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保障。

在处理不同类型的无线承载时,可以选用不同的 RLC 实体工作模式。它们各有特点,


提供不同的服务,达到不同的效果。逻辑信道与工作模式的对应关系见图 4.3.1-1。

图 4.3.1-1 逻辑信道与 RLC 层工作模式的对应关系

对于数据无线承载,在承载建立时(见 7.4.2.4 节) ,对应的 RLC 实体由 RRC 专用信令


(RLC-Config 字段)配置为 AM 或 UM。UM 模式主要用于对时延敏感(时延越短越好) 、
可允许一定量丢包的实时类应用,例如 VoIP,视频播放等。而如果传输层协议为 TCP,丢
包可能引发 TCP 层的重传和拥塞控制。则应当配置 AM,提高 TCP 的运行效率。MAC 层的
丢包率一般在 1%左右(见 4.4.3 节的讨论) ,因此使用 UM 可以满足 QCI=1 的无线承载的
QoS 需求(参见表 3.1.2-1)
。对于 QCI=4、5、6、8、9 的无线承载,丢包率要求在10 量
级,则需配置 AM。

控制面 RRC 信息的传输必须使用 AM,可传输信令无线承载 SRB1 和 SRB2。除特殊指


明外,本节介绍的 RLC 工作方式同样适用于对 RRC 信令的传输。

TM 主要用于控制面的部分 RRC 层消息,例如系统广播消息、寻呼消息、RCC 连接建


立之初的 RRC 消息等,对应的逻辑信道为 BCCH、PCCH 和传输 SRB0 的上下行 CCCH。
用户面数据不能使用 TM 模式。TM 下的 RLC PDU 没有包头,也没有分段和级联,这些透
明传递的 RRC 消息需要预先设计好大小,并匹配底层的传输信道。如果出现了透传的 RLC
PDU 大于或小于下层 MAC PDU 的情况,则需要截短或填充操作。
为使 RLC 层可执行分段级联和错误检测重传等功能,MAC 层需向 RLC 层提供 RLC
PDU 配额大小和 MAC 层重传失败等信息。

当 RRC 连接重新建立时,发送端的 RLC AM/UM 实体需丢弃未传输的或未完整传输的


SDU。PDCP 层也可以要求 RLC 层丢弃 SDU(参见 4.2.5 节)
。RLC 的 AM 模式还执行协议
错误检测和恢复等功能。

4.3.2 分段和级联

在发送端,工作在 UM 和 AM 的 RLC 实体执行分段和级联功能。如前节所述,MAC 层


决定了某一个无线承载可以获得的传输“配额”,即决定了某一传输时刻下,某一无线承载对
应的 RLC PDU 的大小(=RLC 包头的固定长度+由配额决定的数据长度) 。PDCP 层交付的
PDCP PDU(IP 层数据或 RRC 信令)首先放入 RLC 实体的发送缓存,当 MAC 层指示有空
口传输机会时,RLC 进行分段或级联,生成 RLC PDU,分配序号并加上 RLC 包头,递交给
MAC 层处理。

发送端的 RLC 实体将 PDCP PDU(即 RLC 的 SDU)按照从 PDCP 层接收到的次序,


逐个合并在一起,直至这些 PDCP PDU 的总长度达到了 RLC PDU 的数据长度(MAC 层给
定的配额) 。如果一个 PDCP PDU 长度超过了 RLC PDU
。这个操作称为级联(Concatenation)
的数据长度,或者在级联中,最后一个 PDCP PDU 因稍大而不能全部放入 RLC PDU 中,就
把这个 PDCP PDU 拆分成两段,用前一段把当前 RLC PDU 填满,把后一段放入下一个 RLC
PDU。这个操作称为分段(Segmentation)
。如果某个 PDCP PDU 过大而 RLC PDU 过小,可
以多次分段。一个 PDCP PDU 的片段只会出现在 RLC PDU 的前部、后部、或是占据整个
PDU。通过分段和级联,一个 RLC PDU 可能包含多个 PDCP PDU,或者 PDCP PDU 的片
段,如图 4.3.2-1 所示。

图 4.3.2-1 RLC 层的分段和级联

分段/级联后的数据,加上 RLC 包头,构成完整的 RLC PDU。RLC 包头中包含分段和


级联的信息,即有该 PDU 的序号(SN)、PDU 中各 SDU(或 SDU 片段)的长度(LI)、
边界和相互关系(FI) ,供接收端重组使用。包含这些信息的字段详见 4.3.4.1 节。注意
RLC PDU 的序号与 PDCP PDU 的序号无关。例如图 4.3.2-1 中的 RLC SDU n 和 n+3 被分
段,并与 SDU n+1 和 n+2 级联在一起,放入序号为 m 的 RLC PDU。而该 PDU 的包头中
则包含了各个 SDU 的长度信息,供接收端恢复 SDU。

4.3.3 重组、排序和重传

4.3.3.1 概述

在接收端,MAC 层根据 MAC 层的逻辑信道标识(见 4.4.6 节)将 MAC SDU(即 RLC


PDU)交给对应的 RLC 实体。RLC 实体根据包头信息将 RLC PDU 中的 PDCP PDU 提取出
来,交给对应的 PDCP 层实体。

为按序传递数据,RLC PDU 的包头含有序号信息。AM 使用 10 比特序号,序号空间为


1024;UM 使用 5 比特或 10 比特序号,序号空间为 32 或 1024。当编号超出序号空间后,
要通过模运算重新编号。

从 MAC 层拿到新数据后,RLC 实体首先检查序号,根据序号信息,丢弃已接收过的重


复的 PDU,将未收到过的 PDU 放入接收缓存。然后 RLC 实体根据其包头的序号,检查是
否有这些包的次序是否正确,并将 RLC PDU 按序处理。若 RLC PDU 们都按顺序到达了接
收端,那么 RLC 的工作就轻松了,它根据包头指示的 SDU 长度(LI 字段)和边界(FI 字
段)等信息,将级联成的 RLC PDU 拆分,或者将分段成的两个或多个 RLC PDU 重新合并,
去掉 RLC 包头后,按序号顺序组装成原来的 PDCP PDU。这个操作称为重组(Reassembly)。
RLC PDU 格式和包头字段详见 4.3.4 节。

若 RLC PDU 在到达接收端时,发生了乱序,RLC 的工作就变复杂了。乱序即某些序号


的包没有收到,但序号更大的包先收到了,例如收到的 PDU 序号为 3、4、5、9,则 5 为最
后一个按序接收到的 PDU,而 9 为一个乱序的 PDU。出现乱序主要是因为 MAC 层有自己
的重传机制(即 HARQ,见第 4.4.3 节)导致的。HARQ 为多线程并行重传。某些 MAC PDU
由于重传次数较多,会晚一些正确传输成功。如果让 MAC 层内进行排序,再按序提交给
RLC 层,则需要让 MAC 层也维护一套缓存和序号,显然增大了开销。LTE 协议将 HARQ
的排序放在 RLC 层处理,使它可以和分段重组共用同一套缓存和序号。

RLC 层要将乱序的 PDU 先缓存起来,进行重新排序(Reordering)后,再进行上述重


组操作,将顺序的 SDU 提交给 PDCP 层。假设前一个正常顺序的 PDU 序号为 N,那么下一
个 PDU 的序号为(N+1),但由于 MAC 层可能还未正确接收到对应的 SDU,即(N+1)这
个 RLC PDU 还在重传当中,而 RLC 实体已经收到了序号为 N+2 的 PDU,则将该 PDU 先
放到接收缓存中,当收到了(N+1)这个 PDU,再按顺序交付给 PDCP 层。注意重排序需要
缓存数据,这就在 RLC 层引入了一定时延。

由于 MAC 层的重传机制特点,还可能将向 RLC 提交两个或更多重复的 RLC PDU。这


发生在 MAC 层在重传过程中,接收端确认正确接收,并发送 ACK 消息,但该反馈出现传
输错误,使发送端误解为 NACK 消息,导致发送端重传该数据。此时,RLC 将丢弃重复的
PDU。

当无线信道质量较差或波动较大时,某些时候 MAC 层即使用了 HARQ 重传,仍不能


保证数据的正确接收,对 RLC 层就意味着某些 RLC PDU 会丢失。注意 RLC 层并没有错误
校验。MAC 层对接收数据进行校验,只有接收正确的数据才提交给 RLC 层。RLC 层只需
通过包头的序号(SN)来判断是否有乱序和丢包。对于乱序,UM 和 AM 的处理方式类似;
对于丢包,UM 和 AM 的处理方式不同,重组也因而有所差异,下面分别介绍。

4.3.3.2 非确认模式(UM)的排序和重组

在 UM 下,在检测出乱序问题后,RLC 并不尝试对丢包进行重传,仅是将乱序的 PDU


放入缓存,并等待 MAC 层成功重传缺失的 PDU。当收到缺失的 PDU 后,就可以与后面的
(序号更大的)PDU 一起进行重组,交给 PDCP 层。

等待排序给数据传输引入了额外的时延。为降低等待造成的时延,避免无限期等待,协
议设计了两个参数:重排序窗口(Reordering Window)和重排序定时器(T-Reordering)解
决这个问题。

接收端的 RLC UM 实体维护一个重排序窗口,窗口大小(UM_Window_Size)有两种取


值,分别为 16 和 512,对应 UM RLC PDU 的两种序号长度(5 和 10 比特),即为序号空间
的一半。在该窗口内的 RLC PDU 暂时停留在缓存中,需要等待收到其他 PDU 后,才去重
组成 SDU。

收到新的(非重复的)PDU 后,接收端就将窗口右边界(上界)更新为新 PDU 序号加


1,即窗口向前移动。此时会有部分 PDU 移到窗口的左边界(下界)外。接收端将这些 PDU
重组成 SDU。如果遇到未接收到的缺失 PDU,则停止窗口移动,等待底层传输。

重排序定时器用于接收端的 RLC UM 实体判断底层是否出现丢包,从而限制了 RLC 层


的最长等待时间。一个 RLC 实体只有一个定时器。接收端的 RLC 层实体检测出乱序(发现
某个序号的 PDU 未收到但后一个序号的 PDU 已经收到)后,就启动 T-Reordering 定时器。
在重排序窗口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如果定时器未到时,则遇到缺失的 PDU 时停止窗口移动,
等待 MAC 重传该 PDU。如果定时器超时,则放弃等待该 RLC PDU,继续向前滑动窗口。

由于一个 RLC PDU 可能是一个 RLC SDU 的一部分,也可能包含了多个 SDU,因此放


弃等待一个 PDU 意味着会影响一个或多个 SDU 的重组。也就是说,如果 SDU 中有某个
PDU 遇到了重传定时器超时,则该 SDU 的其他 PDU 都要丢弃,即整个 SDU 发生丢包。注
意当 RLC 为 UM 时,对应的 PDCP 实体是不重传丢包的。

接收端用几个变量来维护重排序窗口的移动(参见图 4.3.3-1)
,并进行 PDU 的排序、丢
弃和重组操作。

 VR(UR):记录窗口内缺失的 PDU 中最早的(即最左边的)的序号(=VR(UR))。


在重排序窗口内,序号小于该变量的 PDU 都已进入重组过程, 其接收状态已确认,
不再重新接收了。

 VR(UX):
记录触发重排序定时器 t-Reordering 的缺失 PDU 的序号(=VR(UX)-1)。
当定时器启动时,UX 和 UR 分别记录当前定时器对应的序号范围的上边界和下边
界。当该范围内的 PDU 都正确接收后,终止当前定时器。

 VR(UH):重排序窗口的右边界(上边界),为接收到的 RLC PDU 的最大序号再加


1。而窗口的左边界(下边界)为 VR(UH) – UM_Window_Size。
图 4.3.3-1 接收端的重排序窗口和变量

基站在无线承载建立时,通过 RRC 专用信令(RLC-Config 字段中的 sn-FieldLength 参


数)指示 UM RLC PDU 的序号长度。该长度也决定了终端的接收窗口大小。对于速率较高
的应用,使用大的窗口(对应 10 比特序号长度) ,可以防止出现接收缓存溢出(接收到的
PDU 序号在接收窗口之外则被丢弃)的问题。对应速率较低的应用,使用小的窗口(对应 5
比特序号长度) ,可以降低 RLC 包头开销。RRC 专用信令的字段 RLC-Config-> T-Reordering
还指示了用于下行接收的重排序定时器值,取值范围为 0~200ms。

RLC UM 的数据收发如图 4.3.3-2 所示。工作在 UM 模式下的 RLC 实体分为发送实体


(拥有发送缓存,把数据从 PDCP 层取来,发给对端)和接收实体(有接收缓存,从对端接
收到数据,排序和重组后交给 PDCP 层) 。

图 4.3.3-2 RLC TM 实体的发送和接收

4.3.3.3 确认模式(AM)的排序、重传和重组

在 AM 下,RLC 对丢包要进行重传,通过重传来保证 RLC 层传输的可靠性。AM 的重


传机制是一个典型的基于滑动窗口的 ARQ 过程(参见 2.2.3.3 节)
。TCP 协议的重传也采用
了类似的方法(因拥塞控制,TCP 的滑动窗口机制更加复杂) 。

在发送端,工作在 AM 的 RLC 实体维护一个发送缓存,保存已发送的 RLC PDU,以备


将来可能的重传。发送端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知一个 RLC PDU 是否被正确接收:

1)状态报告反馈:接收端通过定时器 T-Reordering 来判断 RLC PDU 是否丢包(定时器


工作方式与 UM 相同, 再通过 RLC 控制 PDU 携带的状态报告
但值可以不同), (Status Report)
信息,通知发送端正确接收到了哪些 RLC PDU,以及哪些 PDU 需要重传。每个 AM RLC 实
体都有一个重排序定时器。

2)主动判断:发送端 MAC 层的 HARQ 过程可判断出 RLC PDU 是否传输成功,并通


知 RLC 层。例如,当达到了 HARQ 最大重传次数后,MAC 层仍收到 NACK,则认为 HARQ
重传失败。由于不需要等到反馈才重传,这种方式可一定程度上缩短 RLC 层重传时延。但
是,如果 MAC 层的 ACK/NACK 发生了传输错误,会导致发送端出现误判。

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的窗口大小(AM_Window_Size)为 512。发送端确认某个 RLC PDU


正确接收后,则将对应的 RLC PDU 从发送缓存中移除。当这个 PDU 之前的 PDU 都按序正
确接收时,则将发送窗口前移。

RLC AM 的重传机制属于选择性重传 ARQ(参见 2.2.3.3 节)


。接收端反馈给发送端的
状态报告中包含一个 ACK_SN,以及一个或多个 NACK_SN(当有丢包时) 。ACK_SN 指明
了已经接收到 PDU 的最大序号(=ACK_SN-1),即表示接收端正确接收到了它之前全部、
或是部分 PDU。如果 ACK_SN 之前的部分有丢包,则用 NACK_SN 指出每个丢包的序号。
一个状态报告中可能有一个或多个 NACK_SN, 列出 ACK_SN 之前的所有未正确接收的 PDU。

发送端通过状态报告反馈来发现某个 PDU 传输失败,并重新传输该 PDU。当一个 RLC


PDU 的重传超过了该实体的最大重传次数(maxRetxThreshold,可取 1~32 次)时,则放弃
重传,并会引起 RRC 层的 RLF(见 8.6.1.5 节)

注意在新的传输时机上,MAC 层分配给 RLC 实体的传输“配额”可能与初次传输时不


同,此时要对重新传输的 RLC PDU 进行再次分段(Re-Segmentation)。这里的分段和上节对
PDCP PDU 的分段有所不同,生成的 RLC PDU 称为 AM PDU 片段(与 SDU 的片段区分
开) 。这样的重传包仍延续使用原 RLC PDU 的序号(并不新增序号) ,但要用包头的 1 比特
RF 字段来标识是一个片段,并使用 LSF 字段指示它的最后一个字节是否为原 PDU 的最后
一个字节,以及用 15 比特的 SO 字段指出它在原 PDU 中的位置。重传的 PDU 及其片段都
存放在重传缓存中,以备再次重传或再分段。

接收端从 RLC 包头的序号字段(SN)可以辨别出一个 PDU 是第一次传输,还是重新


传输。重新传输的 RLC 片段还可能发生传输错误,此时只用原始 RLC PDU 的序号来指示
ACK 和 NACK 显然是不够的,因此 RLC 层的状态报告还要能够反馈 AM PDU 分段的接收
状态。

当重传的是一个 AM PDU 片段,并再次发生丢包时,接收端在用状态报告的 NACK_SN


指出丢包的同时,要用 SOstart 和 SOend 字段进一步指出丢失的数据在序号为 NACK_SN 的
原 PDU 中的位置。SO、SOstart 和 SOend 都以字节为单位。全 1 的 SOend 表示原 PDU 的最
后一个比特,全 0 的 SOstart 表示原 PDU 的第一个比特。这些包头字段详见 4.3.4.1 节。

图 4.3.3-3 给出一个 RLC AM 重传的例子。 假设发送端发送了 3 个 RLC PDU,序号(SN)


分别为 20、21、22,长度分别为 120、100、80 字节。其中 SN=21 的 PDU 超时丢包,而 SN
=20 和 22 的都正常接收。接收端会向发送端反馈一个状态报告 PDU,其中 ACK_SN=23,
NACK_SN=21。当发送端重传 SN=21 的 PDU 时,MAC 层分配的传输额度变成了 60 字
节,因此需要再次分段。PDU 片段的 SN 仍为 21,用 SO=0 指出它包含的数据从原 PDU 的
第一个字节起。假设第一个 PDU 片段(SN=21,SO=0)传输成功,而第二个 PDU 片段
(SN=21,SO=60)超时丢包,则接收端反馈状态报告 PDU,其中 NACK_SN=21,SOstart
=60,SOend=111111111111111。如果传输额度合适,发送端重传这丢失的 40 比特数据时,
PDU 片段的 SN=21,SO=60,LSF=1(表示这是原 PDU 的最后一个片段)
。实际中 PDU
分段在重传时可能再次分段,这个例子中并没有给出这种复杂的情况。

图 4.3.3-3 RLC AM 重传和再分段示例

发送端可以主动要求接收端发送状态报告,这个请求称为轮询(Polling) ,通过 RLC 数


据 PDU 的字段 P 指示(参见图 4.3.4-3)
,即随新发送的数据 PDU 一起发送。当一个 PDU 发
送后,发送端的发送缓存和重传缓存中就没有了新数据要发送,或者发送窗口不能向前滑动
导致无法发送新数据,就可以在这个 PDU 中携带轮询字段。

更普遍的情况是,由于依赖状态报告的反馈,发送端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确认丢包
事件的发生与否,这给 RLC 重传引入了一些不必要的时延。为了缩短 RLC 重传引入的传输
时延,发送端希望尽快获取反馈信息。尽管从时延角度考虑,轮询越频繁越好,即发送每一
个 PDU 时都携带 Polling 字段;但从降低信令开销角度考虑,接收端并不需要对每个 PDU
都反馈一个状态报告。为了能在时延和开销之间进行折中和优化,LTE 将轮询机制设计为:
在发送了一定量的 PDU 或字节后再发送轮询字段,从而控制轮询的频次。基站可以用 2 个
参数控制终端发起 Polling 的条件:

 PollPDU:以 PDU 个数为单位,限制了发送端轮询状态报告的间隔。发送端每发


送了 PollPDU 个无轮询字段的 PDU 后,就可发送一个新的轮询。PollPDU 取值范
围为 4~256 个。

 PollByte:类似 PollPDU,只是以字节为单位,即发送端每发送了 PollByte 字节的


PDU 后,就可发送一个轮询。PollByte 取值范围为 25K 字节~3000K 字节。

携带轮询字段的 PDU 也可能发生丢包。为应对这一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可为 RLC 实


体设置一个轮询重传定时器 T-PollRetransmit。该定时器在发送带有轮询字段的 PDU 时开始
倒计时,如果未到时就收到了状态报告,就停止;而如果到时仍未收到状态报告,就认为发
生丢包,并重新发送携带轮询字段的 PDU。此外,该定时器到时还意味着状态报告可能丢
失了,发送端需要重传刚发送的 PDU,以及所有未收到 ACK 反馈的 PDU,以确保 ARQ 过
程的正确。定时器 T-PollRetransmit 的取值范围是 5~500ms。

在接收端,有两种情况会发送一个状态报告:

(1) 接收端通过 T-Reordering 定时器到时判断丢包;

(2) 接收端收到轮询信令。

为了控制终端发送状态报告的频次,可以用一个状态禁止定时器(T-StatusProhibit)来
限制位于终端的 RLC 接收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时间间隔:在一个状态报告发送后该定时器开
始计时,在定时器结束前,不能发送新的状态报告。定时器取值范围是 0~500ms。RLC 要
等到状态禁止定时器超时后,才把状态报告送往下层传输。

为执行上述基于滑动窗口和选择性重传的 ARQ 过程,RLC AM 实体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各维护一组变量和计数器。在发送端有:

 VT(A):记录了已收到 ACK 确认的 PDU 的序号(=VT(A)-1)


。它是发送窗口的
下边界。每收到一个 ACK 反馈,其对应的序号就设为 VT(A)的值。

 VT(MS):发送窗口的上边界(=VT(A)+AM_Window_Size)。

 VT(S):下一个要发送的 PDU 的序号。

 POLL_SN:记录最近发送的带有轮询字段的 PDU 序号。

 PDU_WITHOUT_POLL 计数器:最近发送了带有轮询字段的 PDU 之后,又发送的


PDU 个数。

 BYTE_WITHOUT_POLL 计数器:最近发送了带有轮询字段的 PDU 之后,又发送


的数据字节数。

 RETX_COUNT 计数器:记录 PDU 的已重传次数。每个 PDU 都有一个此计数器。

在接收端有:

 VR(R):记录了最近一个按序正确接收到的 PDU 的序号(=VR(R)-1)。它是接收


窗口的下边界。

 VR(MR):接收窗口的上边界(=VR(R)+AM_Window_Size)。

 VR(X):记录触发重排序定时器 t-Reordering 的缺失 PDU 的序号(=VR(X)-1)



当定时器启动时, X 和 R 分别记录当前定时器对应的序号范围的上边界和下边界。
当该范围内的 PDU 都正确接收后,终止当前定时器。

 VR(MS):指示可填入状态报告的 ACK_SN 字段中的最大序号。

 VR(H):记录正确接收到(但未必是按序)的 PDU 中的最大序号(=VR(H)-1)


图 4.3.3-4 总结了 AM 模式下 RLC 层的数据发送和接收过程。在发送过程中,状态报告


(即 RLC 控制 PDU)的优先级最高, 其次是重传的数据 PDU,
最后是首次传输的数据 PDU。
与 UM 相比,AM 实体在发送端的分段、级联,以及在接收端的重复包检测、排序和重组等
工作方式与 UM 基本一致,但由于需要重传而新增了对重传的 RLC PDU 重新分段、状态报
告、轮询等功能。

此外注意,工作在 AM 模式下的 RLC 实体是双向的,每个 AM RLC 实体都有一个发送


侧和一个接收侧,分别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包括状态报告反馈) 。而我们上面的用词“发送
端”和“接收端”指的是基站和终端,更准确的说,是这两端的两个 RLC 实体的一个发送侧和
一个接收侧。

基站通过 RRC 专用信令(在 RLC-Config-> am)为终端的每个 RLC 实体分配发送侧(上


行)和接收侧(下行)的相关参数。上行(UL-AM-RLC)的参数有:{T-PollRetransmit, PollPDU,
PollByte, maxRetxThreshold};下行(DL-AM-RLC)的参数有{T-Reordering, T-StatusProhibit}。
在 LTE 空口的 RLC 层协议中,上述限制性参数都是基站配置给终端的,这主要是基站需要
控制终端的行为,实际上基站也应该遵循相应的限制,只是没有明显体现在空口的 RRC 信
令交互中。

图 4.3.3-4 RLC AM 实体的发送和接收

4.3.4 RLC 协议数据格式

在了解 RLC 层的基本功能和对数据的传输方式后,本小节完整介绍 RLC 的协议数据格


式,为其他章节提供参考。与 PDCP 层类似,RLC PDU 也有 2 种类型:

 数据 PDU:用于传递 PDCP 层交付的数据。不同的 RLC 工作模式有不同的数据


PDU 格式,因此共有 3 中数据 PDU 格式。

 控制 PDU:用于在 RLC 实体间传递 RLC 层内的控制信息(即状态报告)


。注意只
有 AM 模式才需要用到控制 PDU。

4.3.4.1 RLC 数据 PDU 格式

RLC 三种工作模式对应了三种数据 PDU 格式:


 TM PDU:只包含上层数据,没有任何 RLC 包头。

 UM PDU:根据序号字段长度(5 和 10 比特)分为两类,如图 4.3.4-1 所示。

 AM PDU:用于 AM 的初次传输,以及不需要重新分段的重传,如图 4.3.4-2 所示。

 AM PDU 片段:用于需要重新分段的 AM 重传中,如图 4.3.4-3 所示。

UM PDU 和 AM PDU 都包含包头和数据域两部分。数据域中是分段或级联后的 RLC


SDU。一个 PDU 中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 SDU 或 SDU 的片段,因此需要包头中的 FI、E 和
LI 字段指示这些 SDU 的分界。AM PDU 片段中是重传的 AM PDU 的一部分。

图 4.3.4-1 RLC UM PDU 格式

图 4.3.4-2 RLC AM PDU 格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