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30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理解命题的概念.

(2)了解“若 p,则 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3)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一、命题及其关系

1.命题的概念

在数学中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真命题,

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假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四种命题

命题 表述形式

原命题 若 p,则 q

逆命题 若 q,则 p

否命题 若¬�,则¬�

逆否命题 若¬�,则¬�

(2)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常见的否定词语

正面词语 = >(<) 是 都是 任意(所有)的 任两个 至多有 1(n)个 至少有 1 个

否定词 ≠ ≤(≥) 不是 不都是 某个 某两个 至少有 2(n+1)个 1 个也没有

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或互为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提醒】当一个命题有大前提而要写出其他三种命题时,必须保留大前提,也就是大前提不动.

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

(1)若 p⇒q,则 p 是 q 的充分条件,q 是 p 的必要条件;

(2)若 p⇒q 且 q 
/ p,则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若 p 
/ q 且 q⇒p,则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 若 p⇔q,则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5) 若 p 
/ q 且 q
/ p,则 p 是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必记结论

(1)等价转化法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①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p 是 q 的充要条件⇔ ¬�是¬�的充要条件;

④p 是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集合判断法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若 p 以集合 A 的形式出现,q 以集合 B 的形式出现,即 p:A={x|p(x) },q:B={x|q(x) },则

①若� ⊆ �,则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②若� ⊆ �,则 p 是 q 的必要条件;

③若 A 
 B ,则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④若 B 
 A ,则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⑤若� = �,则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⑥若 A 
 B且B
 A ,则 p 是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考向一 四种命题的关系及其真假的判断
四种命题的关系及其真假的判断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不大,往往

会结合其他知识点(如函数、不等式、三角、向量、立体几何等)进行综合考查.常见的解法如下:

1.判断四种命题间关系的方法

①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命题,关键要分清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将条件与结论互换即得逆命题,将条

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即得否命题,将条件与结论互换的同时进行否定即得逆否命题.

②原命题和逆否命题、逆命题和否命题有相同的真假性,解题时注意灵活应用.

2.命题真假的判断方法

①给出一个命题,要判断它是真命题,需经过严格的推理证明;而要说明它是假命题,则只需举一反例

即可.

②由于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为等价命题,有时可以利用这种等价性间接地证明命题的真假.

1
典例 1 设 a、� ∈ �,原命题“若� > 2 (� + �)2 ,则� > �2 + �2 ”,则关于其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结

论正确的是

A.逆命题与否命题均为真命题

B.逆命题为假命题,否命题为真命题

C.逆命题为假命题,逆否命题为真命题

D.否命题为假命题,逆否命题为真命题

【答案】A

1
【解析】∵设 a、� ∈ �,原命题“若� > 2 (� + �)2 ,则� > �2 + �2 ”是假命题(取 a=−1,b=1 可进行验证)

∴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假命题;

1
∵原命题的逆命题:“若� > �2 + �2 ,则� > (� + �)2 ”是真命题,
2

∴原命题的否命题是真命题.故选 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命题真假的判断,考查不等式的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基础题.解
答本题时,判断出原命题是假命题,从而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假命题;再判断原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从而原命题的否命题是真命题.

1. 能说明“设 a,b 为实数,若�2 + �2 ≠ 0,则直线�� + �� − 1 = 0 与圆�2 + �2 = 1 相切”为假命题的一组

a,b 的值依次为__________.


典例 2 命题“若� = ,则 sin� = 1”的逆否命题是
2

� �
A.若� ≠ ,则 sin� ≠ 1 B.若� = ,则 sin� ≠ 1
2 2

� �
C.若 sin� ≠ 1,则� ≠ D.若 sin� = 1,则� =
2 2

【答案】C

【解析】命题“若�,则�”的逆否命题是“若¬�,则¬�”,故命题“若� = ,则 sin� = 1”的逆否命题是若 sin� ≠ 1,
2


则 � ≠ ,故选 C.
2

【方法点睛】将原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的同时进行否定即得逆否命题.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

及逆否命题的关键是分清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按定义来写;在判断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以及逆

否命题的真假时,要借助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或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或同假来判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命题“∃�0 ∈ [0,1],使�20 − 1⩾0”的否定为“∀� ∈ [0,1],都有�2 − 1⩽0 ”

B.命题“若向量�与�的夹角为锐角,则� ⋅ � > 0”及它的逆命题均为真命题

C.命题“在锐角△ ���中,��� � < ��� �”为真命题

D.命题“若�2 + � = 0,则� = 0 或� =− 1”的逆否命题为“若� ≠ 0 且� ≠− 1,则 x 2  x  0 ”

考向二 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作为载体,考查知识面广,常

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综合考查.常见的解法如下:

1.命题判断法

设“若 p,则 q”为原命题,那么:

(1)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假时,则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为真时,则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当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真时,则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4)当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假时,则 p 是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集合判断法(同必记结论)

3.等价转化法(同必记结论)
典例 3 设�,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平面,� ⊄ �, � ⊂ �,则“�//�”是“�//�”成立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 �, � ⊂ �,∴当 a∥b 时,一定有 a∥�,即充分性成立.反之,当 a∥�时,a,b 可能平行,

可能异面,即必要性不成立,故“�//�”是“�//�”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 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充要条件的判断,从定义来看,若� ⇒ �,则�是�的充分条件,若� ⇒ �,则�是�的

必要条件,若� ⇔ �,则�是�的充要条件;从集合的角度看,若� ⊆ �,则�是�的充分条件,若� ⊆ �,则�

是�的必要条件,若� = �,则�是�的充要条件,若�是�的真子集,则�是�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若�是�

的真子集,则�是�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3.设 a,b 都是不等于 1 的正数,则“ log a 2< log b 2 ”是“ 2a >2b >2 ”的

A.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典例 4 若条件�: � ≤ 1,且¬�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可以是

A.� > 1 B.� > 0

C.� ≤ 2 D.−1 < � < 0

【答案】B

【解析】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区间 1, + ∞ 是 q 的真子集,本题选 B.

【名师点睛】有关探求充要条件的选择题,破题关键是:首先,判断是选项“推”题干,还是题干“推”选项;

其次,利用以小推大的技巧,即可得结论.

4.已知�, � ∈ �,下列四个条件中,使� > �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 � − 1 B.� > � + 1

C. � > � D.2� > 2�


考向三 充分、必要条件的应用
充分、必要条件的应用主要涉及根据充要条件求解参数的取值范围,具体解法如下:

1.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是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集合之间的关

系列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求解.

2.求解参数的取值范围时,一定要注意区间端点值的检验,尤其是利用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求解参数的取

值范围时,不等式是否能够取等号决定端点值的取舍,处理不当容易出现漏解或增解的现象.

�3 −4�
典例 5 设�: ≤ 0,�: �2 − 2� + 1 � + �2 + � ≤ 0,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的取值范围
2�

A. −2,1 B. −3,1

C. −2,0 ∪ 0,1 D. −2, − 1 ∪ 0,1

【答案】D

【解析】�对应的集合为 �| − 2 ≤ � < 0 或 0 < � ≤ 2 ,�对应的集合为 �|� ≤ � ≤ � + 1 ,


−2 ≤ � 0<�
∵�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或 ,解得−2 ≤ � <− 1 或 0 < � ≤ 1,故选 D.
�+1 < 0 �+1 ≤ 2

5.设命题�:实数�满足�2 − 4�� + 3�2 < 0;命题�:实数�满足 � − 3 < 1.若� > 0,且� = −3,2 , � =

−1,0 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 ≠ 1”是“� ≠ 1 或� ≠ 1”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已知命题“若� − 1 < � < � + 1,则 1 < � < 2”的逆命题是真命题,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A. 1,2 B.1,2

C.1,2 D. 1,2

3.设� ∈ �,则使 lg(� + 1) < 1 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A.−1 < � < 9 B.� >− 1

C.� > 1 D.1 < � < 9

4.下列关于命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命题“若�� = 0,则� = 0”的否命题是“若�� = 0,则� ≠ 0”

B.命题“若� + � = 0,则�, �互为相反数”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C.命题“∃� ∈ �, �2 − 2� + 2 ≥ 0”的否定是“∀� ∈ �, �2 − 2� + 2 ≥ 0”

D.命题“若 cos� = cos�,则� = �”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5.已知直线�,�和平面�,若� ⊂ �,� ⊄ �,则“� ⊥ �”是“� ⊥ �”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若原命题为:“若�1 , �2 为共轭复数,则 �1 = �2 ”,则该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真假性的判断

依次为

A.真真真 B.真真假

C.假假真 D.假假假

� �
7.设�, �都是非零向量,下列四个条件,使 =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

A.� = � B.� = 2�

C.� ∥ �且 � = � D.� ∥ �且方向相同

8.已知�: 4� − � < 0, q : �2 − � − 2 > 0,若�是¬�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则�的取值范围为

A.8, + ∞ B. 8, + ∞

C. −4, + ∞ D.−4, + ∞
9.命题“若�2 − 3� + 2 = 0,则� = 1 或� = 2”的逆否命题为__________.

10.命题�:若� > 0,则� > �;命题�:若� ≤ � − 2,则� < sin� � ∈ � 恒成立.若�的逆命题、�的逆否命

题都是真命题,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2019 年高考天津文数)设 x  R ,则“0 < � < 5”是“ | x  1| 1 ”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2019 年高考浙江)若 a>0,b>0,则“a+b≤4”是 “ab≤4”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2019 年高考全国Ⅱ卷文数)设α,β为两个平面,则α∥β的充要条件是

A.α内有无数条直线与β平行 B.α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β平行

C.α,β平行于同一条直线 D.α,β垂直于同一平面

4.(2019 年高考北京文数)设函数 f(x)=cosx+bsinx(b 为常数),则“b=0”是“f(x)为偶函数”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2018 浙江)已知平面α,直线 m,n 满足 m⊄α,n⊂α,则“m∥n”是“m∥α”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2018 天津文科)设� ∈ �,则“�3 > 8”是“|�| > 2”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2018 北京文科)设 a,b,c,d 是非零实数,则“ad=bc”是“a,b,c,d 成等比数列”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2017 北京文科)设 m,n 为非零向量,则“存在负数�,使得� = ��”是“� ⋅ � < 0”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2016 四川文科)设 p:实数 x,y 满足� > 1 且� > 1,q: 实数 x,y 满足� + � > 2,则 p 是 q 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 1
10.(2018 北京文科)能说明“若 a﹥b,则� < �”为假命题的一组 a,b 的值依次为_________.
变式拓展

1.【答案】1,1(答案不唯一)

【解析】设�,�为实数,若�2 + �2 ≠ 0,则直线�� + �� − 1 = 0 与圆�2 + �2 = 1 相切,

| 0  0  1|
若为真命题,可得  1 ,即为�2 + �2 = 1,
a 2  b2

若为假命题,只要�2 + �2 ≠ 1,

要说明“设�,�为实数,若�2 + �2 ≠ 0,则直线�� + �� − 1 = 0 与圆�2 + �2 = 1 相切”为假命题的一组�,

�的值依次可为 1,1(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1,1(答案不唯一)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命题真假的判定条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命题为真命题时等价的条件,属于基

础题.解答本题时,根据条件求出命题为真命题时等价的�,�的关系式,由关系式可得到命题为假命题时

�,�的一组取值.

2.【答案】D

【解析】对于 A 选项,利用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且只需否定结论可得,命题“∃�0 ∈ [0,1],使�20 −

1⩾0”的否定应为“∀� ∈ [0,1],都有�2 − 1 < 0”,所以 A 错误;

对于 B 选项,其逆命题为“若� ⋅ � > 0,则向量�与�的夹角为锐角”,由� ⋅ � > 0 得: � ⋅ � ��� � > 0,


可得��� � > 0,则� ∈ 0, 2 ,所以该命题错误,所以 B 错误;

� � � �
对于 C 选项,� + � > 2 ⇒ 2 > � > 2 − � > 0,可得��� � > ��� 2
− � = ��� �,所以 C 错误.

故选 D.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命题的真假判断,还考查了特称命题的否定,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属于

中档题.

3.【答案】C

1 1
【解析】由“ log a 2  log b 2 ”,得  ,
log 2 a log 2 b
log 2 a  0
所以  或 log 2 a>log 2 b>0 或 0> log 2 a>log 2 b ,
 log 2 b  0
0<�<1
即 或�>�>1 或 0<b<a<1 ,
�>1
由 2a >2b >2 ,得�>�>1,

故“ log a 2< log b 2 ”是“ 2a >2b >2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选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及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考查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

是基础题.解答本题时,根据对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性质求解 a,b 的范围,再利用充分必要条件的定

义判断即可.

4.【答案】B

【解析】B 选项,� > � + 1 是� >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A 选项,� > � − 1 是� >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C 选项, � > � 是� >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D 选项,2� > 2� 是� > �的充要条件.

故选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定义,属于基础题.解答本题时,根据充分不必要

条件的定义,逐一分析给定四个选项与 a>b 的关系,可得答案.

4
5.【答案】� ∈ ,2 .
3

【解析】由�2 − 4�� + 3�2 < 0 得(� − �)(� − 3�) < 0,

又� > 0,

所以 m<x<3m,

由 � − 3 < 1 得−1 < � − 3 < 1,即 2 < � < 4.

设� = � � ≤ �或� ≥ 3� ,� = � � ≤ 2 或� ≥ 4 ,

若� = −3,2 , � = −1,0 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 A 是 B 的真子集,

0<�≤2
所以 ,
3� ≥ 4
4
解得� ∈ ,2 .
3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解法和复合命题的真假的判断,考查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意在考

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本题时,先求出� = −3,2 , � = −1,0 和¬�,再


列出不等式组,即得 m 的取值范围.

考点冲关

1.【答案】A

【解析】若� = 1 且� = 1,则�� = 1,显然成立.

若�� = 1 不一定推出� = 1 且� = 1.
�=1
所以 是�� = 1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1

根据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真假相同可得“�� ≠ 1”是“� ≠ 1 或� ≠ 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 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真假相同,充分不必要条件的概念,属于基础题.解答本题时,

可以探索� = 1 且� = 1 是�� = 1 的什么条件,利用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真假相同进行判断.

2.【答案】D

【解析】命题的逆命题为:若 1 < � < 2,则� − 1 < � < � + 1 成立,

�+1 ≥ 2 �≥1
则 ,解得 ,即 1 ≤ � ≤ 2,
�−1≤1 �≤2
即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1,2 ,

故选 D.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四种命题的关系,结合逆命题的定义求出命题的逆命题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

答本题时,求出命题的逆命题,结合不等式的关系进行求解即可.

3.【答案】B

求解对数不等式 lg � + 1 < 1 可得 0 < � + 1 < 10, ∴− 1 < � < 9,结合选项可得,使 lg(� + 1) <
【解析】

1 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1.故选 B.

4.【答案】B

【解析】逐一分析所给命题的真假:

对于 A,命题“若�� = 0,则� = 0”的否命题是“若�� ≠ 0,则� ≠ 0”,题中说法错误;

对于 B,命题“若 � + � = 0,则�, �互为相反数”是真命题,则其逆命题是真命题,题中说法正确;

对于 C,命题“∃� ∈ �, �2 − 2� + 2 ≥ 0”的否定是“∀� ∈ �, �2 − 2� + 2 < 0”,题中说法错误;

对于 D,命题“若 cos� = cos�,则� = � ”是假命题,则其逆否命题是假命题,题中说法错误.

故选 B.

5.【答案】B
【解析】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若� ⊂ �,� ⊄ �,则“� ⊥ �”不能推出“� ⊥ �”,

由“� ⊥ �”,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 ⊥ �”,

即“� ⊥ �”是“� ⊥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选 B.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判定,以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应用,其

中解答中熟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合理利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是解答的关键,

着重考查了推理与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6.【答案】C

【解析】设�1 = � + ��(�, � ∈ �),则�2 = � − ��,则 �1 = �2 = �2 + �2 ,所以原命题为真命题,故其

逆否命题为真命题.原命题的否命题为“若�1 , �2 不互为共轭复数,则 �1 ≠ �2 ”,因为�1 = 1 + 2 2�和�2 =

2 + 5�不互为共轭复数,但 �1 = �2 = 3,所以否命题为假命题,故原命题的逆命题为假命题.故选 C.

7.【答案】D
� � �
【解析】 表示与�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因此 =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与�同向即可,故选 D.
� � �

8.【答案】B

【解析】�: 4� − � < 0,即�: � < 4 ,

∵ �: �2 − � − 2 > 0,∴ ¬�: �2 − � − 2 ≤ 0,即−1 ≤ � ≤ 2,

∵ �是¬�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可得¬� ⇒ �,即¬�的范围比�的范围小,

故 4 > 2,即� ∈ 8, + ∞ .

故选 B 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逻辑联结词,必要不充分条件,属于简单题.解答本题时,根据�是¬�的一个必要

不充分条件,可得¬� ⇒ �,然后得到�的取值范围.

9.【答案】“若� ≠ 1 且� ≠ 2,则�2 − 3� + 2 ≠ 0”

【解析】因为若原命题为“若�,则�”,那么它的逆否命题为“若¬�,则� = −3,2 , � = −1,0 .”

所以命题“若�2 − 3� + 2 = 0,则� = 1 或� = 2”的逆否命题为“若� ≠ 1 且� ≠ 2,则�2 − 3� + 2 ≠ 0”.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写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关键是要知道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关系.解答本题时,

根据若原命题为“若�,则�”,那么它的逆否命题为“若¬�,则� = −3,2 , � = −1,0 ”即可得解.

10.【答案】0,1

【解析】命题�的逆命题:若� > �,则� > 0,该命题是真命题,则� ≥ 0.命题�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

故原命题为真命题,则� − 2 <− 1,� < 1.故实数�的取值范围是[0,1 .


直通高考

1.【答案】B

【解析】由 | x  1| 1 可得 0 < � < 2,

易知由 0 < � < 5 推不出 0 < � < 2,

由 0 < � < 2 能推出 0 < � < 5,

故 0 < � < 5 是 0 < � < 2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即“0 < � < 5”是“|� − 1| < 1”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故选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充分必要条件,解题的关键是由所给的不等式得到�的取值范围.

2.【答案】A

【解析】当� > 0, � > 0 时,� + � ≥ 2 ��,则当� + � ≤ 4 时,有 2 �� ≤ � + � ≤ 4,解得�� ≤ 4,充

分性成立;

当�=1, �=4 时,满足�� ≤ 4,但此时� + �=5>4,必要性不成立,

综上所述,“� + � ≤ 4”是“�� ≤ 4”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 A.

【名师点睛】易出现的错误:一是基本不等式掌握不熟练,导致判断失误;二是不能灵活地应用“赋值

法”,通过取�, �的特殊值,从假设情况下推出合理结果或矛盾结果.

3.【答案】B

【解析】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与�平行是� ∥ �的充分条件;

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知,若� ∥ �,则�内任意一条直线都与�平行,所以�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与�平

行是� ∥ �的必要条件.

故α∥β的充要条件是α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β平行.

故选 B.

【名师点睛】面面平行的判定问题要紧扣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最容易犯的错误为定理记不住,凭主观

臆断.

4.【答案】C

【解析】当� = 0 时,�(�) = ��� � + � ��� � = ��� �,�(�)为偶函数;

当�(�)为偶函数时,�( − �) = �(�)对任意的�恒成立,

由�( − �) = ��� ( − �) + � ��� ( − �) = ��� � − � ��� �,得��� � + � ��� � = ��� � − � ��� �,


则����� = 0 对任意的�恒成立,

从而� = 0.

故“� = 0”是“�(�)为偶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故选 C.

【名师点睛】本题较易,注重重要知识、基础知识、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5.【答案】A

【解析】因为� ⊄ �, � ⊂ �, �//�,所以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由�//�不能得出�与�内任一

直线平行,所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 A.

【名师点睛】充分、必要条件的三种判断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判断“若�则�”、“若�则�”的真假.并注意和图示相结合,例如“�⇒�”为真,则�是�

的充分条件.

(2)等价法:利用�⇒�与非�⇒非�,�⇒�与非�⇒非�,�⇔�与非�⇔非�的等价关系,对于条件或结论

是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3)集合法:若�⊆�,则�是�的充分条件或�是�的必要条件;若�=�,则�是�的充要条件.

6.【答案】A

【解析】求解不等式�3 > 8 可得� > 2,求解绝对值不等式 � > 2 可得� > 2 或� <− 2,据此可知:“�3 > 8”

是“|�| > 2”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故选 A.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判断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

能力和计算求解能力.

7.【答案】B

1
【解析】当� = 4, � = 1, � = 1, � = 时,�, �, �, �不成等比数列,所以不是充分条件;
4

当�, �, �, �成等比数列时,则�� = ��,所以是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 = ��”是“�, �, �, �成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 B.

【名师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充分必要条件,实质是判断命题“� ⇒ �”以及“� ⇒ �”的真假.判断一个命题为

真命题,要给出理论依据、推理证明;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需举出反例即可,或者当一个命题正

面很难判断真假时,可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的特点转化问题.

8.【答案】A

【解析】若∃� < 0,使� = ��,则两向量�, �反向,夹角是 180°,那么� ⋅ � = � � ��� 1 80° =− � � <

0;若� ⋅ � < 0,那么两向量的夹角为90°, 180°,并不一定反向,即不一定存在负数�,使得� = ��,所


以是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故选 A.

9.【答案】A

【解析】由题意,� > 1 且� > 1,则� + � > 2,而当� + � > 2 时不能得出,� > 1 且� > 1.故�是�的充

分不必要条件,选 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充分性与必要性的判断问题,首先是分清条件和结论,然后考察条件推结论,结

论推条件是否成立.这类问题往往与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有许多情况下可利用充

分性、必要性和集合的包含关系得出结论.

10.【答案】1, − 1(答案不唯一)
1 1 1 1
【解析】使“若� > �,则 < ”为假命题,则使“若� > �,则 ≥ ”为真命题即可,
� � � �

只需取� = 1, � =− 1 即可满足,所以满足条件的一组�, �的值为 1, − 1(答案不唯一).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不等式的运算,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原命题与命题的否定真假关系的灵活转换,

对不等式性质及其等价变形的充分理解,只要多取几组数值,解决本题并不困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