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汉德克与南斯拉夫

彭裕超

二○一 九 年 十 月 十 日,诺 贝 尔 文 学 奖 揭 晓: 波 兰 作 家 奥 尔

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 ·汉德克分别获得二 ○一八和

二○一九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随即引起热议。评论普遍

认为,托卡尔丘克的得奖实至名归,而汉德克的得奖则争议不断。

不过,这并不是汉德克第一次面对争议。他的创作自由大胆,

形式丰富,手 法 多 样,早 早 就 已 被 贴 上 了 先 锋、实 验、反 传 统、

后现代等标签。尤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斯拉夫战争期间,他

采取了与西方不同的立场,反对主流意见,反对舆论一边倒,批

评西方媒体语言和信息政治,并因此而成为众矢之的,自那时候

以来,对汉德克的争论和批评从未彻底平息。在获诺奖不久后接

受的采访中,汉德克表示: 诺奖是件好事,但也意味着会有很多

麻烦。

“ 麻烦”

正如汉德克本人所料,这次得奖的确引起了很多的 “麻烦”。

得奖消息出来之后不久,来自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官员和外交官纷

纷在社交媒体和 不 同 场 合 宣 泄 了 不 满,他 们 的 评 论 关 键 词 多 为:

可耻、恶心、丑闻、冒犯、痛苦、荒谬等。

二○一九年十二月九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夕,波黑议会

大楼马 路 对 面 的 萨 拉 热 窝 购 物 中 心 外 墙 LED 屏 上 打 出 Shame on

you! 的标语,背景是一堆可怕的骷髅头,还有一个老人的讽刺画

世界文坛热点 | 285
像,以抗议向汉德克颁奖。阿 尔 巴尼 亚、科索 沃、波黑、克罗地

亚等巴尔干国家都加入了对颁奖典礼的批评和抵制。土耳其总统

埃尔多安公开批评了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汉德克的决定。除此

以外,英国广 播 公 司 ( BBC) 、德 国 之 声、美 国 有 线 电 视 新 闻 网


( CNN) 等诸多西方媒体也报道了大量批评汉德克的声音。

“祸” 从何来?

使汉德克卷入批评、争议和舆论漩涡的,主要是 他 的以下三

部作品和一件事情: 《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

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 《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 《独木舟之

行或者关于战争电影的戏剧》 以及二○○六年他出席前南斯拉夫

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 礼。这 几件 事 情 与 南斯 拉 夫 密 切 相 关,在其

中,汉德克选取了对抗世界的态度。这种对抗态度,直接源 于他

对西方媒体和主流话语的不信任。①

一九九五年,南斯拉夫解体、波黑 战 争期 间,汉 德 克前往塞

尔维亚旅行。他在书中写道,这次旅行主要是由于战争,但也是

因为他想去这个他不了解的国家亲眼看看。次年出版的 《多瑙河、

萨瓦河、摩拉 瓦 河 和 德里 纳 河冬 日 之 行 或给 予 塞 尔 维 亚 的 正 义》

一书正是基于这次旅行。关于旅行的目的,汉德克如此写道:

主要是这几年的战争,促 成 我 决 定去 塞 尔 维 亚 看看。自

战争爆发以来,塞尔维亚这个国家就被普遍称为 “侵略者”。

当然,在南斯拉夫联盟所有加盟国中,我对塞尔 维 亚了解最

① 徐畅 《汉德克: 用另一种语言与世界相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年 11


月 14 日。

286 | 世界文学 2020 年第 2 期


少,这也正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另外,最 近 有 关塞 尔 维亚的

媒体报道和看法也非常有意思,甚至有一些传闻让人难以置

信,所以我必须去实地了解一下。过 去 四 年 来,关于 塞尔维

亚的几乎所有图片和报道都是来自战争前线或边境两边的某

一方,一旦有来自另一方的消息,我慢慢也觉得 这 些消息只

是一种常见的、人为的视角———是 在 我 们的 感 官 上 造成的假

象———无论如何也不是 亲 眼 目 睹 的。于 是,这 促 使 我 决 定 到

镜子的背后去探个究竟; 这促使我去看看伴随着每一篇报道、

每一种评论和每一个分析越来越陌生和值得研究,或者值得

看一看的塞尔维亚国家。①

当时的西方世界一边倒地将战争罪责归咎于塞尔维亚,以及

时任南斯拉夫领导人米 洛舍 维 奇。在 《多 瑙河、萨 瓦河、摩拉瓦

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 一书中,汉德克

以游记体裁,记录下旅途 过 程中 的 所 见 所闻。他 看 到了 战 争给塞

尔维亚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亲眼目睹了这个被西方舆论妖魔化

的国家所遭受的苦难,并且将塞尔维亚描绘为南斯拉夫战争的受

害者之一。另一方面,他在书中猛烈抨击了西方媒体把一些 “未

经核实” 的 指 控 说 成 是 塞 尔 维 亚 人 的 罪 过,歪 曲 战 争 的 起 因 和

后果。

半年之后,汉德克的思 绪 有 了更 多 的 沉 淀,他 认 为 “也许有

必要为上次 的 冬日 旅 行 做 一 个 补 遗”,于是 决 定 初 夏 重 游 塞 尔 维

亚,并且写下了 《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 一书。汉德克本以为故

① 韩瑞祥主编 《彼得· 汉 德 克 经 典 作 品 合 集》,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电 子 版,第


1673 页。

世界文坛热点 | 287
地重游能够为许多问 题 找 到 答 案,然 而 结 果相 反,他 的 知识变得

越来越不确定 ①。在新的旅行中,他遇见了更多的悲痛和忧伤,发

现战争和死亡的残酷已经深深渗入当地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

与人之间 充 斥 着 怀 疑 和 不 信 任,社 会 中 充 斥 着 民 族 愤 怒。然 而,

在西方媒体的持续干 扰 下,真 相 或 许将 永 远 不 会被 世 人 了 解,历

史将被继续歪曲。

整个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南斯拉夫都被战 火灼 烧。一九

九九年,科索沃问题激化,矛盾越演越烈,战争 一 触 即 发,北约

针对科索沃问题采取了军事调动和军事干预。从当年三月二十四

日开始,北约对南斯拉夫 进 行了 为 期 七 十八 天 的 连 续 轰 炸。在北

约空袭期间,汉德克再度到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旅行。同年,他取

材自南斯拉夫的作品 《独木舟之行或者关于战争电影的戏剧》 在

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为了抗议德国军队轰炸塞尔维亚和科索沃,

汉德克甚至退回了一九七三年颁发给他的毕希纳奖。

北约的轰炸,结束了南斯拉夫战争,同时,用汉德克的话说,

也 “毁掉了南斯拉夫”,他公开把北约称为 “罪犯”,称西方国家

是 “流氓国家”。② 二○○六年,随着塞尔维亚和黑山最终分手以

及前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逝世,南斯拉夫的解体到此告一段

落。三月十八日,汉德克出 席 了 米 洛 舍 维 奇 的 葬礼 并 发 表 了简短

演讲,这既 “不正确” 又 “不恰当” 的举动,使汉德克被贴上了

“大塞尔维亚主义支持者” “战争罪行洗白者” “大屠杀否认者”

① 韩瑞祥主编 《彼得· 汉 德 克 经 典 作 品 合 集》,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电 子 版,第


1750 页。
② 葛格 《彼得·汉德克再度更换说法为自己辩解,回应塞尔维亚问题》, 《新京
报》,2019 年 11 月 30 日。

288 | 世界文学 2020 年第 2 期


“种族仇恨 散 播 者” 等 标 签。对 此,汉 德 克 在 接 受 采 访 中 声 明:

“我没有一 刻 向 米 洛舍 维奇 弯 腰 鞠 躬 了,无 论 在 内 心,还 是 公 开

地……我只见过他一次,当时他被关在 海 牙。我 想 听 听 他说。前

总统的律师问我是否想跟米洛舍维奇谈谈。于是我想听听他是怎

么说的。”① 而且,汉德克表示,邀请他参加葬礼的不是政府或者

党派人士,而是米洛舍维奇的家人,正因如此,他才接受了邀请。

在汉德克眼中,米洛舍维奇的葬礼或可相当于南斯拉夫的葬礼。

汉德克怎么写?

正如汉德克所言,所有的记者都好奇这个世界 的反 应,却没

人认真读他的书。舆论称他为 “大屠杀否认者”,批判他为 “种族

清洗罪行洗白”。这里说的大屠杀,指的是一九九五年波黑战争期

间,波黑塞族军警在十一天内对八千多名穆斯林男子和男孩进行

屠杀的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 事件。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发生在欧洲的最严重的屠杀行为,海牙的前南斯拉夫国

际刑事法庭将此次屠杀定性为种族灭绝,其后国际法庭也确认为

种族灭绝。这一事件不仅 有 着很 深 的 历 史渊 源,很 复 杂 的背景和

原因,还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一九九六年的 “夏日补遗之旅” 中,汉德克来到了大屠杀

的发生地斯雷布雷尼 察,但 是由 于 这 座 城镇 的 苦 难 过 于 深重,它

的名字 “无法从口中说出”,汉德克把它称为 “S 城”。随着逐渐

靠近这座城镇,一九九二年四月至一九九五年七月期间发生的那

场战争的痕迹渐渐映入他的眼帘:

① 参见自由欧洲电台网站 2019 年 10 月 10 日发表的 《彼德·汉德克: 捍卫米洛合


维奇的诺贝尔奖得主》 一文。

世界文坛热点 | 289
先是这 儿 和 那 儿 有 几 个 弹 孔 和 熏 黑 的 墙 壁,再 往 前 走,

两边的山越来越靠近,一幕幕彻底摧毁的惨景,起先 更多是

田间的粮仓、仓库 和 厂 房、变 电 站、工 厂,然 后 便 是 城 郊 的

住房,其实是村庄的民居; 比较小的弹孔变成了 越 来越大的

穿透孔,整个房子墙壁现在都变成了天底下唯 一的 弹 孔; 枪

击变为炮轰,熏黑的面积也越来越大。①

而当他到达曾经的市中心,发现: 现 在 不 过 是焦 土、烟尘和

灰烬的中心…… ②就像是深谷的尽头,在峡谷陡峭的山坡上,曾经

是茂密的森林,如今却满目荒凉,到处都光秃秃的。③ 汉德克的视

野里满是断墙残壁,密密 麻 麻的 弹 孔 和 被烧 焦 的 痕 迹。最 让人感

到悲哀的是,斯雷布雷尼 察 似乎 被 永 远 禁锢 在 苦 难 的 黑 夜里,既

没有光明,也没有将来。

这番景象促使汉德克进行思考,用他的话来说,是思 考澄清

事情真相的可能性,而不是 做 某 种 “清 算”④。一旦 开 始 了 思考,

某些细节不再能够轻易忽略。比如,汉德克发现,某些暗示 的历

史渊源,在被媒体传播出来时,往往只是被 “附带提一提”,被当

成是 “无关紧要的枝节”,在一笔带过时,被 “抹杀和隐藏”,被

“疏漏和忽略”⑤。

汉德克没有质疑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实践,途中的种种见闻

① 韩瑞祥主编 《彼得· 汉 德 克 经 典 作 品 合 集》,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电 子 版,第


1749 页。
② 同上,第 1750 页。
③ 同上,第 1751 页。
④ 同上,第 1758 页。
⑤ 同上,第 1758 页。

290 | 世界文学 2020 年第 2 期


让他更加确信。引起轩然大波的,为他招致批评的,也许正 是他

的亲身见闻,以及他 的 伦 理 追 问。他 如此 写 道: “但 我 只是想问

问,怎么来解释这样一次大屠杀。正如所说的,在整个世界 眼皮

下,而且经过了长达三年的战争。人们说,在这 场 战 争 中,战争

各方,甚至连那些战争疯狗 此 间 都 变得 已 经 懒 得再 杀 戮 了。更有

甚者,据说这是一场有组织的、系统的、预谋已久的屠杀?” 为什

么要这样 大 规 模 地 杀 戮 呢? 到 底 是 什 么 动 因? 想 达 到 什 么 目 的?

为什么不进行彻底的原因调查呢?

面对质疑汉德克的声音,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出面为其辩护,

委员会成员亨里克·彼得森表示,汉德克在其作品中明显是 “支

持和平而不是支持战争的”,他在根本上持一种反对民族主义的立

场。他的作 品 是 意 识 形 态 批 判,是 伦 理 追 问,而 不 是 政 治 纲 领,

他是一个极 端 非 政 治 性 的 作 家。另 一 位 委 员 迈 茨 · 马 尔 姆 也 称,

汉德克在一九九六年发表的 《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

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 中并未质疑斯雷布雷尼察

的屠杀,他并没有赞美魔鬼和战争罪犯。事实 上,汉 德 克 二 ○○

六年曾公开表明自己对斯雷布雷尼察事件的态度,称其为 “战后

欧洲针对人性的最恶劣的犯罪”。①

在 《多瑙河、萨瓦河、摩拉 瓦 河 和 德 里 纳 河 冬日 之 行 或 给 予

塞尔维亚的正义》 和 《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 两部作品中,汉德

克指名道姓对西方媒体,如德国 《明镜》 《法兰克福汇报》、法国


《新观察家》 《解放报》 和美国 《时代周刊》 《纽约时报》 《纽约

客》 等进行了深刻批评,称他们只管 “把战争兜售给顾客们,把

① 徐畅 《汉德克: 用另一种语言与世界相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年 11


月 14 日。

世界文坛热点 | 291
‘塞族人’ 说成是不折不扣的坏蛋,而将 ‘穆斯林’ 说成十全十美

的好人”。①

汉德克反对西方主流媒体和舆论无视当时的现状以及问题的

历史根源,只顾狂妄地向 塞 尔维 亚 方 面 发起 攻 势,忽 视 塞族人同

为战争受 害 者 这 一 现 实。在 汉 德 克 的 眼 中,这 些 报 道 是 片 面 的,

他认为塞尔维亚也需 要 被 公 正 地 对待。在 当 时,他 所 选 择的是一

个 “极为孤独的立场”。汉德克还认为,西方世界对南斯拉夫战争

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际社会不仅没有对当时的局势采

取有效的干涉,反而还 煽风 点 火,使 “一 战、二 战 中被 外 部势力

挑动的古老敌意” 得以重现。

汉德克的南斯拉夫情结

在两本游记里,汉德克明确地写道,自己到南斯 拉 夫旅行的
目的是为了能够亲眼看看那个地方。他没有明示旅行的另一个原

因是自己对南斯拉夫 这 片 土 地、这 个 国 度 的依 恋 之 情。这 份依恋

部分缘于汉德克 的 斯 洛 文 尼 亚 血 统。他 的 母 亲 是 斯 洛 文 尼 亚 人,

而他的舅舅是为 希 特 勒 死 在 俄 国 战 场 的 南 斯 拉 夫 人,汉 德 克 说:
“南斯拉夫一直深藏在我的心中。”

读书界认为,汉德克文学作品有三个关键词,它 们 分别是疲

惫、异乡和 “第九王国”。其中, “第九王国” 是汉德克作品中频

繁出现的一个诗意概念,最为具体地表现在 《去往第九王国》 和
《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一个逝去的现实: 追忆斯洛文尼亚》 两

部作品中。特别是在后者 中,汉德 克 怀 着 近乎 挽 歌 式 的深情 描 写

① 韩瑞祥主编 《彼得· 汉 德 克 经 典 作 品 合 集》,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电 子 版,第


1719 页。

292 | 世界文学 2020 年第 2 期


了他与南斯拉夫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其解体在他心灵深处所留下

的震撼。①

“第九王 国” 象 征的 是 汉德 克 理 想 的、带 有 形 而 上 意 味 的 空

间,寄托着自由、光明,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是 一 个 理想的精

神家园。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汉德克的眼里, “第九王国” 就是

他的故乡斯洛文尼亚,而且是南斯拉夫时期的斯洛文尼亚。

这么多年来,每当我越 过 边境 去 往 斯 洛文 尼 亚,那里的

一切事物都能让我感觉到真实的存在。我们无法回避我们所

看到的一切,因为 它 们 随 处 可 见。如 今,不 仅 在 德 国,而 且

在整个西方世界,那里的大部分物体都能在斯洛文尼亚看到。

看见河流两岸架起的通途就觉得是桥梁; 看到水域就觉得是

湖面; 走在路上,总能感觉到路两 旁 是连 绵 的 山 丘、成排的

房屋或者果园。曾经中断了的想象又被眼前真实的事物所包

围,一切事物都是真实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能给 人 一种到家

了的感觉: “到家了,我终于到家了! ”②

汉德克的美国译者斯科特·阿伯特在采访中表示: “他 ( 汉德

克) 认为南斯拉夫是一个难以置信的、丰富多元的国家,没有那

种他在德国和奥地利 所 见 到 的 民 族主 义。对 他 来 说,那是 一个乌

托邦式的存在。然而,随着南斯拉夫解体,他的乌托邦也随 之破

① 韩瑞祥主编 《彼得· 汉 德 克 经 典 作 品 合 集》,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电 子 版,第


1567 页。
② 同上,第 1662 页。

世界文坛热点 | 293
碎。”① 上文提到,二○○六年,汉德克出席了米洛舍维奇的葬礼,

并简短发言,他说:

世界,这个所谓的 世 界,了 解 关 于 南 斯 拉 夫、塞 尔 维 亚

的一切。世界,这个所谓的世界,了 解 关 于 斯 洛 博 丹 · 米洛

舍维奇的一切。这是所谓的世界了解真相,而这 个 所谓的世

界因此而缺席,它不仅今天缺席,不 仅 在 这 里缺 席。这个所

谓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我知道我并 了 解。我 不 了 解 真相。但

是我看,我 听,我 感 受,我 记 得,我 质 问。这 就 是 我今天出

席的原因,我靠近南斯拉夫,我靠 近 塞尔 维 亚,我靠 近斯洛

博丹·米洛舍维奇。

面对这番话被人曲解,汉德克澄清道: “我的发言不是表示我

支持米洛舍维奇的政策。人们一边倒地指控米洛舍维奇是傲慢的

统治者,以及对他的遗产和对他的死亡,给予单方面的道德评价。

这才是我想反驳的事。”

米洛舍维奇的葬礼相当于南斯拉夫的葬礼,也就相当于汉德

克精神故乡的葬礼。这么看来,一个人去参加一场仪式,去跟自

己精神故乡做一次正式告别,可能是冷静而理智的人可以理解和

共情的一件事。

诺贝尔文学奖的塞尔维亚反思

汉德克获诺奖,在塞尔维亚引起了热议,塞尔维 亚 总统亚历

① 参见纽约时报网站 2019 年 12 月 10 日刊发的 《天才、种族灭绝否认者或两表皆


是?》 一文。

294 | 世界文学 2020 年第 2 期


山大·武契奇对汉德克获奖表示祝贺,还称他是塞尔维亚 “真正

的朋友”,是一位 “勇敢和有尊严” 的 “杰出知识分子”,并邀请

汉德克访问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市长佐拉拉多季奇称他是 “一

位伟大的作家、人道主义者和一位热爱塞尔维亚的人”。

然而,塞尔维亚读书界并没有把汉德克这一个 “敌人 ( 西方

主流媒体和舆论机器) 的敌人” 简单地看成是 “朋友”。他们普遍

认为,公众应谨慎地看待汉 德 克 的 得奖,不 应不 假 思 索 地对此事

表示赞许。

首先,二○ 一 九 年 的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有 着 比 较 特 殊 的 背 景:

一方面是一 系 列 性 侵 丑 闻、 贪 腐 问 题 和 内 讧 事 件; 另 一 方 面 是

诺贝尔文学奖向 亚 文 化 和 流 行 文 化 领 地 的 探 索 并 未 获 得 广 泛 的

认 可, 后 者 明 显 指 的 是 鲍 勃 · 迪 伦 二 ○ 一 六 年 的 获 奖。 塞 尔 维

亚评论家德扬·伊里奇 在 沙 漏 网 ① 的 专 栏 上 撰 文 指 出: “如 果 鲍

勃·迪伦可 以 得 奖, 那 么 单 凭 《柏 林 苍 穹 下 》 这 个 剧 本, 诺 贝

尔委员会 就 应 当 心 平 气 和 地 把 文 学 奖 项 颁 给 汉 德 克。” 尽管如

此,伊里奇对于评委会持质疑 态 度,指 其 “多 年 以 来 茫 然 若 迷,

缺乏评定规 范, 决 策 者 也 没 有 颁 奖 资 格 …… 在 其 不 适 当 的 领 导

下,诺贝尔文 学 奖 对 于 文 学 来 说 是 一 个 彻 底 的 失 败, 因 为 它 仅

能依赖丰厚的赏金和商业价值 去 吸引 文 学 界 和读 者 ”。面 对 近 年

来的特殊环境以 及 危 机, 评 委 会 决 定 将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颁 给 波 兰

作家托卡尔丘克 和 奥 地 利 作 家 汉 德 克, 意 味 着 其 试 图 回 归 到 舒

适而稳当的中欧文化环境当中。 “毕竟,中欧是一 个 既 保险而又

颇受垂怜 的 地 区, 有 着 明 显 的 价 值 优 势。 但 是 实 际 上, 这 恰 恰

① 沙漏网,是塞尔维亚著名的评 论 文 章 网 站,主 要 关 注 文 化 问 题 和 社 会 问 题。
“沙漏” 一名取自达尼洛·基什的同名作品 《沙漏》。

世界文坛热点 | 295
是诺奖的悲哀。”

伊里奇认为,汉德克并没有理解评委会的颁奖 意图,却在采

访中表示钦佩他们敢于给自己颁奖的勇气,这是对评委会和自己

的双重夸赞。具体来说,伊 里 奇 认 为 汉 德 克 在 报道 事 实 方 面所做

的努力是很有限的,他写道: “汉德克曾到塞尔维亚体察平民百姓

的生活。他期待看到什么,我无从得知; 但当他看到塞尔维 亚人

与正常的普通人一样 用 双 腿 走 路 时,汉德 克 居 然 十分 兴 奋。这种

兴奋感,体现了他压抑已久的 ( 种族) 优越感,仿佛他屈尊俯就,

‘大驾光临’ 到此 ( 塞尔维亚) 一游。”

另一位评论家斯维特拉娜 · 斯拉普莎克直言汉德克不是一个

名副其实的得奖者。斯拉普莎克在文章 《彼得· 汉德克: 诺贝尔

奖的悲哀》 中指出,汉德克南斯拉夫旅行的影响不应被过分夸大,

因为他的动机未必就像他本人所说的那么正义。 “汉德克不可遏制

地希望借南斯拉夫分裂的题材来推动自己文学生涯和文学思想的

发展,向外 表 现 自 己 对 历 史 和 社 会 题 材 的 涉 猎,在 当 时 的 欧 洲,

这不算新鲜事。跟汉德克同时代的欧洲作家都倾向到战争时期的

南斯拉夫 ‘采风’,如法国作家伯纳德·亨利·列维选择了波斯尼

亚,而另一位法 国 作 家 阿 兰 · 芬 奇 尔 克 拉 特 则 选 择 了 克 罗 地 亚,

于是留给汉德克的只有塞尔维亚了。”

除了对汉德克的动机进行质疑以外,她还批评了汉德克表示

评选文学奖项时应将作家的作品价值与个人的政治和道德观点分

开的观点。她在文章中写道: “对 大 部 分作 家 来 说,作家 的政治

错误和道德失误对 他 们 的 文 学 作 品 来 说 可 能 并 不 重 要 …… 不 过,

在南斯拉夫战争这个例子上,我需要指出,一个作家必须对自己

的作品负责任,因为在这里,语言足以杀死人。这点适用于汉德

296 | 世界文学 2020 年第 2 期


克。” 斯拉普莎克所 表 达 的 是,南 斯 拉 夫 的 民 族 关 系 是 一 个 非 常

敏感的问题,比世界上其他地方要敏感得多,一些在别处不会引

起问题的细节,在南斯拉夫却可能引起难以想象的后果。克罗地

亚女作家斯拉芬卡·德拉库利奇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她曾在文

章 《波斯尼亚,或 欧 洲 于 我 们 意义 何 在》 中 提 出 过 类 似 的观 点:
“一场历时四年的战争使得一个关于菜谱的问题都变得不再单纯。

从那以后,我们渐渐学会了用另外一种方式思考,学会了如何简

单粗暴地将 人 划 分 为穆 斯林 ( 穆族人) 、克族 人 和 塞 族人,甚 至

连食物都要刻意区分———这就是战争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战争使

我们变得极度警觉,过分敏感,因为民族身份可以决定生死。”①

另一方面,斯拉普莎克还批评了汉德克得奖后 的表 现。汉德

克在获奖后表示塞尔维亚人应为他感到高兴,斯拉普莎克认为汉

德克的做法是不谨慎的: “他的这一表态说明了他对事物的理解,

更直接地说,对文学的理解。因为他的这句话,表明他眼里 只有

符合他 ‘米洛舍维奇式想象’ 的塞尔维亚人,而持其他观点的塞

尔维亚人在他眼中根本不存在,被他彻底抹杀了。对我而 言,这

就是一种 ‘殖民者的宽容’: 他以小国的圣人而自居,反对大国,

却把小的罪犯及其帮凶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他甚至还表扬瑞典

学院的 ‘勇气’,这进一步说明他的严重妄想。”

另一位评论家萨 沙 · 伊 里 奇 在 文 章 《汉 德 克 就 如 米 洛 舍 维

奇的幽灵》 中 指 出, 一 位 作 家 之 所 以 重 要, 不 仅 因 为 他 的 文 学

作品,还因为 他 在 世 界 舞 台 上 所 象 征 和 代 表 的 意 义, 在 汉 德 克

这个问题上, 塞 尔 维 亚 公 众 在 表 态 前 应 该 想 得 更 深, 不 可 以 不

① Slavenka Drakulic': Bosnia,or What Europe Means to Us,Café Europa,Great Britain:


Abacus,1996,p. 205.

世界文坛热点 | 297
惜一切代 价 为 其 辩 护。总 的 来 说,对 于 汉 德 克 得 奖 一 事, 塞 尔

维亚的知识 分 子 表 现 出 谨 慎 和 紧 张。 这 不 难 理 解, 因 为 他 们 认

为,在过去的 二 十 年 里, 塞 尔 维 亚 这 个 国 家 经 历 了 很 多 痛 苦 才

逐渐开始消 化 战 争 的 后 果, 很 不 容 易 才 走 到 今 天。 他 们 担 心 汉

德克得奖一事 会 像 “米 洛 舍 维 奇 的 幽 灵 ” 一 样, 盘 旋 在 巴 尔 干

的上空。如 果 被 民 族 主 义 者、 民 粹 主 义 者 和 右 翼 势 力 所 利 用,

用以煽动和鼓吹 民 族 主 义 之 风, 本 来 就 很 脆 弱 的 地 区 稳 定 必 然

将面临不安。

汉德克与民族主义?

汉德克获得 诺 奖,让 世 界 回 想 起 上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巴 尔 干 半

岛上弥漫的 硝 烟。 二 十 年 前, 汉 德 克 认 为 人 们 满 足 于 通 过 媒 体

报道来形成自己对事件的判 断,而 不 想 用 自 己 的 眼 睛 去 看。① 二

十年后的当 下 呢? 进 入 了 互 联 网 时 代 和 后 真 相 时 代, 人 们 离 当

时的事实更 远 了, 而 立 场 则 比 以 往 更 加 明 确。最 近 因 汉 德 克 得

奖而起 的 争 论, 常 常 与 民 族 主 义 相 关, 有 “言 必 称 民 族 主 义 ”

之嫌。然而,在 南 斯 拉 夫 解 体 和 战 争 问 题 上,民 族 主 义 是 唯 一

的原因吗?

德国慕尼黑大学东南欧历史教授玛丽·简宁·查里奇在其研

究专著 《大锅———东南欧历史》 中揭示,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可

以从长期因素、短期因素和导火索三方面来看。在社会主义时代

的南斯拉夫,公民们除了认同自 己 是 一 个 “南 斯 拉 夫 人 ” 之 外,

还保留着民族身份认同,自称是塞族人、克族人、穆斯林等。当

① 徐畅 《汉德克,用另一种语言与世界相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年 11
月 14 日。

298 | 世界文学 2020 年第 2 期


时,由于根深蒂固的宗教和民族认同感,只有约为两成的婚姻是

通婚,民族融合率较低。这个问题为民族矛盾埋下了伏笔,可以

被视为长期因素。

然而,除了民族身份的认同差异外,不可忽视的 是 二十世纪

下半叶南斯拉夫极为不平衡的地区发展。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

八十年代末,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的 人均

GDP 存在着日益巨大的不平衡,意味着南斯拉夫经济发展存在着

尖锐的区域矛盾。较为发达的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因为要

在经济上补贴波黑、科索 沃 而感 到 不 满,这 原本 只 是 经 济问题和

社会问题。然而,在政治家的利用和诱导下,经济问题和社 会问

题被包装成民族问题,经济矛盾被转化成了民族矛盾。不巧的是,

南斯拉夫当时面临国 际 环 境 压 迫,经 济 危 机的 爆 发,以及 东欧发

生剧变,南斯 拉 夫 解 体 的 短 期 因 素 逐 渐 趋 向 成 熟。一 九 九 ○ 年,

南斯拉夫联盟的解体,多 党 制的 出 现,各 成 员国 之 间 对 国家前途

的意见不一致,以及国际 社 会的 忽 视,构 成 了南 斯 拉 夫 解体的导

火索。各种因素激化,战争一触即发。在这里民族主义可以 算是

一种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更为显而易见,更有说服 力的

原因,应 该 是 人 民 的 生 活 水 平 差 异———因 为 这 是 最 容 易 被 人 感

知的。

关于南斯拉夫的解体,汉德克的观察与历史学家的分析较为

一致。汉德克二○一六年在中国上海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 “对我

来说,南斯 拉 夫 意 味 着 一 个 没 有 民 族 主 义 的 国 度。在 那 个 时 候,

南斯拉夫代表了第三 条 道 路。但 铁 托去 世 后,南 斯 拉夫 经 济面临

崩溃。经济崩溃后,民族主义又出现了。但当时有更好的方 式解

决问题,其 实 是 能 坐 下 来 和 谈 的,而 不 是 战 争。在 这 个 过 程 中,

世界文坛热点 | 299
西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没有好的战争 ……最后人们把南

斯拉夫给毁掉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可耻的行为。”

( 本文写作在文献方面得到南开大学博士生洪羽青,北京外国

语大学学生任一驰、卢依婕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 责任编辑: 高 兴)



更正声明

因本刊工作 失 误,在 《世 界 文 学》 2020 年 第 1 期 第 260 页,

错将王嘎先生所译 《回忆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一诗的标题排

为 《轻骑摩托车》 ( 另一首诗的标题) ,特此更正,并向王嘎先生

和广大读者表示诚挚的歉意。

《世界文学》 编辑部

2020 年 2 月 11 日

300 | 世界文学 2020 年第 2 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