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8

PHIL2030

中國哲學史(二)

2023-2024 學年下學期

第四講
三論、南北朝佛性論、《起信》、天臺、
華嚴、禪宗(慧能、馬祖道一、宗密)
本講主要內容

• 一、《成實論》——三論宗——天臺宗

• 二、南北朝佛性論——《大乘起信論》——華嚴宗

• 三、禪宗(惠能——馬祖道一——宗密)
一、《成實論》——吉藏:三論宗——天臺宗
• 《般若經》: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 三論宗:體法空 vs. 《成實論》:析法空(《成實論》是印度訶梨跋摩所著,鳩摩羅什譯,梁陳時,《成實論》流行到極盛,
所為三論宗所批評。)

• 吉藏《中論疏》曰:「次齊隱士周顒著《三宗論》,一不空假名,二空假名,三假名空。」
• 第一宗:不空假名,又稱「鼠嘍栗義」。(吉藏《大乘玄論》:不空假名者,但無性實,有假世
諦不可全無,為鼠嘍粟。 )(第一宗不空假名與《成實論》「主無體而有相」義合)
• 第二宗:空假名,又稱「案莖義」、「空有義」、「空有二諦義」。(《大乘玄論》:第二空假
名,謂此世諦舉體不可得,若作假有觀,舉體世諦;作無觀之,舉體是真諦。如水中案苽,手舉
苽令體出,是世諦;手案苽令體沒,是真諦。吉藏《中論疏》難此義曰:難曰,前有假法,然後
空之,還同緣會,故有「推散即無」之過也。 )
• 前兩宗的缺點是分別談論二諦,不知二諦相即。故周顒立第三義:
• 第三義:假名空,又稱「假空」,(《大乘玄論》曰:「假空者,……雖空而宛然假,雖假而宛
然空,空有無礙。」)
一、《成實論》——吉藏:三論宗——天臺宗
• 《般若經》: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 三論宗 vs. 天臺宗
• 相同點:兩者都講「中觀」、「相即」。
• 不同點:
• 三論宗的「相即」——真俗二諦相即
• 天臺宗的「相即」——相互轉化的相即,如「煩惱即菩提」,宋代山家派
知禮把天臺概括為「當體即是」
• 三論宗的「中觀」——不落兩邊的「雙遺中」、八不中道
• 天臺宗的「中觀」——三諦圓融的「圓中」
一、《成實論》——吉藏:三論宗——天臺宗
曾其海:
《三論學派在天台宗
創立中的作用》

吉藏師事灌頂?
傳統說法:然
現代考證:不然

陳金華:《天台、三論兩
宗論諍記——以吉藏與智
顗、灌頂關系為中心》
天臺宗
• 天臺宗:智顗、浙江天台山、《妙法蓮華經》、法華宗。
• 止觀雙修——南北佛教的一次綜合。
• 天臺宗:一心三觀、三諦圓融
• 智顗《摩訶止觀》卷一曰:

• 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
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指五陰,又譯五蘊:色、受、想、行、識)入(指十二入,內六根 [ 眼
耳鼻舌身意 ] 入、外六塵入) 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
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
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
是名圓頓止觀。
天臺宗
• 天臺宗:三諦圓融
• 智顗《法華玄義》卷一上曰:《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
假即中。因緣所生法即空者,此非斷無也;即假者,不二也;
即中者,不異也。 因緣所生法者,即遍一切處也。
• 智顗《摩訶止觀》卷一曰: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不相妨礙。
三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三種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種皆
中者,即是實相故。
天臺宗
• 天臺宗:圓頓
• 智顗《摩訶止觀》卷一曰: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
不真實。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
佛界、眾生界亦然。陰(指五陰,又譯五蘊:色、受、想、行、識)入(指十二入,內
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 入、外六塵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
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
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
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
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
天臺宗
• 天臺宗:十界互具、一念三千
• 十界: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畜
牲界、餓鬼界和地獄界。
• 一念三千
• 三千 = 十界 * 十界 * 三種世間(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 * 十種如是(《法華
經》: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

• 智凱《摩訶止觀》: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
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
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
不可思議境,意在於此。
天臺宗
• 性具善惡——智顗《觀音玄義》
• 問:緣了(案:正、了、緣三因佛性:正謂中正,了謂照了,緣謂助緣。)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答:具。
• 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
• 問:性德善惡何不可斷?答:性之善惡但是善惡之法門,性不可改,歷三世無誰能毀,
復不可斷壞。……
• 問: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耶?
• 答:闡提既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為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
而能達於惡,以達惡故於惡自在,故不為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復惡,以自
在故,廣用諸惡法門化度眾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不染故不起。
• 元代天台師懷則《天台傳佛心印記》 :「如此三千,現前一念修惡之心本來具足,
非造作而成,非相生而然,非相含而然。」
本講主要內容

• 一、《成實論》——三論宗——天臺宗

• 二、南北朝佛性論——《大乘起信論》——華嚴宗

• 三、禪宗(惠能、馬祖道一、宗密)
印度佛教: (空宗、
原始佛教 vs. 部派佛教 vs.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
如來藏系)

• 瑜伽學派:約四、
五世紀。無著、世
親兩兄弟。
玄奘:唯識宗

• 唯識宗:八識
• 阿賴耶識 = 藏識
• 有漏種子 vs.
• 無漏種子
大乘有宗經論師的爭議
大乘有宗瑜伽行派:公元四、五世紀、無著《攝大乘論》、世親《十地經論》
萬性依持的性質:真心與妄心之爭?
佛性真心:本有還是始有?
涅槃經師——如竺道生
地論師——《地論》由中印度的勒那摩提和北印度的菩提流支譯出。
勒那摩提——慧光派——南道——凈(學說漸盛)
菩提流支——道寵派——北道——染(學說漸衰,後來被攝論師所同化)
《十地經》(原是《華嚴經 · 十地品》的單行本)一方面講「自性清凈心」「自
性不染相」,另一方面講「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如來所說十二因緣分,皆以一
心。」
《續高僧傳 · 道寵傳》中講道寵和慧光兩系傳承不同時說:「洛下有南北二途,
當、現兩說,自斯始也,四宗五宗, 亦仍此起。」唐代玄奘大師,決志一生,投身
萬死之地,西行求法,也是想要解決這一紛爭。(參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卷
七)(摘自龔雋:《覺悟與迷精》頁 121 )
攝論師——真諦 vs. 玄奘
無著《攝大乘論》 + 世親《攝大乘論釋》,真諦、玄奘對二書有二譯本。真諦
譯本中有「第九阿摩羅識」、「無垢識」、「凈識」,玄奘本無此識。
《大乘起信論》
• 相传为古印度馬鳴著,南朝梁真谛译,
但很可能是漢人所作。
• 一心開二門——真如門、生滅門
• 大乘佛教:中觀、唯識、如來藏
• 以如來藏為中心的佛教後來成為中國佛
教的主流。
《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
• 本覺 vs. 始覺
•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
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
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
覺義。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
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
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
覺。
《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
• 真如門 vs. 生滅門
• 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
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
二門不相離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
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
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
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
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
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
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
• 如實空 vs. 如實不空
• 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
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
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
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
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
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
故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心生滅者,依如
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
識。
唐代中國佛教哲學:華嚴宗
• 華嚴宗:杜順、法藏(《華嚴金師子章》)
• 十玄門:舉例:一多相容不同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因陀罗网境界门
• 十世隔法異成門 (摘自《佛光大辭典》 ( 慈怡法師主編 ) )
• 為華嚴宗十玄門之一。此門乃就時間而言,表示時間之圓融無礙,彰顯諸法皆為緣
起一體,以破眾生執時間有遷流相不能於一念具足之疑。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各
含過、現、未三際,共為九世,九世諸法不出當前一念,前九世為別,一念為總,
總別相合,故稱十世;十世區分,不相雜亂,稱為隔法;十世隔法相即相入,不失
前後長短等差別相,稱為異成。時間本無始終,三世相因互攝,故一念即無量劫,
無量劫即一念,如一夕之夢,翶翔百年,入時出時、入世出世,相融無礙,乃佛海
印定中所表現之無礙相之一。又如智者大師於閱法華經時,入於法華三昧,於一念
頃神遊靈山,參與千年前釋迦開講之法華盛會,聞佛說法,同時又與千年後之慧思
禪師對語,傳為千古佳話。〔華嚴經不思議法品、離世間品、普賢行品、華嚴五教
章卷四、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
唐代中國佛教哲學:華嚴宗
• 華嚴宗:杜順、法藏(《華嚴金師子章》)
• 四法界:杜順和尚依《華嚴經》立四法界,相即相容,重重無盡。
• 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事法,有界限故。

• 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

• 三、理事無礙法界:界有性分二義。蓋理因事顯,事依理成,理事交融,
相得益彰。
• 四、事事無礙法界:一一事相,大如須彌,小如毫末,得理法界之熔融,
皆隨理性而普遍,彼此不相妨礙。
唐代中國佛教哲學:華嚴宗
• 天臺宗的判教:
• 藏——經律論三藏教
• 通——中觀
• 別——《觀音玄義》「別教漸通,亦非普義;唯圓教教觀實相法門能遍十法界,千性
相三諦一時圓通,圓通中道,雙照二諦,獨稱為普門也。」
• 圓——天臺
• 天臺宗對華嚴宗的批評:
• 緣理斷九
• (術語)於十界中,獨觀念佛界之真理,斷他九界之妄法也。天台別教,華嚴圓教
之所說。觀音玄義記三曰:「通別人緣理斷九。」(摘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本講主要內容

• 一、《成實論》——三論宗——天臺宗

• 二、南北朝佛性論——《大乘起信論》——華嚴宗

• 三、禪宗(惠能、馬祖道一、宗密)
禪宗
•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
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大規模禁佛事件的合稱。這些
在位者的廟號或謚號都帶有個武字,因而得名。
• 拈花微笑
• 《五燈會元》卷一: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
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付囑摩訶迦葉。」
禪宗
• 菩提達摩(南印度人
或波斯人)
• 與梁武帝話不投機,
• 一葦渡江

• 至嵩山少林寺。面壁
靜坐
禪宗祖師
• 菩提達摩(傳說他以《楞伽經》印心)
• 慧可
• 僧璨
• 道信
• 弘忍
• 惠能( 638-713 ) ( 重視《金剛經》 ) vs. 神秀(南頓 vs. 北
漸)
• 惠能——神會(菏澤宗)——宗密(禪宗 + 華嚴宗,重
視《圓覺經》。到宋代,禪宗最重視《楞嚴》、《圓覺》)
• 馬祖道一(洪州宗)
• 南嶽懷讓——溈仰宗、臨濟宗
• 青原行思——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惠能初見弘忍
壇經:

惠能
作偈
壇經:

惠能
作偈
壇經:

惠能
作偈
壇經:

惠能
作偈
壇經:

惠能
作偈
壇經:

惠能
作偈
壇經:

惠能
作偈
南北禪
• 頓悟——惠能——南宗

• 不立文字,直接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
• 六祖惠能大師立「無念為宗」、「無相為
體」、「無住為本」

• 漸修——神秀——北宗
• 馬祖道一——
• 赵州从諗( shěn ):
禪宗 • 即心是佛 • “ 吃茶去”
• 非心非佛 • “ 赵州因僧问,如何是祖师西
• 平常心是道 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
• 作用是性
• “ 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 臨濟義玄—— 师云:无。问:上至诸佛,
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
• 機鋒棒喝 什么却无?师云:为伊有业
• “ 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识在。”

丹霞天然
後於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
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
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自後眉須墮落。’
菏澤宗的神會、宗密 vs. 洪州宗的馬祖道一
• 宗密面對當時宗與教之間、禪宗各派別之間相互排斥的局面,試圖架構一個宏大的體系以安頓各
宗、教。他分為三個層面:
• ( 1 )息妄修心宗(北宗禪等) ——密意依性說相教
• ( 2 )泯絕無寄宗(牛頭宗等) ——密意破相顯性教
• ( 3 )直顯心性宗( 3a 洪州宗與 3b. 菏澤宗)——顯示真心即性教
• ( 1 )息妄修心宗只知攝心看凈,但執著於染凈二分;( 2 )泯絕無寄宗則強調破除一切執著。
但只有到了( 3 )直顯心性宗才點出一切眾生皆有本覺真心。而在此宗之內,又可分為( 3a )
以馬祖道一為代表的洪州宗和( 3b )以神會為首的菏澤宗。( 3a )洪州宗主張作用是性。《都
序》述其旨曰:「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將心還斷於心。不斷不修,任
運自在,方名解脫。」宗密批評洪州宗只知用即是體,卻不識「體」自身。正如有些人看慣了摩
尼珠在各種顏色背景之中呈現的雜色,卻不知摩尼珠的本色,等到外在的雜色去除之後,反而認
不出此珠即是摩尼珠。( 3b )宗密所代表的菏澤宗因此主張:「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
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
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宗密將菏澤宗思想概括為「寂知指體,無念為宗」。
菏澤宗的神會、宗密 vs. 洪州宗的馬祖道一
• 宗密批評洪州宗的「作用是性」說:

• 真心本體有二種用:一者自性本用,二者隨緣應用。 猶如銅鏡,
銅之質是自性體,銅之明是自性用。明所現影是隨緣用,影即對
緣方現,現有千差。明即自性常明,明唯一味。以喻心常寂是自
性體,心常知是自性用。此能語言能分別動作等,是隨緣應用。
今洪州指示能語言等,但是隨緣用, 闕自性用也。(《新纂卐續
藏》冊 63 ,頁 35 上)
菏澤宗的神會、宗密 vs. 洪州宗的馬祖道一
• 洪州宗的回應——
• 我們在裴休的案例中,恰好能看到洪州宗對宗密的批評。裴休原
來師從宗密,後來黃檗希運(馬祖道一的法孫)開導裴休說:

• 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擬心即差。以心傳心,此為正見。
慎勿向外逐境,認境為心,是認賊為子。……所謂心地法門,萬
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即無。不可於淨性上轉作境解。
所言定慧鑑用歷歷,寂寂惺惺(筆者案:當指裴休所言的宗密思
想),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暫為中下根人說即得。若欲親證
皆不可作如此見解,盡是境 [ 縛 ] (案:《傳燈錄》中有「縛」
字)。法有沒處,沒於有地。但於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
也。」(《大正藏》冊 48 ,頁 381 中)
宋代:看話禪與默照禪
• 默照禪——宋代宏智正覺
〈默照銘〉 宋.宏智正覺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鑒時廓爾。體處靈然。靈然獨
照。照中還妙。露月星河。雪松雲嶠。晦而彌明。隱而愈
顯。鶴夢煙寒。水含秋遠。浩劫空空。相與雷同。妙存默
處。功忘照中。
• 日本曹洞宗:道元——
• 日本貞應二年( 1223 年),渡海至南宋,天童寺長翁如
淨,
• “ 只管打坐,身心脫落”
• 默照禪——宏智正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