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正始玄风:自王弼、何晏起,于正始年间煽起玄风,提倡名教本于自然,以无为本。有无

之辩和名教自然之辩。该阶段属于魏晋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藏经于史:这一提法源自章太炎对经学的看法。章太炎所处的历史时期,需要对“国故”
的整理做出回应。章太炎的态度是以历史的眼光,整体性地看待中国学术。章太炎认为,
只有通过“历史”,才能为新建的“中国”提供“国性”。对于经与史,章太炎“夷六经
于古史”,认为六经都是古代史籍,经部与史部不必分别。其言:“《尚书》《春秋》,
都是史书,《周礼》著官制,《仪礼》详礼节,皆可列入史部。西方希腊以韵文记事,后
人谓之史诗,在中国则有《诗经》。至于《周易》,人皆谓是精研哲理之书,似与历史无
关,不知《周易》实历史之结晶,今所称社会学是也。”
六经皆“史”:“六经皆史”是清代史论家章学诚的重要史学理论之一。其在《文史通义 ·
易教》云:“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

论经与史的关系:
皮锡瑞《经学通论》:“孔子所作者,是为万世作经,不是为一代作史。···史是据事直书,
不立褒贬,是非自见;经是必借褒贬是非,以定制历法,为百王不易之常经。”
张之洞《书目问答》:“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
《朱子语类》:“看经书与看史书不同:史是皮外事物···若是经书有疑,这个是切己病
痛。”
廖平《知圣篇》:“经学与史学不同:史以断代为准,经乃百代之书;史泛言考订 ···经则
知其为百世而作,推诸四海而皆准。”

简述经学瓦解的学术脉络:
藏经于史---六经皆史---六经皆史料
古文经学:
刘歆(尊周宗经):诸子出于王官说(六经亦王官之学)---王阳明、章学诚(尊周宗经):
六经皆史(王官政教)---章太炎、刘师培(经史并重):六经皆史(傅斯年:史料) ---沈
文卓(经史并重):宗周王之学
司马迁(尊孔崇经):六艺之道折中于夫子,可谓既圣---康有为、廖平(尊孔崇经):六
经孔子作,出于王官为刘歆伪撰---胡适(经子并重):诸子不出于王官,救世之弊而起 ---
钱玄同、顾颉刚、冯友兰(弃经申子):诸子学才是哲学的正脉
简述《经学历史》中的经学发展“十期说”:
清嘉庆时江潘在《国潮汉学师承记》中将经学的发展分为十期,即三代、秦与汉初、西汉
东汉、晋、宋及齐以降、唐、宋、元明之际、清。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将经学的发
展分为十期,即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经学流传时代,七十子后学之传
承谱系;经学倡明时代,西汉早中期;经学极盛时代,西汉元、成之后汉;经学中衰期时
代,汉末至魏晋;经学分立时代,南北朝时期;经学统一时代,隋唐时期;经学变古时代
宋代经学;经学积衰时代,元明以降;经学复盛时代,清代经学。

1、试论述汉代经学与宋代经学联系与区别,并谈谈你的看法。
区别:汉代立博士官学、注重家法师法、发动今古文经学之争并重今文经学、谶纬学流行
宋代经学重义理轻训诂、尊孔发动孟子升格运动、怀疑经书全部或部分并非先儒所说由圣
贤所作、有汇集性经学著作。
联系:都是经学在不同向度的展开。二者均尊孔,一直提高儒学地位,并提倡统治者按经
学的理念治理国家。

2、论述经学瓦解的历史过程及我们今天如何对待经学?
经学瓦解历史过程,即从章学诚六经皆史到章太炎藏经于史,再到胡适的六经皆史料的提
出,经学率先从经史子集中分裂,与史与子并举;在与同西学沟通之中,经学被分解为文
史哲三科,经学不再是包含圣王治国之道的经典,退而成了为了研究古代历史状况的文本
材料。
现如今,经学的再度回归,掀起的经学热潮是在经学被瓦解后的重振,但是由整全到破裂
容易,想要将破裂的经学再度融合又将是一个需要整个时代的人共同努力的项目。在此期
间,如何给经学定位?按照真么样的逻辑整合经学?整合经学的思路逻辑是否需要参照西
学或是马学?这样做的方法是否经得起考验?等都是一些列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就一般情况而言,分而化之后的“经学”仍然是庞大的一门学问,将其放在哲学门,从而
以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就已经局限,但对初学者而言,这样的方法是最可行的方法,至于
经学的整合与打通对于当时的学子学习,仍不是一件易事。

材料一: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固曰:“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
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
立。非受命为何?”(《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仲舒对曰:“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
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
知变,而伤败乃至。”(《天人对策一》)
材料三:
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统矣。昔共工氏以水德间于
木火,与秦同运,非其次序,故皆不永。由是言之,祖宗之制盖有自然之应,顺时宜矣。
究观方士祠官之变,谷永之言,不亦正乎!不亦正乎!!(《汉书·郊祀志》)
材料四:
其中多汉儒说经之文:如六日七分出《易纬》,周天三百六十度四分度之一出《书
纬》,夏以十三月为正云云出《乐纬》;后世解经,不能不引。三纲大义,名教所尊,而
经无明文,出《礼纬含文嘉》。马融注《论语》引之,朱子注亦引之,岂得谓纬书皆邪说
乎?(《经学历史》)
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周易略例》)
(1)围绕上述材料,谈谈汉代经学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汉代立博士官学、注重家法师法、发动今古文经学之争并重今文经学、谶纬学流行

(2)论述汉代注重谶纬说经的原因,以及这一解经角度的经学史意义。
汉代政权的合法性 / 做注疏的方法导致纬学的盛行
意义:不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