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第三节 词 义

一、词义的性质
词的声音是词的形式,词的意义是词的内容。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词义是词的意
义的通称。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关系。除声音、意义外,还有客
观的事物、现象。这是形成词义的基础。举例来说,“山”这个词的语音形式是 shān,它的
意义是“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山这种客观存在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来,我们就用
shān 这个声音来表示它的意义。因此可以说,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
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
所谓词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它
不能是主观的,必须有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是说它有可能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对于同样
的客观事物、现象,人们的认识、评价、喜怒爱憎有所不同。例如同是表示死亡,“逝世、谢
世、仙逝”等就带有肃穆、哀婉的情感,而“呜呼哀哉、翘辫子、蹬腿”等则带有轻蔑、嘲讽
的意味。对事物、现象的客观反映是词的理性意义,附加在它上面的主观态度是词的感情色
彩。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词的感情色彩我们也要
给以足够的关注。
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
共同特点加以概括,成为概念,同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将它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词义。
比如学生,有男学生、女学生,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有中国学生、外国学生,总之有
种种差别。但是“学生”这个词在反映这类事物时,把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特点舍弃掉了,
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特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学校读书的人。”这样就能把
这一类人和其他类别的人区别开来,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
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比如
汉语里为什么要把“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叫作 huǒ(火)呢?其中并没有什么特
别的道理,而是人们相约命定,后来长期习用,为社会所公认,因此固定了下来。早在两
千多年以前,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荀子就曾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正名》)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虽然不是必然的,但是一经

定,对社会成员便具有强制性,不可随意改动,以保证社会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义发生了变化。在语言发展的历史中,词义处于经常演变的状态。这
里所说的词义也包括语素义,有些原来为词,现已成为语素。
(一)词义演变的原因
1.社会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都会引
起词义的演变。例如在古代畜牧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畜牧业,有关这方面的词就
比较多。以马来说,单指小马的有 (huán 一岁)、驹(二岁)、駣(táo 三岁)、 (bā 八
岁)等,等到进入农业社会,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没有必要再分得那么细
于是“驹”的词义就扩大,泛指一切小马。
2.人类认识的进步
人对客观事物、现象认识的进步也是引起词义演变的重要原因。例如,古人以为心是思
维的器官,所谓“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这从汉字的结构中也可以看出来,
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恋、怨、愁、忿、恐”等等,都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人
们认识到这是由大脑主管的了。
3.相关词义的影响
语言里的词汇不是词的杂乱堆积,而是一个严密有序的体系。每当一个新词新义加入
到语言的体系中来,它就要跟词汇体系中相关的词或词义相互影响,从而引起这些词或词
义的变化。例如“白”与“红”的变化就是如此。“白”,原指雪一样的颜色;后来白色作
为汉民族传统丧服的颜色,白引申指丧事,便出现了“白事”一词。而与“白”意义相对
应的“红”,原也指颜色,红色,后也引申指喜庆之事,便出现了“红白喜事”的说法。
以后“红”又象征革命、进步,出现了“红旗”、“红军”等词,而“白”则象征反动,出
现了“白区”、“白色恐怖”等词。
以上只是讲了词义演变的大致原因。第一点和第二点是语言的外部原因,第三点是语
言的内部原因。
(二)词义演变的方式
1.扩大
有些词的应用范围原来比较狭小,后来包含了更多的意义,应用范围便比以前广泛。
例如“航”,原指船,后指船在水上行驶。现在飞机、飞船等飞行器在空中飞行也称航,如
航空、航天等。又例如“开发”,原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
以达到利用的目的;现在也指发现或发掘人才、技术、产品等供利用,如开发人才资源、开
发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等。再例如“战略”,原指作战的谋略,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
略;现在广泛用指决定全局的策略。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经营战略”等。
2.缩小
有些词的应用范围原来比较宽泛,后业被比较狭窄的意义所代替。例如“爱人”,原
指可爱的人;后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或已婚男女的一方。现在一般指丈夫或妻子。又例如
“经理”,原指经营管理;现在多指企业中负责经营管理的人。再例如“对话”,原指两
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现在常用指两方或几方之间为谋求取得共识的交谈,范围比
“谈话”小。
3.转移
有些词原来的意义转移,出现了新的意义。其中有的是理性意义的转移。例如“书记”,
原指文字、书籍、文章等,后指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现指党、团组织和某些团体的负
责人。有的是感情色彩的转移。例如“兼并”,原指土地侵并,或经济侵占;现指符合法律
规定的、把一方资产并为另一方所有的经济行为,不再带有贬义。

三、词的多义性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
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客观事物、现象,也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
几类事物、现象。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称单义词,同时有几个不同意义的词称多义词。
哪些词是单义词呢?一般说来,事物的名称如人名、地名等是单义的;草木、鸟兽、器
物的名称也多是单义的。例如:牡丹、朱鹮、熊猫、洗衣机。特别是科学术语,要求意义精确
固定,不容含混。例如:粒子、光缆、程控、转基因。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常常是单义的,表示某一客观事物、现象。可是语言所要表达的东
西总是在不断增加,如果都造新的词,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负担未免太重了,于是有关的
意义就逐渐用已有的词来表示。而一般词的意义也不像科学术语那样单一,具有一定的伸
缩性,这就使它能兼表有关事物。例如:“步”,原来表示行走、步行。《说文》:“步,行
也。”现代汉语中,“步”的意义有:①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②阶段;③地步
境地;④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⑤用脚走;⑥踩、踏;⑦用脚步等量地。它所表示
的意义增加了不少。
双音词的意义往往比单音词窄一些,固定一些,但是一词多义现象仍然存在。例如
“问题”,原来表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
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后来又不断增加新义:需要研究
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这些问题要认真处理);关键、重要之点(问题在于措施是
否得力);事故或麻烦(工作中问题不少);不妥当之处(这种说法有问题)等。
(二)基本义和转义
1.基本义
基本义是指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例如:“传( chuán)”的基
本义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一些其他意义多与此有关,如把学问、技艺教给别人(传授),
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留传),广泛散布(传播),把热或电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
以及表示某种思想、感情,发出命令叫人来(传唤、传讯)等等,都是如此。
词的基本义往往就是词的最初意义,但也不尽然。例如:“电”的最初意义是闪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其基本义则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
现象。电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广泛用于生产、科研和生活等方面,现代汉语中带有“电”
这一语素的词语甚多,它们所表示的多为基本义。
2.转义
转义是指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发展转化而来的意义,转义
是针对基本义讲的。具体说来,它又可分为:
(1)引申义:经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叫引申义。例如:“热”的基本义是温度高,
由此引申出使热、加热(多指食物),生病引起的高体温,情意深厚(亲热、热爱)等意义。
此外还用于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眼热、热中),表示受很多人欢迎的(热门、热
销),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足球热、旅游热)。再如:“中心”
的基本义是正中央,跟四周的距离相等的位置,由此引出事物的主要部分(中心思想、中
心工作)、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现在还常常用于
设备、设施、人才、技术力量比较完备雄厚的机构和单位的名称(研究中心、开发中心、科技
信息中心)。
(2)比喻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或引申义来比喻另一个事物,这样产生的新义叫比
喻义。例如:“窗口”原指窗户,现在常喻指反映或展示精神上、物质上各种现象、状况的
地方(王府井是北京商业的窗口),也喻指渠道、途径(工厂开设门市部,可以成为了解
市场信息的窗口)。再如:“绿色”原是绿的颜色之意,现在常用以比喻天然、无污染,带
有“绿色”的词语越来越多(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工艺、绿色材料、绿色生活方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