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21 年電化學儲能十大技術新動向

如今的儲能行業正處於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

上到電池技術,下到工程應用,當前的電化學儲能尤其是鋰電儲能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變革
週期,大電芯、高電壓、水冷液冷等新產品新技術逐漸登上舞台,儲能系統向大容量方向在
持續演進。

身處其中的行業人士或許能夠深刻體會到,企業和專家們時常也會就某種技術展開激烈的交
鋒。 這也說明各種技術路線的發展前景還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有爭論才有發展,有質疑
才會進步。

新的一年,新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儲能 100 人"梳理了行業 10 大熱點技術動態,供各位


讀者參考。 如有不當,請批評指正。

技術一 大電芯

動力電池類型有圓柱、軟包、方形三種,從最早的 18650 圓柱電池開始,到來出現的方形鋁


殼電池和軟包電池,這些技術的演變主要是為了把單個電池的容量做大。

2020 年,寧德時代號稱 8000 次迴圈壽命的 280Ah 儲能專用電芯開始規模化量產;另一電池巨


頭比亞迪 302Ah 的儲能電芯也即將面市。

巨頭們的頻頻佈局表明,大電芯正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眾所周知,65Ah 是當前電池行業的一個基本門檻,把單體電芯做大,需要解決兩大挑戰:一
是電芯鼓脹問題,二是電芯散熱性能變差。

其中電芯散熱性能變差問題尤其突出且難以通過常規技術手段解決,"水冷+散熱器"的方式對
於單體大體積電芯的散熱改善效果有限,通過增大電芯散熱錶面積和改善電芯材料導熱性能
應該成為電池企業的研究重點。 畢竟,電芯溫度直接影響電池壽命。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陳永翀曾撰文指出,儲能需要大容量或大功率工作的大型電
池,要脫離小型電池的設計思路,還需要一些根本性的、顛覆性的創新突破,用以適應不同
儲能場景的應用需求。

技術二 1500V
1500V 絕對是當下儲能行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年初,陽光電源宣佈將其在海外征戰多年的 1500V 儲能技術向國內移植;在下半年的各大展會


上,逆變器背景的儲能企業科華、特變基本都推出了 1500V 儲能系統解決方案。

高電壓因其在光伏行業"降本增效"顯著,因此也成為不少儲能企業紛紛佈局的技術方向。 高
電壓系統有三方面的優勢:一是與 1500V 光伏系統相呼應;二是系統能量密度和能源轉換效率
會大幅提高;三是系統集成成本、集裝箱、線損、佔地和施工成本會大幅減少。

有業內人士認為,高電壓是必然趨勢,在系統方面,已經有光伏行業的經驗積累做鋪墊,目
前主要瓶頸是電池系統及部件等需要完善。

技術三 PCS 大功率

全球範圍內,百 MW 級甚至 GW 級大容量儲能電站的出現,應用於電網側的 PCS 的平均額定


功率將會越來越大。

目前各廠商儲能變流器主流功率包括 200kW、250kW,500kW,630kW。

2020 年上半年有廠商推出 1.25MW,1.5MW 儲能變流器;2020 年年底,科陸首次將單機功率


容量提升至 3MW,該系統也是國內首個獲得 CGC 證書的 3MW 級的儲能變流器。

支持者認為,對於大功率的 PCS 來講,在大規模儲能上有非常好的成本優勢和方案優勢。 從


目前的走向來看,高功率密度、大發電單元、低集成成本是主流方案,也是主要手段。

技術四 高壓級聯

2018 年,智光在行業率先推出高壓級聯儲能系統解決方案,無需採用升壓變壓器即可實現 6-
35kV 等級電網與電池能量的直接交換。

與傳統儲能方案相比,級聯型儲能方案的直流通道數大幅增加,總電量相同情況下,級聯型
系統每個通道內的電量大幅降低,電池數量大幅減少,可消除電池並聯,對電池一致性的糾
偏能力更強,電池系統安全性更高。

不管對客戶還是同行來說,高壓級聯都是一個新的技術。 有業內人士認為,高壓級聯對生產
企業在耐壓和絕緣技術水準的研發設計考驗很大,對電池壽命也有潛在影響。

智光認為,級聯型高壓儲能技術在系統效率、回應速度、電池壽命、工程建設等方面具有得
天獨厚的優勢。

2020 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佈局高壓級聯方案,其中新風光電子和威凡高科相繼推出了相關
產品,高壓級聯會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嗎?

技術五 調頻 1C

繼珠海橫琴項目之後,華電韶關、華電坪石、上海外三電廠的火儲項目開始採用鐵鋰 1C 系
統。

其實從電池角度來看,大容量的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不適合 2C 倍率充放,但迫於當前多變
的政策環境,大家都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收回投資成本,無人關心全生命週期內(10 年)
度電次成本。

出於安全、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考慮,比亞迪已經停止了 2C 鐵鋰電池在儲能領域的供貨。

與 2C 方案相比,除了 BMS、PACK、線束、溫控、集裝箱、消防、施工等成本有所增加外,
最大的成本來自於電池。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短期內調頻領域技術路線仍將以鋰電為主。 從安全可靠性和電池回收
環保等多方面考量,鐵鋰 1C 是更為穩妥的選擇。

技術六 BMS 晶片化

BMS 在儲能系統中扮演感知的角色,大量數據的接入,要求儲能 BMS 控制單元具有複雜的協


定處理能力和快速回應能力。

以高特電子和協能科技為首的 BMS 企業力在推自主研發的晶片,高特電子前端採集電路晶片


2018 年進入批量應用,主動均衡晶片在 2020 年下半年量產。

高特電子總經理徐劍虹表示,高特的目標是到 2025 年把晶片放到電芯內,屆時 BMS 將不復


存在。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儲能 BMS 產業晶元化最終一定是行業發展到某個極其成熟的階段,


在 BMS 系統的個別功能模組上才會走的道路,不是 BMS 廠家的主攻方向,BMS 廠家這樣的
跨界只會越走越窄,產品越做越不成熟,容易誤導 BMS 行業,甚至影響儲能行業。

技術七 刀片/CTP 整合技術


在提升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方面,當前電池企業的主流方式是在 PACK 結構方面進行優化。 比
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三家企業最新推出的刀片電池、CTP 電池包和 JTM 集成技術,可
以減少模組級的結構件,簡化電池包上的裝配支撐結構,使得電池包結構大幅簡化,從而形
成了電芯-電池包的兩級集成方案,體積利用率最高或將提高 50%,系統能量密度提升顯著。

目前比亞迪在今年已經對其旗下所有乘用車車型換裝刀片電池,隨著比亞迪刀片電池產能逐
步爬坡和其它車型上市銷售,其刀片電池的裝機電量有望進一步增長。

寧德時代自去年發佈 CTP 技術以來,其生產的 LFP/三元電池體系的 CTP 電池包已經配套多家


本土主機廠的多款車型,並配套了多家歐洲商用車企業,表明 CTP 方案已經獲得了眾多主機
廠的認可,或將成為未來動力電池技術的主流之一。

不止於此,這些新技術也將逐漸應用於儲能產品。 也就是說,未來的儲能產品在基於安全的
前提下,還將繼續帶來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

技術八 液冷技術

按照熱量傳遞的介質不同,儲能電池冷卻系統可分為:空冷、直冷和液冷。 目前國內的電儲
能系統溫控主要以空冷技術為主。

所謂液冷技術,就是利用冷卻液比熱容大且通過迴圈可以帶走電池系統多餘熱量的性能,實
現電池包的最佳工作溫度條件。

液冷技術分為全表面液冷技術、底板液冷技術和沉浸式液冷技術。 "儲能 100 人"瞭解到,目


前國內大型儲能企業都在積極導入液冷技術。

液冷技術的高效製冷效果,可以通過大幅減小電池溫差從而提升電池系統的穩定性、效率及
使用壽命,同時可提升單位空間部署密度,高度節省空間。 此外,液冷雜訊超低,環境友
好,能更好地確保電池在最佳溫度範圍內運行,提高儲能系統的安全性。

技術九 鈉離子電池

在未來與鋰離子電池的 PK 中,鈉離子電池被寄予厚望。

2020 年,美國能源部明確將鈉離子電池作為儲能電池的發展體系;歐盟儲能計劃"電池 2030"


專案將鈉離子電池列在非鋰離子電池體系的首位。
其實,鈉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是同屬於一個時期發展起來的。 但鈉離子電池卻一直發展遲
滯,其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負極材料,讓鈉離子變身為低成本、可實際應用的電
池。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二十家企業正在進行鈉離子電池產業化的相關布局,國內中科海鈉、鈉
創新能源、星空鈉電研發的鈉離子電池已經開啟商業化試驗。

中科海鈉全球首款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鈉離子電池實現量產,目前電芯產能可達 30 萬隻/
月,能量密度已接近 150Wh/kg、迴圈壽命達 4500 次以上,高低溫性能優異、安全性高、具
備快充能力。

雖然鈉離子電池在理論上相比於鋰離子電池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是由於鈉離子電池採用
的材料成本的限制,使得現階段鈉離子電池在成本上遠遠高於鋰離子電池。

技術十 混合儲能

由於單一技術路線受限較多,混合儲能系統(HESS)指的是幾種不同類型的儲能系統的混合
應用,其共同點是將兩種或多種類型的儲能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單一的儲能系統。

目前主要有以下組合:熱儲能+電池,不同技術類型的電池+電池,超級電容器+電池,飛輪+
電池。

經過兩年多的堅持與探索,「飛輪+鋰電混合儲能」模式在新能源場站調頻領域的應用取得實
質性進展,在國內已有示範專案落地。

但混合儲能系統仍然面臨著不利因素,例如混合系統本身會有更複雜的電源管理要求,目前
的混合儲能系統的平均成本還沒有一些具體數據。 混合儲能系統是機會還是風險? 人們對
其未來的發展也有著不同的預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