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節期: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我們的時序來到了「顯現期第三個主日」,顯現
期指的就是耶穌開始向世人顯現,傳講上帝國的道。但耶穌又怎麼做呢?顯現
的路上最首要的事情就是「呼召門徒、訓練門徒」,因為上帝邀請人成為他光
的一部份,基督之光來臨。而這道光也透過我們每一個人,用更多樣意想不到
的方式,去照亮這個世界。
因此這段時間裡面,我們要去體會基督如何在我們裡面彰顯,而又如何透
過我們向外發光。
教會初期的教父,在探究基督如何在人的裡面彰顯,所用的方法就是「禱
告」,漸漸地,就發展出言簡意賅(該)的耶穌禱文「主耶穌,憐憫我」,讓人可
以在心裡不斷默念「主耶穌,憐憫我」;當然,教父也會用聖經的話成為自己
的禱告。早期教會的修士都是用這種方法,來修練自己的內心。
我剛進教會的那一年,參加教會許許多多聚會跟課程,記得有一次有一位
弟兄問牧師,如果禱告到不知道要禱告甚麼的時候,該怎麼辦?我記得當時牧
師跟我們說,可以用一句話禱告「主耶穌,我在這;主耶穌,憐憫我」,當我
們由內心發出這種禱告,可能會發現,簡單的一句禱文,可以超越任何的長篇
的禱告。
求主幫助我們,藉由今天的經課,讓我們在基督裡成為他的門徒,也學習
修練自己的心靈。我們一起來禱告。

前言:
在讀大學四年的期間,會發現一年級到四年級有很不同的現象。一年級人
生地不熟,通常大一新生都會努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就怕自己被落單、或被
排擠。二年級有些則會步入學習的正軌,也有些熱衷於社團活動,把學習放一
邊。三年級許多學生才開始正式進入學習的狀態。而到了四年級的時候,社團、
娛樂、聯誼這些事情都不再重要,因為快要面臨畢業了,必須嚴肅的規劃自己
的時間。
當時大學有一句玩笑話說「畢業就是失業」,所以有些人會努力的開始為
未來 來籌劃,還有一些不知道該規劃些什麼的人就選擇延畢,也有人繼續深造
報考碩士班。
每跨過一年級,學生心理都會有很大的差異,只是結果是不變的,每位學
生都需要面臨畢業,畢業的日子越是靠近,就逼著學生一定要有所行動。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當我們看見了前方的景象,就會採取必要的行動。當
我們看見了前方的景象,就會採取必要的行動。
以前在教會青年會討論一個熱門話題,如果下個月就是世界末日,你現在
開始會怎麼過你的生活?那時候從大家的討論中發現,每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不
再像平常一樣,而會更加積極面對人生、面對家人,面對上帝。
耶穌看見上帝國臨近:
今天福音書的主旨是耶穌去呼召門徒,但為何耶穌要呼召門徒,耶穌為何
而行動?他聽見什麼?看見什麼?都因為一個景象。耶穌直白的在加利利的湖
邊說,因為「上帝的國近了」。這句話至關重要,因為如果沒有原因,就不知
為何而做,甚至做了也是白做。
小時候在報紙上曾經看過一篇小文章,那是漁翁與商人的故事。 有一位商
人跟正在釣魚的漁翁說:「你為什麼不買一艘漁船,這樣就可以捕更多的魚
了」
漁翁說:「然後呢?」
商人:「更多的魚可以讓你賺更多的錢,就可以買第二艘、第三艘漁船,擁有
自己的船隊。」
漁翁:「然後呢?」
商人:「你就有資本建設魚罐頭工廠,行銷全世界。」
漁翁:「然後呢?」
商人:「這樣你就可以提早退休,可以一直渡假釣魚了。」
漁夫回答商人說:「可是,我現已經天天在這釣魚了阿」
這都告訴我們,人很容易跟這位商人一樣,盲目的奔跑、盲目的追求,但
對自己想要的卻毫不自知,最後就被 沒來由的慾望 主導了人生。

所以呼召一定有個明確的「目標」。因為上帝的國近了,上帝的手要介入
了,光已準備好要突破黑暗。這也是約拿書重要的核心,上帝決定要介入尼尼
微城,因此他要呼召約拿,來替他宣講悔改的信息。然而,尼尼微城要悔改並
非簡單的事件。尼尼微是亞述帝國的首都,是欺壓以色列人的國家,以色列人
被打、被殺、被擄、被欺壓,而上帝卻要約拿去尼尼微傳悔改的信息。
這種情境,約拿當然會想逃跑,甚至最後尼尼微悔改了,他卻在遠方觀看
尼尼微真正的下場,因為他認為尼尼微絕對不可能悔改。但是奇妙的是,如果
世界都在上帝的掌權裡,那上帝的心意,終將發出改變的力量,發出突破黑暗
的光明。
英國有一位知名作家 泰瑞·普萊契(Terry Pratchett),他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
的話,他說「光認為它的速度比任何東西都快,但它錯了。無論光速有多快,
黑暗永遠比它先一步就位,等待著光的到來。」
約翰·衛斯理發跡的過程也是如此,即使當時的英國是基督教的國家,但他
卻是在靈性貧乏的時代被呼召,而興起聖潔生活的運動。
當時的基督教會已經世俗化,漸漸失去對人民的影響力;教會越來越官僚,
毫無活力,毫無理想,又無法回應世界的問題,反而順從了世俗文化。不僅如
此,在當時的英國基督徒,若有太過於敬虔的行為,反而會被當異類嘲笑看輕。
然而,上帝對衛斯理的呼召,就是使他去回應那已經靈性疲乏的社會,開始他
的循道之旅。
過去幾千年間,有色人種都處在幾乎沒有基本人權的世界價值中,過著悲
慘的生活。一直到 60 年代,慢慢累積的改變的能量,造就美國人權鬥士,馬丁
路德·金恩博士,成為一個重要的人權標記。改變人的既有價值、既得利益非常
困難,但是上帝的國度,還是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世界;而金恩博士,他就
看到上帝眼中的那個美好的國度。
他在 1963 年 8 月 28 日的華盛頓林肯紀念堂演講《我有一個夢》,那夢裡
的畫面是什麼?他說:
我有一個夢。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憲法中……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主人的兒子坐在一起,共享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能有正義的足跡,讓壓迫的風,如沙漠的地方,都將變成
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來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
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
我有一個夢。
這是馬丁路的金恩的所看見將來的畫面,他強力且有說服力地描述他對於黑人
與白人有一天能和平且平等共存的遠景。

那麼,今天的我們,是活在甚麼樣的時代,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呢?我們所
處的時代浸泡在虛擬世界中,我們的眼光永遠在手機滑動的頁面上,我們的社
會熱衷於政治對立,年復一年,我們的信仰靈性,是因此更加活躍追求,還是
更加疲勞遲鈍呢?
今天的我們,是否還想像的到上帝國的風景呢?我們是否願意帶著對信仰
的理想過不同的生活呢?若看不見,也聽不見,那我們的靈性生活可能就在吵
雜的聲音中,漸漸黯淡。

撇下網成為門徒
在今天的福音經課中,我們是否有注意到,耶穌所到的地方,是去到加利
利湖,並走在湖邊。但如果耶穌要做大事,怎麼不去耶路撒冷,去到首都耶路
撒冷,呼召那更有能力,或程度更好的人呢?怎麼會來到加利利這樣的偏鄉呢?
之前聽到有一些牧師群體有一種特別的觀念,在南部牧會的牧師,都會期
待有朝一日到台北來牧會,可能是認為來到了台北,就有一種升級、或升官的
感覺,畢竟是首都還是會有一種特殊的光環。
但是耶穌不這麼做,他偏偏選擇了偏鄉,作為他開始服事的地方,但為何
耶穌要特別這麼做呢?也許是因為自高的人不容易順服上帝,我們從舊約的乃
縵將軍就能知道,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外邦將軍,但是卻長了大痲瘋,他四處
尋醫最後找了以利沙,以利沙跟他說去約旦河 洗七次,但他的第一個反應卻是
「在我的國家難道沒有比這更大、更美、更乾淨的河可以洗嗎?」但最後因為
他終於順服,到了約旦河洗淨自己,大痲瘋也就得了醫治。
由此來看,不論是上帝對我們的呼召,或是耶穌對我們的呼召,跟我們的
身分能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耶穌的呼召,是跟我們內在的心靈態度有關係。
而上帝的教會就如馬太福音 23:12 所說的「自卑的,必升為高」,上帝要使用
卑微的人,以他們的順服來成就大事。

接著,我們看見門徒的反應是,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耶穌。什
麼是立刻捨棄?「立刻捨棄」代表生命目標的轉向。過去也許我們人生的價值
都是別人給的,就像是需要把書讀好、有好工作都是為了讓家人安心,得到同
儕的肯定,但如果書讀好、做好工作,是為了可以見證上帝的榮耀,那生命的
轉向,不是要我們要放棄自己的生活,是要我們不將人生的價值對焦在世界,
而是要轉向基督。
曾經遇過一位學生,他信主之前跟信主之後的差別是,他很認真讀書,因
為當成績優越的時候,不只是受到師長的愛戴,在同儕之間也有一種勝利的殊
榮感。他知道他外表看起來雖然光鮮亮麗,但內在其實很破碎、很自卑,他的
認真並沒有帶給他快樂,他的認真是因為他害怕比不上人家。但是他來了教會
信主之後 就改變了,他的認真是為了有機會榮耀上帝,當別人問他怎麼讀書的
時候,他總是回應,因為我每個禮拜都有去教會。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他
付出許多時間學習,但他的目標卻是要榮耀上帝。

結論:
然而,若回到我們的身上,上帝的呼召的第一步在於「我們看見了什麼意
象?」之前有跟大家分享過小王子的一段話,他說「如果你要人造一艘船,你
不需要跟他說要怎麼造船,你只需要帶他去看那片海洋。」
我們看見了前方的景象,就會採取必要的行動。我們看見以後,是否會願
意成為一位追隨異象理想的人?是否願意轉向,改變思維,改變習慣,改變舊
我的想像呢?

前幾天在迦勒團契的分享主題,是今年、以及未來的展望。我問大家說,
我們想像二十年後的恩友堂會成為樣子?我們會留下什麼有形、無形的資產給
下一代呢?
有人說,牧師,我們是迦勒,我們都不知道明年、或明天在哪裡。我回答
說,不要放棄想像,我們也許不是約書亞,但我們可以是摩西。只是我們要記
得,摩西用大半輩子帶領以色列進入迦南地,他並不是進入迦南地的人,他也
沒有因此而放棄,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他仍然在應許之地的路上。

求主幫助我們,使我們看見那上帝國的異象,使我們有順服的心,幫助我
們放下,幫助我們轉向,阿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