這 個 字 怎 麼 講 呢 ? 一 般 地 說 , 大 家 的 意 願 、 意 志 相 投
就叫做友;同志、同一志願,就名之為友。司馬遷說得也很好,同明相照叫做
朋 友 ;「 朋 」 字 是 兩 個 月 亮 , 兩 個 月 亮 同 明 相 照 , 那 叫 做 朋 友 。 司 馬 遷 他 會 說 這
句話,也說得好。但是,同明相照這個明是光明,什麼叫做光明?那就不是司
馬遷能知道的了。佛法中的般若的智慧才是光明;沒有般若智慧有什麼光明?
都是黑暗的了。菩薩大悲心,願意和眾生做朋友,做朋友是在佛法上說,大家
共同地學習佛法;菩薩勸我們修學戒、定、慧,持戒、修定、修慧,菩薩也照
樣 也 這 樣 做 , 也 是 持 戒 、 修 定 、 修 慧 , 和 我 們 共 同 地 修 學 聖 道 , 所 以 叫 做「 友 」。
其實菩薩是已經成功的人,他勸我們修學戒、定、慧,他也照樣這樣做,給我
們 示 範 , 所 以 叫 做 友 。 而 這 目 的 是 什 麼 呢 ? 就 是 「 而 安 之 」。 我 們 眾 生 心 都 是 不
安的,心裡都是恐怖的;現在修學佛法,叫我們安住在第一義諦這裡,安住在

5
維摩詰所說經 3

戒、定、慧這裡,從這裡開始,友而安之,那麼這也就是護法城,也就是能師
子吼的意思。怎麼樣師子吼?就是這樣意思。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
菩薩他最初的時候,他發心受持正法是為了護法城,而做這件事的結果,
就 有 這 種 好 處 ,「 紹 隆 三 寶 , 能 使 不 絕 」, 繼 續 地 、 繼 續 不 斷 地 使 令 佛 法 興 盛 ,
這樣子三寶就不絕了,就不會斷絕的。怎麼叫做斷絕呢?譬如說釋迦牟尼佛他
成佛了以後,這個世界就沒有人成佛了,那麼這個佛就是斷了。釋迦牟尼佛成
佛以後,到多久多久之後,彌勒菩薩又成佛了,那麼就是沒有斷,繼續有人在
這 兒 成 佛 ,「 佛 寶 」 就 沒 有 斷 。「 法 寶 」 也 是 , 佛 法 繼 續 在 這 兒 流 傳 、 不 要 中 斷 。
「 僧 寶 」, 繼 續 有 人 在 這 裡 發 心 出 家 、 修 學 聖 道 , 那 麼 就 是 僧 寶 沒 有 斷 。 如 果 佛
法沒有人弘揚了,佛法就中斷了,那還會有人出家嗎?還有出家人嗎?當然是
沒有了,那就是都斷了。佛法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流傳,有人發無上菩提心,那
麼這個人將來就會成佛,如果沒有人發無上菩提心,就沒有人成佛了。如果說
是我們發聲聞的菩提心,學習小乘佛法,發聲聞人的菩提心、修學聖道,如果
成功了得阿羅漢,得阿羅漢就入無餘涅槃,就沒有人在這個世界建立佛法了。
現在好多的佛教史的學者認為大乘佛法是從小乘佛法流出來。但是我們若
讀《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 不 是 這 樣 意 思 , 是 小 乘 佛 法 從 大 乘 佛 法 流 出 來 的 ,《 摩
訶般若波羅蜜經》是這麼講,這是一個意思。其次,我們再想一想,發出離心
修學聖道,就是學習南傳佛教很好,修學四念處可以斷除去見煩惱、愛煩惱得
阿羅漢。得了阿羅漢以後,他也可能會弘揚佛法,就算是他也很有悲心,但是
終究有一天要入無餘涅槃,入無餘涅槃的話,他還能弘揚佛法嗎?就不能了。
說是有很多人得阿羅漢,很多人都入無餘涅槃了,那麼這個世界上誰來弘揚佛
法?沒有,沒有了。若是大乘佛教可不是了,大乘佛教這些菩薩和佛不入無餘
涅槃,所以這個世界上永久有佛、有菩薩在這裡弘揚佛法,佛法不會中斷的。
所以從這裡看出來,大乘佛法是非常重要,因為有佛菩薩在沒有三寶的地方、
沒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這時候才有阿羅漢出現世間,才有阿羅漢的。所以
我們對於小乘佛教特別地有恭敬心、特別地有信心,好!我讚歎這件事。但是
你 想 想 這 件 事,將 來 這 個 世 界 壞 了 的 時 候,這 些 小 乘 佛 教 學 者 就 算 是 修 行 成 功 、
入了無餘涅槃,以後這個世界上誰來弘揚佛法呢?你從這裡看,你對於佛教史
的 觀 點 應 該 是 改 變 了,一 定 是 小 乘 佛 法 從 大 乘 佛 法 裡 邊 流 出 的,一 定 是 這 樣 子 ;
而有人能得阿羅漢,也因為是有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的關係。
所 以 這 個 地 方 ,「 紹 隆 三 寶 , 能 使 不 絕 」 這 句 話 說 得 對 了 , 是 這 些 大 菩 薩 不
入 無 餘 涅 槃 , 他 感 覺 眾 生 在 生 死 裡 流 轉 很 苦 啊 , 我 不 能 入 無 餘 涅 槃 不 管 了 ,「 眾

6
維摩詰所說經 3

生在那兒受生死苦,關我什麼事?我要入無餘涅槃了!」菩薩沒有這個心情,
不 是 這 樣 的 心 情 的 。 菩 薩 「 能 師 子 吼 , 名 聞 十 方 ; 眾 人 不 請 , 友 而 安 之 」, 這 是
從菩薩積極地弘揚佛法那方面說,但是你有什麼成效呢?就是「紹隆三寶,能
使 不 絕 」, 這 是 他 的 成 效 , 使 令 這 個 世 界 永 久 有 佛 法 住 世 。
當 然 這 件 事 ( 現 在 我 玅 境 自 己 的 虛 妄 分 別 ), 我 感 覺 我 們 這 個 世 界 上 , 發 無
上菩提心的不多,發出離心的人可能會多一點;發出離心,生死是苦,我不願
意受生死了,我要修學戒定慧得涅槃,有這樣志願的人也不是很多,我感覺也
不是很多,但是比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多一點。什麼事情也都是因緣,譬如說很
多人修學聖道,我們到南傳佛教那裡去學習佛法,看很多人在那兒修四念處,
能 夠 少 欲 知 足 , 安 貧 樂 道 ; 那 麼 你 看 見 這 個 境 界 也 受 到 感 動 ,「 我 也 要 發 心 修
行!」這道理應該是這樣。那麼就可能發出離心的人就多了,但是發無上菩提
心的人不見。因為南傳佛教它就是這麼一個性格,它不去提倡大悲心,你去讀
《 阿 含 經 》, 你 看 , 它 沒 有 , 它 沒 有 這 一 點 。 你 用 心 地 去 讀 《 阿 含 經 》, 然 後 你
也用心地讀大乘經論,就很明顯的是不一樣;這大乘經論讚歎大悲心,這一點
是不一樣、不同的。
所 以 菩 薩 「 能 師 子 吼 , 名 聞 十 方 。 眾 人 不 請 , 友 而 安 之 」, 結 果 是 「 紹 隆 三
寶,能 使 不 絕 」
。但 是 紹 隆 三 寶「 寶 」這 個 字 也 應 該 再 解 釋 一 下,什 麼 叫 做 佛 寶 ?
什麼叫做法寶?什麼叫做僧寶?當然我玅境是一個很笨的人,我不懂什麼,我
是看到窺基大師的注解上解釋這件事,我才感覺到這個「寶」字是特別有個意
思的。
「 寶 」 這 個 字 在 《 寶 性 論 》 上 , 藏 經 上 有 這 本 書 ,《 究 竟 一 乘 寶 性 論 》, 它
用六個理由來解釋這個寶字。
第一個理由就是「希有」的意思:佛寶、法寶、僧寶,你若是沒有善根,
百千萬劫都不能遇見,佛寶、法寶、僧寶你不容易遇見的。但是人說「我們看
見很多出家人嘛!怎麼能說不容易遇見?」不是這樣說,我等一會告訴你;第
一個是希有義。
第 二 個 是「 明 淨 」的 意 思 : 為 什 麼 稱 之 為 寶 呢 ? 有 明 淨 的 意 思 , 就 是 清 淨 ,
他是沒有煩惱。煩惱是汙染的,貪、瞋、癡是很不清淨的東西。佛寶、法寶、
僧寶這裡面沒有煩惱的汙染,它是光明的、清淨的,所以叫做寶。
第 三 個 意 思 是 「 勢 力 」: 都 是 有 廣 大 的 神 通 的 境 界 ── 天 眼 通 、 天 耳 通 、 他
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還有一個漏盡通,有廣大的神通道力,所以叫做有勢
力。
第 四 個 意 思 「 能 莊 嚴 世 間 」: 譬 如 說 我 們 看 我 們 這 個 世 界 都 是 糞 土 的 境 界 ,
有什麼莊嚴?若看見金銀財寶,那就是莊嚴了,就比較莊嚴。說這個世界上都

7
維摩詰所說經 3

是煩惱的境界,本來這個世界大家可以和平共處,偏要製造戰爭叫你苦惱,你
看這是眾生的愚癡嘛!只有學習了佛法、修學聖道成功的人,他們心裡面沒有
煩惱,心裡面是清淨的戒、定、慧的境界,這是最莊嚴的,最莊嚴。清淨無量
功德的境界,這是莊嚴;其他的都是惑業苦,都是煩惱的境界,有什麼美呢?
這是第四。
第 五 是「 最 勝 」
:佛 法 僧 有 無 量 功 德 莊 嚴,這 是 最 殊 勝 的,其 他 的 都 不 殊 勝 ,
你就是做了轉輪聖王,你到了天上做天王,都是要掉下來到三惡道流轉的,就
是他不殊勝,他心裡面有煩惱,心裡面有我、我所;就是到了非非想天、得了
非 非 想 定 , 他 心 裡 面 還 有 我 、 我 所 。 我 們 讀 《 釋 禪 波 羅 蜜 》, 智 者 大 師 解 釋 禪 波
羅蜜那個地方,他解釋非非想天,非非想天的人當然禪定是最高了,在欲界、
色界,無色界他是最高的境界,究竟他是怎麼回事呢?智者大師的解釋:他自
己 認 為 他 就 是 「 我 」, 我 是 最 殊 勝 的 ! 他 有 這 個 思 想 , 叫 做 「 真 神 不 滅 」 ! 其 餘
的這一切的色受想行這一切一切法,都是無常、都是敗壞的,唯有這一念清淨
心 是 真 常 不 變 的 , 這 是 我 ! 這 叫 「 非 非 想 天 」, 非 非 想 天 就 是 這 麼 一 個 境 界 。 按
我們欲界的人來說,在他們來看,欲界是非常汙穢的,色界天就比較清淨,到
非非想天是最清淨的了,那他的高慢心是更高了。所以色界天、無色界天以上
的 人,他 們 看 我 們 欲 界 的 人,瞧 不 起 我 們,他 的 高 慢 心 非 常 了 不 得,最 高 慢 了 ,
他這個我很大很大的。說我很大,就是高慢心非常大,原來就是這麼回事,就
是我,所以這都是不莊嚴,佛法來看那是煩惱啊!你有我、我所,這是煩惱、
是汙穢的境界,那並不莊嚴,所以不是最殊勝,最殊勝的就是阿羅漢以上的聖
人都是最殊勝的。
第 六 個 意 思 是 「 不 變 」: 就 是 成 就 了 這 樣 殊 勝 的 功 德 以 後 , 不 會 再 失 掉 的 ,
不會再變化了,永久也不退轉了。所以那個功德是不可破壞的,這才可以稱之
為寶。
這 是 《 寶 性 論 》 上 的 話 ,「 真 寶 世 希 有 , 明 淨 及 勢 力 , 能 莊 嚴 世 間 , 最 勝 不
變等」這個偈頌,從六個條件讚歎寶的意思。
我 可 以 再 說 一 點 。 我 們 說 : 什 麼 叫 做「 佛 寶 」? 當 然「 一 時 , 佛 在 舍 衛 國 」,
佛這個字我們說過,就是得一切種智名之為佛。就是他斷除一切的煩惱了,有
廣大的智慧,還有廣大的慈悲心,能夠無窮無盡地、無盡期地利益安樂一切眾
生,這是佛寶。當然說有無量的相好莊嚴,那也是佛寶之一,但主要佛是有大
智慧境界,這是佛寶。
什麼叫做「法寶」?應該說大般涅槃是法寶,就是第一義諦這是法寶。我
們現在白紙黑字的經律論的書,這也是法,但是這個不是,這是法寶的方便,
方 便 的 法 寶,不 是 真 實 的 法 寶。因 為 這 些 書 都 可 以 用 火 燒 掉 的,這 是 可 破 壞 的 ,

8
維摩詰所說經 3

這能算什麼法寶呢?這不是真實的,是一個方便的法寶。我們由於語言文字的
法寶,從這裡開始學習,我們才能到達第一義諦的大般涅槃那裡去。大般涅槃
那個地方是真實、是最尊貴的,那是法寶。可是說語言文字的佛法不是真實的
法寶,但是對我們來說還是非常重要。我們若沒有語言文字的佛法,我們就不
能夠入門了,就不能學習佛法、證悟第一義諦,這件事辦不到了。所以雖然它
不是真實的法寶,但是非常重要,沒有這個法寶還不行的。我們學習了佛法,
若 有 人 問 我 們:什 麼 叫 做 法 寶 ? 你 應 該 知 道:大 般 涅 槃 是 法 寶 ! 應 該 是 這 麼 說 。
什麼叫做「僧寶」?要得聖道的人才是僧寶。得聖道的人,就是得無生法
忍的菩薩,有無我、無我所的智慧,須陀洹以上的聖人,這是僧寶。僧寶包括
兩種:小乘佛法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辟支佛,這是僧寶;大乘
佛法得無生法忍的這些菩薩,這都是僧寶。說是你現在還沒落髮,頭上還有頭
髮,穿的是在家衣服,不是出家人;但是你得無生法忍了,你就是僧寶!這可
見佛法是非常地真實!不重視表面的,重視真實、重視內心的清淨。這樣說,
我們沒得聖道的人就不在內了!不在內的。當然我們若常常看律,看道宣律師
的三大部、靈芝律師的注解,我們也就會容易生慚愧心,你沒得聖道嘛!這是
個問題。但是你能夠在佛法裡面肯受戒、你也肯修四念處,你慢慢地栽培,就
算是沒得聖道,但是你決定得聖道!今天沒得,但是以後一定是要得聖道了,
因 為 你 栽 培 善 根 了,有 因 必 有 果。
「 若 說 是 得 聖 道 才 是 僧 寶,那 我 現 在 不 是 僧 寶 ,
那我不要修行了!」不要修行不行,你若不栽培,你沒有希望了。你要努力地
栽培,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你有希望了,前途是光明的!
「 紹 隆 三 寶 」。 這 樣 說 , 道 理 是 一 樣 , 聖 僧 是 我 們 所 尊 敬 的 , 聖 僧 不 是 從 天
上掉下來的,是由凡夫僧努力用功修行成就的,那麼僧寶就不絕。你發無上菩
提心了,你將來就能成佛;現在沒有佛,終究有一天有人成佛,因為發無上菩
提心了,所以佛寶也不絕。佛寶也不絕,僧寶也不絕,自然會有人弘揚佛法,
所 以 法 寶 也 不 斷 絕 ;「 紹 隆 三 寶 , 能 使 不 絕 」。 這 一 句 話 , 就 是 因 為 前 邊 「 能 師
子 吼 , 名 聞 十 方 。 眾 人 不 請 , 友 而 安 之 」, 所 以 「 紹 隆 三 寶 , 能 使 不 絕 」。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這句話就是解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的。佛法在世間流通,天上的魔
王、這個世界上的外道,都不高興佛法的存在,就是要消滅佛法,佛法怎麼能
夠不絕呢?不要緊!我們這些菩薩和比丘僧肯努力地修學佛法,努力地修學四
念處,修學奢摩他得禪定了。得了禪定有兩件事,得了禪定以後一定是沒有愛
的,得了禪定就是得了色界的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把欲界的愛沒有了;沒
有愛了,有了禪定就容易有神通;有了神通能降伏天魔,不要說小鬼,天魔都

9
維摩詰所說經 3

能 降 伏。如 果 你 修 毘 缽 舍 那 的 智 慧,常 常 地 觀 一 切 法 空、無 我 無 我 所 這 樣 觀 察 ,


就能滅除一切的見煩惱。修禪定能滅除愛煩惱,修奢摩他能滅除愛煩惱,修毘
缽舍那能滅除見煩惱,各式各樣的顛倒執著就滅除去,就得到無漏的智慧了,
那麼你就能夠宣揚佛法,制諸外道,能制伏一切外道,外道不能和你對抗的,
所 以 「 紹 隆 三 寶 , 能 使 不 絕 」。 若 是 我 們 不 修 奢 摩 他 、 又 不 能 夠 修 毘 缽 舍 那 , 我
們也不能斷除愛煩惱、也不能斷除見煩惱,我們就是普普通通的這麼個境界,
你能夠降伏魔怨、制諸外道嗎?我看不能,我看不能。
當然說「我不願意修奢摩他、毘缽舍那,嫌麻煩哪,我就念阿彌陀佛好!」
念阿彌陀佛也好,也是好,到阿彌陀佛國去;如果你能念得成功,能到阿彌陀
佛國也不錯,也可以。到了阿彌陀佛國,你不能嫌麻煩的,阿彌陀佛還告訴你
要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的,還是要讀《金剛經》的,還是要修學聖道的。不過
那個時候和現在的心情不同,我們娑婆世界這個身體這堪能性不夠,這個身體
不行,這個身體冷了一點也不行、熱了也不行,餓了也不行、吃多了也不行,
很多的問題。到了阿彌陀佛國沒有這個問題了,這個身體是一個載道之器,修
學 聖 道 很 容 易 了 。 所 以 到 那 兒 去 , 阿 彌 陀 佛 給 你 講 《 金 剛 經 》, 你 還 是 要 修 奢 摩
他、毘缽舍那,斷除愛煩惱、斷除見煩惱,就得聖道了。得了聖道的時候,還
是 要 發 無 上 菩 提 心 的 ! 那 麼 你 也 就 可 以 「 降 伏 魔 怨 , 制 諸 外 道 」, 也 就 是 能 了 。

己二、廣歎自他德(分二科) 庚一、廣歎自行(分二科)
辛一、歎斷德(分三科) 壬一、總歎斷德
悉已清淨,
「 悉 已 清 淨,永 離 蓋 纏,心 常 安 住 無 礙 解 脫。念 定 總 持,辯 才 不 斷。布 施 、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前面是略歎自行化他的
功 德 , 已 經 講 完 了 。 下 邊 就 是 「 廣 歎 自 他 的 功 德 」, 就 是 文 句 多 了 一 點 , 文 相 多
了 一 點 。 這 也 是 分 兩 科 : 第 一 科 是 「 廣 歎 自 行 」, 第 二 科 「 廣 歎 化 他 」。 廣 歎 自
行 這 裡 邊 也 分 兩 段 : 第 一 是 「 斷 德 」, 第 二 是 「 智 德 」。
「 悉 已 清 淨 , 永 離 蓋 纏 」: 就 說 這 三 萬 二 千 菩 薩 , 眾 所 知 識 、 大 智 本 行 皆 悉
成 就 這 些 菩 薩,他 們 是「 悉 已 清 淨 」
,所 有 的 汙 染 ── 煩 惱 障( 愛 煩 惱、見 煩 惱 )、
所 知 障 ── 完 全 都 斷 除 去 了 。 剛 才 說 這 個 「 法 城 」 ── 第 一 義 諦 的 涅 槃 城 , 我 們
凡夫也是有,但是我們有三樣事把它障礙住了,就是惑業苦。惑業苦,就是無
量 無 邊 的 煩 惱,還 有 很 多 很 多 的 生 死 的 業 力,由 生 死 的 業 力 所 得 的 苦 惱 的 果 報 ,
惑業苦這三樣就把這個涅槃城遮蔽住了;雖然就是,但是還就好像幾千里以外
那 麼 遠 , 它 不 清 淨 。 現 在 這 些 大 菩 薩 經 過 無 量 劫 的 修 行 ,「 悉 已 清 淨 」, 這 惑 業
苦都清淨了、都清除了,把煩惱都斷除去了,他的涅槃城,那個離一切相、無

10
維摩詰所說經 3

分別的清淨的境界顯現出來了。當然沒有成佛,還有多少一點,當然那個有就
是 非 常 地 微 小 了 , 所 以 說 「 悉 已 清 淨 」。 這 一 句 話 也 是 總 說 的 。

壬二、別歎斷德
永離蓋纏,
「 永 離 蓋 纏 」 這 是 別 說 的 , 就 說 得 詳 細 一 點 。「 蓋 」 就 是 蓋 覆 的 意 思 。 修 行
人、用功修行的人受了戒,然後要修止觀、修四念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
這樣用功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使令心裡面清淨,但是偏有不清淨的東西來遮
覆 、 來 惱 亂 我 們 、 來 觸 惱 我 們 , 這 叫「 蓋 」, 蓋 住 了 , 那 個 清 淨 的 境 界 不 現 出 來 。
通常說是五蓋: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還有個疑,一共這五
種蓋,就是五種障礙。這五種障礙,障礙我們修行。
第一個就是「貪欲」的障礙:這個貪,就是我們有一個家,這個家使令我
們不能發心修學聖道,這是一個障礙。
第 二 是 「 瞋 恚 」: 瞋 恚 是 什 麼 呢 ? 瞋 恚 是 說 我 出 家 了 , 這 個 家 不 能 障 礙 我 ,
我從這個家解脫出來了;出了家以後受了戒,有的時候會犯了戒,同梵行者在
大 眾 裡 來 舉 發 你 :「 你 犯 了 什 麼 什 麼 戒 了 。 」 人 家 說 了 的 時 候 , 心 裡 不 高 興 , 就
是忿怒,這叫瞋。還有這個問題。
「昏沉睡眠」是什麼呢?說我出家、受了戒以後,修奢摩他止。假設你修
數 息 觀,用 息 作 所 緣 境 的 時 候,你 的 意 思 是 使 令 這 個 心 安 住 在 息 這 裡 明 靜 而 住 ,
但是昏沉來了、睡眠來了,就不能止了,奢摩他修不來了。用功修行的人是這
樣子,這是事實,你若用功你就會知道這個事情。這樣子,說止沒有止好,我
修觀,或者修不淨觀、或者修無我觀、修畢竟空觀,總而言之修四念處。觀是
心裡面去觀察思惟,奢摩他止是安住那裡不動。這兩個心理活動的相貌是不一
樣的,一動、一靜。
毘 缽 舍 那 觀 在 觀 察 的 時 候 就 不 昏 沉 了。譬 如 說 我 們 靜 坐 的 時 候,昏 沉 來 了 ,
輕微的昏沉你自己知道,重了的時候自己不知道了,不知道昏沉了。若輕微的
昏沉知道,那怎麼辦呢?你修觀。心裡面思惟:色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無我
無我所,修這個觀,這當然是一大套的。修無我觀是一大套,修諸法畢竟空觀
也是一大套,你要預先準備好的。你一思惟,這輕微的昏沉是沒有了,就破除
去了。但是有可能不令你那麼如意,就是掉舉來了。
什麼叫做「掉舉」呢?掉舉就是在你日常生活做事的這些經驗,如意的事
情,你自己特別感覺滿意的事情,忽然間就跑到你心裡面思惟,你不思惟無我
觀了、你不思惟一切法空觀,不思惟這個,思惟那個如意的事情去了,那就把
這 個 觀 就 破 壞 了 ;「 掉 」, 這 個 掉 舉 。 還 有 一 個「 悔 」, 悔 是 什 麼 呢 ? 悔 就 是 後 悔 。

11
維摩詰所說經 3

後悔是什麼意思?通常是說,一個就是做惡事,這個事情已經做過去,自己後
悔 了,
「 哎 呀,我 不 應 該 做 這 個 事 ! 」後 悔。有 的 時 候 做 了 一 些 功 德 的 事 情 後 悔 ,
「我不應該做!」可是一後悔的時候,也把你原來的無我觀障礙了。掉悔也是
障礙,掉悔障礙你修觀。
如果我們修止的時候昏沉睡眠沒有來,修觀的時候掉悔也沒有來,我們止
的時候也很滿意,觀的時候也很滿意;但是用功修行這件事,修觀你不能永久
地修觀,修止也不要永久地修止,止而後觀、觀而後止這樣子。最後有一個什
麼問題呢?有個捨,止、觀、捨,或者止、舉、捨,這三個字,我們等一會兒
還會講。
「捨」這個字,苦、樂、捨,譬如說我心裡感覺到苦惱,這是一個感覺;
我感覺快樂,是一個感覺;還有一個捨的感覺,就是不苦不樂,那個時候叫做
捨 , 這 個 捨 叫 做 「 受 捨 」, 就 是 你 感 覺 上 的 不 苦 不 樂 , 這 個 時 候 的 心 情 的 感 覺 叫
做捨。
用 功 修 行 的 時 候 這 個 捨 , 這 叫 做 「 行 捨 」。 行 捨 是 什 麼 意 思 呢 ? 就 是 你 修 止
修 觀 有 點 成 就 , 有 點 成 就 了 :「 心 平 等 性 、 心 正 直 性 、 心 無 功 用 性 」 叫 做 捨 。 這
幾句話是表示靜坐有一點成就的相貌,你靜坐的時候有點成就。譬如說我們打
禪七,你天天靜坐,一天坐很多支香,坐了很多個鐘頭,就容易出現這件事,
出現這個相貌。
怎麼叫做「心平等性」呢?我們的內心,原來我們不是佛教徒,或者我們
是佛教徒,但是我們並沒有修止觀,心就是在不平等的境界上活動。怎麼叫做
「 不 平 等 」呢 ? 就 是 心 裡 面 不 是 昏 沉 睡 眠 、 就 是 掉 舉 , 就 是 在 這 個 境 界 裡 面 動 ,
就是動亂的境界,不是一個好境界。現在我們發心坐禪的時候,我們按照佛菩
薩 在 經 論 裡 面 告 訴 我 們 的 方 法;我 剛 才 這 句 話 你 要 注 意 聽:佛 菩 薩 告 訴 我 們 的 !
不是玅境法師說的,玅境法師說的不值一個錢,不要;就是要佛菩薩說的。這
句話你要注意!人說的話不是決定靠得住的,要相信佛!佛菩薩在經論裡面說
的話是百分之百的可信!你要注意這句話。他告訴我們修止觀的方法,你若按
照這個方法去修行的時候,就改變了,我們原來的那種不平等的動亂的境界被
排除了、被消除了,心裡面平等的境界出來了。
什 麼 叫「 平 等 」的 境 界 呢 ? 心 裡 也 不 昏 沉 、 也 不 散 亂 、 也 不 掉 舉 。 不 昏 沉 ,
心 裡 面 就 是 明 了 ; 不 掉 舉 , 心 裡 面 就 是 寂 靜 , 就 是「 明 靜 」這 兩 個 字 。 不 昏 沉 、
也 不 掉 舉 , 就 是 心 裡 面 明 靜 , 這 個 明 靜 的 境 界 就 叫 做 「 平 等 」, 平 等 的 境 界 。 你
常常靜坐,你會出現這個境界,平等的相貌出現了。
出現了,有可能出現……我看連一分鐘都沒有,有可能有三十秒吧又破壞
了,不是昏沉來了、再不就是掉舉來了,就是又把這個境界破壞了。但是你常

12
維摩詰所說經 3

常靜坐、常常靜坐,就會進步,能有一分鐘、能有三分鐘、能有五分鐘、能有
一 刻 鐘、能 有 一 個 鐘 頭,在 一 個 鐘 頭 內,心 裡 面 明 靜 而 住,這 已 經 很 了 不 起 了 ,
很了不起!尤其是在社會上做事的人,很多的事情煩煩惱惱的,若是一靜坐有
這 個 出 現 ,「 哎 呀 ! 原 來 這 件 事 是 最 尊 貴 的 、 最 值 得 的 , 值 得 我 努 力 的 。 」 你 在
社 會 上 做 事 , 就 算 是 你 成 功 了 ; 我 們 看 《 三 國 志 》( 不 是 《 三 國 演 義 》) 說 劉 備
雙手過膝,雙手過膝什麼意思?就是拿到很多,他的手長,拿到很多。在社會
上 做 事 成 功 了 拿 到 很 多,拿 到 很 多,真 是 快 樂 嗎 ? 不 是,很 多 的 煩 惱。你 愈 多 ,
煩惱愈多,心裡老是不能夠明靜而住!所以現在我們在這禪堂裡靜坐,一無所
得 , 但 是 心 裡 面 明 靜 而 住 , 是 快 樂 的 , 是 快 樂 的 , 叫 做 「 心 平 等 性 」。
我 們 常 常 這 樣 用 功 靜 坐,進 步 了,就 不 需 要 特 別 地 注 意,就 能 夠 相 續 下 去 ,
這個明靜而住的平等的境界能夠相續下去。但是你初開始出現這個境界的時
候,你要努力地保護它,特別注意保護這個明靜而住的境界,叫它相續。但是
你 的 功 夫 若 進 步 了 , 不 用 保 護 , 它 任 運 地 、 自 然 地 相 續 下 去 , 叫 「 正 直 性 」。 心
平 等 性、心 正 直 性,這 個「 正 」就 是 前 面 那 個 明 靜 而 住,就 是 平 等 性 叫 做 正;
「直」
就是相續地,相續下去沒有變化。明靜而住的境界相續下去的時候,叫「心正
直 性 」。
但是你還是有時間性的,頂多是五十分鐘、頂多是一個鐘頭,你就知道這
功夫就到此為止,還是要亂的,心裡不是昏沉了、就是散亂了,你還是要注意
的。但 是 你 繼 續 努 力、繼 續 努 力,就 能 衝 破 這 個 難 關,就 不 需 要 特 別 地 保 護 它 、
勉 勵 自 己 要 保 護 它 , 不 用 , 它 自 然 地 還 是 相 續 下 去 ; 最 後 這 第 三 個 階 段 叫 做「 心
無 功 用 性 」。
第 一 是 「 心 平 等 性 」, 第 二 是 「 心 正 直 性 」, 第 三 「 心 無 功 用 性 」, 這 個 境 界
就 叫 做 「 捨 」, 這 是 靜 坐 的 時 候 你 成 就 的 相 貌 。 你 看 佛 菩 薩 這 修 止 觀 完 全 都 告 訴
你,你最初不成功的相貌、成功的相貌,通通都告訴你,他說話叫你明白,他
希望這句話能明白;不是隱藏的,說這話叫你不懂,佛菩薩沒有這個意思。叫
你容易懂,你懂,你才能這樣做,這是佛菩薩慈悲,也是佛菩薩大智慧,也是
佛菩薩沒有我、我所的關係。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這三個相貌
這叫做捨。若是這個境界出現了的時候,這表示你的功夫更進一步了。
但 是 我 們 還 沒 得 聖 道,所 以 自 己 到 這 個 時 候,說 我 能 夠 兩 個 鐘 頭 心 平 等 性 、
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就保持這個狀態。但是你還會有問題,你心裡還想:
這是對的嗎?你心裡還疑惑:這是對嗎?這還有疑惑,所以又有個疑來了,這
個疑來障礙你。
剛才說五蓋: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蓋,最後還有個疑蓋。現
在 把 這 個 蓋 通 通 都 沒 有 了,叫「 永 離 蓋 」
,蓋 沒 有 了。當 然 這 些 都 是 成 功 了 的 人 ,

13
維摩詰所說經 3

到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當然沒有這些問題。但是提出來這句話,這是給我們講
的 , 因 為 我 們 有 這 個 問 題 , 所 以 要 努 力 地 破 除 這 個 蓋 才 可 以 。 這 是 「 蓋 」。
「 纏 」是 纏 繞 的 意 思 , 這 也 都 是 汙 染 、 都 是 不 清 淨 , 汙 染 我 們 修 行 人 的 心 ,
叫你不得清淨;纏繞你、汙染你,叫你不得清淨。
這 個 「 纏 」, 第 一 個 是 「 無 慚 、 無 愧 」。 無 慚 愧 這 句 話 簡 單 地 說 , 就 是 不 知
道羞恥,叫做無慚、無愧;若知道羞恥,就是有慚愧了。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
呢?就是我們佛教徒修學聖道的時候,一定要持戒清淨;但是若是我們沒有慚
愧 的 心 情,持 戒 就 不 會 清 淨 了,就 是 障 礙 我 們 持 戒 清 淨。如 果 你 內 心 沒 有 慚 愧 ,
持戒不能清淨,就是做了錯誤的事情無所謂,那就沒有慚愧心了,這是障礙我
們持戒清淨。這是無慚、無愧。
還 有 剛 才 說 的 「 昏 沉 、 睡 眠 」。 無 慚 、 無 愧 是 兩 個 , 昏 沉 、 睡 眠 也 是 兩 個 。
昏 沉 、 睡 眠 就 是 障 礙 我 們 修 止 。 修 觀 的 時 候 又 是 掉 悔 ,「 掉 舉 、 惡 作 」。 惡 作 就
是 和 那 個「 悔 」字 是 一 樣 的。惡 作 這 句 話( 就 是 善 惡 的 惡,念 作「 ㄨ ˋ 」
,惡 作 ),
就 是 不 高 興 自 己 所 做 的 事 情 , 我 做 的 事 後 悔 了 ,「 我 怎 麼 做 這 種 事 情 呢 ! 」 就 是
後悔了。後悔本來是個好事,我做錯誤事情後悔了是好事;但是你若靜坐的時
候後悔,耽誤你止觀,障礙你的止觀了,那就變成一個業障、變成障礙了;所
以它也是纏。
無慚、無愧是破壞我們的持戒清淨;昏沉、睡眠是障礙我們修止;掉舉、
惡 作 是 障 礙 我 們 修 觀 ; 一 共 這 是 六 個 了 。 一 共 是 八 個 , 另 外 還 有 一 個「 嫉 、 慳 」:
嫉是嫉妒;慳是慳吝。這一共是八個纏,這是單獨指修行人沒成功的時候都有
這個問題。
「嫉、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同梵行者(大家共同地在這裡用功修行的
人 ), 因 為 都 沒 有 畢 業 ── 我 說 這 個 畢 業 倒 不 是 說 佛 學 院 三 年 畢 業 、 六 年 畢 業 ,
不 是 這 個 意 思 ;就 是 說 我 們 都 沒 得 聖 道 , 我 們 都 沒 得 四 禪 八 定 , 這 個 事 情 都 還 沒
做 成 功 , 都 是 有 所 不 足 的 人 。 譬 如 說 , 在 法 上( 本 來 是 兩 樣 : 一 個 財 、 一 個 法 ),
在法這方面,那個人他在佛學院學了二十年了,我在佛學院才學了五年,那當
然我有很多不知道的事要和他請問,但是他不願意告訴你。我靜坐的時候有問
題 , 我 要 請 問 你 , 他 不 告 訴 你 , 他 吝 法 :「 這 個 法 我 不 能 告 訴 你 」。 是 這 個 意 思 。
這 是 「 法 」。
或 者 是 「 財 」。 什 麼 財 呢 ? 吃 飯 也 是 財 , 穿 的 衣 服 也 是 財 , 你 住 的 房 子 、 衣
食住,通通都是財。這些財,我們同梵行者大家有的時候彼此間也是可以互通
有 無 的 ; 但 是 ,「 不 ! 我 不 給 你 。 我 很 多 的 財 , 我 都 不 給 你 。 」也 一 樣 , 是 慳 吝 、
嫉 妒,也 有 這 個 問 題。這 都 是 纏,纏 繞 修 行 人 的 心,叫 你 不 得 清 淨。現 在 是 說 :

14
維摩詰所說經 3

「 悉 已 清 淨 , 永 離 蓋 纏 」, 這 些 人 沒 有 這 個 問 題 了 , 這 些 大 菩 薩 的 修 行 人 沒 有 這
個問題,通通都破除去了,他心裡面沒有這些汙染了。
剛 才 我 們 說 這 個 「 五 蓋 」 和 「 八 纏 」, 是 就 我 們 普 通 的 人 、 我 們 才 發 心 用 功
的人說;那這些大菩薩都是超過阿羅漢的境界,那是更高深的境界,怎麼講這
些話呢?天台智者大師解釋,這裡邊也有粗、也有細,有粗顯的、有微細的;
智者大師舉出一個例子來說這微細的煩惱。譬如說阿羅漢(當然,小乘佛教學
者 可 能 是 不 高 興 聽 這 個 話 ), 阿 羅 漢 對 生 死 苦 惱 的 境 界 有 厭 離 心 , 對 於 涅 槃 有 愛
樂的心、有歡喜心,這在佛菩薩來看,這就是煩惱。你對於涅槃有愛樂心那就
叫做貪,你對於生死煩惱有厭離心那就是瞋,貪、瞋;這個和我們凡夫對於五
欲上的貪瞋那可不同,所以阿羅漢的煩惱是非常微細的。所以,這五蓋、八纏
也是有粗、有細的不同。我們在十八不共法裡面看,說到阿羅漢,阿羅漢有的
時 候 到 空 曠 的 地 方,也 會 大 喊 大 叫,也 會 這 樣 子;到 一 個 大 房 子 裡 面,是 空 的 ,
沒有人住,他到這房子會大叫幾聲,也會有這個事情。我們也可以挑阿羅漢的
毛 病;當 然,這 和 凡 夫 的 煩 惱 不 同,不 能 夠 挑 的。譬 如 說 若 是 過 一 個 小 河 的 話 ,
阿羅漢也可能會跳,會跳過去,那麼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這是不威儀!也可以
挑這毛病。但是,這都是在阿羅漢的清淨心表現出來一點習氣,不能夠用凡夫
的心情去訶斥阿羅漢,不應該是這樣子的。
我 講 這 個 《 濟 公 傳 》。 濟 公 最 後 走 了 , 他 寫 了 一 首 詞 , 他 說 :「 六 十 年 來 狼
藉,東壁打倒西壁,於今收拾歸來,依然水連天碧。」這是阿羅漢的文章啊!
我認為寫得好,這個詞是寫得好。
「 六 十 年 來 狼 藉 」: 這 個 濟 公 , 他 叫 做 「 濟 公 活 佛 」 或 者 「 濟 公 」, 他 到 六
十 歲,他 來 到 我 們 這 個 人 間 六 十 年,這 六 十 年 來 的 情 況 是 什 麼 樣 子 呢 ?「 狼 藉 」:
「狼藉」是什麼?就是很雜亂的,不規矩,一點也不整齊,是這樣意思。我看
《 濟 公 傳 》上 , 他 初 開 始 是 讀 書 人 , 也 還 是 很 文 雅 的 一 個 人 ; 但 是 出 了 家 以 後 ,
就是不守規矩,常常出去喝酒,就做這件事情。但是,我看《濟公傳》上並沒
有 說 他 吃 肉 , 沒 有 說 這 個 事 情 。 只 是 說 常 常 喝 酒 這 件 事 情 。 這 上 說 :「 六 十 年 來
狼 藉 」, 說 我 這 六 十 年 來 一 點 也 不 規 矩 , 但 是 你 們 不 要 誤 會 , 不 要 誤 會 ;「 東 壁
打倒西壁」
,這 句 話 就 是 形 容 他 狼 藉、不 規 矩 的 境 界 是 無 分 別 境 界,是 這 麼 意 思 。
我們凡夫做惡事、做善事、做功德事,都是用執著心來做的;但是濟公他有時
候 做 這 些 我 們 凡 夫 肉 眼 看 是 很 不 規 矩,但 是 他 是 沒 有 分 別 的,他 沒 有 染 汙 心。
「東
壁 打 倒 西 壁 」: 東 牆 和 西 牆 , 東 牆 把 西 牆 打 倒 了 , 東 牆 也 是 沒 有 分 別 心 , 西 牆 也
沒有分別心。怎麼會有這種事情,東壁會打倒西壁?但是就有這種事情,就表
示阿羅漢怎麼會有這種事情?是有這個事情,可是那都是清淨心,你不要誤會
他 。「 東 壁 打 倒 西 壁 」, 都 是 無 分 別 的 ; 雖 然 他 喝 酒 , 他 是 清 淨 心 , 和 凡 夫 的 染

15
維摩詰所說經 3

著 心 是 不 同 的 。「 東 壁 打 倒 西 壁 」。「 於 今 收 拾 歸 來 」, 現 在 他 要 入 涅 槃 、 要 走 了
的 時 候 , 再 檢 查 檢 查 我 這 一 生 有 什 麼 不 對 嗎 ? 說 :「 依 然 水 連 天 碧 」, 還 是 原 來
的 清 淨,一 點 沒 受 汙 染。我 剛 才 說,阿 羅 漢 他 要 過 河 的 時 候,他 可 能 會 跳 過 去 ;
他到空曠的地方會大叫幾聲,我們不要恥笑這件事,那都是清淨心的境界。
這 個 地 方 是 「 悉 已 清 淨 , 永 離 蓋 纏 」, 所 以 大 菩 薩 的 修 行 , 不 管 是 粗 顯 的 蓋
纏、是微細的蓋纏,這些大菩薩都清淨了,沒有這個蓋、也沒有這個纏了。
現在最苦惱的就是我們凡夫,初開始用功的時候,有的時候昏沉來了也沒
有辦法對治,有時候掉舉來了也是沒有辦法對治;我想修觀、觀不來,想要修
止、修不來。這是有兩種情形,我們現在靜坐的時候修止觀有兩個情形:就是
你的精神並沒有疲倦,精神旺盛的時候,但是止也止不來、觀也觀不來,當然
這是業障,這是有障礙,原來這些掉舉、惡作這些事情障礙我們,或者是昏沉
的事情障礙我們。但是也是一時一時的,並不是說你現在昏沉把你障住了,你
就失望了。不要!可能明天就好了,也可能是這樣子;這是第一。第二個情形
是精神疲倦了。譬如說,我精神旺盛的時候,止觀修得很滿意,但是到疲倦的
時候不行了,止也止不來、觀也觀不來,會有這個情形。這兩種情形你都不要
感覺到失望,不要。就是你這一天你修的止觀修得很好,沒有精神旺盛、疲倦
的差別,疲倦的時候我止觀也修得很好,當然旺盛的時候都修得好,你也不要
太歡喜,明天可能不行,明天就修不來了,有可能是這樣子。初開始用功都是
這樣子,好好壞壞、進進退退這樣子。幾時到那裡不退了,那就成功了!
但是其中有一樣事可以肯定的,就是年輕的時候比年老的時候好!我現在
很明顯的感覺到這裡。年輕的時候四大調和,其中主要就是心臟健康,心肝脾
肺腎五臟六腑都是健康的,所以你靜坐容易有成就;若是年老了就不一定。我
們這裡也可能有年紀大的人,但是你若身體健康就是還沒老,雖然你已經八十
歲、一百歲了,但是身體還健康,就是沒老,所以還是可以,還是有希望的。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