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社會學導論

【個人作業二】認識自我和理解他人

110042026 賴語彤

起初在課綱上看到這個「書寫自己煩惱」的題目時,並不會覺得這是一份多困難的作業,
但想了很久,卻總是難以下筆,不知不覺拖到了要放寒假,才開始真正把自己的想法輸出。
現階段我認為自己最大、和身邊的人最常遭遇的思想困境,就是「關於未來該往哪裡去」這
件事。聽起來是一個過於「普遍」的煩惱,畢竟人總是望向遠方的,不論哪一階段的人大概
都會有這樣的煩惱吧!但身為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的學生,我覺得這件事其實並沒有哪麼
簡單。
先來回顧一下我的背景(又或是說,我為何會來到清華大學呢):我來自於台北市文山
區,我是家中的老大,下面還有一位相差 5 歲的弟弟跟相差 7 歲的妹妹。我家(現階段)算
是小康,有家族企業(中小型),可以算是建商吧。爸爸在我記憶力就在家族企業裡上班,
感覺無所事事(我長大才理解這無所事事是真的);媽媽做過很多不一樣的工作,從觀光系
畢業後,到君悅飯店當櫃檯,辭職帶小孩,後來又為了賺錢做了保險、直銷、特教代課老師,
直到今年考上正式老師,已年近五十。我弟弟在出生後沒多久被診斷出有輕度自閉,我們家
度過了一段辛苦的時光。當時因為一些媽媽那邊的債務、爸爸家族企業的財務狀況(畢竟現
在房子難賣了),加上我弟早療需要大筆費用,可以說是過著精緻窮、坐在一堆黃金上的乞
丐(來自我媽的說法,因為握有房產但賣不出去就是沒錢)的生活。爸媽長年為了錢吵架、
鬧離婚,貧賤夫妻百事哀的觀念可以說影響了我對錢的看法,我潛意識裡為錢貼上了負面的
標籤,現在回想起來甚至有點仇富的心態,也很討厭爸爸,覺得他根本沒有為家中有任何付
出,只是很單方面的要媽媽去賺錢,這對學生時代的我是很大的陰影。
而我是家族中數一數二會讀書的人,我國中時成績很亮眼,大家都期待我讀北一女,但
我卻考上了中山。這件事其實對我本人沒有什麼打擊,可能因為自卑,從小我最喜歡當第二
名了,但家人對我有不明說的失望。在中山女高我度過了宛如烏托邦的三年,有種找到自己
歸屬的不真實感,我現在有時會想起當時的情景,覺得當初的自己真的單純的很複雜,那時
的所思所想是多麼浪漫激昂卻又壓抑,大概是青春才醞釀得出這樣的我,但這些都是題外話
了。對於大學志願我感覺自己一直有在想,卻也沒得出什麼結論,小時候我最想成為的就是
記者,或是在出版社工作,大概是從小喜歡閱讀、看國語日報、寫作文的緣故吧,但不知道
為什麼當時沒有立下政大傳院為志願,我想是因為真的已經待在文山區太久了,我想漂流到
不一樣的地方,當時還跨下海口:「台大是我會留在台北的唯一理由」,殊不知連台大也沒
有考上。最後在學測前兩個禮拜,忽然頓悟了,覺得自己挺想念外文系的,除了一直很喜歡
閱讀跟寫作外,英美文學我真的從小看到大,就把它(台大外文)當作目標了,看作為自己
「熱愛」的投射。
學測完後填志願,爸媽得知我想填外文系簡直氣暈了,覺得我根本「吃米不吃米價」,
一下要我填警大報名表,一下叫我填諮商輔導學系,就是不要我填外文,因為沒飯吃(補充
一點,因為當時我很明確說出我不想也不會當老師,所以父母得出了這個結論)。當時的我
蠻錯愕的,因為我們家一直以來的教養方針都挺自由的,沒有想過填個志願會搞得家裡雞飛
狗跳的。現在想想,自己可能真的比較稚嫩,活在學校的保護傘下太久,不知道社會是什麼
樣子,也沒有覺得父母當時在誇大。總之,數學考太差,加上我的堅持,最後還是到了清大
外文。剛上大學,發現自己大概是少數幾個真的「想讀外文系」的人,其他大部分人都是數
學沒考好、想上商科沒上等理由。但這樣的我,卻沒有從系上的學習得到太多的成就感,說
不清,但就是「這不是我要的」那種感覺;也曾經隨波逐流,嘗試去修經濟系的課,結果卻
是一塌糊塗,馬上宣告放棄。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徬徨,既無法全心全意熱愛我原本堅信的事
物,也要不停的質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夠多?卻又無法言說自己的困境在哪裡,或許真正給我
一些成就感的是一些課外活動的參與。從大一下參加梅竹黑客松行銷部、Career 志工團行銷
部,到現在成為 Career 志工團的總籌(所以上課時提到春秋季徵才的現況時,我其實一直很
想跳出來說話,但我還是太容易退縮了),我學習到一些東西,也有幾項好看的經歷,或許
我也是他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也說不定?但看著身邊的人忙著雙主修、衝自己的 gpa 時,還
是不免感到徬徨失措。
還記得大二曾經修過系上的【維多利亞文學】,當時指定閱讀 Newman 的“The idea of
university”,我在課堂上差點跟老師吵起來,我認為她太過於古板且活在學術的象牙塔中,根
本不理解現在大學生面臨的困境,學用落差和學歷貶值的影響是很深刻的,但她表現出對現
在大學生的不認同,她認為我們「根本不尊重學術殿堂」、「應該好好了解大學的意義是什
麼」。我當然會覺得「知識」是重要的,我很愛上課,也喜歡看書,但我覺得應該正視職場
的需要的是能力是什麼,與理論接軌。其實我真的很意外自己會這麼想,畢竟我也不希望
「教育=職業訓練所=成為齒輪中的小螺絲」這樣的模式成真,但又覺得現在這個看重學歷、
出職場再學技能的教育現況,我真的不樂見。我不認為我偉大到想改變教育,因為我常常認
為自己不夠「現實」,也可能是因為我爸常常說:「你會這樣說就是沒有被社會鞭打過。」
我爸就是典型的鄉民,雖然我有時很討厭他,但不得不承認他或許是對的。就算嘗試做了很
多「增加自身競爭力」的事情,卻還是覺得不夠。不確定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踏的路對
不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接著我想說說關於我男朋友的事,簡稱他為 Y。Y 目前就讀清大動力機械學系大三,至
今為止 6 個學期,沒有一學期是 all pass,每次都有被當的科目,有過一次二一。他非常不喜
歡自己系上的東西,讀得非常痛苦,覺得自己一直為考試而活。當我詢問他為何選擇現在的
科系,他告訴我:「理工科就是電機資工機械這樣填下來,當時沒有想太多,覺得出社會至
少要賺錢吧,但沒有想到自己會這麼痛苦。」其實 Y 一直很清楚自己喜歡的是工業設計、產
品設計,甚至是藝術相關科系,但大學選填志願的時候完全沒想過要填---- 「因為想說至少選
擇一個賺錢的科系,雖然機械也比不上電資就是了。」他悠悠地說道。我跟Y討論過很多可
能,因為他現在必然面對延畢的命運:降轉藝設系、研究所轉考設計、現在多修一些設計的
課程,但Y面對龐大的學業壓力,最終討論仍會導回「要將動機系讀完,至少學歷還有一點
保障走回科技產業」。
我認為Y就是血淋淋「學歷那張紙就是一切」的具象化,但很悲傷的是,這是我們所面
對的現實。到現在我還是會不斷地檢討自己是不是太理想化,學習自己的熱愛可能會讓自己
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我因為 Career 的關係,訪問過無數業界人士,他們鼓勵我們追尋自己
的熱情,因為路是自己踏出來的。我曾對此深信不疑,但有句話說「選擇比努力還重要」,
也讓我不斷重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太過小孩子了?畢業後的我該何去何從?研究所還是得
念?要念什麼?不經後悔起沒有好好規劃的自己,因為大學一直在不同方向探索,卻沒有堅
持一個方向好好做計畫,也沒有顧到成績,剩下一年覺得非常困窘。
以上是我的煩惱,因為字數限制只能說到這裡。雖然前面說的很悲觀,但實際上我還是
一個比較正向思考的人。我書寫的只是我對教育很多困惑中的其中一個面向,簡而言之,我
希望大家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未來光明,但真的太困難了。接下來還是會努力找出方
向去走,這次來修社會學導論也是一個嘗試,可以說是收穫挺大。最後,想跟老師說,可能
因為我還是比較文學派的人,論述可能有比較模糊的地方,還請老師包涵。
內文共 2987 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