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學校 6

二零二一至二零二二年度 第二學期考試
中六級 通識教育科
試卷二 延伸回應題

建議評改準則 總分:20

1 (a) 互聯網如何促進人們實踐世界公民的責任?解釋你的答案。 (8 分)

首先,互聯網上有世界各地的資訊,令人們有更多途徑了解世界上不同議題,拓闊視野,
建立世界觀,關注全球不同地方的問題 。互聯網的特徵之一是其資訊量甚豐,而且類型
廣泛,時事、娛樂等資訊一應俱全。因此,不同地區的人們可在任何時間、地點到互
聯網閱讀資訊。而日常喜愛在網上消閒的人們亦因而對世界不同地區發生的事情有更
多、更廣的認知,提高他們的世界公民責任感。例如 2020 年美國人民抗議針對黑人的
暴力事件,引發社群網路上的#BlackLivesMatter 運動,最終運動蔓延全球,多國人民
及名人聲援。事件引發全球種族主義浪潮,如以黑人作招牌的產品要修改名稱或商標,
免被指種族歧視。 這些事件讓各國人民對種族歧視有更多的認知,亦因而使他們更了
解身處社會的少數族裔的生活困難,進而促使人們關注本地及世界的種族歧視情況,
甚至身體力行,參與不同的種族共融活動。可見,互聯網令資訊傳達的人們接觸比以
往更多更廣的資訊,有助人們拓闊視野,協助他們下判斷及提高公民意識,履行公民
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們的政治參與。

其次,互聯網打破地域的界限,一體化帶來世界互相依存,有助建立對地球村的認同,作
為世界公民身份的認同。互聯網有助時間空間壓縮,打破時間、地域限制 ,令不同地區
的資訊在全球快速流通。這促使 人們能在更大程度上藉由新聞報道、社交網站等方式接
觸別國文化、政治、生活等資訊,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他們身為世界公民的責任感,使他
們願意為國際全球議題及全球的社會政治活動出力。例如在 2013 年菲律賓風災中,各國人
們因體恤當地人民的苦況,不忍置身事外,而踴躍捐款;又如 2008 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各
國人們亦因同為世界公民的同理心而大力捐贈物資。由此可見,有賴於五聯網,各國發生
的大小事均能在短時間內廣傳,令人們明白到自己不僅是國家公民,同時是地球村的一份
子。故對遠洋或在他國的人民苦況不會坐視不理,這促進人們實踐世界公民的責任,並提
高他們的參與程度。

互聯網上有不同地方的觀點及價值,與人們所身處的社會文化不盡相同,當他們在互聯網
上與不同人士交流看法,有助建立尊重的態度。互聯網和日新月異的通訊科技打破地域限
制,在資訊自由流通的開放型城市(如香港),寬頻和流動網絡普及,人們可以接觸來自世
界各地的資訊和娛樂、即時聯絡身處異地的親友、甚至與各國網民交流,跟各地民眾之間
的距離大大拉近,同時亦讓人們交流思想及價值觀。此外,互聯網讓人們更加了解外國文
化、接觸國際重要新聞,以及關注全球議題。例如人們可了解更多全球經濟一體化與貧富
懸殊的關係、氣候變化與國際難民的關係等,從中了解更多平等、公義、人權等普世價值 ,
同時亦藉互聯網了解更多不同的立場及觀點,從而學習求同存異,相互尊重的態度。

總括而言,互聯網有助促進人們實踐世界公民的責任,包括提升人們對全球不同地方問題
的關注、增加對地球村的身份認同,以及建立彼此尊重的態度。

-1-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根據現時人們使用互聯網的情況,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
概念(例如:全球化、公民意識、地球村、一體化、尊重 ),深入及全面分
析,清楚詳盡解釋人們使用互聯網如何促使實踐世界公民責任;可採用
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例如:
 互聯網上有世界各地的資訊,令人們有更多途徑了解世界上不同議
題,拓闊視野,建立世界觀,關注全球不同地方的問題。
 互聯網打破地域的界限,一體化帶來世界互相依存,有助建立對地
6-8
球村的認同,作為世界公民身份的認同。
 互聯網上有不同地方的觀點及價值觀,與人們所身處的社會文化不
盡相同,當他們在互聯網上與不同人士交流看法,有助建立尊重的
態度。
 互聯網上作為不同人士互相連結合作的平台,人們透過互聯網組織
集體行動,為世界帶來改變,強化使命感。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以相關知識及概念解釋人們使用互聯網如何促使實踐世界公民責任,但
部份解釋有欠詳盡 / 或傾向某些角度 / 沒有就人們對互聯網的運用 / 實踐
3-5
世界公民責任作解說
 答案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 / 詳盡的地方
 簡單描述互聯網的運用或實踐世界公民責任的例子,但沒有把兩者聯繫
起來;解釋不足或不完全正確 / 相關;運用膚淺的知識及概念,顯示對
1-2
該議題 / 實踐世界公民責任的理解不足
 答案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2-
1 (b) 「國際協作是回應全球暖化問題的最有效方法。」你是否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12 分)

立場:同意

全球暖化加劇,令氣候變化漸趨嚴重,全球積極尋找回應全球暖化問題的方法。我認為
相對於非制度化的個人行動或地區非政府環保組織的行動,國際協作(包括國際政府組
織及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行動)是回應全球暖化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以下將從操作性、針
對性、即時性及全面性作分析。

首先,在操作性方面,國際政府組織較非制度化行動能動員更 多資源回應全球暖化問
題。在國際協作下,國際政府組織能動員大量資源 (如技術人才、資金等),研發新技
術減少碳排放,由於發展中國家的能源科技較落後,導致其未能控制碳排放量,國際
政府組織能將已發展國家的資金及技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提升其技術水平以減低温
室氣體排放量,從而紓緩全球暖化問題。例如已發展國家在《巴黎協議》 承諾 2020 年
或以前每年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 1,000 億美元資金,協助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發展低
碳技術、轉用可再生能源等。可見國際協作能更有效動用資源推行政策或發展科技,
從而減少碳排放,有助紓緩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冰川融化等問題,操作性較高。
相反,非制度化的個人行動或本地非政府組織的資源有限,例如一些規模較小的地區非
政府環保組織主要靠義工組織行動,運作資金也主要來自民間捐款,導致收入不穩定,
以致難以協調大量資源作出技術研發,或推行環保相關的工作,因而在限制碳排放方
面難見成效,操作性較低。由此可見,就操作性而言,國際協作下的國際政府組織合
作較非制度化行動更能動員資源回應全球暖化問題。

其次,在針對性方面,國際政府組織較非制度化行動更能處理經濟全球一體化衍生的
氣候變化問題。 全球暖化問題日趨嚴重,原因之一是全球化生產模式帶來的碳排放,
只有國際政府組織的成員國通力合作改善問題 。國際政府組織能提供平台讓已發展和
發展中國家共同商討環境問題,從而制定明確的集體減排目標,讓不同發展程度的國
家均負上應對氣候問題的責任,並在國內推出相應的減排措施 (例如處理國內生產模式
帶來的碳排放問題)。例如 2019 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66 國領袖承諾在 2050 年前
達成二氧化碳零排放,並以維持全球升温不超過 1.5 度為目標。可見在國際政府組織的
通力合作下,各國履行承諾減排,針對問題成因減少溫室氣排放, 紓緩全球暖化問題。
相反 ,非制度化的個人行動或本地非政府組織 的行動作用有限。以地區非政府環保組
織為例,由於規模小,亦沒有制定政策和執法的權力,難以針對全球化下生產模式提
出政策,或直接推動個別國家或企業落實他們所提出的建議,最多只能透過呼籲和示
威請願等方式表達訴求,或以公眾輿論向國家和企業施壓,導致處理問題的成效未必
顯著。難以全面回應經濟一體化的生產所帶來的影響,因此針對性較低。由此可見,
就針對性而言,國際政府組織較非制度化行動能針對全球暖化加劇的成因作應對。

此外,在即時性方面,國際非政府組織較非制度化 行動更能在短時間內紓緩全球暖化
問題。在國際協作下,國際非政府組織具備強大的國際支援網絡,能有效推動分布全
球的成員和支持者發起行動,經常監察政府和企業, 當發現他們破壞環境時,國際非
政府組織便可第一時間回應。例如關注全球環境問題的綠色和平,過去多次揭發印尼
的非法砍伐樹林活動,並指出當地政府在監管及執法上的不足。綠色和平揭露伐林活
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動物失去棲息地後的生存危機等,將問題暴露於公眾眼前,
並聯同其他環保組織推動守護森林活動,促使大型跨國企業承諾減少甚或放棄使用涉
及伐林的大豆和棕櫚油等原材料,以減少不法商人從事非法砍伐的經濟誘因。由此可
見,國際非政府經織因經常監察政府及企業的行動而能即時就他們的破壞環境的行為
即時回應,此舉有助確保全球有足夠的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以防溫室氣體不減反
增的可能,從而紓緩全球暖化問題。 相反 ,非制度化方式,如個人行動的規模有限,
行動力受限制,缺乏具規模的支援網絡進行監察,因此較難發現 政府及企業破壞環境
的問題。就算他們發現這些行為,個人行動也難以即時動員其他關注人士以行動回應。
故在即時性方面,國際非政府組織較個人行動更能回應全球暖化問題。

-3-
最後,全面性方面,國際非政府組織較非制度化行動更能動員全球關注氣候變化問題。
國際非政府組織透過不同媒介和活動廣泛而普及地向全球人士推廣關注環境保育的訊
息。以世界自然基金為例,該組織每年發起「地球一小時」推廣活動,全球有超過 172
個國家、7000 個城市響應活動,當地的政府部門、企業和民眾均有參與,在晚上熄燈
一小時,喚起全球節約能源和減少温室氣體的環保意識,從而紓緩全球暖化問題。可
見國際非政府經織能藉由全球性的活動喚起全球各地、不同持份者對環境議題的關注,
提升整體的環保意識,藉此鼓勵更多人加入低碳生活的行列。 相反 ,個人行動方面,
由於民眾的教育水平參差,社經狀況及環保意識亦不盡相同,部份人士未必關注全球
暖化問題。此外,就算是環保意識較高的人士,他們或會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例如
在使用電力、食物選擇及消費習慣等,以減少碳足印,但他們的行動最多只能影響身
邊親友,影響範圍有限,可見非制度化行動的全面性較低。由此可見,就全面性方面,
國際非政府組織較非制度化行動更能能引起全球對全球暖化問題的關注。

總括而言,從以上分析可見,我認為從操作性、針對性、即時性及全面性而言,國際
協作是回應全球暖化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立場:不同意

全球暖化加劇,令氣候變化漸趨嚴重,全球積極尋找回應全球暖化問題的方法。我認為
相對於國際協作(包括國際政府組織及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行動),非制度化的個人行動或
本地非政府組織的行動是回應全球暖化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以下將從即時性、根本性、
全面性及長遠性作分析。

首先,在即時性方面,非制度化行動較 國際政府組織更能迅速回應全球暖化問題。
非制度化的行動如地區非政府環保組織更能即時回應全球暖化問題。地區非政府環保
組織大多是由志同道合的民眾組成,組織成員會共同監察國內 政府及企業有否破壞環
境的行為,當有發現時便會立即於互聯網發放信息,推動其他成員和支持者發起行動,
迅速應對來自企業或政府對環境保育的威脅,防止環境問題惡化 。可見,地區非政府
環保組織可快速以行動回應全球暖化問題。 相反 ,國際政府組織雖能推動各國為應對
全球暖化問題而合作,但不同各家總會將自身利益放在優先考慮,因此當協議內容不
利國家發展時,部分國家會互相推卸責任,難以達成共識,無助即時回應全球暖化問
題。例如 2019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需延長 40 小時才結束,惟協議在碳排放交易機制
上未能達成共識,不少國家亦認為減排目標對其不公平而拒絕更新。可見,由於協商
及談判過程緩慢,而且未必能達成共識,國際政府組織在回應全球暖化問題上的即時
性較低。由此可見,就即時性而言,國際政府組織因長時間的協商過程使其較非制度
化的行動難以迅速回應全球暖化的情況。

其次,在根本性方面,非制度化的行動較國際政府組織能提升人們環保意識,吸引更
多人選擇低碳生活。全球暖化問題嚴重,其根本原因源自於人們環保意識低,高耗能
的生活導致高碳排放。而非制度化的地區非政府環保組織能直接走到社區,向公眾指
出全球暖化問題及其嚴重後果,並教育公眾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從而帶動社會風尚的
轉變。例如本港環保組織綠領行動會舉行不同的展覽、講座等,藉由教育公眾直接提
升人們對全球暖化問題的關注,並鼓勵作出相應實踐。可見地區非政府環保組織透過
地區工作潛而默化公眾,提升他們環保意識並選擇低碳生活,改善根本問題。 相反 ,
國際協作下,國際政府組織的合作最多只能推動制度性的轉變,例如 制定明確的集體
減排目標、將已發展國家的資金及技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等, 但未能直接提升人們的
環保意識。例如 2019 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 66 國領袖承諾在 2050 年前達成二氧
化碳零排放,並以維持全球升温不超過 1.5 度為目標。但隻字未提成員國如何在國內推
動公眾教育,提升人們環保意識。由此可見,就根本性而言,國際政府組織較非制度
化行動難以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改善根本問題。

-4-
另外,全面性方面,非制度化行動較國際政府組織更能動員人們回應全球暖化問題。
非制度化的行動如地區非政府環保組織更能號召人們關注全球暖化問題。地區非政府
環保組織的工作之一是監察國內政府及企業有否破壞環境的行為。當有發現時便會立
即在互聯網發放信息。在互聯網能即時傳遞資訊予廣大網民的特徵下,除了推動其他
成員和支持者發起行動,向有關企業施壓外,亦能增加一些對全球暖化問題不了解的
網民對相關環境議題的認知,提升他們對破壞環境問題的關注,部份網民更可能 提升
環保意識並選擇低碳生活 ,可見全面性較高。 相反 ,對國際政府組織而言,就算各國
在氣候會議內簽訂協議並作出減排承諾,但當 回 到 國 內 實 踐 減 排 措施時,有 不 少 既 得
利 益 者 反 對 變 革 , 令 改 革 困 難 重 重 , 國 家 最 終 未能推動全面的政策,例如改變企業
的生產模式,或執行減排措施。而這些未有履行條約的國家亦無後果,導致減排目標
難以達成,無助紓緩全球暖化問題。可見,國際政府組織的影響範圍有限,全面性不
足。由此可見,就全面性而言,國際政府組織較非制度化行動難以 推動更多人回應全
球暖化問題。

最後,長遠性方面,非制度化的行動較國際政府組織能長遠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 對
非制度化的地區非政府環保組織而言,他們藉由舉行不同的展覽、講座等教育公眾,
使人們更關注全球暖化問題而作出相應實踐行動。人們在潛移默化下提升環保意識。
就算在展覽、講座等過後,人們長遠仍會選擇低碳生活,成為其生活習慣。可見地區
非政府環保組織的行動能帶來持續的影響。 相反 ,國際協作下,國際政府組織即使簽
訂減排協議,但當面對國內反對聲音時,國家便會選擇退出。例如美國認為《巴黎協
議》 對其經濟發展和勞工權益造成負面和不公的影響,因此在 2019 年 11 月正式退出
協議,國際政府組織卻未能阻止。可見,國際政府組織的協議未能長遠推動各國合力
減排,無助紓緩全球暖化問題。由此可見, 國際政府組織較非制度化行動難以持續回
應全球暖化問題。

總括而言,從以上分析可見,我認為從即時性、根本性、全面性及長遠性而言,國際
協作不是回應全球暖化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5-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清楚表明立場,立場前後一致
 全面及合乎邏輯地比較國際協作和其他方式(非制度化的行動)何者
更有效回應全球暖化問題;根據不同國家現時的情況,能充分理解
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 (例如:碳排放、低碳生活、環保意
識、政治參與、公民意識、消費者責任、國際責任、能源技術、管
治效能等);並從不同向度,提供全面及具批判性的評估及論證,例
如:

同意的論點:(國 際 協 作 是 回 應 全 球 暖 化 問 題 的 最 有 效 方 法 。 )
 國際協作較非制度化的行動能動員更多資源回應全球暖化問題。
國際協作能動員大量資源 (如技術人才、資金等),研發新技術減
少碳排放,減緩暖化趨勢;而非制度化的行動難以協調大量資源
作出技術研發。
 全球化生產模式帶來的碳排放,要跟本地處理生產模式帶來的問
題,需要國際協作才能作出改善,非制度化的行動作用有限,難
以全面回應一體化的生產所帶來的影響。
 發達國家的民間社會有較強的意識及力量作出行動,回應暖化,
但於發展中國家的民眾由於教育水平較低、社經狀況較差及公民
意識薄弱等,未必關注暖化問題,因此非制度化行動未必適用,
但國際協作能考慮不同國家的處境,以不同方式援助及協助發展 10-12
中國家減排。

不同意的論點:(國 際 協 作 不 是 回 應 全 球 暖 化 問 題 的 最 有 效 方 法 。 )
 非制度化的行動較國際協作更快捷回應全球暖化的情況:國際協
作由於面對不同各國各自利益的考慮,在協商及談判過程中未必
會易於達成共識,但非制度化的行動建基於志同道合的民眾對全
球暖化的關注作出的回應,因此可作出快速的行動回應暖化問
題。
 全球暖化問題源自碳排放,而高碳排放的成因核心在於人們的高
耗能生活形態,因此非制度化的行動帶動社會風尚的轉變,直接
提升民眾對暖化問題的關注作出相應實踐,相較國際協作只作出
制度性的轉變,但實踐上還需要民眾的配合,因此非制度化的行
動更有針對性。
 不同各國於國內有不少既得利益者反對變革,令改革困難重重,
而非制度化的行動作為民間力量,推動國際社會對全球暖化的關
注,由體制外的抗爭影響體制,令不同各國政府正視問題,有利
推出更多減排政策。

 結構嚴謹,又深入討論,展示高水平的慎思明辨的能力
 根據考生所知,論證其立場,但評估支持和反對的論點範圍不全面;展示對
有關知識及概念的理解和恰當地運用的能力,但未能在討論中充分利用概念
/ 具體例子解釋其論據;可採用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

同意論點:運用相關、合理的例子及資料中部分相關要點,解釋其論據; 7-9
可用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
不同可用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

 討論結構嚴謹,展示一些慎思明辨的能力,但也有欠詳盡的地方
 表明立場,但可能不夠清晰。 4-6
 嘗試就部分資料和考生所知,論證考生的立場,但有欠清晰 / 一致性 / 適
切;對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只有片面認識,或只能作簡單的應用;可能在討論

-6-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中甚少參照不同國家的情境;嘗試運用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
據,但解釋欠深入

同意論點:嘗試運用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但解釋欠深入
不同意論點:嘗試運用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但解釋欠深

 討論深度不足,結構未夠嚴謹,表達或有時未夠清楚
 未能清楚表明立場,並可能提出前後矛盾的理據。
 嘗試就其所知展示其立場(參考極少部分或沒有參考資料中的相關要點),但
內容流於片面,運用不相關 / 不恰當的例子 / 資料作闡述;對國際協作對改 1-3
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所知甚少或理解錯誤等。
 討論欠深度,結構鬆散 / 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與題目毫不相干

-7-
2 (a) 解釋港人在社會向上流動時所面對的困難。 (8 分)

社會流動是指個人或群體在不同社會分層之間的層級流動。一般而言,收入、教育及職業的
轉變帶動社會流動。近年來,香港被指社會流動性低,港人在向上流動時面對困難。以下將
從產業單一化、生活成本高企、專上教育學位增加,以及海外人才競爭作分析。

首先,香港經濟產業結構單一導致港人在社會向上流動時面對困難。中國內地自八十年代推
行「門戶開放」政策,不少本港企業將生產線北移,香港製造業逐漸萎縮,使本港經濟結構
比較單一,經濟高度依賴「四大支柱產業」,而當中主要以金融及商貿服務業為主。而隨着
知識型社會的確立,人才資源的失衡變得越來越明顯。一方面,高學歷高技術職位空缺越來
越多,僱主對於高質素人才有極高需求,另一方面是低學歷低技術職位越來越少,且工資升
幅有限。因此一些昔日從事製造業的中年人士因其低學歷及低技術而的薪酬普遍偏低,而當
失業時便難以尋找同類工作,最終限制他們的社會上流機會。此外,對青少年而言,如果其
能力不在金融、會計、法律等專業知識範疇,獲取具前景的工作機會便會較低。由於不是所
有青年人的能力和志趣也在上述範疇,如他們的能力性向不適合以上範疇,便往往難以獲得
足夠的發展空間,如音樂、藝術或人文學科領域的學生,根本難有相應工種可以發揮一技之
長,令有關學生的向上流動機會大打折扣。由此可見,經濟產業結構單一導致本港低技術及
低學歷中年人士,以及部份青少年在收入及職業選擇上面對限制,因此難以在社會向上流動。

其次,生活成本高亦令不少港人在社會向上流時面對困難。香港生活成本高昂,當中尤以租
金成本及住屋成本為甚。根據資料 A 提及的《2019 年全球物價報告》指出,香港是全球兩
房單位平均月租最貴的城市,香港的房價也高企不下。可見租金成本高昂下,不少有志創業
的港人因難以承擔高昂成本而卻步。這種創業及累積財富俱難的情況讓港人難以改善自身的
發展前境。此外,如青年人要向上流動,可以選擇透過進修或累積財富創業。然而,香港的
生活成本極高,年輕人的日常開支,特別是租樓或供樓的負擔沉重,市面上租金亦極其高昂 ,
如要有剩餘資本進修或負擔租金創業,根本難以成功,以致年輕人的發前出路受到生活成本
及物價租金所阻礙。由此可見,生活成本 影響港人向上流動的空間。

此外,專上教育學歷人數持續增加,造成學歷膨脹,難以在社會向上流動。在六、七十年代,
大學學位短缺,大學生被視為天之驕子,畢業後輕易得到大型企業招聘,能夠以知識改變命
運,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但隨著香港接受專上教育的比率日益增加,擁有專上學歷的勞工愈
來愈多。加上社會風氣的影響,令香港學生升學的選擇多以學術科目及專業科目為為導向,
結果導致大量學生持有會計、金融商業或同類形的社會科學等學位,而由於愈來愈多人有相
關學歷,令到勞動市場上的競爭力日漸下降,大學學歷不再是灸手可熱的人才資歷認證,
反成為就業的基本入場門檻,令年輕一代的港人難以憑其學歷而獲得晉昇機會。此外,傳統
的專上學術訓練未能培訓學生的工作能力,或修讀學科的相關就業機會不多,導致部分大學
生只能從事與本科不相關的低技術工種。可見在學歷貶值下,年輕一代的大學生的上流空間
遜於年長一輩。

最後,輸入海外人才加劇港人面對的競爭,減才他們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全球化下,交通
運輸便利,促進人才的全球流動。香港是高度對外開放的社會之一,因此不少大企業輸入海
外專才。此外,香港政府推出不同的計劃輸入專才,例如「優才、專業人士及企業家入境計
劃」,希望吸引全球各地人才來港。因此,大量發達國家的人才來港發展,不論金融、教育
或各類型專業服務行業的職位,特別是較為高薪的管理職級。這無疑令本地人才需面對激烈
的外來競爭,例如難以晉升較高薪酬職位。可見,港人的發展機會在外來人才激爭下減少,
向上流動的空間進一步收窄。

總括而言,從以上分析可見,產業單一化、生活成本高企、專上教育學位增加,以及海外人
才競爭使港人在社會流動上困難重重。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根據香港現時的情況,清楚及詳細地解釋港人在向上流動時所面對的困難; 6-8

-8-
全面且深入
 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知識型經濟、學歷膨脹、
職位飽和、產業結構單一、全球競爭、租金成本等);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
他恰當的要點,例如:
 經濟產業結構單一:
本港工作種類以四大支柱產業為主,以致工作選擇有限,港人難在自己
合適的行業發展,有礙向上流動
 生活成本過高:
香港生活成本高,當中樓價、租金等,令港人難有創業機會。此外,對
青少年而言,他們缺乏剩餘資本,令其進修機會減少,不利向上流動
 大學學位普及化:
專上教育學歷人數持續增加,造成學歷膨脹,人才競爭激烈,有礙港人
向上流動
 外來競爭加劇:
全球化下,勞工市場一體化,令職業外流 / 其他國藉人士一同競爭相關
職位,有礙港人向上流動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以相關知識及概念解釋港人在向上流動時所面對的困難,但部分解釋有欠詳
盡;傾向某些角度 / 持份者 3-5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 / 詳盡的地方。
 簡單描述港人在向上流動時所面對的困難,但解釋不足 / 不完全正確 / 相
關;運用膚淺的知識及概念,顯示對該議題 / 香港的現況理解不足。 1-2
 討論欠深度,結構鬆散 / 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與題目毫不相干

-9-
2 (b) 「參與工作假期計劃妨礙而非促進香港青年人的個人成長。」你是否同意這看法?解
釋你的答案。 (12 分)

立場:妨礙多於促進

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工作假期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讓青年透過到外地旅遊及工作,豐富
人生經驗,加強自信心、適應力及人際溝通技巧。我同意「參與工作假期計劃妨礙而
非促進香港青年人的個人成長」。現從個人成長的不同範疇,包括生活技能、人際關
係、生涯規劃及自尊感四方面分析。

首先,工作假期無助提升年青人生活技能。相對上一代,時下香港青少年較少需要承
擔家庭收入的責任,因此不少青少年提倡畢業後給予自己「空檔年」(Gap year)讓自己
花三個月至一年時間探索世界。當中有部份青少年選擇參與工作假期,他們參與 工作
計劃的原因或許只為逃避畢業後即時投身職場,他們視工作假期為「加長版」旅遊計
劃,着重玩樂享受,無助提升年青人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技巧。 有指 青年參與工作假期
計劃,不能再依賴家人或朋友的照顧,需要獨自面對生活和工作上遇上的問題。這有
助青少年掌握和鍛煉時間管理、金錢管理、人際溝通,甚至面對逆境的技能。面對不
同工種時,年青人必須獨自處理很多工作上的問題,加上面對不同性格、種族和文化
的工作伙伴、陌生的人及環境。甚至當他們被拖欠薪金或扣薪時,他們就要學習設法
解決問題。這些都有助他們學習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技巧。 然而 ,這只是個別例子,因
為不少年輕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參與工作假期計劃時沒有作規劃,生活技能難以
提升。例如青少年沒有作時間管理,只顧享樂,最終在工作假期中沒有從事任何工作;
亦有青少年沒有妥善理財,最終胡亂揮霍而過度消費,為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由此可見,工作假期無助提升年青人生活技能。

其次,人際關係方面,參與工作假期無助擴闊青少年的社交圈子。 工作假期為期最少
一年,青少年因長時間身處異地而減少與親友聯繫,彼此感情變得生疏,關係疏離。
就算有資訊科技如 Skype、WhatsApp、Zoom 等通訊軟件,亦會因時差而令青少年難以
即時與親友分享日常生活和所見所聞所感,減少彼此聯繫,最後社交圈子收窄,不利
青少年的人際關係。 有指 透過參與工作假期,青少年可與不同文化背景、國籍、種族
的人接觸和交流,擴闊社交圈子,進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青少年在他國,往往會
與當地人有不少接觸,例如和寄宿家庭的主人交朋友,或是和一同工作的當地人或來
自其他國家的人打交道,從而擴闊青少年的社交圈子,改善其人際關係 。 然而 ,不少
青少年事實上因語言不通而難與當地居民溝通,因而減少與當地人交往,或只和同來
自香港的青少年交往,因而難以擴闊社交圈子, 無助建立人際關係。由此可見,參與
工作假期妨礙青少年發展人際關係。

此外,生涯規劃方面,參與工作假期無助青少年準備將來就業。 一些僱主認為,參加
工作假期計劃的青少年只是藉參與工作假期為名,實質是「吃喝玩樂」,他們於工作
假期所得的經驗對求職沒幫助。此外,若青年人漫無目的地前往海外就業,難以覓得
與行業相關的工種, 意味著從工作假期取得的經驗對回港求職未必有明顯幫助。所以
當青少年完成工作假期計劃後,回港尋找工作時,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工作。
有指 青少年藉著參加工作假期,可前往海外商業機構從事一般文職、創意或設計等工
作,這有助他們累積實質的工作經驗,提升競爭力。當工作假期後回港尋找工作時,
便能更容易獲得工作機會。 然而 ,只有少數青少年能在工作假期中從事一些與香港工
作相配合的工作,大多數青少年只能覓得低技術的工作 (如在紐西蘭放牧、在德國種花、
在澳洲務農、在日本當廚房工、在愛爾蘭帶小孩、在加拿大任餐廳侍應等 ),這些工作
經驗無助青少年準備將來就業。由此可見,參與工作假期妨礙青少年的生涯規劃。

最後,對青少年個人而言,工作假期或會降低青少年的自尊感。香港青年因缺乏人生及
工作經驗,到外地工作容易誤墮工作陷阱,招致損失。例如澳洲廣播公司一個節目調查
當地食品產業的勞工狀況,揭發很多工人受到「奴隸般」待遇,包括被中介扣工資,惡
劣的住宿環境及長時間工作。受害人包括來自香港的工作假期年輕人。他們大多從事低

-10-
技術工作,例如採摘果實或包裝食物等,加上部分人不太懂英文,更易遭到剝削。 這反
映青少年在工作假期中如遇未能解決的問題,他們會感到無助,甚至要退出計劃回港。
在這情況下,青少件或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完成工作假期的要求,最終降低青少年自尊
五感中的能力感,青少年心理素質下降,不利個人成長。 有指 青年到外地生活,能增
廣見聞,豐富人生經驗,有助提升自尊及自信,增強追求個人發展的動力。青年參加工
作假期既是旅遊也是工作,他們能體驗異地的工作及生活環境。這些經驗並非在本地生
活所能獲得。因此他們能透過參與工作假期,豐富人生經驗、增廣見聞。這些都能增強
他們的能力感,從而提升自尊。 然而 ,這說法有點言過其實,因為不少青年透過工作
假期計劃,只能從事基層且厭惡性工作,例如清潔工人,這或會使青少年質疑自我能力,
能力感下降。此外,亦有些青少年甚少與當地人溝通,長期住在唐人街附近的旅舍,與
香港的朋友共住,難以提升聯繫感。說英文的機會不多。可見工作假期計劃無助青少年
提升自尊感,不利個人成長。

立場:促進多於妨礙

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工作假期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讓青年透過到外地旅遊及工作,豐富
人生經驗,加強自信心、適應力及人際溝通技巧。我不同意「參與工作假期計劃妨礙
而非促進香港青年人的個人成長」。現從個人成長的不同範疇,包括生活技能、人際
關係、生涯規劃及自尊感四方面分析。

首先,生活技能方面,工作假期有助提升年青人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技巧。青年參與工
作假期計劃,不能再依賴家人或朋友的照顧,需要獨自面對生活和工作上遇上的問題。
這有助青少年掌握和鍛煉時間管理、金錢管理、人際溝通,甚至面對逆境的技能。例
如,參與工作假期的年青人多在紐西蘭放牧、在德國種花、在澳洲務農、在日本當廚
房工、在愛爾蘭帶小孩、在加拿大任餐廳侍應等。面對不同工種時,年青人必須獨自
處理很多工作上的問題,加上面對不同性格、種族和文化的工作伙伴、陌生的人及環
境。甚至當他們被拖欠薪金或扣薪時,他們就要學習設法解決問題。這些都有助他們
學習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技巧。 有指 青年人只為逃避畢業後即時投身職場工作而參與計
劃,他們只視工作假期為「加長版」旅遊計劃,着重玩樂享受,這些均無助提升年青
人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技巧。 然而 ,這不完全正確,或許許部份參加者確實抱持玩樂心
態參與工作假期計劃,只在整個計劃中,青年人須獨自在外地生活,總會有需要與當
地人溝通及處理分歧的時候,青少年必能從中學到一些 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技巧。可見
參與工作假期能提升年青人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技巧。由此可見,參與工作假期有助提
升年青人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技巧。

其次,人際關係方面,參與工作假期有助擴闊青少年的社交圈子。透過參與工作假期,
青少年可與不同文化背景、國籍、種族的人接觸和交流,擴闊社交圈子,進而建立良
好的人際關係。青少年在他國,往往會與當地人有不少接觸,例如和寄宿家庭的主人
交朋友,或是和一同工作的當地人或來自其他國家的人打交道,從而擴闊青少年的社
交圈子,改善其人際關係。此外,參與工作假期可令青少年了解和接納不同文化。由
於當地社會文化與香港的並不相同,青少年到達當地後需融入不同的文化環境,以及
接納及包容他國文化與自身文化的差異。青少年回港後,亦能在面對不同背景人士時
顯得更包容、接納,從而獲得他人的尊重及欣賞,這亦有助改善其人際關係。 有指 青
少年參加工作假期可能會因長時間與家人減少聯繫,彼此感情生疏,關係疏離,不利
青 少 年 的 人 際 關 係 。 然 而 , 因 為 現 時 資 訊 科 技 發 達 , 青 少 年 可 用
Skype、WhatsApp、Zoom 等通訊軟件和家人和朋友即時溝通,分享日常生活和所見所
聞。可見工作假期無阻青少年與家人及朋友保持聯繫。 由此可見,參與工作假期有助
擴闊青少年的社交圈子,促進人際關係。

此外,生涯規劃方面,參與工作假期有助青少年獲取工作經驗,為將來就業作準備。
青少年藉著參加工作假期,可前往海外商業機構從事一般文職、創意或設計工作,這
有助他們累積實質的工作經驗,提升競爭力。當工作假期後回港尋找工作時,能更容
易獲得工作機會。 有指 工作假期無助青少準備就業。一些僱主認為,工作假期計劃參

-11-
加者的經驗與工作不對應。亦有 僱主認為青少年只是藉參與工作假期為名,實質是
「吃喝玩樂」,對求職沒幫助。此外,若青年人漫無目的地前往海外就業,難以覓得
與行業相關的工種, 意味著從工作假期取得的經驗對回港求職未必有明顯幫助。所以
當青少年完成工作假期計劃後,回港尋找工作時,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工作。
然而 ,這情況可藉由政府提供支援措施解決。例如勞工處可向公眾介紹從工作假期經
歷中獲得良好就業經驗的個案,以改善僱主對工作假期的印象。此外,政府亦可為指
定的行業及專業提供資助,為企業提供「年輕僱員海外交流計劃」,讓香港僱員有機
會到海外相關企業短期就業,協助職青善用工作假期爭取有助事業發展的實務工作經
驗, 以及獲取其他類型的海外就業機會。可見政府能推動公眾對工作假期有正面的理
解,有助青少年把工作假期中所得的工作經驗用於將來就業。由此可見,參與工作假
期有助青少年獲取工作經驗,有助生涯規劃。

最後,對青少年個人而言,工作假期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感。參加工作假期的年青人
有機會要克服惡劣的居住環境。例如澳洲廣播公司一個節目調查當地食品產業的勞工狀
況,揭發很多工人受到「奴隸般」待遇,包括被中介扣工資,惡劣的住宿環境及長時間
工作。受害人包括來自香港的工作假期年輕人。他們大多從事低技術工作,例如採摘果
實或包裝食物等,加上部分人不太懂英文,更易遭到剝削。這反映參加工作假期的年青
人在海外工作和生活時,當遇到問題或壓力,如他們能尋找不同的途徑解決問題,同時
學懂紓壓解困,青才年能更獨立自主,這有助提升自尊五感中的能力感,有效促使青少
年發展正面、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個人成長。 有指 參與工作假期的青少年可能因語
言 不通而難與 當地居 民溝 通,因而 減少與人交往,使其聯 繫感下 降,有 損自尊 感。
然而 ,這說法不太正確,因為在工作假期計劃中,青少年必須對他國語言有一定認識
才可參與計劃,因此不存在此問題。而且,青少年學習能力強,相信到他國後亦能快速
學習當地語言,因此未必產生溝通問題。可見工作假期計劃有利青少年促進其自尊,而
非妨礙個人成長。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清楚表明立場,立場前後一致 10-12
 根據香港現時的情況,清楚及合乎邏輯地論證他 / 她同 / 不同意該看法;並
就正反兩方面,提供全面及具批判性的論據;
 充分理解及恰當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全球化的影響、尊重不同生活
方式、參與、合作、促進或妨礙個人成長的因素等 );運用相關及合理的例
子 / 就對香港的觀察所得,清楚及詳細地解釋其論據;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
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例如:

同意論點:(參與工作假期計劃妨礙香港青年人的個人成長。)
 生活技能:少年可能只為逃避畢業後即時投身職場,他們視工作假期為
「加長版」旅遊計劃,着重玩樂享受,無助提升年青人與人溝通和相處
的技巧;
 人際關係:工作假期為期最少一年,青少年因長時間身處異地而減少與
親友聯繫,彼此感情變得生疏,關係疏離,縮窄青少年社交圈子;
 生涯規劃:一些僱主認為,工作假期計劃參加者的經驗與工作不對應。
亦有僱主認為青少年只是藉參與工作假期為名,實質是「吃喝玩樂」,
使工作假期中所得經驗無助提升就業機會;
 自尊感:有些青年誤墮工作陷阱,認為自己能力有限,自尊可能遭受打

不同意論點:(參與工作假期計劃促進香港青年人的個人成長。)
 生活技能:工作假期有助青少年掌握和鍛煉時間管理、金錢管理、人
際溝通,甚至面對逆境的技能;
 人際關係:青少年在他國,往往會與當地人有不少接觸,例如和寄宿

-12-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家庭的主人交朋友,或是和一同工作的當地人或來自其他國家的人
打交道,從而擴闊青少年的社交圈子;
 生涯規劃:青少年藉著參加工作假期,可前往海外商業機構從事一般文
職、創意或設計工作,這有助他們累積實質的工作經驗,提升競爭力;
 自尊感:工作假期能拓闊青年視野,增加能力感 / 有助認識自我,訂立
人生目標,增加方向感

 結構嚴謹,又深入討論,展示高水平的慎思明辨的能力
 表明立場,立場前後一致
 根據他 / 她所知,論證他 / 她的立場,但評估影響的論點範圍較不全面;可
採用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
7-9
 展示對有關知識及概念的理解和恰當地運用的能力,但未能在討論中充分利
用概念 / 具體例子解釋其論據
 討論結構嚴謹,展示一些批判分析,但也有欠詳盡的地方
 表明立場,但可能不夠清晰
 嘗試就他 / 她所知,論證他 / 她的立場,但有欠清晰 / 一致性 / 詳盡,或有
不恰當的地方,或結論成疑;傾向籠統解釋工作假期計劃的原因,及其對香
港青年人的個人成長有甚麼正面或負面影響,或青年人應否參加工作假期計
劃等,解釋欠深度也欠詳盡;當試運用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 4-6
據,但解釋欠深入
 對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只有片面認識,或只能作簡單的應用;就香港現況的討
論不足
 討論深度不足,結構未夠嚴謹,表達或有時未夠清楚
 未能明確表達立場,並可能提出前後矛盾的理據
 嘗試簡單列舉參加工作假期計劃的利弊,或簡單描述參加工作假期計劃及青
年人的個人成長,但沒有把兩者聯繫起來;嘗試就他 / 她所知,指出其立
場,但內容顯示認識流於片面,結論不足,或有部分不正確;解釋流於片 1-3
面,也可能誤解全球化的影響 / 尊重不同生活方式 / 參與 / 合作 / 促進或妨
礙個人成長的因素等相關概念 / 知識;運用不相關的例子 / 資料作闡述等
 討論欠深度,結構鬆散 / 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13-
3 (a) 哪些因素可能影響中國創新科技發展?解釋你的答案。 (8 分)

影響目前中國創新科技發展的因素為政策因素 、教育因素和專重知識產權程度,茲分
述如下。

首先,政策方面,中國政府支援科研發展的研發投入影響中國創新科技發展。 由於創
新科技產業屬資本密集型及技術密集型的生產,需大量資金及技術投入,不少初創企
業或面臨資金不足或場地不足的困難,創科產業亦可能面對來自發達國家企業的全球
性競爭。因此,當中國政府投放更多研發資源於創新科技發展,例如為工商機構及高
等教育機構提供基礎建設及資金援助,將有助提升中國創新科技水平;相反,如中國
政府對科研發展的研發投入有限,工商機構及高等教育機構缺乏研發資源的投入將難
以與外國產品競爭,窒礙中國創新科技發展。因此,中國政府近年來不但將發展戰略
性新興產業寫進多個五年計劃中(包括最近公布的「十四五」規劃),更加大力撥款支持
研發投入,直到 2016 年,中國的研究經費已經達到 GDP 的 2.1%,足見中國政府對創
新科技的支持。,因此需要國家政策的配合以扶持、鞏固、壯大相關產業。 因此在中
國政府科研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相關產業能藉政府的研發投入的以鞏固及壯大, 有利
中國創新科技發展。由此可見,政策因素可能影響目前中國創新科技發展。

其次,教育因素方面,科研文化與人才培養影響中國創新科技發展。除資本及技術外,
創新科技亦講求科研人才。創新科技發展需要大量具備專上學歷的工程人才,當中包
括生物科技、數據工程等領域等專才。因此,中央機構、省及地方政府近年積極投放
資源。例如「十四五」規劃報告提到要培養更多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創新團隊、
青年科技人才為後備軍,期望建立國家重點科研梯隊。此外,高等教育普及化會讓中
國的年輕一代有更多的職業選擇,不再局限於從事低學歷要求的第一、第二產業。而
各高校亦為國家培養更多科研人才。例如資料 A 指出西南交通大學啟動了「山峰計劃」、
「百人計劃」等行動計劃,長遠有助中國科研及新興產業更容易吸納高學歷勞動力。由
此可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重點培訓科研人才有助推動創科主導的第三產業迅速發
展,亦會減少青年勞動人口投入第一、第二產業的意願。由此可見,教育因素可能影
響目前中國創新科技發展。

最後,公眾對知識產權的觀念亦影響中國創新科技發展。知識產權可以保護原創者的心血
和利益,透過給予有效的法律保障,可以鼓勵人們積極創作。申請創新產品的專利保護有
助確保在市場上的佔有率,為企業帶來經濟收益,帶動中國創新科技發展。然而在中國改
革開放初期,知識產權法例不足,以及公眾對知識產權的認識有限,缺乏尊重, 「山寨
貨」便應運而生。「山寨貨」以模仿為核心,企業以低成本模仿著名品牌的外觀、產品等 ,
然後以較低的價格將「山寨貨」推出市場。這種「山寨文化」阻礙中國企業創新,由於企
業過分依賴以山寨作為生存方式,犧牲原創者發揮創意的空間,令創新科技產業難以成長 。
此外,雖然中國政府於「十三五」規劃起強調中國發展「自家」的核心技術,因此近年國
內高科技產業在核心技術上有一定提升。然而,不少企業急功近利,難改抄襲行徑。例如
2018 年中國科技公司開發的「紅芯」Redcore 技術被指抄襲 Google Chrome 技術系統。可
見中國企業有意創新和升級,但不少中國企業短視和功利,習慣山寨式產品,加上知識產
權保障不足,使海外或國內的企業因而變得不願投資創新技術,難以升級轉型。 由此可見,
知識產權觀念亦影響中國創新科技發展。

總括而言,政策因素、教育因素及公眾對知識產權的觀念可能影響目前中國創新科技
的發展。

-14-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根據現時中國的情況,深入及全面分析,指出及清楚詳盡解釋一些可能影響
中國創新科技發展的因素
 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科研投入、人力資源、專上
教育、知識產權等);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例如:
 政策因素︰中國政府在五年計劃中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加大研發投
入,提供合適場地、充裕資金、相關政策,幫助創新科技企業鞏固國
內市場基礎並向國際市場發展;
 教育及人才因素︰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培訓重點科研團隊讓中國
青年有更多高學歷的工作機會,降低他們投入第一、第二產業的意 6-8
欲,亦有助創新科技企業吸納高學歷人才,壯大產業發展;
 知識產權觀念:中國知識產權法例不足,以及公眾對知識產權的認識
有限,窒礙中國原創者發揮創意的空間;
 消費者及商界信心:過往中國的假冒商品使本地及海外消費者對中國
製造的科技產品有一定保留,這 降低中國創新科技產業的市場競爭
力。此外,由知識產權保障不足,海外企業不願投資中國創新技術,
難以升級轉型。
 答案結構嚴謹,對因素的解釋清楚且深入
 嘗試歸納出因素並以相關知識及概念解釋中國創新科技發展,但部分解釋有
欠詳盡;或傾向某些角度; 3-5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 / 詳盡的地方
 嘗試簡單描述影響中國創新科技發展的情況;列出一些中國創新科技發展的
例子;解釋不足 / 不完全正確 / 相關:運用膚淺的知識及概念,顯示對這些
1-2
因素 / 中國的現況理解不足
 答案欠深度,結構鬆散 / 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3 (b) 「中國政府應積極推動創新科技以加強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
解釋你的答案。 (12 分)

立場:同意

我同意中國政府應積極推動創新科技以加強中國的全球影響力,現從經濟硬實力、科技硬
實力及外交軟實力三方面作討論。

首先,經濟硬實力方面,中國政府擁有大量可動用資源推動中國創科產業公司提升,增強
其在全球的競爭力。中國政府經濟實力雄厚,能負擔高成本的科技研發。中國於 2020 年的
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 100 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 可見中國政府有足夠可
增加研發投入的資源投放。由於創新科技產業屬資本密集型及技術密集型的生產,需大量
資金及技術投入。因此,當中國政府增加在科研的研發投入,勢會提供更多研發資金和有
利的政策予創科企業去配合行業的發展,提高核心技術的自主能,同時幫助中國企業維持
全球競爭力。科技創新產業預期將大有發展,例如信息技術、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以及航
空航天等產業。這些產業持續提升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有利中國經濟增長。
長遠而言,中國更可輸出相關技術到其他國家,使中國企業在外國市場佔一席位,令中國
發展更具競爭力,有效提升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

-15-
其次,科技硬實力方面,中國政府推動創科發展能有助中國在國際上確立科研領導地位。
中國政府作為社會最大持份者,有責任制訂不同的發展策略,以推動社會發展,以及提升
中國的全球競爭力。因此,中國政府可以藉不同的政策為不同創科產業的持份者提供協助 ,
鼓勵他們從多個範疇(如人才培訓),以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提升研發成果,促進創新科
技發展。以 5G 科技為例,政府多方面支持 5G 行業技術發展 (如支援人才培訓、尋找市場
等),令行業得以多元發展,例如 5G 超聲診療、 AI 人臉識別、 5G 醫療機器人等。 此外,
中國推進 5G 網絡建設,力求實現全國地級市 5G 網絡覆蓋。可見在中國政府大力支持下,
5G 技術發展成熟,中國的科技水平得以提升。由此可見,中國對尖端創新科技有進一步的
掌握及領導地位,有助建立國際創科市場,確保未來的創科市場不被某些國家壟斷,以增
加話語權,提升中國在全球科技的影響力。

另外,外交軟實力方面,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能降低中國經濟對高污染產業的依賴 ,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改善國際形象。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依靠製造業來推動經濟
發展,而現時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正正能擺脫國家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製造業推動的
弊病,拋棄以往「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高污染的第二產業逐漸被取代或淘汰。例如在
「十四五」規劃下,創新科技如新能源開發、新能源汽車製造、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是中
國聚焦發展的產業。可見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能夠減少中國經濟增長對高污染、低
效益的製造業生產模式,減少製造業對中國帶來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全球暖
化等問題。此外,中國政府推動國內發展綠色能源發展,如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新能
源汽車等,建立低碳經濟模式,有助推動中國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當國際社會見中國積極
改善污染問題時,認為中國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將有助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增進各國對
中國的了解,提升中國在全球外交的影響力。

有人認為,在政治調控軟實力方面,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只會擴大國內貧富差
距,使國際形象下降。創新科技技術無疑令可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然而,部份貧窮人口
無力負擔數碼產品,或因為科技應用能力較低而未能掌握相關技術,其生活素質未能顯著
提升,相反,更可能被邊緣化。例如 2020 年 3 月中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 76.5%,而
農村地區只有 46.2%,兩者相差約 30%,可見數碼鴻溝的情況嚴峻。因此,若中國政府積
極創新推動創新科技,只會加劇國內貧富懸殊問題。當國際社會見中國貧富懸殊問題嚴重,
會認為中國政府無力改善貧窮問題,國際形象因而下降。降低中國在全球政治調控的影響
力。

然而,我認為這只是短期的情況,長期而言中國能改善上述問題。當中國創新科技產業漸
趨成熟,研發成本將會下調,價格下降,數碼產品將進一步普及化,相信到時全國有更多
人能負擔數碼產品,享受創新科技對人們帶來的好處。例如以 5G 科技配合大數據的應用,
能提升人民生活效率與舒適度,從而提高人民生活素質。當中國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國際
社會便會減少批評,亦能提升中國國際形象。有助提升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總括而言,從以上分析可見,中國政府應積極推動創新科技有助提升經濟硬實力、科
技硬實力及外交軟實力,從而提升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因此我同意這看法。

-16-
立場:不同意

我不同意中國政府應積極推動創新科技以加強中國的全球影響力,現從政治調控軟實力、
經濟硬實力及外交軟實力三方面作討論。

首先,在政治調控軟實力方面,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只會擴大國內貧富差距,
使其國際形象下降。中國政府作為社會最大持份者,有責任制訂不同的發展策略,以平衡
社會各方利益。中國政府應積極推動創新科技技術無疑可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然而,部
份貧窮人口無力負擔數碼產品,或因為科技應用能力較低而未能掌握相關技術,其生活素
質未能顯著提升,相反,更可能被邊緣化。例如 2020 年 3 月中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
76.5%,而農村地區只有 46.2%,兩者相差約 30%,可見數碼鴻溝的情況嚴峻。因此,若中
國政府積極創新推動創新科技,只會加劇國內貧富懸殊問題。 當國際社會見中國貧富懸殊
問題嚴重,會認為中國政府無力改善貧窮問題,國際形象因而下降。降低中國在全球政治
調控的影響力。

其次,在經濟硬實力方面,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使中國經濟結構漸趨單一化。雖然
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例如增加科研的研發投入能提供更多研發資金和有利的政策
予創科企業去配合行業的發展,將提高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同時令不少高污
染的第二產業逐漸被取代或淘汰,中國將過渡至以創新科技等第三產業為主的國家。然而 ,
在第一及第二產業逐漸被淘汰或取代下,中國經濟變得依賴第三產業,經濟結構漸趨單一 。
當出現一些不明朗的經濟因素,例如國際貿易紛爭時,外國對中國的創新科技產品需求減
少,出口下降將降低國內生產總值,與此同時,由於第一及第二產業式微,在缺乏它們的
支持下,中國經濟放緩,不利中國經濟表現,使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下降。

再者,在外交軟實力方面,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引起別國的猜疑。中國發展創新科
技已有一定成果,除國內應用外,不少國家亦採用中國的創新科技技術。然而,在「中國
威脅論」下,有國家對中國研發的技術投以懷疑態度。例如中國積極發展 5G 技術,在全
球 5G 標準必要專利聲明中,中國電信設備商華為的申請佔全球的 34%。然而,美國政府
認為華為多次涉嫌竊取機密及知識產權,因此以國家安全為由封殺華為,並在全球游說棄
用華為 5G 技術。可見中國政府在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同時,會引起他國的猜疑,認
為中國政府藉國內企業在海外擴張,導致他國與中國外交關係緊張,使中國在全球外交中
中的影響力下降。

有人認為,外交軟實力方面,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能降低中國經濟對高污染產業的
依賴,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改善國際形象。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依靠製造業來推
動經濟發展,而現時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正能擺脫國家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製造業推
動的弊病,拋棄以往「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高污染的第二產業逐漸被取代或淘汰。例
如在「十四五」規劃下,創新科技如新能源開發、新能源汽車製造、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
是中國聚焦發展的產業。可見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能夠減少中國經濟增長對高污染 、
低效益的製造業生產模式,減少製造業對中國帶來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全球
暖化等問題。此外,中國政府推動國內發展綠色能源發展,如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新
能源汽車等,建立低碳經濟模式,有助推動中國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當國際社會見中國積
極改善污染問題時,認為中國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將有助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增進各國
對中國的了解,提升中國在全球外交的影響力。

然而,我對此不敢苟同,因中國在環境保育上可能因而得不償失。雖然發展創新科技可以
推動中國建立低碳經濟模式,然而,創新科技技術的運用,大大增加電子產品使用率,令
電子廢物棄置量急升,加劇土地污染問題及資源消耗。例如創新科技發展推動中國發展智
慧城市,當中大舉應用資訊科技產品,然而相關產品本身生命周期短,加上數碼科技日新
月異,當城市追求改良智能運作模式,部分舊配件未必適用,容易產生大量電子廢物,形
成資源浪費,不利環境可持續發展,中國在國際間形象亦變得負面,無助提升中國的全球
影響力。

-17-
總括而言,從以上分析可見,中國政府應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無助提升 政治調控軟實力、
經濟硬實力及外交軟實力,更不利中國提升全球影響力。因此我不同意這看法。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 清楚表明立場,立場前後一致
 根據中國現時的情況,清楚及合乎邏輯地論證他 / 她同意 / 不同意該看
法;並充分比較及批判地考量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創新科技以加強中國的全
球影響力的重要性
 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 (例如:生活素質、公共利益、
資源分配的優次、限制與平衡等) ;運用相關及合理的例證 / 就對中國的觀
察所得,清楚及詳細地解釋其論點;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支
持論點,例如:

同意論點:(中國政府應積極推動創新科技以為加強中國的全球影響力)
 經濟硬實力:
中國政府擁有大量可動用資源推動中國創科產業公司提升,增強其在
全球的競爭力
 科技硬實力:
中國政府推動創科發展能有助中國在國際上確立科研領導地位
 外交軟實力:
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能降低中國經濟對高污染產業的依賴,建
10-12
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改善國際形象

不同意論點: ( 中國政府不應積極推動創新科技以為加強中國的全球影響
力。)
 政治調控軟實力:
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只會擴大國內貧富差距,使其國際形
象下降
 經濟硬實力:
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使中國經濟結構漸趨單一化,不利中國經
濟表現
 外交軟實力:
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引起別國的猜疑。
 政治調控軟實力:
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只會擴大國內貧富差距,使國際形象
下降

l 結構嚴謹,又深入討論,展示高水平的慎思明辨的能力
 表明立場,立場前後一致
 根據他 / 她所知,論證他 / 她的立場;部分討論欠深入及欠詳盡;考慮的
角度不全面;可採用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
7-9
 展示對有關知識及概念的理解和恰當地運用的能力,但未能在討論中充分
利用概念 / 具體例子解釋其論據
 討論結構嚴謹,展示一些慎思明辨的能力,但也有欠詳盡的地方
 表明立場,但可能不夠清晰 4-6
 嘗試就他 / 她所知,論證他 / 她的立場,但有欠清晰 / 一致性 / 詳盡,或有
不恰當的地方,或結論成疑;論點未有就中國政府應否為加強中國的全球
影響力而積極推動創新科技 / 集中於應該如何加強中國全球影響力,而非
論證中國政府為何應該 / 不應該積極推動創新科技來加強中國的全球影響
力;傾向籠統解釋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創新科技和提升中國全球影響力的的
關係;解釋欠缺深度和欠詳盡;嘗試運用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

-18-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論據,但解釋欠深入
 對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只有片面認識,或只能作簡單的應用;就中國現況的
討論不足
 討論深度不足,結構未夠嚴謹,表達或有時未夠清楚
 未能明確表達立場,並可能提出前後矛盾的理據
 嘗試簡單描述積極推動創新科技和中國全球影響力但未能闡述其相關性;
嘗試列舉一些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的利弊;簡嘗試就他 / 她所知,指出其立
1-3
場,但內容顯示認識流於片面,結論不足,或有部分不正確;解釋流於片
面,也可能誤解一些相關概念;運用不相關的例子 / 資料作闡述等
 討論欠深度,結構鬆散 / 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與題目毫不相干

-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