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2007 年 11 月 高等教育研究 N ov .

, 2007
第 28 卷 第 11 期 Jour nal of H ig he r Educatio n V ol .28 N o . 11

· 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
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郭丛斌 , 曾满超 , 丁小浩


1 2 3

( 1.
北京大学 校长办公室, 北京 100871 ;2 .
哥伦比亚大学 教育学院, 纽约 10027 ;
3.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00871)

摘 要 :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2005 年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 探讨中国高等学


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理工类学生中男性比例过高是造
成总体上高等教育机会性别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
城镇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
异相对较小, 而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则相对较大 ;
理工类女学生在校期间的
学业状况明显优于男学生, 但其毕业后的工资起薪却显著低于男性 。此外, 研究还发现, 性别 、
学科 、大学阶段学习成绩和高考成绩均会显著影响理工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
关键词 :理工类教育 ;就业 ;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 :
G40-05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4203( 2007) 11-0089-13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HEIs
1 2 3
G UO Cong-bin , Mun T sang , DING Xiao-hao
President Of f ice, Peking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1, China;2 .
( 1. School of Educ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
N ew Work 10027, US A ;3.
Grad uate S chool of Education, Pek ing University , Bej 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Using univ ersity student s' employment survey data f rom Inst it ut e of Econom-
ics of Educatio n, Peki ng Universi ty , we studied the g ender dif fe rence i n educati on and em-
ployment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t udent s in China' s H EIs .T he study f ound the ex t reme
high porti on of male st udents am ong all science & enginee ring st udent s cont ributed t o t he
unusual g ender dif ference in hig he r educatio n oppo rtuni ty ;the higher education oppor tunit y
dif fe rence f or st udent s fro m urban areas remains relati vely small, w hile larg e f or st udent s
f rom rural areas ;f em ale science &eng ineeri ng students show a bet ter academic pe rf o rm ance
t han thei r male counterpart s at schoo l, w hile t heir ini tial salary dw arf dramatically than t heir
male counterpart s af ter g raduation .Besides, the research f ound gender, subject, scho ol aca-
demic pe rf o rm ance and even perf ormance in Natio nal Co llege Ent rance Ex aminat ion all ex ert
obvious inf luence on t he em ploy ment of science &eng ineeri ng g raduates .
Key words :science &engineering st udents ;employm ent ;gender dif ference

① 收稿日期 : 2007-10-16
作者简 介 : 郭丛斌( 1980— ) , 男, 福建福安人, 北京大学 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管理 学博士, 从事教育 经济学研 究 ; 曾满 超
( 1955 — ) , 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 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教 授, 北京大 学长江学 者讲座 教授, 北京 师范大 学兼职教 授, 从
事教育 经济学 、教育财政学研究 ; 丁小浩 ( 1959— ) , 女, 北京人, 北 京大 学教 育学院 教授, 教 育学博 士, 从事 教育经 济学 研
究。
· 89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改革开放后,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 中 不存在明显差异 。并且, 接受同等教育程度且能力


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日趋增多 。1980 年 相同的男性和女性也理应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同
中国在校女大学生的比例为 23 .
4 %, 1990 年 升至 等的就业待遇 。 只有这样, 才能使男性和女性平等
33 .
7 %, 至 2005 年, 这一比例又增加了将近 12 个百 参与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务, 才能真正保证社会的
[ 1]
分点, 达到 45 .
4 %。 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 有机会 公平 、稳定与和谐 。 反之, 女性受教育机会过少 、女
接受高等教育, 但从总体上看,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 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的歧视过多, 将会影响女性参
比例还是低于男性, 2005 年中国在校男性大学生的 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机会, 以及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比例为 54 .
6 %, 女性大学生比例为 45 .
4 %, 前者比 [ 4]
的构建 。
后者高出将近 10 个百分点 。 如前所述, 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 理工类学科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于男性源自多方面 男女分布不均是造成总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性
因素, 如生理特征差异 、社会性别歧视 、家庭传统的 别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与此同时, 理工类学科入
男尊女卑观念等 。 就学科分布而言, 理工类学科男 学机会的性别分布差异又会影响理工类行业从业人
女分布不均是造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性别差异 员的性别分布差异 。因此, 探讨中国高校理工类学
的一个重要原因 。 对此, 有学者将其概括为高等教 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及其特征, 对于认识
育性别分流现象, 即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多选择 和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将具有重要的理
如教学 、福利 、社会工作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等文科 、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低收入专业, 而男性则更多选择自然科学 、研究与开
发 、以及工程领域等理工科专业 。[ 2] 由于在高等教育
一 、已有的相关研究
学科设置和招生人数中, 理工类偏多, 文科类偏少,
女性由于多种原因偏向文科类专业, 造成女性在文
[ 3]
科中的过度竞争, 影响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 。 ( 一) 国内的研究
相形之下, 男性更多地偏向选择招生人数较多的理 中国有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性别差异问
工科, 这使得总体的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分布差异 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分析层次, 相形之下, 定量
较为明显, 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 。 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 。 这些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主
而男性和女性对于理工类学科选择所存在的性别差 要集中在从总体上探讨高等教育男性和女性的入学
异, 使得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等行业的从业 机会和就业的性别差异问题 。
人员当中, 男性比例也显著高于女性 。 陈仲常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 近年来我国高等
公平是人类社会健康 、稳定 、持续发展的基石 。 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性别不均问题有所减缓 。 其主
不同群体对于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 尤其是对于关 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中小学义务教育制度 、独生子女
乎基本生存权益的社会资源( 如受教育机会和基本 政策及高考制度淡化了传统的来自家庭 、学校和社
医疗服务等) 占有状况的差异程度, 是衡量社会公平 会的性别歧视观念, 使两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趋于均
[ 5]
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 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中, 等, 新增女性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 。 文东茅的研
不同群体占有的社会资源应该差异不大 ;
反之, 如果 究发现, 近些年来虽然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所
不同群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差异过大, 这个社会则 增加, 但总 体上 女性 还是处 于明 显劣 势 。 他 利用
很难被视为一个公平社会 。造成社会资源在不同群 1998 年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 2003 年北京大
体之间的分配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有很多 。 如果这 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种差异主要源于一些不合理因素, 例如某些社会群 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1998 年毕业生中女性为
体的投机倒把行为, 或社会的性别歧视观念和行为 38 .
2 %, 到 2003 年虽然已经提高到 41 .
0 %, 但总体
等,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有差异 就意味着存在 不公 上男性还是明显高于女性 。[ 6]
平 。 并且这种差异越大, 社会就越不公平, 就越容易 对于造成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的原
引起弱势群体的不满, 也就越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 因,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文东茅
定。 从专业结构分布的角度指出, 女性在文学 、法学 、经
在现代社会中, 接受教育是不同社会群体所应 济学等学科门 类中的比例在两次调查 中都相对较
该拥有的一项基本权益 。 男性和女性作为人类社会 高, 在文学类, 女性的比例甚至高于男性, 达到被调
最基本的两个组成单元, 二者接受教育的比例理应 查毕业生的 2/ 3 左右 ;
而在工学 、农学等学科中, 女
· 90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性的比例则明显较低, 在工学中只有 1/5 左右 。 由 经济学等专业, 而社会提供的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就


于工科是招生数最多的一个学科门类, 每年都占全 业机会相对较少, 相反, 由于男性选择理工类专业偏
国招生数的 40 %左右, 女性在工科中过低的比例显 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 适合这些专业的就业机会明显
然会影响其在整个高校学生中的比例 。[ 7] 宋韬指出, [ 13]
增加, 致使男性就业率高于女性 。
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及城乡差异是导致女性高等教 ( 二) 国外的研究
育入学比例低于男性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 由于城市 与国内的研究相比, 国外有关高等教育入学机
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较高, “重男轻女”的观念对他 会和就业的性别差异研究已不再局限于探讨高等教
们的影响就小, 其子女享有的家庭教育文化氛围较 育总体的性别差异问题 。他们现已将研究对象细化
好, 这就有利于女性的成长 。 而农村的情况则不利 至各个学科, 其中理工科类学生的性别差异问题炙
[ 8]
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 。 对此, 王香丽也有相类似的 手可热, 是国外相关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国外相
看法, 她认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主要是 关研究主要以定量方法为主, 也有一小部分采用案
由城乡和阶层差异引起的 。她对厦门大学 96 级本 例研究,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对引起理工类学科
科生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城市及优势社 分布和就业状 况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 进行理论探
会阶层的子女男女入学比例基本平衡, 而农村和弱 讨。
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入学比例的性别差异十分显著, 对于理工类学科受教育机会的性别分布状况及
其中, 来自科教文卫人员家庭的女生占 32 .
23 %, 企 其变化趋势, 大部分研究结果均表明女性选修理工
事业机关干部家庭的女生占 28 . 4 %, 而农民家庭的 类专业的比例明显小于男性, 并且这一差异近些年
女生仅占 9 .
76 %。 她认为与农村和弱势阶层的子 来有所缩减 。Jacobs 的研究结果发现, 从 1970 年到
女相比, 城市和优势社会阶层的家长性别歧视观念 1980 年, 理工类学科教育机会的性别差异变小 。[ 14]
较弱, 对子女的教育更为重视, 在物质上也能给子女 Wilson 和 Boldi zar 的研究结果亦表明, 美国各学科
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因而更有利于其女孩接受高 教育机会的性别差距正在缩小 。 1973 年, 女性比例
等教育 。[ 9] 此外, 还有学者认为, 男性和女性对未来 最小的学科是工学 、农学和神学 ;
1983 年, 女性比例
收入的期望值不同也是导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 最小的学科为工学 、物理和神学 ;
相形之下, 商学的
别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何丽君指出, 在市场经济 比例从 1973 年的 13 .
1 %提高至 43 .
5 %, 农学的比
体制下女性进入劳务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 其 例从 9 .
7 %提升至 31 .6 %, 而工科类女性所占的比
工作范围大部分都限于低级的 、低收入的职位, 其教 例则略微上升, 但依然很小, 1973 年为 1 .
6 %、1983
[ 15]
育投资所得的经济回报小于男性, 这使得一部分女 年为 12 .
8 %。
性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 10] 对于男性与女性理工类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
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性别 差异问 的差异问题, M org an 的研究结果表明, 68 %的男性
题, 周小李的研究发现, 在相同条件下, 女毕业生就 工科类毕业生继续从事工科类职业, 而 65 %的女性
[ 11]
业机会大约只有男毕业生的 87 .
7 %。 应松宝和 工科类毕业生继续从事工科类职业 ; 在从业类型分
李良的研究结果表明, 性别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 布中, 93 %的男性工科毕业生从事全职工作, 而女性
[ 16]
要表现在与男性毕业生相比, 女性毕业生就业成功 中只有 77 %从事全职工作 。 此外, Leslie 等人的
率低 、薪酬待遇低 、求职时间长, 用人单位以各种理 研究发现, 选择理工类专业与从事理工类职业有非
由拒用女生或存在岗位歧视等 。而文东茅的研究结 常强的一致性, 无论男女均是如此, 但总体上女性的
果指出, 从就业上看, 2003 年男性在国有企 业就业 一致性低于男性 。对于这一现象, 作者更多地将其
的比例比 1998 年明显更高, 而女性在学校就业的比 归结于女性职业和家庭角色之间所存在的冲突 。此
例明显更高 。在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 男女毕业生 外, 他们的研究表明女性选择理工类专业与从事理
的工作分布和起薪的差异则相 对较小甚至没 有差 工类职业之间的一致性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 17]
异。 而有所增强 。
对于男女毕业生就业状况存在性别差 异的原 对于引起理工类专业和职业性别分布差异的原
因, 应松宝和李良指出, 中国传统性别观念 、用人单 因, 研究者大都从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自我概念和
位对女生的偏见 、客观的生理条件以及女生的就业 自我实现的性别差异 、家庭背景的差异和婚姻状况
心态等被认为是造成不同性别大学生就业差异的主 的影响等 四个方面 进行分析 探讨( 结果 见图 1 所
[ 12]
要原因 。 另外, 由于女性大多选择文学 、法学以及 示) 。
· 91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图1 理工类学生的专业和职业选择存在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 92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如图 1 所示, 有研究发现家庭背景, 即父母职业 信心和兴趣方面无明显差异 ;


而青春期, 尤其是高中
类型 、收入和教育背景对子女的专业选择影响较大 。 阶段之后, 男女生在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等
其中, Le slie 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从事理工类 方面的差异日益扩大 。[ 20] 对于这一 现象, 研究者将
职业对子女选择理工类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解释为存在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 即受父母态度 、
[ 18]
并且父母对儿子的影响比对女儿的影响更大 。 此 教师言论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 女性到高中阶
外, 还有研究发现父亲从事工程师职业与子女选择 段后从思想观念上认为自己的数理能力低于男性,
理工类职业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选择理工类职 而口头表达能力高于男性 。 这使得大部分男女生在
业的女性, 其父母, 尤其是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相对 青春期后都认为, 理工类学科是男性化的领域, 人文
[ 19]
越高 。 学科则是女性化的领域, 这导致女性从思想观念上
女性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是影响未来女性是否选 认为自己不适合选择理工类学科, 从而致使女性在
择理工类学科和理工类职业的另一重要因素 。有研 青春期后没有足够的信心学习理工类课程和选择理
究指出, 青春期之前男女生在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 、 工类学科 。[ 21]

图2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大部分研究都表明数学成绩是影响女性选择理 工科的重要因素之一 。Benbow 和 M inor 的研究结

· 93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果发现, 数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是造成男生和女 的学习, 这些理工类大学生毕业后可能选择就业 、继


[ 22]
生选择理工类专业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 并 续深造或面临失业 ;对于那些选择就业的男性和女
且, 女生高中数学成绩越好, 其选择理工类专业的可 性毕业生而言, 其工资待遇和职业选择可能也会存
能性就越大 。[ 23] 在很大的差异 。
婚姻问题 对女 性学 科选 择的 影响 大于 男性 。
Marion 和 Co ladarci 的研究发现, 在家庭中扮 演重 二 、研究数据
要角色的女性较少选择理工类专业 。[ 24] Leslie 等人
发现, 在大学期间准备结婚的女性更多地选择人文
本文所用的数据 为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学科, 相形之下, 选择理工科的女生大多没有准备在
[ 25]
2005 年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 。本次调查包括东 、
大学期间结婚 。
中 、西部地区 16 个省份的 34 所高校, 东部地区包括
综合以上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与国际上有关理
北京 、天津 、辽宁 、河北 、山东和江苏 ;
中部地区包括
工类学科分布和就业状况的研究相比, 国内高等教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湖北和湖南 ;西部地区包
育性别公平问题的研究则主要是分析和探讨高等教
括陕西 、云南 、贵州和四川 。34 所高校中“211”重点
育的总体分布特点, 相形之下, 对于理工类学科分布
高校有 9 所 、一般本科院校有 20 所 、专科及高职院
和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的专门研究也并不多见 。有鉴
校有 5 所 。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21220 份, 在这些
于此, 本文将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2005 年
有效样本中, 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占 16 . 6 %, 本科 、硕
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 探讨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
士 、博士毕业生分别占 78 .
5 %、4 .
1 %和 0 .
7 %;
男、
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 具体而言, 本文将分
女毕业生比例分别为 56 .
7 %和 43 .
3 %。 本文从中
析如下四个主要问题 :
( 1) 理工类学生入学机会的性
筛选出学历层次为本科, 专业为理工科的数据进行
别差异状况如何 ? ( 2) 理工类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
分析 。 理工类本科毕业生的样本量为 4958, 男女比
绩的性别差异状况怎样 ? ( 3) 理工类学生是否就业 、
例分别为 73 .
9 %和 26 .
1 %。
就业后的工资起薪和职业选择 的性别差异状 况如
何 ? ( 4) 哪些因素会影响理工类毕业生是否就业和
就业后的工资起薪 ? 三 、实证分析结果
为分析上述四个主要问题, 结合文献综述的结
果, 我们构建的理论框架如图 2 所示 。 我们在分析理工类学生入学机会 、在校期间的
与其他研究相比, 本文并不关注理工类学生高 学业状况 、以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的基础上, 通过
中前的性别差异, 而主要关注其高中后的性别差异 。 建立回归模型探讨影响理工类毕业生及就业状况的
因此, 本文的主要关注点在图 1 的后三个部分, 即理 因素 。
工类专业选择 、大学期间学业表现和理工类女性就 ( 一) 不同学科门类的性别分布差异
业状况 。与英 、美 、澳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 表 1 呈现的是本科毕业生在人文学科 、社会学
大部分中国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英语, 并且 科 、理学 、工学和其他学科门类中的性别分布状况 。
还需要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 其英语考级成绩 本次调查的大学毕业生样本量为 15593 个, 其中男
对其就业状况( 如是否就业 、职 业选择和工资 起薪 生为 8628 个, 女生为 6965 个, 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
等) 可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 本文将以课程 为 55 .
33 %和 44 .
67 %。在不同的学科门类中, 人文
学习成绩和英语考级成绩作为两个主要衡量指标, 学科男生比例明显低于女生, 二者分别为 37 .
6 %和
围绕理工类学生专业选择 、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和 62 .
4 %;社会学科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分别为 47 .
毕业后的就业状况等三个部分, 来分析和探讨中国 98 %和 52 .
02 %;
相形之下, 理工科男生的比例则明
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具体 显高于女生, 其中理学的男女比例分别 为 57 .
48 %
来说, 家庭背景( 如家庭户籍所在地等) 可能会影响 和 42 .
52 %, 而工学的男女比例差距则非常明显, 二
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并且这种影响对于不同 者分别为 77 .
31 %和 22 .
69 %, 相差将近 55 个百分
学科和不同性别的学生可能不尽相同 。 对于那些选 点;其他学科( 如医学 、农学等) 的男女性别分布也呈
择理工类学科的男性和女性学生而言, 他们进入校 现男性多于女性的特点, 其中男性所占比例为 57 .
园后, 受社会因素和自身努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 83 %, 女性所占比例为 42 .
17 %。也就是说, 在人文
学业状况可能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经过四年时间 学科和社会学科中, 男女比例差距不大, 在人文学科
· 94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中女生的比例甚至超过男生 ;
而在理工类学科中, 男 此情况下, 城镇居民中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则可
生比例大大超过女生 。由于理工类学生数占学生总 能会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
数的比重较大, 使得总体上女生的比例低于男生 。 由于本文旨在探讨理工类学生的性别差异, 所
表1 不同学科门类中的性别分布差异 以我们将理科和工科类毕业生单独列出, 将其细分
所有样本 农村 城镇 为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计算机和工学六个学科,
学科 性别
样本量 百分比 样本量 百分比 样本量 百分比 分析其性别分布特点 。
总体 男 8628 55 . 85 5184 51 .
33 3444 62. 26 表2 理工科学生在不同子学科中的性别分布
女 6965 44 . 15 4929 48 .
67 2036 37. 74 总体 农村 城镇
学科 性别
人文学科 男 972 37 .
6 393 45.
96 579 33 .
47 样本量 百分比 样本量 百分比 样本量 百分比
女 1613 62 .
4 462 04 1151 66 .
54. 53 数学 男 58 46.
03 28 41 .
18 30 51.
72
社会学科 男 3240 47 . 71 2177 44 .
98 1063 55. 93 女 68 53.
97 40 58 .
82 28 48.
28
女 3513 52 .
02 845 29 2668 55 .
44. 07 物理 男 68 66.
02 38 66 .
67 30 65.
22
理学 男 484 57 .
48 192 58.
54 292 56 .
81 女 35 33.
98 19 33 .
33 16 34.
78
女 358 42 .
52 136 41.
46 222 43 .
19 化学 男 44 44.
00 26 54 .
17 18 34.
62
工学 男 3182 77 . 12 1747 75 .
31 1435 80. 14 女 56 56.
00 22 45 .
83 34 65.
38
女 934 22 .
69 356 19.
88 578 24 .
86 生物 男 131 59.
00 37 60 .
66 94 58.
39
其他学科 男 750 57 .
83 361 60.
37 389 55 .
65 女 91 41.
00 24 39 .
34 67 41.
61
女 547 42 .
17 237 39.
63 310 44 .
35 计算机 男 183 62.
89 49 45 .
37 134 72.
83
女 108 37.
11 59 54 .
63 50 27.
17
中国地域广阔, 城乡差异较大 。因此, 我们将所 工学 男 31 1463 79 .
3182 77. 68 1719 75.
39
有理工类学生的样本按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农村和 女 934 22.
69 373 20 .
32 561 24.
61
城镇) 分别进行统计( 见表 1) 。结果显示 :
农村和城
镇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分布差异呈现不 表 2 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这六个子学科当中, 学
同的特点 。总体上, 城镇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 数学和化学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 其中数学学科女
性别差异相对较小, 其男性所占的比例仅比女性略 生的比例比男生高出近 8 个百分点, 而化学学科女
高 2.
5 个百分点 ;
相形之下, 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 生的比例则比男生高出 12 个百分点 。与之相反, 物
机会则存在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性所占的比例 理 、生物 、计算机和工学 的男生比例则 明显高于女
比女性高出 25 .
7 个百分点 。 在人文学科 、社会学 生, 这一特点在物理和工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前者
科 、理学 、工学和其他学科等学科门类中, 农村学生 男女生的比例相差 32 个百分点, 后者的比例差距则
女性比例占相对多数的学科门类只有人文学科, 而 高达近 55 个百分点 。 对于城乡差异, 表 2 的统计结
城镇学生女性比例占相对多数的学科门类除了人文 果表明 :
对于物理 、生物和工学而言, 无论城市还是
学科之外, 还有社会学科 。另外, 表 1 的统计结果还 农村, 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 ;
对于数学和计算机学科
发现, 农村地区选择理科和工科的性别差距均大于 而言, 农村生源的女性学生比例高于男性学生, 而城
城镇地区, 其中前二者的差距为 17 .
1 和 60 .
2 个百 镇生源的男性学生比例则高于女性学生 ;对于化学
分点, 后两者 的差距仅为 13 .
6 和 50 .
3 个百分点 。 学科而言, 农村生源的男性学生比例高于女性学生,
对于这一城镇差异, 我们认为可能源自以下原因 :
上 而城镇生源的女性学生比例高于男性学生 。
世纪 80 年代后,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 综合表 1 和表 2 可以发现,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策, 要求城镇居民一对夫妇无论生男生女, 只能生一 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学科差异 。 其中, 女性
个孩子, 这使得 80 年代后中国城镇居民独生子女的 在理工类学科, 尤其是在物理和工科类学科中所占
比例日益增多 。 与之相反,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 一 的比例偏小, 是造成总体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
对夫妇如果第一胎生育女孩, 则还有再生第二胎的 会少于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
机会 。与农村居民相比, 城镇居民更加普遍的独生 ( 二) 理工类学生在校期间学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子女现象, 以及城镇居民更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弱的 衡量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的指标有很多, 学
性别歧视观念和男尊女卑思想, 使得他们在培养子 习成绩作为测量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一个最主要因
女方面, 相对而言更容易实现“男孩女孩都一样”, 在 素理应考虑在内 。此外, 中国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还
· 95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有一个必修科目, 即参加英语等级考试 。 获得较高 示, 女生的英语成绩总体上也要强于男生 。在女大


的英语等级, 对学生寻找工作或出国深造都具有非 学生中, 通过 国 家英 语六 级 考试 的比 例 高达 44 .
常重要的作用, 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将相当 12 %, 而男大学生仅为 29 .
86 %, 前者比后者高出将
一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英语 。因此, 本文主要选取学 近 15 个百分点 。 与此同时, 女大学生没有考级的比
习成绩和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作为衡量理工类学生在 例仅为 9 .
98 %, 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 17 .
29 %。 相
校期间学业状况的两个主要指标 。 形之下, 男大学生仅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 未通过

表3 理工类子学科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性别差异
国家英语六级考试的比例则要略高于女生的相应比
例, 二者分别为 47 .
79 %和 41 .
3 %。
成绩优秀人数 成绩优秀人数
成绩优 占总优秀人数 总人数 占相应性别总 换言之, 就理工类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
秀人数 的百分比 人数的百分比
和英语等级考试成绩而言, 女生在校期间学业状况
总体 男 1154 63.
3 3666 31.
5 的成绩总体上比男生更为优秀 。
女 669 36.
7 1292 51.
8 ( 三) 理工类学生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数学 男 21 44.
7 58 36.
2 本文主要选取毕业生是否已经找到工作, 找到
女 26 55.
3 68 38.
2 工作后每月的工资起薪, 及其所从事的职业作为分
物理 男 19 50 68 27.
9 析理工类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 。
女 19 50 35 54.
3 1.
理工类毕业生的就业状态的性别差异
化学 男 12 36.
4 44 27.
3 本次调查将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分成如下 11 种 :
女 21 63.
6 56 37.
5 ( 1) 已经签约 ;
( 2) 已确定单位, 等待签约 ;
( 3) 虽有接
生物 男 40 44 131 30.
5 收单位, 但自己不想去 ;
( 4) 等待接收单位的最后答
女 51 56 91 56 复;( 5) 尚未找到接收单位 ; ( 6) 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
计算机 男 55 53.
4 183 30.
1 自主创业 ; ( 7) 保送研究生 ;
( 8) 考取研究生( 已经获
女 48 46.
6 108 44.
4 得录取通知) ;
( 9) 准备出国 ;
( 10) 申请不就业( 包括
工学 男 1007 66.
6 3182 31.
6 准备考研) ;
( 11) 其他 。 为更好地对比男性和女性理
女 504 33.
4 934 54 工类毕业生就业状态的差异, 我们将上述 11 种就业
状态进行分类整合, 其中( 1) 、( 2) 和( 6) 属于已找到
表 3 的统计结果显示 :
总体上看, 女生在校期间 工作状态, ( 3) 、( 4) 、( 5) 和( 10) 属 于未落实 工作,
的学习成绩比男生更为优秀 。 虽然在成绩优秀的学 ( 7) 、( 8) 、( 9) 属于准备继续求学深造, ( 11) 属于其
生当中, 男生所占比例为 63 .
3 %, 女生仅为 36 .
7 %, 他 。整合后理工类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如表 5 所示 。
但由于总体上男生人数比女生多, 因此在计算了成
表5 理工类毕业生就业状态的性别差异
绩优秀人数占相应性别总人数的比例后发现, 男生
就业状态 总体 就业率 理科 就业率 工科 就业率
成绩优秀者占男生总人数的比例仅为 31 .
5 %, 明显
找到工作 男生 2781 57 .
6 649 43 .
1 2132 64.
1
低于女生相应比例的 51 .
8 %。在数学 、物理 、化学 、
女生 861 42 .
3 349 35 .
1 512 49.
3
生物 、计算机和工学六个学科中, 女生在校期间的学
未落实 男生 962 19 .
9 402 26 .
7 560 16.
8
习成绩也都优于男生, 其中, 数学学科男女成绩优秀
工作 女生 449 22 .
1 198 19 .
9 251 24.
2
者占各自总人数的比例基本持平, 女生比男生高出
继续求学 男生 1041 21 .
5 440 29 .
2 601 18.
1
2 个百分点, 而其他学科女生的相应比例则明显高
深造 女生 694 34 .
1 433 43 .
5 261 25.
1
于男生 。
其他 男生 47 1.
0 15 1 32 1
表4 理工类学生英语考级成绩的性别差异 女生 30 1.
5 15 1.
5 15 1.
4
男生 通过率 女生 通过率
国家英语 4 级 2297 47 .
79 836 41.
30 总体上看, 理工类毕业生中男生的就业率高于
国家英语 6 级 1435 29 .
86 893 44.
12 女生, 而女生选择继续求学的比例则高于男生 。 具
没有考级 831 17 .
29 202 9.
98 体来说, 理工类男生已找到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
其他 243 5.
06 93 4.
59 15 .
3 个百分点, 前者为 57 .
6 %, 后者为 42 .
3 %。与
之相反, 理工类女生未落实工作的比例则略高于男
理工类学生英语考级成绩的性别差异如表 4 所 生 2.
2 个百分 点, 前者为 22 .
1 %, 后者为 19 .
9 %。
· 96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相形之下, 理 工类 女生选 择继 续深 造的比 例 ( 34 . 离散程度和均等程度 。 变异系数越大, 收入的离散


1 %) 则明显高于理工类男生( 21 .
5 %) , 前者高出后 程度也就越大, 收入差距就越明显, 收入分配就越不
者 12 .6 个百分点 。 均等 ;
反之, 变异系数越小, 收入的离散程度也就越
此外, 工科的就业率显著高于理科, 而理科继续 小, 收入差距就越不明显, 收入分配也就愈均等 。表
深造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工科,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 6 的统计结果发现, 理科总体的变异系数大于工科
是如此 。 其中, 工科男生的就业率( 64 .
1 %) 比理科 总体的 变异系数, 二者 分别为 0 .
7686 和 0 .
5542 。
男生( 43 .
1 %) 高出 21 个百分点, 而理科女生选择继 其中, 理科男生的变异系数为 0 .8144, 大于理科女
续求学深造的比例( 43 . 5 %) 比工科女生( 25 .
1 %) 高 生的 0 .
6571 ;
而工科男生的变异系数仅为 0 .
5493,
出 18 .
4 个百分点 。 略低于工科女生的 0 .
5905 。 也就是说, 总体上理科
表 5 的统计结果发现, 理工类男生在劳动力市 毕业生收入的离散程度大 于工科毕业生 。 与此同
场上更容易找到工作, 而女生则相对较难, 这可能使 时, 理科男生收入的离散程度大于理科女生, 但工科
得相当一部分理工类女生不得不暂缓就业, 留在校 男生收入的离散程度却低于工科女生 。
园中继续求学深造, 以期提高学历, 从而使自己在未 以上分析结果意味着与理科毕业生相比, 工科
来的就业竞争中凭借更好的条件找到工作 。 毕业生的收入更高, 其收入分配也更为均等 ;
与理科
2.
理工类毕业生每月工资起薪的性别差异 男生相比, 理科女生毕业后的收入偏低, 但其收入分
表 6 呈现的是男性和女性理工类毕业生每月工 配的均等程度却略胜一筹 ;
与工科男生相比, 工科女
资起薪的分布特点 。 总体上无论男生还是女生, 工 生不仅毕业后收入偏低, 而且其收入分配也更不均
科毕业生的月收入均明显高于相应性别的理科毕业 等, 这说明女性从业于工科类行业在收入上将比男
生 。 同样, 无论理科还是工科, 男生的月收入均明显 性面临更大的风险, 即不确定性 。
高于女生 。其中工科男生的月收入为 1637 .
41 元, 3.
理工类毕业生职业选择的性别差异
而理科男生仅为 1542 .
8 元;
工科女生的月 收入为 如表 7 所示, 理工类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
1507 .
54 元, 而理科女生仅为 1443 .
04 元 。 也就是 集中在 :
行政管理人员 、企业管理人员 、专业技术人
说, 理工类毕业生每月工资起薪具有工科高于理科, 员和技术辅助人员这四类 职业 。 受学 科特点的影
男生高于女生的特点 。 响, 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都从事“专业技术人员”这
表6 理工类毕业生每月工资起薪的性别差异 一职业,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是如此 ;
与男生相比,
均值( 元) 标准 差( 元) 变异系数 女生从事专业 技术人员这一职业的比 例略低于男
总体 总体 1586 .
69 979 .
280 0.
6172 生, 二者分别为 54 .
3 %和 58 .
5 %, 前者低于后者 4 .
男生 1614 .
34 998 .
895 0.
6188 2 个百分点 。 但在技术辅助工作这一职业中, 理工
女生 1480 .
94 914 .
541 0.
6175 类女生的比例( 19 .
9 %) 高于男生( 17 .
3 %) 2 .
6 个百
理科 总体 1511 1161.
43 0.
7686 分点 。 也就是说, 理工类女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
男生 1542 .
8 1256 .
512 0.
8144 工作的比例小于男生, 但其从事技术辅助工作的比
女生 1443 .
04 948.
2 0.
6571 例却略高于男生 。
工科 总体 1616 .
51 895 .
946 0.
5542 表 7 的统计结果还表明 :
理工类女生从事行政
男生 1637 .
41 899 .
387 0.
5493 管理工作的比例( 12 %) 高于男生( 8 .
2 %) 将近 4 个
女生 1507 .
54 890 .
21 0.
5905 百分点 ; 与之相反, 女生 从事企业管理 工作的比例
( 5 %) 则低于男生( 7 .
8 %) 2 .
8 个百分点 。 换言之,
虽然理科毕业生的月收入低于工科毕业生, 但 在选择管理职位的理工类毕业生中, 女生更偏向于
前者月收入的标准差却高于后者 。 为了进一步分析 进入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而男生更偏向于进入
理科和工科类毕业生的收入差异及男女理工类毕业 企业从事管理工作, 这可能与女生更偏向于获得一
生的收入差异状况, 并对比理科与工科 、男生与女生 个稳定的工作有关 。
的收入差异状况, 我们结合各个组群工资起薪的均 对比理科和工科类毕业生的职业分布, 我们发
值和标准差, 计算出各组群的收入变异系数( 如表 6 现:不论理科, 抑或工科, 女生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所示) 。 的比例均高于男生, 但其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比例
收入变异系数以各自收入的均值为基准, 将收 则均低于男生 。 此外, 理科女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入标准差除以收入均值, 藉以比较各自组群收入的 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 但从事技术辅助工作的比例
· 97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则略低于男生 。 而在工科男女毕业生中, 从事专业 1.


影响理工类毕业生是否就业的因素分析
技术人员和技术辅助人员的分布特点则与之相反, 为分析理工类毕业生是否就业的影响因素, 尤
在工科女毕业生中, 从事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明显 其是分析性别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状态的影响, 我们
低于男生, 而从事技术辅助人员的比例则明显高于 构建如下 L ogistic 回归模型 :
男生 。 n

y = β0 +β1 X 1 +β2 X 2 +β3 X 3 +β4 ∑X


i =1
4i
表7 理工类毕业生职业选择的性别差异
n n

总体 百分比 理科生 百分比 工科生 百分比 +β5 ∑ X 5i +β6


i =1
∑X
i =1
6i +μ
行政管理 男 252 8.2 64 8.4 188 8.2
其中, y 为是否找到工作的虚拟变量( 已就业为
人员 女 115 12 51 12 .
7 64 11 .
5
1, 其余为 0) , X 1 为毕 业生性别 ( 以女性为 虚拟变
企业管理 男 239 7.
8 70 9.
2 169 7.
3
量) , X 2 为毕业生家庭所在地类型( 以农村学生为虚
人员 女 48 5 23 5.
7 25 4.
5
拟变量) , X 3 为毕业生所在学校类型( 以非“211” 重
专业技术 男 1794 58.
5 400 54 .
9 1374 59 .
7 n

人员 女 519 54.
3 242 60 .
3 277 49 .
9 点高校为参考变量) , ∑X
i =1
4i 为毕业生大学期间的学
技术辅助 男 530 17.
3 127 16 .
6 403 17 .
5 n

人员 女 190 19.
9 56 14 134 24 .
1 习成绩( 以成绩较差为参考变量) , ∑X
i =1
5i 为毕业生

服务工作 男 88 2.
9 39 5.
1 49 2.
1 英语成绩 的虚拟 变量 ( 以 四级 英语考 试为参 考变
人员 女 37 3.
2 16 2.
5 21 3.
8 n

一线生产 男 66 2.2 16 2.
1 50 2.
2
量) , ∑X
i =1
6i 为代表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一系列虚拟变

工人 女 19 2 5 1.
2 14 2.
5 量( 以生物学为参考变量) 。 回归结果如表 9 所示 。
一线农林 男 6 0.
2 3 0.
4 3 0.
1 表9 影响理工类毕业生是否就业的因素
渔牧民 女 3 0.
3 1 0.
2 2 0.
4 自变量 B EXP ( B) 显著性水平
其他 男 91 3 26 3.
4 65 2.
8 男性 0.
562 1.
754 0.
000
女 31 3.2 13 3.
2 18 3.
2
城镇学生 -0 .
178 0.
837 0.
065
“ 211” 重点高校 0.
17 1.
186 0.
023
表 8 呈现的是行政管理人员 、企业管理人员 、专
优秀成绩 -0 .
671 0.
511 0.
000
业技术人员和技术辅助人员这四类职业的平均月收 中上成绩 -0 .
165 0.
848 0.
161
入 。 其中, 企业管理人员最高, 为 1943 .44 元 ;
行政 中下成绩 0.
002 1.
002 0.
987
管理人 员 其次, 为 1698 .
54 元 ;
专业 技 术 人 员 为 英语六级 -0 .
771 0.
463 0.
093
1584 .
51 元 ;
技术辅助人员最 低, 仅为 1500 元 。 由 英语未过级 -0 .
046 0.
955 0.
643
于在两个管理职业中, 企业管理工资高于行政管理 ; 英语其他 0.
390 1.
477 0.
085
在技术领域工作中, 专业技术工作工资高于技术辅 数学 1.
005 2.
731 0.
000
助工作 。 而在选择技术工作时, 理工类男生成为专 物理 0.
328 1.
389 0.
260

业技术人员的可能性高于女生, 而其从事相对较低 化学 0.
841 2.
318 0.
004
计算机 1.
369 3.
933 0.
000
层次的技术辅助工作的可能性则低于女生 。 在选择
工学 1.
358 3.
888 0.
000
管理职位的理工类毕业生中, 女生更偏向于进入政
截距项 -1 .
177 0.
308 0.
000
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而男生更偏向于进入企业从
注:
因变量为是否就业 。
事管理工作 。这可能使得理工类男生毕业时每月的
工资起薪高于女生 。 表 9 的回归结果表明, 性别 、毕业学校类型 、大
表8 四类职业的平均月收入 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学科选择对理工类毕业生能否
找到工作具有显著影响, 而毕业生家庭所在地类型
行政管理 企业管理 专业技术 技术辅助
职业 和英语成绩的高低对理工类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的
人员 人员 人员 人员
影响无显著差异 。其中, 性别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
平均月收入( 元) 1698 .
54 1943 .
44 1584.
51 1500 B为0.
562, EXP( B) 值为 1 .
754, 表明理工类男生找
到工作的可能性是女生的 1 .
75 倍 。“211”重点高校
( 四) 影响理工类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因素分析 虚拟变量 的回归系数 B 为 0 .
17, EXP ( B) 值为 1 .
· 98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186, 表明“211”工程类学校毕业生找到工作的可能 的工资起薪比非“211” 重点高校 毕业生多 310 .


03
性是非“211”工程类学校毕业生的 1 .19 倍 。 优秀成 元 。高考成绩的回归系数为 1 .
928, 说明理工科毕
绩虚拟变量回归系数的 EXP( B) 值为 0 .
511, 表明优 业生的高考入学成绩每增加 1 分, 其大学毕业时每
秀成绩者就业可能性仅为成绩较差者的 0 .
51 倍, 这 月的起薪增加 1 .
928 元 ;
大学期间英语水平达到国
可能是与成绩优秀者较多选择继续学习深造有关 。 家六级水平和获得其他英语资格证书的理工类毕业
化学 、数学 、工学 和 计算 机 虚拟 变量 回 归系 数 的 生, 毕业后的月收入分别比英语水平仅达到国家四
EXP( B) 值分别为 2 .
318 、2 .
731 、3 .
888 和 3 .
933, 表 级水平的 理工类毕 业生多 218 .
565 元 和 181 .
627
明这些学科毕业生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分别是生物学 元, 但大学期间英语成绩未获得任何等级认证的理
科毕业生的 2 .
32 倍 、2 .
73 倍 、3 .
9 倍和 4 倍 ;
相形之 工类毕业生, 其月收入比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的
下, 物理学科毕业生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与生物学科 理工类毕业生少 217 .
194 元 。 大学期间主修数学 、
毕业生无显著差异 。 这意味着大学阶段成绩优秀者 物理 、化学和计算机的毕业生, 毕业后的月收入与主
更多地放弃就业并选择继续学习深造 ;
理工类毕业 修生物的毕业生没有显著差异 ; 但工科毕业生毕业
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男生比女生更有优势 ; 与生物 后每月的工资 起薪比主修生物的毕业 生显著高出
和物理学科的毕业生相比, 化学 、数学 、工学和计算 587 .
449 元 。
机学科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 表 10 影响理工类毕业生 工资起薪的因素
2.
影响理工类毕业生就业后工资起薪的因素分
自变量 系数 显著性 水平

男性 181.
627 0.
020
在上一模型的基础上, 我们构建如下线性回归
城镇学生 201.
871 0.
001
模型, 分析理工类毕业生每月工资起薪的影响因素 。
n “ 211” 重点高校 310.
036 0.
000
y =β0 +β1 X 1 +β2 X 2 +β3 X 3 +β4 ∑ X 4i
i =1
高考成绩 1.
928 0.
000
n n n 英语六级 218.
565 0.
003
+β5 ∑X
i =1
5i +β6 ∑X
i =1
6i +β7 ∑X
i =1
7i +μ 英语未过级 -217 .
194 0.
013
n n
英语其他 181.
627 0.
000
其中, y 为月收入, X 1 、X 2 、X 3 、 ∑ X 4 i 、 ∑ X 5i
i =1 i =1 数学 345.
795 0.
279
n
物理 705.
533 0.
053
和 ∑X
i =1
6i 所 代 表 的 变 量 与 上 一 模 型 完 全 一 致,
化学 495.
885 0.
173
n

∑X
i =1
7i 为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虚拟变量( 以技术辅 计算机 462.
007 0.
192
工学 587.
449 0.
021
助人员为虚拟变量) 。 回归结果发现理工类毕业生
行政管理 532.
832 0.
000
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高低对其毕业后工资起薪并无
企业管理 244.
304 0.
082
显著影响 。因此, 我们将理工类毕业生大学阶段的
专业技术 121.
761 0.
129
学习成绩调整出回归模型, 而将其高考时的入学成
服务工作 84 .
855 0.
686
绩调整进入回归模型 。
一线农林 -284 .
498 0.
744
回归结果如表 10 所示, 理工类毕业生的收入存
其他职业 -365 .
837 0.
073
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此外, 在控制了理工类毕业生所
一线生产 168.
981 0.
437
从事的职业之后, 理工类毕业生的家庭所在地类型 、
截距项 -226 .
709 0.
523
毕业学校类型 、高考成绩 、大学期间的英语成绩及大
注:
因变量为毕业生月收入 。
学所修学科对其毕 业后的收入具 有显著影响 。 其
中, 性别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为 181 .
627, 表明理工
类男生每月 的工资 起薪比理 工类 女生多 181 .
627 四 、结论及启示
元 。 毕业生家庭所在地类型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为
201 .
871, 表明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理工类毕业生每 本文的研究发现,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较为
月的工 资起 薪 比家 庭 所在 地为 农 村 的毕 业 生 多 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学科差异 。 总体上, 城镇学生高
201 .
871 元 。 毕业学校类型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为 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相对较小, 而农村学生
310 .
036, 说明“211”重点高校的理工类毕业生每月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则相对较大 。在总体
· 99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的高等教育机会分布当中, 男性所占比重略高于女 为社会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的作用之重要提供了支


性, 在不同学科中, 人文社科类中男性和女性学生比 持 。当然, 除了上述两个因素之外, 造成性别差异的
例基本持平, 人文 学科中女性比例 甚至超过男性 。 重要因素可能还包括男性和女性生理学和生物学等
与之相反, 理工类学科, 尤其是工科类学科中男性比 先天因素的差异等 。由于数据方面的限制, 本文无
例则明显高于女性 。 由于理工类招生规模大于人文 法实证分析社会和经济因素 、家庭因素 、生理和生物

社科类 , 所以理工类学科的这一性别分布 特征是 先天因素对理工类男性和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
造成总体上高等教育机会性别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的 影响程度的差异 。此外, 由于本文旨在分析大学阶
主要原因之一 。 段理工类男女比例的分布差异, 所以本文也并未对
女性对理工类学科的选择受到许多社会和经济 大学前阶段, 如初中和高中阶段, 男性和女性形成文
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家庭的认可和鼓励 、 科和理工科偏 向重要时期的性别差异 进行实证分
早期关于数学和理科方面的训练 、积极支持的教育 析 。以上是本研究的局限, 实证分析上述问题, 将是
环境等 。[ 26] 具体来说, 在初中阶段末期和高中阶段, 研究者们未来可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
家长 、教师和社会舆论的看法对女生产生了潜移默 为了探讨社会和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性别均等
化的影响, 使得女生们形成一个所谓的“共识” 。 这 的影响, 我们也有必要分析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差
一“共识”认为, 男性更擅长于逻辑抽象思维, 而女性 异, 尤其是毕业生就业率和收入的性别差异 。本文
在形象思维方面则更有天 赋 。 受这一“共识” 的影 的研究结果发现, 理工类女性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
响, 相当多的女生认为自己不太适合选择理工科, 因 成绩和英语成绩均明显优于男性, 但其毕业后的就
而导致女生们对学习理工科信心不足, 期望值也不 业率却明显低于男性 。 由于获得就业的机会较少,
高, 以至于在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 绝大部分女生都 许多理工类女生不得不选择继续求学深造, 以期增
选择文科, 只有为数不多的女生选择理科 。 高中阶 加学历优势, 提高自己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雀
段理科“蓄水池”中女生数量偏少, 直接引致大学里 屏中选”的筹码 。
理工类学生中女生比例偏低 。 因此, 要想提高女性 在已获得工作机会的理工类毕业生中, 女性每
在总体高等教育机会中的比例, 增加女大学生在人 月的工资起薪显著低于男性 。 对于这一问题, 可以
文和社会学科中比例的上升空间相对较小, 相形之 从理工类毕业生职业选择的性别差异来解释 。 在选
下, 增加女大学生在理工科中的比例应该是最为行 择管理领域工作时, 理工类男生更多倾向于选择风
之有效的办法 。 青春期是人们形成学科平等观的关 险和收入“双高”的企业管理工作, 而更多的女生则
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 家长 、教师和公众舆论应该改 偏向于选择收入较低但相对稳定的行政管理工作 。
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更加注重向孩子, 尤其是向女孩 与此同时, 技术工作领域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性别差
宣传“男女在理工类学科学习方面具有相同能力”的 异, 相对较高层次且收入较高的专业技术职业更青
理念 。此外, 中学教师应提高对女生学习理工类学 睐于理工科类男生, 相形之下, 更多的理工类女大学
科的期望值, 有意识地鼓励女生回答一些数理难题, 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较低层次且收入较低的技术辅助
树立女生学习理工科的信心, 克服女性选择理工科 工作 。 此外, 理科和工科的男生和女生收入分配的
的心理障碍等, 从而提高女性在高中阶段理科学生 均等程度也不尽相同, 其中, 理科女生毕业后工资起
中的比例 。只 有增加高中阶段 女性理科学生 的比 薪的离散程度小于理科男生, 即其收入分配的均等
例, 才有可能提高大学理工类学生中的女生比例 。 程度大于理科男生 ;
而工科女生毕业后工资起薪的
分析理工类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的原因 离散程度大于工科男生, 即其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
对于评价教育机会均等问题非常重要 :
如果这一差 低于工科男生 。
异主要是因性别歧视等社会因素引起的, 那么存在 在诸多因素当中, 毕业生家庭所在地类型和英
这一差异显然是不公平的 ;
如果这一差异是因男性 语成绩对理工科类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没有显著影
和女性生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那么存在 响, 而性别因素 、毕业学校类型 、大学阶段成绩和学
这一差异则很难被视为不公平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 科因素对理工科类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影响显著 。
明, 中国理工类学科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存在较为 理工类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 与非“211”重点
明显的性别差异 。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社 高校相比, “211”重点高校的理工类毕业生在就业市
会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可能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两个 场里更易受到青睐 ;
大学期间成绩优秀者在就业市
因素 。本文发现城市的性别分布状况要好于农村也 场更有竞争力 ;
化学 、数学 、工学和计算机学科的毕
· 100 ·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

业生比物理和生物学科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就业机 [ 5] 陈仲常, 谢曼, 张薇 .我国教育 机会性别 均等与教育 结

会。 果性别差异分析[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 2) .

在已找到工作的理工类毕业生中, 性别因素 、学 [ 6] [ 7] 文东茅 .我国高等教 育机会 、学业及 就业的性别 比


较[ J] .清华高等教育研究, 2005, ( 5) .
科选择 、毕业生家庭所在地 、毕业学校类型 、高考成
[ 8] 宋韬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 机会性别 差异的主要 原
绩和英语成绩对其收入影响较大 。 其中, 工科毕业
因[ J] .北京科技学院学报, 2005, ( 9) .
生收入高于理科毕业生, 男性毕业生收入明显高于 [ 12] 应松宝, 李良 .大学生求职 性别差异 的实证 分析[ J] .
女性, 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毕业生收入高于农村学 软科学, 2007, ( 1) .
生, “211”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收入也比非“211” 重点 [ 14] JERRY A JACO BS .T he sex-seg rega tion o f fields o f
高校的毕业生更高 。 此外, 较好的高考成绩和英语 study :trends during the college y ears[ J] .The Journal
成绩对提高理工类毕业生的收入也具有显著的正面 of Higher Education, 1986, 57( 2) :
134-154.
作用 。与理工类女生相比, 高考成绩的增加对男生 [ 15] K ENN ET H L W ILSO N , JAN ET P BOL DIZA R .

毕业后收入的提高效应更大 。 与之相似, 理工类女 G ender seg rega tion in higher educatio n:effects o f aspi-
ratio ns, mathematics achiev ement, and income[ J] .So-
生在校期间的英语成绩虽然明显好于男生, 但提高
ciology of education .1990, 63( 1) :
62-74.
英语成绩对收入的增加效应, 也是男性明显高于女
[ 16] L A U RIE A M O RG AN , Is enginee ring ho stile to
性 。 这意味着虽然女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总体上比男
women ? A n analy sis o f data fro m the 1993 natio nal
生更为优秀, 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比男生更强( 如 surv ey o f college g radua te s[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英语能力) , 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她们的收入却明显低 Review, 2000, 65( 2) :
316-321 .
于男性 。 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单纯只从男性 [ 17] [ 18] [ 23] [ 25] LA RR Y L LESLI E, G REG O RY T
和女性能力上存在差异显然无法解释, 这可能更多 M CC LU RE, RON A LD L O A XACA .W omen and mi-
地与人们的观念和劳动力市场的用人制度有关, 因 no ritie 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life sequence a-
此研究者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 naly sis[ 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8, 69

如果研究结果表明, 男女毕业生就业率和收入存在 ( 3) :
239-276.
[ 19] L IN DA A JA CKSO N, P HIL IP D G A RDN ER, LIN-
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存在较为明
DA A S U L LIV A N . Eng ineering pe rsistence :pa st,
显的性别歧视, 那么存在这种差异显然是极为不公
pr esent, a nd future fac to rs and g ender differences[ J] .
平的 。果真如此, 针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现
Higher Education, 1993, 26( 2) :
227-246 .
象, 政府应继续制定和完善相关反性别歧视的法律 [ 20] M A RCIA C LIN N , JA N ET S H YD E.G ender ma th-
政策, 并保证其切实得以贯彻执行, 而非仅局限于一 ematics, and science[ 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
纸空文 。 此外, 用人单位也得改变观念, 更多关注女 18( 8) :
17-19, 22-27.
性 。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 才能 [ 21] GA I L HA CK ET T , N A N CY E BET Z .A n e xplo ra-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tion of the mathematics self-efficacy/ mathematics per-
fo rmance co rrespondence[ J]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注释 :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89, 20( 3) :
261-273 .
① 在 2004 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在校生中, 文史哲等人文学科 [ 22] CA M IL LA PERSSON BEN BOW , L O LA L M INO R .
8 %, 而理工 科在校生所占的
在校生所占的比例仅为 17. M athema tically talented males a nd females a nd a-
比例高达 43 .
1%, 其他学 科( 包括农学 、医学 、管 理学 、经 chievement in the hig h schoo l science s[ J] .American
济学 、法学 、教育学) 在校生所占的比例为 39.
1%。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86, 23( 3) :425-436 .
[ 24] M A RIO N S F , CO L AD A RCI T .Gende r differ ences
参考文献 : in science co urse-taking patter ns amo ng colleg e under-
[ 1] 国家 统计局 .2006 年中 国统计 年鉴[ M] .北 京 :
中国 g radua te s[ Z] .P aper presented a t the annual meeting
统计出版社, 2006.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 nal Resear ch A sso ciatio n,
[ 2] [ 10] 何丽君 .高等教育性别与公 平问题探究[ J] .江苏 A tlanta, G A .ED363512 .
1993 .
高教, 2000, ( 1) . [ 26] N A T IO NA L SCI EN CE F O UN DA T IO N .Wo men,
[ 3] [ 11] [ 13] 周小李 .我国教育性别 不平等 问题研究 的回 mino rities, a nd peo ple w ith disabilities in science a nd
顾与反思[ 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 3) . e nginee ring[ Z] .A rling to n, V A ( N SF04-317) .
2004.
[ 4] [ 9] 王香 丽 .女性 高等教 育入 学机 会 :
问题 、原因 及对
策[ J] .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 3) . ( 本文责任编辑 许 宏)

· 101 ·

You might also like